TWI578291B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8291B
TWI578291B TW105123534A TW105123534A TWI578291B TW I578291 B TWI578291 B TW I578291B TW 105123534 A TW105123534 A TW 105123534A TW 105123534 A TW105123534 A TW 105123534A TW I578291 B TWI578291 B TW I5782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area
corner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3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4449A (zh
Inventor
劉勁谷
吳中豪
劉法致
Original Assignee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235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78291B/zh
Priority to US15/250,890 priority patent/US1006736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8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829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044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4449A/zh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無接縫的拼接式顯示裝置。
大屏幕顯示系統在電信網絡管理、公安交警指揮、交通監控管理、軍事作戰指揮訓練、工業生產調度等多個領域的控制室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能夠集中顯示多種不同信號源的信號,以滿足用戶大面積顯示各種共享信息和綜合信息的需求。除此之外,一般以多個顯示螢幕進行拼接以實現較大顯示畫面的相關應用也已出現在各個領域中。目前而言,為了實現大屏幕顯示系統或是一般顯示螢幕拼接,採用多個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來作為顯示單元進行拼接屬於常見的方式。
液晶顯示器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是當今顯示器的主流。液晶顯示器優勢在於其厚度薄、重量輕、低能耗、長壽命、無輻射,而且液晶顯示器的顯示畫面細膩、分辨率高,其各項關鍵性能指標表現優秀。然而,儘管液晶顯示器具有上述的優點,液晶顯示器基於其運作原理,難以避免液晶顯示面板的無效區以及前框機構限制。當採用多個液晶顯示器來實現多顯示螢幕拼接時,這些液晶顯示器的顯示畫面之間會有邊框存在,而造成整體顯示的不連續,影響觀賞品質。因此,目前市售的多顯示螢幕拼接產品無法做到顯示畫面彼此間的無縫拼接。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發明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可以達到無邊框的顯示效果,且顯示裝置的轉角處不會發生暗區情形。此外,顯示裝置具有較薄的厚度。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顯示器、稜鏡模組以及透光元件。顯示器具有顯示區及圍繞顯示區的邊框區。顯示區包括多個角落,邊框區包括多個轉角區,且這些些轉角區分別相鄰於這些角落。稜鏡模組包括至少一角落稜鏡組。至少一角落稜鏡組配置於這些轉角區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透光元件配置於顯示器與稜鏡模組之間且覆蓋這些轉角區。透光元件包括面對顯示器的入光面、相對於入光面的出光面,以及連接入光面與出光面的多個側面。位於這些轉角區的這些側面中至少其中之一為傾斜面。與傾斜面連接的入光面朝向顯示區的方向內縮,且傾斜面與出光面之間具有傾斜角。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角落稜鏡組包括多個稜鏡。這些稜鏡沿著遠離顯示區的角落的排列方向排列。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出光面具有第一出光區、第二出光區以及第三出光區。第一出光區位於顯示區上,第三出光區位於邊框區上,且第二出光區位於第一出光區與第三出光區之間。稜鏡模組位於第二出光區上。顯示器用以提供影像光,影像光的第一部份於第一出光區出射,影像光的第二部份於第二出光區出射並且進入稜鏡模組,且影像光的第三部份經由傾斜面反射後於第三出光區出射。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傾斜角的角度落在45度至85度的範圍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影像光的第三部份於第三出光區的出射方向垂直於出光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稜鏡模組更位於第三出光區上,且經由傾斜面反射後於第三出光區出射的影像光的第三部份進入稜鏡模組。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傾斜角的角度值落在65度至88度的範圍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於上述的一轉角區與相鄰於轉角區的顯示區上,顯示裝置滿足: L2+L3≦H*cot(θ)+W, 其中L2為第二出光區在排列方向上的寬度,L3為第三出光區在排列方向上的寬度,H為透光元件的厚度,θ為影像光的第三部份進入稜鏡模組的入射角的角度值,而W為邊框區在排列方向上的寬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於上述的一轉角區與相鄰於轉角區的顯示區上,第三出光區在排列方向上的寬度大於0,且小於等於邊框區在排列方向上的寬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稜鏡的延伸方向傾斜於顯示區中鄰接角落的多個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延伸方向與一邊的夾角為大於等於15度且小於等於75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區更包括多個邊,且邊框區更包括多個邊區,且這些邊區分別相鄰這些邊。稜鏡模組更包括多個邊稜鏡組,這些邊稜鏡組分別配置於這些邊區的上方,且配置於顯示區的這些邊旁。各角落稜鏡組位於相鄰的兩邊稜鏡組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角落稜鏡組連接相鄰的這些邊稜鏡組。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邊稜鏡組包括多個稜鏡,這些稜鏡沿著遠離顯示區的方向排列,且各邊稜鏡組的各稜鏡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與其相鄰的顯示區的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邊稜鏡組包括多個稜鏡,這些邊稜鏡組的這些稜鏡的尖端朝向遠離顯示器的方向,且角落稜鏡組的這些稜鏡的尖端朝向遠離顯示器的方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透光元件的這些側面中的至少一相對的兩側面分別為傾斜面,且與傾斜面連接的入光面朝向顯示區的方向內縮。傾斜面與出光面具有傾斜角。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稜鏡模組膠合於透光元件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透光元件至少部分膠合於顯示器上。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稜鏡模組的至少一角落稜鏡組配置於這些轉角區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且透光元件配置於顯示器與稜鏡模組之間且覆蓋這些轉角區。此外,位於這些轉角區的透光元件的各這些側面中至少其中之一為傾斜面。與傾斜面連接的入光面朝向顯示區的方向內縮,且傾斜面與出光面具有傾斜角。因此,顯示器的影像光可以透過透光元件以及稜鏡模組而正向出射於顯示器的邊框區的上方,進而達到無邊框的顯示效果,且顯示裝置的轉角處不會發生暗區的情形。此外,由於傾斜面可以調整影像光的傳遞方向,透光元件的厚度可以設計得較薄,進而使得顯示裝置具有較薄的厚度。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地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A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上視示意圖,請參考圖1A。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包括顯示器102。顯示器102具有顯示區110及圍繞顯示區110的邊框區120。具體而言,顯示器102例如是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顯示區110具有多個顯示畫素(未繪示)以顯示出顯示畫面,而邊框區120作為顯示器102的非顯示區。在一些實施例中,顯示器102亦可以是其他類型的顯示器例如是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OLED)等,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圖1B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於區域A的放大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A以及圖1B。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還包括稜鏡模組130,配置於邊框區120上方。具體而言,顯示區110包括多個角落C。邊框區120包括多個轉角區CR,且這些轉角區CR分別相鄰於這些角落C。稜鏡模組130包括至少一角落稜鏡組132,且至少一角落稜鏡組132配置於這些轉角區CR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在本實施例中,邊框區120包括四個轉角區CR,稜鏡模組130包括四個角落稜鏡組132,且這些角落稜鏡組132分別配置於這些轉角區CR的上方。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稜鏡模組130可以是包括其他數量的角落稜鏡組132,且角落稜鏡組132配置於部分或全部的這些轉角區CR的上方,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區110更包括多個邊e,位於顯示區110與邊框區120的交界處。邊框區更包括多個邊區ER,這些邊區ER分別相鄰這些邊e。具體而言,稜鏡模組130還包括多個邊稜鏡組134。這些邊稜鏡組134分別配置於這些邊區ER的上方,且配置於顯示區110的這些邊e旁。在本實施例中,邊框區120包括四個邊區ER,稜鏡模組130包括四個邊稜鏡組134,且這些邊稜鏡組134分別配置於這些邊區ER的上方。另外,各角落稜鏡組132位於相鄰的兩邊稜鏡組134之間。各角落C位於相鄰二這些邊e的交會處,各角落稜鏡組132分別配置於各角落C旁,且各角落稜鏡組132連接相鄰的這些邊稜鏡組134。在本實施例中,這些角落稜鏡組132以及這些邊稜鏡組134覆蓋邊框區120。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這些角落稜鏡組132以及這些邊稜鏡組134可以同時覆蓋邊框區120以及部分的顯示區110,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請繼續參考圖1B。在本實施例中,各邊稜鏡組134包括多個稜鏡134a,這些稜鏡134a沿著遠離顯示區110的方向排列,且各邊稜鏡組134的各稜鏡134a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與其相鄰的顯示區110的邊e。以圖1B中鄰接於角落稜鏡組132下方的邊稜鏡組134為例,邊稜鏡組134的這些稜鏡134a例如是沿著方向D2排列,其中方向D2為遠離顯示區110的方向。此邊稜鏡組134的每一稜鏡134a例如是沿著方向D1延伸,而方向D1實質上平行於與此邊稜鏡組134相鄰的顯示區110的邊e。以此類推,圖1B中鄰接於角落稜鏡組132左方的邊稜鏡組134中的這些稜鏡134a則是沿著方向D1排列,其中方向D1為遠離顯示區110的方向。此邊稜鏡組134的每一稜鏡134a例如是沿著方向D2延伸,而方向D2實質上平行於與此邊稜鏡組134相鄰的顯示區110的邊e。
在本實施例中,各角落稜鏡組132包括多個稜鏡132a,且這些稜鏡132a沿著遠離顯示區110的C角落的排列方向排列。此外,各稜鏡132a的延伸方向傾斜於顯示區110中鄰接角落C的這些邊e。具體而言,角落稜鏡組132的這些稜鏡132a例如是沿著方向D3排列,其中方向D3為遠離顯示區110的角落C的方向。此角落稜鏡組132的每一稜鏡132a例如是沿著方向D4延伸,而方向D4傾斜於顯示區110中鄰接角落C的這些邊e。在本實施例中,方向D4與顯示器110中鄰接角落C的這些邊e所夾的銳角具有角度θ 1。角度θ 1大於等於15度且小於等於75度。舉例而言,角度θ 1例如較佳是45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角度θ 1亦可以是具有其他的角度值,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角落稜鏡組132連接相鄰的這些邊稜鏡組134。具體而言,角落稜鏡組132的各個稜鏡132a的兩端各連接一相鄰的邊稜鏡組134的一個稜鏡134a。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角落稜鏡組132亦可以不連接相鄰的這些邊稜鏡組134,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圖1C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於顯示區的角落與邊框區交界處(沿著線段A-A’)的剖面示意圖,且圖1D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於顯示區的邊與邊框區交界處(沿著線段B-B’)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C以及圖1D。在本實施例中,這些角落稜鏡組132的這些稜鏡132a的尖端朝向遠離顯示器102的方向,且這些邊稜鏡組134的這些稜鏡134a的尖端也朝向遠離顯示器102的方向。具體而言,稜鏡模組130為正稜鏡片。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稜鏡模組130亦可以為其他類型的光學膜片或鏡片,例如是轉向膜(Turning film)。舉例而言,稜鏡模組130可以是逆稜鏡片。在這些實施例中,這些角落稜鏡組132的這些稜鏡132a的尖端面對顯示器102,且這些邊稜鏡組134的這些稜鏡134a的尖端也面對顯示器102。在本發明的相關實施例中,可以依據實際光學需求,選擇適當的稜鏡模組130,藉以設計適當的角落稜鏡組132的稜鏡132a以及邊稜鏡組134的稜鏡134a,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同時參考圖1A以及圖1C。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更包括透光元件140,配置於顯示器102與稜鏡模組130之間且覆蓋這些轉角區CR。透光元件140包括面對顯示器102的入光面142、相對於入光面142的出光面144,以及連接入光面142與出光面144的多個側面146。另外,位於這些轉角區CR的這些側面146中至少其中之一為傾斜面IS。與傾斜面IS連接的入光面142朝向顯示區110的方向內縮,且傾斜面IS與出光面144之間具有傾斜角θ p。具體而言,傾斜角θ p的角度值小於90度,例如是落在65至88的範圍內,較佳地,傾斜角θ p的角度值例如是83度。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以依據實際顯示需求,而設置適當的傾斜角θ p的角度值。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透光元件140例如是透明板或其他類型的支撐構件,且稜鏡模組130由透光元件140支撐。具體而言,稜鏡模組130膠合於透光元件140上,且透光元件140至少部分膠合於顯示器102上。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稜鏡模組130亦可透過顯示器102的外框或內部的固定構件來固定,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請繼續參考圖1C,具體而言,出光面144具有第一出光區R1、第二出光區R2以及第三出光區R3。第一出光區R1位於顯示區110上,且第三出光區R3位於邊框區120上。另外,第二出光區R2位於第一出光區R1與第三出光區R3之間,且稜鏡模組130位於第二出光區R2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出光區R2位於邊框區120上。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出光區R2位於顯示區120與邊框區110的交界上,亦即,一部份的第二出光區R2位於顯示區120上,而另一部份的第二出光區R2位於邊框區110上。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稜鏡模組130更位於第三出光區R3上。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出光面144的第三出光區R3亦可以不配置稜鏡模組130,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區110具有邊緣區域EA,且邊緣區域EA為顯示區110靠近邊框區120的區域。顯示區110與轉角區CR的交界處具有多個畫素藉以顯示出顯示畫面。以下以畫素P1、畫素P2、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示例性地說明由顯示裝置100的顯示器102發出的影像光L的傳遞情形。在本實施例中,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位於邊緣區域EA內,而畫素P1以及畫素P2位於邊緣區域EA之外。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器102用以提供影像光L。影像光L的第一部份於第一出光區R1出射,影像光L的第二部份於第二出光區R2出射並且進入稜鏡模組130,且影像光L的第三部份經由傾斜面IS(側面146)反射後於第三出光區R3出射。
具體而言,邊緣區域EA內的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以及鄰設於邊緣區域EA外的畫素P1、P2提供的影像光L包含了朝向不同角度出射的各部分影像光,在本實施例中,影像光L包含影像光La、影像光Lb以及影像光Lc。其中,影像光La為影像光L的第一部份,且影像光La為這些畫素出光中於顯示區110法線方向出射角度範圍較小的一部分。影像光La由這些畫素發出後,正向地傳遞至顯示區110的正上方,並於第一出光區R1出射。另外,影像光Lb為影像光L的第二部份,且影像光Lb為這些畫素出光中於顯示區110法線方向出射角度範圍較大的一部分。其中,影像光Lb由邊緣區域EA內的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發出後,斜向地傳遞至轉角區CR的上方後於第二出光區R2出射並且進入稜鏡模組130的角落稜鏡組132。進入角落稜鏡組132的影像光Lb經由這些稜鏡132a折射而轉變其傳遞方向以正向地傳遞至轉角區CR的上方。影像光Lc為影像光L的第三部份,且影像光Lc為這些畫素出光中出射角度範圍更大的一部分。以往由於邊緣區域EA內的畫素P5、畫素P6至第三出光區R3之間的傾斜程度大,若影像光Lc由畫素P5、畫素P6發出後,直接斜向地傳遞至第三出光區R3出射後進入第三出光區R3上的稜鏡模組130的角落稜鏡組132,由於角落稜鏡組132的這些稜鏡132a能將入射的光線轉折至正向出光的光線角度有其限制,因此邊緣區域EA內的畫素P5、P6所發出的影像光Lc(未繪示)大多以非正向出光的方式由角落稜鏡組132出射或是被角落稜鏡組132的這些稜鏡132a結構反射,使得第三出光區R3上的稜鏡模組130的角落稜鏡組132並無影像光Lc(未繪示)正向出射而形成沒有影像的暗區。而於本實施例中,透光元件140位於這些轉角區CR的側面146為傾斜面IS,當影像光Lc由邊緣區域EA內的畫素P5以及畫素P6發出後,斜向地傳遞至透光元件140的傾斜面IS(側面146)。影像光Lc經由傾斜面IS反射後於第三出光區R3出射。在本實施例中,影像光Lc於第三出光區R3出射後進入第三出光區R3上的稜鏡模組130的角落稜鏡組132。進入角落稜鏡組132的影像光Lc由這些稜鏡132a折射,而轉變其傳遞方向。之後,由這些稜鏡132a折射的影像光Lc正向地傳遞至轉角區CR的上方。因此,位於邊緣區域EA內的畫素P5以及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可以被提供至邊框區120的這些轉角區CR的第三出光區R3上方,使得這些第三出光區R3也可以顯示出顯示畫面。
由於邊緣區域EA內的畫素P3、P4至第三出光區R3之間的傾斜程度相較於邊緣區域EA內的畫素P5、畫素P6至第三出光區R3之間的傾斜程度較大,因此邊緣區域EA內的畫素P3、P4所發出的影像光Lc(未繪示)會以較大角度斜向地傳遞至透光元件140的傾斜面IS(側面146)並經由傾斜面IS反射後於第三出光區R3出射至位於第三出光區R3上的稜鏡模組130的角落稜鏡組132,由於角落稜鏡組132的這些稜鏡132a能將入射的光線轉折至正向出光的光線角度有其限制,因此邊緣區域EA內的畫素P3、P4所發出的影像光Lc(未繪示)大多以非正向出光的方式由角落稜鏡組132出射或是被角落稜鏡組132的這些稜鏡132a結構反射。
相同的,由於鄰設於邊緣區域EA外的畫素P1、P2至第二出光區R2與第三出光區R3之間的傾斜程度相較於邊緣區域EA內的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至第二出光區R2與第三出光區R3之間的傾斜程度較大,因此由鄰設於邊緣區域EA外的畫素P1、P2所發出的影像光Lb(未繪示)與影像光Lc(未繪示)會以較大角度入射位於第二出光區R2與第三出光區R3上的稜鏡模組130的角落稜鏡組132,由於角落稜鏡組132的這些稜鏡132a能將入射的光線轉折至正向出光的光線角度有其限制,因此由鄰設於邊緣區域EA外的畫素P1、P2所發出的影像光Lb(未繪示)與影像光Lc(未繪示)大多以非正向出光的方式由角落稜鏡組132出射或是被角落稜鏡組132的這些稜鏡132a結構反射。
在本實施例中,位於邊緣區域EA之外的畫素P1以及畫素P2以及位於邊緣區域EA之內的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La可正向地傳遞至顯示區110的正上方。另外,位於邊緣區域EA之內的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Lb由這些稜鏡132a折射而正向地傳遞至轉角區CR的上方,且畫素P5以及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Lc經由傾斜面IS反射後由這些稜鏡132a折射而正向地傳遞至轉角區CR的上方。因此,位於邊緣區域EA內的這些畫素發出的影像光可以被提供至邊框區120的這些轉角區CR上方,使得這些轉角區CR也可以顯示出顯示畫面。也就是說,顯示裝置100的顯示區110以及邊框區120皆可以用以顯示畫面。
在本實施例中,轉角區CR(邊框區120)上對應於第二出光區R2的顯示畫面相同於部分的顯示區110的顯示畫面,且轉角區CR(邊框區120)上對應於第三出光區R3的顯示畫面也相同於部分的顯示區110的顯示畫面。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亦可以依實際需求設置適當的光學構件,使部分位於顯示區110的畫素所發出的影像光透過角落稜鏡組132而形成邊框區120的顯示畫面,且這些畫素所發出的影像光不正向地傳遞至顯示區110的上方,使得轉角區CR(邊框區120)的顯示畫面不同於顯示區110的顯示畫面,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同時參考圖1A以及圖1D。在本實施例中,透光元件140更覆蓋這些邊區ER。顯示區110與邊區ER的交界處具有多個畫素。以下以畫素P1’、畫素P2’、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示例性地說明由顯示裝置100的顯示器102發出的影像光L的傳遞情形。在本實施例中,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位於邊緣區域EA內,而畫素P1’以及畫素P2’鄰設於於邊緣區域EA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畫素P1’、畫素P2’、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發出影像光Ld。影像光Ld例如是影像光L的第四部份,且影像光Ld為這些畫素出光中出射角度範圍較小的一部分。影像光Ld由這些畫素發出後,正向地傳遞至顯示區110的正上方。另外,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亦發出影像光Le。影像光Le例如是影像光L的第五部份,且影像光Le為這些畫素出光中出射角度範圍較大的一部分。影像光Le由這些畫素發出後,斜向地傳遞至邊區ER的上方。接著,斜向傳遞的影像光Le由位於邊區ER上方的邊稜鏡組134的這些稜鏡134a折射,而轉變其傳遞方向。之後,由這些稜鏡134a折射的影像光Le正向地傳遞至邊區ER的上方。相同的,由於鄰設於邊緣區域EA外的畫素P1’、P2’至邊區ER之間的傾斜程度相較於邊緣區域EA內的畫素P3’、P4’、P5’以及畫素P6’至邊緣區域EA之間的傾斜程度較大,因此由鄰設於邊緣區域EA外的畫素P1’、P2’所發出的影像光Le(未繪示)大多以非正向出光的方式由角落稜鏡組132出射或是被角落稜鏡組132的這些稜鏡132a結構反射。因此,在本實施例中,邊框區120的這些邊區ER也可以顯示出顯示畫面,使得顯示裝置100的顯示區110以及邊框區120皆可以用以顯示畫面。
請再參考圖1C以及圖1D,並且對照參考圖1A。在本實施例中,角落稜鏡組132的這些稜鏡132a以及邊稜鏡組134的這些稜鏡134a可以將特定角度入射的影像光折射,而使其正向地傳遞至邊框區120的上方。一般而言,這些稜鏡132a以及這些稜鏡134a所能轉折的光線角度有其限制。舉例而言,稜鏡模組130例如為正稜鏡片,而這些稜鏡132a以及這些稜鏡134a例如是兩個底角各為45度而頂角為90度的稜鏡。在此結構下,這些稜鏡132a以及這些稜鏡134a能例如將約22度入射的影像光轉折,而使此影像光正向傳遞至邊框區120的上方。
然而,在本實施例中,在圖1C的剖面示意圖中,轉角區CR(邊框區120)具有寬度W1,在圖1D的剖面示意圖中,邊區ER(邊框區120)具有寬度W2,且寬度W1大於寬度W2。在透光元件140具有固定厚度H的情況下,圖1C的出光面144較靠近透光元件140邊緣的區域與顯示區110靠近角落C的畫素的距離,大於圖1D的出光面144較靠近透光元件140邊緣的區域與顯示區110靠近邊e的畫素的距離。具體而言,圖1C的轉角區CR上方的第三出光區R3與畫素P6的距離大於圖1D的邊區ER上方的出光面144區域與畫素P6’的距離。此外,圖1C的出光面144較靠近透光元件140邊緣的區域相對於顯示區110靠近角落C的畫素的傾斜程度,大於圖1D的出光面144較靠近透光元件140邊緣的區域相對於顯示區110靠近邊e的畫素的傾斜程度。具體而言,圖1C的第三出光區R3相對於畫素P6的傾斜程度大於圖1D的邊區ER上方的出光面144區域相對於畫素P6’的傾斜程度。也就是說,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直接進入第三出光區R3上的這些稜鏡132a時的入射角,大於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直接進入邊區ER上方的這些稜鏡134a時的入射角。
在本實施例中,位於這些轉角區CR的側面146為傾斜面IS。另外,與傾斜面IS連接的入光面142朝向顯示區110的方向內縮,且傾斜面IS與出光面144具有傾斜角θ p。因此,顯示區110靠近角落C的畫素,如畫素P5以及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Lc便可以經由傾斜面IS反射後,以較小的入射角入射這些稜鏡132a。藉此,雖然圖1C的第三出光區R3十分傾斜於顯示區110靠近角落C的畫素,然而顯示區110靠近角落C的畫素如畫素P5以及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Lc還是可以正向出射於第三出光區R3。因此,在本實施例中,觀賞者在觀看如圖1G的這些顯示裝置100時,觀賞者可以在第三出光區R3觀看到來自畫素P5以及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Lc。也就是說,顯示裝置100的轉角處(對應顯示器102的轉角區CR)不會發生暗區的情形,使得顯示裝置100可以達到更加良好的無邊框顯示效果。
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不必透過增加透光元件140的厚度H的手段來減少圖1C的第三出光區R3相對於畫素P5以及畫素P6的傾斜程度,藉以減小畫素P5以及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直接入射這些稜鏡132a的入射角。相對而言,畫素P5以及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Lc可以藉由傾斜面IS反射,而以較小的入射角入射這些稜鏡132a,使得影像光Lc可以於第三出光區R3上方正向出射。也就是說,傾斜面IS可以調整影像光Lc的傳遞方向,使得影像光Lc相對於這些稜鏡132a具有適宜的入射角。因此,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不必透過增加透光元件140的厚度H的手段來避免顯示裝置100的轉角處發生暗區的情形。本實施例的透光元件140的厚度H可以設計得較薄,進而使得顯示裝置100具有較薄的厚度。
圖1E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一部份的立體示意圖,請參考圖1E以及對照參考圖1A。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位於這些邊區ER的側面146’並非傾斜面,且與側面146’連接的入光面142並未朝向顯示區110的方向內縮,亦即,側面146’與入光面142呈現垂直連接。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位於這些邊區ER的側面146’亦可以為類似於側面146的傾斜面IS,且部分影像光可以在此傾斜面IS上反射後由這些稜鏡134a折射而正向地傳遞至邊區ER的上方。除此之外,在這些實施例中,位於這些邊區ER的側面146’的傾斜程度可以例如是相同於位於這些轉角區CR的側面146的傾斜程度。藉此,當這些實施例的透光元件140進行製作時,不必分別製作位於透光元件140同一側的這些側面146以及這些側面146’。相對地,這些側面146以及這些側面146’可以整面的進行製作,而使得透光元件140的製程得以簡化。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依據實際影像顯示需求,設計位於這些邊區ER的側面146’的傾斜程度不同於位於這些轉角區CR的側面146的傾斜程度,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圖1F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沿著線段C-C’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F以及對照參考圖1A。在本實施例中,透光元件140的這些側面146中的至少一相對的兩側面分別為傾斜面IS,且與傾斜面IS連接的入光面142朝向顯示區110的方向內縮。另外,傾斜面IS與出光面144具有傾斜角。具體而言,位於轉角區CR的這些側面146中相對的側面146a以及側面146b分別為傾斜面IS。與側面146a連接的入光面142朝向顯示區110的方向內縮,且與側面146b連接的入光面142也朝向顯示區110的方向內縮。另外,側面146a與出光面144之間具有傾斜角θ pa,且側面146b與出光面144之間具有傾斜角θ pb。在本實施例中,透光元件140的側面146a以及側面146b相對稱,且傾斜角θ pa與傾斜角θ pb相等。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亦可以依據實際顯示需求,設計傾斜角θ pa與傾斜角θ pb不相等,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圖1G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以多個圖1A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相拼接時的上視示意圖,而圖1H繪示圖1G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於區域B的放大示意圖,請參考圖1G以及圖1H,並且對照參考圖1A。在本實施例中,四個顯示裝置100以2x2的方式相拼接,而達成較大顯示畫面的顯示效果。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亦可以採用其他類型的顯示裝置相拼接,且這些顯示裝置可以採用其他的拼接方法,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角落稜鏡組132搭配位於轉角區CR的傾斜面IS將顯示區110發出的影像光折射,使其正向地傳遞至轉角區CR的上方,使得鄰接顯示區110的這些角落C的部分邊框區120(即轉角區CR)也可以顯示出顯示畫面。另外,邊稜鏡組134將顯示區110發出的影像光折射,使其正向地傳遞至邊區ER的上方,使得鄰接顯示區110的這些邊e的部分邊框區120(即邊區ER)也可以顯示出顯示畫面。因此,顯示裝置100的顯示區110以及原本作為非顯示區的邊框區120皆可以用以顯示畫面,使得顯示裝置100可以達到無邊框的顯示效果。在本實施例中,當觀賞者觀看如圖1G的這些顯示裝置100時,觀賞者不會觀看到這些顯示裝置100的邊框。
圖2A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影像光通過角落稜鏡組的光路示意圖,圖2B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影像光的光路示意圖。圖2A以及圖2B部分構件以爆炸圖的方式繪示,藉以說明顯示裝置的部份影像光L的光路(例如是圖1C的影像光Lc的光路),並且示例性地說明透光元件140的傾斜角θ p與透光元件140的厚度H之間的關係。請先參考圖2A,在本實施例中,角落稜鏡組132包括稜鏡片基材132as以及上方的這些稜鏡132a。影像光L進入稜鏡片基材132as的入射角具有角度θ pr,影像光L進入稜鏡片基材132as的折射角具有角度θ pr1。角落稜鏡組132的一稜鏡132a的頂角具有角度θ p1,且此稜鏡132a的兩個底角分別具有角度θ p2以及角度θ p3。另外,影像光L離開稜鏡132a的入射角具有角度θ pr2,且影像光L離開稜鏡132a的折射角具有角度θ pr3。接著,請參考圖2B,在本實施例中,來自顯示區110的影像光L入射於入光面142的入射角具有角度θ d,影像光L入射於入光面142的折射角具有角度θ i。影像光L反射於傾斜面IS(側面146)的入射角具有角度θ r,且影像光L反射於傾斜面IS的反射角具有角度θ r’。另外,射向傾斜面IS的影像光L與水平面(例如是與入光面142相平行的平面)之間的夾角具有角度θ i’
請再參考圖2A,在本實施例中,來自顯示區110的影像光L通過角落稜鏡組132後可以於角落稜鏡組132上方正向出光。具體而言,通過角落稜鏡組132的影像光L例如是以垂直於出光面144(或入光面142)的方向出光。另外,假定稜鏡132a具有一等腰三角形的結構,即角度θ p2與角度θ p3相等,且 ,則可以得到以下關係式: -----------(1)
另外,由於角度θ pr3與角度θ p3相等,且 ,則可以得到以下關係式: -----------(2) 其中,na為空氣折射率,而np為稜鏡片基材132as的折射率。
此外,由於 ,且 ,則可以得到以下關係式: -----------(3)
綜合上述關係式(1)至(3),可得以下關係式: -----(4)
具體而言,當角度θ p1例如是90度,空氣折射率na例如是1,稜鏡片基材132as的折射率np例如是1.52時,則角度θ pr為26.8度。也就是說,角落稜鏡組132可以將以26.8度入射的影像光L轉為正向出射。
接著,請再參考圖2B,在本實施例中,由於 ,則可以得到以下關係式: -----------(5) 其中,nc為透光元件140的折射率。
另外,由於 ,且 ,則可以得到以下關係式: -- (6)
此外,由於 ,則可以得到以下關係式: -----------(7)
綜合上述關係式(5)至(7),可得以下關係式: --------(8)
舉例而言,當透光元件140的材料例如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時,角度θ pr為26.8度,θ p為83度,折射率nc例如是1.49,而角度θ d為51.3度。也就是說,當來自顯示區110的影像光L以51.3度入射於入光面142時,角落稜鏡組132可以將此影像光L轉為正向出射。
倘若透光元件140無傾斜面IS,則角落稜鏡組132可以利用的影像光L角度為角度θ pr,即26.8度。另外,在邊框區120具有寬度W的情況下,透光元件140的厚度H與角度θ pr具有以下關係式: -----------(9)
當寬度W例如是4毫米,且角度θ pr為26.8度時,則透光元件140的厚度H為12.6毫米。
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透光元件140具有傾斜面IS,因此角落稜鏡組132可以利用的影像光L角度為角度θ d,即51.3度。在邊框區120具有寬度W的情況下,透光元件140的厚度H與角度θ d具有以下關係式: -----------(10)
當寬度W例如是4毫米,且角度θ d為51.3度時,則透光元件140的厚度H為6.5毫米。
具體而言,由於本實施例的透光元件140具有傾斜面IS,因此透光元件140可以僅採用6.5毫米的厚度H。相較於透光元件140無傾斜面IS的情形(厚度H為12.6毫米),本實施例的透光元件140可以減少約一半的厚度。
此外,請再參考圖1C。在本實施例中,於一轉角區CR與相鄰於轉角區CR的顯示區110上,顯示裝置100滿足: L2+L3≦H*cot(θ)+W, 其中L2為第二出光區R2在排列方向(如圖1B的方向D3)上的寬度,L3為第三出光區R2在此排列方向上的寬度。另外,H為透光元件140的厚度H,θ為影像光L的第三部份,例如是影像光Lc進入稜鏡模組130的入射角的角度值(如圖2A以及圖2B的θ pr)。另外,W即邊框區120在此排列方向上的寬度W。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寬度L2、寬度L3、厚度H、角度θ pr以及寬度W亦可以具有其他關係或是相應的數值,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圖3A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於顯示區的角落與邊框區交界處的剖面示意圖,且圖3B繪示圖3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一部份的立體示意圖,請參考圖3A以及圖3B。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200類似於圖1A的顯示裝置100。顯示裝置200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可以參考圖1A的顯示裝置100,在此不再贅述。顯示裝置200與顯示裝置100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200的透光元件240包括面對顯示器102的入光面242、相對於入光面242的出光面244,以及連接入光面242與出光面244的多個側面246。位於這些轉角區CR的這些側面246中至少其中之一為傾斜面IS。與傾斜面IS連接的入光面242朝向顯示區110的方向內縮,且傾斜面IS(側面246)與出光面244之間具有傾斜角θ t。具體而言,傾斜角θ t的角度值小於90度,例如是落在45至85的範圍內,較佳地,傾斜角θ t的角度值例如是72度。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以依據實際顯示需求,而設置適當的傾斜角θ t的角度值,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請繼續參考圖3A,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200包括稜鏡模組230。稜鏡模組230包括至少一角落稜鏡組232,配置於這些轉角區CR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另外,顯示裝置200的出光面244具有類似於圖1A實施例出光面144上的第一出光區R1、第二出光區R2以及第三出光區R3,且稜鏡模組230位於第二出光區R2上。然而,在本實施例中,稜鏡模組230並未配置於第三出光區R3上。具體而言,第三出光區R3界定了未有稜鏡模組230的區域。於一轉角區CR與相鄰於轉角區CR的顯示區110上,第三出光區R3在排列方向(如圖1B的方向D3)上的寬度大於0,且小於等於邊框區120在此排列方向上的寬度。
以下以畫素P1、畫素P2、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示例性地說明由顯示裝置200的顯示器102發出的影像光L的傳遞情形。具體而言,畫素P1、畫素P2、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發出的影像光La於第一出光區R1出射,且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發出的影像光Lb經由角落稜鏡組232的多個稜鏡232a折射後於第二出光區R2出射並且進入角落稜鏡組232。影像光La以及影像光Lb分別為影像光L的第一部份以及第二部份。影像光La以及影像光Lb的傳遞路徑類似於圖1C實施例的影像光La以及影像光Lb的傳遞路徑,在此不再贅述。此外,畫素P5以及畫素P6亦發出影像光Lf,且影像光Lf為影像光L的第三部份。影像光Lf由這些畫素發出後,斜向地傳遞至透光元件240的傾斜面IS(側面246)。影像光Lf經由傾斜面IS反射後於第三出光區R3出射。具體而言,影像光Lf於第三出光區R3的出射方向垂直於出光面244,亦即,影像光Lf正向地傳遞至轉角區CR的上方。
在本實施例中,位於邊緣區域EA之外的畫素P1以及畫素P2以及位於邊緣區域EA之內的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La可正向地傳遞至顯示區110的正上方。另外,位於邊緣區域EA之內的畫素P3、畫素P4、畫素P5以及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Lb由這些稜鏡232a折射而正向地傳遞至轉角區CR的上方,且畫素P5以及畫素P6所發出的影像光Lf經由傾斜面IS(側面246)反射後正向地傳遞至轉角區CR的上方。因此,位於邊緣區域EA內的這些畫素發出的影像光可以被提供至邊框區120的這些轉角區CR上方,使得這些轉角區CR也可以顯示出顯示畫面。除此之外,顯示裝置200亦可以藉由透光元件240以及邊區ER上方的邊稜鏡組134(如圖3B所示),將位於顯示區110的這些畫素發出的影像光正向地傳遞至邊區ER的上方。本實施例正向地傳遞至邊區ER上方的影像光的傳遞路徑類似於圖1D實施例的影像光Le的傳遞路徑,在此不再贅述。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邊框區120的這些邊區ER也可以顯示出顯示畫面。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轉角區CR以及邊區ER皆可以可以用以顯示畫面,因此顯示裝置200的顯示區110以及原本作為非顯示區的邊框區120皆可以用以顯示畫面,使得顯示裝置200可以達到類似於顯示裝置100無邊框的顯示效果。此外,由於顯示區110靠近角落C的畫素所發出的影像光(如影像光Lf)可以正向出射於第三出光區R3。因此,顯示裝置200的轉角處(對應顯示器102的轉角區CR)不會發生暗區的情形,使得顯示裝置200可以達到更加良好的無邊框顯示效果。此外,顯示裝置200的透光元件240的厚度H亦可以設計得較薄,使得顯示裝置200具有較薄的厚度。
圖4繪示圖3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影像光的光路示意圖。圖4的部分構件以爆炸圖的方式繪示,藉以說明顯示裝置的部份影像光L的光路(例如是圖3A的影像光Lf的光路),並且示例性地說明透光元件240的傾斜角θ t與透光元件240的厚度H之間的關係。請參考圖4,在本實施例中,影像光L入射於入光面242的入射角具有角度θ d,影像光L入射於入光面242的折射角具有角度θ i。影像光L反射於傾斜面IS(側面246)的入射角具有角度θ r,且影像光L反射於傾斜面IS的反射角具有角度θ r’。另外,射向傾斜面IS的影像光L與水平面(例如是與入光面242相平行的平面)之間的夾角具有角度θ i’
在本實施例中,角度θ r’與傾斜角θ t相等,且角度θ r與角度θ r’相等。另外, ,則可以得到以下關係式: -----------(11)
另外,由於 ,則可以得到以下關係式: -----------(12) 其中,na為空氣折射率,而nc為透光元件240的折射率。
綜合上述關係式(11)至(12),可得以下關係式: -----------(13)
舉例而言,當折射率nc例如是1.49,θ t為72度時,角度θ d為61度。根據先前的計算,倘若透光元件240無傾斜面IS,則角落稜鏡組232可以利用的影像光L角度為26.8度,且當邊框區120的寬度W例如是4毫米時,則透光元件240的厚度H為12.6毫米。相對而言,本實施例的透光元件240具有傾斜面IS,因此角落稜鏡組232可以利用的影像光L角度為角度θ d,即61度。具體而言,透光元件240的厚度H與角度θ d具有如前述第(10)式的關係式。當寬度W例如是4毫米,且角度θ d為61度時,則透光元件240的厚度H為5.5毫米。也就是說,由於本實施例的透光元件240具有傾斜面IS,因此透光元件240可以僅採用5.5毫米的厚度H。相較於透光元件140無傾斜面IS的情形(厚度H為12.6毫米),本實施例的透光元件240可以減少超過一半的厚度。
具體而言,在相關實施例中,圖3A實施例的顯示裝置200的透光元件240可以製作得比圖1A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的透光元件140更薄。另外,由於顯示裝置200的第三出光區R3未配置稜鏡模組230,因此相較於顯示裝置100而言,顯示裝置200可鋪設較小面積的稜鏡模組230,而具有成本效益。然而,圖1A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的稜鏡模組130可以透過整面貼附的方式製作於第二出光區R2以及第三出光區R3,而免除透過治具進行對位以遮擋第三出光區R3的製作過程。因此,顯示裝置100較顯示裝置200而言易於製作。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稜鏡模組的至少一角落稜鏡組配置於這些轉角區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且透光元件配置於顯示器與稜鏡模組之間且覆蓋這些轉角區。此外,位於這些轉角區的透光元件的各這些側面中至少其中之一為傾斜面。與傾斜面連接的入光面朝向顯示區的方向內縮,且傾斜面與出光面具有傾斜角。因此,顯示器的影像光可以透過透光元件以及稜鏡模組而正向出射於顯示器的邊框區的上方,進而達到無邊框的顯示效果,且顯示裝置的轉角處不會發生暗區的情形。此外,由於傾斜面可以調整影像光的傳遞方向,透光元件的厚度可以設計得較薄,進而使得顯示裝置具有較薄的厚度。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200‧‧‧顯示裝置
102‧‧‧顯示器
110‧‧‧顯示區
120‧‧‧邊框區
130、230‧‧‧稜鏡模組
132、232‧‧‧角落稜鏡組
132a、134a、232a‧‧‧稜鏡
132as‧‧‧稜鏡片基材
134‧‧‧邊稜鏡組
140、240‧‧‧透光元件
142、242‧‧‧入光面
144、244‧‧‧出光面
146、146’、146a、146b、246‧‧‧側面
A、B‧‧‧區域
A-A’、B-B’、C-C’‧‧‧線段
C‧‧‧角落
CR‧‧‧轉角區
D1、D2、D3、D4‧‧‧方向
e‧‧‧邊
EA‧‧‧邊緣區域
ER‧‧‧邊框區
H‧‧‧厚度
IS‧‧‧傾斜面
L、La、Lb、Lc、Ld、Le、Lf‧‧‧影像光
L2、L3、W、W1、W2‧‧‧寬度
P1、P2、P3、P4、P5、P6、P1’、P2’、P3’、P4’、P5’、P6’‧‧‧畫素
R1‧‧‧第一出光區
R2‧‧‧第二出光區
R3‧‧‧第三出光區
θ1、θd、θi、θi’、θp1、θp2、θp3、θpr、θpr’、θpr1、θpr2、θpr3、θr、θr’‧‧‧角度
θp、θpa、θpb、θt‧‧‧傾斜角
圖1A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上視示意圖。 圖1B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於區域A的放大示意圖。 圖1C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於顯示區的角落與邊框區交界處(沿著線段A-A’)的剖面示意圖。 圖1D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於顯示區的邊與邊框區交界處(沿著線段B-B’)的剖面示意圖。 圖1E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一部份的立體示意圖。 圖1F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沿著線段C-C’的剖面示意圖。 圖1G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以多個圖1A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相拼接時的上視示意圖。 圖1H繪示圖1G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於區域B的放大示意圖。 圖2A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影像光通過角落稜鏡組的光路示意圖。 圖2B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影像光的光路示意圖。 圖3A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於顯示區的角落與邊框區交界處的剖面示意圖。 圖3B繪示圖3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一部份的立體示意圖。 圖4繪示圖3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影像光的光路示意圖。
100‧‧‧顯示裝置
102‧‧‧顯示器
110‧‧‧顯示區
120‧‧‧邊框區
130‧‧‧稜鏡模組
132‧‧‧角落稜鏡組
132a‧‧‧稜鏡
140‧‧‧透光元件
142‧‧‧入光面
144‧‧‧出光面
146‧‧‧側面
A-A’‧‧‧線段
C‧‧‧角落
CR‧‧‧轉角區
EA‧‧‧邊緣區域
H‧‧‧厚度
IS‧‧‧傾斜面
L、La、Lb、Lc‧‧‧影像光
L2、L3、W、W1‧‧‧寬度
P1、P2、P3、P4、P5、P6‧‧‧畫素
R1‧‧‧第一出光區
R2‧‧‧第二出光區
R3‧‧‧第三出光區
θp‧‧‧傾斜角

Claims (18)

  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 一顯示器,具有一顯示區及圍繞該顯示區的一邊框區,該顯示區包括多個角落,該邊框區包括多個轉角區,該些轉角區分別相鄰於該些角落; 一稜鏡模組,包括至少一角落稜鏡組,該至少一角落稜鏡組配置於該些轉角區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上方;以及 一透光元件,配置於該顯示器與該稜鏡模組之間且覆蓋該些轉角區,該透光元件包括面對該顯示器的一入光面、相對於該入光面的一出光面,以及連接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的多個側面,其中位於該些轉角區的該些側面中至少其中之一為傾斜面,與該傾斜面連接的該入光面朝向該顯示區的方向內縮,且該傾斜面與該出光面之間具有一傾斜角。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角落稜鏡組包括多個稜鏡,該些稜鏡沿著遠離該顯示區的該角落的一排列方向排列。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出光面具有一第一出光區、一第二出光區以及一第三出光區,該第一出光區位於該顯示區上,該第三出光區位於該邊框區上,且該第二出光區位於該第一出光區與該第三出光區之間,其中該稜鏡模組位於該第二出光區上,該顯示器用以提供一影像光,該影像光的一第一部份於該第一出光區出射,該影像光的一第二部份於該第二出光區出射並且進入該稜鏡模組,且該影像光的一第三部份經由該傾斜面反射後於該第三出光區出射。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傾斜角的角度落在45度至85度的範圍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影像光的該第三部份於該第三出光區的出射方向垂直於該出光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稜鏡模組更位於該第三出光區上,且經由該傾斜面反射後於該第三出光區出射的該影像光的該第三部份進入該稜鏡模組。
  7. 如申請專利範圍6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傾斜角的角度落在65度至88度的範圍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於一該轉角區與相鄰於該轉角區的該顯示區上,該顯示裝置滿足: L2+L3≦H*cot(θ)+W, 其中L2為該第二出光區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L3為該第三出光區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H為該透光元件的厚度,θ為該影像光的該第三部份進入該稜鏡模組的入射角的角度值,而W為該邊框區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於一該轉角區與相鄰於該轉角區的該顯示區上,該第三出光區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大於0,且小於等於該邊框區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稜鏡的一延伸方向傾斜於該顯示區中鄰接該角落的多個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延伸方向與一該邊的夾角為大於等於15度且小於等於75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區更包括多個邊,且該邊框區更包括多個邊區,該些邊區分別相鄰該些邊,該稜鏡模組更包括多個邊稜鏡組,該些邊稜鏡組分別配置於該些邊區的上方,且配置於該顯示區的該些邊旁,其中各該角落稜鏡組位於相鄰的兩該邊稜鏡組之間。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角落稜鏡組連接相鄰的該些邊稜鏡組。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邊稜鏡組包括多個稜鏡,該些稜鏡沿著遠離該顯示區的方向排列,且各該邊稜鏡組的各該稜鏡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與其相鄰的該顯示區的該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各該邊稜鏡組包括多個稜鏡,該些邊稜鏡組的該些稜鏡的尖端朝向遠離該顯示器的方向,且該角落稜鏡組的該些稜鏡的尖端朝向遠離該顯示器的方向。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透光元件的該些側面中的至少一相對的兩側面分別為該傾斜面,且與該傾斜面連接的該入光面朝向該顯示區的方向內縮,該傾斜面與該出光面具有該傾斜角。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稜鏡模組膠合於該透光元件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透光元件至少部分膠合於該顯示器上。
TW105123534A 2015-11-06 2016-07-26 顯示裝置 TWI5782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3534A TWI578291B (zh) 2016-07-26 2016-07-26 顯示裝置
US15/250,890 US10067369B2 (en) 2015-11-06 2016-08-29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 prism module including a corner prism set disposed on a corner reg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3534A TWI578291B (zh) 2016-07-26 2016-07-26 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78291B true TWI578291B (zh) 2017-04-11
TW201804449A TW201804449A (zh) 2018-02-01

Family

ID=59241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3534A TWI578291B (zh) 2015-11-06 2016-07-26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7829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2414B (zh) * 2017-05-19 2018-08-11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US10885875B2 (en) 2018-03-29 2021-01-05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Seamless or frameless display device having lens laye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34778B2 (en) * 2004-05-07 2006-11-14 Miyashita Kazuhiro Resembling prismatic structure of light guide plate
CN201502963U (zh) * 2009-09-08 2010-06-09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Led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WO2010124542A1 (zh) * 2009-04-29 2010-11-04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缝拼接显示系统的图像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01593473B (zh) * 2009-04-29 2013-06-12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cd无缝拼接方法及专用图像传输装置
TW201403177A (zh) * 2012-07-05 2014-01-16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裝置
TWI507787B (zh) * 2013-09-27 2015-11-11 Ye Xin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顯示裝置、拼接式顯示器及背光模組
CN102087814B (zh) * 2010-11-30 2016-04-27 曹嘉灿 一种无边框显示装置及大屏幕显示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34778B2 (en) * 2004-05-07 2006-11-14 Miyashita Kazuhiro Resembling prismatic structure of light guide plate
WO2010124542A1 (zh) * 2009-04-29 2010-11-04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缝拼接显示系统的图像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01593473B (zh) * 2009-04-29 2013-06-12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cd无缝拼接方法及专用图像传输装置
CN201502963U (zh) * 2009-09-08 2010-06-09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Led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CN102087814B (zh) * 2010-11-30 2016-04-27 曹嘉灿 一种无边框显示装置及大屏幕显示器
TW201403177A (zh) * 2012-07-05 2014-01-16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裝置
TWI507787B (zh) * 2013-09-27 2015-11-11 Ye Xin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顯示裝置、拼接式顯示器及背光模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2414B (zh) * 2017-05-19 2018-08-11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US10885875B2 (en) 2018-03-29 2021-01-05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Seamless or frameless display device having lens lay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4449A (zh) 2018-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6736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 prism module including a corner prism set disposed on a corner region
TWI567703B (zh) 顯示裝置
KR100860982B1 (ko) 광경로 이동수단을 가지는 다중표시장치
CN101326459B (zh) 液晶显示装置
TWI652530B (zh) 稜鏡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TWI569237B (zh) 顯示裝置
US908122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3146783A1 (ja) 配列型表示装置
US10782457B2 (en) Grating for dual vision display and dual vision display apparatus
JP2011059680A (ja) 輝度向上フィルム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JP2019530885A (ja) 3d表示パネル、それを含む3d表示機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30288724A1 (en) Aerial floating image information display system and light source apparatus used in the same
TW201400929A (zh) 顯示裝置及組合成之顯示系統
US20220404540A1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TWM551279U (zh) 顯示裝置
TWI578291B (zh) 顯示裝置
TW201721247A (zh) 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US10502872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strip-shaped lens
JP2009059498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4616498A (zh) 定向照明设备和防窥显示器
JP4433724B2 (ja)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KR20160141110A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KR20170051637A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및 그를 위한 판상 광학 부재
WO2021017197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0620362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lightproof medium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