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9448A - 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9448A
CN101339448A CNA200810128296XA CN200810128296A CN101339448A CN 101339448 A CN101339448 A CN 101339448A CN A200810128296X A CNA200810128296X A CN A200810128296XA CN 200810128296 A CN200810128296 A CN 200810128296A CN 101339448 A CN101339448 A CN 1013394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ortion
holding element
electronic installation
screen
portion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2829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9448B (zh
Inventor
汤川修平
黑崎大辅
周东福强
黑沼彻
筱原昭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394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94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94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94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显示单元、基部底盘、屏幕显示部分以及操作控制设备。显示单元包括显示区域。基部底盘由透明材料制成并且包括从显示单元的外周上的至少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提供有用于操作驱动电路的多个竖直布置的操作按钮和多个水平布置的操作按钮之一。屏幕显示部分在显示单元的显示区域中显示操作屏幕,显示的操作屏幕与多个操作按钮中的每个的位置相联系。操作控制设备控制通过利用多个操作按钮对操作屏幕进行的操作输入。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包括涉及2007年7月5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7-176939以及2007年8月24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7-218938的主题,这两个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比如个人计算机、电视以及PDA(个人数字助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电视具有显示面板和集成于其中的装置主体,而最近的个人计算机作为产品由于强调方便和家电化设计的缘故而具有安装在显示面板背面上的装置主体。
在这种电子装置中,设计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前侧上提供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面板部分而另外地得到改进(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4-72239)(下文中,称为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子装置中,包括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布置于作为矩形框架的托架内侧,并且从前面覆盖显示单元的透明前面板安装于托架的正面上。前面板的轮廓形成为比显示面板的大,并且前面板的外周部分处于显示面板的外周侧上。
顺便提及,最近的个人计算机具有通常在屏幕上操作的音乐再现功能等,但是存在着一些构造成通过提供于键盘上的音乐再现操作输入部分来操作的装置以使得作为家用电器方便性得到增强(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2-163060)(段落(0011),图2)。
发明内容
利用提供于键盘上的音乐再现操作输入部分进行的操作然而提供了较少的操作直觉,并且由于在键盘上提供的音乐再现操作输入部分难以与键盘内的其它键区分开来,其操作在大多数情况下利用鼠标等在屏幕上执行。而且,当在键盘上提供音乐再现操作输入部分时键盘的简单设计受到损害。
考虑到上述情况,需要一种能在用于音乐再现等的操作按钮的操作中增强直觉并且改进设计的电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显示单元、基部底盘、屏幕显示部分以及操作控制设备的电子装置。显示单元包括显示区域。基部底盘由透明材料制成并且包括从显示单元的外周上的至少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提供有用于操作驱动电路的多个竖直布置的操作按钮以及多个水平布置的操作按钮之一。屏幕显示部分构造成在显示单元的显示区域中显示操作屏幕,显示的操作屏幕与多个操作按钮中的每个的位置相关联。操作控制设备控制通过利用多个操作按钮对操作屏幕进行的操作输入。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多个操作按钮竖直地或横向地提供于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基部底盘上,并且与多个操作按钮中的每个相关联地显示的操作屏幕被显示于显示单元的显示区域中。因此,能增强操作直觉并且改进设计。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子装置还包括可枢转地连接至基部底盘的下部部分以便能够打开和闭合的键盘,并且该键盘在闭合时能暴露显示单元的一部分显示区域。而且,在电子装置中,屏幕显示部分使得与多个操作按钮的每个的位置相关联地显示的操作屏幕显示于显示区域的在键盘闭合时暴露的那部分中,并且操作控制设备控制通过利用多个操作按钮中与显示区域的暴露部分对应的至少一个对由屏幕显示部分所显示的操作屏幕进行的操作输入。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子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键盘打开/闭合状况的打开/闭合检测设备以及构造为控制能够再现音乐的应用的执行的控制部分。而且,在电子装置中,在能够再现音乐的应用正在执行的同时键盘从打开状况闭合时,屏幕显示部分显示与该应用相关的屏幕以及该应用的操作屏幕。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在键盘从闭合状况打开时屏幕显示部分在显示单元的显示区域中显示操作系统的屏幕。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子装置还包括用于照明多个操作按钮的照明设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操作按钮提供于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基部底盘上,并且用于音乐再现等的操作由驱动电路根据对操作按钮的输入进行控制。因此,能利用在基部底盘上邻近显示单元设置的操作按钮来执行用于音乐再现等的操作,从而改进操作直觉。此外,由于照明设备的提供,光在显示单元附近的透明基部底盘中点亮从而照明操作按钮。因此,如同光射入开放空间,并且因而改进了设计。而且,用户能例如容易地通过由照明设备照明操作按钮来检查操作按钮的位置,由此获得有利的操作性。而且,在基部底盘上提供操作按钮例如避免了在键盘上提供操作按钮的必要性,由此能保持键盘设计简单。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照明设备给多个操作按钮中的每个提供多种颜色。因此,照明颜色能根据操作状态相对于单个操作按钮有区别地显示,从而改进操作性。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照明设备包括第一颜色照明设备和第二颜色照明设备,第一颜色照明设备在多个操作按钮中相应的一个被操作时点亮,并且第二颜色照明设备在多个操作按钮中相应的一个可操作时点亮。如上所述,提供双色照明设备使得照明颜色能根据操作状态在照明操作按钮时有区别地显示。以将盘片弹出按钮作为操作按钮之一作为示例,在盘片没有插入时,弹出按钮由于不可操作的状态而不点亮。在盘片插入时,弹出按钮由于可操作状态而由第二颜色点亮并且在盘片弹出时由第一颜色点亮。因此,根据弹出按钮是否照明及其照明颜色,用户能易于确定电子装置的操作状态。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多个操作按钮中的每个由布置于基部底盘中的透明电极组成,每个透明电极外侧的区域由透明接地电极所包围,基部底盘由于透明电极和接地电极而部分地起到触垫的作用,并且电子装置还包括安装有构造成检测触垫的电容变化的检测电路、构造成控制照明设备点亮的控制电路以及照明设备的基片。通过如上所述由透明电极形成每个操作按钮,能维持整个基部底盘的透明度。此外,如上所述能给基部底盘提供触垫功能。而且,通过在同一基片上安装检测电路、照明设备以及用于照明设备的控制电路,能基于检测电路判断输入已经通过操作按钮进行的判断从控制电路发出的点亮信号立即控制由照明设备进行的照明,从而产生有利的操作响应。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基片布置于基部底盘和显示单元之间。因此,由于基片布置为在平面上不重叠基部底盘的可见区域,所以基部底盘的透明度没有由于基片受到损害。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多个操作按钮中的每个覆盖有用于将由与多个操作按钮中的每个相关联的照明设备所照射的光扩散的扩散元件。因此,照明操作按钮中光的亮度得到提高。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子装置还包括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保持元件,其构造成反射由照明设备照射的光并且用来覆盖基部底盘的第一区域的外周。因此,照明操作按钮中光的亮度得到提高。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基部底盘包括用于安装保持元件的槽口;并且槽口的表面经受光扩散处理。因此,照明操作按钮中光的亮度得到提高。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基部底盘的从照明设备照射的光穿过其中的一部分的表面经受光扩散处理。因此,照明操作按钮中光亮度得到提高。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基部底盘包括沿着其外周提供的导槽,并且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一至第四保持元件和结合元件。第一至第四保持元件均由不透明材料制成并且通过沿着基部底盘的上部外周、其左手侧外周、其右手侧外周以及其下部外周分别提供的导槽引导。结合元件构造成分别在基部底盘的上部左手角部和上部右手角部附近将沿着上部外周引导的第一保持元件与沿着左手侧外周引导的第二保持元件以及沿着右手侧外周引导的第三保持元件分别结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结合元件分别在基部底盘的上部左手角部以及上部右手角部附近将沿着上部外周引导的第一保持元件与沿着左手侧外周引导的第二保持元件以及沿着右手侧外周引导的第三保持元件结合,与使用螺钉的情况相比,能在没有损害外观的情况下减少结合部分处保持元件之间的间隙。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第四保持元件可在基部底盘的下端部分处拧紧至基部底盘以使得第二保持元件和第三保持元件被向上推动。因此,能消除分别形成于第四保持元件与第二和第三保持元件之间的间隙。另外,由于螺钉被掩盖于用户不能看见的基部底盘的下端部分,所以电子装置的外观不会受到损害。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导槽已经从其中去除的结合空间可分别提供于基部底盘的上部左手角部和上部右手角部附近。类似地,导槽已经从其中去除的结合空间可分别提供于基部底盘的下部左手角部和下部右手角部附近。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结合元件可以均具有倒L形,并且结合元件可提供为使得结合元件在其端部(水平部分)与第一保持元件的相应端部相接合,并且每个结合元件的另一端部(竖直部分)与第二保持元件和第三保持元件之一的一端相接合。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每个具有倒L形的结合元件可构造为在其一端处(水平部分)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弹力(例如,悬臂结构),这个端部在其上表面上具有构造成与形成于导槽上的第一凹形部分相接合的第一凸形部分,并且结合元件可构造成在其另一端部处(竖直部分)至少在横向上具有弹力(例如,比如在横向上将悬臂分为两部分时获得的结构),所述另一端部在其左手侧表面和右手侧表面之一上具有构造成与形成于导槽上的第二凹形部分相接合的第二凸形部分。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中,导槽均可在其预定位置处具有用于防止共振的凸形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显示单元、基部底盘、键盘以及屏幕显示部分的电子装置。显示单元包括显示区域。基部底盘由透明材料制成并且包括从显示单元的外周上的左手侧和右手侧的至少一个向外延伸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提供有多个用于操作驱动电路的竖直布置的操作按钮。键盘可枢转地连接至基部底盘的下部部分以便能够打开和闭合,并且能在闭合时暴露显示单元的一部分显示区域。屏幕显示部分构造成在键盘闭合时暴露的部分显示区域中显示屏幕,屏幕通过利用多个操作按钮来操作。此外,在电子装置中,由屏幕显示部分显示的屏幕之中的具体屏幕(例如,菜单屏幕)由相应于显示区域暴露部分的多个操作按钮的至少一个来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用户能直觉地掌握用于操作所显示具体屏幕的操作按钮的位置,从而操作性得到提高。
期望所述具体屏幕是菜单屏幕,由此至少能够执行能再现音乐的应用。
在键盘从闭合状况打开同时能够再现音乐的应用正在执行时,与应用相关的屏幕可与操作系统的屏幕一起显示于显示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当音乐在闭合键盘的同时再现时,足以让音乐保持再现。当应用在键盘闭合之前在操作系统的屏幕上执行时,操作屏幕可显示为与应用相关的屏幕,并且当应用在键盘闭合之前没有在操作系统的屏幕上执行时,预定的显示可作为与应用相关的屏幕在操作系统的屏幕上的任务栏中进行。
当键盘从其中操作系统的屏幕显示于显示区域中并且应用正在执行的打开状况闭合时,与应用相关的屏幕可显示于显示区域中。在键盘从应用没有执行的状况闭合时,例如可以显示关于日期和时间的预定设置屏幕。
菜单屏幕上的焦点可以是聚焦于在竖直方向上显示的多个项目之中基本上布置于中心的项目上的中心焦点。
在项目数量超过预定数量的情况下,项目可通过循环显示。如上所述,当在菜单屏幕上不能显示所有项目时,滚动条可显示于屏幕的右手侧上。因此,用户能在项目数量增加时很容易地掌握全部项目的数量和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增强电子装置的操作按钮的操作直觉,并且改进设计。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标、特点以及优点在考虑到下面对其如图所示的最佳模式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变得更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不同类型的电子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图1和2所示的电子装置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从与图3相反的方向看时电子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基部底盘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其中保持元件安装至基部底盘的状态的局部透视图;
图7是示出基部底盘以及安装至基部底盘的保持元件的前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线VIII-VIII截取的放大截面图,还示出了设备安装基片、半导体发光设备等;
图9是沿着图7的线IX-IX截取的放大截面图;
图10是示出具有储光灯部分的半导体发光设备和反射灯部分的位置关系的放大正视图;
图11是沿着图7的线XI-XI截取的放大截面图,还示出设备安装基片、半导体发光设备等;
图12是示出由反射灯部分反射的光的光发射方向的放大截面图;
图13是示出基部底盘的下端部分、保持元件以及安装垫片的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14是示出安装垫片和保持元件在安装垫片安装至保持元件之前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安装垫片和保持元件在安装垫片安装至保持元件的中途的放大截面图;
图16是安装垫片和保持元件在安装垫片已经安装至保持元件之后的放大截面图;
图17是示出了提供有基部底盘的操作按钮的触垫电极基片的局部平面视图,并且还示出了其中柔性布线基片为了便于图示电路板结构和柔性布线基片构造而展开的状态;
图18A是沿着图17的线XVIIIA-XVIIIA截取的示意性放大截面图,图18B是沿着图17的线XVIIIB-XVIIIB截取的示意性放大截面图,以及图18C是沿着图17的线XVIIIC-XVIIIC截取的示意性放大截面图,并且它们都示出了其中柔性布线基片折叠的状态;
图19是沿着图17的线XIX-XIX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0是示出触垫电极基片的布线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21是示出触垫电极基片的透视图;
图22是示出柔性布线基片和B表面侧上的电路板的平面图;
图23是示出电路板的变型的平面图,其中图23A从B表面侧示出电路板并且图23B从A表面侧示出电路板;
图24是示出根据变型的操作按钮的操作状态的平面图;
图25是示出根据另一变型的基部底盘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26是用于示出根据另一变型的操作按钮的不同操作形式的简图;
图27是示出在用户使用电子装置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和参照状态的照像机单元的拍照镜头的光轴方向的示意图;
图28是示出根据另一变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29是示出根据这个实施例的基部底盘和保持元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30是示出用于防止共振的凸形部分的透视图;
图31是示出基部底盘的外周部分的下部外周的分解透视图;
图32是图29中所示的上部结合空间的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33是图29中所示的下部结合空间的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34A是示出图29中所示的上侧保持元件和左手侧保持元件的放大分解透视图,并且图34B是上侧保持元件的仰视图;
图35是示出图29中所示的左手侧保持元件的右手侧平面图;
图36A是示出图29中所示的下侧保持元件和左手侧保持元件的放大分解透视图,并且图36B是下侧保持元件的仰视图;
图37是示出图29中所示的结合元件的透视图;
图38是示出根据这个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39是示出关于键盘打开/闭合的显示操作的流程图;
图40是示出在半屏幕显示转换为全屏幕显示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41是示出以半屏幕显示的日期/时间屏幕的简图;
图42是示出在再现CD时以半屏幕显示显示的屏幕的简图;
图43是示出在再现唱片时以半屏幕显示显示的屏幕的简图;
图44是示出指定频道再现时以半屏幕显示显示的屏幕的简图;
图45是示出在全屏幕显示转换为半屏幕显示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46是示出微型播放器的最小化状态的简图;
图47是示出其中没有列表显示在微型播放器的OS屏幕上的状态的简图;
图48是示出其中有列表显示在微型播放器的OS屏幕上的状态的简图;
图49是示出其中不带列表显示的微型播放器在正前方显示在其它应用设备顶部上的状态;
图50是示出在音乐按钮被按下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1是示出在向上和向下的箭头按钮被按下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2是示出在OK按钮被按下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3是示出在音量按钮被按下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4是示出在程序运行按钮被按下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5是在弹出按钮被按下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6是示出菜单屏幕的简图,并且
图57是用于示出规划布线的方法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以下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子装置适用于个人计算机。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不限于个人计算机,并且可广泛地适用于例如各种信息处理装置,比如PDA(个人数字助理)、网络终端、移动信息终端和工作站,以及各种电子装置,比如音响设备和包括电视在内的家用电器。
在以下的描述中,为了方便,其中用户观察个人计算机显示屏幕的方向分别设置为向上方向、向下方向、正向、背向、左手方向以及右手方向。正面侧(用户侧)设置为正面并且用户的左手和右手方向分别设置为左边和右边。此外,为了易于理解结构,缩小比例和部件的数量在某些情况下不同于实际结构。
电子装置(个人计算机)1包括装置主体2、键盘3以及可旋转地支撑于装置主体2的背面2a上的支架4(见图1)。
键盘3例如与装置主体2分开地提供,并且在键盘3上提供预定的操作键3a。在键盘3的操作键3a被操作时,与被操作的操作键3a相应的信号就输出,该信号然后通过无线通讯输入至提供于装置主体2中的接收部分(未示出),从而根据对操作键3a的操作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电子装置1中,由于键盘3与装置主体2分开地提供,如果需要可以在任意位置使用键盘3,只要装置主体2处在能从键盘3接收无线电信号的范围内。
应当注意到,代替其中键盘3与装置主体2分开设置的电子装置,可以使用例如这样一种电子装置1A,如图2所示,其包括装置主体2、支撑于装置主体2的正面2b上以便可打开或可闭合的键盘3以及可旋转地支撑于装置主体2的背面2a上的支架4。在电子装置1A中,在不使用时能够闭合键盘3,从而提供这样的优点,例如在键盘3不使用时或在执行比如音乐再现的操作时减少用于键盘3的布置空间。
如图3和4所示,装置主体2由安装于基部底盘5的正面和背面上的必要部件构成。装置主体2包括基部底盘5、安装于基部底盘5的正面上的显示单元6、安装于基部底盘5的背面上的控制电路板7、后盖8以及用于电连接控制电路板7和基部底盘5的电路板300。
基部底盘5例如形成为面向前方的竖直放置的框架并且使用透明材料比如丙烯酸树脂通过注射模塑形成。基部底盘5的正面用作第一安装表面部分5a并且其背面用作第二安装表面部分5b。
每个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保持元件32和32`安装至基部底盘5的外周。
具有前向开口的凹形安装部分9形成在基部底盘5中。凹形安装部分9形成为由通过结合基部底盘5除其外周部分10以外的内周和底面部分11的外周而获得的、作为侧壁部分的结合部分12所包围的空间,结合部分12基本上垂直于外周部分10和底面部分11提供。
通过使用相对于外周部分10和底面部分11两者弯曲的结合部分12来结合外周部分10和底面部分11而形成基部底盘5,基部底盘5的强度得到增强。
如图5所示,在基部底盘5中,外周部分10的厚度T1设置为比底面部分11的厚度T2大,也就是,例如,外周部分10的厚度T1设置为5mm而底面部分11的厚度设置为2.4mm。
通过将外周部分10的厚度T1设置为大于底面部分11的厚度T2,可以减少基部底盘5的厚度同时确保其高水平的强度。
如图5、6和8所示,基部底盘5的外周部分10的外周形成有槽状凹形部分113,其安装有稍后描述的保持元件32和32`。槽状凹形部分113分别提供于基部底盘5的外周部分10的外周上的正面和背面上,并且外周部分10的横截面具有看上去部分地被集束的形状。而且,凹形部分113几乎沿着外周部分10的外周提供并且相比外周平面而言稍微设在内侧上。
如图13所示,在基部底盘5的外周部分10的下端部分上的左端和右端部分上均形成有每个都具有向下开口的三个凹形保持部分10c,这三个凹形保持部分10c彼此隔离。
储光灯部分13形成于基部底盘5的外周部分10上的上部右手部分处。储光灯部分13例如是显示通电/断开状况的灯部分,并且在通电时发光而在断开时不发光。
储光灯部分13通过在基部底盘5中形成每个具有向后开口的槽而形成(见图8)。如图7和8所示,储光灯部分13由形成具有向上开口的弧的弧形部分14以及定位于弧形部分14的末端之间的直线部分15组成并且以竖直方向延伸。
弧形部分14的后表面部分14a是倾斜的以便朝着向上方向向前偏移,并且弧形部分14的槽的深度形成为朝着向上方向增大(见图8和9)。
如图8所示,直线部分15的后表面部分15a是倾斜的以便朝着向上方向向前偏移,并且直线部分15的槽的深度形成为朝着向上方向增大。位于直线部分15的下端处的槽的深度形成为与位于直线部分15正下方的弧形部分14的上端处的弧形部分14的槽的深度相同。
弧形部分14的后表面部分14a和直线部分15的后表面部分15a经受粗糙化处理等以形成例如精细凹凸形状。
第一设备安装基片16布置于储光灯部分13下方(见图8和10)。第一设备安装基片16水平地放置并且布置为使得第一设备安装基片16的一部分插入形成于基部底盘5中的上部设备布置孔10d(见图7)。上部设备布置孔10d形成于储光灯部分13的正下方。
例如,在横向上均彼此隔离开的三个第一半导体发光设备17安装于第一设备安装基片16的上表面上(见图10),第一半导体发光设备17布置于储光灯部分13的正下方。例如,位于中间的第一半导体发光设备17是发射橙色光的设备并且其两侧上的第一半导体发光设备17是发射绿色光的设备。
从第一半导体发光设备17发射的光P1(见图8)进入储光灯部分13的后表面部分14a和15a。然而,如上所述,通过形成储光灯部分13以使得后表面部分14a和15a倾斜,弧形部分14和直线部分15中每一个的槽的深度都朝着向上方向增大,并且直线部分15的下端处的槽的深度与直线部分15正下方的弧形部分14的上端处的弧形部分14的槽的深度相同。使光P1均匀地入射于后表面部分14a和15a上,从而光的入射功效能得到提高。
在光P1进入储光灯部分13时,光P1通过形成于后表面部分14a和15a中的精细凹凸形状分散地反射,并且来自储光灯部分13的光P1然后透过基部底盘5的内部,朝着前部出射。
在电子装置1中,例如,光P1在正常操作模式中从定位于两侧上的第一半导体发光设备17发射,并且光P1在暂停模式中从位于中间的第一半导体发光设备17发射。
如上所述,在电子装置1中,储光灯部分13提供于基部底盘5中并且使从第一半导体发光设备17发射的光P1通过储光灯部分13离开。因而,可以提高可见度同时确保仅在基部底盘5中形成储光灯部分13的简单结构。
基部底盘5的外周部分10在其下部右手部分形成有反射灯部分18(见图7)。反射灯部分18例如是指示无线LAN(局域网)连接状况、HDD(硬盘驱动器)访问状况等的灯部分,而且每个反射灯部分18在无线LAN连接时或HDD被访问时发光或闪烁,并且在没有连接或没有访问时不发光。
反射灯部分18通过在基部底盘5中形成每个都具有向后开口的槽而形成(见图11)。
反射灯部分18的后表面部分18a是倾斜的以便朝着向下方向向前偏移(见图11)。而且,反射灯部分18的后表面部分18a也是倾斜的以便朝着右手方向向前偏移(见图12)。
反射灯部分18的后表面部分18a形成为镜面。面向前面的竖直放置的第二设备安装基片19布置于反射灯部分18的上方(见图10和11)。
例如,在横向上彼此隔离开的两个第二半导体发光设备20安装于第二设备安装基片19的正面上,并且第二半导体发光设备20布置于形成于基部底盘5中的下部设备布置孔10e内(见图7)并且定位于相应反射灯部分18的正上方(见图11)。下部设备布置孔10e形成于反射灯部分18的正上方。
从第二半导体发光设备20发射的光P2(见图11)入射到反射灯部分18的后表面部分18a上。
在光P2进入反射灯部分18时,使光P2由后表面部分18a内反射,并且来自反射灯部分18的光P2然后穿过基部底盘5的内部,朝着前部出射。
这时,如上所述,由于反射灯部分18的后表面部分18a是倾斜的以便朝着右手方向向前偏移,光P2朝着电子装置1的中心反射,也就是在朝着与显示单元6的中心交叉的法线H(见图12)的方向上反射。
因此,电子装置1的用户能容易地看见由反射灯部分18反射的光P2。因此,可见度能得到提高同时确保仅仅通过在基部底盘5中形成槽来形成反射灯部分18的简单结构。
扬声器布置孔11a、连接线通孔11b、冷却空气循环孔11c等形成于基部底盘5的底面部分11上的预定位置处。另外,包括用于拧紧的安装凸起、定位突起部分、定位孔、安装突起、安装孔等的部件也形成于底面部分11和结合部分12上的相应位置处。
显示单元6包括显示面板21和前面板22(见图1-4)。
显示面板21例如是液晶面板,并且其轮廓形成为比基部底盘5的底面部分11的轮廓稍小。
前面板22形成为矩形框架,并且其轮廓形成为比基部底盘5的底面部分11的轮廓稍大。
显示面板21插入基部底盘5的凹形安装部分9并且通过适合的手段比如螺纹连接安装于基部底盘5的底面部分11上。在显示面板21安装于基部底盘5上时,前面板22通过适当的手段比如螺纹连接在前面板22从前面覆盖外周部分的内周的状态下固定至基部底盘5。
显示面板21的驱动连同所述驱动一起产生热量,但是产生的热经由形成于基部底盘5中的冷却空气循环孔11c循环至基部底盘5的背面侧,以便因此从形成于后盖8中的散热孔(未示出)向外面排出。因此,就抑制了显示面板21的温度的增加。
控制电路板7是用于执行整个电子装置1的控制处理的电路板。控制电路板7包括基片23和预定的电子部件23a,该电子部件包括CPU(中央处理器)或安装在基片23上作为驱动电路的芯片组(见图3和4)。
控制电路板7通过适当的手段比如螺纹连接在预定的位置处安装于作为基部底盘5背面的第二安装表面部分5b上。在控制电路板7安装于第二安装表面部分5b上时,连接线(未示出)插入穿过形成于基部底盘5中的连接线通孔11b,并且显示面板21和控制电路板7的面板驱动电路由连接线连接。
比如包括硬盘驱动器和卡片槽的介质驱动部分24以及冷却风扇25之类的预定部件通过适当的手段比如螺纹连接安装于基部底盘5的第二安装表面部分5b上。
扬声器26分别插入形成于基部底盘5中的扬声器布置孔11a,其然后通过适当的手段比如螺纹连接固定至基部底盘5。
通过将扬声器26插入扬声器布置孔11a来固定扬声器26,同扬声器26安装于基部底盘5的第一安装表面部分5a上相比,扬声器向前突起的量降低,由此能获得降低厚度的电子装置1。
如上所述,在比如控制电路板7、介质驱动部分24以及冷却风扇25之类的预定部件和比如扬声器26之类的必要部件安装于基部底盘5的第二安装表面部分5b时,后盖8通过适当的手段比如螺纹连接固定至第二安装表面部分5b以便从后面覆盖这些部件。
后盖8包括竖直地放置并且几乎面向正面的基部27以及从基部27的上端和下端都向前突起的突起部分28。后盖8形成有多个散热孔(未示出)。
基部27在其基本上中心处具有支架支撑部分29(见图4)以及在支架支撑部分29下面的维护开口27a。维护开口27a使用可从基部27拆卸的盖30打开和闭合。
控制电路板7等在盖30从基部27移除时暴露以打开维护开口27a。因此,能在控制电路板7等上执行维护。
侧盖31分别地安装于后盖8的两侧上。
如上所述,电子装置1通过在基部底盘5的第一安装表面部分5a上和其第二安装表面5b上安装必要的部件而构成,基部底盘的部件利用透明材料整体地形成于其中。因此,电子装置1的结构能维持简单并且部件数量降低且组装过程减少。
每个都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框架状保持元件32和32`安装至基部底盘5的外周部分10的外周(见图3、4和7)。下文中,保持元件32和32`的部分将称为外框架结构600,其具体描述将在下面给出。
(关于外框架结构600的结构)
图29是基部底盘5和保持元件32和32`的分解透视图。外框架结构600包括基部底盘5、上部保持元件32、左手侧保持元件32、右手侧保持元件32`、下部保持元件32、上部左手侧结合元件610、上部右手侧结合元件610以及下部保持元件安装螺钉620。
基部底盘5的外周部分10例如由透明丙烯酸材料形成并且通过注射模塑形成。
沿着基部底盘5的外周部分10的外周(也就是,除下部外周621外的上部外周622、左手侧外周623以及右手侧外周624),凹形部分113提供于基部底盘5的外周部分10的正面和背面上,凹形部分113具有与外周622至624类似的纵向形状(参见图6)。用于防止共振的凸形部分660提供于每个凹形部分113上的预定位置(见图30)处。应当注意,用于防止共振的凸形部分660的描述将稍后给出。
沿着基部底盘5的外周部分10的下部外周621,面向下的凸形部分625提供于下部外周621的端面上。用于拧紧下部保持元件安装螺钉620的孔626例如沿着下部外周621以预定的间隙形成于凸形部分625上的四个位置处(见图31)。
结合空间627提供于与基部底盘5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处的凹形部分113相应的位置处(见图29和32)。每个结合空间627的长度比每个倒L形上部左手侧和右手侧结合元件610的一侧上的长度稍长。
结合空间628提供于与基部底盘5的左下角和右下角的凹形部分113相应的位置处(见图29和33)。每个结合空间628在纵向(相应于凹形部分113)上的长度基本上与结合空间627一侧上的长度相同,并且每个结合空间628在横向(相应于凸形部分625)上的长度比结合空间627的一侧上的长度短。
例如,由包含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铝的材料制成的上部保持元件32通过挤压模塑形成,并且提供有在横向上具有与基部底盘5基本上相同长度且其横截面是T形的槽部分631(见图34)。槽部分631与在其正面和背面提供有凹形部分113的基部底盘5的上部外周622相接合。在上部保持元件32的左端部分,其与槽部分631相应的部分凿槽至T形槽部分631的上部基部部分,从而提供与左手侧保持元件32的上端部分相接合的接合表面632。接合表面632包括倾斜表面632A和水平表面632B。接合表面632的水平表面632B提供有与形成于左手侧保持元件32的上端部分的上端表面上的突起部分633相接合的非穿透孔634。处于其左端部分附近的上部保持元件32的T形槽部分631的上部基部部分提供有与形成于上部左手侧结合元件610上的凸形部分611相接合的非穿透孔635。应当注意,由于图34中所示的左手侧上的上部保持元件32的结构与右手侧上的对称,因此其图示和描述将省略。
例如,由包含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铝的材料制成的左手侧保持元件32通过挤压模塑形成,并且提供有其长度基本上与基部底盘5的高度相同且其横截面为T形的槽部分636(见图35)。槽部分636与在其正面和背面上提供有凹形部分113的基部底盘5的左手侧外周623相接合。左手侧保持元件32的上端部分提供有与上部保持元件32的接合表面632相接合的接合表面637。接合表面637包括倾斜表面637A和上端表面637B。左手侧保持元件32的上端表面637B提供有与上部保持元件32的非穿透孔634相接合的突起部分633。左手侧保持元件32上端部分附近中的T形槽部分636的两侧上的壁表面提供有分别与形成于上部左手侧结合元件610上的凸形部分612相接合的接合槽639。左手侧保持元件32的下端部分提供有与下部保持元件32的接合表面645相接合的接合表面640。接合表面640包括倾斜表面640A和下端表面640B。左手侧保持元件32的下端表面640B提供有与下部保持元件32的非穿透孔643相接合的突起部分641。应当注意,由于图35中所示的左手侧保持元件32的结构与右手侧保持元件32`对称,因此其图示和描述将省略。
例如,由包含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铝的材料制成的下部保持元件32通过挤压模塑形成,并且提供有其在横向上的长度基本上与基部底盘5的长度相同且其横截面是凹形的槽部分644(见图36)。槽部分644与形成于基部底盘5的下部外周621的下端上的凸形部分625相接合。在下部保持元件32的左端部分,其与槽部分644相应的部分凿槽至凹形槽部分644的下部基部部分,由此提供与左手侧保持元件32的下端部分相接合的接合表面645。接合表面645包括倾斜表面645A和水平表面645B。接合表面645的水平表面645B提供有与形成于左手侧保持元件32的下端部分的下端表面上的突起部分641相接合的非穿透孔646。下部保持元件安装螺钉620穿透其中的穿透孔647形成于凹形槽部分644的下部基部部分上的预定位置处,例如四个位置。应当注意,由于图36中所示的左手侧上的下部保持元件32的结构与右手侧上的对称,其图示和描述将省略。
上部左手侧结合元件610由具有一定级别弹力的塑料材料(例如,POM)制成,并且具有其横截面具有向内凸形结构的倒L形(见图37)。倒L形上部左手侧结合元件610的水平部分648包括具有朝着倒L形的角部的开口端的悬臂支撑部分649。与上部保持元件32的非穿透孔635相接合的凸形部分611提供于悬臂支撑部分649的末端部分的上表面上。如此构造的悬臂支撑部分649使得凸形部分611能利用弹力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倒L形上部左手侧结合元件610的竖直部分650包括具有朝着倒L形的角部的开口端的悬臂支撑部分651。悬臂支撑部分651从开口端侧分成两部分(还能理解成平行地提供两个悬臂支撑部分651)。悬臂支撑部分651的末端部分在其两侧上提供有分别与左手侧保持元件32的接合槽639相接合的凸形部分612。如此构造的悬臂支撑部分651使得凸形部分612利用弹力在竖直方向和横向上都能移动。应当理解,由于图37中所示的上部左手侧结合元件610的结构与上部右手侧结合元件610的结构对称,其图示和描述将省略。
通过如上所述在上部部分提供作为定位部件的结合元件,保持元件之间的间隙能分别地用具有较短长度的相同部件来操纵。因此,对于光插入,可以操纵小间隙。
(关于外部框架结构600的组装方法)
将给出用于外部框架结构600的组装方法的示例的描述,其部件如上所述那样构造(见图29)。
(1)上部保持元件32的槽部分631与基部底盘5的上部外周622相接合。
(2)上部左手侧结合元件610和上部右手侧结合元件610分别插入在上部保持元件32的两侧上,并且突起部分633与上部保持元件32的非穿透孔634相接合。
(3)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分别从下面向上插入至基部底盘5的左手侧外周623和右手侧外周624,并且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的末端分别插入至上部左手侧结合元件610和上部右手侧结合元件610。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的上端部分处的接合表面637分别与上部保持元件32的接合表面632相接合。这时,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的接合槽639分别与上部左手侧结合元件610和上部右手侧结合元件610的凸形部分612相接合。而且,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的上端部分处的突起部分633分别与上部保持元件32的非穿透孔634相接合。
(4)下部保持元件32从下面向上插入至基部底盘5的下部外周621。这时,下部保持元件32的槽部分644与基部底盘5的凸形部分625相接合。而且,下部保持元件32的两端上的接合表面645分别与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的下端部分相接合。于是,接合表面645的非穿透孔646分别与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的突起部分641相接合。
(5)下部保持元件安装螺钉620经由下部保持元件32的穿透孔647拧至基部底盘5的孔626,由此将下部保持元件32固定在基部底盘5上。由于底面是用户在设定过程中唯一不可见的区域,如上所述从底部的螺纹连接稳定了全部安装件。使用树脂制成的自攻丝螺钉例如作为下部保持元件安装螺钉620带来作用:左侧和右侧保持元件32和32`以及下部保持元件32能固定至基部底盘5,即使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叠时。因此,由于螺纹连接,就能轻微地向上推动左侧和右侧保持元件32和32`以及下部保持元件32,其结果是下部部分处的间隙也能以得到操纵并维持在很小的值。
(关于外部框架结构600的效果)
在上部保持元件32、左手侧保持元件32以及右手侧保持元件32`例如拧至基部底盘5的情况下,上部保持元件32与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的位置关系基于用于螺纹连接的孔的位置来确定。然而,在一般处理精度之下,不能使位置关系如此精确。因此,在上部保持元件32和左手侧保持元件32连接的部分以及上部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连接的部分处产生间隙的可能性较高,导致外观上的损害。另外,螺钉暴露至用户也非常可能会损害外观。
考虑到以上情况,在根据这个实施例的外部框架结构600中,由于上部保持元件32利用上部左手侧结合元件610和上部右手侧结合元件610分别固定至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上部保持元件32与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的位置关系与基部底盘5中的处理无关地确定。因此,在上部保持元件32和左手侧保持元件32连接的部分以及上部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连接的部分处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就降低。另外,由于结合空间627分别提供于基部底盘5的上部左手角部和上部右手角部处并且上部保持元件32在结合空间627处结合至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用于结合的边缘空间则产生了那么多,由此在上部保持元件32和左手侧保持元件32连接的部分以及上部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连接的部分处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另外地就降低。因此,由于没有使用螺钉,外观未受损害。
而且,虽然下部保持元件32构造为被拧紧,由于螺钉定位于下端部分,用户看不见螺钉并且因而外观未受损害。另外,由于结合空间628分别提供于基部底盘5的下部左手角部和右手角部,在下部保持元件32结合至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时,由结合空间28产生一定量的边缘空间,由此在下部保持元件32和左手侧保持元件32连接的部分以及下部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连接的部分处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另外地降低。因而,即使在下部保持元件32构造为被拧紧时,外观也未受损害。
(关于用于防止共振的凸形部分660)
在如上所述外部框架结构600的情况下,上部保持元件32、左手侧保持元件32以及右手侧保持元件32`无需稳固地固定至基部底盘5。因此,上部保持元件32、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由于来自扬声器的可听声音输出而共振,从而产生异常的噪音。在外部框架结构600如上所述构造时,已经新发现上述目标。
具体如下。应当注意,所使用的材料如同已经描述的。
(1)上部保持元件32
长度:485毫米
深度:6毫米
高度:5毫米
T形槽的最大宽度:3.3毫米
T形槽的最小宽度:2.0毫米
(2)左手侧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和32`
长度:375毫米
深度:6毫米
高度:5毫米
T形槽的最大宽度:3.3毫米
T形槽的最小宽度:2.0毫米
(3)基部底盘5
外周的最大厚度:3毫米
外周的最小厚度(其正面和背面相应于凹形部分的位置):1.5毫米
在上述条件下来自扬声器的可听声音输出在160赫兹和300赫兹引起共振。共振模式处于以相应保持元件32和32`的纵向作为轴线的旋转方向上。
这里,用于防止共振的每个凸形部分660的高度设置为0.15毫米,并且凸形部分660分别提供于外周上每个凹形部分113的正面和背面上的底部分和末端部分。
而且,在纵向上用于防止共振的凸形部分660之间的间距设置为125毫米。用于防止共振的凸形部分660提供于上部保持元件32上的四个位置处并且提供于左手侧保持元件32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上的三个位置处。因此,没有共振产生从而引起异常的噪音。应当注意到,只要在纵向上用于防止共振的凸形部分660之间的间距在100毫米至150毫米的范围内就不会引起共振。
如上所述,每个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框架状保持元件32和32`安装于基部底盘5的外周上(见图3、4和7)。保持元件32和32`由薄板状金属材料比如铝形成(见图6、13和18)。保持元件32和32`的每个由下表面部分33和从下表面部分33的前端和后端都向上突起的突起表面部分34构成。与其下表面部分相对的突起表面部分34的末端部分构造为与基部底盘5的凹形部分113相配合。
通过将框架状保持元件32和32`安装至基部底盘5,基部底盘5的凹形部分113和定位在凹形部分113的外侧上的基部底盘5的外周被由下部表面部分33和突起表面部分34所限定的空间39覆盖。如图3和4所示,四个保持元件32和32`分别提供至矩形基部底盘5的边缘。在这四个保持元件32`之中与提供有操作按钮410至419的边缘相应的保持元件32`具有局部地不同于其它保持元件32的形状。在平面方向上查看电子装置1时,每个突起表面部分34的末端部分形成为使得触垫电极基片400的接地电极420由保持元件32`局部地覆盖。
而且,如上所述,在组装电子装置1时,如图6所示,使保持元件32和32`沿着基部底盘5与之相应的各个边缘滑动,从而将保持元件32和32`安装至基部底盘5包括凹形部分113的外周。如上所述槽状凹形部分113的提供使得能防止保持元件32和3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三个插孔35形成在与基部底盘5的下部边缘相应的保持元件32的下表面部分33的左手侧和右手侧上的每个端部处。每个插孔35通过横向地结合宽部分35a和在前后方向上与宽部分35a相比具有较小宽度的窄部分35b来形成。
下部边缘上的保持元件32安装为覆盖形成于基部底盘5中的安装槽口10b。在保持元件32安装至基部底盘5的状态下,一定的间隙形成于下表面部分33和基部底盘5的下表面之间(见图14)。在保持元件32安装至基部底盘5的状态下,插孔35的窄部分35b定位于基部底盘5的相应凹形保持部分10c的正下方。
安装垫片36安装至保持元件32(见图13)。安装垫片36具有面朝上的水平放置的板状安装表面部分37以及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材料比如橡胶整体形成的待保持部分38,待保持部分38从安装表面部分37向上突起。待保持部分38在横向上彼此隔开。每个待保持部分38通过竖直地结合待插入部分38a和在前后方向上与待插入部分38a相比具有较小宽度的集束部分38b来形成。集束部分38b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与保持元件32的窄部分35b的宽度基本上相同。
安装垫片36如下安装至保持元件32(见图15和16)。
首先,在保持元件32安装至基部底盘5(见图14)时,安装垫片36的待保持部分38分别插入保持元件32的插孔35的宽部分35a,并且待保持部分38朝着基部底盘5的下表面稳固地向上推动。
在待保持部分38抵靠基部底盘5的下表面稳固地向上推动时,待保持部分38弹性地变形以从向上和向下方向受压(见图15)。
当在这个状态下向侧面滑动安装垫片36时,集束部分38b分别插入窄部分35b,并且待插入部分38a与基部底盘5的凹形保持部分10c相对应地定位。因此,待保持部分38从弹性变形恢复,并且待插入部分38a分别插入凹形保持部分10c(见图16)。安装垫片36从而安装至保持元件32。
如稍后所描述的,使安装至保持元件32的安装垫片36的安装表面部分37与电子装置1安装于其上的工作台等的安装表面相接触。
如上所述,在电子装置1中,保持元件32安装至基部底盘5的下端部分并且具有弹性的安装垫片36安装至保持元件32,以使得安装表面部分37与电子装置1安装于其上的工作台等的安装表面相接触。因此,能在安装表面上稳定电子装置1的安装状态。
而且,由于安装垫片36与安装表面相接触,所以防止了安装表面和基部底盘5的下端部分受损。
如图1和2所示,由透明材料制成的矩形基部底盘5是从电子装置1中显示单元6的外周向外延伸的形状,并且基部底盘5的外周定位为包围显示单元6。操作按钮410-419提供于显示单元6的右手侧上。
尽管在这个实施例中操作按钮410-419提供于显示单元6的右手侧上,当然能够适当地对设计做出改变,比如在显示单元6的左手侧上或显示单元6的上面或下面提供操作按钮410至419。而且,基部底盘5不限于从矩形显示单元6的全部四个边缘上向外延伸的形状,并且可采用例如其中基部底盘5从显示单元6部分地向外延伸的形状,也就是,其中基部底盘5仅从上部边缘和下部边缘或左手侧边缘和右手侧边缘向外延伸的形状。
通过如此在基部底盘5上邻近显示单元6提供操作按钮410至419,操作中的直觉得到增强。此外,由于无需给键盘3提供音乐再现操作输入部分,所以键盘设计能保持简单而没有音乐再现操作输入部分,从而键盘设计得到改进。
图17是示出基部底盘5的操作按钮410至419附近区域的局部放大平面图。图17中,基部底盘5用实线示出,保持元件32和32`用虚线示出,并且前面板22的外周部分22a用双虚线示出。在电子装置1中,用于电连接电路板300和每个操作按钮410至419的透明电极提供于其上的触垫电极基片400的柔性布线基片200弯曲,并且电路板300提供为使得其平面变得平行于基部底盘5的结合部分12。为了易于描述相应的部件,图17示出了柔性布线基片200没有弯曲的状态,并且柔性布线基片200、电路板300和触垫电极基片400布置于基本上相同的平面上。
图18A是沿着图17的线XVIIIA-XVIIIA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图18B是沿着图17的线XVIIIB-XVIIIB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并且图18C是沿着图17的线XVIIIC-XVIIIC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所有都示出电子装置1组装的状态。图18中,柔性布线基片200弯曲,并且电路板300的平面与结合部分12的平面基本平行地布置。
图19是沿着图17的线XIX-XIX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0是示出触垫电极基片400的布线状况的平面图。
图21是示出触垫电极基片400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2是示出这个实施例的电路板300和柔性布线基片200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7示出电路板300的A表面300a一侧,而图22示出其与A表面300a相对的B表面300b一侧。
如图1至4和17所示,基部底盘5提供有操作按钮410-419。如图17和20所示,多个操作按钮410至419沿着基部底盘5的第一区域501的外周提供,基部底盘5的第一区域501从矩形显示单元6的一个边缘向外延伸。而且,基部底盘5包括在平面上重叠显示单元6的第二区域502。
在这个实施例中,操作按钮410是用于例如启动或关闭设置于电子装置1中的音乐软件的按钮。操作按钮411和412是用于选择歌曲的按钮。操作按钮413是用于确定所选择歌曲的按钮。操作按钮414和415是用于调节音量的按钮。操作按钮416是用于再现和暂停的按钮。操作按钮417是倒带按钮并且操作按钮418是快进按钮。操作按钮419是用于弹出盘片的弹出按钮。
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将用于输入操作的电容传感器应用于操作按钮,开关操作能通过用手指按压操作按钮来实现。操作按钮410至419由分别对应地提供于其上的透明电极430至439构成。每个透明电极430至439外侧的区域由透明接地电极420所包围。在这个实施例中,操作按钮是否已经被按下通过使用在相应操作按钮410至419用手指按下时透明电极430至439和接地电极420之间的电容发生变化的技术来判断。换言之,基部底盘5上操作按钮410至419所在的区域用作操作表面,并且基部底盘5从而由于透明电极430至439和接地电极420而部分地起到触垫的作用。电容变化的检测在结合入驱动IC 304中的检测电路中实施。在驱动IC 304判断对操作按钮已经有输入时,例如,用于启动音乐软件的信号从驱动IC 304传送至控制电路板7。另外,用于控制LED照明的控制电路也结合入驱动IC 304。
如图17所示,操作按钮410至419分别包括具有圆角的白色方框410a至419a和标记410b至419b,比如分别在白色框架410a至419a内木炭色印刷的音乐符号或箭头。白色框架410a至419a和标记410b至419b例如印刷在基部底盘5的背面侧上。例如,包含作为照射光扩散元件的介质的油墨可用作用于白色框架410a至419a的油墨。因而,光照射至操作按钮410至419引起白色框架410a至419a以发白的颜色发光。
透明电极430至439、接地电极420等提供于具有大约0.7毫米厚度的触垫电极基片400上。如图17所示,触垫电极基片400的平面是具有圆角的矩形,触垫电极基片400包括上部边缘部分400a、下部边缘部分400b、右手侧边缘部分400c以及左手侧边缘400d。
如图17至19所示,触垫电极基片400布置和附连于其平面为矩形并且其厚度为大约0.7毫米的凹形部分108的内侧,凹形部分108提供于基部底盘5的背面侧上。从基部底盘5的与提供有凹形部分108的背面相对的正面侧对操作按钮410至419进行输入操作。
如图17和18所示,触垫电极基片400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在平面上彼此部分重叠,并且触垫电极基片400的右手侧边缘400c和凹形部分108之间的间隙由右手侧保持元件32`的突起表面部分34的末端部分32`a挡住。换言之,存在着其中形成于触垫电极基片400上的接地电极420和右手侧保持元件32`彼此重叠的部分。
另外,触垫电极基片400和显示单元6的前面板22在平面上彼此部分重叠,并且触垫电极基片400的左手侧边缘400d和凹形部分108之间的间隙在平面上由前面板22挡住。
因此,由于在右手侧边缘400c和左手侧边缘400d处触垫电极基片400和凹形部分108之间的间隙由右手侧保持元件32`和显示单元6挡住,所以间隙不能看见并且整个基部底盘5的透明度不会被那些间隙在视觉上损害。因此,能维持电子装置1的有利设计。
而且,如图19所示,透明树脂401应用至形成于触垫电极基片400和凹形部分108之间在上部边缘部分400a和下部边缘部分400b处的间隙。因此,在电子装置1的情况下,触垫电极基片400和凹形部分108之间在上部边缘400a和下部边缘400b处的边界几乎不能看到。因此,能维持电子装置1的有利设计以及整个基部底盘5的透明度。
如图21所示,触垫电极基片400具有其中层压三层透明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402至404的三层结构。放置于触垫电极基片400的顶部和底部上的透明PET薄膜402至404分别包括位于其与柔性布线基片200所连接至的各个区域相对应的部分处的槽口402a和404a。中间的透明PET薄膜403没有提供有槽口,所以其与槽口402a和404a相对应的区域在层压这三层时暴露。因此,这个区域用作柔性布线基片200所附着至的柔性布线基片附着区域403a。中间的透明PET薄膜403包括面向彼此的上表面403b和下表面403c。虽然在这个实施例中操作按钮的白色框架和标记已经印刷在基部底盘5上,白色框架和标记也可印刷在构成触垫电极基片400的任何透明PET薄膜上。
如图20和21所示,中间的透明PET薄膜403的下表面403c提供有分别构成操作按钮410至419的圆形透明电极430至439、分别连接至透明电极430至439的第一布线470-479、接地电极420、用于电连接每个第一布线470-479与接地电极420的垫片部分460以及引出布线440至450,其作为用于电连接接地电极420、透明电极430至439和与之相应的垫片部分460的第二布线。
多个操作按钮410至419通过具有相等长度的透明第一布线470至479被拉至第二区域502。第一布线470至479分别连接至与第一布线470至479相比具有更高导电性的相应引出布线440至450。引出布线440至450提供于第二区域502中。应当注意到在图20和21中,尽管形成于中间的透明PET薄膜403上的透明电极和布线形成于其下表面403c一侧上并且不在上表面403b上,其透明电极和布线用实线示出以便易于描述其在图中的布置。
透明电极430至439、第一布线470至479以及接地电极420每个由包含ITO(铟锡氧化物)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引出布线440至450和垫片部分460每个由与ITO相比具有更高导电性的材料比如银形成。
垫片部分460由于柔性布线基片附着区域403a的一部分在底部处由于透明PET薄膜404的槽口404a而暴露。引出布线440至450在柔性布线基片附着区域403a中聚集为第二区域502中的一个点。
接地电极420形成为在与透明电极430至439和第一布线470至479电气地分离的同时包围透明电极430至439以及第一布线470至479的外部区域。
形成于第二区域502附近的第三区域503上的部分透明电极430至439、第一布线470至479以及接地电极420布置于用户可看见的区域中。如上所述,通过使用透明材料来形成提供于可见区域中的透明电极430至439、第一布线470至479以及接地电极420,透明电极430至439、第一布线470至479以及接地电极420在装置中几乎看不见,从而能维持电子装置1的有利设计以及整个基部底盘5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在第二区域502中由银形成的引出布线440至450和垫片部分460由电子装置1中的显示单元6的前面板22挡住,这意味着引出布线440至450和垫片部分460布置于用户不可见的区域中。在将与用作透明电极的ITO相比具有更高导电性的有色银或铜用于引出布线时,通过将显示单元布置在引出布线上面以使得显示单元在平面上重叠引出布线,由显示单元挡住的引出布线变得不可见。因此,维持了可见区域中基部底盘5的透明度。
第一布线470至479以相等的长度形成为很短。通过如此以相等的长度将第一布线470至479形成为很短,能使操作按钮之间的响应速度一致,并且能获得有利的响应。因此,响应精度得到稳定以实现有利的操作性。
垫片部分460和引出布线440至450由与在作为可见区域的第三区域503中形成的透明电极430至439等相比具有更高导电性的银形成。通过如此形成具有更高导电性的银的引出布线440至450,与使用ITO的情况相比,在判断操作按钮410至419已经被按下之后启动处理所需的响应时间能缩短,从而引起有利的操作响应。另外,与使用ITO的情况相比,能抑制引出布线440至450的布线长度中的变化所引起的信号延迟的变化的影响。因此,在判断操作按钮410至419已经被按下以后启动处理所需的响应时间能在操作按钮410至419之间基本上一致,产生有利的操作性。应当注意,用于本发明的材料不限于如这个实施例中的银,并且替代地可使用铜等。
如上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形成于可见区域中的电极等由透明材料形成,形成于可见区域中的第一布线以相等的长度形成为很短,并且形成于不可见区域中的第二布线(引出布线)由与用作形成于可见区域中的电极的材料相比具有更高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因此,能获得操作按钮有利的操作性同时保持电子装置1的有利设计以及整个基部底盘5的透明度。
如上所述,给操作按钮410至419的输入由检测电路利用在待检测目标比如手指接触到操作按钮时所引起的电容变化来检测。检测电路结合到安装在电路板300的B表面300b上的驱动IC 304中。驱动IC 304经由柔性布线基片200与透明电极430至439以及接地电极420电连接。随着手指等对操作按钮410至419的按压而增加的电容被输出至驱动IC 304,并且驱动IC 304基于电容的变化来判断操作按钮是否被按下。在判断操作按钮已经被按下时,其信号从驱动IC 304输出至控制电路板7,并且响应于该信号执行包括启动音乐再现软件的控制。而且,驱动IC 304还基于给操作按钮的输入控制安装在电路板300上的LEDs的发光。
在这个实施例中,操作按钮提供至基部底盘5使得操作能直接作用于包括显示单元的装置主体上,从而扩展电子装置1用途中的选择范围。例如,在其中键盘3如图2所示可闭合的电子装置中,甚至在键盘3闭合时,能利用提供于基部底盘5上的操作按钮实现歌曲的选择、音量调节等。如上所述将操作按钮提供至基部底盘5使得不仅能够使用键盘3操作,还能使用显示单元6附近的基部底盘5操作。因此,能增强使用操作按钮的操作的直觉,并且扩展电子装置1用途中的选择范围。
柔性布线基片200电连接至电路板300和垫片部分460。如图18C所示,在电子装置1中,柔性布线基片200弯曲并且电路板300布置为使得其平面基本上垂直于基部底盘5的第一安装表面部分5a。如图17和18所示,电路板300由相对于第一安装表面部分5a竖直地突起的矩形平行六面体支撑突起105a、105b和105c支撑为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安装表面部分5a,也就是,支撑为基本上平行于结合部分112。电路板300定位于显示单元6和基部底盘5之间。由于电路板300布置为不在平面上重叠基部底盘5的可见区域,基部底盘5的透明度不会由于电路板300而受到损害。
如图17和22所示,电路板300包括面向彼此的A表面300a和B表面300b。电路板300包括十个分别相应于操作按钮410至419的孔301。驱动IC 304和作为与孔301对应提供的照明设备的白色LED(发光二极管)302安装在B表面300b一侧上。应当注意到,在从A表面300a一侧观察电路板300时,能看到白色LED 302实际提供于相应孔301的基本上中心处。然而,在图17中省略白色LED 302的图示。如图18B所示,在白色LED 302发光时,其光穿过孔301以从下面照亮相应的操作按钮并且因而照亮相应操作按钮的附近区域。
在这个实施例中,执行控制以使得白色LED仅在任何操作按钮410至419被按下时发光。当操作按钮被按下时具有点亮功能的LED称为功能LED,并且白色LED 302起功能LED的作用。白色LED 302被控制为使得其发光在点亮时渐强并且在关闭时渐弱。在这个实施例中,提供了孔301并且白色LED 302提供为使得其光穿过相应的孔301。然而,白色LED 302可在没有提供孔的情况下提供于A表面300a一侧上。
单色LED已经提供于这个实施例中,但是也能提供双色LED以根据操作状态改变照明颜色,其描述将参照图23和24在下文中给出。
图23是分别示出在提供双色LED的情况下电路板1300的A表面1300a和B表面1300b的示意性平面图。图24是用于示出在使用双色LED情况下的操作示例的简图。
如图23所示,电路板1300包括分别相应于操作按钮的孔1301。如图23A所示,电路板1300在其B表面1300b一侧上提供有分别相应于孔1301的作为第一颜色照明设备的白色LED 1302以及驱动IC1304。另一方面,如图23B所示,电路板1300在其A表面1300a一侧上提供有作为第二颜色照明设备的蓝色LED 1303,蓝色LED 1303提供于相应白色LED 1302附近。换言之,对于每个操作按钮,白色LED 1302和蓝色LED 1303一一对应。
在使用双色LED时,每个操作按钮的照明颜色能根据操作状况有区别地显示。例如,可以将仅在操作按钮被按下时点亮操作按钮的功能LED的功能提供至作为第二颜色照明设备的蓝色LED 1303以及将用于仅点亮可操作的操作按钮的背光LED的功能提供至作为第一颜色照明设备的白色LED 1302。这里,仅用于点亮可操作的操作按钮的LED称为背光LED。如图24A所示,例如,弹出按钮419由于音乐盘片没有插入的不可操作状况而是不发光的。如图24B所示,在盘片插入时,由于弹出按钮419的可操作状况,白色LED 1302点亮以用白光照明弹出按钮419。换言之,盘片的插入状况和非插入状况能在视觉上可识别以使得在弹出按钮419由白色点亮时盘片插入并且在弹出按钮419不发光时盘片未插入。如图24C所示,在弹出按钮419被按下同时盘片插入时,蓝色LED 1303点亮以用蓝光照明弹出按钮419。通过如此根据操作状况有区别地显示操作按钮的照明颜色,操作性得到提高。
而且,在这个实施例中,由于由反光的铝制保持元件32`安装至基部底盘5的外周,来自LED 302、1301或1302的光由保持元件32`反射,从而与其中没有提供保持元件32`的情况相比,能增强用于照明操作按钮的光亮度。
而且,如图25所示,结合部分112的表面115和116以及保持元件32`所安装至的每个槽状凹形部分113的表面113a(从LED照射的光在到达照射区域之前经过它们的每个)可承受作为光扩散处理的粗糙化处理以使得光扩散以增强用于照明操作按钮的光的亮度。在其上面将要执行粗糙化处理的区域是例如对应于操作按钮的区域。粗糙化处理之后的表面粗糙度例如是大约100μm。
此外,照明光的亮度能通过施加用于将光扩散到操作按钮的与其操作表面相反的背面上的扩散元件114而得到增强。
如图26A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操作按钮500通过按下其操作表面上的一个点501来操作,也就是,操作按钮500可零维度(0-D)地操作。与此相反,如图26B所示,操作按钮510可通过在线511的方向上在其操作表面上移动手指等同时手指与操作表面相接触来操作,也就是,操作按钮510可1维度(1-D)地操作。这能适用于例如调节音乐音量的操作按钮,并且仅需要执行为使得手指在操作表面上向上移动同时与之相接触以开大音量以及手指在操作表面上向下移动同时与之相接触以调小音量。而且,如图26C所示,操作按钮520可通过在沿着相互垂直的线512和513的方向上在其操作表面上移动手指等同时手指与操作表面相接触来操作,也就是,操作按钮520可2维度(2-D)地操作。这能适用于例如用于选择歌曲的操作按钮。例如,在多个歌曲标题以n排m行布置显示于显示面板上并且选定歌曲的显示通过改变其显示颜色(高亮)来进行,则操作仅需要执行为使得沿着线512移动手指同时在沿线方向移动高亮显示时与操作表面相接触,并且手指沿着线513移动同时在沿排方向移动高亮显示时与操作表面相接触。
支架4利用旋转机构39由后盖8的支架支撑部分29支撑(见图1至4)。因此,支架4能在非使用状况中闭合,从而输送等的方便性得到改进。
通常,如图27所示,在用户101使用电子装置1时的标准使用状况中,椅子102的高度是40厘米,工作台103的高度是70厘米,并且从地板100算起用户101的眼睛高度是120厘米。
放置于工作台103上的电子装置1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25度的角度,并且用户101从相对于显示表面85度的角度看到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
如图1至4所示,摄像孔22b形成于前面板22中,并且摄像机60提供至摄像孔2b。摄像机例如是用于电视电话的摄像机。
(关于显示和操作控制方法)
图2中所示的电子装置1的显示和操作将具体描述。
图38是示出作为个人计算机的电子装置1A的示意性结构的简图。
如图38所示,电子装置1A包括用于控制整个装置的控制部分701、作为用于执行控制所必须的程序的工作区域的存储部分702、用于控制显示面板21的显示的显示控制部分703、包括操作按钮410至419的输入部分704以及用于检测键盘3的打开/闭合状况(闭合操作)的检测部分705。应当注意到,对于检测部分705,在与闭合的键盘3相接触时接通的开关可提供至装置主体2或替代地当然可提供非接触类型的开关。而且,这种开关可提供于键盘3一侧,或可替代地使用其它设备。
以下描述中所使用的术语的意思如下。
“半屏幕”指的是在键盘3闭合时显示面板21上显示的屏幕。在“半屏幕”模式中,屏幕没有显示在由闭合的键盘3所隐藏的区域中,并且屏幕显示于剩余区域中,也就是,显示面板21的上部区域。
“全屏幕”指的是显示于显示面板21上的正常屏幕,其显示例如OS(操作系统)比如Windows(注册商标)的屏幕。
“微型播放器”指的是用于在电子装置1A中再现音乐等的程序之一。这个程序基于比如举例来说Windows(注册商标)之类的OS操作。
“清除-触摸按钮”指的是每个操作按钮410至419。“清除-触摸按钮No.1”相应于操作按钮410,“清除-触摸按钮No.2”相应于操作按钮411,等等。
(用于全屏幕显示和半屏幕显示之间转换的操作)
图39是示出用于全屏幕显示和半屏幕显示之间转换的流程图。
控制部分701经由检测部分705监测键盘3的打开/闭合。具体地,控制单元701每Nm秒启动监控操作以检查是否由检测部分(传感器)705已经检测到改变(步骤3901-3904)。在检测部分705检测到改变时,控制部分701将这个事实通知OS,并且OS启动GUI转换处理(步骤3905)。
在GUI转换处理中,首先检查模式(步骤3906)。换言之,检查键盘3是否已经闭合(或打开)。在键盘3闭合时,执行全屏幕显示直到然后转换至半屏幕显示(步骤3907),并且在键盘3打开时,执行半屏幕显示直到然后转换至全屏幕显示(步骤3908)。
(全屏幕显示至半屏幕显示的转换)
图40是示出在全屏幕显示转换至半屏幕显示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在全屏幕显示转换至半屏幕显示时(步骤4001),判断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在全屏幕显示期间是否已经启动(步骤4002)。
在判断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在全屏幕显示期间没有启动时,显示日期/时间屏幕(见图41)(步骤4003)。
在判断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在全屏幕显示期间已经启动时,显示相应于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的音乐再现屏幕(见图42至44)(步骤4004)。当音乐在全屏幕显示期间由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再现时,音乐的再现甚至在显示转换至半屏幕显示时继续。而且,即使在全屏幕显示期间,除微型播放器以外的另一应用程序已经启动的情况下,其显示和再现也如上所述。这里,图42示出“CD再现屏幕”,图43示出“唱片再现屏幕”,并且图44示出“指定的频道再现屏幕”。这些屏幕的任何一个都取决于微型播放器在全屏幕显示中的再现屏幕。“指定的频道再现屏幕”是例如通过由音乐频率分析等执行预定分类来确定装置侧上某些类型属性并且为每个属性分配频道而获得的再现屏幕。
(半屏幕显示至全屏幕显示的转换)
图45是示出在半屏幕显示转换至全屏幕显示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在从半屏幕显示切换至全屏幕显示时(步骤4501),判断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在半屏幕显示期间是否已经启动(步骤4502)。
在判断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在半屏幕显示期间已经启动时,判断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在转换至半屏幕显示之前的全屏显示期间是否已经启动(步骤4503)。
在判断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在转换至半屏幕显示之前在全屏幕显示期间已经启动时,相应于微型播放器等的屏幕(见图46至49)显示于视窗屏幕上(步骤4504),并且在没有启动时,微型播放器的条显示于任务栏(步骤4505)中。当音乐在半屏幕显示期间由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再现时,音乐的再现甚至在显示转换至全屏幕显示时继续。
当在步骤4502判断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在半屏幕显示期间没有启动时,再次显示其中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没有显示的正常OS屏幕(步骤4506)。
这里,图46示出了最小化的微型播放器的状况。图47示出了在没有目录显示时OS屏幕中的微型播放器的状况。图48示出了具有目录显示时OS屏幕中的微型播放器的状况。图49示出了在另一应用正前面显示没有目录显示的微型播放器的状况。在这个实施例中,即使在另一应用在转换至半屏幕显示之前在全屏幕显示中显示于正前面时,没有目录显示的微型播放器也显示于正前面。因此,能进行更直接的音乐操作。应当注意到,具有目录显示的微型播放器亦然。当微型播放器和选项屏幕或帮助屏幕在转换至半屏幕显示之前在全屏幕显示中显示时,选项屏幕或帮助屏幕显示在正前面。这是因为,对于用户,在大多情况下将选项屏幕或帮助屏幕置于比微型播放器更高的优先级。
(清除-触摸按钮的分配)
在半屏幕显示和全屏幕显示中,清除-触摸按钮就其功能而言分配如下。
·在半屏幕显示的情况下
No.1:选择菜单屏幕的显示/不显示。
No.2:在菜单屏幕上向上移动。按下并保持以加速移动。
No.3:在菜单屏幕上向下移动。按下并保持以加速移动。
No.4:选定菜单屏幕上的项目。
No.5:开大音量5%。在静音功能开启时,取消静音。
No.6:调小音量5%。在静音功能开启时,取消静音。
No.7:再现/暂停歌曲。
No.8:提示正在再现的歌曲。双击以返回至以前的歌曲。
No.9:前进至下一歌曲。
No.10:弹出插入的CD。
·在全屏幕显示的情况下
No.1:在主屏幕上启动微型播放器(具有目录显示)
No.2:在目录中向上移动。
No.3:在目录中向下移动。
No.4:选定菜单屏幕上的项目。
No.5:开大音量5%。在静音功能开启时,取消静音。
No.6:调小音量5%。在静音功能开启时,取消静音。
No.7:再现/暂停歌曲。
No.8:提示正在再现的歌曲。双击以返回至以前的歌曲。
No.9:前进至下一歌曲。
No.10:弹出插入的CD。
·通过操作清除-触摸按钮执行的操作
下文中,将给出关于在操作清除-触摸按钮时在控制部分侧上执行的操作的描述。
图50是示出在清除-触摸按钮No.1(音乐按钮)被按下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在音乐按钮被按下时(步骤5001),首先检查模式(步骤5002)。换言之,检查键盘3是否闭合或打开。
在判断键盘3闭合时,判断菜单屏幕是否在半屏幕显示期间已经显示(步骤5003)。在判断菜单屏幕已经显示时,菜单屏幕闭合(步骤5004),并且在没有被显示时,菜单屏幕显示(步骤5005)。
在判断键盘3打开时,判断微型播放器是否已经启动(步骤5006)。在判断微型播放器没有启动时,启动微型播放器(步骤5007)。
应当注意到菜单屏幕将稍后描述。
图51是示出在清除-触摸按钮Nos.2和3(上/下按钮)被按下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在上或下按钮被按下时(步骤5101),首先检查模式(步骤5102)。换言之,检查键盘3是否闭合(或打开)。
在判断键盘3闭合时,判断菜单屏幕是否在半屏幕显示期间已经显示(步骤5103)。
在判断菜单屏幕已经显示时,光标在菜单屏幕上向上或向下移动一项(步骤5104)。
当在Nm秒之后按钮仍然被按下时(步骤5105-5106),光标加速地向上或向下移动并且显示滚动条(步骤5107)。
在判断键盘3在步骤5102中打开时,Windows标准键盘中向上/向下箭头键的键代码的处理移交至OS(步骤5108)。具体的,OS执行与在普通向上/向下箭头键被按下时执行的相同的操作。
图52是示出在清除-触摸按钮No.4(OK按钮)被按下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在OK按钮被按下时(步骤5201),首先检查模式(步骤5202)。换言之,检查键盘3是否闭合(或打开)。
在判断键盘3闭合时,判断在半屏幕显示的GUI状况中由OK按钮进行的目标(项目)选择是否有效(步骤5203)。在选择了有效目标时,选定所选择的项目(步骤5204)。
当在步骤5202中判断键盘3打开时,Windows标准键盘中回车键的键代码的处理移交至OS(步骤5205)。具体地,OS执行与在正常回车键被按下时执行的相同的操作。
图53是示出在清除-触摸按钮Nos.5和6(音量按钮)被按下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在音量按钮被按下时(步骤5301),首先检查模式(步骤5302)。换言之,检查键盘3是否闭合(或打开)。
在键盘3闭合时,音量调高或调小1级,并且指示音量变化的图标显示于OSD(屏幕显示)上例如3秒(步骤5303)。
当在Nm秒之后按钮仍然被按下时(步骤5304和5305),音量连续地改变(步骤5306)。
当在步骤5302中判断键盘3打开时,处理移交至OS(步骤5307)。
图54是示出在清除-触摸按钮Nos.7至9(行进按钮)被按下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在行进按钮被按下时(步骤5401),首先检查模式(步骤5402)。换言之,检查键盘3是否闭合(或打开)。
在判断键盘3闭合时,判断是否设置了另一应用(微型播放器除外)的模式(步骤5403),并且在设置了另一应用的模式时,相应于该按钮的键代码传递至所设置的应用(步骤5404)。
在没有设置另一应用时,判断再现屏幕是否显示于半屏幕显示的GUI状况中(步骤5405)。在显示再现屏幕时,执行相应于该按钮的行进操作(步骤5406)。
当在步骤5402中判断键盘3打开时,判断是否启动了微型播放器(步骤5407)。在启动时,执行相应于该按钮的行进操作(步骤5408),并且在没有启动时,Windows标准键盘中行进操作键的键代码的处理移交至OS(步骤5409)。具体地,OS执行与在正常行进操作键被按下时执行的相同的操作。
图55是示出在清除-触摸按钮No.10(弹出按钮)被按下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在弹出按钮被按下时(步骤5501),首先检查模式(步骤5502)。换言之,检查键盘3是否闭合(或打开)。
在判断键盘3闭合时,盘片弹出并且指示弹出的图标显示于OSD上例如3秒(步骤5503)。
而且在判断键盘3打开时,盘片弹出并且指示弹出的图标显示于OSD上例如3秒(步骤5504)。
(菜单屏幕)
图56是示出半屏幕显示中的菜单屏幕的简图。
图56所示菜单屏幕在音乐按钮如上所述那样按下时显示。
菜单项目的布置的示例如下。
(1)“CD”
(2)唱片+右指向三角标记
(3)指定频道
(4)最近播放的唱片
最近播放的唱片标题1(最接近播放的一个唱片标题)
最近播放的唱片标题2
最近播放的唱片标题3
最近播放的唱片标题4
最近播放的唱片标题5
(5)最近添加的唱片
最近添加的唱片标题1(最接近添加的一个唱片标题)
最近添加的唱片标题2
最近添加的唱片标题3
(6)设置
再现模式:正常再现/重复/单首歌曲重复/随机/无效右指向三角标记
合唱再现:开启/断开/无效
睡眠定时器:断开/设置时间右指向三角标记
警告:断开/设置时间右指向三角标记
背景选择:右指向三角标记
这里,菜单屏幕上的焦点F(光标的位置)是基本上聚焦在中心上的中心焦点。在这个情况中显示项目的最大数目为6,并且其它项目通过循环来显示。
应当注意到当菜单屏幕上不能显示所有项目时,滚动条设置为显示于其右手侧上。因此,用户能在项目的数量增加时易于掌握所有项目的数量和位置。
图56中,在操作按钮410至419中,菜单屏幕上操作所必须的操作按钮410至413定位为对应于包括菜单屏幕显示部分的半屏幕显示区域(指的是上面“清除-触摸按钮的分配”中的“半屏幕显示的情况”)。具体地,菜单屏幕上操作所必须的操作按钮410至413定位于图56中半屏幕显示区域的右手侧,并且其余操作按钮414至419定位于闭合的键盘3的右手侧上。因此,用户能直觉地掌握在显示的菜单屏幕上操作所必须的操作按钮410至413,从而改进操作性。
(规划布线的方法)
在根据这个实施例的个人计算机中,再现音乐等的功能如上所述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因此,期望每个扬声器的尺寸增大以提高其声学性能。图57是用于示出在考虑到上述目标的情况下布置扬声器26的规划布线的简图。
如图57所示,矩形显示面板21布置于基部底盘5的基本上中心处。大约30至50毫米的间隙分别在显示面板21的左手侧和右手侧上提供于显示面板21和基部底盘5的外周部分10之间。细长的扬声器26分别布置于间隙的上部部分(在纵向上占据间隙的60%至80%的区域)。USB接口基片801布置于右手侧扬声器26的下部部分处的其余区域中。两个USB端口(未示出)例如提供于接口基片的右端部分。USB端口暴露于基部底盘5的右手侧表面上。从电路板300连接至触垫电极基片400的布线也规划至USB接口基片801。换言之,USB接口基片801除了USB接口基片之外还用作触垫布线基片。USB接口基片801连接至布置于显示面板21的背面侧上的控制电路板7。触垫的输入信号经由触垫电极基片400和USB接口基片801传输至控制电路板7。
由于触垫电极基片400布置于右端表面上,在试图将其布线直接连接至控制电路板7时,用于布置各个扬声器26的区域减少,但是因为在这个实施例中布线经由USB接口基片801连接至控制电路板7,用于布置各个扬声器26的区域增大很多,从而改进声学性能。
应当注意到以上描述中的前后/上下/左手-和右手方向仅仅为了方便,并且本发明不限于其任何应用中的那些方向。
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扬声器26已经布置于用户看不见的位置,也可提供一对扬声器2000以便如同如图28中所示作为电子装置的电视1001中那样夹持基部底盘5。在此情况下,整个基部底盘5的透明度能通过形成透明材料的用于电连接装置主体和各个扬声器2000的布线1030来维持,并且从而维持了电子装置1001的有利设计。如图28所示,在电视1001中,基部底盘1005定位为包围包括显示面板1021和前面板1022的显示单元1006。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透明电极用于对应于可见区域中的操作按钮1400的电极。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个部件的构造和结构仅仅是用于具体实施本发明的示例,并且因而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应当解释为限制性的。

Claims (13)

1.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其包括显示区域;
基部底盘,其由透明材料制成并且包括从显示单元的外周上的至少一个端部向外延伸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提供有用于操作驱动电路的多个竖直布置的操作按钮以及多个水平布置的操作按钮之一;
屏幕显示部分,其构造为在显示单元的显示区域中显示操作屏幕,操作屏幕与多个操作按钮的每个的位置相关联地显示;以及
操作控制设备,用于控制通过利用多个操作按钮进行的对操作屏幕的操作输入。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装置,还包括能够枢转地连接至基部底盘的下部部分以便能够打开和闭合的键盘,并且所述键盘在闭合时能暴露显示单元的一部分显示区域,
其中屏幕显示部分使得与所述多个操作按钮的每个的位置相关联地显示的操作屏幕被显示于显示区域在键盘闭合时暴露的那部分中,并且
其中操作控制设备控制通过利用所述多个操作按钮中与显示区域的暴露部分相对应的至少一个对由屏幕显示部分所显示的操作屏幕进行的操作输入。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电子装置,还包括:
用于检测键盘打开/闭合状况的打开/闭合检测设备;以及
构造为控制能够再现音乐的应用的执行的控制部分,
其中在能够再现音乐的应用正在执行的同时键盘从打开状况闭合时,屏幕显示部分显示与该应用相关的屏幕以及该应用的操作屏幕。
4.根据权利要求3的电子装置,其中在键盘从闭合状况打开时屏幕显示部分在显示单元的显示区域中显示操作系统的屏幕。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装置,还包括用于照明所述多个操作按钮的照明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电子装置,其中照明设备给所述多个操作按钮中的每个提供多种颜色。
7.根据权利要求6的电子装置,
其中照明设备包括第一颜色照明设备和第二颜色照明设备,
其中第一颜色照明设备在所述多个操作按钮中相应的一个被操作时点亮,并且其中
第二颜色照明设备在所述多个操作按钮中相应的一个可操作时点亮。
8.根据权利要求5的电子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操作按钮中的每个由布置于基部底盘中的透明电极组成,每个透明电极外侧的区域由透明接地电极所包围,
其中基部底盘由于透明电极和接地电极而部分地起到触垫的作用,并且
其中电子装置还包括基片,该基片安装有构造为检测触垫的电容变化的检测电路、构造为控制照明设备的点亮的控制电路以及照明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8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基片布置于基部底盘和显示单元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5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操作按钮中的每个覆盖有用于将由与所述多个操作按钮中的每个相关联的照明设备所照射的光扩散的扩散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5的电子装置,还包括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保持元件,其构造为反射由照明设备照射的光并且用来覆盖基部底盘的第一区域的外周。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电子装置,
其中基部底盘包括用于安装保持元件的槽口;并且
其中所述槽口的表面经受光扩散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5的电子装置,其中基部底盘的一部分的表面经受光扩散处理,从照明设备照射的光穿过基部底盘的所述部分。
CN200810128296XA 2007-07-05 2008-07-04 电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94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76939 2007-07-05
JP2007-176939 2007-07-05
JP2007176939 2007-07-05
JP2007218938A JP2009032224A (ja) 2007-07-05 2007-08-24 電子機器
JP2007-218938 2007-08-24
JP2007218938 2007-08-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9448A true CN101339448A (zh) 2009-01-07
CN101339448B CN101339448B (zh) 2011-04-20

Family

ID=40213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2829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9448B (zh) 2007-07-05 2008-07-04 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032224A (zh)
CN (1) CN101339448B (zh)
TW (1) TWI37233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8597A (zh) * 2013-07-10 2016-03-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显示的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CN108172161A (zh) * 2017-12-28 2018-06-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柔性屏的显示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90505A (zh) * 2020-01-03 2020-05-22 信阳农林学院 一种计算机用具有保护结构的触摸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29680A1 (ja) * 2010-08-30 2012-03-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US8866708B2 (en) * 2011-01-21 2014-10-21 Peter Sui Lun Fong Light emitting diode switch device and array
JP5204278B2 (ja) * 2011-09-01 2013-06-05 株式会社東芝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60041420A1 (en) * 2013-04-04 2016-02-1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apparatus
TWI505680B (zh) * 2013-11-01 2015-10-21 Univ Lunghwa Sci & Technology TV volume adjustment system and its volume adjustment method
JP6806659B2 (ja) 2017-10-31 2021-01-06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表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54414U (zh) * 1989-09-26 1991-05-27
US5450221A (en) * 1993-09-08 1995-09-12 Del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mpac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for instrument panel having a wrap around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translucent web
JP3541559B2 (ja) * 1996-04-23 2004-07-14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照光式タッチスイッチ
JPH10312160A (ja) * 1997-05-14 1998-11-24 Kunihiko Koike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H11329149A (ja) * 1998-05-12 1999-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電子機器の構造
JP2005025607A (ja) * 2003-07-04 2005-01-27 Nippon Syscom Research:Kk 発券機
JP2005267897A (ja) * 2004-03-16 2005-09-29 Sony Corp 表示操作装置及び薄型映像表示装置
CN2752840Y (zh) * 2004-10-19 2006-01-18 上海环达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结合屏幕及键盘的结合装置的平板电脑
JP2006293945A (ja) * 2005-04-15 2006-10-26 Sony Corp 入力装置、入力装置の形成方法および機器
JP2006324134A (ja) * 2005-05-19 2006-11-30 Koha Co Ltd 面状発光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8597A (zh) * 2013-07-10 2016-03-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显示的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CN105378597B (zh) * 2013-07-10 2019-01-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显示的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US10877624B2 (en) 2013-07-10 2020-12-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displaying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CN108172161A (zh) * 2017-12-28 2018-06-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柔性屏的显示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90505A (zh) * 2020-01-03 2020-05-22 信阳农林学院 一种计算机用具有保护结构的触摸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72331B (en) 2012-09-11
TW200905448A (en) 2009-02-01
JP2009032224A (ja) 2009-02-12
CN101339448B (zh) 201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9448B (zh) 电子装置
US7929287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8619040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1385969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CN101339447B (zh) 电子设备
JP2763138B2 (ja) 携帯形情報機器
CN102473080B (zh) 显示装置及关联的方法
CN100349107C (zh) 操作输入装置和电子设备
US8102081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18161634A1 (en) Display screen,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and terminal
US20100208953A1 (en) Illuminated Fingerprint Sensor and Method
US20070285872A1 (en) Capacitive switch of electric/electronic device
EP1989611A1 (en) Uniform illumination of interactive display panel
JP6015241B2 (ja) スイッチユニット及び遊技機
US20060186359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2200343A (ja) スイッチユニットおよび遊技機
JP4054985B2 (ja) 光学式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US6561659B1 (en) Photoconductor panel for lighting a keyboard
US20120229435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3207700B (zh)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触摸屏装置、数码设备以及便携式终端
US20150301393A1 (en)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5693098B2 (ja) 携帯端末装置
JP2010206627A (ja) 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3091592U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8305761A (ja) 照明装置、タッチセンサ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

Termination date: 2015070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