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3282A - 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3282A
CN101303282A CNA2008101039319A CN200810103931A CN101303282A CN 101303282 A CN101303282 A CN 101303282A CN A2008101039319 A CNA2008101039319 A CN A2008101039319A CN 200810103931 A CN200810103931 A CN 200810103931A CN 101303282 A CN101303282 A CN 1013032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ight line
line segment
curve
initial straight
sequence nu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039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03282B (zh
Inventor
黄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81010393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0328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303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32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032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328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一种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从材料试验机中取出对某一材料进行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将所述数据构建于横轴为伸长,纵轴为载荷的坐标系中;使用能量比法确定出试验曲线初始直线段的起点P0和终点PP,并显示P0点和PP点;根据初始直线段的终点PP算出比例极限σP;根据初始直线段的起点P0和终点PP算出弹性模量E;用直线连接初始直线段的两个端点,延长此直线与横轴相交,显示此直线及延长线;输出有关数据和力学性能参数。

Description

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该方法简称能量比法,属于材料力学性能测试领域中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应用此种方法的材料试验机。
(二)技术背景:
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出现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和电液伺服万能材料试验机以来,经过不断改进,特别是计算机的引入,使它们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今天,这些新式试验机已经全面取代了老式的机械式材料万能试验机。但是,几十年来新式试验机在数据处理方法上一直存在着严重缺陷,无法提供准确合理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恰好是最最重要的机械性能指标。
早期的新式试验机是不提供求弹性模量程序的。到了八十年代,有的试验机安装了求弹性模量等内置软件,在试验进行中把试验曲线打印在刻度纸上,试验结束后打印出弹性模量等材料力学性能参数,但要求用户在试验开始前预先输入求弹性模量的两个点。由于估算出的这两个点不一定落在合适的直线段内,再加上曲线数据点摆动,算出的弹性模量与传统值相差百分之十几和百分之几十的情况常常发生,用户想修改这些不合理数值是根本不可能的。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有的试验机才安装了可以修改确定弹性模量的两个点的程序,并能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试验曲线。但是,由于人为因素,对于同一条试验曲线,不同的人会得出差距颇大的弹性模量。
近年来,有的试验机安装了自动搜索初始直线段的程序,由于没有正确的方法,两个点不在直线段的情况比比皆是。即使这两个点落在直线段内,数据点的波动仍然会使敏感的弹性模量产生明显的差异。
比例极限σP是试验曲线初始直线段的最高点,由于没有正确的方法,试验机内置软件根本不提供这个重要参数。由于没有判断初始直线段的方法,因此,无法准确地使用平行线法求非比例伸长应力σP0.2,也无法对试验曲线进行合理平移和对力学性能参数进行精确修正等。
(三)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材料试验机提供一种能对付波动点的、符合能量相等原理的、精确的、直观的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的有效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为材料试验机应用曲线平移法、双弹性模量法以及
Figure A20081010393100061
滞后环法提供基础;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为各种用途的试验机提供一种可广泛应用于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和剪切等载荷变性曲线初始直线段的判断。
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一种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从材料试验机中取出对某一材料进行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当数据点前后蹦跳时,要采用数据合并方式获得材料载荷变形曲线的方法后的数据,例如采用数据合并方式获得材料载荷变形曲线的方法,将所述数据构建于横轴为伸长,纵轴为载荷的坐标系中,形成数据点组成的试验曲线;
b、使用两数据点之间直线下的面积作分子,曲线下的面积作分母的能量比法,即根据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确定出试验曲线初始直线段的起点P0和终点PP,并显示P0点和PP点;
c、根据初始直线段的终点PP算出比例极限σP
d、根据初始直线段的起点P0和终点PP算出弹性模量E;
e、用直线连接初始直线段的两个端点,延长此直线与横轴相交,显示此直线及延长线;
f、输出有关数据和力学性能参数,包括试件尺寸、试验速度、材料的弹性模量、比例极限、强度极限、破断力。
其中,在步骤b中用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确定初始直线段的两个端点(即起点P0和终点PP)包括以下步骤:
(1)、选定许用能量比aRu
(2)、确定曲线中数据点的序号及坐标,规定整条曲线中数据点的序号为i,坐标表示为(xi,yi);规定整条曲线中的一段初始曲线的起点序号为i0,坐标为(xi0,yi0);终点序号为iP,坐标为(xip,yip);
(3)、选定一组序号i0和ip,应用公式 U = Σ i = i 0 i p - 1 0 . 5 ( y i + y i + 1 ) ( x i + 1 - x i ) 求出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的曲线区域能量,其中:U代表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曲线下的面积,xi代表数据点的横坐标,yi代表数据点的纵坐标;
(4)、应用公式U0=0.5(yi0+yip)(xip-xi0)求出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直线下的面积,这是一个大梯形的面积,是一种理想化能量,其中:U0是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直线下的面积,(xi0,yi0)和(xip,yip)是数据点序号i0和ip对应的坐标值;
(5)、应用公式 R U = U 0 U 计算出能量比,其中RU代表能量比,其理想取值为1,U0是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直线下的面积,U代表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曲线下的面积;
(6)、令数据点不断变化,当iP是使RU大于等于aRU的最后一个数据点序号时,序号i0和iP之间的线段才可以视为初始直线段,并用P0(xi0,yi0)和PP(xiP,yiP)表示初始直线段的起点和终点。
其中,在步骤(1)中,aRU可以选定的数值范围为0.9-1.1。
其中,在步骤(1)中,aRU的数值范围可以进一步设定为0.950-0.999,该0.950常常用于初始直线段很短的试验曲线,0.999常常用于初始线段很长的试验曲线,当初始直线段右凸左凹时,计算出的RU会大于1。
其中,在步骤(3)中,i0可以选定的范围为2-7。
其中,在步骤c中所述的算出比例极限σP,是应用公式 σ P = y iP A 0 求出比例极限σP;其中σP是比例极限,yiP是初始直线段终点的纵坐标,A0是试件的横截面面积。
其中,在步骤d中所述的算出弹性模量E,是应用公式 E = ( y iP - y i 0 ) L e ( x iP - x i 0 ) A 0 求出弹性模量;其中E是弹性模量,xi0,yi0是初始直线段起点的坐标;xiP,yiP是初始直线段终点的坐标;Le是引伸计跨度,A0是试件的横截面面积。
其中,该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不仅可用于材料拉伸试验中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的判断,也可用于压缩、弯曲、扭转和剪切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的判断。
其中,在步骤a中所使用的材料试验机,该材料试验机是应用上述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来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其包括材料试验机主体、试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及显示器,该材料试验机在完成材料测试后,试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自动采用上述的方法来获得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并在显示器中显示。
对于模拟式试验机与精度欠佳的数字式试验机完成的测试,由于数据点前后蹦跳,应该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例如采用数据合并法,数据合并法是同时递交的另一发明申请《采用数据合并方式获得材料载荷变形曲线的方法》的简称。
数据合并法的主要内容是:
将变形值xi相同的数据点分成一组,求出每组数据点中所有载荷值yi的平均值yi,从而合并为新数据点(xi,yi);将新数据点(xi,yi)在坐标系中显示,从而获得该材料的载荷变形曲线。算出平均值yi之后,还进一步包括是否选择:舍去每一组中离平均值yi最远的一个或几个载荷值yi,然后再一次求出该组的平均值,从而合并为新数据点(xi,yi),使曲线更光滑。
本发明的优点及功效在于:用该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为材料试验机提供一种能对付波动点的、符合能量相等原理的、精确的、直观的有效方法,来得到准确合理的数据。
(四)附图说明书:
图1为对采用数据合并法处理后的铸铁-1的拉伸曲线应用能量比法得到的初始直线段两端点P0点和PP点;
图2为对数字式试验机测试得到的某合金拉伸曲线应用能量比法得到的初始直线段P0-PP
图3为对数字式试验机测试得到的A3-2低碳钢拉伸曲线应用能量比法得到的初始直线段P0-PP
图4为对数字式试验机测试得到的某金属剪切曲线应用能量比法得到的初始直线段P0-PP,测试中没有安装引伸计,卡头空隙大,P0点很高;
图5为对数字式试验机测试得到的某非金属拉伸曲线应用能量比法得到的初始直线段P0-PP,测试中没有安装引伸计,卡头空隙大,P0点很高;
图6为能量比法的N-S流程图。
图中符号说明如下:
Load载荷N牛顿  Extension变形   E弹性模量
ε曲率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从材料试验机中取出对某一材料进行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当数据点前后蹦跳时,要采用数据合并方式获得材料载荷变形曲线的方法后的数据,例如采用数据合并方式获得材料载荷变形曲线的方法,将所述数据构建于横轴为伸长,纵轴为载荷的坐标系中,形成数据点组成的试验曲线;
b、使用两数据点之间直线下的面积作分子,曲线下的面积作分母的能量比法,即根据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确定出试验曲线初始直线段的起点P0和终点PP,并显示P0点和PP点;
c、根据初始直线段的终点PP算出比例极限σP
d、根据初始直线段的起点P0和终点PP算出弹性模量E;
e、用直线连接初始直线段的两个端点,延长此直线与横轴相交,显示此直线及延长线;
f、输出有关数据和力学性能参数,包括试件尺寸、试验速度、材料的弹性模量、比例极限、强度极限、破断力。
其中,在步骤b中用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确定初始直线段的两个端点包括以下步骤:
(1)、选定许用能量比aRu
(2)、确定曲线中数据点的序号及坐标,规定整条曲线中数据点的序号为i,坐标表示为(xi,yi);规定整条曲线中的一段初始曲线的起点序号为i0,坐标为(xi0,yi0);终点序号为iP,坐标为(xip,yip);
(3)、选定一组序号i0和ip,应用公式 U = Σ i = i 0 i p - 1 0.5 ( y i + y i + 1 ) ( x i + 1 - x i ) 求出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的曲线区域能量,其中:U代表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曲线下的面积,xi代表数据点的横坐标,yi代表数据点的纵坐标;
(4)、应用公式U0=0.5(yi0+yip)(xip-xi0)求出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直线下的面积,这是一个大梯形的面积,是一种理想化能量,其中:U0是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直线下的面积,(xi0,yi0)和(xip,yip)是数据点序号i0和ip对应的坐标值;
(5)、应用公式 R U = U 0 U 计算出能量比,其中RU代表能量比,其理想取值为1,U0是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直线下的面积,U代表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曲线下的面积;
(6)、令数据点不断变化,当iP是使RU大于等于aRU的最后一个数据点序号时,序号i0和iP之间的线段才可以视为初始直线段,并用P0(xi0,yi0)和PP(xiP,yiP)表示初始直线段的起点和终点。
其中,在步骤(1)中,aRU可以选定的数值范围为0.9-1.1。
其中,aRU可以设定的数值范围进一步为0.950-0.999,0.950常常用于初始直线段很短的试验曲线,0.999常常用于初始线段很长的试验曲线,当初始直线段右凸左凹时,计算出的RU会大于1。
其中,在步骤(3)中,i0可以选定的范围为2-7。
其中,在步骤c中所述的算出比例极限σP,是应用公式 σ P = y iP A 0 求出比例极限σP;其中σP是比例极限,yiP是初始直线段终点的纵坐标,A0是试件的横截面面积。
其中,在步骤d中所述的算出弹性模量E,是应用公式 E = ( y iP - y i 0 ) L e ( x iP - x i 0 ) A 0 求出弹性模量;其中E是弹性模量,xi0,yi0是初始直线段起点的坐标;xiP,yiP是初始直线段终点的坐标;Le是引伸计跨度,A0是试件的横截面面积。
其中,该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不仅可用于材料拉伸试验中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的判断,也可用于压缩、弯曲、扭转和剪切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的判断。
一种材料试验机,该材料试验机应用上述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来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材料力学性能参数。
其中,在步骤a中所使用的材料试验机,其包括材料试验机主体、试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及显示器,该材料试验机在完成材料测试后,试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自动采用上述的方法来获得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并在显示器中显示。
下面结合附图对所述方法详细说明如下:
首先,以对铸铁-1的拉伸试验为基础,来详细说明应用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来得到初始直线段及相关力学性能参数。
具体步骤如下:先从试验机中取出对铸铁-1材料的载荷变形数据;将数据构建于横轴为变形(extension),单位为毫米(mm),纵轴为载荷(load),单位为牛顿(N)的坐标系中;然后对获得的数据使用数据合并法后再构建于图1坐标系中。
选定许用能量比aRU的值,常用的aRU取自0.950-0.999之间,通常是初始直线段很短的曲线aRU为0.950,初始直线段很长的曲线aRU为0.999;确定曲线中数据点的序号及坐标,规定整条曲线中数据点的序号为i,坐标表示为(xi,yi);规定整条曲线中的一段初始曲线的起点序号为i0,坐标为(xi0,yi0);终点序号为iP,坐标为(xip,yip);选定一组序号i0和ip,应用公式 U = Σ i = i 0 i p - 1 0.5 ( y i + y i + 1 ) ( x i + 1 - x i ) 求出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的曲线区域能量,其中:U代表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曲线下的面积,xi代表数据点的横坐标,yi代表数据点的纵坐标;对于数字式实验机画出的曲线,起点序号i0采用前面的第二个到第四个点,即第2-4个点,对于模拟式实验机和精度欠佳的数字式试验机,使用数据合并法以后的曲线,i0采用第5-7个点,对于卡头空隙较大且没有安装引伸计的试验机画出的曲线,i0用观察法选定。
接着,应用公式U0=0.5(yi0+yip)(xip-xi0)求出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直线下的面积,这是一个大梯形的面积,是一种理想化能量,其中:U0是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直线下的面积,(xi0,yi0)和(xip,yip)是数据点序号i0和ip对应的坐标值;应用公式 R U = U 0 U 计算出能量比,其中RU代表能量比,其理想取值为1,U0是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直线下的面积,U代表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曲线下的面积;令数据点不断变化,使数据点(xi0,yi0)位于曲线初始直线段起点,当iP是使RU大于等于aRU的最后一个数据点序号时,并且数据点(xiP,yiP)没有落到曲线初始段上端弯曲区,序号i0和iP之间的线段才可以视为初始直线段,并用P0(xi0,yi0)和PP(xiP,yiP)表示初始直线段的起点和终点。
用直线连接P0点和PP点,并将此直线向下延长到横坐标轴。许用能量比aRU显示在试验曲线下面的框中,并可由用户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在图1中所示为对数据合并法后的铸铁-1拉伸曲线应用能量比法得到的初始直线段两端点P0点和Pp点,P0是初始直线段的起点(曲率ε≈0),是第5个数据点,即i0=5,P0不能向下超越此点。PP是最后一个点,是最高点,iP=69,PP不能超越此点。其中设定的许用能量比aRU=0.990,计算后的能量比RU=0.9943366,说明这条拉伸曲线实际上是条直线,用公式 E = ( y iP - y i 0 ) L e ( x iP - x i 0 ) A 0 × 10 - 3 GPa 求出弹性模量E=111.3071GPa,其中P0点的坐标xi0=1.654241×10-3mm,yi0=1607.118N,PP点的坐标xip=5.593401×10-2mm,yip=10172.13N,引伸计跨度Le=50mm,试件直径d=9.5mm, A 0 = π 4 d 2 = 70.88219 mm 2 , 求出的比例极限σP=144.9357MPa,在图中,比例伸长力,最大拉力,破断力都是同一个数值。
图2中示出了数字式试验机测试得到的某合金拉伸曲线应用能量比法后得到的初始直线段P0-PP,PP没有落到上端弯曲区。其中i0=3,设定的许用能量比为aRU=0.999,求出的其它相关参数RU=1.001095,σP=712.4063MPa,E=119.9078GPa,σ0.2=833.8021MPa。其中具体的计算处理方式与上文中给出的对铸铁-1拉伸曲线的处理方式相同,在此就不再详述。
图3为对数字式试验机测试得到的A3-2低碳钢拉伸曲线应用能量比法得到的初始直线段P0-PP。其中i0=2,设定的许用能量比为aRU=0.999,求出的RU=1.004646,PP点没有进入上端弯曲区。比例伸长力PP和上屈服力Psu是同一个数值点,σP=σsu=360.6728MPa,下屈服点没有显示在图中,被切断了,下屈服应力σsd=284.4593MPa,弹性模量E=182.5042GPa,工程中取比例极限小于等于下屈服应力。
图4为对数字式试验机测试得到的某金属剪切曲线应用能量比法得到的初始直线段P0-PP,测试中没有安装引伸计,卡头空隙大,i0=502,P0点很高。这种试验曲线,通常只需要最大力值Pmax
图5为对数字式试验机测试得到的某非金属拉伸曲线应用能量比法得到的初始直线段P0-PP,测试中没有安装引伸计,卡头空隙大,i0=712,P0点很高。
图6为能量比法的N-S流程图。
在获得精确的初始直线段及其端点坐标之后,根据初始直线段的终点纵坐标,即力值,可以算出比例极限 σ P = y iP A 0 , A0是试件的横截面面积,yip是初始直线段的终点纵坐标;
根据初始直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的纵横坐标,即力值和变形值,可以算出弹性模量 E = ( y iP - y i 0 ) L e ( x iP - x i 0 ) A 0 , Le是引伸计跨度,A0是试件的横截面面积。
最后,将计算得出的相关的力学参数输出。
对于模拟式试验机和精度欠佳的数字式试验机采集的数据,要先应用数据合并法,才能应用能量比法。这两种方法也是以全自动方式连续完成的。

Claims (9)

1、一种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从材料试验机中取出对某一材料进行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当数据点前后蹦跳时,要采用数据合并方式获得材料载荷变形曲线的方法后的数据,例如采用数据合并方式获得材料载荷变形曲线的方法,将所述数据构建于横轴为伸长,纵轴为载荷的坐标系中,形成数据点组成的试验曲线;
b、使用两数据点之间直线下的面积作分子,曲线下的面积作分母的能量比法,根据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确定出试验曲线初始直线段的起点P0和终点PP,并显示P0点和PP点;
c、根据初始直线段的终点PP算出比例极限σP
d、根据初始直线段的起点P0和终点PP算出弹性模量E;
e、用直线连接初始直线段的两个端点,延长此直线与横轴相交,显示此直线及延长线;
f、输出有关数据和力学性能参数,包括试件尺寸、试验速度、材料的弹性模量、比例极限、强度极限、破断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用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确定初始直线段的两个端点即起点P0和终点PP,包括以下步骤:
(1)、选定许用能量比aRu
(2)、确定曲线中数据点的序号及坐标,规定整条曲线中数据点的序号为i,坐标表示为(xi,yi);规定整条曲线中的一段初始曲线的起点序号为i0,坐标为(xi0,yi0);终点序号为ip,坐标为(xip,yip);
(3)、选定一组序号i0和ip,应用公式 U = Σ i = i 0 i p - 1 0.5 ( y i + y i + 1 ) ( x i + 1 - x i ) 求出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的曲线区域能量,其中:U代表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曲线下的面积,xi代表数据点的横坐标,yi代表数据点的纵坐标;
(4)、应用公式U0=0.5(yi0+yip)(xip-xi0)求出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直线下的面积,这是一个大梯形的面积,是一种理想化能量,其中:U0是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直线下的面积,(xi0,yi0)和(xip,yip)是数据点序号i0和ip对应的坐标值;
(5)、应用公式 R U = U 0 U 计算出能量比,其中RU代表能量比,其理想取值为1,U0是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直线下的面积,U代表数据点序号i0和ip之间曲线下的面积;
(6)、令数据点不断变化,当iP是使RU大于等于aRU的最后一个数据点序号时,序号i0和iP之间的线段才可以视为初始直线段,并用P0(xi0,yi0)和PP(xiP,yiP)表示初始直线段的起点和终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aRU可以选定的数值范围为0.9-1.1。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一种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aRU选定的数值范围可进一步定为0.950-0.999。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i0可以选定的范围为2-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在于:在步骤c中所述的算出比例极限σP,是应用公式 σ P = y iP A 0 求出比例极限σP;其中σP是比例极限,yiP是初始直线段终点的纵坐标,A0是试件的横截面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d中所述的算出弹性模量E,是应用公式 E = ( y iP - y i 0 ) L e ( x iP - x i 0 ) A 0 求出弹性模量;其中E是弹性模量,xi0,yi0是初始直线段起点的坐标;xiP,yiP是初始直线段终点的坐标;Le是引伸计跨度,A0是试件的横截面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可用于材料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和剪切试验中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的判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所使用的材料试验机,其包括试验机主体、试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及显示器,该材料试验机在完成材料测试后,试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自动采用上述的方法来获得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并在显示器中显示。
CN2008101039319A 2008-04-11 2008-04-11 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032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039319A CN101303282B (zh) 2008-04-11 2008-04-11 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039319A CN101303282B (zh) 2008-04-11 2008-04-11 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3282A true CN101303282A (zh) 2008-11-12
CN101303282B CN101303282B (zh) 2011-04-13

Family

ID=40113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0393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03282B (zh) 2008-04-11 2008-04-11 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0328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24421A1 (zh) * 2008-04-11 2009-10-15 北京联合大学 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
CN102841013A (zh) * 2011-06-23 2012-12-26 北京隆盛泰科石油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非平面结构材料屈服强度的方法
CN107621407A (zh) * 2017-08-21 2018-01-2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r语言的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7290A (zh) * 2004-04-29 2006-12-13 上海交通大学 金属薄膜微桥的制造方法及其力学特性测试方法
WO2007121517A1 (en) * 2006-04-20 2007-11-01 Cmte Development Limited Payload estim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0561177C (zh) * 2007-04-06 2009-11-1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利用双锥度压头测定材料力学性能的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24421A1 (zh) * 2008-04-11 2009-10-15 北京联合大学 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
CN102841013A (zh) * 2011-06-23 2012-12-26 北京隆盛泰科石油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非平面结构材料屈服强度的方法
CN107621407A (zh) * 2017-08-21 2018-01-2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r语言的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CN107621407B (zh) * 2017-08-21 2020-01-0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r语言的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3282B (zh) 2011-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akino et al. Behavior of centrally loaded concrete-filled steel-tube short columns
Fa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bearing capacity of stainless steel lipped C section stub columns
Carrillo et al. Tensi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electro-welded wire meshes available in Bogotá, Colombia
CN101303280B (zh) 采用曲线平移法处理材料载荷变形曲线的方法
Nguyen et al. Compression tests of cold-formed plain and dimpled steel columns
Chen et al. Sheet metal forming limit prediction based on plastic deformation energy
CN101303282B (zh) 确定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和力学性能参数的方法
Quach et al. Residual stresses in press-braked stainless steel sections, I: Coiling and uncoiling of sheets
Kuboki et al. Effect of plug on levelling of residual stress in tube drawing
CN108645706A (zh) 一种通过硬化强度和抗拉强度预测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方法
Rasmussen Recent research on stainless steel tubular structures
Harries et al. Development of standard bond capacity test for FRP bonded to concrete
Shu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f cold-drawn duplex stainless steel square tube columns
Adeleke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inforcing steel bars from collapsed building sites
Fa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distortional buckling capacity of stainless steel lipped C-section beams
Septiropa et al. Profile of cold-formed steel for compression member design a basic combination performance
DE102010052814B4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Vermeidung von Instabilitäten belasteter Strukturen
Kuboki et al. Effect of final drawing with light reduction on the levelling of residual stress distribution in cold bar drawing
JP4696893B2 (ja) 鋼管の局部座屈性能評価方法、鋼管の材質設計方法、鋼管の製造方法
DE102016112654B3 (de) Werkstoffprobe, Verfahren zum Festlegen einer Probengeometrie, Verfahren zum Ermitteln eines Werkstoffverhaltens und/oder von Werkstoffkennwerten, Spannungs-Dehnungs-Kurve eines Werkstoffs und Produkt
Chowdhury et al. Stretch zone formation in cyclic fracture of 20MnMoNi55 pressure vessel steel
Rumiński et 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die shap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rain field in the tube sinking process
Thanasoulas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residual stresses of roller-bent circular-hollow-sections
Kocabaş et al. In-plane buckling of semi-cylindrical shells with elastic edge restraints under a central radial load
CN101303283A (zh) 材料载荷变形曲线初始直线段很短时的双弹性模量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