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9107A - 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69107A
CN101169107A CNA200710165703XA CN200710165703A CN101169107A CN 101169107 A CN101169107 A CN 101169107A CN A200710165703X A CNA200710165703X A CN A200710165703XA CN 200710165703 A CN200710165703 A CN 200710165703A CN 101169107 A CN101169107 A CN 101169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leaf
buncher
volume
source gen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570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跃宁
雷升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71016570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69107A/zh
Publication of CN101169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9107A/zh
Priority to PCT/CN2008/001709 priority patent/WO2009062376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4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包括具有多个风道的集束器;用于将集束器及卷风器以重叠方式被固定于地面;可与多台卷风器同一阶梯轴同步旋转的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四棱锥形的风道向内缩小偏心并列组成内、中、外围绕,各风道大口向外接收八方来风以集束风源冲击再冲击卷风器旋转发电,用于将卷风器安装于可移动位置的联动器,可与联动器同步位置移动的集风栅和顺风定位舵。通过上述使得串连同一轴的各卷风器在风源的集束再集束冲击被驱动,而且位置移动始终可保持卷风器转速不变。

Description

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特别是一种四棱锥形风道并列组成圆形风源接收器,该器大口面向八方接收风源以集束方式冲击再冲击驱动卷风器旋转进行风源发电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电能广泛使用,人们生活中的能量消耗又日益增加,造成有限资源严重消耗,面临枯竭的危险,据能源情报搜索数据显示,全球的电能85%以上属于“火、核、油、气”产生,因而严重造成环境污染、地球变暖,将直接威胁生态并危及人类生存。
传统的有关风源发电装置造价高、发电少、成本回收难、百台装置发电无法供应一厂生产用电,还对生态环境影响,在这些风源发电中,还需要可观风源即可发点小量电,这种风源发电缺点是,造成土地及风资源浪费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开发强大可再生绿色纯清洁电能,实为人类提供与日俱增的能量满足需求,即可保护有限资源、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腾飞、造福人类。本发明的适应性强、造价低、收益快,而且坚固、耐久、安全、静音、又不受强台风的影响,只要有风动都可发电,最适应沿海和沙漠地区即屋顶均可建立,电站可大可小自由选择,而大型装置可建几万KW/台,联合15台可达百万KW,利用沙漠及沿海风能资源电价凭物价比值人民币0.35元/度,投资资金成本2年可回收。利用普通高山风源资源电价0.45元/度,成本投资回收2~3年,即此经济效益显著,可创众多受益人群不可胜数。
本发明的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可以克服现有传统风电技术的缺点,其不需要大量电瓶及仪器提高电的伏特,而且只要有普通的风源地方均可建立,“其利用机械能量转换的原理存储过多的电力,当电力需求大时,再将存储能量释放增加发电,以满足供电需求,从而工程简易,投产快速,是适应于开发利用风资源。”请查询:PCT/CN2005/000188。
本发明的发电装置以四棱锥形风道各以偏心并列组成圆形围绕,该围绕分别A、B、C结合组成集束器D,再以集束器D相加E、F等联合组成大型风源发电装置,该装置各锥形风道G大口面向八方接收风源,由围绕C集束风源冲击围绕B,再由围绕B增加风源密度冲击围绕A,由围绕A供给强力集束风源冲击卷风器进行旋转发电。如此设施风源发电装置,截止目前全世界风源发电系统中尚未出现先例。
本发明提供一种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其包括:具有多个风道的集束器,以四棱锥形风道并列组成围绕,各风道大口面向八方接收风源与集束风源方式冲击卷风器,可与卷风器中心阶梯轴同步旋转,用于将卷风器安装于可移动位置的联动器,可与联动器同步位置移动的集风栅和顺风定位舵;可与卷风器阶梯轴同步旋转的发电机组,通过输电管及传电轮,将电能传接励磁调控系,实现风源发电,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风道以偏心并列组成围绕内、中、外的整体集束器,由于集束器下、中、上连体重叠组成风源发电装置,使得各层卷风器在风源的集束作用下冲击再集束冲击被驱动卷风器,而且位置在移动的卷风器始终可保持转速及发电量不变。所述各四棱锥形风道向内缩小13°以上,平行顺序于三个阶段的风道外段、中段、内段等相连的其中有两次距离空间外次、内次,所述各风道内部设置有平行顺序的隔墙板隔层板各风道各分隔36个小道以上,所述集束器各风道向内偏心15°以上,并列组成三层围绕分别外层、中层、内层,所述风源发电装置具有三个集束器连体重叠的其中各有距离空间以弧圆柱连接对准风道墙下有多根圆柱连接地面。所述集束器的外沿上下个面的其中高厚是集束器总直径的1/7,平行往内至中心卷风器的空间其中缩薄13°以上;集束器外沿往内沿其中按百位数分别两个距离空间和三层围绕层深占27%,外沿锯齿形的围绕层深短方占29%、深长方占31.5%,外沿锯齿形的围绕层深短方占32%、深长方是占34.5%,两处距离空间各宽窄平均5%。所述半体集束器的装置各种形式尺寸相同不变,而且半体体积范围是全体装置的1.2/3,可与集束器重叠的装置其中不需距离空间,分体的装置两方半体的剖面对立内可自由距离空间,半体装置只设置固定式的集风栅和固定式的卷风器及发电机组系。装置各层集束器中心的卷风器位置有活动空间,按卷风器直径比较空间该活动空间占21%以上,形成卷风器活动位置偏心17°以上。所述顺风定位舵,装置顶面中间卷形叶、左右卷形叶等共三片以上,两旁直立卷形叶各共两片以上,联体有各管杆支撑定位舵,该舵是平行对准集风栅再联体联动器、卷风器等可同步移动位置。所述集风栅的面积覆盖装置外围体总面积的1/3以上,该栅具有多条管杆连接成一体的半环板结合外表直立板、内部直立闸板栅内隔层板等合计12片以上,联合组成多个矩形框的集风栅,该框包括中部框等、内小外大形成四棱锥形。所述联动器由顺风定位舵的控制中,可转移的下台架及上台架,中心架的中心位置是旋转移动中心,卷风器的阶梯轴平行对照中间柱,在于三根柱的两边另有两条弯形柱,共计5根柱以上的联动器。所述卷风器的环形板有两片分别上而下的其中是有距离空间,该距离内部组装母叶24个以上、子叶120个以上、内沿排风叶80个以上,该组装的卷风器形似车轮内胎的圆圈,内有中心排风空间,环形板内沿上下个面各有浮骨联体于多条上下的中心杆并连接中心轴毂。所述卷风器内外各叶都是锥度半杯形的,其中母子叶大口径高与宽相等于环形板的深,该深规格是卷风器总径的16%以上,内沿排风叶深是13%以上,中心排风空间32%以上。所述卷风器的外部母子叶,该母叶背方与子叶小口相对处有凿月弯形口,母叶大口开始向后倾斜束小23°以上至半径口最底点为止是叶长,子叶背方向后倾斜束小32°以上,卷风器母子叶各大口方以径线为界弧扩前12°、21°、与母子叶倾斜相反的内沿排风叶以大口方的体向后斜降束小至半径口余半为止。各配套配置用于支持风源发电装置,本发明可以单体集束器发电,也可以使用两个以上集束器的装置进行发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顺风定位舵配置集束器D、E、F联合整体大型风源发电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顺风定位舵在装置顶平面俯视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集束器D结构的正面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集束器D剖切半体集束器R的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联动器N及卷风器10的位置活动原理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卷风器10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所描述本发明的四棱锥形风道各以偏心并列组成内而外围绕的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具有内而外多个风道G、H、J的并列集束风源冲击卷风器10旋转;可以上而下各卷风器10分别S1、S2、S3中心的阶梯轴15同步旋转发电机组26,其中,所述多个风道G、H、J以各大口U5、U3向外小口S7向内以偏心并列组成内而外围绕A、B、C,该围绕A、B、C内而外之间各有距离空间9,在各围绕A、B、C的风道G、H、J的距离对准顺风平行相联一个风源接收集束器D、E、F,所述上而下卷风器10、S3、S2、S1同一轴15的联动器N,以杆轴12、28伸出被固定在集束器F、D内围绕A的环骨1 7面,所述联动器N有分别上台架8和下台架19其中联体有五根柱、其中两旁两根是弯形柱、三根圆管柱13、14以直立连接,上台架8中部设置有顺风定位舵5以杆管6连接外部舵35、45,用于控制卷风器10位置移动,所述联动器N固定设置上有杆轴12连接环骨17,下有环形梁20以圆柱16连接地面固定,还有伸出横杆28被固定在集束器D的内围绕A底部,所述联动器N的环形梁20内设置中心架22,该架22中心设置有轴承安装圆柱轴86,该轴86上端有传电轮24以输电管25连接发电机26和阶梯轴15及卷风器10,所述阶梯轴15下端安装发电机组26以固定架27被安装于联动器N的底部,所述下台架19设置的环形梁20平面各方安装有滑轮21,用来将下台架19安装在滑轮21的滑道中,可灵活转动的台架19面沿局部是安装卷风器10的阶梯轴15,该轴15下端的发电机组26以输电管25相连传电轮24和励磁调控系进行发电并网。
所述集束器D外围绕C底部设置有落地圆柱3,该柱3数目可按施工测算,下部围绕C设置有滑轨44相合滑轮46联体于环形管2,该管2底部有排齿啮合齿轮及轴杆4传力下台架19的排齿87联体上台架8同步可灵活移动,用来控制卷风器10、上S3、中S2、下S1各受风方向定位,所述集束器D、E、F各底部设置有内部柱1和圆柱3连接成一体的大型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卷风器10各安装于集束器D、E、F内中心的空间56处,各卷风器10外部叶U大口U5、U3相对于进风口11,被冲击驱动卷风器10发电。集束器剖视线7,联动器N剖视线23,顺风定位舵5以管杆6连接外部舵35、45(见图2所示)连接。
图2描述了顺风定位舵5配置集束器D、E、F联合整体的大型风源发电装置。三个风源集束器D、E、F重叠成一体的其中有距离空间40、41,该空间40、41各尺寸较单体集束器E的高厚是(1/6),集束器D底部设置有圆柱3连接地面,圆柱3数目可以根据装置规格设计施工,在于集束器D、E、F之间连接有圆柱3和内部柱1各墙68体支撑有弧圆柱66,该柱3设置位在于墙梁42中。顺风定位舵5设置于装置外沿两边和顶面,利用管杆6支撑相连一体,顶面风舵5有(8)个卷形叶分别中间叶38和左右叶36,风舵5叶38支撑有斜撑杆37和撑叶管杆33各有连接中心轴31,该轴31被安装在三条杆轴12结合的中心轴31毂中,杆轴12伸出端固定在环骨17面,装置外沿52两边各设置有附加舵35、45、各有三个卷形长叶D5、D6、D7的背方支撑有横与直管杆47、30,装置上平面设置的环沿滑轨34配置有滑轮32(6)个,相连横与直管杆6和附加舵45、35管杆30、47,顶面风舵5管杆33上而下共有(6)条、用来支撑叶36、38共(8)片,上而下斜撑杆37各有两条,其他附加杆可根据装置规格设计附加,装置底部的环沿滑轨44配置的滑轮46(6)个联体于环形管2,该管2底部又联体于环形排齿87设于相对方啮合的齿轮各一个一条轴杆4连接装置中心联动器N。单侧表面相连横与直管杆47横的五条、直立的(12)条和卷形长叶D5、D6、D7等,附加舵的叶45有分别里面叶D5、中间叶D6、外面叶D7、连体于集风栅M。集风栅M设置于集束器D、E、F联合的装置外沿52表面与装置有离体可移动,该集风栅M的支撑是上述各管杆6、30、47相连,包括两边及顶面顺风定位舵5、35、45联动器N的台架8、19、和卷风器S、各上而下滑轮32、46共有(12)付、环形管2等全部相连一体的,集风栅M受到顺风定位舵5的控制移向,可以凭风来向移动收集风源供应栅M内范围各风道G、E、F,再由该风道G、E、F集束风源后通过进风口11冲击驱动各卷风器10、S1、S2、S3同步旋转进行发电。
集风栅M的规格及结构:集风栅M体积覆盖装置体外围总面积(1.2/3),收集风源面积是装置圆的全径中剖体面积,集风栅M上半环板29、下半环板50、中部隔层半环板D4、外皮直立板48、中部直立板49等各两端合拢连接,组成集风栅M的各隔间是四棱锥形,集束器D与E的距离空间41中有两片半环板D4内沿各相反分开对准集束器D和E环沿,再向外倾斜缩小合拢对接半环管杆51焊接、集束器E与F的距离空间40中也相似,见外皮直立板48中的虚线。集风栅M围体宽的两方上而下各共有(18)个矩形框D1、D2、D3中部另有(3)个长形框。在于集风栅M的各板设置中一般都有杆骨支撑加固。集束器D底环梁43,围绕A、B、C的各距离空间9,卷风器10转动空间39。
图3描述了装置顶平面的顺风定位舵5和装置两边附加舵35、45及卷风器10等各位置的俯视示意图。装置顶平面设置横与直的主要具体管杆6、30共有(12)条,两方连接点53与下方管杆47联体,顺风定位舵5的管杆33共有(6)条包括中心杆58,上而下斜撑杆37四条、中杆58的叶38两片、左而右的叶36各三片、装置两边附加舵35、45各有三片叶D5、D6、D7。集风栅M设置于装置外沿52正面对照平行于顺风定位舵5,该舵5两边外皮直立板48宽以两成扩宽比较半环板29端部宽是(4/5)、凭此顺于缩小至中部宽是(3/5),左而右外皮直立板48板扇向外倾斜(90°)扩开,内部两方第一框D3各宽距离外皮直立板48是栅M总围宽的(1/15)、向外扩开倾斜(65°),两方第二框D2各宽距离前框D3直闸板50是栅M总宽的(1/14)、向外扩开倾斜(45°),两方第三框D1各宽距离前框D2的直闸板50是栅M总宽的(1/13)、向外扩开倾斜(30°),其余中部框D4框的宽(8/14)不需直闸板。装置顶平面位置分别围绕A内层、围绕B中层、围绕C外层等各有距离空间9,中心卷风器10位置活动的外沿有排风空间56,卷风器10总空间39凭装置直径分别占(29%)的其中卷风器10占(70%)以上。所述比例数据是百米直径装置计算的,凭此每增百米直径装置每减比例数据(10%)。集风栅M是平行对照于顺风定位舵5的,其中卷风器10按中间管杆58为中间线对照卷风器10径线92分别出卷风器10位置偏心(17°)。卷风器10中心阶梯轴15上端安装于上台架8的锥端轴承54中,上台架8中部的中心轴31有固定轴承55,该轴承80的外壳81分出三条杆轴12固定在环骨17面,上而下台架8、19相连其中有三条管柱13、14连接于上端螺栓77配置固定,装置顶平面滑轮32分别有(6)付被安装在横与直的各管杆30中对合环形滑轨34,进风口11、浮梁42。
图4描述了装置下部的集束器D正面与上平面连接上部集束器E的原理。集束器D距离地面72空间71要求两米以上,该空间71以圆柱3及附加柱67相连装置底部,底部设置有各种梁骨43与底板面再分别出风道墙68及风道G,一个集束器D每一层围绕A、B、C周围分出风道G、H、J各(20)个以上,风道G口内最高点口径是集束器D总直径的(1/7),该风道G、H、J各内分别小道69有(36)个以上,小道69各隔层74隔墙70板顺于凹弯形,组成每个风道G、H、J各整体外口相似半球皮内部凹形。在于各层的集束器D、E、F的联体其中有距离空间40、41都有弧圆柱65直立连接,设柱65位置需对准风道G墙68中的下弧圆柱65,该柱65上而下各端连体表面环形梁62、63、64和风道墙69表面的浮梁42交叉处连接最下圆柱3,每层集束器D、E、F的围绕A、B、C上而下的浮梁42距离空间9设置有加固杆骨64作为各围绕A、B、C相连成一体又坚固的集束器D,再以弧圆柱65连体集束器D、E、F的距离空间40、41,以此连接成坚固整体的风源接收发电装置。卷风器10转动与移动的上台架8有杆骨12被固定在环骨17中,卷风器10设置空间39、外围绕C环形梁60、梁外环沿板66、中间环形粱61、中层围绕B、中间环形粱63、内围绕A中间环形粱62、环形滑轨34、进风口11。
图5描述了半体集束器R的设置。标准整体的围绕A、B、C每集束器E周围分别(22)个偏心风道G、H、J,以此分半剖切为半体的集束器R,全称相对联风道G、H、J是相连整体的,如下以该整体风道G、H、J全深度联合按百位数分别结合度数分别和各规格:围绕C风道大口方墙68板高是集束器E直径的(1/7)向内偏心(15°)至内缩小(13.2°),围绕B与A风道墙68板外至内缩小为(17.5°),围绕C风道G墙68板深(27%)与内B距离空间9(3%)、风道H墙板深(32%)与内A距离空间75(3%)、风道J墙板深(35%),风道G、H、J各底与面板宽凭围绕C、B、A周围分别各(22)片向内缩小(15°),风道G底与面板深(27%)与内H距离空间9宽方B1(6%)窄方B2(3%)、风道H底与面板深短方B1(29%)深长方B2(32%)与内A距离空间75宽方A2(6%)窄方A1(3%)、风道J底与面板深短方A2(32%)深长方A1(35%),所述宽、窄、短、长等按A环骨17线及B内沿线76结合A、B外沿梯形线的其中得出。
围绕B、C内沿立面73是全圆平行的,包括风道G、H、J内的(36)个以上小风道69隔墙板70隔层板74可以向体内顺于凹,不能超越立面73,围绕A内沿是卷风器10转动的空间39,以此风道J内的小道各板A3只能以虚线A5为止,围绕C的每风道墙68板以环形梁60处就墙60深的(1/7)处B3开始顺于反弯(25°)。围绕E与F相联的其中空间75。
集束器D、E、F连体的装置也可以分体设置,该分体装置两方剖面对立内可以自由距离空间,所述半体装置只有装置全圆体的(2/5)。半体集束器R的D、E、F重叠联合装置的其中不需距离空间40、41,也不设顺风定位舵5,只要设置固定的集风栅M,而卷风器10、S1、S2、S3串联一体的也不需要联动器N,只设框架固定轴承,将卷风器10轴15两端安装在轴承中,再突出轴15端安装发电机组26连接进行发电。
图6描述了联动器N及卷风器10的位置活动原理。各层卷风器10的位置活动是由联动器N控制,而联动器N又由顺风定位舵5控制,顺风定位舵5凭来风方向顺风定位。联动器N的环形梁20圆体尺寸根据卷风器10位置活动范围定数,该梁20底部各方有直立圆柱16相连于地面、外沿立面还有管杆28相连装置底部固定,环形梁20内有设置中心架22安装于梁20底部,中心架22的中心设有圆柱轴86,相连传电轮24和输电管25相连发电机26及卷风器10和轴15,发电机组24固定有框架25被安装在联动器N底部,环形梁20上平面(8)方设置有滑轮21,将下台架19的外沿环形管18安装在滑轮21槽中,下台架19结构采用圆管焊接而成,外沿环形管18底部连体有环形排齿87,相对方设置齿轮啮合各一个一条轴杆4连接装置底环形管2中的排齿,内而外两种排齿87的环体偏差有巨大,要求设计时推算联动器N与顺风定位舵5移动度数相和。所述下台架19的局部有一环板用于安装卷风器10的阶梯轴15及轴承85,在于阶梯轴15的位置需测算下台架19内的规格在环形梁20内范围活动移动不相撞干扰为宜。下台架19平面阶梯轴15的对方设置有五根柱13、14,分别中间柱14和左而右柱13两旁两根弯形柱,其中三根柱13、14位置有关卷风器10、S1、S2、S3的各规格形成上方各向外倾斜,中间柱14位置平行对照于卷风器10的轴15,而左右柱13位置是随卷风器10体圆分别三倍线的其中两线是左而右柱13的位置,三根圆管轴13、14凭此设置各向外倾斜连接上台架8,上台架8也是圆管焊接而成,只有局部采用小块板的位置是三根圆管柱13、14的上端有柱廓台阶78限制上台架8安装位置,再往上用螺栓77固定,上台架8中部是顺风舵5固定处的轴承有固定壳81连体于杆轴12、外部锥端是阶梯轴15固定处焊接有轴承壳80及轴承54,该三种固定都以螺栓配有螺母的形式可以松紧灵活。上而下台架8、19对照需准确平行、特指顺风舵5的中心轴31对照联动器N中心的圆柱轴86及阶梯轴15等需垂直不能偏差。在于三台卷风器S1、S2、S3的规格各有差别又串连一体共装一阶梯轴15的其中,可以采用空心管配合分别各卷风器10、S1、S2、S3位置层固定。
集束器D、E、F各大体规格直径是相同,而围绕A、B、C的体向内深有差别,按照(100m)直径的装置推算,上层集束器F中心空间39尺寸是整体总直径的(32%),其中卷风器10、S3直径占(80%);中层集束器E中心空间39尺寸是整体总直径的(30%)、其中卷风器10、S2直径占(80%);下层集束器D也如此再缩小(6.5%),这是参考数据可以灵活,最标准的必需根据设置地方风源探测决定数据实施。卷风器10内部有排风叶S和中心排风空间59、外沿也有排风空间56,中心轴毂82及法兰84等(见图7)连接。
图7描述了卷风器10整体的尺寸结构及原理。卷风器10的规格是按照装置直径分别得出的,也有关设置处风源的测算而成,卷风器10外部叶U是锥度半杯形、有分别母叶U1和子叶U2并列组成吞风环圈,被焊接固定在环形板90、91内部,该环形板有分别上90而下91各一片的其中有距离空间98,此空间98距离尺寸是根据卷风器10圆的总直径分别(18.5%),环形板90、91宽规格外沿至内沿的其中深是卷风器10总直径的(16.5%),其内沿还设置有多个排风叶S联合组成环圈式的卷风器10,全体径占卷风器10总直径的(57%),其内是中心排风空间59占总径(43%)。环形板90、91内沿上而下各设有浮面环骨83安装上而下各(6)条以上的中心杆79、89连接中心轴15毂82,该毂82长度是卷风器10体厚的(120%),其内孔以虚线88为准套在阶梯轴15中安装,两端再套上法兰84为加固各中心杆79、89。卷风器10的外部以锥度半杯形叶U分别母叶U1为基本,该大口U3径高尺寸是上而下的环形板90、91距离空间89,母叶U1大口U5深是环形板90、91的外沿至叶U1顶是卷风器10总直径的(18%),整体的卷风器10内部母子叶U1、U2为虚线,半杯形母叶U1的整体背S4方向内倾斜(32°),母叶U1的大口U5方凭中径线S6为准向内弧斜前S8(12°),半杯形子叶U2设置于母叶U1背S4部,该前以后的母叶U1大口U5顶较本身子叶U2大口U3顶92有靠近母叶U1大口U5顶U9(10%),子叶U2背方93以环板90、91外沿线为准向内倾斜(40°),子叶U2以中径线S5至大口U3方U8的弧斜前U7(32°),锥度半杯形子叶U2的背93中倾斜的板长是母叶U1背U5的(1/5),子叶U2板内沿97两方向内弧突并弧凹扩长95(30%),子叶U2板固定的内沿97前方焊接于环形板90、91的内环骨83连接,后方焊接于母叶U1背94方与环骨83顺于距离95(5°),其中母叶U1背S4方与子叶U2小口S7方相对处有凿月弯形口U4作为进风分配。母叶U1的体长,是根据卷风器10外沿母叶U1大口U3顶U9倾斜至环形板90、91中部(2/3)的其中得出,母叶U1体内空间半圆94顺于环形板90、91内沿最低口点为止是叶U1总长,凭此推算卷风器10整体周围的母叶U1与子叶U2得出各数额,一台卷风器母叶U1有(24)个以上,子叶U2数目是母叶U1的(6)倍以上,内圈排风叶S数目是母叶U1的(5)倍以上。子叶U2小口S7相接与相邻子叶U2比较母叶U1大口U5有超越该大口U5线(17%)。所述上而下的环形板90、91内沿距离空间设置的排风叶S体形与子叶U2相似的,该叶S以母子叶U1、U2背S4、93方倾斜方向相反,以径线S5为准向体内倾斜(30°),大口96方顶部至环骨83的其中尺寸相等于卷风器10的厚度数目(65%),分别排风空间96径与叶S体小口方突凸出的半体径相同各分半,其中叶S体长方两边沿被焊接于上而下环板90、91内沿连体于环骨83。

Claims (12)

1.一种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其包括:具有多个风道(G、H、J)的集束器(D),以四棱锥形风道(G、H、J)并列组成围绕(C、B、A),各风道(G、H、J)大口面向八方接收风源与集束风源方式冲击卷风器(10),可与卷风器(10)中心阶梯轴(15)同步旋转,用于将卷风器(10)安装于可移动位置的联动器(N),可与联动器(N)同步位置移动的集风栅(M)和顺风定位舵(5);可与卷风器(10)阶梯轴(15)同步旋转的发电机组(26),通过输电管(25)及传电轮(24),将电能传接励磁调控系,实现风源发电,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风道(G、H、J)以偏心并列组成围绕内(A)、中(B)、外(C)的整体集束器(D),由于集束器下(D)、中(E)、上(F)连体重叠组成风源发电装置,使得各层卷风器(S1、S2、S3)在风源的集束作用下冲击再集束冲击被驱动卷风器(10),而且位置在移动的卷风器(S)始终可保持转速及发电量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四棱锥形风道(G、H、J)向内缩小13°以上,平行顺序于三个阶段的风道外段(G)、中段(H)、内段(J)等相连的其中有两次距离空间外次(9)、内次(75),所述各风道(G、H、J)内部设置有平行顺序的隔墙板(68、70)隔层板(74)各风道各分隔36个小道(69)以上,所述集束器(D)各风道(G、H、J)向内偏心15°以上,并列组成三层围绕分别外层(C)、中层(B)、内层(A),所述风源发电装置具有三个集束器(D、E、F)连体重叠的其中各有距离空间(40、41)以弧圆柱(65)连接对准风道墙(68)下有多根圆柱(3)连接地面(7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束器(D)的外沿(53)上下个面的其中高厚是集束器(D)总直径的1/7,平行往内至中心卷风器(10)的空间(39)其中缩薄13°以上;集束器(D)外沿(52)往内沿其中按百位数分别两个距离空间(9、75)和三层围绕(C)层深占27%,外沿锯齿形的围绕(B)层深短方(B1)占29%、深长方(B2)占3 1.5%,外沿锯齿形的围绕(A)层深短方(A2)占32%、深长方(A1)是占34.5%,两处距离空间(9、75)各宽窄平均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体集束器(R)的装置各种形式尺寸相同(D、E、F)不变,而且半体(R)体积范围是全体装置(D)的1.2/3,可与集束器(D、E、F)重叠的装置其中不需距离空间(40、41),分体的装置两方半体(R)的剖面对立内可自由距离空间,半体装置只设置固定式的集风栅(M)和固定式的卷风器(10)及发电机组(26)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各层集束器(D、E、F)中心的卷风器(10)位置有活动空间(56),按卷风器(10)直径比较空间(39)该活动空间(56)占21%以上,形成卷风器(10)活动位置偏心17°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顺风定位舵(5),装置顶面中间卷形叶(38)、左右卷形叶(36)等共三片以上,两旁直立卷形叶(D5、D6、D7)各共两片以上,联体有各管杆(47、50、37)支撑定位舵(5),该舵(5)是平行对准集风栅(M)再联体联动器(N)、卷风器(10)等可同步移动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栅(M)的面积覆盖装置外围体总面积的1/3以上,该栅(M)具有多条管杆连接成一体的半环板(29、50、D4)结合外表直立板(48)、内部直立闸板(49)栅(M)内隔层板(D4)等合计12片以上,联合组成多个矩形框(D1、D2、D3)的集风栅(M),该框(D1、D2、D3)包括中部框等、内小外大形成四棱锥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器(N)由顺风定位舵(5)的控制中,可转移的下台架(19)及上台架(8),中心架(22)的中心位置是旋转移动中心,卷风器(10)的阶梯轴(15)平行对照中间柱(14),在于三根柱(14、13)的两边另有两条弯形柱,共计5根柱以上的联动器(N)。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风器(10)的环形板(90、91)有两片分别上而下的其中是有距离空间(98),该距离内部组装母叶(U1)24个以上、子叶(U2)120个以上、内沿排风叶(S)80个以上,该组装的卷风器(10)形似车轮内胎的圆圈,内有中心排风空间(59),环形板(90、91)内沿上下个面各有浮骨(83)联体于多条上下的中心杆(78、89)并连接中心轴(15)毂(8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风器(10)内外各叶(U)都是锥度半杯形的,其中母子叶(U1、U2)大口(U5、U3)径高与宽相等于环形板(90、91)的深,该深规格是卷风器(10)总径的16%以上,内沿排风叶(S)深是13%以上,中心排风空间(59)32%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风器(10)的外部母子叶(U1、U2),该母叶(U1)背(94)方与子叶(U2)小口(S7)相对处有凿月弯形口(U4),母叶(U1)大口(U5)开始向后(U8)倾斜束小23°以上至半径口最底点为止是叶(U1)长,子叶(U2)背(93)方(U6)向后倾斜束小32°以上,卷风器(10)母子叶(U1、U2)各大口(U3、U5)方(S8、U7)以径线(S6、92)为界弧扩前12°、21°、与母子叶(U1、U2)倾斜相反的内沿排风叶(S)以大口(96)方的体向后斜降束小至半径口(96)余半为止。
12.权利要求1~12中所述的任何一项设置及各配套配置用于支持风源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一个以上集束器(D)的装置进行发电。
CNA200710165703XA 2006-10-29 2007-10-25 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 Pending CN1011691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65703XA CN101169107A (zh) 2006-10-29 2007-10-25 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
PCT/CN2008/001709 WO2009062376A1 (fr) 2007-10-25 2008-10-09 Dispositif générateur d'énergie éolienne en faisceau parallè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43403.7 2006-10-29
CN200610143403 2006-10-29
CNA200710165703XA CN101169107A (zh) 2006-10-29 2007-10-25 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9107A true CN101169107A (zh) 2008-04-30

Family

ID=39389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65703XA Pending CN101169107A (zh) 2006-10-29 2007-10-25 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6910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62376A1 (fr) * 2007-10-25 2009-05-22 Yuening Lei Dispositif générateur d'énergie éolienne en faisceau parallèle
WO2010148578A1 (zh) * 2009-06-22 2010-12-29 东莞市金鑫智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风轮动力机
RU2788466C1 (ru) * 2021-08-02 2023-01-19 Евгений Степанович Алдохин Ветряной двигатель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62376A1 (fr) * 2007-10-25 2009-05-22 Yuening Lei Dispositif générateur d'énergie éolienne en faisceau parallèle
WO2010148578A1 (zh) * 2009-06-22 2010-12-29 东莞市金鑫智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风轮动力机
RU2788466C1 (ru) * 2021-08-02 2023-01-19 Евгений Степанович Алдохин Ветряной двигатель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001950A1 (en) Wind Turbine
EP2802770B1 (en) Artificial tree for generating hybrid energy
CN105438413A (zh) 近海漂浮式建筑物海洋能发电机与太阳能利用和储存
CN101270726A (zh) 多风轮机械聚能风力发电机组
Stavridou et al. A comparative life-cycle analysis of tall onshore steel wind-turbine towers
CN101169107A (zh) 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
CN107947714A (zh) 一种光伏系统回旋支架
CN201433860Y (zh) 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CN102235302A (zh) 聚风风轮装置及一种风力发电设备
CN102979675B (zh) 集风式房屋建筑群及旷野结构群风力枢纽发电站、动力站
EP3657013A1 (en) System of rotor, transmission and collection elements that optimises a vertical-axis wind turbine
CN102226444A (zh) 轨道滑旋轴承与框架空心轴
CN106567804B (zh) 风叶轮辐式风轮发电装置叶片固定方法、装置及发电装置
CN103135615B (zh) 一种太阳能发电站自动跟踪系统集成装置
CN207652376U (zh) 一种光伏系统回旋支架
CN107687396B (zh) 轨道承载复叶片往复运行多机组发电风车及调向方法
CN102953935A (zh) 聚风塔式风力发电系统
CN102562473A (zh) 物腔自产风力的装置及其发电的方法
CN103133244B (zh) 发电塔涡轮涡扇运转结构
CN102449300B (zh) 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CN101949230B (zh) 带有旋转餐厅的观景向日葵光伏电站大厦
CN211303479U (zh) 一种土木工程用测绘装置
CN201874294U (zh) 带有旋转餐厅的观景向日葵光伏电站大厦
CN102619691B (zh) 塔式涡轮风电装置
JP5946049B1 (ja) 二支点回転車(クル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