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9759A - 波束调节设备 - Google Patents

波束调节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9759A
CN101189759A CNA2006800194551A CN200680019455A CN101189759A CN 101189759 A CN101189759 A CN 101189759A CN A2006800194551 A CNA2006800194551 A CN A2006800194551A CN 200680019455 A CN200680019455 A CN 200680019455A CN 101189759 A CN101189759 A CN 1011897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feeder line
layer
line structure
conductiv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194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89759B (zh
Inventor
贾默·玛基南
奥洛夫·爱科尔维科
丹尼尔·奥克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l Corp
Powerwave Technologies Inc
P Wave Holdings LLC
Original Assignee
Powerwave Technologies Swede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wave Technologies Sweden AB filed Critical Powerwave Technologies Sweden AB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SE2006/00064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6130084A1/en
Publication of CN101189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9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897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97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2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mechanical mean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调节天线的波束方向的设备。所述设备具有将与信号源相连的源连接端子以及将与天线振子馈送点连接的至少两个馈送连接端子。馈线结构沿着与所述馈线结构的至少一侧上的固定接地面相距一定距离并且与之平行的主方向延长,其中一个可移动介电部件位于所述馈线结构与所述接地面之间,以便改变在所述源连接端子和各自的馈送连接端子之间传送的信号分量的信号相位。所述设备包括用于允许所述接地面相对地接近所述馈线结构放置,而不会冒在所述馈线结构和所述接地面之间意外地接触的危险的装置。

Description

波束调节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调节天线的波束方向的设备。尤其是涉及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中定义的类型的设备。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调节天线的波束方向的天线控制系统。尤其涉及权利要求25的前序部分中定义的类型的系统。
背景技术
可以从文献WO 96/37922(Allgon AB)和WO 02/35651 A1(Allgon AB)中预先了解这种设备。从WO 96/37922了解的设备包括与天线振子的固定阵列集成的馈线结构,以便使得能够调节从阵列辐射出的波束的方向。该馈线结构包括部署在固定的介电载流板上的馈送导线图,其与接地板有一个距离并与之平行。馈线结构部署在面向远离接地板的载流板表面上。可移动的介电板位于载流板和接地板之间。该馈线图以与介电板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由于各自的馈线和接地板之间的介电板的存在,信号分量的传播速度被降低。因此,通过将介电板置纵向移动,可以控制各种信号分量之间的相位差。WO 96/37922中描述的设备的一个问题是对信号相位的影响,并由此波束角相对较低。
WO 02/35651 A1涉及用于调节天线的波束方向的设备,天线包括借助于由穿孔金属线组成的馈线结构与公共信号源耦合的多个天线振子。馈线结构在主方向延伸并且与一个或两个接地面平行放置,其中可移动的介电部件位于馈线结构和每个接地面之间以便实现受控制的相移,由此调节天线的波束方向。介电部件由具有不同有效介电值的不同部分组成。WO 02/35651中描述的设备的一个问题是机械容差。
但是,上述两种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于,当需要更大的倾斜角间隔时,这些设备变得更长且更笨重,这就使得很难将它们适用于天线中。而且,需要更长的导线,这增加了损耗。
此外,需要一种具有改进的RF性能以及改进的功率持久性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调节从天线振子的固定阵列辐射的波束的波束方向的设备,该设备解决了上面提及的问题。
这个目的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所述的设备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调节从天线振子的固定阵列辐射的波束的波束方向的天线控制系统,该系统解决了上述提及的问题。
这个目的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25的特征部分所述的系统来实现的。
用于调节从天线振子的固定阵列辐射的波束的波束方向的设备的特征还在于,该设备包括用于允许所述接地面相对地接近所述馈线结构放置,而不会冒在所述馈线结构和所述接地面之间意外地接触的危险的装置。所述装置可以由位于所述馈线结构和所述接地面之间的非导电薄膜或层组成。
将能够安排馈线结构接近接地面,而不会使馈线结构和接地面意外地相互接触,例如,由于馈线的热膨胀或者存在水滴导致,具有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设备可以被制作得相当小同时保持或提高该设备的性能以及电倾斜的范围的优点。这是特别有利的,因为在某些领域机械倾斜被禁止,其提高了对电倾斜的范围的要求。
本发明还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对馈线结构的要求可以被降低,例如,因为由于受到非导电薄膜或层的保护,对馈线结构的平直度要求被大大降低或消除,由此可以灵活地制作该结构。
相对较薄的非导电薄膜或层可以被置于所述馈线结构和所述介电部件之间。所述馈线结构可另外包括相对较薄的导电薄膜或层,和/或所述非导电薄膜或层可以相对较薄。
这就具有这样的优点,即非导电薄膜或层可以充当介电屏蔽层,该介电屏蔽层又使该设备对介电部件和馈线结构之间的空气间隙更为不敏感。此外,该非导电薄膜或层可以提供介电部件滑动表面,该表面降低了摩擦,保护馈线结构免受磨损,并且其保护了馈线结构不会互调制。因此,不需要对馈线结构进行损耗相关的表面处理。
该馈线结构可以被丝网印刷到非导电薄膜上,或者例如,通过胶合或接合附着到非导电层或薄膜上。可选地,馈线结构可以被蚀刻到印刷电路板(PCB)上,该PCB组成了非导电薄膜或层。这就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具有小馈线厚度的馈线结构可以被用作无需自支撑的馈线结构。与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相比,使用普通的PCB具有实现了更好的容差和更低的制造成本的优点。此外,可以使用普通蚀刻容差代替穿孔容差,其具有另外的优点,即,其相当容易制造最佳的馈线图,例如,曲折形状的馈线。甚至还减小了机械应力。该解决方案的另一个优点是增加了选择馈线阻抗和形状的可能性,结果实现了更好的RF性能。此外,例如通过曲折形状的一条或多条馈线可以实现更大的倾斜范围。同样,由于选择馈线阻抗的可能性,更容易实现输入功率的不等分割,由此促进了振幅逐渐变细。
另外,非导电薄膜或层相比周围的空气是更好的导热体,其使得设备具有更好的功率耐久性。
可以为所述设备配置以从所述源连接端子延伸到所述馈送连接端子的至少4根线段,其中
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中的至少一个通常以沿所述主方向的第一方向延伸,
第三和第四线段中的至少一个通常以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延伸,其中
所述介电部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段以及所述第三和第四线段的至少一部分的附近,并且具有有效介电值,以及
所述介电部件在两个终点位置之间是线性可位移的,同时保持所述部件接近各自相反延伸的线段对。这具有这样的优点,即所述设备可以被与现有技术的设备基本上相同的方式进行配置。
固定的接地面可以被布置在所述馈线结构的两侧上,馈线结构与所述接地面平行,其中非导电薄膜位于所述馈线结构和每个接地面之间,并且其中介电部件位于每个接地面和每个非导电薄膜或层之间。这就具有这样的优点,即接地面可以被用作设备的外壳,并且该设备由此可以被制造得很紧凑。此外,因为本发明使得接地面能够被置于接近导电层,由于与地面更短的距离,可以使用更宽范围的馈线阻抗,馈线阻抗变得更加依赖于导线的宽度。此外,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蚀刻馈线结构允许更窄的馈线,其因此甚至进一步提高了可能的馈线阻抗的范围。
非导电层的尺寸可以基本上对应于接地面的尺寸。此外,非导电层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剪断或切除,以确保可以在接地面和/或馈线连接端子之间建立至少一个界限分明的接触表面。或者,非导电薄膜或层尺寸可以如此使得接地面在沿着它们的整个长度和宽度的边缘可以相互接触。这就具有可以抑制互调制并且保持在较低级别的优点。
如上所述,至少一个所述馈线可以是曲折形状的。这就具有这样的优点,即无需增大设备的长度或者甚至减小设备的长度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波束调节范围。
所述接地面的内表面可以被阳极氧化或者为提供以非导电层以便提供额外的隔离层。这就具有这样的优点,即例如由于非导电薄膜或层的缺陷,降低了馈线结构和接地面之间不期望的接触的危险。
非导电薄膜或层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另外的特征:防水、耐热、低RF损耗、比介电部件的介电常数更低的介电常数、低热膨胀、高热导率、以及低吸水性。
通常使用的材料,例如,Teflon(E.I.的商标),Dupont,其是一种可以使用的具有低ε和低损耗的绝缘材料。或者,可以使用诸如Ultem或Lexan(通用电器公司的商标)的塑料。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材料。
该设备尤其适合在用于调节天线的波束方向的天线控制系统中使用。特别的,该设备适合在用于远程设置天线阵列的主波瓣的倾角的天线控制系统中使用。
根据下文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下面将参考示意了一些优选实施例的附图更充分地解释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以分解图示出了移相器设备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2以截面图示出了图1的设备;
图3更详细地示出了图1的馈线结构;
图4a-b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2中示出了本发明可以利用的示例性设备200。图1中示出了用于调节天线的波束的波束方向的设备的分解图。设备200包括伸长的像盒子一样的外壳,该外壳由上半部201和下半部202组成,构成接地面。还示出了馈线结构100。馈线结构的每个馈线段102-107与相关的馈送连接端子102a-107a连接。馈送连接端子102a-106a例如通过同轴电缆(未示出)连接到相关的天线振子或子阵列,例如布置在固定阵列中的一对天线振子,通常是天线中的线性行,例如,基站天线。在使用中,馈送连接端子107a例如通过同轴电缆与例如包含在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的基站中的收发器电路(未示出)相连。
图2示出了沿着图3中的线I-I的装配好的设备的扩大的截面。如图所示,上半部201包括基本上为平面的上壁203,并且与两个径直向下的,纵向伸展的凸缘204、205组成一个整体。外壳的下半部202包括基本上为平面的下壁208,并与下壁208的纵向边缘部分、径直向上的凸缘207和209组成一个整体。如同可以在图1中看出的,馈线结构100被排列在两个非导电薄膜或层210、211之间,其长度和宽度基本上对应于上半部和下半部的接地面201、202的尺寸。非导电薄膜或层的厚度可以是例如0.01-1mm的量级。这就具有这样的优点,即非导电薄膜或层使接地面相互隔离,这使得可以抑制互调制并保持在较低的级别。此外,非导电薄膜或层具有对应于上半部和下半部的接地面201、202的尺寸的尺寸,具有上半部和下半部接地面201、202可以组成非导电薄膜或层可以附着在其上的安装框架的优点。通过固定装置使接地面相互粘上,例如以本质上已知的螺杆方式。为了保持接地面相互隔离,螺杆可以是非导电的类型,例如塑料螺杆。或者,可以使用普通的(导电)螺杆,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具有仅仅使用接地面之间的预定和明了的接触区域的优点,这些区域具有互调制的优点。非导电层可具有对应于螺杆的直径的通孔,或者可选地,可以为非导电层提供优选地界限分明的在附着点的位置处的切断(图1中的212所示)。为了促进该设备的组装,可以在组装之前将馈线结构和非导电层胶合在一起。或者,可以通过蚀刻包含导电层的非导电薄膜或层来获得馈线。例如,通过与半固化片胶合或接合,于是可以将第二非导电薄膜或层附着在第一非导电薄膜或层的导电层侧。作为另一种可选方式,一个或同时两个非导电薄膜可以在一侧自粘合,以便当薄膜放在一起时,在组装设备时使馈线结构在中间,薄膜和馈线结构被组装成一个容易操纵的单元。在还另一个实施例中,非导电薄膜或层组成了其中嵌入了馈线结构的单个薄膜或层。在图1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馈线结构100被附着到非导电薄膜211。
此外,图1和2中示出了介电部件220-223,其被用于影响传播速度。介电部件221、223是可选的,并且如果使用的话,它们可以被用于例如,降低馈送导体104和107中的阻抗。如同例如,根据WO02/35651 A1的技术已知的并且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说明的,介电部件220、222被用于影响沿着相应的线段传送的信号分量的相移,相应的线段沿着两个端点之间的设备的纵向方向线性可位移,以便改变馈送连接端子处的信号分量之间的相角差。相角差将取决于介电部件的特定位置。当介电部件被转移到某一距离时,线段102、103、105、106的传输相位将被均匀地改变,而线段104的传输相位基本上保持不变。如果馈线102、105的相移是馈线106、103的两倍,则与相邻天线振子(或子阵列)相关的端子之间的相角差将相互一致。因此,来自与这些端子耦合的五个天线振子的合成波束将在这种情况中总是具有基本上为直线形式的波阵面,而且可以通过将介电部件移至设备的纵向的不同位置来调节这个波阵面的倾斜角。
根据本发明,介电部件可以具有不同的有效介电值,例如,通过提供具有通孔的介电部件部分、其它的不规则或变化的厚度以便影响介电材料的推迟效应。这在该图中例如通过通孔224、225指示。当然,介电部件可以是具有相等的介电值的固体。
介电部件可以被用作间隔部件,以便将馈线结构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可以为上壁和下壁提供定位部件,例如,以凸出部分或壁的形式,其可以帮助介电部件将馈线结构保持在适当位置,并确定馈线导体和接地面之间的正确的距离。
非导电层的使用具有这样的优点,即接地面可以位于靠近导电层,而不会冒例如使用期间由于水滴或由于由热膨胀引起的变形使得馈线导体与接地面接触的危险,具有如上所述的优点。
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上壁和下壁以及凸缘的内表面被阳极氧化,以提供额外的绝缘层用于另外保护在接地面和馈线结构之间不会有不期望的接触。代替进行阳极氧化,可以给表面涂上一层非导电涂层。
图3更为详细地示出了图1的馈线结构100。在所示意的实施例中,馈线结构100被配置为第一和第二线段105、106沿着设备的主方向A与馈送导体107一起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而第三、第四和第五线段102、103、104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延伸。每条馈线段分别与相关的馈送连接端子102a、103a、104a、105a和106a相连接。馈线段通过源连接端子101互连,借助馈送导体107及其相关的馈送端子107a,源连接端子101可与信号源连接。如上所述,馈送连接端子102a-106a例如通过5根同轴电缆连接到相关的天线振子或子阵列。
在馈送端子107a出现的微波信号将沿着馈送导线107传播到中心定位的源连接端子101并传播到5个线段102-106上。为了调节下倾,可位移的介电部件220、222(其中222由虚线指示)部分地覆盖馈线102、103、105、106,其在主方向A上沿着馈线滑动。如图所示,可以为介电部件220提供通孔110a、110b,以使馈线的介电负载部分与没有介电负载的部分匹配。还示出了介电部件223。
可以另外为该设备在设备附近或末端提供固定的介电部件120、121(图1和图3中所示),以使馈线段的阻抗与连接端子匹配。如图中所示,它们可以是各种形状。固定部件还可以具有各种厚度。
如图中所示,两根馈线102、105为曲折形状的。这就具有在不增大设备的长度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波束调节范围的优点。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该设备可以被制作得相当短而且同时提供大于现有技术设备两倍的倾斜角间隔。
优选地,介电部件的介电材料具有高于非导电薄膜或层的介电常数。合适的材料为Ultem,或Lexan(其是通用电器公司的商标)。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介电材料的介电常数应当在2和6之间的间隔内(非导电薄膜或层的介电常数应当优选为相对较低,例如≤3)。此外,和非导电薄膜或层的材料一样,介电部件应当优选地具有低RF损耗,耐热,具有高热导率,具有低吸水性、以及具有低热膨胀。
图4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设备400的示例性实施例,其适合于与双极化阵列天线或两个分离的天线阵列一起使用。有关接地面的装置、馈线结构、介电部件和非导电薄膜或层的设备400的结构类似于设备200。然而,在该实施例中,两个馈线结构404、405封装在外壳中。馈线结构404、405被具有上述凸缘207、209的功能的中间凸缘406分隔。如同在图中可看出的,在这个实施例中中间凸缘406仅沿着设备的部分延伸,其原因将在下面解释。如上所述,每个馈线结构404、405被布置在两个非导电薄膜或层之间,如上所述,其长度和宽度基本上对应于上半部和下半部接地面的尺寸。因此,两个馈线结构可以被置于相同的非导电薄膜或层之间,从而薄膜或层以及馈线结构可制造成单个组件。可选地,每个馈线结构可以被置于分隔的非导电薄膜或层之间,每个覆盖设备的宽度的一半。在后者情况下,薄膜和馈线结构可以被组装为单个单元,该单元可以在如同图4a中描述的实施例中一样在图1-3中描述的实施例上同等地使用,从而提供了制造优势。
介电部件407-410(以及相应地,根据设备200,在馈线结构的相反一侧,相应的介电部件(未示出))如同上文的描述来使用,即介电部件408、409被用于影响馈线中的信号相位。布置图4a中的两个馈线结构(以及介电部件)以便馈线结构404(以及介电部件407-408)是馈线结构405(以及介电部件409-410)的镜像。这就致使两个可移动的介电部件408和409成镜像,并且被相互朝向的放置。由于中间凸缘仅沿着设备400的部分延伸的事实,如图中所示,这个解决方案允许可移动的介电部件408、409形成为一个整体单元,其中当其移动时,同时影响沿着馈线结构404、405的各自的线段传送的信号分量的相位。因此,介电部件408-409(以及相应的(未示出),馈线结构的相反侧上的介电部件)的同步移动允许双极化天线振子或不同组的天线振子的均等控制。例如,可以通过一根杆以类似于图1和3所示的实施例的方式来操作介电部件408-409。
然而在图4a所示的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对介电部件的移动的可选示例性解决方案。由介电部件408、409组成的单元被提供以一个凹槽411,其中一条边412构成齿条,以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和公知的方式,与凹槽内装配的有齿小齿轮413啮合。图4b中更详细地示出这种解决方案,其中更详细地示出了小齿轮413。如同可以在图中看出的,介电部件408、409的边缘412与有齿小齿轮413啮合,使得当小齿轮413转动时,该运动被转换成介电部件408、409的线性运动。例如,小齿轮413的顺时针转动致使介电部件408、409在箭头D方向上移动。因此,介电部件408、409(以及均匀有齿的,馈线结构的相反侧上的对应的介电部件)可以以完全同步的简单方式同时移动。此外,到介电部件的直接连接降低了传动摆动(transmissionplay)。
如同在图4b中可以看出的,小齿轮413的轴414延伸穿过外壳(接地面)415中的孔416,以便可从外壳415的外部啮合。例如,轴414可以直接与步进电机的轴相连接,或者可选地,经由一个蜗轮与步进电机连接。特别地,蜗轮解决方案(或用于该问题的任何有齿齿轮或有角的齿轮解决方案)具有这样的优势,即步进电机的尺寸可以被做得非常小,至少是如果选择了适当的齿轮比,因为其仅仅需要提供移动介电部件408-409(以及上述对应的部件)足够的扭矩。与现有技术相比,这是一个显著的优点,因为给步进电机提供了充足的电源而相关的控制电子器件可以复杂化。在现有技术中,比如杆和其它连接的相当大的组件必须被移动,其又需要相当大的功耗。步进电机及其相关的控制电子器件可以被有利地安装在天线罩之内。
在可选实施例中,中间凸缘406可以始终沿着设备延伸,因此馈线结构被定位在“分隔的隔间”中。在这个解决方案中,相互面向的介电部件408、409的边缘可以具体化为齿条,每个用于与有齿小齿轮啮合。可以在中间凸缘中的凹进处提供有齿小齿轮并相互连接,使得当一个小齿轮转动时,另外的跟着转动,然而使每个小齿轮仅接触一个介电部件的齿条。因此小齿轮应当相对于延伸穿过中间凸缘的中心轴稍微偏移。互连确保了小齿轮的同步运动,从而介电部件也同步运动。如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介电部件将以在相同的方向上同时移动。由于小齿轮是互连的,仅有一个小齿轮的轴需要从外壳的外部啮合,并且该设备可以如上所述操作。
当然,还可能在根据图1-3的设备中同时使用上述的两个解决方案。例如,有齿小齿轮可以被置于例如设备200最靠右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的介电部件220、222的最靠右侧将如上所述被做成齿条。
图4a公开了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其确保了一组波束倾斜等于预定的波束倾斜。为可移动的介电部件408、409提供了包括具有例如1/100°的分辨率的粒度的读数刻度420。光学读取设备(未示出)安装在外壳的外部,直接在读数刻度420之上并穿过外壳中的一个或多个开口扫描读数刻度420。这就具有可以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一样必须检测介电部件移动的终点位置并随后插入期望的倾角,但能获得可移动介电部件的精确位置。因此可以确保以正确的方式执行从例如远端位置发送到步进电机控制电子器件的控制信号,而且包括例如SETTILT=22°的命令。
作为对用于获得可移动介电部件的绝对位置的光学读数的可选方法,可以为可移动介电部件提供线性电位计,由此可以通过测量电位计的电阻来获得可移动介电部件的精确位置。
作为对光学读数的另一个可选方法,可以通过检测电容或电感来执行读数。例如,可以使用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LVDT)。可以从RDP电子设备公司获得这种装置,并且将在下面参考图5描述其工作原理。三个线圈501、502、503缠绕在线圈架或线轴上。线圈501构成主线圈并且通常在0.5至1 0V rms以1到30kHz范围的交流电激励。线圈502、503构成了次级线圈,并且以相反方向缠绕以便当铁氧体磁芯处于中线位置时,一个均衡的电压被感应到每个线圈中,而且两个次级线圈的输出消除了彼此的输出。通过利用磁性材料可移动部件504作为铁氧体磁芯,其在本发明组成的部分中,在可移动的介电部件之上提供或者与可移动的介电部件相连,可移动部件504的移动感应电流到线圈502、503中。由于可移动部件移动至图中的左边(或右边),线圈502(当移动至右边时为503)中的感应电压增大,而线圈503(502)中的感应电压减小。当可移动部件从中心(电零点位置)转移时,换能器的输出幅度(即,线圈502、503中的感应电压的总和)线性地上升。因此,可以通过读取输出电压总是能够获得移动介电子部件的精确位置。如果可移动的介电部件可以从中心位置在两个方向移动,则必须考虑输出信号的相位以便了解移动的方向。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控制实际波束倾斜的的上述方式也可以被适用于所有描述的实施例。
图4a还公开了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特征。已知的移相器共有的一个问题是连接到设备的相应的电缆被焊接到馈线端子和外壳。将导线焊接至馈线端子不构成问题。然而,焊接导线护层到外壳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例如为了控制互调制,即,实际上不可能在适当的点执行这种焊接。因此,当设备故障时,除了更换设备及焊接在其上的电缆之外,没有可供选择的办法。然而,根据本发明,在制造过程中以受控的方式,将要连接到设备的电缆的导线护层被焊接到电缆终端套管600,图6更为详细地示出,并且当组装设备时,利用上半部和下半部的接地面的螺纹套管接头将电缆终端套管可释放地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并且只有其连接没有接地连接那么紧要的中心导体需要焊接到该设备。为了在不焊接的情况下提供令人满意的具有受控互调制的接地连接,可以为电缆终端套管和/或接地面提供一个绝缘层,例如通过阳极氧化,以确保获得接地的全电容耦合。因此,设备可以被拆卸和组装以及部分被替换同时无需在适当的点执行精确的焊接而保持设备的性能。作为对上文公开的与接地的电容耦合的替代方案,也可以使用电导耦合。在这种解决方案中,可以针对每根电缆使用单独的电缆终端套管,并且电缆终端套管可以加工成具有外螺纹并且拧入设备外壳中对应的螺纹。当然,电缆终端套管解决方案也可应用于图1-3中的设备。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对上述各实施进行许多其它实现、修正、变化和/或添加,而且将理解的是本发明包括落入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这样的实现、修正、变化和/或添加。
例如,中心源连接端子可以自身用作馈送连接端子,用于直接连接到天线振子。
图中的比例仅仅是示意性目的,而且将理解的是在现实中介电部件的厚度可以相当薄,并且因此设备的总厚度也会更薄。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该设备包括5根馈线段。然而,可以理解的是该设备可以包括多于或少于5根的馈线段,例如4根或2根。

Claims (28)

1.一种用于调节从天线振子的固定阵列辐射的波束的波束方向的设备(200;400),其中至少两个天线振子馈送点经由平面馈线结构与公共信号源耦合,所述平面馈线结构具有将与所述源相连的源连接端子,以及将与所述天线振子馈送点连接的至少两个馈送连接端子,所述馈线结构沿着与所述馈线结构的二侧上的固定接地面相距一定距离并且与之平行的主方向延长,
其中可移动介电部件位于所述馈线结构与至少一个接地面之间,以便改变在所述源连接端子和各自的馈送连接端子之间传送的信号分量的信号相位,所述介电部件可在所述主方向上移动,以实现所述信号分量的受控相移,以便调节所述波束方向,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馈线结构与每个接地面之间设置非导电薄膜或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可移动介电部件(200,222)被设置在所述馈线结构和每个接地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导电薄膜或层分别被设置在所述馈线结构和所述介电部件(200,22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线结构由相对较薄的导电薄膜或层构成,和/或所述非导电薄膜或层相对较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线结构通过胶合或接合,被丝网印刷到非导电薄膜或层上,或者附着到所述非导电薄膜或层上。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线结构被蚀刻到印刷电路板(PCB)上,所述PCB构成非导电薄膜或层。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为所述设备(200;400)配置从所述源连接端子延伸到所述馈送连接端子的至少4根线段,其中
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中的至少一个通常以沿所述主方向的第一方向延伸,
第三和第四线段中的至少一个通常以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延伸,其中
所述介电部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段以及所述第三和第四线段的至少一部分的附近,并且具有有效介电值,以及
所述介电部件在两个终点位置之间是线性可位移的,同时保持所述部件接近各自的相反延伸的线段对。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两个馈线结构(404,40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馈线结构(404,405)被置于相同的非导电薄膜或层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线结构和所述非导电薄膜或层构成一个集成单元,其中所述馈线结构被嵌入在所述非导电薄膜或层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导电层的尺寸基本上对应于所述接地面的尺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
一个或两个非导电层的至少一部分被剪断或切除,以确保可以在接地面和/或馈线连接端子之间建立至少一个界限分明的接触表面。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馈线是曲折形状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接地面的内表面可以被阳极氧化或者被提供以非导电层,以便提供额外的隔离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导电薄膜或层还具有至少一个下面的特征:
防水、
耐热、
低RF损耗、
比介电部件的介电常数更低的介电常数、
低热膨胀、
高热导率、以及
低吸水性。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导电薄膜或层的厚度在0.01mm到1mm的间隔。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导电薄膜或层由包含以下材料的组中的材料构成:
Teflon,塑料,Ultem,Lexan,或任何适用于RF应用的其他低ε材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导电薄膜或层是灵活的。
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移动介电部件(408,409)被提供以用于与小齿轮(413)啮合的装置,使得所述小齿轮(413)的转动引起所述可移动介电部件的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齿轮(413)的轴延伸穿过接地面,以便可从所述设备(200,400)的外部啮合。
2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
其被提供以用于检测所述可移动介电部件的绝对位置,以便得到一组波束倾斜的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可移动介电部件被提供读数刻度(420),而且在所述设备(200;400)的外部安装光学读取设备,以穿过所述设备(200;400)中的一个或多个开口扫描所述读数刻度(420)。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可移动介电部件被提供线性电位计,以便允许通过测量所述电位计的电阻来获得所述可移动介电部件的精确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设备(200;400),其特征在于,
其被设置成接收附着在包括导线和护层的电缆上的电缆终端套管,以便通过电容耦合或导电螺纹套管接头,允许所述电缆的护层经由所述电缆终端套管连接到所述接地面。
25.一种用于调节天线阵列,特别是构成移动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基站部分的天线阵列的波束方向的天线控制系统,所述天线包括多个天线振子和用于改变馈给所述天线振子的至少一个信号的相位的相移装置,
其中调节所述信号的相位是通过驱动操作部件来实现的,并且所述操作部件的驱动是通过操作一个操作部件驱动装置来实现的,
其特征在于,所述相移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4中的任何一项的设备(200;400)。
26.根据权利要求25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驱动装置由具有相关的控制电子器件的电动机组成。
27.根据权利要求26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与小齿轮(413)的轴相连,所述小齿轮(413)从所述设备(200;400)的外部啮合,其中为所述可移动介电部件提供用于与所述小齿轮(413)啮合的装置,以便通过所述电动机转动所述小齿轮,引起所述可移动介电部件移动。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子器件包括:
用于接收从远程控制单元传送的命令信号的输入装置,
用于将预定用于天线单元的所述命令信号转换成用于所述电动机的相应控制信号的装置,以及
用于基于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动机以位移所述操作部件,以便对每个天线振子处的所述信号的相位作相应的调节,由此远程控制主波瓣的总体角方向的装置。
CN2006800194551A 2005-05-31 2006-05-31 波束调节设备 Active CN1011897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8554505P 2005-05-31 2005-05-31
SE0501235A SE528903C8 (sv) 2005-05-31 2005-05-31 Anordning för loboinställning
US60/685,545 2005-05-31
SE0501235-6 2005-05-31
SE05012356 2005-05-31
PCT/SE2006/000641 WO2006130084A1 (en) 2005-05-31 2006-05-31 Beam adjusting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9759A true CN101189759A (zh) 2008-05-28
CN101189759B CN101189759B (zh) 2012-11-07

Family

ID=3759638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94551A Active CN101189759B (zh) 2005-05-31 2006-05-31 波束调节设备
CN20068001945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9760B (zh) 2005-05-31 2006-05-31 波束调节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945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9760B (zh) 2005-05-31 2006-05-31 波束调节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2) CN101189759B (zh)
AT (1) ATE522008T1 (zh)
SE (1) SE528903C8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0979A (zh) * 2015-08-25 2015-11-18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内置传动杆的移相器
CN105261835A (zh) * 2014-11-11 2016-01-20 李梓萌 一种阵列天线可调移相装置和天线
EP3223368A4 (en) * 2014-11-11 2018-08-22 Li, Zi-meng Baffle board for base station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array structur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83666A (zh) 2018-07-31 2020-02-11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相器及电调天线
CN112421217B (zh) * 2020-11-19 2022-07-1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1-比特数字编码超材料天线单元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61835A (zh) * 2014-11-11 2016-01-20 李梓萌 一种阵列天线可调移相装置和天线
CN105261835B (zh) * 2014-11-11 2018-06-12 李梓萌 一种阵列天线可调移相装置和天线
EP3223368A4 (en) * 2014-11-11 2018-08-22 Li, Zi-meng Baffle board for base station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array structure
CN105070979A (zh) * 2015-08-25 2015-11-18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内置传动杆的移相器
CN105070979B (zh) * 2015-08-25 2018-01-23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内置传动杆的移相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9759B (zh) 2012-11-07
SE0501235L (sv) 2006-12-01
CN101189760A (zh) 2008-05-28
SE528903C8 (sv) 2007-05-15
ATE522008T1 (de) 2011-09-15
CN101189760B (zh) 2012-07-04
SE528903C2 (sv) 2007-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99737B2 (en) Beam adjusting device
US7026993B2 (en) Planar antenna and array antenna
KR100638726B1 (ko)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자 장치
EP0923153B1 (en) Chip-antenna
US4924237A (en) Antenna and its electronic circuit combination
CN101189759B (zh) 波束调节设备
CN101057367B (zh) 天线控制系统
CN100514748C (zh) 天线模块和具有该天线模块的电子设备
WO2013027824A1 (ja) アンテナ及び電子装置
CN101055940B (zh) 天线器件以及使用该器件的多频段型无线通信设备
US8810341B2 (en) Magnetically actuated micro-electro-mechanical capacitor switches in laminate
JP4705976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US20100026596A1 (en) Antenna device
US6504508B2 (en) Printed circuit variable impedance transmission line antenna
JP2006310927A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00511837C (zh) 天线装置和使用其的无线通信装置
JP2007037010A (ja) 高周波回路モジュール
WO2001001517A1 (fr) Antenne reseau a commande de phase
JP2017152793A (ja) 移相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アンテナ装置
JPH09232850A (ja) 移動無線用アンテナ
JP4415295B2 (ja) 表面実装型アンテナ
JP5053659B2 (ja) パッチアンテナ
JP7425554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365334B2 (ja) 平面アンテナ、無線モジュール及び無線システム
CN103262341A (zh) 低阻抗槽馈入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28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INTEL Corp.

Address before: Luxemburg Luxemburg

Patentee before: POWERWAVE TECHNOLOGIES, Inc.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28

Address after: Luxemburg Luxemburg

Patentee after: POWERWAVE TECHNOLOGIES, Inc.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wave holding LLC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28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wave holding LLC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OWERWAVE TECHNOLOGIES, Inc.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28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OWERWAVE TECHNOLOGIES, Inc.

Address before: The country of Sweden

Patentee before: POWERWAVE TECHNOLOGIES SWEDEN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