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0668A - 正下型背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正下型背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10668A
CN101410668A CNA2007800108387A CN200780010838A CN101410668A CN 101410668 A CN101410668 A CN 101410668A CN A2007800108387 A CNA2007800108387 A CN A2007800108387A CN 200780010838 A CN200780010838 A CN 200780010838A CN 101410668 A CN101410668 A CN 1014106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entioned
brightness
point source
pi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108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敏朗
塚田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e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Ze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Ze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Ze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10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06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3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microprismatic or micropyramidal sha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3Direct backlight characterized by the sequence of light sou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正下型背光装置,依序包括:反射板;多个点状光源;及光扩散板。在光扩散板的光出射面,设有分离像形成部件的细微凹凸结构。通过细微凹凸结构,在点状光源A,B,C,D投影于光扩散板的位置A0,B0,C0,D0所包围区域之中的特定区域W内能够观察到在多个点状光源之中的对于构成面积最小且周长最短的凸四角形的四个点状光源A,B,C,D的光出射面的各像A1,B1,C1,D1

Description

正下型背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正下型背光装置,特别是关于包括多个点状光源,可高度地抑制发光面的亮度不均的正下型背光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液晶显示器用的背光装置,广泛地使用例如依序包括:反射板;大致平行配置的多条线状光源(例如,冷阴极管);及光扩散板,其是将来自这些线状光源的直射光及在反射板的反射光扩散出射成为发光面。在如此的正下型背光装置的发光面,线状光源的正上部分的亮度高,而随着由该正上部分离开亮度有变低的倾向,有产生周期性的亮度不均的情形。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73760号公报),公开有将条纹图样或点状的光量补正图案印刷在光扩散板,减低照射于线状光源的真上部分的光量,相对地增加照射于线状光源间的光量的方法。但是,以该方法,由于会以光量补正图案遮断光量的一部分,故会降低线状光源所照射的光量利用率,而有无法得到充分的亮度的问题。
又,近年,由可边抑制消耗电力而可发挥充分的亮度的观点,有代替冷阴极管等的线状光源利用LED(发光二极管)等的点状光源。但是,作为正下型背光装置的光源利用点状光源时,仍与前述同样地有在发光面产生亮度不均的问题。因此,例如,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发明登记第3114467号公报),公开通过该光导锥体减低发光面的亮度不均的方案,该方案包括:反射板;多个点状光源;光扩散板,在该光扩散板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的两面形成棱镜状光导锥体。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2,仅只公开了在光扩散板的两表面设置光导锥体的结构,并未公开任何关于更高水准地减低亮度不均者。因此,以专利文献2所示方法,有并不一定可充分地抑制发光面的亮度不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高度地抑制发光面的亮度不均的正下型背光装置。
[用以解决课题的部件]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者经过研究结果发现,通过设置像形成位置调整部件,该像形成位置调整部件在光出射出面的特定区域内能够观察到由多个点状光源中的构成面积最小且周长最短的凸四角形的四个点状光源在光扩散板的光出射面的各点状光源的各像,能够高度地抑制发光面的亮度不均,根据该见识完成本发明。
即,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下述正下型背光装置。
(A)一种正下型背光装置,其是依序包括:反射板、多个点状光源及将来自这些点状光源的直射光及在上述反射板的反射光由光入射面入射而将该入射的光由光出射面扩散并且出射的光扩散板;在上述反射板及上述光扩散板至少任一个之上设有:像形成位置调整部件,其在上述多个点状光源之中选择构成面积最小且周长最短的凸四角形的四个点状光源A,B,C,D时,在上述点状光源A,B,C,D投影于上述光扩散板位置A0,B0,C0,D0所包围的区域之中,在满足下述关系(1)~(4)的特定区域内能够观察到在上述光出射面的各点状光源A,B,C,D的各像A1,B1,C1,D1
0.8×L(A0C0)>L(A0A1)>0.2×L(A0C0)......(1)
0.8×L(A0C0)>L(C0C1)>0.2×L(A0C0)......(2)
0.8×L(B0D0)>L(B0B1)>0.2×L(B0D0)......(3)
0.8×L(B0D0)>L(D0D1)>0.2×L(B0D0)......(4)
(其中,L(XY)表示线XY长度)。
再者,所谓点状光源的像是指:由光出射侧观察光出射面时,利用反射板或光扩散板等,会在由光扩散板的点状光源的正上位置(将点状光源投影于光扩散板的位置;点状光源的原本的位置)分离的位置观察的点状光源的像(在本案中有称为分离像的情况)。再者,点状光源的像无法明确地观察时,以亮度计测定时成为高亮度之处为分离像的位置。一般而言,由设有来自一个点状光源的两个以上的分离像,但为确认各分离像是来自那一点状光源者,在对某点状光源设置遮盖等由光扩散板的光出射侧观察时,能够通过确定不能视认的分离像而进行。又,在设有一个点状光源的多个分离像时,关于所有这些分离像需要满足上述关系。再者,上述关系只要对可选择的凸四角形的至少一部成立即可。
又,测定各点状光源间的距离时,成为各点状光源的基准的位置是各点状光源的中心位置。即,选择构成面积最小且周长最短的凸四角形的四个点状光源A,B,C,D时,只要将各点状光源的中心位置作为基准选择即可。
L(A0A1),L(B0B1),L(C0C1),L(D0D1)不满足上述关系(1)~(4)时,分离像变的太接近点状光源的正上位置,有在发光面产生亮度不均的缺点。但是,通过分离像的位置与点状光源的正上位置的关系满足上述关系(1)~(4),成可在点状光源与点状光源的中间区域观察到分离像,加上点状光源的正上位置在该中间部位也可得到充分的亮度。因此,可更加抑制发光面的亮度不均。
在此,像形成位置调整部件,可仅设于光扩散板,也可仅设于反射板,再者,也可设于光扩散板及反射板双方。
(B)上述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选择上述自由像A1,B1,C1,D1的两个像的间隔之中最短间隔LP,满足下述(5)、(6)关系:
L(A0C0)×0.5≥LP≥L(A0C0)×0.1......(5)
L(B0D0)×0.5≥LP≥L(B0D0)×0.1......(6)。
如此地,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通过满足上述关系(5)、(6),可进一步抑制发光面的亮度不均。再者,成为分离像的基准的位置是各分离像的中心位置(亮度最高的位置)。即,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是将各分离像的中心位置相互连结的线的长度。
(C)上述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上述像形成位置调整部件是形成在上述光入射面及/或上述光出射面的细微凹凸结构,该细微凹凸结构,至少具有三个平面的多棱锥体沿着规定的方向(某一方向或相互交叉的多个方向)多个排列的结构。
通过在光扩散板的表面设细微凹凸结构,由于由点状光源出射的光在细微凹凸结构的表面折射,而能够沿着点状光源的正上以外的位置的光扩散板的厚度方向的方向出射,所以分离像能够在以适当的间隔分散的较优选的位置观察到。因此,可高度的抑制发光面的亮度不均。
(D)上述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上述细微凹凸结构是形成在上述光出射面。
(E)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上述光扩散板是形成为俯视为略长方形状,上述多个点状光源是沿着上述光扩散板的纵方向及横方向以规定间隔配置,上述多个多棱锥体是沿着与上述纵方向及横方向交叉的规定方向排列。
(F)上述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对应上述点状光源的像的在对应该点状光源的外缘的位置作为上述光扩散板的法线方向的亮度的正面亮度是在该像的正面亮度的最大值的15~100%。
在此,所谓点状光源的外缘是指点状光源的光取出部分的外缘,例如,在点状光源是以发光部、包覆发光部的非透明性框体、及在上述框体的前面,出射来自发光部的光的透明部分所构成时,所述点状光源的外缘是指上述透明部分的外缘。
(G)上述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上述像,在正面亮度成最大的位置测定时,在对于上述光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是上述法线方向亮度的正面亮度的20%以上未满100%。
(H)上述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构成上述凹凸结构的平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在上述光扩散板的雾度未满20%时为3微米≥Ra≥0.05微米,上述光扩散板的雾度为20%以上100%以下时为2微米≥Ra≥0.0001微米。
(I)上述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上述像形成位置调整部件是形成上述反射板上的凹凸结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正下型背光装置,通过具有使点状光源的像可在特定区域内观察的分离像形成部件,可高度地抑制发光面亮度不均。又,通过使用多个点状光源,可比使用线状光源时,抑制消耗电力且提高正面方向的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正下型背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表示多个点状光源的配置形态的平面图。
图3是示意表示多个点状光源的配置形态的平面图。
图4是说明光扩散板的细微凹凸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说明多个点状光源的原本的位置,及各点状光源分离像位置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使用在制造例5的钻石切削工具的剖面图。
图7是说明多个点状光源的原本的位置及各点状光源的分离像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8是说明分离像的较优选的特性的图表。
图9是说明多个点状光源的位置及点状光源的多个分离像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10是示意表示反射板上的凹凸结构与点状光源的关系的例的平面图。
图11是示意表示反射板上的凹凸结构与点状光源的关系的其他的例的平面图。
图12是示意表示反射板上的凹凸结构与点状光源的关系的其他的例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在图14的例的点状光源的发射角与相对照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4是示意表示反射板上的凹凸结构的顶部与点状光源的发射角的位置关系的纵剖面图。
图15是示意表示在实施例9,LED与四棱锥形状的反射片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面说明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正下型背光装置。
图1是示意表示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正下型背光装置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正下型背光装置100,依序包括:反射板1;多个点状光源2;光扩散板3,其是将由这些点状光源2出射的直射光及在反射板1反射的反射光扩散出射者。
作为反射板1的材质,可使用着色成白色或银色的树脂及金属等,由轻量化的观点以树脂为优选。又,反射板1的颜色,以可减低亮度不均,即,可提升亮度均齐度的观点以白色为优选,为高度地使亮度与亮度均齐度平衡,也可混合白色与银色。
对各点状光源2来说,可使用例如,发光二极体(LED)。作为各LED的结构,可举例如,(I)仅由白色LED构成的结构,(II)组合RGB三原色构成的结构,及(III)在RGB三原色组合中间色构成的结构等。又,使用组合RGB三原色构成的结构((II)及(III))的结构时,(i)将红色LED、绿色LED、蓝色LED至少近接配置,使各色混合发白色光的结构,及(ii)适宜配置红色LED、绿色LED、蓝色LED,使用将各色的LED以时间分割发色的场时序法使之彩色显示的结构。在此,在上述结构(i)中,将各色的LED以近接配置形成1套时,各套的中心位置意味点状光源的中心位置,需要以该中心位置作为基准满足关系(1)~(4)。又,以上述结构(ii)时,需要对每个色LED,满足关系(1)~(4)。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排列多个(I)的白色LED的结构。
多个点状光源2,可对反射板1或光扩散板2进行下述配置。
图2、图3示意表示多个点状光源2的配置形态的平面图。如图2所示,作为配置多个点状光源2的第1形态,可为沿着略长方形状的光扩散板3的纵方向及横方向,以规定的间隔配置的结构(在本说明书称为格子状)。再者,在图2中,使上下方向为光扩散板的纵方向,使横方向为光扩散板的横方向。又,如图3所示,作为配置多个点状光源2的第2形态,可为矩形的四顶点及在每个该矩形的对角线的交点配置点状光源2的结构(在本说明书称为对角格子状(diagonal grid))。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采用第1形态的配置,点状光源的配置并非限定于第1、第2形态。
相邻点状光源2的中心间距离,以15毫米~150毫米为优选,20毫米~100毫米更优选。通过使上述距离为上述范围,可减低正下型背光装置的消耗电力,并且该装置组装变的容易,且可抑制发光面的亮度不均。
所谓相邻点状光源2是在连结两个点状光源的中心间的线上,在该线上不存在其他的点状光源的状态的在最近位置关系的两个点状光源。例如,如图2所示,在上述第1形态所示格子状排列中,相邻点状光源2的中心间距离是沿着纵方向及横方向的点状光源间的间隔P1、Q1。此时,相邻点状光源的中心间距离可在所有地方均匀,也可有部分的变化。所谓有部分的变化情况例如是在正下型背光装置的中央处点状光源间的距离变小的情况等。又,如图3所示,在第2形态的对角格子状的排列,则相邻点状光源2的中心间距离是指沿着纵方向及横方向的点状光源间的间隔P2、Q2。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在图2所示格子状配置中,采用P1与Q1相等的正方格子状配置。
光扩散板3是具有光入射的光入射面及将入射的光扩散出射的光出射面的俯视为略矩形状的板材。作为构成光扩散板3的材质,可使用玻璃、不容易混合的2种以上的树脂的混合物、在透明树脂分散光扩散剂者,及1种透明树脂等。在这些材料之中,由轻量、容易成形的点来看,以树脂为优选;由容易提高亮度的点来看,以1种透明树脂为优选;由容易调整全光线穿透率与雾度的点来看,在透明树脂分散光扩散剂者为优选。
所谓透明树脂是根据JIS K7361-1,以两面平滑的2毫米厚的板测定的全光线穿透率70%以上的树脂,可举例如聚乙烯、丙烯-乙烯共聚物、聚丙烯、聚苯乙烯、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及具有低级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环己烷二甲醇共聚物,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及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等。
再者,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
其中,作为透明树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含有10%以上芳香族乙烯基单体的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及具有低级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共聚物,及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等的吸水率为0.25%以下的树脂,由于因吸湿的变形少,可得到翘曲少的大型光扩散板,所以优选。
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的流动性良好,可有效地制造大型的光扩散板3的点,所以更为优选。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与光扩散剂的混合物,由于兼具光扩散板3所需的高透光性与高扩散性,且色度良好,所以可良好地使用。
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是在主链及/或侧链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从机械性强度、耐热性等的观点来看,特别优选在主链含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作为脂环式结构,可举饱和环状烃(环烷烃)结构,及不饱和环状烃(环烯烃、环炔烃)结构等。从机械性强度、耐热性等观点来看,以环烷烃结构及环烯烃结构为优选,其中以环烷烃结构最优选。构成脂环式结构的碳原子数,通常为4~30个,优选为5~20个,更为优选在5~15个范围,此时,机械性强度,耐热性及光扩散板3的成形性的特性高度地平衡。
在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中具有脂环式结构的重复单位的比例,只要按照使用目的适宜选择即可,通常为50重量%以上,优选为7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90重量%以上。具有脂环式结构的重复单位的比例过少,则耐热性降低而不优选。再者,于具有脂环式结构的树脂中具有脂环式结构的重复单位以外的重复单位,可按照使用目的适宜选择。
作为具有脂环式结构树脂的具体例,可举(1)降冰片烯单体的开环聚合物及降冰片烯单体与可与其进行开环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开环共聚物、以及它们的加氢物、降冰片烯单体的加成聚合物及降冰片烯系单体和可与其开环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加成共聚物等的降冰片烯聚合物;(2)单环的环状烯烃聚合物及其加氢物;(3)环状共轭二烯聚合物及其加氢物;(4)乙烯基脂环式烃系单体的聚合物、乙烯基脂环式烃系单体与可与此其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共聚物、以及它们的加氢物、乙烯基芳香族单体的聚合物的芳香环的加氢物及乙烯基芳香族单体与可与其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共聚物芳香环加氢物等乙烯基脂环式烃聚合物等。
这些之中,从耐热性、机械性强度等的观点来看,优选降冰片烯聚合物及乙烯基脂环式烃聚合物,进一步优选降冰片烯单体的开环聚合物加氢物,降冰片烯单体与可与其开环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开环共聚物加氢物,乙烯基芳香族单体的聚合物的芳香环的加氢物及乙烯基芳香族单体与可与其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共聚物的芳香环的加氢物。
光扩散剂是具有将光线扩散的性质的粒子,可大致区分为无机充填剂与有机充填剂。作为无机充填剂,可举二氧化硅,氢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锌,硫酸钡,硅酸镁,及它们的混合物。作为有机充填剂,可举丙烯酸树脂,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腈,聚酰胺,聚硅氧烷树脂,密胺树脂,及苯开胍胺树脂等。这些之中,作为有机充填剂,从高分散性、高耐热性、没有成形时的着色(黄变)的点来看,优选聚苯乙烯树脂、聚硅氧烷树脂、及这些的交联物所构成的微粒,这些之中,从耐热性更好的点来看,更优选聚硅氧烷树脂的交联物所构成的微粒。
作为光扩散剂的形状,可举例如,球状,立方状,针状,棒状,纺锥形状,板状,鳞片状,及纤维状等,在这些之中,优选为使光的扩散方向为等向性的点以球状。光扩散剂是以均匀地分散在透明树脂内的状态使用。
分散在透明树脂的光扩散剂的比例,可按照光扩散板厚度,或线状光源的间隔等适宜选择,通常是使分散物的全光线穿透率成60%~98%地调整光扩散剂含量为优选,成65%~95%地调整光扩散剂的含量更优选。通过使全光线穿透率在上述合适的范围,可更优选提升亮度及亮度均齐度。再者,全光线穿透率是根据JIS K7361-1以两面平滑的2毫米厚度的板测定的值。又,雾度是根据JIS K7136,以两面平滑的2毫米厚度的板测定的值。
光扩散板3的厚度,以0.4毫米~5毫米为优选,以0.8毫米~4毫米更优选。通过使光扩散板3的厚度在上述较优选的范围,可以抑制因自重的挠曲,并且能够实现成形的容易化。
其次,说明光扩散板3外形。
如图1所示,在正下型背光装置100中,在光扩散板3的光出射面,作为像形成位置调整部件形成有细微凹凸结构4,光扩散板3的光入射面呈略平坦平坦面。再者,在图1中,将细微凹凸结构4以简易的图表示。
例如细微凹凸结构4,以形成多个重复单位的凹结构或凸结构的结构。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凹结构或凸结构是至少具有三个平面的多棱锥体的凸状的四棱锥4A。这些多个四棱锥4A是沿着一方向的S方向,与该S方向正交的另一方向的T方向的两个方向排列。四棱锥4A,从改善亮度不均的观点来看,沿着与光扩散板3短边方向及长边方向(图4中的纵方向Y及横方向X)相异方向以周期性排列,其排列方向分别与纵方向Y及横方向X交叉。作为该周期以20微米~700微米为优选,以30微米~400微米更优选。又,四棱锥4A的排列方向与光扩散板3的短边方向(点状光源的排列方向)所成角度θ(未满90度的角度:扭曲角),优选为15度~75度。又,四棱锥4A的顶角优选为30度~150度。再者,顶角是考虑包含四棱锥的顶点的任意剖面时,该角度成最小时的角度。
具有如此的凸状四棱锥4A的细微凹凸结构4,例如,由成形容易的点,准备板状的光扩散板,对有该光扩散板的表面,形成剖面三角形状的线状棱镜以大致平行地多个排列形成的棱镜条列,接着,可在与线状棱镜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加入V字状切口而得。
其次,说明关于由光出射出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正下型背光装置100的状态。图5是说明在光扩散板(发光面:光出射面),多个点状光源的原本的位置(投影的位置),与各点状光源的分离像的位置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正下型背光装置100中,考虑由多个点状光源之中的选择构成面积最小且周长最短的凸四角形的四个点状光源A,B,C,D的情形。凸四角形为正方形。使该凸四角形的两个对角线为AC、BD。
若将如此的凸四角形从光出射侧观察,能够在将点状光源A,B,C,D投影于光扩散板的位置A0,B0,C0,D0所包围区域之中的特定区域内观察到在光扩散板的各点状光源A,B,C,D在光出射面的各像A1,B1,C1,D1。本发明者们,研究该特定区域在什么样的范围时,可大大地减低亮度不均的结果,发现使之如下述为优选。再者,由于像形成位置调整部件是四棱锥4A,故对一个点状光源形成多个的像,此时,只要多个像之中的一个满足上述条件即可。
首先,如果着眼于点状光源A,则在光扩散板的点状光源A的像A1的位置与点状光源A的正上位置A0的距离L(A0A1),与对角线长度L(A0C0)之间满足下述关系。
0.8×L(A0C0)>L(A0A1)>0.2×L(A0C0)......(1)
又,如果着眼于点状光源C,则在光扩散板的点状光源C的像C1的位置与点状光源C的正上位置C0的距离L(C0C1),与对角线长度L(A0C0)之间满足下述关系。
0.8×L(A0C0)>L(C0C1)>0.2×L(A0C0)......(2)
又,着眼于点状光源B,则在光扩散板的点状光源B的像B1的位置与点状光源B的正上位置B0的距离L(B0B1),与对角线长度L(B0D0)之间满足下述关系。
0.8×L(B0D0)>L(B0B1)>0.2×L(B0D0)......(3)
又,着眼于点状光源D,则在光扩散板的点状光源C的像C1的位置与点状光源D的正上位置D0的距离L(D0D1),与对角线长度L(B0D0)之间满足下述关系。
0.8×L(B0D0)>L(D0D1)>0.2×L(B0D0)......(4)
因此,如图5所示,在图5的斜线所示特定区域W内观察到各点状光源A,B,C,D的像A1,B1,C1,D1。这些像A1,B1,C1,D1通过在该范围W观察到,可大大地减低发光面的亮度不均。
此时,各像A1,B1,C1,D1相互的最短间隔LP,满足下述(5),(6)关系为优选。由此,分离像间的距离可以适度的保持间隔,故可进一步抑制发光面的亮度不均。
L(A0C0)×0.5≥LP≥L(A0C0)×0.1......(5)
L(B0D0)×0.5≥LP≥L(B0D0)×0.1......(6)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正下型背光装置,由于通过分离像形成部件的细微凹凸结构,能够在特定区域内观察到分离像,故高度地可抑制发光面的亮度不均。又,通过使用点状光源,可抑制消耗电力,且可具有充分的亮度。
在本发明中,上述凹凸结构的高度并无特别限定,在包括凹凸结构的面内沿着各方向测定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中的最大值Ra(max)以3微米~1,000微米为优选。
在本发明的正下型背光装置中,上述分离像形成部件,形成较上述点状光源大的分离像为优选。将此,举图5在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为例,参照图9进一步具体说明。由点状光源A,B,C及D的光,穿透具有上述凸状四棱锥4A的光扩散板3时,通过基于四棱锥的各个4斜面的折射,对应各个点状光源A,B,C及D,会出现各四个分离像。在图5中,仅图示这些之中出现在四角形A,B,C,D内部的分离像A1,B1,C1及D1,在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仅图示基于点状光源B的四个分离像B1-1、B1-2、B1-3及B1-4。在各个分离像B1-1、B1-2、B1-3及B1-4中,实线圆与点状光源B是相同大小。
在此,在分离像通过分离像形成部件扩张到较实线圆大的虚线圆的部分时,可进一步高度地抑制亮度不均。但是,本发明的正下型背光装置,并非限于上述形态,也可良好地包含例如通过光扩散板的光扩散,使分离像变的不明确者。
对应点状光源的像的作为对应该点状光源的外缘的位置的上述光扩散板的法线方向的亮度的正面亮度,是在该像中的正面亮度的最大值的15~100%。换言之,俯视点状光源和对应该点状光源的像,假设使该像与该点状光源的中心互相一致地重叠时,在该像作为该点状光源的外缘位置的上述光扩散板的法线方向的亮度的正面亮度,是正面亮度的最大值的15~100%。再者,通常正面亮度成为最大值的是像的中心位置。在此,所谓“假设使该像与该点状光源的中心互相一致地重叠”,并非在实际的背光装置必须重叠的意思,而是将点状光源的外缘尺寸与像的尺寸,在使这些的中心一致的状态下进行对比的意思。
在本发明的正下型背光装置中,在上述分离像正面亮度最高的位置测定,在对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相对正面亮度成20%以上未满100%为优选。具体而言,例如,在图9中说明的分离像B1-1,正面亮度成最高的位置,通常成为像B1-1中心点B91。在该点B91,沿着面上的某方向一边使角度变化一边测定亮度并且测定亮度的出向角特性时,可得例如图8所示图表。
在图8中,横轴表示出光角,正面方向为0°。又,纵轴是在该角度测定的亮度。如图8所示,以正面亮度作为100%时,通过在角度±15°的亮度为20%以上未满100%,可进一步高度地抑制亮度不均。
如上述具有较优选的出向角特性的光扩散板,例如,可通过适宜调整光扩散板中的扩散剂的种类及含有比例,或通过适宜调整光扩散板的光入射面及/或光出射面的表面粗糙度而得。特别是,构成上述凹凸结构的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光扩散板的未满雾度20%时为3微米≥Ra≥0.05微米,光扩散板的雾度为20%以上100%以下时以2微米≥Ra≥0.0001微米特别优选。在此构成凹凸结构的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例如以上述四棱锥4A时是构成四棱锥的平面的中心线的平均粗糙度。
在本发明的正下型背光装置,对应一个点状光源的两个以上的分离像产生在上述光出射面,且,上述两个以上的像之中最大分开的像间的距离X2,和构成上述凸四角形的四个光源之中最大分开的光源间的距离X1为X1≥X2为优选。如果将此再次参照图9说明,则在图9的例凸四角形A,B,C,D之中最长光源间距为X91。另一方面,对应光源B的四个分离像B1-1,B1-2,B1-3及B1-4之中离最远的像相互的间距为X92。在此,通过使之成X91≥X92,可更高度地抑制亮度不均。
<变形例>
再者,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作为细微凹凸结构采用四棱锥,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使之为三棱锥、五棱锥或六棱锥等其他的多棱锥体。在该情形,也可将V字状的切口的数或方向,通过改变棱镜条列的剖面形状等,与前述同样形成。例如,三棱锥的情形,则可通过相对上述棱镜排列,通过在互相正交的方向上切入2条V字状切口而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细微凹凸结构为凸状,也可使之为凹状。再者,也可为组合凸状及凹状的结构。形成具有多个凹状的多棱锥体的细微凹凸结构时,例如,以形成上述凸状的多棱锥体的要领,形成具有该凸状的多棱锥体印模等转印构件,将该转印构件的凸形状转印而得。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有的四棱锥4A为相同尺寸,仅以1种外形结构,也可为组合多种不同尺寸或外形而构成。又,在上述实施方式,将分离像形成部件的细微凹凸结构形成余光扩散板3的光出射面,也可形成在光入射面,也可形成于两面。也就是说,只要在光扩散板3的至少一方的面形成细微凹凸结构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分离像形成部件的细微凹凸结构形成于光扩散板3,也可将与形成于光扩散板3同样的细微凹凸结构形成于反射板1的表面。即使是如此的结构,也可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表示将点状光源配置为正方格子状的形态,以图7说明将点状光源配置成对角格子状并且从光出射侧观察光扩散板的状态。如图7所示,考虑由多个点状光源中的选择面积最小且周长最短的凸四角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点状光源A,B,C,D的情形。使该凸四角形的两个对角线为AC、BD。
将如此的平行四边形从光出射侧观察,能够在将点状光源A,B,C,D投影于光扩散板的位置A0,B0,C0,D0的包围区域之中的特定区域内观察到相对于光扩散板的各点状光源A,B,C,D的光出射面的各像A1,B1,C1,D1
如果着眼于点状光源A,则在光扩散板的点状光源A的像A1的位置与点状光源A的正上位置A0的距离L(A0A1),在对角线的长度L(A0C0)之间满足下述关系。
0.8×L(A0C0)>L(A0A1)>0.2×L(A0C0)......(1)
又,如果着眼于点状光源C,则在光扩散板的点状光源C的像C1的位置与点状光源C的正上位置C0的距离L(C0C1),在对角线的长度L(A0C0)之间满足下述关系。
0.8×L(A0C0)>L(C0C1)>0.2×L(A0C0)......(2)
又,着眼于点状光源B,则在光扩散板的点状光源B的像B1的位置与点状光源B的正上位置B0的距离L(B0B1),与对角线的长度L(B0D0)之间满足下述关系。
0.8×L(B0D0)>L(B0B1)>0.2×L(B0D0)......(3)
又,着眼于点状光源D,则在光扩散板的点状光源D的像D1的位置与点状光源D的正上位置D0的距离L(D0D1),与对角线的长度L(B0D0)之间满足下述关系。
0.8×L(B0D0)>L(D0D1)>0.2×L(B0D0)......(4)
因此,如图7所示,在以图7的斜线所示,通过范围W1内观察到各像A1,B1,C1,D1,可大大地减低发光面的亮度不均。
此时,各像A1,B1,C1,D1相互的最短间隔LP,满足下述(5)、(6)关系为优选。由此,适度地保持分离像间的距离,可更优选抑制发光面的亮度不均。
L(A0C0)×0.5≥LP≥L(A0C0)×0.1......(5)
L(B0D0)×0.5≥LP≥L(B0D0)×0.1......(6)
又,在本发明,也可使像形成位置调整部件为反射板上的凹凸结构。反射板上的凹凸结构,只要是将由点状光源发出的光向扩散板反射的形状就无特别限定,以棱锥、棱锥台、圆锥、半球等为优选。特别是,各凹凸结构,具有与配置于其周围的各点状光源相对的各平面的棱锥或棱锥台等更优选。通过使之为如此的更优选的形态,可形成更优选明亮的分离像,可更能够实现背光的正面亮度的均匀化。如此的凹凸结构,例如,可配置在图10~12所示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10及图12所示,在凹凸结构(1011,1211)的周围配置四个点状光源(1001,1201)时,可使凹凸结构,为对向在各点状光源的四棱锥或四棱锥台。又,如图11所示,在凹凸结构1111的周围配置三个点状光源1101时,可使凹凸结构为相对于各点状光源的三棱锥或三棱锥台。如此地,各凹凸结构可配合点状光源的配置方法进行适宜选择。
形成于反射板形成的凹凸结构,其顶部包含在表示某点状光源的正面亮度的一半以上的亮度的角度区域(空间)内为优选。参照图13及图14具体说明如此的较优选的形态。
图14是示意说明形成于反射板的凹凸结构的顶部与点状光源发射角的位置关系的纵剖面图,图13是表示使用在图14的例的点状光源(LED)1401的发射角与相对照度的关系的图表。在图13的图表的横轴是点状光源发射角度,即,相对垂直于反射板的方向1471的角度(在图14中以θ1451表示),纵轴是将在该发射角度的照度,以在角度0°的值为1的相对值进行表示的值。如图13所示,在该点状光源中,在角度区域-60°~+60°的范围内,亮度显示正面亮度的一半以上。使用如此的点状光源时,在图14的例垂直于反射板的方向1471与线1472所成的角θ1451为60°,且将线1472以线1471为轴旋转而得的逆圆锥状的空间内存在上述凹凸结构的顶部1481时,满足上述较优选的条件。
又,在正下型背光装置,可在光扩散板的光出射侧,以进一步提高亮度及亮度均齐度的目的适宜配置其他的光学构件。作为如此的光学构件,可举例如,将入射光扩散出射的光扩散片,调整出射光的方向的棱镜片,及,以提升亮度为目的的反射型偏振光元件等。
[实施例]
以下,举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本发明并非受限于这些实施例。再者,部及%,若无特别限制为重量基准。
<制造例1(光扩散板用胶粒A)>
混合作为透明树脂的具有脂环式结构树脂(日本ZEON(股),ZEONOR1060R,0.01%)99.7分,与作为光扩散剂由平均粒径2微米的聚硅氧烷聚合物的交联物所构成的微粒子0.3分,以二轴挤出机混炼挤出成胶条状,以造粒机切断制造光扩散板用胶粒A。以该光扩散板用胶粒A作为原料,使用射出成形机(锁模力1000千牛顿:102吨),以两面平滑的厚度2毫米成形100毫米×50毫米的试验板。将该试验板的全光线穿透率和雾度根据JIS K7361-1与JIS K7136,使用积分球方式色差浊度计测定。试验板的全光线穿透率为89%,雾度为99%。
<制造例2(光扩散板用胶粒B)>
使上述树脂的量为97.5分,光扩散剂的量为2.5分以外,以与上述制造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光扩散板用胶粒B。将该光扩散板用胶粒B作为原料,制作与上述制造例1同样的试验板,以同样的方法测定全光线穿透率与雾度。试验板的全光线穿透率为55%,雾度为99%。
<制造例3(印模1)>
在尺寸387毫米×308毫米,厚度100毫米的不锈钢SUS430(JIS G4305)的整个面,施以厚度100微米镍-磷无电解电镀,使用顶角90度的单晶钻石切削工具,在镍-磷无电解电镀面,沿着与长度308毫米的边(短边方向)所成角度为30度的方向,切削加工多个间距70微米,利用顶角90度的三角形状的沟。接着,沿着与该沟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通过相同切削工具形成同间距的沟。由此,制作于镍-磷无电解电镀面,形成正四棱锥状的凸结构的印模1。
<制造例4(印模2)>
又,使用顶角60度的单晶钻石切削工具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制作印模2。
<制造例5(印模3)>
使用图6所示剖面多角形状的单晶钻石切削工具之外,与制造例3同样,制作印模3。
<制造例6(印模4)>
在尺寸387毫米×308毫米,厚度100毫米的不锈钢SUS430(JIS G4305)的全面,施以厚度100微米镍-磷无电解电镀,使用顶角90度的单晶钻石切削工具,在镍-磷无电解电镀面,沿着与长度308毫米的边(短边方向)所成角度为30度(在表1中标记为30)的方向,切削加工多个间距70微米、顶角90度的三角形状的沟。接着,沿着与该沟的长边方向所成的角为60度的方向(与上述短边所成的角度,向与该短边的上述沟相反侧的方向30度的方向:在表1中标记为-30),通过相同切削工具形成同间距的沟。由此,制作于镍-磷无电解电镀面,形成正四棱锥状的凸结构的印模4。
<制造例7(印模5)>
使用顶角120度的单晶钻石切削工具以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制作印模5。
<制造例8(印模6)>
使用顶角90度的多晶钻石切削工具以外,与制造例3同样地,制作印模6。
<制造例9(光扩散板用胶粒C)>
使上述树脂的量为99.95分,上述光扩散剂使用0.05分以外,以与上述制造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光扩散板用胶粒C。以该光扩散板用胶粒C作为原料,制作与上述制造例1同样的试验板,以同样的方法测定全光线穿透率与雾度。试验板的全光线穿透率为93%,雾度为80%。
<制造例10(光扩散板用胶粒D)>
使上述树脂的量为99.6分,上述光扩散剂使用0.4分以外,以与上述制造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光扩散板用胶粒D。以该光扩散板用胶粒D作为原料,制作与上述制造例1同样的试验板,以同样的方法测定全光线穿透率与雾度。试验板的全光线穿透率为81%,雾度为99%。
<制造例11(光扩散板用胶粒E)>
将上述树脂的胶粒,并未添加光扩散剂而原样使用作为扩散板用胶粒E。以该光扩散板用胶粒E作为原料,制作与上述制造例1同样的试验板,以同样的方法测定全光线穿透率与雾度。试验板的全光线穿透率为92%,雾度为0.5%。
<制造例12(印模7)>
在尺寸387毫米×308毫米,厚度100毫米的不锈钢SUS430(JIS G4305)的全面,施以厚度100微米的镍-磷无电解电镀,使用顶角100度的单晶钻石切削工具,在镍-磷无电解电镀面,沿着与长度308毫米的边(短边方向)平行的方向,切削加工多个间距70微米,顶角100度的三角形状的沟。由此,在镍-磷无电解电镀面中制作,形成剖面三角形状的线状凸结构的印模7。
<实施例1>
在内寸宽305毫米,长227毫米,深度16毫米的乳白色塑胶制盒的底面铺0.5毫米的散热用铝板,在其上粘贴反射片(TORAY社制,E-60L)作为反射板。其次,在反射板的底以中心间纵横均成25毫米(图2的P1=Q1)的正方格子状(图2所示形态)设置点状光源的白色晶片型LED(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NCCW002:尺寸:7.2×11.2×3.05毫米),并且配线以能够对电极部供给直流电流。此时,在以四个LED构成的凸四角形的正方形,其对角线距离L(A0C0),L(B0D0)分别为35.4毫米。
其次,准备安装了制造例3所得的印模1的模具,使用此与在制造例1所得的光扩散板用胶粒A,使用射出成形机(锁模力4,410千牛顿:450吨),以料管温度280度,模具温度85度成形具有转印四棱锥的凹状的表面形状,厚度2毫米的237毫米×315毫米的光扩散板。
将上述光扩散板设置于塑胶盒上,使凹结构成为LED的反对侧(反光源位置)。再者,在光扩散板之上设扩散片(KIMOTO公司制BS040),在其上,棱镜在由光扩散板远侧的棱镜棱线与315毫米的边呈平行地设棱镜片(住友3M公司制,BEF-III),再者设置利用双折射的反射偏振光元件(住友3M公司制,DBEF-d400)制作正下型背光装置。
接着,对制作的正下型背光,施加电压3.8伏特,电流350毫安培将LED点灯。然后,由光扩散板的光出射侧观察正下型背光装置,观察LED的分离像,LED的原本位置与该LED的分离像位置的距离(L(A0A1),L(B0B1),L(C0C1),L(D0D1))为9.9毫米,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为12.9毫米。由此,由对角线距离L(A0C0)=L(B0D0)=35.4毫米L(A0A1)/L(A0C0)为0.281,LP/L(A0C0)=0.365。因此,有满足上述关系(1)~(6)。
又,关于各个分离像,在分离像的成为正面亮度最高的位置(分离像的中心),将对于正面亮度改变观察角度时的出向角特性的分布以色彩亮度计测定。结果,相对于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对于正面亮度为91%。
又,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测定在分离像的位置的正面亮度,考虑重叠对应的LED的中心位置时,该在该LED的外缘之处的正面亮度是分离像中心的亮度的最大亮度的81%。
又,关于点灯的背光装置,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在短边方向中心线上以等间隔测定正面方向的亮度100点,依照下述数式1与数式2得到亮度平均值La和亮度均齐度Lu。此时,亮度平均值为5,220烛光/平方米,亮度均齐度,为1.30。将正下型背光装置由正面方向与倾斜方向以目视观察,在任何方向均无亮度不均,而显示性能优良。
亮度平均值La=(L1+L2)/2            (数式1)
亮度均齐值Lu=((L1-L2)/La)×100    (数式2)
L1:于LED正上的亮度极大值的平均
L2:夹在极大值的极小值的平均
亮度均齐度是表示亮度的均匀性的指标,亮度均齐度差时,其数值会变大。
<实施例2>
使用制造例4所得的印模2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正下型背光装置并且进行评价。由光扩散板的光出射侧观察正下型背光装置,观察LED的分离像,LED的原本位置与该LED的分离像的位置的距离(L(A0A1),L(B0B1),L(C0C1),L(D0D1))为16.7毫米,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为6.9毫米。由此,由对角线距离L(A0C0)=L(B0D0)=35.4毫米,L(A0A1)/L(A0C0)为0.473,LP/L(A0C0)=0.195。因此,有满足上述关系(1)~(6)。
又,对在分离像的正面亮度成为最高的位置(分离像的中心)测定,对于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对于相同位置的正面亮度为91%。又,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测定在分离像的位置的正面亮度,考虑重叠对应的LED的中心位置时,在该LED的外缘之处的正面亮度是分离像的中心的亮度的最大亮度为84%。亮度平均值为5,130烛光/平方米,亮度均齐度为,1.40。将正下型背光装置由正面方向与倾斜方向以目视观察,靠倾斜方向稍微有亮度不均,在正面方向并无亮度不均,显示性能良好。
<实施例3>
使用制造例5所得的印模3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制作正下型背光装置并且进行评价。再者,在该正下型背光装置,由各棱镜部分具有8个斜面,对于一个LED的1方向得到两个分离像。因此,由光扩散板的光出射侧观察正下型背光装置,观察LED的分离像,LED的原本位置,与该LED的第1分离像的位置的距离(L(A0A1),L(B0B1),L(C0C1),L(D0D1))为9.9毫米,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为12.9毫米。又,LED的原本位置与该LED的第2分离像的位置的距离(L(A0A1),L(B0B1),L(C0C1),L(D0D1))为16.7毫米,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为6.9毫米。由此,由对角线距离L(A0C0)=L(B0D0)=35.4毫米,在第1分离像,L(A0A1)/L(A0C0)为0.281,LP/L(A0C0)=0.365。在第2分离像,L(A0A1)/L(A0C0)为0.473,LP/L(A0C0)=0.195。因此,有满足上述关系(1)~(6)。
又,在分离像的正面亮度成最高的位置(分离像的中心)测定,对于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对于相同位置的正面亮度为91%。又,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测定在分离像的位置的正面亮度,考虑重叠对应的LED的中心位置时,在该LED的外缘之处的正面亮度,在分离像的中心的亮度的最大亮度为80%。又,同样地,从远离光源侧的分离像的位置测定,正面亮度的最大亮度为85%。亮度平均值为5,150烛光/平方米,亮度均齐度为,1.20。正下型背光装置由正面方向与倾斜方向以目视观察,靠倾斜方向稍微有亮度不均,在正面方向并无亮度不均,显示性能良好。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同样得到的反射板的底,与上述同样地将白色晶片型LED设置成中心间为纵方向50毫米(图3的Q2),在横方向25毫米(图3的P2)的对角格子状(图3所示形态)配线并且可在电极部供给直流电流。此时,通过四个LED结构的凸四角形的平行四边形(以图3的虚线包围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距离L(A0C0)为45.1毫米,对角线距离L(B0D0)为28.0毫米。其次,使用在制造例6所得的印模4以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光扩散板,将该光扩散板,以与实施例1同样地设置于上述塑胶盒上,与上述同样地依序设置扩散片、棱镜片、利用双折射的利用反射偏振光元件制作正下型背光装置。
由光扩散板的光出射侧观察正下型背光装置,观察LED的分离像,在相当于对角线距离L(A0C0)(45.1毫米)的对角线两端部的LED,LED原本的位置与该LED的分离像的位置的距离为9.9毫米,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为8.1毫米。由此,由对角线距离L(A0C0)=45.1毫米,L(A0A1)/L(A0C0)为0.220,LP/L(A0C0)=0.180。再者,在相当于角线距离L(B0D0)(28.0毫米)的对角线的两端部的LED,LED的本来位置与该LED的分离像的位置的距离为9.9毫米,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为8.2毫米。由此,对角线距离L(B0D0)=28.0毫米,L(B0B1)/L(B0D0)为0.356,LP/L(B0D0)=0.293。由以上,有满足上述关系(1)~(6)。
又,在分离像的正面亮度成最高的位置(分离像的中心)测定,对于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对于相同位置的正面亮度为91%。又,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测定在分离像的位置的正面亮度,考虑重叠对应的LED的中心位置时,在该LED的外缘之处的正面亮度,在分离像的中心的亮度的最大亮度为80%。亮度平均值为5,090烛光/平方米,亮度均齐度为,1.40。正下型背光装置由正面方向与倾斜方向以目视观察,靠倾斜方向稍微有亮度不均,在正面方向并无亮度不均,显示性能良好。
<实施例5>
使用制造例3所得的印模1以外,以与实施例4同样地制作正下型背光装置评价之。由光扩散板的光出射侧观察正下型背光装置,观察LED的分离像,在相当于对角线距离L(A0C0)(45.1毫米)的对角线的两端部的LED,LED原本的位置与该LED的分离像的位置的距离为9.9毫米,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为11.9毫米。由此,由对角线距离L(A0C0)=45.1毫米,L(A0A1)/L(A0C0)为0.220,LP/L(A0C0)=0.265。再者,在相当于对角线距离L(B0D0)(28.0毫米)的对角线的两端部的LED,LED的原本的位置与该LED的分离像的位置的距离为16.7毫米,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为11.9毫米。由此,由对角线距离L(B0D0)=28.0毫米,L(B0B1)/L(B0D0)为0.599,LP/L(B0D0)=0.427。由以上,有满足上述关系(1)~(6)。
又,在分离像的正面亮度成最高的位置(分离像的中心)测定,对于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对于相同位置的正面亮度为91%。又,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测定在分离像的位置的正面亮度,考虑重叠对应的LED的中心位置时,在该LED的外缘之处的正面亮度,在分离像的中心的亮度的最大亮度为80%。亮度平均值为5,160烛光/平方米,亮度均齐度为1.35。正下型背光装置由正面方向与倾斜方向以目视观察,靠倾斜方向稍微有亮度不均,在正面方向并无亮度不均,显示性能良好。
<比较例1>
使用在制造例7所得的印模5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正下型背光装置评价之。由光扩散板的光出射侧观察正下型背光装置,观察LED的分离像,LED原本的位置与该LED的分离像的位置的距离为5.8毫米,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为8.3毫米。由此,由对角线距离L(A0C0)=L(B0D0)=35.4毫米,L(A0A1)/L(A0C0)为0.165,LP/L(A0C0)=0.234。因此,并未满足上述关系(1)~(6)。又,在分离像的正面亮度成最高的位置(分离像的中心)测定,对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对于相同位置的正面亮度为91%。又,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测定在分离像的位置的正面亮度,考虑重叠对应的LED的中心位置时,在该LED的外缘之处的正面亮度,为分离像的中心的亮度的最大亮度的77%。
亮度平均值为5,250烛光/平方米,亮度均齐度为3.20。将正下型背光装置由正面方向与倾斜方向以目视观察,产生亮度不均而显示性能不良。
<比较例2>
不使用印模,使用制造例2所得的光扩散板用胶粒B得到平板的光扩散板之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正下型背光装置评价之。由光扩散板的光出射侧观察正下型背光装置,并未看到LED的分离像。亮度平均值为4,950烛光/平方米,亮度均齐度为2.90。正下型背光装置由正面方向与倾斜方向以目视观察,产生亮度不均而显示性能不良。
将实施例1~5及比较例1,2的结构及结果示于表1。
表1
在表1中,下述的简略号所示的内容,分别如下所述:
15°亮度比:在分离像的正面亮度成最高的位置(分离像的中心),相对于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相对正面亮度的比。
外缘亮度比:将分离像,与对应的LED,使这些的中心一致地重叠时,在LED的外缘之处的分离像的正面亮度,对分离像的最大亮度(分离像的中心的亮度)之比。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5亮度均齐度高,目视评价良好或优良。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2,则亮度均齐度低,目视评价也不良。
<实施例6>
使用制造例9所得的光扩散板用胶粒C,使塑胶盒为内寸宽305毫米,长227毫米,深度20毫米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正下型背光装置评价之。
观察LED分离像,LED原本的位置与该LED的分离像的位置的距离(L(A0A1),L(B0B1),L(C0C1),L(D0D1))为10.9毫米,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为11.5毫米。由此,由对角线距离L(A0C0)=L(B0D0)=35.4毫米,L(A0A1)/L(A0C0)为0.308,LP/L(A0C0)=0.326。因此,有满足上述关系(1)~(6)。
其次,将使用的光扩散板的表面的粗糙度以超深度显微镜测定。凹状图案面的表面粗糙度Ra(max)为31.5微米,在构成图案的四棱锥状的凹陷的斜面上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05微米,另一方面不具有图像的平坦侧的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6微米。
又,关于各个分离像,在分离像的正面亮度成最高的位置(分离像的中心),对正面亮度改变观察角度时的出向角特性的分布以视野角测定装置(ELDIM公司制EzContrast)测定。结果,对于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对正面亮度为33%。
又,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测定在分离像的位置的正面亮度,考虑重叠对应的LED的中心位置时,在该LED的外缘之处的正面亮度,为分离像的中心亮度的最大亮度的24%。
关于点灯的该背光装置,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在短边方向中心线上以等间隔测定正面方向亮度100点,依照上述数式1与数式2得到亮度平均值La与亮度均齐度Lu。此时,亮度平均值为5324烛光/平方米,亮度均齐度为1.00。将正下型背光装置由正面方向与倾斜方向以目视观察,任何方向均无亮度不均显示性能优良。
<实施例7>
代替光扩散板用胶粒C使用制造例11所得的光扩散板用胶粒E,且使用制造例8所得的印模6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作背光装置评价之。
分离像的位置与实施例6相同,有满足上述关系(1)~(6)。
其次,将使用的光扩散板的表面粗糙度以超深度显微镜测定。凹状图案面的表面粗糙度Ra(max)为31.5微米,在构成图案的四棱锥状的凹陷的斜面上的倾斜最大方向测定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5微米,另一方面不具有图案的平坦侧的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6微米。
又,关于各个分离像,在分离像的正面亮度成最高的位置(分离像的中心),将对于正面亮度改变观察角度时的出向角特性的分布以色彩亮度计测定。结果,在对于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相对正面亮度为25%。又,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测定在分离像的位置的正面亮度,考虑重叠对应的LED的中心位置时,在该LED的外缘之处的正面亮度,为分离像的中心的亮度的最大亮度的73%。
亮度平均值为5351烛光/平方米,亮度均齐度为1.30。将正下型背光装置由正面方向与倾斜方向以目视观察,由倾斜方向稍微有亮度不均,在正面方向并无亮度不均,显示性能良好。
<实施例8>
代替光扩散板用胶粒C使用制造例10所得的光扩散板用胶粒D,且作为代替印模使用制造例3所得的印模1使用制造例12所得的印模7以外,制作与实施例6同样的光扩散板。将该光扩散板的表面的粗糙度以超深度显微镜测定。凹状图案面的表面粗糙度Ra(max)为26.4微米,在构成图案的线状的凹陷的斜面上的表面粗糙度Ra为0.01微米,另一方面不具有图案的平坦侧的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0.6微米。
再者将LED在由塑胶盒的短边倾斜45度的方向以间距25毫米配置为正方格子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进行背光的评价。
观察LED的分离像,LED原本的位置与该LED的分离像的位置的距离(L(A0A1),L(B0B1),L(C0C1),L(D0D1))为9.2毫米,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为17.0毫米。由此,由对角线距离L(A0C0)=L(B0D0)=35.4毫米,L(A0A1)/L(A0C0)为0.260,LP/L(A0C0)=0.481。因此,有满足上述关系(1)~(6)。
又,关于各个分离像,在分离像的正面亮度成最高的位置(分离像的中心),对于正面亮度改变观察角度时的出向角特性的分布以色彩亮度计测定。结果,对于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对正面亮度为96%。又,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测定在分离像的位置的正面亮度,考虑重叠对应的LED的中心位置时,在该LED的外缘之处的正面亮度,为分离像中心的亮度的最大亮度的97%。
亮度平均值为5168烛光/平方米,亮度均齐度为1.45。将正下型背光装置由正面方向与倾斜方向以目视观察,由倾斜方向稍微有亮度不均,在正面方向并无亮度不均,显示性能良好。
<实施例9>
在木模中,形成底面的一边为17.68毫米的正方形,而高度为15.31毫米,顶点由底面俯视时将在中央部的四棱锥反转的凹部,在该凹部的底开直径0.5毫米的孔。在该木模载置反射片(TORAY公司制,188E20)加热为120℃。由底部的孔抽真空,将反射片成形为四棱锥形状。将该反射片,如图15所示,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背光的反射板上,将四棱锥的顶点由上看位于正方格子的中心地设置。图15是表示在该形态的LED与上述四棱锥形状的反射片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在图15所示的例,LED1501的格子间距离P15及Q15均为25.00毫米,四棱锥的底边R15如上所述为17.68毫米,该四棱锥的顶点,位于LED1501的格子中心,且四棱锥的底边与LED所构成的正方格子成45°角度地设置四棱锥。
使用上述背光,使用制造例2所得的光扩散板用胶粒B,并未使用印模成形,使用在两面没有图案的光扩散板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背光装置,进行评价。
观察通过具有四棱锥反射板产生的LED的分离像,LED的原本的位置与该LED的分离像的位置的距离(L(A0A1),L(B0B1),L(C0C1),L(D0D1))14.9毫米,分离像相互的间隔LP为3.8毫米。由此,由对角线距离L(A0C0)=L(B0D0)=35.4毫米,L(A0A1)/L(A0C0)为0.421,LP/L(A0C0)=0.107。因此,有满足上述关系(1)~(6)。
关于各个分离像,在分离像的正面亮度成最高的位置(分离像的中心),将对于正面亮度改变观察角度时的出向角特性的分布以色彩亮度计测定。结果,对于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相对正面亮度为98%。
关于点灯的该背光装置,使用二维色分布测定装置,在短边方向中心线上以等间隔测定正面方向的亮度100点,依照上述数式1与数式2得到亮度平均值La与亮度均齐度Lu。此时,亮度平均值为4632烛光/平方米,亮度均齐度为1.80。将正下型背光装置由正面方向与倾斜方向以目视观察,由倾斜方向稍微有亮度不均,在正面方向并无亮度不均,显示性能良好。
将实施例6~9的结构及结果示于表2。
表2
Figure A20078001083800291
Figure A20078001083800301
在表2中,以下述略号表示者,分别如下所述:
Ra(max):具有凹凸的图案面的表面粗糙度(包含图案凹凸的表面粗糙度测定值)
图案面Ra:构成图案的凹凸的斜面上的表面粗糙度
平坦面Ra:不具有图像的平坦侧的面的表面粗糙度
15°亮度比:在分离像的正面亮度成最高的位置(分离像的中心),对于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相对正面亮度的比
外缘亮度比:将分离像和对应的LED,使这些的中心一致地重叠时,在LED的外缘之处的分离像的正面亮度相对分离像的最大亮度(分离像的中心的亮度)之比。

Claims (9)

1.一种正下型背光装置,依序包括:反射板、多个点状光源及将来自这些点状光源的直射光及在上述反射板的反射光由光入射面入射而将该入射的光由光出射面扩散并且出射的光扩散板;
在上述反射板及上述光扩散板至少任一个之上设有:
像形成位置调整部件,其在上述多个点状光源中选择构成面积最小且周长最短的凸四角形的四个点状光源A,B,C,D时,在上述点状光源A,B,C,D投影于上述光扩散板的位置A0,B0,C0,D0被包围的区域之中,在满足下述关系(1)~(4)的特定区域内能够观察到在上述光出射面中各点状光源A,B,C,D的各像A1,B1,C1,D1
0.8×L(A0C0)>L(A0A1)>0.2×L(A0C0)……(1)
0.8×L(A0C0)>L(C0C1)>0.2×L(A0C0)……(2)
0.8×L(B0D0)>L(B0B1)>0.2×L(B0D0)……(3)
0.8×L(B0D0)>L(D0D1)>0.2×L(B0D0)……(4)
其中,L(XY)表示线XY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从上述像A1,B1,C1,D1选择的两个像的间隔之中最短间隔LP,满足下述(5)、(6)关系:
L(A0C0)×0.5≥LP≥L(A0C0)×0.1……(5)
L(B0D0)×0.5≥LP≥L(B0D0)×0.1……(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上述像形成位置调整部件是形成在上述光入射面及/或上述光出射面的细微凹凸结构,该细微凹凸结构,至少具有三个平面的多棱锥体沿着规定的方向多个排列的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上述细微凹凸结构是形成在上述光出射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上述光扩散板是被形成为俯视为略长方形状,
上述多个点状光源是沿着上述光扩散板的纵方向及横方向以规定间隔配置,上述多个多棱锥体是沿着上述纵方向及横方向交叉的规定的方向排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对应上述点状光源的像的在对应该点状光源的外缘的位置作为上述光扩散板的法线方向的亮度的正面亮度是在该像的正面亮度的最大值的15~10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在正面亮度成最大的位置测定时,上述像在对于上述光扩散板的法线方向倾斜15°的方向的亮度是上述法线方向亮度的正面亮度的20%以上未满100%。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构成上述凹凸结构的平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在上述光扩散板的雾度未满20%时为3微米≥Ra≥0.05微米,上述光扩散板的雾度为20%以上100%以下时为2微米≥Ra≥0.0001微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下型背光装置,其中上述像形成位置调整部件是形成在上述反射板上的凹凸结构。
CNA2007800108387A 2006-03-31 2007-03-28 正下型背光装置 Pending CN1014106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96743 2006-03-31
JP096743/2006 2006-03-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0668A true CN101410668A (zh) 2009-04-15

Family

ID=38563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108387A Pending CN101410668A (zh) 2006-03-31 2007-03-28 正下型背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802895B2 (zh)
EP (1) EP2003390A4 (zh)
JP (1) JPWO2007114158A1 (zh)
KR (1) KR20090014261A (zh)
CN (1) CN101410668A (zh)
TW (1) TW200736731A (zh)
WO (1) WO200711415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5723A (zh) * 2011-03-17 2012-10-03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面光源装置
CN106855664A (zh) * 2015-12-09 2017-06-16 天津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屏
CN110546557A (zh) * 2017-04-26 2019-12-06 西铁城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源
CN113574316A (zh) * 2019-03-14 2021-10-29 株式会社Lms 将迷你led或微型led用作光源的背光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82980B1 (ko) * 2007-05-15 2010-09-17 삼성엘이디 주식회사 면 광원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lcd 백라이트 유닛
JP4640444B2 (ja) * 2007-07-24 2011-03-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364557B (en) * 2008-05-02 2012-05-21 Chimei Innolux Corp Light source an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JP5359105B2 (ja) * 2008-08-07 2013-12-04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0117707A (ja) * 2008-10-16 2010-05-27 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 光拡散板及び直下型点光源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KR20100054700A (ko) 2008-11-14 2010-05-2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JP4870826B2 (ja) 2009-04-27 2012-02-08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WO2011030594A1 (ja) 2009-09-11 2011-03-17 旭化成イー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点光源用光拡散板及び直下型点光源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101936476B (zh) * 2010-09-24 2013-06-0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三色混光led点光源装置
JP5597091B2 (ja) * 2010-10-13 2014-10-01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照明装置
WO2012073778A1 (ja) * 2010-11-30 2012-06-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13041722A (ja) * 2011-08-12 2013-02-28 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 直下型点光源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3065521A (ja) * 2011-09-20 2013-04-11 Minebea Co Ltd 配光制御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KR102264379B1 (ko) * 2014-02-05 2021-06-1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 부재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조명 장치
JP6886992B2 (ja) 2018-03-30 2021-06-16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板積層体、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11106086B2 (en) * 2018-04-20 2021-08-31 Chimei Corporation Optical plate with protrusions, optical structur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EP3709077A1 (en) 2019-03-13 2020-09-16 Keiwa Inc. Multilayer of light diffusers,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275270B2 (en) * 2019-12-27 2022-03-15 Enplas Corporatio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6009310A (zh) * 2023-02-23 2023-04-2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区域调光的背光模块及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7725B2 (ja) * 1993-02-26 2002-03-25 日本ライツ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JPH06273760A (ja) 1993-03-17 1994-09-30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3114467B2 (ja) 1993-11-25 2000-12-0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圧クランプ回路
JP2001305975A (ja) * 2000-04-27 2001-11-02 Nippon Seiki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5322524A (ja) 2004-05-10 2005-11-1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直下型用発光面部材及び直下型面発光装置
JP4063249B2 (ja) * 2004-05-19 2008-03-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3963275B2 (ja) * 2004-07-16 2007-08-22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面光源装置、照明ユニット及び光束制御部材
KR20060115124A (ko) * 2005-05-04 2006-11-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균일한 광분포를 얻기 위한 광방출기 및 상기 광방출기를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TWI281074B (en) * 2005-06-27 2007-05-11 Au Optronics Corp A direct type backlight
JP3114467U (ja) 2005-07-07 2005-10-27 科橋電子股▲ふん▼有限公司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のライトガイド構造
JP4863357B2 (ja) * 2006-01-24 2012-01-25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光束制御部材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5723A (zh) * 2011-03-17 2012-10-03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面光源装置
CN106855664A (zh) * 2015-12-09 2017-06-16 天津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屏
CN110546557A (zh) * 2017-04-26 2019-12-06 西铁城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源
CN113574316A (zh) * 2019-03-14 2021-10-29 株式会社Lms 将迷你led或微型led用作光源的背光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68430A1 (en) 2009-10-29
KR20090014261A (ko) 2009-02-09
JPWO2007114158A1 (ja) 2009-08-13
WO2007114158A1 (ja) 2007-10-11
US7802895B2 (en) 2010-09-28
EP2003390A2 (en) 2008-12-17
TW200736731A (en) 2007-10-01
EP2003390A9 (en) 2009-05-06
EP2003390A4 (en) 201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0668A (zh) 正下型背光装置
CN101253363B (zh) 正下型背光灯装置
CN101297234B (zh) 照明组件和系统
KR101234975B1 (ko) 점광원용 광확산판 및 직하형 점광원 백라이트 장치
US7654687B2 (en) Light mixer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US8974069B2 (en) Optical diffusers with spatial variations
US20060291185A1 (en)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CN101421644A (zh) 扩散板及面光源装置
US7492520B2 (en)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11076115A (ja) 光拡散板及び直下型点光源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WO2010010840A1 (ja) 光拡散板、光拡散板の製造方法、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3460081A (zh) 用背光和/或环境光操作的图形图像显示器
CN101782664B (zh) 光控制部件、发光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WO2013033936A1 (zh) 一种led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EP1959277A1 (en) Light mixer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WO2012012959A1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101424822B (zh) 背光模组
CN101435947A (zh) 一种led背光模组的排布方式及led液晶背光屏
JP2007163810A (ja) 光拡散板および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US11175533B2 (en) Light redirecting film, backlight, and display system
KR20170142681A (ko) 직하 방식 백라이트유닛용 도광판
TWI481909B (zh) 擴散板、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JP2011204371A (ja) 面発光ユニット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ユニット
JP2008071716A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KR20070006364A (ko) 액정 표시 소자의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광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