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4807A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4807A
CN101424807A CNA2008101746396A CN200810174639A CN101424807A CN 101424807 A CN101424807 A CN 101424807A CN A2008101746396 A CNA2008101746396 A CN A2008101746396A CN 200810174639 A CN200810174639 A CN 200810174639A CN 101424807 A CN101424807 A CN 1014248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quid crystal
angle
sub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7463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24807B (zh
Inventor
山田泰之
森本政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Display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Display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Display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248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48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248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48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36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31Polar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polariser or analyser ax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63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for applying an electric field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i.e. in-plane switching [IP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为了应对偏光太阳镜对策等,可以在任意方向设定观察者侧的偏光膜的吸收轴。图像线局部弯曲的同时作为整体在基准方向上延伸存在,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图像线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1、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2、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3、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4,从所述基准方向开始,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θ1、θ2、θ3、θ4时,在1个亚像素中,θ1、θ2、θ3的符号全部相同,并且在全部亚像素中,θ1的符号相同,在全部亚像素中满足特定关系式。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涉及应对偏光太阳镜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有源元件使用薄膜晶体管的TFT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能够显示高精细的图像,所以被用作电视机、电脑用显示器等显示装置。特别是小型的TFT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常被用作手机的显示部。
另一方面,在上述TFT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中,已知纵电场方式(例如TN方式、ECB方式、VA方式等)的液晶显示面板、和横电场方式(也称为IPS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已知IPS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能够得到大的视场角。
IPS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通常具有第1基板(以下也称为TFT基板)、第2基板(以下也称为对置基板)、夹持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而构成。第1基板具有配置在液晶侧的表面的第1取向膜、配置在与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1偏光膜,第2基板具有配置在液晶侧的表面的第2取向膜、和配置在与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2偏光膜。
另外,在液晶显示面板中,在被相邻的2条扫描线(也称为栅极线)、和相邻的2条图像线(也称为漏极线)包围的区域中,形成根据来自扫描线的扫描信号接通的薄膜晶体管、和来自图像线的图像信号通过上述薄膜晶体管被供给的像素电极,构成所谓的亚像素。
图14是用于说明现有的IPS方式液晶显示面板的电极结构之一例的图,图14(a)是平面图,图14(b)是表示沿图14(a)的A-A’切断线的剖面结构的要部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4(a)中,省略对置电极(CT)的图示。另外,在图14(b)中,省略像素电极(PX)、对置电极(CT)、层间绝缘膜(PAS1)以外的结构的图示。
图14所示的电极结构中,对置电极(CT)面状地形成,时像素电极(PX)为具有多条狭缝(SLT)的电极。此处,被狭缝(SLT)分割的部分成为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梳齿电极)(KSB)。像素电极(PX)及对置电极(CT)例如由ITO(Indium Tin Oxide)等透明导电膜构成。另外,在图14中封闭狭缝(SLT)的两端,但是也可以开放狭缝(SLT)的一端。
进而,具有线状部分的像素电极(PX)和面状对置电极(CT)间隔层间绝缘膜(PAS1)层叠,形成在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之间的拱状电力线贯穿液晶层地分布,由此使液晶层(LC)发生取向变化。
图15是用于说明现有的IPS方式液晶显示面板的电极结构的其他例的平面图。
在图15所示的电极结构中,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均由具有线状部分(梳齿电极)(KSB)的电极构成,在像素电极(PX)的相邻线状部分之间配置对置电极(CT)的线状部分,在以上方面不同于上述图14所示的电极结构。另外,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可以配置在同一层中,也可以间隔绝缘膜配置在不同层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图15中,DL为图像线,GL为扫描线。
图14、图15均将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一同形成在相同的基板上,通过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之间的电位差产生电场驱动液晶。
目前,在IPS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中,与矩形形状的显示区域的长边或者短边中的任一者平行地配置图像线(DL),与该图像线(DL)正交地配置扫描线(GL)。
另外,IPS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电极(PX)具有线状部分,代表性的IPS方式液晶显示面板采用所谓的单域结构的像素时,上述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与图像线(DL)平行。此处,所谓单域结构的像素是指在1个亚像素内,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主要为1个方向。而采用所谓的多域结构的像素时,在1个亚像素内,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主要为2个方向以上。
另外,第1取向膜的取向轴(或摩擦方向)、与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为同一方向,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被形成为第1取向膜的取向轴(或者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和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规定角度(以下称为预扭曲角(pre twist angle),通常为-20°~20°左右)。
进而,第1偏光膜的吸收轴和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相互正交,并且,使第1偏光膜的吸收轴或者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中的任一者与第1取向膜的取向轴及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一致。
发明内容
在太阳镜中,存在具有偏光特性的太阳镜,偏光太阳镜在左右方向具有吸收轴。因此,如果观察者侧的偏光膜的吸收轴与偏光太阳镜的吸收轴正交,则会发生观察者配戴偏光太阳镜时观看不到图像的情况。另外,即使与正交有若干偏差的情况下,也存在显示变暗的问题。
如果平行地配置观察者侧的偏光膜的吸收轴和偏光太阳镜的吸收轴,则可以避免显示变暗的问题。但是,近年来,例如在PC用监控器或便携式终端等中,存在可使液晶显示面板旋转90°进行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此时,如果观察者配戴偏光太阳镜,则会发生在液晶显示面板旋转前或旋转后的任一种情况下显示变暗的问题。
为了应对偏光太阳镜,必须使观察者侧的偏光膜的吸收轴为与0°、90°偏离10°以上的角度、即10°~80°、或-10°~-80°,优选为偏离30°以上的角度、即30°~60°、或-30°~-60°。需要说明的是,0°是图像线(DL)的延伸存在方向,并且90°是与图像线(DL)的延伸存在方向正交的方向,角度是从0°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吸收轴或取向轴或延伸存在方向并非矢量,所以0°的方向与±180°的方向相同,90°的方向与-90°的方向相同。
如果为纵电场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则观察者侧的偏光膜的吸收轴的方向的设计自由度高,而为IPS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时,因控制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等理由,作为第1取向膜及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必须相对于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仅倾斜预扭曲角,存在无法将观察者侧的偏光膜的吸收轴的方向与像素电极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无关地配置的IPS方式液晶显示面板特有的问题。
现有的IPS方式液晶显示面板采用单域结构的像素时,使图像线(DL)的延伸存在方向为12点方向、并且为0°的方向时,存在像素电极(PX)的延伸存在方向为0°的方向、且观察者侧的偏光膜的吸收轴为-75°或-80°的方向的结构。但是,这只是使观察者侧的偏光膜的吸收轴与0°或90°的方向仅倾斜作为预扭曲角的10°或15°的大小,只倾斜上述水平,斜度有时并不充分。另外,有时希望将观察者侧的偏光膜的吸收轴的角度向自由的方向与0°或90°的方向倾斜预扭曲角以上。
另外,现有的IPS方式液晶显示面板采用多域结构的像素时,通常将取向膜的取向轴及偏光膜的吸收轴设定在0°或90°的方向,在1个亚像素内,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在部分区域相对于取向膜的取向轴向正方向仅倾斜预扭曲角的大小,在其他区域相对于取向膜的取向轴向负方向仅倾斜预扭曲角的大小。因此采用多域结构的像素时,与采用单域结构的像素的情况相比,更难应对偏光太阳镜。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该技术可以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为了应对偏光太阳镜等而在任意方向设定观察者侧的偏光膜的吸收轴。
通过本说明书的描述及附图明确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和新特征。
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代表性方案的概要简单说明如下。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第1基板、配置在比所述第1基板更靠近观察者侧的第2基板、夹持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正型液晶,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区域内具有多个亚像素,所述多个亚像素的各亚像素具有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和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通过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产生电场驱动所述液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基板具有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1取向膜、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图像信号的多条图像线、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1偏光膜,所述第2基板具有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2取向膜、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2偏光膜,所述第1电极具有在所述各亚像素的长边和短边中向长边方向延伸存在的线状部分,在1个亚像素内,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为1个,所述图像线局部弯曲、同时整体在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区域的任意一边的第1方向延伸存在,以所述第1方向为基准方向,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图像线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1,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2,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3,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4,从所述基准方向开始,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θ1、θ2、θ3、θ4时,在1个亚像素中,θ1、θ2、θ3的符号全部相同,且在全部亚像素中,θ1的符号相同,且在全部亚像素中,满足下述(1)~(5)式:
(1)10°≦|θ1|≦|θ3|、10°≦|θ2|≦|θ3|
(2)0°≦|θ3-θ2|≦20°
(3)0°≦|θ1-θ2|≦2°
(4)10°≦|θ3|≦80°
(5)0°≦|θ3-θ4|≦2°或88°≦|θ3-θ4|≦92°。
(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第1基板、配置在比所述第1基板更靠近观察者侧的第2基板、夹持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负型液晶,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区域内具有多个亚像素,所述多个亚像素的各亚像素具有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和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通过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产生电场驱动所述液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基板具有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1取向膜、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图像信号的多条图像线、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1偏光膜,所述第2基板具有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2取向膜、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2偏光膜,所述第1电极具有在所述各亚像素的长边和短边中向长边方向延伸存在的线状部分,在1个亚像素内,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为1个,所述图像线局部弯曲、同时整体在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区域的任意一边的第1方向延伸存在,以所述第1方向为基准方向,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图像线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1,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2,以所述基准方向和与所述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正交的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3,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4,从所述基准方向开始,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θ1、θ2、Θ3、θ4时,在1个亚像素中,θ1、θ2、Θ3的符号全部相同,并且,在全部亚像素中,θ1的符号相同,且在全部亚像素中,满足下述(1)~(5)式:
(1)10°≦|θ1|≦|Θ3|、10°≦|θ2|≦|Θ3|
(2)0°≦|Θ3-θ2|≦20°
(3)0°≦|θ1-θ2|≦2°
(4)10°≦|Θ3|≦80°
(5)0°≦|Θ3-θ4|≦2°或88°≦|Θ3-θ4|≦92°。
(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第1基板、配置在比所述第1基板更靠近观察者侧的第2基板、夹持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正型液晶,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区域内具有多个亚像素,所述多个亚像素的各亚像素具有形成在所述第1基板上的第1电极、和形成在所述第1基板上的第2电极,通过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产生电场驱动所述液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基板具有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1取向膜、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扫描信号的多条扫描线、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1偏光膜,所述第2基板具有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2取向膜、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2偏光膜,所述第1电极具有在所述各亚像素的长边和短边中向短边方向延伸存在的线状部分,在1个亚像素内,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为1个,所述扫描线局部弯曲、同时整体在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区域的任意一边的第1方向延伸存在,以所述第1方向为基准方向,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扫描线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1,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2,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3,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4,从所述基准方向开始,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φ1、φ2、φ3、φ4时,在1个亚像素中,φ1、φ2、φ3的符号全部相同,且在全部亚像素中,φ1的符号相同,且在全部亚像素中,满足下述(1)~(5)式:
(1)10°≦|φ1|≦|φ3|、10°≦|φ2|≦|φ3|
(2)0°≦|φ3-φ2|≦20°
(3)0°≦|φ1-φ2|≦2°
(4)10°≦|φ3|≦80°
(5)0°≦|φ3-φ4|≦2°或88°≦|φ3-φ4|≦92°。
(4)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第1基板、配置在比所述第1基板更靠近观察者侧的第2基板、夹持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负型液晶,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区域内具有多个亚像素,所述多个亚像素的各亚像素具有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和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通过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产生电场驱动所述液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基板具有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1取向膜、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扫描信号的多条扫描线、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1偏光膜,所述第2基板具有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2取向膜、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2偏光膜,所述第1电极具有在所述各亚像素的长边和短边中向短边方向延伸存在的线状部分,在1个亚像素内,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为1个,所述扫描线局部弯曲、同时整体在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区域的任意一边的第1方向延伸存在,以所述第1方向为基准方向,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扫描线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1,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2,以所述基准方向和与所述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正交的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3,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4,从所述基准方向开始,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φ1、φ2、Φ3、φ4时,在1个亚像素中,φ1、φ2、Φ3的符号全部相同,并且,在全部亚像素中,φ1的符号相同,并且,在全部亚像素中,满足下述(1)~(5)式:
(1)10°≦|φ1|≦|Φ3|、10°≦|φ2|≦|Φ3|
(2)0°≦|Φ3-φ2|≦20°
(3)0°≦|φ1-φ2|≦2°
(4)10°≦|Φ3|≦80°
(5)0°≦|Φ3-φ4|≦2°或88°≦|Φ3-φ4|≦92°。
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代表性方案所取得的效果简单说明如下。
使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在任意方向设定观察者侧的偏光膜的吸收轴,即使在观察者配戴偏光太阳镜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观看不到图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列的模式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电极结构的模式平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1个亚像素的概要剖面结构的要部剖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中像素电极的线状部分和第1及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的关系之一例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中像素电极的线状部分和第1及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的关系的其他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中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像素电极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第1取向膜的取向轴和第1偏光膜的吸收轴的关系之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中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像素电极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第1取向膜的取向轴和第1偏光膜的吸收轴的关系的其他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中液晶层为负型液晶的情况下从第1方向至与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正交的方向的角度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三角形排列的像素排列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列的其他例的模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列的模式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电极结构的模式平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中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像素电极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第1取向膜的取向轴和第1偏光膜的吸收轴的关系之一例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现有的IPS方式液晶显示面板的电极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现有的IPS方式液晶显示面板的电极结构的其他例的平面图。
【图16】是表示现有的IPS方式液晶显示面板中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像素电极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第1取向膜的取向轴和第1偏光膜的吸收轴的关系之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现有的IPS方式液晶显示面板中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像素电极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第1取向膜的取向轴和第1偏光膜的吸收轴的关系的其他例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参考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电极结构的图。
【图19】是表示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列的图。
符号说明
10 亚像素
11-1 显示区域的短边
11-2 显示区域的长边
AR 显示区域
LC 液晶层
a-Si 半导体层
DL 图像线
GL 扫描线
DLa,GLa 折返部
CH 接触孔
CHK 开口部
SLT 狭缝
KSB 梳齿电极
SUB1,SUB2 基板
BM 黑色矩阵
PAS1,PAS2,PAS3 层间绝缘膜
GI 栅极绝缘膜
PX 像素电极
CT 对置电极
FIR 滤色器
OC 平坦化膜
AL1,AL2 取向膜
POL1,POL2 偏光膜
SD 导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说明实施例的全部图中,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有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列的模式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与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进行对比,将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列示于图19。
图19所示的现有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区域(AR)内,在纵·横方向排列矩形形状的亚像素10,而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在纵·横方向排列平行四边形形状的亚像素10。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电极结构的模式平面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单域结构的像素,所以在1个亚像素内,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为1个。而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不同于图14所示的现有结构,相对于图的上下方向倾斜。进而,对应于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倾斜,也使图像线(DL)倾斜。为了保持像素排列的直线性,图像线(DL)具有折返部(DLa),图像线(DL)由该折返部(DLa)和倾斜的部分构成数字“7”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a-Si是半导体层,CH是用于连接作为源电极发挥作用的导电层(SD)和像素电极(PX)的接触孔,CHK是形成在对置电极上的开口部。另外,对置电极是除开口部(CHK)外还覆盖图像线(DL)等地在像素电极(PX)下层的大致整个区域内成面状地形成的,图2中省略图示。
此处,图像线(DL)部分倾斜、同时又弯曲,即,局部弯曲,同时从图像线(DL)整体来看,向第1方向(沿显示区域(AR)的短边11-1的方向)延伸存在。另外,扫描线(GL)在第2方向(沿显示区域(AR)的长边11-2的方向)延伸存在。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1个亚像素的概要剖面结构的要部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是表示沿图2的A-A’切断线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夹持由正型液晶构成的液晶层(LC)设置第1基板(SUB1;也称为TFT基板)、和第2基板(SUB2;也称为对置基板)。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2基板(SUB2)的主表面侧成为观察侧。
如图3所示,在第1基板(SUB1)的液晶层侧,从第1基板(SUB1)向液晶层(LC)依次形成扫描线(也称为栅极线)(GL)、栅极绝缘膜(GI)、半导体层(a-Si)、图像线(也称为漏极线)(DL)及作为源电极发挥作用的导电层(SD)、层间绝缘膜(PAS3)、层间绝缘膜(PAS2)、对置电极(CT;也称为共用电极)、层间绝缘膜(PAS1)、像素电极(PX)、第1取向膜(AL1)。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基板(SUB1)的外侧配置第1偏光膜(POL1)。
另外,由扫描线(GL)的一部分(栅电极)、栅极绝缘膜(GI)、半导体层(a-Si)、图像线(DL)的一部分(漏电极)及导电层(源电极)(SD)构成薄膜晶体管(TFT)。
在第2基板(SUB2)的液晶层侧,从第2基板(SUB2)向液晶层(LC)依次形成黑色矩阵(遮光膜)(BM)、红·绿·蓝滤色器(FIR)、平坦化膜(OC)、第2取向膜(AL2)。需要说明的是,在第2基板(SUB2)的外侧配置第2偏光膜(POL2)。
另外,本实施例的电极结构为上述图14所示的电极结构,对置电极(CT)面状地形成,像素电极(PX)是具有多条狭缝(SLT)的电极。像素电极(PX)被狭缝(SLT)分割的部分成为线状部分(梳齿电极)(KSB)。另外,图2中封闭狭缝(SLT)的两端,但是也可以开放狭缝(SLT)的一端。
像素电极(PX)及对置电极(CT)通常由例如ITO(Indium TinOxide)等透明导电膜构成。进而,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间隔层间绝缘膜(PAS1)重叠,由此形成保持电容。需要说明的是,层间绝缘膜(PAS1)不限于1层,也可以为2层以上。
另外,如图2所示,在被扫描线(GL)和图像线(DL)包围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域内,形成1个亚像素。考虑到形成有1个亚像素的区域被形成在第2基板(SUB2)侧的黑色矩阵(遮光膜)(BM)遮光,作为实质的形成有1个亚像素的区域发挥作用的区域(PT)成为黑色矩阵(BM)的开口部(图2中粗线所示)。
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具有线状部分的像素电极(PX)和面状对置电极(CT)间隔层间绝缘膜(PAS1)层叠,形成在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之间的拱状电力线贯穿液晶层(LC)地分布,由此使液晶层(LC)发生取向变化。即,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均被形成在相同的基板上,通过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之间的电位差产生电场驱动液晶。
[作为本发明前提的技术事项]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中,以偏光膜的吸收轴及取向膜的取向轴等满足以下关系为前提。
(I-1)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和第1偏光膜(POL1)的吸收轴在误差±1°的范围内正交。
(I-2)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和第1取向膜(AL1)的取向轴在误差±2°的范围内平行。
(I-3)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和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在误差±2°的范围内平行或者正交。
(I-4)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相对于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仅倾斜预扭曲角的角度地延伸存在,该预扭曲角的绝对值在正型液晶的情况下为0°~20°(优选5°~15°),负型液晶的情况下为70°~90°(优选75°~85°)。
基于上述前提条件,使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为与0°、90°偏离10°以上的角度、即10°~80°或-10°~-80°、优选偏离30°以上的角度、即30°~60°或-30°~-60°,所以假想仅使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倾斜。此时的电极结构如图18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0°是图像线(DL)的延伸存在方向、并且90°是与图像线(DL)的延伸存在方向正交的方向,角度为从0°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另外,图18是表示本发明参考例的电极结构的图。
在图18的电极结构中,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KSB)的延伸存在方向与图像线(DL)的延伸存在方向或扫描线(GL)的延伸存在方向构成不同的角度,所以在1个亚像素内,图像线(DL)的两侧部分,用于驱动液晶的电场并不一样,存在容易出现不必要的电场所致的无效区域(被图18的点线包围的A所示的区域)增加、透过率降低等问题的问题。
以下,使用图4说明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中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和第1及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图4的y轴方向为第1方向(y)(沿显示区域(AR)的短边11-1的方向),x轴为第2方向(x)(沿显示区域(AR)的长边11-2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满足下述关系。需要说明的是,以第1方向(y)为基准方向,从基准方向开始测定角度时,以从基准方向开始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进行测定。
(II-1)以在第1方向(y)和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图4的A)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即从第1方向(y)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θ4时,将|θ4|设定为10°~80°、优选为30°~60°。需要说明的是,图4表示将θ4设定为正方向的情况。
(II-2)根据(II-1)且(I-3)的条件,以在第1方向(y)和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图4的B)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即从第1方向(y)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θ3时,因为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与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略平行或略正交(但在误差±2°以内),所以将|θ3|设定在10°~80°、优选30°~60°的范围内(为了方便而忽略误差)。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表示将两者平行地设定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与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略平行(但在误差±2°以内)是指满足0°≦|θ3-θ4|≦2°,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与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正交(但在误差±2°以内)是指满足88°≦|θ3-θ4|≦92°。
(II-3)以第1方向(y)和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图4的D)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即从第1方向(y)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θ2时,θ2为满足作为(I-4)的条件的预扭曲角的角度。所以,相同地设定θ2和θ3的符号(正或负)(图4时均为正)。由此使预扭曲角为-20°~20°的范围时,0°≦|θ3-θ2|≦20°。此时,作为满足(I-4)的条件的关系,认为有|θ3|≦|θ2|、|θ2|≦|θ3|这样2种情况,通过使|θ2|≦|θ3|,即使不过分增大|θ2|也能够将|θ3|设定为预扭曲角的绝对值以上的较大值。因此,图4中,设定为|θ2|≦|θ3|。另外,|θ2|过小时,与现有结构没有变化,所以设定为10°≦|θ2|。
(II-4)图18的无效区域的问题导致图像线(DL)与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在±2°的误差范围内平行地局部倾斜。
即,以第1方向(y)和图像线(DL)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图的F)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即从第1方向(y)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θ1时,相同地设定θ1和θ2的符号(正或负)(图4时均为正)、且0°≦|θ1-θ2|≦2°。根据(II-3),10°≦|θ2|,所以同样地设定为10°≦|θ1|。但是,如果过分倾斜,则在布局上存在浪费的部分,所以优选10°≦|θ1|≦45°,更优选10°≦|θ1|≦30°。
(II-5)根据(II-3)及(II-4),在1个亚像素中,θ1、θ2、θ3的符号全部相同。进而,使以上的构成对全部亚像素均成立,所以θ1的符号(θ1的旋转方向)在全部亚像素中均相同。
因此,作为亚像素的结构,如上所述,倾斜亚像素形成平行四边形,并且,全部亚像素向相同方向(即全部向右侧或者全部向左侧)倾斜。
另外,以在第1方向(y)和第1取向膜(AL1)的取向轴(图4的C)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即从第1方向(y)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θ5,以在第1方向(y)和第1偏光膜(POL1)的吸收轴(图4的E)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即从第1方向(y)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θ6时,根据上述(I-1)、(I-2)的条件,满足0°≦|θ3-θ5|≦2°、89°≦|θ4-θ6|≦91°。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图4的情况下,θ4是正值,所以θ6的值变为负值。
另外,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与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略正交(但在误差±2°以内)时,图4中,只需交换A和E即可,上述关系仍然成立。此时,θ4变为负值、θ6变为正值。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也可以使像素的倾斜方向与图4相反。因为从基准方向开始逆时针旋转测定角度时定义为负值,所以此时θ1、θ2和θ3的符号全部为相同符号(全为负),同时上述说明的θ1~θ6的关系式成立。进而,在图5中,图示了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图5的B)与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图5的A)略正交(但在误差±2°以内)的情况。当然,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图5的B)与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图5的A)略平行(但在误差±2°以内)的情况下,只需在图5中交换A和E即可。
因此,从第1方向(y)开始,以顺时针旋转方向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进行测定时,θ1~θ6可以如下述(1)式所示地概括。
[数1]
(1)10°≦|θ1|≦|θ3|、10°≦|θ2|≦|θ3|
(2)0°≦|θ3-θ2|≦20°
(3)0°≦|θ1-θ2|≦2°
(4)10°≦|θ3|≦80°(优选30°≦|θ3|≦60°)
(5)0°≦|θ3-θ4|≦2°或88°≦|θ3-θ4|≦92°
(6)0°≦|θ3-θ5|≦2°
(7)89°≦|θ4-θ6|≦91°
       …………………………………………………(1)
另外,在1个亚像素中,θ1、θ2、θ3的符号全部相同。进而,在全部亚像素中,θ1的符号相同。
图6表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中的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第1取向膜(AL1)的取向轴和第1偏光膜(POL1)的吸收轴的关系之一例。需要说明的是,图6所示的例子与图4、图5所示的例子数值并不相同,但是为满足本实施例中说明的条件的数值范围。
另外,图16表示现有的IPS方式液晶显示面板中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第1取向膜(AL1)的取向轴及第1偏光膜(POL1)的吸收轴的关系之一例。
图6、图16表示采用上述图15所示的电极结构的液晶显示面板中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第1取向膜(AL1)的取向轴及第1偏光膜(POL1)的吸收轴的关系。但是,图6是基于图4或图5倾斜亚像素的结构。
图6、图16、及后述的图7、图17中,A表示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B表示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C表示第1取向膜(AL1)的取向轴,D表示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E表示第1偏光膜(POL1)的吸收轴。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预扭曲角的绝对值设定为15°。从第1方向(y)至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75°,但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为0°。因此,有助于应对偏光太阳镜的斜度的大小(0°时没有效果,45°时效果最佳)为15°。
而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预扭曲角的绝对值设定为15°,所以尽管与图16相同,但是从第1方向(y)至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30°,而且从第1方向(y)至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15°。因此,有助于应对偏光太阳镜的斜度的大小变为30°,尽管预扭曲角的绝对值相同,但是效果优于图16的情况。
图7表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中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第1取向膜(AL1)的取向轴及第1偏光膜(POL1)的吸收轴的关系的其他例。需要说明的是,图6所示的例子与图4、图5所示的例子数值并不相同,但是为满足本实施例中说明的条件的数值范围。
另外,图17表示现有的IPS方式液晶显示面板中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第1取向膜(AL1)的取向轴及第1偏光膜(POL1)的吸收轴的关系的其他例。
图7、图17表示采用上述图14所示的电极结构的液晶显示面板中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第1取向膜(AL1)的取向轴及第1偏光膜(POL1)的吸收轴的关系。但是,图7是基于图4或图5倾斜亚像素的结构。
图17所示的例子中,预扭曲角的绝对值设定为10°。从第1方向(y)至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80°,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为0°。因此,有助于应对偏光太阳镜的斜度的大小为10°。
而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预扭曲角的绝对值设定为10°,所以尽管与图17相同,但是从第1方向(y)至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30°,并且从第1方向(y)至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20°。因此,有助于应对偏光太阳镜的斜度的大小为30°,尽管预扭曲角的绝对值相同,但是效果优于图17的情况。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在图像线(DL)及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相对于第1方向(y)倾斜方面显著区别于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
[实施例1的变形例1]
液晶层(LC)为负型液晶时,只需改变θ3的定义,即可使与上述(1)式相同的关系式成立。
即,正型液晶的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向电场方向旋转,而负型液晶的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向远离电场方向的方向旋转,所以使用角度Θ3代替上述θ3,所述Θ3是如图8所示,在第1方向(y)和与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图8的B)正交的方向(图8的G)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即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
同样地使用角度Θ5代替上述θ5,所述Θ5是如图8所示,在第1方向(y)和与第1取向膜(AL1)的取向轴(图8的C)正交的方向(图8的G)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即从第1方向(y)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Θ3、Θ5也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
因此,上述(1)式变为下述(2)式。
[数2]
(1)10°≦|θ1|≦|Θ3|、10°≦|θ2|≦|Θ3|
(2)0°≦|Θ3-θ2|≦20°
(3)0°≦|θ1-θ2|≦2°
(4)10°≦|Θ3|≦80°(优选30°≦|Θ3|≦60°)
(5)0°≦|Θ3-θ4|≦2°或88°≦|Θ3-θ4|≦92°
(6)0°≦|Θ3-Θ5|≦2°
(7)89°≦|θ4-θ6|≦92°
        …………………………………………………………(2)
另外,在1个亚像素中,θ1、θ2、Θ3的符号全部相同。进而,在全部亚像素中,θ1的符号相同。
[实施例1的变形例2]
如图9所示,作为像素排列,已知三角形排列。三角形排列时,如果增大|θ1|的角度,则表示相同颜色斜向连续的区域,所以优选|θ1|≦15°。
另外,图2中,扫描线(GL)与第1方向(y)正交(但在误差±2°以内)。即,如图4所示,以第1方向(y)和扫描线(GL)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即从第1方向(y)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θ7时,满足88°≦|θ7|≦90°。
但是,在图2的B所示的区域,电场方向不同于亚像素内的其他区域的电场方向,存在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电场所致的无效区域增加、透过率降低等问题的问题。因此,如图10所示,也使扫描线(GL)局部倾斜。此时,扫描线(GL)局部弯曲、同时整体向与第1方向(y)交叉的第2方向(x)延伸存在(但在误差±2°以内),以第1方向(y)和扫描线(GL)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即从第1方向(y)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θ7。θ7优选满足45°≦|θ7|≦90°。
[实施例2]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排列的模式图。
上述实施例是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在各亚像素的长边和短边中向长边方向延伸存在的实施例,而本实施例是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在各亚像素的长边和短边中向短边方向延伸存在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在使扫描线(GL)倾斜方面区别于上述实施例。因此,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也在纵·横方向排列平行四边形的亚像素10。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电极结构的模式平面图。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为单域结构的像素,所以在1个亚像素内,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为1个。并且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相对于图的左右方向倾斜。进而,对应于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倾斜,也使扫描线(GL)倾斜。进而,为了保持像素排列的直线性,使扫描线(GL)具有折返部(GLa),扫描线(GL)由该折返部(GLa)和倾斜的部分形成数字“7”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扫描线(GL)部分倾斜、同时又弯曲,即,局部弯曲,同时从扫描线(GL)整体来看,向第2方向(沿显示区域(AR)的长边11-2的方向)延伸存在。另外,图像线(DL)在第1方向(沿显示区域(AR)的短边11-1的方向)延伸存在。
图1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中第2偏光膜(POL2)的吸收轴、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像素电极(PX)的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第1取向膜(AL1)的取向轴和第1偏光膜(POL1)的吸收轴的关系之一例的图。
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从第2方向(x)开始测定φ1~φ6的角度时,与上述(1)式相同的关系式成立。需要说明的是,φ1是从第2方向(x)开始至扫描线(GL)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角度。
即,本实施例中可以如下述(3)式所示地概括。
[数3]
(1)10°≦|φ1|≦|φ3|、10°≦|φ2|≦|φ3|
(2)0°≦|φ3-φ2|≦20°
(3)0°≦|φ1-φ2|≦2°
(4)10°≦|φ3|≦80°(优选30°≦|φ3|≦60°)
(5)0°≦|φ3-φ4|≦2°或88°≦|φ3-φ4|≦92°
(6)0°≦|φ3-φ5|≦2°
(7)89°≦|φ4-φ6|≦91°
       …………………………………………………………(3)
另外,在1个亚像素中,φ1、φ2、φ3的符号全部相同。进而,在全部亚像素中,φ1的符号相同。
[实施例2的变形例1]
液晶层(LC)为负型液晶时,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使用下述角度代替φ3,所述角度是基于上述图8,从第2方向(x)至与第2取向膜(AL2)的取向轴正交的方向(图8的G的方向)的角度(图中未示出的Φ3)。
同样地使用下述角度代替上述φ5,所述角度是第2方向(x)和与第1取向膜(AL1)的取向轴(图8的C)正交的方向(图8的G的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即从第2方向(x)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图中未示出的Φ5)。
需要说明的是,Φ3、Φ5也是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的。
因此,上述(3)式如下述(4)式所示。
[数4]
(1)10°≦|φ1|≦|Φ3|、10°≦|φ2|≦|Φ3|
(2)0°≦|Φ3-φ2|≦20°
(3)0°≦|φ1-φ2|≦2°
(4)10°≦|Φ3|≦80°(优选30°≦|Φ3|≦60°)
(5)0°≦|Φ3-φ4|≦2°或88°≦|Φ3-φ4|≦92°
(6)0°≦|Φ3-Φ5|≦2°
(7)89°≦|φ4-φ6|≦91°
      ……………………………………………………………(4)
另外,在1个亚像素中,φ1、φ2、Φ3的符号全部相同。进而,在全部亚像素中,φ1的符号相同。
[实施例2的变形例2]
本实施例中,作为像素排列,也使用三角形排列。
另外,在图12中,图像线(DL)与第2方向(x)正交(但在误差±2°以内)。即,如图13所示,以第2方向(x)和图像线(DL)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即从第2方向(x)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φ7时,满足88°≦|φ7|≦90°。
但是,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图像线(DL)局部倾斜。此时,图像线(DL)局部弯曲、同时整体向与第2方向(x)交叉的第1方向(y)延伸存在(但在误差±2°以内),以第2方向(x)和图像线(DL)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即从第2方向(x)开始顺时针旋转测定的角度为φ7。
φ7优选满足45°≦|φ7|≦9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2的说明中,说明了作为电极结构使用图14所示的电极结构的情况,但是,作为电极结构,也可以使用图15所示的电极结构。
另外,实施例1、实施例2适用图14所示的电极结构时,可以使形成在层间绝缘膜(PAS1)的液晶(LC)侧的电极为对置电极(CT)、使形成在层间绝缘膜(PAS1)的与液晶(LC)相反侧的电极为像素电极(PX)。此时,对置电极(CT)为具有线状部分的电极(例如具有多条狭缝(SLT)的电极),像素电极(PX)为面状电极。
另外,也可以使图1、图10、图11、图19中的11-1为显示区域(AR)的长边、11-2为显示区域(AR)的短边。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例具体说明了本发明人完成的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46)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第1基板、配置在比所述第1基板更靠近观察者侧的第2基板、夹持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正型液晶,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区域内具有多个亚像素,
所述多个亚像素的各亚像素具有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和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
通过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产生电场驱动所述液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具有
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1取向膜、
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图像信号的多条图像线、
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1偏光膜,
所述第2基板具有
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2取向膜、
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2偏光膜,
所述第1电极具有在所述各亚像素的长边和短边中向长边方向延伸存在的线状部分,
在1个亚像素内,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为1个,
所述图像线局部弯曲的同时作为整体在沿着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区域的任意一边的第1方向上延伸存在,
以所述第1方向为基准方向,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图像线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1,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2,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3,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4,
从所述基准方向开始,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θ1、θ2、θ3、θ4时,
在1个亚像素中,θ1、θ2、θ3的符号全部相同,且在全部亚像素中,θ1的符号相同,且在全部亚像素中,满足下述(1)~(5)式:
(1)10°≦|θ1|≦|θ3|、10°≦|θ2|≦|θ3|
(2)0°≦|θ3-θ2|≦20°
(3)0°≦|θ1-θ2|≦2°
(4)10°≦|θ3|≦80°
(5)0°≦|θ3-θ4|≦2°或88°≦|θ3-θ4|≦9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θ3满足30°≦|θ3|≦6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1取向膜的取向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5,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1偏光膜的吸收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6,
从所述基准方向开始,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θ5、θ6时,满足0°≦|θ3-θ5|≦2°、89°≦|θ4-θ6|≦9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θ1满足10°≦|θ1|≦4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θ1满足10°≦|θ1|≦3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亚像素的配置为三角形配置,所述θ1满足10°≦|θ1|≦1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具有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扫描信号的多条扫描线,
所述扫描线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存在,
以所述基准方向与所述多条扫描线的各扫描线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7时,满足88°≦|θ7|≦9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具有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扫描信号的多条扫描线,
所述扫描线局部弯曲的同时作为整体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存在,
以所述基准方向与所述扫描线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7时,满足45°≦|θ7|≦9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极是具有线状部分、具有与所述第1电极的非重叠部分的电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极是间隔绝缘膜配置在所述第1电极的下层、与所述第1电极重叠的面状电极。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是像素电极,所述第2电极是对置电极。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是对置电极,所述第2电极是像素电极。
1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第1基板、配置在比所述第1基板更靠近观察者侧的第2基板、夹持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负型液晶,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区域内具有多个亚像素,
所述多个亚像素的各亚像素具有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和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
通过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产生电场驱动所述液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具有
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1取向膜、
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图像信号的多条图像线、
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1偏光膜,
所述第2基板具有
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2取向膜、
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2偏光膜,
所述第1电极具有在所述各亚像素的长边和短边中向长边方向延伸存在的线状部分,
在1个亚像素内,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为1个,
所述图像线局部弯曲的同时作为整体在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区域的任意一边的第1方向上延伸存在,
以所述第1方向为基准方向,
以所述基准方向与所述图像线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1,
以所述基准方向与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2,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与所述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正交的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3,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4,
从所述基准方向开始,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θ1、θ2、Θ3、θ4时,
在1个亚像素中,θ1、θ2、Θ3的符号全部相同,并且,在全部亚像素中,θ1的符号相同,且在全部亚像素中,满足下述(1)~(5)式:
(1)10°≦|θ1|≦|Θ3|、10°≦|θ2|≦|Θ3|
(2)0°≦|Θ3-θ2|≦20°
(3)0°≦|θ1-θ2|≦2°
(4)10°≦|Θ3|≦80°
(5)0°≦|Θ3-θ4|≦2°或88°≦|Θ3-θ4|≦92°。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Θ3满足30°≦|Θ3|≦60°。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与所述第1取向膜的取向轴正交的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5,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1偏光膜的吸收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6,
从所述基准方向开始,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Θ5、θ6时,满足0°≦|Θ3-Θ5|≦2°、89°≦|θ4-θ6|≦91°。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θ1满足10°≦|θ1|≦45°。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θ1满足10°≦|θ1|≦30°。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亚像素的配置为三角形配置,所述θ1满足10°≦|θ1|≦15°。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具有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扫描信号的多条扫描线,
所述扫描线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存在,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多条扫描线的各扫描线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7时,满足88°≦|θ7|≦90°。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具有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扫描信号的多条扫描线,
所述扫描线局部弯曲的同时作为整体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存在,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扫描线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θ7时,满足45°≦|θ7|≦90°。
21、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极是具有线状部分、具有与所述第1电极的非重叠部分的电极。
22、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极是间隔绝缘膜配置在所述第1电极的下层、与所述第1电极重叠的面状电极。
23、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是像素电极,所述第2电极是对置电极。
2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是对置电极,所述第2电极是像素电极。
25、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第1基板、配置在比所述第1基板更靠近观察者侧的第2基板、夹持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正型液晶,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区域内具有多个亚像素,
所述多个亚像素的各亚像素具有形成在所述第1基板上的第1电极、和形成在所述第1基板上的第2电极,
通过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产生电场驱动所述液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具有
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1取向膜、
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扫描信号的多条扫描线、
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1偏光膜,
所述第2基板具有
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2取向膜、
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2偏光膜,
所述第1电极具有在所述各亚像素的长边和短边中向短边方向延伸存在的线状部分,
在1个亚像素内,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为1个,
所述扫描线局部弯曲的同时作为整体在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区域的任意一边的第1方向上延伸存在,
以所述第1方向为基准方向,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扫描线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1,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2,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3,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4,
从所述基准方向开始,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φ1、φ2、φ3、φ4时,
在1个亚像素中,φ1、φ2、φ3的符号全部相同,且在全部亚像素中,φ1的符号相同,且在全部亚像素中,满足下述(1)~(5)式:
(1)10°≦|φ1|≦|φ3|、10°≦|φ2|≦|φ3|
(2)0°≦|φ3-φ2|≦20°
(3)0°≦|φ1-φ2|≦2°
(4)10°≦|φ3|≦80°
(5)0°≦|φ3-φ4|≦2°或88°≦|φ3-φ4|≦92°。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φ3满足30°≦|φ3|≦60°。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1取向膜的取向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5,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1偏光膜的吸收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6,
从所述基准方向开始,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θ5、θ6时,满足0°≦|φ3-φ5|≦2°、89°≦|φ4-φ6|≦91°。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φ1满足10°≦|φ1|≦45°。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φ1满足10°≦|φ1|≦30°。
30、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具有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图像信号的多条图像线,
所述图像线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存在,
以所述基准方向与所述多条图像线的各图像线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7时,满足88°≦|φ7|≦90°。
31、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具有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图像信号的多条图像线,
所述图像线局部弯曲的同时作为整体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存在,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图像线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7时,满足45°≦|φ7|≦90°。
32、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极是具有线状部分、具有与所述第1电极的非重叠部分的电极。
33、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极是间隔绝缘膜配置在所述第1电极的下层、与所述第1电极重叠的面状电极。
34、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是像素电极,所述第2电极是对置电极。
35、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是对置电极,所述第2电极是像素电极。
3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第1基板、配置在比所述第1基板更靠近观察者侧的第2基板、夹持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负型液晶,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区域内具有多个亚像素,
所述多个亚像素的各亚像素具有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电极、和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2电极,
通过所述第1电极和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产生电场驱动所述液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具有
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1取向膜、
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扫描信号的多条扫描线、
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1偏光膜,
所述第2基板具有
配置在所述液晶侧表面的第2取向膜、
配置在与所述液晶相反侧的表面的第2偏光膜,
所述第1电极具有在所述各亚像素的长边和短边中向短边方向延伸存在的线状部分,
在1个亚像素内,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为1个,
所述扫描线局部弯曲的同时作为整体在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区域的任意一边的第1方向上延伸存在,
以所述第1方向为基准方向,
以所述基准方向与所述扫描线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1,
以所述基准方向与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线状部分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2,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与所述第2取向膜的取向轴正交的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3,
以所述基准方向与所述第2偏光膜的吸收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4,
从所述基准方向开始,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φ1、φ2、Φ3、φ4时,
在1个亚像素中,φ1、φ2、Φ3的符号全部相同,并且,在全部亚像素中,φ1的符号相同,并且,在全部亚像素中,满足下述(1)~(5)式:
(1)10°≦|φ1|≦|Φ3|、10°≦|φ2|≦|Φ3|
(2)0°≦|Φ3-φ2|≦20°
(3)0°≦|φ1-φ2|≦2°
(4)10°≦|Φ3|≦80°
(5)0°≦|Φ3-φ4|≦2°或88°≦|Φ3-φ4|≦92°。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Φ3满足30°≦|Φ3|≦60°。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与所述第1取向膜的取向轴正交的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5,
以所述基准方向和所述第1偏光膜的吸收轴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6,
从所述基准方向开始,以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向,在-90°~+90°的范围内测定Φ5、φ6时,满足0°≦|Φ3-Φ5|≦2°、89°≦|φ4-φ6|≦91°。
39、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φ1满足10°≦|φ1|≦45°。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φ1满足10°≦|φ1|≦30°。
41、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具有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图像信号的多条图像线,
所述图像线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存在,
以所述基准方向与所述多条图像线的各图像线的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7时,满足88°≦|φ7|≦90°。
42、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具有向所述各亚像素输入图像信号的多条图像线,
所述图像线局部弯曲的同时作为整体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存在,
以所述基准方向与所述图像线的局部延伸存在方向的交叉角中较窄的角度为φ7时,满足45°≦|φ7|≦90°。
43、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极是具有线状部分、具有与所述第1电极的非重叠部分的电极。
44、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极是间隔绝缘膜配置在所述第1电极的下层、与所述第1电极重叠的面状电极。
45、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是像素电极,所述第2电极是对置电极。
46、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是对置电极,所述第2电极是像素电极。
CN2008101746396A 2007-11-01 2008-10-31 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14248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85100A JP2009115834A (ja) 2007-11-01 2007-11-01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285100 2007-11-01
JP2007-285100 2007-11-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4807A true CN101424807A (zh) 2009-05-06
CN101424807B CN101424807B (zh) 2010-07-14

Family

ID=40587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46396A Active CN101424807B (zh) 2007-11-01 2008-10-31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96226B2 (zh)
JP (1) JP2009115834A (zh)
CN (1) CN101424807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66176A (zh) * 2010-11-24 2012-07-11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显示衬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1978314B (zh) * 2008-03-28 2012-08-08 索尼公司 液晶显示设备
CN104280944A (zh) * 2013-07-10 2015-01-1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4614909A (zh) * 2015-02-06 2015-05-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5717719A (zh) * 2014-12-17 2016-06-2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边缘场切换模式液晶显示装置
CN108027539A (zh) * 2015-10-02 2018-05-11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376803A (zh) * 2019-06-21 2019-10-2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5834A (ja) * 2007-11-01 2009-05-28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077376A1 (ja) * 2010-12-10 2012-06-1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基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440936B (zh) * 2011-07-01 2014-06-11 Au Optronics Corp 透鏡膜及其製造方法
JP6207355B2 (ja) * 2013-11-18 2017-10-0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3次元表示装置
JP2016051099A (ja) 2014-09-01 2016-04-1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TWI626498B (zh) 2014-11-10 2018-06-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KR20170072410A (ko) * 2015-12-16 2017-06-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TWI685700B (zh) 2018-08-14 2020-02-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與畫素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83511B1 (ko) * 1998-05-20 2001-03-02 윤종용 광시야각 액정 표시장치
JP2001117101A (ja) * 1999-10-15 2001-04-27 Sony Corp 液晶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82015B2 (ja) * 2002-01-22 2006-06-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220205B1 (ko) * 2005-12-29 2013-01-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US7564530B2 (en) * 2005-12-29 2009-07-21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Sub-pixel structure in transflective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9115834A (ja) * 2007-11-01 2009-05-28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8314B (zh) * 2008-03-28 2012-08-08 索尼公司 液晶显示设备
CN102566176A (zh) * 2010-11-24 2012-07-11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显示衬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2566176B (zh) * 2010-11-24 2016-07-06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衬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333937B2 (en) 2010-11-24 2022-05-17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4280944A (zh) * 2013-07-10 2015-01-1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4280944B (zh) * 2013-07-10 2017-06-09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5717719B (zh) * 2014-12-17 2019-02-0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边缘场切换模式液晶显示装置
CN105717719A (zh) * 2014-12-17 2016-06-2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边缘场切换模式液晶显示装置
CN104614909A (zh) * 2015-02-06 2015-05-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0401691B2 (en) 2015-02-06 2019-09-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6123988A1 (zh) * 2015-02-06 2016-08-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8027539A (zh) * 2015-10-02 2018-05-11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8027539B (zh) * 2015-10-02 2021-05-04 夏普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376803A (zh) * 2019-06-21 2019-10-2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15946A1 (en) 2009-05-07
CN101424807B (zh) 2010-07-14
JP2009115834A (ja) 2009-05-28
US7796226B2 (en) 2010-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4807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424806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1064928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677134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wide viewing angle
US6856371B2 (en) In plane fringe field switching mode LCD realizing high screen quality
JP2007327997A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7898624B2 (en) Pixel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20020028477A (ko) 프린지 필드 구동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10102286A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US8149345B2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70152939A1 (en) Multi-domai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8039998A (ja)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CN101174061A (zh)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US7098978B2 (en) Wide-viewing a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9186870A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JP5246758B2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CN105739194B (zh) 影像显示系统
US7768609B2 (en) Pixel structure for a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common line with a capacitor portion that extends diagonally to the pixel electrode edge and is also perpendicular to the alignment direction
JP2008065212A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JP5291871B2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376425B2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JP5203062B2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JP5416926B2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JP5089118B2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0928073A (zh) 像素电极结构及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LCD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PS ALPHA SUPPORT CO., LTD.

Owner name: IPS ALPHA SUPPORT CO., 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928

Address after: Chiba County, Japan

Co-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Patentee after: Hitachi Displays, 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County,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IPS pioneer support society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Displays, 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928

Address after: Chiba County, Japan

Co-patentee after: IPS Pioneer Support Society

Patentee after: Hitachi Displays, 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Displays, Ltd.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JAPAN DISPLAY,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APAN DISPLAY EAST, INC.

Owner name: APAN DISPLAY EAST,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HITACHI DISPLAY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hiba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East Inc.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Displays, Ltd.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xixinqiao Japan three chome 7 No. 1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Inc.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Japan Display East Inc.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506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ssignor: JAPAN DISPLAY Inc.|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3990000688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71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31016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Inc.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Tokyo port xixinqiao Japan three chome 7 No. 1

Patentee before: JAPAN DISPLAY Inc.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