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4891A -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4891A
CN101314891A CN 200810108675 CN200810108675A CN101314891A CN 101314891 A CN101314891 A CN 101314891A CN 200810108675 CN200810108675 CN 200810108675 CN 200810108675 A CN200810108675 A CN 200810108675A CN 101314891 A CN101314891 A CN 101314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aforementioned
cutting knife
button hole
sewn o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0867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14891B (zh
Inventor
村井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14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48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14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48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06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sewing buttonhol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05B19/0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可以实现被缝制物的定位作业的容易化。缝纫机具有:布料进给机构,其使载置于进给台上的布料向规定方向进给;布料切断机构,其具有隔着进给台上下相对配置的切刀支承部及布料切刀、和在上下方向驱动该切刀支承部的布料切断脉冲电动机;针摆动机构,其使缝针与由布料进给机构进行的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而摆动;控制部,其控制前述各结构,在布料上形成纽扣孔,同时在该纽扣孔的周围形成锁边线迹;照相机单元,其设置在进给台的载置面的下方,从下方拍摄载置在该进给台上的布料;以及操作面板,其显示由该照相机单元拍摄的布料图像。通过确认在操作面板上显示的布料花纹并进行布料的定位,实现布料定位作业的容易化。

Description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形成纽扣孔的布料切断机构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在被缝制物即布料上形成纽扣孔用的切口,并对该切口实施锁边缝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具有:布料切断机构,其利用隔着布料而上下配置的一对布料切断切刀和切刀支承部(图示省略),在载置于进给台上的布料上,形成圆头钮扣孔(参照图22(a))用的切口;布料进给机构,其保持该布料,同时沿着由前述布料切断机构形成的圆头钮扣孔的形状,在XY方向(水平方向)上使布料进给;针摆动机构,其使缝针(图示省略)在与由该布料进给机构进行的布料进给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摆动;针驱动机构,其与由该针摆动机构进行的缝针的摆动同步地,上下驱动缝针;以及打环器机构,其与针驱动机构及针摆动机构协同动作,形成锁边线迹。
并且,通过与由布料进给机构进行的布料移动一致地,使针驱动机构、针摆动机构及打环器机构一体地水平回转,沿着圆头状的纽扣孔的边缘部,实施锁边缝制。
例如,在作为主布料的花纹,具有图20(b)所示的条纹状或图20(c)所示的格子状的线的布料上,形成纽扣孔的情况下,优选以与外露在主布料的外表面侧的线平行或正交的方式,形成纽扣孔。
但是,在用上述现有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实施锁边缝制的情况下,因为是以使载置于进给台的布料的下表面侧、即与该进给台的布料载置面接触的一侧为外表面侧的方式形成线迹,所以当在进给台上载置布料时,必须以使主布料的外表面(花纹面)向下,使主布料的反面向上的方式放置布料。因此,很难从操作者的站立位置的上方确认载置在进给台上的布料的准确的方向或位置,存在布料定位麻烦的问题。
在这里,当进行载置于进给台上的布料的定位时,考虑以从外表面侧向在载置在进给台上的状态下成为上面侧的主布料反面侧折叠而连续的花纹或线(参照图21(b))为基准,进行布料的定位,但纽扣孔附近的布料端部并不必须限定为直线,在外表面侧的线与反面侧的线未精确重合的情况下,可能会在纽扣孔与外表面侧的花纹间产生偏差。因此,目前通过沿着外表面侧的线预先实施临时缝制或钉入记号针,以出现在内侧的临时缝制的线迹或记号针为基准,确定纽扣孔的形成位置,即进行布料定位。
专利文献1:特开平4-264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因为在对布料实施临时缝制的情况下,拆掉该临时缝制的线迹很麻烦,另外,在钉入记号针的情况下,将该记号针拔出也很麻烦,同时,布料会松弛,所以不宜形成纽扣孔用的切口。也就是说,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存在工时增加,布料定位麻烦,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纽扣孔锁边工序中的被缝制物的定位作业的容易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具有:线迹形成机构,其利用缝针的上下移动形成线迹;布料进给机构,其具有载置台,该载置台载置被缝制物以使其与前述针的上下移动路径正交,该布料进给机构可以在规定方向上输送前述载置的被缝制物;布料切断机构,其切断利用前述布料进给机构输送至切断位置的被缝制物而形成纽扣孔;以及控制单元,其控制前述各结构,在被缝制物上形成纽扣孔,并在纽扣孔的周围形成锁边线迹,其特征在于,具有:摄像单元(40),其设置在前述载置台的布料载置面的下方,从下方拍摄载置于前述载置台上的被缝制物;以及显示单元(50),其显示由前述摄像单元拍摄的被缝制物的图像。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前述显示单元,可以在其表面上显示与纽扣孔形成位置相对应的第1基准标记(59)。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前述第1基准标记,是表示利用前述布料切断机构在前述被缝制物上形成的纽扣孔形状的图像。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至3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前述显示单元,在其表面上显示与前述被缝制物的端部位置相对应的第2基准标记(58)。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前述布料切断机构具有布料切刀、及在其上方与其相对配置并可上下移动的切刀支承部,前述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具有:支撑体,其保持前述摄像单元和前述布料切刀;以及驱动单元,其可以使前述支撑体移动,以使前述布料切刀及前述摄像单元交互地与切刀支承部的下降位置相对。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前述布料切断机构具有切刀支承部、及在其上方与其相对配置并可上下移动的布料切刀,前述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具有:支撑体,其保持前述摄像单元和前述切刀支承部;以及驱动单元,其使前述支撑体可以移动,以使前述切刀支承部及上述摄像单元交互地与布料切刀的下降位置相对。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2或3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位置校正输入单元,其用于校正前述第1基准标记的显示位置。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位置校正输入单元,其用于校正前述第2基准标记的显示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可以利用摄像单元从下方拍摄载置于载置台上的被缝制物,并且,将其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上。也就是说,当在载置台上载置被缝制物而进行纽扣孔的定位时,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操作者可以观察显示在显示单元上的图像,从而可以容易地识别该被缝制物与载置台接触一侧的表面。因此,当进行被缝制物的定位时,不需要折叠该被缝制物而确认花纹的方向,或者进行临时缝制或钉入记号针而标记纽扣孔用的标志,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定位。由此,因为可以减少被缝制物定位所需的工时及作业时间,所以可以实现定位的容易化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可以得到与技术方案1相同的效果,同时,因为通过以在显示单元的表面上显示的与纽扣孔形成位置相对应的第1基准标记作为指标,对被缝制物进行定位,从而可以进行纽扣孔位置和主布料的花纹等的状态对比,所以可以容易地进行在载置台上载置被缝制物时的定位作业,同时,可以获得不损害缝制品的设计而提高商品品质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可以得到与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相同的效果,同时,因为使得前述第1基准标记为纽扣孔形状,所以可以将主布料定位在与纽扣孔形状相对应的位置,并且,可以容易且精确地进行被缝制物的定位,同时,可以获得不损害缝制品的设计,提高商品品质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可以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3所述的发明相同的效果,同时,因为在显示单元的表面上,显示与相对于纽扣孔的被缝制物的端部位置所对应的第2基准标记,所以,通过使被缝制物的端部与在显示单元上显示的端部位置一致,可以很容易地将该被缝制物定位。另外,例如即使在载置于载置台上的被缝制物中的与载置台接触的面为单色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定位,此外,因为还可以在确认端部位置和纽扣孔形成位置的同时进行定位,所以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定位。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可以得到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相同的效果,同时,通过使摄像单元和布料切刀相邻配置并设置在支撑体上,利用驱动单元,经由支撑体使其交互地向切刀支承部的下降位置移动,则在缝制时,可以利用布料切刀和切刀支承部形成纽扣孔,同时,当使摄像单元与切刀支承部的下降位置即切断位置相对配置时,可以在拍摄切断位置附近的被缝制物的同时进行被缝制物的定位作业,可以容易且准确地进行定位作业。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可以得到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相同的效果,同时,通过利用驱动单元,使摄像单元和切刀支承部交互地向布料切刀支承部的下降位置移动,可以在缝制时,利用布料切刀和切刀支承部形成纽扣孔,同时,当使摄像单元与切刀支承部的下降位置即切断位置相对配置时,可以在拍摄切断位置附近的被缝制物的同时进行被缝制物的定位作业,从而容易且准确地进行定位作业。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可以得到与技术方案2或3所述的发明相同的效果,同时,可以在显示单元的画面上,将与纽扣孔形成位置相对应的第1基准标记,显示在操作者容易识别纽扣孔的位置关系的所期望的位置上,以实现被缝制物的定位作业的容易化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可以得到与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相同的效果,同时,可以在显示单元的画面上显示与布料端部相对应的第2基准标志,以使其成为操作者容易识别布料端部的位置关系的所期望的位置,实现被缝制物的定位作业的容易化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另外,在显示与纽扣孔位置和布料端部位置这二者相对应的基准标记的情况下,可以显示为与纽扣孔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外观构造的概略斜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回转机构的概略斜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进给机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进给机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要部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6是从图5的A方向观察的图,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要部结构的概略正面图。
图7是从图5的B方向观察的图,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要部结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缝纫机的动作(拍摄位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缝纫机的动作(切断位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要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从图13中的C方向观察的概略结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缝纫机的动作(拍摄位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要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从图17中的D方向观察的概略结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在被缝制物的表面(外表面)出现的各种花纹的示意图。(a)表示单色,(b)表示条状花纹,(c)表示格子状花纹。
图21是表示在被缝制物上形成的纽扣孔的形成位置和花纹间的关系的示意图。(a)表示表面(身体外表面侧),(b)表示反面(翻边)。
图22(a)是表示圆头钮扣孔的概略图,(b)是表示直线状纽扣孔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22,对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所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附加了为了实施本发明而在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并不是将发明的范围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图示例。另外,在以下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各图中,以XYZ轴为基准确定缝纫机1的各部分的方向。在将缝纫机1设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下,Z轴方向表示成为铅直方向的上下方向,Y轴方向表示与臂部5的长度方向一致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表示水平且正交于Y轴方向的左右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整体结构)
在图1中,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以下简称为缝纫机1)是下述的缝纫机,即,在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上,形成例如如图22(a)所示的具有直线部L和大致圆形的水滴状部Q的所谓圆头钮扣孔、或如图22(b)所示的直线状钮扣孔等的纽扣孔用的切口,同时对该切口的边缘实施锁边缝制。
该缝纫机1具有:缝纫机架2;布料进给机构10,其具有在该缝纫机架2的底座部3上方载置布料的作为载置台的进给台11,并可以在XY方向(规定方向)上输送载置于该进给台11上的布料;布料切断机构20,其具有隔着进给台11而上下相对地分别配置的切刀支承部27及布料切刀21(参照图3~图7);针摆动机构,其使缝针9与由布料进给机构10确定的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而摆动;未图示的针驱动机构,其与由针摆动机构引起的缝针9的摆动同步,上下驱动该缝针9;打环器机构60(参照图2~图4),其与针驱动机构及针摆动机构协同动作,形成锁边缝制的线迹;作为摄像单元的照相机单元40(参照图4~图7),其设置在进给台11的载置面的下方,从下方拍摄载置于该进给台11上的布料;操作面板50,其具有显示由该照相机单元40拍摄的布料图像的作为显示单元的显示部50a,和用于由操作者进行各种设定的操作部50b;以及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部70,其控制前述各结构,在布料上形成纽扣孔,同时,在该纽扣孔的周围形成锁边线迹。由前述针摆动机构、针驱动机构及打环器机构60构成线迹形成机构。
下面,详细地说明各部分。
(缝纫机架)
缝纫机架2如图1所示,具有:底座部3,其载置在缝纫机工作台上;纵向机体部4,其从该底座部3向上方直立设置;以及臂部5,其从该纵向机体部4的上部,向前方(Y轴方向)延伸出,在正面观察该缝纫机架2外形形成为大致コ字状。在臂部5内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沿着X轴方向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利用缝纫机电动机8(参照图11)使其旋转的未图示的缝纫机主轴。
(针驱动机构)
未图示的针驱动机构具有公知的构造,其支撑在下端保持缝针9的针棒,使其与缝纫机主轴联动而上下移动,同时,使其可以以沿着X轴方向的轴为中心自由摆动。
(针摆动机构)
未图示的针摆动机构,配置在缝纫机架2的臂部5内,对应于缝纫机主轴的旋转,经由偏心凸轮及连杆部件,向针棒施加摆动力。该针摆动机构经由图2所示的回转机构30,与后述的打环器机构60连结。
如图2所示,回转机构30利用与控制部70连结的回转用脉冲电动机31的驱动,经由带轮37、38及传送带32,向打环器机构60施加回转力,同时,从传送带32,经由带轮35、轴34、带轮36、39及传送带33,向针摆动机构施加旋转力。并且,在垂直地支撑针棒9a的状态下,以与该针棒9a同轴的沿着Z轴方向的轴为中心,使针摆动机构和打环器机构60联动,向同一个方向同时回转。
另外,针摆动机构通过使缝针9相对于利用后述的布料进给机构10输送的布料,在与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摆动,除了直线部L以外,形成图22(a)所示的圆头钮扣孔的水滴状部Q或图22(b)所示的直线状纽扣孔的端部的放射状的线迹,形成纽扣孔用的锁边线迹。
(打环器机构)
打环器机构60未详细地图示,其具有配置在针板下方的左右一对打环器和拉线器的公知的结构。左右打环器与缝针9的上下移动同步地左右摆动,与该左右打环器的摆动运动同步,左右拉线器进行开闭运动。并且,打环器机构60通过在圆头钮扣孔的水滴状部Q等的缝制时,利用回转机构30与缝针9及针摆动机构联动而进行回转,与进行上下移动及摆动的缝针9协同动作,形成放射状的线迹,对纽扣孔实施锁边缝制。
(布料进给机构)
布料进给机构10,如图3及图4所示,具有:作为载置台的进给台11,其以与缝针9的上下移动路径正交的方式载置被缝制物;作为进给驱动单元的X轴脉冲电动机12及Y轴脉冲电动机13(参照图11),其在水平面内使该进给台11在XY方向上移动;以及压脚机构14,其从上方按压载置于进给台11上的布料。
进给台11设置在底座部3上表面的落针位置侧,为中空箱型的可水平移动的载置台。在该进给台11上搭载压脚机构14,由压脚机构14按压载置于该进给台11的上表面的布料,在该状态下,利用X轴脉冲电动机12及Y轴脉冲电动机13的驱动,使压脚机构14逐渐地向前后左右(水平方向)移动。
另外,进给台11,其底部在俯视观察时呈朝向纵向机体部4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以可以在避免与配置在与缝针9相对的底座部3的落针位置处的打环器机构60、或与该打环器机构60相邻的布料切断机构20的干涉的同时,在XY方向上移动。
在进给台11的上表面设置压脚板11a、11a,从操作者的作业位置侧即臂部5的前端侧观察,其被分割为左右部分,以避开缝针9的落针位置或布料切刀21(参照图3)。在各压脚板11a、11a的纵向机体部4侧的端部(图3中的右端),分别配置一对压脚机构14,其通过与该各压脚板11a、11a的协同动作而夹持布料。另外,如图5所示,各压脚板11a、11a的布料切刀21侧的X轴方向两侧端部,设置足够的间隙,以不会妨碍切刀支承部27向布料切刀21的重合。
X轴脉冲电动机12及Y轴脉冲电动机13,与后述的控制部70电气连接,根据来自该控制部70的控制信号,沿着设置在底座部3内的未图示的驱动带及X方向、Y方向的各引导轴,将进给台移动定位在任意的XY坐标位置。
压脚机构14具有:压脚腕15,其基端部以沿着X轴方向的轴为中心,与进给台11的上部可自由转动地连结;压脚16,其与该压脚腕15的另一端连结;以及驱动用气缸17(图11),其通过使压脚腕15摆动而上下驱动压脚16。该压脚机构14通过对应于来自后述的控制部70的输出信号,使电磁阀17a(图11)开闭,从而使压脚驱动用气缸17伸缩。并且,压脚机构14在由压脚腕15的前端(另一端)支撑的压脚16下降时,从上方按压布料,另外,根据存储在后述的控制部70中的程序,在缝制开始之前及缝制动作结束时,使压脚16上升,以不妨碍布料的出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缝纫机1上,设置未图示的压脚开关,其用于使该压脚机构14动作。
(布料切断机构)
布料切断机构20如图3~图7所示,在进给台11的U字部之间,与上述的打环器机构60并列设置,且相对于该打环器机构60,搭载到纵向机体部4侧的底座部3的上表面上。该布料切断机构20具有:布料切刀21,其具有圆头钮扣孔用的刀尖;作为支撑体的切刀上支撑体22,其保持该布料切刀21和照相机单元40;切刀下支撑体24,其支撑该切刀上支撑体22,使其可以沿着X轴方向移动;切刀支承部27,其设置在与布料切刀21相对的臂部5的前端下部,被支撑为可以向布料切刀21上下移动;以及作为布料切断驱动单元的布料切断脉冲电动机26(参照图11),其相对于利用上述布料进给机构10传输至切断位置(后述)的布料,在上下方向上驱动切刀支承部27,当布料切刀21与切刀支承部27重合时,切断布料而形成纽扣孔。
切刀下支撑体24如图7所示,利用固定螺栓24a安装在底座部3的上表面上。在该切刀下支撑体24的上表面,沿着X轴方向设置切刀下支撑体楔形部25。并且,在该切刀下支撑体24的上侧,设置沿着该切刀下支撑体楔形部25滑动的切刀上支撑体22,其可以沿着X轴方向自由地水平移动。
在切刀上支撑体22的下表面,设置切刀上支撑体楔形槽部23,其沿着X轴方向与上述切刀下支撑体楔形部25嵌合,可以自由摆动。如图5~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切刀上支撑体楔形槽部23成为燕尾槽形,其与成为燕尾状的上述切刀下支撑体楔形部25嵌合。也就是说,切刀上支撑体22,通过使上述切刀上支撑体楔形槽部23与切刀下支撑体楔形部25嵌合,限制上下方向的移动,同时,其不会从切刀下支撑体24的上表面脱离,而是设置为可以沿着X轴方向自由滑移。由此,搭载到该切刀上支撑体22上的布料切刀21和照相机单元40,与切刀上支撑体22一体地,不改变高度,而仅在X轴方向上移动。
布料切刀21利用图5及图6所示的固定板21a和固定螺栓21b,及图5及图7所示的切刀止动器21c和固定螺栓21d,可以自由拆卸地固定在切刀上支撑体22上。该布料切刀21,如图4~图7所示,沿着Y轴方向配置,配置为其刀尖21e向上,该刀尖21e与进给台11的上表面即载置面大致为相同高度而成为水平。另外,该布料切刀21配置为,如图3所示,在使由压脚腕15、15支撑的左右一对压脚16、16下降时,位于各压脚16、16之间。
切刀支承部27,由设置于臂部5上的未图示的连杆机构支撑,可以上下移动。该切刀支承部27,利用配置于臂部5内的布料切断脉冲电动机26的驱动,经由上述连杆机构而上下驱动。并且,切刀支承部27在规定的定时,向设置在底座部3上方的布料切刀21下降,利用与该布料切刀21的协同动作,在布料上形成圆头钮扣孔。
布料切断脉冲电动机26与后述的控制部70电气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70的信号,在规定的定时进行正反旋转。由此,经由连杆机构,向布料切刀21施加用于进行上下移动的驱动力。
(照相机单元)
照相机单元40如图4~图7所示,具有:照相机模块41,其拍摄载置于进给台11上的布料的下表面;作为照明单元的照明装置46,其照射用于由该照相机模块41拍摄布料下表面的光;以及作为驱动单元的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其可以使该照相机单元40和上述的布料切刀21,移动至切刀支承部27的下降位置,即与下降的切刀支承部27相对的位置。
照相机模块41,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摄像机,如图5~图7所示,其相对于布料切刀21,接近X轴方向的侧方而并列设置,以使拍摄用的镜头41a朝向上方的状态将其安装在上支撑体22的上表面,以可以从下方拍摄位于前述布料切刀21上方的布料的切断位置。该照相机模块41利用电缆42,与设置在缝纫机工作台下方的未图示的控制箱内的控制部70(参照图11)连接。
照明装置46配置在照相机模块41的侧方附近,利用螺栓48在底座部3的上表面安装在上部配置有作为发光部件的LED灯49的壳体47,以可以照射上方的状态设置。具体地说,LED灯49从下方侧照射位于切刀支承部27的下降位置即布料切刀21的上方的布料,以照射切断位置的布料的下表面侧。该照明装置46利用电缆49与前述控制部70连接。
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利用固定螺栓43a固定在前述切刀下支撑体24上。该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的气缸臂44,其前端固定在切刀上支撑体22上,设置为可以沿着X轴方向进退。另外,使前进用或后退用的两根空气管43c、43c,与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连接,各空气管43c、43c与电磁阀45(参照图11)连接。并且,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对应于根据来自控制部70的控制信号的电磁阀45的开闭,使前述切刀上支撑体22向X轴方向进行进退移动。
并且,在前述气缸臂44位于最后退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照相机单元40构成为,使布料切刀21配置在与切刀支承部27的下降位置相对的位置,使照相机模块41退避到其侧方。另一方面,在前述气缸臂44配置在最前进位置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前述照相机模块41的镜头41a被配置在与切刀支承部27的下降位置正对的位置。也就是说,照相机单元40,可以利用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的驱动,经由切刀上支撑体22进行移动,以使布料切刀21和照相机模块41交互地与切刀支承部27的下降位置正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移动照相机单元40的驱动源(驱动单元),使用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气缸),但例如也可以使用螺线管或脉冲电动机等致动器作为驱动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一个驱动源(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经由切刀上支撑体22,使布料切刀21和照相机模块41移动,但也可以采用分别利用单独的驱动源使其移动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壳体47,将照明装置46固定在底座部3的上表面,但也可以构成为,例如,以与照相机模块41并列的方式,固定在切刀上支撑体22上,利用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的驱动,使其与布料切刀21及照相机模块41一起在X轴方向上移动。
(操作面板)
操作面板50经由安装板50c,固定在缝纫机架上,其使得在缝纫机面部侧作业的操作者容易观察,且不会妨碍作业。该操作面板50利用未图示的电缆,与控制箱内的控制部70连接。作为显示部的该操作面板50如图8所示,具有:液晶画面52,其显示缝纫机1的各种设定信息,同时显示利用照相机单元40拍摄的布料的图像;操作键组57a,其进行缝纫机1的各种设定;以及操作键组57b,其用于调整所显示的布料图像的显示状态。
液晶画面52为设置在壳体51的大致中央部的大致长方形的显示画面,以使该画面内的上下方向与缝纫机1的Y轴方向相对应的方式显示图像。具体地说,成为液晶画面52的下方侧表示底座部3的前端侧,液晶画面52的上方侧表示底座部3的纵向机体部4侧的状态。也就是说,该液晶画面52以观察该液晶画面52的操作者容易直观地识别的状态,显示从操作者站立的位置即缝纫机面部侧观察的布料的配置。在该液晶画面52上,显示利用照相机单元40拍摄的布料下面侧的图像。
操作键组57b设有:模式键53,其用于切换图像调整的命令;正(+)键55及负(-)键56,其用于在各种模式下变更数值;以及重置键54,其用于重置变更后的命令或数值。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面板50,在液晶画面52的画面上即表面上,利用后述的控制部70,显示成为在进给台11上载置布料时的基准的、作为基准标记的布料端部标记58或圆头钮扣孔标记59。
布料端部标记58如图8所示,在液晶画面52的上部,显示为横向(图8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该布料端部标记58,是在液晶画面52的表面上设定与纽扣孔相对应的布料端部位置的端部位置设定标记,作为与从布料反面侧(翻边侧)观察的布料端部(参照图21(b))一致的基准线起作用,由此使得载置在进给台11的上表面上的布料的定位容易。
圆头钮扣孔59如图8所示,在液晶画面52的大致中央部,沿着画面的上下方向显示圆头钮扣孔形状。该圆头钮扣孔标记59是表示利用布料切断机构20在布料上形成的圆头钮扣孔的形成位置的图像,与其形成位置相对应,上端的圆头的水滴状部Q(参照图22(a))从上述布料标记58分离规定距离而显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面板50上,利用模式键53、加键55及减键56,可以将上述布料端部标记58在上下方向及斜方向任意地变更位置或斜率而显示。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的操作键组57b,作为用于校正布料端部标记58的显示位置的布料端部显示位置校正输入单元起作用。另外,操作面板50利用上述模式键53、加键55及减键56,将圆头钮扣孔标记59在画面横向、纵向上进行变更位置,此外,还可以在任意的斜方向上变更斜率并显示。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的操作键组57b,作为用于校正圆头钮扣孔标志的显示位置的圆头钮扣孔显示位置校正单元起作用。而且,圆头钮扣孔标志59,例如可以是其一端(图8中的上端)表示圆头钮扣孔的顶点的这种沿着液晶画面52内的上下方向的直线状的标记,也可以是表示圆头钮扣孔的水滴状部Q的圆(圆形标记),或者,是表示水滴状部Q的中心的十字标记。
另外,操作面板50还具有操作键组57a(参照图1、图11),其作为用于由作业者进行对缝纫机1的各种设定操作、或各种数据等的输入操作的输入单元起作用,其显示在显示部52a显示的光标或指针,或在进给台11及显示部52a,显示此时必需的信息。而且,在操作面板50上,经由各个键设定输入的各种数据,输出至后述的控制部70,存储在后述的EEPROM 74中。
(控制部)
下面,根据图11,对缝纫机1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缝纫机1的电气结构的控制框图。如图11所示,控制部70具有CPU 71、ROM 72、RAM 73、EEPROM 74及I/O接口75,构成其主要部分。经由总线,ROM 72、RAM 73、EEPROM 74及I/O接口75与CPU 71连接。
CPU 71对应于从操作踏板6输入的操作信号、从操作面板50输入的各种设定、各种数据等,按照存储在ROM 72中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用的各种控制程序、和存储在EEPROM 74中的各种数据,集中控制各部分的动作处理,将其处理结果存储在RAM 73内的工作区域中,同时,根据需要,将通过操作面板50的操作而输入的各种数据或存储在RAM 73中的处理结果,存储在EEPROM 74中。并且,CPU 71控制构成缝纫机1的各部分的驱动。
在ROM 72中,收容并存储用于缝纫机1进行通常的纽扣孔锁边缝制的控制程序(通常缝制程序)或与各种缝制相关的设定数据,及驱动上述各致动器8、12、13、17、26而形成期望的线迹的基本缝制程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ROM 72中存储下述程序,其用于在操作面板50的液晶画面52上,显示由照相机单元40拍摄的布料的图像、以及布料端部标记58及圆头钮扣孔标记59。
在RAM 73中设置各种工作区域或计数器等,作为缝制动作中的工作区域(作业区域)使用。
在EEPROM 74中,存储与多个线迹图案相关的缝制数据,其用于使缝针9或进给台11动作,以形成各种线迹形状。各种缝制数据按照进行处理的顺序,存储缝制命令、空进给命令、切线命令等多种命令,和与执行这些命令所需的控制量相关的数据(例如线迹长度、主轴电动机旋转速度、线迹长度(X方向)-主轴旋转速度表、线迹长度(Y方向)-主轴旋转速度表等)。也就是说,缝制命令设定每一针的由X轴脉冲电动机12及Y轴脉冲电动机13引起的布料进给量(线迹长度),空进给命令设定不伴随缝制的由X轴脉冲电动机12及Y轴脉冲电动机13引起的布料进给量,切线命令设定切线用气缸18的电磁阀18a的驱动指令。并且,CPU 71如果读取该缝制数据,则依次执行命令,驱动X轴脉冲电动机12及Y轴脉冲电动机13,使布料向规定的位置移动,或在移动至规定位置的布料上进行缝针9的落针,或在进行由一系列的运针之后进行缝线的切断,从而进行动作控制,以执行在一个缝制数据中设定的一系列缝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EEPROM 74中存储与基准标记校正值相关的数据,其用于在液晶画面52的规定位置,显示作为基准标记的布料端部标记59或圆头钮扣孔标记59。该基准标记校正值例如是与下述校正值相关的数据,该校正值用于在液晶画面52上,使与由照相机模块41得到的拍摄图像重叠显示的基准标记58或圆头钮扣孔标记59的显示位置,从预先设定的位置(例如参照图8),对应于来自操作键组57b的输入操作,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偏移(使其移动)地显示。此外,基准标记校正值用于使在液晶画面52上显示的基准标记58或圆头钮扣孔标记59,例如从基准位置倾斜或旋转而倾斜显示。
缝纫机电动机8经由缝纫机电动机8用的驱动器8a与I/O接口75连接。该缝纫机电动机8从检测该缝纫机电动机8的转速的编码器向控制部70输入检测信号,从而可以进行反馈控制。另外,检测缝针9上升的未图示的缝针上位置传感器与驱动器8a连接,利用控制部70计数由缝针9形成线迹时的缝针数。
另外,X轴脉冲电动机12及Y轴脉冲电动机13分别经由驱动器12a及13a与I/O接口75连接,同时,连接用于检测这两个脉冲电动机12、13的原点位置的X轴原点传感器12b及Y轴原点传感器13。X轴脉冲电动机12及Y轴脉冲电动机13是根据缝制数据(线迹图案)使进给台11在XY方向上移动的驱动单元,X轴传感器12b及Y轴传感器13b分别是检测作为驱动单元的X轴脉冲电动机12及Y轴脉冲电动机13的原点位置的传感器,分别配置在底座部3内。
另外,回转用脉冲电动机31经由驱动器31a与I/O接口75连接,同时,连接用于检测回转用脉冲电动机31的原点位置的原点传感器31b。由此,CPU 71执行存储在ROM 72中的通常缝制程序等的圆头钮扣孔用程序,在规定的定时,以规定量驱动回转用脉冲电动机31。
另外,布料切断脉冲电动机26经由驱动器26a与I/O接口75连接,同时连接用于检测布料切断脉冲电动机26的原点位置的原点传感器26b。由此,CPU 71执行存储在ROM 72中的通常缝制程序等的圆头钮扣孔用程序,在规定的定时,以规定量驱动布料切断脉冲电动机26。
另外,切线用气缸18经由驱动器18b及电磁阀18a与I/O接口75连接。并且,CPU 71根据存储在ROM 72中的通常缝制程序等的圆头钮扣孔用程序,经由驱动器18b,在规定的定时,对电磁阀18a进行开关切换,从而使切线用气缸18动作,进行切线。
另外,压脚驱动用气缸17经由驱动器17b及电磁阀17a与I/O接口75连接。并且,CPU 71根据存储在ROM 72中的通常缝制程序等的圆头钮扣孔用程序,经由驱动器17b,在规定的定时,对电磁阀17a进行开关切换,从而使压脚驱动用气缸17动作,进行布料按压。
另外,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经由驱动器45a及电磁阀45与I/O接口75连接。并且,CPU 71根据存储在ROM 72中的通常缝制程序等的圆头钮扣孔用程序,经由驱动器45a,在规定的定时,对电磁阀45进行开关切换,从而使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动作,使照相机单元40移动。
并且,如果控制部70检测到来自操作踏板6或操作面板50及未图示的各种传感器的信号,则CPU 71根据存储在ROM 72或EEPROM 74中的各种控制程序,以RAM为作业区域,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向进行缝制动作的各致动器8、12、13、17、26输出用于驱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控制部70统一地集中控制,以在规定的定时,驱动各致动器8、12、13、17、26。
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控制部70,作为在液晶画面52内的规定位置显示作为基准标记的布料末端标记58的布料端部显示控制单元起作用。另外,CPU 71作为在液晶画面52内的规定位置显示作为基准标记的圆头钮扣孔标记59的圆头钮扣孔显示控制单元起作用。
(第一实施方式:动作说明)
下面,根据图12所示的流程图,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缝纫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接通缝纫机1的主电源,使其成为电源开启的状态(步骤S1)之后,如果检测到设置在操作面板50上的未图示的准备键被按下而开启(步骤S2),则CPU 71对设置在缝纫机1的各部分中的脉冲电动机(例如,X轴脉冲电动机12、Y轴脉冲电动机13及布料切断脉冲电动机26等)的进行原点检索,进行各原点的初始化(步骤S3)。此时,将布料切刀21配置在图10所示的缝制位置。然后,CPU 71判断是否利用设置在操作面板50上的未图示的设定开关,将照相机模块41设定为开启,从而成为有效状态(步骤S4)。
在步骤S4中照相机模块41有效的情况下(步骤S4:是),CPU71进行下述控制,即,开启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的电磁阀45(步骤S5),然后开启照明装置46(步骤S6),然后,利用操作面板50显示照相机模块41的拍摄图像(步骤S7)。此时,通过开启电磁阀45,驱动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使气缸臂44向前进方向(图9及图10中的左方)移动。与之伴随,切刀上支撑体22,沿着切刀下支撑体楔形部25及切刀上支撑体楔形槽部23,移动至成为布料设置位置的最前进位置(参照图9),经由该切刀上支撑体22,将照相机模块41配置在布料的切断位置,即切刀支承部27的相对位置(参照图9)。在该状态下,由照相机模块41拍摄的图像显示在操作面板50的液晶画面52上。
在这里,如果操作者在进给台11的上表面载置布料,则载置在进给台11上的布料中,由布料切刀21和切刀支承部27进行的布料的切断位置的下表面侧,即身体表面侧的图像(影像),从设置在各压脚板11a、11a之间的间隙W(参照图6),由照相机模块41拍摄,显示在操作面板50的液晶画面52上。另外,因为在液晶画面上显示成为载置布料时的定位基准的布料标记58及圆头钮扣孔标记59,所以以上述各标记58、59为基准,操作者进行布料定位。
在布料定位完成后,如果检测到由缝纫机1的操作者将未图示的压脚开关压下,则CPU 71进行下述控制,即,经由驱动器17b及电磁阀17a,驱动压脚驱动用气缸17,从而使压脚腕15及压脚16下降(步骤S8)。由此,布料被夹持在压脚16和进给台11之间,该布料以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被保持。另外,CPU 71进行控制,以在步骤S8中驱动压脚驱动用气缸17之后,关闭电磁阀45,使气缸臂44后退至最后退位置(步骤S9)。与之伴随,经由切刀上支撑体22,将布料切刀21配置在切断位置(参照图10),使其成为可以缝制状态。
然后,CPU 71进行下述控制,即,结束照相机模块41的拍摄图像向操作面板50的显示(步骤S10),关闭照明装置45(步骤S11)。在该阶段,在液晶画面52上显示通常的设定画面。然后,CPU 71进行压脚开关是否再次被按下的判断(步骤S12)。在该步骤S12中,如果检测到压脚开关再次被按下(步骤S12:是),则CPU 71跳转至步骤S4,再次进行照相机模块41是否有效的判断。也就是说,如果在步骤S12中,压脚开关再次被按下,则确保用于重新进行步骤S4~步骤S11的布料定位作业(载置作业/设置作业)的顺序。
在这里,在上述步骤S4中,在照相机模块41非有效的状态(步骤S4:否)而压脚开关开启的情况下(步骤S16),CPU 71跳转至步骤S12,进行压脚开关是否再次被按下的判断。也就是说,在例如图20(a)所示的无花纹布料上实施锁边缝制的情况下,或不需要使纽扣孔与线条或格子对齐的情况下等,不需要照相机模块41的情况下,吧切换布料切刀21和照相机模块41,从而不拍摄布料下表面侧的图像,进行现有的布料载置作业。而且,是否使照相机模块41有效的设定,可以通过来自操作面板50的输入操作,可切换地预先设定。
另外,在步骤S12中,如果未按下压脚开关(步骤S12:否),而是按下用于开始缝制动作的未图示的启动开关(步骤S13),则CPU 71根据存储在ROM 72或EEPROM 74中的各种程序,执行用于驱动缝纫机1的各部分而进行缝制作业的控制(步骤S14)。
在该缝制作业的阶段,进行与布料切刀21相对的切刀支承部27的下降动作,形成纽扣孔用的切口,同时,通过由针驱动机构或针摆动机构进行缝针9的落针及针摆动动作,以及由布料进给机构10进行布料的进给动作,在切口的边缘实施边缘锁边缝制。此外,由切刀支承部27的下降进行的切口的形成,和由缝针9进行的纽扣孔锁边缝制,哪一个首先进行均可以。
然后,CPU 71进行准备键是否再次被按下的判断(步骤S15),在准备键被按下的情况下(步骤S15:是),跳转至步骤S3,进行将各脉冲电动机的原点初始化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步骤S15中,在未按下准备键的情况下(步骤S15:否),CPU 71跳转至步骤S4,反复进行上述动作直至准备键再次被按下。
由此,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中,在切刀上支撑体22上搭载布料切刀21和照相机模块41,前述切刀上支撑体22由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驱动,该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是搭载到进给台11上而与该进给台11独立的驱动源,通过配置为将该布料切刀21和照相机模块41切换为与切刀支承部27的相对位置,可以从切断位置的下方(正下方)拍摄布料身体表面侧的花纹。
(第一实施方式: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缝纫机1,可以利用照相机单元40,从下方拍摄载置于进给台11上的布料,并且,可以将其图像显示在操作面板50的液晶画面52上。由此,缝纫机1的操作者在将布料载置在进给台11上而进行纽扣孔的定位时,可以一边观察显示在操作面板50上的图像,一边容易地识别该布料的与载置台接触一侧的表面。由此,在进行布料定位时,不需要将该布料折叠而确认花纹的方向,或者进行临时缝制或钉入记号针而标记纽扣孔用的标志,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定位。因此,可以减少布料定位所需的工时及作业时间,实现定位的容易化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另外,控制部70与缝制开始前的准备动作联动而自动地将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照明装置46及操作面板50开启,将照相机模块41配置在切断位置(摄像位置),同时,与压脚开关的按下联动而自动地关闭照相机移动用气缸43、照明装置46及操作面板50,将照相机模块41配置在最后退位置,从而可以更简单地进行将布料下表面的图像显示在操作面板50的液晶画面52上的动作。
另外,因为可以以显示在液晶画面52的表面上的布料端部标记58或圆头钮扣孔标记59等的基准标记为指标,进行布料定位,所以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将布料载置在进给台11上时的定位作业。特别地,通过将布料定位以使其与布料端部标记58对齐,在例如载置于进给台11上的布料中,与该进给台11的上表面接触的身体表面侧的面为图20(a)所示的无花纹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容易地将布料定位。
另外,通过将照相机模块41配置在布料切刀21的侧方附近,可以更加鲜明且容易地拍摄载置于进给台11上的布料的与该进给台11接触的表面中,由布料切断机构20进行切断的位置或其附近,此外,通过设置照明装置46,可以更加鲜明地显示在操作面板50上显示的布料的图像。其结果,可以提高布料的定位作业的可靠性。
另外,利用作为布料端部显示位置校正输入单元或圆头钮扣孔显示位置校正输入单元起作用的控制部70,可以校正液晶画面52内的布料端部标记58或圆头钮扣孔标记59的显示位置,从而例如可以在操作面板50的液晶画面52上,将布料端部标记58或圆头钮扣孔标记59,显示在操作者容易识别布料端部与纽扣孔的位置关系的期望的位置。其结果,可以实现布料定位作业的容易化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3~图16,对于使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而且,在以下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1(以下记为缝纫机10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作为摄像单元的照相机单元140,在从由布料切刀21和切刀支承部27的协同动作进行布料切断的位置分离的位置,安装到底座部3的上表面。
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单元140,与打环器机构60并列设置,其相对于该打环器机构60,在底座部3的前端侧即缝纫机101的操作者的作业位置侧(图14中的左侧),配置在该底座部3的上表面上。该照相机单元140,利用开口为U字型的进给台11的底部,安装在可以避免与该进给台11的干涉的位置,具有利用未图示的电缆而与控制部70连接的照相机模块41和照明装置46。
另外,布料切刀21固定在切刀支承部27的相对位置,经由支撑该布料切刀21的切刀支撑体122,固定在底座部3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缝制过程中,布料切刀21和切刀支撑体122不移动,而是均被固定在底座部3的上表面。
另外,在控制部70所具有的ROM 72中,存储后述的用于进行摄像用的控制动作的控制程序。并且,CPU 71根据存储在ROM 72中的控制程序,驱动缝纫机101的各部分,从而进行将由照相机模块41拍摄的布料图像显示在操作面板50上的控制。
下面,根据图16所示的流程图,对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接通缝纫机101的主电源,使其成为电源开启的状态(步骤S20)之后,如果检测到准备键被按下而开启(步骤S21),则CPU 7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对设置在缝纫机101的各部分中的各脉冲电动机的进行原点检索,进行各原点的初始化(步骤S22)。此时,进给台11是配置在图13所示的原点位置、即进给台11最接近纵向机体部4侧的状态,其配置于可以由布料切刀21和切刀支承部27进行布料的切断的切断位置。然后,CPU 71进行照相机模块41是否开启而成为有效状态的判断(步骤S23)。
在步骤S23中,在照相机模块41有效的情况下(步骤S23:是),CPU 71驱动Y轴脉冲电动机,使进给台11相对于缝制位置移动至作业者侧即进给设置位置(参照图15)(步骤S24),然后,开启照明装置46(步骤S25),并且,进行由操作面板50显示照相机模块41的拍摄图像的控制(步骤S26)。该进给设置位置如图15所示,是压脚机构14的各个压脚16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被配置在照相机模块41的上方两侧的位置。在该状态下,由照相机模块41拍摄的图像,显示在操作面板50的液晶画面52上。
在这里,如果操作者将布料载置在进给台11的上表面,则载置于进给台11的布料中,当该进给台11被配置在布料切断位置(参照图13)时配置在切刀支承部27的正对位置的布料的身体外表面,位于照相机模块41的上方,其图像(影像)显示在操作面板50的液晶画面52上。另外,因为在液晶画面52上显示作为载置布料时的定位基准的布料端部标记58或圆头钮扣孔标记59,所以以上述各个标记58、59为基准,操作者进行布料定位。
在布料定位完成之后,如果检测到由缝纫机101的操作者按下压脚开关,则CPU 71经由驱动器及电磁阀17a驱动压脚驱动用气缸17,从而进行使压脚腕15及压脚16下降的控制(步骤S27)。由此,在压脚16和进给台11之间夹持布料,该布料以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被保持。
然后,CPU 71进行结束照相机模块41的拍摄图像向操作面板50的显示(步骤S28),关闭照明装置46的控制(步骤S29)。在该阶段,在液晶画面52上显示通常的设定画面。然后,CPU 71进行压脚开关是否再次被按下的判断(步骤S30)。在该步骤S30中,如果检测到压脚开关再次被按下(步骤S30:是),则CPU 71进行照相机模块41是否有效的判断。也就是说,如果再次按下压脚开关,则确保用于重新进行步骤S23~步骤S29的布料的定位作业(载置作业/设置作业)的顺序。
在这里,在上述步骤S23中,在照相机模块41为非有效的状态(步骤S23:否)而开启压脚开关的状态下(步骤S34),CPU 71跳转至步骤S30,进行压脚开关是否再次被按下的判断。也就是说,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在没有必要使用照相机模块41的情况下,不对布料的下表面侧进行摄像,而是进行现有的布料载置作业。使照相机模块41有效或无效的设定,可以通过从操作面板50的输入操作,预先可切换地设定。
另外,在步骤S30中,如果压脚开关未被按下(步骤S30:否),而用于开始动作的启动开关被按下(步骤S31),则CPU 71根据存储在ROM 72或EEPROM 74中的各种程序,执行用于驱动缝纫机101的各部分而进行缝制作业的控制(步骤S32)。
在该缝制作业阶段,进行切刀支承部27相对布料切刀21的下降动作,形成纽扣孔用的切口,同时,由针驱动机构或针摆动机构进行缝针9的落针及针摆动动作,并由布料进给机构10进行布料进给动作,从而对切口边缘实施锁边缝制。
然后,CPU 71进行准备键是否再次被按下的判断(步骤S33),在准备键被按下的情况下(步骤S33:是),跳转至步骤S22,进行将各脉冲电动机的原点初始化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步骤S33中,在准备键未被按下的情况下(步骤S33:否),CPU 71跳转至步骤S23,反复进行上述动作,直至准备键再次被按下。
由此,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1中,在操作者的作业位置侧,相对于打环器60即落针位置,将照相机模块41和照明装置46固定在底座部3的上表面,在使进给台11移动至该操作者的作业位置侧的状态下,一边在操作面板50上确认从下方(正下方)拍摄到的布料的身体外表面侧的花纹,一边载置布料。并且,在使进给台11移动至切断位置的状态下,形成纽扣孔用的切口,同时,在落针位置进行缝制。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1,将照相机模块41和照明装置46固定在底座部3的上表面,同时,在进行布料定位时,在从切断位置分离的位置拍摄布料的下表面,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不需要设置用于移动照相机模块41和照明装置46的其它机构或驱动源,可以使用简单的结构,抑制成本,并实现布料载置作业的容易化。另外,通过将照相机单元40配置在从布料切刀21分离的位置,例如,因为可以将照相机单元40配置在不与布料切断机构20或布料进给机构10等的其它机构相互干涉的位置,所以,配置该照相机单元40时的自由度提高。另外,因为通过相对于打环器机构60,将照相机模块41和照明装置46安装在作业者侧,可以使得将布料放置在进给台11上时的设置位置接近操作者侧,所以容易进行载置作业。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7~图19,对使用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201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将作为摄像单元的照相机单元240搭载到进给台211上。在该照相机单元240上,设置分别经由未图示的电缆与控制部70连接的照相机模块41和照明装置46,如图17及图18所示,其分别利用固定螺栓安装在进给台211的内部。照相机模块41配置为,使朝向上方设置的镜头配置位于将布料切刀21和缝针9的落针位置连结的、大致沿着Y轴方向的线的延长线上,并相对于打环器机构60位于操作者的作业位置侧(图18中的左侧)。该照相机模块41和照明装置46的安装位置,只要配置在载置于进给台211上的布料的下侧的任意位置即可。另外,进给台211在上面部中的照相机模块41的上方形成开口部P,可以利用照相机模块41拍摄载置于该进给台211上的布料的下表面侧。
另外,控制部70所具有的ROM 72,存储后述的用于进行拍摄的控制动作的程序。并且,CPU 71根据存储在ROM 72中的控制程序,驱动缝纫机201的各部分,从而进行将由照相机模块41拍摄的布料的图像显示在操作面板50上的控制。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照相机单元240,只要与进给台11一起移动即可,例如,也可以安装在压脚16的下方。
下面,根据图19所示的流程,对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20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接通缝纫机201的主电源而使电源为打开状态(步骤S40)之后,如果检测到准备键被按下而将其开启(步骤S41),则CPU 71对设置在缝纫机201的各部分中的各脉冲电动机的进行原点检索,进行各原点的初始化(步骤S42)。此时,进给台211配置在图17所示的切断位置。然后,CPU 71进行是否开启照相机模块41而成为有效状态的判断(步骤S43)。
在步骤S43中,在照相机模块41有效的情况下(步骤S43:是),CPU 71开启照明装置46(步骤S44),然后,进行由操作面板50显示照相机模块41的拍摄图像的控制(步骤S45)。在该状态下,由照相机模块41拍摄的图像显示在操作面板50的液晶画面52上。
在这里,如果操作者将布料载置在进给台211的上表面,则载置于进给台211的布料中,从由布料切刀21和切刀支承部27进行布料切断的位置沿着Y轴方向向操作者的作业位置侧分离的位置的下表面侧,即身体外表面侧的图像(影像),显示在操作面板50的液晶画面52上。另外,因为在液晶画面52上显示作为载置布料时的定位基准的布料端部标记58或圆头钮扣孔标记59,所以以上述各个标记58、59为基准,操作者进行布料定位。
在布料定位完成之后,CPU 71进行压脚开关是否被按下的判断(步骤S46)。在该步骤S46中,如果检测到压脚开关被按下(步骤S46:是),则CPU 71经由驱动器17b及电磁阀17a驱动压脚驱动用气缸17,从而使压脚腕15及压脚16下降。由此,在压脚16和进给台211之间夹持布料,该布料以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被保持。然后,CPU 71结束照相机模块41的拍摄图像向操作面板50的显示(步骤S47),进行关闭照明装置46的控制(步骤S48)。在该阶段,在液晶画面52上显示通常的设定画面。
在步骤S46中,在未检测到压脚开关被按下的情况下(步骤S46:否),CPU 71跳转至步骤S43,再次进行照相机模块41是否有效的判断。也就是说,确保步骤S43~步骤S46中的布料定位作业(载置作业/设置作业)的顺序,直至在步骤S46中压脚开关被按下。
在这里,在上述步骤S43中,在照相机模块41为非有效状态(步骤S43:否),而压脚开关被打开的情况下(步骤S52),CPU 71跳转至步骤S49。并且,如果启动开关被按下(步骤S49),则CPU71根据存储在ROM 72或EEPROM 74中的各种程序,驱动缝纫机1的各部分,执行用于进行缝制作业的控制(步骤S50)。
然后,CPU 71判断准备键是否再次被按下(步骤S51),在准备键被按下的情况下(步骤S51:是),跳转至步骤S42,进行将各脉冲电动机的原点初始化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步骤S51中,准备键未被按下的情况下(步骤S51:否),CPU 71跳转至步骤S43,反复进行上述动作,直至准备键再次被按下。
由此,在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201中,利用搭载在进给台211上的照相机模块41和照明装置46,从与切断位置分离的位置的下方(正下方),拍摄布料身体外表面侧的花纹。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201,通过将照相机模块41和照明装置46直接安装到进给台211上,可以使其为简单的结构。另外,通过将照相机模块41和照明装置46直接安装到进给台211上,即使是将通常的布料设置位置设定在操作者侧的第二设置位置,也可以利用照相机模块41拍摄布料的下表面。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如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所示,在由布料切刀21和切刀支承部27进行布料切断的位置拍摄布料的身体外表面侧,但例如在外露在身体外表面侧的花纹以等间隔规则排列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本实施方式,将其安装在从布料切刀21或切刀支承部27分离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从纽扣孔的形成位置分离的位置拍摄身体外表面侧,也可以使布料的方向一致。
(其它)
此外,布料切刀21和切刀支承部27,也可以各自的上下位置相反设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布料进给台11、211,将布料切刀21配置在下方的底座部3侧,将切刀支承部27配置在上方的臂部5侧,但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将布料切刀21设置在臂部5侧,将切刀支承部27设置在底座部3侧,一边使该布料切刀21下降,一边切断布料。
另外,发光部件不限于LED灯49,只要是可以通过由照相机模块41进行的拍摄而识别布料身体外表面侧的花纹的光源即可,可以采用各种装置。另外,作为该发光部件而搭载的光源(例如LED灯49),可以搭载所需的希望的数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圆头钮扣孔(参照图22(a))作为纽扣孔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适用于例如只有直线部而没有水滴状部的直线状纽扣孔(参照图22(b))等的各种纽扣孔。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基准标记的布料端部标记58或圆头钮扣孔标记5,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9构成为,在操作面板50的液晶画面52上显示为图像,但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布料端部标记58或圆头钮扣孔标记59,粘贴或直接记载在液晶画面52的表面上的规定位置,作为将布料载置于进给台11上时的基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由布料切刀21和切刀支承部27进行布料切断的位置,与由照相机单元40拍摄而显示在液晶画面52上的图像的位置,及粘贴在液晶画面52上的基准标记的位置关系对应,成为简单的结构,同时使其作为用于高效地将布料载置在进给台11的上表面上的基准标记而起作用。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其构成为将由照相机单元40拍摄的图像显示在操作面板50上,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设置与操作面板50不同的显示面板,显示由照相机单元40拍摄的布料的图像和基准标记,同时,使其具有与该操作面板50的操作键组57b相同的功能。

Claims (8)

1.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具有:
线迹形成机构,其利用缝针的上下移动形成线迹;
布料进给机构,其具有载置台,该载置台载置被缝制物以使其与前述针的上下移动路径正交,该布料进给机构可以在规定方向上输送前述载置的被缝制物;
布料切断机构,其切断利用前述布料进给机构输送至切断位置的被缝制物而形成纽扣孔;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前述各结构,在被缝制物上形成纽扣孔,并在纽扣孔的周围形成锁边线迹,
其特征在于,具有:
摄像单元,其设置在前述载置台的布料载置面的下方,从下方拍摄载置于前述载置台上的被缝制物;以及
显示单元,其显示由前述摄像单元拍摄的被缝制物的图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显示单元,可以在其表面上显示与纽扣孔形成位置相对应的第1基准标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基准标记,是表示利用前述布料切断机构在前述被缝制物上形成的纽扣孔形状的图像。
4.如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显示单元,在其表面上显示与前述被缝制物的端部位置相对应的第2基准标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布料切断机构具有布料切刀、及在其上方与其相对配置并可上下移动的切刀支承部,
前述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具有:
支撑体,其保持前述摄像单元和前述布料切刀;以及
驱动单元,其可以使前述支撑体移动,以使前述布料切刀及前述摄像单元交互地与切刀支承部的下降位置相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布料切断机构具有切刀支承部、及在其上方与其相对配置并可上下移动的布料切刀,
前述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具有:
支撑体,其保持前述摄像单元和前述切刀支承部;以及
驱动单元,其使前述支撑体可以移动,以使前述切刀支承部及上述摄像单元交互地与布料切刀的下降位置相对。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显示位置校正输入单元,其用于校正前述第1基准标记的显示位置。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显示位置校正输入单元,其用于校正前述第2基准标记的显示位置。
CN 200810108675 2007-05-31 2008-05-30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Active CN1013148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45168 2007-05-31
JP2007145168 2007-05-31
JP2007145168A JP2008295742A (ja) 2007-05-31 2007-05-31 ボタン穴かがり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4891A true CN101314891A (zh) 2008-12-03
CN101314891B CN101314891B (zh) 2013-02-20

Family

ID=39758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08675 Active CN101314891B (zh) 2007-05-31 2008-05-30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1997945A1 (zh)
JP (1) JP2008295742A (zh)
CN (1) CN101314891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3487A (zh) * 2012-02-02 2013-08-14 Juki株式会社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及用于该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
CN103993431A (zh) * 2014-06-12 2014-08-20 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缝纫的视觉校正方法及系统
CN104082910A (zh) * 2014-06-16 2014-10-08 武汉纺织大学 全自动无纺布鞋套锁边机
CN105133203A (zh) * 2015-08-14 2015-12-09 上海威士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两步对齐调节式全自动工业缝纫机
CN106757874A (zh) * 2016-12-20 2017-05-31 广西风华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带显示屏的缝纫机
CN109281077A (zh) * 2017-07-19 2019-01-2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207931A1 (de) 2018-05-18 2019-11-21 Pfaff Industriesysteme Und Maschinen Gmbh Verfahren zur Positionsregelung eines Nahtverlaufs relativ zu Strukturen eines Nähgu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8152A (en) * 1987-07-27 1989-01-17 Celanese Fibers, Inc. Dynamic test system for sewing threads
WO1989012126A1 (en) * 1988-06-06 1989-12-14 G.M. Pfaff Aktiengesellschaft Process and sewing machine for stitching layers of fabric together to ensure pattern matching
JP2762697B2 (ja) 1990-05-22 1998-06-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鳩目穴かがりミシン
JP4286964B2 (ja) * 1999-05-06 2009-07-01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制御装置
DE50205513D1 (de) * 2001-12-19 2006-03-30 Gegauf Fritz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Regeln des Stofftransportes bei einer Näh- oder Stickmaschine
JP2006272011A (ja) * 2006-07-14 2006-10-12 Juki Corp ボタン穴かがりミシン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3487A (zh) * 2012-02-02 2013-08-14 Juki株式会社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及用于该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
CN103243487B (zh) * 2012-02-02 2016-08-24 Juki株式会社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及用于该缝纫机的数据生成方法
CN103993431A (zh) * 2014-06-12 2014-08-20 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缝纫的视觉校正方法及系统
CN103993431B (zh) * 2014-06-12 2016-02-03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缝纫的视觉校正方法及系统
CN104082910A (zh) * 2014-06-16 2014-10-08 武汉纺织大学 全自动无纺布鞋套锁边机
CN104082910B (zh) * 2014-06-16 2016-06-08 武汉纺织大学 全自动无纺布鞋套锁边机
CN105133203A (zh) * 2015-08-14 2015-12-09 上海威士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两步对齐调节式全自动工业缝纫机
CN106757874A (zh) * 2016-12-20 2017-05-31 广西风华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带显示屏的缝纫机
CN109281077A (zh) * 2017-07-19 2019-01-2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CN109281077B (zh) * 2017-07-19 2022-03-29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95742A (ja) 2008-12-11
EP1997945A1 (en) 2008-12-03
CN101314891B (zh) 2013-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4891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JP4811508B2 (ja) ミシン
CN102787452B (zh) 缝纫机及其驱动控制方法
JP4862929B2 (ja) ミシン
JP4862928B2 (ja) ミシン
CN101713130B (zh) 缝纫机
JP4811509B2 (ja) ミシン
KR20090105840A (ko) 단추공급장치
CN101768839B (zh) 缝纫机
CN111607910B (zh) 缝纫机
KR20060080539A (ko) 재봉기의 천두께변화 검출장치
JP5741851B2 (ja) ミシン
KR101887392B1 (ko) 재봉기 및 그의 구동 제어방법
CN101713128B (zh) 缝纫机的布料压脚装置
KR101508636B1 (ko) 자동 바느질 재봉기
CN100582344C (zh) 台阶式刺绣机
CN101892563B (zh) 缝纫机
KR20120106508A (ko) 재봉기 및 그의 구동 제어방법
CN103710888A (zh)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2041643A (zh) 自动缝制缝纫机
JP2010124865A (ja) ミシンの縫い速度データ作成方法
CN103842572A (zh) 布带缝制方法及装置、主布料设置方法及装置
JP2004180993A (ja) 刺繍模様データが記憶された刺繍縫いミシンの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及び刺繍縫いミシン
CN101387049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164590A (zh) 带有纱线切断装置的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