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6618B - 复合型光盘介质及其再现方法、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合型光盘介质及其再现方法、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6618B
CN101276618B CN2007101803727A CN200710180372A CN101276618B CN 101276618 B CN101276618 B CN 101276618B CN 2007101803727 A CN2007101803727 A CN 2007101803727A CN 200710180372 A CN200710180372 A CN 200710180372A CN 101276618 B CN101276618 B CN 1012766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ume space
recording layer
composite
layer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803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76618A (zh
Inventor
平山洋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76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66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766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66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11B27/327Table of contents
    • G11B27/329Table of contents on a disc [VTO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2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 G11B27/105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of operating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3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has a specific layer structure
    • G11B2220/235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 G11B2220/237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having exactly two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41Blu-ray discs; Blue laser DVR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79HD-DVDs [high definition DVDs]; AODs [advanced optical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83Optical discs wherein two standards are used on a single disc, e.g. one DVD section and one CD sec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40Combinations of multiple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36Auxiliary data, e.g. lead-in, lead-out, Power Calibration Area [PCA], Burst Cutting Area [BCA], control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Management Or Editing Of Information On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复合型光盘介质及其再现方法、光盘装置。对于具有不同格式的记录层的复合型光盘介质,由各记录层构成连续的单一容量空间,为了可对所述空间进行访问、再现控制,所述对应复合型光盘介质的光盘装置至少具备:可访问第一、第二记录层并可进行记录坑的读取的光头;对于来自第一或第二记录层的读取信号进行解调处理的解调模块;根据光盘再现命令判定要访问的记录层,对该记录层进行向物理地址的变换的地址变换模块;按照记录层的判定和物理地址控制光头、解调模块,并控制对光盘介质的访问、再现的再现控制模块;和生成光盘再现命令的命令生成模块。

Description

复合型光盘介质及其再现方法、光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combination)型光盘介质及其再现方法、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继以保存影像信息为目的的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之后,进行了以高品质影像(HD:High Definition Video)的保存为目的的Blue-ray(BD)、HDDVD各光盘记录介质、装置的开发。DVD、BD、HDDVD由于各自盘构造、调制方式等盘格式不同,需要专用的装置或对应于各格式的互换装置。一方面由于光盘是可移动介质,所以希望尽可能地不限制于盘格式(format),可以在各式各样的装置中进行再现。因此,提出了将多个盘格式的记录层形成于一枚盘中的复合型光盘。关于复合型光盘介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172574号公报。
另一方面,在连接于光盘装置的计算机、记录器、播放(player)装置中,作为光盘中记录的数据管理系统具有文件系统。文件系统是进行针对光盘的访问区域,即包含于容量(volume)空间的文件、目录(directory)的识别、管理的系统,作为一个例子,能够举例DVD、BD、HDDVD中采用的UDF(Universal Disc Format:通用光盘格式)。关于文件系统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05-174345号公报。
近年,正在推进可以再现DVD和BD或者HDDVD,进而可再现DVD、BD、HDDVD各盘的光盘装置的开发,关于复合型光盘介质,可以在一台装置对各记录层进行访问、再现。
在这样的状况下,考虑将对包含于复合型光盘的多个记录层的访问、再现作为单一、大容量的容量空间进行处理,其实现方法成为一个问题。进一步,在获取大容量的容量空间的逻辑地址与在各记录层中被调制的物理地址的对应关系的同时进行的访问、再现控制成为当前课题。
另一方面,也存在下述课题,即,将各记录层分别作为独立的容量空间进行访问、再现,必须维持对于限定了相应盘格式的装置的再现互换性。
另外,作为复合型光盘的利用方法,例如在BD等高密度记录层中记录HD视频品质的内容、在DVD层中记录SD视频品质的内容时,能够在进行视频品质选择的同时进行再现。该视频品质的选择,优选根据进行视频信号处理的译码器、用于显示的显示器的规格,进行适当的选择。因此将进行再现的视频品质的选择方法作为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解决上述课题的复合型光盘介质及其再现方法、光盘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型光盘介质,该光盘介质的结构为,对于第一、第二记录层分别构成第一、第二容量空间,各容量空间分别至少由表示容量空间的始端或终端的识别信息和文件、目录(directory)的构成信息及数据的贮存区域构成,再者,排列所构成的第一、第二容量空间,构成连续的单一容量空间,对表示连续的单一容量空间的始端或终端的识别信息进行记录。
再者,构成下述光盘装置以解决上述课题,上述光盘装置至少包括:可访问第一、第二记录层并可进行记录坑的读取的光头;对于来自第一或第二记录层的读取信号进行解调处理的解调模块;根据光盘再现命令选择要访问的记录层,对选择的记录层进行向物理地址的变换的地址变换模块;按照记录层的选择和物理地址控制光头、解调模块,并控制对所选择的记录层的访问、再现的再现控制模块;和生成光盘再现命令的命令生成模块,其中,命令生成模块由第一、第二记录层构成,生成包含连续的单一容量空间中访问目标的逻辑地址的再现命令,地址变换模块从包含于再现命令的逻辑地址和对于构成容量空间的第一与第二记录层边界的地址,选择记录层,再转换为对于所选记录层的物理地址。
通过本发明,在对复合型光盘介质的各记录层中含有的数据文件可以进行无间断访问、再现的同时,也可以将各记录层分别作为独立的容量空间处理。由此,能够提供可以维持与具有对应格式限制的再现装置之间的互换性的复合型光盘介质及其再现方法、装置。
再者,通过选择对光盘再现数据进行处理的译码器、显示器等的周边设备的规格、从对于所连接的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频带选择最适合的影像品质、传输速率,基于选择结果,选择记录层、容量空间和记录数据,可以实现对复合型光盘的访问、再现的最适合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说明图。
图2A、2B、2C是表示复合型光盘介质构造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复合型光盘介质的容量空间的构成例。
图4是表示对光盘的访问、再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复合型光盘的容量内部构成图。
图6是复合型光盘的容量内部构成图。
图7是说明选择要访问的记录层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图2对本发明中使用的复合型光盘(以下称“光盘”)进行说明。图2A、2B、2C分别表示将根据DVD与HDDVD、BD与DVD、BD与HDDVD各规格的格式化(format)的记录层形成于一枚光盘中的情形。DVD层为,由激光波长λ=650nm(红色)、物镜的数值孔径NA=0.60的光头(head)对记录坑(pit)(mark:标记)照射激光,从反射光得到再现信号。就DVD层的盘格式(format)来说,轨道间距(track pitch)为0.74μm,采用EFM+调制方式,实现一层4.7GB、两层结构为8.5GB的记录容量,主要记录SD(Standard Definition)Video品质的影像。就BD层来说,λ=405nm(蓝紫),NA=0.85的光头,轨道间距为0.34μm,采用1-7PP调制方式,实现25GB的记录容量。就HDDVD层来说,λ=405nm(蓝紫),NA=0.65的光头,轨道间距为0.34μm,采用ETM(8-12)的调制方式,实现一层15GB、两层30GB的记录容量。在BD层、HDDVD层主要记录高质量的HD Video品质的影像。并且,图2A、2B、2C的任意一个光盘都可以通过从一方的盘面照射激光实现整个记录层的访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方框图。1是在图2A、2B、2C中说明的复合型光盘介质,通过具备以下要素的光盘再现部1 3进行再现。2是光头,可以对DVD、BD、HDDVD中的2种的组合或者全部的格式进行记录层的访问、记录坑(标记)的读取,并可以进行激光波长λ和物镜数值孔径NA的转换。3是在光盘1的半径方向使光头2移动的头移动模块。4是对记录坑(标记)读取信号进行限制带宽或增幅的前置放大器(Preamp)。5、6是对从各记录层读取的信号按照调制方式进行解调处理的数据解调电路A、数据解调电路B,例如针对DVD和BD或者DVD和HDDVD、BD和HDDVD的调制方式分别进行解调处理。例如当对应全部光盘格式(DVD、BD、HDDVD)时应该具备三个解调单元,但是这里以对应图2A、2B、2C所示的两个格式的再现动作进行说明为目的所以仅在图中表示出2个。7是对从各解调单元得到的解调数据进行选择的选择器。8是暂时记录选择后的解调数据的缓冲存储器。9是按照预先决定的数据传输协议(Protocol),通过数据总线30与后述的光盘控制部21之间进行传输控制的主机(host)I/F(接口)电路。10是通过主机(host)I/F电路9将包含于从光盘控制部21接收的再现命令中的、对于光盘1的容量空间(也称访问空间)的始端逻辑地址转换为各记录层的物理地址的地址转换电路。11是控制对光盘1的访问、再现的驱动控制器。12是对光头的物镜进行焦点控制、或者利用头移动模块3对再现目标的位置进行访问控制的伺服(servo)控制电路。
接下来对光盘控制部21进行说明。14是在与光盘再现部13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控制的驱动I/F电路。15是暂时存储通过驱动I/F电路14接收的光盘解调数据的数据缓存器。16是对存储在数据缓存器15中的视频、音频数据进行译码处理的译码器。17相当于对译码后的视频信号进行显示的显示器等的显示装置。18是向通过网络连接的外部设备进行缓冲数据的传输控制的外部I/F电路。19是对光盘进行访问(容量)空间的识别和容量中包含的文件、目录结构的识别,并且对再现文件进行访问、生成再现命令的容量管理电路。20是根据来自用户等指示的访问命令,通过容量管理电路生成再现命令,并且根据传输网的带宽、显示器17的大小、分辨率(析像度,Resolution)等的规格、译码器16的译码能力等,在光盘1再现时进行适合的记录层的选择、访问、再现控制的系统控制器。
另外,在光盘再现部13中具备的驱动控制器11、地址变换电路10、光盘控制部21中具备的系统控制器20、容量管理电路19中的处理分别是在同一个微型计算机中进行,但是图1的目的是说明功能模块的结构、动作,所以分别进行图示。
利用图3、图4对于光盘再现部13中进行的对光盘1的各记录层的访问、再现方法进行说明。
图3是说明图2B的光盘介质(由BD、DVD层构成的复合型光盘介质)的容量空间与逻辑地址、各记录层与物理地址的对应的例子。图3(a)表示的是与BD层、DVD层各记录层对应的物理区域的结构与物理地址的对应关系。图3(b)表示的是将各记录层作为独立的容量空间时记录层与容量空间、逻辑地址的对应关系。图3(c)表示的是将各记录层作为连续的单一容量空间处理时记录层与容量空间、逻辑地址的对应关系。
在图3(a)中,BD层由导入、数据、导出的各区域构成。具有两个记录层的DVD层由导入、数据、中间区域和导出各区域构成。BD层的物理地址X由内周向外周增加。DVD层的物理地址Y在第一层是由内周向外周增加,在第二层是由外周向内周减少。像这样,DVD层使用相反的轨道路径(Opposite Track Pass),按照从第一层的内周到外周,从第二层的外周向内周的顺序将记录数据连续地配置。
上述物理区域中数据区域相当于容量空间。光盘控制部21对容量空间生成再现命令等,对光盘1进行访问控制。将BD层的数据区域、DVD层的数据区域分别作为容量1、容量2的例子在图3(b)中表示。对于各容量空间的逻辑地址是将容量始端作为地址0,将地址分配给作为容量空间的访问单位的每个逻辑记录块(block)。具体的说,在容量1中是从始端地址0到终端地址Xend’进行分配,在容量2中是从始端地址0到终端地址Yend’进行分配。
图3(c)是对将两个容量空间作为连续单一的容量空间进行处理时的情况进行说明,表示的是将BD层的数据区域作为单一容量1_2的前半部分,将DVD层的数据区域作为后半部分进行配置的例子。单一容量1_2的逻辑地址Z’是将始端地址作为0,终端地址作为(Xend’+Yend’)+1。
这里,以每1逻辑记录块的数据量与构成图3(b)的容量的1逻辑记录块的数据量相同为前提分配逻辑地址。也有考虑图3(b)的2个容量空间的每一个容量空间的1逻辑记录块的数据量不同的情况,但是在构成图3(c)的单一的容量空间时,全部是由相同的数据量单位的逻辑记录块构成,分配对容量空间的逻辑地址。
关于1逻辑记录块的数据量不同的容量空间的访问、或者由于容量构成而改变数据量时的访问,在地址变换电路10中,从光盘控制部21获取关于1逻辑记录块单位的数据量的信息,将该信息与各记录层的物理记录块(sector:扇区)的数据量进行比较,由此将逻辑地址转变为物理地址。
以上,以图2B的复合型光盘为例对容量空间的构成、逻辑地址、物理地址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说明,对于图3(a)、(c)的复合型光盘介质也能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容量空间的构成、逻辑地址的分配。
接下来,对于由图1的光盘装置对图3(b)和(c)的容量空间进行访问、再现控制的情况利用图4进行说明。
首先,对访问、再现控制开始的处理进行说明。安装光盘,进行光头2的焦点(focus)控制,λ、NA的转换控制,由此,判断是图3的复合型光盘介质时,通过主机I/F电路9将识别信息传送至光盘控制部21。并且,识别信息相当于实施例2中说明的图5、图6的AVDP(Anchor Volume Descriptor Pointer),表示容量空间的开始或结束。容量管理电路19按照实施例2中详细说明的方法,识别只有图3(b)的容量空间存在,或者识别出图3(b)、(c)两个容量空间存在。之后,由系统控制器20选择访问、再现时使用的容量空间(S401)。在选择了容量空间之后,依照访问命令,指定对构成容量空间的文件的访问、再现,再者,在容量管理电路19中,在通过在文件系统中进行的文件、目录识别程序求出对应所选择的文件的逻辑地址,并生成再现命令(S402)。通过驱动器I/F电路、主机I/F电路9将容量的选择、再现命令传送到光盘再现部13。
地址变换电路10,依据容量空间的选择信息,从存在于光盘1的记录层中选择进行访问、再现的记录层(S403)。并且,选择信息是在S401中的选择结果,从容量管理电路19输出的信息,是访问、再现时使用的容量空间的选择结果。
根据S403的选择结果,当选择单一格式的记录层时(S404),对图3(b)的容量1或者容量2进行访问、再现,地址变换电路10将构成再现命令的访问逻辑地址转换成对应所选择的记录层的物理地址(S405)。例如对构成容量1的记录层的访问将访问逻辑地址X’转变为BD物理地址X。对构成容量2的记录层的访问是将访问逻辑地址Y’转换成DVD物理地址Y或者如果是DVD第二层则转换为Y的比特(bit)反转值(反転值)。
驱动控制器11将在地址变换电路10中选择的记录层和对该记录层的物理地址的访问处理在伺服控制电路13中作为访问命令而生成。伺服控制电路对于光头2,选择适合所选择的记录层的激光波长λ、物镜数值孔径NA,使其与焦点相符合,由此访问选择的记录层。进一步,由选择器7选择适合于选择的记录层的光盘格式的数据解调电路(S406),在对光盘再现信号进行数据解调的同时,将包含于解调数据的当前再现的光盘上的物理地址信息输出到驱动控制器11。驱动控制器11由检测的物理地址和对应访问目标的物理地址的比较,通过伺服控制电路12控制头移动模块3、光头2的焦点,从而进行对目标位置的访问、再现,并传送解调后的再现数据(S407)。
并且,以上所说明的对由单一光盘格式的记录层构成的各容量空间的访问、再现方法有如下对应,每当在光盘控制部21进行再现命令的生成时,在作为访问对象的容量空间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也进行从S401开始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容量管理电路19中识别图3(c)的容量空间的存在,对由S401选择该容量结构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当容量空间是图3(c)所示的容量空间时,在光盘控制部21生成对于包含有BD、DVD记录层的单一容量空间1_2的访问、再现命令(S401、S402)。关于对单一的容量空间的访问,由于在容量管理电路19中不进行对BD、DVD层的边界或者与图3(b)的多个容量结构相对应的容量边界的识别,所以不存在S401中进行的要访问的记录层的选择信息。因此在S403、S408中,地址变换电路10进行访问目的记录层的判定,从包含于再现命令的访问逻辑地址转换为对应于判定的记录层的物理地址。
记录层的决定是,当(访问逻辑地址Z’)≤(BD层的最终逻辑地址Xend’)时判定为BD层,例如进行向与BD层相对的物理地址X的转换。另外,当(访问逻辑地址Z’)>(BD层的最终逻辑地址Xend’)时判定为DVD层,并进行向与DVD层相对的物理地址Y的转换。关于向与DVD层相对的物理地址的转换,例如由(访问逻辑地址Z’)-(BD层的最终逻辑地址Xend’+1)变换为与只相对DVD层的容量相同的逻辑地址值之后,再转变为DVD层的物理地址Y。一旦将包含于再现命令的访问逻辑地址转变为与只包含BD或者DVD的容量空间相当的逻辑地址,随后,就可以通过向物理地址转换而使转换方法共同化。在地址转换电路10中的记录层的选择、向物理地址的转换处理之后,就能够进行S406、S407的处理。
在图3(c)的容量结构中的BD层的最终地址Xend’,能够通过从BD层的数据区域终端的物理地址减去数据区域始端的物理地址值,再转换为BD层的容量空间的逻辑地址值从而将其求出。DVD层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求出容量空间的始端。
进一步,也考虑当对图3(c)的容量空间的访问、再现是经过不同的记录层进行连续的再现时的情形。例如,对从BD层开始访问、再现,再转变到经过(わたる)DVD层进行连续的再现时的情形进行说明。初次的访问、再现按照图4的处理流程进行,开始BD层的选择、访问、再现。驱动控制器11与构成BD层的数据区域的最终物理地址的检测相呼应,控制伺服控制电路停止再现,在对光头2、选择器7进行切换之后控制对DVD层的数据区域始端的访问、再现。
在上述说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其目的在于,将包含于复合型光盘介质的不同光盘格式的记录层作为单个容量空间或者连续单一的容量空间进行处理、进行访问,由光盘控制部21进行访问容量空间的选择,生成再现命令,由此,光盘再现部13进行要访问的记录层的选择和向物理地址的转变,进一步选择适合于所选择的记录层的光头的激光波长、数值孔径和解调方法从而可以对复合型光盘中的各记录层进行访问、再现。
另外,当对图3(c)的单一的容量空间结构进行访问、再现时,在容量管理电路19中,对不区别BD、DVD层的存在而生成再现命令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当在从光盘再现电路对与记录层边界的逻辑地址相关的信息进行传送时,容量管理电路19传送包含访问目标记录层或者光盘格式相关信息的再现命令等。这样的情况下,地址转换电路10按照上述再现命令进行访问记录层的选择、向物理地址的转换,图4的处理流程可以照原有状态使用。
接下来,相对复合型光盘介质,对在构成图3(b)或者(c)的容量空间时的区域构成、容量的识别、文件、目录结构的识别以及对文件的访问进行说明。
图5(a)是表示现有容量空间的区域构成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表示依据UDF(Universal Disc Format)的区域构成例。AVDP(AnchorVolume Descriptor Pointer)是包含表示容量空间的开始的容量标识符的区域,容量管理电路19根据AVDP(识别信息)识别容量空间的存在。MDF是与包含于容量空间的文件、目录结构相关的信息的贮存区域,称为元数据文件(Meta Data File)。容量空间还具备由MDF识别的文件的数据贮存区域(RTF),在RTF中贮存有再现视频等时需要实时性的数据、面向计算机的数据文件。
容量管理电路19在AVDP检测后的容量识别处理的过程中检测出MDF。依据MDF获取检测后的容量空间内的文件、目录结构。进一步对与贮存在RTF区域的要访问的文件相对应的数据生成再现命令。关于AVDP和MDF,在容量空间的终端也确保有同样的区域,是以当因为光盘上的缺陷而导致该部分不能再现时的保护为目的而设置的。
图5(b)表示的是构成图3(b)所示的2个容量空间的一个例子。如图5(b)所示,在每个记录层设置容量空间,记录图5(a)中说明的各信息。由此,确保与只有一方记录层的光盘之间的互换性。进一步,在各容量空间内,记录对其他的容量空间的AVDP。例如,在BD层的容量1记录对DVD层的AVDP(Vol2),在DVD层的容量2记录对BD层的AVDP(Vol1)。由此,容量管理电路19即使在对BD层的容量1的访问中,也可以不进行对DVD层的访问,识别DVD层的容量2的存在。
关于作为MDF和MDF的镜像(mirror)的MDMF,与AVDP同样,在一方的记录层的容量空间记录另一方的记录层的容量空间的MDF、MDMF。也就是说,在BD层的容量(volume)1中记录DVD层的MDF(Vol2)、MDMF(Vol2),在DVD层的容量2记录BD层的MDF(Vol1)、MDMF(Vol1)。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是容量的识别,在文件目录结构方面,也可以只访问一方的记录层,检测出整个容量空间中存在的文件、目录结构信息。并且当对容量区域的确保有限制时,也可以将MDMF(Vol1)、MDMF(Vol2)不确保在不同的容量空间中。
通过构成如上所述的容量空间,在安装光盘时只再现最初访问的记录层,就可以识别多个容量空间的存在,进一步还可以识别文件、目录结构,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由容量管理电路19进行的容量空间的识别处理。图4中说明的再现方法可以适用于对以上说明的容量空间的结构进行的访问、再现,系统控制器20根据由容量识别电路19检测出的容量空间、文件、目录结构和被指定的访问命令进行要访问的容量空间的选择,容量管理电路19由容量选择结果和对于访问文件的逻辑地址生成再现命令,进行光盘再现电路的控制。
并且,AVDP、MDF、MDMF的贮存,例如也可以是仅在BD层确保DVD层的AVDP(Vol2)、MDF(Vol2)、MDMF(Vol2),在DVD层不进行确保的结构。这是假定光盘装置最初进行BD层的检测的情形,其目的是将容量区域中相互共有信息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进一步,与此相反,也可以是仅在DVD层共有BD层的信息的构成。
图6表示的是将复合型光盘介质的各记录层作为单一的容量空间进行处理时的容量内的区域构成例。
在图6中,也是在每个记录层设置容量空间,记录在图5(a)中说明的各信息。由此,确保与只具有一方记录层的光盘之间的互换性。进一步,为了作为一连串的单一容量1_2空间进行访问,将对应容量1_2的AVDP(Vol1_2)、元数据文件MDF(Vol1_2)提供给包含于BD层的容量1_2的始端。进一步同样地,将AVDP(Vol1_2)、镜像的MDMF提供给包含于DVD层的容量空间的终端区域。因此,记录对于BD、DVD层各自分别的容量空间的AVDP、MDF、MDMF,同时,也记录连续单一容量1_2的AVDP(Vol1_2)、MDF(Vol1_2)、MDMF(Vol1_2)。AVDP(Vol1_2)用于进行对容量1_2空间进行容量标识符的检测和MDF(Vol1_2)的检测,在MDFVol1_2,将作为BD、DVD各层的实时数据的RTF(Vol1)、RTF(Vol1)的文件、目录结构的信息集中于一个区域进行贮存。并且对于容量1_2的AVDP、MDF、MDMF,并不局限于提供给BD层的始端和DVD层的终端,在各记录层的始端、终端区域分别进行确保,可以提高容量识别、文件、目录结构的检测可靠性。
通过构成上述说明的一连串的单一容量空间,可以不需要对格式不同的记录层、或多个容量空间进行管理,从而能够进行对单一的容量空间的访问、再现控制。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各记录单独的容量空间进行容量检测,也可以进行文件、目录的管理、访问、再现,例如,在只再现一方记录层的装置中,也能够维持再现互换性。
图4中说明的再现方法可以适用于对如上所述的容量空间的结构的访问、再现。
接下来利用图7对在光盘控制部21中进行的、包含于复合型光盘介质中的记录层、记录数据的再现控制进行说明。作为适用于该控制的介质,可以举例,例如构成图5或者图6的容量空间的复合型光盘介质,例如,在BD层的容量空间中贮存有HD影像品质的视频数据,在DVD层的容量空间中贮存有SD影像品质的视频数据,再者,对于各记录层的再现数据的传输率(rate)的关系为(BD层传输率)>(DVD层传输率)。
在图7中,当安装于光盘再现部13的光盘1变为可再现之后,光盘控制部21从光盘1的各层控制AVDP的再现,由其检测结果对光盘1检测容量空间。以构成图6(c)的容量空间的光盘为前提,容量管理电路19不仅生成对各记录层不同的容量空间AVDP(Vol1)、AVDP(Vol2)的再现命令,还生成单一容量1_2空间的AVDP(Vol1_2)的再现命令,对光盘再现部13控制再现。
预约对于AVDP的逻辑地址,容量管理电路19根据该逻辑地址生成对于AVDP(Vol1)、AVDP(Vol2)、AVDP(Vol1_2)的再现命令。容量识别电路19由所得到的再现数据对各再现命令检测容量标识符,再由该检测状况检测容量空间。进一步,在系统控制器20中由容量的检测结果选择用于访问的容量空间,容量管理电路19生成对应该选择结果的MDF或者对应MDMF的再现命令,获取对于所选择的容量空间的文件、目录信息。另一方面,获取对应各记录层的传输率作为驱动器信息(S701)。通过该实施例中说明的容量空间的识别、选择处理,选择图5的多个容量结构或者图6所示的容量1_2的结构,各记录层的传输率关系例如是(BD层传输率)>(DVD层传输率)。
在进行容量空间的选择、文件和目录结构的检测的同时,进一步系统控制器20从以译码器16、显示器17和外部I/F电路18为代表的对光盘再现数据进行处理的各模块获取与其规格(仕様)、目前的动作状况相关的信息。作为具体的获取信息,能够例举下述信息:从译码器16开始,是否HD视频数据的译码应对、或通过专用硬件的译码,或者通过使用着计算机等的中央演算处理装置(CPU)的演算处理的译码,再者,在通过CPU译码的情况下,是否具备只能进行HD或者SD视频品质的视频数据的译码处理的处理能力,也就是说是否具备高速处理能力,由多CPU结构是否能够分散处理视频译码任务等。
关于显示器17,是画面大小、分辨率的相关信息,关于外部I/F电路,是传输网本身的传输速度、或外部连接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即相当于在外部设备中处理的视频的品质、或HDD、光盘等记录装置的传输率等信息(S702)。另一方面,系统控制器20按照访问命令选择包含在光盘中的文件,通过容量管理电路19对文件数据进行访问、再现,在S703中当选择视频文件的再现时,移动至S704,判断显示器17的画面大小、分辨率、显示器17的规格是否适合HD视频文件的再现。
在S704中当判断显示器17适合HD视频文件的再现时,进一步在S705中判断译码器16是否适合。例如在判断出译码器16是与HD视频相对应的译码器,或通过CPU演算处理进行译码,判定为满足处理能力能够充分应对HD视频译码处理等的条件时,就选择HD视频文件的再现(S706)。进一步,根据选择结果,容量管理电路19生成对BD层的容量空间中的HD视频文件再现的再现命令(S708),在光盘再现部13中进行访问、再现。
另一方面,在S704、S705中,当判断显示器17、译码器16不适合HD视频文件的再现时,选择SD视频文件的再现(S707),根据选择结果,容量管理电路19生成对DVD层的容量空间中的SD视频文件再现的再现命令(S708),在光盘再现部13中进行访问、再现。
通过上述的可以对复合型光盘中包含的各记录层进行访问、再现的光盘再现部13和光盘控制部21,可以对最适合所连接的显示器或者译码器的画质的视频文件进行选择、再现控制。
例如,也会存在并非使用专用的硬件而是使用搭载在计算机等中的CPU进行视频文件的译码的情况,但是有为了确保视频译码的实时性最先进行视频译码处理,因此其他的CPU处理就会处于等待状态,或者由于CPU受理插入的处理而损坏实时性的问题。该问题可以通过如上所述的方法解决。
作为该具体的方法是,系统控制器20可以是,根据可以用于译码的CPU处理能力、其占有状况、或其他的CPU处理的发生状况,切换HD、SD视频文件再现的结构,也可以是限定可以分配给视频译码处理的CPU占有率的上限,将所剩余的分配给其他的CPU处理的结构。
最后,对通过外部I/F电路给连接设备传输再现数据时的再现控制进行说明。
例如,考虑通过外部I/F电路进行对视频文件的数据传输,在外部连接设备进行译码时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在S710中比较传输网的传输速率和实时地进行视频译码时的必要的传输速率,控制SD或者HD视频文件的选择(S706、S707)。
再者,考虑在S710中通过传输网的拥挤状况,选择要再现的视频文件时的情形。例如,当由于传输网的拥挤数据传输的通过量低下时,向S707分支,进行SD视频文件的选择、再现。通过选择位速率(bitrate)低下,即每单位时间的译码数据量小的SD视频文件,确保传输网中的数据传输、外部连接设备中的译码处理的实时性。
另外,考虑不同时发生视频译码,作为再现数据进行传输时的情况,即通过传输网向外部连接设备上搭载的记录装置(半导体记录器、HDD:硬盘驱动器、光盘)进行传送时的情况。这时,在S710中,例如比较向传输网或者通过传输网向连接的记录装置传输数据的速率与在S701中获取的各记录层的传输速率。
当满足(数据传输的通过量)>(BD层传输速率)的条件时,向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光盘装置的传输速率的S706移动,选择BD层中包含的文件的访问、再现。关于数据传输中的通过量,即通过传输网向记录装置传输数据时的综合的传输速率,与传输网、记录装置各自单独的传输速率不同。对于DVD层通过优先选择记录密度高的BD层,不仅最大限度发挥传输速率,还可以在抑制光盘转速的同时维持传输速率,因此对抑制光盘装置的耗电量也有贡献。
依据以上所述的第三实施例,可以根据对于视频数据的译码器、显示器的规格、动作状况等控制对适合于再现的视频文件的访问、再现。

Claims (5)

1.一种复合型光盘介质的记录方法,具备记录密度、调制方式不同的第一类型记录层、第二类型记录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记录层由一层记录层构成,所述第二类型记录层由二层记录层构成,
对于所述第一类型记录层和所述第二类型记录层分别构成第一、第二容量空间,
各容量空间分别由表示容量空间的始端或终端的识别信息和文件、目录的构成信息及数据的贮存区域构成,
在一方容量空间中记录另一方容量空间的所述识别信息,
进而,在一方容量空间中记录另一方容量空间所包含的文件、目录的构成信息。
2.一种复合型光盘介质的记录方法,具备记录密度、调制方式不同的第一、第二记录层,其特征在于:
对于第一、第二记录层分别构成第一、第二容量空间,
各容量空间分别由表示容量空间的始端或者终端的识别信息和文件、目录的构成信息及数据的贮存区域构成,
再者,排列所构成的第一、第二容量空间,构成连续的单一容量空间,
对表示连续的单一容量空间的始端或终端的识别信息进行记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型光盘介质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除记录针对单一容量空间的识别信息之外,还记录包含于所述单一容量空间的、包含针对第一、第二容量空间的文件、目录构成信息的构成信息。
4.一种光盘装置,其对复合型光盘介质进行再现,该复合型光盘介质具备记录密度、调制方式不同的第一、第二记录层,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访问第一、第二记录层并可进行记录坑的读取的光头;
对于来自第一或第二记录层的读取信号进行解调的解调电路;
控制光头、解调电路,并控制对所选择的记录层的访问、再现的再现控制电路;和
生成光盘再现命令的命令生成电路,其中,
再现控制电路通过光头的控制进行对各记录层的访问,检测复合型光盘介质,
所述复合型光盘介质对于第一、第二记录层分别构成第一、第二容量空间,
命令生成电路,以根据该检测结果对表示容量空间的始端或终端的识别信息进行检测为目的,生成再现命令,根据检测结果,检测第一、第二容量空间或者排列第一、第二容量空间而构成的连续的单一容量空间,
再者,从检测结果选择容量空间,生成对该空间的再现命令。
5.一种光盘再现方法,其为具备记录密度、调制方式不同的第一、第二记录层的复合型光盘介质的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型光盘介质对于第一、第二记录层分别构成第一、第二容量空间,
对光盘的各记录层进行访问,检测复合型光盘介质,
根据检测结果,通过对表示容量空间的始端或者终端的识别信息进行检测,检测出第一、第二容量空间或者排列第一、第二容量空间而构成的连续的单一容量空间,
再者,从检测结果选择容量空间,生成对该空间的再现命令。
CN2007101803727A 2007-03-27 2007-10-23 复合型光盘介质及其再现方法、光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66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80479A JP4905212B2 (ja) 2007-03-27 2007-03-27 コンビネーション型光ディスク媒体及び、その再生方法、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080479 2007-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6618A CN101276618A (zh) 2008-10-01
CN101276618B true CN101276618B (zh) 2013-03-13

Family

ID=39796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037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6618B (zh) 2007-03-27 2007-10-23 复合型光盘介质及其再现方法、光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773496B2 (zh)
JP (1) JP4905212B2 (zh)
CN (1) CN1012766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30162A1 (en) * 2006-04-12 2007-11-15 Thomson Licensing High-speed multi-layer optical disc recording
US9111578B1 (en) * 2014-07-23 2015-08-18 Seagate Technology Llc Recording density variation of data trac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58306B2 (ja) * 1994-07-26 2004-08-25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多層記録ディスク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記録/再生システム
JPH11232836A (ja) * 1998-02-12 1999-08-27 Toshiba Corp 多層情報層を有する情報記憶媒体及び多目的情報処理装置
US20060126484A1 (en) * 2004-11-12 2006-06-15 Flexplay Technologies, Inc. Optical media, read inhibiting agent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JP4101666B2 (ja) * 2002-01-22 2008-06-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媒体、記録装置、再生装置、記録方法、再生方法
DE602004027907D1 (de) * 2003-05-30 2010-08-12 Doug Carson & Associates Inc Verbessertes format für mehrschichtige optische datenträger
KR20050058939A (ko) 2003-12-13 2005-06-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디스크의 파일 시스템 포맷의 변환 방법 및 그 장치
JP4257275B2 (ja) * 2004-03-30 2009-04-22 株式会社ディーアンドエム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再生方法
JP2006172574A (ja) 2004-12-14 2006-06-29 Memory Tec Kk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再生方法、デジタル作品出版物
JP3812584B1 (ja) * 2005-02-16 2006-08-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641975B2 (ja) * 2005-06-03 2011-03-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型光ディス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11748B2 (ja) * 2005-06-03 2011-06-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KR20070003513A (ko) * 2005-06-30 2007-0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록매체 및 기록매체 기록/재생방법 및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6618A (zh) 2008-10-01
JP4905212B2 (ja) 2012-03-28
JP2008243274A (ja) 2008-10-09
US7773496B2 (en) 2010-08-10
US20100246372A1 (en) 2010-09-30
US20080244632A1 (en) 2008-10-02
US8149681B2 (en) 2012-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31962B (zh) 多层高密度记录介质及其光功率调节方法
EP2521131B1 (en) Optical disc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JP2000503446A (ja) 情報記憶媒体および情報再生方法および情報再生装置
CN101154396B (zh) 光盘和光盘装置
CN101276618B (zh) 复合型光盘介质及其再现方法、光盘装置
CN101044558B (zh) 信息存储介质以及记录/再现设备和记录/再现方法
JP2005222628A (ja)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
US7487306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US10650855B2 (en) Optical disc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JP2012099214A (ja) コンビネーション型光ディスク媒体及び、その再生方法、光ディスク装置
TWI353586B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EP1673777A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CN100594548C (zh) 初始化光盘的方法
US7693013B2 (en) Optical disc for storing both data requiring defect management and real-time av data
JP2007519136A (ja) 欠陥管理情報を再構成を伴う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方法
JP4835714B2 (ja)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光ディスク再生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
JP5131343B2 (ja)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
JP2009211746A (ja)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JP2007265462A (ja) 大容量光記録媒体のファイル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LTD.

Effective date: 201312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20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anufacturing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

Termination date: 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