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1457A - 一种多态开关及使用该多态开关的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态开关及使用该多态开关的变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21457A CN101521457A CN200810082435A CN200810082435A CN101521457A CN 101521457 A CN101521457 A CN 101521457A CN 200810082435 A CN200810082435 A CN 200810082435A CN 200810082435 A CN200810082435 A CN 200810082435A CN 101521457 A CN101521457 A CN 1015214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ing tube
- brachium pontis
- transformer
- former limit
- induct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6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02M3/158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with a plurality of power processing stages connected in paralle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7/23—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arranged for operation in paralle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3—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 H02M7/49—Combination of the output voltage waveforms of a plurality of convert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8—Auxiliary core members; Auxiliary coils or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多态开关及使用该多态开关的变换器,多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变压器各副边绕组同名端与其相邻副边绕组异名端相连,变压器各原边绕组同名端相互连接;开关组包括由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之间,第二原边绕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之间,第三原边绕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之间。本发明可减小电感、电容的纹波,减小开关管导通和开关损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态开关,本发明还涉及使用该多态开关的变换器。
背景技术
高频开关电源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把电源电压从一个电压等级变换到另一个需要的电压等级;在交流到直流(AC/DC)的转换系统中除了需要实现所要求的电压转换功能,还需要满足各种标准对功率因数(Power Factor,简称PF)、总谐波含量(Total HarmonicsDistortion,简称THD)和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简称EMI)的要求;在交流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 Power Supply,简称UPS)系统中,系统所输出的交流电压也需要满足不同标准的要求。高功率密度高性价比的产品是每个客户所期望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很多工程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解决方案,至今仍旧是工程师们追求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就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多态开关,使用该多态开关的变换器具有高功率密度、高性价比的特性。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就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使用该多态开关的变换器,该变换器具有高功率密度、高性价比的特性。
本发明的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一种多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所述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相互连接;所述开关组包括由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之间。
优选地,所述变压器有四个原边绕组和四个副边绕组,所述开关组还包括由第七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四桥臂,所述第四桥臂与第一桥臂并联,所述第四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七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之间。
所述变压器各个原副边绕组的匝数相同。
本发明的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一种变换器,包括多态开关、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所述多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所述开关组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之间,所述电感第一端与输入电源相连,所述电感第二端与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相互连接后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中点接地。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本发明的多态开关的变换器可以在很多方面改善电路的特性,应用多态开关的变换器不需要专门的均流电路,因为变压器的副边可以自然均流。降低无源器件如电容(直流母线电容,滤波电容)和电感(滤波电感,升降压电感)的应力。减小无源器件的尺寸。可以减小电感、电容的纹波,减小开关管的导通和开关损耗(相同功率等级下可以使用小开关管)。提高系统动态特性。提高系统性能,提高功率因数(PF)、降低总谐波含量(THD)。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a、2b、2c、2d、2e、2f、2g、2h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开关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八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九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仿真试验的传统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仿真试验的由五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一组仿真试验的各个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全局示意图;
图14是第一组仿真试验的各个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是第一组仿真试验的各个电路的输出滤波电感电流的波形示意图;
图16是第一组仿真试验的传统变换器的电感纹波和周期的示意图;
图17是第一组仿真试验的由四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的电感纹波和周期的示意图;
图18是第一组仿真试验的由五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的电感纹波和周期的示意图;
图19是第一组仿真试验的各个电路的电感电流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0是第一组仿真试验的各个电路的输出滤波电容电流波形全局示意图;
图21是第一组仿真试验的各个电路的输出滤波电容电流波形的局部示意图;
图22是第一组仿真试验的各个电路的直流电源的电流波形示意图;
图23是第二组仿真试验的各个电路的输出相电压波形示意图;
图24是第二组仿真试验的各个电路的电感电流波形示意图;
图25是第二组仿真试验的各个电路的滤波电容电流波形示意图;
图26是第二组仿真试验的各个电路的直流母线电源的电流波形示意图;
图27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的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电路的多态开关,所述多态开关包括一个变压器和一个开关组。变压器有N(N≥3)个绕组,开关组形成N个桥臂,这样就构成(N+1)态开关。变压器的各个原边绕组的异名端分别连接在各个桥臂的中点,变压器的各个原边绕组的同名端共同连接在一起,变压器的各个副边绕组相互短接。用开关管组成桥臂可以使电流双向流动,因此可以用在全波功率因数校正和逆变器电路中。下面对四态开关和五态开关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一
如图1所示,一种四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三个原边绕组(第一原边绕组A1、第二原边绕组B1、第三原边绕组C1)和三个副边绕组(第一副边绕组A2、第二副边绕组B2、第三副边绕组C2)。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使副边绕组间短接。即:第一副边绕组A2同名端与第二副边绕组B2异名端相连,第二副边绕组B2同名端与第三副边绕组C2异名端相连,第三副边绕组C2同名端与第一副边绕组A2异名端相连。变压器的副边短接,使流过变压器副边各绕组的电流相同,从而折射到变压器三个原边绕组中的电流相等,实现均流。所述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相互连接,变压器的原边连成星形结构。所述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匝数相同。所述开关组包括由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A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B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C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
上述四态开关具有四种工作状态,分别是图2a、2b、2c所示的第一工作状态,图2d、2e、2f所示的第二工作状态,图2g所示的第三工作状态,图2h所示的第四工作状态。如图2a所示,当第一开关管S1闭合、第二开关管S2断开、第三开关管S3断开、第四开关管S4断开、第五开关管S5闭合、第六开关管S6闭合时,四态开关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如图2b所示,当第一开关管S1断开、第二开关管S2闭合、第三开关管S3断开、第四开关管S4闭合、第五开关管S5断开、第六开关管S6闭合时,四态开关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如图2c所示,当第一开关管S1断开、第二开关管S2断开、第三开关管S3闭合、第四开关管S4闭合、第五开关管S5闭合、第六开关管S6断开时,四态开关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是指:一个上管导通、两个下管导通。如图2d所示,当第一开关管S1断开、第二开关管S2闭合、第三开关管S3闭合、第四开关管S4闭合、第五开关管S5断开、第六开关管S6断开时,四态开关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如图2e所示,当第一开关管S1闭合、第二开关管S2断开、第三开关管S3闭合、第四开关管S4断开、第五开关管S5闭合、第六开关管S6断开时,四态开关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如图2f所示,当第一开关管S1闭合、第二开关管S2闭合、第三开关管S3断开、第四开关管S4断开、第五开关管S5断开、第六开关管S6闭合时,四态开关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是指:两个上管导通、一个下管导通。如图2g所示,当第一开关管S1断开、第二开关管S2断开、第三开关管S3断开、第四开关管S4闭合、第五开关管S5闭合、第六开关管S6闭合时,四态开关处于第三工作状态。所述第三工作状态是指:三个上管同时导通。如图2h所示,当第一开关管S1闭合、第二开关管S2闭合、第三开关管S3闭合、第四开关管S4断开、第五开关管S5断开、第六开关管S6断开时,四态开关处于第四工作状态。所述第四工作状态是指:三个下管同时导通。
具体实施方式二
如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具体实施方式的五态开关中变压器有四个原边绕组和四个副边绕组,桥臂也有四个。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开关组还包括由第七开关管S7和第八开关管S8相连组成的第四桥臂,所述第四桥臂与第一桥臂并联。所述第四原边绕组D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七开关管S7和第八开关管S8之间。
上述多态开关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在单相电路中、也可以用在三相电路中,既可以用在整流器中、也可以用在逆变器中,既可以用在升压结构中、也可以用在降压结构中,既可以用在全桥拓扑中、也可以用在半桥拓扑中,既可以用在小功率变换器、也可以用在大功率变换器。下面举例说明由上述多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应用多态开关的变换器不需要专门的电路即可实现均流。
具体实施方式三
如图4所示,一种变换器,包括多态开关、电感L、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所述多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所述开关组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A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B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C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所述电感L一端与输入电源Vin相连,另一端与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相互连接后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中点接地。上述变换器为Boost变换器拓扑。
具体实施方式四
如图5所示,一种变换器,包括多态开关、电感L、电容Co,所述多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所述开关组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A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B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C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所述输入电源Vin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电感L第一端与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相连,第二端与电容Co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o的第二端与桥臂的一端相连。上述变换器为Buck变换器拓扑。
具体实施方式五
如图6所示,一种变换器,包括多态开关、电感L、电容Co,所述多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所述开关组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A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B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C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所述电感L第一端与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相连,电感L第二端与电容Co的第一端和输入电源Vin的第一端分别相连,所述电容Co的第二端与桥臂的第一端相连,输入电源Vin的第二端与桥臂的第二端相连。上述变换器为Buck-Boost变换器拓扑。
具体实施方式六
如图7所示,一种变换器,包括多态开关、电感Lo、电容Co,所述多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所述开关组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Ap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Ap2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Ap3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所述电感Lo第一端与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相连,电感Lo第二端与电容Co第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o第二端接地,第一输入电源Va和第二输入电源Vb相互连接后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第一输入电源Va负极和第二输入电源Vb正极接地。上述变换器为半桥逆变器拓扑。
具体实施方式七
如图8所示,一种变换器,包括第一多态开关、第二多态开关、第三多态开关、第一电感La、第二电感Lb、第三电感Lc、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第一多态开关、第二多态开关、第三多态开关分别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每个变压器分别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每个变压器的各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每个开关组分别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每个变压器的第一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之间,每个变压器的第二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之间,每个变压器的第三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之间;所述第一电感La连接在第一输入电源Va和第一多态开关的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之间,所述第二电感Lb连接在第二输入电源Vb和第二多态开关的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之间,所述第三电感Lc连接在第三输入电源Vc和第三多态开关的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之间,所述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相互连接后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中点接地。上述变换器为三相整流器拓扑。
具体实施方式八
如图9所示,一种变换器,包括第一多态开关、第二多态开关、第三多态开关、第一电感La、第二电感Lb、第三电感Lc、第一电容Ca和第二电容Cb、第三电容Cc,第一多态开关、第二多态开关、第三多态开关分别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每个变压器分别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每个变压器的各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每个开关组分别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每个变压器的第一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之间,每个变压器的第二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之间,每个变压器的第三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之间;所述第一电感La连接在第一多态开关的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和第一电容Ca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一电容Ca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感Lb连接在第二多态开关的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和第二电容Cb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容Cb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电感Lc连接在第三多态开关的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和第三电容Cc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三电容Cc的第二端接地,第一输入电源Vdc1和第二输入电源Vdc2相互连接后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第一输入电源Vdc1负极和第二输入电源Vdc2正极接地。上述变换器为三相逆变器拓扑。
具体实施方式九
如图10所示,一种变换器,包括多态开关、电感Lo、电容Co、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七开关管S7和第八开关管S8,所述多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所述开关组包括由第一开关管S21和第四开关管S31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S22和第五开关管S32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S23和第六开关管S33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A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S21和第四开关管S31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B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S22和第五开关管S32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C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S23和第六开关管S33之间;所述电感Lo连接在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和电容Co第一端之间,所述电容Co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相互连接后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第一二极管D1阳极和第二二极管D2阴极接地,所述第七开关管S7、第一输入电源+Vin、第二输入电源-Vin、第八开关管S8相互连接后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第一输入电源Va负极和第二输入电源Vb正极接地。上述变换器为带中点箝位的三电平变换器拓扑。
下面对图11所示的传统变换器(三相逆变器)、图9所示的由四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和图12所示的由五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进行仿真,用仿真波形对本发明的优点进行说明。仿真波形中的a波形与图11所示的传统变换器相对应,仿真波形中的b波形与图9所示的由四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相对应,仿真波形中的c波形与图12所示的由五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相对应。为了清晰的说明本发明的优点,我们分别对两组电路参数进行仿真。①三个电路用完全相同的参数,②三个电路用不同的电感值以保持近似相等的电感电流纹波,其余参数保持不变。所有仿真系统的直流电源电压都是810V,正弦波逆变器的输出线电压为480V,开关频率为5kHz,控制器的控制参数相同。
当三个电路用完全相同的参数时,仿真结果如下:图13是各个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全局示意图。图14是各个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5是各个电路的输出滤波电感电流的波形示意图。图16是传统变换器的电感纹波和周期的示意图。图17是由四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的电感纹波和周期的示意图。图18是由五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的电感纹波和周期的示意图。图19是三个电路的电感电流局部放大示意图。从图19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不同情况下的电感电流纹波的差异。图20是输出滤波电容电流波形全局示意图。图21是输出滤波电容电流波形的局部示意图。图22是三个电路的直流电源的电流波形示意图(可以代表直流母线电容的电流)。
在各种情况下电路的仿真结果比较如表一所示。
表一:
传统变换器 | 由四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 | 由五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 | |
输出电压[V] | 277.15 | 277.09 | 277.14 |
电感充放电周期[μs] | 200.0 | 66.7 | 50.0 |
滤波电感纹波[A] | 2026.1 | 242.4 | 138.2 |
滤波电容电流有效值[A] | 830.45 | 722.82 | 722.13 |
滤波电容电流峰值[A] | 1995.1 | 1229.8 | 1214.9 |
输出电压总谐波[%] | 0.67 | 0.11 | 0.08 |
直流电源电流峰峰值[A] | 4573.3 | 3337.2 | 3051.8 |
由上面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工况下三个电路的输出电压的有效值近似相等,输出电压的纹波、电感电流的纹波和电容电流以及直流母线电压的电流随着开关状态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因此如果要保持电感和电容上的电流和电压纹波不变可以明显减小滤波电感和电容的容量。
当三个电路分别用不同的电感值以保持近似相等的电感电流纹波,其余参数保持不变时,仿真结果如下:图23是各电路的输出相电压波形示意图。图24是三个电路的电感电流波形示意图。图25是三个电路的滤波电容电流波形示意图。图26是三个电路的直流母线电源的电流波形示意图。
在各种情况下电路的仿真结果比较如表二所示。
表二
传统变换器 | 由四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 | 由五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 | |
输出电压[V] | 277.16 | 277.07 | 277.02 |
滤波电感[μH] | 220 | 20.6 | 10.3 |
滤波电感纹波[A] | 312.5 | 243.4 | 265.8 |
滤波电容电流有效值[A] | 721.49 | 725.42 | 724.41 |
输出电压总谐波[%] | 0.233 | 0.121 | 0.148 |
母线电源电流峰峰值[A] | 3202.6 | 1456.9 | 1684.9 |
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如果想保持相同的电感电流纹波所需要的电感值在不同的电路中有很大的变化。由四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中电感值比传统变换器的电感值的十一分之一还小,即使这样四态开关组成的变换器的THD也小于传统变换器。由此可以看出用多态开关可以提高电路特性,减小无源器件的尺寸。由图26可以看出直流母线电源的电流的峰值在不同的变换器中也有很大差异,如果用电容代替直流电源即可减小电容上的应力。
通常的电感设计过程如下:设电感值为L、流过电感的最大电流为Io、磁芯的窗口利用率为Kw、导线电流密度为Jc、最大磁通密度为Bmax、电感所需要的面积乘积为AP。根据电感的设计原理可以得出:
令
可以得出AP=K*L
AP是磁芯窗口面积和磁芯截面积的乘积,如果选用相同的磁芯结构即用相同的窗口面积,则电感体积的大小与磁芯的厚度成正比,亦即与电感值成一定的正比例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使用本发明的多态开关的变换器可以明显减小电感尺寸的原因。
本发明主要针对拓扑,对于变压器的设计不做详细说明。此处只强调如下几点:以三绕组变压器为例,如图27所示的变压器的物理结构,原边的三个绕组联结成星形结构,副边的绕组联结成三角形结构,三个磁柱的截面积相同,相对应的原副边绕制在同一个磁柱上,相同磁柱上的绕组的耦合系数为1,不同磁柱上的绕组的耦合系数为-0.5。
上述使用多态开关的变换器的优点有:
1)应用多态开关的变换器不需要专门的均流电路,因为变压器的副边可以自然均流。
2)降低无源器件如电容(直流母线电容,滤波电容)和电感(滤波电感,升降压电感)的应力
3)减小无源器件的尺寸
4)减小开关管的导通和开关损耗(相同功率等级下可以使用小开关管)
5)提高系统动态特性
6)提高系统性能,提高功率因数(PF)、降低总谐波含量(THD)
在大功率电路中使用本发明的多态开关的优势更为明显。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大功率开关电源的需求越来越广,兆伏安级的电源需求和生产已提上日程。如银行数据中心的供电电源,大型服务器的不间断电源,电话、网络通讯所需要的供电电源等都要求供电系统的功率等级高,功率密度大,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已经有兆伏安功率等级的电源问世。
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功率的高频开关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高频开关电源中功率开关管的成本占了相当大的部分,随着功率等级的增加功率开关管的价格大幅上升,对散热的要求也就更高,同时能够提供如此高功率的开关器件的供应商不是很多,可供选择的供应商少也是价格高的一个原因。本发明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在相同的功率等级情况下,应用本发明的多态开关可以选用小功率的开关管实现相同的效果,还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结果是在同样的开关频率的条件下,电感、电容的容量和体积可以减小一定倍数,这样可以大幅降低产品成本。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态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所述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相互连接;所述开关组包括由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A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B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C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图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有四个原边绕组和四个副边绕组,所述开关组还包括由第七开关管(S7)和第八开关管(S8)相连组成的第四桥臂,所述第四桥臂与第一桥臂并联,所述第四原边绕组(D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七开关管(S7)和第八开关管(S8)之间。(图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匝数相同。
4.一种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态开关、电感(L)、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所述多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所述开关组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A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B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B3)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所述电感(L)第一端与输入电源(Vin)相连,所述电感(L)第二端与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相互连接后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中点接地。(图4)
5.一种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态开关、电感(L)、电容(Co),所述多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所述开关组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A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B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B3)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所述输入电源(Vin)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电感(L)第一端与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相连,所述电感(L)第二端与电容(Co)第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o)第二端与桥臂的一端相连。(图5)
6.一种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态开关、电感(L)、电容(Co),所述多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所述开关组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A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B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B3)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所述电感(L)第一端与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相连,所述电感(L)第二端与电容(Co)的第一端和输入电源(Vin)的第一端分别相连,所述电容(Co)的第二端与各桥臂的第一端相连,输入电源(Vin)的第二端与各桥臂的第二端相连。(图6)
7.一种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态开关、电感(Lo)、电容(Co),所述多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所述开关组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Ap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S1)和第四开关管(S4)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Ap2)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五开关管(S5)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Ap3)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之间;所述电感(Lo)第一端与变压器各个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相连,电感(Lo)第二端与电容(Co)第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o)第二端接地,第一输入电源(Va)和第二输入电源(Vb)相互连接后跨接在各桥臂上,所述第一输入电源(Va)负极和第二输入电源(Vb)正极接地。(图7)
8.一种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多态开关、第二多态开关、第三多态开关、第一电感(La)、第二电感(Lb)、第三电感(Lc)、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第一多态开关、第二多态开关、第三多态开关分别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每个变压器分别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每个变压器的各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每个开关组分别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每个变压器的第一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之间,每个变压器的第二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之间,每个变压器的第三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之间;所述第一电感(La)连接在第一输入电源(Va)和第一多态开关的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之间,所述第二电感(Lb)连接在第二输入电源(Vb)和第二多态开关的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之间,所述第三电感(Lc)连接在第三输入电源(Vc)和第三多态开关的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之间,所述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相互连接后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中点接地。(图8)
9.一种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多态开关、第二多态开关、第三多态开关、第一电感(La)、第二电感(Lb)、第三电感(Lc)、第一电容(Ca)和第二电容(Cb)、第三电容(Cc),第一多态开关、第二多态开关、第三多态开关分别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每个变压器分别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每个变压器的各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每个开关组分别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每个变压器的第一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之间,每个变压器的第二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和第五开关管之间,每个变压器的第三原边绕组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之间;所述第一电感(La)连接在第一多态开关的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和第一电容(Ca)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一电容(Ca)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感(Lb)连接在第二多态开关的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和第二电容(Cb)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容(Cb)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电感(Lc)连接在第三多态开关的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和第三电容(Cc)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三电容(Cc)的第二端接地,第一输入电源(Vdc1)和第二输入电源(Vdc2)相互连接后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第一输入电源(Vdc1)负极和第二输入电源(Vdc2)正极接地。
10.一种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态开关、电感(Lo)、电容(Co)、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七开关管(S7)和第八开关管(S8),所述多态开关包括变压器和开关组,所述变压器包括至少三个原边绕组和至少三个副边绕组,所述变压器各个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其相邻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相连;所述开关组至少包括由第一开关管(S21)和第四开关管(S31)相连组成的第一桥臂、由第二开关管(S22)和第五开关管(S32)相连组成的第二桥臂、由第三开关管(S23)和第六开关管(S33)相连组成的第三桥臂,所述第一桥臂、第二桥臂和第三桥臂并联;所述变压器第一原边绕组(A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一开关管(S21)和第四开关管(S31)之间,所述第二原边绕组(B1)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二开关管(S22)和第五开关管(S32)之间,所述第三原边绕组(B3)的异名端连接在第三开关管(S23)和第六开关管(S33)之间;所述电感(Lo)连接在变压器的各原边绕组的同名端和电容(Co)第一端之间,所述电容(Co)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相互连接后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第一二极管(D1)阳极和第二二极管(D2)阴极接地,所述第七开关管(S7)、第一输入电源(Va)、第二输入电源(Vb)、第八开关管(S8)相互连接后跨接在各个桥臂上,所述第一输入电源(Va)负极和第二输入电源(Vb)正极接地。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82435XA CN101521457B (zh) | 2008-02-28 | 2008-02-28 | 一种多态开关及使用该多态开关的变换器 |
PCT/CN2009/070582 WO2009106014A1 (zh) | 2008-02-28 | 2009-02-27 | 一种多态开关及使用该多态开关的变换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082435XA CN101521457B (zh) | 2008-02-28 | 2008-02-28 | 一种多态开关及使用该多态开关的变换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21457A true CN101521457A (zh) | 2009-09-02 |
CN101521457B CN101521457B (zh) | 2012-05-02 |
Family
ID=41015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8243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1457B (zh) | 2008-02-28 | 2008-02-28 | 一种多态开关及使用该多态开关的变换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521457B (zh) |
WO (1) | WO2009106014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24570A (zh) * | 2014-04-29 | 2015-11-04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单相逆变电路 |
CN105024571A (zh) * | 2014-04-29 | 2015-11-04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三相逆变电路 |
CN105322811A (zh) * | 2014-07-22 | 2016-02-10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功率变换电路及逆变器 |
CN105322796A (zh) * | 2014-07-28 | 2016-02-10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多态三电平升压电路 |
CN106533150A (zh) * | 2015-09-09 | 2017-03-22 | 力博特公司 | 一种多态开关电路的互感器磁平衡方法和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94982A (zh) * | 2020-01-03 | 2020-04-10 | 北京物资学院 | 一种软开关方式的buck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737348B (zh) * | 2021-01-22 | 2024-04-19 | 天津工业大学 | 一种磁集成三端口dc-dc变换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44033B1 (en) * | 2002-11-08 | 2005-09-13 | Va 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 Multi-phase interleaving isolated DC/DC converter |
CN100388608C (zh) * | 2003-12-09 | 2008-05-14 | 力博特公司 | 一种在不间断电源断中线后控制其整流器零线电压差的方法 |
US7417875B2 (en) * | 2005-02-08 | 2008-08-26 | Coldwatt, Inc. | Power converter employing integrated magnetics with a current multiplier rectifi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
CN200947552Y (zh) * | 2006-07-24 | 2007-09-12 | 北方工业大学 |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智能充放电系统 |
-
2008
- 2008-02-28 CN CN200810082435XA patent/CN10152145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2-27 WO PCT/CN2009/070582 patent/WO200910601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24570A (zh) * | 2014-04-29 | 2015-11-04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单相逆变电路 |
CN105024571A (zh) * | 2014-04-29 | 2015-11-04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三相逆变电路 |
CN105024570B (zh) * | 2014-04-29 | 2017-09-29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单相逆变电路 |
CN105322811A (zh) * | 2014-07-22 | 2016-02-10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功率变换电路及逆变器 |
CN105322796A (zh) * | 2014-07-28 | 2016-02-10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多态三电平升压电路 |
CN105322796B (zh) * | 2014-07-28 | 2017-09-12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多态三电平升压电路 |
CN106533150A (zh) * | 2015-09-09 | 2017-03-22 | 力博特公司 | 一种多态开关电路的互感器磁平衡方法和装置 |
CN106533150B (zh) * | 2015-09-09 | 2018-10-09 | 力博特公司 | 一种多态开关电路的互感器磁平衡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9106014A1 (zh) | 2009-09-03 |
CN101521457B (zh) | 2012-05-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21457B (zh) | 一种多态开关及使用该多态开关的变换器 | |
CN101621247B (zh) | 一种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 |
CN105305855B (zh) | 三相隔离型双向a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852583B (zh) | 一种用于中低压直流配电的高频链多电平直流变压器 | |
CN107171578B (zh) | 两级变换型交流-直流电力电子变压器 | |
CN101728961A (zh) | 一种ac/dc变换器 | |
CN107453615B (zh) | 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及电力电子变压器 | |
CN105140908B (zh) | 用于光伏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零电压软开关控制方法 | |
CN109951084B (zh) | 一种大功率高变比谐振式直流电源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2055348A (zh) | 一种用于配网的降压型电力电子变压器 | |
CN201584899U (zh) | 一种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拓扑结构 | |
CN202997936U (zh) | 一种高升压电路、太阳能逆变器与太阳能电池系统 | |
CN105119516A (zh) | 一种高升压增益准z源逆变器 | |
CN105846696A (zh) | 一种两级式a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280984A (zh) | 基于单级功率变换模块的级联式变流器 | |
CN102832828B (zh) | 磁组合式三相输入ac/dc全桥高频变换器 | |
CN204392098U (zh) | 一种单相电力电子变压器及其应用系统 | |
CN201374647Y (zh) | 一种燃料电池并网逆变器的前级dc/dc变换器 | |
CN210405078U (zh) | 三相多重工频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 | |
CN201985763U (zh) | 一种电除尘用调幅高频高压电源电路 | |
CN110391747B (zh) | 一种高升压比隔离dc-dc变换器拓扑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8890652U (zh) | 一种基于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的新能源接口系统 | |
CN114825882B (zh) | 基于三相集成磁耦合纹波转移的模块化光伏逆变器及方法 | |
CN216252557U (zh) | 一种整流模块及高压直流供电系统 | |
CN201887661U (zh) | 一种电磁炉用开关电源及其高频互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Columbo Road, Ohio, Dearborn 1050 Patentee after: Dimension Corp. Address before: Columbo Road, Ohio, Dearborn 1050 Patentee before: LIEBERT Corp.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