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1777B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1777B
CN101451777B CN200810179692.5A CN200810179692A CN101451777B CN 101451777 B CN101451777 B CN 101451777B CN 200810179692 A CN200810179692 A CN 200810179692A CN 101451777 B CN101451777 B CN 1014517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in
heat exchanger
bias current
flow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96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1777A (zh
Inventor
砂畠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112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5259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51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17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17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17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其加工成直管部和弯管部交替连续的蛇行状;以及多个板式翅片,其形成有供所述制冷剂管贯通的长孔状的通孔,直管部与板式翅片紧密接触,通孔具有矩形部和圆部,呈在矩形部的两侧短边形成圆部的长孔状,在板式翅片上设有偏流部,偏流部从板式翅片的表面朝向矩形部的长边以长边的中央部的规定部分成为最高位置的形态突出。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冰箱等制冷设备中用作冷却器等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对冰箱来说具有在固定箱体的外形尺寸的情况下增大箱内容量的趋势,冷却系统的相关部件因此而逐年要求小型化。对热交换器来说也要求小型化,对薄型热交换器的需求增大。
另一方面,随着原材料的涨价,对部件材料合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提高热交换器性能的同时要求材料薄壁化。作为一例已知有例如专利第2811601号(专利文献1)中揭示的热交换器,为了提高性能,对制冷设备等中使用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进行了加工。
图31至图34是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的热交换器的图。其中图31是以往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图32是该热交换器的侧视图,图33是该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图34是该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热交换器101是蛇形热交换器,将制冷剂管102弯曲成蛇行状并将制冷剂管102嵌插在板式翅片103上设有的长孔104内。热交换器101设有内缘翻边部105,其通过将长孔104的边缘切起而成并相对板式翅片103具有一定的角度。
然而,以往的热交换器例如在用于冰箱时,在运行期间会有霜附着在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103上,此时霜会集中在设置在长孔104的内缘翻边部105,存在板式翅片103彼此之间被霜堵塞而引起风量下降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以往的构成中,除霜时排出的水容易残留在长孔104处的内缘翻边部105,其结果是在冰箱运行后排水结冰,霜聚集在该冰上而加速霜对板式翅片103之间的堵塞,从而加快风量的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其加工成直管部和弯管部交替连续的蛇行状;以及多个板式翅片,其形成有供所述制冷剂管贯通的长孔状的通孔,直管部与板式翅片紧密接触,通孔具有矩形部和圆部,呈在矩形部的两侧短边形成圆部的长孔状,在所述板式翅片上设有偏流部,所述偏流部从板式翅片的表面朝向所述矩形部的长边的至少一长边以所述一长边的中央部的规定部分成为最高位置的形态突出,所述一长边从所述规定部分向所述矩形部的所述两侧短边倾斜,所述偏流部具有方向为从所述规定部分与所述一长边交叉的脊线,且所述脊线的所述方向形成为相对于通过所述板式翅片之间的气流方向倾斜。
通过这样构成,可抑制在通孔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抑制以往的内缘翻边形状那样霜局部集中附着的现象,能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上,抑制风量的下降。其结果,也可抑制除霜时排出的水的残留,能发挥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5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6是从正面看到的表示在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
图7是从侧面看到的表示在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9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11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第四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13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五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15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17是图16的左视图。
图18是图16的右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20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21是从正面看到的表示在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
图22是从侧面看到的表示在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
图23是本发明第七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24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第八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26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第九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28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29是本发明第十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
图30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
图31是以往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32是同一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图33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34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形态的限定。
(第一实施形态)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右视图。在图1、图2和图3中,热交换器1例如在冰箱的制冷系统内用作冷却器,包括:制冷剂管4,其加工成直管部2和弯管部3交替连续的蛇行状;多个板式翅片6,其形成有供制冷剂管4贯通的长孔状的通孔5。制冷剂管4的直管部2与板式翅片6紧密接触。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5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通孔5具有矩形部5a和圆部5b,是圆部5b分别与矩形部5a的两侧短边连续而形成的长孔状。
在板式翅片6上的通孔5两侧相对地设有偏流部7,该偏流部7从板式翅片6的表面朝向通孔5的矩形部5a的长边以长边的中心部成为最高位置的形态突出。
各个偏流部7其脊线形成为直线,因而在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中基本形成为三角锥。该偏流部7在形成通孔5的同时或在形成通孔5后利用金属模具加工而成。另外,根据需要,为了增加与制冷剂管4的直管部2的接触面积,也可在板式翅片6的通孔5的圆部5b设置公知的翅片环(未图示)。
在以上构成的热交换器1中,对流过各板式翅片6之间的气流进行说明。图6是从正面看到的表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图7是从侧面看到的表示在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
如图6、图7所示,用于热交换的气流从板式翅片6的下方朝上方流动。在此,将制冷剂管4的直管部2相对于流过板式翅片6之间的气流方向交替地错开配置,以使所有的直管部2相对于气流方向不在同一方向(同一轴上)重叠,如图2所示,制冷剂管4弯曲加工以使直管部2位于两根轴x、y上。将通孔5以穿过矩形部5a和圆部5b的通孔5的中心轴相对于流过板式翅片6之间的气流方向倾斜的状态设置。通过将直管部2如此地相对于气流方向交替地错开配置,气流基本均匀地与所有的直管部2接触,可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性能。该气流的方向在图1中也用箭头作了表示。
如图6所示,在图中左侧流动的气流中远离制冷剂管4的部位所流过的气流A平面看基本呈直线前进。而在靠近偏流部7的部位所流过的气流B在流过前段制冷剂管4后,在刚流过制冷剂管4后的空间中产生的诱导作用下改变方向地流过偏流部7侧并爬上偏流部7。由于偏流部7的脊线倾斜,因此气流在流过偏流部7时以向外侧稍许偏流的形态流过板式翅片6。
而在图中右侧流动的气流中远离制冷剂管4的部位所流过的气流C平面看基本呈直线前进。流过偏流部7的气流D爬上偏流部7,在流过后段制冷剂管4时,以后段的制冷剂管4为界分流。图中右侧的气流以绕过制冷剂管4右侧的状态流过板式翅片6,图中左侧的气流绕过制冷剂管4左侧。
尤其是气流D中绕过制冷剂管4左侧的气流立体地看如图7所示。即,大致可分成:流过板式翅片6之间的气流;从板式翅片6之间流过相邻的板式翅片6的通孔5(虚线部分)而与在相邻的板式翅片6表面流动的气流合流的气流。
合流的气流受到越过偏流部7的气流(图7中朝左侧凸起的气流)的影响而流过通孔5,因而通孔5周围的空气因该气流的作用而不会滞留。
其结果是,通孔5周围气流的紊流增大,板式翅片6中的气流滞止区域减小。因而气流容易朝相邻的板式翅片6流动,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1中,上述气流在最前段的翅片间距大的部分流经板式翅片6之间的风速较慢,通风压力损失也较小,因而上述紊流作用小。但是在翅片间距小的部分,随着风速的加快通风压力损失也增大,存在较大的紊流作用。因而在翅片间距较小的部分,具有更大的热交换作用,能提高热交换能力。
这样,通过在通孔5两侧形成相对的偏流部7,可抑制在通孔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抑制以往的内缘翻边形状那样霜局部集中附着的现象,能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6上,风量也不会降低。其结果,也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发挥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在通孔5周围以大致三角锥状的形态立体地突出有偏流部7,因而在增强板式翅片6的弯曲强度的同时可提高板式翅片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这样可提高制冷剂管4与板式翅片6的紧密接触力,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而且,即使对于板式翅片6的薄壁化也可维持紧密接触力,随着薄壁化可降低材料费。
(第二实施形态)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9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图8、图9所示的板式翅片16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剂管4上,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不同之处在于:仅在通孔5的一侧设有偏流部7。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1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16的偏流部7而能产生紊流,能产生流过通孔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16表面分流的气流。
其结果是,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通孔5周围气流的紊流增大,板式翅片16中的气流滞止区域减小,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7立体突出,可提高板式翅片1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4与板式翅片16的紧密接触力,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并随着板式翅片1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1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发挥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第三实施形态)
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11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图10、图11所示的板式翅片26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剂管4上,同样地在通孔5的两侧设有偏流部7a、7b。然而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将一个偏流部7a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26的表面侧,将另一偏流部7b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26的背面侧。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2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26的偏流部7而产生紊流,能产生流过通孔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26表面分流的气流。
尤其是偏流部7a、7b其突出方向在板式翅片26的表面侧、背面侧不同,因而影响流过相邻板式翅片26的通孔5的气流而成为紊流进一步增加的状态。其结果,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比,通孔5周围气流的紊流进一步增大,板式翅片26中的气流滞止区域减小,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7a、7b立体突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地可提高板式翅片2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4与板式翅片26的紧密接触力。还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并随着板式翅片2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2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确保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第四实施形态)
图12是本发明第四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13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图12、图13所示的板式翅片36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剂管4上,同样地偏流部17处于通孔5的两侧,从表面侧突出。然而如图12所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偏流部17平面看形成为大致梯形,通孔5的中央部的规定范围形成为最高的范围。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3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36的偏流部17而产生紊流,能产生流过通孔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36表面分流的气流。
其结果,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增大通孔5周围气流的紊流,减小板式翅片36的气流滞止区域,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17立体突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地可提高板式翅片3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4与板式翅片36的紧密接触力。还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并随着板式翅片3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3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确保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并且,对于偏流部17也可与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地将一个偏流部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36的表面侧,将另一偏流部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36的背面侧,能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五实施形态)
图14是本发明第五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15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图14、图15所示的板式翅片46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剂管4上,同样地偏流部27处于通孔5的两侧,从板式翅片46的表面侧突出。然而,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偏流部27弯曲地突出形成,构成半球面的一部分。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4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46的偏流部27而能产生紊流,能产生流过通孔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46表面分流的气流。
其结果,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增大通孔5周围气流的紊流,减小板式翅片46的气流滞止区域,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27立体突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地可提高板式翅片4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4与板式翅片46的紧密接触力,还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并随着板式翅片4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4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确保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并且,对于偏流部27也可与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地将一个偏流部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46的表面侧,将另一偏流部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46的背面侧,能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六实施形态)
图1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图17是图16的左视图,图18是图16的右视图。
在图16、图17和图18中,热交换器51包括:制冷剂管54,其加工成直管部52和弯管部3交替连续的蛇行状;多个板式翅片56,其形成有供制冷剂管54贯通的长孔状的通孔55。制冷剂管54的直管部52与板式翅片56紧密接触。
图1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20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通孔55具有矩形部55a和圆部55b,是圆部55b分别与矩形部55a的两侧短边连续而形成的长孔状。沿圆部55b外周形成有用于增加与制冷剂管54紧密接触面积的翅片环55c。
在板式翅片56上的矩形部55a的一侧长边排列设置多个(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中为两个)偏流部57a、57b,该偏流部57a、57b从板式翅片56的表面朝向通孔55的矩形部55a的长边以长边的中央部的规定部位成为最高位置的形态突出。多个偏流部57a、57b在通孔55两侧对称地设置。
各个偏流部57a、57b其脊线形成为直线,因而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中基本形成为三角锥。因此,在矩形部55a的长边的大致中心与矩形部55a的端部之间,长边的大致中心与各端部间的大致中央成为最高的位置。各偏流部57a、57b在形成通孔55的同时或在形成通孔55后利用金属模具加工而成。
在以上构成的热交换器51中,对流过各板式翅片56之间的气流进行说明。图21是从正面看到的表示在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图22是从侧面看到的表示在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中流动的气流状态的模式图。
如图21、图22所示,用于热交换的气流从板式翅片56的下方朝上方流过。在此,将制冷剂管54的直管部52相对于流过板式翅片56之间的气流方向交替地错开配置,以使所有的直管部52相对于气流方向不在同一方向重叠。通过将直管部52如此地相对于气流方向交替地错开配置,气流基本均匀地与所有的直管部52接触,可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性能。该气流的方向在图16中也用箭头作了表示。
如图21所示,在图中左侧流动的气流中远离制冷剂管54的部位所流过的气流E平面看基本呈直线前进。而在靠近偏流部57a、57b的部位所流过的气流F在流过前段制冷剂管54后,在刚流过制冷剂管54后的空间中产生的诱导作用下改变方向地流过偏流部57a侧并爬上偏流部57a。由于偏流部57a的脊线倾斜,因此气流在流过偏流部57a时向外侧稍许偏流,其一部分再次爬上后段的偏流部57b,以此形态流过板式翅片56。
而在图中右侧流动的气流中远离制冷剂管54的部位所流过的气流G平面看基本呈直线前进。流过偏流部57a的气流H爬上偏流部57a,其一部分在通孔55上流过,绕制冷剂管54的左侧流动。其余部分爬上后段的偏流部57b,绕制冷剂管54右侧流过。
尤其是气流H中绕过制冷剂管54左侧的气流立体地看如图22所示。即,大致可分成:流过板式翅片56之间的气流;从板式翅片56之间流过相邻的板式翅片56的通孔55(虚线部分)而与在相邻的板式翅片56表面流动的气流合流的气流。
合流的气流主要受到越过偏流部57a的气流(图22中朝左侧凸起的气流)的影响而流过通孔55,因而通孔55周围的空气因该气流的作用而不会滞留。
其结果是,通孔55周围气流的紊流增大,板式翅片56中的气流滞止区域减小。因而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图16所示的热交换器51中,上述气流在最前段的翅片间距大的部分流经板式翅片56之间的风速较慢,通风压力损失也较小,因而上述紊流作用小。但是在翅片间距小的部分,随着风速的加快通风压力损失也增大,存在较大的紊流作用。因而在翅片间距较小的部分,具有更大的热交换作用,能提高热交换能力。
这样,通过在通孔55两侧形成相对的多个偏流部57a、57b,可抑制在通孔5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抑制以往的内缘翻边形状那样霜局部集中附着的现象,能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56上,风量也不会降低。其结果,也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发挥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在通孔55周围以大致三角锥状的形态立体地突出有偏流部57a、57b,因而在增强板式翅片56的弯曲强度的同时可提高板式翅片5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这样可提高制冷剂管54与板式翅片56的紧密接触力,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而且,即使对于板式翅片56的薄壁化也可维持紧密接触力,随着薄壁化可降低材料费。
(第七实施形态)
图23是本发明第七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24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图23、图24所示的板式翅片66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5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剂管54上,与第六实施形态的不同之处在于:仅在通孔55的一侧设有偏流部57a、57b。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6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66的偏流部57a、57b而能产生紊流,能产生流过通孔5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66表面分流的气流。
其结果是,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通孔55周围气流的紊流增大,板式翅片66中的气流滞止区域减小,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57a、57b立体突出,可提高板式翅片6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54与板式翅片66的紧密接触力,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并随着板式翅片6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6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发挥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第八实施形态)
图25是本发明第八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26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图25、图26所示的板式翅片76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5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剂管54上,同样地在通孔55的两侧对称地设有偏流部57a、57b、57c、57d。然而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将一方的偏流部57a、57b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76的表面侧,将另一方的偏流部57c、57d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76的背面侧。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7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76的位于前段和后段的偏流部57a、57b、57c、57d而能产生紊流,能产生流过通孔5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76表面分流的气流。
尤其是偏流部57a、57b、57c、57d其突出方向在板式翅片76的表面侧、背面侧不同,因而对于流过相邻的板式翅片76的通孔55的气流来说,成为更加紊流和复杂的流动状态。其结果,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比,通孔55周围气流的紊流进一步增大,板式翅片76中的气流滞止区域减小,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57a、57b、57c、57d立体突出,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地可提高板式翅片7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54与板式翅片76的紧密接触力。还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并随着板式翅片7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7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发挥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第九实施形态)
图27是本发明第九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28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图27、图28所示的板式翅片86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5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剂管54上,同样地偏流部67a、67b对称地处于通孔55的两侧,从表面侧朝同一方向突出。然而如图27所示,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偏流部67a、67b平面看形成为大致梯形。换言之,连续的偏流部67a、67b在通孔55的中央区域具有两处局部的最高范围,且偏流部67a与偏流部67b之间(接点部)形成为板式翅片56的基面。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8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86的位于前段和后段的偏流部67a、67b而能产生紊流,能产生流过通孔5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86表面分流的气流。
其结果,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增大通孔55周围气流的紊流,减小板式翅片86的气流滞止区域,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67a、67b立体突出,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地可提高板式翅片8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54与板式翅片86的紧密接触力,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并随着板式翅片8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能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8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确保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并且,对于偏流部67a、67b也可与本发明第八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地将一个偏流部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86的表面侧,将另一偏流部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86的背面侧,能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第十实施形态)
图29是本发明第十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主视图,图30是同一热交换器的板式翅片的侧视图。对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的构成要素标上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图29、图30所示的板式翅片96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板式翅片56相同地安装在制冷剂管54上,同样地偏流部77a、77b处于通孔5的两侧,从板式翅片96的表面侧突出。然而,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偏流部77a、77b弯曲地突出形成,构成半球面的一部分。换言之,连续的偏流部77a、77b在通孔55的中央区域具有两处局部的最高范围,且偏流部77a与偏流部77b之间(接点部)形成为板式翅片96的基面。
因此,流过板式翅片96之间的气流因板式翅片96的位于前段和后段的偏流部77a、77b而能产生紊流,能产生流过通孔55向相邻的板式翅片96表面分流的气流。
其结果,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热交换器同样,增大通孔55周围气流的紊流,减小板式翅片96的气流滞止区域,可提高空气侧的传热效率,进而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此外,由于偏流部77a、77b立体突出,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地可提高板式翅片96的表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和制冷剂管54与板式翅片96的紧密接触力,能维持并提高传热性能,并随着板式翅片96的薄壁化而降低材料费。
与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相同,可抑制在通孔55周围形成的气流滞留,因而可使霜大致均匀地附着在板式翅片96上,可抑制除霜后排出的水的残留,能确保稳定的热交换性能。
并且,对于偏流部77a、77b也可与本发明第八实施形态同样地将一个偏流部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96的表面侧,将另一偏流部突出设置在板式翅片96的背面侧,能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
上述本发明的各实施形态中,各偏流部两个连续设置而成,但也可根据板式翅片大小等将偏流部连续形成三个以上。

Claims (6)

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其加工成直管部和弯管部交替连续的蛇行状;以及多个板式翅片,其形成有供所述制冷剂管贯通的长孔状的通孔,所述直管部与所述板式翅片紧密接触,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具有矩形部和圆部,呈在所述矩形部的两侧短边分别形成所述圆部的所述长孔状,在所述板式翅片上设有偏流部,所述偏流部从板式翅片的表面朝向所述矩形部的长边的至少一长边以所述一长边的中央部的规定部分成为最高位置的形态突出,
所述一长边从所述规定部分向所述矩形部的所述两侧短边倾斜,所述偏流部具有方向为从所述规定部分与所述一长边交叉的脊线,且所述脊线的所述方向形成为相对于通过所述板式翅片之间的气流方向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流部多个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流部设置在所述通孔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流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板式翅片的表面、背面。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直管部相对于流过所述板式翅片之间的气流方向交替地错开配置,以使所有的所述直管部相对于所述气流方向不在同一方向重叠。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所述通孔以穿过所述矩形部和圆部的所述通孔的中心轴相对于流过所述板式翅片之间的气流方向倾斜的状态设置,从而将所述直管部交替地错开配置。
CN200810179692.5A 2007-12-05 2008-12-01 热交换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17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14328 2007-12-05
JP2007-314328 2007-12-05
JP2007314328A JP4952553B2 (ja) 2007-12-05 2007-12-05 熱交換器
JP2008011259A JP4952594B2 (ja) 2008-01-22 2008-01-22 熱交換器
JP2008011259 2008-01-22
JP2008-011259 2008-05-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1777A CN101451777A (zh) 2009-06-10
CN101451777B true CN101451777B (zh) 2014-09-03

Family

ID=40734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969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1777B (zh) 2007-12-05 2008-12-01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52553B2 (zh)
CN (1) CN1014517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9164B (zh) * 2019-07-05 2022-02-15 海信容声(广东)冷柜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式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11601B2 (ja) * 1990-07-30 1998-10-15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60787A (ja) * 1991-02-14 1992-09-16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2000266485A (ja) * 1999-03-17 2000-09-29 Koa Seisakusho:Kk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11601B2 (ja) * 1990-07-30 1998-10-15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38995A (ja) 2009-06-25
CN101451777A (zh) 2009-06-10
JP4952553B2 (ja) 2012-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5240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403487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3299150B (zh) 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JP6165360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KR100518854B1 (ko) 열교환기
US20070204977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stationar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improved water condensate drainage
CN101622512B (zh) 热交换器
CN103518116B (zh) 热交换器
EP2447656B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louvered transversal fins
CN101738010A (zh) 带有排放冷凝物的斜肋的热风空调、换热器、建筑和方法
CN101233380A (zh) 热交换器、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及空气性质转化器
US20190145715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louvered fins
CN1014632B (zh) 热交换器
US5848638A (en) Finned tube heat exchanger
JPH04177091A (ja) 熱交換器
WO2019004139A1 (ja) 熱交換器
JP3068761B2 (ja) 熱交換器
CN102435085A (zh) 翅管式换热器及设置了该翅管式换热器的空调机
CN101451777B (zh) 热交换器
US11573056B2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WO2020178977A1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3161588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09092288A (ja) 熱交換器
JP343090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621928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Termination date: 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