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86276A - 线形头和使用该线形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形头和使用该线形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86276A CN101486276A CNA2009100021191A CN200910002119A CN101486276A CN 101486276 A CN101486276 A CN 101486276A CN A2009100021191 A CNA2009100021191 A CN A2009100021191A CN 200910002119 A CN200910002119 A CN 200910002119A CN 101486276 A CN101486276 A CN 1014862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emitting component
- drive
- drive circuit
- imaging l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 Facsimile Hea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形头和图像形成装置,该线形头顺畅地进行在发光源排列为二维状并与驱动电路连接时的连线处理,而且能合理地进行图像形成。将发光元件分别在感光体的轴向(X方向)和感光体的转动方向(Y方向)配置多个,形成发光元件组(B),将该发光元件组在Y方向上设置R、S、T这样的多行,从而二维状地排列发光源。Ca~Cc是驱动各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Ca和Ga区域的发光元件组连线、Cb和Gb区域的发光元件组连线、Cc和Gc区域的发光元件组连线。各驱动电路与在Y方向上形成的三行发光元件行中的两行或一行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形头(line head)和使用该线形头的图像形成装置,该线形头顺畅地进行在发光源排列为二维状并与驱动电路连接时的连线处理,而且能合理地进行图像形成。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子照片方式的调色剂像(toner image)形成单元具有:作为在外周面具有感光层的像担载体的感光体、使该感光体的外周面均匀带电的带电单元、对通过该带电单元均匀带电后的外周面选择性地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单元、和在由该曝光单元形成的静电潜像上加入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来形成可视像(调色剂像)的显影单元。
作为所述曝光单元,众所周知有利用设置了发光体阵列的线形头的技术。该线形头在发光体阵列中设置了如LED、有机EL元件的发光元件。此外,发光元件的输出光通过成像透镜照射到感光体。成像透镜的光学倍率使用正值(自聚焦透镜)和负值(微透镜)。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发光体阵列中以二维排列的发光元件的输出光通过光学倍率为正的成像透镜照射到感光体从而形成潜像的例子。由驱动电路控制发光元件。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图8的框图所示的所述驱动电路。在图8中,80是与线形头的控制部70连接的主体控制器。75是控制电路;76是驱动电路;77是存储器;61是使用了有机EL元件的发光元件,在感光体的轴向(X方向,主扫描方向)和感光体的转动方向(Y方向,副扫描方向)配置多个。在Y方向上配置多行发光元件是为了提高分辨率等。发光元件61与所述驱动电路76连接。由主体控制器80形成的图像数据传送到控制部70并暂时存储在存储器77中。控制电路75读出存储在存储器77中的图像数据,形成驱动信号,通过驱动电路76供给到各发光元件61。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09777号公报
发光元件被配置为二维时,在使用光学倍率为负的微透镜作为成像透镜的结构中,有必要使图像数据在感光体的轴向和转动方向上翻转重排来使驱动电路工作。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线形头使用了光学倍率为正的成像透镜。因此,如果原样使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则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上将形成与原图像不同的潜像,存在画质劣化的问题
此外,如图8所示,在基板的X方向和Y方向配置了多个发光元件的线形头中,由于要在狭小空间内进行这些发光元件和驱动电路的连线,所以存在连线处理烦杂的问题。尤其在使用光学倍率为负的微透镜作为成像透镜的结构中,因为有必要进行如前所述的图像数据的翻转,所以存在发光元件和驱动电路的连线处理变得更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往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而实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形头和使用该线形头的图像形成装置,该线形头顺畅地进行在发光源排列为二维状且与驱动电路连接时的连线处理,并且能合理地进行图像形成。
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线形头具有:基板;发光元件,配置在所述基板上;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发光元件;和布线,对所述驱动电路和所述发光元件进行电连接;所述发光元件形成n行发光元件行,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并且,所述驱动电路通过所述布线与属于n-1行以下的行的发光元件电连接。
此外,本发明的线形头,其特征在于:具有成像光学系统,使来自形成所述n行发光元件行的所述发光元件的光成像。
此外,本发明的线形头,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布线电连接的柔性印刷基板,所述驱动电路配置于所述柔性印刷基板。
此外,本发明的线形头,其特征在于:设置有2个以上的所述驱动电路。
此外,本发明的线形头,其特征在于:由驱动IC构成所述驱动电路。
此外,本发明的线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光学倍率为负。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感光体鼓;线形头,具有基板、在所述基板上配置的发光元件、驱动所述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对所述驱动电路和所述发光元件进行电连接的布线、和使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成像的成像光学系统;和控制单元,向所述线形头供给图像数据;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感光体鼓的转动方向上形成n行发光元件行,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并且,所述驱动电路通过所述布线与属于n-1行以下的行的发光元件电连接。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光学倍率为负。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图像数据在所述感光体鼓的轴向和转动方向上翻转并进行重排。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对所述驱动电路和所述发光元件进行电连接的所述布线的结构,进行对所述发光元件送出的图像数据的重排。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感光体鼓的转动方向上的所述基板的一侧。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感光体鼓的转动方向上的所述基板的两侧。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布线电连接的柔性印刷基板,所述驱动电路配置于所述柔性印刷基板。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印刷基板,设置于所述感光体鼓的转动方向上的所述基板的两侧。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感光体鼓的转动方向上的所述基板的一侧设置的柔性印刷基板数,与在另一侧设置的柔性印刷基板数不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参考例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参考例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参考例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电子照片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构成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表示控制部的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前提技术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前提技术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前提技术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控制部的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41(K、C、M、Y)—感光体鼓(像担载体)
42(K、C、M、Y)—带电单元(电晕(corona)带电器)
44(K、C、M、Y)—显影装置
45(K、C、M、Y)—一次转印辊
50—中间转印带 61—发光元件
66—二次转印辊 70—控制部
75—控制电路 76a~76d—驱动电路
77—存储器 80—主体控制器
101K、101C、101M、101Y—发光体阵列(线形头)
A—成像透镜 B—发光元件组
Ca、Cb、Cc、Cd—驱动IC
Ha~Hc、Ka~Kc、La~Lc、Na~Nc、Qa~Qd、βa~βd—图像数据的重排范围
R、S、T、θ—成像透镜行
Ia~Id—发光元件行
Za~Zd—柔性印刷基板(FPC)
U1~U12—布线
V—OPH面板
X—感光体的轴向(主扫描方向)
Y—感光体的转动方向(副扫描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线形头的例的概略说明图。在图3中,A是光学倍率为负的成像透镜,B是在成像透镜A内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构成的发光元件组。此外,发光元件的发光方向是面向纸面向跟前侧发光的方向。成像透镜A在感光体鼓(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有时仅简称为感光体)的轴向(X方向,主扫描方向)配置多个,此外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Y方向,副扫描方向)也配置多个。各成像透镜A内配置的发光元件组B在此例中在X方向、Y方向被配置了多个。
如此,成像透镜A在X方向、Y方向配置多个,形成了成像透镜行R、S、T。该成像透镜行也相当于发光元件组行。因此,成为形成了发光元件组行R、S、T。另外,在感光体的轴向观察时,发光元件组行可以作为发光元件行Ia~Ic来表示。在图3的例中,发光元件行Ia~Ic在感光体的轴向被配置了三行。
成像透镜行R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Y方向)的上游侧,成像透镜行T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Y方向)的下游侧。在成像透镜A中为了方便附加了1~27的编号。在图3的例中,成像透镜行R、S、T在Y方向配置了三行,形成各成像透镜行R、S、T在X方向的配置位置不同的锯齿状配置。
图4~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前提技术的参考图。图4是使驱动如图3那样配置的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对应的参考图。在图4中,在与图3相同的地方附加了相同的符号。各发光元件由布线与构成驱动电路的驱动IC的Ca~Cc连接。该布线将来自驱动IC的驱动信号传送给各发光元件。Ea~Ec表示由各驱动IC驱动的发光元件的区域。
驱动IC的Ca驱动区域Ea的发光元件。此外,驱动IC的Cb驱动区域Eb的发光元件,驱动IC的Cc驱动区域Ec的发光元件。即,与成像透镜1~9对应的各发光元件被驱动IC的Ca驱动,与成像透镜10~18对应的各发光元件被驱动IC的Cb驱动。此外,与成像透镜19~27对应的各发光元件被驱动IC的Cc驱动。
如图4所示,通过驱动IC对光栅数据的X方向(主扫描方向)的区域进行的分割,需要根据发光元件和驱动IC在布线上的方便来进行连线、和从控制电路向各驱动IC给予连续的图像数据。如此,与发光元件组行的Y方向的行数、即三行对应,将驱动电路分割为三个来设置,各驱动电路与分割的一定区域Ea~Ec内的发光元件连线,所以减少了单一的驱动电路所连线的发光元件数,能顺畅地进行连线处理。
在图3、图4中,成像透镜A使用了光学倍率为负的微透镜。因此,由各驱动IC供给的发光元件的驱动信号为了在感光体形成与原图像一致的潜像,有必要按每个发光元件组使图像数据在X方向、Y方向上翻转。此外,需要根据各驱动IC和各发光元件组的连线顺序、发光元件和成像透镜间的间隔(pitch),使数据在X方向和Y方向上重排。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对各驱动IC供给的图像数据的参考图。在图5中,编号1~27相当于在图3、图4表示的各成像透镜的编号。这里,表示了对与这些成像透镜对应设置的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的供给示意图。即,如图3、图4所示,与被驱动IC的Ca驱动的成像透镜1~9对应的发光元件,在成像透镜行(发光元件组行)的R行相当于成像透镜1、4、7。此外,在成像透镜行的S行相当于成像透镜2、5、8,在成像透镜行的T行相当于成像透镜3、6、9。
如此,从感光体的转动方向(Y方向)的上游侧观察,成像透镜按[1、4、7]、[2、5、8]、[3、6、9]的顺序排列。此外,在各发光元件之间、各发光元件组之间按一定的间隔沿感光体的转动方向(Y方向)来配置,与各发光元件对应的数据根据该间隔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Y方向)空开一定的间隔来配置。
这里,针对驱动IC的Ca和与成像透镜1~9对应的发光元件的连线顺序进行说明。在图3、图4的例中,按成像透镜[1、2、3、4、5、6、7、8、9]的顺序连线。此外,在元件不发光时需要对各成像透镜内的发光元件输入0的数据,所以R行的数据在与[2、3、5、6、8、9]的透镜对应的数据部分填补了0数据。
因此,如图5所示,对被驱动IC的Ca驱动的发光元件供给的图像数据的重排的范围Da,按各发光元件组所对应的数据分别在X方向和Y方向翻转,并且按发光元件组行的间隔在Y方向进行重排,按成像透镜[1、2、3、4、5、6、7、8、9]的顺序向对应的发光元件组的发光元件供给图像数据。对于向被驱动IC的Cb、Cc驱动的发光元件供给的图像数据的重排的范围Db、Dc也同样地进行向发光元件组行的发光元件供给的图像数据的重排。
但是,在成像透镜在Y方向排列了多行的情况下,根据图像数据的供给顺序等的控制电路的设计规格、驱动电路和发光元件的连线方式等,所述连线顺序不同。即,向各成像透镜所对应的发光元件的连线顺序有与图3、图4不同的情形。
图6是表示这样的连线顺序不同的例的参考图。图6的例表示了驱动IC的Ca和将向成像透镜1~9所对应的发光元件的连线顺序为[1、4、7、2、5、8、3、6、9]时的图像数据进行重排的范围Fa。在这种情形,被驱动IC输入的数据中,[1、4、7]、[2、5、8]、[3、6、9]分别连续,所以将Y方向上游侧的成像透镜[1、4、7]相应的发光元件组的数据向左靠紧,在[2、5、8、3、6、9]相当的部分填补0来排列。
此外,将输入Y方向下游侧的成像透镜[3、6、9]所对应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向右靠紧来排列,在[1、4、7、2、5、8]相当的部分填补0。将输入Y方向中段的成像透镜[2、5、8]所对应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向中间靠紧,在[1、4、7、3、6、9]相当的部分填补0。对于驱动IC的Cb、Cc也同样地设定进行对发光元件供给的图像数据的重排的范围Fb、Fc。
在图3~图6的例中,驱动IC驱动了在Y方向配置的多行成像透镜行(发光元件组行)所对应的全部发光元件。但是,在X方向和Y方向设置多个发光元件的线形头中,将驱动IC和各发光元件进行连线的连线空间受制约,所以有连线处理变得烦杂、布线长度也变长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使驱动IC所连接的发光元件数减少的合理的设计。
图1、图2是表示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在图1中,驱动IC的Ca驱动成像透镜[3、6、9、12]和[2、5、8、11、14]所对应的发光元件,即Ga分区内的发光元件。在此例中,对Y方向下游侧的成像透镜所对应的发光元件组行的发光元件、和Y方向中段的成像透镜所对应的发光元件组行的发光元件进行驱动,对Y方向上游侧的成像透镜所对应的发光元件组行的发光元件不进行驱动。
因此,驱动IC的Ca驱动在Y方向排列三行的成像透镜行中的下游侧和中段的两行的成像透镜所对应的发光元件,与上游侧的一行成像透镜所对应的发光元件没有进行连线。因此,连线空间中产生富余,能够顺畅地进行连线处理。
此外,驱动IC的Cb驱动成像透镜[1、4、7、10、13、16、19、22、25]所对应的发光元件,即Gb分区内的发光元件。驱动IC的Cb仅驱动在Y方向排列三行的成像透镜行中的上游侧的一行的成像透镜行对应的发光元件组行的发光元件。因此,连线空间中产生比驱动IC的Ca更多的富余。
驱动IC的Cc驱动成像透镜[17、20、23、26]、[15、18、21、24、27]所对应的发光元件,即Gc分区内的发光元件。在该情况下,与驱动IC的Ca同样地驱动在Y方向排列三行的成像透镜行中的下游侧和中段的两行的成像透镜所对应的发光元件组行的发光元件,与上流侧的一行成像透镜对应的发光元件组行的发光元件没有进行连线。
图2表示图1的结构中的图像数据的重排范围Ha。输入被驱动IC的Ca驱动的Y方向下游侧的成像透镜[3、6、9、12]对应的发光元件组行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在Y方向下游侧向左靠重排。输入Y方向中段的成像透镜[2、5、8、11、14]对应的发光元件组行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在中段向右靠重排。
输入被驱动IC的Cb驱动的Y方向上游侧的成像透镜[1、4、7、10、13、16、19、22、25]对应的发光元件组行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在Y方向上游侧重排,图像数据的重排范围为Hb。输入被驱动IC的Cc驱动的Y方向下游侧的成像透镜[15、18、21、24、27]对应的发光元件组行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在Y方向下游侧重排。输入Y方向中段的成像透镜[17、20、23、26]对应的发光元件组行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不进行重排。如此,图像数据的重排范围为Hc。
在图8表示的框图中,通过控制电路75进行图像数据的重排处理。重排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存储到存储器77中。即,在存储器77中设置了存储原图像数据的区域和存储重排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的区域。另外,在有必要进行X方向的图像数据的重排时,由主体控制器80将在X方向重排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发送到控制电路75。或者,也可以针对存储器77中存储的原图像数据由控制电路75进行X方向的图像数据的重排。
在图1、图2的实施方式中,具有将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使多个发光元件分组化的发光元件行配置了n(在此例中,n=3)行的发光元件基板、和驱动发光元件的驱动IC,形成了将一个驱动IC与n-1行以下(在此例中为2行)的行(n-1>1)的发光元件行的发光元件连接的构成。
如图3所说明地,在将发光元件和成像透镜在X方向(主扫描方向)和Y方向(副扫描方向)配置了多个的线形头中,若只考虑发光元件间的X方向间隔和发光元件数、发光元件组行的Y方向的行数、成像透镜间的X方向间隔和成像透镜数、成像透镜的Y方向的行数来重排图像数据,则不能得到正常的潜像。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考虑了驱动IC所控制的发光元件的连线方式来进行图像数据的重排,所以可以在感光体上形成正常的潜像。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驱动IC和发光元件的连线规则作为参数的一种,实施了MLA(微透镜阵列)如图3那样配置为锯齿状时的图像数据的重排修正。通过实施这样的图像数据的重排修正,可以生成驱动IC和发光元件的连线规则不同的线形头所对应的图像数据。由此,可以将用于线形头控制的图像数据生成模块通用化,可以削减用于重新作成伴随着线形头的规格变更的图像数据生成模块的工时。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以在四个感光体用四个线形头曝光来同时形成四色的图像,转印到一个环状(endless)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媒介)的串联(tandem)式彩色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线形头为对象。图7是表示使用有机EL元件作为发光元件的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纵剖面的图。该图像形成装置将同样构成的四个发光体阵列(线形头)101K、101C、101M、101Y分别配置在对应的同样构成的四个感光体鼓(像担载体)41K、41C、41M、41Y的曝光位置,被构成为串联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7所示,该图像形成装置设置了驱动辊51、从动辊52和张力辊53,包括通过张力辊(tension roller)53加入张力使其张紧,按图示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循环驱动的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媒介)50。对该中间转印带50按给定间隔配置四个外周面有感光层的感光体41K、41C、41M、41Y作为像担载体。
所述符号的后面附加的K、C、M、Y分别表示黑色、蓝绿色、品红色、黄色,分别表示黑色、蓝绿色、品红色、黄色用的感光体。其他的部件也是一样。感光体41K、41C、41M、41Y与中间转印带50的驱动同步地按图示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在各感光体41(K、C、M、Y)的周围,设置有:分别使感光体41(K、C、M、Y)的外周面均匀带电的带电单元(电晕带电器)42(K、C、M、Y);和与感光体41(K、C、M、Y)的旋转同步地依次对通过该带电单元42(K、C、M、Y)而均匀带电的外周面进行行扫描的本发明的上述的发光体阵列(线形头)101(K、C、M、Y)。
此外,具有:显影装置44(K、C、M、Y),对由该发光体阵列(线形头)101(K、C、M、Y)形成的静电潜像施加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来形成可视像(调色剂像);一次转印辊45(K、C、M、Y),作为转印单元,将由该显影装置44(K、C、M、Y)显影的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作为一次转印对象的中间转印带50上;清洁装置46(K、C、M、Y),作为清洁单元,除去转印后在感光体41(K、C、M、Y)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
这里,各发光体阵列(线形头)101(K、C、M、Y)被配置为发光体阵列曝光头101(K、C、M、Y)的阵列方向沿着感光体鼓41(K、C、M、Y)的母线。而且,各发光体阵列(线形头)101(K、C、M、Y)的发光能量峰值波长和感光体41(K、C、M、Y)的灵敏度峰值波长被设定为大致相同。
显影装置44(K、C、M、Y),例如使用非磁性单一成分调色剂作为显影剂,例如由供给辊向显影辊输送该单一成分显影剂,由限制板限制在显影辊表面附着的显影剂的膜厚,通过使该显影辊与感光体41(K、C、M、Y)接触或压接,根据感光体41(K、C、M、Y)的电位电平使显影剂附着,作为调色剂像而显影。
由这样的四色的单色调色剂像形成站形成的黑色、蓝绿色、品红色、黄色的各调色剂像,通过对一次转印辊45(K、C、M、Y)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0上,在中间转印带50上顺次重叠而成的全彩色的调色剂像由二次转印辊66被二次转印到用纸等记录媒介P上,通过作为定影部的定影辊对61被定影在记录媒介P上,通过排纸辊对62,排出到装置上部形成的排纸盘68上。
另外,在图7中,63是重叠保持了多张记录媒介P的供纸盒,64是从供纸盒63一张一张将记录媒介P输送的拾取辊,67是规定向二次转印辊66的二次转印部输送的记录媒介P的供给定时的门辊对,69是作为去除二次转印后在中间转印带50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的清洁单元的清洁刮板。
在使用了在基板上二维地配置了发光元件例如有机EL发光元件的线形头(OPH:有机EL印刷头)、和使用负倍率的MLA(Micro Lens Array)作为成像透镜的曝光装置中,成像透镜为负倍率时,在成像透镜内配置了多个的发光元件从副扫描方向(Y方向)即感光体的转动方向观察从下游侧发光。此外,每成像透镜行的发光元件从感光体的转动方向观察从上游侧发光,在像担载体上形成一维的潜像。
图9是表示为了实现高分辨率化而二维地配置线形头的发光元件的例的说明图。在图3的例中,发光元件B在基板的纵向(X方向)分别按各成像透镜A分区地被配置了多个,但是在图9的例中,发光元件行Ia~Ic在基板的纵向超过成像透镜A的范围地被配置。图9的成像透镜内的编号1~27对应于后述的重排数据的配置。
图10~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前提技术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在组装了MLA和OPH的曝光装置中控制驱动IC和包括被控制的发光元件群的成像透镜的对应关系的说明图。在图10中表示了由各驱动IC控制的区域,分别用虚线(Ja)、单点划线(Jb)、双点划线(Jc)包围来表示由三个驱动IC即Dr1(Ca)、Dr2(Cb)、Dr3(Cc)控制哪个成像透镜所对应的发光元件。驱动IC的Dr1控制成像透镜1、2、3、4、5、6、7、8、9对应的发光元件,驱动IC的Dr2控制成像透镜10、11、12、13、14、15、16、17、18对应的发光元件。此外,驱动IC的Dr3控制成像透镜19、20、21、22、23、24、25、26、27对应的发光元件。
驱动IC对发光元件的控制根据线形头的设计、驱动IC和各发光元件的布线方式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图10中,在驱动IC的Dr1的情况下,有所述那样地在按成像透镜1、2、3、4、5、6、7、8、9的顺序对应的发光元件上进行和驱动IC的Dr1的布线的方式。此外,也有在按成像透镜1、4、7、2、5、8、3、6、9的顺序对应的发光元件上进行和驱动IC的Dr1的布线的方式。
图11是表示在使用MLA作为成像透镜的情况下,进行图10的布线时的图像数据的重排的例的说明图。在图11中,如上述那样地在按成像透镜1、2、3、4、5、6、7、8、9的顺序对应的发光元件上进行和驱动IC的Dr1的布线时,成为Ka的范围所示的图像数据的排列。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成像透镜为负倍率,所以从发光元件输出的图像数据在Y方向以及X方向上翻转,在感光体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1~9的一条直线的潜像。范围Kb表示关于驱动IC的Dr2的图像数据的排列,范围Kc表示关于驱动IC的Dr3的图像数据的排列。
图12表示图像数据的重排的其他例的说明图。在图12中表示在按成像透镜1、4、7、2、5、8、3、6、9的顺序对应的发光元件上进行和驱动IC的Dr1的布线的例。在该例中,范围La表示与驱动IC的Dr1布线的发光元件所对应的图像数据的重排。范围Lb表示关于驱动IC的Dr2的图像数据的排列,范围Lc表示关于驱动IC的Dr3的图像数据的排列。
图13是表示在基板W的纵向(感光体的轴向)和宽度方向(感光体的转动方向)配置了多个发光元件时的发光元件和驱动IC的Dr1~Dr4的配置关系的说明图。在图13中,V是在基板W上安装的OPH(有机EL印刷头,即本发明的线形头)面板,在其纵向形成了由多个发光元件构成的发光元件行Ia~Ic。各发光元件行Ia~Ic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配置了多列的发光元件。
在从OPH面板V的感光体转动方向观察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这两侧,连接FPC(柔性印刷基板)Za~Zd。在各FPC Za~Zd中,安装了驱动IC的DrvIC1~DrvIC4(Ca~Cd)。在图13的例中,在从OPH面板V的感光体转动方向观察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这两侧,各有两个FPC按对称的位置连接在OPH面板V上。
图14是控制部70的框图。与在图8进行的说明一样,80是与线形头的控制部70连接的主体控制器。75是控制电路;76是驱动电路;77是存储器;61是使用有机EL元件的发光元件,在感光体的轴向(X方向,主扫描方向)和感光体的转动方向(Y方向,副扫描方向)配置多个。在Y方向配置多行的发光元件是为了分辨率的提高等目的。控制部70的控制电路75、驱动电路76、存储器77安装在所述FPC上。
发光元件61安装在OPH面板V上,如在图13进行的说明那样,在从OPH面板V的感光体转动方向观察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这两侧,设置了安装在FPC上的驱动电路(驱动IC)76a~76d。由主体控制器80形成的图像数据传送到控制部70并暂时存储在存储器77中。控制电路75读出存储在存储器77中的图像数据,形成驱动信号,通过驱动电路76a~76d供给到各发光元件61。
图15是表示FPC和发光元件的连接例的说明图。在图15中,对一个MLA配置了多个发光元件。在这些发光元件中,通过多重化多重分离装置(DMUX)分配驱动IC的输出数据。Za~Zd是在图13说明的FPC,在各FPC中安装了驱动IC。
FPC的Za具有1~390的连接端子。Zb具有391~780的连接端子,Zc具有781~1170的连接端子,Zd具有1171~1560的连接端子。各连接端子连接了六个发光元件。因此,在图15的例中,6×1560=9360,在OPH面板V上安装的发光元件的总数为9360个。
图16是表示在图15说明的结构中通过布线电连接FPC的单一连接端子和发光元件的例的说明图。在图16的例中表示了Za的连接端子1与六个发光元件1~6连接、连接端子2与六个发光元件7~12连接的连接例。在各发光元件1~12上分别设置了连接端子1a~12a。Za的连接端子1与发光元件1~6的连接端子1a~6a分别通过布线U1~U6连接。此外,Za的连接端子2与发光元件7~12的连接端子7a~12a分别通过布线U7~U12连接。如此,在图15、图16的例中,对一个MLA安装60个发光元件,在FPC连接端子的DIN(DATA IN)和发光元件间,数据按1:6分配。
针对在FPC安装驱动电路的例,通过图17~图22进行说明。在图17、图19、图21中,省略了FPC的图示。在图10的例中,发光元件行是Ia~Ic三行,驱动IC也是Dr1~Dr3三个,各驱动IC与全部的发光元件行Ia~Ic包括的发光元件通过布线进行了连线。因此,可以想象连接驱动IC和各发光元件行所包括的发光元件的布线长度变长。图17、图19、图21的例将图10那样的发光元件行所包括的发光元件与驱动IC的布线的结构进行了改良。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在图17的例中表示了成像透镜行为R、S、T三行,按成像透镜为单位进行发光元件的控制的例。此外,发光元件行Ia~Ic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配置了三行。控制发光元件的驱动IC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了一个Dr2,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的下游侧设置了两个Dr1、Dr3。分别用虚线(Dr1)、单点划线(Dr2)、双点划线(Dr3)包围的区域Ma~Mc来表示由三个驱动IC即Dr1、Dr2、Dr3控制哪个成像透镜所对应的发光元件。
在图17的例中,驱动IC的Dr1控制成像透镜3、6、9、12、2、5、8、11、14对应的发光元件。此外,驱动IC的Dr2控制成像透镜1、4、7、10、13、16、19、22、25对应的发光元件。另外,驱动IC的Dr3控制成像透镜15、18、21、24、27、17、20、23、26对应的发光元件。
驱动IC的Dr1控制发光元件行Ia~Ic三行中的Ia、Ib两行的发光元件行所包括的发光元件。此外,驱动IC的Dr2控制发光元件行Ia~Ic的三行中的Ic一行的发光元件行所包括的发光元件。另外,驱动IC的Dr3控制发光元件行Ia~Ic的三行中的Ia、Ib的两行的发光元件行所包括的发光元件。如此,发光元件行的感光体的转动方向的列数为n时,各驱动IC通过布线连接n-1行以下的发光元件行所包括的发光元件。这里,(n-1>1)。由此,与驱动IC通过布线连接全部的发光元件行所包括的发光元件的情形相比,更合理的布线成为可能,可以简化布线处理。
图18是表示图17的例对应的图像数据的重排的说明图。在图17中,对成像透镜对应的发光元件的与驱动IC的布线,按驱动IC的Dr1所连接的发光元件~Dr3所连接的发光元件的顺序进行。对于成像透镜对应的发光元件,对驱动IC的Dr1所控制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的重排范围用Na表示。此外,对驱动IC的Dr2所控制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的重排范围用Nb表示,对驱动IC的Dr3所控制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的重排范围用Nc表示。如果如此地进行图像数据的重排,则在感光体上形成一行直线潜像。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在图19的例中表示了成像透镜行为R、S、T三行,按发光元件行为单位进行发光元件的控制的例。发光元件行Ia~Ic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配置了三行。在该例中,控制发光元件的驱动IC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了Dr2、Dr3二者,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的下游侧设置Dr1、Dr4二者。
分别用虚线(Dr1)、划线(Dr2)、单点划线(Dr3)、双点划线(Dr4)包围的区域Pa~Pd来表示由四个驱动IC即Dr1、Dr2、Dr3、Dr4来控制哪个发光元件行的发光元件。在图19的例中,驱动IC的Dr1~Dr4全部连接了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配置的三行发光元件行Ia~Ic中的两行发光元件行所包括的发光元件。因此,布线处理被简化。
图20是表示图19的例对应的图像数据的重排的说明图。在图20中,发光元件行Ia~Ic分别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形成了四行发光元件行。驱动IC的Dr1控制成像透镜3、6、9、12对应的发光元件行Ia、和成像透镜2、5、8、11、14对应的发光元件行Ib的上段的发光元件行的发光元件。
驱动IC的Dr2控制成像透镜2、5、8、11、14对应的发光元件行Ib的下段的发光元件行的发光元件、和成像透镜1、4、7、10对应的发光元件行Ic的发光元件。驱动IC的Dr3控制成像透镜13、16、19、22、25对应的发光元件行Ic的发光元件、和成像透镜17、20、23、26对应的发光元件行Ib的下段的发光元件行的发光元件。驱动IC的Dr4控制成像透镜17、20、23、26对应的发光元件行Ib的上段的发光元件行的发光元件、和成像透镜15、18、21、24、27对应的发光元件行Ia的发光元件。
Qa~Qd分别表示对由驱动IC的Dr1~Dr4控制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的重排范围。对成像透镜所对应的发光元件行的发光元件的与驱动IC的布线,按驱动IC的Dr1所连接的发光元件~Dr4所连接的发光元件的顺序进行。由此,如果进行图20这样的图像数据的重排,则在感光体形成一行的直线潜像。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在图21的例中表示了成像透镜行为R、S、T、θ四行,以成像透镜为单位进行发光元件的控制的例。此外,发光元件行Ia~Id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配置了四行。控制发光元件的驱动IC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了Dr2、Dr3二者,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的下游侧设置了Dr1、Dr4二者。
分别用虚线(Dr1)、划线(Dr2)、单点划线(Dr3)、双点划线(Dr4)包围的区域(αa~αd),来表示由驱动IC的Dr1、Dr2、Dr3、Dr4这四个驱动IC控制哪个发光元件行的发光元件。在图21的例中,驱动IC的Dr1~Dr4全部连接了在感光体的转动方向配置的四行发光元件行Ia~Id中的两行发光元件行所包括的发光元件。因此,布线处理被简化。
在该例中,驱动IC的Dr1控制成像透镜4、8、12、16、3、7、11、15、19对应的发光元件行Ia、Ib的发光元件。驱动IC的Dr2控制成像透镜2、6、10、14、18、1、5、9、13对应的发光元件行Ic、Id的发光元件。驱动IC的Dr3控制成像透镜20、24、28、32、36、23、27、31、35对应的发光元件行Ic、Id的发光元件。驱动IC的Dr4控制成像透镜22、26、30、34、17、21、25、29、33对应的发光元件行Ia、Ib的发光元件。
图22是表示图21的例对应的图像数据的重排的说明图。在图22中,对成像透镜对应的发光元件的与驱动IC的布线,按驱动IC的Dr1所连接的发光元件~Dr4所连接的发光元件的顺序进行。对于成像透镜所对应的发光元件,对驱动IC的Dr1所控制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的重排范围用βa表示。此外,对驱动IC的Dr2所控制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的重排范围用βb表示,对驱动IC的Dr3所控制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的重排范围用βc表示。另外,对驱动IC的Dr4所控制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数据的重排范围用βd表示。如果如此地进行图像数据的重排,则在感光体形成一行的直线潜像。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将驱动电路设置在了从感光体的转动方向观察的基板的单侧。因此,可以节约没有设置驱动电路的一侧的空间。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也可以将驱动电路设置在从感光体的转动方向观察的基板的两侧。在该情况下,能与距驱动电路近的发光元件连线,所以能够缩短布线长度。
在将驱动电路安装在FPC的情形,如图13所示,从感光体的转动方向观察在基板的两侧设置了FPC。在该情况下,能够对基板平衡性良好地配置线形头的控制部。此外,在所述基板的两侧设置的FPC的数量能够如图17那样不同地设置为在一方设置一个在另一方设置两个。在该情况下,在基板的感光体的转动方向配置了多行的发光元件行时,能够合理地配置对各发光元件行的控制部。在图17的例中,对于感光体的转动方向的上游侧的发光元件行Ic,通过在基板的单侧设置的FPC所安装的驱动IC的Dr2来进行控制,能够提高线形头的构成的自由度。
另外,在所述基板的两侧设置的FPC的数量,如图19、图21那样,能够成为两侧都是两个那样的相同数量。在图19的例中,发光元件行为三行,FPC为四个,FPC的数量比发光元件行的数量多,所以能够减轻对发光元件的控制的负担。此外,在图22的例中,发光元件行是四行,FPC也是四行,发光元件行的数量和FPC的数量相同。在该情况下,可以合理地将在基板的感光体的轴向和感光体的转动方向配置了多个的发光元件进行适当分区,由在最近的地方配置的FPC的控制部来控制分区的各发光元件的组。
以上,对本发明的线形头和使用该线形头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其原理和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
Claims (15)
1、一种线形头,具有:
基板;
发光元件,配置在所述基板上;
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发光元件;和
布线,对所述驱动电路和所述发光元件进行电连接;
所述发光元件形成n行发光元件行,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并且,
所述驱动电路通过所述布线与属于n-1行以下的行的发光元件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形头,其特征在于,
具有成像光学系统,使来自形成所述n行发光元件行的所述发光元件的光成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形头,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布线电连接的柔性印刷基板,所述驱动电路配置于所述柔性印刷基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形头,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2个以上的所述驱动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形头,其特征在于,
由驱动IC构成所述驱动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形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光学倍率为负。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感光体鼓;
线形头,具有基板、在所述基板上配置的发光元件、驱动所述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对所述驱动电路和所述发光元件进行电连接的布线、和使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成像的成像光学系统;和
控制单元,向所述线形头供给图像数据;
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感光体鼓的转动方向上形成n行发光元件行,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并且,
所述驱动电路通过所述布线与属于n-1行以下的行的发光元件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光学倍率为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图像数据在所述感光体鼓的轴向和转动方向上翻转并进行重排。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对所述驱动电路和所述发光元件进行电连接的所述布线的结构,进行对所述发光元件送出的图像数据的重排。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感光体鼓的转动方向上的所述基板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感光体鼓的转动方向上的所述基板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布线电连接的柔性印刷基板,所述驱动电路配置于所述柔性印刷基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印刷基板,设置于所述感光体鼓的转动方向上的所述基板的两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感光体鼓的转动方向上的所述基板的一侧设置的柔性印刷基板数,与在另一侧设置的柔性印刷基板数不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07832 | 2008-01-17 | ||
JP2008007832 | 2008-01-17 | ||
JP2008208367 | 2008-08-1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86276A true CN101486276A (zh) | 2009-07-22 |
Family
ID=40889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9100021191A Pending CN101486276A (zh) | 2008-01-17 | 2009-01-15 | 线形头和使用该线形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9190391A (zh) |
CN (1) | CN101486276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36772A (zh) * | 2015-10-30 | 2018-06-0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42542A (ja) * | 2004-11-17 | 2006-06-08 | Seiko Epson Corp | 光ラインヘッド |
JP4301229B2 (ja) * | 2005-09-30 | 2009-07-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
-
2008
- 2008-08-13 JP JP2008208367A patent/JP2009190391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
- 2009-01-15 CN CNA2009100021191A patent/CN10148627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36772A (zh) * | 2015-10-30 | 2018-06-0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设备 |
CN108136772B (zh) * | 2015-10-30 | 2020-03-0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190391A (ja) | 2009-08-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45399B2 (en) | Line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CN102998931B (zh) | 光源控制装置和成像装置 | |
US11633960B2 (en) | Print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9255382A (ja) | ライン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露光装置 | |
US8004174B2 (en)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JP2009158477A (ja) |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CN101486276A (zh) | 线形头和使用该线形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 |
US8077190B2 (en) | Exposure hea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ing method | |
US7880759B2 (en) | Line head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JP200803685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05519789A (ja) | Ledプリントヘッドによるプリント装置 | |
US7942547B2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JP200525473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34687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113204A (ja) | ラインヘッド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該ラインヘッ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64061B2 (ja) | 光書込み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16856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07190786A (ja) | 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221807A (ja) | 光学ヘッ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160650A (ja) | 光ヘッド、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6906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トヘッド | |
JP414108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90057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0803698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0200201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