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7990B - 数据包分配系统、数据包分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包分配系统、数据包分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17990B
CN101517990B CN2007800342825A CN200780034282A CN101517990B CN 101517990 B CN101517990 B CN 101517990B CN 2007800342825 A CN2007800342825 A CN 2007800342825A CN 200780034282 A CN200780034282 A CN 200780034282A CN 101517990 B CN101517990 B CN 1015179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eripheral terminal
terminal
packet
add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428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17990A (zh
Inventor
藤野庄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17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79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17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79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8Migration or transfer of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63Data redirection of data network str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2866Architectures; Arrangements
    • H04L67/289Intermediate processing functionally located close to the data consumer application, e.g. in same machine, in same home or in same sub-network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将终端和网络一侧之间的会话切换到并用分担功能的多个外围终端的会话时、考虑分配侧系统的负荷而将数据包分配到多个外围终端的技术。在数据包分配系统中,具有终端(C)和通信装置(E),上述终端(C)具有:选择使数据包中转的中转用外围终端(A)及作为中转用外围终端(A)的中转目标的中转目标外围终端(B)的单元;和通知外围终端(B)及外围终端(A)的识别信息的单元,上述通信装置(E)具有头处理单元,该头处理单元根据上述识别信息,将响应于来自终端(C)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F)发送来的数据包的头目标变更为外围终端(B)的地址,并封装该数据包,提供包括外围终端(A)的地址在内的外部头,其中,外围终端(A)具有:数据取得单元,将由通信装置(E)封装的数据包解封装,取得有效载荷的数据;输出单元,将该取得的数据输出到预定的重放功能;以及中转处理单元,根据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中含有的头信息,将解封装的数据包中转到上述外围终端(B)。

Description

数据包分配系统、数据包分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数据包的分配方式,尤其涉及到一种将响应于来自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包分配到多个终端的数据包分配技术。
背景技术
移动电话的网络终端化获得快速发展,利用移动电话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现在的移动电话可利用红外线通信、USB与其他外围终端连接,作为移动终端而利用变得普遍。并且,处理的数据也有越来越大容量化的趋势。
这种情况下,从频带较窄的移动终端到具有频带较宽的接口的终端,切换通信中的会话(Session)的技术已经普遍化。
例如,用户为了看到大画面、高画质的影像,从频带窄的蜂窝终端到ADSL、Wi-Fi、WiMAX等具有宽带接口的终端,切换通信中的会话时(即进行终端间的交换(Handover)时),存在如下一般方法:切换后的终端与通信对象之间进行SIP等会话协议下的协商,构建新的会话。
并且有如下提案(专利文献1):通过对PAN(个人域网)上的通信终端使用多个通信链路发送数据包,从而使用和应用程序对应的通信链路(在VoIP时为W-CDMA),向PAN上的通信终端传递数据包。
其中,PAN是由与加入到移动网络的用户标识符的移动电话通过近距离连接而连接的多个外围终端所构成的网络的称呼,现在在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中,提出了其结构。上述终端间交换是在PAN中也适用的技术。并且,外围终端是可进行与移动终端关联动作的网络对应的终端,切换在移动终端和网络一侧实现的会话时,可与网络一侧连接。例如,包括网络对应的显示器、扬声器等。
虽然提出了这些技术,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点。
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将移动终端中实现的会话例如切换为功能分担为影像重放和声音重放而并用多个外围终端的会话时,需要多个通信链路。因此,例如在分配影像和声音的一侧即流服务器中,进行流数据自身的解析,必须按照各个通信会话分别将数据包分配到专用的重放设备等中,负荷施加到分配一侧的服务器。
并且,将流数据等分配到多个外围终端时,需要在因特网一侧/网络一侧进行数据复制,但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的复制也变得不容易。即,数据的复制需要硬盘等较多的硬件资源,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复制处理时的系统负荷也变得无法忽略。
进一步,使用双播、多播等方法向多个终端分配数据包时,流量增大,网络负荷也变大。
在内容的接收侧,当将在移动终端实现的会话切换到分担功能而并用多个外围终端的会话时,各外围设备上必须设置用于与移动网络等外部网络连接的接口,在通信成本及通信设备管理方面效率很低。
因此,提出了如下技术:设置备份设备等其他节点而进行复制处理,从而减轻分配时的负荷。例如,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通信时的数据复制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915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8707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0873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这种技术也依然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专利文献2的发明、专利文献3的发明,均是在分配侧、移动网络/因特网一侧进行复制处理,因此依然存在负荷施加到分配系统及网络而对系统管理者造成负担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当将在移动终端和网络一侧之间实现的会话切换到并用分担了功能的多个外围终端的会话时,考虑分配侧网络系统的负荷,将数据包分配到多个外围终端。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1发明是一种数据包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选择单元和通知单元的终端,上述选择单元从多个外围终端中选择使数据包中转的中转用外围终端及作为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中转目标的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上述通知单元通知包含与由上述选择单元选择的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至少地址相关的信息在内的识别信息;和通信装置,具有头处理单元,该头处理单元根据上述识别信息,将响应于来自上述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包的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并封装该数据包,提供包括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在内的外部头,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具有:数据取得单元,将由上述通信装置封装的数据包解封装,取得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输出单元,将由上述取得单元取得的数据输出到预定的重放功能;以及中转处理单元,根据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中含有的头信息,将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2发明是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选择单元,根据与多个外围终端分别管理的功能或性能相关的信息,从上述多个外围终端中,选择中转用终端及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上述中转用终端对响应于来自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包进行中转,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作为上述中转用终端的中转目标;和通知单元,通知识别信息,该识别信息包括与由上述选择单元选择的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至少地址相关的信息。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3发明是一种管理服务器,其特征在于,保存单元,保存由终端通知的、与多个外围终端分别管理的功能或性能相关的信息;选择单元,根据上述保存的信息,从上述多个外围终端中,选择中转用终端及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上述中转用终端对响应于来自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包进行中转,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作为上述中转用终端的中转目标;以及通知单元,通知识别信息,该识别信息包括与由上述选择单元选择的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至少地址相关的信息。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4发明是一种通信装置,与中转用外围终端连接,该终端用外围终端用于将响应于来自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包中转到作为中转目标的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上述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头处理单元,根据从上述终端通知的、至少包括与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相关的信息在内的识别信息,将上述数据包的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并封装该数据包,提供包括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在内的外部头。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5发明是一种中转用外围终端,将响应于来自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经由通信装置发送来的数据包中转到作为中转目标的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其特征在于,具有:数据取得单元,将由上述通信装置封装的数据包解封装,取得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输出单元,将由上述取得单元取得的数据向预定的重放功能输出;以及中转处理单元,根据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中含有的头信息,将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6发明是一种数据包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选择步骤,从多个外围终端中,将使数据包中转的中转用外围终端及作为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中转目标的中转目标外围终端选择为终端;头处理步骤,根据从上述终端通知的、至少包括与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相关的信息在内的识别信息,将响应于来自上述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包的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并封装该数据包,提供包括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在内的外部头;数据取得步骤,将由上述头处理步骤封装的数据包解封装,取得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输出步骤,将由上述数据取得步骤取得的数据输出到预定的重放功能;中转处理步骤,根据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中含有的头信息,将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根据上述结构,当将在移动终端和网络一侧之间实现的会话切换到并用分担功能的多个外围终端的会话时,能够尽量抑制对分配侧网络系统的负荷,将数据分配到多个外围终端。
其原因在于,在分配侧无需解析数据包的内容,只要将数据包发送到构成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就能够经过通信装置的头处理单元的头处理及中转用外围终端的中转处理,将数据包分配到其他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并且,在外围设备一侧,也能够尽量抑制伴随复制处理的系统负荷。
其原因在于,在外围终端一侧具有包括判断单元的数据取得单元,上述判断单元参照所接收的数据包的内部头的目标,判断该目标和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一致/不一致,当由该判断单元判断为地址一致时,上述数据取得单元取得所接收数据包的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2是表示数据包的处理流程的序列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数据包的结构例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数据包的结构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框图。
标号说明
A  外周终端(中转用外围终端)
B  外围终端(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C  移动终端
D  管理服务器
E  网关
F  因特网节点
G  外围终端
H  外围终端
1  本地网络
2  移动网络
3  窄带接入
4  宽带接入
5  因特网
a1 复制功能部
a2 终端性能管理部
a3 终端性能信息通知部
a4 影像重放处理部
b1 终端性能信息通知部
b2 终端性能管理部
b3 声音重放处理部
c1 中转处理部
c2 终端性能管理部
d1 终端性能管理部
d2 策略设定部
d3 网络接口部
e1 地址对应管理部
e2 头处理部
e3 路由功能部
e4 网络接口部
e5 策略管理部
e6 头处理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4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数据包分配系统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数据包分配系统的框图,图2是处理的序列图,图3、图4是表示头处理时的数据包结构的说明图。
参照图1,C是移动终端,是加入到移动网络2的服务的终端。移动终端C与外围终端之间,构建独立的网络。即,移动终端C通过本地网络1进行本地连接。这里的本地连接例如包括红外线通信、USB连接等连接方式。进一步,关于与外部网络的连接,经由窄带接入3而与移动网络2连接。窄带接入3是W-CDMA等通信频带较窄的通信链路,移动网络2是3GPP网等。
该移动终端C收集由本地网络1内的外围终端通知的、与终端的功能或处理性能相关的信息即性能信息。这里的性能信息是指终端的处理性能、影像重放性能、动画重放性能等外围终端所管理的信息。移动终端C收集的性能信息用于选择作为移动终端C的交换目标的外围终端、选择进行数据包中转的中转用外围终端。
A及B是作为移动终端C的实际的交换目标的外围终端,是网络对应的设备。该外围终端A及外围终端B是作为移动终端C的交换目标而从外围终端A、B、G、H中根据性能信息所选择的终端。
外围终端A经由宽带接入4而与移动网络2连接。宽带接入4是ADSL等通信频带宽的通信链路。该外围终端A具有如下功能:取得从分配侧节点接收的数据包的有效载荷部分,将该数据包中转到外围终端B。以下会将外围终端A称为中转用终端,将外围终端B称为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F是因特网节点,设置在网络5中。因特网节点F是提供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的分配节点,是所谓的流服务器等。
D是管理服务器,是管理从移动终端C取得的各种外围终端的功能或性能所涉及的信息即性能信息的管理服务器。在此D被设置在移动网络2中。可设置在本地一侧,也可设置在因特网一侧。
E设置在本地网络1和移动网络2之间,是用于提供数据包的路由、NAT功能的通信设备,是所谓的网关。该网关E在接收到来自移动终端C的下行链路数据包时,对头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并路由到具有中转功能的外围终端(中转用外围终端)。稍后详述。
在此,参照图1进一步具体说明各设备的内部构造。
移动终端C具有中转通知部c1、终端性能管理部c2。
终端性能管理部c2收集由外围终端通知的性能信息。并且,根据所收集的性能信息,选择作为交换目标最佳的外围终端及进行数据包的中转处理的中转用外围终端。进一步,将这些选择的外围终端的地址信息与性能信息一起作为识别信息来管理。即,该识别信息除了含有性能信息以外,还含有移动终端及作为会话的切换目标的外围终端A、B各自的IP地址及Mac地址等对应信息。该识别信息经由管理服务器D还注册到网关E。
中转通知部c1将由终端性能管理部c2管理的识别信息通知给由终端性能管理部c2选择的外围终端A(中转用外围终端)及管理服务器D。此外,以下将从该移动终端C对管理服务器D的通知称为策略(Policy)切换通知。
管理服务器D具有终端性能管理部d1、策略设定部d2、网络接口部d3。
终端性能管理部d1收集并保存由移动终端C的中转通知部c1通知的性能信息、外围终端的地址信息及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信息。
管理服务器D的策略设定部d2向网关E进行策略的注册。其中,策略是定义了切换目标的信息,是终端性能管理部d1管理的信息中含有可识别外围终端的目标的IP地址、可识别外围终端的硬件属性的地址等的识别信息。并且,策略的注册(策略注册)是指将上述策略反映到网关E的处理,由来自移动终端C的策略切换通知触发注册。该策略注册完成时,之后的流通信中适用该策略。即,与因特网节点F的会话,从以移动终端C为目标切换为以外围终端A、B为目标。
网络接口部d3是在与其他通信对象装置/节点之间接收发送数据包时使用的接口。
接着说明网关E的内部结构。网关E具有地址对应管理部e1、策略管理部e5、头处理部e2、路由功能部e3、网络接口部e4。
地址对应管理部e1具有内部地址和转交地址被映射的映射表,使用该映射表管理内部地址和转交地址。其中,内部地址是移动设备节点所保持唯一且不变的地址。并且,转交地址是移动节点通过移动目标提供的地址,是由通信范围内的子网提供且用于路由的移动通信用地址。移动终端C、外围终端A、外围终端B分别具有内部地址和转交地址这两种地址。并且,作为这种移动设备管理技术的一例,包括移动IP,由于其是已知的技术,因此省略详细说明。并且以下会将内部地址简称为HoA、将转交地址简称为CoA。
策略管理部e5管理移动终端C及作为会话的切换目标的外围终端A、B各自的IP地址等识别信息。并通过策略设定部d2注册。
头处理部e2处理数据包的头部分,以使作为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外围终端A正确地将数据包中转到作为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外围终端B。
具体而言,头处理部e2具有NAT功能部e22及特殊封装(Encapsulating)功能部e21。
NAT功能部e22根据地址对应管理部e1的映射信息及由移动终端C通知的识别信息,变更从因特网节点F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包的地址信息。具体而言,将接收的数据包的头部分中的发送目标地址的信息从以移动终端C为目标的地址变更为以中转目标的外围终端即外围终端B为目标的地址。
在特殊封装功能部e21中,实施特殊的封装处理,以使外围终端A可正确地将数据包中转到其他外围终端B。具体而言,将由NAT功能部e22变换了地址的数据包封装为封装数据,向该封装数据提供IP头(外部头),该IP头以中转用外围终端即外围终端A为发送目标地址。
路由功能部e3除了通常的IP路由功能外,还对由特殊封装功能部e21封装的数据包进行路由。
网络接口部e4是在与其他通信对象装置/节点之间接收发送数据包时或进行数据包的路由时使用的接口。
并且外围终端A具有复制功能部a1、终端性能信息通知部a2、终端性能管理部a3、影像信息重放处理部a4。
复制功能部a1根据所接收的数据包的头信息判断是否进行复制,当判断需要复制时,取得数据包的有效载荷部分(数据包中除了头部分以外的数据),并执行输出功能。进一步,复制功能部a1将复制源的数据包发送到中转目标的外围终端即外围终端B。
具体而言,复制功能部a1具有判断部a11、数据取得部a12、输出部a13、中转处理部a14。
判断部a11判断接收的数据包是否是由特殊封装功能部e21进行了封装处理而到达的数据包。即,解封装(Decapsulating)所接收的数据包,当解封装后的内部头中含有的目标与外围终端A的CoA一致时,判断是通过通常的IP头的网络访问而到达的数据包,即不是通过本方式的封装到达的数据包。
数据取得部a12根据判断部a11的判断结果,取得数据包的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
输出部a13将由数据取得部a12取得的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输出到重放功能。
中转处理部a14将接收的数据包进一步发送到外围终端B。具体而言,通过向封装的数据包中增添预先以由移动终端C通知的外围终端B的地址信息为目标的外部头,从而将接收的数据包发送到外围终端B。
终端性能管理部a2管理自身终端的处理性能、影像重放性能、动画重放性能等性能信息。
终端性能信息通知部a3将由终端性能管理部a2管理的性能信息通知给移动终端C。
影像重放处理部a4仅将由输出部a13传送的数据的影像部分分析后重放。
并且,外围终端B具有终端性能管理部b1、终端性能信息通知部b2、声音重放处理部b3。
声音重放处理部b3分析并重放所接收的数据包的有效载荷部分中的声音部分。
终端性能管理部b1管理自身终端的处理性能、影像重放性能、动画重放性能等性能信息。
终端性能信息通知部b2将由终端性能管理部b1管理的性能信息通知给移动终端C。
接着,按照图2的序列图,并适当参照图3、4说明如上构成的数据包分配系统的动作。
并且,在此多个外围终端A、B、G、H中,以移动终端C选择外围终端A作为数据的复制及中转处理/影像重放用的终端、选择外围终端B作为声音重放用终端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使用由管理服务器的终端性能管理部管理的性能信息,选择网关成为交换目标的外围终端。
并且,以下按照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外围终端A是具有大画面显示功能的网络对应的终端,外围终端B是具有高音质的扬声功能的网络对应的终端,因特网节点F是提供包括影像和声音在内的内容的流服务器。只要是可与移动终端协作而动作的网络对应终端,则外围终端也可以是具有录音、录像功能的网络设备。并且,该外围终端A优选在处理速度较快的终端例如家庭内设置的家用服务器等中使用。
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C、外围终端A、外围终端B分别包括以下两种地址:与移动无关地不改变的内部地址(HoA);和由在通信范围内的子网提供并用于路由的转交地址(CoA)。其中,如图3、图4所示,移动终端C的HoA具有A地址,CoA具有a地址;外围终端A的HoA具有B1地址,CoA具有b1地址;外围终端B的HoA具有B2地址,CoA具有b2的地址。这两种地址的对应由网关E的地址对应管理部e1管理。
并且,网关E具有地址“P”,因特网节点F具有全球IP地址“Z”。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作为宽带接入使用ADSL接入线路、作为窄带接入使用3GPP接入线路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并且,以移动终端C为加入到3GPP服务中的移动终端为例进行说明。
此外,作为使用窄带接入的一侧的终端,以“移动终端”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如果利用窄带接入的终端是对象的话,例如可对经由调制解调器而利用公用电话线路的电话终端适用本发明的分配技术,也可对经由DSU与ISDN连接的终端使用本发明的分配技术。
在此,在上述假设基础上,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的小画面、低音质的听筒的情况下,想转换到同时使用大画面显示器、高音质扬声器的服务。
参照图2,在移动终端C中从因特网节点F正接收流数据时(流程101),当移动终端C有会话切换请求时,外围终端A、B、G、H向移动终端C通知终端的处理性能、影像重放性能、动画重放性能等性能信息。并且,移动终端C接收该性能信息(流程102)。
接着,通过移动终端C的终端性能管理部c2根据所接收的各外围终端的性能信息,选择作为交换目标的外围终端和进行中转处理的中转用外围终端(流程104)。即,作为可进行数据复制及中转处理的中转用外围终端/影像重放用终端,选择外围终端A,作为声音重放用终端,选择外围终端B。该被选择的外围终端A、B的信息通过移动终端C的中转通知部c1,与外围终端A、B的地址信息一起传递到管理服务器D的网络接口部d3,注册到管理服务器D的终端性能管理部d1(流程103)。
接着,移动终端C在外围终端A及外围终端B之间进行用于交换的准备工序(流程105~108)。
在移动终端C和外围终端A及外围终端B之间完成准备工序,移动终端C接收到准备完成通知时,移动终端C向管理服务器D发出策略切换通知。即,发出策略切换要求,使流数据从以移动终端C为目标变更为以外围终端A及外围终端B为目标(流程109)。
接收该切换通知,在管理服务器D的策略设定部d2中,进行策略注册(流程110),将终端性能管理部d1中注册的识别信息注册到网关E。在之后的流通信中,适用变更后的策略。这样一来,流数据从以移动终端C为目标变更为以外围终端A及外围终端B为目标。
接着,移动终端C对因特网节点F进行媒体变更处理(流程111)。其中,媒体变更处理是指,在移动终端C和因特网节点F之间进行的各种协商处理,及切换因特网节点F拥有的媒体的一系列作业。在移动终端和外围终端中,可显示的媒体中存在差异,移动终端C需要使用SIP等会话协议将媒体的大小及速率、编解码器等在与因特网节点F之间进行协商,因此需要这种处理。该处理动作是已知的,且不是构成本发明特征的主要部分,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该媒体变更处理(流程111)的上行链路消息为图3的201、202和图4的301、302所示的格式。即,在网关E中的地址对应管理功能e1接收来自移动终端C的数据包(图3:201)时,由特殊封装功能部e22解封装(图3:202)。此时,发送地地址是管理对象的移动终端C的HoA即“A”,因此通过路由功能部e3发送到因特网节点F(图3:202)。
在通过管理服务器D的策略设定部d2进行对网关E的策略设定处理时,其处理结果注册到网关E的策略管理部e5,完成策略注册。之后,来自因特网节点F的流数据包切换为以外围终端A、B为目标的数据包。
对分配目标变为外围终端A、B后的流数据包(图2:流程112),首先通过网关E进行头处理(图2:流程113)。参照图3说明其具体动作。
首先,通过头处理部e2的NAT功能部e22,流数据包(203)加工为205所示的格式。即,在网关E中的网络接口部e4中接收到数据包时,参照传输层的端口号码,当端口号码是表示流数据的号码时,首先传递到NAT功能部e22。NAT功能部e22根据地址对应管理部e1的映射信息及从移动终端C通知的识别信息,将接收的数据包的外部头的目标地址变更为作为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外围终端B的HoA即“B2”。该数据包进一步传递到特殊封装功能部e21并封装,进一步附加以外围终端A的CoA即“b1”为目标地址的外部头(205)。并且,通过路由功能部e3,该被封装且附加了外部头的数据包(205)经由网络接口部e4发送到外围终端A。
接着,外围终端A接收到该数据包(205)时,通过复制功能部a1取得除了数据包的头以外的有效载荷部分,封装化的数据向作为中转目标的外围终端B中转。其具体动作如下所示。
首先,在外围终端A的中转处理部a14接收到被封装化并附加了外部头的数据包(205)时,中转处理部a14将该数据包(205)加工为206所示的格式。即,在外围终端A中的中转处理部a14接收到数据包(205)时,首先被封装的部分被解封装。解封装的数据包通过判断部a11参照内部头的目标,当与预先由移动终端C通知的识别信息的外围终端B的HoA“B2”一致时,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传递到数据取得部a12。
并且,假如此时解封装后的目标与外围终端A自身的CoA“b1”一致时,判断部a11判断不是按本方式的封装到达的数据包,而是通过通常的IP头的网络访问而到达的数据包,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不传递到数据取得部a12。
接着,在数据取得部a12中,取得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该取得的数据通过输出部a13传递到影像重放处理部a4。并且,影像重放处理部a4分析并重放数据中的影像部分。
接着,在中转处理部a14中,当接收到被封装且附加了外部头的数据包(205)时,根据由移动终端C的中转通知部c1预先通知的识别信息,将外部头的目标变更为外围终端B的CoA:“b2”的地址(206)。并且,该数据包(206)发送到外围终端B。
在外围终端B接收到数据包(206)时,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传递到声音重放功能部b3,声音重放功能部b3仅分析并重放该数据中的声音部分。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网关设置头处理部,处理从分配一侧节点分配的数据包的头后,传递到中转用终端。进一步,在外围终端一侧设置复制功能部,在外围终端一侧进行复制。因此,在分配一侧中,在分配数据包时无需解析数据并分配,只要将数据包传递到网关即可。并且,也无需将数据包同时分配到多个外围终端。即,可以不向分配侧的网络系统施加负荷,而将发送的数据分配到多个外围终端。
进一步,在外围终端一侧的复制功能部设置判断部,判断是否是需要复制的数据包,因此在外围终端一侧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复制处理,可减轻外围终端一侧的处理负荷。
此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管理服务器和网关分别作为不同的节点发挥作用,但也可使管理服务器和网关整合为一个节点。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移动终端接收来自外围终端的性能信息的通知、选择作为交换目标的外围终端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取代接收来自外围终端的性能信息的通知,而由移动终端从外围终端能动地取得UPnP(Universal Plug and Play:通用即插即用)等参数信息,并根据该参数信息,选择、管理作为交换目标的外围终端。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其构成是除了移动终端外,还在管理服务器上也设置终端性能管理功能,但该终端性能管理功能可以仅设置于移动终端,也可以将移动终端的终端性能管理功能整合而设置于管理服务器一侧。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转用外围终端(外围终端A)向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外围终端B)发送包括影像数据和声音数据在内的数据包,也可发送仅包括声音部分的数据的数据包。
接着参照图2、图4、图5说明第2实施方式。
图2、4、5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数据包分配系统的第2实施方式,图5是整体框图,图2是表示数据包的处理流程的序列图,图4是表示数据包的结构例的图。
此外,除了复制功能部a5、头处理部e6外,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各部分和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相同,因此对同一构成部分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时采用的同一标号来进行说明。
参照图5,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构造替代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具有头处理部e6和复制功能部a5。
头处理部e6通过对从因特网节点F接收的数据包进行头处理,可对IPv6对应的外围终端进行源路由。
具体而言,头处理部e6具有头提供部e61和NAT功能部e62。
NAT功能部e62根据地址对应管理部e1的映射信息及从移动终端C通知的识别信息,变更从因特网节点F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包的地址信息。具体而言,将接收的数据包的头部分中的发送目标的地址信息从以移动终端C为目标的地址变更为以中转目标的外围终端即外围终端B为目标的地址。
头提供部e61向从因特网节点F接收的数据包提供以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为目标的IPv6路由头。
复制功能部a5具有判断部a51、数据取得部a52、输出部a53、中转处理部a54。
判断部a51根据头信息的格式,判断是否进行复制处理。具体而言,当头信息不是IETF标准的源路由的格式时,判断是通过通常的IP头的网络访问而到达的数据包。
数据取得部a52根据判断部a51的判断结果,取得数据包的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即,在由判断部a51判断为头信息是IETF标准的源路由的格式时,取得所接收的数据包的有效载荷部分。
输出部a53将由数据取得部a52取得的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输出到重放功能。
中转处理部a54将接收的数据包传递到外围终端B。具体而言,参照所接收的数据包的路由头,当检测到路由头中最低有效发送目标(Least significant transmission destination)为中转目标的HoA时,将该路由头中最高有效地址(Most significant destination)设定为IP头的发送目标,将含有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包发送到外围终端B。
接着,参照图2的序列图,并适当参照图3、图5,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动作进行说明。
通过管理服务器D的策略设定部d2,向网关E注册策略(流程110),流数据从移动终端C为目标变更为外围终端A时(流程111),在网关E中,所接收的流数据包(303)加工为305所示的格式(流程113)。其具体动作如下所示。
在网关E中的地址对应管理部e1中,在经由网络接口部e4接收到数据包时,参照该数据包的传输层的端口号码,当是表示流数据的端口号码时,将该数据包传递到NAT功能部e62。
NAT功能部e62根据策略管理部e5的映射表信息和由移动终端C通知的识别信息(其中中转目标是外围终端B的地址设定),将接收的数据包(303)的目标地址变更为外围终端B的CoA即“b1”。
该数据包进一步传递到头提供部e61,提供使用了IPv6路由头的IETF标准的源路由的格式。即,如图4的305所示,IP头的目标指定为外围终端A的CoA即“b1”,路由头中的最高有效目标(Mostsignificant destination)指定为外围终端B的CoA即“b2”,路由头中的第2有效目标(Second most significant destination)指定为外围终端B的HoA即“B2”,并发送到外围终端A。
接着,在外围终端A的中转处理部a54接收到变更为该IETF标准的源路由格式的数据包(305)时,该数据包(305)加工为306所示的格式。
即,中转处理部a54将所接收的数据包(305)加工为如下数据包:使预先由移动终端C的中转通知部c1通知的外围终端B的CoA即“b2”为IP头的目标,进一步使外围终端B的HoA“B2”为路由头中最高有效目标。
此时,在判断部a51中,根据头信息的不同判断是否适合复制。具体而言,在头信息与通常网络访问的IP头的信息不同时,即在其为IETF标准的源路由的格式时,所接收的数据包(305)传递到数据取得部a52。并且,取得并复制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并传递到影像重放处理部a4。在影像重放处理部a4中,仅分析并重放数据中的影像部分。
此外,此时如果所接收的数据包的头信息不是IETF标准的源路由的格式时,判断部a51判断是通过通常的IP头的网络访问而到达的数据包,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不传递到数据取得部a52。
接着,通过中转处理部a54加工了头的数据包(306)发送到外围终端A的中转目标即外围终端B。
在外围终端B接收到数据包(306)时,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传递到声音重放功能部b3,声音重放功能部b3仅分析并重放该数据中的声音部分。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头处理部的结构是,将所接收的数据包的头变更为使用了IPv6路由头的IETF标准的源路由格式。因此,当将在移动终端和网络一侧实现的会话切换到并用分担功能的多个外围终端的会话时,即使外围终端是IPv6对应的网络装置,也可不向分配侧的网络系统施加负荷,而将发送的数据分配到多个外围终端。
本申请要求2006年9月15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06-251743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公开内容引用到本说明书中。

Claims (16)

1.一种数据包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具有选择单元和通知单元的终端,上述选择单元从多个外围终端中选择使数据包中转的中转用外围终端及作为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中转目标的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上述通知单元通知包含与由上述选择单元选择的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至少地址相关的信息在内的识别信息,其中,上述多个外围终端不是IPv6对应的终端;和
通信装置,具有头处理单元,该头处理单元根据上述识别信息,将响应于来自上述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包的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并封装该数据包,提供包括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在内的外部头,
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具有:数据取得单元,将由上述通信装置封装的数据包解封装,取得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输出单元,将由上述取得单元取得的数据输出到预定的重放功能;以及中转处理单元,从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中含有的头信息及由上述终端通知的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识别信息,将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再次封装而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包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终端与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之间构建了独立的网络时,上述中转处理单元将由上述头处理单元提供的外部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移动通信用地址,从而使所接收的数据包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包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取得单元具有判断单元,该判断单元参照从上述通信装置接收的数据包的内部头的目标,判断该目标和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一致/不一致,当由上述判断单元判断为地址一致时,上述数据取得单元取得上述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
4.一种数据包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具有选择单元和通知单元的终端,上述选择单元从多个IPv6对应的外围终端中选择使数据包中转的中转用外围终端及作为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中转目标的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上述通知单元通知包含与由上述选择单元选择的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至少地址相关的信息在内的识别信息;和
通信装置,具有头处理单元,该头处理单元将响应于来自上述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包的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提供以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为目标的IPv6路由头,
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具有:数据取得单元,取得从上述通信装置接收的数据包的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输出单元,将由上述取得单元取得的数据输出到预定的重放功能;以及中转处理单元,参照从上述通信装置接收的数据包的上述IPv6路由头,当检测到上述路由头中最低有效发送目标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内部地址时,将该路由头中的最高有效地址设定为IP头的发送目标,从而将上述接收的数据包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包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预定的重放功能是影像重放功能或声音重放功能。
6.一种通信装置,与中转用外围终端连接,该中转用外围终端用于将响应于来自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包中转到作为中转目标的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上述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不是IPv6对应的终端,
上述通信装置具有头处理单元,该头处理单元根据从上述终端通知的、至少包括与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相关的信息在内的识别信息,将上述数据包的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并封装该数据包,提供包括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在内的外部头,
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具有:数据取得单元,将由上述通信装置封装的数据包解封装,取得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输出单元,将由上述数据取得单元取得的数据输出到预定的重放功能;以及中转处理单元,根据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中含有的头信息及由上述终端通知的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识别信息,将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再次封装而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7.一种通信装置,与中转用外围终端连接,该中转用外围终端用于将响应于来自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包中转到作为中转目标的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是IPv6对应的终端,
上述通信装置具有头处理单元,该头处理单元根据从上述终端通知的、至少包括与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相关的信息在内的识别信息,将响应于来自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包的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进一步提供以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为目标的IPv6路由头,
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具有:数据取得单元,取得从上述通信装置接收的数据包的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输出单元,将由上述取得单元取得的数据输出到预定的重放功能;以及中转处理单元,参照从上述通信装置接收的数据包的上述IPv6路由头,当检测到上述路由头中最低有效发送目标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内部地址时,将该路由头中的最高有效地址设定为IP头的发送目标,从而将上述接收的数据包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8.一种中转用外围终端,将响应于来自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经由通信装置而发送来的数据包中转到作为中转目标的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不是IPv6对应的终端,
上述通信装置具有头处理单元,该头处理单元根据从上述终端通知的、至少包括与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相关的信息在内的识别信息,将上述数据包的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并封装该数据包,提供包括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在内的外部头,
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具有:数据取得单元,将由上述通信装置封装的数据包解封装,取得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输出单元,将由上述取得单元取得的数据向预定的重放功能输出;以及中转处理单元,根据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中含有的头信息及由上述终端通知的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识别信息,将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再次封装而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转用外围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终端与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之间构建了独立的本地网络时,上述中转处理单元将提供到由上述通信装置封装的上述数据包的、外部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移动通信用地址,从而将所接收的数据包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中转用外围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取得单元具有判断单元,该判断单元参照从上述通信装置接收的数据包的内部头的目标,判断该目标和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一致/不一致,当由上述判断单元判断为地址一致时,上述数据取得单元取得上述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
11.一种中转用外围终端,将响应于来自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经由通信装置而发送来的数据包中转到作为中转目标的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是IPv6对应的终端,
上述通信装置具有头处理单元,该头处理单元根据从上述终端通知的、至少包括与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相关的信息在内的识别信息,将上述数据包的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提供以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为目标的IPv6路由头,
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具有:数据取得单元,取得从上述通信装置接收的数据包的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输出单元,将由上述取得单元取得的数据向预定的重放功能输出;以及中转处理单元,参照从上述通信装置接收的数据包的上述IPv6路由头,当检测到上述路由头中最低有效发送目标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内部地址时,将该路由头中的最高有效地址设定为IP头的发送目标,从而将上述接收的数据包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转用外围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预定的重放功能是影像重放功能或声音重放功能。
13.一种数据包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步骤,从多个外围终端中,将使数据包中转的中转用外围终端及作为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中转目标的中转目标外围终端选择为终端,上述多个外围终端不是IPv6对应的终端;
头处理步骤,通过通信装置的头处理单元根据从上述终端通知的、至少包括与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相关的信息在内的识别信息,将响应于来自上述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包的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并封装该数据包,提供包括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在内的外部头;
数据取得步骤,通过中转用外围终端的数据取得单元将由上述头处理步骤封装的数据包解封装,取得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
输出步骤,通过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输出单元将由上述数据取得步骤取得的数据输出到预定的重放功能;以及
中转处理步骤,通过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中转处理单元从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中含有的头信息及由上述终端通知的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识别信息,将上述解封装的数据包再次封装而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包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中转处理步骤中,在上述终端与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及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之间构建了独立的本地网络时,将由上述头处理步骤提供的外部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移动通信用地址,从而使所接收的数据包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数据包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取得步骤包括判断步骤,该判断步骤参照从上述通信装置接收的数据包的内部头的目标,判断该目标和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一致/不一致,当由上述判断步骤判断为地址一致时,在上述数据取得步骤中取得上述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
16.一种数据包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步骤,从多个外围终端中,将使数据包中转的中转用外围终端及作为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中转目标的中转目标外围终端选择为终端,上述多个外围终端是IPv6对应的终端;
头处理步骤,通过通信装置的头处理单元将响应于来自上述终端的请求而从分配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包的头的目标变更为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地址,提供以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地址为目标的IPv6路由头;
数据取得步骤,通过中转用外围终端的数据取得单元取得从上述通信装置接收的数据包的有效载荷部分的数据;
输出步骤,通过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输出单元将由上述数据取得步骤取得的数据输出到预定的重放功能;和
中转处理步骤,通过上述中转用外围终端的中转处理单元,参照从上述通信装置接收的数据包的上述IPv6路由头,当检测到上述路由头中最低有效发送目标为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的内部地址时,将该路由头中的最高有效地址设定为IP头的发送目标,从而将上述接收的数据包中转到上述中转目标外围终端。
CN2007800342825A 2006-09-15 2007-09-11 数据包分配系统、数据包分配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79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1743/2006 2006-09-15
JP2006251743 2006-09-15
PCT/JP2007/067662 WO2008032709A1 (fr) 2006-09-15 2007-09-11 SystÈme de distribution de paquet et procÉDÉ de distribution de paque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7990A CN101517990A (zh) 2009-08-26
CN101517990B true CN101517990B (zh) 2013-03-27

Family

ID=39183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428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7990B (zh) 2006-09-15 2007-09-11 数据包分配系统、数据包分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65003B2 (zh)
EP (1) EP2063578A1 (zh)
JP (1) JP4826837B2 (zh)
CN (1) CN101517990B (zh)
WO (1) WO20080327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30219B1 (ko) * 2009-01-05 2015-06-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음성 패킷망에서 음성 페이징 서비스를 제공하기 위한 그룹캐스팅 전송방법 및 장치
CN101998679B (zh) * 2009-08-13 2012-1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3067428B (zh) 2011-10-21 2016-08-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服务处理方法和云计算系统
GB201201915D0 (en) 2012-02-03 2012-03-21 Nec Corp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system
KR101876951B1 (ko) * 2014-01-29 2018-07-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에 의해 수행되는 중계 기능 상태 보고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단말
US9954778B2 (en) 2015-09-15 2018-04-24 At&T Mobility Ii Llc Gateways for sensor data packets in cellular networks
CN108923537B (zh) * 2018-07-14 2020-07-07 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链路转接的智能变电站维护方法
US11139852B2 (en) * 2019-07-04 2021-10-05 Nortac Defence Limited Situational awareness over a low bandwidth short burst data satellite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18758A (en) * 1996-08-22 2000-09-12 Tellabs Operations, Inc. Multi-point OFDM/DMT digit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including remote service unit with improved transmitter architecture
JP3641112B2 (ja) * 1997-09-05 2005-04-20 株式会社東芝 パケット中継装置、移動計算機装置、移動計算機管理装置、パケット中継方法、パケット送信方法及び移動計算機位置登録方法
US6118785A (en) * 1998-04-07 2000-09-12 3Com Corporation Point-to-point protocol with a signaling channel
JP3735471B2 (ja) * 1998-10-05 2006-01-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パケット中継装置およびlsi
JP4227737B2 (ja) * 2000-08-30 2009-02-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中継ノード及びそれに用いる中継伝送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US6868083B2 (en) * 2001-02-16 2005-03-1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packet communication employing path diversity
JP4276207B2 (ja) 2001-04-26 2009-06-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データリンク伝送制御方法、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
JP2003087306A (ja) 2001-09-12 2003-03-2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交換機とそれを用いたデータバックアップシステム、パケット送信方法とそれを用いたデータバックアップ方法およびその処理プログラム
US7043247B2 (en) * 2002-07-01 2006-05-09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Routing header based routing in internet protocol (IP)-cellular networks
JP3943467B2 (ja) * 2002-09-18 2007-07-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中継装置、情報送信装置、および情報送信方法
JP3844768B2 (ja) * 2002-11-20 2006-11-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装置
US7554982B2 (en) * 2003-05-16 2009-06-30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3722134B2 (ja) * 2003-06-04 2005-11-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Ipマルチキャスト配信システム、ストリーミングデータ配信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4330520B2 (ja) * 2004-12-08 2009-09-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4614128B2 (ja) 2004-12-10 2011-01-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配送システム、pan登録装置、pan管理装置及びパケット転送装置
JP4398354B2 (ja) * 2004-12-20 2010-01-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システム
JP2006251743A (ja) 2005-03-09 2006-09-21 Technoelement Kk Ledの差込み固定型発光装置
JP4558577B2 (ja) * 2005-05-12 2010-10-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中継方法およびホームエージェント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287074A 2005.10.1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14451A1 (en) 2010-01-21
JPWO2008032709A1 (ja) 2010-01-28
JP4826837B2 (ja) 2011-11-30
WO2008032709A1 (fr) 2008-03-20
EP2063578A1 (en) 2009-05-27
US8265003B2 (en) 2012-09-11
CN101517990A (zh) 2009-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7990B (zh) 数据包分配系统、数据包分配方法
EP1677482B1 (en) Packet distribution system, PAN registration device, PAN control device, packet transfer device, and packet distribution method
US8144728B2 (en) Access system for a cellular network
JP3691815B2 (ja) Ip電話技術
US20070268896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 device and relay device used therein
US20220182321A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group communication
RU2007107353A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беспечения средства корреляции в гибридных телекоммуникационных сетях
JP2009533980A (ja) ホーム・エージェントの自動選択
JP2009504048A (ja) ローカルエリアセルラ基地局
CA2385951A1 (en) Wide area network mobility for ip based networks
CN110572820B (zh) Ims终端的注册方法、装置、位置信息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TW201406105A (zh) 室外無線數據裝置與其訊號處理方法
AU2007202859A1 (en) VoIP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access point apparatus
JP2008541675A (ja) ネットワークアドレス変換またはファイアウォール設備を越え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7547932A (zh) 数据信息的共享方法及装置、终端
JP6101997B2 (ja) リアルタイム通信セッションを確立する通信システム
JP2004186748A (ja) Ip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音声データ送受信自動選択システム及び方法並びにip端末
CN103931218B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本地网络实体
CN101834805A (zh) 一种流控制传输协议报文穿越网络地址转换设备的方法
EP3979601A2 (en) Apparatu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s
CA3216581A1 (en) Pfcp session load balancer
CN101938526A (zh) 路由策略的获取方法、终端及服务器
JP4741401B2 (ja) 情報転送装置
JP2004214948A (ja) パケット通信方法、パケット通信装置、パケット通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パケット通信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EP1388993A1 (en) IP-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uni- and bi-directional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Termination date: 201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