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6855B - 绳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绳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66855B
CN101166855B CN2006800142665A CN200680014266A CN101166855B CN 101166855 B CN101166855 B CN 101166855B CN 2006800142665 A CN2006800142665 A CN 2006800142665A CN 200680014266 A CN200680014266 A CN 200680014266A CN 101166855 B CN101166855 B CN 1011668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element
sticking department
holding
elements
actua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142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66855A (zh
Inventor
沃尔特·凯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rosse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GSHE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SHE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GSHENG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66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6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66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68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3/00Jacquards
    • D03C3/24Features common to jacquards of different types
    • D03C3/40Constructions of lifting-co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Hooks, Suction Cups, And Attachment By Adhesive Mean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松解的绳连接装置,其具有用于第一绳的圆筒状第一保持元件(1)和用于第二绳的插塞状第二保持元件(2)。第二保持元件(2)可以被引导到第一保持元件(1)中,并且可沿轴向(A)移动,以连接和松解两个保持元件(1,2)。第二保持元件(2)具有在第二保持元件(2)的停止位置与位于第一保持元件(1)上的锁定部(15)和引导部(20)协作的锁定部(30)和致动部(35),锁定部(30)和致动部(35)使第一和第二保持元件(1,2)在与轴向(A)垂直的平面内相对运动,以进行连接或松解。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第二保持元件(2)被构造成具有第一区域(3)和第二区域(4)的一体组件,第一区域(3)具有锁定部(30),第二区域(4)具有致动部(35)。

Description

绳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松解的绳连接装置,该装置具有用于第一绳(cord)的圆筒状第一保持元件和用于第二绳的插塞状(bolt-like)第二保持元件,其中,第二保持元件可以被引导到第一保持元件中,并且可沿轴向移动,以连接和松解两个保持元件。 
背景技术
例如,由申请人的DE197 56 598A1已知一种用于可松解的连接绳的相关类型的装置。特别地,设置该专利申请中所述的装置,用于连接提花机提综绳的通丝绳和滑轮绳。由于在该提花机的情况下必须具有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绳彼此连接以及使它们再次分离的可能性,所以一直在寻找可以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和简单的操纵进行相应的连接或分离的解决方案。从而,特别地,由DE197 56 598A1已知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仅通过一个单一操作、即沿轴向将两个保持元件按压到一起来进行连接和分离的可能性。 
为此,已知的解决方案具有不同的致动部件和闩锁部件,该致动部件和闩锁部件在第二保持元件的停止位置与多个引导部件协作以连接或松解,并使第一和第二保持元件在与轴向垂直的平面中相对运动。因此,在将两个元件按压到一起的过程的结尾,进行两个保持元件绕纵轴的相对转动,通过该相对转动开始或再次松解两个保持元件之间的锁定。借助于该特定的措施,确保了连接装置的相对简单的操纵,特别地,还使得可以以自动的方式进行绳的连接或松解。 
然而,从现有技术的情形已知的可松解的绳连接装置的缺点在于:装置的单个元件的构造方式较复杂。特别地,除了第一保持元件和第二保持元件之外,还设置所谓的位移部形式的第三元件,该第三元件以特定的方式与两个保持元件协作,以使锁定或松解锁定所需的期望的相对运动开始。然而,由于需要第三个组件,装置变得相对复杂,从而其生产成本增加。此外,装置的组件越多,使得装置的操纵越困难。 
发明内容
相应地,本发明基于新的或改进的可松解的绳连接装置的目的,利用该装置可以避免与现有技术的情形有关的所述的缺点或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基于插塞状的第二保持元件的特别构造。根据本发明,第二保持元件被构造成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一体组件,该第一区域具有所谓的锁定部,该第二区域具有所谓的致动部,其中,两个区域彼此连接。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保持元件的该构造,存在无需现有技术的情形所需的位移部也行的可能性。作为代替的,在两个保持元件中的一个上布置引起第一和第二保持元件相对于彼此的特定运动以锁定或松解锁定的所有元件或组件。根据本发明的可松解的绳连接装置相应地仅由两个分开的元件或组件组成,这一方面带来制造中的优点,另一方面带来装置操纵中的优点。 
从而,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松解的绳连接装置,其具有用于第一绳的圆筒状第一保持元件和用于第二绳的插塞状第二保持元件,其中,第二保持元件可以被引导到第一保持元件中,并且第二保持元件可沿轴向移动以连接和松解两个保持元 件,其中,第二保持元件具有致动部和锁定部,该致动部和该锁定部在第二保持元件的停止位置与位于第一保持元件上的引导部和锁定部协作,使第一和第二保持元件在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内相对运动,以进行连接或松解。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保持元件被构造成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一体组件,该第一区域具有第二保持元件的锁定部,该第二区域具有致动部。 
根据本发明的特定优选实施例,从轴向看,第二保持元件的两个区域被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后。由此,为了能够进行第二保持元件相对于第一保持元件的期望的相对转动,根据特定优选实施例设置成:第二保持元件的两个区域彼此柔性连接。为此,经由连接区域使第二保持元件的两个区域彼此连接,该连接区域被构造成可以使两个区域在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内相对运动。第二保持元件的该特定类型的构造使得可以进行由现有技术的情形已知的用于锁定或松解锁定的过程。现在,由于在第二保持元件的两个区域之间产生柔性连接,所以,无需使用第三组件,就可以进行下文所述的锁定、解除锁定运动、以及咬合(snap)和转动运动。由此,不管怎样,第二保持元件都可以被构造成一体,因为在以相应方式构造连接区域的任何时候都可以确保柔性连接。为此,例如,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设定连接区域的尺寸。另一个可能性在于使用特殊材料用于该连接区域,使之具有需要的柔性。例如,在该情况下,可以以多组件注塑成型工艺来制造第二保持元件。在任何情况下,由于仅须制造和操纵两个不同的组件,所以,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具有比迄今为止使用的装置明显的优点:更经济、更简单。 
此外,本发明涉及不同的致动部、锁定部和引导部的特殊构造。特别地,为了使两个保持元件之间的所需运动开始,这些部分可以被构造成斜台或斜面。 
本发明的另一个发展涉及一种措施,在将第二保持元件引导到第一保持元件中时,借助于该措施可以确保第二保持元件的轴向定心。为此,第一保持元件具有基部侧凹陷,该凹陷与第二保持元件的前端处的锥形尖端协作。这样,主要确保不同的锁定部、致动部和引导部的适当的定位。于是,确保不同的元件如期望的那样协作。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是用于可松解的连接绳的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一保持元件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二保持元件的立体图; 
图3a和图3b是两个保持元件的组装过程; 
图4是圆筒状第一保持元件的剖视图; 
图5是设置在第一保持元件上的引导部和锁定部的图解; 
图6a和图6b是图4中的I-I和II-II截面图; 
图7是插塞状第二保持元件的侧视图; 
图8是设置在第二保持元件上的致动部和锁定部的图解; 
图9a和图9b是图7中的III-III和IV-IV截面图; 
图10(a)~10(h)是两个保持元件彼此锁定时的各个步骤; 
图11(a)~11(h)是松解两个保持元件的锁定时的各个步骤; 
图12a~12c是组装或松解两个保持元件时的不同阶段的剖视图;以及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图1、图2、图3a和图3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装置的总体构造或用于该连接装置的元件。对应于图解,该装置具有用附图标记1和2表示的两个保持元件,其中,第一保持元件1构造成圆筒的形状,相反地,第二保持元件2构造成插塞。如可以从图3a和图3b的图解理解的那样,两个保持元件1和2在一个面端部区域11或7上分别具有用于紧固一根或多根绳的锥形尖端(conical taper)。通过两个保持元件1和2彼此锁定,这些绳可以因此彼此连接。特别地,通过两个保持元件1和2的彼此锁定,提供使提花机的所谓的通丝彼此连接的可能,这是在该机器的维护中经常出现的动作。因此,通过以简单快速的方式使绳彼此连接或者再次松解该连接的可能,该机器的维护人员的总体工作明显简易化。 
构造两个保持元件1和2,使得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实现连接两个保持元件1和2或者实现彼此连接的两个保持元件1和2的松解。特别地,对于连接或松解,仅需要一个单一动作,也就是说,沿轴向将两个元件按压到一起。这通过下面将要说明的两个元件的特殊构造来实现。 
首先,将参考图1和图4~6说明圆筒状的第一保持元件1的结构。 
如可以从图4中的剖视图理解的那样,第一保持元件1在一定长度上具有为了容纳插塞状的第二保持元件2而设置的筒状腔12。该筒状腔12在其朝向锥形端部11的端部区域转变为稍微更窄尺寸的腔13,其中,通过与腔12的基部侧邻接的锥形部13a实现该转变。如下面将要说明的那样,通过与第二保持元件2的定心部协作的该构造,获得以下效果:实现第二保持元件2在第一保持元件1中的轴向定心。 
此外,还通过布置在筒状腔12内的引导部和锁定部实现两个保持元件1和2的锁定或松解锁定。由此,第一锁定部15布置在圆筒的入口区域,相反地,引导部20布置在腔12的基部区域。由此,特别地,可以从图5的图解和图6a和6b的两个剖视图中理解锁定部15和引导部20二者的构造。 
总而言之,在每一种情况下,均设置在圆筒的内周上分布布置的四个锁定部15和四个引导部20。这里,重要的是:在每一种情况下,锁定部15均布置在引导部20的正上方。 
通过从圆筒1的壁部突出到内部12中的销来形成锁定部15和引导部20二者,这些销在各自的上端部具有两个引导面16a和16b或者20a和20b,该引导面16a和16b或者20a和20b从纵向中心轴线侧向倾斜例如大约45°的角度。除此之外,在锁定部15的下面形成另一引导面17,该引导面17相对于锁定部15的轴向沿斜面延伸。 
特别地,可以从图2和图7~9的图解中理解第二保持元件2的构造。 
如已经提及的那样,插塞的形状使得第二保持元件2可以被引导到第一保持元件1的腔12中。第二保持元件2在其前端具有锥形尖端5,在将插塞引导到圆筒中时,该锥形尖端5与第一保持元件1的锥形区域13a接触,并且通过该接触,使第二保持元件2在第一保持元件1中自动定心。 
通过位于第二保持元件上的锁定部30和致动部35实现两个保持元件1和2的锁定和松解,该锁定部30和致动部35以特定的方式与第一保持元件1的引导部20和锁定部15协作。由此,特别地,可以从图8、图9a和图9b的图解中理解锁定部30和致动部35的特别构造。 
根据这些图解,在每一种情况下,通过较短侧部31和较长 侧部32形成锁定部30,该较短侧部31和较长侧部32通过相对于保持元件2的轴向倾斜延伸的引导面33在各自的下面彼此连接。从而,在两个侧部31和32之间形成向上侧开口的锁定凹部30a,在每一种情况下,在两个侧部31和32的上端具有平行于引导面33延伸的斜面31a和32a。如可以从图9a理解的那样,在第二保持元件2的外侧分布布置四个锁定部30。 
在锁定部30的下方布置致动部35,该致动部35被构造成向外突出的销。在每一种情况下,致动部35在其下面均具有在侧部朝向纵向中心轴线倾斜的两个引导面35a和35b,致动部35在其上面设置有相对于纵向中心轴线倾斜的单一引导面36。根据图8、图9a和图9b的图解,在第二保持元件2的周长上分布布置八个致动部35,其中,与第一保持元件的引导部20和锁定部15不同,致动部35不布置在锁定部30的侧部31和32的正下方,而是布置成稍微偏离锁定部30的侧部31和32的正下方。 
然而,第二保持元件2的特别重要的特征是:锁定部30和致动部35相对于彼此的布置不是完全刚性的,而是具有至少轻微的柔性。也就是说,如可以从图7的图解中理解的那样,第二保持元件2被划分为两个区域3和4,其中,锁定部30布置在第一区域3上,致动部35布置在第二区域4上。经由连接区域6使两个区域3和4彼此连接,其中,该连接区域6被构造成可以使两个区域3和4在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内相对运动。例如,这可以通过连接区域6的相应设计来实现。然而,可替换的是,还可以使用柔性材料用于该连接区域6。不管怎样,将第二保持元件2构造成一体,例如,这可以通过以所谓的多组件注塑成型工艺制造第二保持元件2来实现,其中,可以选择稍微更加柔性的材料用于形成过渡区域6。 
可以从图10(a)~(h)或图11(a)~(h)理解用于使 两个保持元件1和2彼此连接或用于松解该连接的引导部20、致动部35、锁定部15和锁定部30的协作。由此,图10(a)~(h)示出锁定过程中不同部分彼此联合的各个阶段,相反地,图11(a)~(h)示出松解锁定时的各个阶段。与此有关,应该注意:选择保持元件1和2以及引导部20、致动部35、锁定部15和锁定部30的尺寸,使得腔12可以完全容纳第二保持元件2;然而,如剖面所示,存在向内突出的引导部20和锁定部15与向外突出的锁定部30和致动部35的重叠。这样,不同的元件可以如下所述地协作。 
下面将参考图10(a)~(h)首先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锁定。 
由此,图10(a)示出在锁定的初始阶段,第一保持元件1的锁定部15和引导部20相对于第二保持元件2的锁定部30和致动部35的布置。图解了以下状态:第二保持元件2已经被引导到第一保持元件1中,使得致动部35的下端抵在引导部20上。如下实现致动部35的朝向引导部20的相应定位:设定第一保持元件1的锁定部15之间的间隙的尺寸,使得以限定的布置引导第二保持元件2的锁定部30通过这些自由间隔。结果是引导部20和致动部35的引导面20a和35a彼此施压。 
现在,如由箭头象征性表示的那样,如果使两个保持元件1和2朝彼此进一步推靠,则如可以从图10(b)的图解理解的那样,由于引导面20a和35a,使致动部35向一侧(在图中向左侧)偏转。该偏转实现以下阶段:引导部20突入到两个相邻的致动部35之间的间隙中。这里,重要的是:起初仅致动部35向一侧偏转,而不是第二保持元件2的锁定部30,第二保持元件2的锁定部30仍然用其侧部31和32抵在锁定部15上。如前所述,可以通过第二保持单元2的两个区域3和4之间的柔性连接6使 得仅致动部35偏转。 
仅当第二保持元件2被向下按压如此远使得锁定部30完全位于锁定部15的下方时,如与该情况对应的图10(c)或图12b所示,由于通过两个区域3和4的先前的相对转动在过渡区域6中产生的机械应力导致锁定部30也可以进行侧向偏离,这导致根据图10(d)的布置。 
此时,两个保持元件1和2处于停止位置,并且不会被进一步向彼此推进。相反,现在简单地使两个保持元件1和2彼此分开。这样,如图10(e)所示,锁定部30的侧部31的上引导面31a开始抵靠锁定部15的下引导面17。结果,由于这些引导面,锁定部30侧向偏转(在图中还是向左),使得第一保持元件1的锁定部15可以接合到第二保持元件2的锁定部30的锁定凹部30a中。因此,现在开始,锁定部30侧向偏转,由此,致动部35一旦完全位于引导部20的上方就进行该偏转。最后,结果是:如图10(h)或图12c所示的那样,锁定部15和30彼此完全接合。由此,借助于两个保持元件1和2的简单的压入彼此和随后的彼此分离,使两个保持元件1和2彼此锁定。 
对于该锁定的松解,大致进行相同的运动。根据图11(a)~11(d),最初,将两个保持元件1和2彼此推进到停止位置,由此,由于锁定部15和30、致动部35以及引导部20的定位,一旦锁定部30与锁定部15解除接合,致动部35就再次开始侧向偏转(图11(a)和图11(b)),并且同样地进行该运动(图11(c)和图11(d))。这里,图12a中的图解对应于根据图11(a)的锁定松解的初始阶段。 
现在,如果使两个保持元件1和2分离,则由于锁定部15和30的引导面17和32a导致锁定部30如此变形,使得锁定部30完全脱离与锁定部15的接合,并且进入到锁定部15之间的间隙 中。稍后,致动部35也跟着进行侧向偏转,直到最后实现根据图11(h)的布置,该布置与图10a的初始位置对应。这里,保持元件1和2的不同部分完全脱离接合,使得两个保持元件1和2现在可以彼此松解。 
总而言之,可以总是借助于相同类型的动作、即两个部分的推入彼此和随后的分离来获得两个保持元件1和2的锁定或该锁定的松解。在咬合以及转动运动前后实现锁定和松解锁定二者,这使得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操纵简化。这里,还特别重要的是:仅两个保持元件的轴向致动是必须的,使得可以自动或机动地进行锁定或锁定的松解。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特殊优点在于:该装置仅由必须相对于彼此运动的两个元件组成。这可以通过第二保持元件的如上所述的致动部和锁定部相对于彼此的柔性布置来实现,这使得不同元件的锁定和松解锁定所需的相对于彼此的相对运动成为可能。从总体上来看,仅由两个分开的元件构成的装置带来了该装置操纵中的额外优点。特别地,以自动的方式实现仅两个组件的致动比要处理三个组件的现有技术的情形中的简单得多。通过减少要制造的组件的数量也使整个装置的制造简化。 
最后,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可供选择的实施例。在该情况下,第一保持元件101在其下侧具有钩102,该钩102可以用作例如悬挂多根绳。可以有选择地打开或关闭该钩102,使得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实现例如附加的通丝的悬挂。然而,再次以上面已经说明的方式构造保持元件2和101。特别地,保持元件2和101也特别构造有引导部、致动部和锁定部,其中,第二保持元件的致动部和锁定部被布置在以柔性方式彼此连接的两个不同的区域中。 

Claims (10)

1.一种可松解的绳连接装置,其具有用于第一绳的圆筒状第一保持元件(1)和用于第二绳的插塞状第二保持元件(2),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持元件(2)可以被引导到所述第一保持元件(1)中,并且可沿轴向(A)移动,以连接和松解所述两个保持元件(1,2),其中,所述第二保持元件(2)具有锁定部(30)和致动部(35),该锁定部(30)和该致动部(35)在所述第二保持元件(2)的停止位置与位于所述第一保持元件(1)上的锁定部(15)和引导部(20)协作,使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持元件(1,2)在与所述轴向(A)垂直的平面内相对运动,以进行连接或松解,
所述第二保持元件(2)被构造成具有第一区域(3)和第二区域(4)的一体组件,所述第一区域(3)具有所述第二保持元件(2)的所述锁定部(30),所述第二区域(4)具有所述致动部(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持元件(2)的所述两个区域(3,4)沿所述轴向(A)被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之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持元件(2)的所述两个区域(3,4)彼此柔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经由连接区域(6)使所述第二保持元件(2)的所述两个区域(3,4)彼此连接,所述连接区域(6)被构造成使所述两个区域(3,4)可以在与所述轴向(A)垂直的平面内相对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持元件(2)的所述连接区域(6)由与其它区域(3,4)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以多组件注塑成型工艺制造所述第二保持元件(2)。
7.根据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元件(1)具有基部侧凹陷(13),并且在所述第二保持元件(2)的前端布置有锥形尖端(5),用于所述第二保持元件(2)在所述第一保持元件(1)中的轴向定心。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个保持元件(1,2)中的至少一个上布置用于悬挂待连接的绳的钩(102)。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一种情况下,所述两个保持元件(1,2)的所述锁定部(15,30)被构造成突出,并且在所述两个保持元件(1,2)的连接位置所述锁定部(15,30)彼此钩住。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由此,所述两个保持元件(1,2)之间的沿所述轴向(A)的相对运动基本上是转动运动。
CN2006800142665A 2005-04-28 2006-04-11 绳连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68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5019836A DE102005019836A1 (de) 2005-04-28 2005-04-28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von Schnüren
DE102005019836.8 2005-04-28
PCT/EP2006/003330 WO2006114200A1 (de) 2005-04-28 2006-04-11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von schnür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6855A CN101166855A (zh) 2008-04-23
CN101166855B true CN101166855B (zh) 2011-01-26

Family

ID=36644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426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6855B (zh) 2005-04-28 2006-04-11 绳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1885926B1 (zh)
KR (1) KR20080004622A (zh)
CN (1) CN101166855B (zh)
DE (1) DE102005019836A1 (zh)
WO (1) WO20061142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1020551A3 (nl) * 2012-03-01 2013-12-03 Wiele Michel Van De Nv Inrichting voor het losneembaar verbinden van elementen voor het positioneren van kettinggarens op een weefmachine.
DE202015102024U1 (de) 2015-04-23 2016-07-28 GITEC Grosse Internationale Technologie GmbH Koppelvor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23043A1 (de) * 1987-07-11 1989-02-02 Koehle Gmbh & Co Kg J Steckverschluss fuer schmuckkette
FR2726010B3 (fr) * 1994-10-24 1996-08-30 Staubli Sa Ets Collet demontable pour harnais de mecaniques jacquard
DE19756598B4 (de) * 1997-12-18 2006-08-31 Grosse Jac Webereimaschinen Gmbh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von Schnür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85926B1 (de) 2013-05-22
KR20080004622A (ko) 2008-01-09
CN101166855A (zh) 2008-04-23
WO2006114200A1 (de) 2006-11-02
EP1885926A1 (de) 2008-02-13
DE102005019836A1 (de) 2006-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362291A (en) Metal mold for molding hollow article having inwardly tapered side wall
US10106961B2 (en) Retention device for male and female components in excavator machines
CN101166855B (zh) 绳连接装置
CN101743367B (zh) 可编排的锁芯组件
CN103180049B (zh) 用于实验室离心机的转子支承装置
US9433269B2 (en) Quick assembly methods and components for shade structures
ITMI20000386A1 (it) Supporto delle parti di capsule in una macchina di caricamento e di chiusura per capsule in due parti
US7264465B2 (en) Injection mold
CN1984542A (zh) 具有可啮合/可解开的锁定部件的电缆夹具
CN103338680A (zh) 带有传递转矩的轴的家具部件
CN1143128A (zh) 用于纺织机中高速旋转纱管的支持器及纱管接合器
CN109328254A (zh) 机动车锁
US20170314642A1 (en) Block lock with a twist lock
CN104641145A (zh) 具有保险连板的链连接元件
CN101331259B (zh) 用于家用电器中的电机的安装装置
JP3718228B2 (ja) ジャカード機構のハーネス用の取外し可能なカラー
JP6921125B2 (ja) コンベヤモジュール用のピン保持
CN106426793A (zh) 防止撞模的模具
KR102407712B1 (ko) 스트럿 베어링 제조 장치
CN112292545A (zh) 用于采矿的圆钢链的分段锁
KR20170076394A (ko) 정밀조립과 해체가 가능한 결합장치, 이에 의한 터널용 세그먼트 및 그 해체방법
CN218440440U (zh) 一种新型连接环
KR100823340B1 (ko) 금형조립체의 내측 언더컷 성형장치 및 그 방법
KR102407713B1 (ko) 스트럿 베어링 제조 장치 및 스트럿 베어링장치
CN100427797C (zh) 链条锁接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ONGSHENG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GROSSE WEBEREIMASCHINEN GMBH

Effective date: 201009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NEW ULM CITY, GERMANY TO: 316000 NO.111, HONGSHENG AVENUE, DISTRICT B, ZHOUS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903

Address after: 111 No. 316000 Zhejiang province hirofu Chinese B District of Zhoushan Roa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pplicant after: Hongsheng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German New Ulm

Applicant before: Grosse Webereimaschinen GmbH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ZHEJIANG GROSSE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ONGSHENG GROUP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041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316000 NO. 111, HONGSHENG AVENUE, AREA B, ZHOUS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TO: 316000 NO. 111, HONGSHENG AVENUE, AREA B,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ZHOUSHAN CITY, ZHEJIA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419

Address after: 111 No. 316000 Zhejiang city in Zhoushan Provi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venue hirofu B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rosse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11 No. 316000 Zhejiang province hirofu B District Zhoushan Roa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Patentee before: Hongsheng Group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26

Termination date: 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