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4973B - 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94973B
CN101394973B CN2007800071912A CN200780007191A CN101394973B CN 101394973 B CN101394973 B CN 101394973B CN 2007800071912 A CN2007800071912 A CN 2007800071912A CN 200780007191 A CN200780007191 A CN 200780007191A CN 101394973 B CN101394973 B CN 1013949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weight
keeper
support member
electric tool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0719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94973A (zh
Inventor
佐藤慎一郎
铃裹司
大津新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chine holding company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669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6231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5413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102449A1/en
Publication of CN1013949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49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949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49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工具(1),所述电动工具包括壳体(10、20、30)、电动机(21)、运动转换机构(36)、对重保持件(73)、对重(74)以及支撑件(71、72)。电动机(21)容纳在壳体(10、20、30)中。运动转换机构(36)构成为将电动机(2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对重保持件(73)在垂直于往复运动的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能够在往复运动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对重(74)由对重保持件(73)支撑,并且能够与对重保持件(73)一起在往复运动的方向上往复运动。支撑件(71、72)定位为离开对重(74)预定距离,用于将对重保持件(73)支撑到壳体(10、20、30)。对重(74)被置于支撑件(71、72)之间。

Description

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工具,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振动控制机构的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经提出了一种具有振动控制机构的电动工具。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出版物第2004-299036号公开了一种包括具有彼此连接的把手、电动机壳体以及齿轮箱的外壳的电动工具。电动机容纳在电动机壳体中。齿轮箱具有运动转换壳体、振动控制壳体以及冲击壳体。将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设置在运动转换壳体中。在垂直于电动机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气缸设置在冲击壳体中。工具支撑部设置在气缸的前侧,并能够与操作工具连接或脱离。
活塞设置在气缸中,并沿气缸的内周边可滑动地设置。活塞通过运动转换机构沿气缸的内周边往复运动。撞击件设置在气缸的前部中,并沿气缸的内周边可滑动地设置。空气室在气缸中形成于活塞和撞击件之间。中间件设置在撞击件的前侧,并可往复滑动地设置在气缸内。上述操作工具被定位于中间件的前侧。
振动控制壳体设置在冲击壳体的侧部,并通过空气通道与冲击壳体连通。由活塞、气缸、冲击壳体、对重(counterweight)以及振动控制壳体形成的空间形成作为密封空间。对重和两个弹簧设置在振动控制壳体中。对重能够平行于活塞的往复运动往复移动。两个弹簧被定位于对重的端部。
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传送到运动转换机构,而在往复运动中,运动转换机构在气缸中移动活塞。活塞的往复运动重复增加和降低空气室中的空气压力,从而将冲击力施加到撞击件。撞击件向前移动并与中间件的后端碰撞,从而将冲击力施加到操作工具。工件由于施加到操作工具的冲击力而破裂。
在电动工具操作期间,当活塞向前移动时,因为由活塞、气缸、冲击壳体、对重以及振动控制壳体形成的空间为密封空间,所以对重向后移动。相反地,当活塞向后移动时,对重向前移动。因此,在此结构中,对重与活塞的往复运动一起往复运动。
然而,在上述电动工具中,当对重振动时,在两个弹簧和振动控制壳体之间的摩擦有效地防止了对重振动。因此,不能有效地降低由撞击件造成的振动。振动控制壳体设置在冲击壳体、电动工具的侧部,从而导致电动工具的尺寸增加。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工具,所述电动工具能够有效地降低由撞击件造成的振动,且即使使用对重机构也不会导致增加尺寸。
本发明的此目的和其它目的通过一种电动工具获得,所述电动工具包括:壳体、电动机、运动转换机构、对重保持件以及对重。电动机容纳在壳体中。运动转换机构被构成为将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对重保持件在垂直于往复运动的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能够在往复运动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对重由对重保持件支撑,并且能够与对重保持件一起在往复运动的方向上往复运动。支撑件定位为离开对重预定距离,用于将对重保持件支撑到壳体。对重被置于支撑件之间。
采用此结构,对重保持件和对重可以在与往复运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平稳振动。因此,由运动转换机构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可以通过对重74的振动降低,从而改进电动工具的操作。
优选地,支撑件包括彼此相对定位的两个支撑件。采用此结构,对重保持件和对重可以在与往复运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平稳振动。由运动转换机构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可以通过对重的振动降低,从而改进电动工具的操作。
优选地,对重保持件具有对应于支撑件的端部。至少一个所述端部相对于支撑件受到可移动的支撑。采用此结构,对重保持件和对重可以在与往复运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平稳振动。
优选地,对重和对重保持件构成为振动,以减少由运动转换机构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至少一个支撑件构成为限制对重和对重保持件的振动。
采用此结构,可以控制对重保持件和对重的振动,并且可以调节对重机构(对重保持件、对重以及支撑件)的谐振频率。
优选地,对重保持件具有对应于支撑件的端部。对重保持件的至少一个端部具有用于防止对重保持件从支撑件滑出的防止滑动部分。采用此结构,可以防止对重保持件从支撑件滑出。
优选地,支撑件、对重保持件以及对重被置于电动机和运动转换机构之间。
采用此结构,对重保持件和对重可以在与往复运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平稳振动。由运动转换机构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可以通过对重的振动降低,从而改进电动工具的操作。
优选地,对重包括底座和两个支腿。底座在垂直于对重保持件延伸的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底座固定到对重保持件并具有端部。两个支腿中的每个分别连接到底座的每个端部,并沿对重保持件延伸且与对重保持件分离。
采用此结构,可以降低需要获得所需谐振频率的对重保持件的长度,从而提供对重机构的紧凑的总尺寸。
优选地,运动转换机构包括气缸、活塞、运动转换部分以及撞击件。气缸具有内周边。活塞可滑动地设置在气缸的内周边上。运动转换部分构成为将电动机的旋转转换为活塞的往复运动。撞击件由活塞的往复运动驱动。
采用此结构,冲击力可以通过将操作工具设置到电动工具的头部施加到操作工具。另外,对重机构最有效地抵抗由具有特定质量的诸如撞击件的部件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
优选地,支撑件构成为在对重从该对重的初始位置朝向往复运动的至少一个方向移动时,改变支撑件支撑对重保持件的状态。
采用此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冲击造成的电动工具的振动,并可以改进电动工具的操作。由于对重机构具有简单的结构,所以不需要诸如昂贵的气缸的大量的部件。可以降低电动工具的振动而不会导致电动工具的尺寸增加、过高的费用、降低的可见度等。
优选地,每个支撑件都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构成为阻止对重保持件朝向一个方向移动。第二支撑件定位为比第一支撑件相对于对重更靠近对重,并构成为在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上阻碍对重保持件。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定位为在所述一个方向上将初始力施加到对重保持件。
采用此结构,可以根据对重从其初始位置朝向往复运动的至少一个方向移动时的对重的位移的增加降低对重保持件在对重的移动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因此,可以提供具有低振动、紧凑尺寸以及低成本的电动工具。
优选地,对重保持件包括弯曲部分。对重保持件在弯曲部分处由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支撑。采用此结构,当对重保持件由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支撑时,防止了对重保持件与每个支撑件分离。因此,可以校正在对重保持件的生产期间的意外初始变形。
优选地,对重保持件相对于第一支撑件受到可移动的支撑。采用此结构,对重保持件和对重可以在与往复运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平稳振动。
优选地,第一支撑件构成为限制对重和对重保持件的振动。采用此结构,可以控制对重保持件和对重的振动,并且可以任意地调节对重机构的特征振动频率和阻尼。因此,可以提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电动工具的振动控制机构(对重机构)。
优选地,一个支撑件的一个第一支撑件可移动地支撑对重,而另一个支撑件的另一个第一支撑件构成为限制对重和对重保持件的振动。采用此结构,对重保持件和对重可以在与往复运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平稳振动。可以控制对重保持件和对重的振动,并且可以任意地调节对重机构的特征振动频率和阻尼。因此,可以提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电动工具的振动控制机构(对重机构)。
优选地,对重保持件具有用于防止对重保持件从第一支撑件滑出的防止滑动部分。采用此结构,可以防止对重保持件从第一支撑件滑出。
优选地,支撑件、对重保持件以及对重被置于电动机和运动转换机构之间。采用此机构,对重保持件和对重可以在与往复运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平稳振动。可以通过对重的振动降低电动机的振动,从而改进电动工具的操作。
优选地,对重保持件具有定位于第一支撑件之间的部分。对重具有定位于所述部分的中心处的重心。采用此结构,对重保持件和对重可以在与往复运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平稳振动,而不会使对重摆动。
优选地,对重包括底座和两个支腿。底座在垂直于对重保持件延伸的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底座固定到对重保持件并具有端部。两个支腿中的每个分别连接到底座的每个端部,并沿对重保持件延伸且与对重保持件分离。
采用此结构,可以降低需要获得所需谐振频率的对重保持件的长度,从而提供对重机构的紧凑的总尺寸。
优选地,运动转换机构包括气缸、活塞、运动转换部分以及撞击件。气缸具有内周边。活塞可滑动地设置在气缸的内周边上。运动转换部分构成为将电动机的旋转转换为活塞的往复运动。撞击件由活塞的往复运动驱动。
采用此结构,冲击力可以通过将操作工具设置到电动工具的头部施加到操作工具。另外,对重机构最有效地抵抗由具有特定质量的诸如撞击件的部件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横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对重机构的后视图;
图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横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对重机构的分解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对重机构的放大视图;
图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横截面图;
图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横截面图;
图8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横截面图;
图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横截面图;
图10是沿图9的线X-X剖开的冲击工具的横截面图;
图1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横截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对重机构的分解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对重机构的放大视图;
图1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对重机构的视图;
图1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对重的位移(水平轴)和由于所述位移施加到砝码保持件的载荷(垂直轴)之间的关系(载荷-位移曲线)的视图;
图16是显示普通螺旋弹簧和软弹簧特性的载荷和位移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7A是显示对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对重机构(动力吸振器),通过撞击件的往复运动造成的振动的频率(振动源的频率)(水平轴)和通过撞击件的振动造成的对重的振幅放大率(垂直轴)之间的关系(频率响应曲线)的视图;
图17B是显示对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对重机构(动力吸振器),振动源的频率(水平轴)和振动力与对重的振动之间的相位差(垂直轴)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18A是显示对于传统对重机构(动力吸振器),通过撞击件的往复运动造成的振动的频率(振动源的频率)(水平轴)和通过撞击件的振动造成的对重的振幅放大率(垂直轴)之间的关系(频率响应曲线)的视图;
图18B是显示对于传统对重机构(动力吸振器),振动源的频率(水平轴)和振动力与对重的振动之间的相位差(垂直轴)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1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横截面图;
图20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横截面图;
图2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冲击工具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22是沿图21中的线XXII-XXII剖开的冲击工具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和图2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工具。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工具应用到冲击工具1中。在图1中,左侧将作为冲击工具1的前侧说明,而右侧则作为冲击工具1的后侧说明。冲击工具1包括具有彼此连接的手柄10、电动机壳体20以及齿轮箱30的外壳。
电力电缆11连接到手柄10。手柄10套在开关机构12的外部。可以由使用者操作的扳柄13机械地连接到开关机构12。开关机构12通过电力电缆11连接到外电源(未显示)。通过操作扳柄13,将在后面说明的电动机21可以与外电源连接或断开。另外,手柄10包括在使用冲击工具1时由使用者握紧的把手14。
电动机壳体20被定位于手柄10的下部前侧处。电动机21容纳在电动机壳体20中。电动机21包括输出电动机的驱动力的输出轴22。小齿轮23设置在输出轴22的端部并定位于齿轮箱30中。用于控制电动机21的旋转速度的控制单元24位于电动机21后面的电动机壳体20上。
齿轮箱30包括运动转换壳体31和锤壳体32。运动转换箱31被定位于电动机壳体20的上方,而运动转换壳体31的后端连接到手柄10。锤壳体32被定位于电动机壳体20的上方。
平行于输出轴22延伸的曲柄轴34可旋转地支撑在运动转换箱31中的小齿轮23的后侧。与小齿轮23啮合的第一齿轮35同轴地固定到曲柄轴34的下端。运动转换机构36设置在曲柄轴34的上侧。运动转换机构36包括曲柄砝码(crank weight)37、曲柄销38以及连杆39。曲柄砝码37固定到曲柄轴34的上端。曲柄销38固定到曲柄砝码37的端部。曲柄销38插入到连杆39的后端。
平行于输出轴22延伸的旋转传送轴51可旋转地支撑在运动转换壳体31中的小齿轮23的前侧上。与小齿轮23啮合的第二齿轮52同轴地固定到旋转传送轴51的下端。第一锥齿轮51A同轴地固定到旋转传送轴51的上端。
在垂直于输出轴22的方向上延伸的气缸40设置在锤壳体32中。气缸40的中心轴线和输出轴22的旋转轴线被定位于同一个平面上。气缸40的后端在输出轴22的轴向上与电动机21相对。活塞43设置在气缸40中,并沿气缸40的内周边可滑动地设置。活塞43在气缸40的轴向上往复运动。活塞43包括插入连杆39的前端的活塞销43A。撞击件44设置在气缸40的前部中,并在其轴向上沿气缸40的内周边可滑动地设置。空气室45形成于气缸40、活塞、以及锤44之间。
旋转气缸50可旋转地支撑在锤壳体32中。旋转气缸50环绕气缸40的外周边的前部。旋转气缸50朝向气缸40的前方延伸,工具支撑部15设置在旋转气缸50的端部并能够与操作工具(未显示)连接或分开。与第一锥齿轮51A啮合的第二锥齿轮50A设置在旋转气缸50的后端部分上。旋转气缸50的中心轴线和输出轴22的旋转轴线被定位于相同的平面上。另外,中间件46设置在撞击件44的前侧中,并相对于旋转气缸50可滑动地设置。中间件46在旋转气缸50的轴向上往复运动。
对重机构70设置在运动转换壳体31中,并相对手柄10设置。对重机构70被定位于冲击工具1的重心G和手柄10的把手14之间,并且被定位于控制单元24的上方。下面将参照图1和图2说明对重机构70。对重机构70包括一对支撑件71、一对支撑件72、对重保持件73以及对重74。支撑件71和72被定位于垂直于活塞43的往复方向的平面上。支撑件71在所述平面上与支撑件72相对。该对支撑件71由橡胶制成,并固定到运动转换壳体31的上部。该对支撑件72由钢辊制成并固定到运动转换壳体31。
对重保持件73由板弹簧制成。对重保持件73的上端部分为L形并被定位于该对支撑件71之间,并通过支撑件71线接触支撑。由于该对支撑件71由橡胶制成,所以对重保持件73的上端部分由支撑件71支撑,同时能够相对于支撑件71向上和向下移动。对重保持件73的下端部分被定位于该对支撑件72之间,并通过支撑件72线接触支撑。由于该对支撑件72由钢辊制成,所以对重保持件73的下端部分由支撑件72支撑,同时能够相对于支撑件72向上和向下移动。对重74利用螺钉75大致固定在对重保持件73的垂直中心。对重74在其两端处由对重保持件73双重支撑。如图2所示,对重74包括底座74A和两个支腿74B。底座74A在垂直于对重保持件73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固定到对重保持件73。两个支腿74B中的每个都连接到底座74A的端部并沿对重保持件73延伸,并且与对重保持件73分离。因此,对重74为H形。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的操作。操作工具(未显示)通过使用者抓紧的手柄10压在工件(未显示)上。接下来,拉动扳柄12以供给动力并使电动机21旋转。此旋转驱动力通过小齿轮43和第一齿轮35传送到曲柄轴34。曲柄轴34的旋转通过运动转换机构36(曲柄砝码37、曲柄销38以及连杆39)转换成在气缸40中的活塞43的往复运动。活塞43的往复运动导致空气室45中的空气的压力反复增加和减少,从而使撞击件44往复运动。撞击件44向前移动并与中间件46的后端碰撞,从而将冲击力施加到操作工具(未示出)。
另外,电动机21的旋转驱动力传送到小齿轮23、第二齿轮52以及旋转传送轴51。旋转传送轴51的旋转通过第一锥齿轮51A和第二锥齿轮50A传送到旋转气缸50,导致旋转气缸50旋转。旋转气缸50的旋转将旋转力施加到操作工具(未显示)。工件(未显示)由于旋转力以及施加到操作工具(未显示)的上述冲击力而断裂。
在上述冲击工具1的操作期间,在冲击工具1中产生由撞击件44的往复运动造成的具有大致恒定的频率的振动。所述振动通过运动转换壳体31传送到支撑件71和72。传送到支撑件71和72的振动传送到对重保持件73和对重74,导致对重74在活塞43往复运动的方向上振动。冲击工具1的振动可以通过对重74的振动降低,从而改进冲击工具1的操作。
更具体地,具有以谐振频率为中心的恒定宽度的频带的振动通过对重74的振动降低。谐振频率通过对重74和为板弹簧的对重保持件73确定。谐振频率设定为大致等于由冲击工具1的冲击产生的振动的频率。谐振频率(谐振点)f为f=1/(2π)((k1+k2)/m)1/2,其中由板弹簧制成的对重保持件73的弹簧常数为k1(定位为比对重74高的对重保持件73的弹簧常数)、k2(定位为比对重74低的对重保持件73的弹簧常数),且对重74的质量为m。实际上,由于阻尼等的影响,实际的谐振频带略宽且略低于理论谐振频带。因此,由上述公式确定的谐振点设定为略高于冲击工具1的振动频率。
由于对重74如上所述在其两端上通过对重保持件73双重支撑,因此可以防止将由悬臂式对重产生的转矩。另外,对重保持件73的端部相对于支撑件71和72受到可移动地支撑。因此,在运动转换壳体31和对重74以及由板弹簧制成的对重保持件73之间没有摩擦产生。因此,对重保持件73和对重74可以在与活塞43的往复运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平稳振动。因此,可以有效地降低由撞击件44的往复运动产生的冲击工具1的振动,从而改进冲击工具1的操作。另外,由于对重保持件73的上端为L形,所以可以防止对重保持件73滑出支撑件71。此外,对重74为H形。结果,可以降低需要获得所需谐振频率的对重保持件73的长度,从而提供对重机构70的紧凑的总尺寸。
由于对重机构70被定位于控制单元24的上方并相对于手柄10设置,可以有效地使用控制单元24上方的开口空间,并可以防止由于设置对重机构70增大冲击工具1。对重机构70被定位于冲击工具1的把手14和重心G之间。因此,可以降低由活塞43的往复运动产生的以重心G为中心的转矩。另外,由于支撑对重74的弹簧不是如在传统的冲击工具中放置在对重74在活塞43的往复运动的方向上的端部,所以可以防止壳体以及弹簧和对重74之间的摩擦。因此,可以稳定和有效地吸收对重74的振动。
接下来,将参照图3到图5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本发明的电动工具应用到冲击工具101。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同样零件和部件将命名为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说明,而只说明不同的方面。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01不包括在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中使用的旋转气缸50和控制单元24。因此,在冲击工具1的操作期间没有旋转施加到操作工具,而电动机21以固定速度旋转。
同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一样,对重机构170设置在运动转换壳体31中并相对手柄10设置。对重机构170包括支撑件171、一对支撑件172、对重保持件173以及对重174。下面将参照图4和图5说明支撑件171。支撑件171包括螺栓171A、垫圈171B以及间隔件171C。该对支撑件172由橡胶制成。对重保持件173由板弹簧制成并形成有螺栓插入孔173a。对重保持件73的上端部分通过将螺栓171A插入穿过垫圈171B、间隔件171C以及螺栓插入孔173a固定到运动转换壳体31。对重保持件73的下端部分被定位于该对支撑件172之间,并通过支撑件172受到线接触支撑。由于支撑件172由橡胶制成,所以对重保持件173的下端部分由支撑件172支撑,同时能够相对于支撑件172向上和向下移动。对重174大致固定在对重保持件173的垂直中心。
第二实施例的对重机构170还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撞击件44的往复运动造成的冲击工具101的振动。另外,如上所述,对重机构170包括螺栓171A、垫圈171B以及间隔件171C。因此,通过调节螺栓171A的紧固度,可以控制施加到对重保持件173的上端部分的载荷。因此,可以控制对重保持件173和对重74的振动,并且可以调节对重机构170的谐振频率。冲击工具101的其它优点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的优点相似。
接下来,将参照图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本发明的电动工具应用到冲击工具201。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同样零件和部件将命名为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说明,而只说明不同的方面。
对重机构270设置在运动转换壳体31中并相对手柄10设置。对重机构270被定位于控制单元24的上方,且还定位于通过冲击工具201的重心G并平行于活塞43的往复运动的方向延伸的线之上。对重机构270包括一对支撑件271、一对支撑件272、对重保持件273以及对重274。该对支撑件271由橡胶制成并固定到运动转换壳体31的上部。该对支撑件272也由橡胶制成并固定到运动转换壳体31。
对重保持件273由板弹簧制成。对重保持件273的上端部分被定位于该对支撑件271之间并通过支撑件271线接触支撑。由于该对支撑件271由橡胶制成,所以对重保持件273的上端部分由支撑件271支撑,同时能够相对于支撑件271向上和向下移动。对重保持件273的下端被定位于该对支撑件272之间,并通过支撑件272线接触支撑。由于该对支撑件272由橡胶制成,所以对重保持件273的下端部分由支撑件272支撑,同时能够相对于支撑件272向上和向下移动。因此,对重274在其两端上由对重保持件273双重支撑。对重274大致固定在对重保持件273的垂直中心。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对重机构270还可以有效地降低由撞击件44的往复运动造成的冲击工具201的振动。另外,如上所述,对重机构270被定位于通过冲击工具201的重心G并平行于活塞43的往复运动的方向延伸的线之上。因此,可以降低定由活塞43的往复运动造成的以重心G为中心的转矩。冲击工具201的其它优点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01的优点相似。
接下来,将参照图7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本发明的电动工具应用到冲击工具301。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同样零件和部件将命名为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说明,而只说明不同的方面。
曲柄轴34被定位于小齿轮23的前侧。第三齿轮34A在第一齿轮35的下侧同轴地固定到曲柄轴34。旋转传送轴51被定位于曲柄轴34的前侧。第二齿轮52与第三齿轮34A啮合。电动机21的旋转通过小齿轮23、第一齿轮35、第三齿轮34A以及第二齿轮52传送到旋转传送轴51。旋转传送轴51的旋转通过第一锥齿轮51A和第二锥齿轮50A传送到旋转气缸50,导致旋转气缸50旋转。旋转气缸50的旋转将旋转力施加到操作工具(未显示)。
对重机构370设置在电动机21上方的空间中。所述空间通过将曲柄轴34定位于小齿轮23的前侧产生。对重机构370包括支撑件371、支撑件372、对重保持件373以及对重374。支撑件371和372为U形,支撑件371的开口与支撑件372的开口彼此相对。对重保持件373由板弹簧制成,而该对重保持件的每端分别插入支撑件371和372的开口。对重保持件373通过支撑件371和372线接触支撑。对重374大致固定在对重保持件373的垂直中心。因此,对重374在两端上通过对重保持件373双重支撑。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对重机构370还可以有效地降低通过撞击件44的往复运动造成的冲击工具301的振动。另外,如上所述,对重机构370被定位于通过将曲柄轴34定位在小齿轮23的前侧产生的电动机21上方的空间中。因此,可以有效地使用电动机21上方的开口空间,并且可以防止由于设置对重机构370造成冲击工具301增大。冲击工具301的其它优点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的优点相似。
接下来,将参照图8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本发明的电动工具应加到冲击工具401。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同样零件和部件命名为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说明,而只说明不同的方面。
对重机构470设置在控制单元24的上方并相对手柄10设置。对重机构470包括两个支撑件471、四个弹簧473以及两个对重474。两个支撑件471平行于活塞43的往复运动的方向延伸并固定到运动转换壳体31。两个对重474中的每个分别通过支撑件471可滑动地支撑。四个弹簧473中的每个被定位于对重474的每端上,并置于对重474和运动转换壳体31之间。
根据此实施例的对重机构470还可以通过对重474的振动有效地降低由撞击件44的往复运动造成的冲击工具401的振动。冲击工具401的其它优点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的优点相似。
接下来,将参照图9和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本发明的电动工具应加到冲击工具501。冲击工具501包括具有手柄10、电动机壳体20、砝码箱60以及齿轮箱80的外壳。
电力电缆11连接到手柄10。手柄10套在开关机构12的外部。可以通过使用者操作的扳柄13机械地连接到开关机构12。开关机构12通过电力电缆11连接到外电源(未显示)。通过操作扳柄13,开关机构12可以与外电源连接或断开。
电动机壳体20设置在手柄10的前侧。手柄10和电动机箱20由塑料一体形成。电动机21容纳在电动机壳体20中。电动机21包括输出轴22并输出旋转驱动力。
砝码箱60位于电动机壳体20的前侧并由树脂制成。砝码壳体60包括与电动机壳体20相对的第一砝码壳体60A和与齿轮箱80相对的第二砝码壳体60B。第一中间轴61设置在砝码壳体60中,并在输出轴22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第一中间轴61通过轴承62和63受到可旋转地支撑。第一中间轴61的后端部分连接到输出轴22。第一中间轴61的前端部分被定位于齿轮壳体80中并设置有第四齿轮61A。
对重机构570设置在砝码壳体60中。如为沿图9中的X-X线剖开的横截面视图的图10所示,对重机构570包括支撑件571和572、一对对重保持件573、对重574以及螺栓575。支撑件571和572分别设置在第二砝码壳体60B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处。该对对重保持件573由板弹簧制成。如图9所示,对重保持件573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大致呈L形,并且对重保持件573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的末端中的每个分别定位于形成于第二砝码壳体60B中的凹部60c中的每个中。对重保持件573的上端部分由支撑件571支撑,而对重保持件573的下端部分由支撑件572支撑。
对重574具有大致呈圆形的横截面,并形成有在该对重的中心处形成的轴插入孔574a。对重574通过螺栓575固定到对重保持件573。因此,对重574在其两端上通过该对对重保持件573受到双重支撑。第一中间轴61通过轴插入孔574a插入。
齿轮箱80位于第二砝码壳体60B的前侧并由树脂制成。金属分隔件80A设置在齿轮箱80中,并分隔齿轮箱80和砝码壳体60。齿轮箱80和分隔件80A形成为将在后面说明的容纳旋转传送机构的机构室的减速室80a。第二中间轴82通过轴承82B和82C被可旋转地支撑在齿轮箱80和分隔件80A上,并平行于输出轴22延伸。侧手柄16设置在齿轮箱80的工具支撑部分15附近,稍后将说明。
与第四齿轮61A啮合的第五齿轮81在其电动机21侧同轴地固定到第二中间轴82。齿轮82A形成于第二中间轴82的前端部分上以与第六齿轮83啮合,稍后将说明。气缸84在齿轮箱80中设置在第二中间轴82的上方。气缸84平行于第二中间轴82延伸并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分隔件80A上。第六齿轮83固定到气缸84的外周边并与上述齿轮82A啮合,使得气缸84可以绕其中心轴线旋转。
上述工具支撑部分15设置在气缸84的前侧,并且操作工具(未显示)能够与工具支撑部分15连接或断开。离合器86用花键连接到第二中间轴82的中间部分。离合器86被弹簧朝向电动机21推动。离合器86可以通过定位于齿轮箱80下方的变换杆87在锤钻模式(hammer drill mode)(图9所示的位置)和钻孔模式(由于离合器86向前移动)之间转换。将旋转运动转换成往复运动的运动转换器90在离合器86的电动机21侧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二中间轴82的外周边上。运动转换器90具有由于第二中间轴82的旋转能够使冲击工具501前后往复运动的臂90A。
当离合器86利用变换杆87转换到锤钻模式时,离合器86通过运动转换器90接合第二中间轴82。运动转换器90通过活塞销91连接到设置在气缸84中的活塞92并与所述活塞一起工作。活塞92可滑动地安装在气缸84中,并且能够平行于第二中间轴82往复运动。撞击件93设置在活塞92中,并沿气缸84的内周边可滑动地设置。空气室94形成于气缸84、活塞92以及撞击件93之间。中间件95在撞击件93与空气室94的相对侧被支撑在气缸84中。中间件95沿活塞92的运动方向相对气缸84可滑动地设置。操作工具(未显示)被定位于中间件95与撞击件93的相对侧。因此,撞击件93通过中间件95撞击操作工具(未显示)。
电动机21的旋转输出通过第一中间件61、第四齿轮61A以及第五齿轮81传送到第二中间轴82。第二中间轴82的旋转通过齿轮82A和安装到气缸84的外周边的第六齿轮83之间的啮合传送到气缸84。当离合器86通过操作变换杆87处于锤钻模式时,离合器86连接到运动转换器90。因此,第二中间轴82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离合器86传送到运动转换器90。旋转驱动力通过活塞销91在运动转换器90上转换成活塞92的往复运动。活塞92的往复运动使形成于撞击件93和活塞92之间的空气室94内的空气的压力反复增加和降低,从而使撞击件93往复运动。当撞击件93向前移动并与中间件95的后端碰撞时,冲击力通过中间件95施加到操作工具(未显示)。在此方式中,旋转力和冲击力在锤钻模式中同时施加到操作工具(未显示)。
如果离合器86处于钻孔模式,则离合器86断开第二中间轴82和运动转换器90之间的连接,而只有第二中间轴82的旋转驱动力通过齿轮82A和第六齿轮83传送到气缸84。因此,只有旋转力施加到操作工具(未显示)。
当操作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冲击工具501时,由于撞击件93的往复运动在冲击工具501中产生具有大致恒定的频率的振动。所述振动通过第二砝码箱60B传送到支撑件571和572。传送到支撑件571和572的振动传送到对重保持件573和对重574,而对重574在与活塞92的往复运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振动。冲击工具501的振动可以通过对重574的振动降低,从而改进冲击工具501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11到图18B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本发明的电动工具应加到冲击工具601。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同样零件和部件命名为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说明,而只说明不同的方面。对重机构670设置在运动转换壳体31中并相对手柄10设置。参照图11到图14,将参照图11到图14详细说明对重机构670。对重机构670包括两个支撑件671和672、对重保持件673以及对重674。支撑件671和672沿垂直于活塞43的往复运动方向的方向定位。对重674被置于支撑件671和672之间。支撑件671和672包括第一支撑件675和676以及第二支撑件677和678,所述第二支撑件被定位成比第一支撑件675和676更靠近对重674。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支撑件675包括螺栓675A、垫圈675B以及间隔件675C。对重保持件673形成有螺栓插入孔673a。螺栓675A插入穿过垫圈675B、间隔件675C以及螺栓插入孔673a。因此,对重保持件673的上端部分固定到运动转换壳体31。对重保持件673的螺栓插入孔673a(环绕螺栓插入孔673a)用作防止对重保持件673从第一支撑件675掉出的掉落防止部分。第一支撑件675阻止对重保持件673的上端部分在活塞43的往复运动的方向(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朝向后侧)上移动。
第二支撑件677被定位于第一支撑件675的下方并在对重保持件673的后侧。第二支撑件677阻止对重保持件673的上端部分在活塞43的往复运动的方向(前后方向)中的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朝向前侧)上移动。第一支撑件676由橡胶制成,并定位于对重保持件673的下端部分上和后侧。第一支撑件676阻止对重保持件673的下端部分朝向后侧移动。第二支撑件678被定位于第一支撑件676的上方并在对重保持件673的前侧。第二支撑件678阻止对重保持件673的下端部分朝向前侧移动。第一支撑件675和676以及第二支撑件677和678定位为使得向后偏移载荷F施加到对重保持件673。
对重保持件673由板弹簧制成且包括弯曲部分673B。对重保持件673在弯曲部分673B上由第一支撑件676和第二支撑件678支撑。第一支撑件676由橡胶制成。因此,对重保持件673的下端部分由第一支撑件676支撑,同时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件676向上和向下移动。对重674由两个部件形成,并通过螺栓679固定在对重保持件673的大致垂直中心处。因此,对重674在其两端处通过对重保持件673双重支撑。对重674具有定位于对重保持件673定位在第一支撑件675和676之间的部分的中心处的重心。
如图12所示,对重674包括底座674A和两个支腿674B。底座674A在垂直于对重保持件673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两个支腿674B中的每个都连接到底座674A的端部,并沿对重保持件673延伸并与该对重保持件分离。因此,对重674为H形。如图14所示,从第一支撑件675和676到对重674固定到对重保持件673的位置的距离相等,且每个距离都表示为距离L1。从第二支撑件677和678到对重674固定到对重保持件673的位置的距离相等,且每个距离都表示为距离L2。
接下来,将参照图14到图17说明对重机构670的振动。图15显示了表示对重674的位移(水平轴)和由于对重674的位移造成的施加到对重保持件673的载荷(垂直轴)之间的关系的载荷-位移曲线。在图15的水平轴上,对重674的向后位移为正。在图15的垂直轴上,对重674向后移动时施加到对重保持件673的载荷为正。图17A显示了表示由撞击件44的往复运动造成的频率(振动源的频率,水平轴)和由撞击件44的振动导致的对重674的振幅放大率(垂直轴)之间的关系的频率响应曲线。图17B显示了振动源的频率(水平轴)和振动源与对重的674的振动之间的相位差(垂直轴)之间的关系。图17A显示了谐振点R1。在谐振点处,图17B中的相位差为90度。
当对重674由于撞击件44的振动从该对重的初始位置向前移动并返回到初始位置时,对重保持件673由第一支撑件675和676以及第二支撑件677和678支撑。因此,对重674的位移和施加到对重保持件673的载荷之间的关系依赖于与对重保持件673的距离L2(图14)相对应的弹簧常数KL2(图15中的第三象限中的A)。当对重674从初始位置向后移动直到施加到对重保持件673的载荷等于由第一支撑件675和676施加的偏移载荷F时,对重保持件673由第一支撑件675和676以及第二支撑件677和678支撑。因此,直到等于偏移载荷F的载荷施加到对重保持件673,对重674的位移和施加到对重保持件673的载荷之间的关系才依赖于对应于对重保持件673的距离L2(图14)的弹簧常数KL2(图15中的第三象限中的B)。当大于偏移载荷F的载荷施加到对重保持件673时,对重保持件673由第一支撑件675和676支撑。因此,对重674的位移和施加到对重保持件673的载荷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对应于对重保持件673的距离L1(图14)的弹簧常数KL1(图15中的第三象限的C)。
如上所述,在第一象限中,根据此实施例的对重机构670的对重674的位移和施加到对重保持件673的载荷之间的关系具有与软弹簧的特性相似的特性。如图16所示,在软弹簧特性S中,载荷的增加斜率随着位移的增加逐渐降低,而对于表示位移和在一般的螺旋弹簧中的载荷之间的关系的直线C恒定。由于对重机构670在第一象限中具有软弹簧的特性,所以如图17A所示,对重机构670的频率特性为使得谐振点R1朝向低频率侧移动。
图18A显示了表示由撞击件的往复运动造成的振动的频率(振动源的频率)和由于撞击件的振动造成的对重的振幅放大率之间的传统对重机构(动力吸振器)的关系的频率响应曲线。图18A中的频率响应曲线对应于图17A中的频率曲线。同样地,图18A显示了振动源的频率和振动力与对重之间的相位差之间的关系并对应于图17B。如图18A所示,响应振动的频率激发的频带在传统的对重机构中窄。另外,由对重保持件、对重等中的尺寸公差和装配公差造成对重机构的特征值(频率)的接近±5Hz的变量。因此,即使当对重机构的特征值与由冲击工具的冲击造成的振动的频率稍微移位时,振幅放大率也下降。因此,冲击工具的振动不会下降。另外,在对重机构的谐振频率处的振幅放大率高,造成对重振动比所需的振动更大。因此,对重保持件必须制作得更坚固。
如图18A和图18B所示,关于振动力的相位差在谐振点R2处为90度延迟。当由冲击工具的冲击造成的振动频率ω低于对重机构的特征值ωn(谐振频率)时,相位差接近0度(同相)。另一方面,当振动频率ω高于特征值ωn(谐振频率)时,相位差变为反相。需要以反相驱动对重机构,用于有效地降低振动力。然而,用于反相的激发频带在传统的对重机构中极窄。
然而,如图17A和图17B所示,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对重机构670中,对重674相对于振动力以反相振动的频带以及对重674的激发频带可以设置得更宽,并可以提供更适合的振幅放大率。因此,从对重保持件、对重等中的尺寸公差和装配公差以及电动机21的旋转速度的变化的效果,可以防止抵抗由于冲击造成的冲击工具601的振动的对重674的振动抑制运动。结果,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冲击造成的冲击工具601的振动,并且可以改进冲击工具601的操作。
由于对重机构670具有简单的结构,所以不需要大量的部件,例如,昂贵的气缸。可以降低冲击工具601的振动,而不会造成冲击工具601的增加尺寸、更高的费用、降低的可见度等。当对重674从其初始位置移动到对重674的至少一侧(往复运动的一个方向)时,对重保持件673在对重674的移动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可以根据对重674的位移的增加降低。因此,可以提供具有低振动、紧凑型尺寸以及低成本的冲击工具601。
对重保持件673包括弯曲部分673B。因此,当对重保持件673由多个支撑件(即,第一支撑件675和676以及第二支撑件677和678)支撑时,防止了对重保持件673与每个支撑件分离。因此,可以校正在对重保持件673的生产过程期间的意外初始变形。另外,对重保持件673的下端由支撑件676和678支撑,同时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件676向上和向下移动。因此,对重保持件673和对重674可以在与活塞的往复运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平稳地振动。
如上所述,第一支撑件675包括螺栓675A、垫圈675B以及间隔件675C。因此,通过调节螺栓675A的紧固度,可以控制施加到对重保持件673的上端部分的载荷。因此,可以控制对重保持件673和对重674的振动,并且可以任意调节对重机构670的特征振动频率和阻尼。因此,可以提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电动工具的振动控制机构(对重机构670)。
此外,对重674包括底座674A和两个支腿674B。底座674A在垂直于对重保持件673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两个支腿674B中的每个都从底座674A的端部延伸并在对重保持件673的任一侧延伸预定的距离。因此,对重674为H形。结果,可以降低需要获得所需谐振频率的对重保持件673的长度,从而为对重机构670提供紧凑的总尺寸。对重674具有定位于对重保持件673位于第一支撑件675和676之间的一部分的中心处的重心。因此,对重保持件673和对重674可以在与往复运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平稳振动,而不会使对重674摆动。根据此实施例的对重机构670最有效地抵抗由具有特定质量的诸如撞击件44的部件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
接下来,将参照图19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本发明的电动工具应用到冲击工具701。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同样零件和部件将命名为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说明,而只说明不同的方面。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冲击工具701不包括用在第七实施例的冲击工具601中的旋转气缸50和控制单元24。因此,在冲击工具701的操作期间没有旋转施加到操作工具(未示出),而电动机21以固定速度旋转。除了在对重774的形状上不同外,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对重机构770具有与第七实施例的对重机构670相同的结构。
因此,在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冲击工具701中,对重机构770基本上与第七实施例的对重机构670类似,并提供与第七实施例的冲击工具601相似的优点。
接下来,将参照图20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本发明的电动工具应用到冲击工具801。与第七实施例相同的同样零件和部件将命名为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说明,而只说明不同的方面。
对重机构870包括两个支撑件871和872、对重保持件673以及对重674。支撑件871和872沿垂直于活塞43的往复运动方向的方向定位。对重674被置于支撑件871和872之间。支撑件871包括第一支撑件875和比第一支撑件875靠近对重674相对于对重674的第二支撑件877。支撑件872包括一对第一支撑件876和定位成比第一支撑件876相对于对重674更靠近对重674的第二支撑件878。在第九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877和878定位为比第七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撑件677和678更靠近对重674。
该对第一支撑件876由橡胶制成,并从活塞43的往复运动的方向上的任一侧支撑对重保持件673的下端。由于第一支撑件876由橡胶制成,所以对重保持件673的下端由第一支撑件876弹性支撑,同时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件876向上和向下移动。因此,可以通过第一支撑件876推压对重保持件673的强度控制对重674和对重保持件673的振动。因此,可以任意调节对重机构870的特征振动频率和阻尼。因此,可以提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电动工具的振动控制机构(对重机构870)。因此,在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对重机构870中,可以有效地降低由撞击件44的往复运动造成的冲击工具801的振动。冲击工具801的其它优点与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冲击工具601的优点相似。
接下来,将参照图21和图22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本发明的电动工具应用到冲击工具901。与第七实施例相同的同样零件和部件将命名为相同的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说明,而只说明不同的方面。
对重机构970设置在砝码壳体60中。如为沿图21中的XXII-XXII线剖开的横截面视图的图22所示,对重机构970包括两个支撑件971和972、一对对重保持件973、对重674以及螺栓975。支撑件971和972分别设置在第二砝码壳体60B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处。对重974被置于支撑件971和972之间。支撑件971和972包括第一支撑件975和976以及比第一支撑件975和976相对于对重974更靠近对重974定位的第二支撑件977和978。第一支撑件975阻止对重保持件973的上端部分朝向后侧移动。第二支撑件977被定位于外支撑件975的下方且在对重保持件973的前侧,并且可防止对重保持件973朝向前侧移动。
第一支撑件976被定位于对重保持件973的下端处,并阻止对重保持件973朝向后侧移动。第二支撑件978被定位于第一支撑件976的上方,并在对重保持件973的前侧,并且阻止对重保持件973朝向前侧移动。第一支撑件975和976以及第二支撑件977和978定位为使得向后的偏移载荷F施加到对重保持件973。
该对对重保持件973由板弹簧制成。如图21所示,对重保持件973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大致呈L形,且对重保持件973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的每个末端分别定位于形成于第二砝码壳体60B中的凹部60C中的每个中。对重974具有大致呈圆形的横截面,并形成有形成于该对重的中心处的轴插入孔974a。对重974通过螺栓979固定到对重保持件973。因此,对重974在其两端上通过该对对重保持件973双重支撑。第一中间轴61插入轴插入孔974a。从第一支撑件975和976到对重974固定到对重保持件973的位置的距离相同,而从内支撑部977和978到对重974固定到对重保持件973的位置的距离相同。
在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冲击工具901的对重机构970中,可以获得与对于第七实施例的对重机构670的图15A中的载荷-位移曲线和图17A中的频率响应曲线相似的特性。因此,可以获得与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对重机构670的优点相似的对重机构970的优点。此外,由于对重保持件973的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中的每个都为L形并定位在每个凹部60C中,所以可以防止对重保持件973从第一支撑件975和976滑出。
本发明的冲击工具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各种改变和改进都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实现。例如,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的该对支撑件72由钢辊制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钢辊。可以使用具有良好滑动特性(例如,浸油金属)的任何部件。在第七实施例和第九实施例的冲击工具601和801中的第一支撑件676和876都由橡胶制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橡胶。可以使用具有良好滑动特性(例如钢辊或浸油金属)的任何部件。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动工具应用到冲击工具,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到刀锯(saber saw)中。

Claims (18)

1.一种电动工具,包括:
壳体;
电动机,所述电动机容纳在所述壳体中;
运动转换机构,所述运动转换机构构成为将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
对重保持件,所述对重保持件在垂直于所述往复运动的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能够在所述往复运动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对重,所述对重由所述对重保持件支撑,并且能够与所述对重保持件一起在所述往复运动的方向上往复运动;以及
多个支撑件,所述多个支撑件定位为离开所述对重预定距离,用于将所述对重保持件支撑到所述壳体,所述对重被置于所述支撑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撑件包括彼此相对定位的两个支撑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保持件具有对应于所述支撑件的端部,至少一个所述端部相对于所述支撑件受到可移动的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重和所述对重保持件构成为振动,以降低由所述运动转换机构的所述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以及
至少一个所述支撑件构成为限制所述对重和所述对重保持件的振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保持件具有对应于所述支撑件的端部,所述对重保持件的至少一个所述端部具有用于防止所述对重保持件从所述支撑件滑出的防止滑动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所述对重保持件以及所述对重被置于所述电动机和所述运动转换机构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包括底座和两个支腿,所述底座在垂直于所述对重保持件延伸的方向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底座固定到所述对重保持件并具有端部,所述两个支腿中的每个分别连接到所述底座的每个所述端部,并且所述两个支腿中的每个沿所述对重保持件延伸且与所述对重保持件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包括:
气缸,所述气缸具有内周边;
活塞,所述活塞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气缸的所述内周边上;
运动转换部分,所述运动转换部分构成为将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转换为所述活塞的往复运动;以及
撞击件,所述撞击件由所述活塞的所述往复运动驱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件构成为在所述对重从该对重的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往复运动的至少一个方向移动时,改变每个所述支撑件支撑所述对重保持件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所述支撑件都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构成为阻止所述对重保持件朝向所述一个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支撑件定位为比所述第一支撑件相对于所述对重更靠近所述对重,并且所述第二支撑件构成为在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上阻碍所述对重保持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定位为在所述一个方向上将初始力施加到所述对重保持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保持件包括弯曲部分,所述对重保持件在所述弯曲部分处由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支撑。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保持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受到可移动的支撑。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件构成为限制所述对重和所述对重保持件的振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保持件具有用于防止所述对重保持件从所述第一支撑件滑出的防止滑动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所述对重保持件以及所述对重被置于所述电动机和所述运动转换机构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保持件具有定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的部分,所述对重具有定位在所述部分的中心处的重心。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包括底座和两个支腿,所述底座在垂直于所述对重保持件延伸的方向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底座固定到所述对重保持件并具有端部,所述两个支腿中的每个分别连接到所述底座的每个所述端部,并且所述两个支腿中的每个沿所述对重保持件延伸且与所述对重保持件分离。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包括:
气缸,所述气缸具有内周边;
活塞,所述活塞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气缸的所述内周边上;
运动转换部分,所述运动转换部分构成为将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转换为所述活塞的往复运动;以及
撞击件,所述撞击件由所述活塞的所述往复运动驱动。
CN2007800071912A 2006-03-07 2007-02-27 电动工具 Active CN1013949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60932/2006 2006-03-07
JP2006060932A JP4577240B2 (ja) 2006-03-07 2006-03-07 電動工具
JP2006166949A JP4662311B2 (ja) 2006-06-16 2006-06-16 電動工具
JP166949/2006 2006-06-16
PCT/JP2007/054135 WO2007102449A1 (en) 2006-03-07 2007-02-27 Electrical power too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94973A CN101394973A (zh) 2009-03-25
CN101394973B true CN101394973B (zh) 2011-05-25

Family

ID=38583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71912A Active CN101394973B (zh) 2006-03-07 2007-02-27 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77240B2 (zh)
CN (1) CN10139497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78188A (ja) * 1985-02-01 1986-08-09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無反動衝撃工具
JPH01214401A (ja) * 1988-02-23 1989-08-28 Kiyuubitsuku Eng:Kk 振動機器の防振機構
JP2683910B2 (ja) * 1988-04-28 1997-12-03 株式会社芝浦製作所 振動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77240B2 (ja) 2010-11-10
JP2007237303A (ja) 2007-09-20
CN101394973A (zh) 2009-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24564B1 (ko) 전동 공구
CN101134310B (zh) 具有振动控制机构的电动工具
CN101032814B (zh) 具有振动控制机构的冲击工具
CN100537154C (zh) 动力工具
EP1997591B1 (en) Electric hammer
JP4793755B2 (ja) 電動工具
US7967078B2 (en) Impact tool
CN101484279B (zh) 电动力工具
CN102421566B (zh) 冲击工具
CN102837297A (zh) 动力工具
US20100012337A1 (en) Percussive mechanism of an electric hand-held machine tool
CN102066056A (zh) 作业工具
EP3381619A1 (en) Reciprocating work machine
CN101394973B (zh) 电动工具
JP4662311B2 (ja) 電動工具
JP5327726B2 (ja) 打撃工具
JP2007175838A (ja) 打撃工具
CN114367702A (zh) 往复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chine holding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Koki Company Limite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