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92720A - 电子装置及其缆线与其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及其缆线与其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92720A
CN101192720A CNA2006101448487A CN200610144848A CN101192720A CN 101192720 A CN101192720 A CN 101192720A CN A2006101448487 A CNA2006101448487 A CN A2006101448487A CN 200610144848 A CN200610144848 A CN 200610144848A CN 101192720 A CN101192720 A CN 1011927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flexible circuit
conjunction
cable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448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泳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nQ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enQ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nQ Corp filed Critical BenQ Corp
Priority to CNA20061014484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92720A/zh
Publication of CN101192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27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其包括软性电路板、第一结合件以及至少一个缆线。第一结合件结合在软性电路板上,并具有大体上与软性电路板相似的形状。缆线固定在第一结合件上,并通过第一结合件结合至软性电路板,其中第一结合件与软性电路板之间具有间隙。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及其缆线与其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中的软性电路板与缆线结合的构造。
背景技术
现在手持式的电子装置越来越受欢迎,如PDA、手机、数字相机,而随技术上的进步,单一手持式装置上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对于一个具有转轴的手持装置100,如手机或PDA,通常将零件分别置于掀盖(flipper)(第一部)10及本体(main-body)(第二部)20,如图1所示,例如将屏幕12或者听筒14置于掀盖10,而将按键、电池置于本体20,并通过设于转轴5处的软性电路板(FPC)连接掀盖10与本体20的电信号。图2为图1的手持装置100的部分分解图。图3为图2的A部分的放大图。在掀盖10与本体20上分别设有第一电路板15以及第二电路板25。第一电路板15与第二电路板25以软性电路板30进行电性连接。图4为第一电路板15、第二电路板25以及软性电路板30的配置图。
一般用于转轴处的软性电路板的构造,如图5、6所示,为多层的软性电路板,在各软性电路板31之间设有粘合剂层32,除了结合各软性电路板31之外,可在各软性电路板31之间形成间隙34。由于设于转轴处的软性电路板需承受反复扭转的力量,这种具有间隙的多层软性电路板的构造,可减少软性电路板弯曲时,内外软性电路板层产生不等长的应变所产生的额外应力的现象,以确保软性电路板承受反复扭转的寿命。
近年来,手持装置功能越来越多,信号的传递也越来越多,EMI、EMC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要,为了解决干扰问题,有时需以较高单价的同轴电缆线(co-axial cable)来用于信号传递。为节省成本,也有同时采用软性电路板及同轴电缆线同时存在的方式,将大部分信号由软性电路板连接,而仅将需较强抗干扰的信号如RF信号,采用电缆线连接。
常见的软性电路板及同轴电缆线通过转轴的方式如美国专利US 0,211,873所述,但这种架构需要较大的转轴尺寸,以及较复杂的组装程序。
如果直接将同轴电缆线结合至软性电路板,则缆线的刚性会使软性电路板在弯曲时增加所承受的应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软性电路板与缆线结合的构造,可以减少软性电路板在弯曲时所承受的应力,并具有节省空间和高耐翻转寿命的优点。
本发明的软性电路板与缆线结合的构造的一优选实施例包括软性电路板、第一结合件以及至少一个缆线。第一结合件结合在软性电路板上,并具有大体上与软性电路板相似的形状。缆线固定在第一结合件上,并通过第一结合件结合于软性电路板,其中第一结合件与软性电路板之间具有间隙。
上述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包括第二结合件,其覆盖缆线以及第一结合件,使缆线位于第一结合件与第二结合件之间。
上述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粘合剂层,其设于第一结合件与软性电路板之间,使第一结合件与软性电路板之间形成上述的间隙。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软性电路板为N字形,并设于转轴处。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粘合剂层位于所述N字形的软性电路板的两端。
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优选实施例,并结合所附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掀盖式的手持电子装置。
图2为图1的手持装置的部分分解图。
图3为图2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图3中,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以及软性电路板的配置图。
图5、6为现有用于转轴处的软性电路板的构造。
图7表示用于本发明的设于转轴处的软性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8表示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同轴缆线40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组合图。
图10、11为同轴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示意图。
图12表示本发明的同轴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3表示本发明的同轴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另一实施例。
图14表示本发明的同轴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另一实施例。
图15表示本发明的同轴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另一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7表示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中,设于转轴处的软性电路板30的示意图。软性电路板30呈N字形,以匹配转轴形状而配置。N字形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电路板15以及第二电路板25。图8表示本发明的结构中与软性电路板30结合的同轴缆线40的示意图。同轴缆线40也弯曲成N字形。本发明主要是披露一种同轴电缆与软性电路板的结合构造。本发明的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包括软性电路板30、同轴缆线40、第一结合件50以及第二结合件60,其中第一结合件50以及第二结合件60均弯曲成N字形,第二结合件包括凸起的容纳部62,同轴缆线40则卡合在容纳部62中,同时第二结合件60固定在第一结合件50上,因此,同轴缆线40被固定在第一结合件50与第二结合件60之间,如图9所示。
然后,在N字形软性电路板30的两端设置粘合剂层36,如图10所示,同轴缆线40连同第一结合件50以及第二结合件60通过粘合剂层36固定在软性电路板30上。最终的状态如图11所示。
图12表示同轴缆线40通过第一结合件50固定在软性电路板30上的示意图。通过粘合剂层36,第一结合件50与软性电路板30之间形成间隙38,通过这个间隙38,使同轴缆线40与软性电路板在转轴5处翻转时,可减少软性电路板30所受的应力,并使整个结构具有较好的弹性及较长的寿命。
以上的实施例是在软性电路板与一条同轴电缆线结合的情况。但是同轴电缆线可以根据转轴处的空间,使许多条与软性电路板结合。图13为本发明的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的另一实施例。在第一结合件50上可平行排列两条同轴缆线40。因此,可同时将两条同轴缆线40与软性电路板30结合。
除了上述的状态之外,两条同轴缆线也可以是图14及图15的状态。在图14中,两条同轴缆线(第一缆线与第二缆线)40、40’分别位于软性电路板30的两侧,通过粘合剂层36使第一结合件50与第三结合件50’分别固定在软性电路板30的两侧,并与软性电路板分别形成第一间隙39以及第二间隙39’。第二结合件60与第四结合件60’则分别使同轴缆线40、40’固定在第一定位件50与第三定位件50’上。
图15中,两同轴电缆线40、40’则是位于软性电路板30的同一侧,其中第一结合件50通过粘合剂层36固定在软性电路板30上,并与软性电路板之间形成第一间隙39,第二同轴缆线40’连同第三结合件50’以及第四结合件60’则固定在第二结合件60上。
通过本发明的第一结合件与软性电路板形成间隙,使同轴缆线40与软性电路板在转轴5处翻转时,可减少软性电路板30所受的应力,并使整个结构具有较好的弹性及较长的寿命。
本发明的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可应用于掀盖式的手持电子装置,例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另外同轴缆线40可以用于传递电源信号、蓝牙信号、无线通讯802.1b等的信号以及GPS、GSM或CDMA等的信号。
本发明的主要精神在于利用结合件将同轴缆线结合在软性电路板上,不是将同轴电缆直接结合在软性电路板上,只要符合这种精神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因此同轴电缆线的排列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
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所述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应当可进行部分的更该与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根据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5转轴                         10~掀盖;
12~屏幕                      14~听筒;
15~第一电路板                20~本体;
25~第二电路板                30~软性电路板;
31~软性电路板                32~粘合剂层;
34~间隙                      36~粘合剂层;
38~间隙                      39~第一间隙;
39’~第二间隙                40、40’~同轴缆线;
50~第一结合件                50’~第三结合件;
60~第二结合件                60’~第四结合件;
62~容纳部                    100~手持装置。

Claims (15)

1.一种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包括:
软性电路板;
第一结合件,结合在所述软性电路板上,并具有大体上与所述软性电路板相似的形状;以及
至少一个缆线,固定在所述第一结合件上,并通过所述第一结合件结合于所述软性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软性电路板之间具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其进一步包括第二结合件,覆盖所述缆线以及所述第一结合件,使所述缆线位于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二结合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其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粘合剂层,设于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软性电路板之间,使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软性电路板之间形成上述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其中所述软性电路板为N字形,并设于转轴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其中所述粘合剂层位于所述N字形的软性电路板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线与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其中所述软性电路板为N字形,并设于转轴处。
7.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第一部;
第二部;
转轴,所述第一部以及所述第二部通过所述转轴可旋转地连接;
软性电路板,设于所述转轴处,并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部以及所述第二部;
第一结合件,结合在所述软性电路板上,并具有大体上与所述软性电路板相似的形状;以及
至少一个缆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固定在所述第一结合件上,并通过所述第一结合件结合于所述软性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软性电路板之间具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进一步包括第二结合件,覆盖所述缆线以及所述第一结合件,使所述缆线位于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二结合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粘合剂层,设于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软性电路板之间,使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软性电路板之间形成上述的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软性电路板为N字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粘合剂层位于所述N字形的软性电路板的两端。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软性电路板为N字形。
13.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第一部;
第二部;
转轴,所述第一部以及所述第二部通过所述转轴可旋转地连接;
软性电路板,设于所述转轴处,并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部以及所述第二部;
第一结合件,结合在所述软性电路板上,并具有大体上与所述软性电路板相似的形状;以及
第一缆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固定在所述第一结合件上,并通过所述第一结合件结合于所述软性电路板;
第三结合件,结合在所述软性电路板上,并具有大体上与所述软性电路板相似的形状;
第二缆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固定在所述第三结合件上,并通过所述第三结合件结合于所述软性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一结合件与所述第三结合件分别与所述软性电路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以及第二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软性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缆线与所述第二缆线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缆线位于所述第二缆线与所述软性电路板之间。
CNA2006101448487A 2006-11-23 2006-11-23 电子装置及其缆线与其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 Pending CN1011927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6101448487A CN101192720A (zh) 2006-11-23 2006-11-23 电子装置及其缆线与其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6101448487A CN101192720A (zh) 2006-11-23 2006-11-23 电子装置及其缆线与其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92720A true CN101192720A (zh) 2008-06-04

Family

ID=39487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448487A Pending CN101192720A (zh) 2006-11-23 2006-11-23 电子装置及其缆线与其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9272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30724A (zh) * 2018-01-24 2020-09-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14916133A (zh) * 2022-05-20 2022-08-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柔性电路板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30724A (zh) * 2018-01-24 2020-09-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US11202379B2 (en) 2018-01-24 2021-12-1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1630724B (zh) * 2018-01-24 2022-05-2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14916133A (zh) * 2022-05-20 2022-08-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柔性电路板和电子设备
WO2023221972A1 (zh) * 2022-05-20 2023-11-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柔性电路板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57370A (en) Cellular portable radiotelephone
CN207039678U (zh) 指纹识别组件及电子设备
US8841882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0367926B2 (en) Housing assembly for terminal, terminal and mobile phone
US9160826B2 (en) Docking station for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1572340B (zh) 一种天线模块及使用该天线模块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392766A (zh) 折叠型电子设备及其挠性印刷电路板
US2002004814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JP4371914B2 (ja) 折畳式携帯無線機
EP1919028A1 (en) Portable wireless device
CN115037820A (zh) 移动终端的线路结构以及移动终端
CN113644436A (zh) 天线系统和电子设备
WO2021128552A1 (zh) 一种 mimo 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1192720A (zh) 电子装置及其缆线与其软性电路板结合的构造
WO2004090699A1 (ja) Pcカード
WO2021109248A1 (zh) 天线阻抗匹配电路、天线系统、印刷电路板和移动终端
JP2007104493A (ja) 無線装置
CN103330361B (zh) 电子设备保护套和电子设备
JP2007311082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搭載の携帯端末
JP5435653B2 (ja) 送電コイ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接触電力伝送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2009188714A (ja) 携帯電話装置
JP6005439B2 (ja) 携帯端末用のアンテナ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当該アンテナ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EP2180548A1 (en) Foldable portable wiring device
CN205564993U (zh) 一种手机4g双loop结构天线
CN219181743U (zh) 一种穿轴柔性电路板组件、穿轴柔性电路板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