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1437B - 摩托车用离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用离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71437B
CN101171437B CN2006800153320A CN200680015332A CN101171437B CN 101171437 B CN101171437 B CN 101171437B CN 2006800153320 A CN2006800153320 A CN 2006800153320A CN 200680015332 A CN200680015332 A CN 200680015332A CN 101171437 B CN101171437 B CN 1011714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clutch
solid
parts
rele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153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71437A (zh
Inventor
今西义夫
寺林均
阿部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xed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xed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363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31299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363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31299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363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9287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394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9288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Exedy Corp filed Critical Exedy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0901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6120944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171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14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714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14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离合装置,包括离合器壳(1)、输出侧旋转体(2)、离合器部(3)、压板(4)、膜片弹簧(5)、释放部件(6)以及限制机构(7)。离合器壳(1)与输入侧部件连结,输出侧旋转体(2)与输出侧部件连结。离合器部(3)具有多块离合板,压板(4)与离合板相互推压。膜片弹簧(5)推压压板(4),释放部件(6)将释放操作力传递给膜片弹簧(5)。限制机构(7)进行释放部件(6)的对中并禁止释放部件(6)相对于膜片弹簧(5)的相对旋转。

Description

摩托车用离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装置,尤其涉及将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传递给输出侧部件并通过释放机构的动作来遮断动力传递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自动两轮车和小车等摩托车中为了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变速器或遮断该动力而使用了多板离合装置。这种多板离合装置包括:与发动机的曲轴侧连结的离合器壳;与变速器侧连结的输出侧旋转体;用于在它们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遮断的离合器部;以及用于推压离合器部的压板。离合器部交替地配置有与离合器壳卡合的第一离合板以及与输出侧旋转体卡合的第二离合板。
另外,通过隔着压板用弹簧等推压部件使这些离合板压接,使曲轴的旋转传递给变速器侧。在断开离合器(遮断旋转的传递)的场合,释放机构通过操作者握持离合器操纵杆而动作,利用该释放机构使推压部件对离合板的推压解除,将第一及第二离合板之间的动力传递遮断。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22159号公报
发明的公开
在如上所述的离合装置中,推压部件的推压力(推压负载)和离合器部的容量(离合板的块数和尺寸)确定了动力传递容量。因此,若想要在小空间内确保期望的动力传递容量,就需要提高推压负载。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中,为了遮断离合器部的连接,需要利用释放机构施加与推压负载相等的释放负载。由于该释放负载由握持离合器操纵杆的力即操作力来确定,因此若提高推压负载,则离合器操纵杆的操作力会相应地变大,操作性变差。因此,无法将推压负载提得太高。
因此,本案申请人已申请了利用杠杆机构增大操作力使其作用在推压部上、可以用相比于以往离合装置中的操作力减小杠杆比的量的操作力来进行离合器断开操作的离合装置(日本专利申请2004-367292)。
在该离合装置中利用膜片弹簧通过压板来压接离合板。此外,用释放部件来保持分离轴承,利用该释放部件来推压膜片弹簧的内周部,使膜片弹簧的推压力解除。
因此,为了在长时间内不损害操作性,需要使释放部件顺畅地动作并抑制释放部件的磨损。
此外,还需要限制膜片弹簧与支撑该膜片弹簧的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抑制各部件的支撑部分的磨损。再者,还需要抑制由膜片弹簧与其它部件的接触而引起的磁滞转矩的变动。
在所述离合装置中,在离合器连接的状态(离合器接合的状态)下,释放部件与膜片弹簧之间存在少许间隙,释放部件处于可沿轴向移动的状态。因此,存在如下问题:释放部件会因发动机振动等而振动,离合器的操作性、具体而言即离合器的断开量产生偏差,离合器的断开性能变差。而且,由于释放部件不与其它的构成零件连结等,因此在搬运这种离合装置时,释放部件可能会脱落。
在这种结构的场合,若膜片弹簧的径向位置偏移,则弹簧特性就不稳定,释放特性也不稳定。
在所述离合装置中,具有通过推入释放部件而使离合器断开(动力遮断状态)的推入型释放方式和相反地通过拉引释放部件而使离合器断开的拉回型释放方式。在拉回型的装置中,利用离合器壳来支撑膜片弹簧的外周,用膜片弹簧的中间部来推压离合器部,并用释放部件对内周部进行拉引操作。
在这种结构的装置中,伴随释放操作而在离合器壳上作用有轴向的推力。但是,由于离合器壳在轴向上并未被固定,是可移动的结构,因此离合器壳及安装在其中的输入齿轮等会因释放操作力而受到推力。这样,会使设在这些部件与同其相邻的部件之间的推板等受到负载,此外,由于两者有时相对旋转,因此导致磨损加快。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用杠杆机构进行离合操作的装置中使保持分离轴承的部件顺畅地动作并抑制其磨损。
本发明的另一课题在于,在用杠杆机构进行离合操作的装置中限制推压部件与支撑其的部件的相对旋转来抑制推压部件和支撑其的部件的磨损,并抑制由推压部件与支撑其的部件的接触而引起的磁滞转矩的变动。
本发明的又一课题在于,在用杠杆机构进行离合操作的装置中抑制释放部件的振动来抑制离合器断开量的偏差。
本发明的再一课题在于,在用杠杆机构进行离合操作的装置中防止释放部件在搬运装置时脱落。
本发明的再一课题在于,在用杠杆机构进行离合操作的装置中使膜片弹簧等推压部件的径向位置稳定来使弹簧特性、即离合器推压力及离合器解除力(释放操作力)稳定。
本发明的再一课题在于,在用杠杆机构进行离合操作的、尤其是拉回型的离合装置中抑制各部因释放操作力而磨损。
技术方案1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是将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传递给输出侧部件并通过释放机构的动作来遮断动力传递的装置,包括离合器壳、旋转体、离合器部、压板、推压部件、释放部件以及限制机构。离合器壳与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一方连结。旋转体设置在离合器壳的内周部,与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另一方连结。离合器部具有用于在离合器壳与旋转体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遮断的一块以上的板部件。压板是用于对离合器部的一块以上的板部件进行推压的部件。推压部件具有推压压板的推压部以及用于以规定杠杆比增大释放机构的动作力来解除推压部的推压力的杠杆部。释放部件保持释放机构并将释放机构的动作力传递给杠杆部。限制机构进行释放部件的对中并禁止释放部件相对于推压部件的相对旋转。
在该离合装置中,推压部件的推压力通过压板作用在离合器部上,离合器部接合(动力传递状态)。在此状态下,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例如被输入给离合器壳,再通过离合器部传递给旋转体,从而输出给输出侧部件。相反,当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被输入给旋转体后,该动力通过离合器部传递给离合器壳,从而输出给输出侧部件。在断开离合器(动力遮断状态)的场合,当利用释放机构来操作推压部件的杠杆部时,该操作力在以规定杠杆比被增大后作用在推压部上,使推压部对压板的推压力解除。
在此,由于杠杆机构的操作力以杠杆部的杠杆比被增大后作用在推压部上,因此与以往的离合装置中的操作力相比,可以用相应减少了杠杆比的量的操作力来进行离合器断开操作。此外,由于保持释放机构的部件被限制机构对中,且相对于推压部件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因此可顺畅地进行释放操作并可抑制保持部件的磨损。
技术方案2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装置中,推压部件是在外周部具有推压部并在内周部具有杠杆部的膜片弹簧。此时,推压部件的结构简单。
技术方案3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装置中,旋转体在外周部具有与压板对置的摩擦部,离合器部具有与离合器壳卡合的第一离合板以及与旋转体卡合的第二离合板,第一及第二离合板被夹持在旋转体的摩擦部与压板之间。
在此,构成离合器部的第一及第二离合板被夹持在旋转体的摩擦部与压板之间,动力经由离合器壳、第一离合板、第二离合板、旋转体的路径进行传递。
技术方案4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2的装置中,膜片弹簧的推压部的外周部推压压板,推压部的内周部被旋转体的外周部支撑,且杠杆部的内周部利用释放机构而向压板侧移动。
在此,通过利用释放机构来操作膜片弹簧的杠杆部内周部,推压部的外周部向离开压板的方向移动,使推压部对压板的推压力解除。
在此,由于膜片弹簧的推压部的内周部被旋转体的外周部支撑,因此用于支撑膜片弹簧的结构变得简单,轴向尺寸也变短。在一般的汽车用的离合装置中,在通过将膜片弹簧的内周端部操作至发动机侧来使离合器断开的类型中膜片弹簧的推压部的内周部是被离合器盖支撑的。在这种离合器盖构成的支撑结构中,膜片弹簧的推压部的内周部被从离合器盖的外周部向内周侧延伸的部分支撑,形成从外周侧将膜片弹簧的外侧覆盖的形态。这种结构中,为了支撑膜片弹簧,在轴向上需要较长的空间。但是,在本技术方案的发明中,如上所述,由于利用旋转体的外周部对膜片弹簧进行支撑,因此可以用较短的轴向空间进行支撑。
技术方案5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装置中,释放部件是在外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爪的环状部件,旋转体以不能相对旋转的形态与推压部件连结,具有旋转体本体以及固定在旋转体本体上、与旋转体本体一起支撑推压部件的支撑板,支撑板在内周部具有与释放部件的多个爪分别卡合的多个卡合用缺口。另外,限制机构由多个爪和多个卡合用缺口构成。
在此,释放部件的多个爪与支撑板的卡合用缺口卡合而被对中。此外,由于支撑板与推压部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形态固定,因此释放部件与推压部件的相对旋转被禁止。
技术方案6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装置中,释放部件是在外周侧面上具有沿轴向突出的多个突起的环状部件,推压部件具有与释放部件的多个突起分别卡合的多个狭缝,旋转体以不能相对旋转的形态与推压部件连结,并具有旋转体本体以及固定在旋转体本体上、与旋转体本体一起支撑推压部件的环状的支撑板。另外,限制机构由释放部件的外周面、与释放部件的外周面抵接的支撑板的内周面、多个突起以及多个狭缝构成。
在此,通过释放部件的外周面与支撑板的内周面抵接而使释放部件对中,并通过释放部件的多个突起与推压部件的卡合用缺口卡合来禁止释放部件相对推压部件旋转。
技术方案7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装置中,释放部件是在外周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多个凹部的环状部件,旋转体以不能相对旋转的形态与推压部件连结,具有与释放部件的多个凹部分别卡合的多个爪,限制机构由多个凹部和多个爪构成。
在此,通过旋转体的爪与释放部件的多个凹部卡合来使释放部件对中。另外,由于旋转体与推压部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形态固定,因此释放部件与推压部件的相对旋转被禁止。
技术方案8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是将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传递给输出侧部件并通过释放机构的动作来遮断动力传递的装置,包括离合器壳、旋转体、离合器部、压板、推压部件以及止转机构。离合器壳与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一方连结。旋转体设置在离合器壳的内周部,与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另一方连结。离合器部具有用于在离合器壳与旋转体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遮断的一块以上的板部件。压板是用于对离合器部的板部件进行推压的部件。推压部件具有被旋转体支撑、对压板进行推压的推压部以及用于以规定杠杆比增大释放机构的动作力来解除推压部的推压力的杠杆部。止转机构禁止推压部件相对于旋转体的相对旋转。
在该离合装置中,推压部件的推压力通过压板作用在离合器部上,离合器部接合(动力传递状态)。在此状态下,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例如被输入给离合器壳,再通过离合器部传递给旋转体,从而输出给输出侧部件。相反,当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被输入给旋转体后,该动力通过离合器部传递给离合器壳,从而输出给输出侧部件。在断开离合器(动力遮断状态)的场合,当利用释放机构来操作推压部件的杠杆部时,该操作力在以规定杠杆比被增大后作用在推压部上,使推压部对压板的推压力解除。
在此,由于杠杆机构的操作力在以杠杆部的杠杆比被增大后作用在推压部上,因此与以往的离合装置中的操作力相比,可以用相应减少了杠杆比的量的操作力进行离合器断开操作。此外,由于推压部件相对于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因此可抑制推压部件及旋转体的磨损,并可抑制由推压部件与旋转体的接触而引起的磁滞转矩的变动。
技术方案9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8的装置中,推压部件在外周部具有爪,压板以不能相对旋转的形态与旋转体卡合,并具有与推压部件的爪卡合的狭缝。另外,止转机构由推压部件的爪和压板的狭缝构成。
在此,通过使推压部件的外周部形成的爪与压板卡合,推压部件与压板的相对旋转被禁止。而且,由于压板与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因此推压部件与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因此,即使推压部件与旋转体接触,也可抑制两者的磨损,尤其是可抑制旋转体的磨损。另外,即使推压部件因释放机构的动作而沿轴向移动,也可防止与旋转体等接触,可抑制推压部件与其它部件接触,可使磁滞转矩变得稳定。
技术方案10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9的装置中,爪在推压部件的外周部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态设置,压板具有沿轴向突出、支撑推压部件的外周的突出部,狭缝形成在突出部。
在此,由于推压部件的外周被压板的突出部支撑而对中,因此用于将推压部件对中的结构变得简单。
技术方案11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10的装置中,压板的突出部形成为环状。此时,推压部件的对中精度提高。
技术方案12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是将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传递给输出侧部件并通过释放机构的动作来遮断动力传递的装置,包括离合器壳、旋转体、离合器部、压板、推压部件、释放部件以及振动抑制机构。离合器壳与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一方连结。旋转体设置在离合器壳的内周部,与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另一方连结。离合器部具有用于在离合器壳与旋转体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遮断的一块以上的板部件。压板是用于对离合器部的板部件进行推压的部件。推压部件具有被旋转体支撑、对压板进行推压的推压部以及用于以规定杠杆比增大释放机构的动作力来解除推压部的推压力的杠杆部。释放部件是用于保持释放机构并将释放机构的动作力传递给杠杆部的部件。振动抑制机构是用于抑制释放部件的振动的机构。
在该离合装置中,推压部件的推压力通过压板作用在离合器部上,离合器部接合(动力传递状态)。在此状态下,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例如被输入给离合器壳,再通过离合器部传递给旋转体,从而输出给输出侧部件。相反,当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被输入给旋转体后,该动力通过离合器部传递给离合器壳,从而输出给输出侧部件。在断开离合器(动力遮断状态)的场合,当利用释放机构使推压部件的杠杆部动作时,该操作力在以规定杠杆比被增大后作用在推压部上,使推压部对压板的推压力解除。
在此,由于释放机构的操作力在以杠杆部的杠杆比被增大后作用在推压部上,因此与以往的离合装置中的操作力相比,可以用相应减少了杠杆比的量的操作力进行离合器断开操作。此外,由于释放部件的振动被抑制,因此可防止释放部件沿轴向移动,离合器断开量稳定,离合器的断开性能好。
技术方案13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12的装置中,振动抑制机构是在与推压部件之间夹着释放部件进行保持的夹子。
在此,释放部件被夹子夹在其与推压部件之间,可抑制释放部件的振动。
技术方案14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13的装置中,旋转体具有旋转体本体以及固定在旋转体本体上并在与旋转体本体之间支撑推压部件的支撑板。夹子具有安装在支撑板上的安装部以及从安装部延伸、将释放部件的侧面压接在推压部件侧的可弹性变形的压接部
在此,夹子被安装在支撑板上。另外,利用该夹子上形成的压接部的弹力将释放部件压接在推压部件侧。因此,可抑制释放部件的振动。
技术方案15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14的装置中,夹子的安装部形成为环状,夹子的压接部从环状的安装部向内周侧延伸,压接释放部件的侧面。
技术方案16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是将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传递给输出侧部件并通过释放机构的动作来遮断动力传递的装置,包括离合器壳、旋转体、离合器部、压板、推压部件以及推压部件支撑部。离合器壳与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一方连结。旋转体设置在离合器壳的内周部,与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另一方连结。离合器部具有用于在离合器壳与旋转体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遮断的一块以上的板部件。压板是用于对离合器部的板部件进行推压的部件。推压部件具有对压板进行推压的推压部以及用于以规定杠杆比增大释放机构的动作力来解除推压部的推压力的杠杆部。推压部件支撑部在径向上支撑推压部件并进行径向的定位。
在该离合装置中,推压部件的推压力通过压板作用在离合器部上,离合器部接合(动力传递状态)。在此状态下,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例如被输入给离合器壳,再通过离合器部传递给旋转体,从而输出给输出侧部件。相反,在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被输入给旋转体的场合,该动力通过离合器部传递给离合器壳,从而输出给输出侧部件。在断开离合器(动力遮断状态)的场合,当利用释放机构使推压部件的杠杆部动作时,该操作力在以规定杠杆比被增大后作用在推压部上,使推压部对压板的推压力解除。
在此,由于释放机构的操作力在以杠杆部的杠杆比被增大后作用在推压部上,因此与以往的离合装置中的操作力相比,可以仅用与杠杆比相应的较少的操作力进行离合器断开操作。此外,由于推压部件在径向上被推压部件支撑部支撑并被定位,因此推压部件的动作稳定。例如在作为推压部件而使用膜片弹簧的场合,膜片弹簧的动作支点的位置稳定,弹簧特性稳定。
技术方案17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16的装置中,推压部件支撑部是在压板的外周部在配置有推压部件的一侧沿轴向突出、对推压部件外周的多个部位进行支撑的轴向突出部。
在此,在压板的外周部设置有轴向突出部,利用其来支撑推压部件。因此,可在不另外设置特殊部件等的情况下进行推压部件的径向的支撑及定位。
技术方案18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17的装置中,轴向突出部是在压板的外周部沿轴向突出设置的环状的突出部。在此,推压部件的外周被环状的突出部支撑。
技术方案19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是将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传递给输出侧部件并通过释放机构的动作来遮断动力传递的装置,包括:离合器壳、旋转体、离合器部、压板以及推压部件。离合器壳与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一方连结。旋转体设置在离合器壳的内周部,以不能沿轴向移动的形态与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另一方连结。离合器部具有用于在离合器壳与旋转体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遮断的一块以上的板部件。压板是用于对离合器部的一块以上的板部件进行推压的部件。推压部件具有对压板进行推压的推压部以及用于以规定杠杆比增大释放机构的动作力来解除推压部的推压力的杠杆部。此外,推压部的外周部被旋转体支撑,推压部的内周部推压压板,杠杆部的内周部利用释放机构向与压板相反的一侧移动。
在该离合装置中,推压部件的推压力通过压板作用在离合器部上,离合器部接合(动力传递状态)。在此状态下,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例如被输入给离合器壳,再通过离合器部传递给旋转体,从而输出给输出侧部件。相反,当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被输入给旋转体后,该动力通过离合器部传递给离合器壳,从而输出给输出侧部件。
在断开离合器(动力遮断状态)的场合,当利用释放机构对推压部件的杠杆部进行拉引操作时,该操作力在以规定杠杆比被增大后作用在推压部上,推压部向离开压板的一侧移动,使推压部对压板的推压力解除。
在此,由于释放机构的操作力在以杠杆部的杠杆比被增大后作用在推压部上,因此与以往的离合装置中的操作力相比,可以用相应减少了杠杆比的量的操作力进行离合器断开操作。即,在设定成与以往相同的离合器操作力的场合,可以减小离合器部的容量,因此可减少构成离合器部的离合板的块数,可减小轴向尺寸。
在该装置中,当对推压部件的杠杆部进行拉引操作时,该操作力作用在支撑推压部的旋转体上。但是,由于旋转体以不能沿轴向移动的形态与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另一方连结,因此释放操作力不会作用在推板等部件上,可抑制部件的磨损。
在此,由于推压部件的推压部的外周部被旋转体支撑,因此用于支撑推压部件的结构变得简单,轴向尺寸也变短。在一般的汽车用的离合装置中,在通过将作为推压部件的膜片弹簧的内周端部拉引操作至变速器侧来使离合器断开的拉式装置中膜片弹簧的推压部的外周部是被离合器盖支撑的。在这种离合器盖构成的支撑结构中,膜片弹簧的推压部的外周部被从离合器盖的外周部起从外周侧覆盖膜片弹簧的外侧的部分支撑。这种结构中,为了支撑膜片弹簧,在轴向上需要较长的空间。但是,在本技术方案的发明中,如上所述,由于利用旋转体对推压部件进行支撑,因此可以用较短的轴向空间进行支撑。
技术方案20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19的装置中,旋转体包括设有离合器部的旋转体本体以及支撑板。支撑板以与压板一起夹持推压部件的形态进行配置,被固定在旋转体本体上,对推压部件的外周部进行支撑。
技术方案21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在技术方案20的装置中,在推压部件的杠杆部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狭缝,旋转体本体具有穿过狭缝、朝着与推压的配置有压板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的凸起,支撑板被固定在凸起的轴向端面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上述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4是上述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3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6是上述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4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8是上述装置的主视图。
图9是本发明第5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10是上述装置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第6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12是上述装置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7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第8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的纵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01离合器壳
2、51、102输出侧旋转体
102a凸起
3、103离合器部
4、104压板
5、105膜片弹簧
5a、105a推压部
5b、105b杠杆部
5d、105d狭缝
6、42、52、106释放部件
6b爪
7、40、50限制机构
19、41、119支撑板
19b卡合用缺口
30分离轴承
42c突起
51a爪
52b凹部
72、74夹子
72a、74a安装部
72b、74b压接部
125、126离合板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形态]
<整体结构>
图1及图2所示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是用于将来自发动机曲轴的动力传递给变速器并通过释放机构的操作来遮断动力的装置。该离合装置通过向轴向内侧推压分离轴承来断开离合器,包括:离合器壳1;输出侧旋转体2;用于在离合器壳1与输出侧旋转体2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遮断的离合器部3;压板4;膜片弹簧5;释放部件6;以及用于进行释放部件6的对中及止转的限制机构7。
<离合器壳>
离合器壳1包括圆板状的部分10以及从该圆板部10的外周侧向轴向外侧(图1的右侧)延伸的筒状的部分11。在圆板部10上通过多个环状的橡胶部件12安装有输入齿轮13。该输入齿轮13与固定在发动机侧的曲轴上的驱动齿轮(未图示)啮合。橡胶部件12是为了吸收来自发动机的振动而设置的,此外,例如也可使用螺旋弹簧等。从图2可以看出,在筒状部11上,在内周侧的部分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多个凹部,此外,在筒状部11上沿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缺口。该缺口用于供内部的润滑油流出到外周侧。
<输出侧旋转体>
输出侧旋转体2配置在离合器壳1的内周部。该输出侧旋转体2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在外周部形成有花键15,并在内周部形成有花键孔16。内周部的花键孔16与变速器的输入轴17啮合。在该输出侧旋转体2的外周部,在轴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进一步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板状的摩擦凸缘18。在输出侧旋转体2的轴向外侧的面的外周端部沿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沿轴向突出的多个支撑用突起2a,从图2还可以看出,在内周端部沿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沿轴向突出的多个突起2b。
在该输出侧旋转体2上利用铆钉20固定有用于将膜片弹簧5支撑在该输出侧旋转体2上的支撑板19。支撑板19为环状部件,内周端部被输出侧旋转体2的突起2b支撑。在支撑板19的外周端部,环状的支撑用突起19a以与输出侧旋转体2的支撑用突起2a对置的形态向轴向内侧突出。在输入齿轮13的内周部与输出侧旋转体2的内周部之间设置有推板21。
<离合器部>
离合器部3具有两块第一离合板25和一块第二离合板26。这两块离合板25、26都形成为环状,沿轴向交替配置。在第一离合板25的外周部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卡合突起,该卡合突起与在离合器壳1的筒状部11的内周部形成的凹部啮合。在第一离合板25的两个面上贴付有摩擦片。第二离合板26在内周部形成有花键,该花键与在输出侧旋转体2的外周形成的花键15啮合。
<压板>
压板4为环状部件,比配置在最外侧的第一离合板25配置得更靠轴向外侧。在该压板4的内周部形成有向轴向内侧突出的花键孔4a,该花键孔4a与输出侧旋转体2的外周花键15啮合。在压板4的轴向外侧的面的外周部形成有沿轴向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4b,在该环状突出部4b的内周侧形成有沿轴向突出的推压用突起4c。环状突出部4b比推压用突起4c更向轴向外侧突出。
<膜片弹簧>
膜片弹簧5为环状的板部件,在外周部具有作为碟形弹簧的推压部5a,在内周部具有用于解除推压部5a的推压的杠杆部5b。在杠杆部5b的内周端部形成有向轴向外侧突出的抵接部5c。膜片弹簧5以其外周部位于压板4的环状突出部4b的内周侧的形态进行配置。膜片弹簧5的推压部5a其外周部被压板4的推压用突起4c支撑,内周部被输出侧旋转体2的支撑用突起2a和支撑板19的支撑用突起19a夹持支撑。在将这种膜片弹簧5像图1所示放置好的状态下,利用碟形弹簧的施力以规定推压力将压板4向轴向内侧推压。因此,离合器部3的第一及第二离合板25、26被夹持在输出侧旋转体2的摩擦部18与压板4之间。
膜片弹簧5的杠杆部5b由放射状排列的多个杠杆形成。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杠杆之间形成有较宽的狭缝,输出侧旋转体2的一部分向轴向外侧穿过该狭缝而与支撑板19的轴向内侧的面抵接。这样,通过输出侧旋转体2的一部分穿过膜片弹簧5的杠杆部5b的狭缝,支撑板19及输出侧旋转体2与膜片弹簧5的相对旋转被限制。
<释放部件>
释放部件6为环状的板部件,在内周部保持有分离轴承30。即,在释放部件6的内周部,在轴向外侧形成有轴承保持部6a,在该轴承保持部6a上嵌合着分离轴承30的外圈的轴向内侧的肩部。如图2所示,在释放部件6的外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爪6b。该多个爪6b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
<限制机构>
如上所述,限制机构7是用于进行释放部件6的对中及止转的机构,由在释放部件6上形成的多个爪6b和在支撑板19上形成的卡合用缺口19b构成。即,在支撑板19的内周部沿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多个卡合用缺口19b。释放部件6的多个爪6b与该卡合用缺口19b卡合。通过该爪6b与卡合用缺口19b的卡合,释放部件6被对中,且相对于支撑板19、输出侧旋转体2及膜片弹簧5的相对旋转被禁止。释放部件6的对中可以通过使爪6b的外周面与卡合用缺口19b的内周面抵接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使爪6b的外侧面与卡合用缺口19b的内侧面抵接来进行。
<动作>
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利用膜片弹簧5的推压部5a以规定推压力将压板4向轴向内侧推压,离合器部3的第一及第二离合板25、26被夹持在输出侧旋转体2的摩擦部18与压板4之间。此时为离合器接合状态,从曲轴通过输入齿轮13及橡胶部件12输入的旋转通过离合器壳1传递给第一离合板25,再从第二离合板26传递给输出侧旋转体2,从而传递给变速器的输入轴17。
另一方面,当驾驶员握持离合器操纵杆时,其操作力通过离合器操纵用纲丝等传递给分离轴承30,使分离轴承30向轴向内侧移动。该分离轴承30的移动通过释放部件6传递给膜片弹簧5的杠杆部5b,使杠杆部5b的内周部向轴向内侧移动。这样,推压部5a的外周部以膜片弹簧5的径向中间部为支点向轴向外侧移动,推压部5a从压板4的推压用突起4c离开。由此,压板4的推压力被解除,离合器部3成为断开状态。在该离合器断开状态下,来自离合器壳1的旋转不传递给输出侧旋转体2。
在此,在离合器断开的释放操作时,操作力因杠杆部5b的作用而减小。更具体而言,例如膜片弹簧5的推压部5a的推压力为P,则为了解除该推压力P而必须作用在杠杆部5b上的释放负载R应为:
R=P×(L1/L2)
L1:从推压部内周部的支撑部到推压部外周部的推压点为止的距离
L2:从推压部内周部的支撑部到杠杆部与释放部件的抵接部为止的距离
即,释放负载相应减小了杠杆比(L1/L2)的量。因此,在设定成与以往装置相同的释放负载的场合,可使推压部5a的推压负载相应增加杠杆比的量,在离合器的传递容量相同的场合,可减少离合板的块数。因此,可使离合装置变得紧凑。
在该装置中,通过释放部件6的爪6B与支撑板19的卡合用缺口19b卡合来使释放部件6对中。因此,可以用简单的结构来使释放部件6对中,可顺畅地进行释放操作。此外,由于释放部件6与膜片弹簧5的相对旋转因同样的原因而被禁止,因此可抑制膜片弹簧5与释放部件6的抵接部的磨损。再者,支撑板19穿过膜片弹簧5的杠杆部5b的缺口而被固定在输出侧旋转体2上,从而膜片弹簧5与输出侧旋转体2及支撑板19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因此可抑制各支撑用突起2a、19a与膜片弹簧5的抵接部的磨损。
在此,由于膜片弹簧5在径向上被压板4的环状突出部4b支撑并定位,因此膜片弹簧5的动作支点始终处于相同位置。因此,膜片弹簧5的弹簧特性稳定,离合器推压力及解除力稳定。
<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
(a)在第1实施形态中,支撑膜片弹簧5的压板4的突出部4b设置在整个圆周上,但也可沿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设置多个突出部,利用它们来支撑膜片弹簧5的外周的多个部位,从而进行径向定位。
(b)在第1实施形态中利用在压板4的外周形成的突出部4b来支撑膜片弹簧5的外周面,但也可利用其它部件来支撑膜片弹簧。
此外,在该实施形态中,需要在径向的中间支撑膜片弹簧5即推压部5a的内周部,但由于利用输出侧旋转体2的外周部从内周侧支撑了该部分,因此与以往的汽车用离合装置的由离合器盖构成的支撑构造相比,可简单且以较小的空间进行支撑。
[第2实施形态]
图3及图4表示的是第2实施形态。与第1实施形态相比,该实施形态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构成限制机构的部件,其它结构相同,因此下面仅对与第1实施形态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限制机构40由膜片弹簧5、支撑板41以及释放部件42构成。
膜片弹簧5与第1实施形态结构相同,在外周部具有推压部5a,在内周部具有杠杆部5b。此外,在杠杆部5b的内周端部形成有向轴向外侧突出的抵接部5c。
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支撑板41被铆钉20固定在输出侧旋转体2上。该支撑板41为环状部件,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内周端部被输出侧旋转体2的突起2b支撑。在支撑板41的外周端部,环状的支撑用突起41a以与输出侧旋转体2的支撑用突起2a对置的形态向轴向内侧突出。另外,从图4可以看出,与第1实施形态不同的部分在于,该第2实施形态的支撑板41在内周部没有卡合用缺口。
释放部件42为环状的板部件,在内周部保持着分离轴承30。即,在释放部件42的内周部,在轴向外侧形成有轴承保持部42a,在该轴承保持部42a上嵌合着分离轴承30的外圈的轴向内侧的肩部。从图4可以看出,释放部件42的外周形成为大致六边形,在与其六个部位的顶点相当的部分分别形成有抵接面42b。该抵接面42b与支撑板41的内周面抵接。在释放部件42的轴向内侧的侧面上通过锤压凸出加工形成有沿轴向突出的多个突起42c。该突起42c形成为与膜片弹簧5的狭缝5d(参照图4)相同的宽度。
如上所述,释放部件42的六个部位的外周抵接面42b与支撑板41的内周面抵接,从而使释放部件42对中。另外,释放部件42的突起42c与膜片弹簧5的狭缝5d卡合,从而释放部件42相对于膜片弹簧5的相对旋转被禁止。这样,由释放部件42的外周抵接面42b、支撑板41的内周面、释放部件42的多个突起42c以及膜片弹簧5的狭缝5d来构成用于进行释放部件42的对中和止转的限制机构40。
[第3实施形态]
图5及图6表示的是第3实施形态。与第1实施形态相比,该实施形态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构成限制机构的部件,其它结构相同,因此下面仅对与第1实施形态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限制机构50由输出侧旋转体51和释放部件52构成。输出侧旋转体51与第1实施形态的输出侧旋转体2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位于支撑板19的内周侧的部分。即,输出侧旋转体51在外周部形成有花键15,并在内周部形成有花键孔16,内周部的花键孔16与变速器的输入轴17啮合。在输出侧旋转体51的外周部,在轴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板状的摩擦凸缘18,在轴向外侧的面的外周端部形成有多个支撑用突起2a。另外,在该输出侧旋转体51上利用铆钉20固定有支撑板19,在支撑板19的内周侧,输出侧旋转体51的一部分向轴向外侧突出,形成爪51a。如图6所示,该多个爪51a沿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形成。
另一方面,释放部件52为环状的板部件,在内周部保持着分离轴承30。即,在释放部件52的内周部,在轴向外侧形成有轴承保持部52a,在该轴承保持部52a上嵌合着分离轴承30的外圈的轴向内侧的肩部。从图6可以看出,在释放部件52的外周部沿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多个凹部52b。在该凹部52b中嵌合着输出侧旋转体51的爪51a。
如上所述,输出侧旋转体51的多个爪51a与释放部件52的凹部52b嵌合,从而使释放部件52被对中,且释放部件52相对于膜片弹簧5的相对旋转被禁止。这样,由输出侧旋转体51的爪51a和释放部件52的凹部52b来构成用于进行释放部件52的对中和止转的限制机构50。
[第4实施形态]
图7及图8表示的是第4实施形态。与第1实施形态相比,该实施形态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具有膜片弹簧5的止转用的止转机构70。
下面对该止转机构70进行说明,其它部分的结构基本上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
止转机构70包括在压板4上形成的狭缝4d以及在膜片弹簧5的外周部形成的三个爪5d。
具体而言,在压板4的环状突出部4b的三个部分沿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狭缝4d。从图8可以看出,在膜片弹簧5的推压部5a的外周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三个爪5d,这三个爪5d分别与压板4的狭缝4d卡合。
如上所述,膜片弹簧5的杠杆部5b由放射状排列的多个杠杆形成,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杠杆之间形成有较宽的狭缝。在输出侧旋转体2的一部分上形成的向轴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凸起2c(参照图7)向轴向外侧穿过该狭缝而与支撑板19的轴向内侧的面抵接。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膜片弹簧5的三个爪5d与在压板4上形成的三个狭缝4d卡合,由此膜片弹簧5相对于输出侧旋转体2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因此,可抑制支撑膜片弹簧5的输出侧旋转体2的支撑用突起2a和支撑板19的支撑用突起19a的磨损。
由于输出侧旋转体2的凸起2c穿过膜片弹簧5的狭缝,因此当膜片弹簧5在离合器操作下移动时,膜片弹簧5与输出侧旋转体2的凸起2c沿轴向相对移动。因此,若膜片弹簧5相对于输出侧旋转体2相对旋转,则在膜片弹簧5沿轴向移动时,膜片弹簧5与凸起2c滑接,磁滞转矩因此时的摩擦阻抗而变动。
但是,在该实施形态中,膜片弹簧5与压板4卡合,从而膜片弹簧5与输出侧旋转体2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可避免两者的接触。因此,磁滞转矩稳定。
[第5实施形态]
图9及图10表示的是第5实施形态。与第4实施形态相比,该实施形态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构成止转机构的部件,其它结构相同,因此下面仅对与第4实施形态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与上述一样,构成止转机构40的部件为压板和膜片弹簧,与第1实施形态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压板的结构和在膜片弹簧上形成的爪的数目。即,该实施形态中的压板4未形成有上述实施形态的压板4的环状突出部4b。从图10可以看出,仅在压板4与膜片弹簧5的五个爪5d对应的部分局部地形成有五个卡合凸部41a,这些卡合凸部41a分别形成有与爪5d卡合的狭缝41b。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膜片弹簧5的爪5d与在压板4上形成的狭缝41b卡合,由此膜片弹簧5相对于输出侧旋转体2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因此,如上所述,可抑制支撑膜片弹簧5的输出侧旋转体2的支撑用突起2a和支撑板19的支撑用突起19a的磨损。此外,磁滞转矩稳定。
[第6实施形态]
图11及图12表示的是第6实施形态。与第1实施形态相比,该实施形态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具有用于抑制释放部件6的振动的夹子72。
下面对与该夹子72相关的部分进行说明,其它结构基本上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
如上所述,夹子72是限制释放部件6的轴向移动来抑制其振动的部件。该夹子72由可弹性变形的厚度薄的板部件形成,从图12可以看出,呈大致T字形状。即,夹子72具有沿支撑板19的圆周方向延伸形成的安装部72a以及从安装部72a沿径向内侧延伸的压接部72b。安装部72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由用于将支撑板19固定在输出侧旋转体2上的铆钉20而被固定在支撑板19上。压接部72b相对于安装部72a可弹性变形,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进行安装,从轴向外侧向内侧压接释放部件6的卡合用突起6b。这样,释放部件6被夹持在夹子72与膜片弹簧5的抵接部5c之间,可在运行中抑制释放部件6的振动。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释放部件6被夹子72夹持在与支撑板19之间,其振动被抑制。因此,离合器断开量不会发生偏差,离合器的断开性能好。另外,在搬运本装置时,由于释放部件6利用夹子72与其它部件结合,因此可在搬运时防止释放部件6脱落。
[第7实施形态]
图13表示的是第7实施形态。与第6实施形态相比,该实施形态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夹子的形状,其它结构相同。
该第7实施形态的夹子74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安装部74a以及从安装部74a沿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压接部74b。安装部74a由用于将支撑板19固定在输出侧旋转体2上的铆钉20而被固定在支撑板19上。压接部74b相对于安装部74a可弹性变形,从轴向外侧向内侧压接释放部件6的卡合用突起6b。这样,释放部件6被夹持在夹子74与膜片弹簧5的抵接部5c之间,可在运行中抑制释放部件6的振动。
[第8实施形态]
图14表示的是第8实施形态。
<整体结构>
图14表示的是本发明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的一实施形态,是用于将来自发动机曲轴的动力传递给变速器并通过释放机构的操作来遮断动力的装置。该离合装置包括:离合器壳101;输出侧旋转体102;用于在离合器壳101与输出侧旋转体102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遮断的离合器部103;压板104;膜片弹簧105;以及释放部件106。
<离合器壳>
离合器壳101包括圆板状的部分110以及从该圆板部110的外周侧向轴向外侧(图14的右侧)延伸的筒状的部分111。在圆板部110上通过多个橡胶部件112安装有输入齿轮113。该输入齿轮113与固定在发动机侧的曲轴上的驱动齿轮(未图示)啮合。橡胶部件112是为了吸收来自发动机的振动而设置的,此外,例如也可使用螺旋弹簧等。在筒状部111上,在内周侧的部分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多个凹部,并沿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缺口。该缺口用于供内部的润滑油流出到外周侧。
<输出侧旋转体>
输出侧旋转体102配置在离合器壳101的内周部。该输出侧旋转体102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在外周部形成有花键115,并在内周部形成有花键孔116。内周部的花键孔116与变速器的输入轴117啮合,输出侧旋转体102利用拧入输入轴117前端的螺母117a固定成不能相对于输入轴117沿轴向移动。在该输出侧旋转体102的外周部,在轴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进一步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板状的摩擦凸缘118。在输出侧旋转体102的轴向外侧的面的外周部沿圆周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沿轴向突出的多个凸起102a,在该凸起102a的内周端部形成有沿轴向进一步突出的突起102b。
在输出侧旋转体102的凸起102a上利用螺栓120固定有用于将膜片弹簧105支撑在该输出侧旋转体102上的支撑板119。支撑板119为环状的部件,内周端部被输出侧旋转体102的突起102b支撑。在支撑板119的外周侧部分形成有向轴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的支撑用突起119a。在输出齿轮113的内周部与输出侧旋转体102的内周部之间设置有推板121。
<离合器部>
离合器部103具有两块第一离合板125以及一块第二离合板126。这两块离合板25、26都形成为环状,沿轴向交替配置。在第一离合板125的外周部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卡合突起,该卡合突起与在离合器壳101的筒状部111的内周部形成的凹部啮合。在第一离合板125的两个面上贴付有摩擦片。第二离合板126在内周部形成有花键,该内周部的花键与在输出侧旋转体102的外周形成的花键115啮合。
<压板>
压板104为环状部件,比配置在最外侧的第一离合板125配置得更靠轴向外侧。在该压板104的内周部形成有向轴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104a,该多个齿104a与输出侧旋转体102的外周花键115啮合。在压板104的轴向外侧的面的外周端部形成有沿轴向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104b,在该环状突出部104b上形成有多个狭缝104c。在压板104的轴向外侧的面的内周端部形成有沿轴向突出的推压用突起104d。环状突出部104b比推压用突起104d更向轴向外侧突出。
<膜片弹簧>
膜片弹簧105为环状的板部件,在外周部具有作为碟形弹簧的推压部105a,在内周部具有用于解除推压部105a的推压的杠杆部105b。在推压部105a的外周端部形成有多个卡合用的爪105c,在杠杆部105b的内周端部形成有卡合用的多个内齿105d,卡合用的爪105c与在压板104的突出部104b上形成的狭缝104c卡合。膜片弹簧105的推压部105a其外周部被支撑板119的支撑用突起119a支撑,内周部对压板104的推压用突起104d进行推压。
在将这种膜片弹簧105像图14所示放置好的状态下,利用碟形弹簧的施力以规定推压力将压板104向轴向内侧推压。因此,离合器部103的第一及第二离合板125、126被夹持在输出侧旋转体102的摩擦部118与压板104之间。
膜片弹簧105的杠杆部105b由放射状排列的多个杠杆形成。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杠杆之间形成有较宽的狭缝,输出侧旋转体102的凸起102a向轴向外侧穿过该狭缝。
<释放部件>
释放部件106为环状部件,在内周部保持有分离轴承130。具体而言,在释放部件106的内周部嵌合着分离轴承103的外圈,同样在内周部,在外圈的轴向外侧安装有挡圈131。而且,外圈的轴向外侧的肩部与挡圈131抵接。在释放部件106的内周部形成有卡合用的外齿106a,在该外齿106a上啮合着在膜片弹簧105的内周部形成的内齿105d。在释放部件106的外周部,在轴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抵接部106b,且在该抵接部106b的轴向外侧空开规定间隔设置有挡圈132。由抵接部106b和挡圈132夹持着膜片弹簧105b的内周端部。分离轴承130通过操作未图示的摩托车的离合器操纵杆而向轴向外侧移动。
<动作>
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4所示的状态下,利用膜片弹簧105的推压部105a以规定推压力将压板104向轴向内侧推压,离合器部103的第一及第二离合板125、126被夹持在输出侧旋转体102的摩擦部118与压板104之间。此时为离合器接合状态,从曲轴通过输入齿轮113及橡胶部件112输入的旋转通过离合器壳101传递给第一离合板125,并从第二离合板126传递给输出侧旋转体102,从而传递给变速器的输入轴117。
另一方面,当驾驶员握持离合器操纵杆时,其操作力通过离合器操纵用纲丝等传递给分离轴承130,使分离轴承130向轴向外侧移动。该分离轴承130的移动通过释放部件106传递给膜片弹簧105的杠杆部105b,使杠杆部105b的内周部向轴向外侧移动。这样,推压部105a的内周部以膜片弹簧105的外周部、即被支撑板119的支撑用突起119a支撑的部分为支点同样地向轴向外侧移动,推压部105a向从压板104的推压用突起104d离开的方向移动。由此,压板104的推压力被解除,离合器部103成为断开状态。在该离合器断开状态下,来自离合器壳101的旋转不传递给输出侧旋转体102。
在此,在离合器断开的释放操作时,操作力因杠杆部105b的作用而减小。更具体而言,例如膜片弹簧105的推压部105a的推压力为P,则为了解除该推压力P而必须作用在杠杆部105b上的释放负载R应为:
R=P×(L1/L2)
L1:从推压部外周部的支撑部到推压部内周部的推压点为止的距离
L2:从推压部外周部的支撑部到杠杆部与释放部件的抵接部为止的距离。
即,释放负载相应减小了杠杆比(L1/L2)的量。因此,在设定成与以往装置相同的释放负载的场合,可使推压部105a的推压负载相应增加杠杆比的量,在离合器的传递容量相同的场合,可减少离合板的块数。因此,可使离合装置变得紧凑。
在该装置中,在释放部件106进行释放操作时,操作力通过膜片弹簧105及支撑板119传递给输出侧旋转体102。在此,由于输出侧旋转体102被螺母117a固定成不能相对于输入轴117沿轴向移动,因此释放操作力最终由螺母117a及输入轴117承受。因此,释放操作力不会作用在诸如推板121等构成该离合装置的部件上,可抑制各部的磨损及损伤。
另外,在该装置中,杠杆部105b前端的内齿105d与释放部件106的外齿106a啮合,膜片弹簧105与释放部件106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因此,可抑制膜片弹簧105与释放部件106的抵接部的磨损。由于膜片弹簧105的外周部被压板104的突出部104b支撑,因此可用简单的结构且良好地进行膜片弹簧105的对中,可使弹簧特性变得稳定。由于膜片弹簧105的外周部的爪105c与压板104的狭缝104c卡合,因此两者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可抑制两者的抵接部的磨损。
此外,在该装置中,由于利用固定在输出侧旋转体102上的支撑板119对膜片弹簧105进行支撑,因此在轴向上可用较短的空间来支撑膜片弹簧105。
[其它实施形态]
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对来自输入齿轮输入的旋转输出给输出侧旋转体的场合进行了说明,但在旋转的传递路径相反的场合也同样可以应用本发明。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在第1发明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中,由于保持释放机构的部件被对中且与推压部件的相对旋转被禁止,因此可长期顺畅地进行释放操作。
在第2发明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中,通过限制推压部件与支撑其的部件的相对旋转,可抑制推压部件和支撑其的部件的磨损。此外,通过抑制推压部件与支撑其的部件的接触,可使磁滞转矩变得稳定。
在第3发明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中,通过抑制释放部件的振动,可抑制离合器断开量的偏差,离合器的断开性能好。此外,通过利用夹子来抑制释放部件,可防止释放部件在搬运装置时脱落。
在第4发明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中,通过使膜片弹簧等推压部件的径向位置变得稳定,可使作为离合器推压力及离合器解除力(释放操作力)的弹簧特性变得稳定。
在第5发明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中,在用杠杆机构来进行离合器操作的、尤其是拉回型离合装置中,可利用释放操作力来抑制各部的磨损。

Claims (16)

1.一种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将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传递给输出侧部件,并通过释放机构的动作来遮断动力传递,其特征在于,包括:
离合器壳,与所述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一方连结;
旋转体,设置在所述离合器壳的内周部,与所述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另一方连结;
离合器部,具有用于在所述离合器壳与所述旋转体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遮断的一块以上的板部件;
压板,用于对所述离合器部的板部件进行推压;
推压部件,具有推压所述压板的推压部以及用于以规定的杠杆比来增大所述释放机构的动作力、以解除所述推压部的推压力的杠杆部;
环状的释放部件,用于保持所述释放机构并将所述释放机构的动作力传递给所述杠杆部;以及
限制机构,进行所述释放部件的对中并禁止所述释放部件相对于所述推压部件的相对旋转,
所述限制机构使所述释放部件的外周部与所述旋转体抵接,以进行对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压部件是在外周部具有所述推压部并在内周部具有所述杠杆部的膜片弹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在外周部具有与所述压板对置的摩擦部,
所述离合器部具有与所述离合器壳卡合的第一离合板以及与所述旋转体卡合的第二离合板,所述第一及第二离合板被夹持在所述旋转体的摩擦部与所述压板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片弹簧的所述推压部的外周部推压所述压板,所述推压部的内周部被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部支撑,
所述杠杆部的内周部利用所述释放机构而向所述压板侧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放部件是在外周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爪的环状部件,
所述旋转体以不能相对旋转的形态与所述推压部件连结,并具有旋转体本体以及固定在所述旋转体本体上、与所述旋转体本体一起支撑所述推压部件的支撑板,
所述支撑板在内周部具有与所述释放部件的多个爪分别卡合的多个卡合用缺口,
所述限制机构由所述多个爪和多个卡合用缺口构成。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放部件是在侧面上具有沿轴向突出的多个突起的环状部件,
所述推压部件具有与所述释放部件的多个突起分别卡合的多个狭缝,
所述旋转体以不能相对旋转的形态与所述推压部件连结,并具有旋转体本体以及固定在所述旋转体本体上、与所述旋转体本体一起支撑所述推压部件的环状的支撑板,
所述限制机构由所述释放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释放部件的外周面抵接的所述支撑板的内周面、所述多个突起以及所述多个狭缝构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放部件是在外周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多个凹部的环状部件,
所述旋转体以不能相对旋转的形态与所述推压部件连结,具有与所述释放部件的多个凹部分别卡合的多个爪,
所述限制机构由所述多个凹部和多个爪构成。
8.一种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将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传递给输出侧部件,并通过释放机构的动作来遮断动力传递,其特征在于,包括:
离合器壳,与所述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一方连结;
旋转体,设置在所述离合器壳的内周部,与所述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另一方连结;
离合器部,具有用于在所述离合器壳与所述旋转体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遮断的一块以上的板部件;
压板,用于对所述离合器部的板部件进行推压;以及
推压部件,具有被所述旋转体支撑、对所述压板进行推压的推压部以及用于以规定的杠杆比来增大所述释放机构的动作力、以解除所述推压部的推压力的杠杆部,
通过所述压板与所述推压部件的外周端部的卡合,禁止所述推压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的相对旋转并进行所述推压部件的径向定位,其中,
所述推压部件在外周部具有爪,
所述压板以不能相对旋转的形态与所述旋转体卡合,并具有与所述推压部件的爪卡合的狭缝。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在所述推压部件的外周部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态设置,
所述压板具有沿轴向突出、支撑所述推压部件的外周的突出部,所述狭缝形成在所述突出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的突出部形成为环状。
11.一种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将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传递给输出侧部件,并通过释放机构的动作来遮断动力传递,其特征在于,包括:
离合器壳,与所述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一方连结;
旋转体,设置在所述离合器壳的内周部,与所述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另一方连结;
离合器部,具有用于在所述离合器壳与所述旋转体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遮断的一块以上的板部件;
压板,用于对所述离合器部的板部件进行推压;
推压部件,具有被所述旋转体支撑、对所述压板进行推压的推压部以及用于以规定的杠杆比来增大所述释放机构的动作力、以解除所述推压部的推压力的杠杆部;
释放部件,用于保持所述释放机构并将所述释放机构的动作力传递给所述杠杆部;以及
振动抑制机构,用于抑制所述释放部件的振动,
所述振动抑制机构是安装在所述旋转体上、与所述推压部件之间夹着所述释放部件进行保持的可弹性变形的夹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具有旋转体本体以及固定在所述旋转体本体上并在与所述旋转体本体之间支撑所述推压部件的支撑板,
所述夹子具有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上的安装部以及从所述安装部延伸、将所述释放部件的侧面压接在所述推压部件侧的可弹性变形的压接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子的安装部形成为环状,所述夹子的压接部从所述环状的安装部向内周侧延伸而压接所述释放部件的侧面。
14.一种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将来自输入侧部件的动力传递给输出侧部件,并通过释放机构的动作来遮断动力传递,其特征在于,包括:
离合器壳,与所述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一方连结;
旋转体,设置在所述离合器壳的内周部,具有以不能沿轴向移动的形态与所述输入侧部件和输出侧部件中的另一方连结的旋转体本体以及固定在所述旋转体本体上的支撑板;
离合器部,具有用于在所述离合器壳与所述旋转体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遮断的一块以上的板部件;
压板,用于对所述离合器部的板部件进行推压;以及
推压部件,具有对所述压板进行推压的推压部以及用于以规定的杠杆比来增大所述释放机构的动作力、以解除所述推压部的推压力的杠杆部,
所述推压部的外周部被所述旋转体的支撑板支撑,所述推压部的内周部推压所述压板,所述杠杆部的内周部利用所述释放机构而向与所述压板相反的一侧移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体本体上设置有所述离合器部,
所述旋转体的支撑板以与所述压板一起夹持所述推压部件的形态进行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推压部件的杠杆部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狭缝,
所述旋转体本体具有穿过所述狭缝、朝着与所述推压部件的配置有所述压板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的凸起,
所述支撑板被固定在所述凸起的轴向端面上。
CN2006800153320A 2005-05-09 2006-04-28 摩托车用离合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14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36365A JP2006312993A (ja) 2005-05-09 2005-05-09 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クラッチ装置
JP2005136363A JP2006312991A (ja) 2005-05-09 2005-05-09 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クラッチ装置
JP136362/2005 2005-05-09
JP136365/2005 2005-05-09
JP136363/2005 2005-05-09
JP136364/2005 2005-05-09
JP2005136364A JP3892879B2 (ja) 2005-05-09 2005-05-09 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クラッチ装置
JP2005136362A JP3892878B2 (ja) 2005-05-09 2005-05-09 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クラッチ装置
JP2005139487A JP3892880B2 (ja) 2005-05-12 2005-05-12 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クラッチ装置
JP139487/2005 2005-05-12
PCT/JP2006/309018 WO2006120944A1 (ja) 2005-05-09 2006-04-28 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ク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1437A CN101171437A (zh) 2008-04-30
CN101171437B true CN101171437B (zh) 2011-11-30

Family

ID=37534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533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1437B (zh) 2005-05-09 2006-04-28 摩托车用离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892878B2 (zh)
CN (1) CN101171437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3044A (en) * 1988-09-23 1990-05-08 Valeo Clutch control device, especially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3044A (en) * 1988-09-23 1990-05-08 Valeo Clutch control device, especially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1437A (zh) 2008-04-30
JP3892878B2 (ja) 2007-03-14
JP2006312990A (ja) 200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30348B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P2778457B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10454513B (zh) 动力传递装置
EP2169249B1 (en) Clutch unit
US20150041275A1 (en) Clutch Device
CN101175928B (zh) 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
WO2008047457A1 (fr) Embrayage à roue libre de type à galets
CN101171437B (zh) 摩托车用离合装置
EP4137713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1910666B (zh) 机动脚踏车用离合器装置
WO2007007538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2648360B (zh) 离合器装置
CN101203688A (zh) 摩托车用离合装置
US20230135364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N100564918C (zh) 摩托车用离合装置
WO2010113621A1 (ja) クラッチカバー組立体
JP3892880B2 (ja) 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クラッチ装置
EP2428694B1 (en) Clutch cover assembly
JP3892879B2 (ja) 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クラッチ装置
EP4137712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4479076B2 (ja) 摩擦クラッチ装置
JP2008291937A (ja) クラッチ装置
CN113638982A (zh) 离合机构及车辆动力系统
CN112303141A (zh) 离合器盖组件和离合器
WO2006120944A1 (ja) 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クラ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30

Termination date: 201804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