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1975A - 数据通信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通信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1975A
CN101351975A CNA2006800500415A CN200680050041A CN101351975A CN 101351975 A CN101351975 A CN 101351975A CN A2006800500415 A CNA2006800500415 A CN A2006800500415A CN 200680050041 A CN200680050041 A CN 200680050041A CN 101351975 A CN101351975 A CN 1013519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portable terminal
quality
serving
rece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500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51975B (zh
Inventor
望月满
前田美保
岩根靖
福井范行
御宿哲也
高野道明
藤江良一
谷重纪
大久保晃
尾崎圭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51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19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519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19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07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multicast or broadcast services, e.g. MB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72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resource information of target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8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allowing seamless reselection, e.g. soft re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30Resource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由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下行接入方式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的抗干扰性较差,因此最好发送相同的E-MBMS(Evolved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进化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数据的基站数量不要过剩。于是,通过进行:移动终端测定各基站的接收质量来求出测定质量值的处理;判断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是否超过规定的接收水平的处理;将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与其他基站的测定质量值相加、直到超过规定的水平为止的处理;以及将服务基站和其他基站作为E-MBMS有效集的候补通知服务基站的处理,可以选择能兼顾确保良好的接收质量和防止干扰的合适数量的基站作为E-MBMS有效集。

Description

数据通信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与多个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特别涉及将组播、广播型多媒体业务提供给移动终端用的数据通信方法、移动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被称为第3代的通信方式中,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宽带码分多址)方式从2001年开始在日本投入商用业务。另外,通过向下行链路(个别数据信道、个别控制信道)追加分组传送用的信道(HS-DSCH:High Speed-Downlink Shared Channel,高速下行链路共享信道),预定将开始使用下行链路的能实现更高速化数据发送的HSDPA(High Speed Down Link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业务。并且,也提出和研究能使上行方向的数据发送高速化用的HSUPA(High Speed Up 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方式。W-CDMA是由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化团体的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规定的通信方式,整理在现在的第6版本的标准书中。
另外,在3GPP中,作为与W-CDMA不同的通信方式,在研究对于无线区间被称为“Long Term Evolution”(LTE,长期演进)、对于包括核心网络的系统全体结构被称为“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SAE,系统架构演进)的新的通信方式。在LTE中,接入方式、无线的信道结构和协议与现在的W-CDMA(HSDPA/HSUPA)不同。例如,关于接入方式,W-CDMA使用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而LTE在下行方向使用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在上行方向使用SC-FDMA(Single Care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另外,关于频带宽度,W-CDMA为5MHz,而LTE中可以适用1.25/2.5/5/10/15/20MHz。另外,在LTE中,没有W-CDMA那样的线路交换,只是分组通信方式。
LTE由于是使用与W-CDMA的核心网络(GPRS)不同的新的核心网络构成的通信系统,所以被定义为与W-CDMA网不同的独立的无线接入网。所以,为了与W-CDMA的通信系统区别,在LTE的通信系统中,与移动终端UE(UserEquipment)进行通信的基站(Base station)被称为eNB(E-UTRAN Node B),与多个基站进行控制数据或者用户数据的交换的基站控制装置(Radio NetworkController,无线网络控制器)被称为aGW(Access Gateway,接入网关)。用该LTE通信系统进行的组播、广播型多媒体业务被称为E-MBMS(Evolved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进化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对于多个移动终端发送新闻或者天气预报、移动广播等大容量广播内容。这也被称作1对多(Point to Multipoint)业务。基站将E-MBMS数据映射至DL-SCH(DownlinkShared Channel,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或者MCH(Multicast Channel,组播信道)发送至移动终端。另外,LTE不仅进行广播型的通信业务,也对多个移动终端中个别的移动终端提供通信业务。对个别移动终端的通信业务被称为单播(Unicast)业务。LTE中与W-CDMA不同,由于在传送信道、物理信道中不存在面向个别移动终端的个别的信道(Dedicated Channel,专用信道,DedicatedPhysical Channel,专用物理信道),因此对个别移动终端的数据发送由共享信道(Shared channel)实施。
LTE的通信系统实施的E-MBMS业务中有多小区(Multi-cell)发送模式和单小区(Single-cell)发送模式的2种发送模式。多小区发送是从多个基站以同一频率发送相同的E-MBMS广播业务,据此移动终端可以合成来自多个基站的E-MBMS数据。E-MBMS数据被映射至MCH发送。另一方面,单小区发送是只在一个小区内发送相同的E-MBMS广播业务。此时E-MBMS数据被映射至DL-SCH发送。单小区发送中,各基站也可以以不同的频率发送E-MBMS数据。多小区发送的E-MBMS数据被移动终端接收,为了合成E-MBMS数据,有必要抑制从多个基站发送的E-MBMS数据相互干扰的符号间干扰。非专利文献1揭示了一种基站,该基站为了抑制上述问题,在进行多小区发送的时候,发送使得移动终端在接收时的时间差处于OFDM守卫区间(OFDM guardinterval称作CP(Cycle Prefix))内那样的E-MBMS数据。
非专利文献1:3GPP TR25.912 V7.0.0
在LTE通信系统中,用于下行发送的接入方式是OFDM,OFDM可以认为是抗干扰性较差的接入方式。即,为了使多个基站发送相同的E-MBMS数据进行多小区发送,从抑制干扰的观点来看,发送的基站的数量最好为适当数量。另外,来自不必要的基站的发送不仅会成为干扰源,而且从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观点来看也不理想。非专利文献2揭示了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仅从具有接收来自移动终端的E-MBMS业务(内容)用的接收请求(计算(Counting),输入(Entry,Subscribe,Activation)等)的基站和其周边基站,向请求源的移动终端发送E-MBMS数据。然而,并未记载对于发送接收请求的移动终端应该如何选择发送E-MBMS数据的基站这一点。
非专利文献2:3GPP R3-061205
作为移动终端接收以及合成从多个基站发送的相同数据的技术,有软切换时的耙(rake)合成。耙合成适用于使用第3代的W-CDMA接入方式的通信系统。在移动终端位于基站切换范围附近时,从邻接小区的多个基站发送相同的个别数据(DPDCH: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专用物理数据信道)至该移动终端。由于W-CDMA系统中每个基站不同的扰频码进行相乘,因此移动终端为了进行来自多个基站的数据合成,首先,对于来自多个基站的接收信号分别进行接收处理(反扩展)。例如,接收来自3个基站的数据、可以进行耙合成的移动终端,为了对来自各基站的接收数据分别进行接收处理,有必要设置3个系统的接收部(例如反扩展部)。
软切换时,作为对于移动终端发送相同的个别数据的基站的集合,生成软切换用的有效集。有效集中包含的个数,虽然可以根据移动终端的接收能力(例如可以同时进行接收处理的基站的数目)或来自通信系统的指示可变,但在现状中6个为上限。图13是说明生成软切换用的有效集的处理的说明图。图13表示的曲线中,纵轴表示移动终端测定来自基站的接收信号的测定质量(Measurement Quality),横轴表示时间。移动终端测定来自第一~第三基站的接收信号的功率,测定接收质量。在时间T4,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的曲线交差,这表示第二基站的测定质量在时间T4中比第一基站的测定质量要好。图中的虚线在时间T4前表示第一基站的曲线,在时间T4后表示第二基站的曲线,表示在移动终端从多个基站接收的信号的接收质量中是最好的测定质量。另外,点划线是表示根据虚线表示的最好的测定质量的曲线、和从网络侧通知移动终端的「报告范围」(Reporting range)而求出的曲线,表示从最好的测定质量的值(虚线表示的接收水平)减去报告范围的接收水平。图中的点划线用作为生成软切换用的有效集用的动态阈值。
图13中,时间T1表示来自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的接收信号比点划线表示的阈值要好的测定质量。所以,在时间T1,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成为软切换用的有效集的基站候补。另一方面,在时间T2,由于来自第三基站的接收信号大于点划线表示的阈值,因此第三基站被追加作为新的软切换用的有效集的基站候补。此时,移动终端发送将第三基站作为有效集的追加候补的追加事件。在时间T3,由于来自第三基站的接收信号小于点划线表示的阈值,因此第三基站成为从软切换用的有效集的基站候补中删除的候补。此时,移动终端发送将第三基站从有效集中删除的删除事件。如上所述,判断追加或者删除的基站候补的阈值是从最好的测定质量值减去报告范围求出的。最好的测定质量值根据移动终端与基站的距离等而变化。即,该阈值是根据移动终端的接收状态而变化的动态阈值。关于软切换用的有效集的选择在非专利文献3中有记载。
非专利文献3:3GPP TS25.331 V6.10.0
另外,使用上述说明那样的适应性变化的动态阈值进行手动断路(切换)的方法和系统在专利文献1中有记载。根据专利文献1,揭示了适应性动态阈值根据包含在有效集中的基站(发送源)中的、最佳的发送源与最差的发送源的质量水平的函数来决定的这一点。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2003-525533号公报
然而,使用生成软切换用的有效集时使用的方法,决定发送E-MBMS数据的基站的时候,考虑到会发生下列问题。如上述说明那样,对于软切换时移动终端接收的个别数据利用各基站特有的扰频码进行了扩展处理,移动终端对来自各基站的接收信号利用基站特有的扰频码进行反扩展。所以,软切换时移动终端可以接收的基站的个数受到移动终端具有的接受能力(例如进行反扩展的接收部的个数)的制约。另一方面,在E-MBMS的情况下,LTE的通信系统中不是用个别信道而使用公共信道进行数据发送,另外,如第3代通信系统那样,其发送数据没有使用基站特有的扰频码进行扩展处理。即,LTE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终端由于可以对从多个基站接收的E-MBMS数据单纯进行合成,因此不受移动终端可以接收的基站的个数的制约。
将对于某特定的移动终端发送E-MBMS数据的、由1个或多个基站构成的集合,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称之为「E-MBMS用的有效集」。包含在E-MBMS用的有效集中的基站较少的时候,会发生无法确保移动终端的E-MBMS数据的接收质量的情况。另一方面,基站的个数变多的话,在移动终端通过合成处理可以改善E-MBMS数据的接收质量。然而,对于从过多的基站发送E-MBMS数据,从无线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这一观点来看并不合适。在使用由来自网络侧通知至移动终端的报告范围、与移动终端测定的最佳接收水平的关系所决定的动态阈值(图13的点划线)来选择基站的方法(决定软切换用有效集的方法)中,由于图13的报告范围内包含的基站的个数无法预测,因此必须根据E-MBMS用有效集中包含的基站的个数,进行变更报告范围的处理。但是,在进行相关处理中,不能实现与无线环境变动相应的灵活而且迅速的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提出的,是数据通信方法,该数据通信方法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在包含进行提供一对多型的广播通信业务的广播型数据的发送的基站、以及接收从多个基站发送的广播型数据同时进行合成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执行的数据通信方法中,包含:是通过调度移动终端的收发的服务基站执行的处理、选择对于移动终端进行广播型数据的发送的1个至多个基站并生成发送广播型数据的基站的集合的选择处理;以及接收从通过该选择处理选择的1个至多个基站发送的广播型数据的接收处理。
本发明是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移动通信系统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在包含进行提供一对多型的广播通信业务的广播型数据的发送的基站、以及接收从多个基站发送的广播型数据同时进行合成的移动终端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进行通过移动终端执行的候补基站选择处理,该候补基站选择处理包含:测定接收广播型数据的1个至多个基站的接收质量、求出测定质量值的处理;判断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是否超过从服务基站通知的阈值的处理;求出对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加上其他基站的测定质量值的相加测定质量值、直至满足阈值的规定的接收质量为止的处理;以及在相加测定质量值满足阈值的规定的接收质量时、将与服务基站的接收信号合成的1个至多个基站作为候补基站通知服务基站的处理,基站从由移动终端通知的候补基站中,选择对移动终端进行广播型数据发送的1个至多个基站。
本发明相关的数据通信方法,由于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在包含进行提供一对多型的广播通信业务的广播型数据的发送的基站、以及接收从多个基站发送的广播型数据同时进行合成的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执行的数据通信方法中,包含:是通过调度移动终端的收发的服务基站执行的处理、选择对于移动终端进行广播型数据的发送的1个至多个基站并生成发送广播型数据的基站的集合的选择处理;以及接收从通过该选择处理选择的1个至多个基站发送的广播型数据的接收处理,因此,具有可以选择兼顾确保良好的接收质量和防止干扰(以及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合适个数的基站作为E-MBMS有效集的效果。
本发明相关的移动通信系统,由于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在包含进行提供一对多型的广播通信业务的广播型数据的发送的基站、以及接收从多个基站发送的广播型数据同时进行合成的移动终端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进行通过移动终端执行的候补基站选择处理,该候补基站选择处理包含:测定接收广播型数据的1个至多个基站的接收质量、求出测定质量值的处理;判断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是否超过从服务基站通知的阈值的处理;求出对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加上其他基站的测定质量值的相加测定质量值、直至满足阈值的规定的接收质量为止的处理;以及在相加测定质量值满足阈值的规定的接收质量时、将与服务基站的接收信号合成的1个至多个基站作为候补基站通知服务基站的处理,基站从由移动终端通知的候补基站中,选择对移动终端进行广播型数据发送的1个至多个基站,因此,能够选择合适个数的基站作为E-MBMS有效集,具有可以兼顾确保良好的接收质量和防止干扰(以及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效果。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LTE中的移动通信系统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LTE的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信道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移动终端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基站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说明开始E-MBMS数据通信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选择E-MBMS用有效集候补基站的处理的概念的说明图。
图7是说明生成E-MBMS用的有效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切换时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说明判定是否进行E-MBMS用的有效集生成处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说明判定是否进行E-MBMS用的有效集生成处理的处理的概念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基站A~S管辖的小区的集合的说明图。
图12是说明生成E-MBMS用的有效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说明生成软切换用的有效集的处理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aGW、2基站、3移动站、4分组数据网络、5业务中心、6协议处理部、7应用部、8发送数据缓冲器部、9编码器部、10调制部、11频率变换部、12天线、13解调部、14解码器部、  15控制部、16 aGW通信部、17其他基站通信部、18协议处理部19发送数据缓冲器部、20编码器部、21调制部、22频率变换部、23天线、24解调部、25解码器部、26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形态1.
图1是表示LTE中的移动通信系统结构的说明图。图1中,aGW1与多个基站(eNode B)2进行控制数据或用户数据的收发,基站2对于多个移动终端3进行数据的收发。基站2与移动终端3之间,发送通知信息、呼叫处理使用的信息、个别控制数据、个别用户数据、E-MBMS用的控制数据或用户数据等。另外,也在研究基站2之间的相互通信。基站2拥有上行以及下行的调度器。调度器能够使基站2与各移动终端3进行数据收发,为了提高各个移动终端3以及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处理量,而进行调度。
E-MBMS是提供从某基站向多个移动终端同时发送数据的广播型的一对多(Point to Multipoint PtoM)型的通信业务。具体地讲,在研究新闻或天气预报等的信息业务、或者移动电视等大容量的广播业务。aGW1通过PDN4(PacketData Network,分组数据网络)与业务中心5进行通信。业务中心5是保管、传送提供E-MBMS业务用内容用的装置。内容提供商对业务中心5发送移动电视广播数据等的E-MBMS数据。业务中心5中存储E-MBMS数据,同时通过PDN4、aGW1向基站2发送E-MBMS数据。
图2是表示信道结构的说明图。图2中,表示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与传输信道(Transport channel)的映射。逻辑信道根据传输信号的功能或逻辑特性而分类。传输信道根据传输形态而分类。通知信息载于BCCH(BroadcastControl Channel,广播控制信道)上。BCCH映射于BCH(Broadcast Channel,广播信道),从基站发送至移动终端。呼叫处理使用的信息载于PCCH(PagingControl Channel,呼叫控制信道)上。PCCH映射于PCH(Paging Channel,呼叫信道),从基站发送至小区内的移动终端。给个别的移动终端的个别控制数据载于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专用控制信道)上。
另外,给个别的移动终端的个别用户数据载于DTCH(Dedicated TrafficChannel,专用业务信道)上。DCCH与DTCH映射于DL-SCH(Downlink SharedChannel,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从基站向各个移动终端分别发送。反过来,使用UL-SCH(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从各个移动终端向基站分别发送。DL-SCH是共享信道(Shared channel)。E-MBMS用的控制数据以及用户数据分别载于MCCH(Multicast Control Channel,组播控制信道)和MTCH(Multicast Traffic Channel,组播业务信道)上,映射至DL-SCH或者MCH(Multicast Channel),从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来自移动终端的连接请求信号通过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 RACH)从各个移动终端发送至基站。
图3是表示移动终端结构的方框图。移动终端3的发送处理按照以下进行。首先,来自协议处理部6的控制数据、来自应用部7的用户数据保存至发送数据缓冲器部8。发送数据缓冲器部8保存的数据传输至编码器部9,进行纠错等编码处理。也可以存在不进行编码处理而从发送数据缓冲器部8向调制部10直接输出的数据。在编码器部9被编码处理的数据在调制部10进行调制处理。调制的数据被变换为基带信号后,输出至频率变换部11,变换为无线发送频率。其后,从天线12向基站2将发送信号进行发送。另外,移动终端3的接收处理按照以下进行。来自基站2的无线信号通过天线12接收。接收信号在频率变换部11从无线接收频率变换至基带信号,在解调部13进行解调处理。解调后的数据传输至解码器部14,进行纠错等解码处理。被解码的数据中,控制数据传输至协议处理部6,用户数据传输至应用部7。移动终端的一连串的收发处理通过控制部15进行控制。
图4是表示基站结构的方框图。基站2的发送处理按照以下进行。aGW通信部16进行基站2与aGW1间的数据的收发。其他基站通信部17进行与其他基站间的数据的收发。aGW通信部16、其他基站通信部17分别进行和协议处理部18的信息的交接。来自协议处理部18的控制数据、还有来自aGW通信部16和其他基站通信部17的用户数据保存至发送数据缓冲器部19。发送数据缓冲器部19保存的数据传输至编码器部20,进行纠错等编码处理。也可以存在不进行编码处理而从发送数据缓冲器部19向调制部21直接输出的数据。被编码的数据在调制部21进行调制处理。
被调制的数据被变换为基带信号后,向频率变换部22输出,变换为无线发送频率。其后,通过天线23对于一个或者多个移动终端1将发送信号进行发送。另外,基站2的接收处理按照以下进行。来自一个或者多个移动终端3的无线信号通过天线23接收。接收信号在频率变换部22从无线接收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在解调部24进行解调处理。解调的数据传输至解码器部25,进行纠错等解码处理。被解码的数据中,控制数据传输至协议处理部18,用户数据传输至aGW通信部16、其他基站通信部17。基站2的一连串的收发处理通过控制部26进行控制。
图5是说明开始E-MBMS数据通信时的处理的流程图。移动终端A在使用E-MBMS业务的时候,对服务基站发送E-MBMS业务输入(步骤1)。服务基站是担当移动终端的上行、下行调度的基站,是用于接收表示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E-MBMS业务(内容)用的接收请求的输入(计算(Counting),输入(Entry,Subscribe,Activation)等)的基站。服务基站一旦接收从移动终端A发送的E-MBMS业务输入(步骤2),进行对移动终端A发送E-MBMS数据的基站的选择。即,进行选择移动终端A的E-MBMS用有效集中包含的基站的选择处理(步骤3)。该有效集中,包含服务基站本身。选择E-MBMS用有效集用的选择处理将在后面进行详细描述。步骤3中,一旦选择了E-MBMS用有效集,就决定了对移动终端A发送E-MBMS数据的基站。为了要求选择的基站,使其对移动终端A发送E-MBMS数据,在步骤4中,服务基站对于E-MBMS用有效集中包含的1个至多个基站发送E-MBMS用有效集追加请求。步骤6中,接收了来自服务基站的E-MBMS用有效集追加请求的基站进行对移动终端A的E-MBMS数据的发送(步骤7)。同时,服务基站也对移动终端A开始E-MBMS数据的发送(步骤7)。移动终端A接收从服务基站以及E-MBMS用有效集中包含的基站发送的E-MBMS数据,进行接收数据的合成(步骤8)。
图6是表示选择移动终端的E-MBMS用有效集候补基站的处理的概念的说明图。图6中,纵轴表示测定来自基站的接收信号的测定质量(MeasurementQuality),横轴表示时间。图6中在时间t1、t2、t3、t4的各时间点上,表示着来自服务基站A、非服务基站的基站B以及基站C的测定质量的柱状图。各基站的柱状图如图所示,网线的图形发生变更。阈值X是从服务基站(aGW,业务中心也可以)通知的,考虑到使用作为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的BCCH、DCCH、MCCH等从服务基站对移动终端发送。另外,也考虑到映射至作为传输信道(Transport Channel)的BCH、DL-SCH、MCH等,对移动终端发送。该阈值X虽为固定阈值,但是根据调度器的拥挤情况或者E-MBMS业务发送的数据量,服务基站也可以作适当变更。
图6的时间t1中,按照质量从好到差的顺序排列着表示服务基站A、基站B以及基站C的测定质量值的柱状图。而且,表示服务基站A、基站B以及基站C的任意一个的测定质量都小于阈值X。即,移动终端从基站A、B、C的任意一个单独的基站接收E-MBMS数据的时候,无法得到阈值X要求的接收质量。但是,将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值和基站B的测定质量值相加得到的值大于阈值X。所以,移动终端除了接收来自服务基站A的E-MBMS数据,还接收从测定质量第二位好的基站B接收的E-MBMS数据,通过将两者合成,可以得到阈值X所要求的接收质量。换言之,为了得到阈值X所要求的接收质量,只要合成来自基站A、B的E-MBMS数据即可,没有必要合成来自基站A~C的所有基站的E-MBMS数据。于是,移动终端除了有效集中必须含有的服务基站A,还选择基站B作为候补基站。图6的时间t2中,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大于阈值X。即,为了得到阈值X所要求的接收质量,由于只要接收服务基站A就可以,因此不必接收基站B、C。所以,时间t2中的移动终端由于只选择服务基站A作为E-MBMS用有效集候补基站,因此发送将基站B从E-MBMS用有效集候补基站删除用的删除事件。
图6的时间t3中,由于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小于阈值X,因此有必要接收来自基站B、C的E-MBMS数据。时间t3中也与时间t1一样,由于将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值与基站B的测定质量值相加得到的值大于阈值X,因此移动终端除了服务基站A,应该接收来自基站B的E-MBMS数据,进行向E-MBMS有效集候补基站追加基站B的处理。即,移动终端选择服务基站A和基站B作为候补基站,对于服务基站发送使作为候补基站的基站B追加至E-MBMS用有效集的追加事件。图6中的时间t4中,虽然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小于阈值X这一点与时间t3同样,但是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小于基站C的这一点和基站C的测定质量比基站B的测定质量要好这一点与时间t3不同。此时,将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值和基站C的测定质量值相加得到的值由于大于阈值X,因此移动终端不是从基站B,而且应该从基站C和服务基站A接收E-MBMS数据,选择服务基站A和基站C作为候补基站。于是,从E-MBMS用有效集候补基站删除基站B,将追加基站C的更新事件(基站B的删除事件和基站C的追加事件)发送至服务基站。服务基站从通过移动终端执行的候补基站选择处理所选择的1个至多个候补基站,进行选择E-MBMS用有效集中包含的基站的选择处理。
通过以上说明的候补基站选择处理以及E-MBMS用有效集选择处理,E-MBMS用有效集候补基站中包含的基站的个数在t1为2个(服务基站A和基站B),在t2为1个(服务基站A),在t3为2个(服务基站A和基站B),在t4为2个(服务基站A和基站C)。另外,时间t4中,是将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值与服务基站A以外的基站之中的质量最好的基站C的测定质量值相加与阈值X比较,但也可以与基站B的测定质量值相加与阈值X比较。即,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值并非与质量良好的基站的测定质量值相加,而也可以追加与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值相加得到的结果超过阈值X、并且成为最接近阈值X的值那样来判断基站的处理。采用本方法,也可以得到兼顾确保良好的接收质量和防止干扰(以及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本发明的效果。
这里,参照图6,对使用生成软切换用有效集的方法时基站的个数进行说明。软切换用有效集如参照图13说明的那样,在移动终端测定的周边基站的接收质量中,以从最佳接收质量值减去报告范围求出的动态阈值为基准。换言之,移动终端将从最佳接收质量值中具有报告范围规定的范围内的接收质量的所有基站,作为软切换用有效集候补基站通知服务基站。服务基站若承认,则从移动终端通知的候补基站便正式地追加至有效集。即,图6中,t1为2个(服务基站A和基站B),t2为2个(服务基站A和基站B),t3为2个(服务基站A和基站B),t4为3个(服务基站A和基站B、基站C)。这样可知,在使用生成软切换用有效集的方法生成E-MBMS用有效集时,t2、t4的基站的个数会增加。在使用抗干扰性较差的OFDM作为下行接入方式的E-MBMS数据发送中,如果是能担保一定的通信质量,由于向移动终端发送的基站的个数最好较少,因此为了生成E-MBMS用有效集,而原样使用生成软切换用有效集的方法便不合适。
移动终端在进行候补基站选择处理的时候,将测定各基站的接收质量。作为接收质量的参数,有信号功率或信号对干扰功率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ratio:SIR)。但是,为了高精度地生成E-MBMS有效集,推荐测定E-MBMS数据实际发送的频带(与是否是E-MBMS业务发送中的基站无关)的下行基准符号(Downlink Reference symbol)的接收质量。因为其不会受频率特性的影响。
另外,LTE系统中,规定基站的频带宽为可以从1.25/2.5/5/10/15/20MHz选择、利用。规定移动终端的可接收频带宽最大支持20MHz,至少支持10MHz。移动终端的可接收频带宽比基站的频带宽要小的时候,移动终端与基站交涉,在位置(position)间移动,即,移动终端进行变更无线收发频率的中心频率的处理,该处理被称为重调(re-tune)。由于重调对移动终端以及服务基站的调度器带来负载较大,因此最好尽量不进行,然而在与移动终端的中心频率被设定的位置(UE position)不同的位置发送E-MBMS数据的时候,为了测定E-MBMS数据的质量,有必要进行重调。于是,为了不进行重调、而测定E-MBMS数据的质量,考虑了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
第一方法是测定UE位置的下行基准符号,以该测定结果视为E-MBMS业务实际发送的频带的接收质量。另外,第二方法是测定与E-MBMS数据接收无关的移动终端接收所必需的SCH、或者BCH(传输信道)、BCCH(逻辑信道)的接收质量,以该测定结果视为E-MBMS业务实际发送的频带的接收质量。通过使用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能够力图通过削减重调而减轻移动终端以及服务基站的负载,可以测定应该包含在E-MBMS用有效集中的候补基站的质量。另外,也可以在使用第一以及第二方法,视为E-MBMS业务发送的频带的接收质量的时候,各个基站使用BCH等通知变换时使用的偏移值。上述说明的测定处理,在图3表示的移动终端的方框图中,通过在解调部13安装来实现。另外,上述第二方法,在E-MBMS数据实际被发送的频带中不发送每个基站可分离的下行基准符号的时候也是有效的测定处理。
图7是说明生成E-MBMS用的有效集的处理的流程图。图7所示的流程图主要表示通过移动终端执行的候补基站选择处理,包含一部分服务基站中的E-MBMS用有效集选择处理。移动终端选择E-MBMS用的有效集中包含的基站的候补,将候补基站通知给服务基站,服务基站从移动终端通知的候补基站中,进行属于E-MBMS用有效集的基站的选择、决定。图7中,移动终端测定周边基站的接收质量(步骤1)。然后,步骤2中,将周边基站的测定质量按照从好到差的顺序排列。例如,图6的时间t1中的顺序为服务基站A、基站B、基站C。步骤3中,比较阈值X与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服务基站A只要服务基站没有变更,则与接收质量无关,一定包含在E-MBMS用有效集中。因此,与阈值X的比较中,首先与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比较对照。步骤3中,将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与阈值X进行比较,结果若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大于阈值X(步骤3中的是),则由于只用服务基站A便可确保E-MBMS数据的充分的质量,因此执行步骤6的E-MBMS用有效集的编辑处理。
若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小于阈值X(步骤3中的不),由于只用服务基站A无法确保E-MBMS数据的充分的质量,因此步骤4中,例如将基站B的测定质量值与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值相加。然后,步骤5中,将相加得到的相加测定质量值与阈值X比较。若相加测定质量值大于阈值X(步骤5中的是),则执行步骤6的有效集编辑处理。若服务基站A和基站B相加得到的相加测定质量值小于阈值X(步骤5中的不),则由于只用服务基站A和基站B无法确保E-MBMS数据的充分的质量,因此进一步执行步骤4和步骤5的处理,例如,将基站C的测定质量值与服务基站A和基站B相加的相加测定质量值相加,与阈值X比较。若服务基站A和基站B、基站C相加得到的相加测定质量值大于阈值X(步骤5中的是),则执行步骤6的有效集编辑处理。执行从步骤1到步骤5而选择的候补基站通知服务基站,服务基站执行步骤6的处理(E-MBMS用有效集编辑处理),决定候补基站中包含在有效集中的基站。
步骤6的E-MBMS有效集编辑处理是进行下述的处理,即,大于阈值X时的一个至多个基站的明细内容,与该时间点的E-MBMS用有效集或者候补基站中包含的基站比较,判断是否有必要对E-MBMS用有效集或者候补基站进行追加或者删除,同时若有必要对基站进行追加或者删除,则向服务基站请求E-MBMS有效集的更新。例如,图7的步骤3中,服务基站A的接收质量大于阈值X的时候(步骤3中的是),E-MBMS有效集成为只有服务基站A即可。此时,若现在的E-MBMS用有效集或者候补基站中含有除服务基站A以外的基站,则移动终端发送删除服务基站A以外的基站的请求(删除事件)。若现在的E-MBMS用有效集或者候补基站中不含有除服务基站A以外的基站,则不特别进行处理。步骤5中也一样,服务基站A和基站B相加得到的接收质量大于阈值X的时候(步骤5中的是),由于只要E-MBMS用有效集的候补基站包含服务基站A和基站B即可,因此现在的E-MBMS用有效集或者候补基站中若含有服务基站A和基站B以外的基站,则移动终端发送删除不要的基站的请求(删除事件)。反过来,现在的E-MBMS用有效集中若不含有基站B,则发送追加基站B的请求(追加事件)。现在的E-MBMS用有效集或者候补基站中若不含有服务基站A和基站B以外的基站,则不特别进行处理。
移动终端通过从某小区向其他小区移动,执行切换。若执行了切换,则某移动终端(假设为移动终端A)的服务基站也要转换。执行切换时移动终端A利用E-MBMS业务时,切换源的服务基站进行选择更新的E-MBMS用有效集在切换目的的服务基站中重新进行选择、生成。图8是说明切换时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图8中,切换源的基站将移动终端A的切换请求发送至切换目的的基站(步骤1)。另外,步骤1中同时通知现在的移动终端A的E-MBMS用有效集。切换目的的基站接收来自切换源的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和E-MBMS用有效集(步骤2)。通过步骤1的处理,若通知对移动终端A的E-MBMS用有效集,则切换目的的基站在步骤3中,对E-MBMS用有效集中包含的基站发送E-MBMS用有效集追加请求。切换目的的基站以及从切换目的的基站接收E-MBMS用有效集追加请求的基站,进行对移动终端A发送E-MBMS数据的准备。
步骤4中,对切换目的的基站发送通知允许切换的信号。步骤5中,切换源的基站接收。以上的处理结束后,步骤7中服务基站从切换源的基站变更至切换目的的基站,同时移动终端A接收从切换目的的基站生成的包含在新的E-MBMS用有效集中的基站发送的E-MBMS数据。另一方面,切换源的基站由于不成为移动终端A的服务基站,因此在切换成功后,进行删除移动终端A的E-MBMS用有效集的处理。其后切换目的的基站为了选择适当的E-MBMS用有效集,在步骤6中,生成移动终端A的E-MBMS用有效集,进行决定处理。步骤3中处理的详细内容与使用图7说明的内容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在将作为抗干扰性较差的接入方式的OFDM作为下行接入方式使用的LTE通信系统中,特别关于从多个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数据的广播型业务的E-MBMS业务,为了兼顾确保良好的接收质量和防止干扰(以及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包含在E-MBMS用有效集中的基站的个数要适当这一点很重要。本发明通过进行候补基站选择处理,该候补基站选择处理包含:(1)移动终端测定各基站的接收质量来求出测定质量值的处理;(2)判断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是否超过从服务基站通知的阈值X的处理;(3)将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与其他基站的测定质量值进行相加、直到超过从服务基站通知的阈值X为止的处理;以及(4)将包含在超过阈值X的相加测定质量值中的服务基站和其他基站作为E-MBMS有效集的候补通知服务基站的处理,从而具有可以选择兼顾确保良好的接收质量和防止干扰(以及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的适当个数的基站作为E-MBMS有效集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不是用移动终端,而是用基站、基站控制装置等网络侧的规定装置来进行候补基站选择处理。例如,移动终端进行测定各基站的接收质量来求出测定质量值的处理,并进行将该测定结果通知网络侧的例如服务基站的处理,通过这样服务基站可以进行:上述(2)判断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是否超过阈值X的处理;(3)将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与其他基站的测定质量值进行相加、直到超过阈值X为止的处理;以及(4)将包含在超过阈值X的相加测定质量值中的服务基站和其他基站决定作为E-MBMS有效集的处理。此时,由于候补基站选择处理、和接受候补基站选择处理的结果进行E-MBMS用有效集选择处理的主体是用服务基站,是一致的,可以使功能整合。
实施形态2
实施形态1中,对候补基站选择处理、以及E-MBMS用有效集选择处理进行了说明,该候补基站选择处理包含:(1)移动终端测定各基站的接收质量来求出测定质量值的处理;(2)判断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是否超过从服务基站通知的阈值X的处理;(3)将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与其他基站的测定质量值进行相加、直到超过从服务基站通知的阈值X为止的处理;以及(4)将包含在超过阈值X的相加测定质量值中的服务基站和其他基站作为E-MBMS有效集的候补通知服务基站的处理。另外,也说明了移动终端从某小区移动至其他小区、切换服务基站的时候,实施上述说明的E-MBMS用有效集选择处理。
图9是说明判定是否进行E-MBMS用的有效集生成处理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0是说明图9所示的处理的概念的说明图。移动终端接收来自包含在E-MBMS用的有效集中的基站的数据,通过合成,确保良好的通信质量。步骤1中,移动终端测定从多个基站接收并合成的状态的合成接收信号的质量,求出测定质量值。作为从多个基站接收并合成的E-MBMS数据的测定质量的参数,考虑使用实际发送的E-MBMS数据的频率以及时间中的E-MBMS数据的接收质量(功率、SIR等)、或者解码后的E-MBMS数据的块错误率(Block ErrorRate,BLER)。然后,步骤2以及3中,移动终端将步骤1测定的测定质量值与2类阈值Z1、Z2比较。
阈值Z1和Z2是从服务基站(aGW,也可以是业务中心)通知至移动终端,可以使用逻辑信道的BCCH、DCCH、MCCH等发送,也可以映射至传输信道的BCH、DL-SCH、MCH等来通知。另外,这些阈值Z1、Z2与阈值X一样,可以与调度器的拥挤状况、或者E-MBMS业务发送的数据量等相应设定以及变更。阈值Z1是与E-MBMS数据(合成时为合成接收信号)的测定质量值比较的上限阈值。测定质量值表示比阈值Z1规定的水平要好的质量时,判断为需要沿减少包含在E-MBMS用的有效集中的基站的数量的方向进行选择处理。阈值Z2是与E-MBMS数据的测定质量值比较的下限阈值。测定质量值表示比阈值Z2规定的水平要不好的质量时,判断为需要沿增加包含在E-MBMS用的有效集中的基站的数量的方向进行选择处理。
步骤2中,测定质量值若比Z1要小(步骤2中的不),则执行步骤3。测定质量值若比Z1要大(步骤2中的是),则由于意味着测定质量值是比阈值Z1规定的水平要好的质量,所以判断为现在的E-MBMS有效集不适合。于是,执行图7的步骤1以后的处理,变更E-MBMS用的有效集候补基站,使包含在E-MBMS用的有效集中的基站削减。但是,也要考虑有不变更的情况。作为具体例子,是将任意一个基站从E-MBMS有效集的候补基站删除时的总的接收质量无法大于阈值X的情况。步骤3中,将测定质量值和Z2进行比较,其结果若测定质量值比阈值Z2要大(步骤3中的不),则移动终端接收的E-MBMS数据的测定质量由于位于阈值Z1和Z2规定的范围内,判断为不需要进行E-MBMS用有效集候补基站的选择。若测定质量值小于阈值Z2(步骤3中的是),则由于测定质量值未达到阈值Z1规定的水平。因此判断为现在的E-MBMS有效集不合适。然后,执行图7的步骤1以后的处理,变更E-MBMS用的有效集,使包含在E-MBMS用的有效集候补基站中的基站增加。
如图10所示,可知时间t1和t2的E-MBMS数据的接收质量确保为阈值Z1和阈值Z2规定的规定水平。即,由于时间t1和t2中的E-MBMS用的有效集在图9的步骤2以及步骤3中判定为不,因此认为现在的E-MBMS用的有效集合适。另一方面可知,时间t3的E-MBMS数据的接收质量并非阈值Z1和阈值Z2规定的规定水平,超过了阈值Z1规定的水平。即,由于时间t3中的E-MBMS用的有效集在图9的步骤2中判定为是,认为现在的E-MBMS用的有效集不合适。时间t3的情况下,由于可以得到超过阈值Z1规定的水平的接收质量,因此需要重新处理,以使得从现在的E-MBMS用的有效集候补基站中删除基站。
如上述说明那样,与实施形态1比较,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际接收的E-MBMS数据的接收质量来判断E-MBMS有效集候补基站是否合适。并且可以减少E-MBMS有效集候补基站的选择处理(图7)的执行次数,力图减轻处理负载。
实施形态3
实施形态2中,是在移动终端在从多个基站接收并合成的接收信号的质量超过阈值Z1规定的接收水平时(图9步骤2中的是),或者未达到阈值Z2规定的接收水平时(图9步骤3中的是),判断为现在的E-MBMS用的有效集候补基站不合适,执行图7所示的E-MBMS用有效集的选择处理。但是,频繁进行实施形态1中说明的候补基站选择处理,担心会增大移动终端的处理负载。
于是,就在图9的步骤2或者步骤3的任意一个判定为是的时候,不执行图7的候补基站选择处理,对服务基站单单发送表示「超过接收质量」或者「接收质量不良」的通知信号。从移动终端发送的通知「超过接收质量」的信号表示即使减少包含在E-MBMS用有效集中的基站也能确保一定的接收质量。此时,进行删除移动终端的E-MBMS用的有效集中、位于离服务基站的地理上最远位置的基站的处理。另外,从移动终端发送的通知「接收质量不良」的信号表示若不增加包含在E-MBMS用有效集中的基站便无法确保一定的接收质量。此时,进行追加不包含在移动终端的E-MBMS用的有效集中的基站中、位于离服务基站的地理上最近位置的基站的处理。通过采用上述说明的方法,由于移动终端不执行候补基站的选择处理即可,因此可以减轻移动终端的处理负载。
实施形态4
移动终端测定SCH的质量的结果,若如图6的时间t4那样,基站C的测定质量超过服务基站A的测定质量的时候,通常被切换为基站C。此时,服务基站从基站A变更为基站C。然而,基站C在拥挤时,调度器的负载非常重,有时不适合切换。此时,作为切换目的,虽然作为SCH的接收质量比基站C更差,但也会考虑比基站C要空的基站B更合适。
为了移动终端能够在切换时不间断地接收E-MBMS数据,成为将来切换目的的基站最好在切换以前包含在E-MBMS用有效集内。于是,图6的时间t4中,移动终端考虑到将来被切换为不是虽然测定质量良好、但是拥挤的基站C,而是测定质量比基站C虽然差、但未拥挤的基站B,也可以选择基站C作为包含在E-MBMS用有效集中的基站候补。通过这样的结构,除了上述实施形态1的效果,还能够与基站的拥挤状况等、移动通信系统的状况相对应,进行E-MBMS用有效集的选择。
实施形态5
实施形态1~4中,移动终端进行候补基站选择处理,该候补基站选择处理包含:(1)测定各基站的接收质量来求出测定质量值的处理;(2)判断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是否超过从服务基站通知的阈值X的处理;(3)将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与其他基站的测定质量值相加、直到超过从服务基站通知的阈值X为止的处理;以及(4)将包含在超过阈值X的相加测定质量值中的服务基站和其他基站作为E-MBMS有效集的候补通知服务基站的处理,而服务基站接受该结果,选择、决定E-MBMS有效集。但是,也有一个方法是,与服务基站相对应,预先决定包含在E-MBMS有效集中的基站。
图11是表示基站A~S管辖的小区的集合的说明图。图11中,基站A是服务基站的时候,决定将例如与服务基站A邻接的基站B、C、D、E、F、G自动地作为E-MBMS用有效集。这些基站A~G对移动终端发送E-MBMS数据。另外,基站G是服务基站的时候,决定将与服务基站G邻接的基站B、A、F、K、J、I作为E-MBMS用有效集。服务基站和包含在E-MBMS用有效集中的基站的对应关系也可以以表的形式保管,在服务基站接受来自移动终端的E-MBMS业务的输入后,参照上述表等,对进行输入的移动终端决定E-MBMS用有效集。
另外,也可以不是与服务基站相对应,预先决定包含在E-MBMS有效集中的基站,而是与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状况(拥挤情况、以E-MBMS业务发送的数据量等)相对应来选择。这可以通过拥有几种预先决定的该基站表等来实现。例如,考虑整个移动通信系统拥挤时切换(服务基站的转换)。即使本来应该是向切换源的基站(基站A)的邻接基站(例如基站B)切换的时候,但若基站B拥挤(调度器的负载非常高),则也可以考虑向质量比基站B要差的空着的基站H切换。在上述这样的状况下,为了在切换时可以不间断地接受E-MBMS数据,有必要使切换目的(基站H)在切换前包含在E-MBMS用有效集中。
图12是说明生成E-MBMS用的有效集的处理的流程图。步骤1中,服务基站从移动终端接受E-MBMS输入(步骤1中的是),判断移动通信系统是否拥挤。移动通信系统拥挤的时候(步骤2中的是),由于成为切换的候补的基站数量越多越好,因此采用图12(b)的表B,选择基站A~S作为E-MBMS用的有效集。另一方面,移动通信系统不拥挤的时候(步骤2中的不),步骤3中判断E-MBMS的数据传输率是否超过阈值。该阈值是为了选择表A和表B用的,数据传输率相对大时使用表B。数据传输率超过阈值的时候(步骤3中的是),采用图12(b)的表B,选择基站A~S作为E-MBMS用的有效集。另一方面,数据传输率未超过阈值的时候(步骤3中的不),采用表A,选择基站A~G作为E-MBMS用的有效集。
如上述说明那样,对于来自移动终端的输入,通过参照预先决定的周边基站的表等选择E-MBMS用有效集。据此,具有服务基站从移动终端接受E-MBMS业务输入后、可以迅速地选择合适的E-MBMS用有效集的优点。另外,与实施形态1中说明的方法相比较,由于不需要从移动终端对服务基站进行E-MBMS输入以外的通知(从移动终端向服务基站通知测定结果等),具有可以有效利用无线资源的优点。另外通过参照预先决定的该基站的表,可以选择E-MBMS用有效集,不必进行对E-MBMS用有效集选择合适的基站的处理,具有减轻服务基站负载的优点。另外,由于不必为了E-MBMS用有效集选择用而测定来自基站的接收质量,并将测定结果通知服务基站,所以具有减轻移动终端的负载的优点。另外,能够与移动通信系统的状况相对应,进行E-MBMS用有效集的选择。作为具体的优点的例子,具有不管移动通信系统的拥挤状态而在切换时可以不间断地接受E-MBMS数据的优点。切换时执行的处理在实施形态1中已说明。实施形态5中也能够进行与实施形态1同样的切换处理。但是,实施形态1中是使用从移动终端的测定结果求出的E-MBMS用有效集用候补基站,服务基站来选择E-MBMS用有效集,而不同的是,实施形态5中,不使用由移动终端求出的E-MBMS用有效集候补基站,服务基站是通过参照表等来选择E-MBMS用有效集。因此,切换目的的基站在图8步骤2中接收切换请求后,可以立即通过参照表等来决定切换目的的基站的E-MBMS用有效集。据此,可以省略图8的步骤6。并且可以得到迅速决定在切换目的基站中的最合适的包含在E-MBMS用有效集中的基站的效果。

Claims (7)

1.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在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并且包含了基站和多个移动终端的通信系统上被执行,所述基站对提供一对多型的广播通信业务的广播型数据进行发送,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同时合成从多个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广播型数据,该数据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对所述移动终端的接受发送进行调度的服务基站来执行的、选择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所述广播型数据的发送的1个或者多个基站并生成发送所述广播型数据的所述基站的集合的选择处理;以及
接收从通过该选择处理选择的1个或者多个基站发送的所述广播型数据的接收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含有通过所述移动终端执行的候补基站选择处理,
所述候补基站选择处理包括:
测定移动终端接收广播型数据的1个或者多个基站的接收质量来求出测定质量值的处理;
判断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是否超过从所述服务基站通知的阈值的处理;
将所述服务基站的所述测定质量值与其他基站的测定质量值相加求出相加测定质量值、直到满足所述阈值规定的接收质量为止的处理;以及
所述相加测定质量值满足所述阈值规定的接收质量时、将与所述服务基站的接收信号合成的1个或者多个基站作为候补基站通知所述服务基站的处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规定移动终端从1个或者多个基站接收并合成的合成接收信号的上限的接收质量的第一阈值、和规定所述合成接收信号的下限的接收质量的第二阈值通知所述移动终端,
在所述合成接收信号的接收质量比所述第一阈值要好时,以及在所述合成接收信号的接收质量未满足所述第二阈值要求的接收质量时,执行候补基站选择处理。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执行变更进行移动终端的调度的服务基站的切换时,执行候补基站选择处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规定移动终端从1个或者多个基站接收并合成的合成接收信号的上限的接收质量的第一阈值、和规定所述合成接收信号的下限的接收质量的第二阈值通知所述移动终端,
所述数据通信方法还进行通知处理,所述通知处理在所述合成接收信号的接收质量比所述第一阈值要好时,将所述移动终端的接收质量过剩的事实通知服务基站,在所述合成接收信号的接收质量未满足所述第二阈值要求的接收质量时,将所述移动终端的接收质量不足的事实通知服务基站。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数据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与服务基站对应,预先决定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所述广播型数据的发送的1个或者多个基站,选择处理则根据所述服务基站选择对应的1个或者多个基站。
7.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方式作为下行接入方式并且包含了基站和多个移动终端,所述基站对提供一对多型的广播通信业务的广播型数据进行发送,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同时合成从多个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广播型数据,该移动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进行通过所述移动终端执行的候补基站选择处理,
所述候补基站选择处理包括:
测定接收广播型数据的1个或者多个基站的接收质量来求出测定质量值的处理;
判断服务基站的测定质量值是否超过从所述服务基站通知的阈值的处理;
将所述服务基站的所述测定质量值与其他基站的测定质量值相加求出相加测定质量值、直到满足所述阈值规定的接收质量为止的处理;以及
所述相加测定质量值满足所述阈值规定的接收质量时、将与所述服务基站的接收信号与合成的1个或者多个基站作为候补基站通知所述服务基站的处理,
所述基站从由所述移动终端通知的所述候补基站中,选择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所述广播型数据的发送的1个或者多个基站。
CN200680050041.5A 2006-09-26 2006-09-26 数据通信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Active CN1013519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6/319015 WO2008038336A1 (en) 2006-09-26 2006-09-26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1975A true CN101351975A (zh) 2009-01-21
CN101351975B CN101351975B (zh) 2015-06-24

Family

ID=39229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50041.5A Active CN101351975B (zh) 2006-09-26 2006-09-26 数据通信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4) US7885235B2 (zh)
EP (2) EP2068465B1 (zh)
JP (1) JP4680300B2 (zh)
KR (2) KR100966760B1 (zh)
CN (1) CN101351975B (zh)
WO (1) WO200803833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8415A1 (zh) * 2016-08-10 2018-02-15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中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44956A1 (ja) 2006-06-16 2007-1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端末
KR101265643B1 (ko) 2006-08-22 2013-05-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핸드오버 수행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4680300B2 (ja) 2006-09-26 2011-05-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方法、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US8619685B2 (en) 2006-10-02 2013-12-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aging messag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078342B1 (en) * 2006-10-30 2015-08-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andom access channel message and response messag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KR100938754B1 (ko) 2006-10-30 2010-01-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비연속 수신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수신 및 전송 방법
US8428013B2 (en) * 2006-10-30 2013-04-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in a wireless communcation system
US20100097972A1 (en) * 2007-02-13 2010-04-22 Stefan Parkvall Detection and Efficient Use of Broadcast-Only Modes of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Operation
WO2008127185A1 (en) * 2007-04-11 2008-10-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Information on reference signal structure for neighbouring cell measurements
KR101461236B1 (ko) 2007-04-30 2014-11-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호를 연결 과정에서 엔티티의 인증을 수행하는 방법
KR101458641B1 (ko) * 2007-04-30 2014-1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Mbms를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방법
KR101386812B1 (ko) * 2007-04-30 2014-04-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헤더 필드 존재 지시자를 이용한 효율적인 데이터 블록송수신방법
US8081662B2 (en) 2007-04-30 2011-12-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s of transmitting data bloc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080097338A (ko) * 2007-05-01 2008-1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불연속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US20080273503A1 (en) * 2007-05-02 2008-11-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of point-to-multipoint service
KR100917205B1 (ko) 2007-05-02 2009-09-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블록 구성 방법
WO2008156308A2 (en) 2007-06-18 2008-12-24 Lg Electronics Inc. Paging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effective call setup
HUE033683T2 (en) 2007-06-18 2017-12-28 Lg Electronics Inc Procedure for performing user device upload direction connection synchroniz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470638B1 (ko) 2007-06-18 2014-12-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자원 향상 방법, 상태정보 보고방법 및 수신장치
GB0711833D0 (en) * 2007-06-18 2007-07-2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 method for providing a plurality of services
KR101387537B1 (ko) * 2007-09-20 2014-04-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성공적으로 수신했으나 헤더 압축 복원에 실패한 패킷의 처리 방법
US8532683B2 (en) * 2007-10-01 2013-09-10 Nokia Corporation Simple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among cells to achieve efficient dynamic single-frequency network (SFN) operation
EP2107848B1 (en) * 2008-03-31 2013-03-13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Method and device for carrying out a handover between base stations of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a mobile terminal
JPWO2009133767A1 (ja) * 2008-04-28 2011-09-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US8391206B2 (en) * 2008-08-07 2013-03-05 Alcatel Lucent Method of joint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lustering of base stations
US8942696B2 (en) * 2008-11-03 2015-01-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performing cell measurements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multiple antenna ports
WO2010087030A1 (ja) * 2009-01-30 2010-08-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2217392B (zh) * 2009-02-02 2013-08-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与终端设备
EP4312457A3 (en) 2009-04-28 2024-03-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using coordinated and uncoordinated communication modes
US20110064017A1 (en) * 2009-09-11 2011-03-1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for mbms in a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resource allocation controller therefor
JP5159735B2 (ja) * 2009-09-11 2013-03-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WO2011077658A1 (ja) * 2009-12-24 2013-05-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割り当て可能な無線リソース選択方法、割り当て可能な無線リソース選択装置、および通信装置
US8838106B2 (en) * 2010-02-23 2014-09-16 Appl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ell reselection
WO2011135693A1 (ja) 2010-04-28 2011-11-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571487B2 (en) 2010-12-10 2013-10-29 Apple Inc. Network status
JP4975160B2 (ja) * 2010-12-17 2012-07-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方法、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JP5742929B2 (ja) * 2011-03-17 2015-07-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ータ配信制御装置、データ配信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配信の制御方法
KR101815088B1 (ko) * 2011-07-22 2018-01-0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동적 멀티캐스트 및 브로드캐스트 서비스 존 구성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9590814B2 (en) * 2011-08-01 2017-03-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 of 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 (DASH) initialization segment description fragments as user service description fragments
US8548475B2 (en) * 2011-08-17 2013-10-01 Apple Inc. Method for optimiz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wireless devices using data rate efficiency factor
US9197299B2 (en) 2012-02-23 2015-1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pplying multi-sourc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
JP5403840B2 (ja) * 2012-08-09 2014-01-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2941048B1 (en) * 2012-12-28 2020-04-01 NE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US10127263B2 (en) * 2013-05-30 2018-1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Full file repair using schedule description fragment in eMBMS
JP6103504B2 (ja) * 2014-03-19 2017-03-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端末、基地局、受信品質報告方法及びデータ送信状態切替方法
US9397848B2 (en) * 2014-03-20 2016-07-19 Cellco Partnership Interface for accessing evolved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s (eMBMS) middleware services
WO2016004989A1 (en) * 2014-07-09 2016-01-1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maintaining a set of monitored carriers
US9872276B2 (en) * 2015-01-12 2018-01-16 Google Llc Scheduling of software package transmissions on a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channel
WO2016140409A1 (ko) * 2015-03-04 2016-09-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초기 접속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2017011340A (ja) * 2015-06-16 2017-01-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制御方法
US10165498B2 (en) * 2016-03-23 2018-12-25 JVC Kenwood Corporation Management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management method performing process of selecting resource of radio link
US10728714B2 (en) 2016-03-31 2020-07-28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WO2017167838A1 (en) 2016-03-31 2017-10-05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WO2017167835A1 (en) 2016-03-31 2017-10-05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EP3479622B1 (en) 2016-06-29 2019-11-13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Multicast-broadcas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10771298B2 (en) 2016-08-04 2020-09-08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6903450B2 (ja) * 2017-02-23 2021-07-1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およびセル選択方法
US20190132707A1 (en) * 2017-10-27 2019-05-02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Access agnostic delivery of broadcast, multicast, or unicast content
CN110581727A (zh) 2018-06-08 2019-12-17 英国电讯有限公司 无线电信网络
US10432272B1 (en) 2018-11-05 2019-10-01 XCOM Labs, Inc. Variab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user equipment
US10812216B2 (en) 2018-11-05 2020-10-20 XCOM Labs, Inc.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scheduling
US10756860B2 (en) 2018-11-05 2020-08-25 XCOM Labs, Inc. Distribu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configuration
US10659112B1 (en) 2018-11-05 2020-05-19 XCOM Labs, Inc. User equipment assis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configur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1502A (en) 1997-01-29 2000-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oft hand-off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055428A (en) * 1997-07-21 2000-04-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oft hand-off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754493B1 (en) 1998-12-18 2004-06-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Method and systems for dynamic threshold adjustment for handoffs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6711404B1 (en) * 2000-07-21 2004-03-23 Scoreboard,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of wireless signal propagation
US8670390B2 (en) * 2000-11-22 2014-03-11 Genghiscomm Holdings, LLC Cooperative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US7006828B1 (en) * 2001-02-12 2006-02-28 Via Telecom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cell selection handoff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865212B2 (ja) 2001-10-17 2007-01-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電力設定方法、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
WO2003037027A1 (fr) * 2001-10-18 2003-05-01 Fujitsu Limited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mobile et procede de communication avec ledit systeme
US20030119452A1 (en) * 2001-10-19 2003-06-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of downlink data 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BMS
KR100464351B1 (ko) * 2001-10-20 2005-0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동기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통신시스템의 멀티미디어브로드캐스팅, 멀티캐스팅 방식에 있어서 추가적인반송파의 사용시에 적용 가능한 페이징 방법 및 장치
US7042858B1 (en) 2002-03-22 2006-05-09 Jianglei Ma Soft handoff for OFDM
KR100566208B1 (ko) 2002-06-14 2006-03-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멀티캐스트 멀티미디어 방송 서비스 데이터를 소프트 컴바이닝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2004023774A (ja) * 2002-06-20 2004-01-22 Nec Saitama Ltd Cdma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の基地局送信制御システム、基地局送信制御方法及び移動端末
US20040137885A1 (en) * 2002-11-08 2004-07-15 Sinikka Sarkkinen Method of coupling user equipment information specific to a multicast/broadcast service with a multicast/broadcast service context of a controlling network entity
KR100640344B1 (ko) * 2003-03-08 2006-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의 기지국에서 핸드오버 시스템 및 방법
KR20050013451A (ko) * 2003-07-28 2005-0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캐스트 멀티미디어 방송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소프트 핸드오버결정장치 및 방법
JP4317221B2 (ja) * 2003-08-22 2009-08-19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マルチメディアブロードキャスト/マルチキャストサービス(mbms)を提供する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パケットデータを受信するためのセル再選択方法
US20050070277A1 (en) * 2003-09-30 2005-03-31 Teck Hu Method of initiatin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s
GB0323245D0 (en) * 2003-10-03 2003-11-05 Fujitsu Ltd Soft handover techniques
KR100651430B1 (ko) * 2003-11-07 2006-1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를 수행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US7321570B2 (en) * 2004-02-03 2008-01-22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power allocation to a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JP4582553B2 (ja) * 2004-04-14 2010-11-17 テレコム・イタリア・エッセ・ピー・アー 無線通信網、特に携帯電話網によるマルチメディアコンテンツの配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KR20050107145A (ko) * 2004-05-07 2005-1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캐스트 멀티미디어 방송 서비스를 지원하는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전송 모드를 고려하여 효율적으로서비스를 통지하는 방법
SE0401210D0 (sv) * 2004-05-07 2004-05-07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DE602004016396D1 (de) * 2004-05-10 2008-10-16 Telecom Italia Spa Verfahren und system zur effizienten verteilung von multicast-diensten in einem mobilen netzwerk
KR20050121624A (ko) * 2004-06-22 2005-1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를 가진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셀룰라시스템에서의 소프트 핸드 오프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0724925B1 (ko) * 2004-09-20 2007-06-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방송서비스를 제공하기 위한 시스템및 방법
KR100909262B1 (ko) * 2004-09-24 2009-07-27 콸콤 인코포레이티드 상이한 전송 프로토콜을 이용하는 시스템에서 통신을 위한방법 및 장치
US20060146745A1 (en) 2005-01-05 2006-07-06 Zhijun Cai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and synchronizing a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JP2006217495A (ja) 2005-02-07 2006-08-17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とその移動通信端末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290492B2 (en) * 2005-02-08 2012-10-1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Handover for DVB-H
US7596760B2 (en) 2005-04-07 2009-09-29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a tab within a tabbed browser
WO2007144956A1 (ja) 2006-06-16 2007-1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端末
US8660046B2 (en) 2006-08-09 2014-02-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ata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4680300B2 (ja) * 2006-09-26 2011-05-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方法、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US9374695B2 (en) 2007-07-05 2016-06-21 Tc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imited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terminal for distributing emergency messages
JP5538802B2 (ja) 2008-11-04 2014-07-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端末および基地局制御装置
AU2009332281B2 (en) 2008-12-23 2015-04-30 Tc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imite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139543B2 (ja) 2009-02-02 2013-0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EP4312457A3 (en) 2009-04-28 2024-03-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using coordinated and uncoordinated communication modes
JP5084951B2 (ja) 2009-04-28 2012-11-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CN102461300B (zh) 2009-06-19 2015-06-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
JP5683474B2 (ja) 2009-10-02 2015-03-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EP2472938A4 (en) 2009-10-02 2016-03-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8415A1 (zh) * 2016-08-10 2018-02-15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中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CN109644323A (zh) * 2016-08-10 2019-04-16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中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US10848998B2 (en) 2016-08-10 2020-11-24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09576B1 (ko) 2012-12-07
EP2068465B1 (en) 2014-09-03
KR20080086867A (ko) 2008-09-26
EP2068465A4 (en) 2012-04-04
US7885235B2 (en) 2011-02-08
US20090175183A1 (en) 2009-07-09
US9930639B2 (en) 2018-03-27
WO2008038336A1 (en) 2008-04-03
CN101351975B (zh) 2015-06-24
JP4680300B2 (ja) 2011-05-11
US20140286187A1 (en) 2014-09-25
US9445322B2 (en) 2016-09-13
EP2822195A1 (en) 2015-01-07
KR20100017891A (ko) 2010-02-16
US20110090836A1 (en) 2011-04-21
US20170048819A1 (en) 2017-02-16
KR100966760B1 (ko) 2010-06-29
EP2822195B1 (en) 2016-01-13
EP2068465A1 (en) 2009-06-10
JPWO2008038336A1 (ja) 2010-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1975B (zh) 数据通信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US20230232190A1 (en) Data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2144366B (zh) 用于改进无线通信系统中小区边缘数据吞吐量的方法和设备
TWI363569B (en) Method for the multicode transmission through a subscriber station
US9642117B2 (en) Method of selecting a transmission mode of a cell in an E—UTRAN system
CN105245249A (zh) 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寻呼方法
AU2006282187A1 (en) Method of processing control information messages for point-to-multipoint services
JP2007081574A (ja) 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データ伝送方法、基地局及び移動端末
CN104184556A (zh) 一种兼容高阶调制的链路自适应方法
KR20100118515A (ko) Mbms 서비스 지원을 위한 제어 시스템
JP4975160B2 (ja) データ通信方法、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Alexiou et al. An improved mechanism for multiple MBMS sessions assignment in B3G cellular networks
Duarte Analysis of Technologies for Long Term Evolution in UMTS
CN103369468A (zh) 数据通信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EP2224764A2 (en) Method for dynamically setting the number of HS-SCCH channels to be used on a cell.
CN104954997B (zh) 数据通信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Lin et al. Performance testing of comp handover algorithms in lte-advanced
Huy et al.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beyond 3G cellular networks
Alexiou et al. An efficient mechanism for power control optimization in MBMS enabled UTRAN
Yajiang An enhanced forward-link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cdma2000 1× EV-D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TCL + ALCATEL MOBILE PHONES L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SSUBISHI ELECTRIC CORP.

Effective date: 2015080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06

Address after: Room 19, building third, central, 33 Guangdong Road, Tsim Sha Tsui, Kowloon,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TCL & Alcatel Mobile Phones Lt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ssubishi Electric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521

Address after: Room OMC, Reef 1, Wickham, Rhode Town, Tortola Island, British Virgin Islands

Patentee after: Yisheng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9, building third, central, 33 Guangdong Road, Tsim Sha Tsui, Kowloon,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TCL & Alcatel Mobile Phones L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0

Address after: Room 19, building third, central, 33 Guangdong Road, Tsim Sha Tsui, Kowloon,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TC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Room OMC, Reef 1, Wickham, Rhode Town, Tortola Island, British Virgin Islands

Patentee before: Yisheng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