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5519A - 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5519A
CN101335519A CNA2008101342960A CN200810134296A CN101335519A CN 101335519 A CN101335519 A CN 101335519A CN A2008101342960 A CNA2008101342960 A CN A2008101342960A CN 200810134296 A CN200810134296 A CN 200810134296A CN 101335519 A CN101335519 A CN 1013355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output
delay
port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42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再生
易满星
王惠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tions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ctions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tions Semicondu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ctions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81013429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35519A/zh
Publication of CN1013355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55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gic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包括:延时反相电路,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OS和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MOS,所述延时反相电路,用于当输入信号电平发生变化时,开始关断处于导通状态的MOS管,经过设定延时时间后,开始导通处于关断状态的MOS管。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减小功耗的装置能够能够避免电路中PMOS和NMOS的工作状态同时发生改变,从而有效缩短了PMOS和NMOS同时导通的时间,因此降低了电路的功耗。

Description

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设计制造水平的迅速发展,IC规模越来越大。在数字电路中,各级功能电路相互连接时,需要将前一级与下一级电路进行匹配,因此经常使用焊垫(Pad)电路进行前后级的匹配连接。随着IC规模的增大,所需要的pad电路的数目也越来越多。图1示出了一种常见的pad电路的组成结构,其中包括:
反相器(Inv),由一个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type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NMOS)和一个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type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PMOS)组成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驱动管,电源(VDD),接地端(GND)。
反相器的输入端为整个pad电路的输入端,该输入端的输入信号为Pi;而在PMOS的漏(Drain,简称D)极(同时也是NMOS的D极),pad电路的输出端信号为Po。
当输入信号Pi为0时,该输入信号经过反相器后变为1,该信号分别加载到PMOS和NMOS的栅(Gate,简称G)极;此时,PMOS截止,而NMOS导通,Po与接地端GND连通,即Po=0;
而当输入信号Pi为1时,经过反相器后变为0,该低电平信号分别加载到PMOS和NMOS的G极,此时,PMOS导通,而NMOS截止,Po与电源VDD连通,即Po=1。
可见,无论输入信号为高电平还是低电平,PMOS和NMOS中总是有一个导通,而另一个截止。此时,从图1中可见,由于不存在从VDD到GND的电流通路,因此此时整个pad电路功耗为0。
但是,当输入信号Pi由0变化到1、或由1变化到0的过程中,由于在实际应用中输入信号不可能发生突变,而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变化的。则在这段变化时间内,可以发现,PMOS和NMOS会出现同时导通的情况。这时,相应地会形成一条从VDD到GND的电流通路,从而产生功耗。
对于以pad电路为基本单元的CMOS集成电路来说,工作时各pad电路的输入信号的频繁变化不可避免,因此这就会导致在信号变化的过程中,pad电路的功耗增加,并进一步使得整个IC的功耗增加。对于当前晶体管密度高度密集和电路规模日益扩大的IC来说,由于功耗增加带来的温度提高对于IC电路的影响常常是致命的:功耗增大使得温度增高,不仅浪费能源,而且会导致IC的部分或全部功能无法实现,严重时甚至会烧毁整个IC,从而造成无法逆转的损坏。
为了尝试解决上述问题,目前业界提出的方法是在满足IC设计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减小pad电路的尺寸来减小pad电路中的电流。具体来说,在集成电路制造中,单位面积的硅片上流过的电流是固定的,通过减小pad电路的尺寸——即减小pad电路中PMOS和NMOS占用的硅片面积,就能够减小通过pad电路的电流,从而减小pad电路在信号翻转过程中产生的功耗。
但是,由于受到电路性能要求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地缩小pad电路的面积来减小功耗;此外,集成电路工艺发展到目前已经接近原子级尺寸,继续缩小尺寸来减小pad电路的面积将会带来成本的急剧增加。因此上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具有可操作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能够有效降低pad电路的功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包括: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OS和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MOS,PMOS的源极与电源相连,NMOS的源极与接地端相连,PMOS的漏极与NMOS的漏极相连;该装置还包括延时反相电路;
所述延时反相电路,用于当输入信号电平发生变化时,开始关断处于导通状态的MOS管,经过设定延时时间后,开始导通处于关断状态的MOS管。
所述延时反相电路包含一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所述输入端接收输入信号,一个输出端L1与PMOS的栅极相连,另一个输出端L2与NMOS的栅极相连;当输入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在输出端L2将输出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经过预设的延时时间TDel1后,在输出端L1将输出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当输入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在输出端L1将输出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经过预设的延时时间TDel2后,在输出端L2将输出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
所述延时反相电路,进一步在接收稳态输入信号时,在输出端L1和L2输出与输入信号反相的信号。
所述延时反相电路包括:与非门(NAND),或非门(NOR),延时器件(Del1)和(Del2),以及反相器(Inv1)和(Inv2);
与非门(NAND)的一个输入端(端口A1)与或非门(NOR)的一个输入端(端口B2)相连,接收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
与非门(NAND)的输出端(端口L1)与PMOS的栅极相连,端口L1还通过串联的延时器件(Del2)和反相器(Inv2),连接到或非门(NOR)的另一个输入端(端口B1);
或非门(NOR)的输出端(端口L2)与NMOS的栅级相连,端口L2还通过串联的延时器件(Del1)和反相器(Inv1),连接到与非门(NAND)的另一个输入端(端口A2)。
所述延时器件(Del1)的延时参数的范围为(0,TPi-H),所述延时器件(Del2)的延时参数的范围为(0,TPi-L);其中,TPi-H表示所述外部输入信号一个周期内的高电平持续时间,TPi-L表示所述外部输入信号一个周期内的低电平持续时间。
所述延时器件(Del1)的延时参数的范围为(TF,TPi-H),所述延时器件(Del2)的延时参数的范围为(TF,TPi-L);其中,TPi-H表示所述外部输入信号一个周期内的高电平持续时间,TPi-L表示所述外部输入信号一个周期内的低电平持续时间;TF为电平信号变化区域的时间宽度。
所述端口L1与PMOS的栅极之间进一步包括:
信号放大或调节电路,用于接收端口L1的信号,进行信号质量优化处理后,再输出到PMOS的栅极。
所述端口L2与NMOS的栅极之间进一步包括:
信号放大或调节电路,用于接收端口L2的信号,进行信号质量优化处理后,再输出到NMOS的栅极。
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实施例的这种减小功耗的装置,通过在输入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的过程中,将端口L2的输出信号首先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经过预设的延时时间后,再将端口L1的输出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以及在输入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的过程中,将端口L1的输出信号首先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经过预设的延时时间后,再将端口L2的输出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能够避免PMOS和NMOS的工作状态同时发生改变,从而有效缩短了PMOS和NMOS同时导通的时间,并因此降低了电路的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pad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减小功耗的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减小功耗的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路的输入信号Pi、端口L1、端口L2以及输出信号Po的波形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出信号Po与输入信号Pi在电平信号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根据现有技术可知,pad电路产生功耗的根本原因在于输入信号处于由0到1或由1到0的变化的过程中时,PMOS和NMOS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同时导通的情况,无法保持其中一个截止、另一个导通的状态,使得VDD和GND之间出现电流回路,从而产生功耗。容易理解,功耗的大小与PMOS和NMOS同时导通的时间长度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正比例关系。因此,通过减少PMOS和NMOS同时导通的时间长度,将能够有效降低pad电路的功耗。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如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延时反相电路,以及由NMOS和PMOS组成的CMOS驱动管;
所述延时反相电路包含一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所述输入端接收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其中一个(端口L1)与PMOS的G极相连,另一个输出端(端口L2)与NMOS的G极相连,PMOS的S极与电源相连,NMOS的S极与接地端GND相连,并在PMOS的D极与NMOS的D极相连处输出该装置的输出信号;
所述延时反相电路,用于在接收稳态输入信号时,在输出端L1和L2输出与输入信号反相的电平信号。即,当所述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保持低电平时,在端口L1和端口L2输出稳定的高电平输出信号,以及当所述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保持高电平时,在端口L1和端口L2输出稳定的低电平输出信号;
所述延时反相电路,还用于当输入信号电平发生变化时,开始关断处于导通状态的MOS管,经过设定延时时间后,开始导通处于关断状态的MOS管。因此,当所述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在端口L2将输出信号首先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经过预设的延时时间TDel1后,再在端口L1将输出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以及当所述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在端口L1将输出信号首先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经过预设的延时时间TDel2后,再在端口L2将输出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
容易理解,在数字电路中,能够实现设定功能的时序电路通常可以有多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仅举一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该示例,在本领域公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各种等效的变换,且所述各种等效变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所述延时反相电路的一种可能的组成结构如图3所示,具体包括:与非门(NAND),或非门(NOR),延时器件(Del1)和(Del2),以及反相器(Inv1)和(Inv2);
与非门(NAND)的一个输入端(端口A1)与或非门(NOR)的一个输入端(端口B2)相连,共同接收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
与非门(NAND)的输出端(端口L1)与PMOS的G极相连,端口L1还通过串联的延时器件(Del2)和反相器(Inv2),连接到或非门(NOR)的另一个输入端(端口B1);
或非门(NOR)的输出端(端口L2)与NMOS的G级相连,端口L2还通过串联的延时器件(Del1)和反相器(Inv1),连接到与非门(NAND)的另一个输入端(端口A2)。
为了便于说明所述延时反相电路在装置中的工作方式,图3中还进一步示出了延时反相电路在上述实施方式下,整个减小功耗的的电路结构图,下面将结合该图,对该电路的实际工作过程作进一步的详细分析,说明该电路如何工作并减小功耗:
首先,电路的输入信号为Pi,输出信号为Po;所述输入信号Pi连接到NAND的端口A1和NOR的端口B2,所述输出信号Po,为从PMOS的D极(同时也是NMOS的D极)引出的端口信号。
一、输入信号Pi稳定;
A)输入信号Pi=1时
当Pi=1时,NAND的输入端A1和NOR的输入端B2上的信号均为1。根据门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容易得到此时,当NOR的其中一个输入信号为1时,无论NOR的另一个输入端口B1上的输入信号如何,其输出端L2上得到的信号总是0;当L2上的信号为0时,根据NMOS的工作特性,可知此时NMOS管处于截止状态;
另一方面,当L2上的信号为0时,该信号经过Del1的延时和Inv1的反相后变为1输入到NAND的输入端A2上,同时,输入信号Pi=0输入到NAND的另一个输入端A1上,根据NAND的输入输出特性,容易得到此时NAND的输出端L1上的信号为0;当L1上的信号为0时,根据PMOS的工作特性,可知此时PMOS管处于导通状态。
可见,此时所述NMOS管截止、PMOS管导通时,输出信号Po=1。
B)输入信号Pi=0时
当Pi=0时,NAND的输入端A1和NOR的输入端B2上的信号均为0。根据门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容易得知,当NAND的其中一个输入信号为0时,无论NAND的另一个输入端口A2上的输入信号如何,其输出端L1上得到的信号总是1;当L1上的信号为1时,根据PMOS的工作特性,可知此时PMOS管处于截止状态;
另一方面,当L1上的信号为1时,该信号经过Del2的延时和Inv2的反相后变为0输入到NOR的输入端B1上,同时,输入信号Pi=0输入到NOR的另一个输入端B2上,根据NOR的输入输出特性,容易得到此时NOR的输出端L2上的信号为1;当L2上的信号为1时,根据NMOS的工作特性,可知此时NMOS管处于导通状态。
可见,此时所述PMOS管截止、NMOS管导通时,输出信号Po=0。
通过上述两种情况下电路工作状态的分析可知,当电路输入信号稳定时,同一时间点上电路中只有一个MOS管工作在导通状态下,因此不存在从VDD到GND的电流通路,从而电路功耗为0。
二、输入信号Pi进行变化时;
A)当输入信号Pi从1变为0时
根据前文分析,当Pi=1时,Po=1;
当Pi从1变为0时,NAND的输入端A1和NOR的输入端B2上的信号均为0。根据门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容易得知,当NAND的其中一个输入信号为0时,无论NAND的另一个输入端口A2上的输入信号如何,其输出端L1上得到的信号总是1,因此,此时L1上的信号首先从0变成1;
当L1上的信号由0变为1时,根据PMOS的工作特性,可知此时PMOS管由导通变为截止状态;
L1上的信号由0变为1后,该信号经过Del2的延时和Inv2的反相后变为0输入到NOR的输入端B1上,而输入信号Pi由1变为0后也已经输入到NOR的另一个输入端B2上,根据NOR的输入输出特性,容易得到此时NOR的输出端L2上的信号会由0变为1;
当L2上的信号由0变为1时,根据NMOS的工作特性,可知此时NMOS管由截止变为导通状态。
可见,此时所述PMOS管截止、NMOS管导通,输出信号Po相应地由1变为0。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上述PMOS管由导通变为截止的过程与NMOS管由截止变为导通的过程,并不是同时发生的。由于Del2的存在,NMOS发生状态变化的过程相比于PMOS进行状态变化的过程存在一个TDel2的延迟(TDel2为电路中延时器件Del2的延时参数)。因此该电路中,PMOS和NMOS同时导通的时间明显缩短,从而使得该电路功耗获得了显著的降低。
B)当输入信号Pi从0变为1时
根据前文分析,当Pi=0时,Po=0;
当Pi从0变为1时,NAND的输入端A1和NOR的输入端B2上的信号均为1。根据门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容易得知,当NOR的其中一个输入信号为1时,无论NOR的另一个输入端口B1上的输入信号如何,其输出端L2上得到的信号总是0,因此,此时L2上的信号首先从1变成0;
当L2上的信号由1变为0时,根据NMOS的工作特性,可知此时NMOS管由导通变为截止状态;
L2上的信号由1变为0后,该信号经过Del1的延时和Inv1的反相后变为1输入到NAND的输入端A2上,而输入信号Pi由0变为1后也已经输入到NAND的另一个输入端A1上,根据NAND的输入输出特性,容易得到此时NAND的输出端L1上的信号会由1变为0;
当L1上的信号由1变为0时,根据PMOS的工作特性,可知此时PMOS管由截止变为导通状态。
可见,此时所述PMOS管导通、NMOS管截止,输出信号Po相应地由0变为1。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上述NMOS管由导通变为截止的过程与PMOS管由截止变为导通的过程,并不是同时发生的。由于Del1的存在,PMOS发生状态变化的过程相比于NMOS进行状态变化的过程存在一个TDel1的延迟(TDel1为电路中延时器件Del1的延时参数)。因此该电路中,PMOS和NMOS同时导通的时间明显缩短,从而使得该电路的功耗获得了显著的降低。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路结构,能够通过在Pi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的过程中,将端口L2的输出信号首先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经过预设的延时时间后,再将端口L1的输出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以及在Pi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的过程中,将端口L1的输出信号首先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经过预设的延时时间后,再将端口L2的输出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避免了PMOS和NMOS工作状态同时发生改变,有效缩短了PMOS和NMOS同时导通的时间,从而降低了电路功耗。
其中,通过引入延时器件,能够避免PMOS和NMOS工作状态同时发生改变,从而能够缩短PMOS和NMOS同时导通的时间的原理,下面将进一步进行解释说明:
图4(a)示出了电路输入信号Pi、端口L1、端口L2以及电路输出信号Po的时序信号的波形示意图。
在图4(a)中,当Pi由0变为1时,根据前文分析可得,NOR的输出端L2上的信号首先由1变为0,L2上的信号经过Del1和Inv1之后输入到NAND的输入端,经过延时器件Del1的延时参数所确定的延时TDel1之后,信号L1由1变为0,相应地,此时电路输出信号Po由0变为1;
当Pi由1变为0时,根据图4(a)及前文分析易得,NAND的输出端L1上的信号首先由0变为1,L1上的信号经过Del2和Inv2之后输入到NOR的输入端,经过延时器件Del2的延时参数所确定的延时TDel2之后,信号L2由0变为1,相应地,此时电路输出信号Po由1变为0。
容易理解,只要存在延时时间,就能够减小PMOS和NMOS同时导通的时间长度,从而就能够减小由于电流引起的功耗。为了便于叙述,下面暂不区分延时器件Del1和Del2的延时参数,而统一将延时参数称为TDel,根据图4(a)可见,在Pi由0变为1的过程中:
首先,TDel>0,则电路功耗减小;
其次,TDel不能够无限增大,以图4(a)为例,假设TDel大于Pi的高电平持续时间(设为TPi-H),则容易发现,此时信号L1会一直保持高电平输出,相应的,此时输出信号Po则会始终保持低电平输出,即输入信号Pi的高电平会由于过长的延时时间而被电路“吃掉”,从而使得电路的逻辑出错。因此,在选择电路中使用的延时器件的延时参数TDel时,应当选择延时参数处于(0,TPi-H)的范围内的器件;
同理,在Pi由1变为0的过程中,为避免输入信号Pi的低电平由于过长的延时时间而被电路“吃掉”,从而使得电路的逻辑出错。因此,TDel的取值范围应当为(0,TPi-L),所述TPi-L表示Pi的低电平持续时间。
容易理解,对于占空比为50%的输入信号Pi,TPi-H=TPi-L;而对于占空比≠50%的输入信号Pi,则TPi-H≠TPi-L;相应地,TDel的取值范围也随着Pi占空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取值范围。
对于延时器件Del1和Del2,它们分别对应于上述分析过程中所得到的取值范围(0,TPi-H)和(0,TPi-L),在实际电路中,Del1和Del2的取值相互独立,可以在各自允许的取值范围内,根据应用需要自由选择合适的延时参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图4(b)示出了输出信号Po与输入信号Pi在电平信号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其中,横坐标Vi为Pi取非,纵坐标Po为输出信号;Vtn是NMOS的阈值电压,|Vtp|为PMOS阈值电压的绝对值;图中电平信号变化区域的电压宽度为{Vtn,VDD-|Vtp|}。对于实际的电路来说,电路工艺一旦确定之后,所述的Vtn和Vtp都是确定的值,从而所述电平信号变化区域的电压宽度{Vtn,VDD-|Vtp|}对应确定的时间长度(下文中称之为电平信号变化区域的时间宽度,用TF表示)。
根据图4(b)中示出的电平信号变化区域的时间宽度TF,结合上述图4(a)中的分析,容易得出,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
当TDel>TF时,电流完全消失,即此时PMOS和NMOS中的其中一个完全截止之后,另一个才开始导通。因此,容易得出,对于Del1和Del2而言,保证电流完全消失的取值范围分别为(TF,TPi-H)和(TF,TPi-L)。在实际电路中,可以在Del1和Del2各自允许的取值范围内,根据应用需要自由选择合适的延时参数,此处不再赘述。
可见,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还能够进一步在电平信号变化时,通过引入适当的延时器件,使得PMOS和NMOS中的一个在完全截止之后,另一个才开始导通,从而能够完全消除PMOS和NMOS同时导通的现象,从而大大降低电路功耗。
最后,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说明仅是结合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做的展示。例如图3所示的电路结构中,所述NOR和NAND门电路、延时器件Del1和Del2、以及反相器Inv1和Inv2,都可以使用等效的逻辑器件或电路模块实现;由于这些器件及电路均为本领域的常用公知概念,因此不应对实施例中的描述做局限于字面的理解。
同时,由于电路应用场合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下,可能上述电路并不总是以图3所示的方式整体应用在电路中,比如为了优化最终输出的信号Po的信号质量,还可以在端口L1与PMOS的G极之间加入用于优化信号质量的信号放大或调节等功能电路,以及在端口L2与NMOS的G极之间加入同样用于优化信号质量的信号放大或调节等功能电路。
因此,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精神和保护范围,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做出的等同变化或替换,都应视为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包括: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OS和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MOS,PMOS的源极与电源相连,NMOS的源极与接地端相连,PMOS的漏极与NMOS的漏极相连;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延时反相电路;
所述延时反相电路,用于当输入信号电平发生变化时,开始关断处于导通状态的MOS管,经过设定延时时间后,开始导通处于关断状态的MOS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反相电路包含一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所述输入端接收输入信号,一个输出端L1与PMOS的栅极相连,另一个输出端L2与NMOS的栅极相连;当输入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在输出端L2将输出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经过预设的延时时间TDel1后,在输出端L1将输出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当输入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在输出端L1将输出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经过预设的延时时间TDel2后,在输出端L2将输出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反相电路,进一步在接收稳态输入信号时,在输出端L1和L2输出与输入信号反相的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反相电路包括:与非门(NAND),或非门(NOR),延时器件(Del1)和(Del2),以及反相器(Inv1)和(Inv2);
与非门(NAND)的一个输入端(端口A1)与或非门(NOR)的一个输入端(端口B2)相连,接收来自外部的输入信号;
与非门(NAND)的输出端(端口L1)与PMOS的栅极相连,端口L1还通过串联的延时器件(Del2)和反相器(Inv2),连接到或非门(NOR)的另一个输入端(端口B1);
或非门(NOR)的输出端(端口L2)与NMOS的栅级相连,端口L2还通过串联的延时器件(Del1)和反相器(Inv1),连接到与非门(NAND)的另一个输入端(端口A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器件(Del1)的延时参数的范围为(0,TPi-H),所述延时器件(Del2)的延时参数的范围为(0,TPi-L);其中,TPi-H表示所述外部输入信号一个周期内的高电平持续时间,TPi-L表示所述外部输入信号一个周期内的低电平持续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器件(Del1)的延时参数的范围为(TF,TPi-H),所述延时器件(Del2)的延时参数的范围为(TF,TPi-L);其中,TPi-H表示所述外部输入信号一个周期内的高电平持续时间,TPi-L表示所述外部输入信号一个周期内的低电平持续时间;TF为电平信号变化区域的时间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口L1与PMOS的栅极之间进一步包括:
信号放大或调节电路,用于接收端口L1的信号,进行信号质量优化处理后,再输出到PMOS的栅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口L2与NMOS的栅极之间进一步包括:
信号放大或调节电路,用于接收端口L2的信号,进行信号质量优化处理后,再输出到NMOS的栅极。
CNA2008101342960A 2008-08-04 2008-08-04 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 Pending CN1013355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1342960A CN101335519A (zh) 2008-08-04 2008-08-04 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1342960A CN101335519A (zh) 2008-08-04 2008-08-04 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5519A true CN101335519A (zh) 2008-12-31

Family

ID=40197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342960A Pending CN101335519A (zh) 2008-08-04 2008-08-04 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3551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7008A (zh) * 2016-05-30 2016-10-12 深圳芯能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高压驱动电路的防贯通电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7008A (zh) * 2016-05-30 2016-10-12 深圳芯能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高压驱动电路的防贯通电路
CN106027008B (zh) * 2016-05-30 2018-11-13 深圳芯能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高压驱动电路的防贯通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47784B (zh) 一种高性能输出驱动电路
US10855280B2 (en) Input/output circuit and method
TWI283515B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djusting reference level
TWI574498B (zh) 電荷泵單元及電荷泵電路
CN103187963B (zh) 电平移位电路和使用电平移位电路的半导体器件
CN101795129B (zh) 上电复位电路
CN205028636U (zh) 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
CN209748522U (zh) 电压电平移位器
CN101034541B (zh) 电流驱动电路
CN108233895B (zh) 一种反相器及其驱动方法、移位寄存器单元、显示装置
US7705631B2 (en) Level shifter circuit
CN101741374B (zh) 无相位失真的电压电平转换器
CN114613335A (zh) 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面板
CN1312840C (zh) 带关断功能的施密特触发器
CN101335519A (zh) 一种减小功耗的装置
TW200818898A (en) Row driver circuitry for imaging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 of operation
JP2004112310A (ja) トランジスタ回路
CN103312313B (zh) 一种轨到轨使能信号的控制方法、电路及电平转换电路
CN103856207A (zh) 电平转换电路和电平转换方法
CN105429604A (zh) 放大电路
EP2538560B1 (en) A voltage level shift circuit
CN213402974U (zh) 电平转换电路及终端
CN115001477B (zh) 一种用于正负电压输入的信号接口电路
CN103795398A (zh) 输入缓冲电路
CN201616818U (zh) 可变电源电压接口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