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5528B - 无线站、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方法以及使用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站、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方法以及使用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5528B
CN101375528B CN2007800038295A CN200780003829A CN101375528B CN 101375528 B CN101375528 B CN 101375528B CN 2007800038295 A CN2007800038295 A CN 2007800038295A CN 200780003829 A CN200780003829 A CN 200780003829A CN 101375528 B CN101375528 B CN 1013755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tation
grouping
transmission parameter
wave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0382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75528A (zh
Inventor
宫长健二
高井均
中原秀树
山崎秀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75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55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55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552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6Co-operative diversity, e.g. using fixed or mobile stations as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18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i.e. using phase-shift key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92Adapting at the relay station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for supporting cooperative relaying, i.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data via direct - and relay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无线站是在无线传输系统中被用作中继站的无线站,上述无线传输系统经由构成相互不同的传输路径的多个中继站,将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传输到接收站,上述无线站具有:接收部,接收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还接收下述分组,即,基于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而从其他中继站发送的分组,并且是使用用于在无线传输系统中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发送参数早于本站发送来的分组;发送参数推定部,基于在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推定该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发送参数选择部,选择与在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以及发送部,使用在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将在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发送站的分组发送到接收站。

Description

无线站、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方法以及使用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站、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方法以及使用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系统,更确切地说,涉及使用具有抗多径性的调制解调方式传输分组的无线站、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方法以及使用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在无线通信中,从发送站发送来的电波经由多个传输路径(多径)到达接收站,由此,产生在接收站中在不同时间接收到多个路径小波的状况。这样的状况导致在接收站中产生多径衰减。因此,在以往的无线通信中,为了防止多径衰减引起的传输特性恶化,使用具有抗多径性的调制解调方式。 
具有抗多径性的调制解调方式例如有扩频方式、正交频分复用方式(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抗多径调制方式等等。正交频分复用方式是使分组分散到遍及宽频带配置的多个副载波上进行传输的方式。抗多径调制方式是通过在传输码元内加入相位冗余或振幅冗余来使其发挥抗多径性的方式。另外,即使在使用通常的单载波调制方式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在接收站中使用平衡器来发挥抗多径性。 
扩频方式具体有直接序列扩频方式(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Spectrum)、跳频扩频方式(FHSS:Frequency Hoppmg Spread Spectrum)、跳时扩频方式(THSS:Time Hopping Spread Spectrum)等等。直接序列扩频方式是将比扩展前的分组宽的频带的扩展码与分组相乘进行传输的方式。跳频扩频方式是遍及宽频带使分组的传输频率跳跃进行传输的方式。跳时扩频方式是利用频带较宽的脉冲信号使分组扩展进行传输的方式。 
抗多径调制方式进一步有加入凸状相位冗余的PSK-VP(Phase ShiftKeying with Varied Phase:变化相位的pSK)方式(例如非专利文献1)、加入振幅冗余的PSK-RZ(Return to Zero Phase Shift Keying:归零PSK)方式(例如非专利文献2)、DSK(Double Shift Keying)方式(例如非专利文献3)等等。单载波调制方式例如有PSK(Phase Shift Keying)方式、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方式等等。 
通过使用这样的具有抗多径性的调制解调方式进行通信,能够防止多径衰减引起的传输特性恶化。 
近年来,通过多个无线站相互中继分组来进行无线传输的无线传输系统(多跳跃系统)的研究正在发展。以往,在该研究中,提出了使用具有抗多径性的调制解调方式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等)。以下,参照图20说明以往的无线传输系统9。图20是表示以往的无线传输系统9的结构的图。在图20中,无线传输系统9包括发送站91、中继站921~924以及接收站93。发送站91是最初发送分组的无线站。各中继站921~924是将发送站91发送的分组中继到接收站93的无线站。接收站93是发送站91发送的分组的最终发送目的地的无线站。各无线站采用OFDM方式作为具有抗多径性的调制解调方式。分组如虚线箭头所示从发送站91发送。从发送站91发送来的分组被各中继站921~924分别接收。各中继站921~924如实线箭头所示同时发送接收到的分组。从各中继站921~924发送来的分组被接收站93接收。这样,在以往的无线传输系统9中,各中继站921~924同时发送分组,由此,缩短了分组传输需要的时间。在此,以往的无线传输系统9中使用的各无线站采用OFDM方式作为具有抗多径性的调制解调方式。因此,在接收站93中,即使从各中继站921~924同时发送来的各分组的到达时间产生差,也能够防止多径衰减引起的传输特性恶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15181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H.タカイ(H.Takai),「ビ一イ一ア一ル パフオ一マンス オブ アンチマルチパス モジユレ一ション スキ一ム ピ一エスケ一·ブイピ一 アンド イツツオプテイマム フエ一ズウエ一ブフオ一ム(BER Performance of Anti-Multipath Modulation Scheme PSK-VPand its Optimum Phase-Waveform)」,アィトリプルイ一 トランス·ブイイ一エイス·テクモロジ一(IEEE,Trans.Veh.Technol.),Vol.VT-42,1993年11月,p625-639 
非专利文献2:S.アリヤビスタクル(S.Ariyavisitakul),S.ヨシダ(S. Yoshida),F.イケガミ(F.Ikegami),K.タナカ(K.Tanaka),T.タケウチ(T.Takeuchi),「アパワ一エフイシエントリニアデイジタルモジユレ一タアンドイッツアプリケ一シヨントウ一アンアンチマルチパスモジユレ一シヨンピ一エスケ一·ア一ルゼットスキ一ム(A Power-efficient linear digital modulator and its pplication to ananti-Multipath modulation PSK-RZ Scheme)」プロシ一デイングズ·オブ·アイトリプルイ一·ビ一クラ一·テクノロジ一·カンフアレンス·1987(Proceedings of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1987),1987年6月,p66-71 
非专利文献3:S.アリヤビスタクル(S.Ariyavisitakul),S.ヨシダ(S.Yoshida),F.イケガミ(F.Ikegami),T.タケウチ(T.Takeuchi),「アノベルアンチマルチパスモジユレ一シヨンテクニックデイ一エスケ一(A Novel Anti-Multipath Modulation Technique DSK)」,アイトリプルイ一·トランス·コミユニケ一シヨン(IEEE Trans.Communication),Vol.COM-35,No.12,1987年12月,p1252-1264 
在此,构成多径的多个路径小波到达接收站的各时间的差(以下称作到达时间差)是适度的差的情况下,在接收站中进行分集接收。通过进行该分集接收能进一步改善传输特性。以下,将该分集接收带来的效果称作路径分集效果。另外,在采用例如OFDM方式作为具有抗多径性的调制解调方式的情况下,在对分组设定的引导区间中路径小波成分被吸收,因此,到达时间差的上限成为引导区间长度。此外,到达时间差的下限成为包括多个副载波在内的频带宽度的倒数程度的时间。 
但是,以往的无线传输系统9是仅将提高分组传输效率作为目的而提出的技术,完全没有考虑取得路径分集效果。因此,存在无法根据各无线站的设置状况来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问题。以下,考虑无法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设置状况。 
作为无法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设置状况,可考虑在与接收站93离开大致相同距离的位置上设置有各中继站921~924的状况。在该设置状况下,有时即使从各中继站921~924同时发送来的各分组的到达时间产生差,各分组的到达时间差也短于包括多个副载波在内的频带宽度的倒数程度的时间。即,有时各分组的到达时间差短于能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到达时间差的下限。因此,在该情况下,无法取得路径分集效果。 
此外,在与接收站93离开大致相同距离的位置上设置有各中继站921~924的状况下,有时即使在接收站93中同时接收到从各中继站921~924发送来的各分组,各分组也成为相互反相的关系。例如,在接收站93中,有时反相地同时接收从中继站921发送来的分组和从中继站922发送来的分组,此外,反相地同时接收从中继站923发送来的分组和从中继站924发送来的分组。该情况下,各分组的到达时间差成为0,不产生多径衰减引起的传输特性恶化,但也无法取得路径分集效果。并且,从中继站921发送来的分组和从中继站922发送来的分组将相互抵消,此外,从中继站923发送来的分组和从中继站924发送来的分组将相互抵消,因此,在接收站93中无法正确地对分组进行解调。 
这样,在以往的无线传输系统9中,存在根据各无线站的设置状况而无法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问题,并且,还存在接收站93中无法正确地对分组进行解调的问题。 
发明内容
故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无线传输系统中并能够与设置状况无关地发挥路径分集效果的无线站、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方法以及使用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系统。 
本发明面向无线站,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无线站是一种在无线传输系统中被用作中继站的无线站,上述无线传输系统经由构成相互不同的传输路径的多个中继站,将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传输到接收站,其特征在于,被用作中继站的无线站具有:接收部,接收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还接收下述分组,即,基于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而从其他中继站发送的分组,并且是使用用于在无线传输系统中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发送参数早于本站发送来的分组;发送参数推定部,根据在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推定该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发送参数选择部,选择与在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以及发送部,使用在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将在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发送站的分组发送到接收站,上述发送参数由 延迟量以及码元波形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上述延迟量用于使上述接收站应接收从上述发送部发送来的分组的定时延迟,上述码元波形用于上述发送部调制来自上述发送站的分组。 
另外,上述发送参数推定部相当于实施方式中的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上述发送参数选择部相当于实施方式中的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此外,上述发送部相当于实施方式中的发送分组处理部27、发送定时控制部30、调制部31、RF部22、以及天线21。此外,上述接收部相当于实施方式中的解调部23、RF部22、以及天线21。 
根据本发明,发送参数选择部选择与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发送部使用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发送来自发送站的分组。由此,能在无线传输系统中得到路径分集效果。这样,根据本发明,通过中继站使用与其他中继站不同的发送参数发送分组,即使在各中继站被设置在与接收站离开大致相同距离的位置上的状况下,也能够得到路径分集效果。即,根据本发明,能够与设置状况无关地得到路径分集效果。 
更优选的是,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有相互不同的多个发送参数,发送参数选择部从预先存储的多个发送参数中,选择与在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 
更优选的是,接收部接收从多个其他中继站分别发送来的分组,发送参数推定部根据来自各其他中继站的分组,分别推定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有相互不同的多个发送参数,在多个发送参数全部对应在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各发送参数的某个的情况下,发送参数选择部中止发送参数的选择处理,在发送参数选择部中止发送参数的选择处理的情况下,发送部不进行发送到接收站的处理。由此,不向接收站发送必要以上的分组便可完成,能够在无线传输系统中降低功耗。 
更优选的是,分组的起始部分包含有前导码,无线站还具有前导码选择部,该前导码选择部预先存储有表示前导码的长度且表示出相互不同的长度的多个前导码长信息,从该多个前导码长信息中随机选择1个前导码长信息,发送部在与前导码选择部选择出的前导码长信息表示的长度对应的定时,发送来自发送站的分组。由此,形成从多个中继站分别发送的定时成为不同定时的情况,因此,中继站能够基于早于本站发送来的其他中 继站的分组,推定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 
并且,还可以是多个前导码长信息表示的各长度是预定范围内的某个长度。由此,不发送包括必要以上的冗余前导码的分组即可。并且,也可以是前导码长信息的数量与发送参数的种类数相同,或者前导码长信息的数量多于发送参数的种类数。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路径分集效果。 
并且,更优选的是,分组的起始部分包含有前导码,无线站还具有前导码选择部,该前导码选择部预先存储有前导码的相互不同的多个数据串,从该多个数据串中选择1个数据串,发送部将来自发送站的分组中包含的前导码替换成具有前导码选择部选择出的数据串的前导码,使用在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将替换该前导码后的来自发送站的分组发送到接收站。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路径分集效果。 
并且,更优选的是,发送参数推定部通过求取在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所表示的波形与预定波形之间的相关,推定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通过利用波形求取相关,即使在由接收部接收到的多个分组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地推定各自的发送参数。 
并且,更优选的是,发送参数由码元波形构成,上述码元波形用于发送部对来自发送站的分组进行调制,发送参数推定部生成相关信号,在该相关信号输出预定阈值以上的峰值的情况下,推定其他中继站使用的码元波形是与预定波形对应的码元波形,上述相关信号表示求取在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的波形与预定波形之间的相关之后的结果。 
并且,更优选的是,发送参数由延迟量构成,上述延迟量用于使接收站应接收从发送部发送来的分组的定时延迟,发送参数推定部生成相关信号,基于在该相关信号输出预定阈值以上的峰值的定时,推定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延迟量,上述相关信号表示求取在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的波形与预定波形之间的相关之后的结果。 
并且,更优选的是,发送参数由延迟量和码元波形构成,上述延迟量用于使接收站应接收从发送部发送来的分组的定时延迟,上述码元波形用于发送部对来自发送站的分组进行调制,发送参数推定部生成相关信号,在该相关信号输出预定阈值以上的峰值的情况下,推定其他中继站使用的码元波形是与预定波形对应的码元波形,并且,基于输出峰值的定时,推定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延迟量,上述相关信号表示求取在接收部中接收到的 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的波形与预定波形之间的相关之后的结果。 
此外,本发明还面向无线传输系统,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无线传输系统经由构成相互不同的传输路径的多个中继站,将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传输到接收站,其特征在于,具有:发送站,发送分组;多个中继站,构成相互不同的传输路径,对来自发送站的分组进行中继后发送到接收站;以及接收站,接收从多个中继站分别发送来的分组,中继站的每一个具有:第1接收部,接收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还接收下述分组,即,基于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而从其他中继站发送来的分组,并且是使用用于在无线传输系统中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发送参数早于本站发送来的分组;第1发送参数推定部,基于在第1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推定该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选择与在第1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以及第1发送部,使用在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将在第1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发送站的分组发送到接收站,上述发送参数由延迟量以及码元波形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上述延迟量用于使上述接收站应接收从上述第1发送部发送来的分组的定时延迟,上述码元波形用于上述第1发送部调制来自上述发送站的分组。 
更优选的是,发送站具有:第2接收部,接收下述分组,即,基于从本站发送来的分组而从多个中继站中的至少一个中继站发送来的分组,并且是使用发送参数早于本站发送来的分组;第2发送参数推定部,基于在第2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中继站的分组,推定该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第2发送参数选择部,选择与在第2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以及第2发送部,使用在第2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将应从本站发送的分组发送到接收站。 
并且,也可以是,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有相互不同的多个发送参数,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从预先存储的多个发送参数中,选择与在第1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第2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有与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的多个发送参数不同且相互不同的多个发送参数,第2发送参数选择部从预先存储的多个发送参数中,选择与在第2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 
此外,更有选的是,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有相互不同的多个发送参数,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从预先存储的多个发送参数中,选择与在第1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发送站中预先存储有与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的多个发送参数不同的预定发送参数,发送站在发送多个中继站中使用的分组后,还使用预先存储的预定发送参数,将应从本站发送的分组发送到接收站。 
此外,本发明还面向无线传输方法,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无线传输方法是在无线传输系统中被用作中继站的无线站所进行的无线传输方法,上述无线传输系统经由构成相互不同的传输路径的多个中继站,将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传输到接收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步骤,接收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还接收下述分组,即,基于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而从其他中继站发送来的分组,并且是使用用于在无线传输系统中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发送参数早于本站发送来的分组;发送参数推定步骤,根据在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推定该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发送参数选择步骤,选择与在发送参数推定步骤中推定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以及发送步骤,使用在发送参数选择步骤中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将在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来自发送站的分组发送到接收站,上述发送参数由延迟量以及码元波形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上述延迟量用于使上述接收站应接收在上述发送步骤中发送的分组的定时延迟,上述码元波形用于在上述发送步骤中调制来自上述发送站的分组。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与设置状况无关地发挥路径分集效果的无线站、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方法以及使用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1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分组的结构例的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站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的详细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使用(E)的系统时的调制部31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使用(E)的系统时的解调部23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站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站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各中继站121~124的处理概要的图。 
图10是表示能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概率的计算结果的图。 
图11是表示使发送参数和前导码波形一一对应时的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a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2的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发送站11a和各中继站121~124的处理概要的图。 
图1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站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站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发送站11和各中继站121~124的处理概要的图。 
图17是表示使用(F)的系统时的调制部31的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使用(F)的系统时的码元波形的相位迁移的一例的图。 
图19是表示使用(F)所示的路径分集的系统时的解调部23的结构的框图。 
图20是表示以往的无线传输系统9的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1、11a 发送站 
121、122、123、124 中继站 
13 接收站 
23 解调部 
24 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 
25 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处理部 
26 前导码选择部 
27 发送分组处理部 
28 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 
29 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 
30 发送定时控制部 
31 调制部 
32 地址判定部 
231a、231b 相关部 
232a 扩展码S1保持部 
232b 扩展码S2保持部 
233a、233b 检波部 
234a、234b 振幅/相位检测部 
235 合成部 
236 判定部 
237 延迟检波部 
238 检波后滤波器 
239 数据判定部 
281a~281d 相关部 
282a 参照波形R1保持部 
282b 参照波形R2保持部 
282c 参照波形RA保持部 
282d 参照波形RB保持部 
282e 参照波形RC保持部 
282f 参照波形RD保持部 
283c 定时判定部 
311 一次调制部 
312 读取控制部 
313 波形输出部 
314 二次调制部 
315 扩展码控制部 
316 扩展部 
317 D/A转换部 
318a 波形1生成部 
318b 波形2生成部 
319 选择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本发明的无线传输系统由使用具有抗多径性的调制解调方式发送接收分组的多个无线站构成的情况。在此,将多个无线站中最初发送分组的无线站称作发送站。此外,将发送站发送的分组的最终发送目的地的无线站称作接收站。此外,将设置在发送站或者接收站的通信区域内的无线站、即将发送站发送的分组中继到接收站的无线站称作中继站。 
作为本发明的无线传输系统的例子,有:(A)在发送站中使用扩频方式(例如DSSS方式、FHSS方式、THSS方式等等)对分组进行调制,在接收站中使用扩频方式对分组进行解调的系统;(B)在发送站中使用OFDM方式对分组进行调制,在接收站中使用OFDM方式对分组进行解调的系统;(C)在发送站中使用在码元内具有冗余波形的抗多径调制方式(例如PSK-VP方式、PSK-RZ方式、DSK方式等等)对分组进行调制,在接收站中使用与抗多径调制方式对应的解调方式对分组进行解调的系统;(D)在发送站中使用单载波调制方式(例如PSK方式、QAM方式等等)对分组进行调制,在接收站中使用采用抽头延迟线的平衡器对分组进行解调的系统;等等。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无线传输系统的例子,还可考虑应用上述(A)和(C)的系统原理的系统。具体而言,作为应用上述(A)的系统的例子,可考虑下述系统:(E)在多个发送站中包含有利用不同扩展码(码元波形)扩展的发送站,在接收站中进行RAKE接收,即,在接收站中实施与多个扩展码对应的解扩后,包括各个扩展码在内进行路径小波的合成,并对分组进行解调。此外,作为应用上述(C)的系统的例子,可考虑下述系统:(F)在多个发送站中包含有加入不同冗余波形(相位冗余波形、振幅冗余波形等码元波形)的发送站,在接收站中使用与抗多径调制方式对应的解调方式,包括各个冗余波形在内自动进行路径的合成,并对分组进行解调。 
在上述(A)~(F)的系统中,通过多个无线站在分组中附加不同延迟量进行发送,能取得路径分集效果。其中,在上述(E)和(F)的系统中,通过进一步使用相互相关低的多个不同码元波形,能取得更高的路径 分集效果。另外,在上述(E)和(F)的系统中,即使不附加延迟量,通过发送侧的多个无线站以相互相关低的码元波形发送数据调制后的分组,也能取得路径分集效果。 
另外,延迟量和码元波形是发送分组时使用的参数,是用于在无线传输系统中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参数。以下,将延迟量和码元波形等参数称作发送参数。 
另外,本发明的无线传输系统不限于上述(A)~(F)的例子,将来出现的系统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将能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到达时间差的下限称作延迟分辨率,将上限称作延迟上限。到达时间差的延迟分辨率和延迟上限,有在无线站中使用的调制解调方式的原理上确定的情况、以及根据调制解调方式的参数或安装上的制约而确定的情况。在上述(A)和(E)的系统中,延迟分辨率相当于扩展码的1码片(chip)长。此外,延迟上限相当于小于扩展码长的时间。 
在上述(B)的系统中,延迟上限相当于引导区间表示的时间,延迟分辨率相当于包括多个副载波在内的频带宽度的倒数程度的时间。在采用OFDM方式的情况下,如果各路径小波的到达时间差在引导区间内,则有不产生码元间干扰的效果。此外,在OFDM方式中,通常跨越多个副载波实施错误改正处理。通过错误改正处理,即使在一部分副载波中产生多径衰减引起的错误,也能够准确地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这样,在采用OFDM方式的情况下,利用引导区间带来的效果和使信号遍及宽频带散开并回收带来的频率分集效果,能取得路径分集效果。 
在上述(C)和(F)的系统中,延迟分辨率相当于码元长的几分之一左右,延迟上限相当于小于1码元长的时间。在上述(D)的系统中,延迟分辨率相当于1码元长,延迟上限相当于由抽头(tap)数确定的时间。 
(第1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1。首先,参照图1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1的结构。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1的结构的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说明无线传输系统1是上述(E)的系统的情况。上述(E)的系统是使用扩频方 式之一的DSSS方式的原理的系统。此外,在上述(E)的系统中,作为发送参数,可使用码元波形(扩展码)和延迟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假定分组在各无线站间的传输时间相对于到达时间差的延迟分辨率足够小而可以忽略。 
在图1中,无线传输系统1包括发送站11、各中继站121~124、接收站13。发送站11、各中继站121~124和接收站13具有共同的结构。发送站11、各中继站121~124和接收站13的结构将在后面描述。在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在各中继站121~124中接收发送站11发送来的分组的情况。此外,实线箭头表示在接收站13中分别接收各中继站121~124发送来的各分组的情况。具体而言,发送站11如图1的虚线箭头所示,将应该发送的分组作为发送分组进行发送。各中继站121~124分别接收从发送站11发送来的发送分组。各中继站121~124在从发送站11接收到发送分组时,将与接收到的发送分组相同的分组生成为中继分组。各中继站121~124如图1的实线箭头所示,发送所生成的中继分组。接收站13接收从各中继站121~124发送来的各中继分组。这样,从发送站11发送来的分组经由各中继站121~124被无线传送,直到到达作为最终发送目的地的接收站13为止。即,分组被多跳传输。 
另外,在图1中,无线传输系统1由4个中继站构成,但中继站的数量不限于此。无线传输系统1也可以由3个以下或者5个以上的中继站构成。 
接着,参照图2说明分组的结构。图2是表示分组的结构例的图。在图2中,各分组P1~P4包括前导码PR1~PR4、独特字UW、发送源地址、目的地地址、信息数据以及CRC。 
前导码PR1~PR4是重复配置有预定的数据串(“1010…”、“1100…”等)的信息。另外,在此,假定前导码PR1~PR4的数据串是相同的数据串。即,在此假定前导码PR1~PR4的数据串是1个种类。前导码PR1~PR4通常被用于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自动增益控制)得到的增益控制、时钟的再生、频率的校正等。并且,前导码PR1~PR4还被用于推定其他站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前导码PR1包含在分组P1的起始部分中。前导码PR2包含在分组P2的起始部分中。前导码PR3包含在分组P3的起始部分中。前导码PR4包含在分组P4的起始部分中。此外,前导码PR1~PR4长度相互不同。在图2的例子中,前导码PR1的长度最短,前导码PR4的长度最长。 
独特字UW是被用于分组种类的判定和分组的同步的信息。发送源地址是作为分组的发送源的发送站11的地址。目的地地址是作为分组的最终发送目的地的接收站13的地址。信息数据是应该从发送站11发送到接收站13的数据的主体。CRC是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码。CRC被用于错误检测。独特字UW以后的数据在各分组P1~P4中全部相同。 
接着,参照图3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站的结构。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站的结构的框图。在此,发送站11、各中继站121~124和接收站13进行彼此不同的处理,但各自的结构是相同的结构,即图3所示的结构。 
在图3中,本实施方式的无线站包括天线21、RF部22、解调部23、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处理部25、前导码选择部26、发送分组处理部27、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发送定时控制部30以及调制部31。 
RF部22将天线21接收到的RF(Radio Frequency:射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转换,转换成基带信号,作为接收基带信号输出。此外,RF部22对从调制部31输出的调制基带信号进行频率转换,转换成RF带的信号,输出到天线21。从天线21发送从RF部22输出的RF带的信号。解调部23将从RF部22输出的接收基带信号解调成数字数据,作为解调数据输出。 
在从由解调部23输出的解调数据中检测到独特字时,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判定为已接收到分组。此外,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使用从解调数据中检测出的CRC,对接收到的分组实施CRC检查。在分组中没有错误的情况下,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生成表示分组接收已完成的接收完成信号。接收完成信号被输出到发送定时控制部30。此外,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使用从解调数据中检测出的目的地地址,判定接收到的分组是否是发送到本站。具体而言,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判定目的地地址与本站的地址是否一致。在目的地地址与本站的地址 一致的情况下,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判定为接收到的分组是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以下称作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在该情况下,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将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输出到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处理部25。另一方面,在目的地地址与本站的地址不一致的情况下,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判定为接收到的分组是目的地为其他站的分组(以下称作目的地为其他站的分组)。在该情况下,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将目的地为其他站的分组输出到发送分组处理部27。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处理部25对从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输出的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进行预定的处理。 
这样,在无线站中接收到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时由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和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处理部25进行的一系列处理,是无线站被用作接收站13时进行的处理。此外,如后所述,从外部输入信息数据后到发送发送分组为止的一系列处理,是无线站被用作发送站11时进行的处理。此外,在无线站中接收到目的地为其他站的分组的情况下,从接收到目的地为其他站的分组后到发送中继分组为止的一系列处理,是无线站被用作各中继站121~124时进行的处理。另外,在无线站被用作中继站的情况下,目的地为其他站的分组成为从发送站11发送来的发送分组。 
前导码选择部26中预定设定有关于多个前导码长度的信息。以下,将前导码长度称作PR长。多个PR长的长度相互不同。前导码选择部26从多个PR长中随机选择1个PR长。换言之,前导码选择部26等概率地选择从多个PR长中选择哪个PR长。前导码选择部26生成表示选择出的PR长的前导码信号,输出到发送分组处理部27和发送定时控制部30。 
另外,在前导码选择部26选择前导码长时,未必需要等概率地选择从多个PR长中选择哪个PR长。也可以按照不同概率选择PR长。不过,以下假定前导码选择部26等概率地选择从多个PR长中选择哪个PR长,来进行说明。 
在从外部被输入信息数据的情况下,发送分组处理部27对信息数据附加任意的前导码、独特字、发送源地址、目的地地址以及CRC,生成发送分组。另外,发送分组中包含的目的地地址如图2中说明的那样,是作为分组的最终发送目的地的接收站13的地址。发送分组被保存在发送分组处理部27。发送分组处理部27将从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输入的作为目的地为其他站的分组的发送分组中包含的前导码,替换成具有前导码信号表示的PR长的前导码。即,发送分组处理部27将目的地为其他站的分组的PR长变成前导码信号表示的PR长。替换前导码后的分组被作为中继分组保存到发送分组处理部27。 
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根据接收基带信号中包含的其他无线站发送来的分组的前导码,推定其他无线站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从在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中输出了接收完成信号的定时到推定结束定时为止进行推定处理。推定结束定时是结束组合的推定的定时。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在推定结束定时之前得到推定结果的情况下,生成表示推定的组合的推定结果信号。生成的推定结果信号被输出到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的详情将在后面描述。 
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中预先存储有由码元波形和延迟量构成的多个组合。多个组合相互不同。在得到推定结果信号的情况下,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从除了推定结果信号表示的组合以外的多个组合中,随机选择1个组合。在没有得到推定结果信号的情况下,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从多个组合中随机选择1个组合。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生成表示选择出的组合的码元波形的码元波形信号。码元波形信号被输出到调制部31。此外,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生成表示选择出的组合的延迟量的延迟量信号。延迟量信号被输出到发送定时控制部30。 
发送定时控制部30根据从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输出的接收完成信号来决定基准定时。在此,基准定时是指成为开始发送中继分组的发送开始定时的基准的定时。在此,作为一例,将从被输入接收完成信号的时刻起经过预定的等待时间后的定时作为基准定时。发送定时控制部30使用所决定的基准定时、从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输出的延迟量信号表示的延迟量、从前导码选择部26输出的前导码信号表示的PR长、以及前导码选择部26可选择的多个PR长中的最短的PR长,决定发送开始定时。发送开始定时是,相对于从基准定时延迟延迟量信号表示的延迟量后的定时,提前前导码选择部26可选择的最短的PR长和前导码信号表示的 PR长之间的差的定时。发送定时控制部30在成为发送开始定时的时刻,生成用于指示发送开始的发送开始信号,将生成的发送开始信号输出到调制部31。 
调制部31按照基于来自外部的指示的定时,从发送分组处理部27读取基于来自外部的信息数据的发送分组。调制部31按照基于来自外部的指示的码元波形,对读取的发送分组进行调制,作为调制基带信号输出。此外,调制部31在被输入发送开始信号的情况下,从发送分组处理部27读取中继分组。调制部31按照码元波形信号表示的码元波形对读取的中继分组进行调制,作为调制基带信号输出。调制基带信号在RF部22中被频率转换成RF带的信号后,从天线21发送。 
接着,参照图4详细说明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另外,在此,作为发送参数,假定使用码元波形和延迟量这2个参数。此外,假定码元波形有w1和w2这2种,延迟量有0和T这2种。在该情况下,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有2×2的4种,即发送参数有4种,最大有效分支数是4。也就是说,最大能够取得4个分支的路径分集效果。另外,最大有效分支数是指可有助于路径分集效果的有效分支的最大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上述(E)的系统,因此,设各延迟量差(T-0=T)为1码片长以上且小于扩展码长。 
图4是表示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的详细结构的框图。在图4中,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包括相关部281a和281b、参照波形R1保持部282a、参照波形R2保持部282b以及定时判定部283a和283b。 
参照波形R1保持部282a将利用码元波形w1调制后的前导码部分的波形数据作为参照波形R1进行保持。参照波形R2保持部282b将利用码元波形w2调制后的前导码部分的波形数据作为参照波形R2进行保持。接收基带信号被分别输入到相关部281a和281b。相关部281a求取接收基带信号和参照波形R1保持部中保持的参照波形R1之间的相互相关。相关部281a通过比较该相关结果和预定的阈值来检测峰值,作为相关信号c1输出。在接收到包括利用码元波形w1调制后的前导码在内的中继分组的情况下,作为相关信号c1,输出与参照波形R1的长度相等的周期的峰值。此外,在不同时间重叠接收到多个包括利用码元波形w1调制后的前导码在内的中继分组 的情况下,作为相关信号c1,分别重叠输出与各中继分组对应的峰值。在接收到包括利用码元波形w1以外的码元波形调制后的前导码在内的中继分组的情况下,作为相关信号c1,输出噪声这样的信号。即,在该情况下,不输出峰值。同样地,相关部281b求取接收基带信号和参照波形R2保持部中保持的参照波形R2之间的相关。最终输出相关信号c2。 
定时判定部283a通过比较相关信号c1和参照定时,推定利用码元波形w1调制后的中继分组的延迟量。在此,参照定时是指将在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中输出了接收完成信号的定时为触发,通过按照与参照波形R1或者R2相等的周期进行计数的计数器生成的定时。另外,参照波形R1的周期与参照波形R2的周期相同。此外,如上所述,假定延迟量仅使用2种(0、T)。因此,定时判定部283a比较相关信号c1中包含的峰值和参照定时,判定峰值表示的延迟量是0还是T。更具体的判定方法将在后面描述。定时判定部283a在判定为延迟量是0的情况下,将该判定结果作为推定结果信号d11生成并输出。此外,定时判定部283a在判定为延迟量是T的情况下,将该判定结果作为推定结果信号d12生成并输出。 
另外,推定结果信号d11和d12是表示根据相关信号c1中包含的峰值判定出的结果的信号。因此可知,例如在输出推定结果信号d11的情况下,接收基带信号中包含有利用码元波形w1调制且延迟量是0的中继分组。此外可知,在输出推定结果信号d12的情况下,接收基带信号中包含有利用码元波形w1调制且延迟量是T的中继分组。 
同样地,定时判定部283b通过比较相关信号c2和参照定时,推定利用码元波形w2调制后的中继分组的延迟量。具体而言,定时判定部283b比较相关信号c2中包含的峰值和参照定时,判定峰值表示的延迟量是0还是T。定时判定部283b在判定为延迟量是0的情况下,将该判定结果作为推定结果信号d21生成并输出。此外,定时判定部283b在判定为延迟量是T的情况下,将该判定结果作为推定结果信号d22生成并输出。 
另外,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从在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中输出了接收完成信号的定时开始到推定结束定时为止进行推定处理。在此,推定结束定时是比基准定时提前的定时,提前的程度刚好是前导码选择部26中预先设定的最短的PR长和前导码选择部26选择出的PR长之间的时间差。在此,基准定时是通过最短的PR长且延迟量0发送中继分组的情况下开始发送的定时。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通过从发送定时控制部30中读取基准定时和各PR长,决定推定结束定时。此外,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通过从发送定时控制部30中读取输出了接收完成信号的定时,将输出了接收完成信号的定时确定为开始推定的定时。 
另外,定时判定部283a和283b输出的推定结果信号的数量分别相当于无线传输系统1中使用的延迟量的数量。由此,在无线传输系统1中使用3个延迟量的情况下,定时判定部283a输出的推定结果信号的数量是3,定时判定部283b输出的推定结果信号的数量也是3。另外,在该情况下,只要使各延迟量差在1码片长以上、且最大延迟量和最小延迟量的差小于扩展码长即可。 
这样,在采用图4所示的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的情况下,通过波形相关来推定码元波形和延迟量,因此,能够推定多个重叠的分组各自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另外,在通过波形相关来推定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情况下,推定所需的接收基带信号的前导码的长度短到最低1码元长左右即可。因此,能够缩短图2所示的分组P1~P4的各PR长的差,因此,具有可以不降低传输效率的效果。此外,对于图4所示的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说明了码元波形有2种的情况,但也可以采用3种以上的码元波形。在该情况下,图4所示的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仅具有码元波形的种类数量的相关部、参照波形保持部和定时判定部即可。 
接着,参照图5和图6,详细说明调制部31和解调部23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无线传输方式1,假定采用上述(E)所示的系统。由此,图5表示采用上述(E)的系统时的调制部31的结构。图6表示采用上述(E)的系统时的解调部23的结构。 
在图5中,调制部31大致包括一次调制部311、二次调制部314和D/A转换器317。一次调制部311包括读取控制部312和波形输出部313。二次调制部314包括扩展码控制部315和扩展部316。 
读取控制部312包括利用基础时钟动作的计数器。在从发送定时控制部30输入发送开始信号时,读取控制部312根据计数器值,生成用于读取中继分组的读取时钟。读取控制部312将生成的读取时钟输出到发送分组 处理部27。发送分组处理部27按照输入的读取时钟读取中继分组,输出到调制部31的读取控制部312。读取控制部312从发送分组处理部27读取中继分组时,根据需要对中继分组进行差动编码。然后,读取控制部312生成表示用于读取波形输出部313的调制波形数据的地址的地址信号,将生成的地址信号输出到波形输出部313。波形输出部313具有波形存储器。波形存储器中预先存储有调制波形数据。波形输出部313从波形存储器中读取与地址信号对应的调制波形数据,将读取的调制波形数据作为一次调制信号进行输出。扩展码控制部315生成与从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输出的码元波形信号对应的扩展码。扩展部316利用由扩展码控制部315生成的扩展码对一次调制信号进行扩展。D/A转换器317将扩展后的一次调制信号从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作为调制基带信号进行输出。 
如上所述,图5所示的调制部31在接收到发送开始信号时,利用与在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中决定的码元波形对应的扩展码对中继分组进行调制。此外,图5所示的调制部31能够将在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中决定的延迟量附加到中继分组中进行发送。另外,输出调制基带信号的定时根据接收到发送开始信号的定时按照基础时钟单位变化。此外,基础时钟通常多使用码元频率(码元长的倒数)的几倍至十几倍的频率。因此,调制部31能够按照码元长的几分之一至十几分之一的单位,调整输出调制基带信号的定时。结果,能够对中继分组附加在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中决定的延迟量进行发送。 
另外,调制部31在基于来自外部的指示的定时,从发送分组处理部27读取基于来自外部的信息数据的发送分组。调制部31利用基于来自外部的指示的码元波形对读取的发送分组进行调制,作为调制基带信号进行输出。读取控制部312在基于来自外部的指示的定时,根据计数器值生成用于读取发送分组的读取时钟。读取控制部312将生成的读取时钟输出到发送分组处理部27。发送分组处理部27按照输入的读取时钟读取发送分组,输出到调制部31的读取控制部312。读取控制部312在从发送分组处理部27读取发送分组时,根据需要对发送分组进行差动编码。然后,读取控制部312生成表示用于读取波形输出部313的调制波形数据的地址的地址信号,将生成的地址信号输出到波形输出部313。波形输出部313从波形存储 器中读取与地址信号对应的调制波形数据,将读取的调制波形数据作为一次调制信号进行输出。扩展码控制部315生成与基于来自外部的指示的码元波形对应的扩展码。扩展部316利用由扩展码控制部315生成的扩展码对一次调制信号进行扩展。D/A转换器317将扩展后的一次调制信号从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作为调制基带信号进行输出。 
在图6中,解调部23包括相关部231a和231b、扩展码S1保持部232a、扩展码S2保持部232b、检波部233a和233b、振幅/相位检测部234a和234b、合成部235以及判定部236。 
接收基带信号分别被输入到相关部231a和231b。相关部231a求取接收基带信号和扩展码S1保持部232a中保持的扩展码S1之间的相关,从而对接收基带信号进行解扩。解扩后的接收基带信号作为解扩信号输出到检波部233a。检波部233a对从相关部231a输出的解扩信号进行检波,生成检波信号。振幅/相位检测部234a从在检波部233a中生成的检波信号中检测振幅和相位,将它们作为振幅信息和相位信息进行输出。同样地,相关部231b求取接收基带信号和扩展码S2保持部232b中保持的扩展码S2之间的相关,从而对接收基带信号进行解扩。解扩后的接收基带信号作为解扩信号输出到检波部233b。检波部233b对从相关部231b输出的解扩信号进行检波,生成检波信号。振幅/相位检测部234b从在检波部233b中生成的检波信号中检测振幅和相位,将它们作为振幅信息和相位信息进行输出。 
合成部235根据各个振幅信息和相位信息,合成从振幅/相位检测部234a和234b输出的各检波信号,生成合成信号。判定部236对合成信号进行符号判定。在判定部236中被符号判定后的信号作为解调信号,输出到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 
这样,图6所示的解调部23求取接收基带信号和多个扩展码的每一个之间的相关,从而能够分离、合成从各无线站发送来的分组叠加而成的信号(路径)。由此,能取得路径分集效果。此外,对于图6所示的解调部23,说明了扩展码是2种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3种以上的扩展码。在该情况下,图6所示的解调部23仅具有扩展码的种类数量的相关部、扩展码保持部、检波部以及振幅/相位检测部即可。 
接着,参照图7和图8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站的动作。图7和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站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7中,发送分组处理部27判断是否从外部输入了信息数据(步骤S11)。在判断为输入了信息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11中“是”),发送分组处理部27在信息数据中附加任意的前导码而生成发送分组,保存所生成的发送分组(步骤S12)。在步骤S12之后的步骤S13中,调制部31从发送分组处理部27读取发送分组,利用基于来自外部的指示的码元波形进行调制,作为调制基带信号进行输出。此外,调制基带信号在RF部22中被频率转换成RF带的信号后,从天线21发送。以上的步骤S11~S13的处理是在将无线站用作发送站11时进行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没有输入信息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11中“否”),在由天线21接收到从其他无线站发送来的分组时,解调部23对接收到的分组进行解调,输出解调数据(步骤S14)。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使用从解调数据中检测出的CRC,判定是否已完成分组的接收(步骤S15)。在判定为已完成分组的接收的情况下(步骤S15中“是”),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使用从解调数据中检测出的目的地地址,判定接收到的分组是否是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步骤S16)。另外,在该情况下,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还将表示已完成分组的接收的接收完成信号输出到发送定时控制部30。在判断为接收到的分组是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的情况下(步骤S16中“是”),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处理部25对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进行预定的处理(步骤S17)。以上的步骤S14~S17的处理是在将无线站用作接收站13时进行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接收到的分组是目的地为其他站的分组的情况下(步骤S16中“否”),处理经由A进入图8的步骤S18。另外,在该情况下,目的地为其他站是指目的地为接收站13,因此,步骤S18以后的处理是仅在将无线站用作各中继站121~124时进行的处理。因此,以上的步骤S14~S16、S18~S29的处理是在将无线站用作各中继站121~124时进行的处理。 
在图8中,发送定时控制部30根据从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输出的接收完成信号决定基准定时(步骤S18)。在步骤S18之后,前导码选择部26从预先设定的多个PR长中随机选择1个PR长(步骤S19)。在步骤S19之后,发送分组处理部27将目的地为其他站的分组即发送分组中包含的前导码,替换成具有在步骤S19中选择出的PR长的前导码,从而生成中继分组,保存所生成的中继分组(步骤S20)。在步骤S20之后,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判断在步骤S19中选择出的PR长是否是最长的PR长(步骤S21)。在此,在PR长最长的情况下,发送开始定时成为各中继站121~124中最早的定时。即,选择出最长的PR长的中继站最初发送中继分组。由此,在步骤S21中判断为PR长是最长的PR长的情况下,不会从其他中继站接收中继分组,因此,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不进行其他中继站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推定处理。即,不会从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取得推定结果信号。由此,在该情况下,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从由码元波形和延迟量构成的多个组合中,随机选择1个组合(步骤S22)。另一方面,在步骤S21中判断为PR长不是最长的PR长的情况下,有可能从其他中继站接收中继分组,因此,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进行其他中继站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推定处理。即,有可能从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取得推定结果信号。由此,在该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3。 
在步骤S23中,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根据接收基带信号中包含的、其他中继站发送来的中继分组的前导码,推定其他中继站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在步骤S23之后,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判断是否已到推定结束定时(步骤S24)。在判断为已到推定结束定时的情况下(步骤S24中“是”),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判断是否已取得推定结果(步骤S25)。即,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判断是否已能够生成推定结果信号(步骤S25)。在步骤S25中已取得推定结果的情况下,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从除了推定结果信号表示的其他中继站选择出的组合以外的多个组合中,随机选择1个组合(步骤S26)。另外,当存在多个与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不同的可选择组合的情况下,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从其中随机选择1个组合即可。另一方面,在步骤S25中没有取得推定结果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2。在步骤S22中,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随机选择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 
在步骤S22和步骤S26之后,发送定时控制部30使用基准定时、在步骤S19中选择出的PR长、在步骤S22和步骤S26中选择出的延迟量、 以及前导码选择部26可选择的多个PR长中最短的PR长,决定发送开始定时(步骤S27)。在此,发送开始定时如上所述,成为比从基准定时延迟所选择出的延迟量后的定时提前的定时,刚好提前前导码选择部26可选择的最短的PR长和本站选择出的PR长之间的差。通过决定这样的发送开始定时,能够对前导码以后的数据附加在步骤S22或步骤S26中选择出的延迟量。在步骤S27之后,发送定时控制部30判断是否已达到发送开始定时(步骤S28)。在步骤S28中判断为已达到发送开始定时的情况下,调制部31从发送分组处理部27读取在步骤S20中保存的中继分组,利用在步骤S22或步骤S26中选择出的码元波形进行调制,作为调制基带信号输出。调制基带信号在RF部22中被频率转换成RF带的信号后,从天线21发送(步骤S29)。 
通过以上的步骤,在无线站是中继站的情况下,选择最长的PR长的中继站最初开始发送,从选择第二长的前导码的中继站起依次开始发送。此外,通过决定发送开始定时,能够对前导码以后的数据附加可选择的延迟量。由此,在接收站中能取得路径分集效果,能够无误地对接收到的分组进行解码。此外,选择最长的PR长的中继站将最初发送中继分组。因此,选择最长的PR长以外的PR长的中继站根据其他中继站最初发送的中继分组的前导码,能够推定其他中继站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由此,选择最长的PR长以外的PR长的中继站能够选择与其他中继站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不同的组合。结果,能取得接近最大有效分支数的路径分集效果。 
接着,参照图9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各中继站121~124的处理例。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各中继站121~124的处理概要的图。图9中示出发送站11发送的发送分组和各中继站121~124发送的中继分组的定时、各中继站121~124参照的参照定时、以及各中继站122~124中的相关信号。在图9的例子中,中继站121选择最长的PR长(相当于图2的PR4的长度)。中继站122选择第二长的PR长(相当于图2的PR3的长度)。中继站123选择第三长的PR长(相当于图2的PR2的长度)。中继站124选择最短的PR长(相当于图2的PR1的长度)。此外,在图9的例子中,作为发送参数,假定从由2种码元波形(w1、w2)和2种延迟量(0、T) 得到的组合中选择1个组合。在此,考虑中继站121选择(码元波形w1、延迟量0),中继站122选择(码元波形w1、延迟量T),中继站123选择(码元波形w2、延迟量T),中继站124选择(码元波形w2、延迟量0)的情况。此外,在图9的例子中,为了简化说明,在各前导码(PR)上描绘有阴影线。斜线状的阴影线表示利用码元波形w1对前导码进行调制的情况。格子状的阴影线表示利用码元波形w2对前导码进行调制的情况。 
在此,对于上述的被输入接收完成信号的定时、基准定时、推定结束定时、发送开始定时以及参照定时,使用图9的例子再次进行说明。图9中示出的t1是被输入接收完成信号的定时、即从发送站11发送的发送分组的接收已完成的定时。此外,图9中示出的基准定时是从被输入接收完成信号的时刻(t1)起经过预定的等待时间后的定时。此外,图9中示出的t2是中继站122中的推定结束定时。t3是中继站123中的推定结束定时。t4是中继站124中的推定结束定时。例如,推定结束定时t2是比基准定时提前的定时,刚好提前中继站122可选择的最短的PR长(中继站124的PR长)和中继站122选择出的PR长之间的时间差。此外,例如,推定结束定时t4是比基准定时提前的定时,刚好提前中继站124可选择的最短的PR长(中继站124的PR长)和中继站124选择出的PR长之间的时间差的定时。由此,推定结束定时t4与基准定时一致。这样,推定结束定时是根据选择出的PR长而变化的定时,选择出的PR长越短推定结束定时越滞后。 
此外,在图9中,各中继分组的起始时间表示发送开始定时。在此,例如,在中继站122的中继分组中附加有延迟量T。在该情况下,发送开始定时是比从基准定时延迟在中继站122中选择出的延迟量T后的定时提前的定时,刚好提前中继站122中可选择的最短的PR长(中继站124的PR长)和中继站122中选择出的PR长之间的差。由此,中继站122的发送开始定时成为比图9中示出的推定结束定时t2滞后延迟量T的定时。此外,例如,在中继站124中延迟量是0,因此,在中继站124的中继分组中没有附加延迟量。在该情况下,如图9所示,发送开始定时与基准定时一致。这样,不管延迟量是0还是T,推定结束定时都不会比发送开始定时滞后。由此,在推定结束定时之前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推定结束,从而能够正常地进行附加有选择出的延迟量的发送。 
此外,图9中示出的参照定时是以t1为触发,由按照与参照波形R1或R2相同的周期进行计数的计数器生成的定时。参照定时在各中继站121~124中分别生成。另外,只要从发送站11到各中继站121~124的传输时间大致相同,各中继站121~124生成的参照定时就大致一致。 
接着,使用图9的例子说明各中继站121~124怎样进行发送参数的推定。选择出最长的PR长的中继站121如图9所示,发送开始定时成为各中继站121~124中最早的定时。即,中继站121最初发送中继分组。由此,中继站121无法从其他中继站122~124接收中继分组,因此,在相关信号(在图9中未图示)中也不产生峰值。结果,中继站121无法推定其他中继站122~124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由此,中继站121从由码元波形和延迟量构成的多个组合中随机选择1个组合。在图9中,中继站121选择(码元波形w1、延迟量0)。 
中继站122接收中继站121发送的前导码。中继站122根据接收到的中继站121的前导码,推定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中继站122从t1到推定结束定时t2进行推定。 
首先,说明中继站122中码元波形的推定。图9中示出的中继站122的相关信号c1是相对于利用码元波形w1调制后的前导码输出峰值的信号。中继站122的相关信号c2是相对于利用码元波形w2调制后的前导码输出峰值的信号。此外,中继站121发送的前导码利用码元波形w1进行调制。在此,在中继站122中,仅相关信号c1输出峰值。由此,中继站122能够推定出中继站121选择出的码元波形是w1。 
在此,详细说明延迟量的推定方法。输出相关信号(c1和c2)峰值的定时的周期与参照波形R1或R2的周期一致。参照波形R1或R2的周期通常大于作为发送参数可选择的延迟量。由此,输出相关信号峰值的定时的周期也大于作为发送参数可选择的延迟量。例如,作为调制解调方式采用DSSS方式的情况下,作为发送参数可选择的延迟量的长度是扩展码的1个码片以上的长度、且小于扩展码长的长度。另一方面,参照波形R1或R2的1个周期通常是1个扩展码长(1个码元长)以上。在此,参照波形R1或R2的周期与输出相关信号峰值的定时的周期一致。由此,输出相关 信号峰值的定时的周期在1个扩展码长(1个码元长)以上,大于作为发送参数可选择的延迟量。结果,例如对接收到以0为延迟量发送的中继分组时的峰值被输出的定时、和接收到以T为延迟量发送的分组时的峰值被输出的定时进行比较后,各定时的时间差不会大于峰值的1个周期。由此,能够将各定时的时间差推定为延迟量T。另外,在相关信号的峰值表示的延迟量只有1种的情况下,需要用于求出延迟量的定时。因此,在图9的例子中,使用参照定时。此外,图9中示出的参照定时被设定成与接收到以0为延迟量发送的中继分组时的相关信号的峰值相位相同。因此,在图9的例子中,在延迟量是0的情况下,输出相关信号峰值的定时和参照定时成为相同定时。此外,在延迟量是T的情况下,输出相关信号峰值的某个定时和比该某个定时早且最接近的参照定时之间的时间差为T。此外,在图9的例子中,参照定时的周期成为作为发送参数可选择的最大延迟量(此时是T)的2倍。由此,在由于时钟抖动等原因而相关信号的峰值的定时摇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地进行延迟量的推定。 
中继站122使用上述推定方法根据相关信号c1、c2推定延迟量。在中继站122中,输出相关信号c1的峰值的定时与参照定时相位相同。由此,中继站122能够推定出中继站121选择出的延迟量是0。以上,中继站122能够推定出由中继站121选择出的组合是(码元波形w1、延迟量0)。并且,中继站122从不同于中继站121的组合中随机选择1个组合。在图9的例子中,中继站122选择(码元波形w1、延迟量T)。 
中继站123分别接收中继站121和122发送的前导码。中继站123根据接收到的中继站121和122的前导码,推定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中继站123从t1到推定结束定时t3进行推定。在图9中,仅在中继站123的相关信号c1输出峰值。由此,中继站123能够推定出中继站121和122选择出的码元波形都是w1。此外,在中继站123的相关信号c1输出与参照定时相位相同的峰值(实线)。由此,中继站123能够推定出选择了延迟量0。并且,在中继站123的相关信号c1输出相对于参照定时滞后T的峰值(虚线)。由此,中继站123能够推定出选择了延迟量T。以上,中继站123能够推定出由中继站121和122选择出的组合是(码元波形w1、延迟量0)和(码元波形w1、延迟量T)。并且,中继站123从与推定的组合不 同的组合中随机选择1个组合。在图9的例子中,中继站123选择(码元波形w2、延迟量T)。 
中继站124分别接收中继站121~123发送的前导码。中继站124根据接收到的中继站121~123的前导码,推定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中继站124从t1到推定结束定时t4进行推定。在图9中,在中继站124的相关信号c1和c2输出峰值。由此,中继站124能够推定出中继站121~123选择出的码元波形是w1和w2。此外,在中继站124的相关信号c1输出与参照定时相位相同的峰值(实线)。由此,中继站124能够推定出在码元波形w1中选择了延迟量0。并且,在中继站124的相关信号c1输出相对于参照定时滞后T的峰值(虚线)。由此,中继站124能够推定出在码元波形w1中选择了延迟量T。此外,在中继站124的相关信号c2输出相对于参照定时滞后T的峰值(实线)。由此,中继站124能够推定出在码元波形w2中选择了延迟量T。以上,中继站124能够推定出由中继站121~123选择出的组合是(码元波形w1、延迟量0)、(码元波形w1、延迟量T)以及(码元波形w2、延迟量T)。并且,中继站124选择与推定的组合不同的组合(码元波形w2、延迟量0)。 
这样,在各中继站121~124选择出相互不同的前导码的情况下,各中继站121~124能够选择相互不同的组合。由此,能可靠地取得4个分支的路径分集效果。另外,在图9中,假定中继站123和中继站124选择了相同长度的前导码(例如最短的前导码)。在该情况下,中继站123和中继站124推定中继站121和中继站122选择出的组合。此外,中继站123和中继站124从与推定的组合不同的组合中随机选择组合。因此,在中继站123和中继站124选择了相同长度的前导码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取得4个分支的路径分集效果。 
另外,在图9的例子中,使用参照定时推定延迟量,但不限于此。能够通过测定接收完成来自发送站的分组的定时t1和输出相关信号的峰值的定时之间的时间差,来推定是延迟量0还是延迟量T。例如,将与输出相关信号的峰值的定时t1之间的时间差除以输出该相关信号的峰值的定时的周期。该除法运算的结果中无法除尽的数(余数)成为与延迟量对应的值。由此,能够通过求出该余数来推定延迟量。 
此外,在图9的例子中,参照定时的相位与延迟量0时的相关信号相位相同,但不限于此。如果对各个延迟量预先把握输出相关信号的峰值的定时和参照定时之间的相位关系,则参照定时的相位无需与延迟量0时的相关信号相位相同。 
接着,参照图10,示出能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概率的计算结果。另外,在图10中,最左一列是将各中继站121~124选择的各PR长的选择模式分成8种情况的列。(a)列是求出成为(1)~(8)的各模式的概率的列。(b)~(e)的各列是分别求出成为(1)~(8)的各模式时能取得1~4个分支的路径分集效果的概率的列。最下一行的平均概率是将(a)列和(b)~(e)列的概率相乘并进行平均而得到的。此外,在图10中,例如在最大有效分支数是4(例如从2种码元波形和2种延迟量中进行选择时的最大有效分支数)、PR长有4种、中继站有4个站的情况下,计算能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概率。 
(1)表示全部中继站121~124选择了相同PR长的模式。在此,4个站选择相同PR长的模式有4种。此外,在(1)中,各PR长是相同长度,因此,各中继站121~124同时发送中继分组。由此,各中继站121~124无法进行发送参数的推定,所以随机确定发送参数的组合。由此,对于发送参数的组合的选择模式,可能的模式有44种(256种)。由此,成为(1)的概率如(1)的(a)栏所示,成为4/256(=1/64)。此外,在(1)的情况下,(b)的成为1个分支的概率是1/64,(c)的成为2个分支的概率是21/64,(d)的成为3个分支的概率是9/16,(e)的成为4个分支的概率是3/32。例如在(b)中,各中继站121~124选择1种发送参数的组合的模式有1种,发送参数有4个。由此,(b)的成为1个分支的概率成为4/256(=1/64)。此外,在(c)中,各中继站121~124选择2种发送参数的模式全部有14种。由此,(c)的成为2个分支的概率成为6×14/256=21/64。 
(2)表示中继站121~124中的3个站选择相同PR长(长PR)、剩余的1个站选择比长PR短的PR长(短PR)时的模式。成为(2)的概率如(2)的(a)栏所示,成为3/32。在(2)的情况下,选择短PR的1个站能够推定其他3个站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因此,必定能取得2个分支以上的路径分集效果。由此,(b)的成为1个分支的概率是0,(c)的成为2 个分支的概率是1/64,(d)的成为3个分支的概率是9/16,(e)的成为4个分支的概率是3/8。 
(3)表示中继站121~124中的2个站选择相同PR长(长PR)、剩余的2个站选择比长PR短的PR长(短PR)时的模式。成为(3)的概率如(3)的(a)栏所示,成为9/64。在(3)的情况下,选择短PR的2个站能够推定其他2个站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因此,必定能取得2个分支以上的路径分集效果。由此,(b)的成为1个分支的概率是0,(c)的成为2个分支的概率是1/12,(d)的成为3个分支的概率是13/24,(e)的成为4个分支的概率是3/8。 
(4)表示中继站121~124中的1个站选择相同PR长(长PR)、剩余的3个站选择比长PR短的PR长(短PR)时的模式。成为(4)的概率如(4)的(a)栏所示,成为3/32。在(4)的情况下,选择短PR的3个站能够推定其他1个站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因此,必定能取得2个分支以上的路径分集效果。由此,(b)的成为1个分支的概率是0,(c)的成为2个分支的概率是1/9,(d)的成为3个分支的概率是2/3,(e)的成为4个分支的概率是2/9。 
(5)表示中继站121~124中的2个站选择相同PR长(长PR)、其他1个站选择比长PR短的PR长(中PR)、剩余的1个站选择比中PR短的PR长(短PR)时的模式。成为(5)的概率如(5)的(a)栏所示,成为3/16。在(5)的情况下,选择中PR的1个站能够推定选择长PR的2个站的发送参数。此外,选择短PR的1个站能够推定选择长PR的2个站和选择中PR的1个站的发送参数。由此,在(5)的情况下,必定能取得3个分支以上的路径分集效果。由此,(b)的成为1个分支的概率是0,(c)的成为2个分支的概率是0,(d)的成为3个分支的概率是1/4,(e)的成为4个分支的概率是3/4。 
(6)表示中继站121~124中的1个站选择相同PR长(长PR)、其他2个站选择比长PR短的PR长(中PR)、剩余的1个站选择比中PR短的PR长(短PR)时的模式。成为(6)的概率如(6)的(a)栏所示,成为3/16。此外,在(6)的情况下,(b)的成为1个分支的概率是0,(c)的成为2个分支的概率是0,(d)的成为3个分支的概率是1/3,(e)的成 为4个分支的概率是2/3。此外,(7)表示中继站121~124中的1个站选择相同PR长(长PR)、其他1个站选择比长PR短的PR长(中PR)、剩余的2个站选择比中PR短的PR长(短PR)时的模式。成为(7)的概率如(7)的(a)栏所示,成为3/16。此外,在(7)的情况下,(b)的成为1个分支的概率是0,(c)的成为2个分支的概率是0,(d)的成为3个分支的概率是1/2,(e)的成为4个分支的概率是1/2。此外,(8)表示各中继站121~124选择相互不同的PR长的模式。成为(8)的概率如(8)的(a)栏所示,成为3/32。在(8)的情况下,由于各中继站121~124选择相互不同的PR长,因此,必定能取得4个分支以上的路径分集效果。 
此外,在图10中示出的平均概率中,例如,能取得等于最大有效分支数的4个分支的路径分集效果的概率为“3461/6144=0.5633…”。即,可知能以一半以上的概率取得等于最大有效分支数的路径分集效果。此外,能取得2个分支以上的路径分集效果的概率成为“407/12288+413/1024+3461/6144=0.9997…”这样高的概率。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1中,可以说能大体可靠地取得2个分支以上的路径分集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各中继站121~124选择不同长度的PR长的方式进行处理。由此,例如在中继站121选择出的PR长与中继站122选择出的PR长相比较长的情况下,中继站122能够在到发送中继分组为止的期间,接收中继站121的中继分组。而且,中继站122能够根据中继站121的中继分组的前导码,推定中继站121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选择与推定的组合不同的组合。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各中继站121~124按照相互不同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发送中继分组的概率。结果,能够在接收站13中取得路径分集效果。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取得等于最大有效分支数的路径分集效果的可能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无线传输系统1具有的路径分集效果。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前导码选择部26选择的PR长假定如图2所示,从预先确定的4种长度(前导码PR1~PR4的长度)中进行选择,但PR长的种类不限于4种。PR长的种类可以是3种以下,也可以是5种以上。由于各中继站121~124能够选择更多的长度不同的PR长,因此,各中继站 121~124选择的PR长相互不同的概率提高。由此,选择与其他中继站选择出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的概率提高,取得等于最大有效分支数的路径分集效果的可能性提高。此外,当极端地增长前导码选择部26选择的PR长时,不是信息数据的前导码部分将增大,因此,传输效率降低。因此,PR长的上限值可以设定成合适的长度。此外,前导码选择部26选择的PR长可以在预先确定的范围内随机选择。例如,在设最短的PR长为32码元长、设最长的PR长为64码元长的情况下,前导码选择部26选择以码元长为单位的任意的PR长(32、33、34、~、63、64中的任意PR长)。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假定前导码的数据串是1种。因此,在上述说明中,通过利用2种码元波形w1和w2对1种前导码的数据串进行调制,能取得2种前导码波形。即,码元波形的种类数和前导码波形的种类数处于一对一的关系。与此相对,也可以使发送参数的种类数和前导码波形的种类数一对一地对应。即,在上述说明中,示出了发送参数有4种(码元波形w1、延迟量0)、(码元波形w1、延迟量T)、(码元波形w2、延迟量0)、(码元波形w2、延迟量T)的例子,但也可以使4种前导码波形与各个发送参数相对应。为了使前导码波形为4种,有使前导码的数据串为1种并使码元波形的种类为4种的方法、以及使前导码的数据串为2种并使码元波形的种类为2种的方法。例如,预先准备“1010”和“1100”2种前导码的数据串,利用码元波形w1、w2对各个数据串进行调制。由此,能够生成4种不同的前导码波形。在此,设4种前导码波形为前导码波形pwA~pwD。此外,前导码波形pwA和pwB为基于码元波形w1的波形,前导码波形pwC和pwD为基于码元波形w2的波形。另外,在使前导码的数据串为2种的情况下,只要前导码选择部26选择PR长,并且对前导码的数据串也进行选择即可。此时,发送分组处理部27将作为目的地为其他站的分组的发送分组中包含的前导码的数据串,替换成具有前导码选择部26选择出的数据串的前导码。 
预先将这样得到的4种前导码波形pwA~pwD分别与4种发送参数(码元波形w1、延迟量0)、(码元波形w1、延迟量T)、(码元波形w2、延迟量0)、(码元波形w2、延迟量T)一对一地对应起来。例如,在作为发送参数选择了(码元波形w1、延迟量0)的情况下,利用具有前导码波 形pwA的前导码生成分组,对于前导码之后的部分,利用码元波形w1对数据进行调制。 
在此,在使发送参数和前导码波形一对一地对应的情况下,图4所示的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的结构成为图11所示的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a的结构。图11是表示使发送参数和前导码波形一对一地对应时的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a的结构的框图。在图11中,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a包括相关部281a~281d、参照波形RA保持部282c、参照波形RB保持部282d、参照波形RC保持部282e、参照波形RD保持部282f、以及定时判定部283c。相关部281a~281d具有与图4所示的相关部281a、281b相同的功能。参照波形RA保持部282c将前导码波形pwA的波形数据作为参照波形RA进行保持。参照波形RB保持部282d将前导码波形pwB的波形数据作为参照波形RB进行保持。参照波形RC保持部282e将前导码波形pwC的波形数据作为参照波形RC进行保持。参照波形RD保持部282f将前导码波形pwD的波形数据作为参照波形RD进行保持。定时判定部283c根据从各相关部281a~281d输出的相关信号c1~c4输出推定结果信号。能够根据在哪个相关信号c1~c4输出峰值,判断对其他中继站选择了哪个发送参数。 
如上所述,在使发送参数中的码元波形和前导码波形一对一地对应的情况下,实质上根据是否在2个相关信号c1和c2分别输出峰值、和在相关信号c1和c2输出峰值的定时,推定码元波形和延迟量。与此相对,在使发送参数和前导码波形一对一地对应的情况下,仅根据是否对4个相关信号c1~c4分别输出峰值,即能够推定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由此,与使用2个相关信号c1和c2进行推定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推定的精度。 
(第2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2。在第1实施方式中,发送站11最初发送发送分组后,仅各中继站121~124发送中继分组。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在于,在各中继站121~124发送中继分组时,发送站11也发送中继分组。另外,为了与第1实施方式的发送站11相区分,将本实施方式的发送站的参照符号设为11a。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2的结构。图12所示的无 线传输系统2的结构,是相对于图1所示的结构在将发送站11替换成发送站11a的方面不同的结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因此,标注与图1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在图12中,虚线箭头表示在各中继站121~124中接收发送站11a第一次发送的发送分组的情况。此外,实线箭头表示各中继站121~124发送中继分组并且发送站11a再次发送中继分组的情况。即,发送站11a在发送发送分组时和发送中继分组时这2次发送处理。 
发送站11a发送发送分组后,计算用于发送中继分组的基准定时。基准定时是将到达各中继站121~124的传输时间和预定的等待时间与发送发送分组的定时相加而得到的定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发送站11a和各中继站121~124之间的传输时间小到可忽略的程度来进行说明。因此,发送站11a计算从发送发送分组的定时起经过预定的等待时间后的定时,作为基准定时。另外,假定预定的等待时间与用于各中继站121~124决定基准定时的预定时间相等。发送站11a在发送中继分组时,与各中继站121~124相同,从多个PR长中随机选择1个PR长。然后,发送站11a根据各中继站121~124发送的中继分组,推定各中继站121~124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然后,发送站11a选择与推定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不同的组合。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发送站11a和各中继站121~124的处理概要的图。与图9所示的处理概要相比,仅发送站11a发送中继分组和省略了参照定时和各相关信号的方面不同。由此,对于各中继站121~124的处理省略说明。在图13中,发送站11a选择第二长的前导码长。因此,发送站11a根据中继站121发送的中继分组的前导码(PR)部分,推定中继站121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然后,发送站11a选择与中继站121不同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在图13中是码元波形w2、延迟量0),根据选择出的组合生成中继分组。发送站11a在自身决定的再次发送开始定时,发送所生成的中继分组。再次发送开始定时的决定方法采用与各中继站121~124的发送开始定时相同的方法。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各中继站121~124发送中继分组时,发送站11a也发送中继分组。由此,发送中继分组的无线站的数量增加, 能够以更高的概率取得路径分集效果。 
另外,在图13中,中继站124选择最短的前导码长。因此,中继站124推定发送站11a和各中继站121~124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此时,如图13所示,由发送站11a和中继站121~123选择所有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因此,中继站124通过推定处理识别选择了所有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的情况。此时,中继站124也可以随机选择1个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或者,中继站124在识别出选择了所有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中继分组的发送。作为此时的具体处理,在中继站124中,在预先存储的多个组合全部对应在码元波形/延迟量推定部28中推定的组合的某个的情况下,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中止选择处理。此时,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向调制部31输出选择中止信号。调制部31进行动作,使得在被输入选择中止信号的情况下,即使从发送定时控制部30输入了发送开始信号,也不进行调制处理。通过由发送站11a和中继站121~123这4个站发送来的中继分组,已经取得等于最大有效分支数(=4)的路径分集效果,因此,即使中继站124不发送中继分组,也不会对路径分集效果的大小带来多大影响。但是,通过中继站124发送中继分组,接收站13的接收功率增大。由此,通过中继站124发送中继分组,具有接收功率增大带来的传输特性得到改善这样的效果。另一方面,在中止中继站124发送中继分组的情况下,具有能够降低中继站124的功耗这样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3。在第2实施方式中,发送站11a发送发送分组和中继分组。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在于,发送站11a在发送中继分组时,选择与各中继站121~124可选择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不同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发送中继分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3的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援用图12。此外,各中继站121~124和接收站13的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发送站11a在发送发送分组时,在再次发送开始定时发送中继分组。再次发送开始定时是从基准定时延迟选择出的延迟量后的定时。此时,发 送站11a选择与各中继站121~124可选择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不同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根据选择出的组合生成中继分组。发送站11a在自身决定的再次发送开始定时发送所生成的中继分组。 
在此,以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由2种码元波形w1、w2和2种延迟量0、T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例如,预先将发送站11a可选择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设定为码元波形w1和延迟量0。此外,预先将各中继站121~124可选择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设定为码元波形w1和延迟量T、码元波形w2和延迟量0、码元波形w2和延迟量T这3个。即,在发送站11a中,选择码元波形w1和延迟量0的组合,在各中继站121~124中,选择码元波形w1和延迟量T、码元波形w2和延迟量0、码元波形w2和延迟量T这3个组合中的至少1个。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可靠地取得2个分支的路径分集效果。另外,在该情况下,在发送站11a中,使用预先设定的组合(码元波形w1和延迟量0),将中继分组发送到接收站13。即,在该情况下,在发送站11a中,无需推定各中继站121~124选择出的组合。此外,在发送站11a发送中继分组时,无需使用长前导码发送。这是因为,无需使各中继站121~124推定发送站11a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因此,发送站11a也可以选择最短的PR长。在该情况下,在比各中继站121~124的中继分组滞后的定时发送发送站11a的中继分组。由此,能够减小对各中继站121~124的发送参数的推定的影响。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送站11a发送中继分组时,预先区分发送站11a可选择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与各中继站121~124可选择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可靠地取得2个分支的路径分集效果。并且,如果将发送站11a可选择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预先设定为1个,则各中继站121~124可选择的发送参数增加。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概率。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作为一例,说明了发送站11a选择1个预定的组合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利用码元波形区分发送站11a和各中继站121~124可选择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也可以利用延迟量来进行区分。在前者的情况下,预先设定成发送站11a选择预定的码元波形,各中继站121~124选择发送站11a选择的码元波形以外的码元波形。此外, 对于延迟量,预先设定成发送站11a和各中继站121~124能任意选择。在该情况下,发送站11a和各中继站121~124有可能选择相互相同的延迟量,但能选择必定不同的码元波形。由此,能够可靠地取得2个分支的路径分集效果。此外,在后者的情况下,预先设定成发送站11a选择预定的延迟量,各中继站121~124选择发送站11a选择的延迟量以外的延迟量。此外,对于码元波形,预先设定成发送站11a和各中继站121~124能任意选择。在该情况下,发送站11a和各中继站121~124有可能选择相互相同的码元波形,但能选择必定不同的延迟量。由此,能够可靠地取得2个分支的路径分集效果。 
(第4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传输系统4。在第1实施方式中,各中继站121~124每当被输入从其他中继站发送来的中继分组时,推定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在于,各中继站121~124在发送本站接收到的发送分组的发送站11与过去进行过接收的发送站相同的情况下,不进行推定,使用那时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 
图1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站的结构的图。图14所示的无线站的结构是相对于图3所示的无线站的结构,在将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替换成地址判定部32的方面不同的结构。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因此,标注与图3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另外,关于处理,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和前导码选择部26的处理与图3所示的无线站的处理不同。 
地址判定部32除了图1所示的目的地为本站的分组判定部24的处理以外,还从接收中的发送分组检测发送源地址。并且,地址判定部32将检测出的发送源地址输出到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中还存储有将表示过去进行过接收的发送站11的发送源地址与那时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对应起来的对应信息。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参照对应信息,判断地址判定部32检测出的发送源地址是否与过去进行过接收的发送站11一致。在检测出的发送源地址与过去进行过接收的发送站11一致的情况下,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参照对应信息, 选择与检测出的发送源地址相对应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另外,对应信息只要是至少包含一个表示过去进行过接收的发送站11的发送源地址与那时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之间的对应的信息即可。此外,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也可以每当接收发送分组时更新对应信息。此外,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在还存储有对应信息以及还进行使用对应信息的处理的方面不同。 
接着,参照图15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站的动作。图1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站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图15中示出的A与图7中示出的A连接。图15中示出的A之前的处理与图7中示出的处理相同。在图7中,在判断为接收到的分组是目的地为其他站的分组的情况下(在步骤S16中“否”),处理通过A进入图15的步骤S30。在图15中,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参照对应信息,判断由地址判定部32检测出的发送源地址与过去进行过接收的发送站11是否一致(步骤S30)。在检测出的发送源地址与过去进行过接收的发送站11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30中“是”),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参照对应信息,选择与检测出的发送源地址对应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步骤S31)。在步骤S31之后,发送定时控制部30根据从地址判定部32输出的接收完成信号,决定基准定时(步骤S32)。在步骤S32之后,前导码选择部26选择预定的PR长(步骤S33)。在步骤S33之后,发送分组处理部27将作为目的地为其他站的分组的发送分组中包含的前导码替换成具有在步骤S33中选择出的PR长的前导码,从而生成中继分组,保存所生成的中继分组(步骤S34)。 
另一方面,在检测出的发送源地址与过去进行过接收的发送站11不一致的情况下(在步骤S30中“否”),处理进入步骤S18。步骤S18~S26是与图8中示出的步骤S18~S26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说明。在步骤S34之后,发送定时控制部30使用基准定时、在步骤S33中选择出的PR长、在步骤S31、S22或者S26中选择出的延迟量、以及前导码选择部26可选择的多个PR长中最短的PR长,决定发送开始定时(步骤S35)。在步骤S35之后,发送定时控制部30判断是否已达到发送开始定时(步骤S36)。在步骤S36中判断为已达到发送开始定时的情况下,调制部31从发送分组 处理部27读取在步骤S20或者S34中保存的中继分组,利用在步骤S31、S22或者S26中选择出的码元波形进行调制,作为调制基带信号输出。调制基带信号在RF部22中频率转换成RF带的信号后,从天线21发送(步骤S37)。在步骤S37之后,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存储在步骤S26中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步骤S38)。 
另外,在步骤S33中选择出的预定的PR长可以是任何长度。例如,在选择了图2所示的前导码长中最短的前导码长的情况下,与推定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从发送站11到接收站13的中继时间。 
接着,参照图16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发送站11和各中继站121~124的处理例。图1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发送站11和各中继站121~124的处理概要的图。在图16中,发送分组C1是从发送站11第一次发送的发送分组。发送分组C2是从发送站11第二次发送的发送分组。在此,发送发送分组C1时的处理与图9中说明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在第二次从发送站11发送发送分组C2的情况下,各中继站121~124识别出从上次进行过接收的发送站11发送了发送分组的情况。各中继站121~124不进行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的推定,按照上次选择出的组合发送中继分组。在图16中,中继站121选择码元波形w1和延迟量0,中继站122选择码元波形w1和延迟量T,中继站123选择码元波形w2和延迟量T,中继站121选择码元波形w2和延迟量0。并且,各中继站121~124选择可选择的PR长中最短的PR长。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中存储有将表示过去进行过接收的发送站11的发送源地址与那时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对应起来的对应信息。由此,在发送了本站接收到的发送分组的发送站11与过去进行过接收的发送站相同的情况下,各中继站121~124不进行推定,能够使用那时选择出的码元波形和延迟量的组合。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发送参数由2种码元波形(码元波形w1、w2)和2种延迟量(延迟量0、T)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发送参数可以由3种以上的码元波形和3种以上的延迟量构成。一般地,在发送参数由k种码元波形和m种延迟量构成的情况下, 最大有效分支数是(K×m)。另外,用于得到路径分集效果的发送参数也可以由多种码元波形和1种延迟量构成。在该情况下,用于得到路径分集效果的发送参数仅为多种码元波形。另外,用于得到路径分集效果的发送参数也可以由1种码元波形和多种延迟量构成。在该情况下,用于得到路径分集效果的发送参数仅为多种延迟量。在作为用于得到路径分集效果的发送参数而采用多种码元波形的情况下,使用相互相关较低的码元波形即可。此外,在采用多种延迟量的情况下,只要设定延迟量,使得各延迟量的差在延迟分辨率以上、并且最大延迟量和最小延迟量的差在延迟上限以下即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采用上述(E)的系统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利用除此以外的系统。在利用除此以外的系统的情况下,采用与利用的系统相对应的调制部31和解调部23即可。因此,调制部31和解调部23以外的结构能够直接援用图3所示的无线站的结构。例如,上述(E)所示的系统是利用作为上述(A)所示的扩频方式之一的DSSS方式的原理的系统。由此,通过改变DSSS方式的扩展方法和解扩方法,还可适用于作为相同扩频方式的FHSS方式、THSS方式。 
此外,在作为发送参数仅利用延迟量的情况下,还可采用上述(B)的系统。在利用OFDM方式的情况下,只要使各延迟量差在包括多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的倒数以上,并且使最大延迟量和最小延迟量的差小于引导区间长即可。此外,还可采用上述(C)的系统。在利用PSK-VP方式、PSK-RZ方式的情况下,只要设定中继站可选择的延迟量,使得各延迟量差在延迟分辨率即码元长的几分之一以上,并且使最大延迟量和最小延迟量的差小于1码元长即可。此外,在利用DSK方式的情况下,只要使各延迟量差在延迟分辨率即码元长的几分之一以上,并且使最大延迟量和最小延迟量的差小于0.5码元长即可。此外,还可采用上述(D)的系统。在使用平衡器的情况下,只要使各延迟量差在1码元长以上,并且使最大延迟量和最小延迟量的差在由跳数确定的延迟上限以下即可。 
另外,还可采用上述(F)的系统。图17表示采用上述(F)的系统时的调制部31的结构。图17是表示采用上述(F)的系统时的调制部31的详细结构的框图。在图17中,调制部31包括读取控制部312、波形1 生成部318a、波形2生成部318b、选择器319以及D/A转换器317。另外,波形生成部的数量对应于无线传输系统中使用的码元波形的数量。 
读取控制部312包括利用基础时钟动作的计数器。读取控制部312在接收到发送开始信号时,根据计数器值生成用于读取发送分组或者中继分组的数据读取时钟。读取控制部312将生成的数据读取时钟发送到发送分组处理部27。发送分组处理部27按照接收到的数据读取时钟,读取发送分组或者中继分组,传送到调制部31的读取控制部312。读取控制部312在从发送分组处理部27接收到发送分组或者中继分组时,对发送分组或者中继分组进行差动编码。然后,读取控制部312生成表示用于读取波形生成部的数据的地址的地址信号。地址信号被输出到波形1生成部318a和波形2生成部318b。 
波形1生成部318a和波形2生成部318b根据输入的地址信号,从波形存储器读取与发送分组或者中继分组对应的码元波形的数据。由此,波形1生成部318a和波形2生成部318b生成对差动编码后的数据进行相位调制而成的调制基带信号。另外,波形1生成部318a和波形2生成部318b的波形存储器中预先存储有各自不同的码元波形的数据。对于波形1生成部318a和波形2生成部318b中存储的码元波形的数据,将在后面详细说明。选择器319按照从码元波形/延迟量选择部29输出的码元波形选择信号,选择波形1生成部318a和波形2生成部318输出的信号中的某个,输出到D/A转换器317。D/A转换器317将从选择器319输出的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作为调制基带信号输出。 
图18是表示波形1生成部318a和波形2生成部318b存储的码元波形的相位迁移的一例的示意图。例如波形1生成部318a作为任意码元而存储的码元波形w1的相位迁移如图18中的实线所示。在1码元长T中,码元波形w1的相位迁移有相位在时间方向增加的倾向。此外,在码元波形w1中,相位的时间变化量非负,并且,相位的时间变化量的绝对值在码元波形的前半段有减小的倾向,后半段有增加的倾向。此外,例如波形2生成部318b作为任意码元而存储的码元波形w2的相位迁移如图18中的虚线所示。在1码元长T中,码元波形w2的相位迁移有相位在时间方向减小的倾向。此外,相位的时间变化量非正,并且,相位的时间变化量的绝对值 在码元波形的前半段有减小的倾向,后半段有增加的倾向。另外,作为波形1生成部318a和波形2生成部318b存储的码元波形,只要是相互相关较低的码元波形,而不限于这2个。此外,波形1生成部318a和波形2生成部318b也可存储使用3个以上的相互相关较低的码元波形。 
如上所述,图17所示的调制部31接收到发送开始信号后,生成用于从波形存储器读取码元波形的地址信号。由此,输出调制基带信号的定时按照接收到发送开始信号的定时,而以基础时钟为单位进行变化。此外,基础时钟通常多采用码元频率(码元长的倒数)的几倍到十几倍的频率。因此,能够按照码元长的几分之一到十几分之一的单位调整输出调制基带信号的定时。此外,图17所示的调制部31具有多个波形生成部(波形1生成部318a、波形2生成部318b),从而能够根据码元波形选择信号生成利用期望的码元波形调制而成的调制基带信号。 
图19是表示采用上述(F)所示的路径分集系统时的解调部23的结构的框图。图19所示的解调部23包括延迟检波部237、检波后滤波器238以及数据判定部239。延迟检波部237对接收基带信号进行延迟检波。检波后滤波器238合成延迟检波后的信号,输出检波信号。数据判定部239判定检波信号,输出解调数据。以下说明在从多个发送站发送利用相互不同的相位冗余波形调制而成的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图19所示的解调部23解调从而能够正确地解调的理由。接收站被输入多个不同的相位冗余波形叠加而成的信号。此时,能得到邻接码元也同样叠加而成的信号,能维持邻接码元之间的相位关系。由此,通过对该信号进行延迟检波,能够检测邻接码元之间的相位差。延迟检波后的信号通过不同相位冗余波形的叠加而在码元内变动,但符号不会反转。由此,通过利用检波后滤波器238合成延迟检波后的信号,码元内的信号不会变动。结果,能够利用数据判定部239判定极性来进行解调。这样,通过图19所示的解调部23能够正确地对不同相位冗余波形叠加而成的信号进行解调。 
此外,在衰落环境下,在受到各自不同的衰落后,从多个发送站接收利用相互不同的相位冗余波形调制而成的信号。在利用相同相位叠加的情况下信号相互增强,在利用反相叠加的情况下信号相互减弱,因此,成为完全不同于原相位冗余波形的波形。不过,由于加入了不同相位冗余的波 形叠加,因此,不会有在1码元内全部成为反相而信号相互减弱的情况。即,1码元内必定存在成为相同相位或者相同相位附近的期间。由此,能够通过延迟检波进行解调而正确地解调,能够取得路径分集效果。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基准定时是根据表示分组接收已完成的接收完成信号而决定的,但决定基准定时的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检测出分组中的独特字的时刻作为基准来决定基准定时。此外,当存在用于在无线站之间取得同步的信标站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从信标站发送的信标,决定基准定时。此外,也可以根据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信号中包含的时刻信息、由电波时钟(wave clock)得到的时刻信息等来决定基准定时。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发送开始定时由发送定时控制部30决定。此外,发送定时控制部30根据基准定时、选择出的PR长以及选择出的延迟量,决定发送开始定时。通过决定该发送开始定时,能够将各无线站发送分组的定时设定成期望的定时。但是,设定各无线站进行发送的定时的方法不限于此。作为其他方法,例如也可以通过对调制部31输出的调制基带信号附加延迟,来设定各无线站进行发送的定时。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构成无线站的各功能块典型地说,作为集成电路即LSI来实现。它们可以单独地形成1芯片,也可以包括一部分或者全部地形成1芯片。另外,在此设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有时称作IC、系统LSI、超级LSI、Ultra LSI。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利用专用电路或者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利用在制造LSI后可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或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并且,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派生的其他技术,如果出现置换成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适应于生物工程技术等),则也可以使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作为用于无线传输系统并能够与设置状况无关地发挥路径分集效果的无线站、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方法以及使用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系统等是有用的。 

Claims (16)

1.一种在无线传输系统中被用作中继站的无线站,上述无线传输系统经由构成相互不同的传输路径的多个中继站,将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传输到接收站,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部,接收从上述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还接收下述分组,即,基于从上述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而从其他中继站发送来的分组,并且是使用用于在上述无线传输系统中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发送参数早于本站发送来的分组;
发送参数推定部,根据在上述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推定该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
发送参数选择部,选择与在上述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以及
发送部,使用在上述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将在上述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发送站的分组发送到上述接收站,
上述发送参数由延迟量以及码元波形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上述延迟量用于使上述接收站应接收从上述发送部发送来的分组的定时延迟,上述码元波形用于上述发送部调制来自上述发送站的分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有相互不同的多个发送参数,
上述发送参数选择部从预先存储的上述多个发送参数中,选择与在上述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收部接收从多个上述其他中继站分别发送来的分组,
上述发送参数推定部基于来自各上述其他中继站的分组,分别推定各上述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
上述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有相互不同的多个发送参数,
在上述多个发送参数全部对应在上述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各发送参数的某个的情况下,上述发送参数选择部中止上述发送参数的选择处理,
在上述发送参数选择部中止发送参数的选择处理的情况下,上述发送部不进行发送到上述接收站的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组的起始部分包含有前导码,
上述无线站还具有前导码选择部,该前导码选择部预先存储有表示上述前导码的长度且表示出相互不同的长度的多个前导码长信息,从该多个前导码长信息中随机选择1个前导码长信息,
上述发送部在与上述前导码选择部选择出的前导码长信息表示的长度对应的定时,发送来自上述发送站的分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前导码长信息表示的各长度是预定范围内的某个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导码长信息的数量与上述发送参数的种类数相同,或者上述前导码长信息的数量多于上述发送参数的种类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组的起始部分包含有前导码,
上述无线站还具有前导码选择部,该前导码选择部预先存储有上述前导码的相互不同的多个数据串,从该多个数据串中选择1个数据串,
上述发送部将来自上述发送站的分组中包含的前导码替换成具有上述前导码选择部选择出的数据串的前导码,使用在上述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将替换该前导码后的来自上述发送站的分组发送到上述接收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送参数推定部通过求取在上述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所表示的波形与预定波形之间的相关,推定上述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送参数由码元波形构成,上述码元波形用于上述发送部调制来自上述发送站的分组,
上述发送参数推定部生成相关信号,在该相关信号输出预定阈值以上的峰值的情况下,推定上述其他中继站使用的码元波形是与上述预定波形对应的码元波形,上述相关信号表示求取在上述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的波形与预定波形之间的相关之后的结果。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送参数由延迟量构成,上述延迟量用于使上述接收站应接收从上述发送部发送来的分组的定时延迟,
上述发送参数推定部生成相关信号,基于在该相关信号输出预定阈值以上的峰值的定时,推定上述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延迟量,上述相关信号表示求取在上述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的波形与预定波形之间的相关之后的结果。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站,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送参数由延迟量和码元波形构成,上述延迟量用于使上述接收站应接收从上述发送部发送来的分组的定时延迟,上述码元波形用于上述发送部调制来自上述发送站的分组,
上述发送参数推定部生成相关信号,在该相关信号输出预定阈值以上的峰值的情况下,推定上述其他中继站使用的码元波形是与上述预定波形对应的码元波形,并且,基于输出上述峰值的定时,推定上述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延迟量,上述相关信号表示求取在上述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的波形与预定波形之间的相关之后的结果。
12.一种无线传输系统,经由构成相互不同的传输路径的多个中继站,将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传输到接收站,其特征在于,具有:
上述发送站,发送上述分组;
上述多个中继站,构成相互不同的传输路径,对来自上述发送站的分组进行中继后发送到上述接收站;以及
上述接收站,接收从上述多个中继站分别发送来的分组,
上述中继站的每一个具有:
第1接收部,接收从上述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还接收下述分组,即,基于从上述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而从其他中继站发送来的分组,并且是使用用于在上述无线传输系统中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发送参数早于本站发送来的分组;
第1发送参数推定部,基于在上述第1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推定该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
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选择与在上述第1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以及
第1发送部,使用在上述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将在上述第1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发送站的分组发送到上述接收站,
上述发送参数由延迟量以及码元波形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上述延迟量用于使上述接收站应接收从上述第1发送部发送来的分组的定时延迟,上述码元波形用于上述第1发送部调制来自上述发送站的分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送站具有:
第2接收部,接收下述分组,即,基于从本站发送来的分组而从上述多个中继站中的至少一个中继站发送来的分组,并且是使用上述发送参数早于本站发送来的分组;
第2发送参数推定部,基于在上述第2接收部中接收到的来自中继站的分组,推定该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
第2发送参数选择部,选择与在上述第2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以及
第2发送部,使用在上述第2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将应从本站发送的分组发送到上述接收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有相互不同的多个发送参数,
上述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从预先存储的上述多个发送参数中,选择与在上述第1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
上述第2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有与上述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的多个发送参数不同且相互不同的多个发送参数,
上述第2发送参数选择部从预先存储的上述多个发送参数中,选择与在上述第2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有相互不同的多个发送参数,
上述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从预先存储的上述多个发送参数中,选择与在上述第1发送参数推定部中推定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
上述发送站中预先存储有与上述第1发送参数选择部中预先存储的多个发送参数不同的预定发送参数,
上述发送站在发送上述多个中继站中使用的分组后,还使用预先存储的上述预定发送参数,将应从本站发送的分组发送到上述接收站。
16.一种在无线传输系统中被用作中继站的无线站所进行的无线传输方法,上述无线传输系统经由构成相互不同的传输路径的多个中继站,将从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传输到接收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步骤,接收从上述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还接收下述分组,即,基于从上述发送站发送来的分组而从其他中继站发送来的分组,并且是使用用于在上述无线传输系统中取得路径分集效果的发送参数早于本站发送来的分组;
发送参数推定步骤,根据在上述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来自其他中继站的分组,推定该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
发送参数选择步骤,选择与在上述发送参数推定步骤中推定的其他中继站使用的发送参数不同的发送参数;以及
发送步骤,使用在上述发送参数选择步骤中选择出的发送参数,将在上述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来自发送站的分组发送到上述接收站,
上述发送参数由延迟量以及码元波形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上述延迟量用于使上述接收站应接收在上述发送步骤中发送的分组的定时延迟,上述码元波形用于在上述发送步骤中调制来自上述发送站的分组。
CN2007800038295A 2006-02-01 2007-01-31 无线站、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方法以及使用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55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4628/2006 2006-02-01
JP2006024628 2006-02-01
PCT/JP2007/051628 WO2007088906A1 (ja) 2006-02-01 2007-01-31 無線局、当該無線局の無線伝送方法、および、当該無線局を用いた無線伝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5528A CN101375528A (zh) 2009-02-25
CN101375528B true CN101375528B (zh) 2012-10-17

Family

ID=38327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382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5528B (zh) 2006-02-01 2007-01-31 无线站、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方法以及使用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50620B2 (zh)
EP (1) EP1986345A1 (zh)
JP (1) JP4906741B2 (zh)
KR (1) KR20080095268A (zh)
CN (1) CN101375528B (zh)
WO (1) WO20070889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90935A1 (en) * 2006-03-29 2008-1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radio station and method used for same
KR100943174B1 (ko) * 2007-11-30 2010-02-1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중계확률 기반의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메시지 전달 방법
JP2010252049A (ja) * 2009-04-15 2010-11-04 Sony Corp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WO2014132469A1 (ja) * 2013-02-27 2014-09-04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端末装置、それと無線通信を行う無線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を備え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6110185B2 (ja) * 2013-03-29 2017-04-05 日本信号株式会社 列車制御装置
KR20150083274A (ko) * 2014-01-09 2015-07-1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안테나들 사이의 거리를 줄이는 los mimo 시스템
US10057352B2 (en) * 2015-03-13 2018-08-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net of everything device relay discovery and selection
US9936508B2 (en) 2015-03-13 2018-04-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chanisms for association request signaling between IoE devices
US10645631B2 (en) 2016-06-09 2020-05-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vice detection in mixed static and mobile device networks
US10634763B2 (en) * 2016-11-18 2020-04-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estimating a location of a station using orthogonal response signals
US11259322B2 (en) * 2019-08-15 2022-02-22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Wireless network and efficient random access channel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9076A (zh) * 1997-08-29 2000-10-04 迪尔克技术两合公司 在源站与目标站之间具有中继站的数据传输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77255A (en) * 1992-07-14 1994-12-27 Pcs Microcell International Inc. RF repeaters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cordless telephone systems
US5987011A (en) * 1996-08-30 1999-11-16 Chai-Keong Toh Routing method for Ad-Hoc mobile networks
JPH11298384A (ja) * 1998-04-15 1999-10-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ンテナダイバーシチ無線システム
JP2000115181A (ja) 1998-10-02 2000-04-21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JP2004179801A (ja) * 2002-11-25 2004-06-24 Keio Gijuku Uwb中継装置及びuwb通信装置
TWI360317B (en) * 2003-05-28 2012-03-11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7684337B2 (en) * 2006-01-17 2010-03-23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in cooperative relay networks
EP1919101A3 (en) * 2006-11-02 2009-08-19 LG Telecom, Ltd. Small-sized radio frequency type repeat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9076A (zh) * 1997-08-29 2000-10-04 迪尔克技术两合公司 在源站与目标站之间具有中继站的数据传输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80095268A (ko) 2008-10-28
EP1986345A1 (en) 2008-10-29
JPWO2007088906A1 (ja) 2009-06-25
WO2007088906A1 (ja) 2007-08-09
US20090036052A1 (en) 2009-02-05
US8050620B2 (en) 2011-11-01
JP4906741B2 (ja) 2012-03-28
CN101375528A (zh) 2009-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5528B (zh) 无线站、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方法以及使用该无线站的无线传输系统
CN1842987B (zh) 无线传输系统和无线传输方法以及用于其中的无线站点
US7738540B2 (en) Wireless transmission system, wireless station used therein and method used therefor
CN1842988B (zh) 无线传输系统和无线传输方法以及用于其中的无线站点和发送站
US8229015B2 (en) Wireless transmission system, wireless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wireless station and transmitting station used therein
US6668172B1 (en)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reception processing method
US7317713B2 (en) Bidirectional digital wireless system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symmetric frames
RU2006123550A (ru) Планирование передач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ети
JP2001509324A (ja) 通信システムでの周波数オフセットの決定
RU2232471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управления скоростью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в системе подвижной связи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пакетированных данных
JP2019021964A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CN105530214A (zh) 扩展频谱gmsk信号的改进
CN102083190B (zh) 一种码分多址用户单元
KR19980064715A (ko) 씨디엠에이 수신 시스템
KR101329059B1 (ko) 무선 센서 네트워크에서 패킷 데이터의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US7295535B2 (en) Method for signal acquisition in a wireless terminal and wireless terminal
US7567624B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using combined signal parameter diversity
CN101390329A (zh) 发送定时控制系统和其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基站和移动台站
US6977956B2 (en) Pilot signal reception method and receiver
JP2001036442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無線受信装置
JPH09172391A (ja) スペクトラム拡散通信方式
JPH10242935A (ja) 処理利得可変型cdma通信方式及び送受信機
WO2004077694A1 (en) Spread spectrum code sele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

Termination date: 20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