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8612A -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8612A
CN101468612A CNA2008101879059A CN200810187905A CN101468612A CN 101468612 A CN101468612 A CN 101468612A CN A2008101879059 A CNA2008101879059 A CN A2008101879059A CN 200810187905 A CN200810187905 A CN 200810187905A CN 101468612 A CN101468612 A CN 1014686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member
seat
groove
vehicle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8790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正俊
佐藤贵纪
本庄英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68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6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所述座椅装置包括头枕主体(13)、支柱(14)、压力接收件(30)、运动力传递机构(31)以及头枕移动单元(65),其中,运动力传递机构(31)包括:输入联接构件(33)、操作所作头枕移动单元(65)的输出联接构件(34)、与输入联接构件(33)和输出联接构件(34)联接从而能够在初始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运动的操作构件(35,135),操作构件(35,135)在初始位置防止输出联接构件(34)跟随输入联接构件(33)的旋转,并且在当初始位置处施加有冲击载荷时操作构件(35,135)运动到操作位置的情况下允许输出联接构件(35)跟随输入联接构件(33)的旋转。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所述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当车辆在其后部受到冲击时起保护乘员的颈部的功能。
背景技术
在JP 2006-56359A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所述座椅当接收从车辆后部传递到前部的大的冲击力时——换言之,当车辆受到后部冲击时——起保护乘员的颈部的功能。在JP 2006-56359A中所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座椅中,当在碰撞期间乘员压靠座椅靠背时,压力接收件由于乘员施加的输入载荷克服弹簧的偏置力而向后运动。因此,通过加速单元拉动缆索,从而沿斜前向提升头枕。于是,头枕抑制和保护乘员的头部。
在JP 2006-56359A的第0042段到0047段以及图2中所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座椅中,当冲击载荷被施加在座椅靠背上时头枕向上运动。因而,在不需要操作时,换言之,当未发生碰撞(追尾碰撞)时,此系统也有可能会被操作,并且故障会频繁发生。即,在JP 2006-56359A中所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座椅中,例如,当体形大的乘员落座在所述座椅上时,或者当乘员用他/她的膝部或肘部强有力地推动座椅靠背时,压力接收件向后运动,头枕可能会被不正确地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这种用于车辆的座椅在被施加由追尾碰撞引起的冲击载荷以及由乘员施加的输入载荷时致动头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包括:头枕主体,其位于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上方;支柱,其将所述头枕主体支撑在所述座椅靠背上;压力接收件,其布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中并且由于就座于所述车辆座椅上的乘员所施加的输入载荷而运动;运动力传递机构,其布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下部位置处并且当在追尾碰撞中有冲击载荷施加在所述座椅靠背上并且所述压力接收件运动时传递所述压力接收件的运动力;以及头枕移动单元,当所述运动力传递机构传递所述运动力时所述头枕移动装置将所述头枕主体移动到保护位置,其中,所述运动力传递机构包括:输入联接构件,其与所述压力接收件的运动相关联地旋转;输出联接构件,其以可旋转方式由所述输入联接构件支撑并且与所述头枕移动单元连接,所述输出联接构件随所述输入联接构件的旋转而旋转以操作所述头枕移动单元;操作构件,其与所述输入联接构件和所述输出联接构件联接以便于能够在初始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初始位置防止所述输出联接构件跟随所述输入联接构件的旋转,并且在当追尾碰撞中所述冲击载荷施加到所述座椅靠背上时所述操作构件克服将所述操作构件保持在所述初始位置的偏置构件的偏置力而运动到所述操作位置的情况下允许所述输出联接构件跟随输入联接构件的旋转。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据上述配置,仅当由于追尾碰撞所产生的冲击载荷被施加在座椅靠背上时,操作构件才运动到输入联接构件能够操作的位置,即操作位置。如果未施加冲击载荷,则操作构件位于初始位置处。因而,当在施加冲击载荷的状态下座椅靠背由于乘员所施加的输入载荷而受到有力的压靠时,输出联接构件跟随输入联接构件的旋转而旋转。然后,头枕移动单元被操作以将头枕主体移动到保护位置。即,在未施加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即使乘员在座椅靠背上施加了强有力的载荷,输出构件也不跟随输入联接构件的旋转,因为操作构件位于初始位置处。因而,不操作头枕移动单元。因此,确保防止了头枕主体被乘员的就座动作而错误地运动到保护位置的故障。
另外,运动力传递机构置于座椅靠背的下部处。因而,在追尾碰撞时施加在车辆上的冲击载荷被迅速检测,并且操作构件被操作。因此,头枕主体被迅速运动到保护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操作构件由操作联接构件形成,所述操作联接构件以所述操作联接构件能够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操作位置之间枢转运动的方式与所述输入联接构件联接并且由所述输出联接构件以可枢转方式支撑。
因而,在追尾碰撞时施加到车体的冲击载荷被直接输入到输出联接构件。因此,冲击载荷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被传递到操作构件,并且提高了灵敏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操作构件由操作联接构件形成,所述操作联接构件以所述操作联接构件能够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操作位置之间枢转运动的方式与所述输出联接构件联接并由所述输入联接构件以可枢转方式支撑。
根据上述配置,操作构件由操作联接构件形成,所述操作联接构件以所述操作联接构件能够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操作位置之间枢转运动的方式与所述输出联接构件联接并由所述输入联接构件以可枢转方式支撑。因而,当由于追尾碰撞引起的冲击载荷而使得操作联接构件旋转时,实现了类似于上述效果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操作联接构件包括接合槽,所述接合槽具有解除槽和传递槽,并且所述输入联接构件包括与所述接合槽接合的接合部。另外,当所述操作联接构件位于所述初始位置处且所述输入联接构件旋转时,所述接合部与所述解除槽接合,并且当所述操作联接构件位于所述操作位置处且所述输入联接构件旋转时,所述接合部与所述传递槽接合。
因而,当乘员粗鲁地就座时,或者当乘员的膝部或肘部强有力地推压座椅靠背时,输入联接构件的接合部进入解除槽。因此,输入联接构件的旋转不被传递到输出联接构件,从而确保防止故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输出联接构件包括接合槽,所述接合槽具有解除槽和传递槽,并且所述操作联接构件包括与所述接合槽接合的接合部。另外,当所述操作联接构件位于所述初始位置处且所述输入联接构件旋转时,所述接合部与所述解除槽接合,并且当所述操作联接构件位于所述操作位置处且所述输入联接构件旋转时,所述接合部与所述传递槽接合。
因而,当乘员粗鲁地就座时,或者当乘员的膝部或肘部强有力地推压座椅靠背时,输入联接构件的接合部进入解除槽。因此,输入联接构件的旋转不被传递到输出联接构件,从而确保防止故障。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操作构件由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形成,所述操作构件包括在其两端处的轴向部,位于所述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两端处的所述轴向部分别以可滑动方式与所述输出联接构件的接合槽和所述输入联接构件的长形槽接合。
因而,当乘员粗鲁地就座时,或者当乘员的膝部或肘部强有力地推压座椅靠背时,通过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防止了故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所述接合槽包括在所述解除槽和所述传递槽之间的连接部处的阶梯式宽部。
因而,当体重重的人员就座时,操作联接构件的接合部稍微进入解除槽。即使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在追尾碰撞中有冲击载荷施加在座椅靠背上,则操作联接构件的接合部就运动到宽部。然后,来自乘员的输入载荷被强有力地施加在座椅靠背上,从而通过宽部的阶梯部而使输出联接构件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所述解除槽的深度确定为对应于当体重重的人员在所述座椅靠背上施加输入载荷时所述操作联接构件的接合部的移动量。
因而,当体重重的人员就座时,操作联接构件的接合部由于追尾碰撞时乘员的输入载何而与解除槽的底部接合,输出联接构件直接被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偏置所述操作联接构件的偏置构件布置为与连接所述操作联接构件的旋转中心和钩住所述偏置构件的钩形部的线形成锐角,并且在所述初始位置上施加在所述操作联接构件上的力矩随着所述操作联接构件的旋转而减小。
因而,在追尾碰撞时,操作联接构件在施加到车体上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迅速旋转。
附图说明
根据如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特点和特征将变得更加显然,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的座椅靠背内部的立体图;
图3A是用于解释锁止联接构件和滑动构件的操作并且示出锁止联接构件限制住滑动构件的运动的锁止状态的视图;
图3B是用于解释锁止联接构件和滑动构件的操作并且示出滑动构件的运动限制被解除的解锁状态的视图;
图4是图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示出了运动力传递机构;
图5是图4中所示的运动力传递机构的分解图;
图6是示出输出联接构件的视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改型的视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改型的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运动力传递机构的视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运动力传递机构的分解图;
图11是当从箭头11所指示的方向观察时图9中所示的运动力传递机构的视图;
图12A和12B是不同操作状态下的运动力传递机构的视图;
图13是示出作用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构件上的力矩的说明性视图;
图14是图13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改型的视图;
图1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改型的视图;以及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运动力传递机构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在图1中,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10包括坐垫11、座椅靠背12和头枕13。头枕13包括头枕主体15和一对左右支柱14。所述一对支柱14能够沿上下方向运动,头枕主体15附接到支柱14的上端。
如图2中所示,座椅靠背12的内部具有座椅靠背框架17。一对左右侧框架21和22、上框架23及下框架24通过焊接方式彼此连接,从而形成座椅框架17。一对左右支柱保持件25彼此平行地设置,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每个支柱保持件25均由保持构件26保持在上框架23的中央处以便于沿上下方向运动。
将在下面描述的引导架以副框架27的每个端部沿上下方向运动预定距离的方式在座椅靠背框架17的上框架23处引导和支撑所述端部。每个支柱保持件25的下部固定在副框架27的中央处。每个支柱14插到相应的支柱保持件25中以便于沿上下方向滑动,并且被公知的凹口机构保持在预定高度处。
形成一对引导架的左右引导架61分别固定至座椅靠背框架17的上框架23的端部。如图3中所示,在每个引导架61中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线性延伸的倾斜引导孔62。例如滑动销等滑动构件63设置在每个副框架27的端部处并且与每个引导架61的引导孔62以可滑动方式接合。
头枕移动单元65(头枕移动单元)布置于座椅靠背框架17处以在车辆碰撞(追尾碰撞)时将头枕13移动到相对于座椅靠背12的保护位置。头枕移动单元65包括拉伸弹簧67、锁止联接构件68以及缆索45。拉伸弹簧67沿向上的方向偏置固定有头枕13的副框架27,锁止联接构件68限制头枕13由于拉伸弹簧67的偏置力而发生的向上运动。缆索45的一端连接每个锁止联接构件68。
两个拉伸弹簧67布置于上框架23和副框架27之间。一个拉伸弹簧67位于副框架27的左侧,另一个拉伸弹簧67位于副框架27的右侧。每个拉伸弹簧67的一端被保持在上框架23处,另一端被保持在副框架27处。这些弹簧67沿向上的方向朝着上框架23偏置副框架27。
每个锁止联接构件68的中央以可旋转方式通过支撑轴69由相应的引导架61支撑,锁止联接构件68绕着与车辆的水平方向平行的水平轴线旋转。每个锁止联接构件68的上端处形成有钩形部68a,缆索45的端部与锁止联接构件68的下端部连接。钩形部68a可以从前侧与滑动构件63接合,并且可以解除此接合。拉伸弹簧67所引起的滑动构件63的向上的运动受钩形部68a和滑动构件63之间的接合的限制,因而副框架27通常保持在副框架27的下端位置。弹簧71分别布置于锁止联接构件68的下端部和侧框架21之间以及锁止联接构件68的下端部和侧框架22之间,并且每个弹簧71沿维持钩形部68a和滑动构件63之间的接合的方向偏置相应的钩形部68a。
当缆索45克服弹簧71的偏置力向后拉动锁止联接构件68的下端部时,锁止联接构件68沿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绕支撑轴69旋转。因此,滑动构件63的运动受钩形部68a抑制的状态被解除。然后,如图3B中所示,滑动构件63受拉伸弹簧67的偏置力作用而沿着引导架61的引导孔62向上滑动,并且副框架27沿向上的方向运动预定距离。响应于副框架27的向上的运动,头枕主体15通过支柱保持件25而沿斜前方向运动,从而位于抑制乘员的头部以保护他/她的颈部的保护位置处。
压力接收件30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17处以便于沿座椅靠背12的前后方向运动,压力接收件30由于当乘员就座于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10上时施加的输入载荷而运动。另外,运动力传递机构31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17的中间下部处。当在追尾碰撞时碰撞载荷被施加到座椅靠背12并且移动压力接收件30时,运动力传递机构31将压力接收件30的运动力传递到头枕13。
在此实施方式中,压力接收件30是通过使杆弯曲而形成的,并且被弹簧(未图示)沿着座椅靠背12的前向偏置。当乘员所施加的输入载荷变得大于弹簧的偏置力时,压力接收件30克服弹簧的偏置力向座椅靠背12的后面运动。
如图4和5中所示,运动力传递机构31包括输入联接构件33、输出联接构件34、操作联接构件35(操作构件)、拉伸弹簧36(偏置构件)以及支撑架37。支撑架37固定至座椅靠背框架17的下框架24。
如图5中所示,支撑轴38沿着平行于下框架24的水平轴线装配到支撑架37的安装孔37a中。支撑轴38穿过安装孔33a和34a,安装孔33a和34a分别形成在输入联接构件33的下端部处和输出联接构件34的一端部处,并且输入联接构件33和输出联接构件34绕着支撑轴38旋转。在输入联接构件33的上端部处设置有与压力接收件30接合的连接部33b。输入联接构件33与压力接收件30的后向运动相关联地沿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绕支撑轴38旋转。
在输出联接构件34的另一端部处形成有与一对缆线40的一端连接的连接部34b。所述一对缆线40插到在一端处固定至支撑架37的外导管41中并且沿着向上的方向延伸。如图6中所示,在装配孔34a和连接部34b之间的中间部附近形成有L形接合槽42,接合槽42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解除槽42a及从解除槽42a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连续延伸的传递槽42b组成。
操作联接构件35在其上端处由平行于支撑轴38设置的支撑轴43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输入联接构件33上。当由于在追尾碰撞时施加的冲击载荷而在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10上施加有惯性力时,操作联接构件35沿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绕支撑轴43旋转。在操作联接构件35的下端部处设置有插到输出联接构件34的接合槽42中的接合部35a,并且操作联接构件35以使得接合部35a能够在接合槽42中运动的方式可枢转地与输出联接构件34联接。另外,操作联接构件35一直由设置在操作联接构件35和输出联接构件34之间的拉伸弹簧36绕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偏置。因此,接合部35a通常插到接合槽42的中央部分中,即解除槽42a的上端部中。
支撑轴43安装在支撑轴38的上方,接合部35a位于支撑轴38下方。此外,当输入联接构件33绕支撑轴38沿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部35a沿着解除槽42a滑动。在此状态下,即使压力接收件30使输入联接构件33绕支撑轴38沿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输出联接构件34也不跟随输入联接构件33的旋转,并且不操作缆线40。
另一方面,当操作联接构件35克服拉伸弹簧36的偏置力绕支撑轴43沿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部35进入传递槽42b。因而,如果在此状态下输入联接构件33绕支撑轴38沿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则接合部35a与传递槽42b的内壁接合。然后,输出联接构件34通过操作联接构件35而与输入联接构件33一体地旋转,并且向下拉动所述一对缆线40。
缆索45由缆线40和外导管41形成,并且缆索45延伸到座椅靠背框架17的上部。每条缆线40的另一端部分别与左右锁止联接构件68的下端部连接。因而,当响应于输出联接构件34的旋转而向下拉动每条缆线40的一端时,每个锁止联接构件68被每条缆线40的另一端向后拉动从而克服每个弹簧71的偏置力而旋转。从而解除了对滑动构件63的向上运动的限制。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当乘员粗鲁地就座于座椅靠背12上或者他/她的膝部或肘部强有力地推压座椅靠背12时,压力接收件30由于乘员施加的输入载荷克服弹簧(未图示)的偏置力而向座椅靠背12的后面运动。因此,通过连接部33b而与压力接收件30接合的输入联接构件33沿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绕支撑轴38旋转。
但是,操作联接构件35通常被拉伸弹簧36的偏置力保持在图5中所示的初始位置,并且在输入联接构件33旋转的同时,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部35a进入解除槽42a。因此,即使输入联接构件33旋转,输出联接构件34也不旋转。因此,防止了故障。
当车辆在后部受到冲击并且大冲击载荷从车辆后部到前部施加在座椅靠背12上时,操作联接构件35克服拉伸弹簧36的偏置力而沿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部35a进入输出联接构件34的传递槽42b以在传递槽42b内滑动。
同时,在追尾碰撞时乘员强有力地压靠座椅靠背12,压力接收件30由于乘员施加的输入载荷克服弹簧(未图示)的偏置力而向座椅靠背12的后面运动。因而,通过连接部33b与压力接收件30接合的输入联接构件33沿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绕支撑轴38旋转。
这时,由输入联接构件33支撑的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部35a进入到输出联接构件34的传递槽42b中。因而,如果输入联接构件33旋转,则输出联接构件34通过操作联接构件35而与输入联接构件33一体地旋转,并且缆线40的一端被向下拉动。因此,左右锁止联接构件68的每个下端部通过缆线40而克服弹簧71的偏置力被向后拉动。从而,如图3B中所示,钩形部68a和滑动构件63之间的接合被解除。一旦该接合被解除后,滑动构件63在拉伸弹簧67的偏置力作用下沿着引导架61的引导孔向上滑动,并且副框架27沿着向上的方向运动预定距离。因此,头枕主体15通过支柱保持件25沿斜前向运动,从而位于抑制乘员的头部以保护他/她的颈部的保护位置处。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仅当由于追尾碰撞的冲击载荷施加在座椅靠背12上时,操作联接构件35才运动到输入联接构件33能够操作的位置即操作位置。如果未施加冲击载荷,则操作联接构件35位于初始位置处。因而,在施加有冲击载荷的状态下,当座椅靠背12由于乘员所施加的输入载荷而受到强有力地压靠时,输出联接构件34随着输入联接构件33的旋转而旋转。然后,头枕移动单元65被操作以将头枕主体15运动到保护位置。即,在未施加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即使乘员向座椅靠背12上施加了强有力的载荷,输出联接构件34也不会跟随输入联接构件33的旋转,因为操作联接构件35位于初始位置处。因而,头枕移动单元65不被操作。因此,确保防止了头枕主体15由于乘员的就座动作而错误地运动到保护位置的故障。
另外,运动力传递机构31置于座椅靠背12的下部处。因而,在追尾碰撞时施加在车辆上的冲击载荷得到迅速检测,并且操作操作联接构件35。因此,头枕主体15迅速运动到保护位置。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输出联接构件34包括接合槽42,接合槽42具有解除槽42a和传递槽42b。当在操作联接构件35位于初始位置处的状态下输入联接构件33旋转时,操作联接构件35上与接合槽42接合的接合部35a与解除槽42a接合。另一方面,当在操作联接构件35位于操作位置处的状态下输入联接构件33旋转时,接合部35a与传递槽42b接合。因而,当乘员粗鲁地就座时,或者当乘员的膝部或肘部强有力地推压座椅靠背时,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部35a进入解除槽42a。因此,输入联接构件33的旋转不被传递到输出联接构件34,从而确保防止了故障。
图7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改型,在确定形成在输出联接构件34处的接合槽42的形式时考虑了乘员体重的不同。换言之,当体重重的人就座时,即使在正常的驾驶操作中,压力接收件30也由于乘员施加的输入载荷而稍微向座椅靠背12的后面移动。由于这种运动,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部35a可能稍微地进入接合槽42的解除槽42a。
因而,根据图7中所示的第一改型,在解除槽42a与传递槽42b连接的连接部处设置有阶梯式宽部42c。阶梯式宽部42c使得即使在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部35a稍微进入接合槽42的解除槽42a的状态下车辆在后部受到冲击时也可以将输入联接构件33的旋转传递给输出联接构件34。
根据第一改型,在体重重的人员就座时,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部35a稍微进入解除槽42a。即使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在追尾碰撞时冲击载荷施加在座椅靠背12上,则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部35a运动到宽部42c。然后,来自乘员的输入载荷强有力地施加到座椅靠背12上,因此通过宽部42c的阶梯部使输出联接构件34旋转。
图8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改型。形成在输出联接构件34处的接合槽42的解除槽42a的深度D被设定的量适应于当体重重的乘员就座时由施加在座椅靠背12上的载荷引起的操作联接构件35的运动,并且该量使得接合部35a可以与解除槽42a的内部下端部接合以操作输出联接构件34。
根据第二改型,当体重重的人员就座时,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部35a进入解除槽42a的底部附近。如果在这种状态下车辆在后部受到冲击,则操作联接构件35不旋转。但是,在追尾碰撞时乘员施加输入载荷,则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部35a与解除槽42a的底部接合。因此,输出联接构件34直接旋转。当体重轻的人就座时,该系统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9至图12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在于运动力传递机构31的操作联接构件35由输出联接构件34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另外,接合槽142(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合槽42)形成在操作联接构件35处,接合突起33c(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合部35a)形成在输入联接构件33处。
如图9、10和11中所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运动力传递机构31主要包括输入联接构件33、输出联接构件34、操作联接构件35(操作构件)、拉伸弹簧36和支撑架37。支撑架37固定至座椅靠背框架17的下框架24。
支撑轴38沿着与下框架24平行的水平轴线装配到支撑架37的安装孔37a中。支撑轴38穿过装配孔33a和34a,装配孔33a和34a分别形成在输入联接构件33的下端部处和输出联接构件34的一端部处,输入联接构件33和输出联接构件34绕支撑轴38旋转。与压力接收件30接合的连接部33b设置在输入联接构件33的上端部处。输入联接构件33与压力接收件30的后向运动相关联地绕支撑轴38沿图1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与所述一对缆线40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34b形成在输出联接构件34的另一端部处。所述一对缆线40在其一端处插到固定至支撑架37的外导管41中并且沿向上的方向延伸。
如图10中所示,支撑轴43装配到输出联接构件34的安装孔34c中以便于平行于支撑轴38。支撑轴43穿入到形成在操作联接构件35的下端部处的装配孔35a中,并且操作联接构件35绕支撑轴43旋转。支撑轴43布置于装配孔34a和连接部34b之间。支撑轴43、装配孔34a和连接部34b通常沿着基本上水平的线对齐。当由于追尾碰撞时施加的冲击载荷而在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10上施加惯性力时,操作联接构件35沿图11中的顺时针方向绕支撑轴43旋转。
在操作联接构件35处形成有L形接合槽142,接合槽142包括基本上沿竖向延伸的解除槽142a和基本上沿水平方向从解除槽142a的上端部连续延伸的传递槽142b。插入到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槽142中的接合突起33c设置在输入联接构件33的中央处,操作联接构件35以使得接合槽142能够相对于接合突起33c运动的方式可枢转地与输入联接构件33联接。钩形部34d和35b分别设置在输出联接构件34处和操作联接构件35处,拉伸弹簧36布置于钩形部34d和35b之间。操作联接构件35一直被拉伸弹簧36沿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绕支撑轴43偏置。换言之,拉伸弹簧36的一端被钩在设置在输出联接构件34处的钩形部34d上,拉伸弹簧36的另一端被钩在设置在操作联接构件35处的钩形部35b上。接合突起33c通常在拉伸弹簧36的偏置力作用下插入到接合槽142的中心部——即解除槽142a的上端部——中。
在图11中所示的操作联接构件35的初始位置,当压力接收件30向座椅靠背12的后面运动并且输入联接构件33沿图11中的顺时针方向绕支撑轴38旋转时,接合突起33c如图12A中所示沿着操作联接构件35的解除槽142a滑动。在这种状态下,输出联接构件34不跟随输入联接构件33的旋转,并且所述一对缆线40并未被向下拉动。
另一方面,当操作联接构件35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克服拉伸弹簧36的偏置力沿图11中的顺时针方向绕支撑轴43旋转时,输入联接构件33的接合突起33c进入操作联接构件35的传递槽142b。因而,如果在上述状态下输入联接构件33沿图11中的顺时针方向绕支撑轴38旋转,则接合突起33c与传递槽142b的内壁接合。从而,如图12B中所示,输出联接构件34通过操作联接构件35与输入联接构件33一体地旋转,并且所述一对缆线40被向下拉动。
如图14中所示,用于偏置操作联接构件35的拉伸弹簧36的拉伸方向36x确定为与连接操作联接构件35的旋转中心35a(支撑轴43)和设置在用于钩住拉伸弹簧36的操作联接构件35处的钩形部35b的线形成锐角θ。因而,沿初始位置方向施加在操作联接构件35上的力矩随着操作联接构件35的旋转逐渐减小。换言之,拉伸弹簧36被设置成使得在操作联接构件35的初始位置(在图13中用实线标示出的位置)的转矩(f1·x1)大于图13中所示的操作联接构件35的操作位置(图13中用双点划线标示出的位置)的转矩(f2·x2)。这种配置使得操作联接构件35可以受惯性力作用而更快地旋转。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惯性力所操作的操作联接构件35由输出联接构件34所支撑。因此,追尾碰撞时施加在车体上的冲击载荷通过固定至相对于车辆底板具有刚性支撑的座椅靠背框架17的支撑架37的支撑轴38从车辆底板传递到输出联接构件34。另外,传递到支撑轴38上的冲击载荷被直接传递到立即位于支撑轴38侧面的支撑轴43。因而,冲击载荷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被传递到由支撑轴43所支撑的操作联接构件35,从而可以提高操作联接构件35对冲击载荷的响应度。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如图14中所示,将用于偏置操作联接构件35的拉伸弹簧36的拉伸方向36x确定为与连接操作联接构件35的旋转中心35a(支撑轴43)和设置在操作联接构件35处用于钩住拉伸弹簧36的钩形部35b的线形成锐角θ。因而,沿初始位置方向施加在操作联接构件35上的力矩随着操作联接构件35的旋转而逐渐减小。这种配置使得操作联接构件35可以受惯性力作用而旋转得更快,并且操作联接构件35的响应度提高。
图15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改型,阶梯式宽部142c设置在形成在操作联接构件35处的接合槽142的解除槽142a和传递槽142b之间的连接部处。此改型使得即使在输入联接构件33的接合突起33c稍微进入解除槽142a的状态下车辆受到冲击时也可以将输入联接构件33的旋转运动传递到输出联接构件34。
除接合槽142和接合突起33c分别设置在操作联接构件35和输入联接构件33处之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改型基本上实现了与图7中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改型中所描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另外,图16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改型。形成在操作联接构件35处的接合槽142的解除槽142a的深度D所设定的量适应当体重重的乘员就座时由施加在座椅靠背12上的载荷所引起的输入联接构件33的运动,并且所述量使得接合部33c可以与解除槽42a的内部下端部接合以操作输出联接构件34。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改型基本上实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改型中所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下面将参照附图17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在于设置了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135(操作构件)来替代构成运动动力传递机构31的操作联接构件35。因此,后面将主要描述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相同的部件将标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将省略对相同部件的描述。
支撑轴38穿过输入联接构件33的装配孔33a、衬套51及输出联接构件34的装配孔34a,所述输出联接构件34用于安装在固定至座椅靠背框架17的下框架24上的支撑架37处,并且输入联接构件33和输出联接构件34由支撑轴38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输入联接构件33和输出联接构件34之间具有预定距离。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解除槽42a和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传递槽42b组成的L形接合槽42形成在输出联接构件34处。长形槽52水平地形成于输入联接构件33中,当运动力传递机构31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长形槽52的位置与输出联接构件34的传递槽42b相对应。
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135具有布置于输入联接构件33和输出联接构件34之间的空间处的中间块状部53以及布置于中间块状部53两端处从而在同一轴向线上对齐的轴向端部55和56。轴向端部55与输入联接构件33的长形槽52接合,并且轴向端部56与输出联接构件34的接合槽42接合。拉伸弹簧57(偏置力)布置于中间块状部53和衬套51之间,并且轴向端部55和56受拉伸弹簧57的偏置力作用而分别与长形槽52的一端及解除槽42a和传递槽42b之间的连接部接合。重量件58设置在中间块状部53的下端部处。当在追尾碰撞过程中被施加惯性力时,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135就克服拉伸弹簧57的偏置力而运动。具体地说,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135沿着长形槽52和传递槽42b运动。
第三实施方式按如上所述进行配置。因而,当车辆在后部受到冲击时,追尾碰撞的冲击载荷被施加在座椅靠背12上。因此,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135克服拉伸弹簧57的偏置力而沿着长形槽52和传递槽42b滑动。如果乘员强有力地压靠座椅靠背12,并且压力接收件30以前述状态运动,则输入联接构件33通过连接部33b沿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绕支撑轴38旋转。响应于输入联接构件33的旋转,输出联接构件34通过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135与输入联接构件33一体旋转。因此,缆线40的一端被向下拉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在缆线40被向下拉动之后,每个锁止联接构件68旋转以解除对滑动构件63的锁止。头枕主体15沿斜前向升起以抑制乘员的头部从而保护他或她的颈部。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当乘员粗鲁地坐靠座椅靠背12或者当乘员的膝部或肘部强有力地推压座椅靠背12时,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135进入解除槽42a,并且输出联接构件34不旋转。因此,防止了故障。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追尾碰撞的冲击载荷作用下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135被操作,以防止当乘员粗鲁地坐靠座椅靠背12时,或者当乘员的膝部或肘部强有力地推压座椅靠背12时的故障。另外,通过用拉伸弹簧57偏置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135,防止了由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135的自由运动所引起的卡嗒声或噪声。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缆线45的一端与锁止联接构件68相连接。当输出联接构件34拉动缆线45时,每个锁止联接构件68都旋转以解除由钩形件68a对滑动构件63的运动的抑制。因此,头枕主体15受拉伸弹簧67的作用而与滑动构件63向上运动。但是,此配置并不局限于这种形式。例如,缆线45可以直接与滑动构件63连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拉动缆线45,头枕主体15与滑动构件63就向上运动。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输出联接构件34的运动被传递到头枕13的侧部。但是,传递部件并不局限于缆索。例如可以采用联接机构。
前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形式并不局限于前述实施方式。在本专利的范围内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实现本发明。

Claims (9)

1.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头枕主体(15),其位于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12)上方;
支柱(14),其将所述头枕主体(15)支撑在所述座椅靠背(12)上;
压力接收件(30),其布置于所述座椅靠背(12)中并且由于就座于所述车辆座椅上的乘员所施加的输入载荷而运动;
运动力传递机构(31),其布置于所述座椅靠背(12)的下部位置处并且当在追尾碰撞中有冲击载荷施加在所述座椅靠背(12)上且所述压力接收件(30)运动时传递所述压力接收件(30)的运动力;以及
头枕移动装置(65),当所述运动力传递机构(31)传递所述运动力时所述头枕移动装置(65)将所述头枕主体(15)移动到保护位置,其中,所述运动力传递机构(31)包括:
输入联接构件(33),其与所述压力接收件(30)的运动相关联地旋转;
输出联接构件(34),其由所述输入联接构件(33)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与所述头枕移动装置(65)连接,所述输出联接构件(34)随所述输入联接构件(33)的旋转而旋转以操作所述头枕移动装置(65);
操作构件(35,135),其与所述输入联接构件(33)和所述输出联接构件(34)联接以便于能够在初始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操作构件(35,135)在所述初始位置防止所述输出联接构件(34)跟随所述输入联接构件(33)的旋转,并且在当追尾碰撞中所述冲击载荷施加到所述座椅靠背(12)上时所述操作构件(35,135)克服将所述操作构件(35,135)保持在所述初始位置的偏置构件(36)的偏置力而运动到所述操作位置的情况下允许所述输出联接构件(34)跟随所述输入联接构件(33)的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构件(35,135)由操作联接构件(35)形成,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以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能够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操作位置之间枢转运动的方式与所述输入联接构件(33)联接并且由所述输出联接构件(34)以可旋转方式支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构件(35,135)由操作联接构件(35)形成,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以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能够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操作位置之间枢转运动的方式与所述输出联接构件(33)联接并由所述输入联接构件(33)以可旋转方式支撑。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包括接合槽(142),所述接合槽(142)具有解除槽(142a)和传递槽(142b),并且所述输入联接构件(33)包括与所述接合槽(142)接合的接合部(33c),当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位于所述初始位置处且所述输入联接构件(33)旋转时,所述接合部(33c)与所述解除槽(142a)接合,并且当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位于所述操作位置处且所述输入联接构件(33)旋转时,所述接合部(33c)与所述传递槽(142b)接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联接构件(34)包括接合槽(42),所述接合槽(42)具有解除槽(42a)和传递槽(42b),并且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包括与所述接合槽(42)接合的接合部(35a),当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位于所述初始位置处且所述输入联接构件(33)旋转时,所述接合部(35a)与所述解除槽(42a)接合,并且当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位于所述操作位置处且所述输入联接构件(33)旋转时,所述接合部(35a)与所述传递槽(42b)接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构件(35,135)由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135)形成,所述操作构件(135)包括在其两端处的轴向部(55,56),并且所述输出联接构件(34)包括接合槽(42),所述接合槽(42)具有解除槽(42a)和传递槽(42b),所述输入联接构件(33)包括位置与所述传递槽(42b)相对应的长形槽(52),位于所述具有重量件的操作构件(135)的两端处的所述轴向部(55,56)分别以可滑动方式与所述接合槽(42)和所述长形槽(52)接合。
7.如权利要求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槽(42,142)包括在所述解除槽(42a,142a)和所述传递槽(42b,142b)之间的连接部处的阶梯式宽部(42c,142c)。
8.如权利要求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除槽(42b,142b)的深度确定为对应于当体重重的人员在所述座椅靠背(12)上施加输入载荷时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的接合部(35a)的移动量。
9.如权利要求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偏置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的所述偏置构件(36)布置为与连接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的旋转中心(35a)和钩住所述偏置构件(36)的钩形部(35b)的线形成锐角,并且沿所述初始位置方向施加在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上的力矩随着所述操作联接构件(35)的旋转而减小。
CNA2008101879059A 2007-12-26 2008-12-23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Pending CN1014686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3380 2007-12-26
JP2007333380 2007-12-26
JP2008166205 2008-06-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612A true CN101468612A (zh) 2009-07-01

Family

ID=40826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879059A Pending CN101468612A (zh) 2007-12-26 2008-12-23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173257A (zh)
CN (1) CN10146861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3170A (zh) * 2013-05-21 2013-09-18 江苏大学 机动车多功能碰撞安全座椅
CN114340946A (zh) * 2019-08-01 2022-04-12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14340946B (zh) * 2019-08-01 2024-05-2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81790B2 (ja) * 2008-04-02 2013-04-1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作動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3170A (zh) * 2013-05-21 2013-09-18 江苏大学 机动车多功能碰撞安全座椅
CN103303170B (zh) * 2013-05-21 2015-06-10 江苏大学 机动车多功能碰撞安全座椅
CN114340946A (zh) * 2019-08-01 2022-04-12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14340946B (zh) * 2019-08-01 2024-05-2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73257A (ja) 2009-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50856B1 (en) Vehicle seat
US7118174B2 (en) Activating headrest
US6890029B2 (en) Head-rest arrangement
EP2075155A1 (en) Seat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7517020B2 (en) Seat h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
US7517022B2 (en) Vehicle seat
EP1968814B1 (en) Fold flat seat assembly
US7484808B2 (en) Vision improving system for a head restraint
US8708411B2 (en) Vehicle seat
WO2009066730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EP2325043A1 (en) Active head restraint system
US8172319B2 (en) Active headrest apparatus for vehicle and actuator thereof
HUE028087T2 (en) Lock mechanism for folding headrest
EP1914111A1 (en) Connection mechanism for headrest of vehicle seat
EP2322380A1 (en) Seat system for a vehicle
EP2492136B1 (en) Seat back structure with lumbar support for vehicle
EP2105346A2 (en) Seat apparatus for vehicle
EP2322381B1 (en) Seat device for a vehicle
US6840560B2 (en) Vehicular seat assembly having a movable headrest and a vehicle which incorporates the vehicular seat assembly
EP2046600B1 (en) Seat assembly provided with an articulated-quadrilateral support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1468612A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JP5314559B2 (ja) ヘッドレスト
JP201018466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9154631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US8029057B2 (en) Clutch mechanism for vehicle sea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