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1414A - 介质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介质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1414A
CN101211414A CNA2007101601640A CN200710160164A CN101211414A CN 101211414 A CN101211414 A CN 101211414A CN A2007101601640 A CNA2007101601640 A CN A2007101601640A CN 200710160164 A CN200710160164 A CN 200710160164A CN 101211414 A CN101211414 A CN 101211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contact
terminal
offset
process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01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田益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11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14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防止IC端子及IC触点损坏等的介质处理装置。包含:传送具有IC端子101的IC卡100的传送路径20;将IC卡100传送到传送路径20的规定的通信位置的驱动滚轮22等;与传送到规定的通信位置的IC卡100的IC端子101接触、并能够与IC卡100进行通信的IC触点12;检测IC卡100偏移规定的通信位置时的位置偏移的编码器34;以及在利用编码器34检测出IC卡100的位置偏移时、解除IC端子101与IC触点12的接触的解除单元(CPU31等)。

Description

介质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于例如银行卡或信用卡等的卡片状介质进行信息读取或写入的介质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金融机构等使用的、实现无现金交易及个人认证等的卡片,有在塑料基片表面形成磁条的磁卡、以及在塑料基片内部埋入集成电路芯片(IC芯片)同时在表面配置IC端子的IC卡。然后,利用具有磁头或IC触点的卡处理装置,对这些磁卡或IC卡进行信息的记录或重放(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卡处理装置,通过使磁头与磁卡表面上的磁条接触及滑动,来读取磁卡中存储的磁信息,或对磁卡写入新的磁信息。另外,通过使IC触点与IC卡表面上的金属端子(IC端子)接触及紧贴,来读取IC卡中存储的电子信息、或对IC卡写入新的电子信息。
这里,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技术,该技术在例如卡处理装置中产生故障、或卡片卡在卡处理装置内时,锁往卡片,防止非正常地取走卡片。然后,若服务人员到达现场,则进行该锁往的解除操作,在使卡片的IC端子与IC触点处于非接触的状态后,旋转旋钮等,从卡处理装置中取出卡片,还给用户。另外,即使在没有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锁往机构的情况下,当由于某种原因卡片卡在卡处理装置内时,服务人员在与上述相同使卡片与IC触点处于非接触的状态之后,旋转旋钮等,从卡处理装置中取出卡片,还给用户。
[专利文献1]特开2005-242533号公报
但是,上述的由服务人员进行的一连串的动作,由于是人为的动作,因此不能断言不会发生人为的错误。即,例如服务人员忘记了使卡片的IC端子与IC触点处于非接触的状态,而若照原样旋转旋钮等,想要从卡处理装置中取出卡片,则有可能IC触点或卡片的IC端子划伤而损坏。
另外,在进行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卡片锁住时,每次向用户返还卡片,都必须进行锁住解除操作,相应地要花时间,对用户造成不便。
本发明正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IC端子及IC触点损坏等的介质处理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的部分。
(1)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中包含:传送具有IC端子的IC卡的传送路径;将前述IC卡传送到前述传送路径的规定的通信位置的传送单元;与传送到前述规定的通信位置的IC卡的前述IC端子接触、并能够与该IC卡进行通信的IC触点;检测前述IC卡偏移前述规定的通信位置时的位置偏移的检测单元;以及在利用前述检测单元检测出前述IC卡的位置偏移时、解除前述IC端子与前述IC触点的接触的解除单元。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介质处理装置中,设置:传送路径;传送IC卡的传送单元;与传送到规定的通信位置的IC卡的IC端子接触、并能够与该IC卡进行通信的IC触点;检测IC卡偏移规定的通信位置时的位置偏移的检测单元;以及在检测出IC卡的位置偏移时、解除IC端子与IC触点的接触的解除单元,因此,利用该解除单元,在IC卡产生位置偏移时,能够解除IC卡的IC端子与IC触点的接触。
因而,能够防止在保持IC卡的IC端子与IC触点接触的状态不变的情况下IC卡产生移动,进而能够防止IC端子或IC触点划伤损坏。
特别是,即使因服务人员而产生人为的错误(即,即使忘记了使IC卡的IC端子与IC触点处于非接触的状态),也能够防止IC端子或IC触点划伤损坏。另外,本发明由于不需要进行上述的专利文献1那样的锁住解除,因此在卡片返还时,对用户提供方便。
(2)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中,具有驱动前述IC触点、使其接近前述IC端子的驱动源,前述解除单元在利用前述检测单元检测出前述IC卡的位置偏移时,解除前述驱动源的驱动。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有驱动上述IC触点、使其接近IC端子的驱动源,利用上述解除单元,在检测出IC卡的位置偏移时,解除驱动源的驱动,因此若检测出IC卡的位置偏移,则解除驱动源的驱动,IC触点自动与IC端子分离。通过这样,更确实地能够防止IC端子或IC触点划伤损坏。
(3)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中,前述检测单元是检测与前述传送单元的驱动相对应的脉冲的编码器。
根据本发明,由于上述的检测单元是检测与传送单元的驱动相对应的脉冲的编码器,因此如果是已经内装有该编码器的介质处理装置,则不需要另外装入检测单元,能够有助于降低成本及简化制造工序,另外,例如通过使用已有的编码器,能够防止利用检测单元进行检测用的程序复杂化,进而能够提高通用性。
(4)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中,前述解除单元在前述编码器检测出的脉冲大于等于规定时间内的基准数脉冲时,判定前述IC卡的位置偏移。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上述编码器检测出的脉冲大于等于规定时间内的基准数脉冲时,判定IC卡的位置偏移,因此通过将该基准数脉冲设定为最佳值,从而更确实地能够防止IC端子或IC触点划伤损坏。
(5)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中,前述编码器的驱动源是螺线管,在前述编码器的检测脉冲大于等于前述规定时间内的基准脉冲时,停止对前述螺线管的通电,解除前述IC端子与前述IC触点的接触。
根据本发明,由于上述的编码器的驱动源是螺线管,在编码器的检测脉冲大于等于规定时间内的基准脉冲时,停止对螺线管的通电,解除IC端子与IC触点的接触,因此通过将基准脉冲调整为最佳值,从而更适当地能够防止IC端子或IC触点划伤损坏。
(6)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中,前述检测单元是检测前述IC卡的端部的光电传感器。
根据本发明,由于上述的检测单元是检测IC卡的端部的光电传感器,因此对于已经内装有光电传感器的介质处理装置,能够有效地充分利用该光电传感器,能够防止检测单元的成本上升。
(7)一种介质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该介质处理装置包含:传送具有IC端子的IC卡的传送路径;将前述IC卡传送到前述传送路径的规定的通信位置的传送单元;与传送到前述规定的通信位置的IC卡的前述IC端子接触、并能够与该IC卡进行通信的IC触点;检测前述IC卡偏移前述规定的通信位置时的位置偏移的检测单元;以及解除前述IC端子与前述IC触点的接触的解除单元,该介质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前述解除单元判断前述IC触点是否与前述IC端子接触的第1步骤;根据前述第1步骤的判断结果,来判断前述传送单元是否工作的第2步骤;根据前述第2步骤的判断结果,来判断利用前述检测单元是否检测出前述IC卡的位置偏移的第3步骤;以及在检测出前述IC卡的位置偏移时、解除前述IC端子与前述IC触点的接触的第4步骤。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介质处理装置中设置解除IC卡的IC端子与IC触点的接触的解除单元,利用该解除单元,判断IC触点是否与IC端子接触,根据该判断结果,来判断传送单元是否工作,根据该判断结果检测出IC卡的位置偏移时,解除IC端子与IC触点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在保持IC卡的IC端子与IC触点接触的状态不变的情况下IC卡产生移动,进而能够防止IC端子或IC触点划伤损坏。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本来IC卡不应该移动的情况下,在检测出IC卡的位置偏移时,解除IC端子与IC触点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IC端子或IC触点划伤损坏。另外,由于不同时产生特殊的卡片锁住等情况,因此能够对用户提供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有关的读卡机的主要构成要素的侧视剖视图。
图2为插入读卡机1的IC卡的外形图。
图3所示为读卡机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
图4所示为在读卡机中执行的处理(一部分)的流程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读卡机
10IC触点模块机构
11IC触点模块
12IC触点
13触点接通断开单元
14螺线管
15IC卡处理电路
16插棒式铁心
17旋转臂
18框架
19支点
20传送路径
21驱动电动机
22驱动滚轮
23从动滚轮
24、28传动带
25卡片插入口
26旋钮用滚轮
27旋钮
34编码器
36磁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说明实施本发明用的最佳形态。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有关的读卡机1的主要构成要素的侧视剖视图。另外,图2为插入读卡机1的IC卡100的外形图。另外,图1所示的读卡机1是装入成为上位装置的ATM(主机)的装置,与未图示的主计算机连接。另外,图1所示的读卡机1是能够处理磁卡及IC卡100的两种卡的复合机。因此,对于图2所示的IC卡100,露出形成IC端子101及磁条102。
在图1及图2中,读卡机1具有:成为IC卡100的取入口的卡片插入口25;传送具有IC端子101的IC卡100的传送路径20;将IC卡100传送到传送路径20的规定的通信位置的传送单元(驱动滚轮22及从动滚轮23等);与传送到规定的通信位置的IC卡100的IC端子101接触、并能够与IC卡100进行通信的IC触点模块机构10(如后所述,IC触点模块机构10中的IC触点12与IC端子101接触);以及与IC卡100上的磁条102滑动接触、对IC卡100进行读写处理的磁头36。
IC触点模块机构10主要由与IC卡100的IC端子101接触并进行信号收发的IC触点模块11、以及使IC触点模块11移动以便能够与IC端子101接触或离开的IC触点接通断开单元13构成。
为了与IC卡100上的IC端子101实际接触,IC触点模块11具有面对传送路径20并排的多个IC触点12。另外,IC触点模块11由IC触点接通断开单元13支持,面对传送路径20。然后,利用IC触点接通断开单元13的作用,能够与IC卡100接近或离开,使IC触点12与IC卡100的表面接触或离开,进行信号的收发。对IC触点模块11设置对与IC卡100的信号收发进行控制的IC卡处理电路15(的基板),IC触点12的一端与该IC卡处理电路15电连接。
IC触点接通断开单元13由使IC触点模块11与IC卡100的IC端子101接触或离开的旋转臂17、以及驱动该旋转臂17的驱动源(螺线管14)构成。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IC触点接通断开单元13虽然是采用了旋转臂17及螺线管14,但是其它若是能够使IC触点模块11与IC卡100的IC端子101接触或离开的机构,则也可以是任何装置。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驱动IC触点12使其接近IC端子101的驱动源,虽然是采用了螺线管14,但是其它若是能够实现这样的功能的驱动源,则也可以是任何装置。
旋转臂17设置在框架18的内侧,能够以支点19为中心进行旋转,在一端安装有IC触点模块11,同时在另一端,与螺线管14的插棒式铁心16利用销子进行结合。
螺线管14通过使插棒式铁心16沿直线往复运动,使旋转臂17旋转。另外,插棒式铁心16在图1中未特别加以图示,它利用螺旋弹簧向突出的方向压紧,在对螺线管14没有通电期间,利用该弹性力突出,使IC触点模块11从IC卡100(或传送路径20)离开,另外,在通电时,吸入螺线管14的壳体内,使IC触点模块11接近IC卡100。因而,若螺线管14为不通电,则解除螺线管14的驱动,IC触点模块11自动从IC卡100离开。
IC触点12是与IC卡100的IC端子101接触来进行信号收发、进行通信用的接触端子。IC触点12利用与IC卡100的规格相对应配置的多个螺旋弹簧等构成。另外,IC触点12例如沿与IC卡100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2排,同时利用焊接等与IC卡处理电路15(的基板)电连接。另外,构成IC触点12的多个螺旋弹簧分别形成楔子形状,为了能够更确实与IC端子101接触,利用接触时能够弯曲的构件形成。
另外,上述的传送单元具有驱动电动机21、驱动滚轮22、以及夹住传送路径20而与驱动滚轮22相对配置的从动滚轮23,利用传动带24连接靠近卡片插入口25一侧的驱动滚轮22、与靠近IC触点模块机构10一侧的驱动滚轮22。
靠近IC触点模块机构10一侧的从动滚轮23利用传动带28,与旋钮用滚轮26连接,在夹住传送路径20而与旋钮用滚轮26相对的位置设置旋钮27。在读卡机1发生故障、IC卡100卡在读卡机1内时等情况下,该旋钮27是用来将卡片从读卡机1取出的构件。具体来说,若服务人员将旋钮27向左旋转,则IC卡100取入到内部(IC触点模块机构10存在的方向),若将旋钮27向右旋转,则IC卡100向跟前(卡片插入口25存在的方向)送出(取出)。
这里,在本实施形态有关的读卡机1中,设置检测IC卡100从规定的通信位置(与IC触点模块11相对的位置)偏移时的位置偏移的编码器34。具体来说,在本实施形态中,采用光学式编码器34,该编码器34具有沿圆周方向离散地形成多个透光孔的附属滚轮(未图示)34a。另外,若该附属滚轮34a旋转,则利用多个透光孔(未图示),规定的检测光被断续遮挡。然后,编码器34利用受光元件等来检测该检测光的断续变化,并变换为电脉冲。另外,从动滚轮40与附属滚轮34a夹住传送路径20相对配置。
因而,使该附属滚轮34面对传送路径20设置,使其与传送的IC卡100接触。在驱动滚轮22等旋转时,即IC卡100移动时,附属滚轮34a因IC卡100而旋转,通过上述这样构成,能够检测出与传送单元的驱动(驱动滚轮22等的旋转)相对应的脉冲。其结果,能够检测出IC卡100从规定的通信位置偏移而产生的位置偏移。
另外,光学式编码器34是「检测单元」的一个例子,其它,也可以采用任何的装置。例如,即使不特别设置光学式编码器34,而如果例如为了检测IC卡100的传送速度,或者为了用于其它电动机的旋转控制,已经装入了编码器,则也可以使用该已有的编码器。另外,也可以使用没有附属滚轮的编码器、检测IC卡100的端部的光电传感器等,不仅是光学式编码器,也可以使用磁式或杠杆式的编码器、及位置传感器。再有,关于检测单元,不仅不管它的种类如何,而且也不管它的配置位置如何。在图1中,是假设配置在读卡机1的中间附近,但是如果是能够检测出IC卡100从规定的通信位置偏移而产生的位置偏移的位置,则也可以是任何部位。
下面,说明读卡机1的电气构成。图3所示为读卡机1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
在图3中,读卡机1主要具有统一控制整个装置的CPU31、存储各种程序及参数的ROM32、起到作为CPU31的工作区的功能的RAM33、上述的螺线管14(驱动螺线管14的螺线管驱动控制电路也可以介于与CPU31之间)、上述的编码器34、磁卡处理电路35、IC卡处理电路15、磁头36、以及IC触点模块11。
磁卡处理电路35是将通过磁头36对IC卡100的磁条102的输入输出信号进行处理的电路,IC卡处理电路15是将通过IC触点模块11(的IC触点12)对IC卡100的IC端子101的输入输出信号进行处理的电路。特别是,IC卡处理电路15一般装有控制用IC,利用主基板上的CPU31进行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CPU31(的主基板)与IC卡处理电路15(的基板)是形成为不同的基板,但当然也可以是单一的基板(例如主基板)。另外,若利用编码器34检测出与传送单元(驱动滚轮22等)的驱动相对应的脉冲(即,若检测出IC卡100产生位置偏移),则CPU31从编码器34接收检测信号。
这里,CPU31当编码器34在规定时间内检测出的脉冲大于基准数脉冲时(接收该宗旨的检测信号时),判定IC卡100产生位置偏移。然后,若判定IC卡100产生位置偏移,则切断对螺线管14的通电。通过这样,能够解除IC卡100的IC端子101与IC触点12的接触。
这样,由于CPU31当利用编码器34检测出IC卡的位置偏移(例如编码器34检测出的脉冲大于等于规定时间内的基准数脉冲时),判定IC卡100产生位置偏移,为了解除IC端子与前述IC触点的接触,则切断对螺线管14的通电,因此起到作为「解除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功能。另外,为了实现这样的功能,由于还需要ROM32及RAM33等,因此这些也起到作为「解除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功能。另外,广义上理解「解除单元」,也可以将螺线管14包含在解除单元中。
接着,说明读卡机1的处理动作,首先,简要说明读卡机1中执行的基本处理动作(处理顺序)。首先,从卡片插入口(出入口)25插入的IC卡100,利用传送滚轮22及从动滚轮23等的传送单元取入到内部,随之利用磁头36读入IC卡100上磁条102中记录的磁数据。IC卡100再进一步向内部传送,利用压花图形读取机构(未图示),取入压花图形(取入的图形用以确认有无伪造,并加以保管)。在插入的卡是IC卡100时,IC卡100一旦传送到卡片插入口25的附近,则再次向后方(内部)传送。然后,为了正确地放下IC触点,对IC卡100的IC端子101进行位置检测。该位置检测可利用未图示的光电传感器或机械开关等进行。若将IC卡100传送到规定的通信位置,则接通IC触点12,进行与IC卡100的通信。若通信结束,则断开IC触点12,将IC卡100传送到卡片插入口25,将IC卡100返还给用户,「交易」结束。另外这里,所谓接通IC触点12,说的是IC触点12与卡100的IC触点端子101接触的状态,所谓断开IC触点12,说的是IC触点12与卡100的IC触点端子101不接触的状态。
这里,在这样的一连串的处理中,当发生任何故障时,则中止「交易」,将IC卡100返还给用户,但在不能自动返还IC卡100时,则必须叫来服务人员,将IC卡100从读卡机1取出,返还给用户。这时,服务人员旋转旋钮27(参照图1),从读卡机1取出IC卡100,将它返还给用户。
假设,在放下IC触点12的状态下发生故障时,在该动作之前,必须通过操作指令将IC触点12上升(仅在有可能的情况),或者切断读卡机1的电源(如果切断电源,则IC触点12断开)。若忘记这些操作,则往往对IC卡100造成损伤,或者损坏IC触点12。
因此,在本实施形态有关的读卡机1中,在即使忘记这样的操作但仍想要取出IC卡100的情况下,也能够用编码器34检测IC卡100的动作,自动断开IC触点12,防止IC触点12的损坏等。以下,用图4详细叙述自动断开该IC触点12的处理。图4所示为在读卡机1中执行的处理(一部分)的流程的流程图。
在图4中,首先,CPU31判断是否对IC卡处理电路15进行指令动作中(步骤S1)。如果是指令动作中(步骤SI:是),则本子程序结束。另外,如果不是指令动作中(步骤S1:否),则接着,IC卡100在传送路径20中,判断IC触点12是否接通(步骤S2)。具体来说,判断是否对螺线管14通电。然后,如果IC触点12没有接通(步骤S2:否),则由于IC端子101或IC触点12也没有损坏,因此结束本子程序。另外,如果IC触点12接通(步骤S2:是),则由于有IC端子101或IC触点12等损坏的危险,因此将处理移至步骤S3。在步骤S3的处理中,CPU31判断驱动电动机21是否在停止中。如果驱动电动机21正在运动(步骤S3:否),则由于没有与IC卡100进行通信,因此结束本子程序。另外,如果驱动电动机21没有运动(步骤S3:是),则由于与IC卡100正在进行通信中,或者就要通信之前或刚通信之后,因此将处理移至步骤S4。
在步骤S4的处理中,判断IC卡100是否移动了。这是如上所述,由CPU31接收来自编码器34的检测信号,通过规定时间中的编码器计数是否大于等于规定值来判断。在CPU31判定为IC卡100没有移动时(步骤S4:否),由于IC卡100没有产生位置偏移,因此结束本子程序。另外,在判定为IC卡100移动了时(步骤S4:是),由于IC卡100产生了位置偏移,因此进行IC卡100的切断顺序处理(步骤S5)。
具体来说,切断供给IC卡的时钟及电流。然后,如上所述,通过切断对螺线管14的通电,使IC触点12断开(步骤S6)。
这样,控制方法包含:CPU31判断IC触点12是否与IC端子101接触的第1步骤(图4的步骤S2);根据第1步骤的判断结果,来判断传送单元(驱动滚轮22等)是否工作的第2步骤(图4的步骤S3);根据第2步骤的判断结果,来判断利用编码器34是否检测出IC卡100的位置偏移的第3步骤(图4的步骤S4);以及在检测出IC卡100的位置偏移时、解除IC端子101与IC触点12的接触的第4步骤(图4的步骤S5、步骤S6),根据这样的控制方法,能够防止在保持IC卡100的IC端子101与IC触点12接触的状态不变的情况下IC卡100产生移动,进而能够防止IC端子101或IC触点12划伤损坏。
另外,图4所示的处理,也可以例如间隔1ms来执行。通过这样,既抑制因反复处理而引起的CPU31的处理负荷不必要的增大,又能够进行最佳的卡片移动判定(对IC卡100判定是否产生位置偏移)。另外,卡片移动判定的编码器计数,隔规定时间进行清零。例如,是IC卡100以约200ms移动0.5mm的情况等。这是为了防止因读卡机1的振动,而引起计数累积(不必要的计数增加)。因而,在IC卡100慢慢移动时,就不反应。关于时间及计数值,可根据规格中的动作时振动条件及实际操作感觉来决定。
另外,在本发明中,是通过使用编码器34来检测卡片的位置偏移,通过切断对螺线管14的通电,使IC触点12上升,但例如捕捉到IC触点12偏移焊盘的现象(即,在IC触点12偏移IC端子101中对应的焊盘而与别的焊盘接触的情况下,处于电流供给状态时,产生与通常工作时的电流值有很大不同的电流值的现象),也可以利用电流检测机构检测出IC卡的位置偏移,使触点12上升。
工业上的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作为防止IC端子或IC触点损坏等的装置是很有用的。

Claims (7)

1.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传送具有IC端子的IC卡的传送路径;
将所述IC卡传送到所述传送路径的规定的通信位置的传送单元;
与传送到所述规定的通信位置的IC卡的所述IC端子接触、并能够与该IC卡进行通信的IC触点;
检测所述IC卡偏移所述规定的通信位置时的位置偏移的检测单元;以及
在利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出所述IC卡的位置偏移时、解除所述IC端子与所述IC触点的接触的解除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驱动所述IC触点、使其接近所述IC端子的驱动源,
所述解除单元在利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出所述IC卡的位置偏移时,解除所述驱动源的驱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单元是检测与所述传送单元的驱动相对应的脉冲的编码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除单元在所述编码器检测出的脉冲大于等于规定时间内的基准数脉冲时,判定所述IC卡的位置偏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器的驱动源是螺线管,在所述编码器的检测脉冲大于等于所述规定时间内的基准脉冲时,停止对所述螺线管的通电,解除所述IC端子与所述IC触点的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单元是检测所述IC卡的端部的光电传感器。
7.一种介质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该介质处理装置包含:传送具有IC端子的IC卡的传送路径;将所述IC卡传送到所述传送路径的规定的通信位置的传送单元;与传送到所述规定的通信位置的IC卡的所述IC端子接触、并能够与该IC卡进行通信的IC触点;检测所述IC卡偏移所述规定的通信位置时的位置偏移的检测单元;以及解除所述IC端子与所述IC触点的接触的解除单元,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所述解除单元判断所述IC触点是否与所述IC端子接触的第1步骤;
根据所述第1步骤的判断结果,来判断所述传送单元是否工作的第2步骤;
根据所述第2步骤的判断结果,来判断利用所述检测单元是否检测出所述IC卡的位置偏移的第3步骤;以及
在检测出所述IC卡的位置偏移时、解除所述IC端子与所述IC触点的接触的第4步骤。
CNA2007101601640A 2006-12-27 2007-12-21 介质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12114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52286 2006-12-27
JP2006352286A JP4945738B2 (ja) 2006-12-27 2006-12-27 媒体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1414A true CN101211414A (zh) 2008-07-02

Family

ID=39611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601640A Pending CN101211414A (zh) 2006-12-27 2007-12-21 介质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45738B2 (zh)
CN (1) CN10121141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8371A (zh) * 2010-07-29 2012-02-08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芯片卡装取装置及其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8701248A (zh) * 2016-03-01 2018-10-23 卡德赖博私人有限公司 集成电路卡的电路层
CN109791596A (zh) * 2016-09-29 2019-05-2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读卡器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7934B2 (ja) * 2000-09-20 2007-04-1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手動式icカードリーダ
JP2005122406A (ja) * 2003-10-15 2005-05-12 Omron Corp Icカード処理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8371A (zh) * 2010-07-29 2012-02-08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芯片卡装取装置及其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8701248A (zh) * 2016-03-01 2018-10-23 卡德赖博私人有限公司 集成电路卡的电路层
CN108701248B (zh) * 2016-03-01 2022-04-26 卡德赖博私人有限公司 集成电路卡的电路层
CN109791596A (zh) * 2016-09-29 2019-05-2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读卡器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65369A (ja) 2008-07-17
JP4945738B2 (ja) 2012-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256921B1 (fr) Appareil de personnalisation automatique de cartes
EP2813974B1 (en) Card reader
US4612436A (en) Reading and writing apparatus for ID cards
CN100397414C (zh) 具有卡片循环装置的卡片处理装置
US8851377B2 (en) Card reader and processing method thereof
GB2352319A (en) Processing a data-bearing card
US20150254534A1 (en) Card medium processing device and card medium processing method
CN101211414A (zh) 介质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987700B (zh) 记录介质翻转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记录介质处理装置
CN102405477B (zh) 非接触式信息处理装置以及非接触式卡片形介质发行机
CN102428486B (zh) 介质处理装置以及介质处理方法
US5192859A (en) Card carrier in card reader
CN102902988B (zh) 读卡器
US5047616A (en) Reading device for reading non-stationary data storage means
US8511556B2 (en) Card reader
US20040188530A1 (en) Removable media housed in a credit card form factor
CN201698440U (zh) 一种写卡装置
CN109791596A (zh) 读卡器的控制方法
JP3153749B2 (ja) Icカードリーダ
EP0352995B1 (en) Card carrier in card reader
KR100579403B1 (ko) Ic카드인식기능이 구비된 마그네틱 스트라이프 카드로딩장치
JP2002245519A (ja) 非接触icカード取引装置
JP3153750B2 (ja) Icカードリーダ
JP2023103636A (ja) カード処理装置
JPS6327993A (ja) Icカ−ド読取書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