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33860Y - 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433860Y CN201433860Y CN2009201395370U CN200920139537U CN201433860Y CN 201433860 Y CN201433860 Y CN 201433860Y CN 2009201395370 U CN2009201395370 U CN 2009201395370U CN 200920139537 U CN200920139537 U CN 200920139537U CN 201433860 Y CN201433860 Y CN 201433860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compressor
- air channel
- wind turbine
- derri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4—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本低、建设容易、风源利用率高、使用寿命长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包括:多个压缩器(A1~A5)沿上下方向重叠(54)形成三个台阶的受风立面(48、49、50),每个压缩器沿径向朝内彼此间隔开地配置成呈空半圆体活动空间,每个压缩器以多个四棱锥形风道(C)以进风口(37)逐渐弧滑朝内向中夹束至出风口(35);竖列帆舵(10)沿风轮机(B)前方两侧边缘对立设置、面向不同方向来风带动装置调整方向;以及风轮机(B)的旋转中心轴(26)相联发电机组(6、8)的输入轴,风由压缩器进风口(37)进入风道会聚压缩后冲击活动空间,驱动风轮机旋转,发电机组借助风轮机旋转而发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力发电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电能广泛使用,人们生活中的能量消耗又日益增加,造成有限资源严重消耗,面临枯竭的危险,据能源情报搜索数据显示,全球的电能85%以上属于“火、核、油、气”产生,因而严重造成环境污染、地球变暖,将直接威胁生态并危及人类生存。
作为传统的风力发电装置,通常已知的是三叶风扇型的发电装置。这种发电装置是将类似于电风扇扇叶的叶片安装在支柱的顶端,由于叶片的形状具有一定的弧度,因而在受风时叶片旋转,进而由发电机将叶片的旋转转化为电力。这种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但却存在以下缺点。即,由于是利用叶片接受风力,而叶片的面积有限,叶片之间的大部分空间都无法对风源进行利用,所以利用率非常低,通常数百台这样的风力发电装置也无法供应一家普通工厂的生产用电,而若要满足生产的需求则会占用大面积土地从而造成土地和风力资源严重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现有的风力发电装置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风源利用率高、而且使用寿命长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1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包括:多个压缩器,这多个压缩器沿上下方向重叠,朝内逐渐彼此间隔开地配置成同心呈空半圆活动空间,每个压缩器由风道各隔墙板隔开7个风道彼此不同弧弯地向中重围,逐渐向内缩窄的风道配置成折扇已开形式的压缩器,其外缘受风进风口的接收风源立面以横向相同阶梯式三个台阶层,其内沿出风口并列成呈空半圆体;竖列帆舵侧向正对风向分离压缩器向中前方左右两侧边缘对立设置,该帆舵由多块立体卷形板以横向竖列成阶梯式逐渐朝向外扩大,所述帆舵正面相对不同风向带动整体装置转移调整方向,该整体装置包括压缩器、横直井架组成的方形框架、圆环井架、各井架柱梁杆骨一起联体通过滑轮安装干圆环轨中,以及圆柱风轮机,该风轮机包括设置在各压缩器所述活动空间中的风轮机单元,在风轮机中心轴下端连接于联接轴上端,而联接轴下端相连内齿轮和发电机组输入轴,经所述压缩器立面进入进风口的风、通过风道压缩会聚后冲击出风口所述的活动空间,驱动风轮机旋转进行发电。
根据上诉方案,在各压缩器内部之间隔开间隔地向中重围逐渐向内缩窄,由此,构成弧弯连续风道,这是因为,风道是渐缩的以便会聚风连续挤压的过程中继续前进的,能够在风道的隔间使风适度膨胀的压力加大,形成出风口风速提高,从而极大地提高风源冲击速度促进利用效率。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是由7个不同弧弯的风道组成折扇已开的压缩器,再由多个压缩器重叠的出风口安装圆柱风轮机,并且形成三角体,再加竖列帆舵等组成方形的装置,从而在帆舵的作用下带动装置移动面向来风方向,使其装置受风面各风口正对准来风全部接收,这样能够使风源利用效率高,所以在同样的风源情况下,与传统的风扇形装置相比,其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0倍以上,并且又降低成本,还能很大地降低噪音。
技术方案2的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优选地,多个压缩器外缘立面紧密地重叠,朝内中部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多根圆管柱和半圆柱贯穿各压缩器内部连接底部框架,该压缩器各边缘多根井架柱支撑连接上下井架。
多个压缩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重叠,从而各风道中部隔墙板处设置多根圆管柱和半圆柱贯穿各压缩器连续于底部框架,包括外像井架柱,这样的设置用于兆瓦以上的大型装置加固作用。
技术方案3的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优选地,各压缩器风道均设计成四棱弧度锥形,各风道进风口最高点朝内平滑地缩矮至风道总长的2/3处最矮点再扩高至出风口。
压缩器各风道是四棱弧弯向内缩少形成锥形的,并且从进风口最高点朝内平滑地缩矮至2/3处最矮点再扩高至出风口,这样由高逐渐缩矮再扩高的原理表明,是按照风道体积计算顺畅缩少而定形的。
技术方案4的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优选地,压缩器的风道内部分别三个阶段,一进风口段各设置多个风源压缩小风道,二内呈空段,三出风口小段设置多层附加层板和多块附加板,而附加板和隔墙板平面在出风口内附近部分对照直径线形成夹角偏心为60°,这样设计,使用一个压缩器以上进行发电。
各压缩器的风道内部分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各设置多个风源压缩小风道,作用是风源进道不会向外逃逸,形成自压挤缩推进第二段产生压缩膨胀,再推进第三阶段出风口,并且使出风口的风强劲力地增加速度驱动力。
技术方案5的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优选地,压缩器以22片板分别上下面各7片、隔墙板6片、外皮板2片一起组合为7个风道,其中第五风道为正直的两侧隔墙板弧滑地朝内夹束至出风口,而隔墙板凭自长从外朝内3/4处渐渐向内弧滑相反夹束,并且第六风道隔墙板和外皮板也相同第五风道隔墙板,所述第四风道和第六风道、第三风道和第七风道一起以第五风道为中地朝内弧滑向中夹束,而第二、一风道也相同向第三风道弧滑夹束。
压缩器各风道向中弯围夹束,在弧弯过程中顺畅缩小风道,是按风道体积侧算渐渐顺于夹束,能够减小对风的阻力。
技术方案6的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优选地,整体装置中心是圆柱风轮机中心为中心,对照装置受风立面联合总宽度分出衡量直径线,并且所述的活动空间半圆体均衡直径线形成夹角的偏心为30°,而该活动空间半圆体占所述风轮机外缘总面积48%~58%。
本装置各规格尺寸是按照压缩器受风面宽度对比推算得出,但其各弧弯倾斜偏心度数全部按照风轮机中心对照压缩器受风面中心而推算得出,并且活动空间供风面积只能占风轮机的外缘面积的40%左右,另60%是风轮机排风面积。
技术方案7的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优选地,竖列帆舵设置在风轮机前方左右两侧边缘对立,该竖列帆舵对立距离空间尽寸是压缩器总宽度的81%、而高度与装置相同、宽度相等于装置中心至装置受风立面的其中长度的92%,所述竖列帆舵以多块立体卷形板纵列成阶梯式逐渐向外前方扩大,被安装于多根井架柱中的竖列帆舵、连接包括上横梁、横直井架和框架、圆环井架及背方支撑杆骨一起连接压缩器组成方形装置。
本装置实体是三角形,为了能够受风面正对来风方向,因而两侧边缘设置竖列帆舵,再加各横梁直骨形成了方形装置,通过如此设计,各风道相对于来风方向不倾斜地吹入风道,从而能更为高效地驱动风轮机旋转。
技术方案8的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优选地,圆柱风轮机由下向上分隔多个单元和多个排风空间整体呈圆柱形,包括内侧呈中空圆柱体设置中心轴,由中心轴和加固法兰延伸多根中心梁骨连接圆环板内缘支承并隔开排风空间地设置上圆环板和下圆环板,该圆环板之间设置多个外部叶和内部叶连接于中部圆管柱包括排风空间的排风叶,所述多根圆管柱以底面圆环板中设置贯穿各单元和圆环板及各排风空间连接于顶面圆环板中。
由此,各风轮机单元全部联体以杆骨连接于中心轴,而中心轴上端以轴承固定,下端通过平面轴承相接连接轴,再通过推动轴承,将动能输入发电机组,这样,再大型都容易施工,并且能够节省施工,更为减少成本。
技术方案9的装置在技术方案8的基础上,优选地,所述圆柱风轮机内而外部各叶位置按照圆环板单方宽度100%分配内部叶占该宽度58%再超出内缘8%的部分为排风口、外部叶占宽度42%、而相邻的隔层排风空间排风叶相同42%,所述各叶在圆环板位置按照装置直径线对照内部叶朝外形成夹角为60°,外部叶朝内夹角为50°,而排风叶也相同外部叶。
通过如此设计,能够使风源进入风轮机体内顺畅连贯平衡整体推动,使风轮机各叶同步吸力,这样的风轮机排出的风全是无力残风,并减少动力的损失。
技术方案10的装置在技术方案9的基础上,优选地,所述圆柱风轮机内部叶凭自宽比较弧卷深度为21%、外部叶弧卷深度为16%,所述隔层排风空间外低内高倾斜为15~25°、而单元相反外高内低倾斜为15~25°、附加圆环板不高低倾斜,所述圆柱风轮机内外各叶每一单元和每一排风空间联合数目96片~1800片、而隔层圆环板数目15~300块包括附加圆环板。
通过设置这样的风轮机各叶片弧卷倾斜正附合风的顺畅,这样能够使各叶片高效地吸收风力。上述在设计不同规格过程中大型装置风轮机各叶片距离空间不能超过1、2m,而各隔层圆环板距离高度空间不能超过2m。
技术方案11的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优选地,内而外圆环轨面啮合的内外弹簧滑轮在压缩器底部范围内设置的数目相比外部滑轮数目多出3倍以上,还包括方形框架的横直井架梁骨增加和连接圆环井架增加杆骨,所述各压缩器左右两侧边缘相连多根井架柱支撑,还包括风轮机外壳多根立架柱和多条环梁及斜撑井架柱、顶安装架、上下轴承,所述竖列帆舵下连接直向井架上连接横梁、两侧边缘连接井架柱、背方面板支撑多根杆骨和斜撑圆杆各端一起连接压缩器和内外圆环架。
在上述装置的设计,按规格计算配置各种规格配件及数目,特别是支撑的各种横梁直架全部根据计算受力附合设置,这样能够极大地缩减成本并减少动力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具有成本低,建设容易,单机规模大(特大型可达20万kw)风源利用率高、(单机以1KW效率60%、1MW效率75%、10MW效率85%、100MW效率90%)噪音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而且适应性强,具有极强大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风力发电装置的单体压缩器的斜视图。
图3是图2所示压缩器重叠组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装置的外沿受风进风的立面图。
图5是图1所示的风力发电装置的根基平面图。
图6是图1所示风力发电装置的顶平面俯视图。
图7是图1所示圆柱风轮机整体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圆柱风轮机的叶片布置平面图。
图9是图7所示圆柱风轮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的整体立体图,在图1中,附图标记A表示后述压缩器,附图标记B表示后述圆柱风轮机。在图2中,附图标记C表示后述风道,附图标记G表示后述风道隔墙板,附图标记15表示后述各位井架柱。另外,本装置各配置规格按照装置受风方立面48、49、50联合总宽度相比而得出,装置直径线74由风轮机B中心对照立面48中心为直径线74,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方向”、“内外缘”、“上下方向”均是针对组装状态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而言的。
本实用新型装置设置圆环地梁2为根基,包括风轮机B基坐41和内圆环地梁51及发电组6、8基坐,由于内和外圆环地梁51、2各平面设置圆环轨52、17相对安装各滑轮53、4啮合活动,各滑轮53、4配置弹簧被安装于圆环井架9、13的底部。该内外圆环井架9、13联体于各横与直井架1、14的框架,包括竖立井架柱15、风轮机B外壳圆环梁11和立架柱12、斜撑井架柱3、风轮机B顶安装架29和圆环架25、竖列帆舵10板背面31上横梁32和下支撑杆骨30、压缩器A体中圆管柱44和半圆柱45等一起被焊接联体。
如图1和图3所示,本装置包括:上下方向隔开间隔18地重叠54设置五个压缩器A1、A2、A3、A4、A5,相对于这五个压缩器A1、A2、A3、A4、A5的内缘36中设置圆柱风轮机B,以及左右各前方两侧边缘各设置竖列帆舵10,由于左右帆舵10的作用下,带动整体装置移向活动,使装置受风立面48、49、50面向来风方向自然移动地接收八面风力。所述圆柱风轮机B底部设置多根井架梁42结合圆环井架9和滑轮53被安装于内圆环轨52中,该圆环轨52再固定于圆环地梁(51)中,而地梁(51)内部的井架梁(42)中心安装平面轴承43结合风轮机B联接轴7、内齿轮5、大型发电机组6、小型永磁发电机组8。所述风轮机B顶部安装架29相连于圆环架25,用于固定风轮机B轴承27并支承的中心梁骨28和中心轴26相联风机B顶圆环板24及整体风轮机B,其中的空间23用于排风。
下面,对装置的各部分结构结合图2至图6进行详细说明。
压缩器A以(22)片板组装成折扇已开形式的器A体,该器A(22)片板分别底部与面20部各(7)片,隔墙板G2、G3、G4、G5、G6、G7(8)片包括外皮板G1、G8。所述隔墙板G以外缘进风口37最宽点按100%比较以下束窄尺寸,该束窄由100%板G上下边缘同样向内平滑地束窄至板G总长的2/3压缩线22处为58%最窄点,再由压缩线22处最窄点扩宽至出风口35的宽度为87%。
如图2、图3所示,各压缩器A1、A2、A3、A4、A5各以(7)个不同的弧弯向内缩窄的风道C1、C2、C3、C4、C5、C6、C7组成压缩器A,再由各压缩器A1、A2、A3、A4、A5重叠45组成装置。如图6所示,各风道C1、C2、C3、C4、C5、C6、C7弧弯及深长度各不同,而各风道C1、C2、C3、C4、C5、C6、C7进风口37高度尺寸相同,但出风口35高度尺寸是进风口37高度的87%,其他13%属排风空间18。
各风道C1、C2、C3、C4、C5、C6、C7呈队道式内空四棱体,该道C从外沿立面(48、49、50)受风进风口37朝向内的途经逐渐缩口至出风口35,该两口37、35各面积相比,而出风口35缩口65%减少,其次,如图6所示,风道C5是为正直而两侧隔墙板(G5、G6)平衡向内缩窄,其他风道C如C6和C4与C7和C3、C2、C1等全部朝向风道C5弧弯重围,如隔墙板G6、G7、G8从压缩线22开始朝内再向外反弯19,如图2所示,各风道C1、C2、C3、C4、C5、C6、C7的出风口35有设置附加板33及层板34,该板33、34朝内深度尺寸按照外缘立面48、49、50联合总宽的6%,高度随出口35的高度为准焊接,但按装置直线74对照附加板33形成夹角偏心为(60°)包括隔墙板G2、G3、G4、G5、G6、G7和外皮板G1、G8相同偏心(60°),该板G偏心是在出风口35附近部分。
如图1、图3所示,每个压缩器A1、A2、A3、A4、A5包括由下向上隔开间隔18地同心重叠54设置的五个压缩器A1、A2、A3、A4、A5,其中外缘立面48、49、50构成风源接收口37,其内缘36构成呈空圆柱体的50%围绕,用来安装圆柱风轮机B。从图3虚线21隔板46、47的风源压缩小风道38隔间板47和隔层板46可以看出,风源接收口37朝内段有设置风源压缩小风道38,该道38朝内深度尺寸按照压缩器A受风立面48、49、50总宽的19%,每个小风道38从进风口39向内缩口至内口40面积减少25%。所述各风道C1、C2、C3、C4、C5、C6、C7的受风口37段有增加风源压缩小风道38,而出风口35也有增加附加板33及层板34,即串通风道C内部的圆管柱44和半圆柱56以外,其他内段16是属于呈空四棱体。
接下来参照图4结合图5、图6进行说明。
各风道C1、C2、C3、C4、C5、C6、C7联合组成压缩器A,其受风立面48、49、50横向形成阶梯式三个阶层48、49、50,中部由三个风道C3、C4、C5联合凸出平衡立面48,第二阶层立面49分别左而右各一个风道C2、C6合并中部风道C3、C4、C5形成左而右退缩立面49,退缩尺寸凭单体风道C6立面49宽度尺寸相比朝内退缩1/4,第三阶层立面50也分别左而右各一个风道C1、C7合并于第二阶层立面C2、C6的,这样第三阶层也相同第二阶层再朝内退缩1/4。如图4可以看出,各压缩器A1、A2、A3、A4、A5在受风立面48、49、50联合紧密地重叠54,形成接收风源的大栅栏,再以竖列帆舵10的作用下,装置受风各立面48、49、50向八方来风接收。
风源压缩小风道38由于多片隔间板47和多片隔层板46分别上下多层46分隔和左右多间47排列间隔焊接而成,其内至外两口39、40透风的四棱通风道38,该道38从外口39向内缩口40为0.3°,这样的锥形度数无论大小风源进道38不会逃逸,形成风力自压自缩冲击风轮机B,使风轮机B旋转力等于受风立面48、49、50大面积的聚风压力驱动风轮机B高速旋转。
如图5所示,各种横与直的井架1、14在压缩器A位置范围增加数目设置,按装置规格受力配置规格,内外圆环地梁51、2准确平面平衡,包括发电机组6、8基坐41,内外圆环轨52、17安装位置准确,内外圆环轨52、17啮合的弹簧滑轮53、4符合受压灵活,如必要可以安装反磁或浮磁支持重压,但滑轮53、4在压缩器A位置增加数目比外部多出三倍以上。所述内外各种井架柱12、15包括圆环井架13、9斜撑井架柱3及横直梁井架1、14等全部采用圆管结构焊接。如虚线压缩器A位置所示,各两侧边缘井架柱15用来支撑固定各压缩器A1、A2、A3、A4、A5,包括风机B外壳圆环梁11、立架柱12、内外圆环架9、13,横直井架1、14,圆管柱44和半圆柱45,以及装置两侧边缘竖列帆舵10并支撑井架15、斜撑柱3等,其重压承担由内外各弹簧滑轮53、4平衡分配、各上井架13、9暨各配置一起联动并随风来向移向活动。而且其中风轮机B不移动,包括内齿轮5和发电机组6、8。
如标准的图6描述装置顶平面,本装置各风道C1、C2、C3、C4、C5、C6、C7顺于弧弯向中重围夹束,如虚线21所示的压缩小风道38隔间板47标准位置,包括压缩线22、圆管柱44、半圆柱45、左右竖列帆舵10及支撑的各杆骨井架梁柱1、15、12、56,风轮机B位置、和顶圆环架25、风轮机B固定架29及中心轴承26、、风轮机B中心梁骨28、风轮机B顶圆环板24、风轮机B运转间隙55、排风空间23、附加板33等位置分配比较标准。
接下来参照图7结合图8、图9进行说明。
圆柱风轮机B整体高度分别分隔出五个单元B1、B2、B3、B4、B5、四个排风空间61,内部中心呈中空23圆柱体,上方顶和下方底面中心形成排风空间23。由于各配置规格的分配,首先对各单元B1、B2、B3、B4、B5直径说明,该规格直径根据压缩器A各立面48、49、50宽度联合的数目1/3是单元直径尺寸,按该尺寸分别圆环板65占该直径32%、内部叶68超出圆环板72内缘形成排风口66占5%、中空23圆柱体占63%。所述单元高度尺寸根据压缩器A出风口35的高度再提高0.3%~1%,隔开排风空间61高度尺寸,根据上下两个压缩器A重叠54的其内隔开间隔18的高度并减低0.3%~1%,这彼此尺寸是风轮机B外缘的。如图9剖开处板线70、71所示,隔开排风空间61的各圆环板65由上板63和下板62剖开线70、71可以看出该空间61外低朝内倾斜扩高为15~25°,并且各单元B1、B2、B3、B4、B5彼此外高内减低为15~25°。剖断线69图9。
所述风轮机B各单元B1、B2、B3、B4、B5各分别上下各一片圆环板62、63组叶而成,如图8所示,在圆环板65平面中而分别外部叶59和内部叶68及中部圆管柱67,由于圆管柱67的布局位置分配,则各圆环板65按本体平面单方宽度100%数目分别以下尺寸,所述外部叶59从圆环板65外缘72朝向内连接于圆管柱67位置的其中占该数目42%,而内部叶68从圆环板65内缘73朝向外连接于圆管柱67位置的其中占数目58%,这样的中部圆管柱67位置再分配整个平面一周的圆管柱67数目为(64)根,该(64)根圆管柱67从风轮机B底面圆环板57设置贯穿各单元B1、B2、B3、B4、B5包括隔层圆环板65、附加圆环板75和隔层排风空间61连接于风轮机B顶面圆环板24。
圆柱风轮机B的各单元B1、B2、B3、B4、B5在一般普通大型装置以上的,必须附加多层圆环板75,这是等于风轮机B单元增加,所以风轮机B单元数目不确定,但隔层排风空间61凭压缩器A层数的隔开间隔18的排风空间61数目不增加。所述圆环板24、65内缘73相对梁骨28连接端附近段逐渐扩宽焊接,另端通过法兰64加固连接于中心轴26,而且梁骨28可以自由设置数目。
如标准的图8所示,风轮机B隔层板65平面分别内、中、外三个部分,对于该三个部分的各单元B1、B2、B3、B4、B5而言就是各叶59、68安装位置,如外部叶59位置从圆环板65外缘72至中部圆管柱67背方的其中线路对照直径线74向内形成夹角为50°,而内部叶68相反向外形成夹角为60°,外部叶59的形式凭自宽100%相比弧卷弯深为16%,内部叶68弧卷弯深为21%,另外,内外各叶68、59数目根据中部圆管柱67数目(64)根分别各为(32)片,并且在隔层圆环板65面中形成交错图案。但隔层排风空间61只设置外部排风叶60,其数目为(32)片相同外部叶59,其他内部不设置叶片。
在图8圆环板65面,内外叶68、59布局中可以看出各单元B1、B2、B3、B4、B5的进风口58窄,而进风空间内部宽,这样的设置进风容易并且内部风源产生膨胀,形成风力在风轮机B整体吸力平衡,如图2和图3所示,相对于压缩器A内沿36的风轮机B外沿72圆周面一半属于进风空间58,其他一半属于排风空间,再加隔层排风空间61和上下排风空间23,并且本风轮机B外沿面积35%是进风空间58、65%是排风空间。
Claims (11)
1、一种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包括:多个压缩器(A1、A2、A3、A4、A5),这多个压缩器(A1、A2、A3、A4、A5)沿上下方向重叠(54)朝内逐渐彼此间隔开地配置成同心呈空半圆活动空间,每个压缩器(A1、A2、A3、A4、A5)由风道(C)各隔墙板(G1、G2、G3、G4、G5、G6、G7、G8)隔开7个风道(C1、C2、C3、C4、C5、C6、C7)彼此不同弧弯地向中重围,逐渐向内缩窄的风道(C1、C2、C3、C4、C5、C6、C7)配置成折扇已开形式的压缩器(A),其外缘受风进风口37的接收风源立面(48、49、50)以横向相同阶梯式三个台阶层(48、49、50),其内沿(36)出风口(35)并列成呈空半圆体;竖列帆舵(10)侧向正对风向分离压缩器(A)向中前方左右两侧边缘对立设置,该帆舵(10)由多块立体卷形板以横向竖列成阶梯式逐渐朝向外扩大,所述帆舵(10)正面相对不同风向带动整体装置转移调整方向,该整体装置包括压缩器(A)、横直井架(1、14)组成的方形框架、圆环井架(9、13)、各井架柱梁杆骨(15、12、3、11、30、25)一起联体通过滑轮(4、53)安装干圆环轨(17、52)中;以及圆柱风轮机(B),该风轮机(B)包括设置在各压缩器(A1、A2、A3、A4、A5)所述活动空间中的风轮机(B)单元(B1、B2、B3、B4、B5),在风轮机(B)中心轴(26)下端连接于联接轴(7)上端,而联接轴(7)下端相连内齿轮(5)啮合圆柱齿轮和发电机组(6、8)输入轴,经所述压缩器(A)立面(48、49、50)进入进风口(37)的风、通过风道(C)压缩会聚后冲击出风口(35)所述的活动空间,驱动风轮机(B)旋转进行发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压缩器(A1、A2、A3、A4、A5)外缘立面(48、49、50)紧密地重叠(54),朝内中部彼此隔开间隔(18)地设置多根圆管柱(44)和半圆柱(45)贯穿各压缩器(A1、A2、A3、A4、A5)内部连接底部框架,该压缩器(A)各边缘多根井架柱(15)支撑连接上下井架(1、1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压缩器(A1、A2、A3、A4、A5)风道(C)均设计成四棱弧度锥形,各风道(C1、C2、C3、C4、C5、C6、C7)进风口37最高点朝内平滑地缩矮至风道C总长的2/3处(22)最矮点再扩高至出风口(3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压缩器(A)的风道(C)内部分别三个阶段,一进风口(37)段各设置多个风源压缩小风道(38),二内呈空(16)段,三出风口(35)小段设置多层附加层板(34)和多块附加板(33),而附加板(33)和隔墙板(G)平面在出风口(35)内附近部分对照直径线(74)形成夹角偏心为60°,这样设计,使用一个压缩器(A)以上进行发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压缩器(A)以22片板分别上下面(20)各7片、隔墙板(G)6片、外皮板(G)2片一起组合为7个风道(C1、C2、C3、C4、C5、C6、C7),其中第五风道(C5)为正直的两侧隔墙板(G5、G6)弧滑地朝内夹束至出风口(35),而隔墙板(G6)凭自长从外朝内3/4处渐渐向内弧滑相反夹束,并且第七风道(C)隔墙板(G7)和外皮板(G8)也相同第五风道(C)隔墙板(G6),所述第四风道(C4)和第六风道(C6)、第三风道(C3)和第七风道(C7)一起以第五风道(C5)为中地朝内弧滑向中夹束,而第二、一风道(C2、C1)也相同向第三风道(C3)弧滑夹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整体装置中心是圆柱风轮机(B)中心为中心,对照装置受风立面(48、49、50)联合总宽度分出衡量直径线(74),并且所述的活动空间半圆体均衡直径线(74)形成夹角的偏心为30°,而该活动空间半圆体占所述风轮机(B)外缘总面积48%~58%。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竖列帆舵(10)设置在风轮机(B)前方左右两侧边缘对立,该竖列帆舵(10)对立距离空间尽寸是压缩器(A)总宽度的81%、而高度与装置相同、宽度相等于装置中心至装置受风立面(48)的其中长度的92%,所述竖列帆舵(10)以多块立体卷形板纵列成阶梯式逐渐向外前方扩大,被安装于多根井架柱(15)中的竖列帆舵(10)、连接包括上横梁(32)、横直井架(1、14)和框架、圆环井架(13)及背方(31)支撑杆骨(30)一起连接压缩器(A)组成方形装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圆柱风轮机(B)由下向上分隔多个单元(B1、B2、B3、B4、B5)和多个排风空间(61)整体呈圆柱形,包括内侧呈中空圆柱体设置中心轴(26),由中心轴(26)和加固法兰(64)延伸多根中心梁骨(28)连接圆环板(65)内缘(73)支承并隔开排风空间(61)地设置上圆环板(63)和下圆环板(62),该圆环板(63、62)之间设置多个外部叶(59)和内部叶(68)连接于中部圆管柱(67)包括排风空间(61)的排风叶(60),所述多根圆管柱(67)以底面圆环板(57)中设置贯穿各单元(B1、B2、B3、B4、B5)和圆环板(63、62)及各排风空间(61)连接于顶面圆环板(24)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风轮机(B)内而外部各叶(68、59)位置按照圆环板(65)单方宽度100%分配内部叶(68)占该宽度58%再超出内缘(73)8%的部分为排风口(66)、外部叶(59)占宽度42%、而相邻的隔层排风空间(61)排风叶(60)相同42%,所述各叶(68、59、60)在圆环板(65)位置按照装置直径线(74)对照内部叶(68)朝外形成夹角为60°,外部叶(59)朝内夹角为50°,而排风叶(60)也相同外部叶(59)。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风轮机(B)内部叶(68)凭自宽比较弧卷深度为21%、外部叶(59)弧卷深度为16%,所述隔层排风空间(61)外低内高倾斜为15~25°、而单元(B1~B5)相反外高内低倾斜为15~25°、附加圆环板(75)不高低倾斜,所述圆柱风轮机(B)内外各叶(68、59、60)每一单元和每一排风空间(61)联合数目96片~1800片、而隔层圆环板(65、62、63)数目15~300块包括附加圆环板(75)。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内而外圆环轨(52、17)面啮合的内外弹簧滑轮(53、4)在压缩器(A)底部范围内设置的数目相比外部滑轮(53、4)数目多出3倍以上,还包括方形框架的横直井架(1、14)梁骨增加和连接圆环井架(9、13)增加杆骨,所述各压缩器(A1、A2、A3、A4、A5)左右两侧边缘相连多根井架柱(15)支撑,还包括风轮机(B)外壳多根立架柱(12)和多条环梁(11)及斜撑井架柱(3)、顶安装架(29)、上下轴承(27、43),所述竖列帆舵(10)下连接直向井架(14)上连接横梁(32)、两侧边缘连接井架柱(15)、背方(31)面板支撑多根杆骨(30)和斜撑圆杆(56)各端一起连接压缩器(A)和内外圆环架(9、1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1395370U CN201433860Y (zh) | 2009-07-22 | 2009-07-22 | 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
PCT/CN2010/000759 WO2010139188A1 (zh) | 2009-06-01 | 2010-05-27 | 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
AP2011006036A AP2011006036A0 (en) | 2009-06-01 | 2010-05-27 | Square active-body compressed wind generating apparatus. |
BRPI1012576A BRPI1012576A2 (pt) | 2009-06-01 | 2010-05-27 | sistema de gerador de turbina de vento de ar comprimido que tem um corpo móvel, substancialmente quardrado |
JP2012513452A JP5587990B2 (ja) | 2009-06-01 | 2010-05-27 | 略四角形で移動可能な本体を有する圧縮空気風力タービン発電機システム |
EP10782892A EP2439404A1 (en) | 2009-06-01 | 2010-05-27 | Square active-body compressed wind generating apparatus |
KR1020117031278A KR20120027413A (ko) | 2009-06-01 | 2010-05-27 | 대략 정사각형인 이동가능 몸체를 갖는, 압축공기 윈드 터빈 발전 시스템 |
AU2010256254A AU2010256254A1 (en) | 2009-06-01 | 2010-05-27 | Square active-body compressed wind generating apparatus |
EA201171485A EA201171485A1 (ru) | 2009-06-01 | 2010-05-27 |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ветротурбогенераторная система, имеющая, по существу, квадратный подвижный корпус |
ZA2011/08771A ZA201108771B (en) | 2009-06-01 | 2011-11-30 | Square active-body compressed wind generating apparatus |
US13/309,247 US20120124985A1 (en) | 2009-06-01 | 2011-12-01 | Compressed-air wind turbine generator system having a substantially square, movable bod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1395370U CN201433860Y (zh) | 2009-07-22 | 2009-07-22 | 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433860Y true CN201433860Y (zh) | 2010-03-31 |
Family
ID=42052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20139537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433860Y (zh) | 2009-06-01 | 2009-07-22 | 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433860Y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39188A1 (zh) * | 2009-06-01 | 2010-12-09 | Lei Yuening | 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
WO2012174863A1 (zh) * | 2011-06-24 | 2012-12-27 | Lei Yuening | 联动面向来风收束发电装置 |
CN104074680A (zh) * | 2014-01-06 | 2014-10-01 | 王修煜 | 几种集成式多规格多用途风力发电塔能正常发电 |
CN111577533A (zh) * | 2020-06-15 | 2020-08-25 | 李颖 | 基于数据监测的风力发电系统 |
-
2009
- 2009-07-22 CN CN2009201395370U patent/CN201433860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39188A1 (zh) * | 2009-06-01 | 2010-12-09 | Lei Yuening | 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
WO2012174863A1 (zh) * | 2011-06-24 | 2012-12-27 | Lei Yuening | 联动面向来风收束发电装置 |
CN103797245A (zh) * | 2011-06-24 | 2014-05-14 | 雷跃宁 | 联动面向来风收束发电装置 |
CN104074680A (zh) * | 2014-01-06 | 2014-10-01 | 王修煜 | 几种集成式多规格多用途风力发电塔能正常发电 |
CN111577533A (zh) * | 2020-06-15 | 2020-08-25 | 李颖 | 基于数据监测的风力发电系统 |
CN111577533B (zh) * | 2020-06-15 | 2021-06-18 | 中电投新疆能源化工集团哈密有限公司 | 基于数据监测的风力发电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58144C (zh) | 用于发电的风轮机 | |
CN201433860Y (zh) | 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 |
US8591171B1 (en) | Open-flow vertical wind generator | |
CN102947586B (zh) | 利用风力产生电能的设施 | |
US20110206526A1 (en) | Vertical-axis wind turbine having logarithmic curved airfoils | |
EP2212550A1 (en) | Vertical-axis wind-powered electric power generator with photovoltaic cogeneration | |
EP2439404A1 (en) | Square active-body compressed wind generating apparatus | |
RU2004106624A (ru) | Ветровая турбина | |
JP2012528271A (ja) | 2ブレード垂直軸風力タービン | |
CA2709723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from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
CN101539108A (zh) | 一种双电机聚压式风力发电装置 | |
JP2013519022A (ja) | 高効率・ハイパワー垂直軸風力発電機 | |
CN101787953A (zh) | 一种组合式风电叶轮 | |
CN205805839U (zh) | 筒体、分段式叶片及风力发电机 | |
KR102142243B1 (ko) | 돛 장치 | |
CN201401285Y (zh) | 一种双电机风力发电装置 | |
CN101169107A (zh) | 并列集束风源发电装置 | |
CN211038905U (zh) | 一种节能助力的垂直轴风力发电系统 | |
CN102449300B (zh) | 方形活动体压缩风力发电装置 | |
CN102650264A (zh) | 一种并联矩阵整合型风力发电系统 | |
CN203430702U (zh) | 一种大扭矩可复叠式风力发电机 | |
CN110778450A (zh) | 一种节能助力的垂直轴风力发电系统 | |
CN203130367U (zh) | 垂直轴型环式风能机发电系统 | |
CN101487451A (zh) | 并列集束风力发电装置 | |
Dekker et al. |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study of a high-rise integrated roof wind energy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DD01 |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
Addressee: Lei Yuening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to Pay the Fees |
|
DD01 |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
Addressee: Lei Yuening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31 Termination date: 2012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