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0163B - 光拾波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波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90163B
CN101390163B CN2007800064938A CN200780006493A CN101390163B CN 101390163 B CN101390163 B CN 101390163B CN 2007800064938 A CN2007800064938 A CN 2007800064938A CN 200780006493 A CN200780006493 A CN 200780006493A CN 101390163 B CN101390163 B CN 1013901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ve element
light beam
transmissive
light
luminous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064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90163A (zh
Inventor
若林宽尔
金马庆明
佐野晃正
和田秀彦
松崎圭一
田中俊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90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01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901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01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81Non-lens elements for alter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beam, e.g. knife edges, slits, filters or stop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6Circuits, 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laser control or stabilis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5Separate or integrated refractive elements, e.g. wave plates
    • G11B7/1369Active plates, e.g. liquid crystal panels or electrostrictive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光拾波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在光拾波装置具备的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10)中,具有第一透射率的第一透射元件(111)、和具有比第一透射率高的第二透射率的第二透射元件(112),其配置位置被旋转驱动部(105)切换,且选择性地输出第一光功率的光束及第二光功率的光束。另外,光束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以相对于光轴倾斜的角度配置,因此,不会对扩散行进来的光束的进路造成阻碍。

Description

光拾波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拾波装置及具备该光拾波装置的信息处理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采用了GaN系半导体的蓝色发光的半导体激光器等放射短波长的半导体激光的光拾波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数字通用光盘(DVD)能够以压缩盘(CD)的约6倍的记录密度记录数字数据,作为可写入视频及音乐等大容量的数字数据的信息记录介质,已知有所谓的光盘。 
近年来,由于成为记录对象的信息的信息量增大,故要求容量更大的信息记录介质。 
为增大光盘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容量,需要提高信息的记录密度。这通常通过在写入及读出数据时减小对光盘放射的激光的光点直径来实现。而且,为减小光点直径,只要进一步缩短激光的波长且增大物镜的数值孔径(NA)即可。DVD中使用波长660nm的光源和NA为0.6的物镜.另外,例如通过使用波长405nm的蓝色激光和NA为0.85的物镜,能进一步以现有的DVD的5倍的记录密度记录信息。 
为了除使用蓝色激光等将激光短波长化外,进一步提高记录密度,也正在进行在一片光盘上设置多个记录层的技术的开发。例如,若能够得到具有两层记录层的光盘,则与上述激光的短波长化及NA大的物镜并用,就可使记录密度达到具有一层记录层的DVD的约10倍。 
但是,在以蓝色激光为光源的光盘装置中,蓝色激光中再生用的光功率的容限极小,因此,光源存在量子噪声问题。 
例如特开2000-195086号公报中所示的现有的光盘装置中,公开了以相对于激光的路径可大致垂直地出入的方式设置了光束透射调节装置即强度滤光器的光拾波装置。就该光盘装置而言,在再生时将上述强度滤光 器插入激光的路径中,在记录时使强度滤光器移动以使其脱离射出光的路径。由此,可将例如半导体激光器的量子噪声保持得较低,可进行良好的再生。 
但是,该光盘装置由于按照相对于激光的路径垂直且可直线性出入的方式设置强度滤光器,因此,需要用于使强度滤光器移动的空间。其结果是产生了光拾波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考虑取代在光轴上直线移动的强度滤光器而设置通过旋转在光轴上移动的强度滤光器的其它的光拾波装置。下面,参照图11~图13说明该光拾波装置。 
图11表示现有的光拾波装置的构成。当GaN系的发蓝色光的半导体激光光源41放射蓝色光束时,光束入射到光束透射调节装置200。光束透射调节装置200根据数据是从光盘50读出时还是数据对光盘50写入时而转动到规定的位置,调节强度滤光器的位置。透过了光束透射调节装置200的光束,由分束器42反射,通过准直透镜43变换为平行光,并由反射镜44反射,透过物镜45而被聚光于光盘50上。 
在读出数据时,所聚光的光束由光盘50的记录层反射,沿相反的路径到达分束器42,透过分束器42经由多透镜47入射到光敏二极管48。光敏二极管48是所谓的光检测器,基于入射的光的位置及强度输出电信号。基于该电信号再现数据。 
另一方面,在写入数据时,通过所聚光的光束在信息层上形成光点。其结果是形成有光点的部分的记录层的状态、例如结晶状态根据写入对象的数据而变化。由此,在光盘50上写入作为记录层的状态变化的数据。 
图12(a)是光束透过光束透射调节装置200的滤光器时的立体图,与数据读出时的配置对应。光束透射调节装置200具有透射元件201。透射元件201具有由彼此平行的两个平面构成的第一平行平面的组、及由彼此平行的两个平面构成的第二平行平面的组。在第一平行平面的组的至少一个平面上涂敷有使透过的光束的光功率衰减的滤光器201a。另外,光束透射调节装置200包括支承透射元件201的支承部件104、和将透射元件201围绕旋转轴103旋转驱动的旋转驱动部105。支承部件104支承旋转轴103,以使透射元件201能够围绕与构成透射元件201的第一平行平面 的组及第二平行平面的组的四平面平行的旋转轴103旋转。旋转驱动部105将透射元件201围绕旋转轴103旋转驱动。 
图12的(b)是光束未透过光束透射调节装置200的滤光器201a时的立体图,与数据写入时的配置对应。光束透射调节装置200可通过围绕旋转轴103的旋转驱动来切换光束透过透射元件201的第一平行平面的组的位置和透过第二平行平面的组的位置,由此,可切换为光束透过滤光器201a的情况和未透过的情况。光束透过滤光器201a的情况与未透过的情况相比,将光功率抑制为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95086号公报 
但是,根据使光束透射调节装置200的透射元件201旋转的构成,可实现小型化,另一方面,产生必须提高光束透射调节装置200的部件精度、组装精度且减小装载时及动作时的角度偏移的其它问题。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透射元件201是具备具有滤光器201a的透射面、和不具有滤光器201a的透射面的一体的元件,通过旋转来切换透射面,进行光功率的调节。因此,在光束透过具有滤光器201a的透射面时,光束的透射距离与没有滤光器201a的面的长度L相等。另一方面,  光束透过没有滤光器201a的透射面时,光束的透射距离与具有滤光器201a的面的长度L相等。 
在透射元件201的面不与光轴垂直时,即引起了入射角偏移时,光在透射元件201的面中进行折射,因此,光束对透射元件201入射时的光轴和射出时的光轴就偏移。图13的(a)表示光束对光束透射调节装置200的透射元件201无入射角偏移时的状态。另一方面,图13的(b)表示光束对透射元件201存在入射角偏移时的光轴的偏移状态。根据图13的(a),光束透射距离与透射面一边的长度L相等。因此,如图13的(b)所示,当光束的入射角偏移h存在时,透射距离与透射面一边的长度L成正比地延长,因此,产生光轴偏移D。 
另外,透射元件201的透射面一边的长度L为了确保使光束可靠地透过所需的大小、即有效直径,必须为某长度以上。即,透射距离可以说依赖于该长度。如上所述,当透射距离变长时,在光束的入射角偏移产生时,因折射而产生的透过后的光轴的偏移D与透射距离成正比地增大,因此, 需要实现部件精度、组装精度的提高、及角度偏移的降低。 
另外,如图11所示,光束透射调节装置被配置在自半导体激光光源41放射的光束扩散的区域。在这样的状况下,透射元件也有必须使光束没有缺少且使光束透过的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仅将由用于调节光源发生的光束的光功率的光束透射调节装置所产生的光轴的偏移抑制得小并且不会防碍透射光的进路的光拾波装置、以及信息处理装置。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拾波装置,具备: 
光源,其发出具有规定光功率的光束; 
光束透射调节机构,其调节所述光束的透射量; 
聚光用部件,其将透过了所述光束透射调节机构的所述光束聚光于信息记录介质上, 
所述光束透射调节机构具有: 
第一透射元件,其具有第一透射率; 
第二透射元件,其具有比所述第一透射元件高的第二透射率; 
支承部件,其将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按照围绕与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平行的旋转轴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和 
旋转驱动部,其将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和所述第二透射元件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驱动, 
驱动所述旋转驱动部,对所述光束透过所述第一透射元件的第一位置和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元件的第二位置进行切换,由此分别选择性地输出具有比所述规定的光功率小的第一光功率的光束、及具有比所述第一光功率大且为所述规定的光功率以下的第二光功率的光束,其中, 
在所述光束透过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中的一个时,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的另一个以相对于光轴倾斜的角度配置。 
另外,所述角度也可以是与透过了所述一个透射元件的光束的扩散对应的角度。 
另外,所述光束透过的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中之一也可以相对于所述光束的光轴倾斜。 
另外,所述角度也可以是防止所述另一个透射元件上附着尘埃的防附着角度。 
另外,所述一个透射元件和所述另一个透射元件构成的角度也可以为不足90度的角度。 
也可以是,所述光束透过所述第一透射元件时的透射距离,比构成所述第二透射元件的入射面的各边的长度更短;所述光束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元件的透射距离,比构成所述第一透射元件的入射面的各边的长度更短。 
也可以是,所述光束透过所述第一透射元件或所述第二透射元件时的透射距离,比构成任一透射元件的入射面的边的长度更短。 
所述光源也可以为在绿色~紫外线的波长区域发光的半导体激光器。 
所述光源也可以为在蓝色波长区域发光的半导体激光器。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拾波装置,其还具有检测来自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反射光的光检测器;和信号处理电路,其基于检测到的所述反射光生成再生信号及伺服信号的至少之一。 
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可填装记录层的数量不同的多种信息记录介质,并对所填装的信息记录介质放射具有与所述记录层的数量对应的光功率的大小的光束,读出及/或写入数据。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在填装了记录层的数量为一层的信息记录介质时,通过旋转驱动所述旋转驱动部,切换到所述第一位置,对所述记录层放射具有所述第一光功率的光束;在填装了记录层的数量为多层的信息记录介质时,通过旋转驱动所述旋转驱动部,切换到所述第二位置,对所述记录层之一放射具有所述第二光功率的光束。 
根据上述第一方式的光拾波装置及第二实施方式的信息处理装置,具备通过旋转驱动透射率不同的两个透射元件来切换光束的光功率的光束透射调节机构。光束透射调节机构的透射元件的厚度不受光束的有效直径限制,因此,即使部件精度及组装精度与现有的相同,也能够将在光束透射调节机构中光束的入射角偏移存在时因折射而产生的透过后的光轴的偏移抑制为小。另外,可实现装置可靠性的提高、制造成本的降低等。 
另外,根据上述光拾波装置,在上述效果的基础上,在光束透过第一透射元件及第二透射元件的一方时,上述第一透射元件及上述第二透射元件的另一方以相对于光轴而倾斜的角度配置,因此,所述另一方的透射元件不会对透过透射元件且扩散行进的光束的进路造成阻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拾波装置的光盘装置的功能模块的构成的图; 
图2A是图1所示的光拾波装置中光束透过光束透射调节机构的滤光器时的立体图; 
图2B是图1所示的光拾波装置中光束未透过光束透射调节机构的滤光器时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拾波装置中光束对光束透射调节机构的第一透射元件无入射角偏移时的状态的图; 
图3B是表示图1所示的光拾波装置中光束对光束透射调节机构的第一透射元件存在入射角偏移h时的光轴的偏移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拾波装置的光盘装置的功能模块的构成的图; 
图5A是图4所示的光拾波装置中光束透过光束透射调节机构的滤光器时的立体图; 
图5B是图4所示的光拾波装置中光束未透过光束透射调节机构的滤光器时的立体图; 
图6A是图4所示的光拾波装置中光束透过光束透射调节机构的滤光器的侧面图; 
图6B是图4所示的光拾波装置中光束未透过光束透射调节机构的滤光器的侧面图; 
图7是表示图4所示的光拾波装置中将光束透射侧的透射元件和光束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构成的角度设定为90度的情况的图; 
图8是表示具备图1所示的光拾波装置的变形例的光盘装置的功能模块的构成的图; 
图9是表示具备图1所示的光拾波装置的其它变形例的光盘装置的功能模块的构成的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光拾波装置的光束透射侧的透射元件、及光束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光拾波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12(a)是光束透过光束透射调节装置的滤光器时的立体图,图12(b)是光束未透过光束透射调节装置的滤光器时的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光束对光束透射调节装置的透射元件无入射角偏移时的状态的图,图13(b)是表示光束对光束透射调节装置的透射元件存在入射角偏移时的光轴的偏移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光源 
2分束器 
3准直透镜 
4反射镜 
5物镜 
6传动机构线圈 
7多透镜 
8光敏二极管 
10光盘装置 
11光拾波装置 
12信号处理电路 
13伺服控制电路 
14光盘 
100光束透射调节机构 
101第一透射元件 
101a滤光器 
102第二透射元件 
103旋转轴 
104支承部件 
105旋转驱动部 
111透射元件 
112透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拾波装置及具备该光拾波装置的信息处理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对同一或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述信息处理装置之一例即光盘装置10的功能模块的构成。光盘装置10具备光拾波装置11、信号处理电路12和伺服控制电路13。另外,图1中,为便于进行说明而显示有光盘14,但其不是光盘装置10的构成要素。 
首先,说明光盘装置10的动作概要。光拾波装置11对光盘14放射光束并检测来自光盘14的反射光,且输出与反射光的检测位置及检测光量对应的光量信号。信号处理电路12,根据自光拾波装置11输出的光量信号,生成并输出表示光盘14上的光束的聚焦状态的聚焦误差(FE)信号、及表示光束的焦点位置和光盘14的轨道的位置关系的跟踪误差(TE)信号等。FE信号及TE信号统称为伺服信号。伺服控制电路13基于这些信号生成并输出驱动信号。驱动信号被输入到后述的光拾波装置11的传动机构线圈6,从而调节物镜5的位置。由此,控制被放射到光盘14的光束的焦点以使其不脱离记录层。 
在光束的焦点被控制得不脱离记录层的状态中,信号处理电路12基于光量信号输出再生信号。再生信号表示已写入光盘14的数据。由此,实现数据自光盘14的读出。另外,通过使光束的光功率增大得大于再生时的光功率,光拾波装置11可对光盘14写入数据。 
下面,说明光拾波装置11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光拾波装置11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于,由光透射率不同的两个透射元件构成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通过将这些透射元件旋转驱动而切换就可调节光束的光功率。 
光拾波装置11如图1所示,具备:光源1、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 00、分束器2、准直透镜3、反射镜4、物镜5、传动机构线圈6、多透镜7、和光敏二极管8。 
光源1是GaN系的发蓝色光的半导体激光器。光源1还对光盘14的记录层放射用于读出及写入数据的相干光。 
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是使光透射率变化并在光源1放射的光束的量子噪声保持得低的状态下使光功率变化的光学元件。在此,参照图2A及图2B说明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的详细构成。 
图2A是自光源1放射的光束20透过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的滤光器时的立体图,图2B是光束20未透过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的滤光器时的立体图。光束20沿箭头所示的方向行进。 
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具有第一透射元件101、第二透射元件102、旋转轴103、支承部件104、和旋转驱动部105。在第一透射元件101上涂敷有透射率为50%的滤光器101a,滤光器101a使透过的光束20的光功率衰减。另一方面,在第二透射元件102上未涂敷滤光器101a,第二透射元件102在大致维持光束20的光功率的状态下使光束20透过。支承部件104支承第一透射元件101和第二透射元件102以使第一透射元件101和第二透射元件102沿绕着旋转轴103的轴的方向可旋转。旋转轴103与第一透射元件101及第二透射元件102平行。旋转驱动部105将第一透射元件101和第二透射元件102沿绕着旋转轴103的轴的方向旋转驱动。 
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通过利用旋转驱动部105将旋转轴103沿绕着其轴的方向旋转驱动,由此,可对如图2A所示光束20透过第一透射元件101、或如图2B所示光束20透过第二透射元件102进行切换。即,可对光束20透过滤光器101a或不透过滤光器101a进行切换。光束20透过滤光器101a时的光功率,是其未透过时的光功率的50%。 
再次参照图1。分束器2将光源1放射的光束进行分离。准直透镜3将光源1放射的光束变换为平行光。反射镜4使入射的光束反射并且使反射后的光束指向光盘14。物镜5将光束聚光于光盘14的记录层。传动机构线圈6根据所施加的驱动信号的电平使物镜6的位置在垂直于光盘14的方向、或/及平行于光盘14的方向变化。多透镜7将光束聚光于光敏二 极管8上。光敏二极管8接收由光盘14的记录层反射来的光束,并按照光量将其变换为电信号(光量信号)。另外,光敏二极管8也可以包含多个受光元件。接收上述光量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12也利用光量信号是从哪一个受光元件输出这样的信息,来生成FE信号及TE信号。 
其次,说明光盘装置10读出、写入数据时的动作。作为前提,在光盘14具有二层记录层的情况下,接近物镜5的一侧层的透射率被设定为约50%。因此,对具有二层记录层的光盘其记录再生所需要的光功率的大小为对具有一层记录层的光盘所需要的光功率的约2倍。本实施方式的光拾波装置11在具有根据光盘14的记录层为一层还是二层来切换光功率的大小的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说明。 
首先,光源1发出具有规定的光功率的光束20。此时,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被配置为光束可透过滤光器101a。自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射出来的光束由分束器2反射,由准直透镜3变换为平行光,并由反射镜4进行反射。之后,物镜5将光束聚光于光盘14的记录层。来自记录层的反射光在光拾波装置11内穿过且入射到光敏二极管8。信号处理电路12根据光量信号的信号振幅判断光盘14所具有的记录层的数量。判断处理也考虑有多种。例如在光盘14的内周部预先记录有制造时用于确定层数的判断信息,作为再生信号而读出该判断信息来确定层数也可。另外,由于照射激光时反射光的强度因记录介质的种类而不同,因此,只要检测该反射光的强度并在信号处理电路12中进行判断即可。另外,当光盘14在收纳于光盘盒的状态下被装填时,根据因光盘14的种类而不同的光盘盒的形状来进行判断也可。均可以使用所装填的光盘的光学特性及/或物理特性来进行检测。 
在判断为光盘14具有一层记录层的情况下,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使第一透射元件101及第二透射元件102旋转,并将第一透射元件101设定在与光束20的光轴垂直的位置,且将第二透射元件102设定在光路以外的位置。滤光器101a使所入射的光束20以其光功率衰减到约50%的方式透过。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光盘14具有二层记录层的情况下,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使第一透射元件101及第二透射元件102旋转,并将第二透射 元件102设定在与光束20的光轴垂直的位置,且将第一透射元件101设定在光路外的位置。其结果是,第二透射元件102使光束的光功率实质上不衰减且使该光束透过。 
在写入数据时,形成光点(spot)的部分的记录层的状态随着该数据的内容而改变。另一方面,在读出数据时,光束以与光盘14的记录层的状态对应的反射率被反射。由记录层反射的光束再次透过物镜5,由反射镜4反射,透过准直透镜3并透过多透镜7,被聚光于光敏二极管8。其结果是,光敏二极管8生成并输出光量信号。信号处理电路12基于光量信号生成表示写入的数据内容的再生信号、聚焦误差信号、跟踪误差信号等。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在光束的光轴和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的入射面不垂直时,即,有入射角偏移产生时,也可以将入射时的光轴和射出时的光轴的偏移抑制得小。下面,参照图3A及图3B说明其理由。 
图3A表示光束20对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的第一透射元件101无入射角偏移时的状态。光束20透过第一透射元件101时的透射距离与第一透射元件101的厚度T相等。该距离与透射面一边的长度L相独立。另一方面,图3B表示光束20对透射元件101存在入射角偏移h时的光轴的偏移的状态。当存在光束20的入射角偏移h时,与透射元件的厚度T成正比而产生光轴偏移d。此时的光束的透射距离为厚度T以上,比透射面一边的长度L小许多。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中,由于透射率不同的透射元件101和透射元件101为分体,因此,各透射元件101、102的透射面一边的长度L、和各透射元件101、102的厚度T可独立地设定。即,光束20的有效直径所限制的仅是透射面的长度L,而透射元件101、102的厚度T不受光束20的有效直径的限制而可减小。这具有下述优点,即,与透射元件101和透射元件101被一体形成的现有的光束透射调节装置相比较,可显著降低光轴的偏移。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0,光束透射调节机构可减小透射元件的厚度,因此,在光束的入射角偏移存在时因折射而产生的透射后的 光轴的偏移能够得到减少。其结果可实现装置可靠性的提高、制造成本的降低等。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涂敷有滤光器101a的透射元件101和未涂敷滤光器101a的透射元件102进行切换,将光束20的光功率进行切换,但通过切换光透射率不同的两个透射元件来切换光束的光功率也可。另外,光透射率不同且可切换的透射元件的个数不限于两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由此,可切换为与透射元件的个数对应的多阶段的光功率。 
本实施方式中,光束为发蓝色光的半导体激光器。但是,也可以是在绿色~紫外线的波长区域发光的半导体激光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在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一层记录层的情况和具有两层记录层的情况下切换光束20的光功率。只要是在具有多层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介质上可写入及/或读出数据的光盘装置,则根据光盘的记录层的数量来切换光束的光功率也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在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一层记录层的情况和具有两层记录层的情况下切换光束的光功率。但是,也可以在数据的读出时和写入时切换光束的光功率。 
另外,光盘装置10的准直透镜3和物镜5为聚光装置或聚光用部件之一例。另外,可将光盘装置10的信号处理电路12及伺服控制电路13作成与光拾波装置11分体的光盘驱动器由一个电路或芯片的形态实现。或者也可以将信号处理电路12及伺服控制电路13设于光拾波装置11内。此时,信号处理电路12及伺服控制电路13成为光学头的构成要素。 
光盘14为信息记录介质之一例,另外,也可以是以光学方式读出及写入数据的卡等。 
(第二实施方式) 
其次,对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的变形构造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拾波装置进行如下说明。 
图4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具备光拾波装置26的光盘装置25。另外,上述光盘装置10和光盘装置25的不同点,是上述光拾波装置11所具备的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和光拾波装置26所具备的光束透镜机构110仅在构成上不同,其它构成部分没有变化。因此,下面只对第二实施方式的 光拾波装置26所具备的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10的构成进行说明。另外,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和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10的不同点只是对两个透射元件构成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它构成部分没有变化。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中,如图2A、图2B、及图3A所示,透射元件101及透射元件102以彼此正交的90度的角度而配置,且通过旋转驱动部105被旋转驱动,以使光束20垂直入射到透射元件101及透射元件102的各自的透射面上。另外,如图1所示,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配置在自光源1放射的光束20扩散且行进并入射到分束器2为止的区间。因此,透过了透射元件101及透射元件102之一方的光束20也扩散并同时向分束器2行进。因此,也认为光束20未透过的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对透过透射元件并扩散的光束起到阻碍。例如在图2A所示的情况下,认为透过了透射侧的透射元件101的光束被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102阻挡,更详细地也认为图3A所示的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102的端部102a对透过了透射元件101的光束的行进路起到阻挡。 
于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10中,如图5A、图5B、图6A、及图6B所示,将相当于上述透射元件101的透射元件111、与相当于上述透射元件102的透射元件112所构成的角度θ设定为超过90度的角度,配置透射元件111和透射元件112。另外,与透射元件101相同,在透射元件111的透射面上涂敷有透射率为50%的滤光器101a。 
通过这样配置透射元件111和透射元件112,从图6A及图6B可清楚,光束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例如图6A所示的透射元件112,以相对于光束20的光轴倾斜且在水平方向也倾斜的角度配置,并且按照沿着透过光束透射侧的透射元件、例如图6A所示的透射元件111且扩散了的光束的进路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因此,可防止光束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对透过并扩散了的光束的进路起到阻挡的情况。 
另外,通过将光束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以沿着光束的进路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可谋求防止阻挡光束的进路,因此,透射元件111及透射元件112的透射面的大小可以为光束通过所需要的最小限的大小。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透射元件101及透射元件102相比,可更紧凑地构成透射元件111及透射元件112。因此,也能够有助于装置整体的紧凑化。 
另外,在光拾波装置中,由于伴随光盘14的旋转有气流产生,因此,例如纤维状的粉尘等尘埃会侵入到光拾波装置内。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对于这样的尘埃,如上所述,通过将光束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以沿着光束的进路的方式倾斜、并对于水平方向也倾斜地配置,也可以使光束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上附着的尘埃滑落,也具有防止尘埃附着、堆积于光束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上的效果。因此,能够使自光源1放射的光束始终稳定地入射到分束器2,这也有助于光拾波装置的动作稳定性。 
如上所述,透射元件111和透射元件112构成的角度θ可设定为与透过光束透射侧的透射元件且扩散的光束的进路沿着的倾斜角度、或其以上的角度。另外,基于上述的防尘效果,也可以将上述角度θ设定为能够有效地防止尘埃附着、堆积于光束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上的防附着角度。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上述角度θ为超过90度的角度。但是,在不需要考虑光束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阻挡光束的进路的情况下,上述角度θ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设定为90度。这样,通过将上述角度θ设为90度,与设定为超过90度的角度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紧凑地构成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10,另外,具有在透射元件111和透射元件112的配置、及制作上也容易的优点。 
但是,为实现上述防尘效果,光束非透射侧的透射元件被倾斜地配置。通过该倾斜配置,如图7所示,光束透射侧的透射元件、在图7中为透射元件112,就相对于光束20的光轴而倾斜。因此,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在透过了透射元件112的光束上产生光轴偏移。而在通过旋转驱动部105被旋转驱动而使光束20透过透射元件111时,与透射元件112的情况相同也产生相同的光轴偏移。由此,由于透射元件111及透射元件112上光轴偏移量相同,所以作为光拾波装置而言,没有问题产生。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00、110所具备的透射元件101、111、和透射元件102、112构成的角度θ,被设定为直角或超过直角的角度,但不限于这些构成。例如图8所示的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20,透射元件101和透射元件102也可以以不足90度的角度配置。根据该结构,与将透射元件101和透射元件102设定为90度的情况相比,可更紧凑地构成光束透射调节机构。但是,由于透过了透射元件101及透 射元件102中一方的光束扩散地行进,因此,透射元件101及透射元件102中另一方就必须特别以其端部不干扰扩散行进来的光束的角度配置。作为之一例,透射元件101和透射元件102可以以85度的角度配置。 
另外,如图9及图10所示的光束透射调节机构130,优选将自光源1射出的激光透过的透射元件101或透射元件102,相对于上述激光的光轴21倾斜地配置。这样,通过使透射元件101或透射元件102的激光入射面相对于激光的光轴21倾斜,可防止自光源1射出且由透射元件101或透射元件102反射的反射光再次入射到光源,可降低光源1的激光生成中产生故障的可能性。另外,根据上述配置,如上所述,虽然在透射元件101及透射元件102上产生光轴偏移,但光轴偏移量在两者中相同,从而作为光拾波装置而言没有问题产生。另外,图9及图10图示了透射元件101和透射元件102构成的角度θ不足90度的情况,但不限于该结构,即使在将上述角度θ设定为90度以上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透射元件或第二透射元件的激光入射面相对于激光的光轴21倾斜,也可以防止上述反射光入射到光源1。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得到能够将光束透射调节装置所产生的光轴的偏移抑制得小、可实现装置可靠性的提高、制造成本的降低等的光拾波装置,以及具有这样的光拾波装置的信息处理装置。 

Claims (9)

1.一种光拾波装置,具备:
光源,其发出具有规定的光功率的光束;
光束透射调节机构,其调节所述光束的透射量;和
聚光用部件,其将透过了所述光束透射调节机构的所述光束聚光于信息记录介质上,
所述光束透射调节机构具有:
第一透射元件,其具有第一透射率;
第二透射元件,其具有比所述第一透射元件高的第二透射率;
支承部件,其将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按照围绕与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平行的旋转轴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和
旋转驱动部,其将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和所述第二透射元件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驱动,
驱动所述旋转驱动部,对所述光束透过所述第一透射元件的第一位置和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元件的第二位置进行切换,由此分别选择性地输出具有比所述规定的光功率小的第一光功率的光束、及具有比所述第一光功率大且为所述规定的光功率以下的第二光功率的光束,其中,
在所述光束透过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中的一个时,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的另一个相对于光轴倾斜、且以沿着透过了所述一个透射元件的光束进行扩散的行进路的角度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中,所述光束透过的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中的一个,相对于所述光束的光轴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中,所述角度是防止所述另一个透射元件上附着尘埃的防附着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中,所述光束透过所述第一透射元件时的透射距离,比构成所述第二透射元件的入射面的各边的长度更短;所述光束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元件时的透射距离,比构成所述第一透射元件的入射面的各边的长度更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中,所述光束透过所述第一透射元件或所述第二透射元件时的透射距离,比构成任一透射元件的入射面的边的长度更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中,所述光源是在绿色~紫外线的波长区域发光的半导体激光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波装置,其中,所述光源是在蓝色波长区域发光的半导体激光器。
8.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具备光拾波装置及信号处理电路,其中,
所述光拾波装置,具备:
光源,其发出具有规定的光功率的光束;
光束透射调节机构,其调节所述光束的透射量;和
聚光用部件,其将透过了所述光束透射调节机构的所述光束聚光于信息记录介质上;和
光检测器,其检测来自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反射光,
所述光束透射调节机构具有:
第一透射元件,其具有第一透射率;
第二透射元件,其具有比所述第一透射元件高的第二透射率;
支承部件,其将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按照围绕与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平行的旋转轴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和
旋转驱动部,其将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和所述第二透射元件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驱动,
驱动所述旋转驱动部,对所述光束透过所述第一透射元件的第一位置和透过所述第二透射元件的第二位置进行切换,由此分别选择性地输出具有比所述规定的光功率小的第一光功率的光束、及具有比所述第一光功率大且为所述规定的光功率以下的第二光功率的光束,
在所述光束透过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中的一个时,所述第一透射元件及所述第二透射元件的另一个相对于光轴倾斜、且以沿着透过了所述一个透射元件的光束进行扩散的行进路的角度配置,
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基于检测到的所述反射光生成再生信号及伺服信号中的至少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
可填装记录层的数量不同的多种信息记录介质,并对所填装的信息记录介质放射具有与所述记录层的数量对应的光功率的大小的光束,读出及/或写入数据,
在填装了记录层的数量为一层的信息记录介质时,通过驱动所述旋转驱动部,切换到所述第一位置,对所述记录层放射具有所述第一光功率的光束,
在填装了记录层的数量为多层的信息记录介质时,通过驱动所述旋转驱动部,切换到所述第二位置,对所述记录层之一放射具有所述第二光功率的光束。
CN2007800064938A 2006-02-22 2007-02-15 光拾波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01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4689/2006 2006-02-22
JP2006044689 2006-02-22
PCT/JP2007/052681 WO2007097239A1 (ja) 2006-02-22 2007-02-15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90163A CN101390163A (zh) 2009-03-18
CN101390163B true CN101390163B (zh) 2011-11-16

Family

ID=38437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649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0163B (zh) 2006-02-22 2007-02-15 光拾波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859980B2 (zh)
JP (1) JP4881943B2 (zh)
CN (1) CN101390163B (zh)
WO (1) WO20070972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0163B (zh) * 2006-02-22 2011-11-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拾波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
US7910287B2 (en) * 2007-02-14 2011-03-2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Relief printing pl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circuit patter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by using the same
JP4645605B2 (ja) * 2007-03-02 2011-03-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4448165B2 (ja) * 2007-12-11 2010-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78741A (ja) 1986-08-26 1987-04-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学的記録再生装置
US5359588A (en) * 1992-02-12 1994-10-2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US5615200A (en) * 1992-09-10 1997-03-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Light beam shaping device to change an anisotropic beam to an isotropic beam for reducing the size of an optical head
JPH06176426A (ja) * 1992-12-08 1994-06-24 Sony Corp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770921B2 (ja) 1993-03-31 2006-04-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US5563870A (en) * 1995-02-14 1996-10-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Optical write/read head with laser power control
JP4258049B2 (ja) 1998-12-24 2009-04-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DE19936007A1 (de) * 1999-08-04 2001-02-15 Thomson Brandt Gmbh Gerät zum Lesen und/oder Beschreiben optischer Aufzeichnungsträger
JP2002150601A (ja) 2000-11-10 2002-05-24 Shibasoku:Kk 光ディスク用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評価方法
JP2003022574A (ja) 2001-07-04 2003-01-24 Ricoh Co Ltd 相変化型光情報記録媒体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3257072A (ja) 2002-03-06 2003-09-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3823892B2 (ja) * 2002-07-30 2006-09-20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光量検出器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5174455A (ja) 2003-12-11 2005-06-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6040432A (ja) 2004-07-28 2006-02-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のような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を備えた情報処理装置
CN101390163B (zh) * 2006-02-22 2011-11-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拾波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859980B2 (en) 2010-12-28
WO2007097239A1 (ja) 2007-08-30
US20100165823A1 (en) 2010-07-01
JPWO2007097239A1 (ja) 2009-07-09
CN101390163A (zh) 2009-03-18
JP4881943B2 (ja) 2012-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6344344A (ja) 抽出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KR20060117213A (ko) 광 기록 재생 장치, 광학 헤드, 광 기록 재생 방법 및 스큐검출 방법
CN101866664B (zh) 光拾取装置
CN101390163B (zh) 光拾波装置及信息处理装置
CN100382172C (zh) 光盘设备,光学拾取器的控制方法和光盘的判别方法
JP4726254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情報機器
JP2008269756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1369434B (zh) 拾取器、信息记录装置、方法及介质和信息再生装置及方法
CN101504845A (zh) 光拾波器及光盘装置
EP1942500B1 (en) Optical pickup including unit to remove crosstalk in multi-layered disk, and optical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optical pickup
CN101086872B (zh)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WO2005055216A1 (ja) 光学情報再生装置
CN101504846B (zh) 光拾取装置及光盘装置
CN101350204A (zh) 光学拾取装置及使用其的光盘装置
CN100419874C (zh) 斜入射多层光盘的调焦方法
US6621775B1 (en) Optical head, optical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tracking error signal detecting method
CN101644790A (zh) 衍射光栅、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JP2004164818A (ja) チルト検出光学装置,チルト検出光学系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ならびに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CN101315785B (zh) 光拾取器及光盘装置
KR101275307B1 (ko) 광 픽업 장치
JP2006040432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のような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を備えた情報処理装置
JP2001108809A (ja) 光学フィルタ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633147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的情報再生装置ならびに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N101221781B (zh) 去除多层盘中串扰的单元、光拾取器、光记录/再现设备
KR960016141B1 (ko) 광픽업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

Termination date: 201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