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3732B - 实现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和无线通信子系统的调度操作的方法、模块、终端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实现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和无线通信子系统的调度操作的方法、模块、终端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63732B CN101263732B CN2005800515740A CN200580051574A CN101263732B CN 101263732 B CN101263732 B CN 101263732B CN 2005800515740 A CN2005800515740 A CN 2005800515740A CN 200580051574 A CN200580051574 A CN 200580051574A CN 101263732 B CN101263732 B CN 10126373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o
- frequency
- communication subsystem
- identification
- rf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351 cyc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68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03272 Hyaluronate ly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59 dorma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05 input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72 labe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181 polygam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49 pul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15 recruit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31 signaling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58 sleep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2 time depend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08—Gen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of electronic memory record carriers, independent of its reading method, e.g. power transf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098—Mobile subscrib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4—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interruption of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度通过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无线通信子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活跃时段;基于一个或者多个确定的活跃时段来导出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将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操作与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同步;以及根据一个或者多个导出的非活跃时段来触发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操作以实现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基本上并行的通信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短程通信系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蜂窝通信终端中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接口的准同时操作。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针对蜂窝通信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接口的时间和频率对准操作。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FID)技术主要地涉及本地通信技术领域并且具体是涉及电磁和/或静电耦合技术的本地通信技术。例如使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电磁频谱的射频(RF)部分中实施电磁和/或静电耦合,该RFID技术主要地包括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也称为射频识别(RFID)标签)和用于射频转发器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接口(也简称为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
在不远的将来,数量越来越多的不同无线电技术将集成到移动终端中。扩大范围的不同应用驱动着需要和要求,以提供分别特别地适应于应用环境和使用情况的具有不同数据速率、范围、鲁棒性和性能的无线电接入方法。由于多无线电场景的缘故,针对具有多无线电功能的移动终端的互用性的问题将变成发展中的挑战。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终端集成中的新事物之一。射频识别(RFID)通信实现了新的使用范例,例如设备配对、交换安全密钥或者通过用具有射频识别(RFID)通信功能的终端触及具有射频识别(RFID)标签的条目来获得产品信息。在消费者应用中在射频识别(RFID)标签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接口之间的操作范围通常认为仅有数厘米。
实际上,在集成于移动电话中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中已经进行产品发布。当前实施是基于在13.56MHz操作的近场通信(NFC)技术。该技术中的通信通过感性耦合来获得,因此它在读取器和标签中要求相当之大的线圈天线。另外,感性耦合在它进入无线电连接范围时具有它的局限。在合理的激励电流和天线尺寸时在13.56MHz处的最大范围通常约为1-2m。
射频识别(RFID)系统在13.56MHz的有限范围提高了对于为了更高频率即UHF(超高频率)和微波频率的供应链管理和后勤应用领域的关注。在UH频率(根据频率分配在欧洲约为868MHz而在美国约为915MHz),在工业和专业固定安装中的可实现范围达到十米,这较13.56MHz而言允许全新的应用。射频识别(RFID)通信在UHF和微波频率的操作是基于后向散射,即读取器(询问器)生成激励/询问信号而射频识别(RFID)标签(RFID转发器)根据特定的数据依赖模式来更改它的天线阻抗。
当前,在UHF频段最重要的标准化论坛是EPCglobal,它引领着为电子产品代码(EPC)开发产业驱动标准以支持在当今的快速移动、信息丰富贸易网络中射频识别(RFID)的使用。短期目标是取代集装箱中的条形码而长期目标是取代包装和一些单独产品中的条形码。如果这些目标成真,则用户将通过仅触及一个装备有遵循EPCglobal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的条目,就将产品信息或者指向更多具体信息的指示器获取到他们的具有射频识别(RFID)通信功能的终端。
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中生成的激励功率合理地高,从与移动终端有关的消费者应用的约100mW到在专业固定应用中使用的数瓦特。用于UHF射频识别(RFID)频带的所用频率分配在欧洲为868MHz ISM频带而在美国为915MHz频带。显然,所用频率接近所用蜂窝频率,这些蜂窝频率对于移动站蜂窝发送器和接收器而言分别在欧洲为880MHz-915MHz以及925MHz-960MHz而在美国为824MHz-849MHz以及869MHz-894MHz。因为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发射功率很大的射频识别(RFID)激励信号,所以由于射频识别(RFID激励信号的非理想性质和RF滤波器的有限抑制而对位于同一终端中的操作蜂窝收发器可能造成严重干扰。在实践中,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天线和蜂窝天线可能相互仅间隔几个厘米,因此耦合损耗可能多少约为10-20dB。考虑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RF功率电平约为20dBm(对应于约100mW),在蜂窝收发器的天线端口中可能看到0dBm信号。具有其频率依赖性的蜂窝天线和不平衡变压器以及前端RF滤波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该干扰,但是所得信号电平仍然高到足以明显地干扰所需蜂窝信号或者在一些情形中甚至阻塞所需蜂窝信号。在一个极端情况下,当力求最大集成受益时,蜂窝无线电和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可以使用同一天线,因为那些系统的操作频率通常相互接近,因此一个天线可以服务于两个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以实现协调使用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和无线通信子系统的方法和装置。具体而言,所考虑的共存性适用于集成到同一终端设备的蜂窝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通过该移动终端中任何操作无线通信子系统的提升的噪声基底来引起干扰。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所附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来解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调度通过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通信的方法。确定无线通信子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活跃时段。基于一个或者多个活跃时段来导出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将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操作与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同步。然后,根据一个或者多个导出的非活跃时段来触发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操作使得实现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基本上并行的通信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实现先听后说(Listen-Before-Talk)测量以允许识别适用于可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一起操作的射频识别(RFID)通信的一个或者多个未占用RF子频带。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程序代码部分,这些程序代码部分用于在程序运行于计算机、终端、网络设备、移动终端、具有移动通信功能的终端或者专用集成电路上时实现根据本发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方法的步骤。包括代码部分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可选地,专用集成电路(ASIC)可以实施适于实现根据本发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方法的前述步骤的、即等效于前述计算机程序产品的一个或者多个指令。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布置用于调度通过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通信的调度模块。调度模块可与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一起操作,并且调度模块被布置用于确定无线通信子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活跃时段以及基于一个或者多个确定的活跃时段来导出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调度模块与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同步。触发信号由调度模块生成并且供应到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用以根据一个或者多个导出的非活跃时段来触发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操作以实现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基本上并行的通信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能够用于调度通过终端设备的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通信。终端设备包括可与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一起操作的调度模块。调度模块被布置用于确定无线通信子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活跃时段以及基于一个或者多个确定的活跃时段来导出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调度模块与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同步。触发信号由调度模块生成并且供应到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用以根据一个或者多个导出的非活跃时段来触发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操作以实现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基本上并行的通信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系统,该系统实现通过系统所包括的蜂窝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进行调度地通信。该系统还包括可与蜂窝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一起操作的调度模块。调度模块被布置用于确定无线通信子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活跃时段以及基于一个或者多个确定的活跃时段来导出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调度模块与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同步。触发信号由调度模块生成并且供应到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用以根据一个或者多个导出的非活跃时段来触发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操作以实现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子系统的基本上并行的通信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及理解如何可以实现本发明,现在将仅以示例说明的方式对附图进行参照,在附图中:
图1示意地图示了描绘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和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典型部件的原理框图;
图2a示意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射频识别(RFID)通信功能的便携蜂窝终端的原理框图;
图2b示意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3a至图3c示意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射频识别(RFID)通信功能的便携蜂窝终端的不同实施的原理框图;
图4a至图4d示意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用以实现协调射频识别(RFID)通信和蜂窝通信的调度机制的操作序列;
图5a示意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GSM/EDGE活动时序图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活动时序图;
图5b(1)-(4)示意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WCDMA压缩帧模式通信时间图;
图6a更具体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5a的示例GSM/EDGE活动时序图和射频识别(RFID)通信活动时序图;
图6b示意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上电和下电射频包络;
图6c示意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射频识别(RFID)通信中使用的数据0和数据1符号的脉冲间隔编码;
图6d示意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之间的射频识别(RFID)通信的链接时序图;以及
图6e示意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的射频识别(RFID)通信过程和操作状态的序列。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描述中通篇地通过相同标号来指代相同和/或等同部件。
在下文中,将参照特别地支持GSM、GSM/GPRS、GSM/EDGE、cdma2000和/或UMTS蜂窝通信的蜂窝通信子系统来描述本发明的概念。另外,将参照特别地支持EPCglobal标准的超高频率(UHF)射频识别(RFID)通信来描述射频识别(RFID)通信。应当注意,给出蜂窝通信子系统以及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前述规范仅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不应当理解为仅限于此。
原先开发和引入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出于电子物品监视、物品管理的目的,以及主要用于替代条形码标识标签的物流(logistics),这些标签至今仍用于物品管理目的和物流。参照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的典型实施。典型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模块10常规地包括电子电路(作为例子表示为转发器逻辑12),该电子电路具有数据存储能力(这里表示为转发器存储器13)以及射频(RF)接口11,该射频接口11将天线14耦合到转发器逻辑12。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通常容纳于小型容器中,特别地借助粘合剂装配到所要标签的条目。根据对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的设想应用所提出的要求(即数据传输速率、询问能量、传输范围等),在从数10-100kHz至约GHz(例如134kHz、13.56MHz、860MHz-928MHz等;仅作为举例说明)的范围内不同射频处提供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传输。可以区分两类主要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无源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由在预定义频率处生成激励或者询问信号如射频(RF)信号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激活和供应能量。有源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包括它们自己的用于供应能量的电源(未示出)如电池或者蓄电池。
在借助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模块20来激活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时,存储于转发器存储器13中的信息内容被调制到射频(RF)信号(即询问RF信号)上,该信号由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模块10的天线14发射以便由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模块20检测和接收。更具体而言,在无源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即没有本地电源)的情况下,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常规地通过由询问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生成的随时间变化的电磁射频(RF)信号/波来供应能量。当射频(RF)场穿过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10相关联的天线时,跨天线生成电压。这一电压用来向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10供应能量并且使信息能够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后向传输到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这有时称为反向散射。
典型现有技术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对应于射频识别(RFID)标准如ISO 14443型A标准、Mifare标准、近场通信(NFC)标准和/或EPCglobal标准。
根据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的应用用途,存储于转发器存储器13中的信息或者数据可以是硬编码的或者软编码的。硬编码意味着存储于转发器存储器13中的信息或者数据是预定的并且不可修改。软编码意味着存储于转发器存储器13中的信息或者数据可由外部实体进行配置。转发器存储器13的配置可以通过经由天线14接收的射频(RF)信号来执行或者可以经由允许访问该转发器存储器13的配置接口(未示出)来执行。
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模块20通常包括RF接口21、读取器逻辑22和数据接口23。数据接口23常规地与主机系统如便携终端相连接,该主机系统除了其它方面之外特别地在一方面借助经由数据接口23从主机发送到读取器逻辑22的指令对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20的操作施行控制,而在另一方面经由数据接口23接收读取器逻辑22所提供的数据。对于操作指令,读取器逻辑22启动RF接口21以生成将要经由耦合到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模块20的RF接口21的天线24发射的激励/询问信号。在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如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模块10在激励/询问信号的覆盖区内的情况下,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被供应能量并且从中接收所调制的RF信号(后向散射RF信号)。具体而言,调制的RF信号携带了存储于转发器存储器13中、调制到激励/询问RF信号上的数据。调制的RF信号耦合到天线24、由RF接口21解调并且供应给读取器逻辑22,该读取器逻辑然后负责从解调的信号获得数据。最后,从接收的调制RF信号获得的数据经由数据接口提供到主机系统。
图2示出了示例形式的移动/蜂窝电话终端的便携电子终端100的部件的示意框图。便携电子终端100示例地代表可与本发明一起运用的任一种处理终端或者设备。应当理解本发明既不限于所示便携电子终端100也不限于其它任一种特定处理终端或者设备。
如前所述,所示便携电子终端100示例地被实现为具有蜂窝通信功能的便携用户终端。具体而言,便携电子终端100实施为基于处理器或者基于微控制器的系统,该系统分别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和移动处理单元(MPU)110;数据和应用存储器120;蜂窝通信装置,该蜂窝通信装置包括具有对应适配的RF天线(181)的蜂窝射频接口(I/F)180和用户标识模块(SIM)185;用户接口输入/输出装置,该用户接口输入/输出装置通常包括音频输入/输出(I/O)装置140(常规地为麦克风和扬声器)、具有键输入控制器(Ctrl)130的键、小键盘和/或键盘以及具有显示器控制器(Ctrl)150的显示器;以及(本地)无线和/或有线数据接口(I/F)160。
便携电子终端100的操作通常由中央处理单元(CPU)/移动处理单元(MPU)110基于操作系统或者基本控制应用来控制,该操作系统或者基本控制应用通过将它们的用途赋予给其用户来控制便携电子终端100的功能、特征和功能性。显示器和显示器控制器(Ctrl)150通常由处理单元(CPU/MPU)110控制并且为用户提供尤其包括(图形)用户接口(UI)的信息,该UI允许用户利用便携电子终端100的功能、特征和功能性。提供小键盘和小键盘控制器(Ctrl)130以使用户能够输入信息。
经由小键盘输入的信息常规地由小键盘控制器(Ctrl)供应给处理单元(CPU/MPU)110,可以根据输入信息来命令和/或控制处理单元(CPU/MPU)110。音频输入/输出(I/O)装置140至少包括用于再现音频信号的扬声器和用于记录音频信号的麦克风。处理单元(CPU/MPU)110可以控制音频数据到音频输出信号的转换以及音频输入信号到音频数据的转换,其中例如音频数据具有适合于传输和存储的格式。数字音频到音频信号的音频信号转换以及音频信号到数字音频的音频信号转换常规地由例如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未示出)实施的数字到模拟和模拟到数字电路来支持。
可由用户操作以供输入的小键盘例如包括字母数字键和电话专用键如从ITU-T小键盘中已知的键、具有上下文特定输入功能的一个或者多个软键、用于移动显示器中光标或者浏览用户接口(UI)的滚动键(上/下和/或右/左和/或其任何组合)、四向按钮、八向按钮、操纵杆和/或类似控制器。
根据图2中所示具体实施例的便携电子终端100包括耦合到射频天线(181)以及可与用户标识模块(SIM)185一起操作的蜂窝通信子系统180。蜂窝通信子系统180被布置为蜂窝收发器用以从蜂窝天线接收信号、对信号解码、对信号解调、也将信号降频到基带频率。蜂窝通信子系统180提供空中接口,该空中接口与用户标识模块(SIM)185相结合地服务于与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的无线接入网络(RAN)的对应基站(BS)、基站控制器、节点B等进行的蜂窝通信。蜂窝通信子系统180的输出因此包括可能要求处理单元(CPU/MPU)110进一步处理的数据流。布置为蜂窝收发器的蜂窝通信子系统180也适于从处理单元(CPU/MPU)110接收数据,该数据将要经由空中接口传输到无线接入网络(RAN)的基站(BS)(未示出)。因此,蜂窝通信子系统180将该数据实施的信号进行编码、调制和上变频到将要用于空中传输的射频。便携电子终端100的天线(所绘的)然后将所得射频信号发送到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的无线接入网络(RAN)的对应基站(BS)。蜂窝通信子系统180优选地支持第2代数字蜂窝网络如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其可以针对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和/或EDGE(增强型GSM演进数据)即2.5代来实现)、第3代数字蜂窝网络如任何CDMA(码分多址)系统(尤其包括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和cdma2000系统)和/或用于蜂窝电话的任何类似、有关或者将来(第3.5代、第4代)的标准。
无线和/或有线数据接口(I/F)160是作为例子来描绘的并且应当被理解为代表一个或者多个数据接口,除了在示例便携电子终端100中实施的上述蜂窝通信子系统180之外或者取而代之还可以提供该I/F 160。如今有大量无线通信标准可用。例如,便携电子终端100可以包括根据任何IEEE 802.xx标准、Wi-Fi标准、WiMAX标准、任何蓝牙标准(1.0、1.1、1.2、2.0+EDR、LE)、ZigBee(对于无线专用网(WPAN))、红外线数据接入(IRDA)、无线USB(通用串行总线)和/或任何其它当前可用标准和/或任何将来无线数据通信标准如UWB(超宽带)来操作的一个或者多个无线接口。
另外,数据接口(I/F)160也应当理解为代表一个或者多个数据接口,特别地包括在示例便携电子终端100中实施的有线数据接口。这样的有线接口可以支持基于有线的网络如以太网LAN(局域网)、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络)、DSL(数字用户线)和/或其它可用标准以及将来标准。数据接口(I/F)160也可以代表任何数据接口,包括任何专用串行/并行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防火墙接口(根据任何IEEE 1394/1394a/1394b等标准)、存储器总线接口(包括ATAPI(高级技术附加分组接口)顺应总线)、MMC(多媒体卡)接口、SD(安全数据)卡接口、闪存卡接口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便携电子终端100包括耦合到RF天线194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应当参照图1以及前面的描述,该图图示了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模块的基本实施和操作。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可以包含在终端100中、固定连接到终端100或者可拆卸地耦合到终端100。另外,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可以具有便携电子终端100的功能壳体,该功能壳体可拆卸地装配到便携电子终端100。优选地,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可以集成于这样的可拆卸功能壳体中。根据本发明的发明概念,终端100包括调度器200。调度器200连接到终端100、蜂窝接口180和/或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在下文中呈现关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和调度器200的具体实施的细节。
图2中所示部件和模块可以作为分立单独模块或者以其任何组合集成于便携电子终端100中。优选地,便携电子终端100的一个或者多个部件和模块可以与处理单元(CPU/MPU)集成以形成片上系统(SoC)。这样的片上系统(SoC)优选地将计算机系统的所有部件集成到单个芯片中。SoC可以包含数字功能、模拟功能、混合信号功能以及也常常包括射频功能。典型应用是在嵌入式系统和便携系统的领域中,这些系统尤其在尺寸和功率消耗约束上受限制。这样的典型SoC包括执行不同任务的多个集成电路。这些集成电路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部件,包括微处理器(CPU/MPU)、存储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一个或者多个UART(通用异步接收器-发送器)、一个或者多个串行/并行/网络端口、DMA(直接存储器存取)控制器芯片、GPU(图形处理单元)、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半导体技术的新近发展已经允许VLSI(超大规模集成)集成电路在复杂度上增长,使得有可能在单个芯片上集成系统的所有部件。
可与便携电子终端100一起操作的典型应用在实现数据和/或语音通信功能的基本应用之下包括联系人管理应用、日历应用、多媒体播放器应用、WEB/WAP浏览应用和/或例如支持短消息服务(SMS)、多媒体消息服务(MMS)和/或电子邮件服务的消息接发应用。现代便携电子终端是可编程的;即这样的终端实施使任何用户或者编程员能够创建和安装可与便携电子终端100一起操作的应用的编程接口和执行层。如今建立好的独立于设备的编程语言是JAVA,它在适应于移动设备功能和要求的可用具体版本中称为JAVA Micro Edition(ME)。为了实现执行基于JAVA ME创建的应用程序,便携电子终端100实施JAVA MIDP(移动信息设备配置文件),它定义了在也称为JAVA MIDlet的JAVA ME应用程序与便携电子终端100之间的接口。JAVA MIDP(移动信息设备配置文件)为执行环境提供了布置用以执行JAVA MIDlet的虚拟JAVA引擎。然而,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JAVA ME编程语言和JAVA MIDlet;其它编程语言、尤其是专用编程语言也适用于本发明。
本发明的主要概念解决了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190和蜂窝无线电接口180的共存以及它们的并行操作。将参照UHF射频识别(RFID)通信、尤其是用于射频识别(RFID)通信的EPCglobal顺应标准来描述本发明的概念。另外,也将参照特别是支持GSM、GSM/EDGE、WCDMA和/或cdma2000的蜂窝无线电接口180来描述本发明的概念。然而也应当注意本发明不限于那些具体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基于说明书认识到本发明的概念同样适用于任何其它射频识别(RFID)通信标准和无线通信标准(尤其包括任何其它蜂窝通信标准和无线网络通信标准)。
如前所述,为UHF射频识别(RFID)通信分配了具体频带:
UHF RFID 868ISM频带(欧洲):868-870MHz(最大500mW);以及
UHF RFID 915频带(美国):902-928MHz(最大4W)。
根据不同蜂窝标准,为蜂窝通信分配各种频带。下表列举了对所用频带的选择;该表并非穷举。为供以后引用而注释了不同频带的公认缩写。
系统名称 上行链路RF频带[MHz] 下行RF频带[MHz]
GSM 900(欧洲): 890-915 935-960
GSM 1800(欧洲): 1710-1785 1805-1880
GSM 850(美国): 824-849 869-894
GSM 1900(美国): 1850-1910 1930-1990
cdma2000(美国): 1850-1910 1930-1990
WCDMA2100(欧洲): 1920-1980 2110-2170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UHF射频识别(RFID)通信和蜂窝通信所用频带不重叠。因此,至少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利用最高质量的RF部件来获得蜂窝通信以及UHF射频识别(RFID)通信的并行操作。在实践中,这样的最高质量的部件将既臃肿又昂贵。因此,从成本和尺寸的观点来看,一种具有优选地在时间域中调度这些无线电操作的能力的解决方案将是优选的。
激励/询问信号即UHF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的下行链路信号通常是幅度或者相位调制的载波。信号的功率取决于应用而定,但是他可以是在工业应用中为数瓦特而在与便携终端有关的应用中可能为几百毫瓦。通常,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基于用户动作(例如在用户按压按钮时检测的输入信号)或者应用请求(例如由应用比如在定时器到期时所生成的)来发射它的激励信号。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之间交换数据过程中,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持续地发射载波信号以保持向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供应能量(见前面的描述)。在任何蜂窝无线电操作过程中以非协调方式发射大功率载波将有损于蜂窝无线电性能,因此应当避免这种情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便携终端100具有控制实体,该控制实体仅在与任何蜂窝无线电收发器操作相协调的情况下实现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操作,使得优选地可获得射频识别(RFID)通信和蜂窝通信的并行或者同时操作。
这里,应当理解并行和/或同时通信操作可以在物理级别(低层级别)时间复用的情况下操作,其中时间复用对于用户是透明的,使得体验到基本上并行和/或同时通信操作。
在第一基本情况下,控制实体,即便携终端100所包括的调度器200,在它允许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开始它的询问和通信之前检查蜂窝无线电是否(完全)关闭。这一基本方式非常简易,因为在射频识别(RFID)通信活动之后立刻需要蜂窝连接的情况下使蜂窝操作斜升(ramp up)需要一些时间。
在更复杂的方式下,射频识别(RFID)通信活动被调度为在蜂窝操作的非活跃时段过程中发生。同一原理可以适用于终端的不同状态。当终端没有附接到蜂窝网络时,射频识别(RFID)读取情形非常简单明了。无论所讨论的蜂窝系统如何,在空闲/待机操作模式下,终端监听寻呼消息、执行与小区内功率电平有关以及与相邻小区(小区间)功率电平和其它系统的可用性有关的测量并且在需要时发送随机接入消息。在这一状态下的所需活动非常低以保证长久电池寿命,因此有足够时间用于射频识别(RFID)通信活动。在活跃状态下,终端要么忙于语音呼叫要么忙于通过分组连接的数据交换。这一状态以及在活跃状态之前和之后的状态(例如在GPRS中为就绪状态)要求大量活动,因此可用于射频识别(RFID)读取操作的时间很有限。例如,仅有(8-2)×0.577ms≈3.5ms的时间(注意到根据GSM时间帧结构,各帧包括八个时隙)用以在活跃GSM呼叫过程中完成射频识别(RFID)读取操作,因为最有可能的蜂窝发送(8个时隙之中的1个时隙)和接收(1个时隙)均受到在这些时隙中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活动的干扰。
因而,根据本发明,调度器200建立了在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这里实施为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与主机系统(这里实施为便携终端100)之间的接口。借助优选地借助于硬件和/或软件实施基于调度器200来实施的调度器算法来实现前述方式的并行多无线电操作。主机系统(即便携终端100)经由调度器200施加对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操作的控制。为了实现控制,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即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可以具有(数字I/O)触发信号端子196和看门狗逻辑。
参照图2b,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的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如前所述,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包括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操作所需典型部件,即耦合到主机系统(即便携终端100)的数据接口(I/F)191、例如基于微控制器(μC)来实施的读取器逻辑192和耦合到RF天线194的射频(RF)接口19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看门狗逻辑195被布置用以实现对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的操作的可控性。看门狗逻辑195可以集成到读取器逻辑中或者分开地来实施。可以通过触发终端196从主机系统(便携终端100)为看门狗逻辑195供应触发信号。触发信号由调度器200提供并且根据调度算法来生成。
下文将更具体地描述调度算法。应当注意,连接到主机系统的数据接口(I/F)191可以类似地被布置用以从主机系统接收配置数据和指令。配置数据和指令允许限定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操作的细节。
参照图3a至图3c,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允许并行通信操作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
用户经由用户接口(UI)30来操作主机系统,借助该用户接口,允许用户访问主机系统(例如便携终端100)的功能。鉴于多无线电操作,通过置于蜂窝通信子系统180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之间的控制调度器200来执行用户经由用户接口(UI)30所施加的控制。控制调度器200的布置在一方面实现了获得与经由蜂窝通信子系统180以及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执行的实际无线电通信操作有关的信息而在另一方面将这一获得的信息以及经由用户接口的用户输入供应给调度算法以实现并行多无线电操作。类似地,也可以由应用35施加控制,通过控制调度器200实现该应用对蜂窝通信子系统180和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的控制操作。
具体而言,图3a至图3c描绘了不同天线布置,这些布置包括用于蜂窝通信子系统180以及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的分立天线181和194、耦合到蜂窝通信子系统180和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的公共天线182以及经由开关196耦合到两个子系统180、190的公共天线182。公共天线182优选地为多频率天线,即其特征适应于数个频带的天线。这样的天线例如在双频带和三频带GSM终端的领域中是已知的。参照图3b中所示实施,频率带通滤波器(未示出)可以被包含到在天线183与蜂窝通信子系统180以及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之间的信号通路中以分离天线183所接收的RF信号,使得根据对应操作无线电频带向相应子系统180或者190供应不同频带的频率。参照图3c中所示实施,RF开关196被布置用以根据其时间对准操作优选地将公共天线182耦合到子系统180和190中的任一个。RF开关196也可以实施为可调谐带通滤波器电路。用于调整可调谐带通滤波器电路的信号由控制调度器200供应。参照图3c提出的信号分离有利于蜂窝通信子系统180以及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的RF电路,因为子系统180或者190之一生成的RF信号没有施加到相应另一子系统。具体而言,图3c中示意地图示的实施驱动着对于以时间对准方式来调度两个子系统180和190的操作的要求。公共天线182有选择地耦合到子系统180和190中的任一个。RF信号接收和RF信号发射可分别与蜂窝通信子系统180或者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一起操作。
调度器200可以被布置为与子系统180和190相分离,调度器200可以与子系统180和190一起实施于多无线电通信子系统内,调度器200可以基于一个或者多个单独硬件和/或软件部件来实施和/或这些调度器部件可以是终端100、蜂窝通信子系统180或者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的部分。
参照图4a,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调度算法的整体操作序列。操作序列虽然描绘为线性序列但是应当理解为在时间上重复执行的监视循环算法的核心。基于该监视循环操作以及获得与蜂窝通信子系统180的实际蜂窝操作频率有关的信息的能力来施加对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的控制。
调度器200优选地被布置为当用户或者应用请求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的操作时执行以下操作。
在操作S100中,确定蜂窝通信子系统180当前操作的实际频带。与便携终端当前在空闲操作状态下操作还是在活跃操作状态下操作相独立地执行实际频带的确定。应当注意,术语空闲操作状态、待机操作状态和活跃操作状态针对与蜂窝通信子系统180的操作性有关的操作。具体而言,空闲/待机操作状态是指蜂窝通信子系统180的操作模式,其中通过蜂窝通信子系统180执行寻呼和测量操作但是不执行数据或者语音通信。在活跃操作状态下,经由蜂窝通信子系统180执行与蜂窝通信子系统所预订到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的无线电接入网络(RAN)的数据和/或语音通信。
在操作S110中,检查蜂窝通信子系统180当前在850MHz频带操作还是在900MHz频带操作(见上文给出的频带定义)。在蜂窝接口在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所用UH频率充分间隔开的另一频带操作的情况下,可以假设蜂窝通信子系统180和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的并行操作在干扰减小的情况下是可操作的。操作序列转移到操作S220,其中允许并行操作。然而,应当注意允许并行操作仅在与比如参照图3a和图3b通过举例说明来描绘的RF电路实施相结合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该RF电路实施实现了RF信号在不同频率的并行接收和发射。主要而言,如参照图3c实施的RF电路实施没有实现这样的并行操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当参照时间对准,这一点将在下文中参照操作S160至S230来描述。
在实践中,如今市面上以及将来上市的几乎所有蜂窝终端至少为多频带终端或者优选地为多频带多系统终端。典型蜂窝GSM顺应终端支持GSM 900/1800通信或者GSM 850/1800/1900通信。另外,最新蜂窝多系统终端支持GSM 900/1800/1900通信和WCDMA 2100(UMTS)通信。这同样适用于支持CDMA的蜂窝终端,例如支持CDMA 850-1900通信以及可用频率组合例子的具有cdma2000功能的蜂窝终端。注意到描述上文具体说明的蜂窝终端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不限于任何具体蜂窝多频带和/或多系统终端。
因此,至少在UHF射频识别(RFID)通信活跃地操作的情况下,便携终端100可以请求在860-960MHz以外的频率或者至少在间隔有充分距离的频带中执行它的空闲或者活跃操作状态的蜂窝发送和接收。在蜂窝通信子系统180在850MHz或者900MHz频带操作的情况下,确定射频频带切换在操作S130中是否可完成。切换可以是系统内切换和/或系统间切换。切换操作应当分别可由便携终端100和蜂窝通信终端180请求。
系统内切换应当理解为在保留当前操作的蜂窝系统标准的同时切换到另一频带,例如从GSM 850(美国)或者GSM 900(欧洲)分别切换到GSM 1800(欧洲)和GSM 1900(美国)。
系统间切换应当理解为切换到另一蜂窝系统标准,这通常包括频带切换,例如从GSM 900(欧洲)切换到WCDMA 2100(欧洲)或者从GSM 850(美国)切换到cdma2000(美国)。系统间切换也可以称为协议切换。
应当注意,必须考虑针对执行系统间以及系统内切换过程的要求和必要条件。例如,必须考虑射频资源的可用性、支持所需蜂窝系统标准的PLMN的可用性、提供商给定的限制和使用规定等。可以从在相应蜂窝标准中限定的切换过程导出关于这些要求的细节。
还应当注意,(分别)应终端100(和蜂窝通信子系统180)请求而启动的从基于GSM的系统到基于CDMA的系统的协议切换可以要求适配当前标准以实现这样的协议切换。具体而言,GSM系统没有制定一个允许蜂窝终端请求空闲或者活跃操作状态频带切换的请求。本发明在能够蜂窝通信的便携终端100启动时引入包括请求和响应框架的这样一种切换过程。这里提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包括这样的协议切换。
在成功地完成切换的情况下,操作序列转移到操作S220。注意到关于允许并行操作的前述评论也同样适用。
在操作S140中,降低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190的射频输出功率。RF输出功率的减少可以实现减小的干扰电平。在操作S150中,确定由于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的减少RF输出功率所致的干扰电平。在干扰电平在预定义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操作S220中可以允许并行操作。注意到关于允许并行操作的前述评论也同样适用。限定的阈值可以依赖于优先级考虑(蜂窝通信子系统180或者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的优先级顺序)、服务质量考虑(带宽要求、中断自由度)以及经由蜂窝通信子系统180当前操作的通信类型(例如数据分组、语音或者数据流通信)等。
否则,在操作S160中检查蜂窝通信子系统180或者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190的时间对准操作是否可允许。具体而言,基于蜂窝通信子系统(例如分别为GSM、cdma2000和WCDMA)的操作配置文件以及与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的与RF操作有关的值来导出与蜂窝通信操作(在空闲/待机操作状态下或者在活跃操作状态下)相协调的时间对准的射频识别(RFID)操作是否是可允许的。
时间对准的可允许性依赖于数个条件,尤其包括蜂窝通信子系统180在空闲/待机操作状态下操作还是在活跃操作状态下操作以及更具体地在活跃操作模式的情况下通信模式是否允许时间对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关于时间对准操作是否可能的判决要求对上文介绍的不同蜂窝标准更密切的考虑。与之有关的细节将在下文参照图4b描述的以下操作序列中加以说明。
在操作S170中,根据检查操作S160的结果,可以拒绝或者允许时间对准操作。在拒绝时,操作序列转移到操作S210,其中例如分别通知用户并行和时间对准操作不可用。否则,操作序列继续到操作S180,其中确定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操作模式,并且操作序列取决于操作模式转移到操作S190或者操作S200以在蜂窝通信子系统的空闲操作模式下以及活跃操作模式下实现时间对准操作。关于空闲操作状态循环操作(S190)和活跃操作状态循环操作(S200)的细节分别参照图4c和图4d更具体地加以阐述。
在继空闲操作状态循环操作(S190)和活跃操作状态循环操作(S200)之后的操作S230中,可以选择性地重复执行对时间对准操作的检查。在需要这样的重复的情况下,操作序列返回到操作S160。鉴于蜂窝通信子系统的可变操作模式和/或通信模式,选择性的重复可能是有利的。当阅读以下描述时更多细节将是清楚的。
参照图4b,更具体地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对时间对准操作的检查。此外还将参照关于不同蜂窝标准的细节。
在操作S240中,获得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操作模式。操作模式可以是空闲/待机操作状态或者活跃操作状态。在操作S245中,操作序列根据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所确定的操作模式来转移。
在操作模式为空闲操作模式的情况下,时间对准操作根据操作S295是可允许的。完成检查操作。
应当在以下段落中给出蜂窝通信子系统在空闲/待机操作模式过程中的操作的附注。将参照前述蜂窝标准。
GSM、GSM/GPRS、GSM/EDGE:
在GSM、GSM/GPRS、GSM/EDGE的情况下,蜂窝系统(除了频分多址(FDMA)之外还)使用时分多址(TDMA)来分离在小区内和/或在邻居小区之间不同蜂窝终端之间的数据和/或语音通信。因此,基本上所有通信操作都是以具有严格时序(即定义好的数据通信突发的开始和结束时序)的时隙化发方式完成的。由此,定义了具有时隙的时间帧。将时隙有选择性地分配给一个或者多个蜂窝终端和信道。因此,各蜂窝终端具有它自己的确定间隔,在该间隔内发送和/或接收是可操作的。
一般而言,蜂窝通信子系统在空闲操作状态过程中除了与寻呼和测量有关的通信之外没有操作任何数据或者语音通信。
在空闲操作模式下,具有GSM/EDGE功能的终端例如监听公共控制信道(CCCH)以便发现无线电接入网络(RAN)、基站(BS)、节点B等完成的可能寻呼。CCCH监听也保证蜂窝通信子系统的频率和时间同步。根据预定义DRX(不连续接收)时段来接收和解码CCCH,即每两个51多帧一次或者每九个51多帧一次(监听间隔约为0.5s-2s)。通常CCCH上的监听间隔约为2秒。此外,每当监听寻呼时就监视最少七个邻居小区。终端在空闲操作模式下不进行发送除非有需要这样做。可能需要根据用户始发呼叫来启动呼叫、根据移动站终结呼叫对呼叫建立请求(借助寻呼消息来指示)做出响应、定期位置更新等。在没有使用任何服务的情况下,在实践中位置更新是要求便携终端的蜂窝通信子系统完成传输的仅有活动。因此,一般而言,在空闲操作模式过程中,具有GSM/EDGE功能的终端在两秒内为两个或者四个时隙监听CCCH并且为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的邻居小区(即邻居小区的基站(BS))执行所接收的信号电平测量。所有其它操作很少出现,因此CCCH接收在这一情况下主要确定所允许的射频识别(RFID)活动。
类似的考虑适用于在空闲操作模式下的GSM和GSM/GPRS。结果有蜂窝通信子系统的可用非活跃时段,在这些时段过程中可以完成(UHF)射频识别(RFID)通信。另外定义好GSM、GSM/GPRS或者GSM/EDGE蜂窝通信子系统在空闲操作模式下的活跃时段并且因而也定义好非活跃时段。
WCDMA和CDMA(cdma2000):
cdma2000和WCDMA(宽带码分多址如UMTS)利用CDMA(码分多址)方法作为多接入方法。CDMA的基础由扩频调制信号形成。扩频调制信号本质上通常连续,因此调度解决方案不同于前述GSM、GSM/GPRS或者GSM/EDGE情况。
在空闲操作模式下,具有cdma2000功能的终端监听它自己以及邻居小区的前向导频信道(F-PCH)以便检测去往它的消息并且测量导频强度以确定对空闲切换的需要。此外,具有cdma2000功能的终端监听寻呼信道(PCH)以检测可能的传入呼叫。在以1.28s为单位长度为2SCI(SCI:时隙 循环 索引)(例如通常在美国SCI=1(2SCI=2)而在日本SCI=2(2SCI=4))的F-PCH时隙循环长度过程中监听它自己的时隙平均需要约100ms。在cdma2000PLMN支持前向快速寻呼信道(F-QPCH)指示符的情况下,具有cdma2000功能的终端除了监听时隙化寻呼之外还监听它的F-QPCH指示符约20ms,这近似地在一分钟内发生一次。
在IS-2000发布A中,空闲操作模式略有不同于上述空闲操作模式。只有在需要接入时或者在检测到指示了可能空闲切换的新导频时才解码包含开销消息的F-BCCH(前向广播控制信道)。当在F-QPCH上检测到寻呼时解码承载到蜂窝终端的寻呼消息的F-CCCH(前向公共控制信道)。
在WCDMA空闲操作模式的情况下,具有WCDMA功能的终端驻入小区、监听系统信息、寻呼和通知消息并且执行常规测量以找出最强基站(BS)信号和邻居基站(BS、节点B等)。至少每个DRX(不连续接收)循环(在空闲操作状态下从0.64s到5.12s)测量服务小区的信号电平。也有频率小区内测量(在空闲操作状态下测量循环为1.28s到5.12s)以及频率小区间测量(在每个(N载波-1)*1.28s到(N载波-1)*5.12s循环中的各频率)。寻呼包括监听分别在P-CCPCH(主要公共控制物理信道)和S-CCPCH(辅助公共控制物理信道)中发送的BCH和PCH传送信道。具有WCDMA功能的终端在空闲操作模式下也可以使用不连续接收(DRX),而在该情况下具有WCDMA功能的终端只需监视来自寻呼指示符信道(PICH)的一个寻呼指示符。这在每个DRX循环中发生一次。自然而言,如果终端启动呼叫(终端始发呼叫),则在RACH(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消息。
结果有蜂窝通信子系统的可用非活跃时段,在这些时段过程中可以完成(UHF)射频识别(RFID)通信。另外,定义好CDMA或者WCDMA蜂窝通信子系统在空闲操作模式下的活跃时段并且因此也定义好非活跃时段。
回到图4b,在操作模式为活跃操作状态的情况下,时间对准操作的可允许性或者时间对准操作的拒绝要求对不同蜂窝系统标准的更具体考虑。
在操作S250中,检查蜂窝通信子系统是否可与GSM、GSM/GPRS或者GSM/EDGE通信一起操作,而在检查匹配的情况下确定时隙分配是否实现时间对准操作。
如前所述,具有GSM、GSM/GPRS或者GSM/EDGE功能的蜂窝系统(除了频分多址(FDMA)之外还)使用时分多址(TDMA)来分离在小区内和/或在邻居小区之间不同蜂窝终端之间的数据和/或语音通信。因此,基本上所有通信操作都是以具有严格时序(即定义好的数据通信突发的开始和结束时序)的时隙化方式完成的。这意味着对时间对准操作的可允许性或者拒绝的判决必须考虑蜂窝系统非活跃的时隙是否可用(即非活跃意味着帧的一个或者多个时隙没有分配用于数据的发送或者接收)。
在语音呼叫或者GPRS数据呼叫过程中,蜂窝通信子系统在它的TDMA(时分多址)帧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时隙过程中活跃,这些时隙被分配用于数据上行链路以及数据下行链路传输。可以在两个(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方向上有多个时隙分配给蜂窝通信子系统。此外,蜂窝通信子系统在TDMA帧(包括八个时隙)中监视邻居基站(BS、节点B等)一次,一次监视一个基站。根据本发明的概念,与GSM、GSM/GPRS或者GSM/EDGE蜂窝通信子系统一起并置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在如上所述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跃时段过程中必须避免载波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5a代表性地图示了以时间对准方式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一起操作的GSM/EDGE子系统的活动图。具体而言,活动图图示了在GSM/EDGE双传送模式(DTM)情况下的活动状态,其中示意地示出了两个子系统的活跃时段的交织。图5a图示了为下行链路通信(RX)分配两个时隙(RX时隙#1和#2)而为上行链路通信(TX)分配一个时隙(TX时隙#2)。此外,一旦在TDMA帧(包括时隙#0至#7)中,就基于测量操作来监视邻居基站(BS、节点B等)之一。测量操作就上行链路通信信道的TDMA结构而言示例地置于时隙#4与#5之间。应当注意,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时隙分配是示例性的;可以使用用于上行链路通信和/或下行链路通信的其它时隙分配。根据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以及测量操作,可以标识各TDMA帧有两个非活跃时段;即至于下行链路操作与上行链路操作之间的第一非活跃时段(基本上包括TX时隙#0和#1)以及至于上行链路操作与测量操作之间的第二非活跃时段(基本上包括TX时隙#3以及包括TX时隙#4的一部分)。参照RFID读取器操作CW(连续波)窗,蜂窝通信子系统的这些非活跃时段如图5a中示例地图示那样适用于操作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
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图5a的图示理解到根据TDMA系统中的时隙分配,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可以在时隙化时间结构内可用。蜂窝通信子系统的这些非活跃时段适用于操作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而无需担心受困于蜂窝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所生成的干扰。
也应当注意可由终端的蜂窝通信子系统请求为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分配时隙。结果,可以请求足够时隙分配以获得实现两个子系统时间对准操作的非活跃时段。对足够时隙分配的请求可能伴随有蜂窝通信子系统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数据速率的减少,但是有利地实现了时间对准操作。
结果,依赖于时隙分配,可以允许或者拒绝两个子系统的时间对准操作。在第一种允许的情况下,操作序列继续操作S295,而在后一拒绝的情况下,操作序列继续操作S290。在操作S290中,拒绝时间对准操作。
在操作S260中,检查蜂窝通信子系统是否可与WCDMA通信一起操作,而在检查匹配的情况下,在操作S265中确定通信模式是否可适用于时间对准操作。
如前所述,WCDMA(宽带码分多址如UMTS)利用CDMA(码分多址)方法作为多接入方法。CDMA的基础由扩频调制信号形成。扩频调制信号本质上通常连续,因此调度解决方案不同于前述GSM、GSM/GPRS或者GSM/EDGE情况。
在WCDMA活跃操作模式下具有语音或者数据呼叫的同时,蜂窝通信子系统可以使用压缩模式来实现无缝并行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操作。应当参照图5b,该图图示了压缩模式通信的示例时间结构。虽然WCDMA利用CDMA(码分多址)方法作为多接入方法,但是时间复用同样适用于分离物理层中的不同信道。时间复用结构通常基于时间帧结构,其中各时间帧包括15个时隙。
在压缩(或者时隙化)模式下,蜂窝通信子系统与之通信的基站(BS、节点B等)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均分配传输间隔以实现终端的蜂窝通信子系统所执行的小区间测量。这样的小区间测量是终端的蜂窝通信子系统的频率间切换所需要的并且在不同WCDMA载波频率上执行这样的小区间测量。可以分配数个时隙用以执行这一测量。这些分配时隙可以在单个帧的中间或者扩展于两个帧上。
为了实现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操作,跳过认为终端(及其子系统分别)所要执行的测量中的一个、一些或者所有测量以留下充分的非活跃时间适用于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的操作。传输间隔长度(TGL)以及它们的时序取决于蜂窝无线电接入网络(RAN)。压缩帧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在时间上是同时的。制定的传输间隔长度(TGL)为3、4、7、10和14个时隙,即从2ms到9.3ms。
压缩模式操作可以用不同方法来实现,包括减少扩频因子(例如按照2∶1)、刺穿位(即造成待传输的信息量减少)或者改变在较高层的调度(例如以便要求较少时隙用于通信)。
参照图5b(1),在压缩帧中限定了传输间隔长度的从#N第一至#N最后的时隙没有用于数据传输。如示例所图示,瞬时发送功率在压缩帧中增加以便保持不受到处理增益减少所影响的服务质量(误码率、误帧率等)。功率增加量依赖于上述传输时间减少方法。待压缩的帧由网络指示。主要地在压缩模式下,压缩帧可以定期地或者按需请求而出现。压缩帧的速率和类型可变并且依赖于环境和测量要求。
参照图5b(2)-(4),图示了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压缩帧的不同帧结构。具体参照下行链路压缩帧结构,定义了两个不同类型的帧结构。类型A(见图5b(3))最大化传输间隔长度(TGL),而类型B针对功率控制而优化。帧结构类型A或者B独立于下行链路时隙格式类型A或者B由较高层设置。利用类型A的帧结构来传输在传输间隔中最后时隙的导频字段。在其余传输间隔过程中关闭传输。利用类型B的帧结构来传输在传输间隔中第一时隙的TPC字段和在传输间隔中最后时隙的导频字段。在其余传输间隔过程中关闭传输。
虽然压缩模式通信、传输间隔长度(TGL)及其时序取决于蜂窝无线电接入网络(RAN),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使终端的蜂窝通信子系统能够命令压缩模式通信并且确定它的性质(长度、时序)。
结果,终端可以请求压缩模式通信以获得实现两个子系统的时间对准操作的非活跃时段。省略了原始设置的测量操作。对压缩模式通信的请求可能伴随有减少蜂窝通信子系统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数据速率,但是有利地实现时间对准操作。
结果,依赖于通信模式,可以允许或者拒绝两个子系统的时间对准操作。在第一种允许的情况下,操作序列继续操作S295,而在后一拒绝的情况下,操作序列继续操作S290。在操作S290中,拒绝时间对准操作。
在操作S270中,检查蜂窝通信子系统是否可与cdma2000通信一起操作,而在检查匹配的情况下,在操作S275中确定通信模式是否可适用于时间对准操作。
如前所述,cdma2000还利用CDMA(码分多址)作为多接入方法。CDMA的基础由扩频调制信号形成。扩频调制信号本质上通常连续,因此调度解决方案不同于前述GSM、GSM/GPRS或者GSM/EDGE情况。
具有cdma2000功能的终端活动在活跃操作状态下的同时通常连续。唯一例外为非连续传输(DTX)模式。在非连续传输(DTX)模式下,终端的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动在逆向链路(即上行链路方向)上为额定值的仅50%。类似地,也有非连续传输可用于前向链路(即下行链路方向)。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发送和接收的这些间隔可以用来实现射频识别(RFID)操作。
然而,应当注意,仅在F-DCCH(在cdma2000中为前向专用控制信道)和R-DCCH(逆向专用控制信道)中允许非连续传输(DTX)模式,但是在这些信道上不能传送语音数据。
如果必要,则具有cdma2000功能的终端可以请求非连续传输(DTX)模式。对非连续传输(STX)模式通信的请求可能伴随有减少蜂窝通信子系统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数据速率,但是有利地实现时间对准操作。
结果,依赖于非连续传输(DTX)模式是否可用和适用,可以允许或者拒绝两个子系统的时间对准操作。在允许的情况下,操作序列继续操作S295,而在拒绝的情况下,操作序列继续操作S290。在操作S290中,拒绝时间对准操作。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基于前述实施的基于TDMA的蜂窝通信子系统和基于CDMA的蜂窝通信子系统来描述的本发明的概念也可分别适用于其它基于TDMA和CDMA的通信子系统。这意味着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调度不应当限于前述蜂窝通信子系统。
一般而言,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常常提供非活跃时段以实现减少相应无线通信子系统的功率消耗。功率消耗的考虑尤其针对便携终端(比如终端100),这些终端由提供仅有限整体能量容量的电池和/或蓄电池来供电。在非活跃时段过程中,无线通信子系统可以功率下降或者至少在省电模式下操作。
鉴于对为了实现蜂窝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时间对准操作而需要的必要条件和约束的前述讨论,现在应当参照图4c,该图示意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闲/待机操作状态循环过程的操作序列。空闲/待机操作状态循环过程是上文参照图4a描述的整体操作序列的部分。
通常,在空闲/待机操作模式过程中,终端的蜂窝通信子系统监听分别来自PLMN和基站(BS、节点B等)的寻呼消息以便知道是否要建立通信连接。因此,当开启具有射频识别(RFID)功能的蜂窝终端或者启用蜂窝终端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功能时,时间对准操作的调度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开始根据以下监视循环操作来操作。
在操作S300中,当将蜂窝通信子系统附接到无线电接入网络(RAN)或基站(BS、节点B等)时,或者以后在空闲/待机状态过程中有规律地,蜂窝通信子系统接收一个或者多个系统信息消息,该消息包括与蜂窝通信子系统所分配到的寻呼组有关的信息并且因此也包括寻呼时序。
在操作S310中,当将蜂窝通信子系统附接到无线电接入网络(RAN)或者基站(BS、节点B等)时,或者以后在空闲/待机状态过程中有规律地,蜂窝通信子系统也接收与邻居基站的潜在信号电平测量有关的系统信息消息时序信息。
在操作S320中,在获得与寻呼实例有关的信息以及与测量实例有关的信息时,将信息供应给调度器。基于与寻呼实例和测量实例有关的时序信息,以如下方式将调度器同步到寻呼和测量时序:使得准确的寻呼和测量实例以及它们的长度是已知的。结果向调度器通知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跃和非活跃时段的准确时序;具体而言为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跃和非活跃时段的开始和结束时序。
在操作S330中,调度器和/或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更多配置是可操作的。应当参照以下描述。
在操作S340中,可以启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可以在收到对终端的用户输入时或者在终端上可执行的应用生成启动信号时,引起该启动。在启动指示的情况下,操作序列继续操作S350,否则操作序列转移到操作S360。
在操作S350中,调度器以如下方式对准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操作时序:使得在蜂窝通信子系统的非活跃时段过程中执行操作。基于与寻呼实例有关的信息以及与测量实例有关的信息来确定非活跃时段(见操作S320)。
在操作S360中,检查与时间对准操作的调度有关的新信息(即与寻呼实例有关的信息和/或与测量实例有关的信息)是否例如可由终端的蜂窝通信子系统从无线电接入网络(RAN)接收的系统消息中获得。在新信息可用的情况下,操作序列返回到操作S300,否则操作序列继续操作S370。
在操作S370中,可以重复地执行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的时间对准操作。例如当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操作划分成数个单个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操作时,操作序列可以返回到操作S340或者操作S350。
应当注意,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操作模式可以改变。这意味着在指示无线电接入网络(例如寻呼消息、移动终结呼叫建立消息等)时或者响应于用户请求(例如移动始发呼叫建立消息),蜂窝通信子系统可以从空闲/待机操作模式改变成活跃操作模式。在操作模式改变成活跃操作模式的情况下,操作序列可以返回到参照图4a描述的S160以便检查在活跃操作模式下时间对准操作的可允许性。
鉴于对为了实现蜂窝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时间对准操作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和约束的前述讨论,也应当参照图4d,该图示意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活跃操作状态循环过程的操作序列。活跃操作开始循环过程是上文参照图4a描述的整体操作序列的部分。
在活跃操作状态(即当前执行的语音呼叫或者数据呼叫)或者需要与实际活跃操作状态(例如在GSM/GPRS中为就绪状态)种类相似的活动的状态情况下,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操作必须以如下方式来调度:使得防止与蜂窝通信子系统活动发生重叠。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活跃操作状态包括以下操作。
在操作S400和S410中,获得通信标准和模式以及与活动时序有关的信息。具体而言,当终端进入活跃(或者相似)操作状态时,或者以后在活跃操作状态过程中有规律地,确定蜂窝通信子系统的通信标准和模式(GSM、GSM/GPRS、GSM/EDGE、WCDMA压缩模式、cdma2000DTX模式等)以及与活动时序有关的信息。与活动时序有关的信息尤其包括从蜂窝通信子系统获得的在GSM、GSM/GPRS、GSM/EDGE情况下的活跃时隙时序、在WCDMA压缩模式下的TGL时序或者在cdma2000中的非连续传输(DTX)时序。应当参照上文结合图4b给出的讨论。
在操作S420中,在获得与时序有关的信息时,将信息供应给调度器。基于与寻呼实例和测量实例有关的时序信息,以如下方式基于与时序有关的信息同步调度器:使得它们的非活跃时段和它们的长度是已知的。结果向调度器通知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跃和非活跃时段的准确时序;具体而言为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跃和非活跃时段的开始和结束时序。
在操作S430中,调度器和/或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进一步配置是可操作的。应当参照以下描述。
在操作S440中,可以启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可以在收到对终端的用户输入时或者在终端上可执行的应用生成启动信号时引起该启动。在启动指示的情况下,操作序列继续操作S450,否则操作序列转移到操作S460。
在操作S450中,调度器以如下方式对准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操作时序:使得在蜂窝通信子系统的非活跃时段过程中执行操作。基于与时序有关的信息来确定非活跃时段(见操作S420)。
在操作S460中,检查与时间对准操作的调度有关的新信息(即与寻呼实例有关的信息和/或与测量实例有关的信息)是否例如可由终端的蜂窝通信子系统从无线电接入网络(RAN)接收的系统消息中获得。在新信息可用的情况下,操作序列返回到操作S300,否则操作序列可以继续操作S470。
在操作S470中,可以重复地执行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的时间对准操作。例如当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操作划分成数个单个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操作时,操作序列可以返回到操作S440或者操作S450。
应当注意,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操作模式可以改变。这意味着在指示无线电接入网络时或者响应于用户请求,蜂窝通信子系统可以从活跃操作模式改变成空闲/待机操作模式。在操作模式改变成空闲/待机操作模式的情况下,操作序列可以返回到参照图4a描述的S160以便检查在空闲/待机操作模式下时间对准操作的可允许性或者可以直接转移到参照图4c描述的操作S300。
对调度算法的前述描述集中在为了实现两个子系统的原则时间对准而必须满足的要求。在下文中将描述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优化操作。该优化有利于实现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在允许操作的非活跃时段内的有效操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优选为应用程序接口(API)的配置和控制接口用以控制和配置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可以通过经过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数据接口的数据和命令交换来实现对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配置和控制接口。应当注意,可用来同步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的前述具体数字I/O触发信号端子可以实施为对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看门狗逻辑的分离信号输入端子,或者可选地,触发信号也可以通过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数据接口供应到它的看门狗逻辑。分离触发信号端子可以是优选的以便保证与触发信号的同步性。
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可配置性优选地在调度器的控制之下,该调度器也触发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应当分别往回参照空闲和活跃操作模式循环过程的操作S330和S430。
一般而言,上文具体描述的调度机制使用与时序有关的信息来标识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跃和非活跃时段,使得调度器在蜂窝通信子系统操作的同时(即在蜂窝通信子系统例如接收寻呼消息、执行测量、发送或者接收数据分组或者发送随机接入数据突发的同时)防止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操作。除了其它方面之外,调度器还被布置用以将单个RF发射的最大持续时间配置为不大于蜂窝通信子系统的非活跃时段并且对应于非活跃时段的预期开始来触发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调度器可以使用所制定的数字I/O触发信号端子以触发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同步RF活动。
应当参照图6a,该图示例地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以图5a中所示GSM/EDGE DTM活动图为基础的活动时间序列。为了进行说明,标识了第一活跃时段ΔaI和第二活跃时段ΔaII以及标识了第一非活跃时段ΔnI和第二非活跃时段ΔnII。根据非活跃时段,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RF信号时段被标识为RFID读取器RF活动窗(见图6a的图例),该活动窗表示了来自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天线的、遵循信号功率电平、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的RF发射。
用于设置触发信号以开始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RF活动的优化时间是代表斜升持续时间ΔI的持续时间ΔI。斜升持续时间ΔI是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为了从接收触发信号到开始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天线发送遵循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系统的信号功率电平、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的RF信号所需要的。除了其它方面之外,还通过PLL(锁相环)稳定、微控制器/逻辑预热、RF接口的稳定时间和/或在RF活动之前的其它必要条件来导出斜升持续时间ΔI。
优选地,应当在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跃时段结束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RF信号发射开始之间考虑附加保护持续时间ΔII。
当考虑斜升持续时间ΔI和防护持续时间ΔII时,启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操作的触发信号应当设置为在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跃时段结束之前的ΔI-ΔII。当任意地限定与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跃时段结束以及非活跃时段开始相一致的参考时间点0时,触发信号应当被设置于时间点TI=ΔII-ΔI<0。RF信号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发射对应地始于时间点TII=ΔII(等于防护持续时间ΔII)>0。
用于重置(释放)触发信号以停止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RF活动的优化时间是代表斜降持续时间ΔIII的持续时间ΔIII。斜降持续时间ΔIII是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从检测到触发信号重置到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所生成的RF信号发射终结所需要的。RF发射将在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动开始之前因此也在时间瞬间0’和时段ΔIII结束之前终结。对照斜升持续时间ΔI,无需在RF活动终结时保证在ΔIII期间PLL(锁相环)、RF接口等的充分稳定时间,因为只要输出阶段被禁止并且没有来自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天线的任何RF发射,则RF信号的功率电平、准确性和完整性就并不相关。
当考虑斜降持续时段ΔIII时,终结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的触发信号重置应当设置为在蜂窝通信子系统的非活跃时段结束之前的ΔIII。当任意地限定与蜂窝通信子系统的非活跃时段结束以及活跃时段开始相一致的参考时间点0’时,触发信号应当被设置在时间点TIII=-ΔIII<0’。因此,RF信号的发射在参考时间点0’之前完成的时间段过程中对应地终结,使得避免对蜂窝活动的干扰。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通过调整防护持续时间ΔII并且考虑斜升持续时间ΔI以及斜降持续时间ΔI来优化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时段。斜升持续时间ΔI以及斜降持续时间ΔIII通常是所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所特有的。
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更多参数也可以实现对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的调整和/或优化。对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的优化和调整有利于有效地利用蜂窝通信子系统的非活跃时段以及将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调整为特定的非活跃时段长度。调整和/或优化可以包括修改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一些参数。
静态信息:
应当向调度器至少通知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休眠时钟循环以及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RF活动之前和RF活动之后的所需斜升和斜降持续时间。下文列举的与更多参数的最小、默认和最大值以及单位有关的信息也应当在调度器处可用。此信息通常由所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的制造商公开为数据表单。该信息优选地存储于调度器中或者存储于在需要时调度器可访问的终端中。
与半静态标准有关的信息:
除了其它方面之外,调度器还可以获得并且可选地修改与RF活动的持续时间有关的以下参数值。应当参照EPCglobal标准2代。以下参数可能是相关的并且参照图6b至图6d来描述。
参照图6b,描绘了询问RF信号的上电以及下电RF包络。应当参照对斜升持续时间和斜降持续时间的前述讨论。斜升持续时间ΔI和斜降持续时间ΔIII包括图6b中所示上升时间Tr和下降时间Tf。然而应当注意图6b仅图示了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RF接口可检测的RF信号的包络。上升时间Tr和下降时间Tf应当在从1μs到500μs的时间范围内。在上电之后,询问信号在基本上处于恒定电平(100%功率电平)之前需要稳定时间Ts。稳定时间Ts应当在从0至1500μs的范围内。在上电过程中,包络应当在超过10%功率电平时至少直至脉动限制M1(95%功率电平)之前单调上升。在下电过程中,包络应当在下降到在90%功率电平至少直至功率限制Ms(1%功率电平)之间以下时单调减少。功率电平M1(下冲,最大为95%)和Mh(过冲,最大为105%)限定了RF包络的功率电平边界。
应当注意在一些区域中在开始射频识别(RFID)通信之前必须执行载波感测尝试。例如就尤其在欧洲必须考虑的ETSI(欧洲电信标准协会)规章而言,例如在从865MHz到868MHz的频率范围对射频识别(RFID)通信的使用预示着所谓的“先听后说”(LBT)操作。提供先听后说(LBT)操作是为了检测预定用于射频识别(RFID)通信的独特频率子频带当前是被占用还是自由的(未占用)。该检测应当避免在同一射频子频带的通信冲突。例如根据ETSI规范,紧接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每次通信之前,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必须切换到所谓的监听模式,在该模式下在也将设计为载波感测时段TLSB的特定监听时间段中监视一个或者多个预选频率子频带。载波感测时段TLSB(例如根据ETSI规范)应当包括固定时间间隔如5ms和随机时间间隔如时间范围从0ms到rms、特别地时间范围从0ms到5ms。在监视的子频带为自由(未占用)的情况下,随机时间间隔被设置为0ms。ETSI规范还为限定了灵敏度特征的阈值电平限定了某些容许最小电平。这些容许最小电平依赖于预定用于射频识别(RFID)通信的传输功率电平。注意到当调整和/或优化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时也应当考虑可变载波感测时段TLSB(等于时间范围为5ms到10ms的可变时间段)。
参照图6c,描绘了物理层上的数据编码。具体而言,描绘了用于数据编码的编码符号数据0和数据1的RF包络信号。Tari是用于询问器到标签信令(即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到转发器信令)的参考时间间隔,并且代表表示例如表示二进制0的数据0符号的持续时间。值x(在从0.5至1.0的值范围内)基于参考时间间隔Tari限定了数据1,即值x限定了用于询问器到标签信令的相对参考时间间隔,并且基于数据0符号的持续时间表示了数据1符号的持续时间,其中数据1符号例如代表二进制0。高的值代表在上文中也称为询问或者激励RF信号的传输连续波(CW)。低的值代表衰减的CW。限定了调制深度、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和脉冲宽度。前述参数的有效值依赖于用于与转发器通信的调制类型,包括转发器所必须支持的双边带幅度移位键控(DBS-ASK)、单边带幅度移位键控(SSB-ASK)和相位逆幅度移位键控(PR-ASK)。根据调制类型,参考时间间隔Tari可以具有6.25μs(对于DSB-ASK)、12.5μs(对于SSB-ASK)和25μs(对于PR-ASK)这些值。另外,调制深度应当最小为80%、通常为90%和最大为100%。RF包络上升时间(10%→90%)而RF包络上升时间(90%→10%)应当在0至0.33*Tari的范围内。RF脉冲宽度应当在MAX(0.265*Tari,2)至0.525*Tari的范围内。
RF脉冲宽度、RF包络上升时间、RF包络下降时间是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所特有的。只可以读取而不可修改这些参数。可以从860MHz到960Mhz的频率范围选择载波频率。然而,必须考虑当地规章并且还应当按照当地射频环境来确定载波频率。
参照图6d,图示了示例读取器到转发器(R→T)和转发器到读取器(T→R)链路时序。读取器到转发器(R→T)通信是基于与前述RF询问/激励信号相对应的连续波(CW)。连续波由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连续地发射以保证对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供应能量。为了访问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所存储的信息,提供了可以调制到连续波上的命令集。
具体而言,使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能够通过使用利用脉冲间隔编码(PIE)格式、使用双边带幅度移位键控(DSB-ASK)、单边带幅度移位键控(SSB-ASK)或者相位逆幅度移位键控(PR-ASK)来调制RF载波(连续波(CW);询问或者激励RF信号)从而发送信息到一个或者多个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被布置用以从这同一调制RF载波接收它们的操作能量。
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还被布置用以通过发送未调制RF载波(连续波(CW);询问或者激励RF信号)并且监听反向散射答复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接收信息。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通过反向散射调制RF载波的幅度和/或相位来传送信息。响应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命令而选择的编码格式例如是FM0或者密勒调制子载波。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之间的通信链路是半双工的,这意味着不应当要求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在反向散射的同时解调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命令。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不应当使用全双工通信来做出响应。
示例地描绘了选择、查询和确认命令。在发出命令到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之前,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应当至少在询问器到标签校准符号RTcal时段中发射连续波八次,其中RTcal等于数据0和数据1符号的长度(即RTcal在2.5*Tari至3.0*Tari的时间范围内)。
在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收到选择命令时,转发器被通知答复进一步命令。第一查询命令指示所选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对16位随机或者伪随机数(RN16)做出响应。在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收到向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通知16位随机或者伪随机数(RN16)有效的确认命令时,转发器例如发送电子产品代码(EPC)、协议控制(PC)和循环冗余校验(CRC)值。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能够基于循环冗余校验来验证是否成功地接收响应。相应地,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然后可以发送进一步命令或者非确认命令。发送后一命令用以向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指示已经错误地接收先前响应的有效载荷。
如图6d中所示,已经考虑数个等待时段例如作为在连续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命令的发送之间的等待时段(T4)、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命令的结束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响应的开始之间的等待时段(T1)以及相反的等待时段、在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响应的结束与后继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命令的开始之间的等待时段(T2)。
提供命令和命令序列以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取回信息和/或修改在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处存储的信息。
参照图6e,图示地代表了原理性射频识别(RFID)命令序列和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状态。根据EPCglobal标准的射频识别(RFID)通信被布置用于与转发器群体的通信,特别地包括与单个转发器的通信。
使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能够基于依次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过程特有命令的三个基本过程来管理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群体。以下描述简要地描述基本过程,并不涉及细节。
提供选择过程用于为后续通信、特别是编目(inventory)和访问命令通信而选择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群体。选择命令可以连续地用以基于用户指定的标准来选择特定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群体。这一操作可以类似地视为从数据库选择一个或者多个记录。
提供编目过程用于标识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即用于从借助选择命令而选择的群体之中标识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可以通过在四个会话之一中发送查询命令来开始编目轮次,即一个或者多个编目命令和转发器响应循环。一个或者多个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可以进行答复。使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能够检测单个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答复并且请求来自所检测到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的PC、EPC和CRC。编目过程可以包括多个编目命令。编目轮次一次在一个会话中操作。
提供访问过程用于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通信,其中该通信尤其包括从和/或向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读取和/或写入信息。应当在访问过程之前唯一地标识单独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访问过程可以包括多个访问命令,其中一些访问命令利用以一次性密钥(one-time-pad)为基础的读取器到转发器通信链路的覆盖编码。
具体而言,选择过程利用单个命令即选择,其中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可以连续地应用该命令以基于用户指定的标准来选择特定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群体从而实现以并集、交集和负集为基础的转发器分区。使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能够通过发出连续的选择命令来执行并集和交集运算。
编目过程命令集包括查询(Query)、查询调整(QueryA djust)、查询答复(QueryRep)、ACK(确认)和NAK(否定确认)命令。Query命令启动编目轮次并且判决哪些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参与该编目轮次,其中“编目轮次”定义为在连续Query命令之间的时段。Query命令包括在冲突避免方案中用于随机退回的时隙计数参数Q。时隙计数参数Q可由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配置和设置。在收到Query命令时,各参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应当拣取在从0至2Q-1的范围中的随机值并且应当将这一值存储到它的时隙计数器中。拣取零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应当转变到答复状态并且立即答复。拣取非零值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应当转变到任意状态并且等待QueryAdjust或者QueryRep命令。假设单个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答复,查询-响应算法提供该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用于在它输入答复时后向散射16位随机数或者伪随机数(RN16)响应。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用包括这同一RN16的确认(ACK)命令来确认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然后,确认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转变到确认状态,从而后向散射它的PC、EPC和CRC。另外,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可以发出QueryAdjust或者QueryRep命令,从而使标识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转变到就绪状态以及潜在地使另一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启动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查询-响应对话,再次开始前述查询过程序列。如果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接收ACK命令失败或者收到具有错误RN16的ACK命令,则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应当返回到任意状态。
收到QueryAdjust的在任意状态下或者在答复状态下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先调整Q(通过递增Q、递减Q或者使它不变)、然后拣取在从0至2Q-1的范围中的随机值并且将这一值存储于它们的时隙计数器中。拣取零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应当转变到答复状态并且立即答复。拣取非零值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应当转变到任意状态并且等待QueryAdjust或者QueryRep命令。在任意状态下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每当它们收到QueryRep时递减它们的时隙计数器从而当它们的时隙计数器到达零时转变到答复状态并且后向散射RN16。
概括而言,在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RF活动循环过程中,先根据选择过程来选择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此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可以继续到编目过程并且持续将要执行的访问过程。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优选地使调度器能够获得前述参数值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值并且如果希望或者需要则修改参数值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值。调度器通过上述配置和调整接口来获得和/或修改参数值。
调度器可以至少获得和修改与对准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和蜂窝通信子系统的RF活动有关的参数值。由于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动通常在无线电接入网络(RAN)的控制之下而终端影响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动的可能性很有限这一事实,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动优先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活动。
对应地,允许射频识别(RFID)通信的可用时间段以及它们的时间距离根据蜂窝通信子系统的活跃和非活跃时段是已知的。这意味着单独连续波(CW)的最大持续时间(参照图6d)以及在两个连续播(CW)之间的休眠持续时间是已知的。在这样的最大持续时间内,必须执行在读取器子系统与一个或者多个转发器之间的射频识别(RFID)通信,参照图6d和图6e。可以根据命令和响应序列以及上述时序要求来确定或者估计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命令和响应的设想射频识别(RFID)通信过程所需要的持续时间。通过调整一个或者多个时序参数,特别地包括参考时间间隔Tari、相对参考时间间隔值x、RF脉冲宽度、载波频率和时隙计数参数Q,可以优化所设想的射频识别(RFID)通信过程所需要的持续时间以便适合于单个连续波(CW)的最大持续时间。对参数的调整应当至少在一个或者多个容差范围内是可能的。在设置了基本上代表布尔参数的数字触发信号(I/O)时开始选择过程。
此外,可以按照调度器发出到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对应功率设置命令来调整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RF功率电平。另外,可以限定或者限制将要读出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的数目。
应当注意,蜂窝通信子系统的非活跃时段以出于举例说明在上文中基于EPCglobal标准描述的方式相对于射频识别(RFID)通信所需要的持续时间而言在时间上很短。读取器到转发器位速率依赖于所应用的调制方案在从26.7kbps至128kbps的范围内,而转发器到读取器位速率在从40kbps至640kbps的范围内(而在子载波调制时位5kbps至320kbps)。然而,有效位速率受困于例如上文参照图6d说明的数个时序要求。应当尽可能有效地使用可用于射频识别(RFID)通信的非活跃时段。
上文主要鉴于产品标签和标识应用来描述射频识别(RFID)通信和操作。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领域中的任何具体应用和使用情况。一般而言,射频识别(RFID)技术可以被认为是无线存储器技术,其中转发器提供只读和/或随机存取存储器,该存储器可借助读取器子系统来无线地存取。在原理上,在转发器与读取器子系统之间的通信可类似于示例实施例来操作。例如,已经选择射频识别(RFID)技术用于在数字增强的护照中存储生物统计标识信息。这样的护照包括如下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该转发器存储与护照的持有人有关的生物统计信息,比如他的面部的数字图像、一个或者多个指纹的数字表示和/或虹膜扫描的数字表示。在州界的护照控制站提供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实现对存储的生物统计信息的访问以认证护照的持有人。具体而言,在护照中的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实施访问控制机制以防止对存储的信息的未授权访问。
另外,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也可以具有传感器逻辑,尤其是条件监视传感器或者环境监视传感器,比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检测一个或者多个具体类型的气体)等。可以通过上文具体描述的一个或者多个接口来操作对这样的传感器的校准和/或对这些传感器的读取访问。然而应当认为对于在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中实施的传感器的校准访问需要一段时间,将称之为传感器读取时段T读取。这同样适用于对这样的传感器所生成的数据的读取访问。对传感器所生成的或者从传感器获得的数据的访问需要一段时间,将称之为传感器写入时段T写入。注意到当调整和/或优化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时也应当考虑一个或者多个传感器写入时段T写入和一个或者多个传感器读取时段T读取。可以通过优选地将传感器读取和/或传感器写入访问的次数限制为在非活跃时段过程中在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的仅一个或者多个具体传感器每次进行通信,来获得优化。与涉及通信性质的上述参数(与通信有关的参数)对照而言,一般可以指定与传感器有关的参数作为与应用有关的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可以用来发射RF询问信号(RF激励信号、连续波)以及如果必要和/或需要则用于一个或者多个先听后说测量。例如(持续地)发射RF询问信号以在发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覆盖区中为一个或者多个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供应能量。与一个或者多个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的数据通信(包括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接收数据以及发送数据和/或命令到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可以在不同射频频带、最终也利用不同协议和/或基于不同无线数据通信技术进行操作。然而,通过RF询问信号供应能量有利于实现提供能够无线数据通信的无源供电模块。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基于蜂窝通信子系统描述的本发明的概念也可与其它射频通信子系统、特别是无线网络接口子系统一起应用。这意味着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活动调度不应当限于前述蜂窝通信子系统而是整个解决方案也可与设想的3.9代和4代移动电话标准、WLAN(无线局域网)、WiMAX、UWB(超宽带)、蓝牙和任何其它无线技术一起应用。虽然干扰对于接近于UHF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的900MHz UHF频带操作的无线通信子系统将是最坏的,但是源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宽带噪声也可能造成无线通信子系统难以在其它频谱频率操作。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调度对于2.4GHz ISM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将非常有益,其中这些子系统对于在2.4GHzISM频带操作的无线通信子系统如IEEE 802.11b/g WLAN和蓝牙将造成大功率干扰。
基于根据上文描述而说明的本发明概念,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到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和蜂窝/无线通信子系统的基本上并行操作是可操作的。当用户希望附加数据通信以便例如依赖于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取回的信息来取回附加信息(比如在存储这样的附加信息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取回)时,用户可以领略到两个子系统的基本上并行操作的优点。鉴于EPCglobal顺应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其常规地提供优选全球唯一电子产品代码(EPC)(该代码用作为标签产品的标识代码)),附加信息可以例如包括与供应链有关的信息,比如来源、制造商、批发商、制造日期、使用日期等。另一使用情况可以包括出于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发送数据库中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读出的信息。
与先从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首先取回信息、缓存所取回的信息而此后经由蜂窝/无线通信接口(该接口实现例如对于基于因特网的数据库服务的广域网(WAN)访问)来执行数据库取回这一常规方式相对照,本发明概念由于两个子系统的基本上并行操作而允许省略缓冲并且加速数据库取回。尤其是在使用情况下,其中可以读出多个射频识别(RFID)转发器,而读出的信息可以存储于数据库中或者可以根据读出的信息从数据库取回信息,本发明概念的优点立即显现出来。
另外,本发明概念解决了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的操作。由于子系统的时间对准操作,其中蜂窝/无线通信子系统通常由于网络侧实施和要求而被区分优先顺序,所以必须调整射频识别(RFID)通信以适合于蜂窝/无线通信子系统的可用非活跃时段。这一适合要求可以通过调整一个或者多个参数来实现,这些参数可从射频识别(RFID)读取器子系统获得并且可调整用于在与一个或者多个可用非活跃时段内实现在时间上与射频识别(RFID)通信的匹配。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清楚的是,随着技术发展,本发明的概念可以用数目众多的方式来实施。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因此不限于上文描述的例子而是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变化。
Claims (36)
1.一种调度通过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通信的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活跃时段;
-基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确定的活跃时段来导出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
-将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操作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同步;以及
-根据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导出的非活跃时段来触发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操作以实现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和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基本上并行的通信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包括:
-获得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的操作状态,其中所述操作状态至少包括空闲操作状态和活跃操作状态;以及
-根据所述操作状态确定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活跃时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在所述空闲操作状态下可操作;所述方法包括:
-从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获得与寻呼操作有关的时序信息以及与信号测量有关的时序信息;以及
-基于所述获得的时序信息来确定包括时段长度的活跃时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可在所述活跃操作状态下操作;所述方法包括:
在基于时分多址的无线通信子系统的情况下:
-根据当前分配给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通信以及测量操作的时隙来获得关于时隙时序的时序信息;
以及在基于码分多址的无线通信子系统的情况下:
-根据非连续通信模式获得关于活跃时段的时序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是基于时分多址的无线通信子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适用和/或需要则:为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通信请求在帧结构内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未分配时隙的时隙分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是基于宽带码分多址的无线通信子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适用和/或需要则:请求压缩帧通信模式;以及
-根据所述压缩帧通信模式获得关于传输间隔及其长度的时序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是基于cdma2000的无线通信子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适用和/或需要则:请求非连续传输模式;以及
-获得关于逆向链路和前向链路中所述非连续传输的时序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斜升持续时间(ΔI)和/或斜降持续时间(ΔIII)来触发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与通信和/或应用有关的参数;以及
-根据所述获得的与通信有关的参数和/或与应用有关的参数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操作所需要的通信时段;以及
-调整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与通信有关的参数和/或与应用有关的参数以使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操作所需要的所述通信时段适应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导出的非活跃时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所述与通信有关的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参数:
-载波感测时段(TLSB);
-调制类型,包括双边带幅度移位键控、单边带幅度移位键控和相位逆幅度移位键控;
-数据0符号的参考时间间隔(Tari);
-数据1符号的相对参考时间间隔(x);
-RF脉冲宽度(PW);
-载波频率;
-时隙计数参数(Q);
-RF包络上升时间(Tr);
-RF包络下降时间(Tf);
-稳定时间(Ts);
-从射频识别命令发送到射频识别转发器响应的时间(T1);
-从射频识别转发器响应到射频识别命令发送的时间(T2);
-代表在错过射频识别转发器响应时的等待时间的时间(T3);以及
-在连续射频识别命令发送之间的最少时间(T4)。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所述与应用有关的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参数:
-传感器访问的最大数目;
-传感器读取时间(T读取);以及
-传感器写入时间(T写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当前使用的频带;以及
-在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的所述频带如此接近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所用频带以至于必须预计干扰的情况下:
-请求将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的频带切换到预计没有干扰的频带;以及
-实现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和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并行通信操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频带切换实现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使用同一协议在另一频带的操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频带切换包括协议切换。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降低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RF信号功率电平;以及
-确定干扰电平;
-在所述干扰电平在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实现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和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并行通信操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可在超高频带在从860MHz到960MHz的频率范围操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可与包括基于时分多址的蜂窝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基于码分多址的蜂窝通信子系统的组中的至少一个通信子系统一起操作。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可与包括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蜂窝通信子系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通用无线分组服务GPRS蜂窝通信子系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增强数据速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演进EDGE蜂窝通信子系统、基于宽带码分多址的蜂窝通信子系统和cdma2000蜂窝通信子系统的组中的至少一个通信子系统一起操作。
19.一种调度通过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通信的装置,
所述装置包括:
-用于确定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活跃时段的装置;
-用于基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确定的活跃时段来导出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的装置;
-用于将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操作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非活跃时段同步的装置;以及
-用于根据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导出的非活跃时段来触发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操作以实现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和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基本上并行的通信操作的装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包括:
-用于获得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的操作状态,其中所述操作状态至少包括空闲操作状态和活跃操作状态的装置;以及
-用于根据所述操作状态确定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活跃时段的装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在所述空闲操作状态下可操作;所述装置包括:
-用于从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获得与寻呼操作有关的时序信息以及与信号测量有关的时序信息的装置;以及
-用于基于所述获得的时序信息来确定包括时段长度的活跃时段的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可在所述活跃操作状态下操作;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在基于时分多址的无线通信子系统的情况下,根据当前分配给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通信以及测量操作的时隙来获得关于时隙时序的时序信息的装置;以及
-用于在基于码分多址的无线通信子系统的情况下,根据非连续通信模式获得关于活跃时段的时序信息的装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是基于时分多址的无线通信子系统;所述装置包括:
-用于如果适用和/或需要则为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通信请求在帧结构内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未分配时隙的时隙分配的装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是基于宽带码分多址的无线通信子系统;
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如果适用和/或需要则请求压缩帧通信模式的装置;以及
-用于根据所述压缩帧通信模式获得关于传输间隔及其长度的时序信息的装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是基于cdma2000的无线通信子系统;所述装置包括:
-用于如果适用和/或需要则请求非连续传输模式的装置;以及
-用于获得关于逆向链路和前向链路中所述非连续传输的时序信息的装置。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根据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斜升持续时间(ΔI)和/或斜降持续时间(ΔIII)来触发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操作的装置。
27.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获得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与通信和/或应用有关的参数的装置;以及
-用于根据所述获得的与通信有关的参数和/或与应用有关的参数来确定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操作所需要的通信时段装置;以及
-用于调整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与通信有关的参数和/或与应用有关的参数以使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操作所需要的所述通信时段适应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导出的非活跃时段的装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所述与通信有关的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参数:
-载波感测时段(TLSB);
-调制类型,包括双边带幅度移位键控、单边带幅度移位键控和相位逆幅度移位键控;
-数据0符号的参考时间间隔(Tari);
-数据1符号的相对参考时间间隔(x);
-RF脉冲宽度(PW);
-载波频率;
-时隙计数参数(Q);
-RF包络上升时间(Tr);
-RF包络下降时间(Tf);
-稳定时间(Ts);
-从射频识别命令发送到射频识别转发器响应的时间(T1);
-从射频识别转发器响应到射频识别命令发送的时间(T2);
-代表在错过射频识别转发器响应时的等待时间的时间(T3);以及
-在连续射频识别命令发送之间的最少时间(T4)。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所述与应用有关的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参数:
-传感器访问的最大数目;
-传感器读取时间(T读取);以及
-传感器写入时间(T写入)。
3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确定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当前使用的频带的装置;以及
-用于在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的所述频带如此接近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所用频带以至于必须预计干扰的情况下,请求将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的频带切换到预计没有干扰的频带以及实现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和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并行通信操作的装置。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频带切换实现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使用同一协议在另一频带的操作。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频带切换包括协议切换。
33.根据权利要求19-3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降低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RF信号功率电平的装置;以及
-用于确定干扰电平的装置;
-用于在所述干扰电平在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实现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和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的并行通信操作的装置。
34.根据权利要求19-3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射频识别通信子系统可在超高频带在从860MHz到960MHz的频率范围操作。
35.根据权利要求19-3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可与包括基于时分多址的蜂窝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基于码分多址的蜂窝通信子系统的组中的至少一个通信子系统一起操作。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无线通信子系统可与包括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蜂窝通信子系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通用无线分组服务GPRS蜂窝通信子系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增强数据速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演进EDGE蜂窝通信子系统、基于宽带码分多址的蜂窝通信子系统和cdma2000蜂窝通信子系统的组中的至少一个通信子系统一起操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IB2005/003547 WO2007060494A1 (en) | 2005-11-24 | 2005-11-24 | Methodology, module, terminal, and system enabling scheduled operation of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subsystem and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ubsystem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63732A CN101263732A (zh) | 2008-09-10 |
CN101263732B true CN101263732B (zh) | 2011-08-17 |
Family
ID=38066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8005157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3732B (zh) | 2005-11-24 | 2005-11-24 | 实现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和无线通信子系统的调度操作的方法、模块、终端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19847B2 (zh) |
EP (1) | EP1952662A4 (zh) |
JP (1) | JP2009510870A (zh) |
CN (1) | CN101263732B (zh) |
BR (1) | BRPI0520544A2 (zh) |
WO (1) | WO2007060494A1 (zh) |
ZA (1) | ZA20080442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4114239A2 (en) * | 2003-06-13 | 2004-12-29 | Wildseed Ltd. | Emulate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FI20045450A0 (fi) | 2004-11-22 | 2004-11-22 | Nokia Corp | Menetelmä ja laite radioyhteyden kontrolloimiseen |
KR100694378B1 (ko) * | 2005-09-22 | 2007-03-12 | 주식회사 팬택 | Rfid 리더를 포함한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및 그 송수신방법 |
US7893834B2 (en) * | 2005-12-01 | 2011-02-22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Power control method for mobile RFID reader and RFID reader using the same |
ES2376284T3 (es) * | 2005-12-22 | 2012-03-12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Procedimiento para operación de transmisión/recepción discontinua para reducir el consumo de energ�?a en un sistema celular. |
US20180203524A1 (en) * | 2006-02-27 | 2018-07-19 | Ezero Technologies Llc | Wireless 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ATE431691T1 (de) | 2006-03-28 | 2009-05-1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diskontinuierlichen empfang eines angeschlossenen endgeräts in einem mobilen kommunikationssystem |
KR100718096B1 (ko) * | 2006-05-16 | 2007-05-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호스트장치와 rfid리더 간의 통신 방법, 호스트장치,rfid리더 및 rfid 통신 시스템 |
EP2020823B1 (en) * | 2006-05-23 | 2017-04-19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mobile st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7149977A2 (en) | 2006-06-21 | 2007-12-27 | Rf Code, Inc. | Location-based security, privacy, access control and monitoring system |
FI20065454A0 (fi) * | 2006-06-29 | 2006-06-29 | Nokia Corp | Kontrollimenetelmä, kontrolliväline, kommunikaatioväline, tietokoneohjelma, tietokoneohjelman jakeluväline ja tiedonkäsittelymenetelmä |
JP4548394B2 (ja) * | 2006-07-20 | 2010-09-2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 データ伝送装置 |
US8031618B2 (en) * | 2006-10-16 | 2011-10-04 | Stmicroelectronics, Inc. | Methods of RF sensing control and 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control for cognitive radio based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network systems-cognitive dynamic frequency hopping |
US7869400B2 (en) * | 2006-10-16 | 2011-01-11 | Stmicro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inter-system coexistence and spectrum sharing for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networks-on-demand spectrum contention |
US8494546B2 (en) | 2006-10-16 | 2013-07-23 | Stmicro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inter-system communications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network systems-logical control connections |
US8094554B2 (en) * | 2006-10-26 | 2012-01-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mpressed mode operation and power control with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and/or reception |
US20080136637A1 (en) * | 2006-12-06 | 2008-06-12 | Mehta Rish T | Low latency listen before talk triggers |
US8359022B2 (en) * | 2006-12-29 | 2013-01-2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oordination of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s |
US20080198019A1 (en) * | 2007-02-20 | 2008-08-21 | James Neil Rodgers | RFID antenna and amplification |
JP2008270978A (ja) * | 2007-04-17 | 2008-11-06 | Toshiba Tec Corp | 無線通信装置 |
GB0709812D0 (en) | 2007-05-22 | 2007-07-04 | Nokia Corp | Calibration method and calibration manager |
JP4433001B2 (ja) * | 2007-06-15 | 2010-03-17 | 株式会社カシオ日立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 通信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072454B2 (ja) * | 2007-06-29 | 2012-11-14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タグリーダライタ制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タグリーダライタ制御方法 |
WO2009050539A1 (en) * | 2007-10-19 | 2009-04-23 | Nokia Corporation | Radio access control utilizing quality of service access windows |
US8698756B2 (en) | 2007-11-06 | 2014-04-15 | Stmicroelectronics Asia Pacific Pte Ltd. | Interrupt reduction method in touch screen controller |
JP2009135610A (ja) * | 2007-11-28 | 2009-06-18 | Sony Corp |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装置 |
KR100956738B1 (ko) * | 2007-12-13 | 2010-05-06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Rfid 시스템에서 태그의 충돌 방지 장치 및 그 방법 |
SG153692A1 (en) * | 2007-12-19 | 2009-07-29 | St Microelectronics Asia | Method of scanning an array of sensors |
US9504083B2 (en) * | 2008-01-10 | 2016-11-22 | Innovative Sonic Limited | Method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s device for improving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functionality |
US8824432B2 (en) * | 2008-01-16 | 2014-09-02 | Stmicroelectronics, Inc. | Beaconing period framing for efficient multi-channel inter-cell communications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
US8780882B2 (en) * | 2008-01-16 | 2014-07-15 | Stmicroelectronics, Inc. | On-demand spectrum contention for inter-cell spectrum sharing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
US9064196B1 (en) * | 2008-03-13 | 2015-06-23 | Impinj, Inc. | RFID tag dynamically adjusting clock frequency |
US8098137B2 (en) | 2008-03-29 | 2012-01-1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dia passport system |
EP2133711B1 (de) * | 2008-06-13 | 2013-02-27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r Abstandsmessung und Datenübertragung in einem Dauerstrich-Radarsystem |
US8638194B2 (en) * | 2008-07-25 | 2014-01-28 | Axcess International, Inc. | Multiple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ag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 (WWAN) protocol |
TWI455037B (zh) * | 2008-09-12 | 2014-10-01 |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 射頻識別標籤之控制方法以及使用此方法的射頻識別系統 |
US7982723B2 (en) | 2008-09-18 | 2011-07-19 | Stmicroelectronics Asia Pacific Pte. Ltd. | Multiple touch location in a three dimensional touch screen sensor |
TWI384402B (zh) * | 2008-09-19 | 2013-02-01 |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 射頻識別標籤的存取方法以及射頻識別標籤中用來判斷是否回應讀取器所發送之指令的電路 |
JP5157793B2 (ja) * | 2008-09-30 | 2013-03-0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Rfidシステム |
JP5151870B2 (ja) * | 2008-09-30 | 2013-02-2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Rfidシステムおよびrfidタグ |
AU2008363225A1 (en) | 2008-10-22 | 2010-04-29 | Oticon A/S | Embedded RFID recorder in short-range wireless devices |
EP2373084B1 (en) | 2008-12-26 | 2017-02-2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obile station device |
EP2234242A1 (en) * | 2009-03-02 | 2010-09-29 |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nd powering a batteryless device |
US8517263B1 (en) * | 2009-09-04 | 2013-08-27 | Isaac S. Daniel |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rifying an individual's authorization to cross borders using an electronic card with biometric controls |
US8340578B2 (en) * | 2009-10-05 | 2012-12-25 | Apple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ed coexistence algorithms in wireless systems |
FI20096141A0 (fi) * | 2009-11-05 | 2009-11-05 | Valtion Teknillinen | Lämpötilan mittausmenetelmä |
JP2010114907A (ja) * | 2009-11-27 | 2010-05-20 | Toshiba Tec Corp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02088326B (zh) * | 2009-12-07 | 2013-06-12 |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分时复用方法及其装置 |
US10251146B2 (en) * | 2009-12-11 | 2019-04-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network-initiated attachment and registration-less paging |
CN101778492B (zh) * | 2009-12-29 | 2013-08-07 | 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通信终端射频识别的方法及其设备 |
US8514798B2 (en) * | 2010-02-25 | 2013-08-20 | Mediatek Inc. | Methods for scheduling channel activities for multiple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in a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es utilizing the same |
US8648698B2 (en) * | 2010-05-10 | 2014-02-11 | Tyco Fire & Security Gmbh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 using reduced se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
US20110280221A1 (en) * | 2010-05-17 | 2011-11-17 | Tom Chin |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For Multimode User Equipment (UE) Operation |
KR20120011602A (ko) * | 2010-07-29 | 2012-02-08 |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 알에프아이디(rfid) 리더의 통신 제어 방법 |
CN101950198A (zh) * | 2010-09-30 | 2011-01-19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电子阅读器及其资源节约方法 |
US9026055B2 (en) * | 2010-10-27 | 2015-05-05 | Intel Corporation | Power control technique to mitigate interference in multi-tier networks |
DE102010060513A1 (de) * | 2010-11-12 | 2012-05-16 | Feig Electronic Gmbh | Verfahren zur gemeinsamen Nutzung eines Frequenzbandes durch ein Mobilfunksystem und ein RFID-System |
US8599709B2 (en) | 2011-02-10 | 2013-12-03 | Apple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existence based on transceiver chain emphasis |
JP5614335B2 (ja) * | 2011-03-01 | 2014-10-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Rfidタグ及びrfidタグ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
US8915423B1 (en) * | 2011-03-07 | 2014-12-23 | Isaac S. Daniel |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rifying an individual's authorization to cross borders |
US8907913B2 (en) | 2011-08-09 | 2014-12-09 | Cirque Corporation | Backscatter stylus for use with touchscreen |
FR2980874B1 (fr) * | 2011-09-30 | 2018-06-08 | Proton World International N.V. | Configuration du type de modulation d'un routeur de communication en champ proche |
US9158948B2 (en) * | 2012-01-20 | 2015-10-13 | Ruizhang Technology Limited Company | RFID protocols with non-interacting variants |
US9214988B2 (en) * | 2012-02-06 | 2015-12-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peer communications using an active communication mode |
US9374829B2 (en) * | 2012-02-08 | 2016-06-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radio coexistence system to select ISM communications frequency bands to avoid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interference |
US9317726B2 (en) * | 2012-04-23 | 2016-04-19 |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ensor assembly |
JP5662978B2 (ja) * | 2012-09-07 | 2015-02-04 | 株式会社東芝 | 携帯無線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
CN103064656B (zh) * | 2012-09-12 | 2016-08-10 | 锐迪科科技有限公司 | 通信终端中使用单分区Flash作为存储器的方法 |
CA2895685A1 (en) | 2012-12-19 | 2014-06-26 | Ne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node, contro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node controlling method and program |
US9014071B2 (en) | 2013-01-17 | 2015-04-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voiding system losses for M2M devices operating at longer slot cycle |
US9258034B2 (en) * | 2013-03-06 | 2016-02-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 NFC radio and other coexisting RAT radios |
GB2500823B (en) | 2013-03-28 | 2014-02-26 | Paycasso Verify Ltd | Method,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comparing images |
US9332565B2 (en) * | 2013-04-09 | 2016-05-03 | Mediatek Inc. | Transmission gap cre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
US10339260B2 (en) * | 2013-09-06 | 2019-07-02 | Asml Netherlands B.V. | Methodology to generate guiding templates for directed self-assembly |
FR3015084B1 (fr) * | 2013-12-17 | 2017-02-24 | Blinksight | Borne communicante d'information sans fil et dispositif pour sa mise a jour |
DE102014200037A1 (de) | 2014-01-07 | 2015-07-09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zum Identifizieren und/oder Lokalisieren eines RFID-Transponders |
US9794821B2 (en) * | 2014-04-28 | 2017-10-17 | Intel IP Corporation | Channel reservation for operation in an unlicensed spectrum |
CN106134279B (zh) * | 2014-04-28 | 2019-10-25 | 英特尔Ip公司 | 通话前收听协议的选择 |
US10251124B2 (en) | 2014-06-26 | 2019-04-02 | Bretelon, Inc. | Extending sleep mode in wireless device |
US10251159B1 (en) * | 2014-07-30 | 2019-04-02 | X Development Llc | Remote storage over backscatter radio |
CN104320699B (zh) * | 2014-10-22 | 2018-05-25 | 络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蓝牙发声装置的动态调整方法 |
JP6876938B2 (ja) * | 2015-08-18 | 2021-05-26 | インターディジタル・シーイー・パテント・ホールディングス・ソシエテ・パ・アクシオンス・シンプリフィエ | 信号通信デバイスにおけるフィルタ回路を制御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EA030402B1 (ru) * | 2015-11-23 | 2018-07-31 |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Пкк Миландр" (Ао "Пкк Миландр") | Многоабонентский счетчик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
EP3232374B1 (en) * | 2016-04-14 | 2019-12-04 | STMicro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N.V. |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ransponder and method for sending a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message |
US10630410B2 (en) | 2016-05-13 | 2020-04-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Network architectur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10367677B2 (en) | 2016-05-13 | 2019-07-3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Network architectur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KR102481291B1 (ko) * | 2016-09-12 | 2022-12-26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비 면허 대역을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안테나 위상을 교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CN106503603B (zh) * | 2016-11-08 | 2019-03-29 | 湖南大学 | 一种基于时隙划分的多阅读器rfid系统快速标签识别方法 |
JP6912884B2 (ja) * | 2016-12-20 | 2021-08-04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タグ読取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US10075392B1 (en) * | 2017-03-02 | 2018-09-11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processing multiple communications signals with a singl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 |
US11055657B2 (en) | 2017-03-02 | 2021-07-06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etermining real-time location information of RFID devices |
CN110012545B (zh) | 2018-01-04 | 2022-12-06 | 苹果公司 | Laa和dsd部署的吞吐量性能 |
CN108419300B (zh) * | 2018-02-12 | 2021-06-18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
JP7143646B2 (ja) * | 2018-06-27 | 2022-09-29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Rfid通信ユニット、rfid通信ユニット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CN108900879A (zh) * | 2018-06-30 | 2018-11-27 | 深圳市朗强科技有限公司 | 高清音视频无线发送、接收方法和装置、传输方法和系统 |
CN109600771B (zh) * | 2018-11-26 | 2020-09-08 | 清华大学 | 一种WiFi设备到ZigBee设备的跨协议通信方法及装置 |
US11044753B2 (en) | 2019-02-12 | 2021-06-22 | Qts Holdings, Llc | Method for collision avoidance in transfer of network packets |
US11551537B2 (en) | 2019-04-11 | 2023-01-10 | Nexite Ltd. | Wireless dual-mode identification tag |
EP3954053A1 (en) | 2019-04-11 | 2022-02-16 | Nexite Ltd. | Wireless dual-mode identification tag |
CN114080065B (zh) * | 2020-08-10 | 2024-05-2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非连续发送方法、信号发送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12333682B (zh) * | 2020-11-12 | 2023-05-12 | 广州安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单芯片的组合通信控制方法与系统 |
EP4275160A1 (en) | 2021-01-11 | 2023-11-15 | Nexite Ltd. | Contactless and automatic operations of a retail store |
CN113141572B (zh) * | 2021-04-16 | 2022-03-15 | 天津大学 | 一种面向个人移动设备的Wi-Fi射频识别标签及识别方法 |
CN115884253A (zh) * | 2021-09-29 | 2023-03-3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反向散射通信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
EP4449301A1 (en) | 2021-12-13 | 2024-10-23 | Nexite Ltd. |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ntactless and automatic operation of retail stores |
WO2024167987A1 (en) * | 2023-02-07 | 2024-08-15 | Impinj, Inc | Collided reply recovery using parallel rfid tag responses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33555A (zh) * | 2000-02-01 | 2003-07-30 | 3M创新有限公司 | 用于读取多个射频识别标签的冲突解决方法和设备 |
US20040002305A1 (en) * | 2002-06-26 | 2004-01-01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ffecting network connections via wireless devices us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01176A (en) | 1996-07-24 | 2000-08-08 | Nokia Mobile Phones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n indoor CDM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
DE60030086T2 (de) * | 2000-01-20 | 2007-01-04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Interoperabilität von Bluetooth und IEEE 802.11 |
JP3421639B2 (ja) * | 2000-06-01 | 2003-06-3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複数の無線通信部を有する情報処理装置におけるrf信号干渉を防止するための通信監視制御 |
US20020085689A1 (en) * | 2001-01-03 | 2002-07-04 | Stacy Chi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te scheduling |
US20030060206A1 (en) * | 2001-09-27 | 2003-03-27 | Erkka Sointula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voiding mutual interference when co-locating mobile station and bluetooth systems |
JP4122789B2 (ja) * | 2002-02-13 | 2008-07-2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複合無線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干渉回避制御方法 |
CN1662920B (zh) * | 2002-06-26 | 2010-04-07 | 诺基亚公司 | 利用射频识别通过无线装置实现网络连接的系统、设备和方法 |
EP1568164A4 (en) * | 2002-11-13 | 2010-01-06 | Agere Systems Inc | INTEROPERABILITY AND COEXISTENCE BETWEEN TWO DISPARAT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JP3847722B2 (ja) * | 2003-02-28 | 2006-11-2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時分割マルチセクタ無線lan装置 |
ES2302876T3 (es) * | 2003-04-11 | 2008-08-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odo de sincronizacion en un terminal de radio movil. |
JP2004363728A (ja) * | 2003-06-02 | 2004-12-24 | Canon Inc | 無線情報通信端末 |
JP2005018236A (ja) * | 2003-06-24 | 2005-01-20 | Denso Wave Inc | Rfタグ読取機器 |
US20050014468A1 (en) | 2003-07-18 | 2005-01-20 | Juha Salokannel | Scalable bluetooth multi-mode radio module |
JP4457727B2 (ja) * | 2003-11-27 | 2010-04-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非接触識別タグ、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識別タグ制御プログラム |
-
2005
- 2005-11-24 JP JP2008532888A patent/JP2009510870A/ja active Pending
- 2005-11-24 BR BRPI0520544-1A patent/BRPI0520544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11-24 CN CN2005800515740A patent/CN10126373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11-24 US US12/094,867 patent/US8519847B2/en active Active
- 2005-11-24 EP EP05808113A patent/EP1952662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11-24 WO PCT/IB2005/003547 patent/WO2007060494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
- 2008-05-22 ZA ZA2008/04426A patent/ZA200804426B/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33555A (zh) * | 2000-02-01 | 2003-07-30 | 3M创新有限公司 | 用于读取多个射频识别标签的冲突解决方法和设备 |
US20040002305A1 (en) * | 2002-06-26 | 2004-01-01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ffecting network connections via wireless devices us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WILLIAM K.HALE.Frequency Assign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IEEE》.1980,第68卷(第12期),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63732A (zh) | 2008-09-10 |
US8519847B2 (en) | 2013-08-27 |
BRPI0520544A2 (pt) | 2009-05-12 |
EP1952662A4 (en) | 2012-11-07 |
ZA200804426B (en) | 2011-10-26 |
US20080309490A1 (en) | 2008-12-18 |
WO2007060494A1 (en) | 2007-05-31 |
JP2009510870A (ja) | 2009-03-12 |
EP1952662A1 (en) | 2008-08-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63732B (zh) | 实现射频识别(rfid)子系统和无线通信子系统的调度操作的方法、模块、终端和系统 | |
RU2409896C2 (ru) | Способ, модуль, терминал и система, обеспечивающие согласованную работу подсистемы радиочастотной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и и подсистемы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 |
US20090146791A1 (en)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listen-before-talk" measurement to enable identifying of one or more unoccupied RF sub-bands | |
EP1977375B1 (en) | Method of preventing collisions between rfid readers in rfid system | |
CN101517599B (zh) | 用于集成的读取器和标签的装置和方法 | |
EP2248066B1 (en) | Interrogation of rfid communication units | |
KR100677481B1 (ko) | Rfid 기능을 내장한 이동 단말기의 안테나 공유 장치및 방법 | |
EP2080350B1 (en) | Connectionless information transfer from advertising device | |
CN101827434B (zh) | 无线电通信装置、无线电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 |
US8653946B2 (en) | Passive RFID reader and opera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
CN1767409B (zh) | 操作近场通信系统的方法 | |
CN101473672A (zh) | 包括时钟同步有效性保护的多无线电调度 | |
WO2005048312A2 (en) | Dense-reader rfid system | |
CN101601236A (zh) | 在多无线设备中管理未调度无线通信 | |
KR20070034423A (ko) | 모바일 rfⅰd 리더 및 그 제어 방법 | |
Yu et al. | Reducing reader collision for mobile RFID | |
CN101523963A (zh) | 用于从已调度通信模式改变到未调度通信模式的方法、设备或计算机程序 | |
CN101258686A (zh) | 支持识别一个或多个未占用rf子带的“先听后说”测量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17136485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 |
WO2015143731A1 (en) | Mobile reader | |
KR20080041280A (ko) | 무선 주파수 식별 서브시스템 및 무선 통신 서브시스템의스케줄식 동작을 가능하게 하는 방법론, 모듈, 단말, 및시스템 | |
MX2008006340A (es) | Metodologia, modulo, terminal y sistema que hacen posible la operacion programada de un subsistema de identificacion por radiofrecuencia y un subsistema de comunicacion inalambrico | |
WO2008013418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grated reader and tag | |
KR100895677B1 (ko) | 혼잡 환경에서 rfid 리더의 실시간 시분할 통신 제어방법 | |
CN104683504A (zh) | 一种天线复用的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20 Address after: Espoo, Finland Patentee after: Technology Co., Ltd. of Nokia Address before: Espoo, Finland Patentee before: Nokia Oyj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7 Termination date: 2016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