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2073B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2073B
CN101442073B CN2007103066706A CN200710306670A CN101442073B CN 101442073 B CN101442073 B CN 101442073B CN 2007103066706 A CN2007103066706 A CN 2007103066706A CN 200710306670 A CN200710306670 A CN 200710306670A CN 101442073 B CN101442073 B CN 1014420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ntioned
conduction type
drain electrode
semiconductor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3066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2073A (zh
Inventor
菊地修一
中谷清史
田中秀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System Solu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Sanyo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Sanyo Semicondu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30667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420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42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2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2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20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一种在含有DMOS晶体管的半导体器件中,减小芯片面积且导通电阻低、电流驱动能力高的DMOS晶体管。在N型外延层(2)的表面上形成相反导电类型(P型)的P+W层(4),在该P+W层(4)内形成DMOS晶体管(50)。用P+W层(4)使外延层(2)与漏极区域绝缘。由此,就能够在用绝缘分离层(15)包围的一个区域内混载DMOS晶体管和其它的器件元件。此外,在栅极(6)下方的P+W层(4)的表面区域中形成N型FN层(20)。形成与栅极(6)的漏极层(12)侧的端部相邻接的N+D层(23)。此外,在漏极层(12)的接触区域的下方,形成比漏极层(12)更深的P型杂质层(P+D层(22)、FP层(24))。

Description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特别地,涉及一种DMOS(Diffused MOS)型的晶体管。
背景技术
DMOS型的MOS晶体管具有高的源·漏极耐压、高的栅极耐压,被广泛地应用于LCD驱动器等各种驱动器和电源电路等中。特别地,近年来,需要具有高的漏极耐压(BVds)并且具有低的导通电阻的高耐压MOS晶体管。
图8是表示在同一半导体衬底上混载N沟道型DMOS晶体管100和P沟道型MOS晶体管101的结构的剖面图。
在P型半导体衬底102的表面之上,形成N型外延层103。在外延层103和半导体衬底102底部的交界面处,形成N+型埋置层104。此外,外延层103被使P型杂质扩散的绝缘分离层105分隔成多个区域。在同一图中,具有第1分离区域106和第2分离区域107。
在外延层103内重叠上分离层105a和下分离层105b,一体化地构成绝缘分离层105。通过自外延层103的上面向下方扩散硼等P型杂质来形成上分离层105a。另一方面,通过自半导体衬底102的底部侧向上方扩散硼等P型杂质来形成下分离层105b。
在第1分离区域106的外延层103中,形成DMOS晶体管100。在外延层103上隔着栅极绝缘膜108形成栅极109。此外,在外延层103的表面之上,形成P型体层110,在体层110的表面之上,邻接栅极109的一端,形成N+型的源极层111。此外,在外延层103的表面之上,形成与栅极109的另一端邻接的N+型的漏极层112。
外延层103和源极层111之间的体层110的表面区域是沟道区域CH。此外,邻接源极层111,形成体层110的电位固定用的P+型的电位固定层113。
此外,在第2分离区域107中,形成由在外延层103的表面上形成的源极层114及漏极层115和隔着栅极绝缘膜116在外延层103上形成的栅极117构成的P沟道型MOS晶体管101。
再有,本发明的关联技术被记载在以下的专利文献中。
专利文献1 JP特开2004-39774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的DMOS晶体管100的结构中,外延层103具有作为漏极区域的功能。即,将漏极层112和外延层103设定成等电位。为此,在由上述那样的绝缘分离层105包围的一个分离区域中,就限制了能够与DMOS晶体管100混载的元件。例如,不能在一个分离区域中形成DMOS晶体管100和上述的P沟道型MOS晶体管101两者。此外,在一个分离区域内也不能形成DMOS晶体管100和与其相反导电类型(P沟道型)的DMOS晶体管。
但是,近年来,正希望半导体器件的微细化·高集成化。例如,存在一种在一个分离区域内作为高电源电压(Vdd1)利用200伏、作为低电源电压(Vss1)利用190伏,在其它的分离区域内作为高电源电压(Vdd2)利用10伏、作为低电源电压(Vss2)利用0伏这样的在各个分离区域中使用的电压不同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现有的结构,就要通过绝缘分离层105形成多个分离区域,其结果就会增大芯片面积。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在含有DMOS晶体管的半导体器件中减小芯片面积。
此外,希望一种导通电阻(源·漏间电阻)变小、电流驱动能力高的DMOS晶体管。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的源·漏极耐压且低导通电阻、电流驱动能力高的DMOS晶体管。
本发明的主要特征如下。即,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在第1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的表面上形成的、具有元件分离功能的第2导电类型的阱层;以及在上述阱层内形成的DMOS晶体管,上述DMOS晶体管包括:包含在上述阱层的表面上形成的沟道区域的第2导电类型的体层;在上述体层的表面上形成的第1导电类型的源极层;在上述体层的一部分上隔着栅极绝缘膜形成的栅极;在上述阱层的表面上形成的第1导电类型的漏极层;在上述栅电极的下方形成的、用于降低导通电阻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1扩散层。再有,在此所谓的第2导电类型是与第1导电类型相反的导电类型。
此外,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的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上述阱层的表面上,邻接上述栅极的上述漏极层侧的端部形成的、比上述第1扩散层的浓度更高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2扩散层。
此外,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扩散层形成得比上述第1扩散层更深。
此外,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上述漏极层重叠、比上述漏极层形成得更深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3扩散层。
此外,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上述半导体层分离成多个分离区域、使相邻的分离区域绝缘的绝缘分离层,在一个分离区域内混载上述DMOS晶体管和利用与上述DMOS晶体管相同的电源电压的器件元件。
此外,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在第1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的表面上形成具有元件分离功能的第2导电类型的阱层的工序;在上述阱层的表面的栅极形成区域中,形成用于降低导通电阻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1扩散层的工序;在上述第1扩散层的一部分上隔着栅极绝缘膜形成栅极的工序;在上述阱层内形成深达上述栅极的下方区域的一部分的第2导电类型的体层的工序;在上述体层内形成与上述栅极邻接的源极层的工序;和在上述阱层内形成漏极层的工序。
此外,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阱层的表面上,邻接上述栅极的上述漏极层侧的端部,形成比上述第1扩散层的浓度更高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2扩散层的工序。
此外,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与上述漏极层重叠、形成比上述漏极层更深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3扩散层的工序。
此外,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将上述半导体层分离成多个分离区域、形成使相邻的分离区域绝缘的绝缘分离层的工序;和形成在一个分离区域内混载上述DMOS晶体管和利用与上述DMOS晶体管相同电源电压的器件元件的工序。
在本发明中,在第1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内形成第2导电类型的阱层,在该阱层内形成DMOS晶体管。根据这样的结构,用该阱层使DMOS晶体管的漏极区域和上述半导体层绝缘。由此,就能够在由绝缘分离层包围的一个分离区域内高效地混载DMOS晶体管和其它的器件元件,能够减小芯片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概况的剖面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概况的剖面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图表;
图8是说明现有的半导体器件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  半导体衬底,2外延层,3埋置层,4P+W层,5栅绝缘膜,6栅极,7体层,8源极层,9漏极层,10电位固定层,11源极层,12漏极层,13栅极绝缘膜,14栅极,15绝缘分离层,15a上分离层,15b下分离层,20FN层,21P+D层,22P+D层,23N+D层,24FP层,25SP+D层,26层间绝缘膜,27布线层,50DMOS晶体管,60MOS晶体管,70DMOS晶体管,100DMOS晶体管,101MOS晶体管,102半导体衬底,103外延层,104埋置层,105绝缘分离层,105a上分离层,105b下分离层,106第1分离区域,107第2分离区域,108栅极绝缘膜,109栅极,110体层,111源极层,112漏极层,113电位固定层,114源极层,115漏极层,116栅极绝缘膜,117栅极,CH沟道区,BD击穿点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概况的剖面图。
在P型半导体衬底1的表面上形成N型外延层2。在外延层2和半导体衬底1的底部的交界面处形成N+型埋置层3。在外延层2的表面上,形成注入了P型杂质的P+W层4。然后,在形成P+W层4的区域内形成DMOS晶体管50。
说明DMOS晶体管50。在P+W层4上,隔着栅极绝缘膜5形成栅极6。此外,在P+W层4的表面上形成注入了P型杂质的体层7,在体层7的表面上形成邻接栅极6的一端的N型源极层8(NSD)。此外,在P+W层4的表面上形成邻接栅极6的另一端的N型漏极层9(NSD)。再有,漏极层9也可以与栅极6分离。
P+W层4和源极层8之间的体层7的表面区域是沟道区域CH。此外,在体层7内邻接源极层8形成体层7的电位固定用P+型电位固定层10(PSD)。
此外,在同一外延层2内形成P沟道型MOS晶体管60。MOS晶体管60由在外延层2的表面上形成的源极层11(P+)及漏极层12(P+)、和在外延层2上隔着栅极绝缘膜3形成的栅极14构成。
然后,形成使P型杂质扩散的绝缘分离层15,以便包围DMOS晶体管50和MOS晶体管60双方的元件。在外延层2内重叠上分离层15a和下分离层15b,一体化地构成绝缘分离层15。通过从外延层2的上面向下方扩散硼等P型杂质来形成上分离层15a。另一方面,通过自半导体衬底1的底部侧向上方扩散硼等P型杂质来形成下分离层15b。利用绝缘分离层15使相邻的分离区域绝缘。
在以上这样的结构中,在N型外延层2内形成P+W层4,在该P+W层4内形成N沟道型DMOS晶体管50。在这样的结构中,利用P+W层4使外延层2和DMOS晶体管50的漏区绝缘,设定彼此独立的电位。由此,在由绝缘分离层15包围的一个区域内,能够高效地混载DMOS晶体管50其它的器件元件,与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减小芯片面积。而且,采用此结构,不会对其它的器件元件(上述例子中MOS晶体管60)的特性造成影响。
此外,如果是上述这样的结构,就能够设计图2所示的半导体芯片。在图2中,在用绝缘分离层15包围的一个分离区域X内,就集成形成了例如作为高电源电压(Vdd1)利用200伏、作为低电源电压(Vss1)利用190伏的DMOS晶体管、利用与该DMOS晶体管相同电源电压(Vdd1及Vss1)的MOS晶体管、双极晶体管等的器件元件。
并且,在另一分离区域Y中,就集成形成了例如作为高电源电压(Vdd2)利用10伏、作为低电源电压(Vss2)利用0伏的DMOS晶体管、利用与该DMOS晶体管相同电源电压(Vdd2及Vss2)的MOS晶体管、双极晶体管等的器件元件。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按各使用的电源电压形成分离区域,不需要像现有这样形成多个分离区域。由此,就能够减小作为整体的芯片面积。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在上述这样的P+W层4内形成的DMOS晶体管中具有低导通电阻、提高电流驱动能力的结构。图3至图6是按制造工序顺序表示该结构的DMOS晶体管形成区域的剖面图。再有,对于与上述DMOS晶体管50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首先,如图3所示,对P型半导体衬底1的表面,高浓度地离子注入N型杂质,经外延生长,形成外延层2及N+型埋置层3。
接着,以未图示的光刻胶层作为掩膜,向外延层2的表面的绝缘分离层形成区域中注入P型杂质,经扩散,形成成为绝缘分离层15的一部分的下分离层15b(P+B)。例如,在加速电压80KeV、注入量1.6×1014/cm2的条件下,进行硼离子的该离子注入。
接着,以未图示的光刻胶层作为掩膜,向外延层2的表面注入P型杂质,在形成DMOS晶体管的区域中形成P+W层4。例如,在加速电压80KeV、注入量3×1013/cm2的条件下,进行硼离子的该离子注入。
接着,以未图示的光刻胶层作为掩膜,在与下分离层15b对应的位置处注入P型杂质,经热扩散,形成上分离层15a(ISO)。由此,在外延层2内,重叠上分离层15a和下分离层15b。一体化地形成绝缘分离层15。
接着,以未图示的光刻胶层作为掩膜,向P+W层4的表面中的、一部分包含栅极形成区域的区域中注入N型杂质,形成用于降低导通电阻的FN层20。例如,在加速电压160KeV、注入量5×1012/cm2的条件下,进行砷(As)离子的该离子注入。使用砷(As)离子是为了在P+W层4的浅的区域中形成FN层20。由此,耗尽层变得容易扩展,提高耐压。此外,基于防止击穿的观点,也优选在浅的区域中形成FN层20。
接着,如图4所示,在半导体衬底1的表面上,例如通过热氧化法形成具有约90nm膜厚的栅极绝缘膜5。接着,在栅绝缘膜5上形成具有约400nm膜厚的栅极6。构图栅极6,以使其配置在FN层20的一部分上。再有,栅极6由多晶硅、高熔点金属硅化物等构成。
接着,以栅极6作为掩膜的一部分,向栅极6的左侧的P+W层4的表面注入P型杂质,经热扩散,形成成为体层一部分的P+D层21。同时,在栅极6的右侧的P+W层4的表面上形成与栅极6分离的P+D层22。例如,在加速电压50KeV、注入量2×1013/cm2的条件下,进行硼离子的该离子注入。再有,P+D层22被形成在此后形成的接触形成区域的下方。此外,P+D层22是与没有该P+D层22的情形相比击穿点处于更深位置、有助于提高耐静电击穿性的层。
接着,以栅极6作为掩膜的一部分,向栅极6的右侧的P+W层4的表面注入N型杂质,形成具有比FN层20更高的N型杂质浓度、且比FN层20更深地注入了N型杂质的N+D层23。例如,在加速电压100KeV、注入量1.5×1013/cm2的条件下,进行磷离子的该离子注入。由于N+D层23的形成,构成了从FN层20的栅极6侧的端部向漏极区域侧的方向慢慢地提高N型杂质的浓度的结构,能够使导通电阻下降。此外,N+D层23比FN层20形成得更深,通过在N型杂质浓度的分布中设置差异,就能够使栅极6的下方的耗尽层容易扩展,缩短实效的沟道长度。
接着,如图5所示,以未图示的光刻胶层作为掩膜,向形成P+D层22的区域中注入P型杂质,形成与P+D层重叠的FP层24。例如,在加速电压50KeV、注入量1.5×1013/cm2的条件下,进行硼离子的该离子注入。再有,FP层24与P+D层22相同,也形成在此后形成的接触形成区域的下方,是击穿点处于更深位置、有助于提高耐静电击穿性的层。
接着,以栅极6作为掩膜的一部分,向P+D层21的表面注入P型杂质,形成具有比P+D层21更高的P型杂质浓度的SP+D层25。例如,在加速电压50KeV、注入量2×1014/cm2的条件下,进行硼离子的该离子注入。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体层7由P型P+D层22和比P+D层22浓度更高的浅扩散的SP+D层25两重结构构成。借助于此两重结构,在利用浓度低的P+D层21承受耐压,利用浓度更高的SP+D层25进行阈值的调整的同时,还能够防止击穿。
接着,以未图示的光刻胶层作为掩膜,注入P型杂质,在SP+D层25的表面上形成与源极层8邻接的电位固定层10。例如,在加速电压50KeV、注入量1.3×1015/cm2的条件下,进行磷离子的该离子注入。
接着,以栅极6作为掩膜的一部分,注入N型杂质,进行热处理,形成与栅极6的各个端邻接的源极层8(NSD)及漏极层9(NSD)。
接着,如图6所示,在半导体衬底1的表面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层间绝缘膜26(例如,利用热氧化法或CVD法形成的氧化硅膜或BPSG膜)。接着,通过以未图示的光刻胶层为掩膜,蚀刻层间绝缘膜26及栅极绝缘膜5,来形成到达源极层8、漏极层9及电位固定层10的接触孔。接着,在该接触孔处形成由铝等导电材料构成的布线层27。再有,前面形成的P+D层22及FP层24位于该接触区域的下方。
由以上的制造工序,能够得到具有充分源·漏极耐压且具有低的导通电阻的电流驱动能力高的DMOS晶体管70。
说明图6所示的DMOS晶体管70的工作特性的一个例子。比较在DMOS晶体管70的结构中,FN层20的离子注入量为5.5×1012/cm2时的DMOS晶体管(DMOS1)、注入量为6.0×1012/cm2的条件的DMOS晶体管(DMOS2)、和图8中示出的现有结构的DMOS晶体管(Normal DMOS)的工作特性。
图7表示上述各DMOS晶体管的阈值(Vt)、导通电阻(Ron)、跨导(Gm)、饱和电流(Idsat)、截止时(栅极电位、源极电位及衬底电位为0V的情形)的源·漏极耐压(BVdson)的测量结果。
由此图可知,由于DMOS1及DMOS2的导通电阻(Ron)比现有结构(Normal DMOS)减小了1/2左右,跨导(Gm)变大7倍左右,所以能够证明提高了电流驱动能力。此外,判明截止时的耐压(BVds)维持现有结构没有变化的耐压。此外,导通时的耐压(BVdson)也非常高。即,本实施形态的结构中,能够实现耐压的维持和导通电阻的降低的两方面。
并且还有,比较作为另一DMOS晶体管,没有形成N+D层23的情形和形成N+D层23的情形的测量结果。于是,相对于在没有形成N+D层23的情况下导通电阻为大约103.1(kΩ),在形成N+D层23的情况下导通电阻却约为96.3(kΩ),降低了大约6.6%。由此证明,从使导通电阻提高的观点出发,优选具备N+D层23。
像这样,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延层内形成与该外延层相反导电类型的阱层,在该阱层内配置DMOS晶体管。由此,能够在由绝缘分离层包围的一个分离区域内高效地混载DMOS晶体管和其它的器件元件,与现有的结构相比,能够缩小芯片面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DMOS晶体管中,由于结构为形成了N型杂质扩散层(FN层20及N+D层23),自栅极6的下方相对漏极方向使N型杂质浓度慢慢地变高,所以提高了导通电阻及相互电导。此外,通过将FN层20形成得比N+D层23浅,就能够防止击穿、实现高耐压。
此外还有,通过在漏极层9的接触区域的下方形成P型杂质扩散层(P+D层22或FP层24),就将击穿点BD配置在比衬底表面更深的位置。由此,认为难以引起栅极端的破坏,提高了对于静电击穿的耐性。再有,在此所说的击穿点是引起击穿现象(Break down)的位置。
再有,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毫无疑问,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变更。例如,为了提高耐静电击穿性,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P+D层22和FP层24的两层结构,但通过改变注入条件等,用一层同样也能够提高耐静电击穿性。此外,虽然省略了有关P沟道型的DMOS晶体管的说明,但仅导电类型不同、而结构相同是周知的。此外,即使是混载本发明的DMOS晶体管和P沟道型MOS晶体管以外的其它的器件元件的结构,也能够同样适用。

Claims (10)

1.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1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的表面上形成的、具有元件分离功能的第2导电类型的阱层;和
在上述阱层内形成的DMOS晶体管,
上述DMOS晶体管包括:
包含在上述阱层的表面上形成的沟道区域的第2导电类型的体层;
在上述体层的表面上形成的第1导电类型的源极层;
在上述体层的一部分上隔着栅极绝缘膜形成的栅极;
在上述阱层的表面上形成的第1导电类型的漏极层;和
在上述栅极下方形成的、降低导通电阻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1扩散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上述阱层的表面上,与上述栅极的上述漏极层侧的端部相邻接而形成的、比上述第1扩散层的浓度更高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2扩散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扩散层形成得比上述第1扩散层更深。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任意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上述漏极层重叠、比上述漏极层形成得更深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3扩散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任意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上述半导体层分离成多个分离区域、使相邻的分离区域绝缘的绝缘分离层,
在一个分离区域内混载上述DMOS晶体管和利用与上述DMOS晶体管相同的电源电压的器件元件。
6.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1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的表面上形成具有元件分离功能的第2导电类型的阱层的工序;
在上述阱层的表面的栅极形成区域中,形成用于降低导通电阻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1扩散层的工序;
在上述第1扩散层的一部分上隔着栅极绝缘膜形成栅极的工序;
在上述阱层内形成深达上述栅极的下方区域的一部分的第2导电类型的体层的工序;
在上述体层内形成与上述栅极邻接的源极层的工序;和
在上述阱层内形成漏极层的工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阱层的表面上,邻接上述栅极的上述漏极层侧的端部,形成比上述第1扩散层的浓度更高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2扩散层的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上述第2扩散层的工序中,将上述第2扩散层形成得比上述第1扩散层更深。
9.根据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8任意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与上述漏极层重叠、比上述漏极层更深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3扩散层的工序。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8任意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将上述半导体层分离成多个分离区域、形成使相邻的分离区域绝缘的绝缘分离层的工序;和
在一个分离区域内形成上述DMOS晶体管和利用与上述DMOS晶体管相同的电源电压的器件元件的工序。
CN2007103066706A 2007-11-23 2007-11-23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20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3066706A CN101442073B (zh) 2007-11-23 2007-11-23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3066706A CN101442073B (zh) 2007-11-23 2007-11-23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2073A CN101442073A (zh) 2009-05-27
CN101442073B true CN101442073B (zh) 2011-02-09

Family

ID=40726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30667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2073B (zh) 2007-11-23 2007-11-23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4207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90A (zh) * 1992-05-21 1994-04-20 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
CN1215926A (zh) * 1997-10-28 1999-05-0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高压cmos结构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6395593B1 (en) * 1999-05-06 2002-05-2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igh side and low side guard rings for lowest parasitic performance in an H-bridge configuration
CN1641886A (zh) * 2004-01-16 2005-07-20 崇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一分开井结构的隔离的高电压ldmos晶体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90A (zh) * 1992-05-21 1994-04-20 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
CN1215926A (zh) * 1997-10-28 1999-05-05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高压cmos结构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6395593B1 (en) * 1999-05-06 2002-05-2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igh side and low side guard rings for lowest parasitic performance in an H-bridge configuration
CN1641886A (zh) * 2004-01-16 2005-07-20 崇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一分开井结构的隔离的高电压ldmos晶体管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39774A 2004.02.0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2073A (zh) 2009-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33585B2 (en) High voltage lateral DMOS transistor having low on-resistance and high breakdown voltage
KR100781213B1 (ko) 횡형 2중 확산형 전계 효과 트랜지스터 및 그를 구비한집적회로
US8174070B2 (en) Dual channel trench LDMOS transistors and BCD process with deep trench isolation
CN101211972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1299438B (zh) 一种半导体结构
TWI382538B (zh)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結構
US20080180974A1 (en) Power MISFET,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C/DC converter
JP5280056B2 (ja) Mos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
US20100237439A1 (en) High-voltage metal-dielectric-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the same
US10262997B2 (en) High-voltage LDMOSFET devices having polysilicon trench-type guard rings
US20110278667A1 (en)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reof
US848206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814877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5136150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256340B2 (en) High-voltag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114824B2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66010B2 (ja) 横型高耐圧mosfet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半導体装置
KR20110078621A (ko)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231081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0128331B1 (en) High-voltag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55830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diffused MOS transis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TW201730971A (zh) 高壓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07146814B (zh) 高压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42073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04363302A (ja) Mosfe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9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