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03880B - 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 - Google Patents

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03880B
CN101403880B CN2008101688761A CN200810168876A CN101403880B CN 101403880 B CN101403880 B CN 101403880B CN 2008101688761 A CN2008101688761 A CN 2008101688761A CN 200810168876 A CN200810168876 A CN 200810168876A CN 101403880 B CN101403880 B CN 1014038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opening
developer
gat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688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03880A (zh
Inventor
佐久间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186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9499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186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6326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038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38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038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38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单元,包括:用于容纳显影剂并包括用于使显影剂盒的内部和显影剂盒的外部之间相连通的第一开口的显影剂盒;包括盒容放部件和设置在与第一开口相对并朝向盒容放部件设置的第二开口的托架;包括第三开口并可在开启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的闸门;以及设置在第三开口在闸门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端部、并包括靠近第一开口一侧的第一端和靠近第二开口一侧的第二端的突出部。第一端在所述移动方向上比第二端更向下游突出。

Description

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 
相关申请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受于2007年10月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7-258313号、2008年4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118622号和2008年4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118623号的优先权,其中的全部主题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各方面涉及一种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一种显影单元,JP-A-9-319202公开了一种相关的显影设备,其中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盒可移动地安装到框架上。在该相关的显影设备中,形成在显影剂盒一侧部的孔和形成在框架中的孔形成显影剂供给口,形成在显影剂盒另一侧部的孔和形成在框架中的孔形成显影剂接收口。 
容纳在显影剂盒中的显影剂通过显影剂供给口被供给到框架,但是一部分显影剂通过显影剂接纳口返回到显影剂盒。于是,显影剂在框架和显影剂盒之间循环。 
显影剂盒具有容纳显影剂的第一框架和设置在第一框架外部的第二框架的双重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粘附于闸门口的周围的显影剂扩散到外部的显影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影剂盒和包括显影剂盒的显影单元,其中容纳显影剂的第一框架的第一开口通过第二框架打开或关闭,第二框架设置在第一框架外部,这可以防止粘附于第二框架或第二框架端部的显影剂扩散到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构造用来容纳显影剂并且包括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使显影剂盒的内部和显影剂盒的外部之间能够相连通;托架,包括:用于容放显影剂盒的盒容放部件;和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设置在与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中并且朝向盒容放部件形成;闸门包括第三开口,并且可在开启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开启位置为第三开口位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的位置,所述闭合位置为第三开口离开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的位置;突出部,该突出部设置在闸门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第三开口的上游端部,并且包括靠近第一开口一侧的第一端和靠近第二开口的第二端,第一端比第二端更向移动方向上的下游突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剂盒,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构造用来容纳显影剂并且包括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使第一框架的内部和第一框架的外部之间能够相连通;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外部并且能在第一开口打开的开启位置和第一开口关闭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框架包括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和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在第二框架的端部并且包括:设置在靠近第一开口一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设置在比第一端更远离第一开口的位置处并且比第一端更向移动方向上的下游突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剂盒,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构造用来容纳显影剂并且包括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使第一框架的内部和第一框架的外部之间能够相连通;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外部并且能在第一开口打开的开启位置和第一开口关闭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框架包括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在第二框架的端部并且包括:设置在靠近第一开口一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设置在比第一端更远离第一开口的位置处并且比第一端更向移动方向上的下游突出,其中,突出部包括柔性薄片,该柔性薄片设置在比第一端更远离第一开口的位置中并在移动方向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突出;托架,包括:用于容放显影剂盒的盒容放部件;和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设置在与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处并且朝向盒容放部件形成;和闸门,该闸门设置在盒收容部件中,并且可与第二框架一起活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二开口,其中,所述薄片能够填满闸门和第二框架之间的缝隙。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构造用来容纳显影剂并且包括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使第一框架的内部和第一框架的外部之间能够相连通;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外部并且能在第一开口打开的开启位置和第一开口关闭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框架包括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在第二框架的端部并且包括:设置在靠近第一开口一侧的第一 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设置在比第一端更远离第一开口的位置处并且比第一端更向移动方向上的下游突出;托架,包括:用于容放显影剂盒的盒容放部件;和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设置在与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处并且朝向盒容放部件形成;闸门,该闸门设置在盒收容部件中,并且可与第二框架一起移动,以便当第二框架位于开启位置时打开第二开口并当第二框架位于闭合位置时关闭第二开口;第二密封构件,该第二密封构件围绕着第二开口设置在托架和闸门之间,用于防止显影剂从第二开口泄漏;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设置在第二密封构件中,并且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与第二框架以及闸门相对;第二引导面,该第二引导面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中,并且当在移动方向上从下游侧向上游侧接近时,该第二引导面向第二开口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单元,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构造用来容纳显影剂并且包括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使第一框架的内部和第一框架的外部之间能够相连通;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外部并且能在第一开口打开的开启位置和第一开口关闭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框架包括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在第二框架的端部并且包括:设置在靠近第一开口一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设置在比第一端更远离第一开口的位置处并且比第一端更向移动方向上的下游突出;托架,包括:用于容放显影剂盒的盒容放部件;和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设置在与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处并且朝向盒容放部件形成;闸门,该闸门设置在盒收容部件中,并且可与第二框架一起移动,以便当第二框架位于开启位置时打开第二开口并当第二框架位于闭合位置时关闭第二开口;第二密封构件,该第二密封构件围绕着第二开口设置在托架和闸门之间,用于防止显影剂从第二开口泄漏;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设置在第二密封构件中,并且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与第二框架以及闸门相对;用于保护第二密封构件的第二保护构件,所述第二保护构件具有比第二密封构件大的弹性模量,并且设置在第二密封侧相对部和一组第二框架以及闸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本发明一种显影剂盒,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构造用来容纳显影剂并且包括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使第一框架的内部和第一框架的外部之间能够相连通;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外部,并且可在第一开口打开的开启位置和第一开口关闭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和第一密封构件,该第一密 封构件围绕着第一开口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外表面上,用于防止显影剂从第一开口泄漏,第一密封构件包括: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可与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滑动接触;和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可以以比第一接触部大的接触压力与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滑动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设置有一种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剂盒,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构造用来容纳显影剂并且包括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使第一框架的内部和第一框架的外部之间能够相连通;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外部,并且可在第一开口打开的开启位置和第一开口关闭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和第一密封构件,该第一密封构件围绕着第一开口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外表面上,用于防止显影剂从第一开口泄漏,第一密封构件包括: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可与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滑动接触;和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可以以比第一接触部大的接触压力与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滑动接触;托架,包括:用于容放显影剂盒的盒容放部件;和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设置在与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处并且朝向盒容放部件形成;闸门,该闸门设置在盒收容部件中,并且可与第二框架一起移动,以便当第二框架位于开启位置时打开第二开口并当第二框架位于闭合位置时关闭第二开口;第二密封构件,该第二密封构件围绕着第二开口设置在托架和所述闸门之间,用于防止显影剂从第二开口泄漏,第二密封构件包括:第三接触部,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该第三接触部可与闸门滑动接触;和第四接触部,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该第四接触部可以以比第三接触部大的接触压力与闸门滑动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当闸门在显影剂盒容纳在托架的盒容放部件中的情况下布置在开启位置时,显影剂盒的第一开口和托架的第二开口彼此相对,闸门的第三开口插在其间,使它们彼此相连通。以这种方法,容纳在显影剂盒中的显影剂能够通过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在显影剂盒和托架之间移动。相反,当闸门布置在闭合位置时,第三开口偏离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因此,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彼此不相连通,这可以限制显影剂在显影剂盒和托架之间移动。 
当闸门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正在显影剂盒和托架之间移动的显影剂可粘附于闸门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在下文中,简称为“移动方向”)上的第三开口的上游端部,并且可以随着闸门的移动泄漏到盒容放部件并扩散到外部。 
然而,突出部设置在第三开口的上方的闸门的一部分中。在该突出部中,靠近第一开口的端部(靠近盒容放部件的一侧)向第二开口在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比第一开口更远离盒容放部件的一侧)突出。因此,即使当显影剂粘附于第三开口的上游端部时,突出部也能防止显影剂从第一开口泄漏。结果,可以防止显影剂泄漏到盒容放部件并扩散到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显影剂盒中,设置在容纳显影剂的第一框架的外部的第二框架可在第一框架的第一开口打开的开启位置和第一开口关闭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当第二框架在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在下文中,简称为“移动方向”)上移动时,突出部设置在起初穿过第一开口的第二框架的端部(在下文中,简称为“端部”)。突出部包括靠近第一开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比第一端更远离第一开口的位置(也就是外部),该第二端在移动方向上向第一端的下游侧突出。 
因此,即使当在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在第一开口中的显影剂粘附于第二框架的端部时,突出部的第二端也能够防止显影剂泄漏到外部。结果,可以防止显影剂扩散到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显影单元的托架中,当显影剂盒容纳在盒容放部件中时,托架的第二开口能够与显影剂盒的第一开口相对。因此,可以将容纳在显影剂盒中的显影剂通过第一和第二开口供给到托架。 
闸门安排在盒容放部件中。闸门与显影剂盒的第二框架一起移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二开口。因此,当第二框架移动以关闭或打开第一开口时,第二开口也关闭或打开。结果,可以提高可操作性。 
薄片包括在设置在显影剂盒的第二框架的端部中的突出部中。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除了防止粘附于第二框架的端部的显影剂扩散到外部之外,薄片还能够通过填满其间的缝隙防止显影剂在闸门和第二框架之间泄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显影单元的托架中,当显影剂盒容纳在盒容放部件中时,托架的第二开口能够与显影剂盒的第一开口相对。因此,可以将容纳在显影剂盒中的显影剂通过第一和第二开口供给到托架。 
闸门安排在盒容放部件中。闸门与显影剂盒的第二框架一起移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二开口。具体地说,当第二框架位于开启位置时,闸门打开第二开口,当第二框架位于闭合位置时,闸门关闭第二开口。因此,当第二框架移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开口时,第二开口也开启或关闭。结果,可以提高可操作性。
此外,第二密封构件围绕着第二开口设置在托架和闸门之间。第二密封构件包括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与第二框架以及闸门相对的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和闸门能够接触到第二密封侧相对部。 
在移动方向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延伸时向第二开口倾斜的第二引导面形成在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中。因此,即使当在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二框架接触到第二密封侧相对部时,第二框架和闸门也被第一引导面在它们从第二开口分离开的方向(偏离第二密封构件的方向)上引导。因此,第二框架和闸门不会被第二密封侧相对部阻挡。结果,第二框架能够顺利地移动到闭合位置,并且闸门也可以顺利地与第二框架一起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显影单元的托架中,当显影剂盒容纳在盒容放部件中时,托架的第二开口能够与显影剂盒的第一开口相对。因此,可以将容纳在显影剂盒中的显影剂通过第一和第二开口供给到托架。 
闸门安排在盒容放部件中。闸门与显影剂盒的第二框架一起移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二开口。具体地说,当第二框架位于开启位置时,闸门打开第二开口,当第二框架位于闭合位置时,闸门关闭第二开口。因此,当第二框架移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开口时,第二开口也开启或关闭。结果,可以提高可操作性。 
此外,第二密封构件围绕着第二开口设置在托架和闸门之间。第二密封构件包括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与第二框架以及闸门相对的第二密封侧相对部。在这种情况下,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和闸门紧密地接触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这会导致第二密封构件的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被损坏。 
然而,显影单元包括比第二密封构件弹性模量大(高刚度)的第二保护构件。因此,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二保护构件安排在第二密封侧相对部和第二框架以及闸门之间。以这种方法,第二保护构件能够防止第二框架和闸门接触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从而保护第二密封构件。 
结果,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可以防止第二密封构件的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被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显影剂盒中,第二框架设置在容纳显影剂的第一框架的外部并可在第一框架的第一开口打开的开启位置和第一开口关闭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 
围绕着第一开口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外表面的第一密封构件布置在第一框架和设 置在第一框架外部的第二框架之间。 
第一密封构件包括与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滑动接触的第一和第二接触部。 
第二接触部能够以比第一接触部大的接触压力与第二框架滑动接触。因此,即使当在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穿过第一开口时第一开口中的显影剂粘附于第二框架,显影剂也能被第二接触部从第二框架清除。以这种方法,可以防止粘附于第二框架的显影剂扩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显影单元的托架中,当显影剂盒容纳在盒容放部件中时,托架的第二开口能够与显影剂盒的第一开口相对。因此,可以将容纳在显影剂盒中的显影剂通过第一和第二开口供给到托架。 
闸门安排在盒容放部件中。闸门与显影剂盒的第二框架一起移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二开口。具体地说,当第二框架位于开启位置时,闸门打开第二开口,当第二框架位于闭合位置时,闸门关闭第二开口。因此,当第二框架移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开口时,第二开口也开启或关闭。结果,可以提高可操作性。 
此外,第二密封构件围绕着第二开口设置在托架和闸门之间。第二密封构件包括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与闸门滑动接触的第三和第四接触部。 
第四接触部能够以比第三接触部大的接触压力与闸门滑动接触。因此,即使当在闸门随着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移动穿过第二开口时第二开口中的显影剂粘附于闸门,显影剂也能被第四接触部从闸门清除。以这种方法,可以防止粘附于闸门上的显影剂扩散。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左侧剖视图; 
图2A为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的左侧剖视图,显示安装了显影剂盒和摇臂处于加压位置的状态,和图2B为图2A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3A为处理盒的左侧剖视图,显示拆除了显影剂盒和摆臂处于压力释放位置的状态,和图3B为图3A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4为从前右边斜观察图2A和2B所示的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5为从前右边观察处理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显示从图4省略掉处理盒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A为从后左侧斜观察显影剂盒内壳的立体图,显示不附着显影剂封的状态,图7B为在内通孔周围图7A所示的内壳局部剖视图; 
图8A为显示在图7A中粘附显影剂封的状态的视图,图8B为显示在图7B中粘附显影剂封的状态的示图; 
图9A为从后左侧斜观察的显影剂盒的立体图,显示内壳位于开启位置,图9B为在盒侧通孔周围图9A所示的显影剂盒的局部剖视图; 
图10A和10B为显示应用于图3A和3B的示范实施例的第四修改例的示意图; 
图11A和11B显示根据本示范实施例的第五修改例的突出部,图11A显示其第一种类型,图11B显示其第二种类型; 
图12为根据本示范实施例的第六修改例的修改例的处理盒的左侧剖视图; 
图13A和13B为显示应用于图3A和3B的示范实施例的第七修改例的第一种类型的示意图; 
图14A和14B为显示应用于图3A和3B的示范实施例的第七修改例的第二种类型的示意图; 
图15A和15B为显示应用于图3A和3B的示范实施例的第七修改例的第三种类型的示意图; 
图16A和16B为显示应用于图3A和3B的示范实施例的第七修改例的第四种类型的示意图; 
图17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左侧剖视图; 
图18A为显示图17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的左侧剖视图,显示安装了显影剂盒的状态,和图18B为图18A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9为从前右边斜观察图18A所示的处理盒的示意立体图; 
图20为从前右侧斜观察处理盒的立体图,显示显影剂盒从图18A拆卸了的状态; 
图21为显示图20的闸门略去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2为从后左侧斜观察显影剂盒的立体图,显示外框架位于图18B中开启位置的状态; 
图23为显示外框架位于图22中的闭合位置的示意图。 
图24为显示从后左侧斜观察图22中的显影剂盒的内框架的立体图; 
图25为显示从后左侧斜观察图22中的显影剂盒的外框架的立体图; 
图26A至26F为显示根据本示范实施例的第八修改例的位于开启位置的闸门和外 框架的局部放大视图,其中,图26A显示其第一种类型,图26B显示其第二种类型,图26C显示其第三种类型,图26D显示其第四种类型,图26E显示其第五种类型,图26F显示其第六种类型;和 
图27A和27B为显示应用于图18A和18B的本示范实施例的第九修改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相关的显影设备中,可以考虑在框架和显影剂盒之间设置用于打开和关闭显影剂供给口和显影剂接纳口的闸门。对应于显影剂供给口和显影剂接纳口的通孔形成在闸门中。这里,当闸门相应的通孔布置在框架和显影剂盒中形成显影剂供给口的孔之间时,显影剂供给口打开。相反,当闸门移动使得通孔离开孔之间的位置时,显影剂供给口关闭。显影剂接纳口也以和显影剂供给口相同的方法打开和关闭。通过允许闸门关闭显影剂供给口和显影剂接纳口,当显影剂盒安装到框架和从框架拆除时,能够防止显影剂从显影剂供给口和显影剂接纳口泄漏。 
当设置闸门时,经过打开的显影剂供给口和显影剂接纳口的显影剂的一部分会粘附在闸门的每个通孔的周围。在这种情况下,当闸门移动到关闭显影剂供给口和显影剂接纳口并且显影剂盒从框架拆除时,粘附在通孔周围的显影剂可能被暴露并扩散到外部。 
此外,在相关的显影剂盒中,显影剂供给口和显影剂接纳口形成在第一框架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框架相对于第一框架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显影剂供给口和显影剂接纳口。 
当第二框架关闭第一框架的显影剂供给口和显影剂接纳口以便从显影设备的框架拆除显影剂盒时,显影剂供给口和显影剂接纳口中的显影剂会粘附到起初穿过显影剂供给口和显影剂接纳口的第二框架的端部。当显影剂盒从带有粘附于第二框架的端部的显影剂的显影设备的框架拆除时,显影剂可以扩散到外部。 
此外,当第二框架关闭第一框架的显影剂供给口和显影剂接纳口以便从显影设备的框架拆除显影剂盒时,显影剂供给口和显影剂接纳口中的显影剂可以粘附到第二框架。在这种情况下,粘附于第二框架的显影剂可以扩散到显影设备中。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粘附于闸门口的周围的显影剂扩散到外部的显影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影剂盒和包括显影剂盒的显影单元,其中容纳 显影剂的第一框架的第一开口通过第二框架打开或关闭,第二框架设置在第一框架外部,并且可以防止粘附于第二框架或第二框架端部的显影剂扩散到外部。 
参照附图,将说明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 
I.第一示范实施例 
(图像形成装置) 
参见图1,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向机壳2馈送纸张3的馈送单元4、在被馈入的纸张3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5和排出其上已形成图像的纸张3的排纸部件6。 
(1)机壳 
机壳2具有盒状,在此,开口形成在一侧壁中并设置打开和关闭该开口的前盖7。通过打开前盖7,作为显影单元的一个实例的处理盒17(稍后将说明)在图1中粗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可拆卸地安装到机壳2。 
在下文说明中,假设设置有前盖7的一边称为前侧(正面侧)、其对边称为后边(背面侧)。图1的纸厚度方向的前侧为左侧,图1的纸厚度方向的深度侧为右侧。横向(左右)方向等同于宽度方向。基本水平方向包括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基本垂直方向包括垂直方向。在处理盒17(稍后将说明)和作为显影剂盒的一个实例的显影剂盒31的说明中,作为第二开口的一个实例的框架侧通孔34(稍后将说明)和作为第一开口的一个实例的盒侧通孔47(稍后将说明)基本在水平方向方向(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反。 
(2)馈送单元 
馈送单元4包括馈纸盘9、馈纸辊10、馈纸垫11、纸尘消除辊12和13、套准辊14和压纸板15。位于压纸板15最高处的纸张3被一次一张地馈送给馈纸辊10和馈纸垫11,经过辊12至14,然后被传送到图像形成单元5的转印位置(稍后将说明)。 
(3)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5包括扫描单元16、处理盒17和定影部件18。 
(3-1)扫描单元 
扫描单元16设置在机壳2的上部,包括激光发射部件(未显示)、被旋转驱动的多角镜19、多个透镜20和多个反射镜21。如单点划线所示,基于图像数据从激光发射部件发出的激光束被多角镜19反射,再被多个透镜20和多个反射镜21透射或反射,然后被施用于处理盒17的感光鼓25的表面(稍后将说明)。 
(3-2)处理盒 
处理盒17放在机壳2中的扫描单元16下方的空间,并被可拆卸地安装在机壳2上。
如图2A和2B所示,处理盒17包括具有用于允许纸张3通过的转印通道29的空心的处理框架22和可拆卸地安装到处理框架22的盒容放部件33(稍后将说明)的显影剂盒31。处理框架22用作托架的实例。 
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分隔壁23基本设置在处理框架22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分。在处理框架22的内部空间中,分隔壁23的后部用作显影部件32,分隔壁23的前部用作盒容放部件33。框架侧通孔34形成在分隔壁23中。显影部件32和盒容放部件33通过框架侧通孔34彼此相连通。 
显影部件32包括感光鼓25、栅控式电晕充电器26、转印辊28、供给辊36、显影辊37、厚度调节板38和螺旋推运器39。感光鼓25、转印辊28、供应辊36、显影辊37和螺旋推运器39被处理框架22可旋转地支撑着。 
栅控式电晕充电器26被处理框架22以距感光鼓25有预定缝隙地支撑在感光鼓25的上面。转印辊28相反地布置在感光鼓25下面。显影辊37相反地布置在感光鼓25的前面。供给辊36相反地布置在显影辊37的前面。厚度限制板38包括上端固定到处理框架22上的薄板片簧构件45和布置在片簧构件45下端部的加压橡胶46,该加压橡胶46通过片簧构件45的弹力与显影辊37的表面压接触。螺旋推运器39包括在其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和形成在轴的圆周外表面上的螺旋面叶片。螺旋推运器39设置在供应辊36的上方和邻近框架侧通孔34的后面。 
显影剂盒31可拆卸地安装到处理框架22,并在安装时被放在盒容放部件33内。显影剂盒31具有大致为圆柱状。盒侧通孔47形成在显影剂盒31中,使得显影剂盒的内部和外部彼此相连通。 
搅拌器93可旋转地被布置在显影剂盒31内。可充正电的、无磁性的单组分色剂作为显影剂的一个实例容纳在显影剂盒31中。 
显影剂盒31中的显影剂通过搅拌器93的转动搅拌并被从盒侧通孔47通过框架侧通孔34供给到显影部件32中。其后,显影剂被旋转螺旋推运器39的叶片在宽度方向上传送,在其中途滴落,并被供给到供给辊36。 
供给到供给辊36的显影剂通过供给辊36的旋转被供给到显影辊37。这时,显影剂在供给辊36和显影辊37之间被充正电。随后,供给到显影辊37的显影剂通过显影辊37的转动进入加压橡胶46和显影辊37之间,在其间被调节厚度,然后以在显影辊37的表面上以薄层的方式被携带。 
随着感光鼓25的转动,感光鼓25的表面被栅控式电晕充电器26均匀地充正电, 然后被从扫描单元16发出的激光束曝光。于是,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25的表面。然后,当显影辊37旋转并使显影辊37表面携带的显影剂与感光鼓25接触时,显影剂被供给到形成在感光鼓25表面的静电潜像。于是,该静电潜像被显影(显像),显影剂图像携带在感光鼓25的表面上。显影剂图像在转印通道29中被转印到感光鼓25和转印辊28之间(转印位置)的纸张3。 
(3-3)定影部件 
定影部件18设置在如图1所示的处理盒17的后侧。定影部件18包括加热辊48、设置在加热辊48下面以便与加热辊48压接触的压紧辊49和一对设置在加热辊48和压紧辊49后侧的传送辊50。 
当纸张3经过加热辊48和压紧辊49之间时,定影部件18加热定影在转印位置转印到纸张3上的显影剂。然后,纸张3就被一对传送辊50传送到排纸部件6。 
(4)排纸部件 
排纸部6包括排纸通道51、排纸辊52和排纸盘53。从定影部件18馈送到排纸部6的纸张3被沿着排纸通道51馈送给排纸辊52,并被排纸辊52排放到排纸盘53上。 
(处理盒) 
图3A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的左侧剖视图,显示拆除了显影剂盒并且摆臂位于压力释放位置的状态,图3B为图3A的局部放大视图。图4为从前右边斜观察图2A和2B所示的处理盒的立体图。图5为从前右边斜观察处理盒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显示从图4省略掉处理盒的状态的立体图。 
(1)处理框架 
如图3A和3B所示,显影部件32和盒容放部件33形成在处理框架22中。 
(1-1)显影部件 
如图3A、3B和4所示,显影部件32形成在被顶壁54、底壁55、两侧壁56和分隔壁23分割的空间中,两侧壁56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隔一缝隙相对布置。 
如图2A和2B所示,在垂直方向上,弯曲部57形成在分隔壁23的中间。弯曲部57的前表面平滑地沿着显影剂盒31的圆周外表面向后凹陷。框架侧通孔34形成在弯曲部57中。如图6所示,三个框架侧通孔34有预定间隔地形成在宽度方向上。每个框架侧通孔34在其宽度方向上大致为延长的矩形并面对着盒容放部件33。 
如图3A和3B所示,用于防止显影剂从框架侧通孔34泄漏到盒容放部件33的框架封58粘附于弯曲部57的前表面。
框架封58用作第二弹性构件的实例。框架封58由诸如氨基甲酸乙酯海绵(urethane sponge)等的弹性材料制成,并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三个切口部59以预定间隔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以便与框架侧通孔34相对应。切口部59用作第二通孔的实例。每个切口部59都是具有基本等于相应的框架侧通孔34尺寸的通孔,并与相应框架侧通孔34从前侧相连通使得与其相对。在这种状态下,框架封58向盒容放部件33突出,使得切口部59围绕着相应框架侧通孔34。 
(1-2)盒容放部件 
如图5所示,盒容放部件33是被两侧板63、底板64和分隔壁23所分割的空间。两侧板63从显影部件32的两侧壁56连续延伸,底板64从显影部件32的底壁55连续延伸。 
闸门支撑部65设置在两侧板63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剖视图中,每个闸门支撑部65为弧状正方形,并在宽度方向上从侧板63的内表面向内突出。 
闸门引导部78设置在每个闸门支撑部65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闸门引导部78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从闸门支撑部65向内突出的凸爪,并在前后方向上与分隔壁23的弯曲部57相对并相隔一小间隙。闸门引导部78具有基本等于弯曲部57的曲率的曲线形状。 
上固定部66设置在两侧板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表面。每个上固定部66从宽度方向观察具有向后下方倾斜地凹陷的U形,并在侧板63的宽度方向上从内侧表面向内突出。稍微向前侧突出的下固定部67形成在底板64前边缘的宽度方向的中心(见图3A)。 
打开或关闭框架侧通孔34的闸门68设置在盒容放部件33中。 
闸门68大致为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并具有基本等于分隔壁23的弯曲部57的曲率的曲线形状。闸门68在宽度方向上在闸门引导部78之间延伸,并且在垂直方向上比闸门引导部78延伸得更长。三个闸门开口69以预定间隔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以便与相应的框架侧通孔34相对。闸门开口69用作第三开口的实例。 
如图3A和3B所示,闸门68与框架封58从前侧粘附于其上的弯曲部57相对。在宽度方向上的闸门68的两端部可滑动地插在弯曲部57和闸门引导部78之间。 
于是,在垂直方向上,沿着闸门引导部78,在框架侧通孔34被打开的开启位置(见图2A和2B)和框架侧通孔34被关闭的闭合位置(见图3A、3B和5)之间闸门68被支撑并自由地摆动。在位于开启位置的闸门68被迫向上移动预定距离时的闸门68的位置是闭合位置。 
如图2A和2B所示,当闸门68位于开启位置时,框架侧通孔34及切口部59和与其 相连通的相应的闸门开口69相对,并暴露于外部(前侧)。在这时,如图2B所示,分隔切口部59的框架封58的内圆周边缘部61从相应的闸门开口69到前侧暴露在外。尤其,在内圆周边缘部61中,切口部59下面的内圆周边缘部(称为下圆周边缘部61A)向前侧突出,使得其前侧表面基本与闸门68的前表面齐平。相反,在内圆周边缘部61中,切口部59上面的部分(称为上圆周部61B)稍微从闸门开口69露出,但是上圆周部的大部分与闸门68(闸门开口69上面的闸门68的一部分)压接触。另外,在框架封58中,除了内圆周边缘部61之外的部分(比内圆周边缘部61更远离切口部59的部分)挤压在分隔壁23的弯曲部57和闸门68之间,以便包围框架侧通孔34和闸门开口69之间的空间。以这种方法,可以防止显影剂从彼此相连通的框架侧通孔34和闸门开口69泄漏到弯曲部57和闸门68之间的缝隙。 
当闸门68位于闭合位置时,如图3A和3B所示,框架侧通孔34和切口部59被闸门开口69下面的闸门68的部分从前侧关闭。 
如图5所示,薄片40设置在闸门68的前表面。薄片40为矩形的薄片,由柔韧的材料(例如PET薄膜、橡胶或极薄的金属板)形成并在宽度方向延长。薄片40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左闸门开口69的左端和右闸门开口69的右端之间的距离。 
薄片40设置为从闸门68中的所有的闸门开口69的下端部连续地延伸。薄片40的上端部的部分(称为堰塞部41)向上突入闸门开口69。具体地,每个薄片40的堰塞部41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相应的闸门开口69相同的位置。如图2B所示,堰塞部41从前侧(从盒容放部件33侧)覆盖相应的闸门开口69的下端部60。下端部60为在闸门68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运动方向上闸门开口69的上游端部。另外,在垂直方向上的上侧是指闸门68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方向的下游侧(也就是闸门向上的运动方向),在垂直方向上的下侧是指闸门68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方向上的上游侧。因此,堰塞部41下面的薄片40的部分的后侧表面(称为粘合表面42)粘附着闸门68的闸门开口69下面的部分的前侧表面。 
薄片40的粘合表面42粘附于闸门68的前侧表面,使得堰塞部41从相应的闸门开口69的下侧突出。向闸门开口69内部突出的堰塞部41的长度(突出长度)譬如设为0.5mm(最大值1.0mm)。因此,堰塞部41比限定闸门68中的闸门开口69的下端部60的闸门68的部分(称为下圆周边缘部68A)更向上突出。也就是,当堰塞部41和闸门68下圆周边缘部68A称为突出部76时,突出部76设置在闸门68的闸门开口69的下端部60。在突出部76中,前端(堰塞部41)比后端(下圆周边缘部68A)更向上突出。另外,如图3A和3B所示,堰 塞部41突出方向与当闸门68位于闭合位置时的水平表面之间的角度为,譬如,40°。 
如图5所示,盒容放部件33包括摆臂70。摆臂70在俯视图中基本具有U形的形状。摆臂70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柄竿71和从宽度方向上的柄竿71两端延伸到后侧的臂侧板72。 
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凸台73布置在每个臂侧板72的后端部。每个凸台73被形成在相应侧板63中的圆孔74可旋转地支撑。 
向下凹陷断开的接纳凹部75形成在每个臂侧板72的后端部的上端。 
摆臂70绕着臂侧板72的凸台73在臂侧板72的下端接触底板64的前端的压力释放位置(见图3A、3B和5)和当显影剂盒31容纳在盒容放部件33中时显影剂盒31被从前侧施压的加压位置(见图2A、2B、4和6)之间摆动。 
(2)显影剂盒 
图7A为从后左侧斜观察显影剂盒内壳的立体图,显示不附着显影剂封的状态,和图7B为图7A所示内壳的局部剖视图。图8A为显示在图7A中粘附显影剂封的状态的示图,图8B为显示在图7B中粘附显影剂封的状态的示图。图9A为从后左侧斜观察显影剂盒的立体图,显示内壳位于开启位置,和图9B为盒侧通孔周围的图9A所示的显影剂盒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7A至9B所示,显影剂盒31包括容纳显影剂的内壳81和容纳内壳81的外壳82。 
(2-1)内壳 
如图7A所示,内壳81整体包括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内圆周壁83和具有圆盘状并封闭内圆周壁83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内侧壁84。在以下说明中,只要不特别规定,假设内通孔89(稍后将说明)面对后侧。 
滑突86设置在内侧壁84圆周边缘的部分的一个位置(图7A中的上端部)上。滑突86在侧视图中具有沿着内侧壁84的外圆周表面的弧形的形状,并在宽度方向上从内侧壁84向外突出。 
一对插突87设置在内侧壁84的后端部,以便在直径方向上从外圆周表面突出。该对插突87布置在内侧壁84的外圆周表面并在圆周方向上隔有缝隙(对应于闸门68的圆周长度的缝隙)。 
在内圆周壁83中,组成盒侧通孔47一部分的内通孔89形成在围绕部88中,该围绕部88在被配置在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一对插突87(四个插突87)围绕。 
每个内通孔89具有在后视图中在宽度方向延长的实矩形的形状。具体地,三个 内通孔89在宽度方向上形成预定间隔以便与三个框架侧通孔34相对应(见图6)。在图像形成过程期间,内通孔89在宽度方向上与相应的框架侧通孔34(见图6)和闸门68的相应的切口部59(见图6)相对。 
如图8A和8B所示,在围绕部88中,用于防止显影剂从内通孔89漏出的三个显影剂封92粘附到内通孔89。显影剂封92用作第一弹性构件的实例。显影剂封92由诸如氨基甲酸乙酯海绵的弹性材料形成,并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长的矩形带的形状。显影剂封92在后视图中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基本统一的长度(厚度)。在每个显影剂封92中,在前后方向上经过相应的显影剂封92的切口部96形成在后视图中稍微从显影剂封92的中间位置向上偏离的位置,以便与内通孔89相对应。切口部96用作第一通孔的实例。每个切口部96在后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的形状并具有基本等于相应内通孔89的尺寸。切口部96与相应的内通孔89相对。以这种方法,每个显影剂封92向外部突出,以便围绕对应于切口部96的内通孔89。 
如图2A所示,搅拌器93设置在内壳81中。搅拌器93包括在其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搅拌器转轴94和在直径方向上从搅拌器轴94延伸到外部的搅拌叶片95。搅拌器转轴94被两内侧壁84可旋转地支撑并在图像形成过程期间随着来自马达(未显示)的驱动力旋转。 
(2-2)外壳 
外壳82在宽度方向和直径方向上形成得比内壳81稍大,以便可旋转地容放内壳81。如图9A所示,外壳82整体包括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基本圆柱状的外圆周壁97和具有基本圆盘状并在宽度方向上封闭外圆周壁97两端部的一对外侧壁98。外圆周壁97和外侧壁98彼此形成为一整体。在以下说明中,只要不特别提到,假设外通孔109(稍在后面将说明)面对后侧。 
在外圆周壁97的外圆周表面中,上部和前侧上部分的一部分具有平面形状。在剖视图(见图2A和2B)中,外圆周壁97的内圆周表面具有圆形的形状。[0129]滑突86所经过的滑孔99形成在外侧壁98的上部。滑孔99布置得在宽度方向上面对滑突86。在侧视图中,每个滑孔99具有比滑突86长的弧形的形状。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凸台100设置在外侧壁98的上端部上。一对插突87(四个插突87)所插入的四个长孔101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在外圆周壁97的两端部。在直径方向上,每个长孔101布置得面对相应的插突87。每个长孔101在后视图中具有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基本矩形的形状,并且具有与闸门68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摆动范围相对应的长度。 
在外圆周壁97中,组成盒侧通孔47一部分的外通孔109形成在四个长孔101之间 (在两个上长孔101和两个下长孔101之间)。 
具体而言,三个外通孔109在宽度方向上形成预定间隔以便分别与三个内通孔89和三个框架侧通孔34相对应(见图6)。每个外通孔109在后视图中具有基本比相应的内通孔89大的矩形的形状。在图像形成过程期间,外通孔109在宽度方向上与内通孔89、显影剂封92的切口部96、框架侧通孔34(见图6)、框架封58的切口部59(见图6)和闸门68的闸门开口69(见图6)相对。 
抓握部113形成在外圆周壁97的前侧。如图2A所示,抓握部113包括从外圆周壁97的上端部向前侧突出的上抓握板114和在侧视图中具有基本J形并在上抓握板114下面向下延伸的锁臂115。锁臂115的上端部被设置在上抓握板114下面的支撑轴(未显示)可摆动地支撑着。锁定到下固定部67的锁爪117设置在锁臂115的下端部。在锁臂115下端部附近,向前突出的下抓握板118和锁臂115整体地形成。下抓握板118布置得与上抓握板114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隔有一缝隙,并且在它们彼此分开的方向上推动这些板的压缩弹簧(未显示)插在上抓握板114和下抓握板118之间。 
(2-3)内壳和外壳的相关布置 
内壳81可旋转地容放在外壳82中。 
具体而言,在圆周方向上,内圆周壁83的外圆周表面可相对于外圆周壁97的内圆周表面滑动。更具体地说,设置在内圆周壁83的外圆周表面的显影剂封92与外圆周壁97的内圆周表面相接触,并且显影剂封92相对于外圆周壁97的内圆周表面滑动。如图9A所示,滑突86安装进相应的滑孔99内。插突87安装进相应长孔101内,插突87在直径方向上从长孔101向外突出。 
在内通孔89和显影剂封92的切口部96不与外通孔109相对的闭合位置(见图5)和内通孔89和切口部96与外通孔109(见图2和9)相对的开启位置(见图5)之间,相对于外壳82旋转。 
如图5所示,当内壳81位于闭合位置时,滑突86安排在滑孔99的上端部,插突87布置在长孔101的上端部。如图9A中虚线所示,内通孔89布置在外通孔109的上面,外通孔109被内圆周壁83中的内通孔89下面的部分(虚线表示)在直径方向上从内部关闭。 
虽然附图中没有显示,但是如图9B所示,显影剂封92被压缩在内圆周壁83和外圆周壁97之间。 
当内壳81被迫使在内通孔89面对外通孔109的方向(方向向下)上相对于外壳82旋转从而内通孔89和切口部96与外通孔109相对时,内壳81位于开启位置。
当内壳81位于开启位置时,如图9A所示,滑突86位于在滑孔99的后端部中,插突87位于长孔101的下端部。内通孔89和切口部96与相应的外通孔109相对,并且它们彼此相连通。 
在内壳81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下,限定显影剂封92中的切口部96的内圆周边缘部130从相应的外通孔109露出。具体地说,如图9B所示,内圆周边缘部130在直径方向上向外突出,使得直径方向上的外表面基本与外圆周壁97的外表面齐平。除了内圆周边缘部130之外的显影剂封92的部分(比内圆周边缘部130更远离切口部96并称为外圆周边缘部131)被压缩在外圆周壁97和内圆周壁83之间,以便围绕相应的内通孔89。于是,防止显影剂从彼此相连通的内通孔89和外通孔109泄漏到外圆周壁97和内圆周壁83之间的缝隙。 
(3)显影剂盒安装到处理框架和从处理框架拆卸 
(3-1)显影剂盒安装到处理框架 
如图5所示,为了将显影剂盒31安装到处理框架22,用户握住上抓握板114和下抓握板118使得它们反抗压缩弹簧(未显示)的推动力彼此接近。然后,用户将显影剂盒31(显影剂盒31具有安排在闭合位置的内壳81)安装到盒容放部件33上(闸门68布置在闭合位置并且摆臂70布置在压力释放位置的盒容放部件33)。 
以这种方法,显影剂盒31安装到底板64上,在这种情况下,凸台100安装进上固定部66,滑突86安装进接纳凹部75。因此,如图2A所示,在宽度方向上的显影剂盒31的两端部的两对插突87在宽度方向上支持闸门68的两端部的上下端。 
然后,当上抓握板114和下抓握板118未夹紧时,压缩弹簧的推动力使锁臂115摆动,并且锁爪117锁定到下固定部67。以这种方法,显影剂盒31容纳在盒容放部件33中。 
凸台100安装进上固定部66,锁爪117被固定到下固定部67上,从而将外壳82固定到盒容放部件33。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附图没有显示,框架侧通孔34和相应的盒侧通孔47(具体地说,外通孔109)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闸门68布置在插入其间的闭合位置,。也就是,在闸门68中,前侧指靠近盒侧通孔47(盒容放部件33)一侧,后侧指靠近框架侧通孔34一侧(比前侧离盒容放部件33更远的一侧)。另外,在闭合位置的闸门68的闸门开口69(见图3)从框架侧通孔34和盒侧通孔47(具体地说,外通孔109)之间的空间向上分离开。 
摆臂70从压力释放位置摆动到加压位置。以这种方法,安装进接纳凹部75内的 滑突86(见图5)通过滑孔99随着臂侧板72的摆动向后滑动,并被安排在滑孔99的后端部(见图9A)。然后,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两对插突87当其间保持闸门68时通过长孔101向下滑动,并被安排长孔101的下端部(见图9A)。 
以这种方法,内壳81布置在开启位置。如图2A和9所示,内通孔89和显影剂封92的切口部96基本在水平方向上与相应的外通孔109相对,使得它们彼此相连通。另外,当闸门68布置在开启位置时,框架侧通孔34和框架封58的切口部59基本在水平方向上与相应的闸门开口69及相应的盒侧通孔47(包括彼此相连通的内通孔89、切口部96和外通孔109)相对,使得它们彼此相连通。这里,在开启位置的闸门68的闸门开口69安排在框架侧通孔34和盒侧通孔47之间。 
如图2B所示,当内壳81和闸门68都在开启位置时,突出到外圆周壁97的直径方向上的外侧的每个显影剂封92的内圆周边缘部130向后突出,以便围绕相应的闸门开口69。具体地说,在内圆周边缘部130中,切口部96下面的内圆周边缘部(称为下圆周边缘部130A)与框架封58的切口部59下面的下圆周边缘部61A压接触。在显影剂封92的内圆周边缘部130中,切口部96上面的内圆周边缘部(称为上圆周部130B)进入到与闸门68(闸门开口69上面的闸门68的部分)压接触。闸门开口69上面的闸门68的一部分安排在切口部59上面的框架封58的一部分(上圆周部61B)和切口部96上面的显影剂封92的一部分(上圆周部130B)之间。 
以这种方法,内通孔89和框架侧通孔34之间的空间被框架封58覆盖,显影剂封92和闸门68之间没有任何缝隙。因此,阻止显影剂在内通孔89和框架侧通孔34之间泄漏。 
在内通孔89的下圆周边缘和框架侧通孔34的下圆周边缘之间,通过框架封58的下圆周边缘部61A和显影剂封92的下圆周边缘部130A,沿着基本水平方向的平面77连续地形成。突出部76(闸门68的下圆周边缘部68A和薄片40的堰塞部41)布置在平面77的下面(内通孔89的下端和框架侧通孔34的下端)。也就是,薄片40的上端40A(堰塞部41的上端)和闸门68的下圆周边缘部68A的上端68B(闸门68的闸门开口69的下端)不从框架封58的切口部59露出,该上端40A和上端68B布置在切口部59的下端的下面。 
在图像形成过程期间,如附图实箭头所示,内壳81中的显影剂随着搅拌器93的搅拌大致在水平方向上通过内通孔89、显影剂封92的切口部96、外通孔109、闸门开口69、框架封58的切口部59和框架侧通孔34供给到显影部件32。这时,显影剂移动到平面77上。显影剂可以被在显影部件32和显影剂盒31之间循环。这时,显影剂盒31中的显影剂经过盒侧通孔47(见图9A)和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框架侧通孔34(见图6)被供给到显影 部件32,并当被螺旋推运器39传送到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时被供给到供应辊36。相反,一些显影剂经过框架侧通孔34和位于宽度方向上显影剂盒两侧的盒侧通孔47返回显影剂盒31。 
(3-2)显影剂盒从处理框架的拆卸 
为了从处理框架22拆卸显影剂盒31,首先,摆臂70被从加压位置摆动到压力释放位置(见图3A)。 
通过允许摆臂70从加压位置摆动到压力释放位置,插入接纳凹部75内的滑突86随着臂侧板72的摆动在滑孔99中向前滑并位于滑孔99的前端部,如图5所示.然后,在如图2A和2B所示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一对插突87随着插入其间的闸门68在长孔101中向上滑并位于长孔101的上端部(见图5)。 
于是,在显影剂盒31中,当内壳81位于闭合位置,并且围绕部88的下部(见图8A)与外通孔109相对时,外通孔109被关闭。另外,当闸门68位于闭合位置时,框架侧通孔34和框架封58的切口部59与闸门68相对,然后被关闭(见图3A和3B)。 
然后,通过在上抓握板114和下抓握板118彼此相靠近的方向上抓握图2A所示的上抓握板114和下抓握板118,锁爪117从下固定部解锁。于是,如图5所示,当显影剂盒31从盒容放部件33向前抽出时,显影剂盒31从处理框架22拆卸掉。 
在处理盒17中,如图2A和2B所示,当显影剂盒31被容放在盒容放部件33中并且闸门68位于开启位置时,显影剂盒31的盒侧通孔47和处理框架22的框架侧通孔34彼此相对,利用插入其间的闸门开口69而彼此相连通。具体地说,盒侧通孔47、框架侧通孔34和闸门开口69安排在大致水平方向上。于是,容纳在显影剂盒31中的显影剂能够经过盒侧通孔47、框架侧通孔34和闸门开口69在显影剂盒31和处理框架22(具体地说,显影部件32)之间移动。处理框架22的框架封58接触到显影剂盒31的显影剂封92,并且盒侧通孔47和框架侧通孔34之间的空间被显影剂封92的切口部96和框架封58的切口部59围绕着,其间没有任何缝隙。于是,可以阻止显影剂从盒侧通孔47和框架侧通孔34之间泄漏。 
相反,当闸门68位于闭合位置时,闸门开口69从盒侧通孔47和框架侧通孔34之间的位置分离开。于是,盒侧通孔47不与框架侧通孔34相连通,从而调节显影剂在显影剂盒31和处理框架22之间的移动(见图2A至3B)。 
当该闸门68被迫从开启位置向上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在显影剂盒31和处理框架22之间移动的显影剂可以粘附于闸门开口69的下端部60(具体地说,闸门68的上端68B)。在这种情况下,当显影剂盒31被从带有位于闭合位置的闸门68的处理框架22拆卸掉时(见 图3A和3B),粘附于上端68B的显影剂可以从盒容放部件33溢出并扩散到外部。 
然而,突出部76设置在下端部60。在突出部76中,靠近盒侧通孔47(靠近盒容放部件33)的前端(堰塞部41)比靠近框架侧通孔34的后端(下圆周边缘部68A)向上突出得更多(比盒侧通孔47更远离盒容放部件33)。于是,即使当显影剂粘附于闸门开口69的下端部60时,显影剂也被突出部76从盒侧通孔47阻塞。因此,可以防止显影剂从盒容放部件33溢出并扩散到外部。 
当闸门68位于开启位置时,突出部76位于盒侧通孔47和框架侧通孔34的下端的下面。于是,突出部76能够被从在盒侧通孔47和框架侧通孔34之间移动的显影剂的流道分离开。于是,突出部76没有防止显影剂的流动,从而显影剂能够被允许在显影剂盒31和处理框架22(显影部件32)之间顺利地移动。因为闸门开口69的下端部60也和突出部76一起被从在盒侧通孔47和框架侧通孔34之间移动的显影剂的流动分离开,所以可以防止显影剂粘附于下端部60。 
当闸门68位于开启位置时,闸门68中的闸门开口69的下圆周边缘部68A的上端68B布置在显影剂封92的切口部96和框架封58的切口部59的下端的下面。于是,闸门68的上端68B能够被迫从在盒侧通孔47和框架侧通孔34之间的移动的显影剂的流动分离开。结果上端68B没有阻碍显影剂的流动,从而允许显影剂在显影剂盒31和处理框架22(显影部件32)之间顺利地移动。 
闸门开口69的下端部60(具体地说闸门68的下圆周边缘部68A)位于框架封58的下圆周边缘部61A和显影剂封92的下圆周边缘部130A之间的接触部的下面。因此,下端部60没有阻碍显影剂在盒侧通孔47和框架侧通孔34之间移动的显影剂的流动。于是,当闸门68位于开启位置时,可以防止显影剂粘附于下端部60。 
如图3A和3B所示,包括在突出部76内的薄片40突入闸门68的前侧中的闸门开口69以阻挡来自前侧的粘附于闸门开口69的下端部60的显影剂。因此,可以阻挡显影剂泄漏到盒容放部件33并扩散到外部。 
此外,薄片40是柔韧的。因此,即使当闸门68具有弯曲形状时,薄片40也能够紧紧粘附于闸门68。结果,薄片40能够不留任何缝隙地防止粘附于闸门开口69的下端部60的显影剂的从前侧泄漏。 
此外,通过将薄片40的粘合表面42粘合到闸门开口69下面的闸门68的一部分,可以容易地将薄片40粘合到闸门68。 
当薄片40具有和显影剂相同的颜色时,可使得粘附于闸门开口69的下端部60的 显影剂看不见。相反,当薄片40具有不同于显影剂的颜色时,粘附于闸门开口69的下端部60的显影剂能够被看见,并且能够促使用户清洁下端部60附近的显影剂或防止用户触摸到粘附于下端部60的显影剂而弄脏他或她的手。 
II.第二示范实施例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示范实施例。在第二示范实施例中,和第一示范实施例相同的组件用相同的引用数字,其说明将从略。 
(图像形成装置) 
图17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左侧剖视图;图18A为显示图17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盒(其中安装有显影剂盒)的左侧剖视图,和图18B为仅显示显影剂盒的左侧剖视图。 
如图17所示,在机壳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馈送纸张3的馈送单元4、在被馈入的纸张3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5和排出其上已形成图像的纸张3的排纸部6。 
(1)机壳 
机壳2具有盒状,并具有形成在其一个侧壁中的开口。用于打开和关闭开口的前盖7设置在机壳2中。通过打开前盖7,作为显影单元的一个实例的处理盒17(稍后将说明)可拆卸地安装到机壳2并可以从机壳2拆卸。 
在下文说明中,假设设置有前盖7的一边称为前侧(正面侧)、其对边称为后边(背面侧)。另外,在图17中,垂直于图纸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图纸的近侧称为左侧,而垂直于图纸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图纸的远侧称为右侧。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与宽度方向相同。水平方向包括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在处理盒17(稍后将说明)和显影剂盒3的说明中,作为第二开口的一个实例的框架侧通孔34(稍后将说明)和盒侧通孔47(稍后将说明)排列在水平方向方向上。 
(2)馈送单元 
馈送单元4包括馈纸盘9、馈纸辊10、馈纸垫11、纸尘消除辊12及13和套准辊14。布置在馈纸盘9顶部的纸张3被馈纸辊10和馈纸垫11一个接一个地馈送,然后经过辊12至14输送到到图像形成单元5的转印位置(稍后将说明)。 
(3)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5包括扫描单元16、处理盒17和定影部件18。 
(3-1)扫描单元 
扫描单元16设置在机壳2在身体内上部,包括激光束发射单元(未显示)、可被 旋转的多角镜19、多个透镜20和多个反射镜21。如双点划线所示,以图像数据为基础从激光发射部件发出的激光束被多角镜19反射,然后经过多个透镜20和多个反射镜21或被多个透镜20和多个反射镜21反射,入射到处理盒17的感光鼓25的表面(稍后将说明)。 
处理盒17容纳在机壳2中并位于扫描单元16下面和馈送单元4上面。 
如图18所示,处理盒17包括其中形成用于允许纸张3通过的转印通道29的处理框架22和可拆卸地安装到处理框架22的盒容放部件33(稍后将说明)的显影剂盒31。处理框架22用作托架的实例。 
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分隔壁157大致设置在处理框架22的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在处理框架22中,分隔壁157的后部相应于显影部件32,分隔壁157的前部对应于盒容放部件33。框架侧通孔34形成在分隔壁157中。 
显影部件32包括感光鼓25、栅控式电晕充电器26、转印辊28、螺旋推运器35、供给辊36、显影辊37和厚度调节板38。 
栅控式电晕充电器26安排在感光鼓25的上面,距感光鼓25有预定缝隙。转印辊28安排在感光鼓25的下面,以便与感光鼓25压接触。显影辊37设置在感光鼓25的前面,以便与感光鼓25压接触。供应辊36设置在显影辊37的前面,以便与显影辊37压接触。厚度调节板38为向下朝显影辊37延伸的薄片簧,设置在薄片簧下端部的加压橡胶46通过厚度调节板38弹性力与显影辊37的表面压接触。螺旋推运器35与框架侧通孔34的后侧相对。螺旋推运器35包括在其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和设置轴的圆周表面上的螺纹,两者互相形成整体。 
显影剂盒31大致为圆柱形,其中心轴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盒侧通孔47形成在显影剂盒31中,使得显影剂盒的内部和外部彼此相连通。 
搅拌器93设置在显影剂盒31内。另外,作为显影剂的一个实例的可充正电的、无磁性的单组分色剂容纳在显影剂盒31中。 
显影剂盒31中的显影剂通过搅拌器93的转动搅拌,然后经过盒侧通孔47和框架侧通孔34被排出到显影部件32中。当被从其宽度方向上的显影剂盒的中心输送到宽度方向上其两边时,所排出的显影剂通过螺旋推运器35的转动被供给到供给辊36。显影剂的一部分经过框架侧通孔34和盒侧通孔47返回显影剂盒31。以这种方法,显影剂在显影剂盒31和处理框架22的显影部件32之间循环。 
供给到供给辊36的显影剂经过加压橡胶46和显影辊37之间,然后以薄层的方式传送到显影辊37的表面。
感光鼓25的表面被栅控式电晕充电器26均匀地正向充电,然后被从扫描单元16发射出的激光束(图17中双点划线表示)曝光。以这种方法,对应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25的表面上。然后,显影辊37的表面携带的显影剂被供给到在感光鼓25的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以这种方法,该静电潜像被显影(显像),显影剂图像携带在感光鼓25的表面上。显影剂图像沿着转印通道29被转印到在感光鼓25和转印辊28之间(转印位置)输送的纸张3上。 
如图17所示,定影部件18设置在处理盒17后侧上。定影部件18包括加热辊48、设置在加热辊48下方以便和加热辊48压力接触的压紧辊49和一对设置在加热辊和压紧辊的后侧的传送辊50。 
当纸张3经过加热辊48和压紧辊49之间时,定影部件18热定影在转印位置转印到纸张3上的显影剂。然后,纸张3就被一对传送辊50输送到排纸部6。 
(4)排纸单元 
排纸部6包括排纸通道51、排纸辊52和排纸盘53。输送到排纸部6的纸张3被沿着排纸通道51输送给排纸辊52,然后被排纸辊52排放到排纸盘53上。 
(处理盒) 
接下来,将说明处理盒17的处理框架22和显影剂盒31。 
(1)处理框架 
图19为从前右侧斜观察的显示具有图18A中省略的一些部件的处理盒的局部立体图。图20为显示从前右侧斜观察图18A中的处理盒(显影剂盒被拆卸掉)的局部立体图。图21为显示略去图20所示处理盒的闸门的示意图。 
如图21所示,处理框架22具有在宽度方向延长的盒状。显影部件32具有基本上形成处理框架22后半部的盒状。盒容放部件33具有基本上形成处理框架22前半部并且其前表面和上表面敞开的盒状。分隔壁157用作显影部件32的前壁和盒容放部件33的后壁。显影部件32的内部通过形成在分隔壁157中的框架侧通孔34与盒容放部件33的内部相连通。也就是,框架侧通孔34既面对着显影部件32内部又面对着盒容放部件33的内部。 
弯曲部44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在分隔壁157的中间,它沿着显影剂盒31的外圆周表面向后侧弯曲。框架侧通孔34形成在弯曲部44中(见图18A)。三个框架侧通孔34在该宽度方向相隔预定间隔,每个框架侧通孔34都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长的大致为矩形的形状。在三个框架侧通孔34中,在宽度方向上中心的框架侧通孔34用作框架供给口160,安排在宽度方向上框架供给口160的两边的框架侧通孔34用作框架返回孔161。
作为第二封闭构件的一个实例的框架封162设置在分隔壁157的弯曲部44的前表面,以免显影剂从框架侧通孔34泄漏(见虚线部分)。框架封162由具有弹性的泡沫材料形成,并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具有基本上等于框架侧通孔34的尺寸的三个切口部176形成在框架封162中。 
框架封162粘附于弯曲部44的前表面,以致于切口部176与相应的框架侧通孔34排成一行。以这种方法,框架封162围绕着各框架侧通孔34设置,并在框架侧通孔34之间延续。在这种状态下,框架封162向前突以面对盒容放部件33的内部。 
盒容放部件33包括分隔壁157、在宽度方向上其间有间隙并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163和在一对侧壁163的下端之间的底壁164,它们彼此互相形成整体。分隔壁157设置在一对侧壁163的后端之间,并与底壁164的后端相连接。在盒容放部件33中,没有壁设置在一对侧壁163的前端之间和该对侧壁的上端之间。因此,如上所述,盒容放部件33的前表面和上表面是敞开的。 
闸门支撑部65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侧壁163的内表面。闸门支撑部65具有在宽度方向上从侧壁163的内表面向内突出的基本上正方形的形状,并从侧壁163的后端部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闸门引导部144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闸门支撑部65的内表面。该闸门引导部144为在宽度方向上从相应的闸门支撑部65的内表面向内突的突起。闸门引导部144与分隔壁157的弯曲部44的前侧(见图18A)相对,其间有小间隙。闸门引导部144具有基本上等于弯曲部44的曲率的曲线形状。 
每个闸门支撑部65的上表面布置在侧壁163的上端的稍下面。每个支撑部65的上表面用作上固定部66。相反,稍微向前突的下固定部67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在底壁164的前端的中心(见图18A)。 
如图20所示,闸门68和摆臂70设置在盒容放部件33中。 
闸门68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基本上矩形的形状,并以基本上等于分隔壁157的弯曲部44的曲率弯曲(见图18A)。闸门68在宽度方向上在左右闸门引导部144之间延伸,并且其长度在垂直方向上稍微小于闸门引导部144。三个闸门开口69形成在闸门68中以与框架侧通孔34相应,以便它们能够与框架侧通孔34相对。 
闸门68相对于分隔壁157的弯曲部44的前表面(严格地说,粘附于弯曲部44的框架封162)安排(看图18A)。在宽度方向上的闸门68的两端部可滑动地设置弯曲部44(见图18A)和闸门引导部144之间。在垂直方向上,闸门68在打开框架侧通孔34的开启位置 (见图18A)和关闭框架侧通孔34(见图20)的闭合位置之间摆动。 
具体地说,当闸门68位于开启位置时,如图18A放大图所示,通过框架封162的切口部176(见图21),框架侧通孔34与相应的闸门开口69相对,框架侧通孔34被打开。当在开启位置的闸门68向上摆动时,闸门68布置在闭合位置。当闸门68位于闭合位置时,如图20所示,框架侧通孔34的前侧被闸门开口69下面的闸门68的一部分关闭。 
同样地,在闸门可摆动地设置在开启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的结构中,框架封162安排在分隔壁157(也就是,处理框架22)的弯曲部44和闸门68之间,并被弯曲部44和闸门68压缩(见图18A)。以这种方法,可以防止显影剂从被弯曲部44的框架封162围绕的框架侧通孔34泄漏到弯曲部44和闸门68之间。 
如图18A的放大图所示,在框架侧通孔34上面并接触框架封162的弯曲部44的前表面的一部分中,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向闸门68突出的加强筋(称为作为第二突起一个实例的框架加强筋125)与弯曲部44形成整体。框架加强筋125从其中没有设置框架加强筋125的弯曲部44的前表面的另一部分向闸门68突出。 
以这种方法,被框架加强筋125压靠在闸门68的部分(称为作为第四接触部的一个实例的第一框架封部162A)和另一个部分(作为第三接触部的一个实例的第二框架封部162B)形成在被框架侧通孔34和闸门68上面的弯曲部44的一部分压缩的框架封162的一部分中。 
当闸门68在开启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时,第一框架封部162A和第二框架封部162B都与闸门68的后表面滑动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因为不同于第二框架封部162B,第一框架封部162A是被框架加强筋125压靠着闸门68的,所以第一框架封部162A以比第二框架封部162B高的接触压力与闸门68滑动接触。 
如图20所示,从平面上看,摆臂70具有大致为U形的形状。摆臂70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柄竿71和在宽度方向上从柄竿71的两端部向后延伸的臂侧板72。柄竿71和臂侧板72互相形成整体。在宽度方向上突出到外部的凸台73形成在每个臂侧板72的后端部。臂侧板72的每个凸台73安装进形成在相应的侧壁163中的孔74内。被切割以便向下凹的接纳凹部75形成在每个臂侧板72的后端部的上端。向后突的压突177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柄竿71的两端部。 
在垂直方向上,摆臂70绕着臂侧板72的凸台73在臂侧板72的下端接触底壁164的前端的压力释放位置(见图20和21)和压突177压容纳在盒容放部件33中的显影剂盒31的前侧的加压位置(见图18A和19)之间摆动。
(2)显影剂盒 
图22为显示从后左侧斜观察图18B所示的显影剂盒(在其中外框架位于开启位置)的立体图。图23为显示外框架位于图22中的闭合位置的示意图。图24为显示从后左侧斜观察图22中所示的显影剂盒的内框架的立体图。图25为显示从后左侧斜观察图22中所示的显影剂盒的外框架的立体图。 
如图22所示,显影剂盒31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长的基本上圆柱的形状,并具有能够正好容纳进处理框架22的盒容放部件33中的尺寸(见图18A和20)(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的大致为圆柱的形状)(见图19)。 
显影剂盒31包括作为第一框架的一个实例的内框架181(见图24)和作为第二框架的一个实例的外框架182(见图25)。在显影剂盒31中,显影剂容纳在内框架181。 
(2-1)内框架 
如图24所示,与显影剂盒31相似,内框架181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基本上圆柱的形状。内框架181包括内圆周壁83和一对内侧壁84,内圆周壁83为圆周表面壁,内侧壁84在宽度方向上封闭内圆周壁83的两端部并具有盘状。内圆周壁83和内侧壁84互相形成整体。 
作为第一开口的一个实例并形成盒侧通孔47的内通孔89形成在内圆周壁83的后表面中。在宽度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形成三个内通孔89。每个内通孔89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长的基本上矩形的形状,并且经过内圆周壁83的后表面与内圆周壁83相连通。也就是,内框架181的内部和外部通过内通孔89彼此相连通。在三个内通孔89的中,在宽度方向上的内通孔89用作内供给口90,在宽度方向上安排在内供给口90两侧的内通孔89用作内返回孔91。 
作为第一密封构件的一个实例的显影剂封92粘附在内圆周壁83的外表面(外圆周表面)上的每个内通孔89的周围,以免显影剂从内通孔89泄漏。也就是,三个显影剂封92设置以便与三个内通孔89相对应。 
显影剂封92由具有弹性的泡沫材料形成,并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基本上统一长度的带状。在后视图中,在前后方向上经过显影剂封92的切口部96基本上形成在显影剂封92的中心,以便与内通孔89相对应。切口部96具有基本上等于相应的内通孔89的尺寸,并与相应的内通孔89相对。如上所述,粘附于内圆周壁83的外表面的显影剂封92安排得使得切口部96围绕着相应的内通孔89,并在内圆周壁83的直径方向上向外部(后侧)突出。
抓握部113设置在内圆周壁83的前表面上。如图18和19所示,抓握部113包括底部112、上抓握板114和锁臂115。底部112连接到内圆周壁83并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长的块状,上抓握板114具有从底部112向前突出的基本上矩形的形状,锁臂115从上抓握板114向下延伸并从左侧看具有基本上J形。 
锁臂115的上端部被设置在上抓握板114中的支撑轴116可摆动地支撑着。如图18A所示,锁定到下固定部67的锁爪117设置在锁臂115的下端部。向前突出并且俯视观察观察大致为矩形的下抓握板118设置在锁臂115的上端部的附近(见图19)。下抓握板118安排在上抓握板114的上面,与上抓握板114基本平行地延伸并在两者之间有缝隙。压缩弹簧(未显示)被插入上抓握板114和下抓握板118之间,并且在它们彼此分开的方向上推压上抓握板114和下抓握板118。 
如图19所示,在宽度方向上内圆周壁83的前表面的两端部,沿着内圆周壁83的外圆周表面向前突出的受压部107与内圆周壁83形成整体。 
如图24所示,在宽度方向上内侧壁84的外表面的中心,圆柱形凸台85与内侧壁84形成整体,以便在宽度方向上向外部突出。另外,在宽度方向上内侧壁84的外表面上,显影剂内板196与内侧壁84形成整体。在宽度方向上观察,显影剂内板196具有上侧敞开的大致为U形,形成U形内部(称为内部分197)以便在倾斜方向上向下凹陷。内部分197的最低部具有圆形,凸台85形成在最低部的中心。内部分197被形成使得它以扇形方式从最低部倾斜地伸展到前侧。 
每个显影剂内板196的后上端部105向后突出,在宽度方向上突出到外部的定位凸台106设置在后端部105中。 
(2-2)外框架 
如图25所示,外框架182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长的大致为圆柱的形状并具有比内框架181(具体地说,内圆周壁83)稍大的直径。外框架182包括由圆周壁组成的外圆周壁97。在宽度方向上的外圆周壁97的两端部在宽度方向上向外部敞开。外圆周壁97的曲率基本上等于闸门68和处理框架22的分隔壁157的弯曲部44的曲率(见图18A)。 
一对插突87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在外圆周壁97的后表面的两端部,以便以其间有预定缝隙(在垂直方向上相应于闸门68的滑移表面的长度)地安排在圆周方向上。也就是,总共四个插突87形成在外圆周壁97上。插突87在外圆周壁97的直径方向上向外突。 
在外圆周壁97中,形成盒侧通孔47的外通孔109形成在被四个插突87围绕的区域中(图25中外圆周壁97的后表面)。在宽度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形成三个外通孔109。外通 孔109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长的大致为矩形的形状,并经过外圆周壁97。在三个外通孔109的中,在宽度方向上中心的外通孔109用作外供给口110,在宽度方向上安排在外部供给口110两侧的外通孔109用作外返回孔111。 
薄片40粘附于外圆周壁97的外表面(图25中后外圆周表面)。下面,将说明薄片40。在下面的说明中,上侧指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外框架182(稍后将说明)的移动方向X(图25中用粗实箭头表示)上的下游侧,下侧指移动方向X的上游侧。 
薄片40为矩形的薄片,由柔韧的材料(例如,PET薄膜、橡胶或极薄的金属板)形成并在宽度方向延长。在宽度方向上,薄片40的长度比左外通孔109的左端和右外通孔109的右端之间的距离大。 
薄片40连续设置以便穿过所有外通孔109的下端部。具体地说,薄片40的上端部的一部分(称为堰塞部41)向上突入相应的外通孔109内。堰塞部41的长度设为譬如大约0.5mm到1.0mm。也就是,设置三个堰塞部41以对应于外通孔109的数量。堰塞部41在宽度方向上布置在与相应的外通孔109相同的位置。作为包围外圆周壁97中的相应的外通孔109的下端的端部的一个实例,堰塞部41覆盖框架端部80的外部(图25中的后侧)。堰塞部41在框架端部80上方突出(见图18)。 
如图18A的放大图所示,当实际上作为外通孔109(连接外圆周壁97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称为框架端面178的框架端部80的表面)的下端的边缘的框架端部80的端面和薄片40(严格地说,堰塞部41)都称为突出部76时,突出部76设置在框架端部80中。突出部76包括作为第一端的一个实例的前端(框架端面178的前端178A)和作为第二端的一个实例的后端(堰塞部41)。堰塞部41在前端178A的上方突出。 
如图25所示,和外圆周壁97内部连通的暴露孔199形成在外圆周壁97中与外通孔109相对的位置(图25中的前表面),外圆周壁97的中心轴插在两者之间。 
在宽度方向上外圆周壁97的两端部,在从左侧观察的顺时针方向上,从外通孔109旋转大约90°的位置(图25中上端部),显影剂外板198与外圆周壁97形成整体。 
在宽度方向上,显影剂外板198在外圆周壁97的直径方向上从外圆周壁97的两端部向内延伸。在剖视图中,每个显影剂外板198具有在直径方向上向内逐渐变细的大致为三角形的形状。孔(配合孔147)形成在对应于外圆周壁97的中心轴的每个显影剂外板198的一部分中,滑突86设置在靠近外圆周壁97的外圆周表面的每个显影剂外板198的另一部分。滑动突86在侧视图中具有沿着外圆周壁97的外圆周表面的弧形的形状,并在宽度方向上从相应的显影剂外板198向外突出。
(2-3)内框架和外框架之间的相关布置 
内框架181容纳在外框架182中。也就是,外框架182安排在内框架181的外部。 
具体地说,如图22和23所示,抓握部113从外圆周壁97的暴露孔199露出,内侧壁84的凸台85与相应的显影剂外板198的配合孔147相配合。显影剂外板198安排在相应的显影剂内板196的内部分197中。因此,显影剂封92被内框架181的内圆周壁83的外圆周表面和外框架182的外圆周壁97的内圆周表面压缩(见图18)。以这种方法,可以防止显影剂从被内圆周壁83中的内圆周壁83和外圆周壁97之间的显影剂封92围绕的内通孔89泄漏。 
当凸台85配合入配合孔147时,外框架182被允许绕着凸台85相对于内框架181在闭合位置(见图23)和开启位置(见图22)之间旋转。 
当外框架182位于闭合位置时,如图23所示,外通孔109和框架端部80安排在内通孔89上面,在直径方向上的内通孔89的外部被安排在外通孔109和框架端部80下面的外圆周壁97关闭。 
在这种状态下,外框架182绕着凸台85相对于内框架181旋转,使得外通孔109和框架端部80向下移动到内通孔89。当显影剂外板198随着外框架的转动接触到相应的内部分197的后端时,如图22所示,外框架182布置在开启位置。 
当外框架182布置开启位置时,随着显影剂封92的切口部插入其间,内通孔89与相应的外通孔109相对,使得它们(内通孔89、切口部96和内通孔109)彼此相连通并向后侧露出。在这种情况下,从后面观察,外框架182的框架端部80基本上与内通孔89的下端和切口部96的下端排成一行(见图18A的放大图)。 
在外通孔109和框架端部80从内通孔89向上移动的方向上,在开启位置的框架182绕着凸台85相对于内框架181旋转。然后当每个显影剂外板198接触到相应的内部分197的前端时,如图23所示,外框架182布置在闭合位置。 
同样地,外框架182可以在内通孔89打开的开启位置和内通孔89关闭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 
当外框架182在移动方向上(移动方向X)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如图18A的放大图所示,在外圆周壁97中,与外通孔109的下端边接的框架端部80在起初穿过相应的内通孔89时向上移动(见图22和23)。 
另外,当外框架182布置在开启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的任何位置时,设置在框架端部80中的突出部76的前端178A靠近内通孔89(直径方向内部,图18A中前侧)布置,薄 片40(包括堰塞部41)布置在比前端178A更远离内通孔89的位置(直径方向的外部,图18A中后侧)。 
参照图18A的放大图,当外框架182在移动方向上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框架端部80(包括突出部76)与内通孔89上面的显影剂封92的一部分相对,具体地说,在移动方向X上边接切口部96的上端的部分(称为作为第一密封侧相对部的一个实例的显影剂封相对部102)。 
向前侧倾斜的第一引导面103,也就是在从上侧到下侧的方向上的内通孔89,形成在显影剂封相对部102的外表面中(后表面)。当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与显影剂封相对部102相对的框架端部80接触到显影剂封相对部102的引导面103。 
当对应于内通孔89的上端的内圆周壁83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被倒角(见图18A中的倒角部119),显影剂封92粘附于内圆周壁83的外表面以形成显影剂封92的显影剂封相对部102中的第一引导面103。 
显影剂封相对部102的表面(包括第一引导面103)被作为第一保护构件的一个实例的显影剂封保护膜104覆盖。显影剂封保护膜104由具有比显影剂封92弹性模量大的材料(也就是,具有高刚度并且不易变形的材料)形成。例如,显影剂封保护膜104可以由磁带、PET片、通过干燥譬如粘合剂或涂料形成的树脂层或通过使用热处理熔化显影剂封92的表面形成的树脂层。另外,从显影剂封相对部102突出的显影剂封保护膜104的一部分粘附于内框架181的内圆周表面(内圆周壁83),使得显影剂封保护膜104被固定到内框架181。 
当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显影剂封保护膜104布置在显影剂封相对部102和框架端部80之间。以这种方法,显影剂封保护膜104保护显影剂封相对部102免遭框架端部80损坏(也就是显影剂封92)损坏。 
此外,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在直径方向上向外(向前侧)朝外圆周壁97突出的内圆周表面的加强筋(称为作为第一突起的一个实例的显影剂加强筋126)与内圆周壁83在内圆周壁83的外圆周表面的一部分中形成整体,该内圆周壁83的外圆周表面在内通孔89上方并与显影剂封92接触。显影剂加强筋126从显影剂加强筋126不设置其中的内圆周壁83的外圆周表面的另一部分向外圆周壁97的内圆周表面突出。 
因此,显影剂加强筋126压靠在外圆周壁97的部分(称为作为第二接触部的一个实例的第一显影剂封部92A)和另一个部分(作为第一接触部的一个实例的第二显影剂封部92B)形成在被内通孔89和外圆周壁97上方的内圆周壁83压缩的显影剂封92的一部分 中。 
当外框架182在开启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时,第一显影剂封部162A和第二显影剂封部162B都与外圆周壁97的内圆周表面滑动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因为不同于第二显影剂封部92B,第一显影剂封部92A是被显影剂加强筋126压靠着外圆周壁97的,所以第一显影剂封部92A以比第二显影剂封部92B高的接触压力与外圆周壁97的内圆周表面滑动接触。 
第一显影剂封部92A布置在第一引导面103的上侧(移动方向X的下游侧)。因此,当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一引导面103下面(移动方向X的下游侧)的外圆周壁97的内圆周表面的一部分经过第一引导面103然后进入与第一显影剂封部92A滑动接触。 
(2-4)显影剂盒安装到处理框架和从处理框架拆卸 
(2-4-1)显影剂盒安装到处理框架 
参照图20和23,将说明显影剂盒31安装到处理框架22。 
 
首先,用户握住显影剂盒31中的抓握部113的上抓握板114和下抓握板118,使得它们彼此靠近。然后,用户将图23所示状态(外框架182布置在闭合位置)的显影剂盒31从前上侧安装到图20所示状态(闸门68布置在闭合位置并且摆臂70布置在压力释放位置)的处理框架22的盒容放部件33。 
在这种情况下,定位凸台106安装在相应的上固定部66上,并且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的显影剂盒31的两端部的两对插突87在宽度方向上保持闸门68的两端部的上下端。另外,滑突86配合入相应的接纳凹部75。 
然后,当抓握部113的上抓握板和下抓握板未夹紧时,如图18A所示,锁爪117锁定到下固定部67,显影剂盒31容纳在盒容放部件33中。在显影剂盒31中,内框架181的定位凸台106装配到上固定部66中(见图20和23),并且内框架181的锁爪117锁定到处理框架22的下固定部67。因此内框架181被固定到盒容放部件33。以这种方法,显影剂盒31安装到处理框架22的过程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在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的外通孔109与布置在闭合位置的闸门68的相应的闸门通孔69相对,使得它们彼此相互连通(未显示)。 
当摆臂70从压力释放位置摆动到加压位置(见图18A和19)时,装配到接纳凹部75中的滑突86(见图19)随着臂侧板72得摆动向后滑动,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两对插突87向下滑动并且在其间保持闸门68。以这种方法,具有插突87的外框架182和闸门68 一起移动。 
通过该移动,外框架182布置在开启位置(见图22),外通孔109与内通孔89相对,使得它们彼此相连通,如图18A所示。在这种情况下,闸门68布置在开启位置,在水平方向上,框架侧通孔34和盒侧通孔47(内通孔89和外通孔109)彼此相对,使得它们彼此相连通。同样地,闸门68的从闭合位置到开启位置的移动方向与外框架182从闭合位置到开启位置的移动方向相同。 
在加压位置的摆臂70中,压突177将相应的压力部107向后压。显影剂盒31被向后压并阻止从处理框架22向前移动(见图19)。 
因此,在图像形成过程期间,内框架181中的显影剂被搅拌器93搅拌,然后通过内通孔89(内供给口90)和外通孔109(外供给口110)被供给到显影部件32。然后、显影剂通过框架侧通孔34(框架供给口160)(见图21和22)被供给进显影部件32。 
通过框架供给口160被供给进显影部件32的显影剂在被螺旋推运器35从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输送到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时被供给到供给辊36。如上所述,已被供给到供给辊36的显影剂又被供给到显影辊37。被供给到供给辊36的显影剂被输送到框架返回孔161(见图21),通过外返回孔111和内返回孔91从显影部件32返回到内框架181(见图22)。以这种方法,显影剂可以在内框架181和显影部件32之间循环。 
在显影剂盒31安装到处理框架22的状态下,外框架182的外圆周壁97的前侧一直沿着闸门的曲面紧紧粘附于闸门68。 
(2-4-2)从处理框架拆卸显影剂盒 
为了从处理框架22(闸门68布置在开启位置并且摆臂70布置在加压位置)拆卸显影剂盒31(外框架182布置在闭合位置),首先,摆臂70从加压位置(见图18A和19)摆动到压力释放位置(见图20)。然后,压突177从相应的压力部107向下偏离,并且向后的显影剂盒31的压力被释放。 
当摆臂70从加压位置摆动到压力释放位置时,装配进接纳凹部75的滑突86随着臂侧板72的摆动向前滑动。另外,在宽度方向上安排在外框架的两侧的两对插突87向上滑动并在其间支持闸门68。以这种方法,闸门68和具有插突87的外框架182一起移动。 
通过移动,外框架182布置在闭合位置(见图23)。当外框架182布置在闭合位置时,闸门68布置在闭合位置(见图20)。也就是,闸门68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与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X相同。 
然后,当抓握部113的上抓握板114和下抓握板118在它们彼此靠近的方向上被夹 住时,锁爪117与下固定部67松开。因此,如图18B所示,当显影剂盒31从盒容放部件33向前外抽出时,显影剂盒31被从处理框架22拆卸掉。 
如图18A的放大图所示,当闸门68从开启位置向上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在闸门68中,包围闸门口69的下端的闸门端部120在起初穿过相应框架侧通孔34时向上移动。 
当闸门68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闸门端部120与框架侧通孔34上方的框架封162的一部分相对,具体地说,在闸门68移动方向上(也就是移动方向X)边接切口部176的上端的部分(称为作为第二密封侧相对部的一个实例的框架封相对部121)。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闸门68和外框架182都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所以外框架182的框架端部80(包括突出部76)和闸门端部120也都安排在框架封相对部121的下面,以便与框架封相对部121相对。 
向后侧倾斜的第二引导面122,也就是从上侧到下侧的方向上的框架侧通孔34,形成在框架封相对部121的外表面中(前表面)。当闸门68和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框架端部80和与框架封相对部121相对的闸门端部120接触到框架封相对部121的第二引导面122。 
框架封162的第一框架封部162A安排在第二引导面上方(移动方向X的上游侧上)。因此,当闸门68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布置在第二引导面122下面(移动方向X的上游侧上)的闸门68的后表面的一部分经过第二引导面122然后得以与第一框架封部162A滑动接触。 
框架封相对部121(包括第二引导面122)的表面被作为第二保护构件的一个实例的框架封保护膜123覆盖。框架封保护膜123由具有比框架封162弹性模量大的材料(也就是具有高刚度不易变形的材料)形成。例如,框架封保护膜123可以由磁带、PET片、通过干燥譬如粘合剂或涂料形成的树脂层或通过使用热处理熔化框架封162的表面形成的树脂层形成。另外,从框架封相对部121突出的框架封保护膜123的一部分粘附于分隔壁157,使得框架封保护膜123被固定到处理框架22。 
当闸门68和第二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框架封保护膜123布置在框架封相对部121、闸门端部120以及框架端部80之间。以这种方法,框架封保护膜123保护框架封相对部121(也就是框架封162)免遭闸门端部120和框架端部80损坏。 
在显影剂盒31中,被安排在容纳显影剂的内框架181的外面的外框架182可在内框架181的内通孔89打开(见图18A和22)的开启位置和内通孔89关闭(见图18B和23)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
在显影剂盒31的外框架182中,突出部76设置在当外框架182在移动方向X上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最初穿过相应的内通孔89的框架端部80中。突出部76包括靠近内通孔89安排的前端178A和堰塞部41,堰塞部41从前端178A向移动方向X的下游侧突并且突出到比前端178A离内通孔89更远的位置(也就是外部位置)。 
因此,即使当在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内通孔89中的显影剂粘附于外框架182的框架端部80(具体地说,框架端面178),突出部76的堰塞部41也能够防止显影剂泄漏到外部。结果,可以防止显影剂扩散到外部(见图18B)。 
移动方向X上,突出部76的薄片40从上游侧(下侧)向下游侧(上侧)突并且突出到比前端178A更远离内通孔89的位置(也就是外部位置)。以这种方法,薄片40防止粘附于外框架182的框架端部80的显影剂泄漏到外部。结果,可以防止显影剂扩散到外部。 
此外,薄片40具有柔韧性。因此,即使当框架端部80不平时,也可以通过弯曲薄片40将薄片40紧紧地粘附于框架端部80。以这种方法,薄片40防止粘附于框架端部80的显影剂泄漏到外部。 
围绕内通孔89设置在内框架181的外表面上的显影剂封92(见图24)定位在内框架181(内圆周壁83)和设置在内框架181外部的外框架182(外圆周壁97)之间。 
当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显影剂封92配备有与外框架182(具体地说,框架端部80)相对的显影剂封相对部10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能够接触显影剂封相对部102。 
在移动方向X上从下游侧(上侧)向上游侧(下侧)朝向内通孔89(前侧)倾斜的第一引导面103形成在显影剂封相对部102中。因此,即使当在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外框架182接触到显影剂封相对部102时,外框架182被第一引导面103在与内通孔89分离开的方向(偏离显影剂封92的方向,图18A中的后侧)上引导。以这种方法,在不被显影剂封相对部102阻挡的情况下,外框架182能够顺利地移动到闭合位置。 
此外,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紧密地接触显影剂封相对部102,这可以致使显影剂封92的显影剂封相对部102被损坏。 
然而,显影剂盒31配备有具有比显影剂封92弹性模量大(高刚度)的显影剂封保护膜104。因此,当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显影剂封保护膜104安排在显影剂封相对部102和外框架182(具体地说,框架端部80)之间。以这种方法,显影剂封保护膜104能够防止外框架182接触显影剂封相对的部102,从而保护显影剂封92。 
结果,当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可以防止显影剂封92的显影 剂封相对部102被损坏。另外,因为外框架182被防止与显影剂封相对部102接触,所以可以防止外框架182被显影剂封相对部102阻挡,并防止显影剂封92变形。结果、可以顺利地将外框架182移动到闭合位置。 
在处理盒17的处理框架22中,当显影剂盒31容纳在盒容放部件33中时,处理框架22的框架侧通孔34能够与显影剂盒31的内通孔89相对。以这种方法,显影剂盒31中的显影剂能够通过内通孔89和框架侧通孔34供给到处理框架22。 
盒容放部件33配备有闸门68,闸门68与显影剂盒31的外框架182一起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框架侧通孔34。具体地说,当外框架182位于开启位置(见图18A)时,闸门68能够打开框架侧通孔34,当外框架182位于闭合位置(见图20)时,关闭框架侧通孔34。因此,当外框架182移动以打开或关闭内通孔89时,框架侧通孔34也开启或关闭。结果可以提高可操作性。 
此外,框架封162围绕着框架侧通孔34设置在处理框架22(具体地说,分隔壁157)和闸门68之间。当外框架182和闸门68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框架封162配备有与外框架182(具体地说,框架端部80)相对的框架封相对部121和闸门68(具体地说,闸门端部120)。因此,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和闸门68能够接触框架封相对部121。 
从移动方向X上的下游侧(上侧)到上游侧(下侧)向框架侧通孔34(在后面侧)倾斜的第二引导面122形成在显影剂封相对部121中。因此,即使当在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外框架182和闸门68接触到框架封相对部121时,外框架182和闸门68被第二引导面122在与框架侧通孔34分离开的方向(偏离框架封162的方向,图18A中的前侧)上引导。以这种方法,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和闸门68不被框架封相对部121阻挡。结果,外框架182能够顺利地移动到闭合位置,闸门68能够顺利地与外框架182一起移动。 
此外,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和闸门68紧密地接触框架封相对部121,这会使得框架封162的框架封相对部121损坏。 
然而,处理盒17配备有具有比框架封162弹性模量大(高刚度)的框架封保护膜123。因此,当闸门68和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框架封保护膜123安排在框架封相对部121、外框架182(框架端部80)以及闸门68(闸门端部120)之间。以这种方法,框架封保护膜123能够防止外框架182和闸门68接触框架封相对部121,从而保护框架封162。
结果,当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可以防止框架封162的框架封相对部121被损坏。另外,因为外框架182和闸门68被防止与框架封相对部121接触,所以可以防止外框架182和闸门68被框架封相对121阻挡并防止框架封162变形。结果,可以顺利地将外框架182和闸门68移动到闭合位置。 
此外,在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的显影剂盒31的外框架182中,围绕着相应的内通孔89设置在外表面内框架181上的显影剂封92(见图24)布置在内框架181(内圆周壁83)和安排内框架181外部的外框架182(内圆周壁97)之间。 
显影剂封92设置有第二显影剂封部92B和第一显影剂封部92A,第二显影剂封部92B和第一显影剂封部92A与在移动方向X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的外圆周壁97的内圆周表面滑动接触。 
第一显影剂封部92A以比第二显影剂封部92B大的接触压力与外框架182滑动接触。因此,即使当在从开启位置移动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穿过内通孔89时内通孔89中的显影剂粘附于外框架182外框架182(具体地说,外圆周壁97的内圆周表面)时,显影剂被显影剂封部92A从外框架182清除掉。以这种方法,可以防止粘附于外框架182的显影剂扩散。 
第一显影剂封部92A被压靠着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外圆周壁97的内圆周表面)。因此,第一显影剂封部92A能够以比第二显影剂封部92B大的接触压力与外框架182滑动接触。 
显影剂加强筋126设置在内框架181上以便向外框架182突出。这种简单结构使得将第一显影剂封部92A牢牢压靠着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成为可能。 
当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显影剂封92设置有与外框架182(具体地说,框架端部80)相对的显影剂封相对部10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能够接触显影剂封相对部102。 
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X上的下游侧(上侧)到下游侧(下侧)向内通孔89(前侧)倾斜的第一引导面103形成在显影剂封相对部102中。因此,即使当在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外框架182接触到显影剂封相对部102时,外框架182被第一引导面103在与内通孔89分离开的方向(偏离显影剂封92的方向,图18中的后侧)上引导。以这种方法,在不被显影剂封相对部102阻挡的情况下,外框架182能够顺利地移到闭合位置。 
第一显影剂封部92A以大接触压力与外框架182滑动接触(也就是,第一显影剂 封部92A设置在可能被外框架182阻挡的显影剂封92的一部分中),并被安排在从第一引导面103分离到移动方向X下游侧的位置。因此,第一显影剂封部92A没有阻碍被第一引导面103引导的外框架182。以这种方法,外框架182能够顺利地通过第一引导面103引导。 
此外,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具体地说,框架端部80)紧密地接触显影剂封相对部102,这可以致使显影剂封92的显影剂封相对部102被损坏。 
然而,显影剂盒31设置有具有比显影剂封92弹性模量大(高刚度)的显影剂封保护膜104。因此,当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显影剂封保护膜104安排在显影剂封相对部102和外框架182之间。以这种方法,显影剂封保护膜104能够防止外框架182接触显影剂封相对的部102,从而保护显影剂封92。 
结果,当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可以防止显影剂封92的显影剂封相对部102被损坏。另外,因为外框架182被防止与显影剂封相对部102接触,可以防止外框架182被显影剂封相对部102阻挡,并防止显影剂封92变形。结果,可以顺利地将外框架182移动到本闭合位置。 
在外框架182中,当外框架182在移动方向X上移动时,突出部76设置在起初穿过相应的内通孔89的框架端部80中。突出部76包括靠近内通孔89安排的前端178A和堰塞部41,堰塞部41从前端178A向移动方向X的下游侧突并且突出到比前端178A离内通孔89更远的位置(也就是外部位置)。 
因此,即使当在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在内通孔89中的显影剂粘附于外框架182的框架端部80时,突出部76的堰塞部41也能够防止显影剂泄漏到外部并扩散开来。 
如图18A所示,在处理盒17的处理框架22中,当显影剂盒31容纳在盒容放部件33中时,处理框架22的框架侧通孔34能够与显影剂盒31的内通孔89相对。以这种方法,显影剂盒31中的显影剂能够通过内通孔89和框架侧通孔34供给到处理框架22。 
盒容放部件33设置有闸门68,闸门68与显影剂盒31的外框架182一起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框架侧通孔34。具体地说,当外框架182位于开启位置(见图18A)时,闸门68能够打开框架侧通孔34,当外框架182位于闭合位置(见图20)时,关闭框架侧通孔34。因此,当外框架182移动以打开或关闭内通孔89时,框架侧通孔34也被打开或关闭。结果可以提高可操作性。 
此外,框架封162围绕着框架侧通孔34设置在处理框架22(具体地说,分隔壁157)和闸门68之间。如图18A的放大图所示,当外框架182和闸门68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 置时,框架封162设置有与闸门68的后表面滑动接触的第一框架封部162A和第二框架封部162B。 
第一框架封部162A以比第二框架封部162B大的接触压力与闸门68滑动接触。因此,即使当在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闸门68穿过框架侧通孔34时框架侧通孔34中的显影剂粘附于闸门68的后表面时,显影剂被第一框架封部162A从闸门68清除掉。以这种方法,可以防止粘附于闸门68的显影剂扩散。 
当闸门68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一框架封部162A被压靠着闸门68的后表面。因此,第一框架封部162A能够以比第二框架封部162B大的接触压力与闸门68滑动接触。 
框架加强筋125设置在处理框架22(具体地说,分隔壁157)上以便向闸门68突出。当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这种简单结构使将第一框架封部162A牢牢压靠着闸门68成为可能。 
当外框架182和闸门68在移动方向X上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框架封162设置有与外框架182(具体地说,框架端部80)和闸门68(具体地说,闸门端部120)相对的框架封相对部121。因此,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和闸门68能够接触框架封相对部121。 
从移动方向X上的下游侧(上侧)到上游侧(下侧)向框架侧通孔34(在后面侧)倾斜的第二引导面122形成在显影剂封相对部121中。因此,即使当在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外框架182和闸门68接触到框架封相对部121时,外框架182和闸门68被第二引导面122在与框架侧通孔34分离开的方向(偏离框架封162的方向,图18A中的前侧)上引导。以这种方法,外框架182和闸门68不被框架封相对部121阻挡。以这种方法,外框架182能够顺利地移动到闭合位置,闸门68能够顺利地与外框架182一起移动。 
第一框架封部92A以大接触压力与闸门68滑动接触(也就是,第一框架封部162A设置在可能被闸门68阻挡的框架封162的一部分中),并被安排在从第二引导面122分离到移动方向X下游侧的位置。因此,第二框架封部162A没有阻碍被第二引导面122引导的外框架182和闸门68。以这种方法,闸门68和外框架182能够顺利地被第二引导面122引导。 
此外,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外框架182(具体地说,框架端部80)和闸门68(具体地说,闸门端部120)紧密接触框架封相对部121,这可以导致框架封162的框架封相对部121被损坏。 
然而,处理盒17设置有具有比框架封162弹性模量大(高刚度)的框架封保护膜 123。因此,当闸门68和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框架封保护膜123安排在框架封相对部121和外框架182以及闸门68之间。以这种方法,框架封保护膜123能够防止外框架182和闸门68接触框架封相对部121,从而保护框架封162。 
结果,当外框架182和闸门68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可以防止框架封162的框架封相对部121被损坏。另外,因为外框架182和闸门68被防止与框架封相对部121接触,可以防止外框架182和闸门68被框架封相对121阻挡并防止框架封162变形。结果,可以顺利地将外框架182和闸门68移动到闭合位置。 
III.修改的示范实施例 
(1)本示范实施例的第一修改例 
在上述示范实施例中,如图1和17所示,处理盒17整体包括感光鼓25和显影辊37,处理盒17可拆卸地安装在机壳2中。另外,例如,处理盒17可以由不具有感光鼓25的显影盒组成,并且具有感光鼓25的单元(鼓盒)可以另外设置,显影盒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到鼓盒。换句话说,在处理盒17安装到机壳2时,可以只有显影剂盒31可拆卸地安装到机壳2中。 
机壳2可以设置有感光鼓25、栅控式电晕充电器26和转印辊28,显影盒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到机壳2。这里,显影剂盒31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到显影盒,显影盒可以设置有闸门68。 
(2)本示范实施例的第二修改例 
虽然本发明构思的示范实施例已经说明与激光打印机有关,但是本发明构思并不局限于黑白激光打印机。更确切地说,本发明构思还可以被用于彩色激光打印机,包括串联型和中间转印型打印机。 
(3)本示范实施例的第三修改例 
在上述示范实施例实施例中,内壳81相对于外壳82旋转。作为替代,外壳82可以相对于内壳81旋转。具体地说,当外壳82在开启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旋转并且外壳82位于开启位置时,内通孔89与外通孔109相对以便彼此连通。相反,当外壳82位于闭合位置时,内通孔89被除了外通孔109之外的外圆周壁97的其他部分关闭。 
(4)本示范实施例的第四修改例 
图10A和10B为显示应用于图3A和3B的示范实施例的第四修改例的示意图; 
在上述示范实施例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粘附到闸门68的薄片40的粘合表面42粘附于闸门口69下面的闸门68的一部分。也就是,因为薄片40部分地粘附于闸门68的 前侧表面,梯状部分135通过薄片40的圆周边缘形成在闸门68的前表面上。于是,显影剂可能残留在梯状部分135中,闸门68可能被显影剂弄脏。因此,如图10A和10B所示,薄片40的形状可以与闸门68的前表面的形状基本相同(见图5)。也就是,薄片40的粘合表面42可以大致粘附于闸门68的整个前侧表面。 
于是,可以防止通过薄片40在闸门68的前侧表面上形成梯状部分135。因此,可以防止闸门68因显影剂残留在梯状部分135上而被弄脏。另外,因为薄片40的粘合表面42大致粘附于闸门68的整个前侧表面,薄片40能够相对牢固地粘附于闸门68。 
此外,如图10B所示的倾斜面136可以形成在薄片40中。倾斜面136形成在薄片40顶部,并向后侧向下倾斜。于是,即使当显影剂粘附于薄片40的上端时,显影剂也能被倾斜面136引导到后侧(导向显影部件32),从而防止显影剂泄漏到显影剂容纳单元33。 
(5)本示范实施例的第五修改例 
图11A和11B显示根据本示范实施例的第五修改例的突出部,其中,图11A显示其第一种类型,图11B显示其第二种类型。 
在上述示范实施例实施例中,突出部76由薄片40的堰塞部41和闸门68的下圆周边缘部68A组成(见图3B)。作为替代,如图11A和11B所示,突出部76可以仅由闸门68的下圆周边缘部68A组成,并且突出部76的前端(靠近盒容放部件33)可以比其后端更向上突。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图11A所示的突出部76中,下圆周边缘部68A的前端比其后端向上多突一个台阶。 
图11B所示的突出部76设置有倾斜面136。在这种情况下,突出部76的前端被做成比其后端更向上突,倾斜面136从前端到后端向下倾斜。 
于是,显影剂几乎不粘附于倾斜面136。即使当显影剂粘附于倾斜面136时,显影剂也被倾斜面136从前侧引导到后侧。因此,可以防止显影剂泄漏到显影剂容纳单元33并扩散。 
(6)本示范实施例的第六修改例 
图12为显示根据本示范实施例的第六修改例的处理盒的左侧剖视图。 
在根据上述示范实施例的处理盒17中,如图2A所示,当闸门68位于开启位置时,盒侧通孔47、框架侧通孔34和闸门口69在基本水平方向上排成一行。作为替代,例如,当闸门68位于如图12所示的开启位置时,盒侧通孔47、框架侧通孔34和闸门口69在垂直方向上彼此大致排成一行。在这种情况下,闸门68基本上在水平方向(前后方向)上移 动(闸门68通过移动到图12中的后侧关闭框架侧通孔34)。 
在这种情况下,当闸门68移动到后侧时,闸门口69穿过显影剂输送通道(在垂直方向上,在盒侧通孔47和框架侧通孔34之间延伸的通道)。这样,显影剂可以粘附于闸门口69的前侧端部。然而,通过在与盒侧通孔47基本上在水平方向方向相对的闸门口69的前侧端部上设置突出部76,突出部76防止粘附于闸门口69的端部的显影剂流到盒侧通孔47。因此,可以防止显影剂扩散到盒容放部件33。 
(7)本示范实施例的第七修改例 
图13A和13B为显示应用于图3A和3B的示范实施例的第七修改例的第一种类型的示意图;图14A和14B为显示应用于图3A和3B的示范实施例的第七修改例的第二种类型的示意图;图15A和15B为显示应用于图3A和3B的示范实施例的第七修改例的第三种类型的示意图;图16A和16B为显示应用于图3A和3B的示范实施例的第七修改例的第四种类型的示意图;在图13A至16B中,省略了如图3A和3B所示的薄片40和闸门引导部78。 
在第七修改例中,如图13B所示,作为接触面的一个实例的倾斜面62A形成在切口部59上方的框架封58的一部分(称为上部62)中。倾斜面62A形成上部62下面的前侧表面,并向后侧(也就是向框架侧通孔34)向下倾斜。这里,在第一种类型中,倾斜面62A这样形成以致于框架封58的上部62的厚度(前后方向上的厚度)设成朝框架侧通孔34向下逐渐减少。 
当闸门68位于开启位置时,倾斜面62A面对上端68B,上端68B为闸门68的闸门口69的下端。于是当闸门68从开启位置向上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倾斜面62A接触到上端68B。在这时,粘附于上端68B的显影剂被引导到倾斜面62A。于是。可以从闸门68的上端68B清除显影剂,直到闸门68移动到闭合位置。结果,当闸门68移动到闭合位置然后显影剂盒被从盒容放部件33拆除时,可以防止显影剂从闸门68的上端68B泄漏到盒容放部件33并扩散开来。 
如上所述,倾斜面62A向后侧向下倾斜。也就是,倾斜面62A也向前侧向上倾斜。因此,倾斜面62A对上端68B的接触压力随着闸门68从开启位置向上移动到闭合位置逐渐增加。结果,可以防止粘附于上端68B的显影剂由于倾斜面62A与闸门68的上端68B突然接触而被推动并泄漏到盒容放部件33。 
以这种方法,当闸门68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通过在朝向框架侧通孔34的向下方向上逐渐减少框架封58的倾斜面62A的厚度,可以增加倾斜面62A对上端68B的接触压力。
在第二种类型中,如图14A和14B所示,在分隔壁23的弯曲部57中,支撑对应于倾斜面62A的框架封58的一部分的部分的厚度被做成朝框架侧通孔34向下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与第一种类型不同,框架封58的上部62的厚度不做成减少时,上部62也能被安排成沿着具有递减厚度的支撑部57A偏向框架侧通孔34。于是,倾斜面62A能够被形成,倾斜面62A对上端68B的接触压力随着闸门68从开启位置向上移动到闭合位置逐渐增加。 
如图2B所示,当闸门68位于开启位置时,在闸门口69上方的闸门68的一部分安排在显影剂封92的上圆周部130B和框架封58的上圆周部61B之间。因此,即使当框架封58的上部62的厚度减少(见图13A和13B)时,或即使当处理框架22的支撑部57A的厚度减少(见图14A和14B)时,可以用闸门口69上方的闸门68的部分的厚度补充减少的厚度。于是,能够防止形成不必要的缝隙,也能够防止显影剂的泄漏。 
除了支撑部57A的厚度逐渐地朝向框架侧通孔34向下减少(见图14A和14B)的结构之外,如图16A和16B所示,第四种类型可以称为,支撑部57A朝向框架侧通孔34(显影部件32)斜弯但不会因为向下(也就是支撑部57A倾斜地向后弯曲)而减小厚度。在这种情况下,当闸门68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倾斜面62A能够增加倾斜面62A对上端68B的接触压力。 
而且,如同第三种类型,如图15A和15B所示,框架封58的上部62向框架侧通孔34延伸使得倾斜面62A向框架侧通孔34的内部(上圆周边缘部)延伸,从而覆盖框架侧通孔34的上圆周部。于是,以弯曲的形状向后下侧倾斜的倾斜面62A形成在分隔壁23的弯曲部57的前棱角部的圆周中的上部62,该分隔壁23形成框架侧通孔34的上圆周边缘部。 
于是,即使当框架封58的上部62的厚度不减少时,或即使当处理框架22的厚度不减少时,可以在闸门68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增加倾斜面62A对闸门68的闸门口69的上端68B的接触压力。 
(8)本示范实施例的第八修改例 
图26A至26F为显示根据本示范实施例的第八修改例的位于开启位置的闸门和外框架的局部放大视图,其中,图26A显示其第一种类型,图26B显示其第二种类型,图26C显示其第三种类型,图26D显示其第四种类型,图26E显示其第五种类型和图26F显示其第六种类型。 
在上述示范实施例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薄片40粘附于外框架182的外圆周壁97的外表面,使得设置在外框架182的框架端部80中的突出部76的堰塞部41向下突入外通 孔109中。 
另外,如图26A所示,在没有将薄片40粘附于外圆周壁97的外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后表面)的情况下,薄片40可以从边接框架端部80中的外通孔109的下端突入外通孔109中。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薄片40用作堰塞部41。 
如图26B所示,外圆周壁97的框架端部80的边缘可以形成为钩状,使得框架端部80从另一部分向外圆周壁97中的闸门68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当显影剂盒31安装到处理框架22时,外圆周壁97的插突87保持其间的闸门68(见图18A),框架端部80与闸门68(具体地说,闸门端部120)接合。因此,外框架182和闸门68牢牢地彼此相连接,并且它们能够可靠地一起移动。 
如图26C所示,突出部76可以不包括薄片40。在这种情况下框架端面178的后端178B用作第二端的实例。框架端面178当它从前端178A向后端178B延伸时在移动方向X上从上游侧(下侧)向下游侧(上侧)倾斜,并用作倾斜面的实例。也就是,具有突出部76的框架端部80指向该端。以这种方法,即使当显影剂接触框架端面178时,显影剂被框架端面178从后端178B向前端178A(前侧)引导并返回到内通孔89(见图18A)。因此,显影剂很少会粘附于外框架182的框架端部80。结果,可以防止显影剂泄漏到显影剂盒31的外部并扩散。 
与框架端部80的后侧相对的闸门68的一部分,也就是,与闸门口69的下端边接的闸门端部120指向该端以对应于所指向的框架端部80。具体地说,实际上与闸门口69的下端边接的闸门端部120的端面(连接闸门68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的闸门端部120的表面,称为闸门端面195)当它从其后端195A向其前端195B延伸时向上倾斜。 
以这种方法,当显影剂盒31安装到处理框架22并且外框架182的外圆周壁97紧紧粘附于闸门68时,框架端面178的后端178B连续地连接到闸门端面195的前端195B,框架端面178和闸门端面195向上倾斜,从而形成三角形的形状。因此,即使当显影剂接触框架端面178或闸门端面195时,显影剂被引导向相应的端面,然后滴落到该端面上。以这种方法,显影剂被从框架端部80和闸门端部120两者清除掉。 
如图26C所示的外圆周壁97的框架端部80的边缘可以形成为如图26D所示的钩状,类似于如图26B所示的结构。 
此外,当显影剂盒31安装到处理框架22上时,如上所述,外框架182的外圆周壁97紧紧附着于闸门68(见图18A)。然而,实际上,如图26E所示,小缝隙Y形成在外圆周壁97和闸门68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当薄片40附着于外框架182的外圆周壁97的外表面(图 26E中后表面)时,薄片40安排在闸门68和外圆周壁97之间以填满缝隙Y。也就是,如上所述,当外框架182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除了防止粘附于外框架182的框架端部80的显影剂扩散到外部之外,薄片40还能够通过装满缝隙防止显影剂在闸门68和外框架182之间泄漏。 
此外,如图26F所示,密封构件128可以设置在与外圆周壁97相对的闸门68的表面上,并且密封构件128可以接触到薄片40以填满缝隙Y。 
(9)本示范实施例的第九修改例 
图27A和27B为显示应用于图18A和18B的本示范实施例的第九修改例的示意图。 
在上述示范实施例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当外框架182移动到开启位置时,外通孔109形成在具有大致为圆柱形状的外框架182(见图25)中,并且内框架181的内通孔89与外通孔109相对,使得它们彼此相连通。 
外框架大致为圆柱状。作为替代,如图27所示,外框架182可以由类似闸门68(见图20)的弯曲板形成。 
外通孔109(见图25)可以不形成在外框架182中,并且闸门口69(见图20)可以不形成在闸门68中。也就是,根据第三修改例的外框架182和闸门68可以由没有显影剂通过的开口的板构件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7A所示,设置在开启位置的整个外框架182安排在内通孔89的下面,并且布置在开启位置的整个闸门68安排在框架侧通孔34的下面。 
因此,当外框架182在移动方向X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外框架182的上端部在起初穿过内通孔89时向上移动。也就是,外框架182的上端部与框架端部80相应。因此,当闸门68在移动方向(移动方向X)上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闸门68的上端部在起初穿过框架侧通孔34时向上移动。也就是,闸门68的上端部与闸门端部120相应。 
突出部76可以形成外框架182的上端部。 
此外,突出部76既可以设置在外框架182又可以设置在闸门68中。在这种情况下,当闸门68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可以防止粘附于起初穿过框架侧通孔34的闸门68的端部的显影剂扩散到外部(盒容放部件33的内部)。 
(10)本示范实施例的第十修改例 
如图18A的放大视图所示,在上述示范实施例实施例中,框架加强筋125设置成使第一框架密封部162A以比框架封162中的第二框架封部162B大的接触压力与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闸门68滑动接触。
此外,例如,可以不必设置框架加强筋125,并且对应于第一框架封部162A的框架封162的部分可以由具有比对应于第二框架封部162B的部分大的弹性模量的材料(例如:硬橡胶)形成。 
也就是,第一框架封部162A的弹性模量比第二框架封部162B的大(换句话说,第一框架封部162A比第二框架封部162B硬)。这种简单结构可以使得第一框架封部162A能够以比第二框架封部162B大的接触压力与闸门68滑动接触。 
类似地,显影剂加强筋126可以不设置在显影剂盒31中,并且对应于第一显影剂封部92A的显影剂封92的一部分可以由比对应于第二显影剂封部92B的部分弹性模量大的材料(例如:硬橡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显影剂封部92A的弹性模量比第二显影剂封部92B的大(换句话说,第一显影剂封部92A比第二显影剂封部92B硬)。这种简单结构可以使得第一显影剂封部92A能够以比第二显影剂封部92B大的接触压力与外框架182滑动接触。 
顺便提及,在上述示范实施例实施例中,处理盒17构造成两点分离(two-pointseparation)处理盒,在该处理盒中,显影剂盒31可拆卸地安装到处理框架22中。另外,处理盒17可以构造成三点分离(three-point separation)处理盒,在该处理盒中,显影剂盒31、包括显影辊37的显影单元和包括感光鼓25的鼓盒可分离。此外,两点分离处理盒可以设置使得整体包括显影剂盒31和显影单元的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到鼓盒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当闸门位于开启位置时,突出部在移动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上游端更上游的位置。 
据此,当闸门布置在开启位置时,突出部在移动方向上安排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上游端的下面。以这种方法,突出部能够偏离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移动的显影剂的流道。因此,突出部使得在不阻碍显影剂流动的情况下显影剂在显影剂盒和托架(例如,设置有显影辊的显影部件)之间顺利地移动成为可能。因为第三开口的上游端部和突出部偏离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移动的显影剂的流道,所以可以防止显影剂粘附于第三开口的上游端部。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突出部包括倾斜面,该倾斜面在从第二端接近第一端时在移动方向上向下游倾斜。 
据此,当从靠近第一开口的突出部一端向靠近第二开口的另一端延伸时,包括在突出部中的倾斜面从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倾斜。因此,显影剂很少会粘附于倾斜面。即使显影剂粘附于倾斜面,显影剂也被倾斜面从第一开口向第二开口引导。因此, 可以防止显影剂泄漏到盒容放部件并扩散开来。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突出部包括柔性薄片,该柔性薄片从移动方向上的靠近第一开口一侧的第三开口的上游端部突入第三开口。 
据此,包括在突出部中的薄片在与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三开口的下面的闸门的一部分突进第三开口中,并防止粘附于第三开口下端部的显影剂从第一开口泄漏。结果,可以防止显影剂泄漏到盒容放部件并扩散开来。 
此外,薄片具有柔韧性。因此,即使当闸门68具有弯曲形状时,也可以将薄片40紧紧附着于闸门68。以这种方法,薄片能够防止粘附于第三开口的下端部的显影剂从第一开口泄漏。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薄片包括粘合表面,该粘合表面粘附于在移动方向上第三开口的闸门上游的一部分。 
据此,通过将薄片的粘合表面粘附于第三开口下面的闸门的一部分,可以容易地将薄片附着到闸门。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薄片包括粘合表面,该粘合表面基本上粘附于面对第一开口的闸门的整个表面。 
据此,薄片的粘合表面基本上粘附在面对第一开口的闸门的整个表面。因此,可以防止由于薄片而在面对第一开口的闸门的表面上形成梯状部分。因此,可以防止闸门68因显影剂残留在梯状部分135上而被弄脏。另外,因为薄片的粘合表面基本上粘附在面对第一开口的闸门的整个表面,可以相对牢固地将薄片粘附于闸门。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当闸门位于开启位置时,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安排在基本水平方向上,移动方向向上。 
据此,当闸门位于开启位置时,第一、第二和第三开口大致在水平方向方向上彼此排成一行,移动方向为向上方向。因此,显影剂可能粘附于第三开口的下端部,该下端部是移动方向上的上游端部。 
然而,突出部设置在第三开口的下端部。因此,突出部能够防止粘附于第三开口的下端部的显影剂从第一开口泄漏。结果,可以防止显影剂泄漏到盒容放部件并扩散开来。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当闸门位于开启位置时,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安排在基本垂直方向上,移动方向基本上为水平方向。 
据此,当闸门位于开启位置时,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彼此在基本上 垂直方向上排成一行。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方向基本上与水平方向相同。因此,显影剂可能将粘附于大致水平方向上的第三开口的端部。 
然而,突出部设置在基本上水平方向上的第三开口的端部中。因此,突出部能够防止粘附于第三开口的下端部的显影剂从第一开口泄漏。结果,可以防止显影剂泄漏到盒容放部件并扩散开来。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突出部包括倾斜面,在从第一端向第二端接近时,该倾斜面在移动方向上向下游倾斜。 
据此,包括在突出部中的倾斜面当它从第一端向第二端延伸时,在移动方向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倾斜。以这种方法,即使显影剂粘附于倾斜面,显影剂也被倾斜面从第二端引导到第一端,并返回到第一开口。因此,显影剂很少会粘附于第二框架。结果,可以防止显影剂泄漏并扩散到外部。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突出部包括柔性薄片,该柔性薄片设置在比第一端更远离第一开口的位置处并在移动方向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突出。 
据此,在比第一端更远离第一开口的位置(也就是外部位置),包括在突出部中的薄片在移动方向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突出。因此,可以防止粘附于第二框架端部的显影剂泄漏到外部。结果,可以防止显影剂扩散到外部。 
此外,薄片具有柔韧性。因此,即使当第二框架端部不平时,也可以通过弯曲薄片将薄片紧紧地附着于第二框架端部。以这种方法,薄片能够防止粘附于第二框架的端部的显影剂泄漏到外部。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显影剂盒进一步包括:第一密封构件,该第一密封构件围绕着第一开口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外表面上,用于防止显影剂从第一开口泄漏;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设置在第一密封构件中,并且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与第二框架相对;第一引导面,该第一引导面设置在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中,并且该第一引导面当在移动方向上从下游侧向上游侧接近时向第一开口倾斜。 
据此,围绕着第一开口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外表面上的第一密封构件定位在第一框架和设置在第一框架外部的第二框架之间。 
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一密封构件设置有与第二框架相对的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能够接触到第一密封侧相对部。
在移动方向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延伸时向第一开口倾斜的第一引导面形成在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中。因此,即使当在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二框架接触到第一密封侧相对部时,第二框架也被第一引导面在从第一开口分离开的方向(偏离第一密封构件的方向)上引导。因此,在没有被第一密封侧相对部阻挡的情况下,第二框架能够顺利地移动到闭合位置。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显影剂盒进一步包括:第一密封构件,该第一密封构件围绕着第一开口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外表面上,用于防止显影剂从第一开口泄漏;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设置在第一密封构件中,并且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与第二框架相对;和第一保护构件,该第一保护构件具有比第一密封构件大的弹性模量,并且设置在第二框架和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之间,用于保护第一密封构件。 
据此,围绕着第一开口设置在第一框架的外表面上的第一密封构件定位在第一框架和设置在第一框架外部的第二框架之间。 
因此,第一密封构件设置有第一密封侧相对部,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与第二框架相对。在这种情况下,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紧密地接触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这会导致第一密封构件的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被损坏。 
然而,显影剂盒设置有比第一密封构件弹性模量大(高刚度)的第一保护构件。因此,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一保护构件安排在第一密封侧相对部和第二框架之间。以这种方法,第一保护构件能够防止第二框架接触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从而保护第一密封构件。 
结果,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可以防止第一密封构件的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被损坏。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第二接触部压靠着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 
据此,第二接触部压靠着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因此,第二接触部能够以比第一接触部大的接触压力与第二框架滑动接触。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显影剂盒进一步地包括:第一突起,该第一突起设置在第一框架上,向第二框架突出,并将第二接触部压靠着第二框架。 
据此,第一突起设置在第一框架上以向第二框架突出。这种简单结构可以使将 第二接触部牢牢压靠着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第二接触部具有比第一接触部大的弹性模量。 
据此,第二接触部的弹性模量比第一接触部的弹性模量大(换句话说,第二接触部比第一接触部坚硬)。这种简单结构可以使第二接触部以比第一接触部大的接触压力与第二框架滑动接触。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显影剂盒进一步包括: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设置在第一密封构件中,并且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与第二框架相对;第一引导面,该第一引导面设置在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中,并且当在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上从下游侧向上游侧接近时,该第一引导面向第一开口倾斜,其中,第二接触部设置在第二框架移动方向上的第一引导面的下游侧远离第一引导面的位置。 
据此,第一密封构件设置有第一密封侧相对部,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与第二框架相对。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能够接触到第一密封侧相对部。 
当在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上(在下文中,简称为“移动方向”)从下游侧向上游侧延伸时向第一开口倾斜的第一引导面形成在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中。因此,即使当在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二框架接触到第一密封侧相对部时,第二框架也被第一引导面在从第一开口分离开的方向(偏离第一密封构件的方向)上引导。因此,在没有被第一密封侧相对部阻挡的情况下,第二框架能够顺利地移动到闭合位置。 
以大接触压力与第二框架滑动接触的第二接触部(也就是第二接触部设置在可能被第二框架阻挡的第一密封构件的一部分中)安排在移动方向上从第一引导面向下游侧分离的位置。因此,第二接触部没有阻碍第一引导面对第二框架的引导。以这种方法,第二框架能够顺利地被第一引导面引导。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显影剂盒进一步包括: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设置在第一密封构件中,并且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与第二框架相对;和第一保护构件,该第一保护构件具有比第一密封构件大的弹性模量,并设置在第二框架和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之间以用于保护第一密封构件。 
据此,第一密封构件设置有第一密封侧相对部,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与第二框架相对。在这种情况下,从开启位置移动到 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紧密地接触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这会导致第一密封构件的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被损坏。 
然而,显影剂盒设置有比第一密封构件弹性模量大(高刚度)的第一保护构件。因此,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一保护构件安排在第一密封侧相对部和第二框架之间。以这种方法,第一保护构件能够防止第二框架接触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从而保护第一密封构件。 
结果,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可以防止第一密封构件的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被损坏。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显影剂盒进一步包括:端部,该端部设置在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突出部,该突出部设置在第二框架的端部并包括:设置在靠近第一开口一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二端设置在比第一端离第一开口更远的位置并且比第一端更向移动方向上的下游突出。 
据此,突出部设置在第二框架的端部(在下文中,简称为“端部”),起初,当第二框架在移动方向上移动时,该第二框架的端部穿过第一开口。突出部包括靠近第一开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比第一端更远离第一开口的位置,该第二端在移动方向上向第一端的下游侧突出。 
因此,即使当在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在第一开口中的显影剂粘附于第二框架的端部时,突出部的第二端也能够防止显影剂泄漏到外部。结果,可以防止显影剂扩散到外部。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当第二框从架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四接触部压靠着闸门。 
据此,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四接触部压靠着闸门。因此,第四接触部能够以比第三接触部大的接触压力与闸门滑动接触。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显影单元进一步地包括:第二突起,该第二突起设置在托架上,向闸门突出;并将第四接触部压靠着第闸门。 
据此,第二突起设置在托架上以向闸门突出。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这种简单结构使第四接触部可靠地压靠着闸门成为可能。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第四接触部具有比第三接触部大的弹性模量。 
据此,第四接触部的弹性模量比第三接触部的大(换句话说,第四接触部比第三接触部坚硬)。这种简单结构可以使第四接触部以比第三接触部大的接触压力与闸门滑 动接触。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显影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设置在第二密封构件中,并且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与第二框架以及闸门相对;第二引导面,该第二引导面设置在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中,并且当在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上从下游侧向上游侧接近时,该第一引导面向第二开口倾斜,其中,第四接触部设置在第二框架的移动方向上的远离第二引导面的位置。 
据此,第二密封构件设置有第二密封侧相对部,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与第二框架以及闸门相对。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和闸门能够接触到第二密封侧相对部。 
在移动方向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延伸时向第二开口倾斜的第二引导面形成在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中。因此,即使当在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二框架接触到第二密封侧相对部时,第二框架和闸门也被第一引导面在它们从第二开口分离开的方向(偏离第二密封构件的方向)上引导。因此,第二框架和闸门不被第二密封侧相对部阻挡。结果,第二框架能够顺利地移动到闭合位置,并且闸门也可以顺利地与第二框架一起移动。 
以大接触压力与闸门滑动接触的第四接触部(也就是,第四接触部设置在可能被闸门阻挡的第二密封构件的一部分中)安排在移动方向上从第二引导面向下游侧分离的位置。因此,第四接触部没有阻碍第二引导面对闸门的引导。以这种方法,第二框架和闸门能够顺利地被第二引导面引导。 
仍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显影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设置在第二密封构件中,并且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与第二框架相对;和第二保护构件,该第二保护构件用于保护第二密封构件,具有比第二密封构件大的弹性模量,并且设置在第二密封侧相对部和一组第二框架以及闸门之间。 
据此,第二密封构件设置有第二密封侧相对部,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与第二框架以及闸门相对。在这种情况下,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的第二框架和闸门紧密地接触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这会导致第二密封构件的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被损坏。 
然而,显影单元设置有比第二密封构件弹性模量大(高刚度)的第二保护构件。 因此,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第二保护构件安排在第二密封侧相对部和第二框架以及闸门之间。以这种方法,第二保护构件能够防止第二框架和闸门接触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从而保护第二密封构件。 
结果,当第二框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可以防止第二密封构件的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被损坏。

Claims (16)

1.一种显影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构造用来容纳显影剂,并且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使显影剂盒的内部和显影剂盒的外部之间能够连通;
托架,该托架包括:
盒容放部件,用于容放显影剂盒;和
第二开口,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上,并朝向所述的盒容放部件设置;
闸门,该闸门包括第三开口,并且可在开启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开启位置为所述第三开口处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一个位置,所述闭合位置为所述第三开口离开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所述位置的一个位置;和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闸门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三开口的上游端部,并且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一开口一侧,所述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二开口一侧,所述第一端比所述第二端更向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当所述闸门位于开启位置时,所述突出部在移动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上游端更上游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突出部包括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在从所述第二端趋近所述第一端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向下游倾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包括柔性薄片,该柔性薄片在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从所述第三开口的在移动方向上的上游端部突入所述第三开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包括粘合表面,所述粘合表面粘附于所述第三开口的在移动方向上的闸门上游的一部分。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包括粘合表面,所述粘合表面基本上粘附于所述闸门的面对所述第一开口的整个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单元,其特征在于,
其中,当所述闸门位于所述开启位置时,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安排在基本水平的方向上,和
其中,所述移动方向向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单元,其特征在于,
其中,当闸门位于开启位置时,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安排在基本竖直的方向上,和
其中,所述移动方向为基本水平的方向。
9.一种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构造用来容纳显影剂,并且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使所述第一框架的内部和所述第一框架的外部之间能够相连通;
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的外部,并且能在所述第一开口打开的开启位置和所述第一开口关闭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框架包括端部,该端部位于第二框架从所述开启位置到所述闭合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和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的端部,并且包括:
第一端,该第一端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和
第二端,该第二端的设置位置比所述第一端更远离所述的第一开口,比所述第一端更向所述移动方向上的下游突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突出部包括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在从所述第一端趋近所述第二端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向下游倾斜。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其中,突出部包括柔性薄片,该柔性薄片设置在比所述第一端更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处,并且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突出。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一密封构件,该第一密封构件围绕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的外表面上,用于防止显影剂从所述第一开口泄漏;
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中,当所述第二框架从所述开启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时,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与所述第二框架相对;和
第一引导面,该第一引导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中,当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从下游侧向上游侧趋近时,该第一引导面向所述第一开口倾斜。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一密封构件,该第一密封构件围绕着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的外表面上,用于防止显影剂从所述第一开口泄漏;
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中,当所述第二框架从所述开启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时,该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与所述第二框架相对;和
第一保护构件,所述第一保护构件具有比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大的弹性模量,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一密封侧相对部之间,用于保护所述第一密封构件。
14.一种显影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影剂盒;
托架,该托架包括:
盒容放部件,用于容放所述的显影剂盒;和
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上,并且朝向所述盒容放部件设置;
闸门,该闸门设置在所述盒容放部件中,可与所述第二框架一起移动以便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其中,所述薄片能够填满所述闸门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的缝隙。
15.一种显影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剂盒,
托架,该托架包括:
盒容放部件,用于容放所述的显影剂盒;和
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上,并且朝向所述盒容放部件设置;
闸门,该闸门设置在所述盒容放部件中,可与所述第二框架一起移动,以便在所述第二框架位于所述开启位置时打开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二框架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第二密封构件,该第二密封构件围绕着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托架和所述闸门之间,用于防止所述显影剂从所述第二开口泄漏;
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构件中,并且当所述第二框架从所述开启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时,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与所述第二框架以及所述闸门相对;和
第二引导面,该第二引导面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中,当在移动方向上从所述下游侧向所述上游侧趋近时,该第二引导面向所述第二开口倾斜。
16.一种显影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剂盒,
托架,该托架包括:
盒容放部件,用于容放所述的显影剂盒;和
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上,并且朝向所述盒容放部件设置;
闸门,该闸门设置在所述盒容放部件中,并且可与所述第二框架一起移动,以便在所述第二框架位于所述开启位置时打开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二框架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第二密封构件,该第二密封构件围绕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托架和所述闸门之间,用于防止显影剂从所述第二开口泄漏;
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构件中,并且当所述第二框架从所述开启位置移动到所述闭合位置时,该第二密封侧相对部与所述第二框架以和所述闸门相对;和
第二保护构件,用于保护所述的第二密封构件,所述第二保护构件具有比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大的弹性模量,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侧相对部和一组所述第二框架和闸门之间。
CN2008101688761A 2007-10-02 2008-09-28 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 Active CN1014038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8313 2007-10-02
JP2007258313 2007-10-02
JP2007258313A JP2009086478A (ja) 2007-10-02 2007-10-02 現像ユニット
JP2008-118622 2008-04-30
JP2008-118623 2008-04-30
JP2008118623A JP5194999B2 (ja) 2008-04-30 2008-04-30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ユニット
JP2008118623 2008-04-30
JP2008118622A JP5163261B2 (ja) 2008-04-30 2008-04-30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ユニット
JP2008118622 2008-04-30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90063.XA Division CN101825859B (zh) 2007-10-02 2008-09-28 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03880A CN101403880A (zh) 2009-04-08
CN101403880B true CN101403880B (zh) 2011-04-20

Family

ID=40537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88761A Active CN101403880B (zh) 2007-10-02 2008-09-28 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086478A (zh)
CN (1) CN1014038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67350A (ja) * 2016-03-16 2017-09-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582A (zh) * 1996-10-07 1998-06-03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盒以及电照相成像装置
JP2005189346A (ja) * 2003-12-24 2005-07-14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582A (zh) * 1996-10-07 1998-06-03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盒以及电照相成像装置
JP2005189346A (ja) * 2003-12-24 2005-07-14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86478A (ja) 2009-04-23
CN101403880A (zh) 2009-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25859B (zh) 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
CN10135920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833273B (zh) 能够精确定位显影单元和显影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03882B (zh) 显影剂盒,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US900224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case
CN100535799C (zh) 处理单元、色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133356B (zh) 调色剂容器支撑单元及成像设备
JP5740324B2 (ja) 現像剤収容容器及びこれが適用され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46159A (zh) 显影剂盒、显影单元和成像装置
KR20200053552A (ko) 현상제 보급 용기 및 현상제 보급 시스템
US7702263B2 (en) Toner cartridge including feed opening and return opening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4132728B2 (ja)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1770197B (zh) 显影装置
CN101231496B (zh) 能够精确定位的显影剂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03880B (zh) 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
JPH0844206A (ja) 現像装置
CN205067966U (zh) 盒和盖
JP4411553B2 (ja)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03881B (zh) 显影单元
JP2004118093A (ja) 現像剤収容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の充填方法
CN102540816B (zh) 调色剂搅拌部件及具有该调色剂搅拌部件的调色剂盒
US6178305B1 (en) Toner cartridge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machine
CN101546158B (zh) 显影剂盒、显影单元和成像设备
EP2058710B1 (en) Developing unit
CN102279545A (zh) 显影装置、处理盒、成像装置和显影剂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