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35302A - 聚风风轮装置及一种风力发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聚风风轮装置及一种风力发电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35302A CN102235302A CN201010155299XA CN201010155299A CN102235302A CN 102235302 A CN102235302 A CN 102235302A CN 201010155299X A CN201010155299X A CN 201010155299XA CN 201010155299 A CN201010155299 A CN 201010155299A CN 102235302 A CN102235302 A CN 1022353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wheel
- wind gathering
- gathering tube
- gener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4—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聚风风轮装置,为一个喇叭状聚风筒或设多个喇叭状聚风筒交错在一起,构成或又隔出多个进风口大出风口小的风道,使进风口的风产生一定风力进入聚风腔,更加增强出风口的风力。聚风筒的出风口前设风轮,可设多个出风口及对应设多个风轮;风轮设固定式风斗或活动式风斗,或固定式风斗和活动式风斗兼设。一种风力发电设备,采用本发明所述的聚风风轮装置与变速装置、发电机、蓄电装置等组合而成。可建成大型、中型或小型的,便携式的可解决无电处(如海岛上)临时用电问题。本风力发电设备可使丰富的弱风资源得以利用,大量采用本发电设备发电,将来有望替代水电、火电所发电量,节约大量不可再生能源。
Description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利用装置及风力发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聚风风轮装置及一种聚风发电设备。
(二)背景技术
现行已有多种风轮装置,如风车、浆叶式风轮等。各种风轮所设的场所需要有一定风速的风场,但风场的风力往往不稳定,一年中还有弱风季节,风轮因此不能起动或转动很慢,如发电用的浆叶式风轮弱风时就不能发电或只能少发电。现有发电用的风轮浆叶一般应有3m/s以上风速方可启动发电,而建设这种风力发电场①适用风速的风场资源有限,测试周期长,选址难;②投资大,建设时间长;③施工、保养及维修难,费用大;④适用的风力资源多在边远地方,输电线路长,线损大,电力成本高;⑤由于风能密度比较低,开发有一定规模的风力发电场(厂)就要占用较大的土地。为获取稳定的风速或利用3m/s以下风速的风力,现行已有多种聚风式发电设备,如专利名称为《一种聚风贮存风力发电装置》(专利号:95224480.2),设有一个喇叭形的立体收集板聚风并设风动式空气压缩机、风力贮存罐,将喇叭口收集到的风贮存在贮存罐,再流出恒定的风力使风轮转动发电。但这种发电设备贮存罐要承受较大压力,制造材料的要求高,难以制造,特别难以制造大型发电设备的风力贮存罐,且贮存罐的出风力有限。再如《广口聚风密封轮斗式风力发电机组系列》(专利申请号:200510072116.7),设一个喇叭口引风筒聚风,出风口设密封轮斗机,其间设主大轴并设大叶片,把风流的动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但该“广口聚风器”①由钢材制成,造价和维护的成本均很高;②“广口聚风器”长22米,口宽20米,尺寸相近,聚风筒太短,聚风筒内壁的斜度太大,对风流产生的阻力也较大,使出口的风力受影响;③为捕获更大风力,巨型风力发电机组将“广口聚风器”建成高度达300至500米,这不太可行,因用钢材多、投资大,难以建造和维护,安全也没有保证,如有可能被突发的暴风摧毁等。
现有风力发电设备,立柱将风轮立在大几十米甚至百多米高,扫风半径安全范围之外还有很多风力没有得到利用,风力资源的利用率不够高。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聚集、增强风力的聚风风轮装置,以及该聚风风轮装置增设发电相关构件或有关设备组成的发电设备。该聚风风轮装置及发电设备制造简单、投资少、工期短,可利用的风力资源多,风期长,发出的电成本低;现有桨叶式风轮不能利用的场所、风力发电场未被利用的风力资源可以进行开发,使风力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
本发明提供的聚风风轮装置的技术方案为:该聚风风轮装置设聚风筒,聚风筒为横卧式或“L”形;聚风筒设一个或多个进风口及一个或多个出风口,均为进风口大出风口小;出风口前设风轮,风轮的主轴设于基座;风轮设固定式风斗或活动式风斗,或固定式风斗和活动式风斗兼设。
聚风风轮装置:
①横卧式聚风筒的进风口为为喇叭口,喇叭口或再隔出若干个进风口大出风口小的风道;
②横卧式聚风筒或为多个喇叭口的聚风筒交错在一起,即一个聚风筒的出风口部分处于另一个聚风筒的喇叭口内,聚风筒交错部分形成一个间隔,该间隔或再隔成一个个进风口大出风口小的风道,使经风道的风产生一定风力进入聚风腔,进一步增强出风口的风力。
③“L”形聚风筒在竖式的聚风筒内设隔板,构成多个进风口大出风口小的风道,使进风口的风互不干扰,经风道可产生一定风力进入聚风腔,进一步增强出风口的风力。
“L”形聚风筒的一种进风口为可随风向转动聚风,聚风筒竖立的部分分成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间隔,两层对应的面和口都设成圆形的;对应的两个面或各设弧形的凹槽,在弧形的凹槽里设置铁球;或对应的面之间设磁性相斥的磁铁,以相斥的磁力承受上层聚风筒的重量,使上层聚风筒处于略为悬浮状态;或对应的面之间既设弧形的凹槽并在其间设置铁球,又设有磁性相斥的磁铁;两层聚风筒各设隔板,构成风道;在上层聚风筒周围设保护框架;在间隔处的上层聚风筒内侧设一圈不透气的布帘,防止风力外泄;在聚风筒的最高处设风向板及尾舵,使进风口可始终对着风向聚风。
横卧式聚风筒或“L”形聚风筒如设多个出风口由隔墙(29)隔成,隔墙的一边为尖嘴形;出风口设弧形的门,每两个门紧靠隔墙尖嘴形的边构成夹角,使关上的门对风流不产生阻力,并可将风流导到开着门的出风口。
有的聚风风轮装置可在风轮的轮辐与外轮圈连接处固定一个重物,重物正对的轮辐与外轮圈连接处的两边各设1至2个活动式风斗。
风轮固定在主轴上,主轴的一端或两端设轴承固定于基座,在风轮的一侧或两侧的主轴上设圆轮,圆轮周边设磁铁,圆轮下方设托架,托架上设与圆轮上磁极相斥的磁铁,以磁力托着圆轮即风轮的重量,减少轴承的摩擦力;或风轮的轮毂里设轴承的外圈,轴承的内圈固定在主轴上,主轴的一端或两端固定于基座,风轮的轮毂一边或两边固定一个圆筒,主轴与该圆筒之间有一个间隙,在圆筒周围设磁铁,圆筒下方设磁极相斥的磁铁,以磁力托着圆筒即风轮,减少轴承的摩擦力。
横卧式聚风筒或“L”形聚风筒的一种建造材料为钢筋混凝土,建造方法为现浇或预制成模块组装;或建造聚风筒的骨架,以轻质板材固定于骨架上构成。
一种风力发电设备,该发电设备主要包括聚风风轮装置、变速装置、发电机、蓄电装置,风轮装置为上述本发明所述的聚风风轮装置:
在风轮一侧的主轴上设传动装置或变速装置,发电机与传动装置或变速装置连接,使风轮转动时带动发电机发电;
或在风轮一侧设齿,变速装置一边与齿连接,一边与发电机连接,当风力吹动风轮转动时,带动发电机发电;
或在风轮的轮毂里设发电机,发电机的转子或定子设于轮毂可转动的一方,发电机的定子或转子设于轮毂里的主轴上,主轴固定于基座,当风力吹动风轮时,发电机被带动发电。
一种风力发电设备,主要包括风轮装置、变速装置、发电机、蓄电装置,风轮装置为上述本发明所述的聚风风轮装置:聚风筒的一处设上下对应的孔,立柱穿入该孔处设垫块、垫片和平面轴承;聚风筒出风口上方设尾舵),使聚风筒的喇叭口可始终对着风向聚风;聚风筒设于立柱上或支架上;在风轮的轮毂里设发电机,发电机的转子或定子设于轮毂可转动的一方,发电机的定子或转子设于轮毂里的主轴上,主轴固定于基座,当风力吹动风轮时,发电机被带动发电。
一种风力发电设备,主要包括风轮装置、变速装置、发电机、蓄电装置,风轮装置为上述本发明所述的聚风风轮装置:聚风筒为不透气的尼龙布或帆布即软质材料制成,可以折叠起来;软质材料聚风筒设支撑架,支撑架为活动式构件组成,可以拆装或折叠;风轮的轮毂里设发电机,发电机的转子或定子设于轮毂可转动的一方,发电机的定子或转子设于轮毂里的主轴上,主轴固定于基座,当风力吹动风轮时,发电机被带动发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聚风风轮装置可成倍提高弱风的风力,适用的风场多,风期长。聚风风轮装置可作为动态景观,提高景观效果并不耗电;可以该结构设计制成摆饰品;可与有关设备组合用以提升重物,如将水电站下游的水提升返回水库重复利用;或风轮与水电涡轮装置之间设传动装置,使风力为水电设备发电助力。
本聚风风轮装置可与风力发电装置组成风力发电设备,该风力发电设备适用的风场多,风期长,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弱风资源,使风力资源得以广泛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率,大量使用该项风力发电设备,将来有望基本或全部承担火力的发电量,从而节约大量煤、燃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与建设发电量相当的现有风力发电场或水力发电站比较,建设该聚风风轮装置的发电场(厂)投资少,建设工期短,可大大减少碳排放。此外,现有风力发电场或水力发电站一般建在边远地方,离集中用电场所较远,建设难度大,架设的输电线路长,输电的线损大,电力成本高。这些难点,建设该聚风风轮装置发电设备的发电场(厂),均可以克服和避免。现有发电用的风轮浆叶一般应有3m/s以上风速方可启动发电,而该聚风风轮装置风力发电场适用风速的风场资源多,建设周期短,占地面积小,投资少,发出的电成本低。高山、荒原、沙漠等地处边远,环境恶劣,难以通电,但弱风资源丰富,均是建设聚风发电设备厂(场)的适合场所,并有利于加快这些地方的开发和发展。
聚风风轮装置建造简单,工期短,投资少。聚风筒骨架及整个聚风筒或其保护框架的制造材料均可用钢筋混凝土,制造方法为现浇或预制模块组合,或聚风筒以板材固定在骨架上构成。可在现有风力发电厂(场)增设该发电设备发电,提高现有风力发电厂(场)的土地利用率和风力资源利用率,节约用地,增产电能。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横卧式聚风筒聚风风轮装置示意图;
图2为横卧式多进风口聚风风轮装置示意图;
图3为“L”形多进风口聚风风轮装置示意图;
图4为“L”形多进风口随风向转动式聚风风轮装置示意图;
图5为聚风风轮装置多出风口结构示意图;
图6为设有活动式风斗的风轮示意图;
图7为立柱式小型聚风发电设备示意图;
图8为便携式聚风发电设备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中,1为横卧式喇叭口聚风筒聚风风轮装置,2为聚风筒的骨架:3为壁板,固定在骨架2上构成聚风筒;4为聚风筒的立柱,5为喇叭口,使更多的风可聚集到聚风筒来;聚风筒的内壁最佳为光滑的表面,以减少风力的摩擦力;6为聚风筒的出风口,聚风筒设泄风口,7为泄风口的门;当不需要风力时打开泄风。聚风筒设风门8,9为风门8的导槽,内设导轨,以使风门8上下移动开关;液压式千斤顶10的顶柱与风门8连在一起,在操作(或电动)使千斤顶10的顶柱升降时,风门8随之上升(关上)或下降(打开)。11为千斤顶的底座。在出风口6前面设基座12,风轮13固定于主轴上,主轴的一端或两端安有轴承,轴承设于基座12上。风轮13的轮廓上设挡风板14,构成若干个风斗15(即为一种固定式风斗)。16为挡风墙,用以挡风避免风轮13受到逆风的干扰;挡风墙16同时也是聚风筒的立柱。17为地面。
喇叭口5可再隔成若干个进风口大出风口小的风道,使喇叭口的进风经各风道时互不干扰,并产生一定风力进入聚风腔,进一步增强出风口6的风力。
风轮13可设有刹车装置(以下实施例同),用以控制其转动或刹车。
实施例二:
聚风风轮装置可设多个喇叭口聚风。图2为横卧式多进风口聚风风轮装置18,有三个喇叭口聚风筒交错组成(可以更多个喇叭口聚风筒交错组成),即聚风筒2·1出风口的一部分处于聚风筒2·2的喇叭口内;聚风筒2·2出风口的一部分处于聚风筒2·3的喇叭口内。聚风筒交错的部分,之间的环形间隔19为进风口高出风口低,或环形间隔19再隔出一个个进风口大出风口小的风道。20为聚风腔。图2中,图标2至4、6至17的名称与实施例一相同。
这种结构可增加聚风筒的进风量,使产生一定风力的风进入聚风腔20,更加增强出风口6的风力,聚风的效果好,风力的利用率高,且可相对减少建造聚风筒的用地。
实施例三:
图3中,21为“L”形多喇叭口聚风风轮装置(“L”形指聚风风轮装置聚风筒的形状)。该聚风风轮装置竖立的聚风筒设保护框架22;竖立的聚风筒内设隔板23(虚线为隔板),构成风道3·1、3·2和3·3(可设更多条风道),使风道3·1、3·2或3·3的进风互不干扰,可产生一定风力进入聚风腔20,更加增强出风口6的风力。图3中,图标2至4、6至17的名称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四:
图4中,24为“L”形多喇叭口随风向转动式聚风风轮装置(“L”形即聚风风轮装置聚风筒的形状)。该聚风风轮装置竖立的聚风筒设保护框架22;竖立的聚风筒设两层隔板23(虚线为隔板),构成风道4·1、4·2和4·3(可设更多条风道);聚风筒分为上下两层,风道4·1和4·2为上一层,设保护框架22;风道4·3为下一层;上下两层之间有一个间隔25,两层对应的面和口均是圆形的。对应的两个面或各设弧形的凹槽,在弧形的凹槽里设置铁球(滚珠)26,或在上下两层对应的面之间设磁性相斥的磁铁,以相斥的磁力承受上层聚风筒的重量,使上层聚风筒处于略为悬浮状态。在最高的喇叭口后面设风向板27,风向板27设尾舵28,当风向变化时,风向板27和尾舵28可使风道4·1和4·2的喇叭口对着(或人工作些辅助)风向聚风。在间隔25处,上层聚风筒内侧固定一圈不透气的布帘,用以挡住间隔25,使风不会泄漏,并可将风流导入聚风腔20。图4中,图标2至4、6至17的名称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五:
根据聚风风轮装置的聚风筒大小,聚风筒设1个或多个出风口。图5为聚风风轮装置多出风口结构示意图。图中为聚风筒设6个出风口,出风口6由隔墙29隔成;隔墙29的进风方向为尖嘴形的,使隔墙29对风力不产生阻力。出风口6设弧形的风门8,每两个风门8的一边均与隔墙29尖嘴形的边紧挨,构成一个夹角。这种结构,当一扇风门8关上时,对风不产生阻力并能将风导入开着门的出风口,加大该出风口的风力。在出风口6前对应设风轮13,风轮13设主轴30,主轴30两端设轴承固定于基座12。图5中,3为壁板(同图1)。
实施例六:
图6中,风轮13加设若干个活动式风斗31。风斗31为金属、塑料等硬质材料制成,或为不透气的尼龙布或帆布等软质材料制成。风斗31设柄32,柄32的适当位置设轴承或孔,轴承或孔穿轴将活动式风斗31安装在风轮13的外轮圈上;在外轮圈设垫块33。当风力吹动风轮13,将风斗31掀起时,柄32被垫块33挡住,风斗31完全竖起,风轮13的转矩力加大,转速提高。风轮13顺时针下转时,因风斗31内的风散去及逆向的风使之回合到风轮13的轮廓上。如此不断反复,风轮13不断转动。
或在风轮13的轮辐与外轮圈连接处固定一个重物,重物相对方向的轮辐与外轮圈连接处的两边各设1个活动式风斗31。出风口6的风力使风轮13处于偏重状态转动,从而可加大风轮13的旋转力。
图6中,图标8至12、15和16的名称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七:
以上所述的聚风风轮装置,采用磁悬浮技术可减少风轮13转动时的摩擦力,大大提高聚风的效果。如风轮13的轮毂固定设于主轴上,主轴的一端或两端设轴承固定于基座12上,风轮13的一侧或两侧的主轴上设圆轮,圆轮周边设磁铁,圆轮下方设托架,托架上设与圆轮上磁极相斥的磁铁,以磁力托着圆轮即托着风轮13的,减少轴承的摩擦力。
或风轮13的轮毂两侧各固定一个圆筒,主轴与该圆筒之间有一个间隙;在圆筒周围设磁铁,圆筒下方设磁极相斥的磁铁,以磁力托着圆筒即风轮13的,从而提高风轮13的转速。
实施例八:
一种聚风风轮发电设备,主要包括风轮装置、变速装置、发电机、蓄电装置,风轮装置为实施例一、二、三、四、五、六或七所述的聚风风轮装置,或为其中二个或几个实施例结合而成的聚风风轮装置:
在风轮13的主轴上设皮带轮为传动装置,发电机连接传动装置。当风力使风轮13转动时,发电机被带动发电。
或在风轮13的一侧设齿,设变速装置与齿连接,发电机与变速装置连接。当风力吹动风轮13转动时,带动发电机发电。
或在风轮13的轮毂里设发电机,发电机的转子或定子设于轮毂可转动的一方,发电机的定子或转子设于轮毂里的主轴,主轴固定于基座12,当风力吹动风轮13转动时,发电机被带动发电。
实施例九:
图7中,34为一种小型聚风风轮发电设备,主要包括风轮装置、发电机、蓄电装置、立柱。35为聚风筒,用一种板材固定于骨架2上构成;聚风筒35的未端设尾舵36;聚风筒35设上下对应的孔,上下对应的孔的外面各设置垫块37、垫片38和平面轴承39;设立柱40,立柱40的上面一节较小,穿入聚风筒35上下对应的孔;立柱40的未端设一个插销孔,插销41插入插销孔将聚风筒35与立柱4固定在一起。在出风口6的前面设风轮13;在风轮13的轮毂里设发电机,发电机的转子或定子设于轮毂可转动的一方,发电机的定子或转子设于轮毂里的主轴,主轴固定于基座12,当风力吹动风轮13转动时,发电机被带动发电。尾舵36的设置,可使聚风筒35的喇叭口始终对着风向聚风
42为栅栏式后板,既可支撑聚风筒的后板,又可透风。43为拉杆。图7中图标2、12、14和15的名称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十:
图8为一种便携式聚风风轮发电设备44,主要包括风轮装置、发电机、蓄电装置。该风轮装置的出风口6至喇叭口的聚风筒45为一种不透气的尼龙布(或帆布等其它软质材料制成)制成。聚风筒45设支撑框架46,支撑框架46为大小钢管插接式组装或活动式构件组成,可拆装或折叠,以便不用时携带或收存。在风轮13的轮毂里设发电机,发电机的转子或定子设于轮毂可转动的一方,发电机的定子或转子设于轮毂里的主轴,主轴固定于基座12;42为栅栏式后板,既可支撑聚风筒45的后板,又可透风。47为风轮13的底板,底板47及钢管46设有孔或圆环,以便穿绳索牵拉固定。17为地面。图中6为出风口,14为挡风板,15为风斗(即同实施例一)。
使用时,展开尼龙布聚风筒45,将备用绳索穿入孔或圆环,牵拉固定聚风风轮发电设备44。风力使风轮13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携带时,将尼龙布聚风筒45折叠起来,置于风轮13旁边捆好。或设专用箱或专用袋,以便便携式聚风风轮发电设备44携带和不用时收存。
上述各种聚风风轮装置,其喇叭口均设网,以阻挡人、动物误入发生危险,或杂物被风吹进聚风筒内影响风轮13正常转动。
Claims (10)
1.一种聚风风轮装置,设聚风筒,其特征在于:聚风筒为横卧式或“L”形;聚风筒设一个或多个进风口及一个或多个出风口,均为进风口大出风口小;出风口前设风轮,风轮的主轴设于基座;风轮设固定式风斗或活动式风斗,或固定式风斗和活动式风斗兼设。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风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①横卧式聚风筒的进风口为喇叭口(5),喇叭口(5)或再隔出若干个进风口大出风口小的风道;
②横卧式聚风筒或为多个喇叭口的聚风筒交错在一起,即聚风筒(2·1)的出风口部分处于聚风筒(2·2)的喇叭口内,聚风筒(2·2)的出风口部分处于聚风筒(2·3)的喇叭口内;聚风筒交错部分形成间隔(19),间隔(19)或再隔出一个个进风口大出风口小的风道,使经风道的风产生一定风力进入聚风腔(20),进一步增强出风口(6)的风力;
③“L”形聚风筒在竖式的聚风筒内设隔板(23),构成多个进风口大出风口小的风道,使进风口的风互不干扰,经风道(3·1、3·2、3·3)可产生一定风力进入聚风腔(20),进一步增强出风口(6)的风力。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风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L”形聚风筒的一种进风口为可随风向转动聚风,聚风筒竖立的部分分成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间隔(25),两层对应的面和口都设成圆形的;对应的两个面或各设弧形的凹槽,在弧形的凹槽里设置铁球(26);或对应的面之间设磁性相斥的磁铁,以相斥的磁力承受上层聚风筒的重量,使上层聚风筒处于略为悬浮状态;或对应的面之间既设弧形的凹槽并在其间设置铁球(26),又设有磁性相斥的磁铁;两层聚风筒各设隔板(23),构成风道(4·1、4·2、4·3);上层聚风筒周围设保护框架(22);在间隔(25)处的上层聚风筒内侧设一圈不透气的布帘,防止风力外泄;在聚风筒的最高处设风向板(27)及尾舵(28)。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风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卧式聚风筒或“L”形聚风筒如设多个出风口由隔墙(29)隔成,隔墙(29)的一边为尖嘴形;出风口(6)设弧形的门(8),每两个门(8)紧靠隔墙(29)尖嘴形的边构成夹角,使关上的门(8)对风流不产生阻力,并可将风流导到开着门的出风口(6)。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风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有的聚风风轮装置可在风轮(13)的轮辐与外轮圈连接处固定一个重物,重物正对的轮辐与外轮圈连接处的两边各设1至2个活动式风斗(31)。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风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风轮(13)固定在主轴上,主轴的一端或两端设轴承固定于基座,在风轮(13)的一侧或两侧的主轴上设圆轮,圆轮周边设磁铁,圆轮下方设托架,托架上设与圆轮上磁极相斥的磁铁,以磁力托着圆轮即风轮(13)的重量,减少轴承的摩擦力;或风轮(13)的轮毂里设轴承的外圈,轴承的内圈固定在主轴上,主轴的一端或两端固定于基座(12);风轮(13)的轮毂一边或两边固定一个圆筒,主轴与该圆筒之间有一个间隙,在圆筒周围设磁铁,圆筒下方设磁极相斥的磁铁,以磁力托着圆筒即风轮(13),减少轴承的摩擦力。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风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横卧式聚风筒或“L”形聚风筒的一种建造材料为钢筋混凝土,建造方法为现浇或预制成模块组装;或建造聚风筒的骨架(2),以轻质板材固定于骨架(2)上构成。
8.一种风力发电设备,该发电设备主要包括聚风风轮装置、变速装置、发电机、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风轮装置为上述本发明权利要求1,或为权利要求1和2至7中的任一项或几项结合而成的聚风风轮装置,设置为:
在风轮(13)一侧的主轴上设传动装置或变速装置,发电机与传动装置或变速装置连接,使风轮(13)转动时带动发电机发电;
或在风轮(13)一侧设齿,变速装置一边与齿连接,一边与发电机连接,当风力吹动风轮(13)转动时,带动发电机发电;
或在风轮(13)的轮毂里设发电机,发电机的转子或定子设于轮毂可转动的一方,发电机的定子或转子设于轮毂里的主轴上,主轴固定于基座,当风力吹动风轮(13)时,发电机被带动发电。
9.一种风力发电设备,主要包括风轮装置、变速装置、发电机、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力发电设备为小型风力发电设备(34),风轮装置为上述本发明权利要求1,或为权利要求1和2至7中的任一项或几项结合而成的聚风风轮装置,设置为:聚风筒(35)的一处设上下对应的孔,立柱(40)穿入该孔处设垫块(37)、垫片(38)和平面轴承(39);聚风筒出风口(6)上方设尾舵(36),使聚风筒的喇叭口可始终对着风向聚风;聚风筒设于立柱(40)上或支架上;在风轮(13)的轮毂里设发电机,发电机的转子或定子设于轮毂可转动的一方,发电机的定子或转子设于轮毂里的主轴上,主轴固定于基座,当风力吹动风轮(13)时,发电机被带动发电。
10.一种风力发电设备,主要包括风轮装置、变速装置、发电机、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电设备为小型便携的风力发电设备(44),风轮装置为上述本发明权利要求1,或为权利要求1和2至7中的任一项或几项结合而成的聚风风轮装置,设置为:
聚风筒(45)为不透气的尼龙布或帆布即软质材料制成,可以折叠起来;软质材料聚风筒设支撑架(46),支撑架(46)为活动式构件组成,可以拆装或折叠;风轮(13)的轮毂里设发电机,发电机的转子或定子设于轮毂可转动的一方,发电机的定子或转子设于轮毂里的主轴上,主轴固定于基座,当风力吹动风轮(13)时,发电机被带动发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55299.XA CN102235302B (zh) | 2010-04-26 | 2010-04-26 | 聚风发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55299.XA CN102235302B (zh) | 2010-04-26 | 2010-04-26 | 聚风发电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35302A true CN102235302A (zh) | 2011-11-09 |
CN102235302B CN102235302B (zh) | 2014-05-14 |
Family
ID=44886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5529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35302B (zh) | 2010-04-26 | 2010-04-26 | 聚风发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235302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34061A (zh) * | 2011-04-08 | 2012-10-17 | 孙照云 | 锥管式风力发电装置 |
CN103842646A (zh) * | 2012-01-31 | 2014-06-04 | 李耀中 | 物腔自产风力的装置及其发电的方法 |
CN106121934A (zh) * | 2012-11-26 | 2016-11-16 | 黄宝文 | 一种聚风发电设备 |
CN103842646B (zh) * | 2012-01-31 | 2016-11-30 | 李耀中 | 物腔自产风力的装置及其发电的方法 |
CN107869423A (zh) * | 2017-10-18 | 2018-04-03 | 合肥果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小区风力发电系统 |
CN108953068A (zh) * | 2018-08-24 | 2018-12-07 | 赵椿 | 风力发电装置及风力发电系统 |
CN111706459A (zh) * | 2020-05-29 | 2020-09-25 | 李琪 | 一种聚风筒式垂直平行轴风力发电设备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0119A (zh) * | 2001-11-02 | 2002-05-22 | 王全祥 | 一种风口发电源头治沙的系统 |
JP2003049760A (ja) * | 2001-08-08 | 2003-02-21 | Noriyasu Matsumoto | 風力発電装置 |
CN1553052A (zh) * | 2003-05-27 | 2004-12-08 | 张孟杰 | 集风式风力发电机组 |
JP2005098256A (ja) * | 2003-09-26 | 2005-04-14 | Toshio Nozawa | 風力発電用集風システム |
CN1673525A (zh) * | 2005-02-25 | 2005-09-28 | 王继杰 | 磁浮风力发电装置 |
CN1807876A (zh) * | 2005-08-01 | 2006-07-26 | 戚永维 | 风动机 |
CN2844478Y (zh) * | 2005-05-30 | 2006-12-06 | 张少良 | 一种超大功率的风力机 |
CN101493072A (zh) * | 2009-03-11 | 2009-07-29 | 华北电力大学 | 一种带有聚风装置的垂直轴风力机 |
CN101583795A (zh) * | 2006-12-20 | 2009-11-18 | 佐藤茂 | 风力发电装置 |
CN201401942Y (zh) * | 2009-02-13 | 2010-02-10 | 田海金 | 光电风一体储能暖气 |
KR100952684B1 (ko) * | 2009-05-14 | 2010-04-13 | 오영록 | 공기압축을 이용한 수직축 터보 풍력발전 시스템 |
-
2010
- 2010-04-26 CN CN201010155299.XA patent/CN10223530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49760A (ja) * | 2001-08-08 | 2003-02-21 | Noriyasu Matsumoto | 風力発電装置 |
CN1350119A (zh) * | 2001-11-02 | 2002-05-22 | 王全祥 | 一种风口发电源头治沙的系统 |
CN1553052A (zh) * | 2003-05-27 | 2004-12-08 | 张孟杰 | 集风式风力发电机组 |
JP2005098256A (ja) * | 2003-09-26 | 2005-04-14 | Toshio Nozawa | 風力発電用集風システム |
CN1673525A (zh) * | 2005-02-25 | 2005-09-28 | 王继杰 | 磁浮风力发电装置 |
CN2844478Y (zh) * | 2005-05-30 | 2006-12-06 | 张少良 | 一种超大功率的风力机 |
CN1807876A (zh) * | 2005-08-01 | 2006-07-26 | 戚永维 | 风动机 |
CN101583795A (zh) * | 2006-12-20 | 2009-11-18 | 佐藤茂 | 风力发电装置 |
CN201401942Y (zh) * | 2009-02-13 | 2010-02-10 | 田海金 | 光电风一体储能暖气 |
CN101493072A (zh) * | 2009-03-11 | 2009-07-29 | 华北电力大学 | 一种带有聚风装置的垂直轴风力机 |
KR100952684B1 (ko) * | 2009-05-14 | 2010-04-13 | 오영록 | 공기압축을 이용한 수직축 터보 풍력발전 시스템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34061A (zh) * | 2011-04-08 | 2012-10-17 | 孙照云 | 锥管式风力发电装置 |
CN103842646A (zh) * | 2012-01-31 | 2014-06-04 | 李耀中 | 物腔自产风力的装置及其发电的方法 |
CN103842646B (zh) * | 2012-01-31 | 2016-11-30 | 李耀中 | 物腔自产风力的装置及其发电的方法 |
CN106121934A (zh) * | 2012-11-26 | 2016-11-16 | 黄宝文 | 一种聚风发电设备 |
CN106121934B (zh) * | 2012-11-26 | 2019-07-16 | 黄宝文 | 一种聚风发电设备 |
CN107869423A (zh) * | 2017-10-18 | 2018-04-03 | 合肥果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小区风力发电系统 |
CN108953068A (zh) * | 2018-08-24 | 2018-12-07 | 赵椿 | 风力发电装置及风力发电系统 |
CN111706459A (zh) * | 2020-05-29 | 2020-09-25 | 李琪 | 一种聚风筒式垂直平行轴风力发电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35302B (zh) | 2014-05-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810475U (zh) | 聚风风轮装置及一种风力发电设备 | |
CN104514680B (zh) | 发电效率提高的可变型翼潮汐风力发电机 | |
CN107061151B (zh) | 模块化框架式高效率垂直轴风力机 | |
CN201972856U (zh) | 风力发电装置 | |
CN102235302A (zh) | 聚风风轮装置及一种风力发电设备 | |
CN103122830B (zh) | 涡轮式聚风发电系统 | |
KR20100039917A (ko) | 건물 설치용 풍력발전 풍차 | |
CN101539094B (zh) | 一种聚压式风力发电装置 | |
WO2011106919A1 (zh) | 风力发电装置 | |
CN101994652B (zh) | 圆通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 | |
CN101539108A (zh) | 一种双电机聚压式风力发电装置 | |
CN101776046B (zh) | 风力发电模块及其组成的矩阵式风力发电装置 | |
CN201401284Y (zh) | 一种风力发电群组 | |
CN101539109A (zh) | 阵列式风力发电群组 | |
CN212003427U (zh) | 双风轮垂直轴风力发电装置 | |
CN101092942B (zh) | 多竖轮风轮发电机 | |
CN201621009U (zh) | 风力发电模块及其组成的矩阵式风力发电装置 | |
CN206785550U (zh) | 新型风机风轮或叶片及利用此风轮或叶片的风力发电机 | |
CN201401285Y (zh) | 一种双电机风力发电装置 | |
CN101225802A (zh) | 飘飞风力发电机、机组 | |
CN201401286Y (zh) | 一种低风速发电装置 | |
CN202040019U (zh) | 一种风力发电装置 | |
CN206144712U (zh) | 一种叶帆可开合的立轴风力发电站 | |
US20110113776A1 (en) | Aero-Hydro Power Plant | |
CN203146231U (zh) | 一种涡轮式聚风发电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14 Termination date: 2016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