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5322A - 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25322A CN101425322A CNA2008101730580A CN200810173058A CN101425322A CN 101425322 A CN101425322 A CN 101425322A CN A2008101730580 A CNA2008101730580 A CN A2008101730580A CN 200810173058 A CN200810173058 A CN 200810173058A CN 101425322 A CN101425322 A CN 1014253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llet
- planar section
- top cover
- optical disc
- wiring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3—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12—Disposition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in the apparatus, e.g. of power supply, of modules
- G11B33/121—Disposition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in the apparatus, e.g. of power supply, of modules the apparatus comprising a single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 G11B33/122—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s, e.g. connectors, cables, switche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根据该光盘装置,能够使得对移动部侧电路基板和固定部侧电路基板进行连接的柔性配线基板,在托盘引入移动时不会被夹入底箱和底盖之间。本发明的光盘装置构成为,在覆盖装置的表面侧的顶盖的内面的、在托盘的移动状态时与该柔性配线基板相对且在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完成状态时位于与光盘的半径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中,设置凸状部,当托盘的引入移动时,在上述配线基板的一部分的平面部分与上述顶盖的内面抵接时,该抵接部对应于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在该凸状部的顶端面上滑行并沿该托盘的引入移动方向移动的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托盘将光盘相对于装置主体搬入·搬出的方式的光盘装置,特别是涉及其顶盖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例如搭载在笔记本电脑等中的光盘装置等中,标榜装置的更加薄型·轻量化和低成本化的开发正在进行。在利用托盘将光盘搬入装置主体内或者从装置主体内搬出光盘的方式的光盘装置中,在包括托盘的装置的移动部上设置的电路基板和在固定部上设置的电路基板之间,通过可挠性的配线基板(以下称作柔性配线基板)电连接。在谋求装置的薄型·轻量化和低成本化的过程中,关于这种柔性配线基板,也研讨了用于提高装置动作的可靠性的技术和用于不使信号处理性能劣化的技术等。作为与光盘装置中的该柔性配线基板相关的技术,作为在文献中记载的内容,例如有日本特开2004-234803号公报(专利文献1)和日本特开平11-25666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在日本特开2004-234803号公报中记载有,在记录和/或者再现装置中,作为与可移动地支撑记录介质的移动体连接的柔性配线基板使用平面大致U字形状的基板,该U字形状的两个腕部中,作为与移动体的连接器(コネクタ)连接的腕部(第二腕部)的结构,记载有:在顶端部粘贴覆盖层(カバ—レイ)使该顶端部的刚性比后端部的刚性高,当盘托盘从装置主体排出的状态时,在比形成在装置主体和盘托盘之间的间隙靠向下方的位置柔性配线基板不会弯曲的结构;和将在移动体移动时弯曲的该第二腕部内的区域形成为比其他区域薄而减小弯曲时的负荷的结构,另外,在日本特开平11-25666号公报中记载的结构为,为了减小在连接光拾取器和电路基板的柔性配线基板(柔性配线基板)17和金属制盖32的接触部分发生的静电电容并防止传送信号波形的劣化,在该金属制盖32设置凹凸部41,减小与柔性配线基板17的接触面积。
在光盘装置中,为了装置的薄型化,随着缩小装置的外形尺寸,装置内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也缩小。在装置内的高度方向的尺寸被缩小的结构中,连接设置在包括装置的托盘的移动部上的电路基板和设置在固定部上的电路基板之间的柔性配线基板,在托盘向装置主体内引入移动时,形成该柔性配线基板的可动部的平面的一部分与相对的顶盖的内面抵接,由于该抵接引起的摩擦力和托盘的引入移动变位使该柔性配线基板向底箱侧发生很大弯曲,该弯曲的部分的一部分从底盖和底箱之间垂下被夹在该两者之间,恐怕会造成不能进行托盘的引入移动的问题。
图10~图14是表示现有的薄型光盘装置100’的结构和托盘6’的引入移动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光盘装置100’的表面侧(搭载光盘的侧)(+Z轴方向侧)的结构的图,是表示托盘6’被从装置主体侧的底箱50’和顶盖200’拉出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除去顶盖200’后的情况下的状态图,图12是表示光盘装置100’的背面侧(-Z轴方向侧)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托盘6’的引入移动时的状态说明图,图14是托盘6’的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80’和顶盖200’的内面的接触状态的说明图。
图10、图11所示的光盘装置100’中,在单元机械部的底盘5’上,搭载有光拾取器4’、拾取器移动机构、和盘电动机3’。图中,3a’是载置光盘的转盘,3b’是插入光盘(图中未示)的中心孔并夹紧该光盘的夹持器,8’是连接光拾取器4’和底盘5’上的电路基板(图中未示)之间的柔性配线基板(FPC),50’是覆盖装置的背面侧(-Z轴方向侧)的底箱,51’是与托盘6’的侧端部的外侧可滑动地卡合并随着该托盘6’的拉出移动和引入移动沿着±X轴方向移动的轨道部件。另外,如图11所示,在底箱50’的平坦状的内面50a’,安装有装置的主电路基板85’、和连接该主电路基板85’与单元机械部上的电路基板(图中未示)之间的柔性配线基板80’等。该柔性配线基板80’形成为平面形状为U字状,该U字状平面中的一方的部分80a’被固定在底箱50’的平坦的内面50a’上,另一方的部分80c’随着托盘6’相对于装置主体的引入·拉出移动进行移动和变形。该一方的部分80a’,其根源侧的端部通过连接器90’与主电路基板85’连接,而且,该另一方的部分80c’为折回状态,其顶端部通过连接器(图中未示)与单元机械部的底盘5’上的电路基板连接。盘电动机3’在底盘5’的背面侧(-Z轴方向侧)通过电动机固定板(图中未示)被安装在底盘5’上,该底盘5’例如通过防振部件与托盘6’结合。另外,在该电动机固定板的下方(-Z轴方向),具有被固定在托盘6’的底盖(图中未示)。该底盖,当托盘6’相对于装置主体侧的底箱50’进行拉出移动或引入移动时,隔着规定尺寸的空隙在该柔性配线基板80’的上述一方的部分80a’的上方与该托盘6’一起移动。10’为与托盘6’结合的前面面板。
图12是表示光盘装置100’处于图10、图11所示的状态时,即托盘6’处于从装置主体侧的底箱50’和顶盖200’被拉出的状态时的该光盘装置100’的背面侧(-Z轴方向侧)的结构的图。当托盘6’处于被拉出的状态时,底箱50’的端面部501’和底盖40’的端面部401’之间形成X轴方向的尺寸xg’的间隙120’,在从该光盘装置100’的背面外方看的情况下,柔性配线基板80’的上述另一方的部分80c’的一部分成为从该间隙120’露出的状态。
图13是表示,在光盘装置100’中,托盘6’被引入移动到装置主体侧时的柔性配线基板80’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a)为引入移动刚开始后的状态,(b)为托盘6’开始被引入装置主体内的移动过程中的状态,(c)为托盘6’被进一步向装置主体内引入时的状态。60’为电动机固定板,86’是固定在构成单元机械部(ユニツトメカ部)的底盘5’的电路基板,91’为连接器。
在图13(a)中,托盘6’与单元机械部一起处于在刚开始沿A方向进行引入移动后的位置时,就柔性配线基板80’来说,另一方的部分80c’(图11)通过该托盘6’的移动变位变形为弯曲状,其平面的一部分的平面部分80c1’相对于顶盖200’的内面200a’,在距离该顶盖200’的X轴方向的端部200t’为x2a’的位置C2a’抵接(面接触)。在柔性配线基板80’的该其他的部分80c’中,与该接触平面部分80c1’相比位于靠连接器90’侧的平面部分记作80c2’,与该接触平面部分80c1’相比位于靠连接器91’侧的平面部分记作80c3’。在(a)状态中,柔性配线基板80’,在接触平面部分80c1’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接触时,平面部分80c3’由于托盘6’的移动变位从该连接器91’侧被推压而发生变形,使角θa’的方向的力F2a1’作用于平面部分80c1’。该平面部分80c1’在通过该力F2a1’被按压的状态下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在位置C2a’接触。该平面部分80c1’与该内面200a’的接触,如图14所示,由于在柔性配线基板80’的平面部分80c1’的宽度尺寸w’的全体中进行,所以在该接触平面部分80c1’和该内面200a’之间发生较大的摩擦。该接触平面部分80c1’这时受到基于该摩擦的反作用力,基于该反作用力的力F2a2’作用于平面部分80c3’。因此,该平面部分80c3’中,位于该接触平面部分80c1’侧的部分中,由于该力F2a2’,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0c3’沿-X轴方向进行的移动变位受阻。另一方面,在平面部分80c3’中,在位于连接器91’侧的部分中,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0c3’沿-X轴方向进行移动变位。因此,在平面部分80c3’中,在位于接触平面部分80c1’侧的部分和位于连接器91’侧的部分之间的部分,伴随托盘6’的引入移动(-X轴方向的移动),发生-Z轴方向的松弛。该松弛随着托盘6’的移动变位一起增大,在本(a)的状态中,该松弛量还较少,该松弛的一部分还没有从底箱50’的端面部501’和底盖40’的端面部401’之间的间隙120’(X轴方向尺寸xga’)突出。
托盘6’的引入移动动作,是在柔性配线基板80’的上述其他的部分80c’的一部分的平面部分80c1’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保持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托盘6’进行引入移动动作,成为图13(b)的状态时,柔性配线基板80’是,平面部分80c1’在距离顶盖200’的X轴方向的端部200t’为距离x2b’的位置C2b’与该顶盖200’的内面200a’接触(面接触)。即,接触平面部分80c1’的位置随着托盘6’的移动变位,在其他的部分80c’内也相对于顶盖200’发生变化。上述距离x2b’成为上述(a)中的距离x2a’以上的值,在接触平面部分80c1’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之间的摩擦较大的情况下,为了抑制该两者之间的滑行,该距离x2b’和距离x2a’的差小。在图13(b)的状态中,柔性配线基板80’,当平面部分80c1’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接触时,平面部分80c3’与上述(a)的情况相比发生更大的变形,使角θb’(θb’>θa’)的方向的力F2b1’作用于平面部分80c1’。平面部分80c1’在由该力F2b1’的推压状态下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在位置C2b’接触。该接触也与上述(a)的位置C2a’的接触相同,如图14所示,由于在柔性配线基板80’的平面部分80c1’的宽度尺寸w’整体中进行,所以在该平面部分80c1’和该内面200a’之间仍然发生较大的摩擦。该平面部分80c1’这时受到基于该摩擦力的反作用力,基于该反作用力的力F2b2’作用于该平面部分80c3’。因此,在平面部分80c3’中,位于接触平面部分80c1’侧的部分中,通过该力F2b2’,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0c3’沿-X轴方向的移动变位受阻。另一方面,平面部分80c3’中,在位于连接器91’侧的部分中,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0c3’沿-X轴方向发生移动变位。因此,在平面部分80c3’中,在位于平面部分80c1’侧的部分和位于连接器91’侧的部分之间的部分发生-Z轴方向的松弛,平面部分80c3’中的松弛量,比上述(a)的状态中进一步增大。在本(b)状态中,该松弛的一部分80c2t’从底箱50’的端面部501’和底盖40’的端面部401’之间的间隙120’(X轴方向尺寸xgb’)突出。
托盘6’的引入移动动作进行,成为图13(c)的状态时,柔性配线基板80’的平面部分80c3’的松弛部80c3t’被夹入底箱50’的上表面和底盖40’的下表面之间。因此,在该状态,托盘6’的引入移动在该位置停止,光盘2不能够向装置内规定位置搬入,作为光盘装置100’的记录或者再现动作不能进行。而且,柔性配线基板80’本身受到损伤,内部的导体也发生断路。在柔性配线基板80’的刚性高可挠性低的情况下,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摩擦容易增大,-Z轴方向的松弛也容易增大。在柔性配线基板80’的厚度厚的情况下或宽度宽的情况下或由硬材质构成等的情况下刚性变高。低成本的柔性配线基板的情况下一般刚性高可挠性低。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记载的技术中,日本特开2004-234803号公报记载的技术,以使用平面大致U字形状的柔性配线基板为前提,将该配线基板的可动侧的第二腕部形成为具有刚性高的区域和低的区域的结构,所以柔性配线基板的结构复杂成本也增大。另外,在日本特开平11-25666号公报记载的技术中记载有,当盘再现装置处于光盘的再现状态时,减小柔性配线板(柔性配线基板)17和金属制盖32的接触面积,减小在该接触部分发生的静电电容的技术,而没有记载用于防止由于托盘(tray)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板的松弛而导致下垂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348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56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点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而提出的,在光盘装置中,在作为对设置在包括托盘的装置的移动部上的电路基板与设置在固定部上的电路基板之间进行连接的柔性配线基板,而使用简单结构的基板的情况下,该柔性配线基板在托盘的引入移动时,也不会被夹入底箱和底盖之间。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课题,提供薄型且可靠性高的光盘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作为通过柔性配线基板对设置在包括托盘的移动部上的电路基板与设置在固定部上的电路基板之间进行连接的结构的光盘装置,形成为,在覆盖装置的表面侧的顶盖的内面的、在托盘的移动状态时与该柔性配线基板相对且在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完成状态时位于与光盘的半径相比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中,设置凸状部,当托盘的引入移动时,在上述配线基板的一部分的平面部分与上述顶盖的内面抵接时,该抵接部对应于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在该凸状部的顶端面上滑行并沿该托盘的引入移动方向移动的结构。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装置,其对于光盘记录或者再现信息,其包括:对上述光盘照射激光并接受反射光的光拾取器;使上述光拾取器沿光盘的大致半径方向移动的拾取器移动机构;旋转驱动上述光盘的盘电动机;搭载有上述光拾取器、上述拾取器移动机构和上述盘电动机的底盘;与上述底盘结合,通过相对于装置主体的引入或者拉出的移动,向装置主体内搬入或者从该装置主体内搬出上述光盘的托盘;相对于上述托盘与盘载置面的相反侧的面结合的底盖;配置在上述底盖的外侧,覆盖装置的背面侧的底箱;第一电路基板,其固定于上述底箱的内面,搭载有连接其与外部的主计算机之间的接口电路;第二电路基板,其固定于上述托盘或者上述底盘,与上述第一电路基板连接;可挠性配线基板,其具有固定于上述底箱的内面的第一平面部分、和伴随上述托盘的上述移动进行移动的第二平面部分,并且将上述第一、第二电路基板之间电连接;和顶盖,其相对于上述托盘配置在盘载置面侧,覆盖装置的表面侧,在其内面的、在该托盘的上述移动状态时与上述配线基板的上述第二平面部分相对并且在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完成状态时成为比上述光盘的半径靠向外侧的部分,具有向装置内空间侧突出的凸状部,并且,在上述托盘的引入移动时,当上述配线基板的上述第二平面部分与上述顶盖的内面抵接时,该第二平面部分的该抵接部构成为与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对应而在该凸状部的前端面上沿该托盘的引入移动方向移动。
依据本发明,在光盘装置中,对设置在装置的移动部上的电路基板和设置在固定部上的电路基板之间进行连接的柔性配线基板,能够在托盘的引入移动时不被夹入底箱和底盖之间,即使在薄型的装置中也能够提高动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中除去顶盖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的顶盖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顶盖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3的顶盖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6是在图1的光盘装置中完成将托盘搬入装置主体内后的状态的大致截面结构图。
图7是图1的光盘装置中的托盘的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中的柔性配线基板和顶盖的接触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图1的光盘装置中的托盘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现有的光盘装置的表面侧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光盘装置中将顶盖除去后的情况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现有的光盘装置的背面侧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现有的光盘装置中的托盘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是现有的光盘装置中的托盘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和顶盖接触状态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00、100’:光盘装置
2:光盘
3、3’:盘电动机
3a、3a’:转盘
4、4’:光拾取器
4a:物镜
5、5’:底盘
6、6’:托盘
7、7’:盖
8、80’、81:柔性配线基板
10、10’:前面面板
40、40’:底盖
50、50’:底箱
50a、50a’:底箱内面
51、51’:轨道部件
52:导向轨道部件
60、60’:电动机固定板
85:主电路基板(第一电路基板)
86:卡盘侧的电路基板(第二电路基板)
90、90’、91、91’:连接器
120、120’:间隙
200、200’:顶盖
200a、200a’:顶盖的内面
301、301a、301b、301c:凸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说明图。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表示将托盘从装置主体拉出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中除去顶盖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的顶盖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顶盖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图3的顶盖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6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中托盘将光盘搬入到装置主体内后的状态的大致截面结构图,图7是说明图1的光盘装置的托盘的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的柔性配线基板和顶盖接触状态的截面图,图9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的托盘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在图1和图2中,100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薄型的光盘装置,3是旋转驱动作为记录介质的光盘(图中未示出)的盘电动机,3a是转盘,3b是夹紧光盘的夹持器(clamper),4是对光盘照射激光并且接受其反射光的光拾取器,4a为物镜。光拾取器4通过拾取器移动机构(图中未示)沿光盘的大致半径方向(图1中的±X’方向)移动。该拾取器移动机构的结构为,包括:在表面具备螺钉(ねじ)并通过该螺钉的旋转使光拾取器4移动的导引螺杆部件(图中未示)、引导光拾取器4的移动的导向部件(图中未示)、旋转驱动导引螺杆部件的进给电动机(图中未示)等。5是搭载有光拾取器4、拾取器移动机构和盘电动机3等的底盘,6是与底盘5结合,通过相对于光盘装置100的装置主体的引入或者拉出的移动,将光盘搬入装置主体内或者从该装置主体内搬出的托盘,10是与托盘6结合的前面面板。盘电动机3通过平板状的电动机固定板与底盘5结合。即,该盘电动机3被固定在电动机固定板,该电动机固定板被固定在底盘5。光拾取器4、拾取器移动机构、盘电动机3、底盘5、和电动机固定板构成光盘装置100的单元机械部。该底盘5作为该单元机械部的基底构成该单元机械部的外周部分。在电动机固定板的下方(-Z轴方向),设置有底盖(图中未示),该底盖使其底面与该电动机固定板的平面大致平行并与该托盘6的盘载置面的相反侧的面结合。底盘5在多个地方通过防振件与托盘6结合。即,单元机械部是,在作为该单元机械部的一部分的底盘5中,在装置的多个地方通过防振件与托盘6结合。另外,底盖相对于上述托盘6在盘载置面的相反侧的面(-Z轴方向的面)被结合,覆盖单元机械部的-Z轴方向侧部分。
另外,在图1和图2中,7是覆盖单元机械部的上表面(Z轴方向侧的面)的盖,8是连接光拾取器4和单元机械部上的电路基板(图中未示)之间的柔性配线基板(FPC),50是相对于底盖配置在-Z轴方向的外侧,覆盖光盘装置100的背面侧的底箱。
另外,在图1中,200是相对于托盘配置在盘载置面侧(Z轴方向侧),覆盖装置的表面的顶盖,301是设置在托盘200并向装置内空间侧突出的凸状部。该凸状部301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拉深加工形成的构造(拉深结构),因此,在顶盖200的表面内在该凸状部301的后侧相当的部分形成为凹状的形状。顶盖200和底箱50构成装置主体的外壳部。
另外,在图2中,50a是底箱50的内面,51是在托盘6的侧端部的外侧可滑动地卡合(合し)并随着该托盘6的拉出移动和引入移动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轨道部件,52是在轨道部件51的外侧与该轨道部件51卡合引导该轨道部件51的移动的导向轨道部件,85是被固定在底箱50的内面50a上,作为搭载有连接与外部的主计算机之间的接口电路等的第一电路基板的主电路基板,90是连接器,81是作为对被固定在底盘5上的电路基板(第二电路基板)(图中未示)与主电路基板85之间进行连接的可挠性的配线基板的柔性配线基板。该柔性配线基板81形成为带状的结构,具有被固定在底箱50的内面50a的第一平面部分81a、和伴随着托盘6的拉出移动或者引入移动而移动的第二平面部分81c。81b是第一平面部分81a和第二平面部分81c之间的平面部分,是托盘6的引入移动时与第一平面部分81a平面地重叠的部分。该第二平面部分81c因托盘6相对于装置主体的引入·拉出移动而进行移动和变形,其前端部通过连接器(图中未示)与单元机械部的底盘5上的电路基板(第二电路基板)连接。另外,第一平面部分81a,其根源侧的端部通过连接器90与主电路基板85连接。第二平面部分81c和与此邻接的平面部分81b对应于托盘6的拉出移动或引入移动其区域面积发生变化。即、托盘6进行引入移动时(沿-X轴方向移动),第二平面部分81c的面积减少,与第一平面部分81a重叠的平面部分81b的面积增大,相反地,当托盘6进行拉出移动(沿+X轴方向移动)时,第二平面部分81c的面积增大,平面部分81b的面积减少。第一平面部分81a通过粘接等被固定在底箱50的内面50a上。顶盖200的凸状部301,在顶盖200的内面,设置在当托盘6的拉出移动或引入移动时与上述第二平面部分81c相对的部分。
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1、图2的各构成要素,标注与图1、图2相同的符号进行使用。
图3、图4和图5是图1的光盘装置100的顶盖200的结构图。图3是顶盖200的外观图,图4是设置有顶盖200的凸状部301的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设置有顶盖200的凸状部301的部分的截面图。
在图3中,200a是顶盖200的内面(-Z轴方向侧的面),400是表示托盘6的引入移动完成状态时的光盘的半径位置的线。凸状部301设置在,在顶盖200的内面中,当托盘6的引入移动完成的状态时位于比上述线400靠近外侧的部分。
图4是图3所示结构中P部的结构的放大图。在图4中,(a)是表示P部的放大结构的顶盖200的表面图,(b)是同样的背面图。凸状部301的结构为,在顶盖200的内面200a上,相对于柔性配线基板81的上述第二平面部分81c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排列有多个(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为3个),分别沿着与托盘6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直线状地延伸。301a、301b、301c为该3个凸状部。该3个凸状部301a、301b、301c分别形成为基于拉深加工的拉深构造,在顶盖200的内面,当托盘6拉出移动或者引入移动时,设置在与上述第二平面部分81c相对的部分并且当托盘6的引入移动完成状态时位于比光盘的半径靠向外侧的部分。
图5是表示图4的顶盖200的结构中的c-c截面的图。凸状部301a、301b、301c分别在顶盖200的内面200a中,各自顶端面的高度ha、hb、hc分别为0.2×10-3m至0.3×10-3m的范围的值,顶端面的宽度wpa、wpb、wpc分别为1×10-3m至2×10-3m的范围的值。这些尺寸值是从该凸状部301a、301b、301c的制作性和功能确保性的两面来看具有实用性的恰当值。
图6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100中通过盘电动机3的旋转中心的X轴方向的直线位置的大致的截面结构,表示托盘6将光盘搬入装置主体内完成后,成为能够进行记录或者再现动作的状态时的结构。
在图6中,2为光盘,40是相对于托盘6在盘载置面的相反侧的面(-Z轴方向的面)结合的底盖,86是固定在单元机械部侧的底盘5并与主电路基板85(第一电路基板)之间交换信号的电路基板(第二电路基板),91是设置在电路基板86的连接器,81r是在柔性配线基板81的第一平面部分81a和平面部分81b之间的翻折部。其他的符号表示与图1~图6的情况相同的构成要素。在这样的状态时,柔性配线基板81的第一平面部分81a和平面部分81b和翻折部81r,在底盖40和底箱50之间,以与底盖40的下表面(-Z轴方向的面)分离的状态被收纳。另外,这时,顶盖200的凸状部301并不是在与柔性配线基板81的第二平面部分81c相对的位置,而在X轴方向上与该第二平面部分81c相隔较远的位置,与柔性配线基板81不接触。而且,在该状态下,该凸状部301位于比光盘2的半径靠向外侧的位置,也不与光盘2接触。
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上述图3~图6的各构成要素中,标注与图3~图6的情况相同的符号进行使用。
图7是表示图1的光盘装置100中的托盘6的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81的状态的说明图,表示托盘6与单元机械部一起沿A方向开始引入移动时的状态,图8是表示柔性配线基板81和顶盖200接触状态的截面图。
在图7中,401表示底盖40的-X轴方向的端面部,501表示底箱50的X轴方向的端面部,120表示端面部401和端面部501之间形成的间隙(X轴方向尺寸xg),200t是顶盖200的X轴方向的端部,C1是从顶盖200的端部200t开始距离x1的X轴方向位置,是柔性配线基板81的第二平面部分81c中的一部分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凸状部301接触(面接触)的位置,81c1是在该位置与凸状部301接触的该第二平面部分81c中的一部分(接触平面部分),81c2是该第二平面部分81c中与该接触平面部分81c1相比靠连接器90侧的平面部分,81c3是该第二平面部分81c中与该接触平面部分81c1相比靠连接器91侧的平面部分。
当托盘6与单元机械部一起沿A方向开始引入移动时,柔性配线基板81的第二平面部分81c通过该托盘6的移动变位变形为弯曲状,该第二平面部分81c中的一部分的平面部分81c1相对于顶盖200的内面200a上的凸状部301,从该顶盖200的端部200t在沿X轴方向距离x1的位置C1接触(面接触)。在第二平面部分81c中,当平面部分81c1与凸状部301的顶端面接触时,平面部分81c3由于托盘6的移动变位从连接器91侧被推压变形,使角θ1的方向的力F11作用于接触平面部分81c1。该接触平面部分81c1通过该力F11在被推压状态下与凸状部301的顶端面接触。该平面部分81c1和该凸状部301的顶端面的接触,如图8所示,在柔性配线基板81的平面部分81c1的宽度尺寸w(例如w=30×10-3m)的一部分(例如宽度尺寸w的1/5至1/10的宽度)中进行(在图8中,凸状部301中,与凸状部301a的顶端面接触的柔性配线基板81的平面部分记作81c1a、与凸状部301b的顶端面接触的柔性配线基板81的平面部分记作81c1b、与凸状部301c的顶端面接触的柔性配线基板81的平面部分记作81c1c、)。因此,在该平面部分81c1和该凸状部301的顶端面之间,产生比在图10~图14中已说明的现有的光盘装置100’大幅度减小的摩擦,接触平面部分81c1相对于凸状部301的顶端面发生沿-X轴方向的滑行。这时候,接触平面部分81c1受到基于该摩擦的反作用力,基于该反作用力的力F12作用于平面部分81c3,该力F12与在现有的光盘装置100’中,通过顶盖200’的内面200a’和柔性配线基板80’的接触平面部分80c1’之间的摩擦对平面部分80c3’作用的力相比大幅减小。因此,在平面部分81c3中,在靠近接触平面部分81c1侧的部分中,向-X轴方向的移动变位只不过由该较小的力F12阻挡。另一方面,在平面部分81c3中,在靠近连接器91侧的部分,因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1c3沿-X轴方向移动变位。其结果是,在平面部分81c3中,在靠近接触平面部分81c1的部分和靠近连接器91的部分之间的部分,伴随着托盘6的移动,产生-Z轴方向的较小的松弛。
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上述图7~图8的各构成要素中,标注与图7~图8的情况下相同的符号进行使用。
图9是说明图1的光盘装置100的托盘引入移动时的柔性配线基板81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在图9中,(a)是托盘6的引入移动刚开始后的状态,(b)是托盘6开始被引入装置主体内后的移动过程中的状态,(c)是托盘6进一步被向装置本体内引入时的状态,(d)是表示托盘6的引入移动完成后的状态。
在图9(a)中,在托盘6与单元机械部一起沿A方向刚开始引入移动后的状态中,柔性配线基板81的第二平面部分81c,通过该托盘6的移动变位在平面部分81b和连接器91之间变形为弯曲状,其一部分的平面部分81c1相对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凸状部301,从该顶盖200的端部200t开始在沿X轴方向距离x1a的位置C1a接触(面接触)。在(a)的状态中,柔性配线基板81,当在上述接触平面部分81c1中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凸状部301的顶端面接触时,平面部分81c3通过托盘6的移动变位从该连接器91侧被推压发生变形,使角θa方向的力F1a1作用于平面部分81c1。该平面部分81c1在被该力F1a1按压的状态下与凸状部301的顶端面在位置C1a接触。接触平面部分81c1和凸状部301的顶端面的接触,如图8所示,由于在平面部分81c1的宽度尺寸w的一部分例如在该宽度尺寸w的1/5至1/10的部分进行,所以该接触平面部分81c1和该凸状部301的顶端面之间的摩擦变小,该接触平面部分81c1相对于该凸状部301的顶端面沿-X轴方向滑行。该接触平面部分81c1,这时,受到基于该小摩擦的小的反作用力,基于该反作用力的力F1a2作用于平面部分81c3。因此,在该平面部分81c3中,在位于该接触平面部分81c1侧的部分中,该部分沿-X轴方向移动,同时由于该力F1a2,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1c3沿-X轴方向发生的移动变位受阻。另一方面,在平面部分81c3中,在位于连接器91侧的部分中,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1c3沿-X轴方向移动变位。因此,在平面部分81c3中,在位于接触平面部分81c1侧的部分和位于连接器91侧的部分之间的部分,伴随托盘6的引入移动(-X轴方向的移动),发生-Z轴方向的小的松弛。由于该松弛量小,该松弛的一部分不会从底箱50的端面部501和底盖40的端面部401之间的间隙120(X轴方向尺寸xga)突出。在本光盘装置100中,该松弛量随着托盘6的引入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
上述(a)的状态之后,托盘6的引入移动动作,在柔性配线基板81的上述平面部分81c1与上述凸状部301的顶端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但是,在该平面部分81c1到达该凸状部301的-X轴方向端部的时刻,该平面部分81c1和该凸状部301的顶端面的接触状态开始被解除,当托盘6的引入移动动作进一步进行时,该平面部分81c1如图9(b)所示,成为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平面部的接触状态。在图9(b)的状态下,柔性配线基板81成为,平面部分81c1在从顶盖200的X轴方向的端部200t开始距离x1b的位置C1b与该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平面部接触(面接触)的状态。即,接触平面部分81c1的位置随着托盘6的移动变位,在第二平面部分81c内、和相对于顶盖200都发生变化。上述距离x1b比在上述(a)的状态中的距离x1a大幅增大。在图9(b)的状态下,柔性配线基板81的接触平面部分81c1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平面部接触时,平面部分81c3使角θb(θb<θa)的方向的力F1b1作用于接触平面部分81c1。接触平面部分81c1,在被该力F1b1推压的状态下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平面部在位置C1b接触。该接触与在上述(a)的位置C1a的接触同样,在柔性配线基板81的平面部分81c1的宽度尺寸w的一部分进行,而且,由于力F1b1沿角θb的方向作用,在该接触平面部分81c1和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平面部之间,与上述(a)的状态时相比产生更小的摩擦,接触平面部分81c1相对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平面部变得更加容易滑行。该接触平面部分81c1此时基于该较小的摩擦受到较小的反作用力,基于该反作用力的力F1b2作用于平面部分81c3侧。因此,该平面部分81c3中,在位于该接触平面部分81c1侧的部分中,该部分沿-X轴方向移动的同时,通过该力F1b2,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1c3沿-X轴方向的移动变位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在平面部分81c3中,在位于连接器91侧的部分中,随着托盘6的移动该平面部分81c3沿-X轴方向移动变位。因此,在平面部分81c3中,在位于接触平面部分81c1侧的部分和位于连接器91侧的部分之间的部分,随着托盘6的引入移动(-X轴方向的移动),发生-Z轴方向的小的松弛。上述力F1b2由于比上述(a)的状态中的力F1a2小,所以该松弛量也比(a)的状态的情况下小。因此,在本(b)的状态下,该松弛的一部分不会从底箱50的端面部501和底盖40的端面部401之间的间隙120(X轴方向尺寸xgb)突出。该松弛在托盘6的引入移动进行的同时进一步减小。
托盘6的引入移动动作从上述图9(b)的状态开始进一步进行时,成为图9(c)的状态。在本(c)的状态中,底箱50的端面部501和底盖40的端面部401之间的±X轴方向的间隙120消失,成为底箱50的X轴方向侧的部分和底盖40的-X轴方向侧的部分平面地重合的状态。另外,柔性配线基板81的第二平面部分81c从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平面部的接触状态放开,与该平面部之间的摩擦消失,基于该摩擦的反作用力也不作用。另外,在本(c)的状态中,柔性配线基板81成为,第一平面部分81a的一部分和平面部分81b的一部分和第二平面部分81c的一部分进入托盘6与底箱50之间的状态,向该第二平面部分81c的上方(Z轴方向)的变位被抑制。
托盘6的引入移动动作从上述图9(c)的状态开始进一步进行成为完成状态时,变成图9(d)的状态能够进行记录或者再现动作。在图9(d)的状态下,柔性配线基板81成为,第一平面部分81a的全部和平面部分81b的全部被收纳在底盖40和底箱50之间,第二平面部分81c的全部被收纳在托盘6和底箱50之间的状态。另外,在本图9(d)的状态下,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凸状部301位于比光盘2的半径靠外侧的位置,不必担心会与光盘面接触。
利用上述结构的光盘装置100,能够使柔性配线基板81,在托盘6的引入移动时不会被夹入底箱50和底盖40之间,能够实现薄型且可靠性高的结构。装置的厚度尺寸能够形成为9.5×10-3m以下。柔性配线基板81的厚度厚的情况或宽度宽的情况或由硬材质构成等的情况下刚性高可挠性降低,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光盘装置100中,确实能够获得上述的作用·效果。因此,能够使用低成本的柔性配线基板。
此外,在作为实施例的上述光盘装置100中,将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凸状部301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如图5和图8所示那样具有平坦的顶端面的形状,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以外,例如可以形成为具有曲面状的顶端面的形状。而且,在上述光盘装置100中,凸状部301形成为相对于顶盖200的内面200a的平坦部突出的结构,但是除此以外,也可以是例如将顶盖200的内面200a形成为凹凸形状,成为凸状部相对于凹状部突出的结构。另外,在上述光盘装置100中,在装置移动部上设置的电路基板(第二电路基板)被固定在底盘5上,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固定在托盘6上。另外,作为上述光盘装置100中使用的可挠性的配线基板的柔性配线基板81包括平板状配线电缆(Flexible Flat Cable)等。
Claims (4)
1、一种光盘装置,其对于光盘记录或者再现信息,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光盘照射激光并接受反射光的光拾取器;
使所述光拾取器沿光盘的大致半径方向移动的拾取器移动机构;
旋转驱动所述光盘的盘电动机;
搭载有所述光拾取器、所述拾取器移动机构和所述盘电动机的底盘;
与所述底盘结合,通过相对于装置主体的引入或者拉出的移动,向装置主体内搬入或者从该装置主体内搬出所述光盘的托盘;
相对于所述托盘与盘载置面的相反侧的面结合的底盖;
配置在所述底盖的外侧,覆盖装置的背面侧的底箱;
第一电路基板,其固定于所述底箱的内面,搭载有连接其与外部的主计算机之间的接口电路;
第二电路基板,其固定于所述托盘或者所述底盘,与所述第一电路基板连接;
可挠性配线基板,其具有固定于所述底箱的内面的第一平面部分、和伴随所述托盘的所述移动进行移动的第二平面部分,并且将所述第一、第二电路基板之间电连接;和
顶盖,其相对于所述托盘配置在盘载置面侧,覆盖装置的表面侧,在其内面的、在该托盘的所述移动状态时与所述配线基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分相对并且在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完成状态时成为比所述光盘的半径靠向外侧的部分,具有向装置内空间侧突出的凸状部,
在所述托盘的引入移动时,当所述配线基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分与所述顶盖的内面抵接时,该第二平面部分的该抵接部构成为与该托盘的引入移动对应而在该凸状部的前端面上沿该托盘的引入移动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构成为,所述凸状部相对于所述配线基板的所述第二平面部分的宽度方向配置有多个,各自沿与所述托盘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直线状地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构成为所述凸状部为拉深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构成为所述凸状部的前端面的高度为0.2×10-3m~0.3×10-3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81943A JP2009110599A (ja) | 2007-10-30 | 2007-10-30 | 光ディスク装置 |
JP2007-281943 | 2007-10-30 | ||
JP2007281943 | 2007-10-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25322A true CN101425322A (zh) | 2009-05-06 |
CN101425322B CN101425322B (zh) | 2012-02-08 |
Family
ID=40584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7305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5322B (zh) | 2007-10-30 | 2008-10-29 | 光盘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81190B2 (zh) |
JP (1) | JP2009110599A (zh) |
CN (1) | CN10142532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222072A (ja) * | 2010-04-07 | 2011-11-04 |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 光ディスク装置 |
JP5505633B2 (ja) * | 2010-05-12 | 2014-05-28 |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装置 |
KR101315449B1 (ko) * | 2010-12-31 | 2013-10-07 | 도시바삼성스토리지테크놀러지코리아 주식회사 |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
CN103854677A (zh) * | 2012-12-06 | 2014-06-11 | 建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驱 |
CN112788886B (zh) * | 2020-06-23 | 2023-06-02 | 北京可利尔福科技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5666A (ja) | 1997-06-27 | 1999-01-29 | Toshiba Corp |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
WO2003017279A1 (fr) * | 2001-08-16 | 2003-02-27 | Citizen Watch Co., Ltd. | Dispositif lecteur de disque |
JP4016696B2 (ja) * | 2001-09-04 | 2007-12-05 |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板及びそのフレキシブル配線板を用いた記録再生装置 |
JP2004234803A (ja) | 2003-01-31 | 2004-08-19 | Sony Corp | 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
US7600235B2 (en) * | 2003-05-21 | 2009-10-0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Optical disk device |
JP4356523B2 (ja) * | 2004-06-04 | 2009-11-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ディスクドライブユニット、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2007
- 2007-10-30 JP JP2007281943A patent/JP2009110599A/ja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10-23 US US12/256,496 patent/US818119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0-29 CN CN2008101730580A patent/CN10142532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25322B (zh) | 2012-02-08 |
US8181190B2 (en) | 2012-05-15 |
JP2009110599A (ja) | 2009-05-21 |
US20090113462A1 (en) | 2009-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25322B (zh) | 光盘装置 | |
US8259417B1 (en) | Disk drive head stack assembly hav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with stiffener bend axis normal to the actuator pivot axis | |
US20030193787A1 (en) | Structure of mounting flexible wiring board | |
JP2006031910A (ja) | ディスク装置を内蔵した電子装置 | |
US5943309A (en) | Disk unit having a slide-restricting member for easy disk-exchanging operation | |
JP4971786B2 (ja) | ハー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 | |
US20070283370A1 (en) | Optical disc drive | |
JP4674584B2 (ja)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および、ベースユニット | |
EP1575053A1 (en) | Disk drive device | |
US20070292114A1 (en) | Disc drive circuitry swap | |
CN101256823B (zh) | 盘装置 | |
CN101377941B (zh) | 光盘装置 | |
EP2246847A2 (en) | Head stack assembly, a hard disk driv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2194491A (zh) | 薄型光驱 | |
JP2005259255A (ja) | 光ディスク装置 | |
CN1591582A (zh) | 悬挂组件和磁盘驱动器 | |
CN101377937B (zh) | 光盘装置 | |
US7660073B2 (en) | Braced suspension for supporting a head slider | |
TWI333397B (en) | Wear-proof structure for a flexible circuit in an optical disk drive | |
KR101275313B1 (ko) |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 |
US20110276988A1 (en) | Optical disc drive | |
US8526141B2 (en) | Magnetic disk device and guide member for guiding a flexible wiring board | |
KR100564614B1 (ko) | 슬림형 디스크 드라이브 | |
US20070245361A1 (en) | Flat Cable Device For Optical Pickup Heads | |
JP2005100649A (ja) | ディス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8 Termination date: 2016102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