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7451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7451B
CN101457451B CN2008101783588A CN200810178358A CN101457451B CN 101457451 B CN101457451 B CN 101457451B CN 2008101783588 A CN2008101783588 A CN 2008101783588A CN 200810178358 A CN200810178358 A CN 200810178358A CN 101457451 B CN101457451 B CN 1014574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torage
connecting rod
storage portion
plate member
sewing machi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83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7451A (zh
Inventor
川岛义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57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74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74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74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缝纫机,具有将驱动部侧的驱动力传递给动作部侧的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具有:板部件、以及可摆动地支撑于在板部件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形成的孔部内的轴部件。板部件具有储油部,该储油部朝孔部开口并收容用于对轴部件和孔部的滑动接触部分进行润滑的油。收容在储油部内的油可提高孔部内的轴部件的润滑性。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将驱动部侧的驱动力传递给动作部侧的连杆机构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缝纫机中配置有多个将驱动部侧的驱动力传递给动作部侧的连杆机构。连杆机构例如具有:板部件、以及可摆动地支撑在贯穿板部件的孔部内的轴部件。
在该连杆机构中进行供油,以使轴部件在孔部顺畅地滑动。该供油是将润滑油强制性朝轴部件的滑动部分输送的强制润滑。
在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平成5年第1084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在轴部件的外周部具有填充润滑脂(grease)的储油部的减速装置。在减速装置中,储油部的润滑脂可提高轴部件与轴承部件之间的润滑性。
在将上述以往结构的储油部应用于缝纫机的连杆机构、将储油部设置在连杆机构的轴部件上时,轴部件会大径化。随着该轴部件的大径化,连杆机构大型化,因此,存在缝纫机整体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可靠地对轴部件的滑动部进行润滑、可实现连杆机构的小型化、且作为整体可实现小型化的缝纫机。
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具有将驱动部侧的驱动力传递给动作部侧的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具有:板部件、以及可摆动地支撑于在所述板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的孔部内的轴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部件具有储油部,该储油部朝所述孔部开口并收容对所述轴部件和所述孔部的滑动接触部分进行润滑的油。
采用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在对缝制对象物进行缝制时,连杆机构用板部件一端部的孔部将轴部件可摆动地支撑。板部件具有朝孔部开口的储油部。若预先在该储油部内填充半固体状的润滑脂作为油,则能可靠地朝轴部件和孔部的滑动接触部分供给润滑脂,进行合适的润滑。由于将储油部设置在板部件上,因此可实现轴部件的小型化、连杆机构的小型化。
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部由沿所述轴部件的整个轴向延伸的贯穿孔形成。
采用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由于储油部是沿孔部的整个轴向尺寸延伸的贯穿孔,因此即使连杆机构的板部件变薄,也可储存更多的润滑脂,进行充分的润滑。
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部由沿所述板部件的面方向切出的槽形成。
采用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储油部成为沿板部件的面方向切出的非贯穿形状的槽。与从板部件的一侧的面朝另一侧的面贯穿的贯穿孔不同,通过采用非贯穿形状的储油部,可抑制润滑脂飞散。在用轴部件将板部件和其它板部件可摆动地连结、该板部件和其它板部件彼此滑动接触时,若将储油部设置在板部件的其它板部件侧(滑动接触面侧),则能可靠地防止润滑脂飞散。
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部以朝所述板部件的另一端侧延伸的形态形成。
采用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可利用板部件的形状将储油部沿板部件的长度方向长长地形成,可在不会导致轴部件的大径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大润滑脂的储存量。
技术方案5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孔部的周缘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储油部,多个所述储油部中的一个所述储油部以朝所述板部件的另一端侧延伸的形态形成。
采用技术方案5的缝纫机,由于在孔部的周缘部设置有多个储油部,因此可在孔部的内周面上实现良好的润滑状态。朝板部件的另一端侧延伸的储油部可在不会导致轴部件的大径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大润滑脂的储存量。
技术方案6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孔部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储油部,从所述孔部的轴向看,多个所述储油部辐射状地延伸形成。
采用技术方案6的缝纫机,由于在孔部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储油部,因此可在孔部的内周面上实现均匀的润滑状态。由于储油部辐射状地延伸形成,因此可储存更多的润滑脂。
技术方案7~技术方案12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部件上沿该板部件的面方向设置有与所述储油部不连通的辅助槽。
在连杆机构中,通常情况下,板部件通过轴部件与其它部件连结,这些板部件和其它部件以彼此相对的面一边滑动一边进行关节运动(连杆运动)。采用技术方案7~技术方案12的缝纫机,通过在辅助槽内填充润滑脂,可将该润滑脂朝板部件和其它部件的滑动接触部分供给,可进行顺畅的连杆运动。
技术方案13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部侧具有输送缝制对象物的送料牙,所述驱动部侧的第一驱动部与所述送料牙之间由使所述送料牙动作的送料机构构成,在所述送料机构上配置有包括所述板部件和所述轴部件的第一连杆机构。
采用技术方案13的缝纫机,在对缝制对象物进行缝制时,利用送料牙将缝制对象物朝规定方向输送。由于在送料机构上配置有包括板部件的第一连杆机构,因此,在送料机构的滑动部分(板部件)上可利用储油部的润滑脂实现良好的润滑状态。
技术方案14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机构还包括对所述送料牙的送料量进行调节的送料调节机构,所述送料调节机构包括:可利用调节体来变更摆动姿势的姿势切换体;设置在所述姿势切换体上的固定轴部件;在一端与所述固定轴部件可摆动地连结、在另一端与移动轴部件可摆动地连结的摆动连杆;通过所述移动轴部件与所述摆动连杆连结、随着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进行往复移动的输入侧连杆;以及在一端与所述移动轴部件可摆动地连结、在另一端与以对应于所述送料牙的送料量的角度进行摆动的水平送料轴可摆动地连结的输出侧连杆,将所述第一驱动部作为所述主轴,将所述摆动连杆和所述输出侧连杆作为所述板部件,将所述固定轴部件和所述移动轴部件作为所述轴部件,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包括:所述摆动连杆和所述输出侧连杆、以及所述固定轴部件和所述移动轴部件。
在缝制时的每一针中,送料调节机构的摆动连杆和输出侧连杆摆动,缝制速度越大,其摆动速度越大。因此,在以往的送料调节机构中,为了提高耐久性,进行强制润滑,将润滑油强制地朝轴部件的滑动部分输送。采用技术方案14的缝纫机,送料调节机构的摆动连杆和输出侧连杆作为具有储油部的板部件构成。无需使用以往的强制润滑,即可利用储油部的润滑脂进行润滑,可良好地维持送料调节机构的滑动部分的润滑。
技术方案15的缝纫机包括上下运动的缝针,所述动作部侧具有捕捉从所述缝针的针眼延伸出的线的拨线柄,所述驱动部侧的第二驱动部与所述拨线柄之间由使拨线柄动作的拨线机构构成,在所述拨线机构上配置有包括所述板部件和所述轴部件的第二连杆机构。
在技术方案15的缝纫机中,在结束了缝制对象物的缝制后,通过操作者进行规定操作来进行切线,拨线机构的拨线柄对从缝针的针眼延伸出的线(面线)进行拨线。拨线机构将切断后的面线的端部从缝制对象物拉出。设于拨线机构的第二连杆机构的板部件用储油部来保持润滑脂。因此,缝制对象物不会沾上油。第二连杆机构可防止拨线机构的大型化,并可使板部件与轴部件之间的润滑状态变得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缝纫机整体的从正面侧看的立体图。
图2是送料机构的从下方侧看的立体图。
图3是在正向送料中使送料牙朝下方移动时送料调节连杆体的附近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4是在正向送料中使送料牙朝上方移动时与图3相当的图。
图5是在反向送料中使送料牙朝下方移动时与图3相当的图。
图6是在反向送料中使送料牙朝上方移动时与图3相当的图。
图7A是表示输出侧连杆的整体构造的放大图。
图7B是沿图7A的VIIB-VIIB线的剖视图。
图8A是表示形成为非贯穿的储油部的变更形态的与图7A相当的图。
图8B是沿图8A的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
图9是将形成为非贯穿的储油部的另一变更形态和其它板部件一起表示的输出侧连杆的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在输出侧连杆的长度方向上加长了储油部的变更形态的与图7A相当的图。
图10B是沿图10A的XB-XB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输出侧连杆的长度方向上加长了储油部的另一变更形态的与图9相当的图。
图12A是表示设置有辅助槽的变更形态的与图7A相当的图。
图12B是沿图12A的XIIB-XII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设置有辅助槽的变更形态的与图9相当的图。
图14是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拨线机构的变更形态的图,是从缝纫机的背面侧看拨线机构的整体图。
图15A是表示摆动连杆的整体构造的放大图。
图15B是沿图15A的XVB-XV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缝纫机M具有底板部1、竖立设置于底板部1右侧部分的立柱部2、以及以与底板部1相对的形态从立柱部2的上部朝左方(图1中的左方)延伸的机臂部3。缝纫机M在底板部1的内部设置有切线机构(未图示)和梭(未图示)等。所述梭将卷绕有底线的梭心以可自由装拆的形态支撑。底板部1在其左方的上表面具有针板33。
在机臂部3左端的内部设置有支撑部件(未图示),该支撑部件将针杆5以可滑动的形态支撑。针杆5在一端上具有缝针7。如图2所示,作为缝纫机主轴的上轴6设置在机臂部3的内部。通过缝纫机马达(未图示)的驱动,上轴6旋转。上轴6的旋转力通过针杆驱动机构(未图示)进行传递,从而使针杆5上下移动。
详细内容如后所述,缝纫机M具有拨线机构100(参照图14)。拨线机构100具有拨线柄8,该拨线柄8用于捕捉从缝针7的针眼延伸出的面线(未图示)。所述切线机构在缝制对象物的缝制结束、操作者进行规定操作时进行切线动作。拨线柄8以横穿缝针7的上下运动通路的形态动作,捕捉切断后的面线的端部并将其从缝制对象物拉出。
缝纫机M具有送料机构20,该送料机构20用于将作为缝制对象物的布料朝规定方向输送。图2是表示送料机构20的概略结构的从下方侧看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送料机构20具有:送料牙14、送料调节机构35、送料方向切换机构50、以及送料牙驱动机构10。送料牙14输送布料。送料调节机构35对送料牙14的送料量进行调节。送料方向切换机构50将送布方向切换成后方(正向)或前方(反向)。送料牙驱动机构10沿前后方向(送布方向)和上下方向驱动送料牙14。送料方向切换机构50和送料牙驱动机构10连结。送料牙14构成缝纫机M的动作部的一部分。
下面对送料牙驱动机构10进行说明。
底板部1在其内部将左右方向延伸的下轴11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缝纫机马达的驱动力通过上轴6和同步带(未图示)进行传递,从而使下轴11朝规定方向旋转。上轴6相当于第一驱动部。如图2所示,偏心轴12与下轴11的左端部固接。上下运动连杆13设置在偏心轴12的左端部。上下运动连杆13与送料台15的后端部连结。送料台15在其上表面将送料牙14以可装拆的形态支撑。在下轴11通过上轴6的旋转而旋转时,该下轴11的旋转通过偏心轴12和上下运动连杆13使送料台15上下摆动。送料台15的摆动以其前端部为摆动支点。送料牙14与送料台15一起上下移动。
底板部1在下轴11的前方侧将水平送料轴16可旋转地支撑。水平送料轴16与下轴11大致平行。送料杆17与水平送料轴16的左端部固接。送料杆17的上端部将送料台15的前端部可摆动地支撑。杆69与水平送料轴16的右端部固接。送料调节连杆体60(第一连杆机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说明)配置在杆69与下轴11之间。在下轴11通过上轴6的旋转而旋转时,水平送料轴16通过送料调节连杆体60周向摆动。水平送料轴16的摆动使送料牙14前后移动。
下轴11、偏心轴12、上下运动连杆13、送料台15、水平送料轴16、送料杆17等构成送料牙驱动机构10。送料牙驱动机构10在每一针中重复如下循环:使送料牙14在朝上方移动并朝后方移动后,使其朝下方移动并朝前方移动。在该循环中,送料牙14仅在朝后方移动时从针板33朝上方突出。因此,通过送料牙14的移动,布料朝后方移动。将朝后方输送布料称作正向送料。将朝前方输送布料称作反向送料。正向送料和反向送料的切换通过操作者操作后述的送料方向切换杆31或送料方向切换开关30(参照图1)来进行。
在将送料方向从正向切换成反向时,送料牙驱动机构10在每一针中重复如下循环:使送料牙14在朝上方移动并朝前方移动后,使其朝下方移动并朝后方移动。在该循环中,送料牙14仅在朝前方移动时从针板33朝上方突出。
下面对送料调节机构35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送料调节机构35包括作为调节体的送料调节盘(dial)21和送料调节器22。送料调节盘21一体地具有盘轴21a,该盘轴21a具有螺纹。在立柱部2的机架40上形成有与盘轴21a螺合的前后方向的螺纹孔(未图示)。在操作者周向操作送料调节盘21时,送料调节盘21相对于立柱部2的机架40朝前后方向移动。在盘轴21a的后侧配置有送料调节器22。在送料调节器22上设置有朝左方延伸的支撑轴23。机架40对支撑轴23予以支撑。支撑轴23将送料调节器22可摆动地支撑。在送料调节器22的前表面部设置有:用于设定正向送料的送料量的凸轮面22a(第一抵接部)、以及用于设定反向送料的送料量的凸轮面22b(第二抵接部)。凸轮面22a和凸轮面22b构成V字状。通过送料调节器22以支撑轴23为支点进行摆动,凸轮面22a和凸轮面22b中的某一个与盘轴21a的后端部抵接。
在送料调节器22的后侧配置有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连结杆24。支撑销51将第一连结杆24的上端部与送料调节器22的后端部连结。在下轴11的右方配置有螺线管54(切换驱动体)。螺线管54的柱塞55的前端部与呈大致L字状的连结柄53的一端部可摆动地连结。连结柄53的另一端部朝后方延伸,与第一连结杆24的下端部连结。
如图2、图3所示,在下轴11的前侧配置有作为摆动轴的切换器轴59。在切换器轴59的右端部设置有第二连结杆52。第二连结杆52与第一连结杆24的下端部(连结柄53的后端侧)连结。在切换器轴59的左端部固接有动作杆61。在动作杆61上连结有呈大致圆弧状的圆弧状连杆62的后端部。在圆弧状连杆62的前端部利用固定销65可摆动地连结有呈大致凹字状的姿势切换体64。姿势切换体64以位于水平送料轴16后方的轴63为中心进行摆动。
在姿势切换体64的内侧配置有一对摆动连杆66。摆动连杆66在其上端侧利用固定销65与姿势切换体64可摆动地连结。在一对摆动连杆66的内侧配置有一对输出侧连杆70。输出侧连杆70在其下端侧利用移动销67(参照图3~图6)与摆动连杆66的下端侧可摆动地连结。输出侧连杆70在其上端侧利用销68(参照图3~图6)与杆69可摆动地连结。
在下轴11上固定有相对于该下轴11偏心的偏心轮72(参照图3~图6)。输入侧连杆71与偏心轮72可摆动地连结。输入侧连杆71在朝大致前方延伸的前端部通过移动销67与一对输出侧连杆70的内侧可摆动连结。输入侧连杆71随着下轴11的旋转朝后方侧(图3中箭头R的方向)和前方侧(图4中箭头F的方向)往复移动。姿势切换体64、固定销65、摆动连杆66、移动销67、销68、输入侧连杆71、输出侧连杆70等构成连杆体(称作送料调节连杆体60)。送料调节连杆体60将输入侧连杆71的移动量转换成输出侧连杆70的移动量(水平送料轴16的周向摆动量)。输出侧连杆70在输入侧连杆71的往复移动下的移动量根据姿势切换体64的姿势变化而变化。
送料调节器22通过送料调节盘21的操作而朝规定方向摆动。切换器轴59基于送料调节器22的摆动角度通过第一连结杆24和第二连结杆52进行摆动。切换器轴59的摆动通过动作杆61和圆弧状连杆62使姿势切换体64的姿势变更。送料调节连杆体60以与姿势切换体64的摆动角度相应的比率通过杆69将输入侧连杆71在下轴11旋转下的往复移动转换成水平送料轴16的周向摆动。送料牙14根据水平送料轴16的摆动量沿前后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送料调节连杆体60根据切换器轴59的摆动量来形成送料牙14的送布量。所述送料调节盘21、送料调节器22、第一连结杆24、第二连结杆52、切换器轴59、动作杆61、圆弧状连杆62、送料调节连杆体60等构成送料调节机构35。
下面对送料方向切换机构5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机臂部3的左端部设置有送料方向切换开关30。在立柱部2的右侧,送料方向切换杆31以可在待机位置(图1中用实线表示)与压下位置(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之间移动的形态进行设置。送料方向切换开关30和送料方向切换杆31均用于切换送布方向。下面以操作者操作送料方向切换杆31时为例进行说明。
弹簧(未图示)始终对送料方向切换杆31朝待机位置侧施力。在操作者使送料方向切换杆31移动至压下位置时,螺线管54的柱塞55朝后方移动(参照图5、图6)。
一旦操作者的手离开送料方向切换杆31,送料方向切换杆31便朝待机位置复位移动。在送料方向切换杆31复位移动至待机位置时,螺线管54的柱塞55朝前方移动(参照图3、图4)。随着柱塞55朝前方移动,连结柄53摆动。在连结柄53摆动了时,姿势切换体64通过第二连结杆52、切换器轴59、动作杆61、圆弧状连杆62而成为朝前方侧(图3、图4中箭头A的方向)倾斜的姿势。摆动连杆66的摆动支点(固定销65)的位置位于将输出侧连杆70两端的移动销67和销68连结的直线的前方侧。如图3所示,在输入侧连杆71移动至后方侧(图中箭头R的方向)时,杆69和水平送料轴16朝顺时针方向(图中箭头X的方向)摆动,送料牙14朝前方移动。如图4所示,在输入侧连杆71移动至前方侧(图中箭头F的方向)时,杆69和水平送料轴16朝逆时针方向(图中箭头Y的方向)摆动,送料牙14朝后方移动。
输入侧连杆71朝前后方向的往复移动与送料牙14通过上下运动连杆13的作用朝上下方向的摆动对应。在上下运动连杆13朝上方移动时(送料牙14从针板33朝上方突出时),输入侧连杆71朝前方侧移动(参照图4),使送料牙朝后方移动。在上下运动连杆13朝下方移动时(送料牙14从针板33缩入时),输入侧连杆71朝后方侧移动(参照图3),使送料牙14朝前方移动。通过上述动作,送料牙14成为正向送料。
随着柱塞55朝前方移动,连结柄53摆动,使第一连结杆24朝下方移动。通过该第一连结杆24的移动,送料调节器22以支撑轴23为支点进行摆动。通过送料调节器22摆动,凸轮面22a与送料调节盘21的盘轴21a抵接。在操作者操作送料方向切换杆31而使其移动至压下位置时,螺线管54的柱塞55朝后方移动(参照图5、图6)。随着柱塞55朝后方移动,连结柄53摆动。连结柄53的摆动通过第二连结杆52、切换器轴59、动作杆61、圆弧状连杆62使姿势切换体64朝后方侧(图5、图6中箭头B的方向)变更姿势,使其不再倾斜。
此时,与正向送料不同,摆动连杆66的摆动支点(固定销65)的位置位于将输出侧连杆70两端的移动销67和销68连结的直线的后方侧。
如图5所示,在输入侧连杆71移动至后方侧(图中箭头R的方向)时(上下运动连杆13朝下方移动时),杆69和水平送料轴16朝逆时针方向(图中箭头Y的方向)摆动,使送料牙14朝后方移动。如图6所示,在输入侧连杆71摆动至前方侧(图中箭头F的方向)时(上下运动连杆13朝上方移动时),杆69和水平送料轴16朝顺时针方向(图中箭头X的方向)摆动,使送料牙14朝前方移动。在上述动作中,送料牙14在朝前方移动时朝上方摆动,在朝后方移动时朝下方摆动。因此,送料牙14成为反向送料。
随着柱塞55朝后方移动,连结柄53摆动,使第一连结杆24朝上方移动。通过第一连结杆24的移动,送料调节器22以支撑轴23为支点进行摆动。通过送料调节器22摆动,凸轮面22b与送料调节盘21的盘轴21a抵接。送料方向切换开关30、送料方向切换杆31、第一连结杆24、第二连结杆52、连结柄53、螺线管54、切换器轴59、动作杆61、圆弧状连杆62、送料调节连杆体60等构成送料方向切换机构50。
上述结构的缝纫机M的最大特点在于在构成送料调节连杆体60的摆动连杆66和输出侧连杆70上设置了后述储油部。输出侧连杆70和摆动连杆66均相当于板部件,且彼此构造相同。
下面也同时参照图7A和图7B对输出侧连杆70进行详细说明。
图7A是表示输出侧连杆70的整体构造的放大图。图7B是沿图7A的VIIB-VIIB线的剖视图。在图7A和图7B中,输出侧连杆70整体呈板状,形成为沿上下延伸的长圆形状(近似椭圆形状)。在输出侧连杆7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孔部(称作滑动轴承孔80和滑动轴承孔90)以贯穿的形态形成。
在输出侧连杆70一端部(图7A中的下端部)的滑动轴承孔80内可摆动地插通有所述移动销67(轴部件、移动轴部件)。在输出侧连杆70另一端部(图7A中的上端部)的滑动轴承孔90内可摆动地插通有所述销68(轴部件)。
在输出侧连杆70上形成有位于滑动轴承孔80的周缘部、朝滑动轴承孔80开口的多个(例如四个)储油部81。四个储油部81均在滑动轴承孔80的整个轴向(图7A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贯穿输出侧连杆70。四个储油部81在滑动轴承孔80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从滑动轴承孔80的轴向看,四个储油部81均辐射状地延伸。四个储油部81中,两个储油部81沿输出侧连杆70的长度方向延伸,其它储油部81沿输出侧连杆70的宽度方向延伸。
在输出侧连杆70上形成有位于滑动轴承孔90的周缘部、朝滑动轴承孔90开口的多个(例如四个)储油部91。储油部91与储油部81构造相同。在储油部81和储油部91的内部作为润滑油分别收容有半固体状的润滑脂(油)。填充在储油部81内的润滑脂从面向滑动轴承孔80的所述开口到达移动销67和滑动轴承孔80的滑动接触部分。填充在储油部91内的润滑脂从面向滑动轴承孔90的所述开口到达销68和滑动轴承孔90的滑动接触部分。
虽省略图示和详细说明,但与输出侧连杆70一样,在摆动连杆6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也形成有与滑动轴承孔80和滑动轴承孔90相同的孔。在摆动连杆66的滑动轴承孔(未图示)内可摆动地插通有所述移动销67。在摆动连杆66的滑动轴承孔(未图示)内可摆动地插通有固定销65(轴部件、固定轴部件)。与输出侧连杆70一样,在摆动连杆66上也形成有与多个(例如四个)储油部81和多个(例如四个)储油部91相同的储油部。
下面对缝纫机M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形态的缝纫机M中,在布料上进行缝制时,一旦所述缝纫机马达驱动,送料机构20便将布料朝规定方向输送。这种情况下,所述缝纫机马达的驱动力通过上轴6、所述同步带、下轴11、输入侧连杆71等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传递给送料调节连杆体60。在送料调节连杆体60中,输出侧连杆70用其滑动轴承孔80和滑动轴承孔90分别将移动销67和销68可摆动地支撑。摆动连杆66用其滑动轴承孔(未图示)和滑动轴承孔(未图示)分别将移动销67和固定销65可摆动地支撑。
输出侧连杆70具有:朝滑动轴承孔80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储油部81、以及朝滑动轴承孔90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储油部91。摆动连杆66也具有:朝滑动轴承孔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储油部、以及朝滑动轴承孔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储油部。由于这些储油部81和储油部91所保持的润滑脂可沿滑动轴承孔80和滑动轴承孔90的内周面可靠地到达所述轴部件(固定销65、移动销67、销68)的滑动接触部分,因此能良好地进行润滑。
缝纫机M将储油部81和储油部91分别设置在输出侧连杆70和摆动连杆66上。因此,缝纫机M无需将作为轴部件的固定销65、移动销67和销68做成大直径,可对所述轴部件的滑动接触部分进行合适的润滑。缝纫机M可实现固定销65、移动销67和销68的小径化以及作为连杆机构的送料调节连杆体60的小型化,可容易地实现缝纫机M整体的小型化。
在本实施形态的缝纫机M中,储油部81和储油部91由在滑动轴承孔80和滑动轴承孔90的整个轴向上延伸的贯穿孔形成。因此,缝纫机M即使减小送料调节连杆体60的输出侧连杆70和摆动连杆66的厚度,储油部81和储油部91也能储存大量的润滑脂,可实现充分的润滑作用。
送料调节机构35的输出侧连杆70和摆动连杆66在缝制时的每一针中进行摆动,缝制速度越大,其摆动速度越大。以往,为了提高送料调节机构的耐久性,进行强制润滑,强制性地输送液态的润滑油。在本实施形态的缝纫机M中,将储油部81和储油部91设置在送料调节机构35的送料调节连杆体60的输出侧连杆70和摆动连杆66上。通过将润滑脂填充到储油部81和储油部91内,缝纫机M可良好地维持送料调节连杆体60的滑动部分的润滑状态。由于缝纫机M使用润滑脂来代替以往的润滑油,因此有利于缝纫机M的无油化(削减油量)。
缝纫机M将四个储油部81(储油部91)沿滑动轴承孔80(滑动轴承孔90)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因此,在滑动轴承孔80和滑动轴承孔90的内周面上可实现大致均匀的润滑状态。储油部81和储油部91以辐射状延伸的形态形成。因此,缝纫机M在储油部81和储油部91可储存更多的润滑脂。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可进行各种变更。下面就本发明的变更形态对与上述实施形态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的部分标记了相同的符号。
(1)在采用非贯穿的储油部时
图8A是表示本变更形态的输出侧连杆70A的整体构造的放大图,图8B是沿图8A的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在本变更形态中,输出侧连杆70A和摆动连杆(未图示)彼此也为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摆动连杆的说明。
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本变更形态的输出侧连杆70A上形成有朝滑动轴承孔80开口的多个(例如四个)储油部82。四个储油部82均具有在输出侧连杆70A的一侧(图8B中的左侧)的面上开口的侧面开口部82a。四个储油部82均从侧面开口部82a切入比滑动轴承孔80的轴向尺寸小的深度。换言之,储油部82相对于输出侧连杆70A,成为在滑动轴承孔80的轴向上不贯穿的非贯穿形状的槽。四个储油部82在滑动轴承孔80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从轴向看辐射状地延伸。在四个储油部82中,两个储油部82沿输出侧连杆70A的长度方向延伸,其它储油部82沿输出侧连杆70A的宽度方向延伸。
在输出侧连杆70A上形成有朝滑动轴承孔90开口的多个(例如四个)储油部92。储油部92与储油部82构造相同,具有在一侧的面上开口的侧面开口部92a。
输出侧连杆70A具有非贯穿形状的储油部82和储油部92。因此,输出侧连杆70A可防止填充在储油部82和储油部92内的润滑脂朝输出侧连杆70A的另一侧飞散。
输出侧连杆70A将储油部82和储油部92设置成均在输出侧连杆70A的同一侧的面上开口。储油部82和储油部92也可设置成彼此在输出侧连杆的不同的面上开口。如图9所示,利用销68连结的杆69在输出侧连杆70B的上部与输出侧连杆70B的另一侧(同图中的右侧)呈面接触。利用移动销67连结的摆动连杆66在输出侧连杆70B的下部与输出侧连杆70B的一侧(图中的左侧)呈面接触。储油部92的侧面开口部92a位于输出侧连杆70B和杆69的接触面侧。储油部82的侧面开口部82a位于输出侧连杆70B和摆动连杆66的接触面侧。输出侧连杆70B可将储油部92和储油部82均闭塞,能可靠地防止润滑脂飞散。
对于摆动连杆也一样,通过设置与输出侧连杆70B相同的储油部92和储油部82,能可靠地防止送料调节连杆体60上的润滑脂飞散。
(2)在连杆的长度方向上加长储油部时
图10A是表示本变更形态的输出侧连杆70C的整体构造的放大图,图10B是沿图10A的XB-XB线的剖视图。在本变更形态中,输出侧连杆70C和摆动连杆(未图示)彼此也为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摆动连杆的说明。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输出侧连杆70C上,在滑动轴承孔80的周缘部至少有一个储油部83的形状形成为与其它储油部82的形状不同。储油部83在滑动轴承孔80的内周面上朝输出侧连杆70C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侧开口。储油部83从所述开口朝输出侧连杆70C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侧延伸比其它储油部82长的长度。换言之,储油部83从位于输出侧连杆70C的一端侧的滑动轴承孔80朝位于另一端侧的滑动轴承孔90延伸形成。
在输出侧连杆70C上,在滑动轴承孔90的周缘部至少有一个储油部93的形状形成为与其它储油部92的形状不同。储油部93与储油部83构造相同,朝输出侧连杆70C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侧延伸比其它储油部92长的长度。
储油部83和储油部93利用呈长圆形状的输出侧连杆70C的形状,在输出侧连杆70C的长度方向上长长地形成。因此,输出侧连杆70C可进一步增大润滑脂的储存量。这种情况下,可防止输出侧连杆70C的移动销67和销68大径化。
输出侧连杆70C将储油部83和储油部93设置成均在输出侧连杆70C的同一侧的面上开口,但也可将它们设置成彼此在输出侧连杆的不同的面上开口。如图11所示,利用销68连结的杆69在输出侧连杆70D的上端部与输出侧连杆70D的另一侧(同图中的右侧)呈面接触。利用移动销67连结的摆动连杆66在输出侧连杆70D的下部与输出侧连杆70D的一侧(同图中的左侧)呈面接触。储油部93的侧面开口部93a位于输出侧连杆70D和杆69的接触面侧。储油部83的侧面开口部83a位于输出侧连杆70D和摆动连杆66的接触面侧。输出侧连杆70D可将储油部83和储油部93均闭塞,能可靠地防止润滑脂飞散。如图11所示,分别与输出侧连杆70D相对于杆69和摆动连杆66的滑动接触范围对应地设定储油部83和储油部93的长度方向尺寸。储油部83和储油部93的长度方向尺寸被设定在两连杆摆动时始终与其它部件滑动接触的区域(滑动接触范围)内。因此,储油部83和储油部93的润滑脂不会飞散。输出侧连杆70D还可将储油部83和储油部93的润滑脂朝输出侧连杆70D相对于杆69和摆动连杆66的滑动面供给。
对于摆动连杆66也一样,通过设置与输出侧连杆70D一样的储油部83和储油部93,可进一步提高送料调节连杆体60整体的润滑性。
(3)在设置与储油部不连通的辅助槽时
图12A是表示本变更形态的输出侧连杆70E的整体构造的放大图,图12B是沿图12A的XIIB-XIIB线的剖视图。在本变更形态中,输出侧连杆70E和摆动连杆(详细构造未图示)彼此也为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摆动连杆的说明。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在输出侧连杆70E上,在储油部81和储油部91之外,在输出侧连杆70E的一侧(图12B中的左侧)的面上设置有储油槽75(辅助槽)。储油槽75与储油部81和储油部91不连通,在输出侧连杆70E的长度方向上沿面方向形成。如图13所示,在输出侧连杆70E的下部,利用移动销67连结的摆动连杆66与输出侧连杆70E的一侧呈面接触。输出侧连杆70E和摆动连杆66以彼此相对的面一边滑动一边相对摆动。由于沿输出侧连杆70E的摆动连杆66侧的面方向设置储油槽75,因此,通过在储油槽75内填充润滑脂,在输出侧连杆70E和摆动连杆66的滑动面上可实现良好的润滑状态。
如图13所示,储油槽75的长度尺寸对应于输出侧连杆70E和摆动连杆66的滑动接触范围进行设定。在能可靠防止润滑脂飞散的同时,能始终维持充分润滑的状态。图13中表示的储油槽75在输出侧连杆70E上的位置比图12A和图12B所示的储油槽75的位置稍靠下。储油槽75在输出侧连杆70E上的位置也可根据摆动连杆66的大小和形状进行适当变更。对于摆动连杆66也一样,通过设置与输出侧连杆70E一样的储油槽75,可进一步提高送料调节连杆体60整体的润滑性。
(4)在应用于拨线装置的连杆机构时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将本发明应用于送料机构20的第一连杆机构(送料调节连杆体60),但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其它连杆机构。下面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拨线机构100的第二连杆机构的变更形态进行说明。
图14是从缝纫机M的左侧看拨线机构100的整体图。在缝纫机M中,作为驱动部的螺线管101(第二驱动部)用的收容箱109可安装在机臂部3的左端部。收容于收容箱109内部的螺线管101具有可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柱塞102。在柱塞102的前端连结有朝下方延伸的台阶状的连结杆103。在连结杆103的下端利用销104可摆动地连结有后述的摆动连杆105。
在所述机架40上安装有轴承部件107。轴承部件107将拨线轴106可摆动地支撑。拨线轴106的一端部与摆动连杆105固接。在拨线轴106的另一端部设置有构成缝纫机M的动作部的一部分的拨线柄8。摆动连杆105和拨线柄8均以拨线轴106为中心进行摆动。所述摆动连杆105、销104、拨线轴106相当于第二连杆机构。螺线管101、连结杆103、销104、摆动连杆105、拨线轴106、轴承部件107、拨线柄8等构成拨线机构100。
在布料的缝制结束、操作者进行规定操作时,所述切线机构进行切线动作。在拨线机构100中,螺线管101将柱塞102朝下方推压。柱塞102朝下方驱动连结杆103,通过摆动连杆105使拨线轴106摆动(前进)规定角度。一旦拨线轴106摆动,拨线柄8便会横穿缝针7的上下运动通路,将切断后的面线(未图示)钩住。之后,螺线管101朝上方提拉柱塞102。柱塞102朝上方驱动连结杆103,通过摆动连杆105使拨线轴106摆动(后退)规定角度。拨线柄8复位到原来的位置上,并将钩住的面线从布料上拉出。
下面也同时参照图15A、图15B对作为板部件的摆动连杆105进行说明。图15A是表示摆动连杆105的整体构造的放大图,图15B是沿图15A的XVB-XVB线的剖视图。如图15A和图15B所示,摆动连杆105整体呈板状,形成为沿上下延伸的长圆形状。在摆动连杆10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孔部(称作贯穿孔110和滑动轴承孔120)以贯穿的形态形成。
在摆动连杆105一端部(同图中的下端部)的贯穿孔110内将拨线轴106以插通状态固接。在摆动连杆105另一端部的滑动轴承孔120内可摆动地插通有销104(轴部件)。在摆动连杆105上形成有朝滑动轴承孔120开口的多个(例如四个)储油部121。四个储油部121均在滑动轴承孔120的整个轴向上延伸,贯穿摆动连杆105。四个储油部121在滑动轴承孔120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从滑动轴承孔120的轴向看,四个储油部121均辐射状地延伸。四个储油部121中,两个储油部121沿摆动连杆105的长度方向延伸,其它储油部121沿摆动连杆105的宽度方向延伸。在储油部121的内部填充有润滑脂。填充在储油部121内的润滑脂从面向滑动轴承孔120的所述开口到达销104和滑动轴承孔120的滑动接触部分。
将储油部121设置在拨线机构100的摆动连杆105上。拨线机构100可防止拨线机构的大型化,可对销104的滑动接触部分进行适当的润滑。在拨线机构100中,可预先将润滑脂保持在储油部121内,可防止油沾到布料上。
(5)其它
上述储油部的大小、形状、数目、朝向、设置部位等并不局限于图示的结构,也可根据连杆机构的强度、润滑所需的润滑脂的量、连杆机构的动作形态等进行适当变更。在送料调节连杆体60中,也可仅在摆动连杆66和输出侧连杆70中的任一个板部件上设置储油部。在板部件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滑动轴承孔(孔部)中,也可仅在任一个滑动轴承孔上设置储油部。
在送料调节连杆体60中,也可在输入侧连杆71前端部的和移动销61连结的连结部也设置储油部。还可在杆69的和销68连结的连结部也设置储油部。在拨线机构100中,也可在连结杆103的和销104连结的连结部也设置储油部。

Claims (13)

1.一种缝纫机,具有将驱动部侧的驱动力传递给动作部侧的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具有:板部件、以及可摆动地支撑于在所述板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的孔部内的轴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件具有储油部,该储油部朝所述孔部开口并收容对所述轴部件和所述孔部的滑动接触部分进行润滑的油,
所述动作部侧具有输送缝制对象物的送料牙,
所述驱动部侧的第一驱动部与所述送料牙之间由使所述送料牙动作的送料机构构成,
在所述送料机构上配置有包括所述板部件和所述轴部件的第一连杆机构,
所述送料机构还包括对所述送料牙的送料量进行调节的送料调节机构,
所述送料调节机构包括:
能利用调节体来变更摆动姿势的姿势切换体;
设置在所述姿势切换体上的固定轴部件;
在一端与所述固定轴部件可摆动地连结、在另一端与移动轴部件可摆动地连结的摆动连杆;
通过所述移动轴部件与所述摆动连杆连结、随着缝纫机主轴的旋转进行往复移动的输入侧连杆;以及
在一端与所述移动轴部件可摆动地连结、在另一端与以对应于所述送料牙的送料量的角度进行摆动的水平送料轴可摆动地连结的输出侧连杆,
将所述第一驱动部作为所述主轴,
将所述摆动连杆和所述输出侧连杆作为所述板部件,
将所述固定轴部件和所述移动轴部件作为所述轴部件,
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包括:所述摆动连杆和所述输出侧连杆、以及所述固定轴部件和所述移动轴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部由沿所述轴部件的整个轴向延伸的贯穿孔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部由沿所述板部件的面方向切出的槽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部以朝所述板部件的另一端侧延伸的形态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孔部的周缘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储油部,
多个所述储油部中的一个所述储油部以朝所述板部件的另一端侧延伸的形态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孔部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储油部,
从所述孔部的轴向看,多个所述储油部辐射状地延伸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部件上沿该板部件的面方向设置有与所述储油部不连通的辅助槽。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部件上沿该板部件的面方向设置有与所述储油部不连通的辅助槽。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部件上沿该板部件的面方向设置有与所述储油部不连通的辅助槽。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部件上沿该板部件的面方向设置有与所述储油部不连通的辅助槽。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部件上沿该板部件的面方向设置有与所述储油部不连通的辅助槽。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部件上沿该板部件的面方向设置有与所述储油部不连通的辅助槽。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运动的缝针,
所述动作部侧具有捕捉从所述缝针的针眼延伸出的线的拨线柄,
所述驱动部侧的第二驱动部与所述拨线柄之间由使拨线柄动作的拨线机构构成,
在所述拨线机构上配置有包括所述板部件和所述轴部件的第二连杆机构。
CN2008101783588A 2007-12-13 2008-11-26 缝纫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74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21567 2007-12-13
JP2007-321567 2007-12-13
JP2007321567A JP2009142411A (ja) 2007-12-13 2007-12-13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7451A CN101457451A (zh) 2009-06-17
CN101457451B true CN101457451B (zh) 2012-09-26

Family

ID=40768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835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7451B (zh) 2007-12-13 2008-11-26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142411A (zh)
CN (1) CN1014574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47534A1 (de) * 2009-12-04 2011-06-09 Dürkopp Adler AG Nähmaschine
JP2014195607A (ja) * 2013-03-29 2014-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DE102014214979B3 (de) * 2014-07-30 2015-09-10 Dürkopp Adler AG Getriebehebel für ein Nähmaschinen-Getrieb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2544A (zh) * 1997-06-16 1998-12-23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送布方向及送布装置
CN1542192A (zh) * 2003-05-02 2004-11-03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送布装置
CN1752321A (zh) * 2004-09-22 2006-03-29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送布装置
CN1990937A (zh) * 2005-12-27 2007-07-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轴支承结构
CN200981923Y (zh) * 2006-11-27 2007-11-28 玉环县力鼎缝纫机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的拨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2544A (zh) * 1997-06-16 1998-12-23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送布方向及送布装置
CN1542192A (zh) * 2003-05-02 2004-11-03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送布装置
CN1752321A (zh) * 2004-09-22 2006-03-29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送布装置
CN1990937A (zh) * 2005-12-27 2007-07-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轴支承结构
CN200981923Y (zh) * 2006-11-27 2007-11-28 玉环县力鼎缝纫机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的拨线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347091A 2001.12.1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7451A (zh) 2009-06-17
JP2009142411A (ja) 2009-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10697B2 (ja) 往復動切断工具
CN101457451B (zh) 缝纫机
CN107447377B (zh) 一种缝纫机
DE102006041430A1 (de) Werkzeugmaschine mit Motorantrieb
JP2007175150A (ja) ミシンの軸受け構造
CN1854374B (zh) 缝纫机的供油装置
CN101736532B (zh) 缝纫机布料切断装置
CN103726241A (zh) 立柱针送料缝纫机剪线机构
CN201685126U (zh) 切削加工机的自动换刀系统
CN1924142B (zh) 圆头锁眼缝纫机
CN1542192B (zh) 缝纫机的送布装置
CN101215763A (zh) 一种用于缝纫裤脚的辘脚机
JP3798857B2 (ja) 工業用ミシンの潤滑装置
CN202466155U (zh) 缝纫机
CN202786727U (zh) 缝纫机用油箱
JP2013208335A (ja) ミシン
CN213170650U (zh) 基于凸轮结构的摆动传动装置
CN213804264U (zh) 一种分离式缝纫机的送布牙组件
CN202466156U (zh) 缝纫机
KR20040010182A (ko) 재봉기의 동력 전달 기구
JP2003320192A (ja) ミシンのルーパ機構
CN106757853B (zh) 缝纫机的润滑系统
JP4127891B2 (ja) ミシン
CN100374636C (zh) 缝纫机
CN1786317A (zh) 缝纫机的给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26

Termination date: 201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