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5522A - 织机 - Google Patents
织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45522A CN101245522A CNA2008100742059A CN200810074205A CN101245522A CN 101245522 A CN101245522 A CN 101245522A CN A2008100742059 A CNA2008100742059 A CN A2008100742059A CN 200810074205 A CN200810074205 A CN 200810074205A CN 101245522 A CN101245522 A CN 1012455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loom
- traverse rod
- loom main
- fo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织机,在利用叉式升降车搬运织机时,不需要使用运输用台架,能容易保持织机主体的稳定的搬运姿势。该织机具有把一对侧框(12、13)相互连结,并在织机主体(11)的长度方向上水平延伸设置的横轨(16、17),在横轨(16、17)的下表面形成有止滑部(36)。在叉式升降车(L)的叉(F)通过横轨(16、17)抬起织机主体(41)的状态下,在叉(F)与两横轨(16、17)之间产生充分的摩擦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织机,特别涉及适合于用叉式升降车搬运的织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把完成制造的织机从织机制造工厂运输到交货地点时,多数情况是使用被称为滑橇的运输用台架进行搬运或运输。
这种运输用台架除了具有在搬运时和运输时使织机主体的姿势稳定的功能以外,还具有防护织机主体的下表面侧的功能。
另外,运输用台架多具有容易被叉式升降车的叉支承的结构,从而容易进行利用叉式升降车的织机主体的搬运。
图6表示用于织机主体51的运输用台架52的一例,运输用台架52具有能够与织机主体51的侧框连结的框体53。
在框体53的上表面,除了设有用于与织机主体51连结的连结部件54以外,还保留有用于固定织机主体51的附属机器以及设备的区域。
在框体53的下表面,安装有梁部件55,在设置面与框体5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可插入叉式升降车的叉的间隙d。
另一方面,作为相关的现有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织机用防振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利用叉式升降车来搬运织机的技术,具体是,把叉式升降车的叉从织机前方或后方插入连结侧框的横轨(前底撑杆和后底撑杆)的下方,通过使该叉上升,抬起织机。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107130号公报(第5-6页、图13)
但是,使用运输用台架的现有技术的织机存在着必须具备用于织机主体的搬运或运输的专用台架的问题。
在使用这种运输用台架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把出厂之前的织机主体装载到运输用台架上的操作。
由于运输用台架除了用于搬运和运输的目的以外,不能被利用,所以在把织机设置在设置地点后不再需要,很多情况是把运输用台架闲置或废弃。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只公开了由叉式升降车的叉提升的织机。
只单纯地用叉支承织机主体的横轨(クロスレ一ル),会造成织机主体相对叉的位置偏离等,在利用叉式升降车进行搬运时,容易导致织机主体的姿势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利用叉式升降车进行织机主体的搬运时,不需要使用运输用台架,即可确保织机主体的稳定搬运姿势的织机。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织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把一对侧框相互连结,并在织机主体的长度方向上水平延伸设置的横轨,在该横轨的下表面形成有止滑部。
本发明由于在横轨的下表面形成有止滑部,所以当叉式升降车的叉与止滑部抵接时,在叉与横轨之间产生充分的摩擦力,从而可抑制织机主体相对叉的位置偏移。
另外,由于设置了止滑部,不需要把织机主体装载在运输用台架上,即可利用叉式升降车搬运织机,在利用叉式升降车进行搬运时,不需要运输用台架。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织机中,也可以在上述侧框的下表面具有安装接触面,支承织机主体的支承脚被拆装自如地设在上述安装接触面上,上述支承脚设为在上述织机主体的制造生产线上所使用的支承脚。
在这种情况下,当在织机主体的制造生产线上进行织机主体的制造时,支承脚被设置在织机主体的安装接触面上。
支承脚在从制造生产线到接下来的叉式升降车的搬运时,也被保留在织机主体上。
因此,织机主体的高度增加了与支承脚的高度相应的高度,从而容易把叉式升降车的叉插入到横轨的下方。
并且也可以使支承脚实质上作为运输用台架的代用部件来发挥功能。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织机中,上述横轨也可以具有用于引导叉式升降车的叉的引导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横轨上具有用于引导叉式升降车的引导部件,所以可简单地进行相对横轨的叉式升降车的叉的定位,而且,能够除了止滑部之外还利用引导部件来更加防止搬运时织机主体相对叉的位置偏移。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织机中,上述横轨也可以由在织机主体的前后配置的前横轨和后横轨构成,并把上述前横轨和上述后横轨的下表面的距地高度设定为相互相同的距地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织机主体的前后配置被设定为相互同一距地高度的前横轨和后横轨,使织机主体由各个叉的前后支承,所以提高了织机主体在叉的插入方向上的稳定度。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在利用叉式升降车搬运织机主体时,不需要使用运输用台架,即可确保织机主体的稳定的搬运姿势的织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主体的侧视图。
图2是从后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主体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主体连结的支承脚的侧视图。
图4是说明利用叉式升降车将织机主体抬升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从后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织机主体的主视图和其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以往的搬运用框体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41 织机主体
12 侧框(右)
13 侧框(左)
16 前横轨
17 后横轨
21、22 安装接触面
25 支承脚
26 脚部
27 接合面
30 缓冲部件
31 车轮用托架
32 车轮
36、45 止滑部
42 引导部件
43 水平部
44 引导部
L 叉式升降车
F 叉
R 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的概略侧视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的概略主视图,图3是表示横轨底面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利用叉式升降车的织机主体搬运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另外,把图1中的织机主体的左侧设为“织机主体的前面”,把右侧设为“织机主体的后面”。
如图1所示,织机主体11具有:左右一对侧框12、13(另一方的侧框13图示在图2中)、缠绕了经线T的经轴14、卷绕了织成的织布W的卷布辊15、连结两侧框12、13的前后一对横轨16、17(前横轨16和后横轨17)、位于后横轨17的上方的中央横轨18、被配置在前横轨16的上方的胸梁19、和被配置在侧框12、13之间的综框20。
这些要素12~20是以往所知的公知要素。
在图1中,以卷挂在经轴14和卷布辊15上的状态所示的虚线表示从经轴14到综框20的经线T、和从综框20到卷布辊15的织入了纬线的织布W。
一对侧框12、13具有相互大致左右对称的形状。
在侧框12、13之间,作为连结两侧框12、13的部件,前横轨16、后横轨17、中央横轨18、以及胸梁19沿着织机主体11的长度方向水平地延伸设置。
如图2所示,在侧框12、13的下表面前部和下表面后部形成有相对设置面的安装接触面21、22。
一方的侧框12的安装接触面21,如图3所示,包含从正面观察,向侧框12外侧伸出的水平部23的下表面。
在水平部23上形成有可插通螺栓33的插通孔24。
如图1所示,在侧框12的前后安装接触面21之间,通过切口而形成空隙D,虽然未图示,但在侧框13中也形成有同样的空隙。
在图2所示的织机主体11上,在侧框12、13的各个安装接触面21、22上安装有支承脚25。
支承脚25是在织机制造工厂的制造生产线上,进行向织机主体11的零件等的组装时使用的部件,具有具备与安装接触面21、22接合的接合面27的脚部26、相对脚部26可拆装的车轮用托架31、和设在车轮用托架31上的自如滚动的两个车轮32。
脚部26的上端,如图3所示,具有对应侧框12的安装接触面21向外侧伸出的水平部28,在水平部28上形成有插通螺栓33的插通孔29。
支承脚25的插通孔29形成为与侧框12的插通孔24一致。
由插通在两插通孔24、29内的螺栓33、和拧在螺栓33上的螺母34,来维持侧框12的安装接触面21与脚部26的接合面27的接合。
在脚部26的下端粘贴有由橡胶类材料形成的缓冲部件30。
缓冲部件30是用于吸收在把车轮用托架31从脚部26卸下,把织机主体11与支承脚25一同放到地面时的冲击,并防止支承脚25和织机主体11的损伤的部件。
车轮用托架31,在长度方向两端附近具有自由旋转的车轮32,并且由固定螺栓35固定在脚部26上,通过拆下固定螺栓35,可将其从脚部26上卸下。
车轮32是于织机制造工厂的制造生产线上铺设的轨道R相适合的车轮,在织机主体11的制造生产线上,车轮32在该轨道R上滚动,制造过程中的织机主体11被轨道R引导而在制造生产线上移动。
另外,已经说明了设有连结侧框12、13的前横轨16、后横轨17、中央横轨18、以及胸梁19的结构。
前横轨16和后横轨17被配置在侧框12、13的下表面附近,如图1所示,两个侧框12、13具有前后地相互平行的配置关系。
前横轨16和后横轨17由槽形钢形成,槽形钢的槽被配置成朝向后方,两横轨16、17具有水平的下表面。
前横轨16的下表面的距地高度与后横轨17的下表面的距地高度被设定为相互相同。
因此,前横轨16和后横轨17的下表面成为同属于一个水平平面的面。
在两横轨16、17的下表面的大部分上,通过粘贴包含砂粒或树脂的防滑片而形成止滑部36。
止滑部36具有在两横轨16、17的下表面与图4所示的叉式升降车L的叉F抵接时,增大两横轨16、17与叉F的摩擦力的功能。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织机的搬运以及运输进行说明。
这里,对使用叉式升降车L把织机主体11从织机制造工厂装载到运输用集装箱(未图示),用集装箱运输织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织机制造工厂中的制造生产线中,处于把支承脚25安装在制造中的织机主体11上的状态,支承脚25的车轮32被轨道R引导在制造生产线上移动。
当织机主体11在制造生产线上移动时,实施零件的组装等,在制造生产线的终点附近完成了成为成品的织机。
在完成后,织机主体11由支承脚25支承并位于轨道R上。
虽然可以使织机主体11从制造生产线移动,但这里使用叉式升降车L来搬运织机主体11而使其移动。
首先,使叉式升降车L的正面从前方接近织机主体11,并使叉F位于地面附近。
然后,使叉式升降车L前进,并在织机主体11的卷布辊15与叉式升降车L的配件将要接触之前停止。
在叉式升降车L停止的状态下,叉F位于前横轨16和后横轨17与地面之间。
然后,使叉F上升而与两横轨16、17抵接,并通过进一步使叉F上升,把织机主体11抬起。
在叉F的根部侧,前横轨16与叉F抵接,在向叉F的顶端侧少许离开的位置,后横轨17与叉F抵接。
即,织机主体11成为以两横轨16、17横穿叉F的状态被叉式升降车L抬起的状态。
织机主体11在被叉式升降车L抬起的状态下,朝向运输用集装箱搬运。
在搬运中,来自叉式升降车L的振动和由于通常行驶的来自路面的冲击会作用到搬运中的织机主体11,但由于在两横轨16、17的止滑部36和叉F之间产生充分的摩擦力,所以不会因振动和冲击使织机主体11产生相对叉F的位置偏移。
而且,一旦被装载到集装箱内,可利用车轮32来调整织机主体11在集装箱内的位置。
在确定好织机主体11在集装箱内的装载位置后,由叉式升降车L把织机主体11抬起,或使其稍微倾斜,卸下支承脚25的车轮用托架31。
卸下了各个支承脚25的车轮用托架31而被装载在集装箱内的织机主体11呈由脚部26支承的状态。
由于设在脚部26下端的缓冲部件30的存在,保护了集装箱的地面和脚部26。
进一步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织机主体11和集装箱固定,并在集装箱中装载附属机器等,使其成为适合运输的状态。
然后,例如通过船舶或铁道运输集装箱。
在集装箱到达了设置地点的设置场所时,同样在设置地点使用所准备的其他叉式升降车从集装箱中卸下织机主体11,由叉式升降车抬起织机主体11,搬运到设置场所。
在设置场所中,在大概地进行了织机主体11相对于既定的设置位置的定位后,只要从织机主体11拆下支承脚25,把织机主体11设置在既定的设置位置即可。
这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在利用叉式升降车L搬运织机主体11时,不需要使用以往必须的运输用台架,即可保持织机主体11的稳定的搬运姿势。
另外,通过在搬运和运输时使用为了织机制造而使用的支承脚25,即使进行织机主体11的远距离运输,也不需要运输用台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织机,可达到以下的效果。
(1)由于在前横轨16和后横轨17的下表面分别形成有止滑部36,所以当叉式升降车L的叉F与止滑部36抵接时,叉F与两横轨16、17之间产生充分的摩擦力,从而可抑制织机主体11相对叉F的位置偏移。
(2)通过在两横轨16、17上设置止滑部36,不需要把织机主体11装载在以往的运输用台架上,即可利用叉式升降车L来搬运织机主体11。即,在搬运织机主体11时,不需要运输用台架。因此,不需要制造运输用台架,可降低成本。而且,不需要从织机主体11上拆下支承脚25,再把织机主体11装载到运输用台架上的作业,从而可缩短搬运所用的作业时间。
(3)在制造生产线上制造织机主体11时,支承脚25设置在织机主体11的安装接触面21、22上,但支承脚25从制造生产线到接下来的叉式升降车L的搬运时,仍然保留在织机主体11上。因此,使织机主体11的高度被提高了与支承脚25的高度相应的高度,从而容易将叉式升降车L的叉F插入两横轨16、17的下方。
(4)在把织机主体11从制造生产线装载到搬运用集装箱等中时,通过从在集装箱中进行支承的支承脚25卸下车轮用托架31,可以把支承脚25作为运输用台架的代用部件使用。由于支承脚25具备了缓冲部件30,所以除了可以保护地面和支承脚25以外,还可以降低在运输时容易产生的对织机主体11的振动。
(5)通过在织机主体11的前后配置被设定为相互相同距地高度的前横轨16、和后横轨17,织机主体11通过两横轨16、17,由叉F的前后支承,所以,在由叉F抬起织机主体11时,可提高织机主体11在叉F的插入方向上的稳定度。
(第2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5,对第2实施方式的织机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织机的正面及其主要部分的图。
第2实施方式的织机与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的不同点是,在横轨上具有引导叉式升降车的叉的引导部件。
因此,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中相同或类似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引用第1实施方式中的织机的说明。
图5所示的织机的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织机主体41具有作为横轨的前横轨16、和后横轨17(在图5中只示出了后横轨17)。
在后横轨17的下表面安装有剖面呈L字状的引导部件42。
引导部件42具有与后横轨17的下表面抵接的水平部43、和与下表面垂直的引导部44。
引导部44的高度被设定为小于从侧框12、13的安装接触面21、22到后横轨17的下表面的高度,从而在织机主体41被设置在设置地点时,地面与引导部件42不会发生干扰。
通过把一对引导部件42以相互左右对称的方式安装在后横轨17的下表面,在引导部件42之间形成比叉式升降车L的叉F宽度稍宽的间隔。
在后横轨17的下表面,在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间隙对应的区域,粘贴有作为止滑部45的防滑片。
各个引导部件42被安装在与叉式升降车L所具有的左右叉F的位置对应的,并考虑到织机主体41在宽度方向上的重量平衡的位置上。
虽然未图示,但引导部件42和止滑部45被安装在前横轨16上,前横轨16和后横轨17的引导部件42在前后方向呈直线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织机,在利用叉式升降车L把织机主体41抬起时,由于引导部件42的存在,可判别叉F的插入位置,从而可容易进行相对横轨16、17的叉F的定位。
另外,在抬起的状态下的织机主体41的搬运中,来自叉式升降车L的振动和由于通常的行驶的来自路面的冲击会作用到搬运中的织机主体41,但横轨16、17的止滑部45与叉F的充分的摩擦力、和引导部件42的引导部44限制了织机主体41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因此,可切实地防止因振动和冲击造成的织机主体41相对叉F的位置偏移。
第2实施方式可达到与第1实施方式所达到的作用效果(1)~(5)相同的作用效果。
更具体地讲,通过把引导叉式升降车F的引导部件42设在两横轨16、17上,可简单地进行相对两横轨16、17的叉式升降车L的叉F的定位,除此以外,通过在止滑部45之外还设置引导部件42,进一步有效防止了在搬运时织机主体41相对叉F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横轨16、17的下表面,可减小所必要的止滑部45的面积。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可以在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进行如下的变更。
上述的第1、第2实施方式是在支承脚与织机主体相连结的状态下,进行利用叉式升降车的搬运,但在不连结支承脚的状态下,也可以进行利用叉式升降车的搬运。在这种情况下,在设置了侧框的安装接触面和地面时,希望把在安装接触面之间利用切口而形成的空隙设定为比叉的厚度充分大。
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是通过粘贴防滑片来形成了止滑部,但也可以例如通过对横轨的下表面喷涂防滑材料、或对横轨的下表面进行粗面加工来形成止滑部。止滑部只要至少具有在利用叉式升降车进行搬运时产生相对叉不会发生位置偏移的程度的摩擦力的功能即可。
上述的第1、第2实施方式,在把织机装载到集装箱中时,卸下了支承脚的车轮用托架,但例如在制造生产线上,抬起织机时,也可拆下支承脚的车轮用托架,在只有脚部被安装在织机上的状态下进行搬运。
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是从脚部拆下支承脚的车轮用托架,但也可以在脚部上保留车轮用托架,而只保留车轮。
上述第2实施方式是把引导部件设在前横轨和后横轨的双方上,但例如也可以只设置在一方的横轨上。另外,是把引导部件以和左右各个叉对应的方式设在两横轨上,但也可以把引导部件以只与左右叉中的一方的叉对应的方式进行设置。
Claims (4)
1.一种织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把一对侧框相互连结,并在织机主体的长度方向上水平延伸设置的横轨,在该横轨的下表面形成有止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侧框的下表面具有安装接触面,支承上述织机主体的支承脚被拆装自如地设在上述安装接触面上,上述支承脚设为在上述织机主体的制造生产线上所使用的支承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横轨具有用于引导叉式升降车的叉的引导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横轨是在织机主体的前后配置的前横轨和后横轨,上述前横轨和上述后横轨的下表面的距地高度被设定为相互相同的距地高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32827A JP5092438B2 (ja) | 2007-02-14 | 2007-02-14 | 織機 |
JP2007032827 | 2007-02-1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45522A true CN101245522A (zh) | 2008-08-20 |
Family
ID=39755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8100742059A Pending CN101245522A (zh) | 2007-02-14 | 2008-02-13 | 织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92438B2 (zh) |
CN (1) | CN101245522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74774A (zh) * | 2018-06-27 | 2018-11-09 | 必佳乐(苏州工业园区)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自带提花龙头架的天地轴织机 |
CN110512341B (zh) * | 2019-09-02 | 2020-12-15 | 嘉兴市红帆纺织有限公司 | 用于环保纺织机的升降移动供线装置 |
CN110863286B (zh) * | 2019-11-26 | 2020-11-10 | 安徽骄阳软门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便于调节的纱网织机用机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6232U (zh) * | 1985-06-28 | 1987-01-14 | ||
JPH038388U (zh) * | 1989-06-09 | 1991-01-25 | ||
JP3875778B2 (ja) * | 1997-10-06 | 2007-01-31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織機用防振装置 |
-
2007
- 2007-02-14 JP JP2007032827A patent/JP509243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2-13 CN CNA2008100742059A patent/CN101245522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8196079A (ja) | 2008-08-28 |
JP5092438B2 (ja) | 2012-1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4852C (zh) | 轻型转向架承梁 | |
IE67051B1 (en) | Load handling | |
CN1095995A (zh) | 运送和装卸长钢轨用的钢轨装载列车 | |
CN101245522A (zh) | 织机 | |
CN113415760B (zh) | 一种双工位钩取式穿梭车 | |
CN209553237U (zh) | 一种手推车 | |
CN106638170A (zh) | 一种安全平稳型铁路枕轨 | |
CN106276098A (zh) | 一种用于生产的转运装置 | |
JP5616660B2 (ja) | 台車および重量物の設置方法 | |
CN212426568U (zh) | 一种铁路道岔捣固车 | |
CN210680764U (zh) | 一种隔墙板码立运输工具 | |
CN206437407U (zh) | 一种地轨梁 | |
KR101199983B1 (ko) | 바로포크 기능을 갖는 공기압축기 | |
CN209535166U (zh) | 一种适用于石材的运输小车 | |
JP2012076592A (ja) | 複軌条運搬車 | |
CN218929522U (zh) | 一种纺织布料导料车 | |
CN214001824U (zh) | 一种变形大梁加宽结构 | |
CN207129892U (zh) | 布卷升降承运小车 | |
CN206344842U (zh) | 客车车身转运工艺小车 | |
CN214241028U (zh) | 一种固化架运输小车 | |
CN202201451U (zh) | 一种转运小车 | |
CN206708648U (zh) | 一种特种车梁支撑装置 | |
CN205469126U (zh) | 一种运输加气块用手推车 | |
CN110171771A (zh) | 一种小车吊运装置 | |
CN215361326U (zh) | 矿用桥式超长胶轮车专用运输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8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