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4697A -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64697A CN101364697A CNA2007100258916A CN200710025891A CN101364697A CN 101364697 A CN101364697 A CN 101364697A CN A2007100258916 A CNA2007100258916 A CN A2007100258916A CN 200710025891 A CN200710025891 A CN 200710025891A CN 101364697 A CN101364697 A CN 1013646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jection
- insulating body
- hole
- metal shell
- electric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4—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该电连接器包括:金属壳体、绝缘本体、导电端子,以及遮蔽壳体,其中,绝缘本体上分别设有第一、第二凸柱,遮蔽壳体和金属壳体相应设有第一、第二通孔,组装时,首先将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注塑在一起,再将遮蔽壳体藉由第一凸柱和第一通孔而与绝缘本体定位,最后,将组装好的绝缘本体和遮蔽壳体藉由第二凸柱和第二通孔而定位,其中,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以及绝缘本体与金属壳体的固持均是由热融而达成的,即,加热前,第一通孔与第一凸柱以及第二通孔与第二凸柱间隙配合,加热时,第一凸柱与第二凸柱融化并分别进入第一通孔与第一凸柱以及第二通孔与第二凸柱的间隙,从而使得二者密切配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尤指一种电性连接电子元件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手机、PC、PDA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这些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在手机中增加照相功能,相应地,将电子元件电性连接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的需求也逐年增加。
请参阅图5所示,为与本发明相关的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设有收容空间33’的金属壳体30’、组装于金属壳体30’两相对侧壁32’的绝缘本体10’,与绝缘本体10’相组合的若干导电端子20’,以及覆于绝缘本体10’上的遮蔽壳体40’。其中绝缘本体10’呈L形,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12’及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部11’,所述竖直部11’上于厚度方向设有贯穿绝缘本体10’的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金属壳体30’和遮蔽壳体40’分别于上述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对应位置设有倒刺322’和凸刺43’,组装时,首先将导电端子20’组装于绝缘本体10’中,然后将与导电端子20’组装在一起的绝缘本体10’置于金属壳体30’两相对侧壁32’上,并使金属壳体3’上的倒刺322’置于绝缘本体10’的第一通孔111’中,最后将遮蔽壳体40’置于绝缘本体10’上,使其凸刺43’与绝缘本体10’的第二通孔112’相配合。
然而,上述电连接器100’至少存在以下缺点:该电连接器100’各零件之间的组装是通过金属壳体30’和遮蔽壳体40’上的倒刺322’和凸刺43’分别插入至绝缘本体10’中的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而实现的,而在实际操作时,如果该电连接器受到较大的冲击,那么其绝缘本体、金属壳体,以及遮蔽壳体之间就会松动,甚至脱落,从而影响到该电连接器稳定的电性连接。
鉴于以上弊端,实有必要对上述电连接器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和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便于组装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步骤,其中导电端子注塑于绝缘本体中,且绝缘本体表面凸设有第一、第二凸柱;提供遮蔽壳体步骤,其与绝缘本体第一凸柱对应位置设有第一通孔,且该第一通孔尺寸略大于第一凸柱尺寸,并将遮蔽壳体与绝缘本体藉由第一通孔和第一凸柱而定位;对第一凸柱进行加热,直至第一凸柱融化而进入第一凸柱与第一通孔的间隙;提供金属壳体步骤,其至少包括侧壁和底壁,且侧壁与绝缘本体第二凸柱对应位置设有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的尺寸略大于第二凸柱的尺寸;对第二凸柱进行加热直至第二凸柱融化进入第二凸柱与第二通孔的间隙。
与本发明相关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以及绝缘本体与金属壳体之间的固定是通过热融的方式而达成,即,开始时,使第一、第二通孔的尺寸稍大于第一、第二凸柱的尺寸,如此,可以很容易的将二者贯穿起来,再接着,对第一、第二凸柱加热,使其融化并分别进入第一、第二凸柱与第一、第二通孔的间隙,这样,绝缘本体分别与遮蔽壳体和金属壳体可以很稳定地固持在一起,即使受到外部较大的冲击力也不易相互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金属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与本发明相关的一种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用于电性连接电子元件(未图示)至电路板(未图示),包括金属壳体10、置于金属壳体底部的绝缘片30、组装于金属壳体10两相对侧壁的一对绝缘本体70,与绝缘本体70相组装的若干导电端子50、以及置于绝缘本体70上的遮蔽壳体90。
金属壳体10,由金属板冲压折弯而成,整体呈矩形,包括侧壁(未标示)和底壁101,侧壁由前壁103、后壁105、左壁107,和右壁109组成,上述侧壁和底壁101形成了一个收容空间100,电子元件就收容于该收容空间100内。上述前壁103和后壁105结构完全相同,其相对于左壁107和右壁109来说,其高度较低,且前壁103和后壁105在厚度方向上设有贯穿其的第二通孔1031、1051;左壁107和右壁109分别包括抵接电子元件的弹性臂1073、与电路板连接的焊脚1095,以及进一步固持电子元件的弹片1075,其中弹性臂1073自前壁107和后壁109向收容空间100内倾斜延伸,焊脚1095自前壁107和后壁109向金属壳体10外部水平延伸,且大致与侧壁垂直设置,弹片1075自前壁107和后壁109的两个端部向收容空间100内延伸,并与相应的侧壁大致形成垂直的环抱状,以此固持电子元件,此外,为了保证金属壳体10侧壁和底壁101良好地的垂直度,于左壁107与底壁101,以及右壁109与底壁101相交位置设有缺口1097,另,左壁107顶部向下凹陷有一个凹口1071,右壁109顶部向下凹陷有一个槽口1091,所不同的是,左壁107上的凹口1071是自左壁107顶部稍向下凹陷而成,而右壁109上的槽口1091是自右壁109顶部向下延伸至接近底端位置,以与电子元件的相应结构配合,且该槽口1091顶部的开口尺寸大于底端的开口尺寸。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左壁107和右壁109设有焊脚1095之外,前壁103和后壁105也设有焊脚1059,然而,于其他实施方式中,如果只有左壁和右壁,或者前壁和后壁设有焊脚,也是可以的,只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保证电连接器的稳定,于每一个侧壁都设有焊脚,但是,如前文所述,一旦侧壁设有焊脚,那么,就必须保证每一个焊脚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以良好地与电路板连接。
绝缘片30,由绝缘材料制成,置于金属壳体10底壁101,防止导电端子50发生弹性变形时,接触到金属壳体10底壁101而短路。
导电端子50,包括组装于绝缘本体70内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固持部501,分别自固持部501的两端向远离固持部501的方向倾斜延伸的焊接部503和接触部505,上述焊接部503和接触部505的延伸方向相反,且焊接部503与固持部501大致呈直角关系,并与金属壳体10上的焊脚1095、1059位于同一水平面,而接触部505则与固持部501呈一定夹角,并在电子元件的作用下,于竖直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绝缘本体70,呈L形,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本体部701及自上述本体部701一端垂直延伸的竖直部703,其中,主体部701表面向上凸设有一对第一凸柱705,竖直部703与金属壳体10侧壁抵接的一面设有第二凸柱707,且上述第二凸柱707所在的位置与金属壳体10侧壁的第二通孔1031、1051相对应,此外,绝缘本体70的竖直部703上设有第二凸柱707的一面中央位置稍向下凹陷有一个凹部(未标示),为了增加绝缘本体70与金属壳体10之间的紧密度,组装完成后,可从金属壳体10左壁107上的凹口1071处,点滴少量的胶,而上述绝缘本体70上的凹部就是为了容纳这些胶而设置的。
遮蔽壳体90,覆于绝缘本体70上,其具有与绝缘本体70相应的L形结构,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901及与上述水平部901垂直的垂直部903,水平部901的末端设有若干与电路板连接的焊接点9011,而其表面设有一对第一通孔9013,该第一通孔9013与绝缘本体70上的第一凸柱705相对应,垂直部903上设有至少一个向收容空间100方向延伸抵持片9031,以抵接并固持电子元件,另外,水平部901和垂直部903相交的位置设有倾斜的引导部9015,以引导电子元件的组装。
下面详细介绍本发明电连接器1的具体组装过程:
首先提供绝缘本体70和导电端子50,其中,导电端子50注塑于绝缘本体70中,且绝缘本体70表面凸设有第一、第二凸柱705、707;接着提供遮蔽壳体90,其与绝缘本体70表面的第一凸柱705对应位置设有第一通孔9013,且绝缘本体70与遮蔽壳体90通过该第一凸柱705与第一通孔9013的间隙配合而定位;再接着,对上述第一凸柱705加热,使其融化并进入第一凸柱705与第一通孔9013的间隙,从而固持绝缘本体70与遮蔽壳体90;再接着,提供金属壳体10,由侧壁和底壁101组成,其中侧壁设有第二通孔1031、1051,该第二通孔1031、1051与绝缘本体70的第二凸柱707相对应,且该第二通孔1031、1051的尺寸亦稍大于第二凸柱707的尺寸;再接着,将上述与遮蔽壳体90固持在一起的绝缘本体70置于金属壳体10的一对相对的侧壁上,并贯穿于其上的第二通孔1031、1051,同上述第一凸柱705和第一通孔9013的配合方式一样,对该第二凸柱707加热使其融化,并利用第二凸柱707融化的胶体而固持金属壳体10和绝缘本体70;最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绝缘本体70和金属壳体10之间的紧密度,可从金属壳体10左壁107的凹口1071处点滴适量的胶体。
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在上述的组装过程中,用热融的胶来固持绝缘本体70和遮蔽壳体90时,刚开始,由于第一通孔9013的尺寸大于第一凸柱705的尺寸,也就是说,第一通孔9013和第一凸柱705之间存在间隙,所以遮蔽壳体90可以很容易的装配到绝缘本体70上,当加热完成后,第一凸柱705融化,并且流入到二者的间隙,从而将二者固持在一起;同理,用热融的胶来固持金属壳体10和绝缘本体70时,前面的整个过程都是一样的,然而,由于该电连接器1焊接于电路板上时,要贯穿电路板,因此,绝缘本体70上的第二凸柱707贯穿第二通孔1031、1051后,其不能突出金属壳体10侧壁的外表面,也就是说,当该电连接器1组装完成后,金属壳体10侧壁的外表面要保证很好的平面度,上面不能有任何突出的部分,否则,在往电路板上安装时,就会出现装不进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发明在对第二凸柱707加热的时候,用一个扁平的板状治具在第二凸柱707的位置对其施加压力,使其融化完之后,所有融化的胶都进入到第二凸柱707和第二通孔1031、1051的间隙,且金属壳体10表面没有任何突出的塑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4)
1.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步骤,其中导电端子注塑于绝缘本体内,且绝缘本体表面凸设有第一、第二凸柱;
步骤二,提供遮蔽壳体步骤,其与绝缘本体第一凸柱对应位置设有第一通孔;
步骤三,将上述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藉由第一凸柱与第一通孔的间隙配合而定位,并对第一凸柱加热,直至,第一凸柱融化而进入第一凸柱和第一通孔间的间隙,从而固持绝缘本体与遮蔽壳体;
步骤四,提供金属壳体步骤,其至少包括侧壁和底壁,且侧壁与上述绝缘本体第二凸柱对应位置设有第二通孔;
步骤五,将金属壳体与绝缘本体藉由第二凸柱和第二通孔的间隙配合而定位,并对第二凸柱加热,直至第二凸柱融化进入第二凸柱与第二通孔之间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五中对第二凸柱加热的同时,用一个扁平的板状治具置于第二凸柱上,以便加热完成后,第二凸柱表面与金属壳体表面平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侧壁顶部向下凹陷有凹口,该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进一步包括自上述金属壳体侧壁的凹口处点滴适量的胶体的步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抵接金属壳体的一面设有凹部,以承接从金属壳体侧壁凹口处点滴的胶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7100258916A CN101364697A (zh) | 2007-08-08 | 2007-08-08 |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
US12/228,023 US20090042443A1 (en) | 2007-08-08 | 2008-08-08 | Method for assembl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to a metal shell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7100258916A CN101364697A (zh) | 2007-08-08 | 2007-08-08 |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64697A true CN101364697A (zh) | 2009-02-11 |
Family
ID=40346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7100258916A Pending CN101364697A (zh) | 2007-08-08 | 2007-08-08 |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90042443A1 (zh) |
CN (1) | CN101364697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48700A (ja) * | 2010-07-29 | 2012-03-08 | Sony Corp | 情報処理装置 |
CA175367S (en) * | 2017-06-16 | 2018-02-09 | Zmc Metal Coating Inc | Fascia bracket for roller shad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26443A (en) * | 1982-11-17 | 1989-05-02 | Amp Incorporated | Contact sub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CN2791967Y (zh) * | 2005-03-25 | 2006-06-2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909597Y (zh) * | 2006-03-30 | 2007-06-0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0941518Y (zh) * | 2006-08-01 | 2007-08-2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1029173Y (zh) * | 2006-12-29 | 2008-02-2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TWM318210U (en) * | 2007-01-08 | 2007-09-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2007
- 2007-08-08 CN CNA2007100258916A patent/CN101364697A/zh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08-08 US US12/228,023 patent/US2009004244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90042443A1 (en) | 2009-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0941518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29132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498668U (zh) | 电连接器 | |
TWM436972U (en)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
CN102076189A (zh) | 电子设备部件、电子设备和相关方法 | |
CN101071912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466510A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01029173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364697A (zh) |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 |
CN201134533Y (zh) | 卡缘连接器的改良 | |
CN101136289B (zh) | 输入装置 | |
CN20240548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136524A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3481479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103872501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260009Y (zh) | 电池连接器 | |
CN101562275A (zh) | 薄膜天线组合构造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740975B (zh) | 电池连接器 | |
CN204720599U (zh) |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
CN102738636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00957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03003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21614311U (zh) | 一种卡连接器 | |
CN201230104Y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201178175Y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90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