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6370B - 液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66370B
CN101266370B CN2008100860708A CN200810086070A CN101266370B CN 101266370 B CN101266370 B CN 101266370B CN 2008100860708 A CN2008100860708 A CN 2008100860708A CN 200810086070 A CN200810086070 A CN 200810086070A CN 101266370 B CN101266370 B CN 1012663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electrode
wiring
crystal apparatus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60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66370A (zh
Inventor
原田考人
今井克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66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6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66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63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63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for applying an electric field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i.e. in-plane switching [I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1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 G02F2201/12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pixe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omet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容易地形成布线与形成于其上的电极的绝缘结构的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装置。具有:夹持液晶层相对向的基板(11)及基板(22),设置于基板(11)上的信号线(14),导电连接于信号线(14)的开关元件(13)及像素电极(15),设置于基板(11)上的布线(17),覆盖像素电极(15)、开关元件(13)及布线(17)而设置于基板(11)上的电介质膜(16),和设置于电介质膜(16)上而对向于像素电极(15)的共用电极(18)。共用电极(18)具有缝隙(27),在对向于像素电极(15)的区域具有平行并排的多个线状电极部(28),共用电极(18)在电介质膜(16)的外侧与布线(17)导电连接。

Description

液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横向电场型的液晶工作模式的FFS(Fringe Field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模式的液晶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在便携电话机、便携信息终端机、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等的电子设备广泛采用液晶装置。在该液晶装置中,已知:通过电介质膜使第1电极与第2电极在1块基板上互相对向而设置,并通过留出间隙而平行配置的多个线状电极部形成上述的第2电极,然后通过面状电极形成第1电极的FFS模式的液晶装置。在此,作为开关元件,采用作为3端子型的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元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在有源矩阵方式的液晶装置中,已知作为用于对多个像素分别进行使之导通(白显示)/断开(黑显示)驱动的开关元件采用了作为2端子型的开关元件的TFD(Thin Film Diode,薄膜二极管)元件的液晶装置、作为开关元件采用了作为3端子型的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元件的液晶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由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液晶装置是纵向电场方式的液晶装置,在采用密封材料所贴合的一对基板的一方设置第1电极,在另一方设置第2电极。对第1电极及第2电极分别导电连接布线而供给需要的信号。在专利文献2的液晶装置中,第2电极与向该第2电极供给信号的布线设置于不同的基板上,这些第2电极与布线通过设置于密封材料的内部的导通构件所导电连接。
【专利文献1】特开2001-83540号公报(第4~5页,图3)
【专利文献2】特开2003-29289号公报(第5页,图1)
因为由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液晶装置为FFS模式,所以与由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模式所代表的纵向电场方式的工作模式相比较,能够实现宽视场角及高对比度的显示特性。
然而,因为由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液晶装置,作为用于对施加于像素的电压进行控制的开关元件采用作为3端子型的开关元件的TFT元件,所以存在形成于基板上的要件的构成复杂、制造工序复杂、成本高的问题。
于是发明人,考虑了采用作为由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2端子型的开关元件的TFD元件而使横向电场方式的液晶装置的构成简单化。可是,在采用TFD元件构成FFS模式的液晶装置的情况下,与纵向电场方式的情况不同,因为多个第2电极与导电连接于这些第2电极的多条布线配设于同一基板上,所以由于布线的结构而有可能导致布线和与连接于该布线的第2电极不同的第2电极发生短路。
如此的问题点,并不限于采用TFD元件的情况,在采用了作为3端子型的开关元件的TFT元件的情况下也同样地有可能发生。
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将这些布线与第2电极进行电绝缘的结构,但是若将该绝缘结构仅用于布线与第2电极而特别设置,则有可能不能使液晶装置的构成充分地简化。并且,若采用如此的特别的绝缘结构,则在基板上的布线与电极的结构中产生限制,有可能阻碍形成于基板上的要件的构成的简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点所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以下结构:在横向电场模式的液晶装置中,能够容易地形成布线与形成于其上的电极的绝缘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在具有夹持液晶层互相对向的第1基板及第2基板的液晶装置中,特征为:在前述第1基板上,具有:信号线,导电连接于该信号线的开关元件,导电连接于该开关元件的第1电极,布线,覆盖前述第1电极、前述开关元件及前述布线的电介质膜,和在该电介质膜上对向于前述第1电极的第2电极;前述第2电极从前述电介质膜上朝向不存在该电介质膜的区域导出,经由不存在该电介质膜的区域而导电连接于前述布线。
若依照于本发明中的第1液晶装置,则能够实现FFS模式等的横向电场模式的工作模式。因为FFS模式是对液晶的光学性质通过与基板平行的电场、所谓的横向电场进行控制的模式,所以相比较于由TN模式所代表的纵向电场模式的情况,能够实现宽视场角及高对比度的显示。并且,应用了本发明的液晶装置,构成为:将第2电极从前述电介质膜上朝向不存在该电介质膜的区域进行导出,在不存在该电介质膜的区域而使第2电极与前述布线导电连接。从而,若依照于本发明,则因为采用将第1电极与第2电极进行电绝缘的电介质膜,能够将布线、和与连接于该布线的第2电极不同的第2电极进行电绝缘,所以不必特别设置对布线进行绝缘的结构。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形成将布线与第2电极进行电绝缘的构成。并且,若依照于本发明,则因为当使布线与要导电连接于该布线的第2电极进行导电连接时,利用不存在电介质膜的区域,所以能够基本完全防止布线与第2电极的导电连接由于电介质膜而受阻碍的情况,能够得到良好的接触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前述第2电极,在不存在前述电介质膜的区域导电连接于前述布线。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构成:前述第2电极,直接导电连接于前述布线;及前述第2电极,通过中继电极导电连接于前述布线。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构成:前述布线,具有俯视从前述电介质膜的端边露出的部分(在不存在电介质膜的区域露出的部分);前述第2电极,导电连接于从前述电介质膜露出的部分的前述布线。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构成:在前述电介质膜中,在与前述布线俯视重叠的位置,设置有沿厚度方向去除了该电介质膜的接触孔(不存在电介质膜的区域);前述第2电极经由前述接触孔导电连接于前述布线。因为在采用了如此的构成的情况下,采用将第1电极与第2电极进行电绝缘的电介质膜,也能够将布线、和与连接于该布线的第2电极不同的第2电极进行电绝缘,所以不必特别设置对布线进行绝缘的结构。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形成将布线与第2电极进行电绝缘的构成。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构成:在前述电介质膜中,在与前述第2电极俯视重叠的位置,设置有沿厚度方向去除了该电介质膜的接触孔(不存在电介质膜的区域);前述第2电极经由前述接触孔而导电连接于前述布线。
在本发明中,前述开关元件,例如,是具有第1导电膜、设置于该第1导电膜上的绝缘膜、和设置于该绝缘膜上的第2导电膜的2端子型开关元件。若如此地进行构成,则与采用了TFT元件等的3端子型的开关元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以少量工序数容易地制造,能够谋求低成本化。该情况下,优选:前述布线,在与前述第1导电膜及前述第2导电膜之中的一方同一层所形成。若如此地进行构成,则因为不必为了形成布线增加新的导电膜,所以能够以少量工序数进行制造,能够谋求低成本化。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下述构成:前述开关元件,是具有:具有前述信号线进行导电连接的源区域、沟道区域、及前述第1电极进行导电连接的漏区域的半导体层,和对于前述沟道区域通过栅绝缘层相对向的栅电极的3端子型开关元件。该情况下,优选:前述布线,在与前述栅电极及前述信号线之中的一方同一层所形成。若如此地进行构成,则因为不必为了形成布线增加新的导电膜,所以能够以少量工序数进行制造,能够谋求低成本化。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构成:前述信号线,在前述第1基板上,多条并列于同一方向地延伸;前述第1电极,在前述第1基板上分别沿前述信号线的延伸方向及交叉于该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形成有多条;前述第2电极,是在与前述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进行延伸、与多个前述第1电极俯视重合的带状电极,该带状电极,在前述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空出预定的间隔而多条并列。若采用如此的构成,则能够使第2电极作为对多个第1电极共用的共用电极而起作用。
该情况下,优选:通过排列有多个子像素的区域形成显示区域,该子像素中,前述第1电极与前述第2电极俯视相重合;前述布线,俯视形成于前述显示区域的外侧区域。若采用如此的构成,则能够将多个第1电极与多个第2电极有效地配置于基板上的狭窄区域内。
在本发明中,优选:前述布线,在前述显示区域的外侧区域之中的、将该显示区域夹于其间的两侧所形成。若采用如此的构成,则能够将多个第1电极与多个第2电极更有效地配置于基板上的狭窄区域内。
在本发明中,优选:前述布线,具有:在与前述第2电极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1部分,和连接于该第1部分、在与前述第2电极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2部分;前述第2电极导电连接于前述第2部分。
在本发明中,优选:前述第2部分,从前述第1部分向与前述显示区域所处之侧相反侧延伸。若依照于该构成,则仅通过形成为仅在显示区域及其周边附近形成电介质膜,并进而在外侧不形成电介质膜的结构,就能够在外侧使布线可靠地露出,能够在该露出的部分,使布线与第2电极可靠地导电连接。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下述构成:前述第2部分,从前述第1部分向与前述显示区域所处之侧同一侧延伸。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前述第2部分中与该第2部分的延伸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W1,比在前述第1部分中与该第1部分的延伸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W0宽。若采用如此的构成,则因为能够使第2电极与布线的第1部分相接触的面积取得大,所以能够使布线与第2电极更可靠地导电连接。
在本发明中,优选:前述第2电极,在对向于前述第1电极的区域具有:具有间隙、并列的多个线状电极部。若如此地进行构成,则能够高效地形成边缘场。
该情况下,优选:在前述第2电极中,前述间隙及前述线状电极部,按多个前述子像素的每个子像素形成。若如此地进行构成,则因为能够使第2电极的面积确保为较大,所以能够使布线电阻维持为较低。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构成:在前述第2电极中,前述间隙及前述线状电极部,跨多个前述子像素连续形成。若采用如此的构成,则能够容易地进行间隙及线状电极部的图形化。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构成:前述第2电极的前述线状电极部的各个,其一部分或全部俯视重合于前述第1电极。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构成:前述第1电极是不具有间隙的面状电极。若如此地进行构成,则第2电极的各线状电极部俯视其全部重合于第1电极,能够实现FFS模式。
在此,第1电极也可以不是面状电极而与第2电极同样地、通过间隙与线状电极部而形成。该情况下,第2电极的各线状电极部的并非全部而一部分俯视重合于第1电极。
在本发明中,优选:还具有设置于前述第1基板的第1取向膜及第1偏振层,和设置于前述第2基板的第2取向膜及第2偏振层,当对前述第1取向膜及前述第2取向膜实施摩擦、设该摩擦的方向与前述线状电极部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α时,5°≤α≤20°;前述第1偏振层的偏振透射轴的延伸方向与对前述第1取向膜所实施的摩擦的方向平行;对前述第2取向膜所实施的摩擦的方向相对于前述第1基板侧的摩擦的方向为反向平行;前述第2偏振层的偏振透射轴的延伸方向正交于前述第1偏振层的偏振透射轴的延伸方向。若采用如此的构成,则能够使FFS模式中的导通电压施加时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变化稳定化,而且能够降低其取向变化发生的阈值电压,在FFS模式中能够实现高对比度的显示。
在本发明中,优选:前述液晶层采用具有正的介电各向异性的向列液晶所形成。将摩擦的方向的角度范围设定成上述的角度范围内的角度α的液晶装置,能够在液晶层采用具有正的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并且,当实现FFS模式时,液晶也能够代替具有正的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采用具有负的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在介电各向异性正负不同的情况下,摩擦方向对于各自选定为恰当的方向。一般地,恰当的摩擦方向在两者间按90°不同。
应用了本发明的液晶装置,可用于便携电话机、便携式计算机等的电子设备。若依照于本发明中的液晶装置,则因为能够实现FFS模式等的横向电场模式的工作模式,所以能够实现宽视场角及高对比度的显示。并且,因为对第2电极与布线,采用将第1电极与第2电极进行电绝缘的电介质膜而进行绝缘,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将布线与第2电极进行电绝缘的构成。从而,在采用有应用了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的本发明中的电子设备中,也能够以低成本简单地实现高质量的显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中的液晶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剖面图。
图2是沿图1的ZB-ZB线的液晶装置的沿行方向X的剖面图。
图3为图1的液晶装置的子像素及其附近的俯视图,(a)表示共用电极形成前的状态,(b)表示共用电极形成后的状态。
图4是表示TFD元件的一实施方式的图,(a)为俯视图,(b)为剖面图。
图5是沿图3(b)中的ZE线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的俯视图,(a)表示关断电压施加时的初始取向状态,(b)表示导通电压施加时的状态。
图7是图解性地表示摩擦方向及偏振透射轴的光轴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中的液晶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剖面图。
图9是沿图8的ZI-ZI线的液晶装置的沿行方向X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用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的元件基板的显示区域的电构成的等效电路图。
图11是将用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的元件基板的多个子像素抽出而表示的俯视图。
图12(a)、(b)是本方式的液晶装置的1个子像素的量的剖面图、及表示共用电极与布线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3(a)、(b)分别是将用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的元件基板的多个子像素抽出而表示的俯视图、及表示共用电极与布线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4(a)、(b)分别是将用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的元件基板的多个子像素抽出而表示的俯视图、及表示共用电极与布线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5是将用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的元件基板的多个子像素抽出而表示的俯视图。
图16是在用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的元件基板所形成的薄膜晶体管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中的电子设备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路框图。
图1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中的电子设备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便携电话机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41、51.液晶装置,2.液晶面板,3.照明装置,4.元件基板,5.滤色器基板,6.液晶层,6a.液晶分子,7.密封材料,8a.数据线,9a.扫描线,11.第1基板,12.第1偏振板,13.TFD元件(开关元件),13a.第1TFD要件,13b.第2TFD要件,14.分段线(segment line)(信号线),15.像素电极(第1电极),16.电介质膜,17.布线,17a.线状部分(第1部分),17b.面状部分(第2部分),18.共用电极(第2电极),19.第1取向膜,21.驱动用IC,22.第2基板,23.第2偏振板,24.着色膜,25.遮光膜,27.缝隙(间隙),28.线状电极部,29.外覆(over coat)层,30.第2取向膜,32.第1导电膜,33.绝缘膜,34a、34b.第2导电膜,46、49.接触孔(不存在电介质膜的区域),80.薄膜晶体管,101.液晶装置,110.便携电话机(电子设备),212、223.偏振透射轴,E.电场,P.子像素,V.显示区域,W0.线状部分的宽度,W1.面状部分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中的液晶装置基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还有,本发明当然并非由该实施方式所限定。并且,虽然在这些说明中根据需要而参照附图,但是在该附图中,为了使由多个构成要件形成的结构之中的重要的构成要件容易理解,存在将各要件以与实际不同的相对性的尺寸表示的情况。
(液晶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的俯视结构。图2表示沿图1的ZB-ZB线的液晶装置的沿行方向X的剖面结构。在图1中,将左右方向作为行方向X,将上下方向作为列方向Y。在图2中,左右方向是行方向X,纸面垂直方向是列方向Y。行方向X与列方向Y是互相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方向X,是后述的子像素的较短方向或后述的扫描线的延伸方向。另一方面,列方向Y,是子像素的较长方向或后述的数据线的延伸方向。
在图2中,液晶装置1具有液晶面板2及照明装置3。以箭头A表示之侧是观看侧,照明装置3配置于与观看侧相反侧,作为背光源而起作用。液晶面板2具有互相对向的元件基板4及滤色器基板5。这些基板通过从箭头A方向(有时称为基板法线方向)看为环状即框状的密封材料7所贴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滤色器基板5配置于观看侧,元件基板4配置于背面侧。
在元件基板4与滤色器基板5之间形成作为预定的(例如5μm程度)的间隙的单元间隙,在该单元间隙内封入液晶而形成液晶层6。液晶层通过具有正的介电各向异性的向列液晶所形成。具有正的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具有:当电场起作用时,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变得与电场方向平行地进行旋转移动的性质。
元件基板4,具有通过石英玻璃、塑料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形成的第1基板11。第1基板11从基板法线方向看如示于图1地,形成为在列方向Y较长的长方形状。第1基板11也可以为正方形状。在图2中,在第1基板11的外侧的面上设置第1偏振板12。根据需要,也可以在第1偏振板12与第1基板11之间设置相位差膜。
在第1基板11的内侧(液晶层侧)的面上,设置作为2端子型开关元件的TFD元件13、作为导电连接于TFD元件13的信号线的分段线14、和作为第1电极的岛状的像素电极15。TFD元件13作为将2个TFD要件以相反极性串联连接的所谓背靠背(Back-to-Back)结构(详情后述)所形成。分段线14,由Cr(铬)或Cr合金构成,例如通过光蚀刻(photoetching)处理所形成。分段线14形成多条,如示于图1地,分别为延伸于列方向Y的细的线状,这些多条在行方向X以预定间隔互相平行地所形成。分段线14,传送作为例如用于对液晶进行驱动的1种信号的数据信号。连接于1条分段线14的多个TFD元件13沿该分段线14空出间隔所设置。
在图2中,像素电极15,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等具有透光性的金属氧化物构成,例如通过光蚀刻处理所形成。像素电极15形成多个,如示于图1地,从基板法线方向看分别为在列方向Y较长的长方形状的岛状,这些多条以在行方向X及列方向Y排成列状的状态(所谓的点矩阵状)所形成。
在图2中,在第1基板11的两侧的侧方区域设置作为共用线的多条布线17。这些布线17,是所谓的引绕布线。这些布线17,通过在作为第1层的Cr布线上叠层作为第2层的ITO布线所形成。这些布线17例如通过光蚀刻处理所形成。布线17,传送作为例如用于对液晶进行驱动的其他信号的扫描信号。还有,布线17,也能够通过Cr或其他导电性金属以单层而形成。
布线17,如示于图1地具有:向列方向Y以不同的长度线状地延伸的部分17a、和向行方向X以不同的长度线状地延伸的部分17b。关于该布线17的详情后述。
在图2中,覆盖TFD元件13、分段线14、像素电极15及布线17而设置电介质膜16。电介质膜16,例如通过SiNx(氮化硅)、SiO2(二氧化硅)等氮化膜、氧化膜、其他有机类的透明树脂所形成。氮化膜及氧化膜是无机膜。电介质膜16通过光蚀刻处理,如示于图1地,形成为覆盖全部像素电极15的状态的长方形状。
在图2中,在电介质膜16之上形成作为第2电极的共用电极18。共用电极是在跨多个子像素间所设置的共用的电极。共用电极18由ITO、IZO等具有透光性的金属氧化物构成,例如通过光蚀刻处理所形成。共用电极18,如示于图1地形成多个,分别为延伸于行方向X的带状,这些多个在列方向Y空出间隔互相平行地形成。多个共用电极18形成为一条条地向左右交替伸出的状态。该伸出的共用电极18的端部导电连接于布线17。关于该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的连接结构的详情后述。
分别形成为岛状的多个像素电极15在行方向X及列方向Y并排所设置,配置成所谓的点矩阵状。另一方面,延伸于行方向X的带状的共用电极18与在行方向X并排的多个像素电极15俯视重叠。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俯视重合的点状、即岛状的区域,与多个像素电极15相同地并排成点矩阵状、即矩阵状。这些各岛状区域构成作为液晶驱动的控制单位的子像素P。然后,通过配置成点矩阵状的多个子像素P构成显示区域V。
在共用电极18,为了实现FFS模式,对应于各子像素P,形成作为间隙的多个缝隙27及形成于这些缝隙27之间的多个线状电极部28。关于这些缝隙27及线状电极部28的详情后述。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中,例如,在采用R(红色)、G(绿色)、B(蓝色)3色进行彩色显示的情况下,对各子像素P分配这3色之中的各1色,通过对应于R、G、B的3个子像素P构成1个显示像素,该显示像素聚集成点矩阵状而构成显示区域V。在对R、G、B的3色增加其他1色(例如,蓝绿)以4色进行彩色显示的情况下,通过4个子像素P构成1个显示像素。并且,在通过黑白2色、其他任意2色进行显示的情况下,各子像素P原样直接成为1个显示像素。
在图2中,覆盖共用电极18及电介质膜16而在第1基板11上设置第1取向膜19。在图1中将第1取向膜19的图示进行省略。图2的第1取向膜19,例如由聚酰亚胺构成,例如通过印刷法、转印法而形成为预定形状。对第1取向膜19,实施用于使液晶层6内的液晶分子向预期的方向进行取向的摩擦处理。
接下来,对向于元件基板4的滤色器基板5,具有通过石英玻璃、塑料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形成的第2基板22。第2基板22从基板法线方向看如在图1以点划线表示地,形成为在列方向Y较长的长方形状。第2基板22也可以为正方形状。第2基板22的沿列方向Y的长度比第1基板11短,第1基板11在1条端边部分向第2基板22的外侧伸出。在该第1基板11的伸出部分上,驱动用IC21通过采用了ACF(AnisotropicConductive Film,各向异性导电膜)的COG(Chip On Glass,玻璃上芯片)技术所安装。设置于第1基板11上的分段线14及布线17分别导电连接于驱动用IC21的输出端子。驱动用IC21,例如向分段线14供给数据信号,向布线17供给扫描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下述构成:设置3个驱动用IC21,通过分别的驱动用IC21向分段线14与布线17的每个供给信号。也能够代替该构成,通过1个驱动用IC21向分段线14与布线17双方供给信号。
还有,第1基板11与第2基板12的伸出部以外的3个边端,虽然在图1中为了容易理解地表示结构而以位置互相偏离的状态所表示,但是实际上,这3个边端为俯视成为基本一致而重叠的状态。
在图2中在第2基板22的外侧的面上设置第2偏振板23。根据需要,在第2偏振板23与第2基板22之间也可以设置视角补偿用或者其他用途的相位差膜。在第2基板22的内侧(液晶层侧)的面上,设置构成滤色器的着色膜24,在它们的周围设置遮光膜25。在着色膜24以括弧所附加的R、G、B符号,表示这些着色膜具有使R(红色)、G(绿色)、B(蓝色)的各色进行透射的特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着色膜的排列形式采用条带形排列,沿行方向X而使R、G、B的不同的色交错排列,而在列方向Y则使R、G、B的同色并排。然而,着色膜24的色的排列形式也可以为其他任意排列,例如马赛克排列、三角排列。
着色膜24,例如由在感光性树脂中使颜料、染料混合而形成的树脂材料形成,例如通过光刻(photo lithography)处理而形成为预定的排列的图形。遮光膜25,通过遮光性的树脂材料、遮光性的金属材料、或将色不相同的着色膜24重叠2色或3色所形成。
在着色膜24及遮光膜25之上设置外覆层29。外覆层29用于着色膜24的层的平坦化及液晶层6的保护等。外覆层29,例如通过印刷丙烯酸类有机树脂膜、氧化硅膜等无机膜等所形成。然后,在外覆层29之上设置第2取向膜30。第2取向膜30,例如由聚酰亚胺构成,例如通过印刷法、转印法而形成为预定形状。对第2取向膜30,实施用于使液晶层6内的液晶分子向预期的方向进行取向的摩擦处理。
对于元件基板4上的第1取向膜19所进行的摩擦的方向,与对于滤色器基板5上的第2取向膜30所进行的摩擦的方向存在反向平行(antiparallel)的关系,通过由于这些摩擦而具有取向性的这些取向膜,液晶层6按均质取向进行取向。均质取向,如众所周知地,是相对于基板具有预倾的基本平行的取向。
接下来,对1个子像素P及其周边的构成基于图3及图4而进行说明。图3(a)表示在图1的元件基板4中在第1基板11上形成电介质膜16之前的阶段的俯视结构。图3(b)表示在第1基板11上形成有带状的共用电极18的阶段的俯视结构。图4(a),将图3(a)的TFD元件进行放大而表示。图4(b),表示沿图4(a)的ZD-ZD线的剖面结构。
在图3(a)中,在各子像素P的角部设置作为开关元件的作为薄膜二极管的TFD元件13。TFD元件13如示于图4(a)地,形成为将2个TFD要件13a及13b串联地进行连接而形成的所谓背靠背结构。TFD元件13,不用说,也能够通过非背靠背结构的1个TFD要件而形成。各TFD要件13a、13b,如示于图4(b)地,通过形成于第1基板11上的第1导电膜32、形成于第1导电膜32上的绝缘膜33、和形成于绝缘膜33上的第2导电膜34a、34b所形成。
第1导电膜32,例如由Ta(钽)或Ta合金构成,例如通过光蚀刻处理而形成为岛状。绝缘膜33,例如通过阳极氧化处理作为TaOx(氧化钽)所形成。第2导电膜34a、34b,例如通过Cr而在通过光蚀刻处理形成分段线14时同时地形成。第1TFD要件13a与第2TFD要件13b,为电反极性的二极管元件,通过将它们串联地进行连接,可得到稳定的电压-电流特性。作为第1TFD要件13a的输入端子的第2导电膜34a从分段线14一体性地延伸。作为第2TFD要件13b的输出端子的第2导电膜34b导电连接于像素电极15。像素电极15在子像素P的区域内形成为面状。
在图3(b)中,重叠于像素电极15上所形成的带状的共用电极18,具有:对应于各子像素P作为间隙的多个缝隙27,与形成于这些缝隙27之间的多个线状电极部28。多个缝隙27及多个线状电极部28互相平行地形成。缝隙27的延伸方向(即线状电极部28的延伸方向)与子像素P的较短方向(行方向X)所成的角度β,能够设定成例如5°≤β≤20°的范围内的角度。
图5,表示沿图3(b)中的ZE线的剖面结构。在图5中,因为像素电极15作为面状电极所形成,所以共用电极18的线状电极部28俯视其幅度整个区域重合于像素电极15。在线状电极部28与像素电极15俯视重合了的部分的电介质膜16形成静电电容。若在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之间施加阈值电压以上的电压,则TFD元件13变成导通状态,在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的线状电极部28之间形成电场E。若产生电场E,则形成液晶层6的正的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的液晶分子6a的长轴变得与该电场方向平行地在与基板平行的面内进行旋转移动而取向发生变化。通过该液晶分子6a的旋转移动,通过液晶层6的偏振光被调制。因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分子6a的取向控制如上述地,在与基板平行的面内所进行,所以相比较于在如TN模式等的基板垂直方向的取向控制,能够进行宽视场角及高对比度的显示。
作为横向电场模式在FFS模式之外已知IPS(In-Plain Switching,面内开关)模式。在IPS模式的情况下,在图5中,像素电极15作为非面状电极而与共用电极18同样的线状电极或框状电极而形成。而且,共用电极18的线状电极部28与像素电极15俯视并不重合,成为在共用电极18的线状电极部28与像素电极15的线状电极部分或框状电极部分之间俯视形成大的间隔的结构。虽然因为该构成,在IPS模式的情况下,能够在像素电极与共用电极之间使横向电场产生,但是并不能在共用电极的正上区域形成足够强度的电场。相对于此,因为在FFS模式的情况下,共用电极18的线状电极部28俯视重叠于像素电极15,所以在线状电极部28的正上区域也能够形成足够强度的电场,使该区域作为显示区域能够充分利用。因此,若依照于本实施方式的FFS模式,则相比较于IPS模式的情况,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宽视场角化、更进一步的高对比度化、更进一步的高透射率化。
接下来,关于图2的元件基板4上的第1偏振板12及第1取向膜19、以及滤色器基板5上的第2偏振板23及第2取向膜30的光轴关系,基于图6而进行说明。在图6(a)中,以符号R1表示的箭头表示对于元件基板4侧的第1取向膜19(参照图2)所进行的摩擦的方向。该摩擦方向R1相对于子像素P的较短方向(行方向X)被设定为平行。
而且,形成于元件基板4上的共用电极18内的缝隙27的延伸方向(即线状电极部28的延伸方向)与摩擦方向R1所成的角度α,能够设定成例如5°≤α≤20°的范围内的任意的角度。在图3(b)中缝隙27的延伸方向与子像素P的较短方向(行方向X)所成的角度β,能够设定成例如5°≤β≤20°的范围内的角度已述,如果缝隙27相对于子像素P的较短方向(行方向X)所成的角度β与摩擦方向R1相对于缝隙27所成的角度α相等,则摩擦方向R1是与子像素P的较短方向相同的方向。如果α≠β,则摩擦方向R1变成相对于子像素P的较短方向偏离了的方向。
若将摩擦方向R1相对于缝隙27所成的角度α,设定成5°≤α≤20°,则能够使FFS模式下的导通电压施加时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变化稳定化,而且能够降低该取向变化产生的阈值电压。
图7图解性地描述偏振板的透射轴与摩擦方向的关系。如示于图7地,相对于对向于元件基板4的滤色器基板5上的第2取向膜30(参照图2)所进行的摩擦的方向,如以符号R2表示地相对于元件基板4侧的摩擦方向R1为反向平行。而且,元件基板4侧的第1偏振板12的偏振透射轴212与元件基板4侧的摩擦方向R1平行,滤色器基板5侧的第2偏振板23的偏振透射轴223正交于元件基板4侧的偏振透射轴212。通过以上的光轴关系的设定,能够稳定实现由FFS模式产生的白显示与黑显示的转换。
图6(a)表示在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之间施加有作为TFD元件的阈值电压以下的电压的截止电压的黑显示的状态。该截止电压施加时,液晶分子6a处于其长轴与摩擦方向R1平行的初始取向状态。若在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之间施加作为TFD元件的阈值电压以上的电压的导通电压而变成白显示的状态,则在图6(b)中,相对于缝隙27的延伸方向(即线状电极部28的延伸方向)在直角的方向产生与基板平行的电场,即所谓的横向电场。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共用电极18的线状电极部28与像素电极15成为俯视重合的位置关系,所以在缝隙27与线状电极部28的边界部分中产生相对于基板垂直的方向的电场(被称为所谓横向倾斜电场、抛物线电场等的电场)。产生如此的基板垂直方向的电场的区域,被称为所谓的边缘场。具有正的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的液晶分子6a,其长轴朝向与电场方向相同的方向地,在与基板平行的平面内进行旋转移动而取向发生变化。
若依照于在以上进行了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则在图2中从照明装置3向液晶面板2所供给的面状的光在通过第1偏振板12所偏振的状态下向液晶层6所供给。然后,通过来自图1的驱动用IC21的扫描信号与数据信号而对施加于图2的液晶层6的电压按每个子像素P地进行控制,由此对液晶层6内的液晶分子6a(参照图6)的取向按每个子像素P地进行控制,对通过液晶层6的来自照明装置3的光按每个子像素P地进行调制。如此所调制的光向第2偏振板23所供给,通过未由第2偏振板23所吸收地对该偏振板进行了透射的偏振光而在图1的显示区域V内显示图像。如此一来进行透射型的显示。
如以上地所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如示于图2地,因为是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两电极设置于作为1块基板的元件基板4上的构成的横向电场型的液晶装置,所以液晶分子在相对于基板平行的面内被进行取向控制。因此,若依照于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则相比较于由TN型所代表的纵向电场型的液晶装置,能够实现宽视场角及高对比度的显示。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如示于图3(a)及图3(b)地,因为是共用电极18的线状电极部28俯视重合于像素电极15的结构的FFS模式的液晶装置,所以在线状电极部28的正上区域也能够形成足够的电场。因此,相比较于不能在线状电极部28的正上区域形成足够的电场的IPS模式,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能够以更宽视场角,实现更高透射率的显示。
若依照于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则能够将TFD元件13用做开关元件而实现FFS模式的工作模式。现有,虽然已知作为开关元件而采用由TFT元件所代表的3端子型开关元件的液晶装置,但是采用了3端子型开关元件的液晶装置构成复杂,当其制造时需要多的工时,且成本上升不可避免。相对于此,作为开关元件采用了TFD元件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能够以少的工时容易地以低成本制造。
尽管如此地本实施方式的液晶装置1能够以低成本简单地制造,但是因为其工作模式是FFS模式(即,通过与基板平行的电场、所谓的横向电场对液晶分子的取向进行控制的模式),所以相比较于由TN模式所代表的纵向电场模式的情况,能够实现宽视场角及高对比度的显示。
接下来,关于示于图1的第1基板11上的电介质膜16、布线17及共用电极18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布线17的构成进行说明。各布线17,具有:在与共用电极18俯视相交叉的方向(列方向Y)线状地延伸的作为第1部分的线状部分17a;和从该线状部分17a基本直角地弯曲所设置,在与共用电极18俯视平行的方向进行延伸的作为第2部分的面状部分17b。线状部分17a的比密封材料7靠外侧的端部例如通过ACF等粘接材料导电连接于驱动用IC21的输出端子(未图示)。该线状部分17a,设置于从驱动用IC21到各共用电极18之间。并且,线状部分17a,配设于显示区域V的外侧的区域(所谓的框缘区域)。线状部分17a为用于将驱动用IC21与共用电极18进行连接的引绕布线。
另一方面,面状部分17b,是夹着线状部分17a而朝向显示区域V的相反侧在行方向X进行延伸的部分。即,是从线状部分17a向着基板11的端边11b或11c进行延伸的部分。各面状部分17b,分别配设于与共用电极18俯视重叠的位置。该面状部分17b,是导电连接于共用电极18的部分。线状部分17a及面状部分17b的一方或双方,能够通过Cr单质、Cr合金、Al(铝)单质、Al合金或其他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为单层。并且,也可以在其上叠层ITO、IZO或其他金属氧化物。
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17的面状部分17b相比较于线状部分17a形成得粗。即,正交于面状部分17b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列方向Y)的该面状部分17b的宽度W1,相比较于正交于线状部分17a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行方向X)的该线状部分17a的宽度W0形成得大(W0<W1=。面状部分17b是与共用电极18导电连接的部分,通过使该面状部分17b的宽度W1大,能够使其与共用电极18的接触面积取得大。其结果为,能够使布线17与共用电极18可靠地接触。另一方面,线状部分17a,为引绕于显示区域V的外侧区域的布线。通过使该线状部分17a的宽度W0小,因为能够使外侧区域窄,所以能够使液晶面板2形成得小而有利于液晶装置的小型化。并且,能够使显示区域V形成得大而有利于液晶装置的大画面化。
接下来,关于电介质膜16、布线17及共用电极18的相互的结构而进行说明。在多条布线17上,如示于图2地,设置电介质膜16。即,布线17通过电介质膜16所覆盖。该电介质膜16,是设置于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之间而对这些电极15与电极18进行电绝缘的膜。通过使该电介质膜16延伸至布线17之上,覆盖布线17。因为电介质膜16,关于行方向X,延伸至面状部分17b的中途,所以有不存在电介质膜16的区域。从而,在不存在电介质膜16的区域中,面状部分17b的一部分从电介质膜16的端边露出。
还有,电介质膜16,如示于图1地,形成于比密封材料7靠内侧的区域,线状部分17a之中的延伸于密封材料7的外侧的部分(即,延伸于第1基板11的伸出部上的部分)从电介质膜16露出。
在电介质膜16上带状地形成于行方向X的共用电极18,分别在俯视重叠于面状部分17b的部分处,从电介质膜16的端边延伸到外侧。即,共用电极18从电介质膜16上向着未形成该电介质膜16的区域导出。如此地共用电极18的延伸出的部分,如示于图2地,在未形成电介质膜16的区域中,载置于从电介质膜16的端边露出的布线17的面状部分17b上而相接触。由此,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导电连接。
在采用了TFD元件的FFS模式的液晶装置中,如示于图1地,多个共用电极18与导电连接于这些共用电极18的多条布线17配设于相同的基板11上。在该构成中,产生延伸于列方向Y的线状部分17a与延伸于行方向X的共用电极18俯视相重叠的部分(例如,在图1中以斜线表示的部分)。该部分,是多条布线17与多个共用电极18之中,互相不导电连接的彼此之间相交叉的部分,需要进行电绝缘。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示于图2地,为通过将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进行电绝缘的电介质膜16而覆盖布线17的构成。由此,因为采用该电介质膜16,能够将布线17和与连接于该布线17的共用电极不同的共用电极18进行电绝缘,所以不必特别设置对布线17进行绝缘的结构。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形成将布线17与共用电极18进行电绝缘的构成。
并且,构成为:使布线17的面状部分17b的一部分从电介质膜16的端边露出,在该露出来的部分载置共用电极18而相接触。如此一来,因为在电介质膜16的外侧,面状部分17b与共用电极18能够可靠地接触,所以在它们之间不夹置有电介质膜,能够使布线17与共用电极18可靠地导电连接。
(液晶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中的液晶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本发明中的液晶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是从液晶装置的观看侧看到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沿图8的ZI-ZI线的剖面结构的图。在图8及图9中,与示于图1及图2的液晶装置1相同的构成要件附加相同的符号而表示,关于它们的说明进行省略。
在示于图1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1中,构成为:在作为元件基板4的构成要件的第1基板11上,将作为布线的布线17以电介质膜16覆盖,使布线17的一部分从电介质膜16的端边露出,在该露出来的部分处,与作为第2电极的带状的共用电极18进行导电连接。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共用电极与共用线的连接结构加以改变。
在图8中,电介质膜16覆盖全部的像素电极15及全部的布线17,这一点与示于图1的实施方式相同。图8的实施方式与图1的实施方式不同为:相对于在图1中面状部分17b的一部分从电介质膜16的端边露出,在图8中面状部分17b的整体由电介质膜16所覆盖。
在电介质膜16的俯视重叠于各面状部分17a的部分,形成接触孔46(不存在电介质膜的区域)。该接触孔46,如示于图9地,是贯通于电介质膜16的厚度方向(图的上下方向)的孔。从而,面状部分17b的表面在接触孔46中从电介质膜16露出。还有,示于图8的接触孔46虽然平面形状是矩形状,但是也可以代之而为圆形状。
如此地,在形成有接触孔46的电介质膜16上,形成共用电极18。共用电极18,带状地形成于行方向X,其端面俯视重叠于面状部分17b。该共用电极18,如示于图9地,也形成于接触孔46的内侧,通过在该接触孔46的底部载置于布线17的面状部分17b上而相接触,与布线17导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示于图8地,也由于为通过将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进行电绝缘的电介质膜16而覆盖布线17的构成,采用该电介质膜16,能够将布线17和与连接于该布线17的共用电极不同的共用电极18进行电绝缘。具体地,能够将布线17的线状部分17a与共用电极18平面性地重叠的部分(图中的斜线部分)通过电介质膜16进行绝缘。从而,不必特别设置对布线17进行绝缘的结构。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形成将布线17与共用电极18进行电绝缘的构成。
并且,构成为:在俯视重叠于布线17的面状部分17b的部分的电介质膜16形成接触孔46,并通过该接触孔46使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的面状部分17b进行导电连接。如此一来,因为将布线17的线状部分17a与共用电极18平面性地重叠的部分(图中的斜线部分)进行绝缘,并且在接触孔46中使面状部分17b与共用电极18能够相接触,所以能够使布线17与共用电极18可靠地导电连接。
在液晶装置中用于进行导电连接所设置的接触孔,一般地,相对于面状部分的宽度形成为小的宽度。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接触孔46,与面状部分17b的正交于延伸方向的方向(列方向Y)的宽度W1基本相同,尽量接近于宽度W1地形成得大。并且,接触孔46的宽度,既能够为与面状部分17b的宽度W1完全相同的宽度,也能够根据情况、比宽度W1宽。因为不管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使共用电极18与面状部分17b相接触的面积大,所以能够使它们的接触性良好。还有,接触孔46,也能够按不对共用电极18与面状部分17b的接触性产生妨碍的程度地形成为比面状部分17b的宽度W1小的宽度。
(液晶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开关元件采用了二端子元件,但是在以下进行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开关元件采用了薄膜晶体管(三端子元件)的例进行说明。还有,因为本方式的基本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所以尽可能,在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进行说明。并且,虽然在流通于薄膜晶体管的电流的方向反向的情况下,交换源与漏,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连接像素电极之侧作为漏,将连接数据线之侧作为源而进行说明。
(整体构成)
图10,是表示用于应用了本发明的液晶装置1的元件基板4的显示区域V的电构成的等效电路图。如示于图10地,在液晶装置1的显示区域V矩阵状地形成多个子像素P。分别在多个子像素P,形成作为第1电极的像素电极15、及用于对像素电极15进行控制的像素开关用的薄膜晶体管80,以线顺序供给数据信号(图像信号)的数据线8a导电连接于薄膜晶体管80的源。在薄膜晶体管80的栅导电连接扫描线9a。像素电极15,导电连接于薄膜晶体管80的漏,通过使薄膜晶体管80仅一定期间为其导通状态,将从数据线8a所供给的数据信号以预定的定时写入各子像素P。如此地通过像素电极15,写入到液晶6的预定电平的像素信号,在像素电极15与形成于元件基板4的作为第2电极的共用电极18之间保持一定期间。在此,在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之间形成保持电容60,像素电极15的电压,例如,按与施加了源电压的时间相比3位长的时间所保持。由此,能够实现能够改善电荷的保持特性,进行对比度比高的显示的液晶装置1。
(各像素的详细的构成)
图11,是抽出用于应用了本发明的液晶装置1的元件基板的多个子像素而表示的俯视图。图12(a)、(b),是本方式的液晶装置的1子像素的量的剖面图、及表示共用电极与布线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剖面图。图12(a),相当于在相当于图11的A-A’线的位置剖切了液晶装置时的剖面图;图12(b),相当于在相当于图11的B-B’线的位置剖切了液晶装置时的剖面图。
如示于图11及图12(a)地,在元件基板4上,按每个子像素P矩阵状地形成由ITO膜构成的多个透明的像素电极15(第1电极),沿像素电极15的纵横的边界区域形成数据线8a及扫描线9a。像素电极15,是没有间隙的面状电极。
并且,在元件基板4的显示区域V,形成延伸于扫描线9a的延伸方向的由ITO膜构成的带状的共用电极18。该共用电极18,多个并列于数据线8a延伸的方向。在共用电极18,形成多个缝隙27(间隙),在多个缝隙27之间形成线状电极部28。在本方式中,多个缝隙27及线状电极部28,相对于扫描线9a的延伸设置方向倾斜延伸,多个缝隙27彼此之间、及线状电极部28彼此之间互相平行地延伸。缝隙27的延伸方向(线状电极部28的延伸方向)与子像素P的较短方向(行方向X)所成的角β,能够设定成例如5°≤β≤20°的范围内的角度。还有,对于对向于元件基板4的滤色器基板5上的第2取向膜30所进行的摩擦的方向,相对于对于元件基板4侧的第1取向膜19所进行的摩擦方向为反向平行。还有,虽然将图示进行省略,但是元件基板4侧的第1偏振板的偏振透射轴与对于元件基板4侧的第1取向膜19的摩擦方向平行,滤色器基板5侧的第2偏振板的偏振透射轴正交于元件基板4侧的偏振透射轴。
示于图12(a)的元件基板4的基体,由石英基板、耐热性的玻璃基板等的第1基板11构成;滤色器基板5的基体,由石英基板、耐热性的玻璃基板等的第2基板22构成。在本方式中,关于第1基板11及第2基板22全都采用玻璃基板。在滤色器基板5中,在第2基板22形成滤色器24及外覆层29。
在元件基板4,在第1基板11的表面形成由氧化硅膜等构成的基底保护膜11a,并在其表面侧,在与各像素电极15重叠的位置形成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80。如示于图11及图12(a)地,薄膜晶体管80,具备相对于岛状的半导体膜84形成有沟道区域84a、源区域84b、漏区域84c的结构,有时也形成为在沟道区域84a的两侧具备有低浓度区域的LDD(Lightly Doped Drain,轻掺杂漏)结构。在本方式中,半导体膜84,是在形成了非晶硅膜之后,通过激光退火、灯退火所多晶化了的多晶硅膜。
在半导体膜84的上层,形成由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者它们的叠层膜构成的栅绝缘膜81,在栅绝缘膜81的上层,与沟道区域84a相对向地,扫描线9a的一部分作为栅电极而重叠。在本方式中,栅电极,存在具有形成于沟道方向中的2处的双栅结构的情况。
在栅电极(扫描线9a)的上层形成由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者它们的叠层膜构成的层间绝缘膜82。在层间绝缘膜82的表面形成数据线8a,该数据线8a,通过形成于层间绝缘膜82的接触孔47a而导电连接于源区域84b。并且,在层间绝缘膜82的表面形成漏电极8b,漏电极8b,为与数据线8a同时形成的导电膜。
在数据线8a及漏电极8b的上层侧,形成层间绝缘膜83。在本方式中,层间绝缘膜83,作为由厚度为1.5~2.0μm厚的感光性树脂构成的平坦化膜所形成。
在层间绝缘膜83的表面岛状地形成由ITO膜构成的像素电极15。像素电极15,通过形成于层间绝缘膜83的接触孔48而导电连接于漏电极8b,该漏电极8b,通过形成于层间绝缘膜82及栅绝缘膜81的接触孔47b而导电连接于漏区域84c。
在像素电极15的表面形成电介质膜16。在本方式中,电介质膜16,由膜厚为400nm以下的氧化硅膜或者氮化硅膜构成。
在电介质膜16的上层,形成由ITO膜构成的共用电极18。共用电极18,作为对于像素电极15的对向电极发挥作用,能够通过形成于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之间的电场而对液晶层6进行驱动。并且,共用电极18,相对于像素电极15通过电介质膜16而相对向,形成保持电容60。
(共用电极18与布线的导电连接结构)
在本方式的液晶装置1中,多条扫描线9a,在显示区域V的外侧区域引绕至扫描线驱动电路(未进行图示)。并且,在外侧区域W,与共用电极18导电连接的多条布线17引绕。在示于图11及图12(b)的例中,对于共用电极18的多条布线17,在显示区域V的外侧区域W,在比扫描线9a的引绕布线9e靠外侧所引绕。
布线17,具有:延伸于与共用电极18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作为第1部分的线状部分17a,和连接于线状部分17a、延伸于共用电极18进行延伸的方向的作为第2部分的面状部分17b。在本方式中,面状部分17b,从线状部分17a延伸至与显示区域V所处之侧同一侧。并且,在面状部分17b中,面状部分17b的与延伸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W1,比在线状部分17a中与线状部分17a的延伸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W0宽。
在此,布线17,为与扫描线9a同时形成的导电膜,形成于栅绝缘层81与层间绝缘膜82的层间。
在如此地构成的液晶装置1中,当将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进行导电连接时,在本方式中,在层间绝缘膜82、83及电介质膜16中,在与布线17相重叠的位置形成接触孔49(不存在电介质膜的区域),在该接触孔49的底部,布线17露出。从而,在本方式中,将共用电极18导出至与接触孔49相重叠的位置,并经由接触孔49,将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进行导电连接。此时,虽然共用电极18与扫描线9a的引绕布线9e相交叉,但是在共用电极18与扫描线9a的引绕布线9e之间,因为夹置有层间绝缘膜82、83及电介质膜16,所以不会发生短路。
并且,共用电极18,虽然与导电连接于其他的共用电极18的布线17相交叉,但是因为在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之间,也夹置有层间绝缘膜82、83及电介质膜16,所以不会发生短路。
如此地,若依照于本方式,则因为在共用电极18的绝缘分离中利用了电介质膜16,所以也可以不追加绝缘膜。并且,在本方式中,因为对多个共用电极18的各个连接有布线17,所以能够采用在多个共用电极18中供给不同的信号的驱动方式。
并且,也能够采用将多个共用电极18导电连接于共用的布线17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只要在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的导电连接中,采用示于图11及图12(b)的结构即可。
还有,在上述的说明中,虽然为了方便,对仅在显示区域V的外侧区域W的一方进行了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的导电连接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显示区域V的外侧区域W之中,利用夹置显示区域V的两侧而进行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的导电连接。
(液晶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
图13(a)、(b),分别是抽出用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1的元件基板的多个子像素而表示的俯视图、及表示共用电极与布线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剖面图。还有,本方式的基本性的构成,因为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所以在共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进行说明,并且子像素P的构成,参照图12(a)等而进行说明。
如示于图13(a)、(b)地,在本方式的液晶装置1中,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也在外侧区域W,引绕与共用电极18导电连接的多条布线17。并且,在示于此的例中,相对于共用电极18的多条布线17,在显示区域V的外侧区域W,在比扫描线9a的引绕布线9e靠外侧所引绕。布线17,具有:延伸于与共用电极18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作为第1部分的线状部分17a,和连接于线状部分17a、延伸于共用电极18进行延伸的方向的作为第2部分的面状部分17b。在本方式中,面状部分17b,从线状部分17a延伸至与显示区域V所处位置之侧同一侧。
在此,布线17,为与参照图12(a)进行了说明的数据线8a同时形成的导电膜,形成于层间绝缘膜82与层间绝缘膜83的层间。
在如此地构成的液晶装置1中,当将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进行导电连接时,在本方式中,在层间绝缘膜83及电介质膜16中,在与布线17相重叠的位置形成接触孔49,在该接触孔49的底部,布线17露出。从而,在本方式中,将共用电极18导出至与接触孔49相重叠的位置,并经由接触孔49,将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进行导电连接。此时,虽然共用电极18与扫描线9a的引绕布线9e相交叉,但是在共用电极18与扫描线9a的引绕布线9e之间,因为夹置有层间绝缘膜82、83及电介质膜16,所以不会发生短路。并且,共用电极18,虽然与导电连接于其他的共用电极18的布线17相交叉,但是因为在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之间,也夹置有层间绝缘膜82、83及电介质膜16,所以不会发生短路。因此,若依照于本方式,则因为在共用电极18的绝缘分离中利用了电介质膜16,所以也可以不追加绝缘膜。并且,在本方式中,因为对多个共用电极18的各个连接了布线17,所以能够采用在多个共用电极18中供给不同的信号的驱动方式。
并且,也能够采用将多个共用电极18导电连接于共用的布线17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只要在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的导电连接中,采用示于图11及图12(b)的结构即可。还有,在上述的说明中,虽然为了方便,对仅在显示区域V的外侧区域W的一方进行了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的导电连接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显示区域V的外侧区域W之中,利用夹置显示区域V的两侧而进行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的导电连接。
(液晶装置的第5实施方式)
图14(a)、(b),分别是抽出用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1的元件基板的多个子像素而表示的俯视图、及表示共用电极与布线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剖面图。还有,本方式的基本性的构成,因为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所以在共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进行说明,并且子像素P的构成,参照图12(a)等而进行说明。
如示于图14(a)、(b)地,在本方式的液晶装置1中,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也在外侧区域W,引绕与共用电极18导电连接的多条布线17。但是,在示于此的例中,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相对于共用电极18的多条布线17,在显示区域V的外侧区域W,在比扫描线9a的引绕布线9e靠内侧引绕。布线17,具有:延伸于与共用电极18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作为第1部分的线状部分17a,和连接于线状部分17a、延伸于共用电极18进行延伸的方向的作为第2部分的面状部分17b。在本方式中,面状部分17b,从线状部分17a延伸至与显示区域V所处位置之侧同一侧。
在此,布线17,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为与参照图12(a)进行了说明的数据线8a同时形成的导电膜,形成于层间绝缘膜82与层间绝缘膜83的层间。因此,在层间绝缘膜83及电介质膜16中,在与布线17相重叠的位置形成接触孔49,经由该接触孔49,将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进行导电连接。此时,虽然共用电极18与扫描线9a的引绕布线9e相交叉,但是在共用电极18与扫描线9a的引绕布线9e之间,因为夹置有层间绝缘膜82、83及电介质膜16,所以不会发生短路。并且,共用电极18,虽然与导电连接于其他的共用电极18的布线17相交叉,但是因为在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之间,也夹置有层间绝缘膜82、83及电介质膜16,所以不会发生短路。因此,若依照于本方式,则因为在共用电极18的绝缘分离中利用了电介质膜16,所以也可以不追加绝缘膜。
(液晶装置的第6实施方式)
图15,是抽出用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1的元件基板的多个子像素而表示的俯视图。还有,本方式的基本性的构成,因为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所以在共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等中,虽然采用1个俯视矩形的接触孔49而将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进行了导电连接,但是,也可以如示于图15地,例如,采用多个俯视圆形的接触孔49而将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进行导电连接。
(液晶装置的第7实施方式)
图16,是形成于用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液晶装置1的元件基板的薄膜晶体管的剖面图。虽然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等中,作为半导体膜84,采用了多晶硅膜,但是如示于图16地,也可以采用非晶硅膜。该情况下,在元件基板4,在第1基板11的表面形成由氧化硅膜等构成的基底保护膜(未进行图示),并在其表面侧,按扫描线9a、栅绝缘层81、由非晶硅构成的半导体膜84及数据线8a的顺序将它们形成。并且,相对半导体膜84,数据线8a和同层的漏电极8b部分性地重叠,而形成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80。在数据线8a及漏电极8b的上层侧,形成由氮化硅膜构成的层间绝缘膜82、及由感光性树脂构成的层间绝缘膜83。在层间绝缘膜83的表面岛状地形成由ITO膜构成的像素电极15。像素电极15,通过形成于层间绝缘膜82、83的接触孔48而导电连接于漏电极8b。在像素电极15的表面形成电介质膜16。在本方式中,电介质膜16,由膜厚为400nm以下的氧化硅膜或者氮化硅膜构成。在电介质膜16的上层,形成由ITO膜构成的共用电极18。共用电极18,作为相对于像素电极15的对向电极起作用,能够通过形成于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之间的电场而对液晶层6进行驱动。还有,在共用电极18,形成缝隙27及线状电极部28。
在如此的构成的液晶装置1中,共用电极18,也在显示区域的外侧区域与布线导电连接。布线,能够采用与扫描线9a或者数据线8a同层的导电膜,不管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经由贯通电介质层16及栅绝缘层81的接触孔(不存在电介质层16的区域),将共用电极18与布线进行导电连接。
(液晶装置的第8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布线17与共用电极18直接导电连接的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共用电极18通过中继电极而导电连接于布线17的构成。例如,在示于图12(b)的结构中,也可以使与数据线同时形成的中继电极、与共用电极18,通过贯通层间绝缘膜83及电介质膜18的接触孔而导电连接,使与扫描线同时形成的布线17、与中继电极,通过贯通层间绝缘膜82及栅绝缘层81的接触孔而导电连接。该情况下,关于将中继电极与共用电极18进行导电连接的接触孔(不存在电介质层16的区域)、和将中继电极与布线进行导电连接的接触孔,并不限于俯视相重叠的构成,也可以形成于俯视偏离了的位置。
该构成的情况下,虽然在与布线俯视相重叠的位置,并不形成在厚度方向去除了电介质膜的接触孔,但是在电介质膜中,在与共用电极俯视相重叠的位置,设置在厚度方向去除了电介质膜的接触孔,共用电极,经由该接触孔而导电连接于布线。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虽然举优选实施方式而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记载于技术方案的范围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如示于图1或图8等地,在作为带状电极的共用电极18内形成缝隙27及线状电极部28,通过这些缝隙27及线状电极部28、与相对向的像素电极15的共同作用,形成与基板平行的电场及形成于边缘场区域的倾斜电场。而且,将缝隙27及线状电极部28按对应于各像素电极15的区域的每个(即,按对应于各子像素P的每个区域)形成。但是,也可以代替该构成,将缝隙27及线状电极部28在多个子像素P的范围内、以连续状态而形成。
在将缝隙27及线状电极部28按各个子像素P的每个形成的情况下,因为能够将共用电极18的面积确保得大,所以能够将该共用电极18的布线电阻维持得低。另一方面,在将缝隙27及线状电极部28在多个子像素P的范围内连续形成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缝隙27及线状电极部28的图形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示于图2或图9等的液晶层6的液晶,采用了具有正的介电各向异性的向列液晶。也能够代替该正的介电各向异性的向列液晶,采用具有负的介电各向异性的向列液晶。不管在采用哪种液晶的情况下,都能够通过恰当地选定摩擦方向,得到用于FFS模式的液晶分子的适当的初始取向。一般地,适当的摩擦方向在两者间按90°不同。
(电子设备的第1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中的电子设备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还有,该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并非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图17,表示本发明中的电子设备的一实施方式。示于此的电子设备,具有:液晶装置101,和对其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102。液晶装置101具有液晶面板103及驱动电路104。并且,控制电路102,通过显示信息输出源105、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06、电源电路107及定时发生器108所构成。
显示信息输出源105,具备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存储器、各种存储盘等的存储单元、对数字图像信号进行调谐输出的调谐电路等,基于通过定时发生器108所生成的各种时钟信号,将预定格式的图像信号等的显示信息供给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06。
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06,具备放大/反相电路、旋转电路、灰度系数校正电路、箝位电路等的周知的多种电路,实行输入进来的显示信息的处理,将图像信号与时钟信号CLK一起向驱动电路104进行供给。在此,驱动电路104,为与扫描线驱动电路、数据线驱动电路一起,还包括检查电路等的总称。并且,电源电路107,向上述的各构成要件供给预定的电源电压。
液晶装置101,能够采用参照图1~图16进行了说明的液晶装置1而构成。若依照于该液晶装置1,则能够将TFD元件13、薄膜晶体管80用作开关元件而实现FFS模式的工作模式。若作为开关元件采用TFD元件,则能够以少的工时容易地以低成本制造液晶装置1。并且,因为将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采用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之间的电介质膜16而进行绝缘,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将布线17与共用电极18进行电绝缘的构成。此外,因为液晶装置1是FFS模式的液晶装置,所以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能够实现合适的宽视场角及高对比度的显示。
(电子设备的第2实施方式)
图18,表示作为本发明中的电子设备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便携电话机。示于此的便携电话机110,具有:主体部111,和相对于该主体部111可以打开闭合地设置的显示体部112。在显示体部112设置显示装置113及受话部114。关于电话通信的各种显示,显示于显示装置113的显示画面115。用于对显示装置113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作为负责便携电话机的整体的控制的控制部的一部分,或与该控制部分开地,收置于主体部111或显示体部112的内部。在本体部111设置操作按键116及送话部117。
显示装置113,例如,能够采用参照图1~图16进行了说明的液晶装置1进行构成。若依照于该液晶装置1,则能够将TFD元件13、薄膜晶体管80用作开关元件而实现FFS模式的工作模式。若作为开关元件采用TFD元件,则能够以少的工时容易地以低成本制造液晶装置1。并且,因为将共用电极18与布线17,采用像素电极15与共用电极18之间的电介质膜16而进行绝缘,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将布线17与共用电极18进行电绝缘的构成。此外,因为液晶装置1是FFS模式的液晶装置,所以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能够实现合适的宽视场角及高对比度的显示。
以上,虽然举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电子设备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记载于技术方案的范围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例如,本发明,并不限于便携电话机,能够应用于个人计算机、液晶电视机、取景器型或监视器直视型的磁带录像机、汽车导航装置、寻呼机、电子笔记本、计算器、文字处理器、工作站、电视电话装置、POS终端、数字静止相机、电子图书等各种电子设备。

Claims (15)

1.一种液晶装置,其具有夹持液晶层互相对向的第1基板及第2基板,具有显示区域;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第1基板上,具有:信号线,导电连接于该信号线的开关元件,导电连接于该开关元件的第1电极,布线,覆盖前述第1电极、前述开关元件及前述布线的电介质膜,和在该电介质膜上对向于前述第1电极的第2电极;
前述显示区域通过排列有多个子像素的区域所形成,在该子像素中,前述第1电极与前述第2电极俯视相重合;
前述信号线,在前述显示区域中,在前述第1基板上,多条并列于同一方向地延伸;
前述第1电极,在前述显示区域中,在前述第1基板上,分别沿前述信号线的延伸方向及交叉于该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形成有多个;
前述第2电极,是在与前述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进行延伸的带状电极;
前述布线,形成于前述显示区域的外侧区域,具有在与前述第2电极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1部分,和连接于该第1部分、在与前述第2电极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2部分;
前述第2电极,在前述显示区域的外侧区域,在与前述布线的前述第2部分俯视重叠的位置,经由沿厚度方向去除了前述电介质膜所形成的接触孔而导电连接于前述布线。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开关元件,是具有半导体层和对于沟道区域通过栅绝缘层相对向的栅电极的3端子型开关元件,前述半导体层具有前述信号线进行导电连接的源区域、前述沟道区域、及前述第1电极进行导电连接的漏区域。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布线,在与前述栅电极及前述信号线之中的一方同一层形成。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电极,在前述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空出预定的间隔而多条并列。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布线,在前述显示区域的外侧区域之中的、夹着该显示区域的两侧形成。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部分,从前述第1部分向与前述显示区域所处之侧相反侧延伸。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部分,从前述第1部分向与前述显示区域所处之侧同一侧延伸。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第2部分中,与该第2部分的延伸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W1,比在前述第1部分中与该第1部分的延伸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的宽度W0宽。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电极,在对向于前述第1电极的区域具有多个线状电极部,该多个线状电极部具有间隙而并列。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第2电极中,前述间隙及前述线状电极部,按多个前述子像素的每个形成。
11.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第2电极中,前述间隙及前述线状电极部,跨多个前述子像素连续形成。
12.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电极的前述线状电极部的各个,其一部分或全部俯视重合于前述第1电极。
13.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电极是不具有间隙的面状电极。
14.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设置于前述第1基板的第1取向膜及第1偏振层,和设置于前述第2基板的第2取向膜及第2偏振层,当对前述第1取向膜及前述第2取向膜实施摩擦、设该摩擦的方向与前述线状电极部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度为α时,5°≤α≤20°;
前述第1偏振层的偏振透射轴的延伸方向与对前述第1取向膜所实施的摩擦的方向平行;
对前述第2取向膜所实施的摩擦的方向相对于前述第1基板侧的摩擦的方向为反向平行;
前述第2偏振层的偏振透射轴的延伸方向正交于前述第1偏振层的偏振透射轴的延伸方向。
1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液晶层采用具有正的介电各向异性的向列液晶所形成。
CN2008100860708A 2007-03-15 2008-03-14 液晶装置 Active CN1012663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66294/2007 2007-03-15
JP2007066294 2007-03-15
JP250751/2007 2007-09-27
JP2007250751A JP4466708B2 (ja) 2007-03-15 2007-09-27 液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6370A CN101266370A (zh) 2008-09-17
CN101266370B true CN101266370B (zh) 2010-10-06

Family

ID=39980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60708A Active CN101266370B (zh) 2007-03-15 2008-03-14 液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466708B2 (zh)
KR (1) KR100962892B1 (zh)
CN (1) CN101266370B (zh)
TW (1) TWI3695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9061B (zh) * 2012-08-10 2014-04-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视差挡板及显示装置
KR101987320B1 (ko) * 2012-12-31 2019-06-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2014209212A (ja) * 2013-03-29 2014-11-0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238712B2 (ja) * 2013-12-05 2017-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232868B1 (ko) * 2014-10-24 2021-03-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CN112740308B (zh) * 2018-09-28 2022-12-06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14566114B (zh) * 2022-04-29 2022-08-09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06069A (en) * 1994-01-01 1998-01-06 U.S. Philips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sealing edge circumferentially provided with protrusion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number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s
CN1381751A (zh) * 2001-04-16 2002-11-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06069A (en) * 1994-01-01 1998-01-06 U.S. Philips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sealing edge circumferentially provided with protrusion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number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s
CN1381751A (zh) * 2001-04-16 2002-11-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US 2007/0002245 A1,全文.
US 5706069 A,全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6370A (zh) 2008-09-17
TWI369555B (en) 2012-08-01
JP2008257168A (ja) 2008-10-23
JP4466708B2 (ja) 2010-05-26
KR20080084673A (ko) 2008-09-19
TW200844615A (en) 2008-11-16
KR100962892B1 (ko) 2010-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8736B (zh) 液晶显示器的阵列基板和包括该阵列基板的液晶显示器
CN100578326C (zh)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533186B (zh)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1266370B (zh) 液晶装置
CN101140943B (zh) 阵列基底及具有该阵列基底的显示装置
US884814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black matrix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746020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764665B2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基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277809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561239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0541280C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8334831B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1140389B (zh) 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2007327997A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8052161A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1251694B (zh) 液晶装置
US8068202B2 (en) Liquid crystal device
CN100417981C (zh)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US6924864B2 (en) Array substrate for in-plane switching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22503264A (ja) アレイ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CN100445851C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1299107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952389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57353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01770102B (zh) 影像显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ANKAI UNIVERSIT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

Effective date: 201105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NAGANO PREFECTURE, JAPAN TO: TOKYO,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5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ony Corp.

Address before: Nagano

Patentee before: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ONY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2111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115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West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ony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2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Inc.

Address before: Aichi

Patentee before: Japan display Wes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