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7612A - 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7612A
CN101347612A CNA2008101507766A CN200810150776A CN101347612A CN 101347612 A CN101347612 A CN 101347612A CN A2008101507766 A CNA2008101507766 A CN A2008101507766A CN 200810150776 A CN200810150776 A CN 200810150776A CN 101347612 A CN101347612 A CN 1013476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x
medicine
herba
cough
rhizom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507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47612B (zh
Inventor
杨喜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GUAN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GUAN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GUAN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XI GUAN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15077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4761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347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76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476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76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该组合药物包括麻黄,川芎,当归,百部,白芥子,五味子,甘草,辛夷,陈皮,半夏,紫苏子,桔梗,藁本,薄荷,前胡,款冬花,花椒,淫羊藿,黄芪,党参,干姜,佩兰,灯心草,桑白皮,柴胡,细辛,二十六味药制成,其制法是取柴胡、花椒、薄荷、辛夷、川芎、当归、前胡、细辛、藁本,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蒸馏液另器收集;蒸馏后的水溶液及药渣与其余组分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滤液为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冷藏,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滤液,再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5%,搅匀,冷藏,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即得。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止咳、祛痰、平喘药物,特别涉及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我国患病率高达3%~4%,临床表现都是以咳嗽、咳痰、气喘为主要症状。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具有促进呼吸道的痰液和异物排出,保持呼吸道清洁与畅通作用。急、慢性支气管炎实质上是一种气道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是微生物感染,炎症细胞浸润,粘膜下组织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增生,上皮脱落,气道反应性亢进,而刺激咳嗽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引起咳嗽。治疗上一般利用抗菌,抑制气道炎症及介质,舒张支气管,镇咳等手段。中医药理论认为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属咳嗽,喘证,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在治疗上宜扶正祛邪。
目前常见的治疗药物有抗菌药,平喘药,祛痰药,镇咳药。其中较为常用的化学药物有阿片类生物碱,β2激动剂,茶碱类,糖皮质激素,但长期应用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如阿片类生物碱类具有依赖性,β2激动剂可以引起骨骼肌震颤,血乳酸及丙酮酸增高,低血钾等代谢紊乱,且还可产生耐受性。茶碱最小有效浓度与中毒浓度较为接近,发生毒性反应较多,轻者恶心呕吐,失眠不安,重者心率失常,精神失常,甚至呼吸、心跳停止致死。糖皮质激素则可引起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症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常用的中药则缺乏公认有效的制剂,普遍疗效不确切,临床治疗观察多,动物试验研究少,且在治疗上忽视本虚标实这一基本病机,要么单纯祛邪,要么单纯补虚,效果欠佳。因此在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上,尚缺乏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理想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该药物经动物实验研究和药效、药理学试验证明,该药物具有止咳、祛痰、抗炎、平喘、抑菌、提高机体免疫之功效,对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该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组合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按重量比包括以下组分:
麻黄:3%~4%,川芎:3%~4%,当归:3%~4%,百部:3%~4%,白芥子:3%~4%,五味子:3%~4%,甘草:3%~4%,辛夷:3%~4%,陈皮:3%~4%,半夏:3%~4%,紫苏子:3%~4%,桔梗:3%~4%,藁本:3%~4%,薄荷:3%~4%,前胡:3%~4%,款冬花:3%~4%,花椒:3%~4%,淫羊藿:3%~4%,黄芪:3%~4%,党参:3%~4%,干姜:3%~4%,佩兰:3%~4%,灯心草:3%~4%,桑白皮:3%~4%,柴胡:3%~4%,细辛:3%~4%。
该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以上重量比称取上述组分,取柴胡、花椒、薄荷、辛夷、川芎、当归、前胡、细辛、藁本,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蒸馏液另器收集;蒸馏后的水溶液及药渣与其余组分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1小时,第三次40分钟,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滤液至温度50℃时相对密度为1.20(注:本发明中相对密度均是指《中国药典》2005年版所规定的相对密度)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浓缩至温度50℃时相对密度为1.20的清膏,再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即得。
本发明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组合药物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包括上述组分总重量22%~30%的辅料,所述辅料为蔗糖、山梨酸和聚山梨酯80
上述改进的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以上重量比称取上述组分和辅料,取柴胡、花椒、薄荷、辛夷、川芎、当归、前胡、细辛、藁本,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蒸馏液另器收集;蒸馏后的水溶液及药渣与其余组分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1小时,第三次40分钟,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滤液至温度50℃时相对密度为1.2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浓缩滤液至温度50℃时相对密度为1.20的清膏,再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得药液备用;
另取蔗糖,加水使其溶解,与上述药液混匀,加热煮沸,放冷,冷藏48小时,滤过;滤液与上述挥发油和蒸馏液及聚山梨酯80、山梨酸,混匀,用氢氧化钠试液调pH值6.0~6.5,加水至相对密度不低于1.05,搅匀,滤过,即得。
本发明制备的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组合药物为口服液,该制剂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液体;气微,味甜、微苦,具有止咳,祛痰,平喘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症状。
本发明采用的中药组分的性能作进一步解释如下:
麻黄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新疆、内蒙。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药性】气微香,味涩、微苦。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自从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宣通气血。综上所述,麻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散两个方面的功效。
2.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薄荷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药性】辛、凉。
【功效】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
【应用】用于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等。
五味子
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晒干。生用或经醋、密拌蒸晒干用。
【药性】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应用】
1、久咳虚喘本品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肺虚久咳,可与罂粟壳同用,如五味子丸(《卫生家宝方》);治肺肾两虚喘咳,常与山茱萸、熟地、山药等同用,如都气丸(《医宗已任编》);本品长于敛肺止咳,配伍麻黄、细辛、干姜等,可用于寒饮咳喘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2、自汗,盗汗本品五味俱全,以酸为主,善能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者,可与麻黄根、牡蛎等同用。
3、遗精,滑精:本品甘温而涩,入肾,能补肾涩精止遗,为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治滑精者,可与桑螵蛸、附子、龙骨等同用,如桑螵蛸丸(《世医得效方》);治梦遗者,常与麦冬、山茱萸、熟地、山药等同用,如麦味地黄丸(《医宗金鉴》)。
4、久泻不止:本品味酸涩性收敛,能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可与吴茱萸同炒香研末,米汤送服,如五味子散(《普济本事方》);或与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同用,如四神丸(《内科摘要》)。
5、津伤口渴,消渴本品甘以益气,酸能生津,具有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者,常与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馀之消渴证,多与山药、知母、天药粉、黄芪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6、心悸,失眠,多梦本品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治阴血亏损,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常与麦冬、丹参、生地、酸枣仁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1~3g。
【使用注意】凡表邪末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2、《本草备要》:“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疏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喘,除烦渴。”
3、《医林纂要》:“宁神,除烦渴,止吐衄,安梦寐。”
当归
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主产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岷县,产量多,质量好。其次,陕西、四川、云南、湖北等省也有栽培。秋末采挖,除尽芦头、须根,待水分稍行蒸发后按大小粗细分别捆成小把,用微火缓缓熏干或用硫磺烟熏,防蛀防霉切片生用,或经酒拌、酒炒用。
【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畅通便。
【应用】
1.血虚诸证:本品甘温质润,长于补血,为补血之圣药。若气血两虚,常配黄芪、人参补气生血,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人参养荣汤(《温疫论》);若血虚萎黄、心悸失眠,常于熟地黄、白芍、川芎配伍,如四物汤(《和剂局方》)。
2.血虚血瘀,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以本品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常与补血调经药同用,如《和剂局方》四物汤,既为补血之要剂,又为妇科调经的基础方;若兼气虚者,可配人参、黄芪;若兼气滞者,可配香附、延胡索;若兼血热者,可配黄芩、黄连或牡丹皮、地骨皮;若血瘀经闭不通者,可配桃仁、红花;若血虚寒滞者,可配阿胶、艾叶等。
3.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本品辛行温通,为活血行气之要药。本品补血活气、散寒止痛,配桂枝、芍药、生姜等同用,治疗血虚血瘀寒凝之腹痛,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建中汤;本品活血止痛,与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同用,治疗跌打损伤瘀血作痛,
4.血虚肠燥便秘:本品补血以润肠通便,用治血虚肠燥便秘。常与肉苁蓉、牛膝、升麻等同用,如济川煎。
【古籍摘要】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2.《日化子本草》:“主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
3.《本草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4.《医学起源》:“当归,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
5.《本草备要》:“润燥滑肠。
黄芪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应用】
1.脾气虚证: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因其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脾虚水湿失运,以致乳肿尿少者,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等利水消肿之品配伍。本品又能补气生血,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以之与当归同用。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常与人参、白术等品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常与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肺气虚证: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气虚自汗: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本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蛎散(《合剂局方》)。若因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凤邪者,宜于白术、防风等品同用,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主治痈疽憎恶,久败疮排脓补虚。”
《本草汇言》:“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
党参
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Nannf.、素花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或川党参Codonopsistangshen Oliv.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药性】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应用】
1、肺气虚证:本品性味甘平,主归脾肺二经,以补脾肺之气为主要作用。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等症,常与补气健脾除湿的白术、茯苓等同用;
2、气血两须证:本品既能补气,又能补血,常用于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而见面色苍白或萎黄、乏力、头晕、心悸之气血两虚证。常配伍黄芪、白术、当归、熟地等品,以增强其补气补血效果。
3.气津两伤证:本品对热伤气津之气短口渴,亦有补气生津作用,适用于气津脸上的轻证,宜于麦冬、五味子等养阴生津之品同用。此外,本品亦常与解表药、攻下药等驱邪药配伍,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而气血亏虚等邪实正虚之证,以扶正祛邪,使功邪而正气不伤。
【古籍摘要】
《本草从新》:“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虚,用以调补,甚为平安。”
《本草正义》:“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
藁本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茎及根。秋季茎叶枯萎或次春出苗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或烘干。
【药性】辛,温。归膀胱经。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应用】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
川芎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炕干,再去须根。
【药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百部
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Miq.)Miq.、蔓生百部Stemonajaponica(Bl.)Miq.或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的干燥块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
【药性】甘、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杀虫。
【应用】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百日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痒。蜜百部润肺止咳。用于阴虚劳嗽。
白芥子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L.)Czern.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药性】辛,温。归肺经。
【功效】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甘草
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应用】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辛夷
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或武当玉兰Magnolia sprengeri Pamp.的干燥花蕾。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
【药性】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散风寒,通鼻窍。
【应用】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陈皮
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药性】苦、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半夏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药性】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应用】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紫苏子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性】辛,温。归肺经。
【功效】降气消痰,平喘,润肠。
【应用】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桔梗
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
【药性】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应用】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前胡
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或紫花前胡Peuc-edanumdecursivum Maxim.的干燥根。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药性】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散风清热,降气化痰。
【应用】用于风热咳嗽痰多,痰热喘满,咯痰黄稠。
款冬花
为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的干燥花蕾。12月或地冻前当花尚未出土时采挖,除去花梗及泥沙,阴干。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应用】用于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劳嗽咳血。
花椒
为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或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应用】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外治湿疹瘙痒。
淫羊藿
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Maxim.、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et Zucc.)Maxim.、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巫山淫羊藿Epimediumwushanense T.S.Ying、或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除去粗梗及杂质,晒干或阴干。
【药性】辛、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应用】用于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更年期高血压。
干姜
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药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应用】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佩兰
为菊科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分两次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药性】辛,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应用】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
灯心草
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Juncus effusus L.的干燥茎髓。夏末至秋季割取茎,晒干,取出茎髓,理直,扎成小把。
【药性】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清心火,利小便。
【应用】用于心烦失眠,尿少涩痛,口舌生疮。
桑白皮
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
【药性】甘,寒。归肺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柴胡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Willd.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药性】苦,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和解表里,疏肝,升阳。
【应用】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官脱垂,脱肛。
细辛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Miq.的干燥全草。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
【药性】辛,温。归心、肺、肾经。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应用】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本发明由麻黄,川芎,当归等二十六味中药组成,其中以麻黄、甘草、款冬花等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配以清热、解毒、补益等药物,共奏祛痰,止咳,平喘之功。发明人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及现代医药学理论研制而成本发明,其组方合理,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是治疗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先进药物。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该组合药物按重量比包括以下组分:麻黄:3%~4%,川芎:3%~4%,当归:3%~4%,百部:3%~4%,白芥子:3%~4%,五味子:3%~4%,甘草:3%~4%,辛夷:3%~4%,陈皮:3%~4%,半夏:3%~4%,紫苏子:3%~4%,桔梗:3%~4%,藁本:3%~4%,薄荷:3%~4%,前胡:3%~4%,款冬花:3%~4%,花椒:3%~4%,淫羊藿:3%~4%,黄芪:3%~4%,党参:3%~4%,干姜:3%~4%,佩兰:3%~4%,灯心草:3%~4%,桑白皮:3%~4%,柴胡:3%~4%,细辛:3%~4%;组分的总和为100%。
上述组分中,主药为麻黄、甘草、陈皮、半夏、桔梗、薄荷、款冬花、黄芪、干姜、桑白皮;其他药物为佐使药。
该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称取以上二十六味药材,取柴胡、花椒、薄荷、辛夷、川芎、当归、前胡、细辛、藁本,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蒸馏液另器收集;蒸馏后的水溶液及药渣与其余麻黄等十七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1小时,第三次40分钟,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滤液至相对密度为1.20(5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浓缩滤液至相对密度为1.20(50℃)的清膏,再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即得。
本组合药物的改进在于:加入上述组分总重量22%~30%的辅料,辅料为蔗糖、山梨酸和聚山梨酯80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药效、药理试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称取:麻黄23g,川芎23g,当归23g,百部23g,白芥子23g,五味子23g,甘草23g,辛夷23g,陈皮23g,半夏23g,紫苏子23g,桔梗23g,藁本23g,薄荷23g,前胡23g,款冬花23g,花椒23g,淫羊藿23g,黄芪23g,党参23g,干姜23g,佩兰23g,灯心草23g,桑白皮23g,柴胡23g,细辛23g;蔗糖200g,山梨酸1.5g,聚山梨酯805g。
以上二十六味药材,取柴胡、花椒、薄荷、辛夷、川芎、当归、前胡、细辛、藁本,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蒸馏液另器收集;蒸馏后的水溶液及药渣与其余麻黄等十七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1小时,第三次40分钟,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滤液至相对密度为1.20(5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50℃)的清膏,再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得药液备用;
另取蔗糖,加水使其溶解,与上述药液混匀,加热煮沸,放冷,冷藏48小时,滤过,滤液与上述柴胡等挥发油和蒸馏液及聚山梨酯80、山梨酸,混匀,用氢氧化钠试液调pH值6.0~6.5,加水至规定量(1000ml),相对密度为1.05,搅匀,滤过,即得口服液。
实施例2:
称取:麻黄22.5g,川芎22g,当归24g,百部24g,白芥子24g,五味子23g,甘草22g,辛夷23g,陈皮23.5g,半夏23.5g,紫苏子23.5g,桔梗22.5g,藁本22.5g,薄荷22.5g,前胡22.5g,款冬花22.5g,花椒22.5g,淫羊藿24.5g,黄芪24.5g,党参24.5g,干姜24.5g,佩兰23.5g,灯心草23g,桑白皮23g,柴胡23g,细辛23g;蔗糖200g,山梨酸1.5g,聚山梨酯805g。
以上二十六味药材,取柴胡、花椒、薄荷、辛夷、川芎、当归、前胡、细辛、藁本,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蒸馏液另器收集;蒸馏后的水溶液及药渣与其余麻黄等十七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1小时,第三次40分钟,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滤液至相对密度为1.20(5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浓缩滤液至相对密度为1.20(50℃)的清膏,再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得药液备用;
另取蔗糖,加水适量使溶解,与上述药液混匀,加热煮沸,放冷,冷藏48小时,滤过。滤液与上述柴胡等挥发油和蒸馏液及聚山梨酯80、山梨酸,混匀,用氢氧化钠试液调pH值6.0~6.5,加水至规定量(1000ml),相对密度为1.05,搅匀,滤过,即得口服液。
实施例3:
称取:麻黄24g,川芎23.5g,当归22.5g,百部23.5g,白芥子24g,五味子22.5g,甘草24g,辛夷23.5g,陈皮23.5g,半夏24.5g,紫苏子24.5g,桔梗24g,藁本23.5g,薄荷24.5g,前胡24.5g,款冬花24.5g,花椒23g,淫羊藿23g,黄芪23g,党参23g,干姜24.5g,佩兰22g,灯心草22g,桑白皮24g,柴胡24g,细辛22g;蔗糖200g,山梨酸1.5g,聚山梨酯805g。
以上二十六味药材,取柴胡、花椒、薄荷、辛夷、川芎、当归、前胡、细辛、藁本,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蒸馏液另器收集;蒸馏后的水溶液及药渣与其余麻黄等十七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1小时,第三次40分钟,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滤液至相对密度为1.20(5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浓缩药液至相对密度为1.20(50℃)的清膏,再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得药液备用;
另取蔗糖,加水使其溶解,与上述药液混匀,加热煮沸,放冷,冷藏48小时,滤过。滤液与上述柴胡等挥发油和蒸馏液及聚山梨酯80、山梨酸,混匀,用氢氧化钠试液调pH值6.0~6.5,加水至规定量(1000ml),相对密度为1.05,搅匀,滤过,即得口服液。
上述制得的组合药物为口服液,该制剂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液体;气微,味甜、微苦;其鉴别方法如下:
(1)取本品50ml,加正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25ml,合并正已烷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五味子甲素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6ul、对照品溶液3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本品30ml,加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弃去乙醚液,水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0ml,充分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橙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饱和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VI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ul、对照品溶液3ul,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为展开剂,展距约3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水(20∶10∶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距约8cm,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c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本品50ml,加浓氨溶液2ml,醋酸乙酯50ml,摇匀,放置使分层,分取醋酸乙酯层,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淫羊藿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丁酮-甲酸-水(10∶1∶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在105℃加热数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本品50ml,加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次,每次3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u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在28℃以上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5)取本品50ml,加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正丁醇液,用10%氢氧化钠溶液洗涤2次;每次20ml,弃去碱液。再用水洗涤2次,每次3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6ul、对照品溶液3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7∶2)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项目:
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5(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IA)。
pH值应为5.0~7.0(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IG)。
正丁醇提取物精密量取本品50ml,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5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蒸干,在105℃干燥3小时,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迅速精密称定重量,即得。本品含正丁醇提取物不得少于0.80%(g/v)。
其他应符合合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J)。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附录VI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1%磷酸(含0.1%三乙铵)(3∶9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5nm。理论板数按盐酸麻黄碱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0.1mol/L的盐酸溶液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10ml,加水10ml及浓氨试液0.5ml,加乙醚提取6次(30ml,30ml,20ml,20ml,20ml,15ml),合并乙醚液,加盐酸乙醇溶液(1→20)2ml,混匀,低温回收至近干,残渣加乙醇5ml使溶解,转移至25ml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与供试品溶液10~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规格:每支装10ml,每支含麻黄以盐酸麻黄碱(C10H15NO·HCl)计,不得少于0.30mg。
功能主治:止咳,祛痰,平喘。用于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慎食生凉、辛辣食物;
(2)服用前振摇。
下面将本发明的主要药效学试验说明如下:
1、镇咳作用
ICR小鼠70只,体重18~22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5组,即生理盐水组、本发明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及止咳灵口服液阳性对照组,每天1次,连续给药6d,末次灌胃1h后,将小鼠逐个放入有导管与晶体管超声波雾化器相连的玻璃钟罩内(雾化器瓶内放入25%浓氨水20ml),固定喷雾量,喷入浓氨水气雾5s,动物继续于钟罩内滞留25s后取出,放入倒扣的大烧杯内,观察并记录开始喷雾后动物在钟罩及烧杯内第1次咳嗽出现的时间(潜伏期)及5min内咳嗽的次数,以此评价药物的止咳效果,结果见表1。
表1对小鼠的镇咳作用(x±s,n=14)
Figure A20081015077600171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P<0.01,***P<0.001
本发明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和止咳灵口服液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可使小鼠咳嗽潜伏期延长,咳嗽次数明显减少,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表明本发明口服液有显著的镇咳作用。
2、对离体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平喘作用)
制备豚鼠离体气管条,置于盛有充氧克-亨氏液离体器官测定浴槽内(37℃),负荷2.0克平衡,分别注入乙酰胆碱或组胺(终浓度分别为2.5×10-7和5×10-7g/ml),记录最大收缩高度,在此基础上分别加入受试样品,平衡后记录收缩高度。由表2结果可见,本发明口服液对乙酰胆碱和组织胺所致的气管平滑肌收缩均有明显的舒张作用。
表2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的影响(x±s)
n=6,乙酰胆碱终浓度2.5×10-7mmol;组胺终浓度5×10-7mmol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在此基础上,我们按一定的比例分设数个剂量组,记录其收缩高度,以口服液的对数剂量与其对应的收缩抑制率进行回归计算,得出其IC50分别为0.095mg/ml(乙酰胆碱,n=4,相关系数=0.989)和0.345mg/ml(组胺,n=4,相关系数=0.965)。
3、抗炎作用
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取ICR小鼠80只,体重18~22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本发明口服液小(3.75g/kg)、大(7.50g/kg)剂量组及醋酸氟轻松软膏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药每只小鼠每次0.1g,外搽右耳。小鼠灌胃给药,qd,连续3d,末次给药后15min,用浸润二甲苯棉球接触小鼠右耳两面2次,30min后处死小鼠,用直径8mm打孔器于左右耳廓相对应部位各打1耳片,精密天平称重,以左右耳片重量差为肿胀度。结果见表3。
表3对二甲苯致小鼠耳部炎症反应的影响(X±s,n=16)
Figure A20081015077600182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
结果表明:大剂量组动物耳廓肿胀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低(P<0.01)说明该药物有降低炎性渗出的作用。
4、抑菌作用
琼脂扩散法:在90mm平皿内倾注20ml固体培养基,待冷凝后用无菌棉花沾取菌液涂布平皿,每平皿均匀放置不锈钢小管(内径6.0mm,外径7.8mm,高10.0mm)4个,然后向管中加满药液,(36±1)℃培养24h后,测量抑菌圈直径,结果见表4。
表4本发明口服液琼脂平皿抑菌实验结果(x±s,n=12)
Figure A20081015077600183
Figure A20081015077600191
注:与金果饮口服液比较**P<0.01。
5、祛痰作用
取ICR小鼠40只,雌雄各半,生理盐水组、高、低剂量本发明口服液组,灌胃给药,剂量见表5,氯化铵组按1g/kg。灌胃给药,各组小鼠灌胃给药30min后,腹腔注射酚红0.1ml(5mg/10g),注射30min后,处死动物,手术剥离气管周围组织,将各鼠分离出的气管自甲状软骨至气管分支处剪下同等长度的一段气管放入盛有2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再加入浓度为1mol/L氢氧化钠0.1ml,用S54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波长546nm测0D值,用酚红作一标准曲线,根据曲线计算酚红含量(μg/ml)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见表5。
表5本发明口服液对小鼠的祛痰作用(x±s,n=1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6、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昆明种雌性小白鼠6-8周龄,体重18-22g,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每组12只;A组为阴性组;B组为本发明口服液组7.5g/kg;C组为环磷酰胺50mg/kg;D组为本发明口服液7.5g/kg+环磷酰胺50mg/kg组。其中A,C组给予普通饲料;B,D组给予拌入本发明口服液的饲料,自由进食30d,在免疫后的第4天,C,D组每只动物背部皮下注射环磷酰胺50mg/kg。
抗体形成细胞(PFC)测定:小鼠喂养30d后,腹腔注射5×107个羊红细胞进行免疫,第5天取血并处死小鼠,分离血清,测定抗体积数;取脾制成单个细胞悬液,按Jeme改良玻片法进行PFC测定。
血清溶血素测定:在96孔U型板上将血清用PBS缓冲液进行倍比稀释每孔100ul,然后再每孔加100ul、0.5%经PBS洗涤过的羊红细胞,37℃温箱中3~4h,观察血球凝集程度。结果以抗体积数表示。
从测定结果表6可见:本发明口服液组的IgM-PFC数及抗体积数均高于其他各组且抗体积数与环磷酰胺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纯本发明口服液+环磷酰胺组二者数值均高于环磷酰胺组且与对照组相当。这表明本发明口服液对环磷酰胺所致的IgM-PFC数及抗体积数下降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表6本发明口服液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Figure A20081015077600193
Figure A20081015077600201
注:与环磷酰胺组相比,P<0.05;括号内为动物只数
7、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迟发型变态反应(DTH)的测定:喂养30d的小鼠用绵羊红细胞(SRBC)进行腹腔免疫,每只小鼠注射5×107个细胞,在免疫后的第4天用绵羊红细胞20ul/只,脚掌皮下注射,对侧脚掌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第2天用游标卡尺测量足垫厚度,两足垫厚度之差为DTH反应强度。
T细胞数:用a-萘乙酸酯酶(ANAE)染色法。取喂养30d的小鼠尾血作血涂片,将涂片放入新鲜配置的孵育液中,37℃水浴中3h,然后用甲基绿孔雀绿复合对比染色法染色20~30min,油镜下计数淋巴细胞,计算ANAE阳性百分数。
T细胞数及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检测结果显示:本发明口服液组的T细胞数明显高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本发明口服液能显著地提高由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引起的T细胞下降。小鼠足跖肿胀程度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见表7。
表7本发明口服液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Figure A20081015077600202
注:与环磷酰胺组相比,P<0.05;括号内为动物只数
下面将本发明的毒性试验说明如下:
1、急性毒性试验
实验选用20只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体重21±2kg。经预试本发明口服液的毒性很低,测不出LD50,故进行最大耐受量测定。最大耐受量为30.55g/kg,为成年人临床口服剂量的120倍(按成年人平均体重70kg计算),7d内观察无一例中毒死亡,且毛发有光泽,饮食,大、小便均正常。七天后将小白鼠处死,进行肉眼尸检,结果也未见内脏有颜色和形态改变。
2、长期毒性试验
取SD种大白鼠80只,80日龄左右,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大剂量组(15g/kg),相当于成人临床用量的60倍,中剂量组(7.5g/kg),相当于成人临床用量的30倍,小剂量组(3.75g/kg)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0mlk/kg)。每日灌胃给药一次,连续给药一个月。每周称体重一次,每日观察其进食量、外观、行为、分泌物、粪便等。一个月后,断头处死,取血进行有关检验,对主要脏器称湿重,求脏体比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1)一般状况的观察:
给大鼠灌胃给药后,大、中、小剂量组大鼠,毛发有光泽,活动自如,体态正常,摄食、粪便等均未见异常,体重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
(2)血液学检查:
一个月将大鼠断头,立即采血检查红血球(RBC),白血球(WBC)计数,血红蛋白(HB)测定和白血球分类。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大、中、小剂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异常(均P>0.05)。
(3)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a、肝功的测定:包SGPT、SGOT、总蛋白、白蛋白。试验结果见表8。
表8对大鼠SGPT的影响X±S
实验结果表明:大、中、小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对肝功无明显影响(均P>0.05)。
b.功能测定:包括尿素氮、肌酐、实验结果见表9。
表9对血浆尿素氮和肌酐含量的影响
Figure A20081015077600212
实验结果表明:大、中、小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尿素氮及肌酐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4)脏体比观察:
断头处死大白鼠后,迅速取出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卵巣、睾丸,滤纸上除去血液,称其湿重,求其脏体比。
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大鼠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卵巣、睾丸脏体比,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主要脏器系数无明显影响。
(5)病理学检查:
实验结束后,处理动物时,行肉眼尸检,结果各组大鼠的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卵巣、睾丸、子宫、胃、肠、胸腔及腹腔,均未见有颜色、形态异常,无活动性病变。遂取心、肝、脾、肺、肾、胃、肠、小肠、肠系膜淋巴结、胸骨骨髓、肾上腺、胸腺、甲状腺组织,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下进行病理观察。结果同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动物以上组织细胞结构清晰,未发现与给药有关的病理学改变。
结论: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口服液未产生急性毒性反应。另外,本发明的口服液长期毒性试验大、中、小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生化指标、血象均无显着性差异,说明该药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没有毒性,可以安全使用。

Claims (4)

1、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组合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按重量比包括以下组分:
麻黄:3%~4%,川芎:3%~4%,当归:3%~4%,百部:3%~4%,白芥子:3%~4%,五味子:3%~4%,甘草:3%~4%,辛夷:3%~4%,陈皮:3%~4%,半夏:3%~4%,紫苏子:3%~4%,桔梗:3%~4%,藁本:3%~4%,薄荷:3%~4%,前胡:3%~4%,款冬花:3%~4%,花椒:3%~4%,淫羊藿:3%~4%,黄芪:3%~4%,党参:3%~4%,干姜:3%~4%,佩兰:3%~4%,灯心草:3%~4%,桑白皮:3%~4%,柴胡:3%~4%,细辛: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重量比称取各组分,取柴胡、花椒、薄荷、辛夷、川芎、当归、前胡、细辛、藁本,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蒸馏液另器收集;蒸馏后的水溶液及药渣与其余组分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1小时,第三次40分钟,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滤液至温度50℃时相对密度为1.2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浓缩滤液至温度50℃时相对密度为1.20的清膏,再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即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组分总重量22%~30%的辅料,所述辅料为蔗糖、山梨酸和聚山梨酯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重量比称取各组分和辅料,取柴胡、花椒、薄荷、辛夷、川芎、当归、前胡、细辛、藁本,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蒸馏液另器收集;蒸馏后的水溶液及药渣与其余组分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1小时,第三次40分钟,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温度50℃时相对密度为1.2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浓缩滤液至温度50℃时相对密度为1.20的清膏,再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5%,搅匀,冷藏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至滤液无醇味,得药液备用;
另取蔗糖,加水使其溶解,与上述药液混匀,加热煮沸,放冷,冷藏48小时,滤过;滤液与上述挥发油和蒸馏液及聚山梨酯80、山梨酸,混匀,用氢氧化钠试液调pH值6.0~6.5,加水至相对密度1.05,搅匀,滤过,即得。
CN2008101507766A 2008-09-02 2008-09-02 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13476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507766A CN101347612B (zh) 2008-09-02 2008-09-02 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507766A CN101347612B (zh) 2008-09-02 2008-09-02 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7612A true CN101347612A (zh) 2009-01-21
CN101347612B CN101347612B (zh) 2011-09-07

Family

ID=40266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507766A Active CN101347612B (zh) 2008-09-02 2008-09-02 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47612B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8515A (zh) * 2010-12-30 2011-06-01 袁岳鹏 一种治疗慢性咽炎中草药丸剂
CN102362959A (zh) * 2011-10-03 2012-02-29 周春根 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
CN102580037A (zh) * 2012-03-15 2012-07-18 广东省中医院 一种治疗风寒型感染后咳嗽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法
CN102698159A (zh) * 2012-04-21 2012-10-03 王伟良 一种预防治疗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27802A (zh) * 2012-07-17 2012-10-17 盛春正 一种治疗感冒、气管炎、干咳的中草药组合物
CN102988472A (zh) * 2012-12-13 2013-03-27 杨奎杰 一种治疗酒糟鼻的中药外用擦剂
CN103071132A (zh) * 2013-01-22 2013-05-01 张伟红 一种治疗呼吸道疾病的中药穴位外敷中药
CN103405287A (zh) * 2013-07-09 2013-11-27 刘华武 一种防治家畜疾病的天然孔插枝法
CN103638513A (zh) * 2013-12-26 2014-03-19 陈屹迪 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
CN103690767A (zh) * 2013-12-26 2014-04-02 王锦蓉 治疗慢性肺部疾病的中药
CN103877518A (zh) * 2014-04-11 2014-06-25 王家玲 一种治疗支气管炎的中药
CN111228454A (zh) * 2020-03-31 2020-06-05 杨修镇 一种治疗禽上呼吸道疾病的中药气雾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65726A (zh) * 2021-11-03 2022-08-30 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有限公司 一种咀嚼片的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及其指纹图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4005B (zh) * 2013-08-03 2014-10-15 赵彦琦 用于治疗咳嗽的中药组合物
CN103394004B (zh) * 2013-08-03 2014-10-15 赵彦琦 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组合物
CN103394006B (zh) * 2013-08-03 2014-10-15 赵彦琦 一种中药组合物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8515A (zh) * 2010-12-30 2011-06-01 袁岳鹏 一种治疗慢性咽炎中草药丸剂
CN102362959A (zh) * 2011-10-03 2012-02-29 周春根 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
CN102580037A (zh) * 2012-03-15 2012-07-18 广东省中医院 一种治疗风寒型感染后咳嗽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法
CN102698159A (zh) * 2012-04-21 2012-10-03 王伟良 一种预防治疗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27802A (zh) * 2012-07-17 2012-10-17 盛春正 一种治疗感冒、气管炎、干咳的中草药组合物
CN102988472A (zh) * 2012-12-13 2013-03-27 杨奎杰 一种治疗酒糟鼻的中药外用擦剂
CN103071132A (zh) * 2013-01-22 2013-05-01 张伟红 一种治疗呼吸道疾病的中药穴位外敷中药
CN103405287B (zh) * 2013-07-09 2015-12-23 刘华武 一种防治家畜疾病的天然孔插枝法使用的中药液
CN103405287A (zh) * 2013-07-09 2013-11-27 刘华武 一种防治家畜疾病的天然孔插枝法
CN103638513A (zh) * 2013-12-26 2014-03-19 陈屹迪 一种健脾养胃止咳露
CN103690767A (zh) * 2013-12-26 2014-04-02 王锦蓉 治疗慢性肺部疾病的中药
CN103690767B (zh) * 2013-12-26 2015-08-26 王锦蓉 治疗慢性肺部疾病的中药
CN103877518A (zh) * 2014-04-11 2014-06-25 王家玲 一种治疗支气管炎的中药
CN111228454A (zh) * 2020-03-31 2020-06-05 杨修镇 一种治疗禽上呼吸道疾病的中药气雾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28454B (zh) * 2020-03-31 2021-11-09 杨修镇 一种治疗禽上呼吸道疾病的中药气雾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65726A (zh) * 2021-11-03 2022-08-30 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有限公司 一种咀嚼片的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及其指纹图谱
CN114965726B (zh) * 2021-11-03 2024-01-30 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有限公司 一种咀嚼片的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及其指纹图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7612B (zh) 2011-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7612B (zh) 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的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81393A (zh) 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01085242B (zh) 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中药组合物
CN102319407A (zh) 一种治疗胃下垂的中药及其提取方法
CN105902906A (zh) 一种治疗风寒感冒咳嗽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55285B (zh) 治疗早期肝硬化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07012B (zh) 一种治疗牙疼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56122B (zh) 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40596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61614A (zh) 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5796845A (zh) 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药物中的用途
CN104042895A (zh) 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1249255A (zh) 一种治疗小儿咳嗽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05731B (zh) 一种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肝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5878701A (zh) 一种用于儿童咳嗽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26022A (zh) 一种治疗鱼鳞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06600A (zh) 一种治疗间质性肺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91318A (zh) 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97011A (zh) 一种制备治疗急慢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的方法
CN107638493A (zh) 治疗消化不良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6110156A (zh) 一种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膏方、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4800573A (zh) 一种治疗肝癌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77136A (zh) 一种治疗哮喘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578183A (zh) 一种抗腹泻的黑茶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4971103A (zh) 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