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8473A - 具有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58473A CN101458473A CNA2008101840241A CN200810184024A CN101458473A CN 101458473 A CN101458473 A CN 101458473A CN A2008101840241 A CNA2008101840241 A CN A2008101840241A CN 200810184024 A CN200810184024 A CN 200810184024A CN 101458473 A CN101458473 A CN 1014584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forming
- forming apparatus
- main body
- cover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主体,内部安装有图像读取部;第二主体,配置在第一主体的下方,内部安装有图像形成部;第一盖,安装在第二主体的至少一个侧面上;第一主体的横向宽度尺寸比第二主体的横向宽度尺寸大;第一盖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第一壁面是沿连接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的假想面的壁面,第一边缘部在第一主体的横向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边缘部与第一边缘部相对应,其在第二主体横向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位于第二主体的下部;第二壁面堵住在第一壁面的前边缘和第二主体的侧面之间形成的大体为倒三角形的开口,其具有从第一壁面的前边缘向第二主体的侧面方向倾斜的倾斜面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有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部设置在用于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的图像读取部的下方,根据该图像读取部读取的图像信息实施规定的图像形成处理。
背景技术
包括具有图像形成部的装置主体以及配置在该装置主体上部的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已为公众所知。对于这种图像形成装置,日本专利公报第3526969号中公开了如下内容:即,在装置主体左右各侧壁上的靠近前方的位置,分别设置作为把手的手柄部。通过设置这样的手柄部,在装配图像形成装置时或把装配后的图像形成装置移动位置时,用户把手指插入到这些手柄部中,可以移动该图像形成装置。
可是所述手柄部分别设置在装置主体的垂直纵立的侧壁上。因此在把图像形成装置配置在文件柜或其他设备之间的情况下,有时手柄部被遮挡住,导致不能把手从外部插入。此外,在装置主体的前面具有盖构件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开关或取下该盖构件。
因此在用户要移动图像形成装置时或维修人员在进行维护作业等时,存在作业效率不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图像形成部的上方具有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即使把该图像形成装置安装在与相邻设备之间等有限空间内,也可以容易地从安装场所将其拉出。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主体,内部安装有用于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的图像读取部;第二主体,配置在所述第一主体的下方,内部安装有图像形成部,所述图像形成部根据所述图像读取部读取的图像信息,实施规定的图像形成处理;以及第一盖,安装在所述第二主体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其中,所述第一主体的横向宽度尺寸比所述第二主体的横向宽度尺寸大;所述第一盖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是沿连接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的假想面的壁面,所述第一边缘部是在所述第一主体横向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边缘部,所述第二边缘部是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对应的边缘部,在所述第二主体横向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下部,所述第二壁面是堵住在所述第一壁面的前边缘和所述第二主体的侧面之间形成的大体为倒三角形的开口的壁面,其具有从所述第一壁面的前边缘向所述第二主体的侧面方向倾斜的倾斜面部。
采用该结构,用户可以用手夹住第二壁面的倾斜面部,使图像形成装置移向身前,或可以把手掌分别按在第一壁面上并反复进行向左右摇晃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逐渐使它移向身前,由此能够容易地把图像形成装置从相邻的设备之间拉出。因此在用户要把图像形成装置换地方,或维修人员在进行维护作业等的情况下,需要把图像形成装置从相邻的设备之间拉出时,可以提高作业效率。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二盖,以自如打开或关闭的状态安装在所述第二主体的前面;其中,所述第一盖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主体的左右侧面上,所述第二盖配置在左右的第二壁面之间。
采用该结构,由于所述第一盖具有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即使把图像形成装置配置在相邻的设备之间,用户也能容易地进行开关或取下所述第二盖的作业。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倾斜面部大体为倒三角形,以与所述第二主体前面的下角部接触的部分为顶点,越向上越宽。采用该结构,通过倾斜面部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倾斜面部具有缺口部,该缺口部通过把所述倾斜面部前边缘的一部分和与它相连的所述倾斜面部的一部分向后切掉而形成;所述第二盖的侧面通过所述缺口部露出。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盖以其下端部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
采用该结构,用户通过缺口部把手指插入第二盖的侧面等,能容易把第二盖拉出,或能使其转动,可以简单地进行打开或关闭动作。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还包括贮存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盖的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主体的侧面之间的空间内,能贮存规定的物品。
采用该结构,由于在第一盖的第一壁面(假想面)的内侧形成的空间内,形成所述贮存部,所以收容部可以不具有从图像形成装置突出的部分。因此不增加图像形成装置的体积,就可以确保收容各种物品的空间。此外,在贮存部中贮存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说明书的情况下,当用户需要该说明书时,不必去找说明书,可以迅速进行各种事务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贮存部具有通过使所述第一壁面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二主体侧面的方向凹陷来形成的贮存空间。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还包括能开关的门,是所述第一壁面的一部分;其中,在所述能开关的门的内侧形成有所述贮存部的贮存空间。采用该结构,由于在贮存部中贮存的物品被门遮挡,不会影响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可以设计的更漂亮。
此外优选的是:还包括能开关的门,覆盖所述第一壁面的凹陷部分的开口;其中,所述凹陷部分的开口为矩形,所述能开关的门具有形状与所述矩形开口一致的板构件;所述能开关的门在打开或关闭时,以其下端部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
采用该结构,通过打开门,可以对贮存部进行物品的放入或取出,通过关闭门,可以防止物品从贮存部掉下来。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图1A表示关闭按压原稿构件的状态,图1B表示打开按压原稿构件的状态。
图2A是图1A的IIA—IIA方向剖视图,图2B是图1A的IIB—IIB方向剖视图。
图3是表示贮存结构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贮存结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5是表示前方框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把图像形成装置安装在其他设备之间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7A~7C是表示替代前方框架设置的前盖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7A表示关闭出纸盘和前盖的状态,图7B表示打开出纸盘和前盖的状态,图7C是表示两用齿轮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A、图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立体图,图1A表示关闭按压原稿构件13的状态,图1B表示打开按压原稿构件13的状态。图2A是图1A的IIA—IIA方向剖视图,图2B是图1A的IIB—IIB方向剖视图。在图1A~图2B中,把X—X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左右方向),把Y—Y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具体把—X方向称为左方,把+X方向称为右方,把—Y方向称为前方,把+Y方向称为后方。
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原稿读取部20,读取形成在原稿上的图像;图像形成部30,设置在所述原稿读取部20的下方;操作部40,设置在从原稿读取部20的前面位置向前突出的部分上;以及出纸部50,通过图像形成部30被实施了图像形成处理的纸P排出到该出纸部50上。这些构成构件均安装在箱体11内。
箱体11包括图像读取部箱体12(第一主体)、按压原稿构件13、原稿自动供给部箱体14和图像形成部箱体15(第二主体)。图像读取部箱体12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其内部安装有作为原稿读取部20构成要素的后面叙述的光学系统单元23。按压原稿构件13层叠在图像读取部箱体12的上部,可以打开或关闭。原稿自动供给部箱体14配置在按压原稿构件13上,其内部安装有后面叙述的原稿自动供给部21。图像形成部箱体15配置在图像读取部箱体12的下方,其内部安装有图像形成部30。原稿自动供给部箱体14设置在按压原稿构件13的大体左半边的位置上。
在图像读取部箱体12和图像形成部箱体15之间设置有连接部16。连接部16分别直立设置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宽度方向两端的位置上,支撑图像读取部箱体12。出纸部50设在通过连接部16形成的、原稿自动供给部箱体14和图像形成部箱体15之间的空间内。因此把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称为体内排纸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原稿读取部20中的原稿P1的输送方向和图像形成部30中的纸P的输送方向相互垂直。具体地说,如图1A中用双点划线的箭头所示,原稿P1向左右方向输送,而纸P向前后方向输送。
这样做的原因如下。即,当用户把原稿P1放置在箱体11顶部的原稿盘22上时,为了辨认它的放置状态(特别是原稿摞的前端是否可靠地位于安装位置上的状态),从与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前方相对的用户来观察,原稿P1横放是有利的。而在采用体内排纸型的出纸部50的情况下,纸P朝向用户出纸对于把该成摞的纸P从出纸部50抽出有利。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原稿P1的输送方向和纸P的输送方向垂直。
原稿读取部20包括原稿自动供给部21、原稿盘22和光学系统单元23。原稿自动供给部21自动向规定的图像读取位置(自动供稿用玻璃242)提供原稿。原稿盘22从原稿自动供给部21的右面开口向右斜上方延伸,用于放置要由原稿自动供给部21提供的成摞的原稿P1。光学系统单元23以光学方式读取与后面叙述的接触玻璃24相对的原稿上的原稿图像。
在图像读取部箱体12的顶板上具有开成大的矩形的上面开口。在该顶板的开口中嵌入用于抵接原稿的图像形成面的接触玻璃24。该接触玻璃24包括:放置原稿用玻璃241,大体覆盖了图像读取部箱体12上表面的中央部位;以及自动供稿用玻璃242,在前后方向上细长地延伸,并配置在所述放置原稿用玻璃241的左侧。
按压原稿构件13的后边缘部通过左右一对的铰链构件131,连接在图像读取部箱体12的后边缘部上面。按压原稿构件13通过绕各铰链轴132向正反双向进行转动,可以在盖住接触玻璃24的关闭姿势(参照图1A)和敞开接触玻璃24的敞开姿势(参照图1B)之间改变姿势。
例如在读取书这样的厚原稿P1的原稿图像时,用户在打开按压原稿构件13的状态下,把该原稿P1放置在第一玻璃241上,使原稿面紧密接触放置原稿用玻璃241。此后在关闭按压原稿构件13的状态下,利用光学系统单元23读取原稿面的图像。
当从由单张纸构成的成摞的原稿P1中读取各原稿P1的原稿图像时,用户把按压原稿构件13设定在关闭姿势(图1A),并把该原稿摞放置在原稿盘22上。在该状态下按下了开始按钮43,通过原稿自动供给部21的规定动作,从原稿盘22上的原稿摞中,原稿P1一张张向自动供稿用玻璃242被抽出。在该原稿P1的原稿面通过自动供稿用玻璃242上时,光学系统单元23读取其原稿图像。
下面根据图2A对光学系统单元23进行说明。光学系统单元23为所谓的CCD(电荷耦合器件)移动型,包括:移动框体230,沿左右方向移动;照射灯231,安装在该移动框体230内;多个反射镜232,使来自所述照射灯231的照射光在原稿面上反射后的光再进行反射;透镜单元234,把来自这些反射镜232的反射光聚光,并调节焦点距离;以及CCD图像传感器235,把通过透镜单元234入射的光所构成的图像信息转换成电信号。照射灯231设置在移动框体230内的比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稍偏右的位置的上部。
反射镜232设置在移动框体230内右半边的位置,包括第一反射镜232a、第二反射镜232b和第三反射镜232c共三块反射镜。首先,由第一反射镜232a接收并反射照射灯231照射的光在原稿P1反射后的光。第二反射镜232b接收来自第一反射镜232a的反射光,并再进行反射。第三反射镜232c对来自所述第二反射镜232b的反射光再进行反射,入射到透镜单元234中。第三反射镜232c由凹面镜形成,在其焦点位置上配置有透镜单元234。
透镜单元234设置在移动框体230宽度方向的大体中央位置上。CCD图像传感器235设置在移动框体230大体中央的位置上,并且位于透镜单元234的左侧。由透镜单元234聚光后的光直接输出到CCD图像传感器235。并且,被入射了来自透镜单元234的光的CCD图像传感器235根据该光的强弱,把该光转换成模拟电信号。该模拟电信号被数字化,通过规定的存储装置输出到图像形成部30的曝光装置315。
光学系统单元23包括用于使移动框体230移动的移动机构25。移动机构25包括:驱动电动机251,安装在图像读取部箱体12内右端部的底板121上;齿轮机构252,所述驱动电动机251的驱动力以减速的状态传递到该齿轮机构252;驱动带轮253,驱动电动机251的驱动力通过所述齿轮机构252传递到该驱动带轮253;从动带轮254,在与驱动带轮253相对的状态下配置在底板121左端的位置;以及扫描带255,张紧设置在从动带轮254和驱动带轮253之间。扫描带255的一部分被固定在移动框体230的适当部位。
采用这种移动机构25,通过使驱动电动机251沿正反双向驱动,该驱动力通过齿轮机构252以减速的状态传递给驱动带轮253。由此,扫描带255在驱动带轮253和从动带轮254之间周向转动,使固定在该扫描带255上的光学系统单元23沿正反双向进行移动。
因此,当读取用户自己放置在放置原稿用玻璃241上的原稿P1的原稿面时,通过扫描带255的周向转动,移动框体230从图像读取部箱体12内的左端部(起始点)向右移动,并且用来自照射灯231的光扫描放置原稿用玻璃241上的原稿P1的图像。因该扫描形成的反射光通过反射镜232和透镜单元234,输入到CCD图像传感器235,由此读取原稿图像。
而当从放置在原稿盘22上的成摞的原稿P1中一张张自动抽出原稿P1,读取各原稿P1的图像时,首先使移动框体230停止在起始点上不动。在该状态下,驱动原稿自动供给部21,从原稿摞一张张抽出原稿P1,按照该原稿P1的原稿面与自动供稿用玻璃242相对的时刻,点亮照射灯231。然后在原稿面顺序通过自动供稿用玻璃242时,由CCD图像传感器235读取在原稿面反射的反射光。
下面根据图2B对图像形成部30的概况进行说明。图像形成部30包括:转印部31,把原稿读取部20读取的原稿图像作为调色剂图像转印在纸上;定影部32,对所述转印部31转印到纸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纸储存部33,储存向转印部31提供的纸;带电器314;以及曝光装置315。这些构成部均安装在呈箱形的图像形成部箱体15内。
转印部31包括:感光鼓311,在圆周面上顺序形成静电图像和调色剂图像;对准辊对312,按照适当时机把纸送到所述感光鼓311的圆周面;以及显影器313,向感光鼓311的圆周面提供调色剂。
带电器314使感光鼓311的圆周面均匀带电。曝光装置315基于通过光学系统单元23扫描读取并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的原稿的图像信息,把激光照射在感光鼓311的圆周面上。感光鼓311绕轴心转动,并且被带电器314均匀带电,然后被曝光装置315照射激光,在其圆周面上顺序形成静电图像。通过从显影器313向该静电图像提供调色剂,在感光鼓311的圆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该感光鼓311圆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通过对准辊对312提供的纸P上。
定影部32对在转印部31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P实施定影处理。所述定影部32具有:定影辊321,在其内部安装有卤素灯等电热体;以及加压辊322,在定影辊321的下方与该定影辊321相对配置。
纸P通过感光鼓311的驱动转动从转印部31被输送到定影辊321和加压辊322之间。并且通过定影辊321进行加热,把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P上。经过定影部32的纸P通过设置在最下游端的输送通道34,从出纸口35向出纸部50排出。
纸储存部33包括:纸盒331,以可拉出的状态安装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中;以及搓纸辊332,对应于所述纸盒331一个端部(在图2B所示的例子中为前端部)设置。通过所述搓纸辊332的驱动转动,装在纸盒331中的成摞的纸P最上面的纸被顺序抽出,提供给转印部31。
从纸盒331导出的纸P通过对准辊对312被输送,并被转印感光鼓311圆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然后纸P在定影部32被定影辊321实施热定影处理后,经过输送通道34,从出纸口35排出到出纸部50的出纸盘51上。
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前面位置设置有手动供纸部60。该手动供纸部60具有:手动供纸盘61,可以打开或关闭;以及搓纸辊62,取入放置在打开状态的手动供纸盘61上的纸P,并提供给转印部31。
如图1A、图1B所示,操作部40包括:操作部用箱体41,从图像读取部箱体12的前边缘部分向前突出而形成;以及操作面板42,形成在所述操作部用箱体41的上表面。在操作面板42上设置有开始按钮43、各种操作按钮44以及由用于显示各种图像形成用信息的LCD(液晶显示器)构成的显示器45等操作用构件。用户通过对这些操作用构件进行操作或辨认等,使图像形成装置10执行具体的图像形成处理。
下面根据图3~图5,根据需要参照图1、图2,对贮存结构70、前倒三角壁76(倾斜面部)和前方框架80进行说明。图3和图4是表示贮存结构70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3是分解立体图,图4是组装立体图。图5是表示前方框架80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其中,在图3~图5中用X和Y表示的方向与图1的情况相同(X是左右方向(—X:左方,+X:右方),Y是前后方向(—Y:前方,+Y:后方))。
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图像读取部箱体12的左右宽度尺寸比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左右宽度尺寸大而形成贮存结构70。即,如果图像读取部箱体12的左右方向尺寸比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左右方向尺寸长,则在把图像读取部箱体12的中央部位重叠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上面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图像读取部箱体12的侧面12S从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左右侧面(其中在图3中只表示了左侧的侧面)向外突出。
因此,在把侧面12S的第一下边缘部122(第一边缘部)和从图像形成部箱体15下端的左右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下边缘部151(第二边缘部)相连接的假想面(平面或曲面)S的内侧,形成富余的空间V,可以不干扰其他部位而适当地贮存物品。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这样的富余空间V,形成能够储存各种物品的贮存结构70。
贮存结构70基本覆盖图像形成部箱体15左框架板152上的富余空间V,该贮存结构70包括:盖体71(第一盖),具有沿假想面S的外壁面;以及贮存门72,可以打开或关闭,并安装在所述盖体71上。
所述盖体71包括:呈倒三角形的前倒三角壁76(第二壁面);在后方与所述前倒三角壁76相对的后倒三角壁712(第三壁面);以及架设在这些前后倒三角壁76、712的左边缘部之间,作为沿所述假想面S的壁面的左壁713(第一壁面);以及架设在倒三角壁76、712的上边缘部之间的顶壁714。此外,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右面设置有与所述盖体71相同的盖体71′(图2A)。在该盖体71′上不设置贮存部,因此也不设置贮存门72。
左壁713是平板形的壁面,跨接在第一下边缘部122和第二下边缘部151之间。从前方看,左壁713为倾斜的,从下端到上端逐渐离开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左框架板152(第二主体的侧面)。
前倒三角壁76堵住在左壁713的前边缘和左框架板152之间形成的大体为倒三角形的开口。后倒三角壁712堵住在左壁713的后边缘和左框架板152之间形成的大体为倒三角形的开口。
后倒三角壁712相对于左壁713弯曲90度。即,后倒三角壁712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壁面,垂直于左框架板152。
前倒三角壁76是从左壁713的前边缘向左框架板152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倾斜面,以与图像形成部箱体15前面的下角部(左框架板152的前侧下端部)接触的部分为顶点,宽度随着向上方而变宽,形状大体是以上边缘部76a为底边的倒三角形。由于存在这样的前倒三角壁76,所以从前方看图像形成部箱体15,其前方上部的角部被斜着切掉。上边缘部76a的高度位置相当于图像形成部箱体15顶面的高度位置。
顶壁714包括与左壁713的上边缘部对应的上层顶壁714a、与前倒三角壁76的上边缘部对应的下层顶壁714b、架设在上层顶壁714a的前边缘部和下层顶壁714b的后边缘部之间的垂直壁714c。顶壁714形成这样的台阶形是为了与安装贮存结构70的对方(即图像读取部箱体12和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形状相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盖体71上设置有用于贮存物品的贮存部73。贮存部73是通过使左壁713的大体中央位置向右凹陷来形成。贮存部73是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731、呈倒梯形的前后一对侧板732、架设在这一对侧板732的上边缘部之间的顶板733、架设在这些底板731、一对侧板732和顶板733的各右边缘部之间的内板734所围成的空间。如上所述,由于左壁713是沿所述假想面S的壁面,所以贮存部73设置在假想面S内侧形成的空间内。
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左框架板152上,与定影部32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通气口153,并且在该通气口153安装风扇装置150。在盖体71的左壁713上,与风扇装置15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百叶窗(louver)74。在定影部32实施了冷却处理后的空气,利用风扇装置150的驱动,通过通气口153和百叶窗74排到外部。
在左壁713前后方向中央部位的上方位置上,凹下设置有用户可以插入手指尖的凹陷抠手部7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右侧部设置有与贮存结构70的盖体71对应的、相同外观形状的盖体71′(图2A)。在该盖体71′上不设置贮存部73和百叶窗74,但设置有与凹陷抠手部75对应的凹陷抠手部75′。
在抬起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搬运时,用户可以把手指尖插入到所述一对凹陷抠手部75、75′中。这样,由于可以防止直接提起图像读取部箱体12,所以内部安装有精密仪器的图像读取部箱体12不会因提起时的负荷造成变形。因此,可以防止产生因图像读取部箱体12的变形引起精密仪器失常,而不能恰当地进行图像读取处理的不利情况。
在前倒三角壁76的前边缘部的上方位置,设置有月牙形的缺口部761。该缺口部761是把前倒三角壁76前边缘部的一部分和与它相连的前倒三角壁76壁面的一部分切掉而形成的。用户在打开或关闭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前方框架80时,把手指插入到缺口部761中。此外,缺口部761还能够起到通气口的作用。
此外,在前倒三角壁76的前边缘部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排成一列的三个贯通孔762。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左框架板152前边缘部上,与各贯通孔762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螺丝孔154。在盖体71重叠在左框架板152上的状态下,使螺栓77穿过贯通孔762,并通过前方框架80的下垂支柱82,螺纹连接在左框架板152的螺丝孔154上。由此,盖体71通过前方框架80安装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上。
在盖体71上,除了前倒三角壁76前边缘部的贯通孔762以外,在各个部位还设置有贯通孔。图中省略的螺栓通过这些贯通孔,拧在设置于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对应位置的螺丝孔中。
贮存门72安装在向贮存部73的左边的开口部分,可以打开或关闭,其具有平板形的门主体721、呈字形的框体722。门主体721具有与矩形的贮存部73的开口一致的矩形形状。框体722由门主体721的、图3中的前后侧边缘部和左端边缘部直立设置。
字形的框体722包括前后一对的侧边缘框体722a以及架设在这一对侧边缘框体722a之间的端部边缘框体722b。贯通各侧边缘框体722a右端部的螺钉轴723分别拧入设置在贮存部73各侧板732的下端部上的螺丝孔732a中。这样如图4所示,贮存门72就被安装在侧板732之间,可以绕螺钉轴723转动。
此外,也可以替代螺钉轴723,而在贮存门72的一对侧边缘框体722a的底端部设置相互向相反方向突出的一对圆柱突起。通过把这一对圆柱突起嵌入在分别与贮存部73对应设置的支撑孔中,由此使贮存门72绕圆柱突起一体转动。
在贮存门72的端部边缘框体722b上具有前后一对的方孔,从该方孔向外设置有使圆周面的一部分突出的圆柱片724。图中省略的板簧对这些圆柱片724施加沿从端部边缘框体722b的方孔向外部突出的方向的作用力。
另一方面,在贮存部73的顶板733上,与各圆柱片724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可以使该圆柱片724嵌入的卡止孔733a。用户把如图4所示的打开状态的贮存门72,绕螺钉轴723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贮存门72的转动,各圆柱片724与顶板733的左端部干扰,该各圆柱片724就克服板簧的作用力先埋入方孔内,然后在卡止孔733a的位置再突出,嵌入该卡止孔733a中。这样贮存门72稳定在关闭状态。
在顶板733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位上设置有操作凹部713a,它是通过把左壁713向上方切入而形成的。在把关闭状态的贮存门72(参照图1)打开时,用户把手指插入该操作凹部713a中,把端部边缘框体722b向左拉即可。通过这样做,贮存门72绕螺钉轴72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打开。
此外,在端部边缘框体722b的与操作凹部713a对应的部位上形成防滑件725。用户用手指按住该防滑件725,可以更容易地打开贮存门72。
贮存结构70由于具有上述结构,所以可以利用贮存部73的空间储存各种物品。例如可以储存图像形成装置10的使用说明书、清洁用的布以及修理用的工具等。而且贮存部73不从图像形成装置10的侧面突出,而是利用图像读取部箱体12和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左右方向尺寸差来设置,因而不增加图像形成装置10的空间占有面积。
下面根据图5,需要时参照图1~图4,对以可自如装拆的状态安装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前面的前方框架80(第二盖)进行说明。在图5中用实线表示打开手动供纸盘61的状态,用双点划线表示关闭手动供纸盘61的状态。
前方框架80包括上部条材81、左右一对的下垂支柱82和左右一对的延伸板83。上部条材81以紧密接触的状态安装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上方前边缘部上,断面为L形。下垂支柱82分别从上部条材81的左右端部下垂,安装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左右垂直边缘板155上。延伸板83是从上部条材81的左右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构件,越向后方则左右之间的距离越变宽,该延伸板83层叠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前方上部的左右水平边缘板(斜切的边缘部)156上。手动供纸盘61介于一对下垂支柱82之间。
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前方上边缘部上设置有C型框架157(图3),其使由L型钢构成的外表面朝向上下方向和前方。上部条材81以其内表面朝向下方和后方的状态紧贴在该C型框架157上。
各下垂支柱82包括:前面支柱821,分别从上部条材81的前面下垂,该前面支柱821和上部条材81的前面位于同一面上;以及垂直支柱822,沿上下方向延伸,从所述一对前面支柱821相对的边缘部,垂直地向后方延伸。在各垂直支柱822上设置与前倒三角壁76的贯通孔762对应的贯通孔823。
在把前方框架80按压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前面,并把盖体71按压在左框架板152上的状态下,使螺栓77插入前倒三角壁76的贯通孔762和前方框架80的垂直支柱822的贯通孔823中,并拧在左框架板152的螺丝孔154上进行固定。如图4所示,通过这样的固定,盖体71和前方框架80被安装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上。此外,当把盖体71安装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上时,除了所述贯通孔762、823以外,还利用穿设在各部位的贯通孔,但省略了其说明。
为了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0内的维护作业等,要把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上安装的前方框架80取下来时,用户在取下螺栓77后,把手插入到前倒三角壁76的月牙形缺口部761中,把前方框架80的垂直支柱822向身前拉即可。这样可以容易地把前方框架80从图像形成部箱体15上取下来。
图6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实际设置状态的正视图。在此举例表示的是图像形成装置10安装在其他设备M之间的情况。即使是这种安装方式,缺口部761由于设置在前倒三角壁76的前边缘部,位于离开分别相邻设置的其他设备M的位置上,所以也可以不受其他设备M的干扰,把手插入到月牙形缺口部761中。因此用户不用移动图像形成装置10,就可以容易地把前方框架80从图像形成部箱体15上取下来。
在图6中举例表示了通过螺栓77可以取下(开关)的前方框架80。但也可以替代这样的前方框架80,把不用螺栓,而通过转动操作就能容易地进行开关操作的前盖90应用到图像形成装置10中。
下面根据图7A~7C对这样的前盖90(第二盖)的例子进行说明。图7A、7B是表示前盖90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7A表示关闭出纸盘51和前盖90的状态,图7B表示打开出纸盘51和前盖90的状态。图7C表示两用齿轮97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在图7A~7C中用X和Y表示的方向与图1A、1B的情况相同(X为左右方向(—X:左方,+X:右方),Y为前后方向(—Y:前方,+Y:后方))。
前盖90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部框架91、架设在这一对侧部框架91的上边缘部之间的顶框架92、从该顶框架92的前边缘部下垂规定尺寸的前框架93。在由所述一对侧部框架91、顶框架92和前框架93所包围的空间内,手动供纸盘61支撑在侧部框架91之间所架设的图中省略的轴上,并可绕该轴转动。
侧部框架91的下端部支撑在框架轴911上,可绕该框架轴911转动,并且该框架轴911支撑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图中省略的箱体框架上。这样前盖90可以在图7A所示的关闭姿势和图7B所示的敞开姿势之间改变姿势。
此外,各侧部框架91的外侧被前面说明的盖体71、71′覆盖。因此,在前盖90关闭于图像形成部箱体15上的状态下,侧部框架91的外侧面一部分通过月牙形缺口部761(图4)露出。
出纸盘51包括:盘主体511,前端的高度设定成与前盖90的顶框架92相同水平;左右一对的托架512,呈U字形,从所述盘主体511后端的左右方向两个端部向后方突出;以及一对盘轴513,从各托架512分别向相反方向突出。
出纸盘51的盘轴513支撑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图中省略的箱体框架的适当部位上,出纸盘51绕盘轴513向正反双向转动。这样出纸盘51就可以在图7A所示的横向姿势和图7B所示的倾斜姿势之间改变姿势。
这样的出纸盘51和前盖90通过同步开关机构94相互连接。同步开关机构94包括:前盖侧齿条95,从左侧部框架91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部位向后方突出;盘侧齿条96,从盘主体511左边缘部的前部下垂,能与所述前盖侧齿条95交叉;以及两用齿轮97,配置在所述盘侧齿条96和前盖侧齿条95的交叉位置,与两者啮合。
在前盖侧齿条95的下边缘部设置有齿条的齿951。前盖侧齿条95支撑在第一轴952,并绕该第一轴952自如转动,所述第一轴952在左侧部框架91的大体中央部位向内侧突出设置。前盖侧齿条95的设置有齿条的齿951的边缘面,做成向下侧稍下凹的圆弧面。
盘侧齿条96的前边缘部设置有齿条的齿961。盘侧齿条96支撑在第二轴962,绕该第二轴962自如转动,所述第二轴962从盘主体511的左边缘部的前方位置向外(左方)突出设置。盘侧齿条96的设置有齿条的齿961的边缘面,做成向前下方稍凸出的圆弧面。
两用齿轮97配置在前盖侧齿条95和盘侧齿条96交叉位置附近的前盖侧齿条95的下侧,而且在盘侧齿条96前侧的位置上。如图7C的圆圈内所示,两用齿轮97包括隔开圆盘971、第一齿轮972、第二齿轮973和齿轮轴974。
第一齿轮972层叠在隔开圆盘971的左面一侧,可以与其同心地一体转动,而且与前盖侧齿条95的齿951啮合。第二齿轮973层叠在隔开圆盘971的右面一侧,可以与其同心地一体转动,而且与盘侧齿条96的齿961啮合。齿轮轴974贯通隔开圆盘971、第一齿轮972和第二齿轮973的中心位置,可以与它们一体转动。
第一和第二齿轮972、973的直径尺寸都比隔开圆盘971的直径尺寸小。因此,在前盖侧齿条95与第一齿轮972啮合,并且盘侧齿条96与第二齿轮973啮合的状态下,各齿条95、96被隔开圆盘971隔开,两者互不干扰。
采用这样构成的同步开关机构94,在使前盖90从关闭姿势变到敞开姿势时,用户只要把手插入到月牙形缺口部761(图4)中,把前盖90向前拉出即可。通过这种拉出动作,所述前盖90绕框架轴911向图7A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前盖侧齿条95绕第一轴95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向前方移动,所以与该前盖侧齿条95的齿951啮合的第一齿轮972,绕齿轮轴974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通过所述第一齿轮972的转动,与该第一齿轮972为一体的第二齿轮973也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盘侧齿条96因其齿961与所述第二齿轮973啮合而上升。因此,盘主体511通过第二轴962被向上推,绕盘轴51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在前盖90的姿势变成敞开姿势的状态下,出纸盘51也从横向姿势变成倾斜姿势。因此如图7B所示,在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前面上角部形成越向前其前端越向上的开口,所以用户通过该开口可以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图像读取部箱体12的左右方向尺寸被设定成比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左右方向尺寸大。并且沿连接图像读取部箱体12的第一下边缘部122和图像形成部箱体15的第二下边缘部151的假想面S,配置盖体71的左壁713。
由于该盖体71的左壁713是倾斜面,所以即使在把图像形成装置10配置成如图6的状态或沿办公室内的壁面配置图像形成装置10的情况下,在其他设备M或壁面与盖体71之间也形成间隙。因此用户把手插入到该间隙中,能够容易地移动图像形成装置10。或者用户也可以用双手夹住前倒三角壁76,使其移向身前,或把手掌分别按在两个前倒三角壁76上并反复进行向左右摇晃装置主体的动作,逐渐使它移向身前,由此能够容易地把图像形成装置从相邻的设备之间拉出。
此外,在左壁713上形成用于储存物品的贮存部73。该贮存部73是假想面S内侧的凹陷部分,而且利用了原来没用的空间。因此不增加图像形成装置的体积,具体地说,贮存部73不设置从图像形成装置突出的贮存用的部分。在这样的贮存部73中,例如可以贮存图像形成装置10的使用说明书或工具等各种物品,非常方便。例如在贮存部73中贮存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说明书的情况下,在用户需要该说明书时,不必去找说明书,可以迅速处理各种事务。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侧面安装盖体71,其具有沿假想面S的左壁713,在盖体71内侧形成贮存部73的贮存空间。因此,贮存在贮存部73中的物品用盖体71掩盖,不会影响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观,可以把该图像形成装置10设计的更漂亮。
此外,由于在盖体71上设置有凹陷抠手部75,可以防止用户在搬运时把手插入图像读取部箱体12下边缘部122附近,向上抬图像形成装置10。因此,可以防止内部安装有精密仪器的图像读取部箱体12因被抬起时的负荷造成变形。
并且在盖体71上设置有可以打开或关闭的贮存门72。用户通过打开贮存门72,可以对贮存部73进行物品的放入或取出,并且通过关闭贮存门72,可以防止物品从贮存部73中掉出来。
发明不限于所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以下的内容。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复印机为例对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打印机,还可以是传真机。此外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黑白印刷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彩色印刷用的图像形成装置。而且,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具有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的各种功能的所谓数码复合机(MFP)。
(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把原稿读取部20中的原稿P1的输送方向和图像形成部30中的纸P的输送方向设定成相互垂直。但也可以代之以把原稿读取部20中的原稿P1的输送方向和图像形成部30中的纸P的输送方向设定成相同的方向。
(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仅在左侧盖体71上设置有贮存部73,但也可以在右侧盖体71′上也设置贮存部。
(4)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使图像读取部箱体12后部也从图像形成部箱体15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在后方的空间中也可以形成与以上所述相同的贮存部。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主体,内部安装有用于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的图像读取部;
第二主体,配置在所述第一主体的下方,内部安装有图像形成部,所述图像形成部根据所述图像读取部读取的图像信息,实施规定的图像形成处理;以及
第一盖,安装在所述第二主体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其中,
所述第一主体的横向宽度尺寸比所述第二主体的横向宽度尺寸大,
所述第一盖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
所述第一壁面是沿连接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的假想面的壁面,所述第一边缘部是在所述第一主体横向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边缘部,所述第二边缘部是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对应的边缘部,在所述第二主体横向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下部,
所述第二壁面是堵住在所述第一壁面的前边缘和所述第二主体的侧面之间形成的大体为倒三角形的开口的壁面,其具有从所述第一壁面的前边缘向所述第二主体的侧面方向倾斜的倾斜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盖,以自如打开或关闭的状态安装在所述第二主体的前面;其中,
所述第一盖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主体的左右侧面上,
所述第二盖配置在左右的第二壁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面部大体为倒三角形,以与所述第二主体前面的下角部接触的部分为顶点,越向上越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倾斜面部具有缺口部,该缺口部通过把所述倾斜面部前边缘的一部分和与它相连的所述倾斜面部的一部分向后切掉而形成,
所述第二盖的侧面通过所述缺口部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以其下端部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贮存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盖的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主体的侧面之间的空间内,能贮存规定的物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贮存部具有通过使所述第一壁面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二主体侧面的方向凹陷来形成的贮存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能开关的门,是所述第一壁面的一部分;其中,
在所述能开关的门的内侧形成有所述贮存部的贮存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能开关的门,覆盖所述第一壁面的凹陷部分的开口;其中,
所述凹陷部分的开口为矩形,所述能开关的门具有形状与所述矩形开口一致的板构件,
所述能开关的门在打开或关闭时,以其下端部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318263 | 2007-12-10 | ||
JP2007318261 | 2007-12-10 | ||
JP2007318261A JP2009139817A (ja) | 2007-12-10 | 2007-12-10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318263A JP5232456B2 (ja) | 2007-12-10 | 2007-12-10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318261 | 2007-12-10 | ||
JP2007-318263 | 2007-12-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58473A true CN101458473A (zh) | 2009-06-17 |
CN101458473B CN101458473B (zh) | 2011-10-12 |
Family
ID=40769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8402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8473B (zh) | 2007-12-10 | 2008-12-09 | 具有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9139817A (zh) |
CN (1) | CN101458473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39414A (zh) * | 2011-11-22 | 2013-06-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多功能装置 |
CN103856674A (zh) * | 2012-11-30 | 2014-06-1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61975B2 (ja) | 2009-12-18 | 2015-08-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35783B2 (ja) * | 2012-03-06 | 2016-11-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開閉カバー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29459B2 (ja) * | 2013-11-28 | 2017-11-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33569B2 (ja) * | 2004-11-26 | 2009-09-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原稿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2007
- 2007-12-10 JP JP2007318261A patent/JP2009139817A/ja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12-09 CN CN2008101840241A patent/CN10145847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39414A (zh) * | 2011-11-22 | 2013-06-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多功能装置 |
CN103139414B (zh) * | 2011-11-22 | 2016-04-13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多功能装置 |
US9531895B2 (en) | 2011-11-22 | 2016-12-2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ulti-function device with image scanning unit and grip portion |
CN103856674A (zh) * | 2012-11-30 | 2014-06-1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设备 |
US9325870B2 (en) | 2012-11-30 | 2016-04-26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CN103856674B (zh) * | 2012-11-30 | 2016-10-19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设备 |
US9584692B2 (en) | 2012-11-30 | 2017-02-2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58473B (zh) | 2011-10-12 |
JP2009139817A (ja) | 2009-06-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58473B (zh) | 具有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 |
US810785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image reading unit | |
CN101459754B (zh) | 具有带接触玻璃的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548102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6987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5886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7848676B2 (en) | Internal output 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23245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4511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57517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9991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19263B1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2604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6987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2604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2604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1926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2604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12300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10185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EP0837591A2 (en) | Image recording device | |
JP595340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4511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13967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575523B1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12 Termination date: 2021120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