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4062A - 万向接头改良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万向接头改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4062A
CN101354062A CNA2007101284689A CN200710128468A CN101354062A CN 101354062 A CN101354062 A CN 101354062A CN A2007101284689 A CNA2007101284689 A CN A2007101284689A CN 200710128468 A CN200710128468 A CN 200710128468A CN 101354062 A CN101354062 A CN 1013540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universal joint
pivot
improved structure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284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厚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71012846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54062A/zh
Publication of CN101354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40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包括一第一驱动件、一枢接在第一驱动件的连接件、一枢接在连接件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的第一、二驱动件上分别设有凹部。其中,第二驱动件的凹部与第一驱动件的凹部可减少第一、二驱动件运转时所产生的干涉,而使运转时更为顺畅。同时,并可增加第一、二驱动件运转时的容许工作角度。如此,本发明的万向接头可达到较传统结构更广泛的工作角度,有效的克服传统结构运转时工作角度过小的缺失,为一相当好用与实用的设计。

Description

万向接头改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万向接头,特别是指运转时具有较大的容许工作角度的万向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6与图7,为第一种传统的万向接头90结构,其连接块91是设为长方形块状,连接块91一端设有一第一销92而枢接一驱动头93,连接块91相反于驱动头93的一端则设有一第二销94以枢接一套筒接头95。第一销92与第二销94的轴心是相互垂直但不相交,如此使驱动头93与套筒接头95在手动操作旋转时,容许的工作角度范围较大。
但由于第一销92与第二销94的轴心不相交,故驱动头93与套筒接头95在手动操作旋转时,会导致套筒接头95与第二销94的轴心交点O1,与驱动头93与第一销92的轴心交点O2之间的距离A1不断的变化,造成套筒接头95不断的上下抖动,为运转中的一大问题。故其仅可用在手动操作的低速旋转工作,无法使用在动力工具所驱动的高速运转状态。
而后有人设计出如图8与图9的第二种传统万向接头80结构,其连接块81是设为正方形块状,连接块81枢设有一第一销82而枢接一驱动头83,连接块81的二侧则分别枢设有一第二销84,以供枢接一套筒接头85。第一销82与二个第二销84的轴心是相互垂直且相交,如此即可克服第一种万向接头90运转时会产生抖动的问题,故其可应用在动力工具的高速运转状态。
但是,第二种万向接头80仍有缺失存在,其最大的缺失在于,失去了有效的工作角度。也就是说,第二种万向接头80在运转时的容许工作角度较第一种万向接头90的容许工作角度范围更小,如图9所示,第二种万向接头80运转时的工作角度仅为零度至二十七点五度。如此,第二种万向接头80虽然克服了运转中抖动的问题,但也失去了有效的工作角度,影响万向接头80的工作能力,相当不好用也不实用。
除此之外,第一种万向接头80在长期经由动力工具运转的使用情况下,容易导致第二销84与连接块81分离,因而造成套筒接头85与连接块81脱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万向接头改良结构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于,提供一种容许工作角度较第二种传统万向接头更为广泛的万向接头结构,以及提供一种可有效避免运转中抖动的万向接头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包括有一第一驱动件、一第二驱动件与一连接件,所述的二驱动件分别具有一结合端与一枢接端,所述的二驱动件的结合端是供连结驱动物或被驱动物,所述的二驱动件的枢接端分别以一纵向轴与一横向轴枢设在所述的连接件上,所述的纵向轴与横向轴的轴心位于同一平面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二驱动件至少其中之一驱动件的枢接端相对于另一驱动件枢接端的底面设有一凹部,当万向接头进行动力传递时,所述的驱动件的凹部可接受另一驱动件的枢接端进入,以增加所述的二驱动件运动时两轴心夹角的角度,使得二驱动件的枢摆可得到更大的角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中第二驱动件的凹部与第一驱动件的凹部可减少第一、二驱动件运转时所产生的干涉,而使运转时更为顺畅,同时,并可增加第一、二驱动件运转时的容许工作角度。
2.本发明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当动力工具凭借第二驱动件带动第一驱动件旋转时,第二驱动件与第一驱动件之间不但不会产生抖动的问题,还具有零度至五十度的容许工作角度。
3.本发明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横向轴中段处凹设有二相对称的卡固部,所述的二枢轴分别凸设有一卡固端,所述的卡固端是卡固结合在所述的横向轴的卡固部,防止枢轴相对于横向轴旋转动作。
4.本发明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中所述的横向轴中段处开设有一贯孔,所述的二枢轴内开设有一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贯孔,所述的横向轴与所述的二枢轴的贯孔是供枢设所述的轴杆,所述的轴杆的两端是固定在所述的二枢轴,防止二枢轴脱出第二驱动件的枢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万向接头的外观图;
图2:为本发明万向接头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图2沿剖面线3-3所取的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图1万向接头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1万向接头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第一种传统万向接头结构的分解图;
图7:为第一种传统万向接头结构的外观图;
图8:为第二种传统万向接头结构的剖面图;
图9:为第二种传统万向接头结构的外观图。
附图标记说明:90-万向接头;91-连接块;92-第一销;93-驱动头;94-第二销;95-套筒接头;A1-距离;O1-交点;O2-交点;80-万向接头;81-连接块;82-第一销;83-驱动头;84-第二销;85-套筒接头;10-第一驱动件;11-结合端;12-枢接端;13-内面;14-底面;15-侧面;16-凹部;17-枢孔;20-横向轴;21-卡固部;22-内平面;23-贯孔;30-连接件;31-穿孔;32-通孔;40-第二驱动件;41-结合端;42-枢接端;43-内面;44-底面;45-侧面;46-凹部;47-轴孔;50-纵向轴;51-卡固端;52-外平面;53-贯孔;54-容槽;55-枢轴;56-轴杆;57-平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与图2,本发明的万向接头包括一第一驱动件10、一枢接在第一驱动件10的连接件30、一枢接在连接件30的第二驱动件40。其中,第一、二驱动件10、40上设有可减少运转干涉的凹部16、46。
第一驱动件10一端设有方头形态的结合端11,用以连结驱动物或被驱动物。而第一驱动件10相反于结合端11的一端则设有一枢接端12。其中,第一驱动件10的结合端11也可以设为套筒形态的结构,此变化为本技术领域中的人所能轻易完成。
第一驱动件10的枢接端12是呈枢耳的形状且分别设有一枢孔17,此枢孔17是供枢设一横向轴20。第一驱动件10的枢接端12分别形成有相对的内面13,而二内面13之间是以一底面14相连接,如图3。枢接端12二侧分别形成一与内面13相邻的侧面15,而枢接端12的内面13与相邻的侧面15之间分别设有一凹部16。
以图2来看,此凹部16是设在枢孔17的轴心与底面14之间。如此,当万向接头进行动力传递时,第一驱动件10的凹部16可接受第二驱动件40的一部份进入,以增加所述的二驱动件10、40运动时两轴心的夹角。
横向轴20的两端是分别枢设在第一驱动件10的二枢孔17内,且横向轴20中段处凹设有二相对称的卡固部21,图2中仅视得其一。此卡固部21具有二内平面22。横向轴20中段处并开设有一贯穿二卡固部21的贯孔23。
连接件30是枢设在横向轴20上,并能够相对于第一驱动件10枢摆动作。连接件30开设有一横向延伸的穿孔31,此穿孔31是供横向轴20枢设在内。横向轴20是依序穿过第一驱动件10的枢孔17、连接件30的穿孔31,最后枢设在第一驱动件10的另一枢孔17中,而将连接件30与第一驱动件10枢接在一起。
连接件30并开设有一纵向延伸且连通穿孔31的通孔32,此通孔32的轴心是与穿孔31的轴心彼此在同一平面上且呈直交(正交),也即通孔32的轴心与穿孔31的轴心彼此垂直并相交。
第二驱动件40是枢设在连接件30的通孔32中,并产生相对的枢摆动作。第二驱动件40一端设有套筒形态的结合端41,用以连结驱动物或被驱动物。而第二驱动件40相反于结合端41的一端则设有一枢接端42。第二驱动件40的枢接端42是呈枢耳的形状分别设有一轴孔47,此二轴孔47是供枢设一纵向轴50,所述的纵向轴50是将连接件30与第二驱动件40枢设在一起。
第二驱动件40的内面43、底面44、侧面45与凹部46的结构,如图4,相同于第一驱动件10所揭示的形态,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仅以不同标号做表示。第二驱动件40的凹部46是设在轴孔47的轴心与底面44之间。当万向接头进行动力传递时,第二驱动件40的凹部46可接受第一驱动件10的枢接端12两侧进入,以增加所述的二驱动件10、40运动时两轴心的夹角。
其中,所述的二驱动件10、40的凹部16、46可分别接受另一驱动件40、10的枢接端42、12两侧进入,故可减少第一、二驱动件10、40运转时所产生的干涉,而使万向接头在动力传递时更为顺畅,如图5。同时,更可增加所述的二驱动件10、40运动时两轴心的容许工作角度。如此,本发明的万向接头可达到较传统结构更广泛的工作角度,如图1所示为零度至五十度,有效的克服传统结构运转时工作角度过小的缺失,为一相当好用与实用的设计。
所述的纵向轴50包括有一轴杆56与二枢轴55,所述的轴杆56两端与第二驱动件40的轴孔47之间分别枢设所述的枢轴55,此二枢轴55分别以一端枢设在连接件30的通孔32,枢轴55的另一端则枢设在第二驱动件40的轴孔47,而将第二驱动件40与连接件30枢接在一起。
枢轴55枢设在连接件30通孔32内的一端凸设有一卡固端51,此卡固端51是卡固结合在横向轴20的卡固部21内。如此,防止枢轴55相对于横向轴20旋转动作。枢轴55的卡固端51具有二外平面52,此二外平面52是接触横向轴20卡固部21的二内平面22上,达到防止枢轴55相对于横向轴20旋转动作的效果。
二枢轴55内开设有一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贯孔53,此二枢轴55的贯孔53是供枢设所述的轴杆56,此轴杆56是将二枢轴55限制在第二驱动件40的二轴孔47内,防止二枢轴55脱出第二驱动件40的轴孔47。轴杆56是依序穿过枢轴55的贯孔53、横向轴20的贯孔23,最后枢设在另一枢轴55的贯孔53中,并将轴杆56两端分别固定在二枢轴55上。
本实施例中的轴杆56可实施为一铆钉,轴杆56两端分别以锤击或加压即可形成平头部57,而枢轴55一端凹设有供容纳平头部57的容槽54,如此达到防止二枢轴55脱出轴孔47的问题。
参照图5,为图1的万向接头的另一视角示意图。表示第二驱动件40的凹部46与第一驱动件10的凹部16相接触时的状态。此时第二驱动件40的轴心与第一驱动件10的轴心夹角保持有五十度的角度,且第二驱动件40的枢接端42与第一驱动件10的枢接端12之间仍未发生干涉的问题,故第二驱动件40仍可顺利的运动。
当动力工具凭借第二驱动件40带动第一驱动件10旋转时,第二驱动件40与第一驱动件10之间不但不会产生抖动的问题,所述的二驱动件10、40的两轴心之间还具有零度至五十度的容许工作角度,本发明的万向接头可提供较传统万向接头更为广泛的工作角度,为一相当好用与实用的设计。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包括有一第一驱动件、一第二驱动件与一连接件,所述的二驱动件分别具有一结合端与一枢接端,所述的二驱动件的结合端是供连结驱动物或被驱动物,所述的二驱动件的枢接端分别以一纵向轴与一横向轴枢设在所述的连接件上,所述的纵向轴与横向轴的轴心位于同一平面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二驱动件至少其中之一驱动件的枢接端相对于另一驱动件枢接端的底面设有一凹部,当万向接头进行动力传递时,所述的驱动件的凹部可接受另一驱动件的枢接端进入,以增加所述的二驱动件运动时两轴心夹角的角度,使得二驱动件的枢摆可得到更大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部设在第一驱动件上,所述的第一驱动件的枢接端形成有相对的内面,而所述的二内面之间是以一底面相连接,所述的枢接端二侧分别形成一与所述的内面相邻的侧面,而所述的第一驱动件的凹部是形成在所述的枢接端的内面与相邻的侧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部设在第一驱动件上,所述的第一驱动件的枢接端形成有相对的内面,而所述的二内面之间是以一底面相连接,且所述的枢接端的二内面分别设有一枢孔,所述的第一驱动件的凹部是设在枢孔的轴心与底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部设在第二驱动件上,所述的第二驱动件的枢接端形成有相对的内面,而所述的二内面之间是以一底面相连接,所述的枢接端二侧分别形成一与所述的内面相邻的侧面,而所述的第二驱动件的凹部是形成在所述的枢接端的内面与相邻的侧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部设在第二驱动件上,所述的第二驱动件的枢接端形成有相对的内面,而所述的二内面之间是以一底面相连接,所述的枢接端的二内面分别设有一轴孔,所述的第二驱动件的凹部是设在轴孔的轴心与底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开设有一横向延伸的穿孔以及一纵向延伸且连通所述的穿孔的通孔,所述的穿孔是供枢设所述的横向轴,所述的通孔是供枢设所述的纵向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的轴心线与穿孔的轴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彼此垂直并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轴包括一轴杆与枢设在所述的轴杆两端的枢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轴中段处凹设有二相对称的卡固部,所述的纵向轴的二枢轴分别凸设有一卡固端,所述的卡固端是卡固结合在所述的横向轴的卡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固部具有二内平面,而所述的卡固端具有二外平面,所述的二外平面是接触所述的二内平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轴中段处开设有一贯孔,所述的纵向轴的二枢轴内开设有一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贯孔,所述的横向轴的贯孔与所述的二枢轴的贯孔是供所述的轴杆枢设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轴的轴杆两端分别设有平头部,而所述的纵向轴的二枢轴一端凹设有供容纳平头部的容槽,所述的轴杆两端的平头部是固定在所述的二枢轴的容槽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接头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结合端是套筒或方头。
CNA2007101284689A 2007-07-24 2007-07-24 万向接头改良结构 Pending CN1013540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284689A CN101354062A (zh) 2007-07-24 2007-07-24 万向接头改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284689A CN101354062A (zh) 2007-07-24 2007-07-24 万向接头改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4062A true CN101354062A (zh) 2009-01-28

Family

ID=40307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284689A Pending CN101354062A (zh) 2007-07-24 2007-07-24 万向接头改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54062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9619A (zh) * 2009-09-22 2011-04-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接头
CN102384174A (zh) * 2011-07-11 2012-03-21 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万向节
CN110448811A (zh) * 2018-05-08 2019-11-15 河北亿邦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万向微波辐射器
CN110455434A (zh) * 2018-05-08 2019-11-15 河北亿邦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万向测温装置
CN110948435A (zh) * 2019-11-22 2020-04-03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间隔棒拆装工具
CN112808922A (zh) * 2020-12-31 2021-05-18 余姚唐文工具有限公司 铆接工具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9619A (zh) * 2009-09-22 2011-04-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接头
CN102384174A (zh) * 2011-07-11 2012-03-21 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万向节
CN102384174B (zh) * 2011-07-11 2015-12-09 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万向节
CN110448811A (zh) * 2018-05-08 2019-11-15 河北亿邦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万向微波辐射器
CN110455434A (zh) * 2018-05-08 2019-11-15 河北亿邦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万向测温装置
CN110948435A (zh) * 2019-11-22 2020-04-03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间隔棒拆装工具
CN112808922A (zh) * 2020-12-31 2021-05-18 余姚唐文工具有限公司 铆接工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4062A (zh) 万向接头改良结构
TW200905097A (en) Improved structure of universal joint
US20090041535A1 (en) Universal Joint with Larger Torque Capacity
CN101472711A (zh) 带有用于可拆卸地接合工具附件的连接机构的万向接头
CN101782114B (zh) 万向接头
CN103381591B (zh) 枢摆装置
WO2004062456A3 (en) Cleaning implement
CN107322158A (zh) 导光臂
CN103659831A (zh) 万向接头及具备该万向接头的平行连杆机器人
CN102797741A (zh) 销轴、转动连接结构、臂架连接结构和工程机械
CN102943815B (zh) 偏心轴承和多功能锯
CN101363480A (zh) 万向接头枢接结构
HK1046719A1 (en) Driving flange for a cardan joint and articulated shaft
CN218805003U (zh) 大转角转向驱动桥半轴总成
JPH07217665A (ja) 自在軸継手及び自在軸継手を含んでなる自在工具
JP3136557U (ja) ユニバサルジョイント
CN208665361U (zh) 一种升降机构及履带车
CN210153083U (zh) 一种球铰链
JP3137023U (ja) ハイトーションユニバサルジョイントの構造
CN216692022U (zh) 轴承式万向链条
JPH0470491B2 (zh)
CN212643224U (zh) 一种油缸转向用连接叉
CN208778585U (zh) 一种摆动传动机构
CN217661503U (zh) 关节积木组件、结构及其玩具
CN202732592U (zh) 销轴、转动连接结构、臂架连接结构和工程机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