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述实施例仅是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的目的,其不应被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后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
实施例1 反枝苋凝集素基因克隆、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原核表达产物杀虫效果实验
本研究根据同一科属中基因高度同源的特点,从北京郊区路边旱地采集野生苋菜经鉴定为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将反枝苋种子经无菌培养后从叶片中分离出总DNA,通过重叠序列设计的引物与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总DNA为模板分别扩增到两个外显子,再以两个外显子的回收产物为模板进一步进行PCR扩增,完成两个外显子的体外拼接,获得完整的基因编码区序列,将其连接到pUCm-T载体上,酶切的条带及DNA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的片段长度为915bp,包含了完整的外源凝集素的编码序列。我们从多个克隆中筛选出一个与报道序列最为接近的克隆,他们之间核苷酸序列及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是98.8%和98.4%。
1.反枝苋凝集素基因克隆
本研究根据同一科属中基因高度同源的特点,从北京郊区路边旱地采集野生苋菜经鉴定为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L.),将反枝苋种子经无菌培养后从叶片中分离出总DNA,通过重叠序列设计的引物与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总DNA为模板分别扩增到两个外显子,再以两个外显子的回收产物为模板进一步进行PCR扩增,完成两个外显子的体外拼接,获得完整的基因编码区序列,将其连接到pUCm-T载体上,酶切的条带及DNA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的片段长度为915bp,包含了完整的外源凝集素的编码序列。我们从多个克隆中筛选出一个与报道序列最为接近的克隆,他们之间核苷酸序列及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是98.8%和98.4%。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1材料
1.1.1菌种与质粒
大肠杆菌BL21菌种、E.coli DH5α菌种及感受态细胞均购自北京鼎国生物技术公司,载体质粒pET28a和pBI121(其具有终止子NOS)为Novagen公司产品,pUCm-T载体购自上海生工公司,载体质粒pBIBGC携带有韧皮部特异表达启动子BSP,由甘肃亚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供。
1.1.2工具酶
所用的限制性内切酶,T4DNA连接酶等购自Takara公司。
1.1.3 DNA marker,DNA凝胶回收试剂盒,购自天为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琼脂糖,Tris饱和酚(pH>7.5)、均购自北京鼎国生物技术公司。常用试剂:氯仿、无水乙醇、异丙醇、异戊醇等常用试剂购自北京化学试剂厂。
1.2反枝苋总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1.2.1反枝苋基因组总DNA的提取方法
(1)称取0.5克新鲜的反枝苋叶片,置于预冷的研钵中,用液氮研磨至粉末,转入7ml离心管中;
(2)加入2.5ml65℃预热的CTAB提取缓冲液,轻轻摇匀;
(3)65℃保温30分钟,期间温柔摇动三至四次,取出离心管自然冷却至室温;
(4)用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抽提两次,温和混匀,每次在室温下10000rmp/min离心10分钟;
(5)取上清转移至一洁净的离心管中,加入2/3体积的预冷的异丙醇,轻轻混匀,室温下放置15分钟;
(6)10000rmp/min离心10分钟,弃上清;
(7)用2ml70%乙醇洗涤沉淀两次,室温下微干,溶于500-700μl TE缓冲液中;
(8)加入终浓度为50μg/ml的RNase,37℃保温1小时;
(9)用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抽提两到三次,温和混匀,每次在室温下10000rmp/min离心10分钟;
(10)用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抽提两到三次,温和混匀,每取上清液加入终浓度为0.2-0.4mol/LNaCl,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放置1小时左右,12000rmp/min离心10分钟;
(11)用70%乙醇洗涤沉淀2-3次,自然干燥后溶于50-100μl TE中备用。
1.2.2DNA完整性的检测
用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提取DNA的完整性。
1.2.3ARA基因片段的获得
通过重叠序列设计的引物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获得ARA的表达序列。设计的四条引物分别为:
AP1:5’-GCGCATATGATGGCGGGATTACCAGTG-3’(SEQ ID NO:5)
Nde I酶切位点
AP2:
5’-CGCTACACTAACAAATATTTGGTTAGGTGGTCCCCCAATCATTAT-3’(SEQ IDNO:6)
AP3:
5’-ATAATGATTGGGGGACCACCTAACCAAATATTTGTTAGTGTAGCG-3’(SEQ IDNO:7)
AP4:5’-CGCGTCGACTCATTAGTTGTTGGATCCCA ATTC-3’(SEQ ID No:8)
Sac I酶切位点
其中AP2和AP3为45bp的碱基重叠,二者完全互补。
首先以总DNA0.5μl为模板,分别以AP1+AP2和AP3+AP4为引物扩增到外显子1和2,再以外显子1和2的回收产物各0.5μl为模板,以AP1+AP4为引物进行第三次PCR扩增,得到完整的ARA基因表达序列,基因大小为0.9kb左右(如图2所示),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PCR反应体系(50μl)
(1)ddH2O 36.0μl
(2)10×PCR Buffer 5.0μl
(3)dNTPs 3.0μl
(4)上游引物(SEQ ID NO:5)(10pmol/μl) 2.5μl
(5)下游引物(SEQ ID NO:8)(10pmol/μl) 2.5μl
(6)模板(基因组DNA) 0.5μl
(7)Taq DNA聚合酶(5U/μl) 0.5μl
PCR反应程序
首先94℃,3分钟;然后进行30个循环,每个循环为94℃,1分钟,50℃,50秒,72℃,1分20秒;然后72℃,10分钟,最后放置于4℃。
1.3 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pUCm-T载体的连接
将PCR扩增获得的0.9kb左右的目的片段用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后同pUCm-T载体连接,连接体系10μl(T载体1μl,ARA基因片段5μl,T4DNA连接酶缓冲液1μl,T4DNA连接酶1μl,ddH2O2μl),将连接产物混合后于16℃水浴过夜,第二天用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过氨苄青霉素抗性筛选获得重组子。
1.4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连接产物的转化
按照《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J.萨姆布鲁克,D.W.拉塞尔著,黄培堂等译,科学出版社)的描述,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并以5μl连接反应液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1.5 小量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按照《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J.萨姆布鲁克,D.W.拉塞尔著,黄培堂等译,科学出版社)的描述,以小量碱裂解法提取转化连接产物的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质粒DNA。
将质粒少量抽提后,电泳筛选,酶切及PCR鉴定,其鉴定体系如下。1.5.1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体系:
重组子用Nde I和SacI双酶切鉴定。在0.2ml的离心管中,依次加入下列各组分(20μl体系):
(1)ddH2O 8.0μl
(2)质粒 10.0μl
(3)10×buffer 2.0μl
(4)Nde I 0.5μl
(5)SacI 0.5μl
(如图4所示)
1.5.2重组质粒的PCR鉴定体系:
(1)ddH2O 17.8μl
(2)10×PCR Buffer 2.5μl
(3)dNTPs 2.0μl
(4)上游引物(SEQ ID NO:5)(10pmol/μl) 1.0μl
(5)下游引物(SEQ ID NO:8)(10pmol/μl) 1.0μl
(6)模板(质粒DNA) 0.2μl
(7)Taq DNA聚合酶(5U/μl) 0.5μl
(如图3所示)
取检测正确的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得到没有发生终止突变的重组子命名为pUCm-T-ARA。
2.反枝苋凝集素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如图7所示)及原核表达产物杀虫效果实验
用NdeI/SacI分别双酶切pUCm-T-ARA和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并用凝胶纯化回收试剂盒进行纯化,将酶切回收的目的基因ARA和载体pET28a按5:1(体积比)进行连接。反应体系10μl,16℃连接过夜。用连接产物转化上述制备的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经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及质粒少量抽提,电泳筛选,酶切鉴定,得到阳性重组子pET28a-ARA(如图5-6所示)。
将鉴定正确的重组子提取质粒后,用2μl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转化方法同DH5α),以便将克隆的反枝苋凝集素基因进行原核表达,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其进行分析。
2.1 表达产物的制备
(1)分别从鉴定过的质粒转化平板上挑取一个单菌落接种到2ml含有卡那霉素(50mg/L)的LB培养基中,37℃,280rpm振荡培养到OD600为0.5左右;
(2)分别取此培养菌液,按1%体积接种到新的两瓶LB液体培养基中,以相同的培养条件振荡培养;
(3)振荡培养3小时后,使培养菌液的OD600达到0.5左右;
(4)各取1ml尚未诱导的培养物于1.5ml离心管中,在剩余的菌液中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1mmol/L(IPTG stock100mmol/L),进行诱导培养;
(5)分别在培养0.5、1.0、2.0和3.0h(连同未经过诱导培养的共5支离心管),各取1ml培养物;
(6)立即在室温下,12000g离心1min,弃掉上清液;
(7)将每份沉淀悬浮于100μl1×SDS凝胶上样缓冲液中,在95℃水浴中煮5min,然后保存在0℃直到所有样品都已制备齐后上样进行蛋白电泳。
2.2 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
按照《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J.萨姆布鲁克,D.W.拉塞尔著,黄培堂等译,科学出版社)的描述,进行SDS-PAGE电泳。一般每个加样孔上样15.0μl,其中一个加样孔为标准分子量Marker(分子量标准购自天为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如图8所示)
2.3 ARA杀虫蛋白基因原核表达产物杀虫效果实验
通过对pET28a/E.coli BL21和pET28a-ARA/E.coli BL21的生长克隆菌的生长动态测定结果来看,在工程菌摇到3小时的时候,两个样品的OD600值均在0.5左右,所以确定这个时间为开始诱导的时间。在加入诱导剂IPTG之后,菌液浓度也呈上升的趋势,到了5.5小时后开始逐渐下降,所以将诱导最终时间确定为3小时。各克隆菌分别在IPTG诱导后的4个时间段(诱导0.5h、1.0h、2.0h和3.0h)取样,离心收集菌体,再用上样缓冲液裂解菌体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SDS-PAGE电泳。从电泳图谱上可以看出,经IPTG诱导后,pET28a-ARA/E.coli BL21表达出分子量为36kDa的特异蛋白,(如图8所示),与理论计算的分子量大小相符。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表达蛋白的积累量也增加。这说明pET28a-ARA基因在微生物中能够表达,而且阅读框架完整,未发生提前终止现象。各取500ml对照细菌和重组细菌的诱导培养物经离心收集菌体,蒸馏水洗涤抽干,再30ml蒸馏水重悬,超声波处理,稀释两倍后将菌液滴加在培养基的表面上,饲喂蚜虫(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5℃喂养72小时后统计死亡率并求出校正死亡率。[校正死亡率=(处理的平均死亡率一对照的平均死亡率)/对照的平均存活率×100%]。每个处理重复三次,会发现含有ARA杀虫蛋白基因的重组细菌对蚜虫有较强的杀伤力(见表1)。
表1 ARA杀虫蛋白基因表达产物对蚜虫的杀虫活性
处理 | 接种幼虫数 | 死亡幼虫数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对照 | 70 | 3 | 4.3 | - |
重组菌 | 70 | 65 | 92.86 | 92.7130 |
实施例2 Bt基因人工合成、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原核表达产物杀虫效果实验
1.Bt 杀虫蛋白基因的人工合成及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1Bt 杀虫蛋白基因的人工合成
本发明的Bt杀虫蛋白基因为人工合成,这一新的人工合成Bt基因是参照Bt cryI A(C)杀虫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改造后合成的,本发明合成的Bt杀虫蛋白基因(SEQ ID NO:3),在不改变氨基酸序列的前提下,对杀虫蛋白基因进行部分改造,选用植物偏爱的密码子,去除原序列中在植物体内的不稳定原件,经改造合成的序列共1842个核苷酸,经翻译形成含有614个氨基酸的一种杀虫蛋白质。根据人工设计的Bt基因序列,按区段进行基因片段合成,然后将各区段进行连接。本发明通过人工合成的Bt杀虫蛋白基因与国内前人人工合成的Bt杀虫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对同源性为80.12%,与改造的cryI A(C)Bt杀虫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同源性为82.41%,与Bt cryI A(C)原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3.12%。在本发明中,人工合成的Bt杀虫蛋白基因与他人合成或改造的Bt杀虫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有所不同,这一新的人工合成Bt杀虫蛋白基因对鳞翅目昆虫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毒杀作用,使Bt毒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杀虫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1.2Bt 杀虫蛋白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如上所述的方法,利用限制性内切酶SalI和HindIII将人工合成的Bt基因克隆到pUCm-T载体中,获得pUCm-T-Bt。用SalI和HindIII双酶切pUCm-T-Bt和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分别回收目的片段,并用凝胶回收试剂盒进行纯化,将酶切回收的目的基因Bt和载体pET28a按5:1(体积比)进行连接。反应体系10μl,16℃连接过夜。用连接产物转化上述制备的感受态的大肠杆菌(DH5α),经卡那霉素抗性及质粒少量抽提,电泳筛选,酶切鉴定,得到阳性重组子pET28a-Bt。将Bt杀虫蛋白基因进行原核表达,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表达蛋白符合目标大小为67kD左右。(如图9所示)(实验步骤和方法同反枝苋凝集素ARA的构建)
2.Bt 杀虫蛋白基因原核表达产物杀虫效果实验
同ARA基因原核产物抗虫检测方法,各取500ml照细菌和重组细菌对的诱导培养物经离心收集菌体,蒸馏水洗涤抽干,再30ml蒸馏水重悬,超声波处理,稀释两倍后将菌液滴加在培养基的表面上,用二铃棉铃虫(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饲喂试验,25℃喂养72小时后统计死亡率并求出校正死亡率。每个处理重复三次,结果改良的Bt杀虫蛋白基因的重组细菌对棉铃虫有较强的杀伤力(见表2)。
表2 Bt杀虫蛋白基因表达产物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
处理 | 接种幼虫数 | 死亡幼虫数 |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10% |
对照 | 80 | 2 | 2.5 | - |
重组菌 | 80 | 75 | 93.58 | 93.42 |
实施例3 ARA和Bt双价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1.由韧皮部特异启动子BSP驱动的表达载体的构建
1.1具有Ca35S-ARA-NOS表达单元的AR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ARA的构建
用BamHI对pBI121进行单酶切,然后用Klenow大片段进行补平,回收补平产物;再用SacI酶切,回收酶切产物中的大片段,弃去GUS基因所在的小片段。用NdeI对pUCm-T-ARA进行单酶切,然后用Klenow大片段进行补平,回收补平产物;再用SacI酶切回收目的片段ARA。将回收的ARA基因片段和pBI121酶切回收的大片段连接,导入感受态E.coliDH5α,筛选重组子克隆,并对重组子进行PCR鉴定和酶切鉴定,将鉴定正确的重组子命名为pBI-ARA。
1.1.1 目的片段的补平和回收反应如下
(1)单酶切反应(反应体系40μl)
①ddH2O 15.0μl
②质粒 20.0μl
③10×buffer 4.0μl
④BamHI(或NdeI) 1.0μl
37℃酶切4hr左右。
(2)酶切完全后,将酶切产物纯化回收,分别进行酶切产物的Klenow大片段的补平处理:
①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下列溶液:
回收产物 22.0μl
10×Klenow buffer 3.0μl
dNTP mixture 2.0μl
Klenow Fragment 2.0μl
②37℃反应30min;
③75℃水浴加热5min灭活Klenow大片段。
(3)将Klenow大片段补平处理过的单酶切产物回收后,分别加入SacI完成第二个酶切反应,反应体系为40μl,如下:
①回收产物 35.0μl
②10×buffer 4.0μl
③SacI 1.0μl再37℃酶切4hr左右,电泳回收目的片段,以pET28-ARA的连接反应体系进行连接、转化并进行鉴定。
重组子的PCR及酶切鉴定体系同前pUCm-T-ARA的鉴定体系。酶切时由于Klenow大片段的处理使pBI121上的BamHI位点不再可用,利用载体上的另一位点XbaI,于是用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SacI进行双酶切鉴定是否ARA基因正确的连接到载体pBI121。PCR及酶切鉴定结果如图12-13。
1.2 具有BSP-ARA-NOS表达单元的AR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BSP-ARA的构建
用HindIII和XbaI对pBI-ARA进行双酶切后回收大片段,弃去Ca35S启动子所在的小片段;同时用HindIII和XbaI对植物表达载体pBIBGC进行双酶切,回收860bp左右的BSP基因片段,将回收的BSP基因片段和pBI-ARA酶切回收的大片段连接,导入感受态E.coli DH5α,筛选重组子克隆,并对重组子进行PCR鉴定和酶切鉴定,将鉴定正确的重组子命名为pBI-BSP-ARA。重组子的PCR及酶切鉴定体系同前pUCm-T-ARA的鉴定体系。酶切鉴定用HindIII和XbaI。鉴定结果如图15-16。
2.含Bt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Bt的构建(如图19)
2.1用HindIII单酶切pET28-Bt,及用Sac I单酶切pBI121酶切体系:100μl
A:用HindIII单酶切pET28-Bt B:用Sac I单酶切pBI121
质粒pET28-Bt 40μl 质粒pBI121 40μl
10×M buffer 5μl 10×L buffer 5μl
HindIII 1μl Sac I 1μl
ddH2O 4μl ddH2O 4μl
2.2回收pET28-Bt(HindIII)和pBI121(SacI)单酶切的产物,溶于20μlTE中,用Klenow大片段进行补平。
补平体系:50μl
单酶切产物 20μl
10×M buffer 5μl
dNTP 3μl
Klenow酶 1μl
ddH2O 22μl
2.3 回收Klenow补平液,每管回收20μl,进行第二次酶切。
酶切体系:50μl
补平液 24μl
10×Mbuffer 5μl
BamH I 1μl
ddH2O 24μl
2.4 电泳回收pET28-Bt小片段(1842bp)和pBI121大片段(13000bp)(见图11)。
2.516℃过夜连接
连接体系10μl
目的片段 3.5μl 4μl
载体片段 3.5μl 2μl
T4ligase 1μl 1μl
10×buffer 1μl 1μl
ddH2O 1μl 2μl
转化后,挑单克隆,通过PCR扩增得到1800bp左右的片段(见图10)3.ARA和Bt双价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Bt-ARA的构建(如图20)
3.1单酶切pBI-Bt(ClaI),单酶切pBI-BSP-ARA(EcoRI)
酶切体系:100ul
A:单酶切pBI-Bt(ClaI) B:单酶切pBI-BSP-ARA(EcoRI)
质粒pBI-Bt 40μl 质粒pBI-ARA 40μl
10×M buffer 5μl 10×H buffer 5μl
Cla I 1μl EcoR I 1μl
ddH2O 4μl ddH2O 4μl
3.2回收pBI-Bt(ClaI)和pBI-BSP-ARA(EcoRI)单酶切的产物,电泳回收后溶于20μlTE中。
3.3 Klenow大片段补平
补平体系:50μl
质粒 20μl
10×M buffer 5μl
dNTP 3μl
Klenow酶 1μl
ddH2O 22μl
3.4 回收Klenow补平液,每管溶于20μlTE中,进行第二次酶切。
酶切体系:50μl
质粒 24μl
10×M buffer 5μl
HindIII 1μl
ddH2O 24μl
3.5电泳回收pBI-BSP-ARA小片段(2053bp)和pBI-Bt大片段(14345bp)
3.6连接16℃过夜连接
连接体系: 10μl
目的片段 3.5μl 4μl
载体片段 3.5μl 2μl
T4ligase 1μl 1μl
10×buffer 1μl 1μl
ddH2O 1μl 2μl
挑取白色单菌落在kan抗性的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后,用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因限制性酶切位点经Klenow补平后无法再利用,对质粒进行PCR扩增检测分别得到900bp(ARA基因)和1800bp左右(Bt基因)的片段,如图17-18,证实已将ARA基因及Bt基因正确克隆到表达载体pBI上,获得双价抗虫基因表达载体,其结构如图1所示。
实施例4 ARA基因和Bt基因双价抗虫基因对棉花进行遗传转化
1.材料
1.1.ARA基因和Bt基因双价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获得
将实施例3中所述双价抗虫基因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获得的重组菌pBI121-Bt-ARA于2007年5月3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2067。PCR鉴定表明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正确,如图17-18所示。
1.2.转化受体:供试材料为棉花优良品种(新疆自治区种子站提供)
2.方法
2.1.采用激光微束穿刺法对棉花进行遗传转化
2.1.1.植物材料的准备:取棉花授粉后40-50天的棉桃剥取幼胚作为转基因材料。
2.1.2.重组菌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质粒的提取用碱性裂解法,纯化用PEG法(Sambrook等,1989)。
2.1.3.试验材料的处理方法
摘取棉花授粉后40-50天的棉桃,用75%酒精表面消毒3-5min,然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幼胚,用高渗液浸泡幼胚2-3h。高渗液配制(参考G.Weber,S.Monajembashi,J.Wolffrum et al..Genetic change include in higherplant cell by a laser microbeam.Physiology Planlarum,1990,79:190-193)的方法其成分是10mmol/L Tris,pH7.2,0.7mol/L山梨糖醇。然后去掉高渗液,加入新鲜的MS培养液洗一次,置于Rose小室中,加入100μl质粒DNA(浓度为100μg/ml),封闭小室。
2.1.4.激光微束照射条件
激光微束照射装置为Nd-YAG四倍脉冲激光显微照射系统。它的输出波长有1.06μm、0.53μm、0.35μm、0.26μm。照射时使用波长0.35μm,脉宽15ns,输出能量大于2mJ。光斑直径0.5-1.0μm。
2.1.5.激光照射后材料的培养方法
激光照射的幼胚转入分化培养基:MS基本培养基+6-BA1.0mg/L+NAA0.5mg/L+VB11.0mg/L+KT1.0mg/L+活性炭2g/L+蔗糖30g/L+琼脂6.5g/L,pH5.8。在25-26℃培养箱中暗培养2-3天,然后转入光照培养室(温度25-28℃,光强2000Lx,每天光照时间10-12h),待幼胚发育成正常的小苗后,转入生根培养基诱导生根:MS基本培养基+生根粉1.0mg/L+活性炭2.0g/L+蔗糖30g/L+琼脂6.5g/L,pH值5.8。当小苗长至4-5cm时,选根系发达、健壮的棉苗移至花盆中,收获T0代种子。(所用试剂购于北京化学试剂厂)
2.2.利用改良的花粉管通道法对棉花进行遗传转化
现有的花粉管通道法,一般分为注射法和滴加法。注射法是在授粉后一定时间,即在花粉萌发后花粉管穿过雌蕊组织到达胚囊这一时间段内,将外源DNA用微量注射器注入具有花粉管通道的组织上或组织内部,使DNA进入合子并整合到基因组中,然后通过自然结实获得转化种子。滴加法也是在花粉萌发后花粉管穿过雌蕊组织到达胚囊这一时间段内,将花柱切断,将外源DNA滴加在切面上,进入合子并整合到基因组中,然后通过自然结实获得转化种子。
选用健壮的棉花植株,对于进行切除上部子房壁和使该切面与待转化的质粒DNA溶液接触操作时的环境温度,最好是在15-25℃。温度过高,花柱、子房组织中DNA酶的活性强,对外源DNA的破坏作用强,这样难以得到有效转化;温度过低,花粉管生长受阻,授精延迟。所用的质粒DNA溶液最好为溶解于TE缓冲液中,质粒DNA的浓度最好为200-300μg/ml。
切除上部子房壁是指切除子房上壁顶端至子房腔上边缘(不切破子房腔)的组织,形成面积大于花柱横切面的切口。子房上部做出切面以后,即可将待转化的质粒DNA溶液滴加到该切面上,质粒DNA的用量为10-15μl。由于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容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如风力、露水、伤流、人为触碰等,造成所供DNA溶液受到蒸发、稀释、遗漏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最好在滴加转化的DNA溶液时采取防渗漏措施。
采用的子房顶部切面渗入DNA的方法,切口面积大,缩短了外源DNA通过植物组织进入胚囊的距离,增加了使用的DNA溶液体积,也避免了离层组织对DNA渗入的障碍,从而使DNA渗入通畅,到达胚囊的DNA较多,接受DNA的胚囊数较多,转化率高,结实率高,不确定因素较少,可重复性好。
利用改良的花粉管通道法对棉花进行遗传转化后,通过自然结实获得转化种子。
实施例5 对转基因棉花株系的鉴定
1.转基因棉花株系的抗Kan鉴定及抗虫性测定
将转基因植株进行卡那霉素(Kan)抗性鉴定。待小苗长出2—3片真叶时,用0.2%卡那霉素(美国AMRESCO公司产品)涂抹叶片,5—6天后观察结果。抗Kan的叶片无反应;不抗Kan的叶片变黄。(如图21-22所示)选取抗Kan的棉苗进行抗虫性(棉铃虫,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测定,转化植株表现出明显的抗虫性,抗虫效果显著,而非转基因棉花(CK)则不抗虫,虫害严重。(如图23所示)
2.转基因棉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1.转基因棉花的PCR检测
用改良的CTAB法(参考Fu Rongzhong,Sun Yongru,Jia Shirong etal..Experiment and Technology Manual of Plant Genetics.Beij ing:ChneseScinece and Techonolgy Press,1994.132in chinese)提取棉花总DNA,取1μl(约200ng)总DNA,分别用引物(引物采用植物表达载体构建时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反应的条件为:
(1)94℃预变性3min;
(2)94℃变性1min,55℃退火1min,72℃延伸3min,完成30个循环;
(3)72℃延伸10min。
取10μl PCR产物,在0.8%Agarose胶上电泳检测,转基因阳性的植株在PCR结果中分别有同阳性对照大小一样的0.9kb和1.8kb左右的条带,如图24-25所示。
2.2.转基因棉花的Southern杂交分析
2.2.1棉花DNA的大量提取
(1)提取细胞核
取2g棉花叶片液氮中充分研磨后,加入10ml用冰预冷的DNA核提取缓冲液(0.35M蔗糖,0.1M Tris-HCL(pH8.0),0.005M EDTA(pH8.0),2%(w/v)PVP40,0.1%(w/v)二乙基二硫氨基甲醇,0.2%巯基乙醇,0.5%Triton-X-100,pH7.5),混匀,4000rpm,4℃离心20min,弃上清。
(2).核裂解
在沉淀中加入4ml核裂解缓冲液(0.1M Tris-HCL(pH8.0),1.4M NaCl,0.02M EDTA(pH8.0),2%CTAB,2%(w/v)PVP40,0.1%(w/v)二乙基二硫氨基甲醇,0.2%巯基乙醇,0.5%Triton-X-100)重悬沉淀,放于65℃水浴20—30min。
(3)植物DNA的获得
在样品中加入5ml氯仿:异戊醇(24:1)反复颠倒离心管进行抽提,4000g室温离心5-10min,将上清移到另一个管中,加入0.6体积的异丙醇,10000rpm离心10min,70%乙醇洗涤沉淀,干燥后溶于适量TE中,65℃水浴10-30min,离心,去除沉淀,得到的植物核DNA溶液进行下一步酶切。
2.2.2.棉花总DNA酶切,电泳
取约20μg棉花总DNA,在500μl体系中加入15μl(150units)的HindIII,将酶、缓冲液和DNA反应系统混匀,37℃酶切过夜。然后,加入1/10体积的3M NaAc(PH5.5)及两倍体积的95%乙醇,置-70℃15min,12000rpm离心5min沉淀DNA,70%乙醇清洗DNA,将DNA置空气中干燥。用适量超纯水重新溶解酶切的DNA,电泳之前,将DNA置于65-70℃加热10min。0.8%琼脂糖电泳,电压为100V。(如图26所示)。
2.2.3转膜、探针标记和杂交
(1)转膜
①双蒸水冲洗凝胶2遍。
②将凝胶浸没于0.2mol/L HCI,脱嘌呤5min。
③.双蒸水冲洗一遍。
④将凝胶浸没于中和液中中和三次,每次轻摇15min。
⑤.双蒸水冲洗一遍。
⑥在20×SSPE吸印液中,用滤纸吸印法转膜过夜,吸印完毕,将杂交膜在2×SSC溶液中浸泡10min,包裹于滤纸中,80℃烤膜固定2h。
⑦杂交膜可直接用于杂交或用保鲜膜包裹,4℃保存备用。
(2)探针标记、
①取5μg质粒pBI-Bt-ARADNA,分别用EcoRI和XbaI,用SacI和XbaI作双酶切,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片断,从凝胶片上取1.8kb和0.9kb的目的片断,经DNA纯化回收试剂盒纯化回收后,用于探针标记。探针标记按“Dig DNA Labeling and Detection Kit”提供的程序进行。
②在微量离心管中加入1ug的模板DNA,然后加入无菌水使终体积为16ul;
③将模板DNA在沸水中变性10min,然后置于冰上迅速冷却;
④在管中加入4ul地高辛高效标记混合物,混匀并短暂离心;
⑤37℃温育1h;
⑥在反应液中加入2ul0.2M EDTA并在65℃保温10min终止反应;
⑦将制备好的探针保存在—15℃~—25℃备用。
(3)杂交
①预杂交
在杂交盒中,放入杂交尼龙膜,加入地高辛杂交液,使淹没杂交膜,65℃轻摇保温30~60min。
②杂交
取8μl地高辛标记的探针在沸水中变性5min,并迅速置于冰上,取杂交盒,倒去预杂交液,加入地高辛杂交液和探针的混合物,使淹没杂交膜,65℃轻摇过夜。
③洗膜
a.室温下,用2×SSC,0.1%SDS各洗一次,每次5min。
b.68C,用0.1×SSC,0.1%SDS各洗一次,每次5min,并轻轻摇动。
④检测
a.洗膜后,将杂交膜在马来酸缓冲液中洗1至5分钟。
b.加入100ml1×封阻液,反应30min。
c.用1×封阻液将抗地高辛的碱性磷酸酶偶联物稀释(1:10000)到75mU/ml,使膜与20ml抗体溶液反应30min。
d.加入100ml马来酸缓冲液洗膜共2次,每次15min。
e.加入20ml检测缓冲液,平衡2~5smin。
f.加入10ml新配制的显色液,放入暗室,显色过程中勿震荡。
g.16h后,显色反应结束,将膜曝光20min。
h.得到理想的条带强度后,50ml清水洗膜,停止反应。
i.照相,记录结果。
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所检测的6个植株有1-2个特异的杂交带,非转基因植株没有杂交带。这样初步证明了6个植株中有反枝苋凝集素基因ARA和Bt基因的插入,其插入的拷贝数有的为1,有的为2。(如图27所示)
3.转基因棉花的抗虫试验
3.1.转基因棉花的抗蚜试验
当转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长到3-4片真叶时,取PCR检测阳性的植株中层叶片,插到装有20ml无糖的MS固体培养基的100ml容积培养瓶中,在植物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条件为每日光照16hr,温度25℃;黑暗8hr,温度22℃。每个培养瓶中放置一片叶片,用软毛笔小心接入3只一龄桃蚜(Myzus persicae),(从田间棉花植株上采集)隔日记录每片叶片上所有蚜虫的数量,直至第十二天。抗蚜试验重复两次。按下式计算各参试植物对蚜口密度增长的抑制百分数:蚜口密度抑制%=(对照植株虫数-参试植株虫数)/对照植株虫数×100%。
转基因棉花的抗蚜试验结果表明,转pBI-Bt-ARA植株对蚜虫密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平均能抑制蚜口密度约46.2%,有些植株有强的抗蚜活性,最高可抑制83%的蚜口密度。转基因棉花的虫试结果显示,在转基因棉花上的蚜虫数目明显少于非转基因棉花叶片,转基因棉花具有较好的抑制蚜虫繁殖的作用,(如图28所示)。田间蚜害调查,转基因株系的抗蚜性达到50%左右,现蕾期转基因棉花对棉蚜的抑制率一般高于苗期。但对蚜虫的毒杀作用不明显。
3.2.转基因棉花抗棉铃虫性鉴定
本发明对转基因棉花进行了多代抗棉铃虫性鉴定,并送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抗棉铃虫性鉴定。供试棉花在试验田种植,对照品种为GH—BR—8。试验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播后地膜覆盖,以利棉花出苗。试验区生长期不使用任何农药,不打顶,不摘边心,其它为常规管理。棉种在4月28日播种。
3.2.1.转基因棉花植株抗棉铃虫性室内鉴定
分别在蕾期采取植株顶部展开的第3片棉叶,采用双重皿鉴定方法参考棉花品种抗棉铃虫性评价技术规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判别抗性水平。
供试棉铃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为1龄幼虫,即从卵孵化后在人工饲料上饲养2天的幼虫。双重皿鉴定方法:将棉叶放在双重皿内(大叶放一片,小叶放2片),每皿接一龄虫幼虫10头,重复6次,皿底用湿滤纸或用小湿棉球将叶柄的伤口捆紧保持棉叶在供试期内不干。接虫后将双重皿封严,防比幼虫逃逸和保持皿内湿度。放入26—28℃的养虫室或培养箱中,6天后检查死亡结果,并且计算校正死亡率。
3.2.2.棉花品种抗棉铃虫性田间网室鉴定
鉴定方法:采用罩笼接虫法,通过对棉株受害调查,以蕾铃受害率与对照品种相比较评定鉴定材料的抗虫性级别。供试棉铃虫为初孵幼虫,接在棉株顶部,每株8头,每品系30株。接虫期为开花结铃期。接虫后第7—10天和15—20天两次调查各材料的被害铃数,健铃数。计算铃受害百分率和铃受害减退率(X)。
3.2.3.室内鉴定结果(校正死亡率%)
株系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效正死亡率 | 87.71 | 95.62 | 91.58 | 92.76 | 94.33 | 93.23 | 75.29 | 68.71 | 74.29 | 72.35 |
参照转基因品种抗棉铃虫性评定标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1、2、3、4、5、6号属于高抗级别,7、8、9、10号属于抗级别。
3.2.4.田间网室鉴定结果
株系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铃受害减退率(X) | 85 | 91 | 89 | 89 | 90 | 86 | 69 | 62 | 69 | 61 |
抗虫级别 | 高抗 | 高抗 | 高抗 | 高抗 | 高抗 | 高抗 | 抗 | 抗 | 抗 | 抗 |
综合室内和田间结果:1、2、3、4、5、6号属于高抗级别,7、8、9、10属于抗级别。
对转双价抗虫基因的棉花经多代抗虫性鉴定,抗虫效果显著,抗虫性稳定。经PCR检测,Southern杂交验证本发明中的ARA基因和Bt基因均已整合到棉花基因组中,并能够高效表达,稳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