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1050A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1050A
CN101211050A CNA2007103011934A CN200710301193A CN101211050A CN 101211050 A CN101211050 A CN 101211050A CN A2007103011934 A CNA2007103011934 A CN A2007103011934A CN 200710301193 A CN200710301193 A CN 200710301193A CN 101211050 A CN101211050 A CN 1012110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conductive film
light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3011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11050B (zh
Inventor
青田雅明
濑川泰生
小野木智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3491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5324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11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10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110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10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针对将用以驱动夹持在相对向的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液晶的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设置在第一衬底的液晶显示装置,提升抗静电特性。第一衬底及第二衬底相对向设置,在该衬底之间夹持有液晶。驱动液晶的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设置在第一衬底。第一衬底具备在配置有由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构成的多个像素的像素区域的外侧配置的电路配线。第二衬底在液晶的相反侧具备与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相对向而配置且保持在既定电位的透光性导电膜,透光性导电膜具有比第二衬底的外缘更位于第二衬底的中央侧的外缘。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将用以驱动夹持在相对向的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液晶的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设置在第一衬底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FFS(边缘场切换,Fringe Field Switching)模式的液晶面板(liquid crystal panel)中,用以控制液晶的配向(orientation)的像素电极(pixel electrodes)及共通电极的两者设置在元件衬底,这二个电极隔着绝缘膜而堆叠。在该电极中的上层的电极设置有狭缝(slit)。与狭缝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地进行摩擦(ru bbing)处理,当上述电极间的电位为关断(off)电位时,液晶分子配向成与狭缝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将比关断电位大的电位施加在上述电极间时,在与狭缝的长边垂直的方向会产生电场(横向电场),液晶分子即以沿着电场方向的方式在与衬底平行的面内旋转(横向旋转)。通过控制液晶分子的旋转角,来控制穿透光量。
再者,将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的两者设置在元件衬底的构造,除了FFS模式以外,已知有IPS(横向电场切换,In-PlaneSwitching)模式。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平9-1059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关于液晶面板,正朝着小型化、薄型化、狭窄边框化的方向进行开发,且开发触控面板等功能的附加。伴随于此,会有因人体等因素产生来自面板外部的静电造成面板的不良的情形。
例如,在FFS模式等中,对与元件衬底相对向而配置的对向衬底施加静电,而当该对向衬底成为带电的状态时,由于该带电会产生纵方向的电场,而有无法由元件衬底的上述电极适当地进行液晶配向控制的情形。此时,在例如正常黑(normally black)的液晶面板中,黑显示会显现白色(带有白色)而造成对比降低。再者,显现白色的程度在画面整体不均匀时会观察到显示不均。
作为其对应方案之一,在对向衬底的外表面整体形成透明导电膜,并将该透明导电膜连接至框体或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可挠性印刷电路板),而有将上述带电释放至外部电路的接地电位(GND)的方法(参照专利文件1)。
然而,得知有即使以上述对应方案也无法获得充分的抗静电特性的情形。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将用以驱动夹持在对向的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液晶的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设置在第一衬底的液晶显示装置,提升抗静电特性。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将用以驱动夹持在相对向的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液晶的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设置在前述第一衬底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为:前述第一衬底具备在配置有由前述像素电极及前述共通电极构成的多个像素的像素区域的外侧配置的电路配线,前述第二衬底在前述液晶的相反侧具备与前述像素电极及前述共通电极相对向而配置且保持在既定电位的透光性导电膜,前述透光性导电膜具有比前述第二衬底的外缘更位于前述第二衬底的中央侧的外缘。
在此,较佳为前述透光性导电膜具有比前述电路配线更位于前述第二衬底的中央侧的前述外缘。再者,较佳为前述电路配线是沿着前述第一衬底的外缘的电路配线。此外,较佳为前述第一衬底还具备施加有前述既定电位的既定电位用配线,前述透光性导电膜具有朝前述既定电位用配线延伸的拉出部分,且经由前述拉出部分连接在前述既定电位用配线。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将用以驱动夹持在相对向的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液晶的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设置在前述第一衬底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为:前述第一衬底具备在配置有由前述像素电极及前述共通电极构成的多个像素的像素区域的外侧配置的电路配线,前述第二衬底在前述液晶的相反侧具备与前述像素电极及前述共通电极相对向而配置且保持在既定电位的透光性导电膜、及配置在前述透光性导电膜上的绝缘膜,前述绝缘膜覆盖前述透光性导电膜的外缘。
在此,较佳为前述透光性导电膜具有比前述电路配线更位于前述第二衬底的中央侧的前述外缘。再者,较佳为前述电路配线是沿着前述第一衬底的外缘的电路配线。此外,前述绝缘膜是光学薄膜。
(发明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构成,即使静电侵入透光性导电膜时,也可减低该静电对第一衬底的电路配线造成的影响,且可减低静电的侵入现象,因而可提高抗静电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显示图1中的点划线所包围的部分2的平面图。
图3是显示图2中的3-3线的剖面图。
图4是显示图1中的点划线所包围的部分4的平面图。
图5是显示图4中的5-5线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显示图6中的点划线所包围的部分2的平面图。
图8是显示图7中的3-3线的剖面图。
图9是显示图6中的点划线所包围的部分4的平面图。
图10是显示图2中的5-5线的剖面图。
图11是说明FF S模式的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静电影响的剖面图。
图12是说明FFS模式的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静电影响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0、10Z、20液晶显示装置
12液晶面板               14框体
16FPC                    16a、140配线
18外部电路               22ACF
100、100Z第一衬底        102、102Z、202支持衬底
104、106电路配线         104Z电路配线群
108周边电路
110、112、114、114Z、142、210绝缘膜
116共通电极              118像素电极
140既定电位连接用配线
144、146导通部           200、200Z第二衬底
204遮光膜                206彩色滤光片
208、280Z透光性导电膜    208a本体部分
208b拉出部分             302、302Z液晶
304、304Z密封胶          306连接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前,先根据各种对静电耐压特性的评价进行了考察,因此就所考察的抗静电特性参照图11及图12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周缘部附近的剖面图加以说明。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FFS模式的现有液晶显示装置10Z中,第一衬底100Z与第二衬底200Z是由密封胶304Z所贴合,且在这些所述衬底100Z、200Z之间夹持有液晶302Z。在第一衬底100Z的支持衬底102Z上配置有电路配线群104Z,覆盖电路配线群104Z而配置有绝缘膜114Z。再者,图示中,以示意性显示电路配线群104Z。在第二衬底200Z的支持衬底202Z的外表面上配置有透光性导电膜208Z,该透光性导电膜208Z在上述外表面的整面扩展至支持衬底202Z的外缘即第二衬底200Z的外缘。再者,例如通过将透光性导电膜208Z形成在许多个衬底的整面并将该衬底予以分断,而将透光性导电膜208Z形成至支持衬底202Z的外缘。
对透光性导电膜208Z进行气体放电的结果,如图11所示,观察从透光性导电膜208Z的外缘部产生的气体放电,而确认在电路配线群104Z及连接在该电路配线群104Z的元件产生破坏。依据此种结果,推测为静电从透光性导电膜208Z的外缘部越过第二衬底200Z的外缘部的衬底侧面上方而传播至电路配线群104Z。此时,推测为静电容易传播至电路配线群104Z中接近衬底外缘的电路配线。
再者,在从衬底外缘分离的电路配线及连接在该电路配线的元件也发现破坏。该破坏被认为因侵入至透光性导电膜208Z的静电造成该透光性导电膜208Z的电位上升,与该电位上升耦合(电容量性耦合)而使电路配线群104Z的电位上升所产生。即,认为因耦合产生静电的传播所造成(参照图12)。再者,图12以电容器的图记号示意性显示耦合的状态。与透光性导电膜208Z的耦合被认为是配线图案的面积越广,即配线的宽度或长度等越大越容易产生,容易产生在例如为了低电阻化而将线宽形成为较宽的电源配线之间。
再者,得知沿着衬底外缘而延伸的电路配线比向交叉于衬底外缘的方向延伸的电路配线更容易产生破坏。
以下,利用图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显示该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示意图。再者,图2是显示图1中的点划线所包围的部分2的平面图。图3是显示图2中的3-3线的剖面图。图4是显示图1中的点划线所包围的部分4的平面图。图5是显示图4中的5-5线的剖面图。此外,为了容易理解图示,在各图示中省略显示了其它图示中的部分元件,在平面图中对一部分的元件施以阴影。
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包含液晶面板12、液晶面板12用的框体14、FPC 16及外部电路18而构成。液晶面板12经由FPC 16连接于外部电路18。也可使用各种配线体来取代FPC 16。在此,示例液晶面板12为FFS模式的情形。此外,液晶面板12也可是穿透型、反射型、半穿透型的任一者。
液晶面板12包含第一衬底100、第二衬底200、液晶302、密封胶304而构成。衬底100、200隔着既定的间隙而相对向,且在周缘部由密封胶304所贴合。在包含衬底100、200及密封胶304而成的容器内夹持有液晶302。
第一衬底100的结构包含由例如玻璃等的透光性衬底所构成的支持衬底102,且在支持衬底102的内表面侧即液晶302侧,包含电路配线104、106、周边电路108、绝缘膜110、112、共通电极116及像素电极118。
共通电极116及像素电极118成对(pairs)且用以控制液晶302的配向(orientation),即驱动液晶302的电极。共通电极116共通设置在多个像素,像素电极118则就每个像素设置并被提供有对应该像素的显示的电位。再者,也可构成为将共通电极116设置在每个像素并提供共通的电位。即,通过多个像素电极118及至少一个共通电极116来构成多个像素。在FF S模式的液晶面板12中,电极116、118的两者设置在第一衬底100,电极116、118隔着绝缘膜112而堆叠。在此,示例像素电极118配置于上层即液晶302侧的情形,但也可将共通电极116配置在上层。在上层的像素电极118设置有未图示的狭缝,以通过该狭缝而产生于电极116、118间的电场来控制液晶302的配向。电极116、118以例如ITO(In dium Tin Oxide)等透光性导电膜所构成。
图2示例将像素电极118排列成矩阵状的情形、即将像素排列成矩阵状的情形,但也可将像素做成三角形排列。再者,也有使用位于最外周的1周份或1周份以上的像素作为不直接参与显示的虚设(dummy)像素的情形。
电路配线104、106及周边电路108配置于像素区域的外侧。在此,像素区域是配置有多个像素的区域,换言之,在像素区域内排列有多个像素。再者,将虚设像素的区域当作为也包含在像素区域。电路配线104、106构成设置于液晶面板12内的驱动电路等的配线,例如各种的电源用配线。电路配线104、106在此为沿着第一衬底100的外缘而延伸的配线,沿着该外缘的一边或多边而延伸。电路配线104、106的长度比例如像素区域的外侧的区域的宽度更大。图中的周边电路108示意性图示,实际上包含例如对像素电极118进行电位提供的驱动器电路等。再者,周边电路108与电路配线104、106的连接、及周边电路108与电极116、118的连接等的细节可适用一般的各种结构,在此省略说明。
图示中示例,电路配线104比电路配线106更位于第一衬底100的外缘侧,且在电路配线104、106之间配置有周边电路108的情形,但并不限定于该配置形态。例如,即使为第一衬底100内,依位置的不同,也可能存在上述元件104、106、108中设有一个或多个的部位。再者,虽示例二条电路配线104、106,电路配线的条数并未限定于此,电路配线104、106中的一者或二者也可为多条。
绝缘膜110、112例如以氧化硅、氮化硅等所构成,并堆叠在支持衬底102上。再者,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虽示例将共通电极116的更下层即支持衬底102侧设为绝缘膜110并在该绝缘膜110上堆叠绝缘膜112的情形,但将这些所述绝缘膜110、112统称为绝缘膜114。绝缘膜110、112可分别为单层膜,也可为多层膜。
再者,图3中虽示例电路配线104、106及周边电路108接触于支持衬底102且被绝缘膜110所覆盖的情形,但也可构成为将上述元件104、106、108中的一个或多个埋设在以多层膜构成的绝缘膜114中而不会与支持衬底102接触。
第二衬底200的结构包含以例如玻璃等的透光性衬底构成的支持衬底202,且在支持衬底202的内表面侧即液晶302侧包含遮光膜204及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206,在支持衬底202的外表面侧即液晶302的相反侧包含透光性导电膜208。此外,以点划线图示透光性导电膜208。
支持衬底202与第一衬底100相对向而配置,且具有与电极116、118、电路配线104、106、周边电路108相对向的大小。遮光膜204扩展于支持衬底202上的整面,而且在与像素电极118相对向的位置具有开口。再者,在与虚设像素相对向的部分并未设置开口。遮光膜204以含有例如黑色颜料的树脂等所构成。彩色滤光片206配置在支持衬底202上,且设置于遮光膜204的开口部并与电极116、118相对向。
透光性导电膜208配置在支持衬底202的外表面上且隔着该支持衬底202而与电极116、118等相对向。透光性导电膜208保持在任意的既定电位例如接地电位,使从面板外部侵入第二衬底200的静电予以释放以防止第二衬底200的带电。即,透光性导电膜208发挥屏蔽膜的作用。因此,可抑制因第二衬底200的带电造成的不良情形、例如对比的降低及显示不均。
透光性导电膜208以例如ITO等构成,也可以由无机材料及有机材料的任一种所构成,也可以溅射(sputtering)法、电浆CVD(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旋涂法、印刷法等来形成。透光性导电膜208的电阻率(薄片电阻,sheet resistance)例如105Ω/□,且越低越好。透光性导电膜208包含本体部分208a及拉出部分208b而构成。
透光性导电膜208的本体部分208a与共通电极116、像素电极118相对向而配置。本体部分208a扩展至支持衬底202的中央部,但其外缘并未到达支持衬底202的外缘即第二衬底200的外缘。而且,本体部分208a的外缘比电路配线104、106及周边电路108更位于衬底中央侧,本体部分208a并未与这些要素104、106、108相对向。在此示例,本体部分208a的外缘的全周比第二衬底200的外缘更位于衬底中央侧,且比电路配线104、106及周边电路108更位于衬底中央侧的情形。本体部分208a也可以未被图案化(无间隙)的方式设置,或者只要发挥屏蔽静电的效果则也可图案化成网眼状。再者,本体部分208a的形状并非限定于图示的示例。
在此,图3示例本体部分208a的外缘与共通电极116的外缘及最外周的像素电极118的最外缘对齐的情形,图2示例本体部分208a比像素电极118的最外缘更往衬底外缘侧突出的情形。再者,设置上述虚设像素时,也可将本体部分208a设置至与虚设像素的电极116、118相对向的位置为止,也可将本体部分208a设置在比虚设像素更内侧。
透光性导电膜208的拉出部分208b从本体部分208a朝支持衬底202的外缘中液晶面板12的端子部侧的外缘延伸。而且,液晶面板12的端子部设置在第一衬底100中与第二衬底200未重叠的部分,且在该端子部设置有与FPC 16连接的连接端子等。在此,图5示例拉出部分208b到达支持衬底202的外缘的情形,图4示例未到达该外缘的情形。
透光性导电膜208经由拉出部分208b连接在既定电位例如接地电位。以下参照图4及图5说明该连接形态的一例。
第一衬底100在端子部包含与上述既定电位连接用的配线140、绝缘膜142、导通部144、146而构成。
配线140的一端部设置在衬底100、200的重叠部分与端子部的边界附近,另一端部设置在端子部的端部。较佳为避免配线140与其它配线重叠以避免耦合。图4示例配线140位于端子部中最外侧的情形,但也可设置在其它位置。再者,配线140的平面图案并非限定于图示的示例。图5示例配线140与支持衬底202接触的情形,但也可埋设在例如绝缘膜142中而不与支持衬底202接触。配线140在以与端子部的其它配线及上述电路配线104、106(参照图2)相同的材料所构成时,可通过图案化与上述各种配线同时形成。若通过该同时形成,无须增加制造步骤即可形成配线140。
绝缘膜142覆盖配线140而配置在支持衬底202上。可利用例如上述绝缘膜110、112、114(参照图3)的任一者来构成。在绝缘膜142设置有到达配线140的上述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的接触孔。
导通部144经由上述接触孔连接至配线140的上述一端部并到达接触孔附近的绝缘膜142上。导通部146经由上述接触孔连接至配线140的上述另一端部并到达接触孔附近的绝缘膜142上。再者,图4中省略导通部146的图示。在此,导通部144、146相当于所谓焊垫(パツド)电极。为了避免耦合,导通部144、146较佳为配置成避免与配线140以外的其它配线等重叠。导通部144、146较佳为与绝缘膜142一同覆盖配线140,由此避免配线140露出于外部而免于被外部环境所破坏。
导通部144、146以例如ITO等构成,通过与例如像素电极118同时形成图案,则无须增加制造步骤即可形成。
液晶面板12的还包含外接于衬底100、200的连接体306而构成。在此,连接体306配置在透光性导电膜208的拉出部分208b上,沿着第二衬底200的侧面到达第一衬底100上,并配置于导通部144上。由此,透光性导电膜208经由连接体306及导通部144连接在配线140。此时,通过使透光性导电膜208的拉出部分208b朝配线140延伸,即可使连接体306变短。连接体306较佳为覆盖导通部144的整体,以避免导通部144露出于外部,由此可免于被外部环境所破坏(参照图4及图5)。再者,为了避免耦合,连接体306较佳为配置成避免与配线140以外的其它配线等重叠。
连接体306可通过例如银涂浆(ペ一スト)、碳涂浆等导电性涂浆的涂布及硬化形成。利用导电性涂浆时,可通过涂布及硬化容易地形成连接体306。连接体306的电阻率较佳为比透光性导电膜208的电阻率低。而且,连接体306较佳为比支持衬底202的外表面上的其它要素例如未图示的偏光板更薄,由此连接体306不会妨碍液晶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
液晶显示装置10的结构在FPC 16与导通部146之间包含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异向性导电膜)22,通过该ACF 22将FPC 16的配线16a与配线140予以电性连接,ACF22也可仅设置作为配线16a、140用,也可兼用端子部的其它配线与FPC 16的连接。液晶显示装置10中,FPC 16连接在既定电位,由此经由该配线16a、ACF 22、导通部146、配线140、导通部144及连接体306将透光性导电膜208连接于既定电位。图1示例上述既定电位为外部电路18内的接地电位的情形。为了不受外部环境破坏,较佳为通过ACF 22覆盖导通部146及配线16a,以避面露出至外部。
根据上述构成,透光性导电膜208的本体部分208a设置在比支持衬底202的外缘更内侧处。因此,与如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10Z那样透光性导电膜208Z扩展于支持衬底202Z的整面的情形相比较,从透光性导电膜208的外缘部越过支持衬底202的侧面上而到达第一衬底100的电路配线104等的路径会变长。因此,即使静电侵入至透光性导电膜208时,也可抑制因上述路径造成的静电的传播。由此,可提升抗静电特性。
再者,透光性导电膜208的本体部分208a并未与第一衬底100的电路配线104、106等相对向,因此可避免透光性导电膜208与电路配线104、106等的耦合。因此,即使静电侵入至透光性导电膜208时,也可抑制静电通过耦合从透光性导电膜208传播至电路配线104、106等。由此,可提升抗静电特性。
再者,在沿着衬底外缘延伸的电路配线中,鉴于静电容易传播的上述评价,通过透光性导电膜208而更确实地实现抗静电特性的提升。
在此,以上示例透光性导电膜208接触支持衬底202的外表面的情形,但也可在透光性导电膜208与支持衬底202之间设置例如绝缘膜,作为该绝缘膜的一例,可列举偏光板、相位差板、光学补偿板、亮度提升薄膜、反射防止薄膜等光学薄膜。
再者,上述示例隔着绝缘膜112堆叠用以驱动液晶302的电极116、118的FFS模式,但可将两电极116、118配置在同层(例如绝缘膜112上)以构成IPS模式。IPS模式时,例如将梳齿形状的图案的电极116、118配置成将该梳齿形状相互啮合的形态。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的示意图。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的结构是在第一液晶显示装置10的第二衬底200包含绝缘膜210。图6至图9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的说明图,是对应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说明图的图1至图5的图。在图6至图9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
液晶显示装置20的第二衬底200包含由例如玻璃等的透光性衬底所构成的支持衬底202,且在支持衬底202的内表面侧即液晶302侧包含遮光膜204及彩色滤光片206,在支持衬底202的外表面侧即液晶302的相反侧包含透光性导电膜208及绝缘膜210而构成。此外,在图7中以点划线图示透光性导电膜208,在图7及图9中以粗的点划线图示绝缘膜210。
透光性导电膜208的本体部分208a与共通电极116及像素电极118相对向而配置。本体部分208a扩展至支持衬底202的中央部,但其外缘并未到达支持衬底202的外缘即第二衬底200的外缘。在此示例,本体部分208a的外缘比电路配线104、106及周边电路108更位于衬底中央侧,本体部分208a并未与这些所述要素104、106、108相对向。而且,也示例本体部分208a的外缘的全周比第二衬底200的外缘更位于衬底中央侧,且比电路配线104、106及周边电路108更位于衬底中央侧的情形。本体部分208a也可未被图案化(无间隙)地设置,或者只要发挥屏蔽静电的效果则也可图案化成网眼状。再者,本体部分208a的形状并非限定于图示的示例。
在此,图6示例本体部分208a的外缘与共通电极116的外缘及最外周的像素电极118的最外缘对齐的情形,图7示例本体部分208a比像素电极118的最外缘更往衬底外缘侧突出的情形。再者,设置上述虚设像素时,也可将本体部分208a设置至与虚设像素的电极116、118相对向的位置为止,也可将本体部分208a设置在比虚设像素更内侧。
透光性导电膜208的拉出部分208b从本体部分208a朝支持衬底202的外缘中液晶面板12的端子部侧的外缘延伸。而且,液晶面板12的端子部设置在第一衬底100中与第二衬底200未重叠的部分,且在该端子部设置有与FPC 16连接的连接端子等。在此,图10示例拉出部分208b到达支持衬底202的外缘的情形,图9示例未到达该外缘的情形。
绝缘膜210配置在透光性导电膜208上,且隔着透光性导电膜208与支持衬底202、液晶302等相对向。再者,绝缘膜210的外缘比透光性导电膜208的本体部分208a的外缘更位于衬底外缘侧,越过本体部分208a而突出的部分配置在支持衬底202的外表面上。因此,透光性导电膜208的外缘部通过绝缘膜210及支持衬底202避免露出至外部(换言之为外部空气)(参照图6)。在图中,示例避免在透光性导电膜208的本体部分208a的外缘部的全周露出的情形。绝缘膜210可由偏光板、相位差板、光学补偿板、亮度提升薄膜、反射防止薄膜等光学薄膜所构成。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同样地,透光性导电膜208经由拉出部分208b连接在既定电位例如接地电位。图9及图10显示该连接形态的一例。
根据上述构成,透光性导电膜208的本体部分208a是由绝缘膜210所覆盖并避免外缘部的露出。因此,即使静电侵入至透光性导电膜208时,也可抑制因从透光性导电膜208的外缘部越过支持衬底202的侧面上而到达第一衬底100的电路配线104等的路径造成的静电的传播。而且,可抑制静电从该外缘部侵入。因此,可提升抗静电特性。此时,透光性导电膜208与绝缘膜210的两外缘的距离较佳为绝缘膜210的厚度以上。
再者,通过将透光性导电膜208的本体部分208a设置成未与第一衬底100的电路配线104、106等相对向,即可避免透光性导电膜208与电路配线104、106等的耦合。因此,可抑制通过该耦合静电从透光性导电膜208传播至电路配线104、106等。由此,可更加提升抗静电特性。
再者,在沿着衬底外缘延伸的电路配线中,鉴于静电容易传播的上述评价,通过透光性导电膜208而更确实地实现抗静电特性的提升。
在此,以上示例透光性导电膜208接触于支持衬底202的外表面的情形,但也可在透光性导电膜208与支持衬底202之间设置例如绝缘膜,作为该绝缘膜的一例,可列举偏光板、相位差板、光学补偿板、亮度提升薄膜、反射防止薄膜等光学薄膜。再者,以上示例绝缘膜210接触于透光性导电膜208的情形,但在绝缘膜210与透光性导电膜208之间也可设置其它膜等。

Claims (8)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将用以驱动夹持在相对向的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液晶的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设置在前述第一衬底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一衬底具备在配置有由前述像素电极及前述共通电极而构成的多个像素的像素区域的外侧配置的电路配线,
前述第二衬底在前述液晶的相反侧具备与前述像素电极及前述共通电极相对向而配置且保持在既定电位的透光性导电膜,
前述透光性导电膜具有比前述第二衬底的外缘更位于前述第二衬底的中央侧的外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透光性导电膜具有比前述电路配线更位于前述第二衬底的中央侧的前述外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电路配线是沿着前述第一衬底的外缘的电路配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衬底还具备施加有前述既定电位的既定电位用配线,
前述透光性导电膜是具有朝前述既定电位用配线延伸的拉出部分,且经由前述拉出部分连接在前述既定电位用配线。
5.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将用以驱动夹持在相对向的第一衬底与第二衬底之间的液晶的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设置在前述第一衬底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为:
前述第一衬底具备在配置有由前述像素电极及前述共通电极而构成的多个像素的像素区域的外侧配置的电路配线,
前述第二衬底在前述液晶的相反侧具备与前述像素电极及前述共通电极相对向而配置且保持在既定电位的透光性导电膜、及配置在前述透光性导电膜上的绝缘膜,
前述绝缘膜覆盖前述透光性导电膜的外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透光性导电膜具有比前述电路配线更位于前述第二衬底的中央侧的前述外缘。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电路配线是沿着前述第一衬底的外缘的电路配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绝缘膜是光学薄膜。
CN2007103011934A 2006-12-26 2007-12-26 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12110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49100A JP4353243B2 (ja) 2006-12-26 2006-12-26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349099 2006-12-26
JP2006349099A JP4501933B2 (ja) 2006-12-26 2006-12-26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349100 2006-12-26
JP2006349100 2006-12-26
JP2006-349099 2006-1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1050A true CN101211050A (zh) 2008-07-02
CN101211050B CN101211050B (zh) 2010-12-08

Family

ID=39611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3011934A Active CN101211050B (zh) 2006-12-26 2007-12-26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01933B2 (zh)
CN (1) CN10121105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2965A (zh) * 2009-11-12 2011-05-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触摸面板的立体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062964A (zh) * 2009-11-18 2011-05-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设备
CN103676349A (zh) * 2012-08-30 2014-03-2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38154A (zh) * 2013-06-12 2014-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4863A (zh) * 2010-10-08 2013-06-12 夏普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JP2012247542A (ja) * 2011-05-26 2012-12-13 Japan Display Central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6289163B2 (ja) 2014-02-27 2018-03-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7215411A (ja) * 2016-05-31 2017-12-07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0512A (ja) * 1990-06-28 1992-02-26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H09258203A (ja) * 1996-03-19 1997-10-03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3573154B2 (ja) * 1996-03-14 2004-10-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6309028A (ja) * 2005-04-28 2006-11-09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2965A (zh) * 2009-11-12 2011-05-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触摸面板的立体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687135B2 (en) 2009-11-12 2014-04-01 Lg Display Co., Ltd. Stereoscop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062964A (zh) * 2009-11-18 2011-05-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设备
CN103676349A (zh) * 2012-08-30 2014-03-2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9575374B2 (en) 2012-08-30 2017-02-21 L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4238154A (zh) * 2013-06-12 2014-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4238154B (zh) * 2013-06-12 2017-05-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58392A (ja) 2008-07-10
JP4501933B2 (ja) 2010-07-14
CN101211050B (zh) 201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11050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793640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for the same
CN102053415B (zh) 水平电场液晶显示设备
KR101108782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0465715C (zh) 形成焊盘电极及液晶显示器件的方法
US8031283B2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076362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otherboard for the same
US20220350214A1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EP1921537A2 (en) LCDS with integrated touch panels
US8203682B2 (en) Display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display substrate
KR101289041B1 (ko) 고투과 수평 전계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1211051A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20110105652A (ko) 터치인식 횡전계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5093736A (zh) Ips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器件
CN103926770B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05711A (zh) 布线构造和具备其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US5986739A (en) Liquid crystal panel substrate, its fabrication method,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9839779A (zh) 液晶面板
KR0144061B1 (ko) 실드된 픽셀 구조를 갖는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35155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와 그 제조방법
US2019006456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inspection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EP1903385A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465047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KR100473588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JP200209899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ANKAI UNIVERSIT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

Effective date: 2010072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NAGANO PREFECTURE, JAPAN TO: TOKYO, JAPA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7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Sony Corp.

Address before: Nagano

Applicant before: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ONY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211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122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West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ony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2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Inc.

Address before: Aichi

Patentee before: Japan display Wes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