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5474A - 功能性粒子及使用它们的靶物质分离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功能性粒子及使用它们的靶物质分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95474A
CN101395474A CNA2007800075881A CN200780007588A CN101395474A CN 101395474 A CN101395474 A CN 101395474A CN A2007800075881 A CNA2007800075881 A CN A2007800075881A CN 200780007588 A CN200780007588 A CN 200780007588A CN 101395474 A CN101395474 A CN 101395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
target material
sample
functional group
conjun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75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臼杵直树
满永雅一
河野研二
神崎寿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axel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95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54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的粒子是可以优先结合靶物质并抑制靶物质以外的物质的结合的高密度粒子。本发明的粒子的特征是,在粒子本体的表面上固定了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粒子的密度为3.5g/cm3~9.0g/cm3,另外,粒子的本体没有贯通孔。此外,本发明的粒子还具有比表面积为0.0005m2/g~1.0m2/g的特征。

Description

功能性粒子及使用它们的靶物质分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靶物质的分离、固定化、分析、提取、精制、反应等的功能性粒子。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使用这些粒子处理靶物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细胞、蛋白质、核酸或化学物质等靶物质的定量、分离、精制及分析等生化用途中使用的功能材料,以往已知有与特定的靶物质进行特异性结合或反应的复合粒子(专利文献1:特开平4-501956号公报)。这些复合粒子带有磁性,例如可以通过使非磁性的小珠中含有磁性体材料而形成。在分离靶物质时,首先向含有靶物质的试样中提供复合粒子,使靶物质结合于复合粒子的表面。接着,通过施加磁场使复合粒子移动、集合·凝集,其后将集合·凝集的复合粒子回收,从而回收结合到复合粒子上的靶物质。象这样使用磁场或磁力的方法(以下也称为“磁分离法”或简称为“磁分离”),与离心分离法、柱分离法或电泳法等方法相比,即使对于少量的试样也可以使用,另外,具有能在短时间内实施而不使靶物质改性的特征。但是,由于使用的复合粒子的密度很小,只有1.0g/cm3~3.4g/cm3,难以有效地凝集复合粒子。象这样复合粒子的密度比较小的原因,是由于以密度低的树脂或二氧化硅作为母材,使磁性粉末材料分散于其内部进行复合粒子化。即,复合粒子的密度依赖于磁性粉末材料的量,由磁化量计算时磁性粉末材料的含量最多不超过20重量%程度,复合粒子的密度为接近于母材的较低的材料密度的值。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特开平9-503989号公报)中记载了使用密度大的氧化锆粒子的例子,但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氧化锆粒子是由具有三维内部贯通网络(即,贯通孔)的多孔质构成的,在分离靶物质时容易产生非特性结合。即,靶物质以外的物质容易与粒子结合,很难使期望的靶物质优先与粒子结合而进行分离。另外,由于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氧化锆粒子为多孔质,因此,在将这些粒子提供于含有靶物质的试样时,空气等气体进入粒子内。结果,进入的气体的浮力等发生作用而难以使粒子在试样中移动·凝集,对于靶物质的分离是不利的(即,靶物质分离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即,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在粒子的移动·凝集方面和非特异结合方面对于靶物质的分离理想的粒子。另外,本发明的任务还在于,提供使用这些粒子分离靶物质的方法或获得将靶物质固定化的粒子的方法。进而,本发明的任务还在于,提供进行使用本发明粒子的靶物质的分析、提取、精制或反应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任务,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粒子,该粒子是能结合靶物质的粒子,其特征在于,“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被固定于粒子本体的表面,粒子的密度为3.5g/cm3~9.0g/cm3,另外,粒子的本体没有贯通孔。
本发明的粒子,在其表面上被固定有“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换言之,“与靶物质结合的物质或官能团”被固定化。因此,使靶物质与粒子共存时,靶物质可以与粒子结合,因此,本发明的粒子不仅可以用于靶物质的分离、精制或提取等各种用途,本发明的粒子还可用于定制(テ—ラ—メ—ド)医疗技术用途。这里所说的“靶物质”,实质上是指不仅可以成为分离、还可以成为提取、定量、精制或分析等的各种对象的物质,只要是可直接或间接结合到粒子上的物质即可,可以是任何种类的物质。作为具体的靶物质,例如可以举出核酸、蛋白质(例如抗生物素蛋白和生物素化HRP等)、糖、脂质、肽、细胞、真菌、细菌、酵母、病毒、糖脂质、糖蛋白质、配位化合物、无机物、媒介物、低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抗体或抗原等。本发明的粒子,象这样可用于各种靶物质的分离、精制、提取或分析,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各种功能。因此,本发明的粒子可以称为“功能性粒子”。
本发明的粒子的密度为3.5g/cm3~9.0g/cm3,具有比通常用于靶物质分离的粒子的密度(或比重)大的特征。另外,本发明的粒子还具有粒子本体中不形成贯通孔、不是多孔质的形态的特征。因此,通常粒子的比表面积较小,为0.0005m2/g~1.0m2/g。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粒子本体没有贯通孔”,是指粒子本体实际上是实心的,粒子没有内部贯通网络结构。即,本说明书中所说的“粒子本体没有贯通孔”,与“粒子本体或粒子本体芯部为实心”、“即使粒子表面为凹凸状,粒子内部也不存在凹部”、以及“与通常的多孔质粒子相比时,堆积密度更大”是同义。
本发明还提供了使用上述粒子的靶物质的分离方法。该分离方法如上述那样是使用本发明的粒子从试样中分离靶物质的方法,包含以下所述的工序:
(i)使包含靶物质而构成的试样与本发明的粒子接触,使粒子与靶物质结合的工序;
(ii)将试样静置,使粒子在试样中自然沉降的工序;以及
(iii)通过回收在试样中沉降的粒子,从试样中分离靶物质的工序。
本发明的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自然沉降使结合了靶物质的粒子集合·凝集。即,本发明的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在粒子的移动·凝聚中不使用磁场或磁力,只通过粒子的自然沉降来分离靶物质。象这样仅通过粒子的自然沉降就可以分离靶物质,是因为粒子的自然沉降速度比以往快的缘故。
本发明的粒子,不仅密度大,密度为3.5g/cm3~9.0g/cm3,而且没有贯通孔,比表面积比较小,为0.0005m2/g~1.0m2/g,因此,即使不使用离心分离法和磁分离法,仅通过粒子的自然沉降而产生的移动速度就可以获得充分的分离速度。换言之,本发明的粒子不仅在密度方面、而且在比表面积方面对于自然沉降也是理想的粒子。对于“比表面积”进行说明,在比表面积大的多孔质粒子的场合,粒子内部间隙部多,将粒子提供给含有靶物质的试样时形成空气等气体进入粒子内部的状态,结果,由于进入的气体的浮力等作用而使沉降速度变慢,但本发明的粒子不具有贯通孔,比表面积为0.0005m2/g~1.0m2/g,实质上为非多孔质,因此可排除这些不利的气体的影响。
本说明书所述的“自然沉降”,是指粒子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在液体中沉降。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说的“分离”,是指从包含核酸、蛋白质、糖、脂质、肽、细胞、真菌、细菌、酵母、病毒、糖脂质、糖蛋白质、配位化合物、无机物、媒介物、低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抗体或抗原等靶物质的试样(例如人或动物的尿、血液、血清、血浆、精液、唾液、汗、泪、腹水、羊水等体液;人或动物的脏器、毛发、皮肤、爪、骨、肌肉、神经组织等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粪便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培养细胞或培养组织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病毒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菌体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土壤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植物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食品·加工食品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排水等)中分离靶物质,更具体地说,实质上表示使试样中包含的靶物质与粒子结合后,通过使结合了靶物质的粒子移动而从试样中选择分别靶物质。因此,所谓“分离速度”实质上是指结合了靶物质的粒子在试样中移动的速度,在用于自然沉降时实质上是指粒子的沉降速度。在分离速度大的场合,由试样中分离靶物质需要的时间较短即可完成。另外,在本发明的粒子具有磁性的场合,认为通过施加磁场,可附加地增大分离速度。
本发明的粒子,仅仅通过使其自然沉降就能获得充分的分离速度,因此,使用本发明的粒子时,不需要使用复杂的装置就可进行靶物质的分离、固定化、分析、提取、精制或反应等。换言之,使用本发明的粒子时,可获得进行靶物质的分离、固定化、分析、提取、精制或反应的简易的系统。另外,本发明的粒子对于这样的系统小型化或薄片化也是有效的。
在这里,本发明的粒子不仅密度大,比表面积小,仅为0.0005m2/g~1.0m2/g,而且实质上可认为是非多孔质,因此可抑制靶物质以外的物质与粒子的非特异结合。换言之,由于粒子的非多孔质,可吸收、吸附靶物质以外的物质的粒子细孔或粒子表面比较少或实质上不存在,可抑制靶物质以外的物质与粒子结合。
这样,本发明的粒子可抑制非特异结合,因此,通过简易的操作即可有效进行靶物质的精制或分离。
另外,本发明的粒子本体表面上还可以粘附聚合物。在这种场合,“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被固定于该粘附的聚合物(以下也称为“粘附聚合物”)表面。这样,即使在“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难以与粒子本体共价结合的场合,也可将“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固定化于粒子表面上。另外,在被固定化于粒子本体表面上的“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有可能在各种使用条件下的用途中从粒子本体表面分离的用途中,通过将“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固定化于粘附聚合物上,可防止从粒子本体表面的分离。另外,作为粘附的聚合物,选择各种分子或金属粒子等难以透过的聚合物时,可抑制金属离子(即,作为粒子的构成成分的金属粒子)由粒子本体表面或粒子内部溶出,在粒子的各种用途中,可抑制金属离子等引起的不需要的反应。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分离方法中使用的粒子不仅密度大,而且本发明粒子的比表面积较小,为0.0005m2/g~1.0m2/g,实质上可认为是非多孔质的粒子。结果,将该粒子供给含有靶物质的试样时,可以抑制成为空气等气体进入粒子内部的状态,仅通过自然沉降就可以获得充分的分离速度。进而,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分离方法中使用的粒子是可抑制“靶物质以外的物质与粒子结合的非特异结合”的粒子。因此,在本发明的分离方法中,即使在试样中含有靶物质以外的物质,也可使靶物质优先与粒子结合,可效率良好地分离靶物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方法的工艺过程的图。
图2是作为实施例1原料粒子的非多孔质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的照片。
图3是作为实施例1原料粒子的非多孔质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的表面扩大照片。
图4是作为比较例6原料粒子的多孔质二氧化硅粒子r6的照片。
图5是作为比较例6原料粒子的多孔质二氧化硅粒子r6的表面放大照片。
另外,附图中的标号表示以下的要素:
1...本发明的粒子、2...靶物质、3...靶物质以外的物质、4...试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首先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粒子,然后说明本发明的分离方法。
本发明的粒子具有适合于靶物质分离的密度。即,该粒子具有被分散于下列试样中时粒子的沉降速度比较大的密度:人或动物的尿、血液、血清、血浆、精液、唾液、汗、泪、腹水、羊水等体液;人或动物的脏器、毛发、皮肤、爪、骨、肌肉或神经组织等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粪便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培养细胞或培养组织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病毒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菌体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土壤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植物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食品、加工食品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排水等。粒子的密度小于3.5g/cm3时,仅靠自然沉降产生的粒子移动速度在实用上不理想,另一方面,粒子密度大于9.0g/cm3时,对于结合靶物质时进行的搅拌是不理想的。因此,本发明的粒子密度为3.5g/cm3~9.0g/cm3,更优选为5.0g/cm3~8.0g/cm3,进一步优选为5.5g/cm3~7.0g/cm3。在这里,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密度”是指仅以物质自身所占的体积作为密度计算用体积的真密度,可通过使用制真密度测定装置ウルトラピクノメ—タ—1000(ユアサアイオニクス公司制造)求得。
本发明的粒子的优选比表面积为0.0005m2/g~1.0m2/g,更优选为0.005m2/g~0.5m2/g,进一步优选为0.01m2/g~0.2m2/g,例如为0.01m2/g~0.05m2/g。因此,本发明的粒子实质上可以看作非多孔质,可以抑制靶物质以外的物质与粒子结合的可能性(即,“非特异结合的可能性”)。这意味着靶物质的分离精度提高了。另外,本发明的粒子实质上为非多孔质,且没有贯通孔(即,内部贯通网络结构)等,因此,将粒子供给含有靶物质的试样时,可以抑制空气等气体进行粒子内部,仅通过使其自然沉降就能获得充分的分离速度。
另外,本发明书中所述的“比表面积”,是使用比表面积细孔分布测定装置SA3100(コ—ルタ—公司制造)求得的比表面积。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粒子仅通过自然沉降就能获得充分的分离速度。即,在含有靶物质的试样中粒子的自然沉降速度加快。
至于粒子本体的材质,本发明的粒子只要具有上述那样的密度和比表面积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制。优选的是,粒子本体由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形成,例如由选自由氧化锆(氧化锆、加钇氧化锆)、氧化铁、氧化铝、镍、钴、铁、铜及铝构成的一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材料形成。
本发明的粒子,带有磁性也是有效的。(以下,将带有磁性的本发明粒子称为“磁性粒子”)。这是因为,对于粒子的自然沉降可以辅助地进行磁分离操作。结果可以使粒子更快地移动,可以在更短时间里分离靶物质(更具体地是“结合在粒子上的靶物质”)。另外,通过磁力将粒子集中于特定部分并固定,可容易地进行移液或倾析。
另外,在粒子本体表面设有粘附聚合物的场合,由于通常难以赋予粘附聚合物以磁性,因此优选使用粒子本体带有磁性的粒子。
至于磁性粒子本体的材质,只要粒子带有磁性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磁性粒子的本体可以由选自包含过渡金属和铁而构成的石榴石结构的氧化物、铁氧体、磁铁矿以及γ-氧化铁组成的一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铁氧化物形成。或者,磁性粒子的本体也可以是包含选自由镍、钴、铁及含有这些金属的合金组成的一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上金属材料构成。这里所说的“包含过渡金属和铁而构成的石榴石结构的氧化物”通常称为YIG,例如可以举出由组成式Y3Fe5O12表示的化合物或者用铋取代该化合物中的Y的一部分而得到的BixY3-xFe5O12(0<X<3)。
作为其他的方法,磁性粒子可通过用磁性物质被覆不带磁性的粒子而形成,或者通过在不带磁性的粒子上仅粘附磁性物质而形成。在被覆和粘附磁性物质的时,可使用化学镀法、电镀法、溅射法、真空蒸镀法、离子镀法或化学蒸镀法等。另外,这里所述的“不带磁性的粒子”,例如可以举出由氧化锆(氧化锆、加钇氧化锆)或氧化铝等组成的密度高的粒子。另外,高密度的磁性物质的比例高时,可使用由密度更低的铝、二氧化硅、树脂等组成的粒子。作为在被覆或粘附中使用的“磁性物质”,与上述带有磁性的粒子的材质同样,不仅可举出铁氧体、磁铁矿以及γ-氧化铁或含有过渡金属和铁而构成的石榴石结构的氧化物等的铁氧化物,还可举出镍、钴、铁或含有这些金属的合金。
通过被覆或粘附磁性物质来得到磁性粒子时,在粒子表面形成的磁性物质覆膜的量过少时,粒子磁化的值减小,进行磁分离时不理想。因此,相对于粒子(含有磁性物质覆膜的粒子)的体积,磁性物质覆膜的体积优选为5%以上。磁性物质覆膜的厚度,相对于粒子(含有磁性物质覆膜的粒子)的直径优选为1.7%以上的厚度。附带说一下,不仅考虑将磁性物质覆膜提供给“不带磁性的粒子”的状态,还要考虑在“不带磁性的粒子”的内部含有磁性物质的状态。
作为磁性粒子的磁特性,例如有“饱和磁化”和“顽磁力”。通常,饱和磁化的值越大,粒子对于磁场的应答性越高。在此,对于象本发明这样密度比较大的粒子,为了使之带有磁性,必须向不带磁性的粒子的表面或内部供给磁性物质。在此,由于磁性物质比不带磁性的粒子的密度小,因此,必须通过限制所提供的磁性物质的量,维持必要的密度。另外,在粒子本体上粘附非磁性的聚合物的场合,与粒子仅由磁性物质组成的场合相比,实际上难以获得大的饱和磁化。由以上所述,可以说实际上难以获得比85A·m2/kg大的饱和磁化。另一方面,饱和磁化小于0.5A·m2/kg时,粒子对于磁场的应答性低于必要以上,因而也不可取。因此,本发明的粒子的饱和磁化量优选为0.5A·m2/kg~85A·m2/kg(0.5emu/g~85emu/g),更优选为3A·m2/kg~10A·m2/kg(3emu/g~10emu/g),例如为4A·m2/kg~7A·m2/kg(4emu/g~7emu/g)。另外,通常顽磁力的值大时,粒子容易凝集。但是,顽磁力的值过大时凝集作用过强,粒子不能分散,因此,对于结合靶物质来说是不利的。因此,顽磁力优选为0kA/m~2kA/m(0~300奥斯特),更优选为0kA/m~15.95kA/m(0~200奥斯特),进一步优选为0kA/m~7.97kA/m(0~100奥斯特)。
本说明书中所述的“饱和磁化”和“顽磁力”的值,是使用振动试样型磁力计(东英工业制造、VSM-5型)测定的值。具体地说,“饱和磁化”的值是通过施加797kA/m(10千奥斯特)的磁场时的磁化量求得的值。“顽磁力”的值是施加797kA/m的磁场后,使磁场返回至零,进而逆方向缓缓增加磁场时,磁化量为零的施加磁场的值。
本发明的粒子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球形、椭圆体形、粒形、板形、针形或多面体形(例如立方体形)等。但是,在与靶物质结合时,为了减小粒子间的偏差,优选粒子形状为规则的形状,特别优选为球形。另外,不带磁性的粒子本体上设置有磁性物质覆膜时,“不带磁性的粒子本体”优选具有球形形状或椭圆形形状。
本发明的粒子的平均尺寸(即“平均粒子尺寸”)优选为1μm~1mm。这是因为,平均粒子尺寸小于1μm时,在靶物质分离时,很难使粒子的自然沉降产生的移动速度足够大,另一方面,平均粒子尺寸大于1mm时,在与靶物质的结合之前粒子已经沉降,存在无法将靶物质充分分离的可能性。更优选的是5μm~500μm的平均粒子尺寸,进一步优选的是10μm~100μm的平均粒子尺寸。这里所述的“粒子尺寸”,实质上是指在粒子的所有方向上的长度(在粒子本体上粘附聚合物的场合,也包含粘附的聚合物的厚度的粒子长度)中为最大的长度,所谓“平均粒子尺寸”(即“粒子的平均尺寸”),实质上是指根据粒子的电子显微镜照片或光学显微镜照片,测定例如300个粒子的尺寸,作为其算术平均计算出的粒子尺寸。另外,由纯金属构成的粒子,其尺寸变小时容易发生快速的氧化,在某些场合存在发生着火的危险性,但象本发明那样比较大的粒子尺寸,不易发生快速的氧化,降低了粒子着火的危险性。
本发明的被固定于粒子本体表面的“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以下也称为“可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优选为选自由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链霉抗生物素蛋白及中性抗生物素蛋白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物质。另外,被固定化于本发明粒子的本体表面的“能结合靶物质的官能团”(以下也称为“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优选为选自下述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官能团:羧基、羟基、环氧基、对甲苯磺酰基、琥珀酰亚胺基、马来酰亚胺基、硫醇基、硫醚基及二硫基等硫化物官能基、醛基、迭氮基、酰肼基、伯氨基、仲氨基、叔氨基、亚氨酸酯基、碳化二亚胺基、异氰酸酯基、碘乙酰基、羧基的卤素取代物、以及双键。另外,“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也可以是上述官能团的衍生物。
本说明书所述的“固定化”,实质上是指“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通常存在于粒子本体表面附近的状态,不一定只表示“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直接被安装于粒子本体的表面上的状态。另外,所谓“固定化”,实质上是指“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官能团”被固定化于粒子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不一定是“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官能团”被固定化于粒子的整个表面上。但作为优选的方式,“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官能团”存在于粒子整个表面上,使得粒子本体被“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官能团”内包。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述的“靶物质结合”的用语,不仅包含靶物质被粒子“吸附”或“吸收”的形式,也包含靶物质与粒子之间产生各种“亲合力”而引起的靶物质与粒子结合的形式。
由于“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被固定化于本发明的粒子本体上,因此,通过这些物质或官能团作为媒介使靶物质结合到粒子上。
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固定化于粒子本体上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能使“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结合或粘附于粒子本体上即可,可以使用任何方法。不限于使“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直接结合或粘附于粒子本体上,根据需要,也可以预先将含硅物质(例如硅氧烷、硅烷偶联剂及硅酸钠等)或具有靶物质可能结合或粘附的官能团的树脂等其他物质附着或导入粒子本体,或者对粒子本体表面实施贵金属粘附处理,再通过预先将具有靶物质可能结合或附着的官能团的含硫化合物等其他物质粘附或导入粒子本体中,可容易地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固定化于粒子上。另外,在使用含硅物质的场合,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固定化于粒子本体表面的同时,这些含硅物质也存在了。
下面说明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固定化于粒子本体上的方法的一例个例子。例如,通过使粒子本体表面与具有环氧基或氨基的硅烷偶联剂反应,可以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固定化于粒子上。
同样地,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固定化于粒子本体上的方法也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能使“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结合或附着于粒子上的方法即可,可以使用任何方法。例如,根据需要可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进行化学处理并变换成另外的官能团,从而可改变反应性或吸附性等。与“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同样,不仅可使“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直接结合或附着于粒子本体上,还可根据需要,预先将含硅物质(例如硅氧烷、硅烷偶联剂及硅酸钠等)、具有靶物质可能结合或附着的官能团的树脂等其他物质附着或导入粒子本体,或者,对粒子本体表面实施贵金属粘附处理,再通过预先将具有靶物质可能结合或附着的官能团的含硫化合物等其他物质附着或导入粒子本体中,可容易地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固定化于粒子上。例如,使用含硅物质的场合,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固定化于粒子本体表面的同时,这些含硅物质也存在了。
以下,作为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固定化于粒子上的方法的一例,说明使用硅氧烷的方法。
《使用硅氧烷的官能团的固定化》
这一方法是使用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以下简称“TMCTS”)预先被覆粒子本体表面的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在粒子本体表面上仅形成一层TMCTS膜时,终止反应。
<前处理工序>
首先,在使前体粒子分散于有机溶剂中而得到的分散液中加入TMCTS。此时,添加对于在粒子表面形成一层TMCTS来说足够量的TMCTS。接着,将分散液蒸发,从分散液中除去溶剂,在真空干燥器中将粒子加热干燥,随后在150℃的恒温槽内加热。使用的有机溶剂只要是用蒸发器容易进行蒸发的沸点低的溶剂即可,可以使任何种类的溶剂,例如可举出甲苯、己烷或苯等。另外,真空干燥器内部进行加热干燥时,与化学蒸镀法(CVD法)具有相同的效果,因此,加热温度必须在TMCTS蒸发并且不发生分解等的范围内。具体地说,优选30~80℃左右的加热温度。最后进行的恒温槽中的加热工序,是粘着于粒子表面的TMCTS进行彼此反应的过程。温度过高时,TMCTS容易发生分解,同时,长时间实施时,在接着进行的官能团的固定化工序中必须的反应点消失了,因此优选100~200℃的加热温度和2小时以内的反应时间。另外,通过粒子成为疏水性,可确认在粒子表面形成了TMCTS膜。
<官能团的固定化工序>
在上述前处理工序后接着进行官能团的固定化工序。包含进行固定化的官能团的化合物,其末端必须存在双键,除此以外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在使用的化合物中,官能团与双键部位之间可以是任何结构。另外,官能团不限于一个,可以是多个。另外,可以将多个不同种类的官能团固定化。
例如,在将环氧基或羧基等官能团进行固定化的反应过程中,TMCTS中包含的Si-H部分与包含环氧基或羧基等官能团的化合物的双键部彼此反应,官能团被导入粒子表面。作为具体的操作,将前处理工序中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溶剂中,在加温状态下添加反应催化剂和具有要固定化的官能团的化合物,进行反应数小时。所使用的溶剂,只要能溶解具有要固定化的官能团的化合物并且即使加热到60℃以上也可得到稳定的反应速度即可,可以是任一种溶剂,例如可举出水、乙二醇等。同样地,反应催化剂只要能促进上述反应即可,可以使用任一种催化剂,例如可使用氯铂酸等。
下面,对“粒子本体上粘附了聚合物的粒子”的形式进行说明。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在粒子本体的表面的一部分上粘附了聚合物,“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被固定化于粒子本体或聚合物的表面。另外,作为其他的方式,在粒子本体的整个表面上被覆聚合物,“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被固定化于聚合物在表面。在聚合物被覆粒子本体的整个表面的场合,根据粒子具有的形态,也可将本发明的粒子称为“内包粒子”或“芯-壳结构的粒子”。
粘附在粒子本体表面上的聚合物,优选为有助于“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的固定化的聚合物,可根据“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的种类、粒子的使用条件以及其他必要的特性等任意进行选择。如果例示有代表性的聚合物,可以举出选自下组中至少一种以上的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聚苯乙烯或其衍生物、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乙烯醚、聚氨酯、聚酰胺、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烯丙基胺及聚乙烯亚胺。另外,并不限定于这些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也可以是这些化合物的改性物或共聚物。进而,可以是羟基烷基纤维素、羧基烷基纤维素或褐藻酸钠等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或者壳聚糖、甲壳质、淀粉、明胶或阿拉伯胶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等聚合物。另外,也可以是预先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能够结合或附着的官能团导入的聚合物。
在以抑制金属离子(即,构成粒子本体的金属离子)由粒子表面或粒子内部溶出为主要目的的场合,可以选择构成粒子本体的各种分子或金属粒子等难以透过的粘附聚合物,例如,在水系中使用粒子的场合,可以选择不易透过水的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乙烯醚或聚醋酸乙烯酯等聚合物。
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粘附”,实质上是指聚合物粘着或存在于粒子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的状态,聚合物不一定粘着或存在于粒子本体的整个表面上。但是,作为优选的形式,粒子本体的整个表面被聚合物被覆、使得粒子本体被聚合物被膜内包。粒子本体的整个表面被聚合物被覆时,要固定化于聚合物表面的“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更多,因而是优选的,不仅如此,在可抑制由粒子本体的构成材料产生的金属离子(即,构成粒子本体的金属离子)等的溶出方面也是优选的。
将聚合物粘附于粒子本体上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能使聚合物粘着于粒子本体表面上即可,可以使用任何方法。例如,可举出以下方法。
(1)从前体粒子的表面开始聚合的方法。
(2)在前体粒子的存在下进行聚合,使聚合物在粒子表面析出的方法。
(3)在单体乳液中内包前体粒子、进行聚合的方法。
(4)在预先聚合得到的聚合物的溶液中将前体粒子混合、使聚合物在粒子表面析出的方法。
下面更具体地说明上述方法。采用(1)的方法,使引发剂或链转移剂结合或粘附于前体粒子的表面,通过使聚合物从粒子表面扩展,使聚合物粘附于前体粒子的表面。采用(2)的方法,在进行聚合反应的同时,使用析出的聚合物在前体粒子的存在下进行聚合,使聚合物粘附于前体粒子表面。聚合物和粒子以互相拉的方式选择各自的电荷,或者通过将聚合性双键固定于粒子表面等,可以进行更有效的粘附。采用(3)的方法,选择可形成单体乳液的单体与溶剂的组合,在由此得到的单体乳液中内包前体粒子进行聚合,可使聚合物粘附于粒子表面。此时,可进行使单体亲合性好的表面处理或使用表面活性剂等,使得前体粒子优先存在于单体乳液中。另外,采用(4)的方法,通过将前体粒子混入聚合物溶液中,添加不良溶剂或者改变pH,并加入大量的盐,使聚合物的溶解性降低而析出,将聚合物粘附于前体粒子的表面。此时,电荷的选择或聚合性双键的固定等方法是有效的。另外,也可以将前体粒子交替浸于电荷不同的聚合物溶液中,在粒子表面形成叠层。
另外,在上述的方法中,微胶囊化方法、乳液聚合等各种方法是以往公知的,可使用这些方法来实施。
在聚合物的粘附处理之前,还可以对前体粒子的表面进行特定的处理。例如,除磁化处理外,可以进行利用金属或无机物的涂覆处理、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处理、使用硅烷偶联剂或钛偶联剂等反应性物质的处理、硅氧烷被覆处理和向硅氧烷中的Si-H导入官能团的处理(氢化硅烷化反应)、酸处理或碱处理、溶剂洗涤处理、或者研磨处理等。通过这些处理,可以除去前体粒子表面的污垢、控制前体粒子表面的电荷、向粒子表面导入反应性官能团,因此可提高聚合物的粘附效率,或者提高粘附聚合物与粒子表面的结合力。另外,使用硅氧烷或硅烷偶联剂等含硅物质时,认为在本发明的粒子的本体表面上,除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官能团”和粘附聚合物以外,还存在这些含硅物质(例如,硅化合物可以存在于粒子本体表面与粘附聚合物表面之间)。预先使引发剂和/或聚合性双键结合或吸附于前体粒子表面而进行聚合时,容易产生粘附聚合物的表面析出,因此有利于聚合物的粘附处理。此外,也可以进行非特异结合的减少、金属离子等溶出的抑制、密度的调整、赋予颜色或荧光等、赋予其他的特性的处理。
也可对粘附聚合物进行交联处理。使粘附聚合物进行交联时,可提高粘附聚合物的耐久性、耐溶剂性或低膨胀性等特性。交联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分类如以。
(1)a.在对于前体粒子进行聚合物粘附处理时交联、b.在对于前体粒子进行聚合物粘附处理后交联;
(2)a.添加交联剂(也包括在室温或低温下进行的交联)、b.将交联性官能团导入聚合物中;
(3)a.热交联、b.放射线交联。
应注意,可以将上述方法(1)、(2)和(3)进行各种组合。例如,作为将(1)a和(2)a和(3)a这三项进行组合的例子,可举出:在由前体粒子的表面开始聚合或者使聚合物析出于前体粒子的表面、从而进行粘附聚合物的处理时,包含2官能性单体而进行加热处理的方法,或者,在单体乳液中内包前体粒子进行聚合处理时,包含2官能性单体而进行加热处理的方法。另外,作为将(1)b和(2)a和(3)a这三项进行组合的例子,可举出:在通过具有羧基的聚合物的析出或具有羧基的单体的聚合而粘附前体粒子的系统中,粘附后添加多官能性环氧交联剂,加热进行交联的方法。另外,在同样的系统中,也可以考虑使用羟基代替羧基、使用异氰酸酯交联剂代替环氧交联剂来进行交联的方法。作为属于(2)b的例子,可举出在粘附聚合物中导入环氧基、异氰酸酯基或双键等的方法。其中,为了导入环氧基或异氰酸酯基,可以使用(3)a,为了导入双键,可以使用(3)b。
据认为,在使用粘附聚合物时,“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被固定化于本发明的粒子的本体表面和/或粘附聚合物表面上。
在粒子本体的表面设置粘附聚合物的方式中,使“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固定化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可使“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结合或附着于粒子本体上即可,可以使用任何方法。进而,“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的固定化,可以在聚合物的粘附处理之前、粘附处理中或粘附处理之后的任一个阶段进行。
在粒子本体的表面设置粘附聚合物的方式中,作为使“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固定化的方法,例如有在要粘附的聚合物的聚合反应时,将具有“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的单体进行聚合或共聚合的方法。此时,作为具有“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的单体的例子,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氰酸酯基烷基酯、对苯乙烯磺酸(盐)、二羟甲基丙酸、N-烷基二乙醇胺、(氨基乙基氨基)乙醇或赖氨酸等。
在粒子本体的表面设置粘附聚合物的方式中,将“对于靶物质的结合性更高的官能团”固定化时,可以将具有以下两个官能团的化合物附加导入粒子中,所述两个官能团是在上述方法中对于导入粘附聚合物中的官能团a具有反应性的其他官能团b和“对于靶物质的结合性更高的官能团c”。此时,通过官能团a和官能团b进行结合,可获得将“对于靶物质的结合性更高的官能团c”固定化的粒子。另外,与要想使粘附聚合物表面与“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之间离开时或使粒子本体表面与“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之间离开时(即,要想导入“链(リンカ—)”时)同样,可以将具有对于被导入的官能团a具有反应性的其他官能团b和“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的2个官能团的化合物,附加地导入到官能团a被导入的粒子中(此时同样地通过官能团a和官能团b的结合,“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被固定化于粒子上)。另外,可反复进行两次以上这些化合物的导入,使链更长。粘附聚合物表面和“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之间更加离开或粒子本体表面和“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之间更加离开时,“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的自由度提高,不仅其反应性提高,靶物质的自由度也提高,可以期待不抑制靶物质的功能等有利的效果。将由粘附聚合物主链到官能团的原子数定义为链的长度时,链的长度为5个原子以上、50个原子以下时,可特别期待上述效果。附带而言,作为链的主链,特别优选使用生态关联物质等的非特异吸附性低的物质(例如聚乙二醇链)。
在粒子本体的表面设置粘附聚合物的方式中,使“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固定化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可使“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结合或附着于粒子上即可,可以使用任何方法。“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的固定化,可以在聚合物的粘附处理之前、被覆处理中或被覆处理之后的任一个阶段进行。
例如,可以采用与导入上述“靶物质可能结合的官能团”的方法同样的方法,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固定化于粒子上。举例来说,可以预先将具有与“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结合性的官能团导入粒子本体表面或粘附聚合物表面,通过该官能团将“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固定化于粒子上。另外,使用疏水性聚合物作为粘附聚合物,使用疏水性物质作为“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时,由于在水中产生疏水性物质相互吸附的所谓“疏水性相互作用”,可以将疏水性的“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固定化于粘附聚合物表面。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粒子与靶物质的结合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粒子与靶物质共存时,通过“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官能团”与靶物质之间产生的吸附力或亲合力,靶物质与粒子结合。因为以下分类进行说明,“吸附”与“化学吸附”含义相同。
作为由“吸附力”引起靶物质与粒子结合的方式的一个例子,“靶物质”为抗生物素蛋白,粒子本体由氧化锆形成,“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官能团”为环氧基。
关于“亲合力”,根据与靶物质间产生的亲合力的种类,被固定化于粒子本体表面的“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官能团”可以大致分类为以下五种(另外,在各分类中举出的物质或官能团只是例示,也可以考虑其他物质或官能团)。另外,由这样的亲合力引起时,“靶物质可能结合的物质或官能团”在下文中称为“具有亲合性的物质或官能团”。
(1)与靶物质之间产生的亲合力起因于静电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 π-阳离子相互作用或偶极相互作用的“具有亲合性的物质或官能团”的例子
二氧化硅、活性炭、磺酸基、羧基、二乙基氨基乙基、三乙基氨基乙基、苯基、精氨酸、纤维素、赖氨酸、聚赖氨酸、聚酰胺、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冠醚或具有π电子的环状化合物,或它们的官能团衍生物、氧结合体或荧光探针结合体等
(2)与靶物质之间产生的亲合力起因于疏水相互作用的“具有亲合性的 物质或官能团”的例子
烷基、十八烷基、辛基、氰丙基或丁基或苯基、或者它们的官能团衍生物、氧结合体或荧光探针结合体等
(3)与靶物质之间产生的亲合力起因于氢键的“具有亲合性的物质或官 能团”的例子
DNA、RNA、寡(dT)、甲壳质、壳聚糖、直链淀粉、纤维素、糊精、葡聚糖、支链淀粉、多糖、赖氨酸、聚赖氨酸、聚酰胺、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或β-葡聚糖、它们的官能团衍生物、氧结合体或荧光探针结合体等
(4)与靶物质之间产生的亲合力起因于配位键的“具有亲合性的物质或 官能团”的例子
亚氨二乙酸、镍、镍离子、镍配位合物、钴、钴离子、钴配位合物、铜、铜离子或铜配位合物、或它们的氧结合体或荧光探针结合体等
(5)与靶物质之间产生的亲合力起因于生物化学的相互作用的“具有亲 合性的物质或官能团”的例子(生物化学的相互作用:包括与生物体分子有关的相互作用,抗原·抗体反应、配位基·受体键、氢键、配位键、疏水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π-阳离子相互作用、偶极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等单独或两种以上联系而发挥相互作用)
抗原、抗体、受体、配位体、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链霉抗生物素蛋白、中性生物素、二氧化硅、活性炭、硅酸镁、羟基磷灰石、白蛋白、直链淀粉、纤维素、凝集素、A蛋白、G蛋白、S蛋白质、糊精、葡聚糖、支链淀粉、多糖、钙调蛋白、镍、镍离子、镍配位化合物、钴、钴离子、钴配位化合物、铜、铜离子或铜配位化合物、明胶、N-乙酰葡糖胺、亚氨二乙酸、氨基苯基硼酸、乙二胺二乙酸、氨基苄脒、精氨酸、赖氨酸、聚赖氨酸、聚酰胺、二乙基氨基乙基、三乙基氨基乙基、ECTEOLA-纤维素、纤连蛋白、玻连蛋白、包含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RGD)酸排列的肽、昆布氨酸、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胶原蛋白、刀豆素A、腺苷5′磷酸(ATP)、ADP、ATP、烟碱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吖啶色素、抑肽酶、卵类粘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等抑制剂类、磷酰乙醇胺、苯丙氨酸、鱼精蛋白、汽巴克隆蓝、普罗西奥红、肝素、谷胱苷肽、DIG、DIG抗体、DNA、RNA、寡(dT)、甲壳质、壳聚糖、β-葡聚糖、磷酸钙、磷酸氢钙、透明质酸、弹性素、丝胶蛋白或丝纤蛋白、或它们的官能团衍生物、氧结合体或荧光探针结合体等
由上述分类可知,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具有亲合性”,实质上是指在靶物质和被固定化于粒子上的物质或官能团之间产生静电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π-阳离子相互作用、偶极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氢键或配位键等。应注意,根据被固定化于粒子本体上的物质或官能团的种类,有的场合兼具两种以上的上述亲合性,有的场合存在在上述分类中重复的物质或官能团。另外,没有必要一定限制于上述分类,只有是对靶物质有作用,具有使靶物质存在于粒子表面或其附近的功能即可,可以将任一种物质或官能团固定化于粒子上(举例来说,可以考虑具有与靶物质的互补性形状产生的亲合性的物质)。
将“对靶物质具有亲合性的物质或官能团”固定化于成为前体的粒子的表面上的方式或方法没有任何限制。例如,可以通过使高分子、无机化合物、低分子链或偶联剂等介于其间,利用结合作用、吸附作用或吸收作用将“对靶物质具有亲合性的物质或官能团”固定化于未固定的粒子表面。另外,可以使用一般的粒子被覆法,将“对靶物质具有亲合性的物质或官能团”固定化于未固定的粒子表面。
下面说明将“对靶物质具有亲合性的物质”固定化于粒子本体上的方法的一个例子。例如,使用抗体作为“对靶物质具有亲合性的物质”时,采用上述使用硅氧烷的官能团的固定化方法,使硅氧烷的Si-H部分与具有双键和环氧基的化合物(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反应,将环氧基固定化于粒子表面。进而,通过将得到的粒子在水中与抗体一起进行搅拌,可将抗体固定化于粒子上。
另外,将“对靶物质具有亲合性的官能团”固定化于粒子表面的方法,例如也可通过如上述那样使用硅氧烷的方法来进行。
下面,详细说明使用本发明的粒子的分离方法。该分离方法是使用上述本发明的粒子,从试样中分离靶物质或得到固定了靶物质的粒子的方法。本发明的分离方法包含以下工序:
(i)使包含靶物质而构成的试样与本发明的粒子接触,从而使粒子与靶物质结合的工序;
(ii)将试样静置,使粒子在试样中自然沉降的工序;以及
(iii)通过回收在试样中沉淀的粒子,将靶物质从试样中分离或得到固定了靶物质的粒子的工序。
在工序(i)中,使包含靶物质而构成的试样与本发明的粒子接触,粒子与靶物质相互结合(参照图1(a))。例如,通过对包含靶物质而构成的试样供给粒子,使试样与粒子接触。根据需要可进行搅拌处理来促进结合。所供给的粒子一般不是单一的粒子,可以提供上述那样平均尺寸1μm~1mm的粒子存在多个的粉末形式的粒子。所提供的粉末形式的粒子的量,取决于与试样的种类或分离用途等的关系,总的来说并非特定,举例来说,可以由一个粒子起使用,根据分析、研究用途,可一直到克单位(10-2g~103g程度),在工业上利用时,由千克单位(1~103kg程度)到吨单位(1~10t程度)。
在工序(ii)中,为了进行粒子的自然沉降,包含靶物质而构成的试样,最好是在装入例如烧杯、量筒、试管、微管、生物芯片、化学芯片、μ-TAS芯片等的状态下使用。
靶物质与粒子的结合,是由它们之间产生的吸附力或亲合力引起的。更具体地说,通过被固定化于粒子本体的“可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与靶物质之间产生吸附力或亲合力,靶物质与粒子相互结合。另外,根据供给试样中的粉末状态的粒子的量,也可存在不与靶物质结合的粒子(例如过剩地提供粒子的场合)。另外,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粒子,是可以抑制靶物质以外的物质与粒子结合的非特异结合的粒子。因此,即使试样中包含靶物质以外的物质,靶物质也可以优先与粒子结合。
如上所述,靶物质例如是核酸、蛋白质(例如抗生物素蛋白和生物素化HRP等)、糖、脂质、肽、细胞、真菌、细菌、酵母、病毒、糖脂质、糖蛋白质、配位化合物、无机物、媒介物、低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抗体或抗原等。另外,如上所述,试样例如是人或动物的尿、血液、血清、血浆、精液、唾液、汗、泪、腹水、羊水等体液;人或动物的脏器、毛发、皮肤、爪、骨、肌肉或神经组织等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粪便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培养细胞或培养组织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病毒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菌体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土壤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植物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食品或加工食品的悬浮液、提取液、溶解液或破碎液;排水等。
在工序(ii)中,将提供了粒子的试样静置,使本发明的粒子在试样中自然沉降(参照图1(b))。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粒子,具有如上所述的密度特性和比表面积特性,因此可获得比较快的自然沉降速度。换言之,使用的粒子不仅密度大,而且粒子的比表面积较小,为0.0005m2/g~1.0m2/g,实质上可以看作非多孔质的,因此,将粒子供给包含靶物质的试样时,可以抑制其成为空气等气体进入粒子内部的状态(即,粒子内部不存在气体,因此可排除气体产生的浮力作用等的影响)。结果,不仅使粒子自然沉降,还能得到足够的分离速度。
在工序(iii)中,通过回收在试样中沉淀的本发明的粒子(参照图1(c)),可以从试样中分离靶物质或者得到将靶物质固定化的粒子。例如,由于自然沉降,使得粒子沉淀于试样下部区域或容器底部区域,在试样的上部区域形成了上清液。因此,用移液管等将澄清部分吸入除去,即可回收在试样中沉淀的粒子。如上所述,所回收的粒子上结合有靶物质,通过回收粒子可将靶物质从试样中分离。
这样,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分离试样中的靶物质,或获得将靶物质固定化的粒子,因此应用这些方法,可进行细胞、蛋白质、核酸或化学物质等各种物质的分析、提取、精制及反应等。更具体地说,除了进行上述靶物质的分离、固定化的方法以外,进行靶物质的分析、提取、精制或反应等的方法成为可能。例如,采用“进行靶物质的分析的方法”,将固定了作为靶物质的“可与检测对象物质结合的抗体”的粒子装入芯片内,通过在芯片中注入检测对象物质,将检测对象物质固定在芯片内粒子上,进而以结合于检测对象物质的酶、荧光色素、磁性体等结合的抗体作为标记,通过吸光、化学发光、荧光或磁等来检测出检测对象物的质量。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对检测对象物质进行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另外,检测对象物质为核酸时,在装填了固定作为靶物质的“可与检测对象核酸结合的核酸”的粒子的方式中,通过将固定了酶或荧光色素的检测对象核酸注入芯片内,将检测对象核酸固定在芯片内粒子上,利用吸光、化学发光、荧光或磁等检测出检测对象核酸量,从而可以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检测对象核酸。此时,各反应阶段可以在芯片上存在多个反应槽中的同一地方进行,也可以在另外的地方进行。另外,可以在芯片上存在的多个反应槽间移动,或者可使用重力用于反应槽中的搅拌。另外,采用“提取靶物质的方法”或“精制靶物质的方法”时,在上述本发明的方法的工序(iii)的分离后,通过使用可使靶物质由粒子向外游离的物质,或者进行必要的加热、冷却等处理,可提取或精制靶物质。进而,采用“进行靶物质的反应的方法”时,在芯片内装填固定了可与靶物质结合的物质的粒子的方式中,通过在芯片中注入靶物质,将靶物质固定在芯片内粒子上,在芯片上存在的多个反应槽的各处进行混合、加热、搅拌、紫外线照射等,可实施靶物质的反应。此时,芯片上存在的多个反应槽间的移动或各反应槽中的搅拌,可以使用重力。另外,可将酶或催化剂固定于粒子上,利用重力投入到反应系中。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1)在靶物质的分离时,为了进一步抑制对于粒子的非特异结合或非特异吸附,(2)为了控制粒子的亲合性,或者(3)为了作为导入官能团的基材使用等目的,可以在粒子本体表面粘附选自下列物质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物质: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聚(2-乙基-2-噁唑啉)、聚二甲基丙烯酰胺、葡聚糖、支链淀粉、琼脂糖、琼脂糖凝胶、直链淀粉、纤维二糖、甲壳质、壳聚糖、多糖、正常血清、牛血清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酪蛋白、脱脂奶粉及它们的官能团衍生物。作为粘附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通常的粒子的被覆方法。例如,使用聚乙二醇时,将“可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固定化于粒子本体表面的同时,使得该聚乙二醇存在。
另外,上述的本发明包含以下方式:
第1方式:一种粒子,该粒子是能结合靶物质的粒子,其特征在于,在粒子本体的表面上固定了“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粒子的密度为3.5g/cm3~9.0g/cm3,另外,粒子本体没有贯通孔。
第2方式:上述第1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粒子的比表面积为0.0005m2/g~1.0m2/g。
第3方式:上述第1或第2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在粒子本体表面的一部分上粘附了聚合物,“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被固定于粒子本体或聚合物的表面上。
第4方式:上述第3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聚合物覆盖了粒子本体的整个表面,“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被固定于聚合物的表面上。
第5方式:上述第3或第4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聚合物是选自由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乙烯醚、聚氨酯、聚酰胺、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烯丙基胺和聚乙烯亚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聚合物。
第6方式:上述第3~5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聚合物被交联。
第7方式:上述第1~6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粒子是非多孔质的。
第8方式:上述第1~7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粒子本体由选自由氧化锆(氧化锆、加钇氧化锆)、氧化铁和氧化铝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材料形成。
第9方式:上述第1~8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具有磁性。
第10方式:上述第9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饱和磁化为0.5~85A·m2/kg。
第11方式:上述第1~10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粒子的平均尺寸为1μm~1mm。
第12方式:上述第1~11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是选自由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链霉抗生物素蛋白和中性抗生物素蛋白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物质。
第13方式:上述第1~11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能结合靶物质的官能团”是选自由羧基、羟基、环氧基、对甲苯磺酰基、琥珀酰亚胺基、马来酰亚胺基、硫醇基、硫醚基、二硫基、醛基、叠氮基、酰肼基、伯氨基、仲氨基、叔氨基、亚氨酸酯基、碳化二亚胺基、异氰酸酯基、碘乙酰基、羧基的卤素取代物以及双键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官能团。
第14方式:上述第3~13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粒子本体的表面和/或聚合物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存在含硅物质和/或聚乙二醇。
第15方式:上述第1~14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通过“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与靶物质之间产生的吸附力或亲合力,靶物质可以与粒子结合。
第16方式:上述第15方式中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与靶物质之间产生的亲合力,是由静电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π-阳离子相互作用、偶极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氢键、配位键或生物化学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第17方式:使用上述第1~16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的粒子、从试样中分离靶物质或得到固定了靶物质的粒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工序:
(i)使包含靶物质而构成的试样与粒子接触,从而使粒子与靶物质结合的工序;
(ii)将试样静置,使粒子在试样中自然沉降的工序;以及
(iii)通过回收在试样中沉淀的粒子,将靶物质从试样中分离或得到固定了靶物质的粒子的工序。
第18方式:利用上述第17方式中所述的方法进行靶物质的分析、提取、精制或反应的方法。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粒子,可以用于细胞、蛋白质、核酸或化学物质等靶物质的定量、分离、精制及分析等。例如,本发明的粒子可以结合DNA等核酸,用于DNA的解析,因此有助于定制医疗技术。
实施例
为了确认粒子的分离速度和非特异结合特性,实施了以下所述的实施例和比较例。
《粒子的制备》
在实施例1~16和比较例1~9中,按如下所述制备粒子。
实施例1
实施例1中制备的粒子,是将羟基固定化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首先,准备ニツカト—公司制造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这些粒子P1的粒径为50μm,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将1g的粒子P1分散于甲苯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0.5g的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制造、LS-8600)。将分散液置于蒸发器中使甲苯蒸发,然后将粒子在真空干燥器中于50℃下放置4小时。其后,将粒子P1在150℃的恒温槽中加热1.5小时。通过该处理,粒子P1变为疏水性,确认粒子P1被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被覆。
接着,将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水中,加热至80℃。对于由此得到的分散液,添加10mg的氯铂酸和0.5g的共荣社化学制造的轻酯(ライトエステル),在80℃下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后,对粒子供给10wt%乙醇胺10ml,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接着,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羟基被固定化于表面上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该粒子P1是亲水性的。粒子P1的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粒径约为50μm(粒子P1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P1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制备的粒子,是将羟基固定化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2。粒子P2具有磁性,这一点与实施例1的粒子P1不同。
首先,准备ニツカト—公司制造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2。这些粒子P2的粒径为50μm,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将1g的粒子P2分散于水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硅烷偶联剂(信越化学工业制造、KBM-903),使硅烷偶联剂被覆粒子P2的表面。接着,添加シプレ—ファ—イスト制造的Pd催化剂Catalyst-6F,在粒子P2的表面生成镀核。用1.2N盐酸洗涤得到粒子,然后,使用奥野制药公司制造的镀镍液トツプニコロンLPH,使粒子表面生成磁性镀镍层,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在此之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处理,得到羟基被固定化的粒子P2。即,将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水中,加热至80℃。对于由此得到的分散液,添加10mg的氯铂酸和0.5g的共荣社化学公司制造的轻酯,在80℃下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后,向粒子提供1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其后,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羟基被固定化于表面上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2。该粒子P2是亲水性的。粒子P2的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粒径约为50μm(粒子P2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p2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另外,测定该粒子P2的饱和磁化量,结果是4.5A·m2/kg。
实施例3
实施例3中制备的粒子,是羟基被固定化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3。粒子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不同。
首先,准备ニツカト—公司制造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3。这些粒子p3的粒径为50μm,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将10g的粒子p3分散于25g纯水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3g末端具有环氧基的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并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然后,向粒子提供1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接着,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羟基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3。该粒子P3是亲水性的。粒子P3的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粒径约为50μm(粒子P3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p3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实施例4
实施例4中制备的粒子,是羟基被固定化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4。粒子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和3不同。
首先,准备ニツカト—公司制造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4。这些粒子p4的粒径为50μm,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将10g的粒子p4分散于25g纯水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5g四乙氧基硅烷和5g氨水并搅拌4小时。其后,向分散液中添加3g末端具有环氧基的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并进行3小时搅拌。接着,将粒子水洗,然后,向粒子提供1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其后,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羟基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4。该粒子P4是亲水性的。粒子P4的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粒径约为50μm(粒子P4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p4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实施例5
实施例5中制备的粒子,是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5
首先,准备ニツカト—公司制造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5。这些粒子p5的粒径为50μm,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将10g的粒子p5分散于25g纯水中,一面搅拌所得到的分散液,一面向分散液中添加3g末端具有环氧基的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然后进一步搅拌4小时。接着,用丙酮洗涤粒子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得到具有环氧基的加钇氧化锆粒子。
接着,对于得到的200mg粒子,供给将100mg抗生物素蛋白溶解于20ml的10mMPBS溶液(pH 7.2)中的水溶液,搅拌一夜。其后,用10mMPBS溶液(pH 7.2)和水洗涤粒子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5。得到的粒子P5的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粒径约为50μm(粒子P5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p5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实施例6
实施例6中制备的粒子,是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氧化铝粒子P6。原料粒子和制备方法与实施例5不同。
首先,准备大明化学工业公司制造的氧化铝粒子p6。这些粒子p6的粒径为200μm,比表面积为0.008m2/g,密度为3.6g/cm3。将1g的粒子p6分散于甲苯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0.5g的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LS-8600)。将分散液放置于蒸发器中使甲苯蒸发,然后,将粒子在真空干燥器中于50℃下放置4小时。其后,将粒子p6在150℃的恒温槽中加热1.5小时。经过这样的处理,粒子p6变为疏水性,确认粒子p6被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被覆。
接着,将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水中,加热至80℃。对于由此得到的分散液,添加10mg的氯铂酸和0.5g的共荣社化学公司制造的轻酯,在80℃下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后,向粒子供给1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接着,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羟基的氧化铝粒子。该粒子为亲水性。
接着,对于得到的200mg粒子,添加将100mg抗生物素蛋白溶解于20ml的10mMPBS溶液(pH 7.2)中的水溶液,搅拌一夜。其后,用10mMPBS溶液(pH 7.2)和水洗涤粒子,然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氧化铝粒子P6。得到的粒子P6的比表面积为0.008m2/g,密度为3.6g/cm3,粒径约为200μm(粒子P6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p6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实施例7
实施例7中制备的粒子,是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铜粒子P7。原料粒子与实施例6不同。
首先,准备日立金属公司制造的铜粒子p7。这些粒子p7的粒径为50μm,比表面积为0.013m2/g,密度为8.9g/cm3。将1g的粒子p7分散于甲苯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0.5g的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LS-8600)。将分散液放置于蒸发器中使甲苯蒸发后,将粒子在真空干燥器中于50℃下放置4小时。其后,将粒子p7在150℃的恒温槽中加热1.5小时。经过这样的处理,粒子p7变为疏水性,确认粒子p7被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被覆。
接着,将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水中,加热至80℃。对于由此得到的分散液,添加10mg的氯铂酸和0.5g的共荣社化学公司制造的轻酯,在80℃下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后,向粒子供给1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接着,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羟基的铜粒子。该粒子为亲水性。
接着,对于得到的200mg粒子,添加将100mg抗生物素蛋白溶解于20ml的10mMPBS溶液(pH 7.2)中的水溶液,搅拌一夜。其后,用10mMPBS溶液(pH 7.2)和水洗涤粒子,然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铜粒子P7。得到的粒子P7的比表面积为0.013m2/g,密度为8.9g/cm3,粒径约为50μm(粒子P7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p7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实施例8
实施例8中制备的粒子,是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8。其原料粒子与实施例6及实施例7不同。原料粒子由加钇氧化锆构成,这一点与实施例5相同,但实施例8使用具有不同于实施例5的物性值的加钇氧化锆。
首先,准备ニツカト—公司制造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8。这些粒子p8的粒径为30μm,比表面积为0.03m2/g,密度为6g/cm3。将1g的粒子p8分散于甲苯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0.5g的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LS-8600)。将分散液放置于蒸发器中使甲苯蒸发,然后,将粒子在真空干燥器中于50℃放置4小时。其后,将粒子p8在150℃的恒温槽中加热1.5小时。经过这样的处理,粒子p8变为疏水性,确认粒子p8被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被覆。
接着,将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水中,加热至80℃。对于由此得到的分散液,添加10mg的氯铂酸和0.5g的共荣社化学公司制造的轻酯,在80℃下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后,向粒子供给1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接着,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羟基的加钇氧化锆粒子。该粒子为亲水性。
接着,对于得到的200mg粒子,添加将100mg抗生物素蛋白溶解于20ml的10mMPBS溶液(pH 7.2)中的水溶液,搅拌一夜。其后,用10mMPBS溶液(pH7.2)和水洗涤粒子,然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8。得到的粒子P8的比表面积为0.03m2/g,密度为6g/cm3,粒径约为30μm(粒子P8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p8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实施例9
实施例9中制备的粒子,是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9。其原料粒子由加钇氧化锆构成,这一点与实施例5和8相同,但实施例9使用具有不同于实施例5及8的物性值的加钇氧化锆。
首先,准备ネツレン公司制造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9。这些粒子p9的粒径为15μm,比表面积为0.04m2/g,密度为6g/cm3。将1g的粒子p9分散于甲苯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0.5g的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LS-8600)。将分散液放置于蒸发器中使甲苯蒸发,然后,将粒子在真空干燥器中于50℃放置4小时。其后,将粒子p9在150℃的恒温槽中加热1.5小时。经过这样的处理,粒子p9变为疏水性,确认粒子p9被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被覆。
接着,将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水中,加热至80℃。对于由此得到的分散液,添加10mg的氯铂酸和0.5g的共荣社化学公司制造的轻酯,在80℃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后,向粒子供给1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接着,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羟基的加钇氧化锆粒子。该粒子为亲水性。
接着,对于得到的200mg粒子,添加将100mg抗生物素蛋白溶解于20ml的10mMPBS溶液(pH7.2)中的水溶液,搅拌一夜。其后,用10mMPBS溶液(pH 7.2)和水洗涤粒子,然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9。得到的粒子P9的比表面积为0.04m2/g,密度为6g/cm3,粒径约为15μm(粒子P9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p9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实施例10
实施例10中制备的粒子,是环氧基被固定化的粘附了聚苯乙烯的氧化锆粒子P10。该粒子的特征是,在粒子本体的至少一部分上粘附了聚合物。
首先,准备ニツカト—公司制造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0。这些氧化锆粒子p10的粒径为30μm,比表面积为0.03m2/g,密度为6g/cm3。将3g的氧化锆粒子p10分散于水/乙醇混合溶液中,添加0.13g的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并在35℃下搅拌约30分钟。其后,进行30分钟的氮气鼓泡,添加0.1g对苯乙烯磺酸钠、0.1g过硫酸钾、9.4g苯乙烯单体、1.4g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于70℃反应8小时。反应终止后,通过水洗除去未反应物或沉降慢的粒子,得到环氧基被固定化的粘附了聚苯乙烯的氧化锆粒子P10。得到的粒子P10的比表面积为0.05m2/g,密度为5.5g/cm3,粒径约为30μm(粒子P10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p10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另外,得到的粒子P10的比表面积比原料粒子P10的比表面积增大,据认为其原因之一是,一部分聚合物粘附成为粒状。
实施例11
实施例11中制备的粒子,是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粘附了聚苯乙烯的氧化锆粒子P11。代替环氧基,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这一点与实施例10的粒子P10不同。
将实施例10中得到的200mg“环氧基被固定化的粘附了聚苯乙烯的氧化锆粒子P10”供给将100mg抗生物素蛋白溶解于20ml的10mMPBS溶液(pH7.2)中的水溶液,搅拌一夜。其后,用10mMPBS溶液(pH 7.2)和水洗涤粒子,然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粘附了聚苯乙烯的氧化锆粒子P11。得到的粒子P11的比表面积为0.05m2/g,密度为5.5g/cm3,粒径约为30μm(粒子P11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P10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另外,得到的粒子P11的比表面积比原料粒子P10的比表面积增大,据认为其原因之一是,与实施例10同样,一部分聚合物粘附而成为粒状。
实施例12
实施例12中制备的粒子,是环氧基被固定化的粘附了交联聚苯乙烯的氧化锆粒子P12。与实施例10的粒子P10不同之处是,作为粘附聚合物的聚苯乙烯进行了交联。
除了使用0.3g二乙烯基苯作为实施例10的苯乙烯单体的交联剂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0同样的处理,得到“环氧基被固定化的粘附了交联聚苯乙烯的氧化锆粒子P12”。得到的粒子P12的比表面积为0.05m2/g,密度为5.5g/cm3,粒径约为30μm(粒子P12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p10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另外,得到的粒子P12的比表面积比原料粒子p10的比表面积增大,据认为其原因之一是,与实施例1同样,一部分聚合物粘附而成为粒子状。
实施例13
实施例13中制备的粒子,是环氧基被固定化的粘附了聚苯乙烯的磁性氧化锆粒子P13。粒子P13具有磁性,这一点与实施例10的粒子P10不同。
首先,准备ニツカト—公司制造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3。这些粒子p13的粒径为30μm,比表面积为0.03m2/g,密度为6g/cm3。将1g的粒子p13分散于水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硅烷偶联剂(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KBM-903),由此使硅烷偶联剂附着于粒子p13的表面。接着,添加シプレ—ファ—イスト制造的Pd催化剂Catalyst-6F,在粒子P13的表面生成镀核。用1.2N盐酸洗涤得到粒子,然后,使用奥野制药公司制造的镀镍液トツプニコロンLPH在粒子表面生成镀镍层,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在这之后,进行与实施例10同样的处理,得到“环氧基被固定化的粘附了聚苯乙烯的磁性氧化锆粒子P13”。得到的粒子P13的比表面积为0.05m2/g,密度为6.5g/cm3,粒径约为32μm。另外,测定该粒子P13的饱和磁化量为6.5A·m2/kg。另外,得到的粒子P13的比表面积比原料粒子p10的比表面积增大,据认为其原因之一是,与实施例10同样,一部分聚合物粘附而成为粒状。
实施例14
实施例14中制备的粒子,是“抗人CRP单克隆抗体6404”被固定化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4。首先,准备ニツカト—公司制造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4。这些粒子p14的粒径为50μm,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将1g的粒子p14分散于甲苯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0.5g的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LS-8600)。将分散液放置于蒸发器中使甲苯蒸发,然后,将粒子在真空干燥器中于50℃放置4小时。其后,将粒子p14在150℃的恒温槽中加热1.5小时。经过这样的处理,粒子p14变为疏水性,确认粒子p14被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被覆。
接着,将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水中,加热至80℃。对于由此得到的分散液,添加10mg的氯铂酸和0.5g的共荣社化学公司制造的轻酯,在80℃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后,向粒子供给1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接着,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羟基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4′。该粒子P14′为亲水性。
在该粒子P14′中加入对甲苯磺酰氯进行搅拌。洗涤得到的粒子,得到对甲苯磺酰基活化的氧化锆粒子。将抗人CRP单克隆抗体6404(MedixBiochemica公司制造)固定于该对甲苯磺酰基活化的氧化锆粒子上。另外,通过HRP-Rabbit-Anti-Mouse IgG2a2次抗体(ZYMED公司制造)产生的发色,确认抗人CRP单克隆抗体6404被固定化。通过以上操作得到的粒子P14的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粒径为50μm。
实施例15
实施例15中制备的粒子,是羟基被固定化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5。粒子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不同。
首先,准备ニツカト—公司制造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5。这些粒子p15的粒径为50μm,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将1g的粒子p15分散于水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滴加将KBE-402(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混合于乙醇中的溶液。向其中添加氨水,室温下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后,向粒子供给1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接着,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羟基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5。该粒子P15为亲水性。粒子P15的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粒径约为50μm(粒子P15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p15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实施例16
实施例16中制备的粒子,是在实施例1的粒子上固定了抗生物素蛋白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6
对于实施例1得到的200mg粒子,供给将100mg抗生物素蛋白溶解于20ml的10mMPBS溶液(pH7.2)中的水溶液,搅拌一夜。其后,用10mMPBS溶液(pH 7.2)和水洗涤粒子,然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6。得到的粒子P16的比表面积为0.02m2/g,密度为6g/cm3,粒径约为50μm。
顺便说一下,上述实施例中包含使用具有环氧基的硅烷偶联剂的例子,不过,作为硅烷偶联剂,也可以使用具有巯基、双键的官能团等的化合物。
比较例1
比较例1中制备的粒子,是羟基被固定化的交联丙烯酸粒子R1
首先,准备综研化学公司制造的交联丙烯酸粒子r1。这些粒子r1的粒径为30μm,比表面积为0.033m2/g,密度为1.19g/cm3。将1g的粒子r1分散于甲苯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1g的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LS-8600)。将分散液放置于蒸发器中使甲苯蒸发,然后,将粒子在真空干燥器中于50℃放置4小时。其后,将粒子在150℃的恒温槽中加热1.5小时。经过这样的处理,粒子r1变为疏水性,确认粒子r1被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被覆。
接着,将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水中,加热至80℃。对于由此得到的分散液,添加20mg的氯铂酸和1g的共荣社化学公司制造的轻酯,在80℃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后,向粒子供给2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其后,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羟基的交联丙烯酸粒子R1。该粒子R1为亲水性。粒子R1的比表面积为0.033m2/g,密度为1.19g/cm3,粒径约为30μm(粒子R1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r1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比较例2
比较例2中制备的粒子,是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多孔质沸石粒子R2
首先,准备东ソ-公司制造的沸石粒子(HSZ-700)r2。这些粒子r2的粒径为18μm,比表面积为170m2/g,密度为2.3g/cm3。将1g的粒子r2分散于甲苯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2g的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LS-8600)。将分散液放置于蒸发器中使甲苯蒸发,然后,将粒子在真空干燥器中于50℃放置4小时。其后,将粒子在150℃的恒温槽中加热1.5小时。经过这样的处理,粒子r2变为疏水性,确认粒子被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被覆。
将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水中,加热至80℃。对于由此得到的分散液,添加20mg的氯铂酸和2g的共荣社化学公司制造的轻酯,在80℃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后,向粒子供给2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其后,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羟基的多孔质沸石粒子r2。该粒子r2为亲水性。
接着,对于得到的200mg粒子,添加将100mg抗生物素蛋白溶解于20ml的10mMPBS溶液(pH7.2)中的水溶液,搅拌一夜。其后,用10mMPBS溶液(pH 7.2)和水洗涤粒子,然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多孔质沸石粒子R2。得到的粒子R2的比表面积为170m2/g,密度为2.3g/cm3,粒径约为18μm(粒子R2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r2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比较例3
比较例3中制备的粒子,是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二氧化硅粒子R3。原料粒子与比较例2不同。
首先,准备ニツプンテクノクラスタ公司制造的二氧化硅粒子r3。这些粒子r3的粒径为3.0μm,比表面积为1.2m2/g,密度为1.96g/cm3。将1g的粒子r3分散于甲苯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0.5g的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LS-8600)。将分散液放置于蒸发器中使甲苯蒸发,然后,将粒子在真空干燥器中于50℃放置4小时。其后,将粒子在150℃的恒温槽中加热1.5小时。经过这样的处理,二氧化硅粒子r3变为疏水性,确认二氧化硅粒子r3被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被覆。
接着,将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水中,加热至80℃。对于由此得到的分散液,添加10mg的氯铂酸和0.5g的共荣社化学公司制造的轻酯,在80℃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后,向粒子供给1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其后,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羟基的二氧化硅粒子r3。该粒子r3为亲水性。
接着,对于得到的200mg粒子,添加将100mg抗生物素蛋白溶解于20ml11的10mMPBS溶液(pH7.2)中的水溶液,搅拌一夜。其后,用10mMPBS溶液(pH 7.2)和水洗涤粒子,然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由此得到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二氧化硅粒子R3。得到的粒子R3的比表面积为1.2m2/g,密度为1.96g/cm3,粒径约为3.0μm(粒子R3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r3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比较例4
比较例4中制备的粒子,是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钨粒子R4。原料粒子与比较例2及3不同。
首先,准备日立金属公司制造的钨粒子r4。这些粒子r4的粒径为100μm,比表面积为0.003m2/g,密度为19.1g/cm3。将1g的粒子r4分散于甲苯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0.5g的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LS-8600)。将分散液放置于蒸发器中使甲苯蒸发,然后,将粒子在真空干燥器中于50℃放置4小时。其后,将粒子在150℃的恒温槽中加热1.5小时。经过这样的处理,粒子r4变为疏水性,确认粒子r4被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被覆。
接着,将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水中,加热至80℃。对于由此得到的分散液,添加10mg的氯铂酸和0.5g的共荣社化学公司制造的轻酯,在80℃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然后,向粒子供给1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接着,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羟基的钨粒子r4。该粒子r4为亲水性。
接着,对于得到的200mg粒子,添加将100mg抗生物素蛋白溶解于20ml的10mMPBS溶液(pH7.2)中的水溶液,搅拌一夜。其后,用10mMPBS溶液(pH 7.2)和水洗涤粒子,然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钨粒子R4。得到的粒子R4的比表面积为0.003m2/g,密度为19.1g/cm3,粒径约为100μm(粒子R4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r4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比较例5
比较例5中制备的粒子,是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具有多孔质结构的氧化锆粒子R5。原料粒子与比较例2~4不同。
首先,准备ZirChrom公司制造的多孔质氧化锆粒子(ZirChrom-PHASE)r5。这些粒子r5的粒径为25μm,比表面积为30m2/g,密度为6g/cm3。将1g的粒子r5分散于甲苯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0.5g的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LS-8600)。将分散液放置于蒸发器中使甲苯蒸发,然后,将粒子在真空干燥器中于50℃放置4小时。其后,将粒子在150℃的恒温槽中加热1.5小时。经过这样的处理,粒子r5变为疏水性,确认粒子r5被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被覆。
接着,将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水中,加热至80℃。对于由此得到的分散液,添加10mg的氯铂酸和0.5g的共荣社化学公司制造的轻酯,在80℃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然后,向粒子供给1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其后,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羟基的多孔质氧化锆粒子r5。该粒子r5为亲水性。
接着,对于得到的200mg粒子,添加将100mg抗生物素蛋白溶解于20ml的10mMPBS溶液(pH7.2)中的水溶液,搅拌一夜。其后,用10mMPBS溶液(pH7.2)和水洗涤粒子,然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具有多孔质结构的氧化锆粒子R5。得到的粒子R5的比表面积为30m2/g,密度为6g/cm3,粒径约为25μm(粒子R5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r5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比较例6
比较例6中制备的粒子,是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多孔质二氧化硅粒子R6。原料粒子与比较例2~5不同。
首先,准备旭硝子エスアイテツク公司制造的多孔质二氧化硅粒子(サンスフェアL-121)r6。这些粒子r6的粒径为11.5μm,比表面积为336m2/g,密度为2.0g/cm3。将1g的粒子r6分散于甲苯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0.5g的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LS-8600)。将分散液放置于蒸发器中使甲苯蒸发,然后,将粒子在真空干燥器中于50℃放置4小时。其后,将粒子在150℃的恒温槽中加热1.5小时。经过这样的处理,粒子r6变为疏水性,确认粒子r6被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被覆。
接着,将得到的粒子分散于水中,加热至80℃。对于由此得到的分散液,添加10mg的氯铂酸和0.5g的共荣社化学公司制造的轻酯,在80℃搅拌4小时。接着,将粒子水洗,然后,向粒子供给10ml的10wt%乙醇胺,将得到的分散液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其后,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抗生物素蛋白的多孔质二氧化硅粒子r6。该粒子r6为亲水性。
接着,对于得到的200mg粒子,添加将100mg抗生物素蛋白溶解于20ml的10mMPBS溶液(pH7.2)中的水溶液,搅拌一夜。其后,用10mMPBS溶液(pH 7.2)和水洗涤粒子,然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多孔质二氧化硅粒子R6。得到的粒子R6的比表面积为336m2/g,密度为2.0g/cm3,粒径约为11.5μm(粒子R6的粒径与氧化锆粒子r6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比较例7
比较例7中制备的粒子,是环氧基被固定化的交联丙烯酸粒子R7。在被固定化的官能团方面与比较例1不同。
首先,准备综研化学公司制造的交联丙烯酸粒子r7。这些粒子r7的粒径为30μm,比表面积为0.03m2/g,密度为1.19g/cm3。将10g的粒子r7分散于25g纯水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3g末端具有环氧基的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并搅拌4小时。接着,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环氧基的交联丙烯酸粒子R7。得到的粒子R7的比表面积为0.03m2/g,密度为1.19g/cm3,粒径约为30μm(粒子R7的粒径与丙烯酸粒子r7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比较例8
比较例8中制备的粒子,是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多孔质沸石粒子R8。其制造方法与比较例2不同。
首先,准备东ソ-公司制造的沸石粒子(HSZ-700)r8。这些粒子r8的粒径为18μm,比表面积为170m2/g,密度为2.3g/cm3。将10g的粒子r8分散于25g纯水中,对于得到的分散液添加3g末端具有环氧基的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并搅拌4小时。接着,通过将粒子洗涤、过滤、干燥,得到表面上固定了环氧基的多孔质沸石粒子R8。该粒子r8为亲水性。接着,对于得到的200mg粒子,添加将100mg抗生物素蛋白溶解于20ml的10mMPBS溶液(pH7.2)中的水溶液,搅拌一夜。其后,用10mMPBS溶液(pH 7.2)和水洗涤粒子,然后,将粒子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抗生物素蛋白被固定化的氧化锆粒子R8。得到的粒子R8的比表面积为170m2/g,密度为2.3g/cm3,粒径约为18μm(粒子R8的粒径与丙烯酸粒子r8的粒径之差在测定误差范围内)。
比较例9
比较例9中制备的粒子R9,是“抗人CRP单克隆抗体6404”被固定化的Dynabeads M-280 Tosylactivated粒子。
该粒子R9是按以下所述制成的:在Dynabeads M-280 Tosylactivated粒子(ダイナル公司制造)中添加抗人CRP单克隆抗体6404(MedixBiochemica公司制造)并搅拌,利用磁分离进行洗涤,将抗人CRP单克隆抗体6404(MedixBiochemica公司制造)固定于粒子表面上。另外,通过HRP-Rabbit-Anti-Mouse IgG2a 2次抗体产生的发色,确认抗人CRP单克隆抗体6404被固定于粒子表面上。得到的粒子R9的比表面积为6m2/g,密度为1.3g/cm3,粒径为2.8μm。
以上实施例1~16和比较例1~9的各种条件示于表1中。
Figure A200780007588D00421
《粒子分离速度的确认试验》
为了确认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粒子的分离速度,进行了以下试验。
首先,将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粒子1g分散于各试管内的5ml的水中并静置。接着,测定由静置后到得到透明的上清液的时间(以下也称为“分离时间”)。分离时间可通过粒子的自然沉降产生的移动速度(即自然沉降速度)来间接地把握。另外,可在试管的底部附近配置磁体的状态下进行同样的操作。结果示于表2中。
表2
Figure A200780007588D00431
由表2的结果可以确定以下事项。
(a)总的来说,与比较例的粒子的自然沉降速度相比,密度大的实施例的粒子的自然沉降速度要快得多(对于比较例4的沉降速度,请注意,其沉降速度是由于19.1g/cm3这样大的密度引起的)。即,本发明的粒子的分离速度比比较例的粒子的分离速度要快,使用本发明的粒子,可以更快地将靶物质从试样中分离。
(b)同样程度的密度(1.96~2.3g/cm3)的比较例2、3、6和8,将它们的自然沉降速度进行比较时,比表面积大的比较例6的自然沉降速度最慢。据推测,比较例6的原料粒子是多孔质粒子,这样的比表面积大的多孔质粒子(即,具有内部贯通网络结构的粒子)的空隙部多,粒子的内部存在气体,因而不容易沉降。也可以说,比表面积大的多孔质粒子等的分离速度减慢。本发明的粒子的比表面积较小,由于这样小的比表面积,本发明的粒子可以将靶物质更快地从试样中分离。
(c)另外,实施例1与实施例2相比,或者实施例10与实施例13相比,具有磁性的粒子,除了自然沉降以外还辅助性地进行磁分离操作,因而可使粒子的分离速度更快。
《原料粒子的表面状态的确认试验》
使用日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型号S-4500),观察实施例1和比较例6中使用的原料粒子的表面状态。结果示于图2~5中。图2和图3是实施例1中使用的加钇氧化锆粒子p1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4和图5是比较例6中使用的多孔质二氧化硅粒子r6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由图2~图5可以看出,实施例1的粒子为非多孔质粒子,粒子表面没有凹凸,是光滑的,相比之下,比较例6的粒子为多孔质的粒子,表面的凹凸大而粗糙。由此可知,比表面积非常地不同,即本发明粒子的比表面积更小。另外,参照图2和图3可以看出,本发明的粒子的“粒子本体没有贯通孔”。
《粒子的特异·非特异结合特性的确认试验》
使用实施例5和比较例11得到的粒子P5及粒子P11、P16和比较例2、4、5、6、8得到的粒子R2、粒子R4、粒子R5、粒子R6及粒子R8,确认粒子(P5、P11、P16、R2、R4、R5、R6、R8)的特异·非特异结合特性。使用HRP和生物素化HRP这两种物质(两者的酶活性大约相同)作为靶物质。被固定在粒子上的抗生物素蛋白与生物素化HRP特异性地结合,但不与HRP特异性地结合。即,生物素化HRP特异性(优先)地与粒子结合,另一方面,HRP可被粒子的细孔区域等吸附,对于粒子非特异性地结合。
对于粒子P5和粒子P11、P16以及粒子R2、粒子R4、粒子R5、粒子R6、粒子R8,分别进行了同样的操作,以下,以对于实施例5的粒子P5的操作为中心进行说明。首先,准备两个1.5ml的试管,分别装入适量(发色量为0.01~1.5的量)的粒子P5。在一个试管中加入100μl的浓度20ng/ml的生物素化HRP,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100μl的浓度20ng/ml的HRP,然后,用涡流混合机搅拌30分钟。其后,用400μl的10mMPBS缓冲液(pH 7.2)将装入各个试管中的粒子P5进行洗涤并离心分离。进行4次该洗涤和离心分离。除去PBS缓冲液(pH 7.2)后,在含有粒子P5的各试管中添加200μl的TMB(四甲基联苯胺)并静置30分钟,由此使粒子P5发色。接着,加入200μl的1N硫酸,使反应停止。随后,用TECAN公司制造的プレ—トリ—ダ—Infinite200测定吸光度(450nm),求出装入各个试管中的粒子P5的发色量。对于供给生物素化HRP的粒子P5的发色量和对于供给HRP的粒子P5的发色量,分别与对粒子P5进行特异性结合的生物素化HRP的量和对粒子P5非特异性结合的HRP的量成比例。因此,特异性结合的生物素化HRP的发色量I特异与非特异性结合的HRP的发色量I非特异之比(I特异/I非特异)大时,粒子的非特异结合特性较少,相反,该比(I特异/I非特异)小时,粒子的非特异结合特性较大。
对实施例11的粒子P11、实施例16的粒子P16、比较例2的粒子R2、比较例4的粒子R4、比较例5的粒子R5、比较例6的粒子R6及比较例8的粒子R8,也进行同样的操作,求出对于各粒子进行特异性结合的生物素化HRP的发色量I特异和进行非特异性结合的HRP的发色量I非特异
结果示于表3中。由表3的结果可知,与比较例2的粒子R2、比较例5的粒子R5、比较例6的粒子R6及比较例8的粒子R8相比,实施例5的粒子P5、实施例11的粒子P11及实施例16的粒子P16的I特异/I非特异的值大,抑制了非特异结合。即,比表面积小且实质上非多孔质的本发明粒子,可以抑制结合靶物质以外的物质的非特异结合。另外,比较例4的粒子R4为非多孔质,因此非特异的发色量(I非特异)小,特异吸附的发色量(I特异)也低。其原因尚不清楚,据认为与原料粒子有关(更具体地说,根据推测可能是,进行表面处理、粘附抗生物素蛋白时,由于原料粒子的比重过大,粒子破坏了抗生物素蛋白,因而生物素化HRP无法进行特异性结合)。
表3
Figure A200780007588D00461
《总结》
由以上的“粒子分离速度的确认试验”和“粒子的非特异结合特性的确认试验”可知,本发明的粒子,不仅可以由自然沉降产生移动速度,而且能获得足够的分离速度,同时,可以抑制结合靶物质以外的物质的非特异结合。另外,通过“原料粒子的表面状态的确认试验”,可以确认本发明的粒子是非多孔质粒子,“粒子本体没有贯通孔”。

Claims (20)

1.一种粒子,该粒子是能结合靶物质的粒子,其特征在于,在粒子本体的表面上固定了能结合上述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所述粒子的密度为3.5g/cm3~9.0g/cm3,另外,所述粒子的本体没有贯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的比表面积为0.0005m2/g~1.0m2/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粒子本体表面的一部分上粘附了聚合物,能结合所述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被固定于所述粒子本体或所述聚合物的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覆盖了所述粒子本体的整个表面,能结合所述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被固定于所述聚合物的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是选自由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乙烯醚、聚氨酯、聚酰胺、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烯丙基胺和聚乙烯亚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聚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进行了交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是非多孔质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本体由选自由氧化锆、加钇氧化锆、氧化铁和氧化铝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材料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具有磁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饱和磁化为0.5~85A·m2/kg。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的平均尺寸为1μm~1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是选自由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链霉抗生物素蛋白和中性抗生物素蛋白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物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能结合靶物质的官能团是选自由羧基、羟基、环氧基、甲苯磺酰基、琥珀酰亚胺基、马来酰亚胺基、硫醇基、硫醚基、二硫基、醛基、叠氮基、酰肼基、伯氨基、仲氨基、叔氨基、亚氨酸酯基、碳化二亚胺基、异氰酸酯基、碘乙酰基、羧基的卤素取代物以及双键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官能团。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子本体的表面和/或所述聚合物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存在含硅物质和/或聚乙二醇。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与所述靶物质之间产生的吸附力或亲合力,所述靶物质可以与所述粒子结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能结合靶物质的物质或官能团与所述靶物质之间产生的所述亲合力,是由静电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π-阳离子相互作用、偶极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氢键、配位键或生物化学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17.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从试样中分离靶物质或得到固定了靶物质的粒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工序:
(i)使包含靶物质而构成的试样与所述粒子接触,从而使所述粒子与所述靶物质结合的工序;
(ii)将所述试样静置,使所述粒子在所述试样中自然沉降的工序;以及
(iii)通过回收在所述试样中沉淀的所述粒子,将所述靶物质从所述试样中分离或得到固定了所述靶物质的所述粒子的工序。
18.使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粒子、从试样中分离靶物质或得到固定了靶物质的粒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工序:
(i)使包含靶物质而构成的试样与所述粒子接触,从而使所述粒子与所述靶物质结合的工序;
(ii)将所述试样静置,使所述粒子在所述试样中自然沉降的工序;以及
(iii)通过回收在所述试样中沉淀的所述粒子,将所述靶物质从所述试样中分离或得到固定了所述靶物质的所述粒子的工序。
19.使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粒子、从试样中分离靶物质或得到固定了靶物质的粒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工序:
(i)使包含靶物质而构成的试样与所述粒子接触,从而使所述粒子与所述靶物质结合的工序;
(ii)将所述试样静置,使所述粒子在所述试样中自然沉降的工序;以及
(iii)通过回收在所述试样中沉淀的所述粒子,将所述靶物质从所述试样中分离或得到固定了所述靶物质的所述粒子的工序。
20.利用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进行靶物质的分析、提取、精制或反应的方法。
CNA2007800075881A 2006-04-28 2007-04-27 功能性粒子及使用它们的靶物质分离方法 Pending CN1013954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6041/2006 2006-04-28
JP2006126041 2006-04-28
JP274129/2006 2006-10-05
JP291482/2006 2006-10-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95474A true CN101395474A (zh) 2009-03-25

Family

ID=40494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075881A Pending CN101395474A (zh) 2006-04-28 2007-04-27 功能性粒子及使用它们的靶物质分离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9547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5425B (zh) * 2009-12-08 2012-10-24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用于生化产品分离的脉冲磁性吸附与解吸装置
CN106977731A (zh) * 2017-01-23 2017-07-25 武汉大学 一种偶联核酸或蛋白质的温敏聚合物及其应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5425B (zh) * 2009-12-08 2012-10-24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用于生化产品分离的脉冲磁性吸附与解吸装置
CN106977731A (zh) * 2017-01-23 2017-07-25 武汉大学 一种偶联核酸或蛋白质的温敏聚合物及其应用
CN106977731B (zh) * 2017-01-23 2019-11-15 武汉大学 一种偶联核酸或蛋白质的温敏聚合物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72040A (en) Magnetic particles for use in separations
US6773812B2 (en) Magnetically-responsive microspheres
US4695393A (en) Magnetic particles for use in separations
US4695392A (en) Magnetic particles for use in separations
US4554088A (en) Magnetic particles for use in separations
US4628037A (en) Binding assays employing magnetic particles
CN1152055C (zh) 磁性微球的表面包覆和基团功能化修饰方法及所得微球及其应用
KR100355006B1 (ko) 폴리비닐알콜을 토대로 한 자기중합체 입자, 그것의 제조방법 및 용도
JP5442544B2 (ja) 特異的結合対のメンバー間の結合相互作用を促進する方法
EP1520041B1 (en) Remanent magnetic paricles capable of binding a target substance, their production and uses thereof
EP3043905B1 (en) New diagnostic assay using particles with magnetic properties
US4677067A (en) Magnetotactic bacteria in clinical assay, immunoassay, and cell separation procedures and the like
JP5009125B2 (ja) 機能性粒子を利用したマイクロ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処理方法
US20090182120A1 (en) Surface mediated self-assembly of nanoparticles
JPH10502011A (ja) サンプルの集団又は副次集団の選択方法
US20090029482A1 (en) Functional particle, and method for separation of target substance using the same
US20110089118A1 (en) Surface-roughened high-density functional particle,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target substance with the same
JP2003528181A (ja) 磁性シラン化ポリビニルアルコール系キャリア材料
CN101395474A (zh) 功能性粒子及使用它们的靶物质分离方法
US20040132044A1 (en) Magnetic beads and uses thereof
JP2005069955A (ja) 生体物質結合用磁性担体
JPS63314466A (ja) 可逆的凝集メデイエーター
JP2009109214A (ja) 単一粒子測定可能な粒子サイズ分布を持つ機能性粒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標的物質の分離方法
JP2007100035A (ja) 有機ポリマー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07543A (ja) 機能性粒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