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87176B - 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 Google Patents

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87176B
CN101487176B CN2009103006742A CN200910300674A CN101487176B CN 101487176 B CN101487176 B CN 101487176B CN 2009103006742 A CN2009103006742 A CN 2009103006742A CN 200910300674 A CN200910300674 A CN 200910300674A CN 101487176 B CN101487176 B CN 1014871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fixed
fabric guide
front side
guide ro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30067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87176A (zh
Inventor
赵仲兴
胡亚一
周双英
赵协
戴旭
徐和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Donggao Dyeing And Finish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Donggao Dyeing And Finish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Donggao Dyeing And Finish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Donggao Dyeing And Finish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30067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871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87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7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87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71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本发明的轧染机包括按先后顺序依次设置的进布预处理装置、浸轧系统、烘干系统和出布处理装置;浸轧系统包括浸轧装置和比例供液装置。比例供液装置包括计量泵电机、两路供液装置、混合器和进液管。一路供液装置的储液箱存放阳离子改性剂,另一路供液装置的储液箱存放涂料色浆。使用时阳离子改性剂与涂料色浆按照一定比通过相应的计量泵,然后在混合器中混合形成复合染液后沿管道不断流入浸渍槽中,织物所浸渍的复合染液均为刚混合的复合染液,变性剂还未与涂料色浆发生凝聚前就附着在固相的纤维上并开始产生变性作用,而涂料色浆则也附着在固相的纤维上,再经过后道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染色效果。

Description

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物的染整设备。
背景技术
织物染整加工是对纺织材料或织物进行物理的和化学的处理的过程。染整加工可归纳为预处理、染色、印花和整理四类。其中的预处理是指采用化学方法去除织物上有碍进行后续加工的杂质(如纤维共生物、浆料、油剂、污染物等),从而使织物表面洁净、润湿性提高,呈现出织物的本色光泽的过程。染色则是指对纺织物进行上色,其中的染料染色是对纺织物采用染浴(染料+助剂+溶剂)处理,通过染料与纤维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结合,使染浴中的染料转移到纤维上而生成不溶性的有色物质的过程,染色产品不仅应该色泽均匀,还应具有良好的染色牢度。但是这种染料染色还包括为使染料充分“发色”所必须进行的染色后处理过程,包括诸如显色皂洗、水洗等工序。进行染料染色的设备有卷染机、连续轧染机和绳状染色机等,连续轧染机中有一种连续轧染联合机,该连续轧染联合机包括按照工艺顺序依次设置的进布装置、均匀轧车、红外线烘燥机、横导辊热风烘燥机、烘筒烘燥机、还原蒸箱、平洗槽、皂蒸槽、长蒸箱、平洗槽、烘筒烘燥机、落布装置等。由此可见,这种染色方法和设备不仅设备投资大、生产工序长,而且耗能耗材多,废水排放也多,因而环保治理的成本非常高。
随着染整技术的发展,织物染色已不仅包括染料染色,还包括涂料染色。涂料染色主要是靠粘合剂在一定温度下,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皮膜,使得涂料的分散颗粒被皮膜包裹紧固于纤维表面,达到“染色”目的。采用染料染色不仅适应性强、色谱也较为齐全,特别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需要,而且工艺流程短、大大减少了污染、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但是,由于存在染深性差、色牢度差、手感硬、粘辊筒的问题,往往无法连续生产。
为解决上述问题,已经出现了在对织物进行涂料染色的同时进行变性处理的报道。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1936148公开了一种织物涂料染色工艺,该工艺所用染液由涂料色浆、阳离子改性剂、表面活性剂、pH调节剂、粘合剂和水组成,混合均匀后,直接对织物进行浸轧,然后进行烘干和固色处理,得到涂料染色产品。但是该工艺因为将涂料色浆和阳离子改性剂混合在一起且阳离子改性剂的浓度也较高,虽然染浴中包括pH值调节剂和表面活性剂,但是仍会产生凝聚作用,使得染色难以进行。另外,该文献也未公开采用何种设备实施所述的工艺。
在对织物进行连续性涂料染色的设备方面,中国专利文献CN 20097835Y公开了一种“连续涂料轧染机”,该连续涂料轧染机包括按照工艺顺序依次设置的A字架退卷装置、刷毛拍打除杂清理机构、负压吸尘机构、纤维变性剂浸渍槽、锡林烘燥机构、锡林冷却装置、涂料浸轧装置、远红外预烘装置、蒸汽烘燥装置和落布装置,还包括电气控制柜。该连续涂料轧染机在对织物进行涂料染色的过程中,由于要经过变性和染色两次浸轧,相应地需要进行2次烘干,第一次烘干还需冷却,所以能源消耗较多,工艺步骤较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使用时染色效果较好的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包括按先后顺序依次设置的进布预处理装置、浸轧系统、烘干系统和出布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烘干系统包括红外线预烘装置和蒸汽烘燥装置;进布预处理装置和红外线预烘装置均安装在第一机架上,蒸汽烘燥装置和出布处理装置安装在第二机架上;浸轧系统包括浸轧装置;浸轧装置包括第一张力调节机构、开幅滚筒和均匀轧车;第一张力调节机构和开幅滚筒均设置在第一机架上,且开幅滚筒与第一机架转动连接;均匀轧车包括轧车机架、浸渍槽组件、均匀轧辊装置、轧车导布辊组和轧车传动机构;浸渍槽组件和均匀轧辊装置均安装在轧车机架上;浸渍槽组件包括浸渍槽;均匀轧辊装置包括主动均匀轧辊和从动均匀轧辊;轧车导布辊组依次包括转动连接在轧车机架上的扩幅弯辊、轧车第一导辊、轧车第二导辊、浸渍导辊和轧车第三导辊;均匀轧辊装置的主动均匀轧辊使用时由轧车传动机构带动;其结构特点是:
还包括比例供液装置;比例供液装置包括计量泵电机、两路供液装置、混合器、进液管和供液机架;第一路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一储液箱和第一计量泵;第二路供液装置还包括第二储液箱和第二计量泵;第一储液箱和第二储液箱均固定安装在供液机架上;第一计量泵和第二计量泵在使用时由计量泵电机同时驱动;第一储液箱通过管路与第一计量泵的进液口相连通;第二储液箱通过管路与第二计量泵的进液口相连通;第一计量泵和第二计量泵的出液口共同与混合器的进液口相连通,混合器的出液口与进液管的进液口相连,进液管的出液口位于浸渍槽的上方。
上述比例供液装置的第一路供液装置的管路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液位槽和第一供液管;比例供液装置的第二路供液装置的管路包括第二连接管、第二液位槽和第二供液管;第一液位槽和第二液位槽中均设有液位控制装置,第一液位槽和第二液位槽均固定在供液机架上;第一储液箱出液口通过第一连接管与第一液位槽的进液口相连,第一液位槽的出液口通过第一供液管与第一计量泵的进液口相连;第二储液箱出液口通过第二连接管与第二液位槽的进液口相连,第二液位槽的出液口通过第二供液管与第二计量泵的进液口相连。
上述浸渍槽组件还包括倾倒机构;倾倒机构包括2个辅助架、2个第一销轴、2个第二销轴、2根转动臂、转动轴、2个双向气缸和2个连接臂;2个双向气缸的气缸座分别固定在左墙板和右墙板上;各双向气缸的气缸体与相应的气缸座转动连接;各双向气缸的活塞杆与下方的相应1个连接臂的一端转动连接,2个连接臂的另一端与转动轴的左右端头分别固定连接;转动轴转动连接在轧车机架的左墙板和右墙板上,2根转动臂的后端分别固定在转动轴的左右端上;2个辅助架分别固定在轧车机架的左右墙板上,2个第一销轴分别固定在浸渍槽的左右端,2个第二销轴也分别固定在浸渍槽的左右端;每个辅助架均设有滑动槽,每根转动臂也均设有滑动槽;各第一销轴的外端头伸入相应一个辅助架的滑动槽中,且可相对于辅助架上下滑动;各第二销轴的外端头伸入相应一根转动臂的滑动槽中,且可相对于转动臂滑动。
上述均匀轧车还包括超声波换能头、温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
第一张力调节机构包括张力导辊、2根摆杆、2个气缸、转轴、角度传感器和气压控制箱;转轴的左右端与第一机架转动连接;2根摆杆的后端与转轴的左右端分别固定连接,2根摆杆的前端分别与张力导辊的左右端转动连接;角度传感器设置在转轴的左端头上;2个气缸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第一机架的左右梁上,各气缸的气缸体铰接在相应的气缸座上,各气缸的活塞杆的上端与摆杆的中部相铰接;气压控制箱固定在第一机架上,且其压缩气体输出口通过软管与2个气缸的压缩空气入口相连。
所述浸渍槽的槽体为夹层式的圆底槽体,浸渍槽的夹层的外侧板上设进水孔和排水孔;所述超声波换能头设置在浸渍槽的一侧;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槽内下部;所述液位传感器位于检测管道中,检测管道的一端与大气相通且高于浸渍槽的槽体,另一端与浸渍槽的槽体底部的液位检测口密闭连接。
上述所述进布预处理装置包括按织物行进的先后顺序依次设置在第一机架上的手动张力调节装置、预处理导布辊组、刷毛吸尘装置和牵引轧车;
手动张力调节装置包括手柄、蜗轮蜗杆副、座体和第一摆动架;座体固定在第一机架上,蜗轮和蜗杆均与座体转动连接,手柄的上端杆头与蜗杆固定连接,蜗杆与蜗轮相啮合,第一摆动架与第一机架转动连接,第一摆动架的左端头固定连接在蜗轮的中心孔中。
预处理导布辊组的各根导辊与第一机架转动连接。
刷毛吸尘装置包括刷毛箱体、2个轴承座架、2个轴承座、4个轴承、2根刷毛辊、刷毛传动机构、吸尘风道、风机和吸尘电机。
刷毛吸尘装置的2个轴承座架、2个轴承座、4个轴承和2根刷毛辊均设置在刷毛箱体中,且2个轴承座架固定在刷毛箱体的左右两侧,2个轴承座分别转动连接在位于左右向的外侧的相应一个轴承座架上,每个轴承座各安装有2个轴承,且每个轴承的内圈与相应一根刷毛辊的左右端的一端固定连接,每个轴承的外圈则固定在相应的轴承座上,从而使刷毛辊通过相应的轴承与左右两端的轴承座转动连接;两根刷毛辊的右端均依次穿过位于右侧的轴承座和轴承座架。
刷毛吸尘装置的刷毛传动机构包括刷毛电机、减速器、链条、从动链轮、齿轮轴、主动齿轮、后侧从动齿轮和前侧从动齿轮;主动齿轮、后侧从动齿轮和前侧从动齿轮均设置在刷毛箱体中;后侧从动齿轮固定在后侧的刷毛辊的右端头上,前侧从动齿轮固定在前侧的刷毛辊的右端头上;齿轮轴通过设置在固定于刷毛箱体上的轴承座上的轴承与刷毛箱体转动连接;主动齿轮固定在齿轮轴的左端头上,且主动齿轮同时与后侧从动齿轮和前侧从动齿轮相啮合;齿轮轴的右端头固定有从动链轮,刷毛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链条与减速器的输出链轮和从动链轮相啮合。
刷毛吸尘装置还包括角度控制器;角度控制器安装在第一机架的左右侧的一侧;角度控制器包括控制杆、摆动臂、蜗轮、蜗杆、手柄和固定座;控制杆的后端与轴承座的前部转动连接,控制杆的前端与摆动臂的上端转动连接,摆动臂的下端与蜗轮轴固定连接,蜗轮轴转动连接在固定座上,蜗轮固定在蜗轮轴上,蜗杆转动连接在固定座上、且与蜗轮相啮合,蜗杆的下端与手柄固定连接,固定座固定在第一机架上。
刷毛吸尘装置的刷毛箱体的左侧板上开有除尘口,吸尘风道的下部的进风口与刷毛箱体的除尘口相连通;风机固定在第一机架上,且其进风口与吸尘风道的出风口相连,风机的出风口与排气管相连;使用时风机由吸尘电机驱动。
牵引轧车包括2个固定架、2个转动臂、上轧棍、下轧辊、2个气缸和轧车电机;2个固定架分别按左右两侧固定在第一机架上;2个转动臂的后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相应一个固定架上,各转动臂的前端与相应一个气缸的活塞杆转动连接;各气缸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相应一个固定架上,气缸座与气缸体转动连接;上轧辊转动连接在左右两个转动臂上,下轧辊转动连接在左右两个固定架上;使用中轧车电机通过减速器带动下轧辊。
上述红外线预烘装置包括3个预烘机构和导布机构;
导布机构包括张力补偿电机及其减速器,还包括与预烘机构数量相同的导布辊组;导布辊组的各根导布辊与第一机架转动连接;每个导布辊组与相应一个预烘机构相对应,导布辊组中的一根上导布辊位于预烘机构上方,导布辊组中的下导布辊位于预烘机构下方,从而在每组的上导布辊与下导布辊之间形成相应的一个导布路径;张力补偿电机通过减速器与上导布辊动连接。
每个预烘机构均包括后侧框架部件、前侧框架部件、后侧红外线发射器、前侧红外线发射器、后侧遮挡装置、前侧遮挡装置、第一排湿装置、右后齿条、左后齿条、右前齿条和左前齿条;后侧框架部件和前侧框架部件均以滚动连接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机架上,且后侧框架部件与前侧框架部件相对于织物的导布路径前后设置;左前齿条和左后齿条分前后固定在第一机架的左梁的下端面上,右前齿条和右后齿条分前后固定在第一机架的右梁的下端面上。
后侧框架部件包括后架体、后端板、后侧右端板、后侧左端板、后侧右滚轮、后侧左滚轮和后框架移动机构;后侧左端板、后端板和后侧右端板依次固定在后架体上,且后端板的左端与后侧左端板固定连接,后端板的右端与后侧右端板固定连接;后侧左端板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2根后侧左滚轮轴,后侧右端板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右侧的2根后侧右滚轮轴;2个后侧右滚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后侧右滚轮轴上,2个后侧左滚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后侧左滚轮轴上,后侧右滚轮坐落在第一机架的右梁上且与第一机架滚动连接,后侧左滚轮坐落在第一机架的左梁上且与第一机架滚动连接,从而使得后侧框架部件与第一机架通过滚轮滚动连接;各排后侧红外线发射器在上下方向上分成3~6排等间距安装在后架体上。
后框架移动机构包括手轮、蜗杆、蜗轮、2个固定座、一根齿轮轴和2个输出齿轮;2个固定座分为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右固定座固定在后侧框架部件的后侧右端板上,左固定座固定在后侧左端板上;齿轮轴的左右端分别与2个固定座转动连接,且2个输出齿轮固定在齿轮轴的两端,并位于两个固定座的内侧,位于左侧的输出齿轮与左后齿条相啮合,位于右侧的输出齿轮与右后齿条相啮合;手轮固定在蜗杆的端头上,蜗杆转动连接在右固定座上,蜗轮设置在右固定座中,且固定在齿轮轴的右端头上,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前侧框架部件包括前架体、前端板、前侧右端板、前侧左端板、前侧右滚轮、前侧左滚轮和前框架移动机构;前侧左端板、前端板和前侧右端板依次固定在前架体上,且前端板的左端与前侧左端板固定连接,前端板的右端与前侧右端板固定连接;前侧左端板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2根前侧左滚轮轴,前侧右端板的中部固定有2根前侧右滚轮轴,2个前侧右滚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前侧右滚轮轴上,2个前侧左滚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前侧左滚轮轴上,前侧右滚轮坐落在第一机架的右梁上且与第一机架滚动连接,前侧左滚轮坐落在第一机架的左梁上且与第一机架滚动连接,从而使得前侧框架部件与第一机架通过滚轮滚动连接;各排前侧红外线发射器在上下方向上分成3~6排等间距安装在前架体上。
前框架移动机构包括手轮、蜗杆、蜗轮、2个固定座、一根齿轮轴和2个输出齿轮;2个固定座分为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右固定座固定在前侧框架部件的前侧右端板上,左固定座固定在前侧左端板上;齿轮轴的左右端分别与2个固定座转动连接,且2个输出齿轮固定在齿轮轴的两端,并位于两个固定座的内侧,一个输出齿轮与左前齿条相啮合,另一个输出齿轮与右前齿条相啮合;手轮固定在蜗杆的端头上,蜗杆转动连接在右固定座上,蜗轮设置在右固定座中,且固定在齿轮轴的右端头上,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后侧遮挡装置包括后侧遮挡框架和后遮挡控制件;后侧遮挡框架包括不锈钢后侧挡板架和不锈钢后侧挡板;后侧挡板架包括2块竖向板和焊接于2块竖向板之间的各块横向板;各块后侧挡板间隔插接或固定在上下相邻的两块横向板之间;每块后侧挡板的高度与后侧红外线发射器的高度相对应,后侧挡板的长度与整排的后侧红外线发射器的长度相对应;后侧遮挡框架通过固定于后侧框架部件上的限位槽板而与后侧框架部件上下滑动连接。
后遮挡控制件包括2个后侧气缸;后架体的左右侧各固定有一个气缸架,2个后侧气缸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相应一个气缸架上,各后侧气缸由其活塞杆的上端顶在后侧挡板架的下端;或者是2个后侧气缸为双向气缸,各后侧双向气缸由其气缸座固定在后侧左端板和后侧右端板中的相应一块端板上,由其活塞杆的上端与相应一根上方后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上方后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后侧右端板和后侧左端板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上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后侧挡板架的顶端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各后侧双向气缸还由其活塞杆的下端与相应一根下方后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下方后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后侧右端板和后侧左端板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下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后侧挡板架的底部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
前侧遮挡装置包括前侧遮挡框架和前遮挡控制件;前侧遮挡框架包括不锈钢前侧挡板架和不锈钢前侧挡板;前侧挡板架包括2块竖向板和焊接于2块竖向板之间的各块横向板;各块前侧挡板间隔插接或固定在上下相邻的两块横向板之间;每块前侧挡板的高度与前侧红外线发射器的高度相对应,前侧挡板的长度与整排的前侧红外线发射器的长度相对应;前侧遮挡框架通过固定于前侧框架部件上的限位槽板而与前侧框架部件上下滑动连接。
前遮挡控制件包括2个前侧气缸;前架体的左右侧各固定有一个气缸架,2个前侧气缸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相应一个气缸架上,各前侧气缸由其活塞杆的上端顶在前侧挡板架的下端;或者是2个前侧气缸为双向气缸,各前侧双向气缸由其气缸座固定在前侧左端板和前侧右端板中的相应一块端板上,由其活塞杆的上端与相应一根上方前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上方前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前侧右端板和前侧左端板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上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前侧挡板架的顶端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各前侧双向气缸还由其活塞杆的下端与相应一根下方前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下方前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前侧右端板和前侧左端板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下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前侧挡板架的底部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
第一排湿装置包括排气罩、排气接管、风机、引风电机、后侧气流通道和前侧气流通道;排气罩、排气接管、风机和引风电机均固定在第一机架上、且位于后侧框架部件和前侧框架部件的上方;排气罩的出风口通过排气接管与风机的进风口相连接;引风电机用于驱动风机。
后侧气流通道包括后侧主风道和分别位于每排后侧红外线发射器下方的各个气流通道;各个气流通道由固定在后架体上的各块水平挡板和相应一块斜板形成,后架体中间的其余部分由板体覆盖。
前侧气流通道包括前侧主风道和分别位于每排前侧红外线发射器下方的各个气流通道;各个气流通道由固定在前架体上的各块水平挡板和相应一块斜板形成,前架体中间的其余部分由板体覆盖。
上述烘干系统还包括热风预烘装置;热风预烘装置位于红外线预烘装置和蒸汽烘燥装置之间;热风预烘装置包括箱体、织物传送装置、热风系统、排风系统、2个张力调节机构和烘房机架。
箱体的前侧板上开设有进布口,箱体的后侧板上开设有出布口;热风系统和烘房机架均位于箱体内。
织物传送装置包括上导布辊组和位于上导布辊组下方的下导布辊组;上导布辊组由一排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上导布辊构成,下导布辊组由一排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下导布辊构成;上导布辊组的每个上导布辊转动连接在箱体上,下导布辊组的每个下导布辊转动连接在烘房机架上;上导布辊组的每个上导布辊与下导布辊组的每个下导布辊分别对齐或相互交错设置;织物传送装置还包括传动机构;传动机构设置在箱体的左侧板上,且传动机构与各根上导布辊相连接。
热风系统包括上风道和位于上风道下方的下风道;上风道包括一排开口方向向下的上热风出口,下风道包括一排开口方向向上的下热风出口,在上下方向上上导布辊组和下导布辊组位于上风道与下风道之间。
排风系统包括位于箱体内的后侧并向上伸出箱体的顶板的排风管、位于箱体顶板上侧且与排风管的出风口相连的风机;排风管的位于箱体内的部分设有进风口。
上述热风预烘装置的热风系统还包括蒸汽热能转换器、2个热风管和2台循环风机;2个热风管为右热风管和左热风管,2台循环风机为右循环风机和左循环风机;蒸汽热能转换器的进汽口与蒸汽接管的位于箱体内的管口相连;蒸汽热能转换器的进风口朝向后侧设置,其出风口有2个,第一出风口与右热风管的进风口相连;右热风管的出风口与右循环风机的进风口相连接,右循环风机的出风口与下风道的前端的进风口相连;蒸汽热能转换器的第二出风口与左热风管的进风口相连,左热风管的出风口与左循环风机的进风口相连,左循环风机的出风口与上风道的下端的进风口相连;所述热风预烘室的上风道的每个上热风出口对准上导布辊组的相邻两个上导布辊的中间;所述下风道的每个下热风出口对准下导布辊组的相邻两个下导布辊的中间。
所述织物传送装置的传动机构为2个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上导布辊组的上导布辊和下导布辊组的下导布辊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前导布辊组和后导布辊组,2个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则分别与前导布辊组和后导布辊组中的相应一组中的上导布辊设置在一起;每个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包括摩擦压力盘、传动链条、变速箱和传动电机;摩擦压力盘的数量与上导布辊的数量相同;每个摩擦压力盘安装在各自的一根上导布辊的左端头上,其中摩擦压力盘的内盘固定在该上导布辊上,摩擦压力盘的带有链轮的外盘则与该上导布辊转动连接,且摩擦压力盘的外盘通过弹簧片与内盘从轴向上弹性接触;传动电机由其电机座固定在箱体的左侧板上且其输出轴连接变速箱;链条套在本小组的各个摩擦压力盘的链轮以及变速箱的输出链轮上。
所述热风预烘装置的2个张力调节机构为按照前后循序设置的第二张力调节机构和第三张力调节机构;每个张力调节机构包括转轴、2根摆杆、张力导辊、控制臂、气缸、气压控制箱和角度传感器;转轴转动连接在箱体的左右侧板上;2根摆杆和张力导辊均设置在箱体内,且2根摆杆的后端分别与转轴的左右端固定连接,2根摆杆的前端分别与张力导辊的左右端头铰接;控制臂的上端与转轴的伸出箱体的右端头固定连接,控制臂的下端与气缸的活塞杆铰接;气缸的缸体与固定在箱体右侧板上的气缸座铰接;气压控制箱固定在箱体的右侧板上,且气压控制箱的压缩空气出口与气缸的进气口相连通;角度传感器设置在转轴的伸出箱体的左端头上。
上述蒸汽烘燥装置包括第一组蒸汽烘筒、第二组蒸汽烘筒、第一组烘干传动机构、第二组烘干传动机构、张力调节装置、第二排湿装置、烘干导布辊组、含水率检测装置和温度传感器。
第一组蒸汽烘筒和第二组蒸汽烘筒的各个蒸汽烘筒均包括筒体、位于筒体左右侧的2个筒端轴头、蒸汽接入头和蒸汽接管;各个蒸汽烘筒由其左右筒端轴头通过轴承及相应的轴承座与第二机架转动连接;各蒸汽烘筒的右侧筒端轴头为空心轴头,各蒸汽接入头设置在相应的空心轴头中,各蒸汽接入头的外端与相应一根蒸汽接管的一端相连;
第一组烘干传动机构包括第一烘干传动电机、减速器、传动皮带、皮带松紧调节器和固定在各个蒸汽烘筒的左侧筒端轴头上的相应的滚筒带轮;第一烘干传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减速器的输出带轮通过传动皮带与各个滚筒带轮相连接,且使用中第一组烘干传动机构带动第一组蒸汽烘筒以相同线速度转动;带轮松紧调节器为手动式的松紧调节器。
第二组烘干传动机构包括第二烘干传动电机、减速器、传动皮带、皮带松紧调节器和固定在各个蒸汽烘筒的左侧筒端轴头上的相应的滚筒带轮;第二烘干传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减速器的输出带轮通过传动皮带与各个滚筒带轮相连接,且使用中第二组烘干传动机构带动第二组蒸汽烘筒以相同线速度转动;带轮松紧调节器为手动式的松紧调节器。
张力调节装置包括2个张力调节机构,它们为第四张力调节机构和第五张力调节机构;第四张力调节机构位于第一组蒸汽烘筒的前侧,第五张力调节机构位于两组蒸汽烘筒的中间;各张力调节机构均包括张力导辊、2根摆杆、2个气缸、转轴、角度传感器和气压控制箱;转轴的左右端与第二机架转动连接;角度传感器设置在转轴的左端头上;2根摆杆的一端分别与转轴的左右端固定连接,2根摆杆的另一端分别与张力导辊的左右端头转动连接;2个气缸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第二机架的左右梁上,各气缸的气缸体铰接在相应的气缸座上,各气缸的活塞杆的上端与相应一根摆杆的中部相铰接;气压控制箱固定在第二机架上,且其压缩气体输出口通过软管与2个气缸的压缩空气入口相连。
第二排湿装置包括气罩、排气管、风机和引风电机;气罩、排气管、风机和引风电机均固定在第二机架上,气罩的罩顶为一右高左低的斜面;排气管与风机均位于气罩右侧,气罩的出风口与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风机的出风口与排气管的进风口相连。
含水率检测装置设置在第二机架上;含水率检测装置包括一对钢制的传感器导布辊和湿度信号处理装置;传感导布辊的一根导布辊与第二机架相绝缘连接,另一根导布辊与第二机架电连接;从绝缘状的导布辊引出的湿度信号输出端与湿度信号处理装置的湿度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第一组蒸汽烘筒的位于下侧的一个蒸汽烘筒的左侧筒端轴头为空心轴头,温度传感器密闭伸入该空心轴头而伸入蒸汽烘筒中。
上述所述出布处理装置包括自前向后安装于第二机架上的第六张力调节机构、冷却装置、第七张力调节机构和摆动落布机构;还包括位于摆动落布机构下方的第二存布车和4个左右端与第二机架转动连接的转向导布辊。
所述第六张力调节机构与第七张力调节机构结构相同,每个张力补偿机构包括张力导辊、2根摆杆、2个气缸、转轴、角度传感器和气压控制箱;转轴的左右端与第二机架转动连接;角度传感器设置在转轴的左端头上;2根摆杆的一端分别与转轴的左右端固定连接,2根摆杆的另一端分别与张力导辊的左右端头转动连接;2个气缸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第二机架的左右梁上,各气缸的气缸体铰接在相应的气缸座上,各气缸的活塞杆的端头与相应一根摆杆的中部相铰接;气压控制箱固定在第二机架上,且其压缩气体输出口通过软管与2个气缸的压缩空气入口相连。
所述冷却装置包括两个冷却滚筒、两个导布辊和滚筒传动机构;各个冷却滚筒均包括筒体和位于筒体左右侧的2个筒端轴头;各个冷却滚筒由其左右筒端轴头通过轴承及相应的轴承座与第二机架转动连接;两个导布辊由各自的左右端头转动连接在第二机架上;滚筒传动机构包括传动电机、减速器、导轮、传动皮带和固定在各个冷却滚筒的筒端轴头上的滚筒带轮;传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减速器的输出带轮通过传动皮带与各个导轮和各个滚筒带轮动连接。
摆动落布机构包括第二摆动架、2根连接杆、2个控制块、2个转盘、容布器、落布传动机构、落布导辊和静电消除器。
第二摆动架包括2根竖杆和1个平面框架;2根竖杆的上端分别与第二机架的左右侧转动连接,2根竖杆的下端分别与平面框架的前后向的左右条状板的中部转动连接;容布器为方斗形,其左右板的中部各有一个连接轴,2根连接轴分别与相应一根竖杆转动连接;2个转盘分为右转盘和左转盘;左转盘上设有链轮齿。
2个转盘分别同轴线转动连接在第二机架的左右侧,每个转盘上固定有一个控制块;各根连接杆的一端与相应一个控制块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摆动架的相应一根竖杆转动连接。
落布传动机构包括落布电机、减速器、第一链条、落布第一链轮、落布第二链轮和第二链条;落布电机和减速器均固定在第二机架上,落布导辊的左右两端转动连接自第二机架上,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固定连接在落布导辊的左端头上;落布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第一链条与减速器的输出链轮和第一链轮相啮合,第二链条与第二链轮和左转盘的链轮齿相啮合。
第二摆动架的平面框架上固定有两根沿左右向相互平行设置的矩形连接杆,每根连接杆上各绝缘固定有一个带有一排尖端电极的电极框,从而构成静电消除器。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
(1)本发明的浸轧系统的比例供液装置中的两个储液箱中,一个储液箱可以存放用于使织物纤维变性的阳离子改性剂,另一个储液箱中可以存放涂料色浆。使用前,可以按照输液量的大小配置两个计量泵,还可以用手动调节计量泵的流量阀门的大小。在使用时,使得阳离子改性剂与涂料色浆按照1∶2的体积比通过相应的计量泵,然后在混合器中混合而形成可称为复合染液的变性剂和涂料色浆的混合物,复合染液流出混合器后沿管道不断流入浸渍槽中,复合染液在输送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混合。随着织物的不断经过浸渍槽,其所浸渍的复合染液均为刚混合的复合染液,由于复合染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的隔离作用,变性剂还未与涂料色浆发生凝聚前就附着在固相的纤维上并开始产生变性作用,而涂料色浆则也附着在固相的纤维上,纤维变性后则可更好地与纤维结合在一起,再经过后道的烘干处理后而达到一定的染色效果。
(2)本发明的浸轧系统在工作中,计量泵电机一直处于运行过程中,在均匀轧车设置液位传感器后,则在工作中不断将液面高度信号发送至电控箱,当电控箱判断浸渍槽中的复合染液的液面高度低于设定高度时,则输出频率较高的电流至计量泵电机使之快速转动,而将液位槽中的液体较快地沿着管路输送至浸渍槽中。当电控箱判断浸渍槽中的复合染液的液面高度到达设定数值时,则输出频率较低的电流至计量泵电机,使得计量泵慢速输送液体。
(3)当在本发明的浸轧系统的均匀轧车的浸渍槽的槽体设置超声波换能头后,可以在织物浸渍于复合染液的过程中,使得涂料色浆的粒子得到粉碎,避免了因涂料颗粒较大而在织物上形成色点瑕疵,尤其适用于高织密和毛效差的织物的涂料染色,而且成本较低。当在本发明的浸轧系统的均匀轧车的浸渍槽中设置温度传感器、并采用夹层式的浸渍槽后,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例如夏天),可以对于高于30℃的复合染液进行降温,通过水泵将冷却水从浸渍槽的进水孔进入夹层,吸收热量后再从排水孔排出,用于避免改性剂与涂料色浆之间发生凝聚。
(4)当本发明的浸轧系统的比例供液装置设置液位槽后,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液位槽中可以设置浮球式液位阀,当液位槽中的液位下降时,浮球的重力使得阀门被打开,从而使得相应的储液箱中的液体进入该液位槽,直至计量泵不再抽取液位槽中的液体,且液位槽中液体使得浮球的高度上升而使得浮球杆另一端的活塞堵塞进液孔为止。
(5)当本发明的浸轧系统的均匀轧车设置倾倒机构后,在轧染机完成了一个批次的涂料染色后,就可以方便地对浸渍槽中的残液进行清除以及对浸渍槽进行清洗。
(6)本发明的轧染机进布预处理装置的布局简单合理,织物在染色前先经过刷毛吸尘装置的除杂和除尘、再经过牵引轧车的张力隔离后离开本装置。除杂和除尘在一个装置中进行,节省了设备投资和占用场地。牵引轧车对所经过的织物的张力隔离作用,使得织物在前道的处理中其张力不受后道处理的影响,而在后道处理中其张力又不受前道处理的影响,使得织物的运行平稳,对提高染整质量提供了保证条件之一。
(7)本发明的红外线预烘装置中的后侧遮挡装置和前侧遮挡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在临时停机等情况时挡住红外线发射器,防止织物在长时间照射下被损坏。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后侧遮挡装置和前侧遮挡装置则让开红外线发射器,使红外线发射器直接对织物进行热辐射而对其预烘干。
(8)本发明的热风预烘装置设置排风系统后,可使预烘箱内的湿度较高的气体从排风管排出箱外,而可及时将织物受热产生的蒸汽排走,避免了蒸汽凝结成雾滴,这样即保证了染色织物不会因雾滴滴落而有斑点,而且预烘箱内的蒸汽及时被排走,缩短了对织物的预烘时间,提高了预烘箱的工作效率。尤其是设置湿度控制部件后,可以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则可通过变频器自动加大引风电机的转速,使得湿度降低;而在湿度偏小的情况下,则可以降低引风电机的转速而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若同时还设置温度控制部件,则在因加大风量带走箱内的较多温度较高的气体而引起箱内温度降低的情况下,可以延长导通气动隔膜阀的时间,而加大单位时间进入蒸汽热能转换器中的蒸汽量,而防止箱内温度的下降。
(9)本发明的蒸汽烘燥装置的含水率检测装置的传感器导布辊可以对所卷饶通过的织物的含水率进行检测,并通过湿度信号显示装置进行显示,若操作人员发现所显示的织物湿度数值超过规定数值的范围时,则即通过操作电控箱的人机对话装置对2个烘干传动机构的传动电机的转速进行调整,若湿度较高则使得传动电机的转速降低,若湿度较低则使得传动电机的转速增加,从而通过对织物的烘燥的时间的长短进行调整后而使得织物的烘干程度得到调整。
(10)本发明的出布处理装置采用冷却装置使得经过前道的蒸汽烘燥装置的织物得到迅速的降温,有利于涂料染色的固色,对于因为迅速降温带来的织物前后张力不平衡的问题,则采用在冷却装置前后各设置一个张力调节机构来解决,使整个出布过程布的张力始终处于合适的大小,能保证织物的运行平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进布预处理装置、浸轧系统和红外线预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对本发明的内容所进行的描述中以图1的左侧作为后方,以图1中的右侧作为前方,以图6中的上侧作为左方,以图6中的下侧作为右方。
图2为本发明的热风预烘装置、蒸汽烘燥装置和出布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的右侧与图1的左侧相接。
图3为图1中的进布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刷毛吸尘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其中的刷毛箱体去上盖。
图5为图4的A-A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的牵引轧车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浸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浸轧装置的均匀轧车的放大示意图,其中的浸渍槽处于正常位置。
图9为图8的B-B向的结构示意图,表示均匀轧车的结构。
图10为图8中的浸渍槽处于下端位置后的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的浸渍槽处于翻转位置后的示意图。
图12为图7中的第一张力调节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7的C向的结构示意图,表示浸轧系统的比例供液装置的有关部件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中的红外线预烘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的一个预烘机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的前后框架处于相互闭合的状态。
图16为图15中的前后框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5的D-D剖视示意图。
图18为图15的俯视示意图。
图19为图17的E-E剖视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的F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21为图19中的后侧遮挡装置或前侧遮挡装置的挡板架和挡板相互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22为由图21的G向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23为图19中的后侧遮挡装置和前侧遮挡装置挡在红外线发射器与织物之间的位置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的后侧遮挡装置和前侧遮挡装置避开红外线发射器时的位置示意图。
图25为图2中的热风预烘装置的放大图。
图26为图25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7为图25的后视图。
图28为图2中的蒸汽烘燥装置的放大图。
图29为图28的后视图。
图30为从图28的左方观察时,第二排湿装置的示意图。
图31为图28中的位于第一组蒸汽烘筒前侧的张力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图2中的出布处理装置的放大图。
图33为图32的后视图。
图34为图32中的第六张力调节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5为图32中的第七张力调节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进布预处理装置1,
第一存布车10,
手动张力调节装置11,手柄11-1,第一摆动架11-3,
预处理导布辊组12,
刷毛吸尘装置13,刷毛箱体13-1,除尘口13-1-1,轴承座架13-2,轴承座13-3,轴承13-4,刷毛辊13-5,
刷毛传动机构13-6,刷毛电机13-6-1,链条13-6-2,从动链轮13-6-3,齿轮轴13-6-4,主动齿轮13-6-5,后侧从动齿轮13-6-6,前侧从动齿轮13-6-7,
吸尘风道13-7,风机13-8,吸尘电机13-9,
角度控制器13-10,控制杆13-11,摆动臂13-12,固定座13-13,
牵引轧车14,固定架14-1,转动臂14-2,上轧棍14-3,下轧辊14-4,气缸14-5,轧车电机14-6,
浸轧装置2,
第一张力调节机构20,张力导辊20-1,摆杆20-2,气缸20-3,活塞杆20-3-1,转轴20-4,气压控制箱20-6,开幅滚筒20-7,
轧车机架21,
浸渍槽组件22,浸渍槽22-1,进水孔22-1-1,排水孔22-1-2,液位检测口22-1-3,辅助架22-2,滑动槽22-2-1,第一销轴22-3,第二销轴22-4,转动臂22-5,滑动槽22-5-1,转动轴22-6,双向气缸22-7,连接臂22-8,
均匀轧辊装置23,主动均匀轧辊23-1,从动均匀轧辊23-2,
轧车导布辊组24,扩幅弯辊24-1,轧车第一导辊24-2,轧车第二导辊24-3,浸渍导辊24-4,轧车第三导辊24-5,
轧车传动机构25,
温度传感器26,超声波换能头27,
超声波发生器28,均匀轧车控制箱29,
比例供液装置3,
计量泵电机30,
第一储液箱31-1,第一连接管31-2,第一液位槽31-3,第一供液管31-4,第一计量泵31-5,
第二储液箱32-1,第二连接管32-2,第二液位槽32-3,第二供液管32-4,第二计量泵32-5,
混合泵33,进液管34,
供液机架35;
红外线预烘装置4,
右后齿条40-1,左后齿条40-2,右前齿条40-3,左前齿条40-4,
后侧框架部件41,后架体41-1,后端板41-2,后侧右端板41-3,后侧左端板41-4,后侧右滚轮41-5,后侧左滚轮41-6,后框架移动机构41-7,手轮41-8,固定座41-9,齿轮轴41-10,输出齿轮41-11,
前侧框架部件42,前架体42-1,前端板42-2,前侧右端板42-3,前侧左端板42-4,前侧右滚轮42-5,前侧左滚轮42-6,前框架移动机构42-7,手轮42-8,固定座42-9,齿轮轴42-10,输出齿轮42-11,
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
后侧遮挡装置45,后侧挡板架451,竖向板45-1-1,横向板45-1-2,后侧挡板45-2,后遮挡控制件45-3,后侧气缸45-4,后侧钢丝绳45-5,滑轮45-6,滑轮座45-7;
前侧遮挡装置46,前侧挡板架46-1,竖向板46-1-1,横向板46-1-2,不锈钢前侧挡板46-2,前遮挡控制件46-3,气缸46-4;
第一排湿装置47,排气罩47-1,出风口47-1-1,排气接管47-2,风机47-3,引风电机47-4,后侧气流通道47-5,后侧主风道47-6,气流通道47-7,水平挡板47-8,斜板47-9,前侧气流通道47-10,前侧主风道47-11,气流通道47-12,水平挡板47-13,斜板47-14;
导布机构48,导布辊48-1,
热风预烘装置5,
箱体51,进布口51-1,出布口51-2,烘箱门51-3,
织物传送装置52,上导布辊52-1,下导布辊52-2,第1根下导布辊52-2-1,第7根下导布辊52-2-7,
张力调节机构55,转轴55-1,摆杆55-2,张力导辊55-3,控制臂55-4,气缸55-5,活塞杆55-5-1,气压控制箱55-6,角度传感器55-7;
热风系统53,蒸汽热能转换器53-1,进汽口53-1-1,第一出风口53-1-2,热风管53-2,循环风机53-3,下风道53-4,下热风出口53-5,上风道53-6,上热风出口53-7,
排风系统54,排风管54-1,进风口54-1-1,风机54-2,引风电机54-3,
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52-3,摩擦压力盘52-4,传动链条52-5,变速箱52-6,传动电机52-7,
风量调节机构56,右手杆56-1,右导风板56-2,左手杆56-3,
温度检测装置57,湿度传感器58,烘房机架59;
蒸汽烘燥装置6,
第一组蒸汽烘筒61,第二组蒸汽烘筒62,
第一烘干传动机构63,第一烘干传动电机63-1,减速器63-2,传动皮带63-3,皮带松紧调节器63-4,
第二烘干传动机构64,第二烘干传动电机64-1,减速器64-2,传动皮带64-3,皮带松紧调节器64-4;
张力调节机构65,张力导辊65-1,摆杆65-2,气缸65-3,转轴65-4,角度传感器65-5,气压控制箱65-6,
第二排湿装置66,气罩66-1,排气管66-2,风机66-3,引风电机66-4,
烘干导布辊组67,
含水率检测装置68,传感器导布辊68-1,湿度信号处理装置68-2;
温度传感器69,
出布处理装置7,
转向导布辊70,
第六张力调节机构71,张力导辊71-1,摆杆71-2,气缸71-3,活塞杆71-3-1,转轴71-4,角度传感器71-5,气压控制箱71-6,
冷却机构72,冷却滚筒72-1,导布辊72-2,滚筒传动机构72-3,传动电机72-4,导轮72-5,传动皮带72-6,滚筒带轮72-7;
第七张力调节机构73,张力导辊73-1,摆杆73-2,气缸73-3,活塞杆73-3-1,转轴73-4,角度传感器73-5,气压控制箱73-6,
摆动落布机构74,第二摆动架74-1,竖杆74-1-1,平面框架74-1-2,左右条状板74-1-3,连接杆74-2,控制块74-3,转盘74-4,容布器74-5,落布传动机构74-6,落布电机74-6-1,第一链条74-6-2,第二链条74-6-3,落布导辊74-7,矩形连接杆74-8,
第二存布车75,
电控箱81,
第一机架91,第二机架92,
织物10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包括按工艺顺序依次设置的进布预处理装置1、浸轧系统、烘干系统和出布处理装置7;还包括压缩空气总阀门、电控箱81、第一机架91和第二机架92。烘干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红外线预烘装置4、热风预烘装置5和蒸汽烘燥装置6。进布预处理装置1和红外线预烘装置4均安装在第一机架91上,蒸汽烘燥装置6和出布处理装置7安装在第二机架92上。
电控箱81包括可编程控制器、人机对话装置、各个开关电路和各个变频器。可编程控制器和人机对话装置均设有通讯端口;可编程控制器还设有检测信号输入端和控制信号输出端,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的一部分端口与相应的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控制信号输出端的另一部分端口与相应的变频器的变频控制端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与人机对话装置之间通过通讯端口电连接。
见图3,进布预处理装置1包括手动张力调节装置11、预处理导布辊组12、刷毛吸尘装置13和牵引轧车14。
仍见图3,手动张力调节装置11包括手柄11-1、蜗轮蜗杆副、座体和第一摆动架11-3;座体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蜗轮和蜗杆均与座体转动连接,手柄11-1的上端杆头与蜗杆固定连接,蜗杆与蜗轮相啮合,第一摆动架11-3与第一机架91转动连接,第一摆动架11-3的左端头固定连接在蜗轮的中心孔中。
预处理导布辊组12的各根导辊通过各自的左右端与第一机架91转动连接。
见图3至图5,刷毛吸尘装置13包括刷毛箱体13-1、2个轴承座架13-2、2个轴承座13-3、4个轴承13-4、2根刷毛辊13-5、刷毛传动机构13-6、吸尘风道13-7、风机13-8和吸尘电机13-9。刷毛传动机构13-6包括刷毛电机13-6-1、减速器、链条13-6-2、从动链轮13-6-3、齿轮轴13-6-4、主动齿轮13-6-5、后侧从动齿轮13-6-6和前侧从动齿轮13-6-7。
见图4,2个轴承座架13-2、2个轴承座13-3、4个轴承13-4和2根刷毛辊13-5均设置在刷毛箱体13-1中,且2个轴承座架13-2固定在刷毛箱体13-1的左右两侧,2个轴承座13-3分别转动连接在位于左右向的外侧的相应一个轴承座架13-2上,每个轴承座13-3各安装有2个轴承13-4,且每个轴承13-4的内圈与相应一根刷毛辊13-5的左右端的一端固定连接,每个轴承13-4的外圈则固定在相应的轴承座13-3上,从而使刷毛辊13-5通过相应的轴承13-4与左右两端的轴承座13-3转动连接;两根刷毛辊13-5的右端均依次穿过位于右侧的轴承座13-3和轴承座架13-2。
仍见图4,刷毛传动机构13-6的主动齿轮13-6-5、后侧从动齿轮13-6-6和前侧从动齿轮13-6-7均设置在刷毛箱体13-1中。后侧从动齿轮13-6-6固定在后侧的刷毛辊13-5的右端头上,前侧从动齿轮13-6-7固定在前侧的刷毛辊13-5的右端头上。齿轮轴13-6-4通过设置在固定于刷毛箱体13-1上的轴承座上的轴承与刷毛箱体13-1转动连接。主动齿轮13-6-5固定在齿轮轴13-6-4的左端头上,且主动齿轮13-6-5同时与后侧从动齿轮13-6-6和前侧从动齿轮13-6-7相啮合。齿轮轴13-6-4的右端头固定有从动链轮13-6-3,刷毛电机13-6-1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链条13-6-2与减速器的输出链轮和从动链轮13-6-3相啮合。
见图3及图5,刷毛吸尘装置13还包括角度控制器13-10。角度控制器13-10安装在第一机架91的左右侧的一侧。角度控制器13-10包括控制杆13-11、摆动臂13-12、蜗轮、蜗杆、手柄和固定座13-13。控制杆13-11的后端与轴承座13-3的前部转动连接,控制杆13-11的前端与摆动臂13-12的上端转动连接,摆动臂13-12的下端与蜗轮轴固定连接,蜗轮轴转动连接在固定座13-13上,蜗轮固定在蜗轮轴上,蜗杆转动连接在固定座13-13上、且与蜗轮相啮合,蜗杆的下端与手柄固定连接,固定座13-13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
见图3及图4,刷毛箱体13-1的左侧板上开有除尘口13-1-1,吸尘风道13-7的下部的进风口与刷毛箱体13-1的除尘口13-1-1相连通。风机13-8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且其进风口与吸尘风道13-7的出风口相连,风机13-8的出风口与排气管相连。使用时风机13-8由吸尘电机13-9驱动。
见图3及图6,牵引轧车14包括2个固定架14-1、2个转动臂14-2、上轧棍14-3、下轧辊14-4、2个气缸14-5和轧车电机14-6。2个固定架14-1分别按左右两侧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2个转动臂14-2的后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相应一个固定架14-1上,各转动臂14-2的前端与相应一个气缸14-5的活塞杆转动连接。各气缸14-5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相应一个固定架14-1上,气缸座与气缸体转动连接。上轧辊14-3转动连接在左右两个转动臂14-2上,下轧辊14-4转动连接在左右两个固定架14-1上。轧车电机14-6的输出轴通过减速器与下轧辊14-4轴向连接。
电控箱81中的2个开关电路和1个变频器用于进布预处理装置1,电控箱81的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中设有与进布预处理装置1相对应的2个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和1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可编程控制器的这2个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的2个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这2个开关电路中,一个开关电路的电源输出端与刷毛电机13-6-1的电源端电连接,另一个开关电路的电源输出端与吸尘电机13-9的电源端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的这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的变频器的变频控制信号端口电连接,所述的变频器的电源输出端与轧车电机14-6的电源端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进布预处理装置1的工作与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整机的工作同时进行。当按下电控箱81上的电源总开关的按钮后,就可以接通整机的电源。而在接通整机的电源前,应该使压缩空气总阀门处于开启状态,该压缩空气总阀门设置在由压缩空气钢包输送来的压缩空气管路上。
接通整机电源后,刷毛电机13-6-1、轧车电机14-6和吸尘电机13-9在电控箱81的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下一同转动。其中的轧车电机14-6的转动与整机的各个用于导布的传动电机的转动相同步。
随着刷毛电机13-6-1的转动,由刷毛电机13-6-1带动减速器,再由减速器的输出链轮通过链条带动从动链轮13-6-3转动,从动链轮13-6-3的转动则带动同时固定在齿轮轴13-6-4上的主动齿轮13-6-5转动,主动齿轮13-6-5的转动则带动两个与其啮合的从动齿轮13-6-6、13-6-7按照同一个方向转动,从而带动2根刷毛辊13-5按照与织物运行方向相逆的方向转动,而可以较充分的刷除织物两个表面上的灰尘和杂物。与此同时,吸尘电机13-9的转动则带动风机13-8一同转动,进而使得吸尘风道13-7中形成从下向上的气流,从织物上刷下的灰尘则从刷毛箱体13-1的除尘口13-1-1随气流进入吸尘风道13-7,最后由排风管排出室外。
在对牵引轧车14等设备调试时,由牵引轧车14的气压控制箱(图中未画出)对气缸14-5输送带有一定压力的气体,而导致气缸14-5的活塞杆在上下方向上运动,从而带动转动臂14-2由其后端头14-2-1相对于固定架14-1转动到相应的位置;牵引轧车14的气缸14-5的气压大小经过调整后即被固定,一般不再变化。在轧染机运行时,牵引轧车14的轧车电机14-6的转动则通过相应的传动机构带动作为主轧辊的下轧辊14-4转动,从而使得织物获得行进的动力并克服第一摆动架11-3、各个导辊12和刷毛辊13-5的阻力而由第一存布车10运行至牵引轧车14。
由于牵引轧车14对所经过的织物所施加的挤压和牵引力为一定值,所以在织物张力上隔断了前道运行对后道的影响。
见图7至图11,浸轧系统包括浸轧装置2、冷却水泵和比例供液装置3。浸轧系统的浸轧装置2包括第一张力调节机构20、开幅滚筒20-7、均匀轧车、均匀轧车控制箱29和超声波发生器28。浸轧系统的比例供液装置3包括两路供液装置。
电控箱81中的1个开关电路和1个变频器用于浸轧装置2,另1个变频器用于比例供液装置3。可编程控制器的检测信号输入端中设有与浸轧装置2相对应的浸渍槽温度信号输入端、第一角度信号输入端和浸渍槽液位信号输入端。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中设有与浸轧装置2相对应的1个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和1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还设有与比例供液装置3相对应的1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
可编程控制器的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相应的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该开关电路的电源输出端与冷却水泵的电源端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的一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相应的一个变频器的变频控制信号端口电连接,该变频器的电源输出端与均匀轧车的轧车传动机构25的轧车电机的电源端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的另一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与另一个变频器的变频控制信号端口电连接,该变频器的电源输出端与比例供液装置3的计量泵电机30的电源端电连接。
见图8,浸轧装置2的均匀轧车包括轧车机架21、浸渍槽组件22、均匀轧辊装置23、轧车导布辊组24、轧车传动机构25、温度传感器26、超声波换能头27和液位传感器。
见图9,均匀轧车的轧车机架21包括左墙板、右墙板、左侧架和右侧架;左墙板和右墙板固定在地基上,左侧架固定在左墙板上,右侧架固定在右墙板上。左墙板与其余板体构成左墙箱体,轧车传动机构25设置在轧车机架21的左墙箱体外。轧车传动机构25包括轧车电机及其减速器。
见图7,均匀轧车的轧车导布辊组24依次包括扩幅弯辊24-1、轧车第一导辊24-2、轧车第二导辊24-3、浸渍导辊24-4和轧车第三导辊24-5。轧车导布辊组24的扩幅弯辊24-1、轧车第一导辊24-2和轧车第三导辊24-5均转动连接在轧车机架21的左墙板和右墙板上,轧车第二导辊24-3和浸渍导辊24-4转动连接在轧车机架21的左侧架和右侧架上。
均匀轧辊装置23中的主动均匀轧辊23-1转动连接在轧车机架21的左墙板和右墙板上,且主动均匀轧辊23-1由轧车传动机构25带动。均匀轧辊装置23中的从动均匀轧辊23-2的左右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转动臂的后端,2根转动臂的中央作为支点分别与左墙板和右墙板转动连接,2根转动臂的前端分别同时与相应的气压囊装置和弹簧相连。当通过控制阀门的开启使得压缩空气充入气压囊装置后,对转动臂的前端施加向后的压力,该压力克服弹簧的拉力使得转动臂围绕其中央的支点转动,从而使得转动臂的后端向前运动,从动均匀轧辊23-2则相对于轧车机架21摆动至与主动均匀轧辊23-1以一定的压力相接触。此时,若轧车传动机构25的轧车电机处于转动状态,则主动均匀轧辊23-1在转动时带动从动均匀轧辊23-2一同转动。当通过控制阀门的关闭,则气压囊装置无后续压缩空气补充则在弹簧的拉力作用下,转动臂的前端向前运动则使得从动均匀轧辊23-2恢复原位。
见图8及图9,浸渍槽组件22安装在轧车机架21上。浸渍槽组件22包括浸渍槽22-1、2个辅助架22-2、2个第一销轴22-3、2个第二销轴22-4、2根转动臂22-5、转动轴22-6、2个双向气缸22-7和2个连接臂22-8。
仍见图8及图9,浸渍槽组件22的倾倒机构的2个双向气缸22-7的气缸座分别固定在左墙板和右墙板上。各双向气缸22-7的气缸体与相应的气缸座转动连接;各双向气缸22-7的活塞杆与下方的相应1个连接臂22-8的一端转动连接,2个连接臂22-8的另一端与转动轴22-6的左右端头分别固定连接。转动轴22-6的左右端分别转动连接在轧车机架21的左墙板和右墙板上,2根转动臂22-5的后端分别固定在转动轴22-6的左右端上。2个辅助架22-2分别固定在轧车机架21的左右墙板上,2个第一销轴22-3分别固定在浸渍槽22-1的左右端,2个第二销轴22-4也分别固定在浸渍槽22-1的左右端。每个辅助架22-2均设有滑动槽22-2-1,每根转动臂22-5也均设有滑动槽22-5-1。各第一销轴22-3的外端头伸入相应一个辅助架22-2的滑动槽22-2-1中,且可相对于辅助架22-2上下滑动。各第二销轴22-4的外端头伸入相应一根转动臂22-5的滑动槽22-5-1中,且可相对于转动臂22-5滑动。
见图10及图11,当对一批织物进行涂料染色完成后,要更换涂料染液时,可旋转均匀轧车控制箱29上的控制旋钮,使得控制双向气缸的上行阀门被打开,而使得2个双向气缸22-7的活塞杆向上滑动而由连接臂22-8带动转动轴22-6转动,转动轴22-6的转动则使得转动臂22-5以转动轴22-6为支点向下运动,从而使得与转动臂22-5滑动连接的第二销轴22-4带动与其固定连接在一起的浸渍槽22-1向下运动,与浸渍槽22-1固定在一起的第一销轴22-3一同向下运动,且第一销轴22-3沿着辅助架22-2的滑动槽22-5-1向下移动,浸渍槽22-1随之降入地沟中。当第一销轴22-3随着浸渍槽22-1的运动到达辅助架22-2的滑动槽22-2-1的槽底部时,转动臂22-5继续向下转动,使得浸渍槽22-1以第一销轴22-3为轴心进行转动,直至转动到浸渍槽22-1的槽口倾斜向下而将其中的剩余的复合染液倾倒出槽外,此时可用水枪对浸渍槽22-1进行冲洗。然后再旋转控制旋钮使得控制双向气缸的上行阀门被关闭、控制双向气缸的下行阀门被打开,使得双向气缸的活塞杆向下滑动,直至倾倒机构的浸渍槽22-1恢复正常位置。
见图12,第一张力调节机构20包括张力导辊20-1、2根摆杆20-2、2个气缸20-3、转轴20-4、角度传感器和气压控制箱20-6;转轴20-4的左右端与第一机架91转动连接;2根摆杆20-2的后端与转轴20-4的左右端分别固定连接,2根摆杆20-2的前端分别与张力导辊20-1的左右端转动连接;角度传感器设置在转轴20-4的左端头上;2个气缸20-3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第一机架91的左右梁上,各气缸20-3的气缸体铰接在相应的气缸座上,各气缸20-3的活塞杆20-3-1的上端与摆杆20-2的中部相铰接;气压控制箱20-6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且其压缩气体输出口通过软管与2个气缸20-3的压缩空气入口相连。气压控制箱20-6的压缩空气入口与输送压缩空气的管道密闭连接。角度传感器的角度信号输出端与可编程控制器的第一角度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当织物100经过第一张力调节机构20时,第一张力调节机构20的活塞杆20-3-1在织物张力的作用下会偏离平衡位置,第一张力调节机构20的角度传感器将转轴20-4转动的角度的信号随时输送至可编程控制器的第一角度信号输入端,若可编程控制器判断转轴20-4的转动角度的数值超过设定的范围时,则即刻改变从其相应的一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给变频器的控制信号,使得该变频器在其电源输出端输出相应频率的电流给传动机构25的轧车电机而改变其转速,对于张力偏大的情况则降低传动机构25的轧车电机的转速,若张力偏小则增加传动机构25的轧车电机的转速,直到织物100的张力恢复正常。
见图9,浸渍槽22-1的槽体为夹层式的圆底槽体,浸渍槽22-1的夹层的外侧板上设进水孔22-1-1和排水孔22-1-2;在进水孔22-1-1的管口上连接有进水管,冷却水泵设置在进水管的管道上。
所述超声波换能头27设置在浸渍槽22-1的后侧;所述温度传感器26密闭伸入槽体,且位于槽内下部,温度传感器26的温度信号输出端与可编程控制器的浸渍槽温度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液位传感器位于检测管道中,检测管道(图中未画出)的一端与大气相通且高于浸渍槽22-1的槽体,另一端与浸渍槽22-1的槽体底部的液位检测口22-1-3密闭连接,液位传感器的液位信号输出端与可编程控制器的浸渍槽液位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超声波换能头27在超声波发生器28的控制下发挥作用,使得涂料色浆的粒子得到粉碎,可以避免了因涂料颗粒较大而在织物100上形成色点瑕疵。
工作中,温度传感器26所发出的温度信号随时输送至可编程控制器的浸渍槽温度信号输入端,若可编程控制器判断浸渍槽内液体的温度大于设定数值时,则在其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至相应的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使得开关电路在其电源输出端向冷却水泵输出电源,而使得该冷却水泵启动,将冷却水泵入浸渍槽22-1的夹层中,然后从浸渍槽22-1的排水孔22-1-2流出,从而带走了热量。若温度降低到设定温度以下,则可编程控制器在其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关断开关电路,从而使得冷却水泵停止工作。
见图7及图13,比例供液装置3的两路供液装置为第一路供液装置和第二路供液装置。第一路供液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储液箱31-1、第一连接管31-2、第一液位槽31-3、第一供液管31-4和第一计量泵31-5;第二路供液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储液箱32-1、第二连接管32-2、第二液位槽32-3、和第二供液管32-4和第二计量泵32-5。比例供液装置3还包括计量泵电机30、混合器33、进液管34和供液机架35。混合器33是一个三通的钢制容器。
见图13,第一储液箱31-1和第二储液箱32-1均固定安装在供液机架35上。第一液位槽31-3、第二液位槽32-3、第一计量泵31-5和第二计量泵32-5在使用时由计量泵电机30同时驱动。第一液位槽31-3和第二液位槽32-3中均设有作为液位控制装置的浮球式液位阀。
见图7,第一储液箱31-1出液口通过第一连接管31-2与第一液位槽31-3的进液口相连,第一液位槽31-3的出液口与第一供液管31-4的进液口相连,第一供液管31-4的出液口与第一计量泵31-5的进液口相连;第二储液箱32-1出液口通过第二连接管32-2与第二液位槽32-3的进液口相连,第二液位槽32-3的出液口与第二供液管32-4的进液口相连,第二供液管32-4的出液口与第二计量泵32-5的进液口相连。
见图13及图7,第一计量泵31-5和第二计量泵32-5的出液口共同与混合器33的进液口相连通,混合器33的出液口与进液管34的进液口相连,进液管34的出液口位于浸渍槽22-1的上方。第一计量泵31-5和第二计量泵32-5由同一个电机提供动力,且两个计量泵中用于输送涂料色浆的计量泵的流量为输送阳离子改性剂的计量泵的流量的2倍。
工作中,计量泵电机30随着整机的启动一同启动,设置在检测管道中的液位传感器随时输送液位信号至可编程控制器的浸渍槽液位信号输入端,若可编程控制器判断浸渍槽中的液面高度低于设定高度时,则在其控制信号输出端的相应的一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至相应的变频器,再由该变频器在其电源输出端输出频率较高的电流,使得计量泵电机30以较快的速度转动而通过计量泵向浸渍槽输送印染用的液体,当可编程控制器判断浸渍槽中的液面高度到达设定数值时,则控制变频器输出频率较低的电流,使得计量泵以正常的流量向浸渍槽输送印染用的液体。
比例供液装置3的液位槽31-3、32-3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设置在液位槽中的液位下降时,浮球的重力使得阀门被打开,从而使得相应的储液箱中的液体进入该液位槽。当计量泵不再抽取液位槽中的液体时,由储液箱进入液位槽中液体使得浮球的高度上升而使得浮球杆另一端的活塞堵塞进液孔,此时,储液箱才停止对液位槽的供液。
本发明的比例供液装置3中的两个储液箱31-1、32-1中,一个储液箱可以存放用于使织物纤维变性的阳离子改性剂,另一个储液箱中可以存放涂料色浆。在使用时,根据不同的配比对两个计量泵31-5、32-5的标称流量大小进行选择,以及对控制流量的阀门的开启程度进行手动调整,而可控制输送相应数量的不同的组分到混合器33中而形成可称为复合染液的变性剂和涂料色浆的混合物,复合染液流出混合器33后沿管道不断流入浸渍槽22-1中,复合染液在输送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混合。随着织物100的不断经过浸渍槽22-1,其所浸渍的复合染液均为刚混合的复合染液,由于复合染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的隔离作用,变性剂还未与涂料色浆发生凝聚前就附着在固相的纤维上并开始产生变性作用,而涂料色浆则也附着在固相的纤维上,纤维变性后则可更好地与纤维结合在一起,再经过后道的烘干处理后而达到一定的染色效果。
本实施例的浸轧系统与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一同工作,启动整机时按下电控箱81的总开关的按钮就可以接通整机的电源。因为压缩空气总阀门处于开启状态,使得进气口与压缩空气管道相连的气压控制箱20-6得到压缩空气。
经过前道进布预处理装置处理后的织物100由第一张力调节机构20导入本系统。织物100在经过第一张力调节机构20后,先通过开幅滚筒20-7,若有褶皱则被开福滚筒20-7开福而消除褶皱。然后被导入均匀轧车的轧车导布辊组24的扩幅弯辊24-1。经过扩幅弯辊241的扩幅后,依次经过轧车第一导辊24-2和轧车第二导辊24-3后浸入浸渍槽22-1的复合染液中,再经过位于浸渍槽22-1的下部的浸渍导辊24-4的导引后离开浸渍槽22-1,再由轧车第三导辊24-5导引后进入均匀轧辊装置23的两根均匀轧辊之间,由均匀轧辊装置23轧压后,离开均匀轧车。
织物100的行进由均匀轧车的均匀轧辊装置23实现。在染色轧染机整机运行时,电控箱81的可编程控制器通过变频器控制均匀轧车的轧车电机的转动,轧车电机的转动则通过减速器带动均匀轧辊装置23中的主动均匀轧辊23-1转动。织物100在主动均匀轧辊23-1与从动均匀轧辊23-2的夹紧中拖动后续织物100在带着相应的各个导辊的转动中而向前行进。设置均匀轧辊装置23的主要作用是为防止在滚轧时辊体的中间部分受力较轻、而造成染色的不均匀问题,从而达到经过滚轧后,复合染液均匀附着在织物100上的效果。
见图14,红外线预烘装置4包括3个预烘机构、导布机构48和压缩空气阀门箱。
仍见图14,导布机构48包括3台张力补偿电机及其减速器,还包括3个导布辊组。每个导布辊组的各根导布辊48-1与第一机架91转动连接。每个导布辊组与相应一个预烘机构相对应,导布辊组中的一根上导布辊位于预烘机构上方,导布辊组中的一根下导布辊位于预烘机构下方、且位于所述上导布辊的正下方,从而在每个导布辊组的所述的上导布辊与所述的下导布辊之间形成相应的一个导布路径。各台张力补偿电机通过相应的减速器与上导布辊动连接。
电控箱81中的13个开关电路和3个变频器用于红外线预烘装置4,13个开关电路中有12个是空气开关。电控箱81的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中设有与红外线预烘装置4相对应的13个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和3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可编程控制器的13个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中的12个分别与相应的空气开关的控制端电连接,各空气开关的电源输出端与相应的2排红外线发射器的电源端电连接;另一个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相应的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该开关电路的电源输出端与压缩空气阀门箱的电控端口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的3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与相应的变频器的变频控制信号端口电连接,各变频器的电源输出端与相应一个张力补偿电机的电源端电连接。
仍见图14,每个预烘机构包括一对框架部件,它们是后侧框架部件41和前侧框架部件42;每个预烘机构还包括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后侧遮挡装置45、前侧遮挡装置46、第一排湿装置47、右后齿条40-1、左后齿条40-2、右前齿条40-3和左前齿条40-4。左前齿条40-4和左后齿条40-2分前后固定在第一机架91的左梁的下端面上,右前齿条40-3和右后齿条40-1分前后固定在第一机架91的右梁的下端面上。
见图15至图17,后侧框架部件41包括后架体41-1、后端板41-2、后侧右端板41-3、后侧左端板41-4、后侧右滚轮41-5、后侧左滚轮41-6和后框架移动机构41-7。
仍见图15至图17,后侧框架部件41的后侧左端板41-4、后端板41-2和后侧右端板41-3依次固定在后架体41-1上,且后端板41-2的左端与后侧左端板41-4固定连接,后端板41-2的右端与后侧右端板41-3固定连接。后侧左端板41-4的上下向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2根滚轮轴,后侧右端板41-3的上下向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右侧的2根后侧右滚轮轴。2个后侧右滚轮41-5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后侧右滚轮轴上,2个后侧左滚轮41-6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后侧左滚轮轴上。后侧右滚轮41-5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右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后侧左滚轮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左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从而使得后侧框架部件41与第一机架91通过滚轮滚动连接。
见图19,各个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在上下方向上分成4排,且等间距安装在后架体41-1上。
见图16及图17,后框架移动机构41-7包括手轮41-8、蜗杆、蜗轮、2个固定座41-9、一根齿轮轴41-10和2个输出齿轮41-11。2个固定座41-9分为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右固定座固定在后侧框架部件41的后侧右端板41-3上,左固定座固定在后侧左端板41-4上;齿轮轴41-10的左右端分别与2个固定座41-9转动连接,且2个输出齿轮41-11固定在齿轮轴41-10的两端,并位于两个固定座41-9的内侧,位于左侧的输出齿轮41-11与左后齿条40-2相啮合,位于右侧的输出齿轮41-11与右后齿条40-1相啮合。手轮41-8固定在蜗杆的端头上,蜗杆转动连接在右固定座上,蜗轮设置在右固定座中,且固定在齿轮轴41-10的右端头上,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见图15至图17,前侧框架部件42包括前架体42-1、前端板42-2、前侧右端板42-3、前侧左端板42-4、前侧右滚轮42-5、前侧左滚轮42-6和前框架移动机构42-7。
仍见图15至图17,前侧框架部件42的前侧左端板42-4、前端板42-2和前侧右端板42-3依次固定在前架体42-1上,且前端板42-2的左端与前侧左端板42-4固定连接,前端板42-2的右端与前侧右端板42-3固定连接。前侧左端板42-4的上下向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2根前侧左滚轮轴,前侧右端板42-3的上下向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右侧的2根前侧右滚轮轴。2个前侧右滚轮42-5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前侧右滚轮轴上,2个前侧左滚轮42-6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前侧左滚轮轴上。前侧右滚轮42-5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右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前侧左滚轮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左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从而使得前侧框架部件42与第一机架91通过滚轮滚动连接。
见图19,各个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在上下方向上分成4排,且等间距安装在前架体42-1上。
见图15至图17,前框架移动机构42-7包括手轮42-8、蜗杆、蜗轮、2个固定座42-9、一根齿轮轴42-10和2个输出齿轮42-11。2个固定座42-9分为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右固定座固定在前侧框架部件42的前侧右端板42-3上,左固定座固定在前侧左端板42-4上;齿轮轴42-10的左右端分别与2个固定座42-9转动连接,且2个输出齿轮42-11固定在齿轮轴42-10的两端,并位于两个固定座42-9的内侧,位于左侧的输出齿轮42-11与左前齿条40-4相啮合,位于右侧的输出齿轮42-11与右前齿条40-3相啮合。手轮42-8固定在蜗杆的端头上,蜗杆转动连接在右固定座上,蜗轮设置在右固定座中,且固定在齿轮轴42-10的右端头上,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上述各个预烘机构的后侧框架部件41可以由后框架移动机构41-7进行带动。可以用手通过转动手轮41-8,而使得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则带动齿轮轴41-10一同转动,齿轮轴41-10的转动则使得输出齿轮41-11转动,从而使得输出齿轮41-11在沿着相应的齿条进行啮合运动的同时,带动固定座41-9乃至整个后侧框架部件41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机架91进行运动。如果反向转动手轮41-8则可使得后侧框架部件41在左右方向上向另一个方向运动。同理,通过前框架移动机构42-7带动前侧框架部件42的运动与此相类似。这种控制方式可以使得在需要进行检查、维护或修理时,将后侧框架部件41与前侧框架部件42拉开,完成检修后,则可以通过转动手轮使得后侧框架部件41与前侧框架部件42闭合,从而可以进行对织物的预烘干。
见图23,后侧遮挡装置45包括后侧遮挡框架和后遮挡控制件45-3。后侧遮挡框架通过固定于后侧框架部件41的后侧左端板41-4和后侧右端板41-3上的限位槽板而与后侧框架部件41上下滑动连接。
见图21及图22,后侧遮挡框架包括不锈钢后侧挡板架45-1和不锈钢后侧挡板45-2。后侧挡板架45-1包括2块竖向板45-1-1和焊接于2块竖向板45-1-1之间的8块横向板45-1-2;各块后侧挡板45-2间隔插接在上下相邻的两块横向板45-1-2之间;每块后侧挡板45-2的高度与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的高度相对应,后侧挡板45-2的长度与一排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的长度相对应,从而在后侧挡板架45-1上形成4排遮挡板。
见图23,后遮挡控制件45-3包括2个后侧气缸45-4,这2个后侧气缸45-4为双向气缸,2个后侧双向气缸45-4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后侧左端板41-4和后侧右端板41-3中的相应一块端板上,2个后侧双向气缸45-4分别由其活塞杆的上端与相应一根上方后侧钢丝绳45-5的一端相连,各根上方后侧钢丝绳45-5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后侧右端板41-3和后侧左端板41-4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上端上的滑轮座45-7上的滑轮45-6导向后与后侧挡板架45-1的顶端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2个后侧双向气缸还分别由其活塞杆的下端与相应一根下方后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下方后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后侧右端板41-3和后侧左端板41-4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下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后侧挡板架45-1的底部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
见图23,前侧遮挡装置46包括前侧遮挡框架和前遮挡控制件46-3。前侧遮挡框架通过固定于前侧框架部件42的前侧左端板42-4和前侧右端板42-3上的限位槽板而与前侧框架部件42上下滑动连接。
见图21及图22,前侧遮挡框架则包括不锈钢前侧挡板架46-1、不锈钢前侧挡板46-2和前遮挡控制件46-3。前侧挡板架46-1包括2块竖向板46-1-1和焊接于2块竖向板46-1-1之间的8块横向板46-1-2;各块前侧挡板46-2间隔插接在上下相邻的两块横向板46-1-2之间;每块前侧挡板46-2的高度与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的高度相对应,前侧挡板46-2的长度与一排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的长度相对应,从而在前侧挡板架46-1上形成4排遮挡板。
见图23,前遮挡控制件46-3包括2个前侧气缸46-4,前架体42-1的左右侧各固定有一个气缸架,2个前侧气缸46-4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相应一个气缸架上,各前侧气缸46-4由其活塞杆的上端顶在前侧挡板架46-1的下端。
上述后侧遮挡装置45和前侧遮挡装置46的动作可以通过控制相应的气缸同时完成。在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和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对所经过的织物进行预烘干时,由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相应的开关电路使得压缩空气阀门箱中的各个相应的电磁阀动作,使得各个预烘机构的各个后侧遮挡装置45的后侧双向气缸45-4的活塞杆在压缩气体的作用下向下滑动,带动后侧上方钢丝绳45-5向上拉起后侧挡板架45-1而使之处于抬起的让开位置,从而可以使得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所发射的红外线直接照射到所经过织物朝后的表面上。当整机停止运行或者在运行中发生临时停车的情况时,则可编程控制器停止向开关电路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使得压缩空气阀门箱中的各个相应的电磁阀恢复原位,使得压缩空气通过电磁阀的另一个通路而向后侧气缸45-4的另一个进气口提供压缩空气,从而使得后侧双向气缸45-4的活塞杆向上滑动,带动后侧下方钢丝绳将后侧挡板架45-1则连同后侧挡板45-2一同往下拉动,而使得后侧挡板架45-1恢复至落下的遮挡位置,此时的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则处于停止供电的状态,虽然红外线发射器43的热量散发需要一段时间,但因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所发射的红外线被隔离,故不能直接照射到所已经停止行进的织物表面上。
与上述过程相对应,在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和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对所经过的织物进行预烘干时,前侧遮挡装置46的前侧气缸46-4(采用单向气缸)的活塞杆在压缩气体的作用下处于向上伸出的状态,从而向上顶着前侧挡板架46-1使之处于抬起的让开位置,从而可使得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所发射的红外线直接照射到所经过织物的朝前的表面上。当整机停止运行或者在运行中发生临时停车的情况时,则可编程控制器停止向开关电路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使得压缩空气阀门箱中的各个相应的电磁阀恢复原位,也即关断电磁阀的压缩空气通路,从而在前侧挡板架46-1的重力的作用下,前侧气缸46-4的活塞杆由向上伸出状态变为向下缩回的状态,前侧挡板架46-1则连同前侧挡板46-2一同处于落下的遮挡位置,此时的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则处于停止供电的状态,虽然红外线发射器44的热量散发需要一段时间,但因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所发射的红外线被隔离,故不能直接照射到所已经停止行进的织物表面上。
见图15及图18,第一排湿装置47包括排气罩47-1、排气接管47-2、风机47-3、引风电机47-4、后侧气流通道47-5和前侧气流通道47-10。排气罩47-1、排气接管47-2、风机47-3和引风电机47-4均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且位于后侧框架部件41和前侧框架部件42的上方。排气罩47-1的顶板上设有织物通过槽口,且排气罩47-1前后板上均设有出风口47-1-1,排气罩47-1的出风口47-1-1通过排气接管47-2与风机47-3的进风口相连接,风机47-3的出风口与通出室外的排气管的进风口相连接。引风电机47-4用于驱动风机47-3。
见图19及图20,后侧气流通道47-5包括后侧主风道47-6和分别位于每个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下方的各个气流通道47-7。各个气流通道47-7由固定在后架体41-1上的各块水平挡板47-8和相应一块斜板47-9形成,后架体41-1中间的其余部分由板体覆盖。
仍见图19及图20,前侧气流通道47-10包括前侧主风道47-11和分别位于每个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下方的各个气流通道47-12。各个气流通道47-12由固定在前架体42-1上的各块水平挡板47-13和相应一块斜板47-14形成,前架体42-1中间的其余部分由板体覆盖。
上述排湿装置47在工作过程中,后侧框架部件41与前侧框架部件42处于相互闭合的状态。由引风电机47-4带动风机47-3转动,风机47-3的转动则通过管道和排气罩47-1将下方的空气吸入其中,从而使得周围的空气由后侧框架部件41和前侧框架部件42的下方进入各个预烘机构的后侧主风道47-6和前侧主风道47-11中而向上的流动。进入后侧主风道47-6的空气气流经过3个气流通道47-7后开加速带走织物向后侧所挥发出来的蒸汽,进入前侧主风道47-11的空气气流经过3个气流通道47-12后开加速带走织物向前侧所挥发出来的蒸汽,起到较好的排湿效果。
本实施例的上述红外线预烘装置4跟随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整机一同工作。当按下电控箱81上的电源总开关的按钮后,就可以接通整机的电源。而在接通整机的电源前,应该使压缩空气总阀门处于开启状态。
接通整机的电源时,可编程控制器的13个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使得12个空气开关导通,进而由这12个空气开关为各排红外线发射器接通电源(2排为一组,由一个空气开关控制),还使得1个开关电路导通,进而由该开关电路控制压缩空气阀门箱中各个电磁阀的工作状态,使得后侧遮挡装置45在后侧气缸45-4的作用下,从处于遮挡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的位置向上升起而变为让开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的位置;也使得前侧遮挡装置46在前侧气缸46-4的作用下,从处于遮挡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的位置向上升起而变为让开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的位置。可编程控制器的3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控制信号使得相应的变频器输出相应频率的电流至各台张力补偿电机使之按照一定的转速转动,并且与整机的各个用于导布的传动电机的转动相同步。
使用时,由前道均匀轧车输送过来的织物在3台张力补偿电机所驱动的导布机构48的作用下依次经过3个预烘机构。此时的各个预烘机构的后侧框架部件41与前侧框架部件42处于相互闭合的状态,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和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处于通电发射红外线的状态,后侧遮挡装置45和前侧遮挡装置46处于非遮挡的让开位置,使得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和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所发射的红外线直接辐射到所经过的织物上而对织物进行预烘干。而各个第一排湿装置47的引风电机47-4则处于工作状态,使得织物因受热而蒸发的蒸汽较快地通过排湿装置被排出各个预烘机构。
见图25至图27,热风预烘装置5包括箱体51、织物传送装置52、热风系统53、排风系统54、2个张力调节机构55、2个风量调节机构56、温度检测装置57、湿度传感器58、烘房机架59和附装有反馈信号装置的气动隔膜阀。
织物传送装置52、排风系统54、2个风量调节机构56和温度检测装置57的一部分设置在箱体51内、其余部分设置在箱体51上;热风系统53、湿度传感器58和烘房机架59设置在箱体51内;电控箱81和气动隔膜阀设置在箱体51外。
电控箱81中的3个变频器用于热风预烘装置5。可编程控制器的检测信号输入端中设有与热风预烘装置5相对应的烘箱温度信号输入端、烘箱湿度信号输入端和2个角度信号输入端;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中设有与热风预烘装置5相对应的隔膜阀控制信号输出端和3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
见图25及图26,箱体51的前侧板上开设有进布口51-1,箱体51的后侧板上开设有出布口51-2。箱体51还设置有转动连接在箱体51的右侧板上的烘箱门51-3。
仍见图25及图26,织物传送装置52包括上导布辊组、下导布辊组和传动机构。
见图26,织物传送装置52的上导布辊组由一排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上导布辊52-1构成,下导布辊组由一排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各个下导布辊52-2构成,且下导布辊组位于上导布辊组的下方。上导布辊组的每个上导布辊52-1与下导布辊组的每个下导布辊52-2分别相互交错设置。上导布辊组包含14根上导布辊52-1,各根上导布辊52-1转动连接在箱体51的左右侧板上。下导布辊组包含12根下导布辊52-2,各根下导布辊52-2与固定于箱体51中的烘房机架59转动连接。
见图26及图27,织物传送装置52的传动机构为2个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52-3。上导布辊组的上导布辊52-1和下导布辊组的下导布辊52-2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前导布辊组和后导布辊组,2个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52-3则分别与前导布辊组和后导布辊组中的相应一组中的上导布辊设置在一起,而可分为前侧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和后侧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每个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52-3包括摩擦压力盘52-4、传动链条52-5、变速箱52-6和传动电机52-7;摩擦压力盘52-4的数量与上导布辊52-1的数量相同;每个摩擦压力盘52-4安装在各自的一根上导布辊52-1的左端头上,其中摩擦压力盘52-4的内盘固定在该上导布辊52-1上,摩擦压力盘52-4的带有链轮的外盘则与该上导布辊52-1转动连接,且摩擦压力盘52-4的外盘通过弹簧片与内盘从轴向上弹性接触。传动电机52-7由其电机座固定在箱体51的左侧板上且其输出轴连接变速箱52-6;链条52-5套在本小组的各个摩擦压力盘52-4的链轮以及变速箱52-6的输出链轮上。
当织物传送装置52的2个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52-3工作时,2个传动电机52-7的转动分别传递给相应的变速箱52-6,再由各个变速箱52-6的输出链轮使得传动链条52-5带动设置在各个上导布辊52-1上的摩擦压力盘52-4上的外盘上的链轮一同转动,进而使得外盘通过弹簧片带动内盘转动,因为内盘固定在相应的上导布辊52-1的左端头上,故内盘的转动带动上导布辊52-1一同转动。各根上导布辊52-1转动则带动卷绕在各根上导布辊52-1和下导布辊52-2上的织物由前向后行进。如果某一根或数根上导布辊52-1遇到所承担的牵引力较大的情况,则外盘与内盘之间通过弹簧片发生部分打滑,从而适应整体的行进速度。
见图25及图26,热风预烘装置5的2个张力调节机构55为按照前后循序设置的第二张力调节机构和第三张力调节机构。每个张力调节机构55包括转轴55-1、2根摆杆55-2、张力导辊55-3、控制臂55-4、气缸55-5、气压控制箱55-6和角度传感器55-7。转轴55-1通过轴承和轴承座转动连接在箱体51的左右侧板上;2根摆杆55-2和张力导辊55-3均设置在箱体51内,且2根摆杆55-2的后端分别与转轴55-1的左右端固定连接,2根摆杆55-2的前端分别与张力导辊55-3的左右端头铰接;控制臂55-4的上端与转轴55-1的右端头固定连接,控制臂55-4的下端与气缸55-5的活塞杆55-5-1铰接;气缸55-5的缸体与固定在箱体51右侧板上的气缸座铰接;气压控制箱55-6固定在箱体51的右侧板上,且气压控制箱55-6的压缩空气出口与气缸55-5的进气口相连通;角度传感器55-7通过其定盘固定在转轴55-1的轴承座上,该轴承座固定在箱体51的左侧板上,角度传感器55-7设置在转轴55-1的伸出箱体51的左端头上,每个角度传感器55-7的信号输出端与可编程控制器的相应一个角度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张力调节机构的张力导辊55-3设置在下导布辊组的第1根下导布辊52-2-1前侧,第三张力调节机构的张力导辊55-3设置在第6根下导布辊52-2与第7根下导布辊52-2-7之间。
在各根上导布辊52-1作为主动导辊、通过织物带动下导布辊52-2一同转动的过程中,因为设置在下导布辊52-2中的2根张力导辊55-3的转动方式为动轴转动方式,所以当织物卷饶在该导辊上经过时,若织物的张力有一定的变化,则会使得张力导辊55-3的轴线的位置发生变化,随着张力导辊55-3的轴线的位置的变化,则使得控制臂55-4以其上端的与控制臂55-4的结合处为支点进行转动,与控制臂55-4的下端相连接的气缸55-5的活塞杆55-5-1则随着张力导辊55-3所受张力的增大或减少而进行相应的缩回或伸出,也使得固定在转轴55-1的左端头上的角度传感器55-7的动盘相对于定盘转过一定的角度,所述的定盘固定在轴承的外圈上,该轴承的内圈固定在转轴55-1的左端头上,且定盘上设有重锤,在动盘跟随转轴55-1转动时,定盘在重锤的作用下其所处位置始终相对于箱体51不变,从而使得角度传感器55-7可以在相对转动中实现对角度变化数据的采集。
见图26,热风预烘装置5的热风系统53包括蒸汽热能转换器53-1、2个热风管53-2、2台循环风机53-3、下风道53-4和上风道53-6。2个热风管53-2为右热风管和左热风管,2台循环风机53-3为右循环风机和左循环风机。下风道53-4包括一排开口方向向上的下热风出口53-5,上风道53-6包括一排开口方向向下的上热风出口53-7,在上下方向上上导布辊组和下导布辊组位于上风道53-6与下风道53-4之间。
见图26,热风预烘装置5的附装有反馈信号装置的气动隔膜阀(图中未画出)设置在位于箱体51外,该气动隔膜阀的蒸汽进口与蒸汽输送管道的供汽口相连,其蒸汽出口与蒸汽接管的位于箱体51外的管口相连。蒸汽热能转换器53-1的进汽口53-1-1与蒸汽接管的位于箱体51内的管口相连;蒸汽热能转换器53-1的进风口朝向后侧设置,其出风口有2个,第一出风口53-1-2与右热风管53-2的进风口相连;右热风管53-2的出风口与右循环风机53-3的进风口相连接,右循环风机53-3的出风口与下风道53-4的前端的进风口相连;蒸汽热能转换器53-1的第二出风口与左热风管的进风口相连,左热风管的出风口与左循环风机的进风口相连,左循环风机的出风口与上风道53-6的下端的进风口相连。所述热风预烘室5的上风道53-6的每个上热风出口53-7对准上导布辊组的相邻两个上导布辊52-1的中间;所述下风道53-4的每个下热风出口53-5对准下导布辊组的相邻两个下导布辊52-2的中间。
见图26,热风预烘装置5的排风系统54包括位于箱体51内的后侧并伸出箱体51的顶板的排风管54-1、位于箱体51顶板上侧且与排风管54-1的出风口相连的风机54-2;排风管54-1的位于箱体51内的部分设有进风口54-1-1。
热风系统53和排风系统54同时工作,热风系统工作时,由蒸汽管路输送来的高温水蒸气进入蒸汽热能转换器53-1的管道内部中,循环风机53-3的不断转动则使得箱体51内部空间中的气体从蒸汽热能转换器53-1的管道外部通过,通过时进行热量的交换后,一部分经过右循环风机53-3而进入下风道53-4中,再由下热风出口53-5向上吹出而对上方所经过的织物进行预烘干;经过蒸汽热能转换器53-1进行换热的另一部分气体则经过作循环风机而进入上风道53-6中,再由上热风出口53-7向下吹出而对下方所经过的织物进行预烘干。
排风系统54则在引风电机54-3的带动下,箱体51内部的部分潮湿的气体由排风管54-1的进风口54-1-1进入排风管54-1中,再经过风机54-2后而排出。可以从箱体51的进布口51-1补充干燥的空气。
见图25及图27,热风预烘装置5的2个风量调节机构56为上风道风量调节机构和下风道风量调节机构。下风道风量调节机构56包括右手杆56-1和右导风板56-2;右手杆56-1穿过箱体51的右侧板,右手杆56-1的手柄位于箱体51的外侧;右导风板56-2位于下风道53-4的进风口处;右手杆56-1与右导风板56-2活动连接。上风道风量调节机构包括左手杆56-3和左导风板;左手杆56-3穿过箱体51的左侧板,左手杆56-3的手柄位于箱体51的外侧;左导风板位于上风道的进风口处;左手杆56-3与左导风板活动连接。
见图27,热风预烘装置5的温度检测装置57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温度显示表;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箱体51内,且位于箱体51的进布口51-1处,温度显示表安装于箱体51的左侧板上。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同时与温度显示表和可编程控制器的温度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见图26,热风预烘装置5的湿度传感器58位于箱体51中的排风管54-1的进风口54-1-1处。湿度传感器58的信号输出端与可编程控制器的湿度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可编程控制器的隔膜阀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气动隔膜阀的反馈信号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的1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相应一个变频器的变频控制信号端口电连接,该变频器的电源输出端与传动机构的一台传动电机52-7的电源端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的第2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相应一个变频器的变频控制信号端口电连接,该变频器的电源输出端与传动机构的另一台传动电机52-7的电源端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的第3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相应一个变频器的变频控制信号端口电连接,该变频器的电源输出端与排风系统54的引风电机54-3的电源端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热风预烘装置5的工作与整机的工作同时进行,当由前道红外线预烘装置4行进过来的织物到达本实施例的热风预烘装置5时,由箱体51进布口51-1进入箱体51中,然后,在2台传动电机52-7的带动下,由上导布辊组的各根上导布辊52-1作为主动辊通过围绕的织物带着作为从动辊的下导布辊组的各根下导布辊52-2一同转动而输送织物。在输送织物的过程中,一方面由热风系统53对经过导布辊组的织物进行热风的上下吹风,另一方面由2个张力调节机构55的各自的角度传感器55-7将相应的转轴55-1转动的角度的信号输送至可编程控制器,若可编程控制器接收到的第二张力调节机构的转轴的角度变化值超过设定数值的情况时,判断织物在经过前导布辊组时的张力偏大或偏小,随即从其相应的一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使得前侧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的传动电机52-7的转速变慢或变快的控制信号,变频器受此信号的控制在电源输出端输出相应频率的电流,使得该传动电机52-7的转速得到调整,进而使得织物张力恢复正常。同样,若可编程控制器接收到的第三张力调节机构的转轴的角度变化值超过设定数值的情况时,判断织物在经过后导布辊组时的张力偏大或偏小,随即从其相应的一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使得后侧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的传动电机52-7的转速变慢或变快的控制信号,变频器受此信号的控制在电源输出端输出相应频率的电流,使得该传动电机52-7的转速得到调整,进而使得织物张力恢复正常。织物通过在热风预烘装置5的干燥后,再由出布口51-2输送出箱体51,从而完成了预烘干。
当织物在热风预烘装置5的箱体51中行进的过程中,若可编程控制器接收到的湿度信号的数值超过设定数值时,则对湿度的偏高或者偏低作出判断,随即在其相应的1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使得引风电机54-3加快转速或降低转速的控制信号,变频器受此信号的控制在电源输出端输出相应频率的电流,使得引风电机54-3的转速增加或者降低,使得箱体51内的湿度符合设定数值。
当织物在热风预烘装置5的箱体51中行进的过程中,若可编程控制器接收到的温度信号的数值超过设定数值时,则对温度的偏高或者偏低作出判断,随即在其隔膜阀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使得气动隔膜阀增加停止开启时间或减少停止开启时间的控制信号,气动隔膜阀的反馈信号装置受此信号的控制而在其执行单元控制气动隔膜阀的停止开启的时间间隔,使得箱体51内的温度符合设定数值。
见图28及图29,蒸汽烘燥装置6包括设置在第二机架92上的蒸汽烘筒、烘干传动机构、张力调节装置、第二排湿装置66、烘干导布辊组67和含水率检测装置68,还包括温度传感器69、蒸汽支管和附装有反馈信号装置的气动隔膜阀。
电控箱81中的2个变频器用于蒸汽烘燥装置6。可编程控制器的检测信号输入端中设有与蒸汽烘燥装置6相对应的烘筒蒸汽温度信号输入端和2个角度信号输入端;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中设有与蒸汽烘燥装置6相对应的隔膜阀控制信号输出端和2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
仍见图28及图29,蒸汽烘筒有两组,它们是第一组蒸汽烘筒61和第二组蒸汽烘筒62。第一组蒸汽烘筒61和第二组蒸汽烘筒62的各个蒸汽烘筒均包括筒体、位于筒体左右侧的2个筒端轴头、蒸汽接入头和蒸汽接管;各个蒸汽烘筒由其左右筒端轴头通过轴承及相应的轴承座与第二机架92转动连接。各个蒸汽烘筒的右侧筒端轴头为空心轴头,各蒸汽接入头设置在相应的空心轴头中,各蒸汽接入头的外端与相应一根蒸汽接管的一端相连。
见图29,烘干传动机构有两组,它们是第一组烘干传动机构63和第二组烘干传动机构64。第一组烘干传动机构63包括第一烘干传动电机63-1、减速器63-2、传动皮带63-3、皮带松紧调节器63-4和固定在各个蒸汽烘筒61的左侧筒端轴头上的相应的滚筒带轮。第一烘干传动电机63-1的输出轴与减速器63-2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减速器63-2的输出带轮通过传动皮带63-3与各个滚筒带轮相连接,且使用中第一组烘干传动机构63带动第一组蒸汽烘筒61以相同线速度转动。带轮松紧调节器63-4为手动式的松紧调节器。
仍见图29,第二组烘干传动机构64包括第二烘干传动电机64-1、减速器64-2、传动皮带64-3、皮带松紧调节器64-4和固定在各个蒸汽烘筒62的左侧筒端轴头上的相应的滚筒带轮。第二烘干传动电机64-1的输出轴与减速器64-2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减速器64-2的输出带轮通过传动皮带64-3与各个滚筒带轮相连接,且使用中第二组烘干传动机构64带动第二组蒸汽烘筒62以相同线速度转动。带轮松紧调节器64-4为手动式的松紧调节器。
两组蒸汽烘筒在传动机构带动下进行转动,围绕蒸汽烘筒卷饶的织物在蒸汽烘筒的转动中被向后输送,与此同时,通入蒸汽烘筒内部的蒸汽加热蒸汽烘筒、又由蒸汽烘筒加热织物而使织物干燥。
见图28及图31,张力调节装置包括2个张力调节机构65,分别为第四张力调节机构和第五张力调节机构。第四张力调节机构位于第一组蒸汽烘筒61的前侧,第五张力调节机构位于两组蒸汽烘筒的中间。各张力调节机构65均包括张力导辊65-1、2根摆杆65-2、2个气缸65-3、转轴65-4、角度传感器65-5和气压控制箱65-6。转轴65-4的左右端与第二机架92转动连接;角度传感器65-5设置在转轴65-4的左端头上;2根摆杆65-2的一端与转轴65-4的左右端固定连接,2根摆杆65-2的另一端分别与张力导辊65-1的左右端头转动连接;2个气缸65-3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第二机架92的左右梁上,各气缸65-3的气缸体铰接在相应的气缸座上,各气缸65-3的活塞杆65-3-1的上端与相应一根摆杆65-2的中部相铰接;气压控制箱65-6固定在第二机架92上,且其压缩气体输出口通过软管与2个气缸65-3的压缩空气入口相连。2个角度传感器65-5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可编程控制器的相应一个角度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见图28及图30,第二排湿装置66包括气罩66-1、排气管66-2、风机66-3和引风电机66-4;气罩66-1、排气管66-2、风机66-3和引风电机66-4均固定在第二机架92上,气罩66-1的罩顶为一右高左低的斜面;排气管66-2与风机66-3均位于气罩66-1右侧,气罩66-1的出风口与风机66-3的进风口相连,风机66-3的出风口与排气管66-2的进风口相连。
第二排湿装置66工作时,引风电机66-4带动风机66-3转动,使得气罩66-1下方的潮湿气体进入气罩66-14中,经过风机66-3后进入排气管66-2而排出室外。
见图28,含水率检测装置68包括一对钢制的传感器导布辊68-1和湿度信号处理装置68-2;传感导布辊68-1的一根导布辊与第二机架92相绝缘连接,另一根导布辊与第二机架92电连接;从绝缘状的导布辊引出的湿度信号输出端与湿度信号处理装置68-2的湿度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第一组蒸汽烘筒61的位于下侧的一个蒸汽烘筒的左侧筒端轴头为空心轴头,温度传感器69密闭伸入该空心轴头而伸入蒸汽烘筒中。温度传感器69的信号输出端与可编程控制器的温度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各蒸汽烘筒的蒸汽接管的外端与蒸汽支管相连;附装有反馈信号装置的气动隔膜阀设置在蒸汽支管的管路上。
电控箱81的可编程控制器的隔膜阀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气动隔膜阀的反馈信号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的一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相应的变频器的变频控制信号端口电连接,该变频器的电源输出端与第一烘干传动电机63-1的电源端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的另一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相应的变频器的变频控制信号端口电连接,该变频器的电源输出端与第二烘干传动电机64-1的电源端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蒸汽烘燥装置的工作与整机的工作同时进行,从前道热风预烘装置5行进过来的织物到达本实施例的蒸汽烘燥装置时,先经过含水率检测装置68的一对传感器导布辊68-1,该传感器导布辊68-1对织物的湿度进行检测后,输出湿度信号至湿度信号显示装置68-2,由湿度信号显示装置68-2湿度的数值。若该数值偏离设定数值范围,则可通过操作电控箱81的人机对话装置对2个烘干传动机构的传动电机的转速进行调整,若湿度较高则使得传动电机的转速降低,若湿度较低则使得传动电机的转速增加,从而通过对织物的烘燥的时间的长短进行调整后而使得织物的烘干程度得到调整。
织物经过含水率检测后依次经过前侧张力调节机构、第一组蒸汽烘筒61、中间张力调节机构、第二组蒸汽烘筒62和后侧张力调节机构后进入后道的出布处理装置,从而完成了对织物的烘燥。
当织物经过2个张力调节机构65时,张力调节机构65的张力导辊65-1在织物张力的作用下处于一定的位置,张力调节机构65的角度传感器65-5将转轴65-4转动的角度的信号输送至可编程控制器,若可编程控制器接收到的角度变化值超过设定数值的情况时,判断此时的织物张力偏大或偏小,随即从其相应的一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使得相应的烘干传动电机的转速变慢或变快的控制信号,变频器受此信号的控制在电源输出端输出相应频率的电流,使得烘干传动电机的转速得到调整,进而使得织物张力恢复正常。第四张力调节机构的角度传感器65-5输出的角度信号用于调整第一烘干传动电机63-1的转速,第五张力调节机构的角度传感器65-5输出的角度信号用于调整第二烘干传动电机64-1的转速。
在蒸汽烘筒对织物的烘燥的过程中,若可编程控制器接收到的温度传感器69的温度信号的数值超过设定数值时,则对温度的偏高或者偏低作出判断,随即在其隔膜阀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使得气动隔膜阀增加停止开启时间或减少停止开启时间的控制信号,气动隔膜阀的反馈信号装置受此信号的控制而在其执行单元控制气动隔膜阀的停止开启的时间间隔,使得所提供的蒸汽温度符合设定数值。
见图32及图33,出布处理装置7包括自前向后安装于第二机架92上的第一张力调节机构71、冷却装置72、第二张力调节机构73和摆动落布机构74;还包括位于摆动落布机构74下方的第二存布车75和4个左右端与第二机架92转动连接的转向导布辊70。还包括高压静电发生器。
电控箱81中的1个开关电路和2个变频器用于出布处理装置7。可编程控制器的检测信号输入端中设有与出布处理装置7相对应的2个角度信号输入端;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中设有与出布处理装置7相对应的1个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和2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
见图34及图35,所述第六张力调节机构71与第七张力调节机构73结构相同。第六张力调节机构71包括张力导辊71-1、2根摆杆71-2、2个气缸71-3、转轴71-4、角度传感器71-5和气压控制箱71-6;第七张力调节机构73也包括张力导辊73-1、2根摆杆73-2、2个气缸73-3、转轴73-4、角度传感器73-5和气压控制箱73-6。
见图34,第六张力调节机构71的转轴71-4的左右端与第二机架92转动连接;角度传感器71-5设置在转轴71-4的左端头上;2根摆杆71-2的一端分别与转轴71-4的左右端固定连接,2根摆杆71-2的另一端分别与张力导辊71-1的左右端头转动连接;2个气缸71-3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第二机架92的左右梁上,各气缸71-3的气缸体铰接在相应的气缸座上,各气缸71-3的活塞杆71-3-1上端头与相应一根摆杆71-2的中部相铰接;气压控制箱71-6固定在第二机架92上,且其压缩气体输出口通过软管与2个气缸71-3的压缩空气入口相连。角度传感器71-5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可编程控制器的相应一个角度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见图35,第七张力调节机构73的转轴73-4的左右端与第二机架92转动连接;角度传感器73-5设置在转轴73-4的左端头上;2根摆杆73-2的一端分别与转轴73-4的左右端固定连接,2根摆杆73-2的另一端分别与张力导辊73-1的左右端头转动连接;2个气缸73-3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第二机架92的左右梁上,各气缸73-3的气缸体铰接在相应的气缸座上,各气缸73-3的活塞杆73-3-1的端头与相应一根摆杆73-2的中部相铰接;气压控制箱73-6固定在第二机架92上,且其压缩气体输出口通过软管与2个气缸73-3的压缩空气入口相连。角度传感器73-5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可编程控制器的相应一个角度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见图32及图33,所述冷却装置72包括两个冷却滚筒72-1、两个导布辊72-2和滚筒传动机构72-3;各个冷却滚筒72-1均包括筒体和位于筒体左右侧的2个筒端轴头。各个冷却滚筒72-1由其左右筒端轴头通过轴承及相应的轴承座与第二机架92转动连接;两个导布辊72-2由各自的左右端转动连接在第二机架92上。滚筒传动机构72-3包括传动电机72-4、减速器、导轮72-5、传动皮带72-6和固定在各个冷却滚筒72-1的筒端轴头上的滚筒带轮72-7。传动电机72-4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减速器的输出带轮通过传动皮带72-6与各个导轮72-5和各个滚筒带轮72-7动连接。
仍见图32及图33,摆动落布机构74包括第二摆动架74-1、2根连接杆74-2、2个控制块74-3、2个转盘74-4、容布器74-5、落布传动机构74-6、落布导辊74-7和静电消除器。
第二摆动架74-1包括2根竖杆74-1-1和1个平面框架74-1-2;2根竖杆74-1-1的上端分别与第二机架92的左右侧转动连接,2根竖杆74-1-1的下端分别与平面框架74-1-2的前后向的左右条状板74-1-3的中部转动连接。容布器74-5为方斗形,其左右板的中部各有一个连接轴,2根连接轴分别与相应一根竖杆74-1-1转动连接;2个转盘74-4分为右转盘和左转盘;左转盘74-4上设有链轮齿。
仍见图32及图33,2个转盘74-4分别同轴线转动连接在第二机架92的左右侧,每个转盘74-4上固定有一个控制块74-3;各根连接杆74-2的一端与相应一个控制块74-3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摆动架74-1的相应一根竖杆74-1-1转动连接。
仍见图32及图33,落布传动机构74-6包括落布电机74-6-1、减速器、第一链条74-6-2、落布第一链轮、落布第二链轮和第二链条74-6-3。落布电机74-6-1和减速器均固定在第二机架92上,落布导辊74-7的左右两端转动连接自第二机架92上,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固定连接在落布导辊74-7的左端头上。落布电机74-6-1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第一链条74-6-2与减速器的输出链轮和第一链轮相啮合,第二链条74-6-3与第二链轮和左转盘的链轮齿相啮合。
仍见图32及图33,第二摆动架74-1的平面框架74-1-2上固定有两根沿左右向相互平行设置的矩形连接杆74-8,每根矩形连接杆74-8上各绝缘固定有一个带有一排尖端电极的电极框,从而构成静电消除器;两排尖端电极之间设有9000伏的电压,该电压由高压静电发生器提供,当织物经过静电消除器时,高压电场能将织物上所带的静电吸走。
电控箱81的可编程控制器的一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相应一个变频器的变频控制信号端口电连接,该变频器的电源输出端与滚筒传动机构72-3的传动电机72-4的电源端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的另一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相应一个变频器的变频控制信号端口电连接,该变频器的电源输出端与落布传动机构74-6的落布电机74-6-1的电源端电连接;可编程控制器的开关电路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相应一个开关电路的控制端电连接,该开关电路的电源输出端与高压静电发生器的电源端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出布处理装置的工作与整机的工作同时进行,从前道蒸汽烘燥装置行进过来的织物100到达本实施例的出布处理装置时,依次经过第六张力调节机构71进行第一次检测和调节织物张力、经过冷却装置72进行冷却、经过第七张力调节机构73第二次检测和调节张力、再经过落布机构74落布至第二存布车75。
织物在经过第六张力调节机构71时,因为此时织物刚从蒸汽烘燥装置6出来而处于较热的状态其张力较小,故在设定气缸对织物的压力时数值较小,而在经过冷却装置72对织物冷却后,则因为织物的收缩而产生稍大的张力,故对于第七张力调节机构73的气缸压力所设定的数值稍大。为了使得织物100的行进平稳,当织物100经过第六张力调节机构71时,第六张力调节机构71的活塞杆71-3-1在织物张力的作用下会偏离平衡位置,第六张力调节机构71的角度传感器71-5将转轴71-4转动的角度的信号随时输送至可编程控制器的第六角度信号输入端,若可编程控制器判断转轴71-4的转动角度的数值超过设定的范围时,则即刻改变从其相应的一个变频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给变频器的控制信号,使得变频器在其电源输出端输出相应频率的电流,对于张力偏大的情况则降低滚筒传动机构72-3的传动电机72-4的转速,若张力偏小则增加滚筒传动机构72-3的传动电机72-4的转速,直到织物100的张力恢复正常。
同理,织物在经过第七张力调节机构73时,若发生张力超过规定数值的情况时,则由可编程控制器通过相应的变频器使得落布传动机构74-6的落布电机74-6-1转速得到调整,直到织物张力恢复正常。
应当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由本发明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包括按先后顺序依次设置的进布预处理装置(1)、浸轧系统、烘干系统和出布处理装置(7);还包括第一机架(91)和第二机架(92);烘干系统包括红外线预烘装置(4)和蒸汽烘燥装置(6);进布预处理装置(1)和红外线预烘装置(4)均安装在第一机架(91)上,蒸汽烘燥装置(6)和出布处理装置(7)安装在第二机架(92)上;浸轧系统包括浸轧装置(2);浸轧装置(2)包括第一张力调节机构(20)、开幅滚筒(20-7)和均匀轧车;第一张力调节机构(20)和开幅滚筒(20-7)均设置在第一机架(91)上,且开幅滚筒(20-7)与第一机架(91)转动连接;均匀轧车包括轧车机架(21)、浸渍槽组件(22)、均匀轧辊装置(23)、轧车导布辊组(24)和轧车传动机构(25);浸渍槽组件(22)和均匀轧辊装置(23)均安装在轧车机架(21)上;浸渍槽组件(22)包括浸渍槽(22-1);均匀轧辊装置(23)包括主动均匀轧辊(23-1)和从动均匀轧辊(23-2);轧车导布辊组(24)依次包括转动连接在轧车机架(21)上的扩幅弯辊(24-1)、轧车第一导辊(24-2)、轧车第二导辊(24-3)、浸渍导辊(24-4)和轧车第三导辊(24-5);均匀轧辊装置(23)的主动均匀轧辊(23-1)使用时由轧车传动机构(25)带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比例供液装置(3);比例供液装置(3)包括计量泵电机(30)、两路供液装置、混合器(33)、进液管(34)和供液机架(35);第一路供液装置包括第一储液箱(31-1)和第一计量泵(31-5);第二路供液装置包括第二储液箱(32-1)和第二计量泵(32-5);第一储液箱(31-1)和第二储液箱(32-1)均固定安装在供液机架(35)上;第一计量泵(31-5)和第二计量泵(32-5)在使用时由计量泵电机(30)同时驱动;第一储液箱(31-1)通过管路与第一计量泵(31-5)的进液口相连通;第二储液箱(32-1)通过管路与第二计量泵(32-5)的进液口相连通;第一计量泵(31-5)和第二计量泵(32-5)的出液口共同与混合器(33)的进液口相连通,混合器(33)的出液口与进液管(34)的进液口相连,进液管(34)的出液口位于浸渍槽(22-1)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其特征在于:比例供液装置(3)的第一路供液装置的管路还包括第一连接管(31-2)、第一液位槽(31-3)和第一供液管(31-4);比例供液装置(3)的第二路供液装置的管路还包括第二连接管(32-2)、第二液位槽(32-3)和第二供液管(32-4);第一液位槽(31-3)和第二液位槽(32-3)中均设有液位控制装置,第一液位槽(31-3)和第二液位槽(32-3)均固定在供液机架(35)上;第一储液箱(31-1)出液口通过第一连接管(31-2)与第一液位槽(31-3)的进液口相连,第一液位槽(31-3)的出液口通过第一供液管(31-4)与第一计量泵(31-5)的进液口相连;第二储液箱(32-1)出液口通过第二连接管(32-2)与第二液位槽(32-3)的进液口相连,第二液位槽(32-3)的出液口通过第二供液管(32-4)与第二计量泵(32-5)的进液口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其特征在于:浸渍槽组件(22)还包括倾倒机构;倾倒机构包括2个辅助架(22-2)、2个第一销轴(22-3)、2个第二销轴(22-4)、2根转动臂(22-5)、转动轴(22-6)、2个双向气缸(22-7)和2个连接臂(22-8);2个双向气缸(22-7)的气缸座分别固定在左墙板和右墙板上;各双向气缸(22-7)的气缸体与相应的气缸座转动连接;各双向气缸(22-7)的活塞杆与下方的相应1个连接臂(22-8)的一端转动连接,2个连接臂(22-8)的另一端与转动轴(22-6)的左右端头分别固定连接;转动轴(22-6)转动连接在轧车机架(21)的左墙板和右墙板上,2根转动臂(22-5)的后端分别固定在转动轴(22-6)的左右端上;2个辅助架(22-2)分别固定在轧车机架(21)的左右墙板上,2个第一销轴(22-3)分别固定在浸渍槽(22-1)的左右端,2个第二销轴(22-4)也分别固定在浸渍槽(22-1)的左右端;每个辅助架(22-2)均设有滑动槽(22-2-1),每根转动臂(22-5)也均设有滑动槽(22-5-1);各第一销轴(22-3)的外端头伸入相应一个辅助架(22-2)的滑动槽(22-2-1)中,且可相对于辅助架(22-2)上下滑动;各第二销轴(22-4)的外端头伸入相应一根转动臂(22-5)的滑动槽(22-5-1)中,且可相对于转动臂(22-5)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其特征在于:均匀轧车还包括超声波换能头(27)、温度传感器(26)和液位传感器;
第一张力调节机构(20)包括张力导辊(20-1)、2根摆杆(20-2)、2个气缸(20-3)、转轴(20-4)、角度传感器和气压控制箱(20-6);转轴(20-4)的左右端与第一机架(91)转动连接;2根摆杆(20-2)的后端与转轴(20-4)的左右端分别固定连接,2根摆杆(20-2)的前端分别与张力导辊(20-1)的左右端转动连接;角度传感器设置在转轴(20-4)的左端头上;2个气缸(20-3)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第一机架(91)的左右梁上,各气缸(20-3)的气缸体铰接在相应的气缸座上,各气缸(20-3)的活塞杆(20-3-1)的上端与摆杆(20-2)的中部相铰接;气压控制箱(20-6)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且其压缩气体输出口通过软管与2个气缸(20-3)的压缩空气入口相连;
所述浸渍槽(22-1)的槽体为夹层式的圆底槽体,浸渍槽(22-1)的夹层的外侧板上设进水孔(22-1-1)和排水孔(22-1-2);所述超声波换能头(27)设置在浸渍槽(22-1)的一侧;所述温度传感器(26)位于槽内下部;所述液位传感器位于检测管道中,检测管道的一端与大气相通且高于浸渍槽(22-1)的槽体,另一端与浸渍槽(22-1)的槽体底部的液位检测口(22-1-3)密闭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布预处理装置(1)包括按织物行进的先后顺序依次设置在第一机架(91)上的手动张力调节装置(11)、预处理导布辊组(12)、刷毛吸尘装置(13)和牵引轧车(14);
手动张力调节装置(11)包括手柄(11-1)、蜗轮蜗杆副、座体(11-2)和第一摆动架(11-3);座体(11-2)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蜗轮和蜗杆均与座体(11-2)转动连接,手柄(11-1)的上端杆头与蜗杆固定连接,蜗杆与蜗轮相啮合,第一摆动架(11-3)与第一机架(91)转动连接,第一摆动架(11-3)的左端头固定连接在蜗轮的中心孔中;
预处理导布辊组(12)的各根导辊与第一机架(91)转动连接;
刷毛吸尘装置(13)包括刷毛箱体(13-1)、2个轴承座架(13-2)、2个轴承座(13-3)、4个轴承(13-4)、2根刷毛辊(13-5)、刷毛传动机构(13-6)、吸尘风道(13-7)、风机(13-8)和吸尘电机(13-9);
刷毛吸尘装置(13)的2个轴承座架(13-2)、2个轴承座(13-3)、4个轴承(13-4)和2根刷毛辊(13-5)均设置在刷毛箱体(13-1)中,且2个轴承座架(13-2)固定在刷毛箱体(13-1)的左右两侧,2个轴承座(13-3)分别转动连接在位于左右向的外侧的相应一个轴承座架(13-2)上,每个轴承座(13-3)各安装有2个轴承(13-4),且每个轴承(13-4)的内圈与相应一根刷毛辊(13-5)的左右端的一端固定连接,每个轴承(13-4)的外圈则固定在相应的轴承座(13-3)上,从而使刷毛辊(13-5)通过相应的轴承(13-4)与左右两端的轴承座(13-3)转动连接;两根刷毛辊(13-5)的右端均依次穿过位于右侧的轴承座(13-3)和轴承座架(13-2);
刷毛吸尘装置(13)的刷毛传动机构(13-6)包括刷毛电机(13-6-1)、减速器、链条(13-6-2)、从动链轮(13-6-3)、齿轮轴(13-6-4)、主动齿轮(13-6-5)、后侧从动齿轮(13-6-6)和前侧从动齿轮(13-6-7);主动齿轮(13-6-5)、后侧从动齿轮(13-6-6)和前侧从动齿轮(13-6-7)均设置在刷毛箱体(13-1)中;后侧从动齿轮(13-6-6)固定在后侧的刷毛辊(13-5)的右端头上,前侧从动齿轮(13-6-7)固定在前侧的刷毛辊(13-5)的右端头上;齿轮轴(13-6-4)通过设置在固定于刷毛箱体(13-1)上的轴承座上的轴承与刷毛箱体(13-1)转动连接;主动齿轮(13-6-5)固定在齿轮轴(13-6-4)的左端头上,且主动齿轮(13-6-5)同时与后侧从动齿轮(13-6-6)和前侧从动齿轮(13-6-7)相啮合;齿轮轴(13-6-4)的右端头固定有从动链轮(13-6-3),刷毛电机(13-6-1)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链条(13-6-2)与减速器的输出链轮和从动链轮(13-6-3)相啮合;
刷毛吸尘装置(13)还包括角度控制器(13-10);角度控制器(13-10)安装在第一机架(91)的左右侧的一侧;角度控制器(13-10)包括控制杆(13-11)、摆动臂(13-12)、蜗轮、蜗杆、手柄和固定座(13-13);控制杆(13-11)的后端与轴承座(13-3)的前部转动连接,控制杆(13-11)的前端与摆动臂(13-12)的上端转动连接,摆动臂(13-12)的下端与蜗轮轴固定连接,蜗轮轴转动连接在固定座(13-13)上,蜗轮固定在蜗轮轴上,蜗杆转动连接在固定座(13-13)上、且与蜗轮相啮合,蜗杆的下端与手柄固定连接,固定座(13-13)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
刷毛吸尘装置(13)的刷毛箱体(13-1)的左侧板上开有除尘(13-1-1),吸尘风道(13-7)的下部的进风口与刷毛箱体(13-1)的除尘口(13-1-1)相连通;风机(13-8)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且其进风口与吸尘风道(13-7)的出风口相连,风机(13-8)的出风口与排气管相连;使用时风机(13-8)由吸尘电机(13-9)驱动;
牵引轧车(14)包括2个固定架(14-1)、2个转动臂(14-2)、上轧棍(14-3)、下轧辊(14-4)、2个气缸(14-5)和轧车电机(14-6);2个固定架(14-1)分别按左右两侧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2个转动臂(14-2)的后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相应一个固定架(14-1)上,各转动臂(14-2)的前端与相应一个气缸(14-5)的活塞杆转动连接;各气缸(14-5)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相应一个固定架(14-1)上,气缸座与气缸体转动连接;上轧辊(14-3)转动连接在左右两个转动臂(14-2)上,下轧辊(14-4)转动连接在左右两个固定架(14-1)上;使用中轧车电机(14-6)通过减速器带动下轧辊(14-4)。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其特征在于:红外线预烘装置(4)包括3个预烘机构和导布机构(48);
导布机构(48)包括张力补偿电机及其减速器,还包括与预烘机构数量相同的导布辊组;导布辊组的各根导布辊与第一机架(91)转动连接;每个导布辊组与相应一个预烘机构相对应,导布辊组中的一根上导布辊位于预烘机构上方,导布辊组中的下导布辊位于预烘机构下方,从而在每组的上导布辊与下导布辊之间形成相应的一个导布路径;张力补偿电机通过减速器与上导布辊动连接;
每个预烘机构均包括后侧框架部件(41)、前侧框架部件(42)、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后侧遮挡装置(45)、前侧遮挡装置(46)、第一排湿装置(47)、右后齿条(40-1)、左后齿条(40-2)、右前齿条(40-3)和左前齿条(40-4);后侧框架部件(41)和前侧框架部件(42)均以滚动连接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机架(91)上,且后侧框架部件(41)与前侧框架部件(42)相对于织物的导布路径前后设置;左前齿条(40-4)和左后齿条(40-2)分前后固定在第一机架(91)的左梁的下端面上,右前齿条(40-3)和右后齿条(40-1)分前后固定在第一机架(91)的右梁的下端面上;
后侧框架部件(41)包括后架体(41-1)、后端板(41-2)、后侧右端板(41-3)、后侧左端板(41-4)、后侧右滚轮(41-5)、后侧左滚轮(41-6)和后框架移动机构(41-7);后侧左端板(41-4)、后端板(41-2)和后侧右端板(41-3)依次固定在后架体(41-1)上,且后端板(41-2)的左端与后侧左端板(41-4)固定连接,后端板(41-2)的右端与后侧右端板(41-3)固定连接;后侧左端板(41-4)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2根后侧左滚轮轴,后侧右端板(41-3)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右侧的2根后侧右滚轮轴;2个后侧右滚轮(41-5)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后侧右滚轮轴上,2个后侧左滚轮(41-6)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后侧左滚轮轴上,后侧右滚轮(41-5)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右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后侧左滚轮(41-6)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左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从而使得后侧框架部件(41)与第一机架(91)通过滚轮滚动连接;各排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在上下方向上分成3~6排等间距安装在后架体(41-1)上;
后框架移动机构(41-7)包括手轮(41-8)、蜗杆、蜗轮、2个固定座(41-9)、一根齿轮轴和2个输出齿轮(41-11);2个固定座(41-9)分为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右固定座固定在后侧框架部件(41)的后侧右端板(41-3)上,左固定座固定在后侧左端板(41-4)上;齿轮轴(41-10)的左右端分别与2个固定座(41-9)转动连接,且2个输出齿轮(41-11)固定在齿轮轴(41-10)的两端,并位于两个固定座(41-9)的内侧,位于左侧的输出齿轮(41-11)与左后齿条(40-2)相啮合,位于右侧的输出齿轮(41-11)与右后齿条(40-1)相啮合;手轮(41-8)固定在蜗杆的端头上,蜗杆转动连接在右固定座上,蜗轮设置在右固定座中,且固定在齿轮轴(41-10)的右端头上,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前侧框架部件(42)包括前架体(42-1)、前端板(42-2)、前侧右端板(42-3)、前侧左端板(42-4)、前侧右滚轮(42-5)、前侧左滚轮(42-6)和前框架移动机构(42-7);前侧左端板(42-4)、前端板(42-2)和前侧右端板(42-3)依次固定在前架体(42-1)上,且前端板(42-2)的左端与前侧左端板(42-4)固定连接,前端板(42-2)的右端与前侧右端板(42-3)固定连接;前侧左端板(42-4)的中部固定有伸向左侧的2根前侧左滚轮轴,前侧右端板(42-3)的中部固定有2根前侧右滚轮轴,2个前侧右滚轮(42-5)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前侧右滚轮轴上,2个前侧左滚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相应一根前侧左滚轮轴上,前侧右滚轮(42-5)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右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前侧左滚轮(42-6)坐落在第一机架(91)的左梁上且与第一机架(91)滚动连接,从而使得前侧框架部件(42)与第一机架(91)通过滚轮滚动连接;各排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3)在上下方向上分成3~6排等间距安装在前架体(42-1)上;
前框架移动机构(42-7)包括手轮(42-8)、蜗杆、蜗轮、2个固定座(42-9)、一根齿轮轴(42-10)和2个输出齿轮(42-11);2个固定座(42-9)分为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右固定座固定在前侧框架部件(42)的前侧右端板(42-3)上,左固定座固定在前侧左端板(42-4)上;齿轮轴(42-10)的左右端分别与2个固定座(42-9)转动连接,且2个输出齿轮(42-11)固定在齿轮轴(42-10)的两端,并位于两个固定座(42-9)的内侧,一个输出齿轮(42-11)与左前齿条(40-4)相啮合,另一个输出齿轮(42-11)与右前齿条(40-3)相啮合;手轮(42-8)固定在蜗杆的端头上,蜗杆转动连接在右固定座上,蜗轮设置在右固定座中,且固定在齿轮轴(42-10)的右端头上,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后侧遮挡装置(45)包括后侧遮挡框架和后遮挡控制件(45-3);后侧遮挡框架包括不锈钢后侧挡板架(45-1)和不锈钢后侧挡板(45-2);后侧挡板架(45-1)包括2块竖向板(45-1-1)和焊接于2块竖向板(45-1-1)之间的各块横向板(45-1-2);各块后侧挡板(45-2)间隔插接或固定在上下相邻的两块横向板(45-1-2)之间;每块后侧挡板(45-2)的高度与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的高度相对应,后侧挡板(45-2)的长度与整排的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的长度相对应;后侧遮挡框架通过固定于后侧框架部件(41)上的限位槽板而与后侧框架部件(41)上下滑动连接;
后遮挡控制件(45-3)包括2个后侧气缸(45-4);后架体(41-1)的左右侧各固定有一个气缸架,2个后侧气缸(45-4)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相应一个气缸架上,各后侧气缸(45-4)由其活塞杆的上端顶在后侧挡板架(45-1)的下端;或者是2个后侧气缸(45-4)为双向气缸,各后侧双向气缸由其气缸座固定在后侧左端板(41-4)和后侧右端板(41-3)中的相应一块端板上,由其活塞杆的上端与相应一根上方后侧钢丝绳(45-5)的一端相连,各上方后侧钢丝绳(45-5)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后侧右端板(41-3)和后侧左端板(41-4)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上端上的滑轮座(45-7)上的滑轮(45-6)导向后与后侧挡板架(45-1)的顶端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各后侧双向气缸还由其活塞杆的下端与相应一根下方后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下方后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后侧右端板(41-3)和后侧左端板(41-4)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下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后侧挡板架(45-1)的底部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
前侧遮挡装置(46)包括前侧遮挡框架和前遮挡控制件(46-3);前侧遮挡框架包括不锈钢前侧挡板架(46-1)和不锈钢前侧挡板(46-2);前侧挡板架(46-1)包括2块竖向板(46-1-1)和焊接于2块竖向板(46-1-1)之间的各块横向板(46-1-2);各块前侧挡板(46-2)间隔插接或固定在上下相邻的两块横向板(46-1-2)之间;每块前侧挡板(46-2)的高度与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的高度相对应,前侧挡板(46-2)的长度与整排的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的长度相对应;前侧遮挡框架通过固定于前侧框架部件(42)上的限位槽板而与前侧框架部件(42)上下滑动连接;
前遮挡控制件(46-3)包括2个前侧气缸(46-4);前架体(42-1)的左右侧各固定有一个气缸架,2个前侧气缸(46-4)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相应一个气缸架上,各前侧气缸(46-4)由其活塞杆的上端顶在前侧挡板架(46-1)的下端;或者是2个前侧气缸(46-4)为双向气缸,各前侧双向气缸由其气缸座固定在前侧左端板(42-4)和前侧右端板(42-3)中的相应一块端板上,由其活塞杆的上端与相应一根上方前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上方前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前侧右端板(42-3)和前侧左端板(42-4)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上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前侧挡板架(46-1)的顶端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各前侧双向气缸还由其活塞杆的下端与相应一根下方前侧钢丝绳的一端相连,各下方前侧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连接在固定于前侧右端板(42-3)和前侧左端板(42-4)中的相应一块端板的下端上的滑轮座上的滑轮导向后与前侧挡板架(46-1)的底部左右侧的相应一侧连接;
第一排湿装置(47)包括排气罩(47-1)、排气接管(47-2)、风机(47-3)、引风电机(47-4)、后侧气流通道(47-5)和前侧气流通道(47-10);排气罩(47-1)、排气接管(47-2)、风机(47-3)和引风电机(47-4)均固定在第一机架(91)上、且位于后侧框架部件(41)和前侧框架部件(42)的上方;排气罩(47-1)的出风口(47-1-1)通过排气接管(47-2)与风机(47-3)的进风口相连接;引风电机(47-4)用于驱动风机(47-3);后侧气流通道(47-5)包括后侧主风道(47-6)和分别位于每排后侧红外线发射器(43)下方的各个气流通道(47-7);各个气流通道(47-7)由固定在后架体(41-1)上的各块水平挡板(47-8)和相应一块斜板(47-9)形成,后架体(41-1)中间的其余部分由板体覆盖;
前侧气流通道(47-10)包括前侧主风道(47-11)和分别位于每排前侧红外线发射器(44)下方的各个气流通道(47-12);各个气流通道(47-12)由固定在前架体(42-1)上的各块水平挡板(47-13)和相应一块斜板(47-14)形成,前架体(42-1)中间的其余部分由板体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其特征在于:烘干系统还包括热风预烘装置(5);热风预烘装置(5)位于红外线预烘装置(4)和蒸汽烘燥装置(6)之间;热风预烘装置(5)包括箱体(51)、织物传送装置(52)、热风系统(53)、排风系统(54)、2个张力调节机构(55)和烘房机架(59);
箱体(51)的前侧板上开设有进布口(51-1),箱体(51)的后侧板上开设有出布口(51-2);热风系统(53)和烘房机架(59)均位于箱体(51)内;
织物传送装置(52)包括上导布辊组和位于上导布辊组下方的下导布辊组;上导布辊组由一排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上导布辊(52-1)构成,下导布辊组由一排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下导布辊(52-2)构成;上导布辊组的每个上导布辊(52-1)转动连接在箱体(51)上,下导布辊组的每个下导布辊(52-2)转动连接在烘房机架(59)上;上导布辊组的每个上导布辊(52-1)与下导布辊组的每个下导布辊(52-2)分别对齐或相互交错设置;织物传送装置(52)还包括传动机构;传动机构设置在箱体(51)的左侧板上,且传动机构与各根上导布辊(52-1)相连接;
热风系统(53)包括上风道(53-6)和位于上风道(53-6)下方的下风道(53-4);上风道(53-6)包括一排开口方向向下的上热风出口(53-7),下风道(53-4)包括一排开口方向向上的下热风出口(53-5),在上下方向上上导布辊组和下导布辊组位于上风道(53-6)与下风道(53-4)之间;
排风系统(54)包括位于箱体(51)内的后侧并向上伸出箱体(51)的顶板的排风管(54-1)、位于箱体(51)顶板上侧且与排风管(54-1)的出风口相连的风机(54-2):排风管(54-1)的位于箱体(51)内的部分设有进风口(54-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预烘装置(5)的热风系统(53)还包括蒸汽热能转换器(53-1)、2个热风管(53-2)和2台循环风机(53-3);2个热风管(53-2)为右热风管和左热风管,2台循环风机(53-3)为右循环风机和左循环风机;蒸汽热能转换器(53-1)的进汽口(53-1-1)与蒸汽接管的位于箱体(51)内的管口相连;蒸汽热能转换器(53-1)的进风口朝向后侧设置,其出风口有2个,第一出风口(53-1-2)与右热风管(53-2)的进风口相连;右热风管(53-2)的出风口与右循环风机(53-3)的进风口相连接,右循环风机(53-3)的出风口与下风道(53-4)的前端的进风口相连;蒸汽热能转换器(53-1)的第二出风口与左热风管的进风口相连,左热风管的出风口与左循环风机的进风口相连,左循环风机的出风口与上风道(53-6)的下端的进风口相连;所述热风预烘室(5)的上风道(53-6)的每个上热风出口(53-7)对准上导布辊组的相邻两个上导布辊(52-1)的中间;所述下风道(53-4)的每个下热风出口(53-5)对准下导布辊组的相邻两个下导布辊(52-2)的中间;
所述织物传送装置(52)的传动机构为2个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52-3);上导布辊组的上导布辊(52-1)和下导布辊组的下导布辊(52-2)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前导布辊组和后导布辊组,2个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52-3)则分别与前导布辊组和后导布辊组中的相应一组中的上导布辊设置在一起;每个上导布辊张紧传动机构(52-3)包括摩擦压力盘(52-4)、传动链条(52-5)、变速箱(52-6)和传动电机(52-7);摩擦压力盘(52-4)的数量与上导布辊(52-1)的数量相同;每个摩擦压力盘(52-4)安装在各自的一根上导布辊(52-1)的左端头上,其中摩擦压力盘(52-4)的内盘固定在该上导布辊(52-1)上,摩擦压力盘(52-4)的带有链轮的外盘则与该上导布辊(52-1)转动连接,且摩擦压力盘(52-4)的外盘通过弹簧片与内盘从轴向上弹性接触;传动电机(52-7)由其电机座固定在箱体(51)的左侧板上且其输出轴连接变速箱(52-6);链条(52-5)套在本小组的各个摩擦压力盘(52-4)的链轮以及变速箱(52-6)的输出链轮上;
所述热风预烘装置(5)的2个张力调节机构(55)为按照前后循序设置的第二张力调节机构和第三张力调节机构;每个张力调节机构(55)包括转轴(55-1)、2根摆杆(55-2)、张力导辊(55-3)、控制臂(55-4)、气缸(55-5)、气压控制箱(55-6)和角度传感器(55-7);转轴(55-1)转动连接在箱体(51)的左右侧板上;2根摆杆(55-2)和张力导辊(55-3)均设置在箱体(51)内,且2根摆杆(55-2)的后端分别与转轴(55-1)的左右端固定连接,2根摆杆(55-2)的前端分别与张力导辊(55-3)的左右端头铰接;控制臂(55-4)的上端与转轴(55-1)的伸出箱体(51)的右端头固定连接,控制臂(55-4)的下端与气缸(55-5)的活塞杆(55-5-1)铰接;气缸(55-5)的缸体与固定在箱体(51)右侧板上的气缸座铰接;气压控制箱(55-6)固定在箱体(51)的右侧板上,且气压控制箱(55-6)的压缩空气出口与气缸(55-5)的进气口相连通;角度传感器(55-7)设置在转轴(55-1)的伸出箱体(51)的左端头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其特征在于:蒸汽烘燥装置(6)包括第一组蒸汽烘筒(61)、第二组蒸汽烘筒(62)、第一组烘干传动机构(63)、第二组烘干传动机构(64)、张力调节装置、第二排湿装置(66)、烘干导布辊组(67)、含水率检测装置(68)和温度传感器(69);
第一组蒸汽烘筒(61)和第二组蒸汽烘筒(62)的各个蒸汽烘筒均包括筒体、位于筒体左右侧的2个筒端轴头、蒸汽接入头和蒸汽接管;各个蒸汽烘筒由其左右筒端轴头通过轴承及相应的轴承座与第二机架(92)转动连接;各蒸汽烘筒的右侧筒端轴头为空心轴头,各蒸汽接入头设置在相应的空心轴头中,各蒸汽接入头的外端与相应一根蒸汽接管的一端相连;
第一组烘干传动机构(63)包括第一烘干传动电机(63-1)、减速器(63-2)、传动皮带(63-3)、皮带松紧调节器(63-4)和固定在各个蒸汽烘筒(61)的左侧筒端轴头上的相应的滚筒带轮;第一烘干传动电机(63-1)的输出轴与减速器(63-2)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减速器(63-2)的输出带轮通过传动皮带(63-3)与各个滚筒带轮相连接,且使用中第一组烘干传动机构(63)带动第一组蒸汽烘筒(61)以相同线速度转动;带轮松紧调节器(63-4)为手动式的松紧调节器;
第二组烘干传动机构(64)包括第二烘干传动电机(64-1)、减速器(64-2)、传动皮带(64-3)、皮带松紧调节器(64-4)和固定在各个蒸汽烘筒(62)的左侧筒端轴头上的相应的滚筒带轮;第二烘干传动电机(64-1)的输出轴与减速器(64-2)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减速器(64-2)的输出带轮通过传动皮带(64-3)与各个滚筒带轮相连接,且使用中第二组烘干传动机构(64)带动第二组蒸汽烘筒(62)以相同线速度转动;带轮松紧调节器(64-4)为手动式的松紧调节器;
张力调节装置包括2个张力调节机构(65),它们为第四张力调节机构和第五张力调节机构;第四张力调节机构(65)位于第一组蒸汽烘筒(61)的前侧,第五张力调节机构(65)位于两组蒸汽烘筒的中间;各张力调节机构(65)均包括张力导辊(65-1)、2根摆杆(65-2)、2个气缸(65-3)、转轴(65-4)、角度传感器(65-5)和气压控制箱(65-6);转轴(65-4)的左右端与第二机架(92)转动连接;角度传感器设置在转轴(65-4)的左端头上;2根摆杆(65-2)的一端分别与转轴(65-4)的左右端固定连接,2根摆杆(65-2)的另一端分别与张力导辊(65-1)的左右端头转动连接;2个气缸(65-3)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第二机架(92)的左右梁上,各气缸(65-3)的气缸体铰接在相应的气缸座上,各气缸(65-3)的活塞杆(65-3-1)的上端与相应一根摆杆(65-2)的中部相铰接;气压控制箱(65-6)固定在第二机架(92)上,且其压缩气体输出口通过软管与2个气缸(65-3)的压缩空气入口相连;
第二排湿装置(66)包括气罩(66-1)、排气管(66-2)、风机(66-3)和引风电机(66-4);气罩(66-1)、排气管(66-2)、风机(66-3)和引风电机(66-4)均固定在第二机架(92)上,气罩(66-1)的罩顶为一右高左低的斜面;排气管(66-2)与风机(66-3)均位于气罩(66-1)右侧,气罩(66-1)的出风口与风机(66-3)的进风口相连,风机(66-3)的出风口与排气管(66-2)的进风口相连;
含水率检测装置(68)设置在第二机架(92)上;含水率检测装置(68)包括一对钢制的传感器导布辊(68-1)和湿度信号处理装置(68-2);传感导布辊(68-1)的一根导布辊与第二机架(92)相绝缘连接,另一根导布辊与第二机架(92)电连接;从绝缘状的导布辊引出的湿度信号输出端与湿度信号处理装置(68-2)的湿度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第一组蒸汽烘筒(61)的位于下侧的一个蒸汽烘筒的左侧筒端轴头为空心轴头,温度传感器(69)密闭伸入该空心轴头而伸入蒸汽烘筒中。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布处理装置(7)包括自前向后安装于第二机架(92)上的第六张力调节机构(71)、冷却装置(72)、第七张力调节机构(73)和摆动落布机构(74);还包括位于摆动落布机构(74)下方的第二存布车(75)和4个左右端与第二机架(92)转动连接的转向导布辊(70);
所述第六张力调节机构(71)与第七张力调节机构(73)结构相同,每个张力补偿机构包括张力导辊(71-1、73-1)、2根摆杆(71-2、73-2)、2个气缸(71-3、73-3)、转轴(71-4、73-4)、角度传感器(71-5、73-5)和气压控制箱(71-6、73-6);转轴(71-4、73-4)的左右端与第二机架(92)转动连接;角度传感器(71-5、73-5)设置在转轴(71-4、73-4)的左端头上;2根摆杆(71-2、73-2)的一端分别与转轴(71-4、73-4)的左右端固定连接,2根摆杆(71-2、73-2)的另一端分别与张力导辊(71-1、73-1)的左右端头转动连接;2个气缸(71-3、73-3)分别由其气缸座固定在第二机架(92)的左右梁上,各气缸(71-3、73-3)的气缸体铰接在相应的气缸座上,各气缸(71-3、73-3)的活塞杆(71-3-1、73-3-1)的端头与相应一根摆杆(71-2、73-2)的中部相铰接;气压控制箱(71-6、73-6)固定在第二机架(92)上,且其压缩气体输出口通过软管与2个气缸(71-3、73-3)的压缩空气入口相连;
所述冷却装置(72)包括两个冷却滚筒(72-1)、两个导布辊(72-2)和滚筒传动机构(72-3);各个冷却滚筒(72-1)均包括筒体和位于筒体左右侧的2个筒端轴头;各个冷却滚筒(72-1)由其左右筒端轴头通过轴承及相应的轴承座与第二机架(92)转动连接;两个导布辊(72-2)由各自的左右端头转动连接在第二机架(92)上;滚筒传动机构(72-3)包括传动电机(72-4)、减速器、导轮(72-5)、传动皮带(72-6)和固定在各个冷却滚筒(72-1)的筒端轴头上的滚筒带轮(72-7);传动电机(72-4)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减速器的输出带轮通过传动皮带(72-6)与各个导轮(72-5)和各个滚筒带轮(72-7)动连接;
摆动落布机构(74)包括第二摆动架(74-1)、2根连接杆(74-2)、2个控制块(74-3)、2个转盘(74-4)、容布器(74-5)、落布传动机构(74-6)、落布导辊(74-7)和静电消除器;
第二摆动架(74-1)包括2根竖杆(74-1-1)和1个平面框架(74-1-2);2根竖杆(74-1-1)的上端分别与第二机架(92)的左右侧转动连接,2根竖杆(74-1-1)的下端分别与平面框架(74-1-2)的前后向的左右条状板(74-1-3)的中部转动连接;容布器(74-5)为方斗形,其左右板的中部各有一个连接轴,2根连接轴分别与相应一根竖杆(74-1-1)转动连接;2个转盘(74-4)分为右转盘和左转盘;左转盘(74-4)上设有链轮齿;
2个转盘(74-4)分别同轴线转动连接在第二机架(92)的左右侧,每个转盘(74-4)上固定有一个控制块(74-3);各根连接杆(74-2)的一端与相应一个控制块(74-3)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摆动架(74-1)的相应一根竖杆(74-1-1)转动连接;
落布传动机构(74-6)包括落布电机(74-6-1)、减速器、第一链条(74-6-2)、落布第一链轮、落布第二链轮和第二链条(74-6-3);落布电机(74-6-1)和减速器均固定在第二机架(92)上,落布导辊(74-7)的左右两端转动连接自第二机架(92)上,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固定连接在落布导辊(74-7)的左端头上;落布电机(74-6-1)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件固定连接,第一链条(74-6-2)与减速器的输出链轮和第一链轮相啮合,第二链条(74-6-3)与第二链轮和左转盘的链轮齿相啮合;
第二摆动架(74-1)的平面框架(74-1-2)上固定有两根沿左右向相互平行设置的矩形连接杆(74-8),每根连接杆(74-8)上各绝缘固定有一个带有一排尖端电极的电极框,从而构成静电消除器。
CN2009103006742A 2009-03-04 2009-03-04 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871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3006742A CN101487176B (zh) 2009-03-04 2009-03-04 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3006742A CN101487176B (zh) 2009-03-04 2009-03-04 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87176A CN101487176A (zh) 2009-07-22
CN101487176B true CN101487176B (zh) 2010-06-09

Family

ID=40890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30067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87176B (zh) 2009-03-04 2009-03-04 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871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32501A (zh) * 2014-12-30 2015-04-22 区有辉 一种纱线涂料连续染色上浆的生产设备
CN105113159A (zh) * 2015-09-29 2015-12-02 郭晓锋 一种纺织面料多功能喷涂处理系统
CN106400352B (zh) * 2016-11-30 2024-04-26 南京陶特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布匹印刷流水线的进布装置
CN109797510A (zh) * 2019-03-11 2019-05-24 江苏康尼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风管、采用该风管的烘干装置及其烘干工艺
CN110644102A (zh) * 2019-08-26 2020-01-03 徐州锦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耐磨纱线的加工工艺
CN111426160B (zh) * 2020-04-26 2024-09-03 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纺织烘干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12050597B (zh) * 2020-08-28 2021-11-16 泉州台商投资区飞翔机械设计服务中心 一种染布料烘干收卷装置
CN112760865B (zh) * 2020-12-30 2023-03-31 杭州上栋染整有限公司 一种染色均匀的印染设备
CN113647743B (zh) * 2021-07-22 2022-11-01 安徽振达刷业有限公司 一种毛刷制备用刷毛染色装置
CN114438681B (zh) * 2022-03-17 2024-03-22 郭长宽 一种随着上浆液液量变化而自动调节的碳纤维上浆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4035A (en) * 1991-12-10 1994-02-08 A. Monforts Gmbh & Co.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dye to textile material
US5885305A (en) * 1995-10-16 1999-03-23 A. Monforts Textilmaschinen Gmbh & Co. Device for fixing dye in reactive dyeing
CN2816085Y (zh) * 2005-06-08 2006-09-13 卞复候 功能性印染布的后整理装置
CN200978345Y (zh) * 2006-12-11 2007-11-21 常州市东高染整有限公司 连续涂料轧染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4035A (en) * 1991-12-10 1994-02-08 A. Monforts Gmbh & Co.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dye to textile material
US5885305A (en) * 1995-10-16 1999-03-23 A. Monforts Textilmaschinen Gmbh & Co. Device for fixing dye in reactive dyeing
CN2816085Y (zh) * 2005-06-08 2006-09-13 卞复候 功能性印染布的后整理装置
CN200978345Y (zh) * 2006-12-11 2007-11-21 常州市东高染整有限公司 连续涂料轧染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87176A (zh) 2009-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87175B (zh) 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CN101487177B (zh) 具有红外线预烘装置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CN101487176B (zh) 具有浸轧系统的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
CN101487658B (zh) 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热风预烘装置
CN101597847B (zh) 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出布处理装置
CN101598489B (zh) 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蒸汽烘燥装置
CN207933675U (zh) 一种多功能纺织品染色装置
CN207846008U (zh) 一种布料加工用染色装置
CN201392082Y (zh) 一种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热风预烘装置
CN200978345Y (zh) 连续涂料轧染机
US5172443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et-finishing textile goods
CN209703071U (zh) 平幅水洗轧染烘干联合机
CN107287944B (zh) 一种涤纶面料的印花工艺
CN101597851B (zh) 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进布预处理装置
CN201729985U (zh) 预处理还原蒸箱
CN108286196B (zh) 一种涤纶织物联动连续印花生产方法
CN201390896Y (zh) 一种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进布预处理装置
CN201392081Y (zh) 一种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蒸汽烘燥装置
CN101598485B (zh) 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
CN201402033Y (zh) 一种连续性印染机的红外线预烘装置
CN105177897B (zh) 一种应用于服装生产的连续轧式气流染色机
CN201390889Y (zh) 一种连续性涂料染色轧染机的出布处理装置
CN104631142A (zh) 染色节能减排生产技术
CN207224798U (zh) 一种用于纺织品的平网和数码组合印花机
CN114541153A (zh) 一种纺织品的免水洗闪染印花生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9

Termination date: 2015030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