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59141B - 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59141B CN101159141B CN2007101527002A CN200710152700A CN101159141B CN 101159141 B CN101159141 B CN 101159141B CN 2007101527002 A CN2007101527002 A CN 2007101527002A CN 200710152700 A CN200710152700 A CN 200710152700A CN 101159141 B CN101159141 B CN 10115914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gment
- record
- posting field
- search
- indication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6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7 frag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62 fragment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5 dual-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93 optoelectron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60 organic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9—Zoned data area, e.g. having different data structures or formats for the user data within data layer, Zone Constant Linear Velocity [ZCLV], Zone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 [ZCAV], carriers with RAM and ROM area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11B27/031—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 G11B27/034—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on disc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78—Physical format specifications of the record carrier, e.g. compliance with a specific standard, recording density, number of layers, start of data zone or lead-out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91—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serves a specific purpose
- G11B2020/1294—Increase of the access speed
- G11B2020/1297—Increase of the access speed wherein the focus is on the write access spe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Management Or Editing Of Information On Record Carriers (AREA)
- Indexing, Searching, Synchronizing, And The Amount Of Synchronization Travel Of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在DVD+R、DVD+R(DL)等标准格式的追记型记录介质上,适当检索记录开始位置来进行数据的追记。在未保留的碎片中尝试获取RAI信息,当在未保留的碎片中不能获取RAI信息时,将该碎片全体作为检索范围而通过二叉树探索等进行记录结束位置的检索。另一方面,当在未保留的碎片中可获取RAI信息时,将与在该碎片内利用RAI信息表示已记录的部分区域相当的范围决定为检索范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记录介质上进行数据的记录及再现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及计算机程序,特别是涉及一种对以DVD+R、DVD+R(DL)为介质的追记型记录介质进行数据的记录及再现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介质固有的管理信息中没有定义记录结束位置(LWA)的标准格式的记录介质上进行数据的追记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及计算机程序,特别是涉及一种有效利用对规定大小的每个EC C块识别是否为已记录的区域的记录未记录管理表、从而使烦杂的记录开始位置的检索处理简单化/高速化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最近,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多功能数字光盘)等应用了光学读取的盘型记录介质(以下称为“光盘”),作为保存比较大的容量的文件、庞大数量的文件的用途而急速地普及。光盘的存储容量大,可进行随机存取。另外,与接触型的磁记录介质不同,不用担心由于读取而引起的记录面的磨损、损伤、磁头碰撞等。另外,盘表面坚固,偶发性的数据消失的危险性也低。
使用了光盘的记录再现装置已被广泛地利用为例如计算机用的外部记录介质和外部存储装置。最近,随着盘型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的增大,普及了替代现有的录像带而在盘中保存运动图像的类型的“盘式便携型摄像机(disk camcorder)”(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在,存在DVD-ROM、DVD-RW、DVD-RAM等多种DVD标准。例如,作为追记型的记录介质,可知DVD-R、DVD-R(DL)、DVD+R以及DVD+R(DL)(DL表示Dual Layer(重叠了两组记录层的、单面两层记录所对应的结构))。由DVD讨论会指定了DVD-R的定义,由称为DVD+RW Alliance的另一团体将DVD+R进行了标准化。
DVD-R与CD-R同样地,是在空的介质中只能写入一次的标准,在记录膜中使用有机色素,与DVD-ROM驱动器具有最高的互换性。另一方面,DVD+R以接近DVD-ROM的形式进行记录,因此在标准等级中具有比DVD-R更高的再现互换性。DVD+R是在DVD-R之后制定的标准,现在正广泛地普及DVD-R,但是关于DL即单面两层记录构造,DVD+R一方有优势。例如,出现了与DVD+R(DL)对应的盘式便携型摄像机。
另外,DVD十R及DVD+R(DL)与DVD-R及DVD-R(DL)不同,在介质固有的管理信息中没有定义记录结束位置(LWA:Last Write Address)。因此,每次在记录介质中进行追记时,必须检索用户数据区域的记录开始位置、即到前一次为止的记录结束位置。为了提高对盘的存取速度,需要高速地检测包含上一次最后进行了写入的ECC块的区域。
在DVD+R中,为了管理用户数据区域内的记录未记录区域,可利用称为RAI(Recorded Area Indicator: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的记录未记录管理表。即,将用户数据区域分割成每个640ECC(Error Correcting Code:纠错码)块的部分区域,对每个部分区域分配由四个扇区构成的RAI信息,当对某部分区域进行记录时(当部分区域内存在写入数据时),对记录未记录管理表上的相应的位置的RAI信息实施填充(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然而,RAI信息只能以640ECC块为单位表示有没有已记录,因此不能识别在可获取RAI信息的640ECC块之中到哪一个扇区为止进行了记录。即,不得不说基于RAI信息的记录未记录管理表在得到记录结束位置时粒度较粗。
另外,当用户数据区域被分割成多个碎片时,需要对每个碎片检索记录终端位置。碎片的大小是可变的,既有长度长的碎片也有长度短的碎片。例如,在表示跨越相邻的两个碎片的边界的RAI信息是已记录的情况下,由于不清楚是在前方的分割区域中记录结束、还是跨越边界而在后方的分割区域中记录结束,因此处理变得烦杂。
例如,在与某碎片中的最终记录位置对应的RAI信息的640ECC块包含与后续的碎片之间的边界的情况下,在该RAI信息中实施填充,但是在后续的碎片中,存在如图14A所示那样完全没有进行写入的情况和如图14B所示那样已经进行了写入的情况。即,即使可获取的RAI信息相同也可考虑多种向记录介质的数据写入状态,因此仅参照RAI信息无法确定记录开始位置,而检索前一次记录结束位置的处理烦杂。
随着光盘的普及,记录在介质中的数据的种类涉及音乐数据、影像数据、照片数据、文章数据等多方面,另外,进行640ECC块以下的数据记录。由于RAI信息与640ECC块的大小对应,因此假定一个碎片的大小是640ECC块以下的情况、或混入有640ECC块以上的大小的碎片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假定在RAI信息所表示的一个640ECC块的范围内包含碎片的边界的情况。因而,如图14所示,使用RAI信息的记录开始位置的检索成为烦杂的处理。
这样,在记录开始位置的检索中需要时间的情况下不能按最初的写入命令立刻开始写数据,因此导致产生数据记录的实时性被损坏的问题。
例如,提出了如下信息记录装置:不将分配给RAI的部分区域大小固定为640ECC块,而根据分割了用户数据区域而得到的分割区域的大小,使得能够改变分配给RAI的部分区域,在分割区域和部分区域中形成对应关系,由此有效地检索已记录的分割区域和未记录的分割区域之间的边界部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然而,虽然能够按每个分割区域容易地识别未记录还是已实施了记录,但是依然有在分割区域内得到记录结束位置时用于得到记录结束位置的粒度较粗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203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27406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ECMA-349D ata Interchange on 120mm and80mm Optical Disk using+R Format-Capacity:4,7and 1,46Gbytes per Side(17.6.2 Recorded Area Indicators)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以DVD+R、DVD+R(DL)为介质的追记型记录介质适当地进行数据的记录及再现的、优良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介质固有的管理信息中没有定义记录结束位置(LWA)的标准格式的记录介质上能够适当地检索记录开始位置来进行数据的追记的、优良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利用按规定大小的每个ECC块识别是否为已记录区域的记录未记录管理表从而使烦杂的记录开始位置的检索处理简单化/高速化的、优良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参考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是一种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及再现数据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介质具备:用户数据区域,在该用户数据区域中能够记录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来保留多个碎片;以及管理信息区域,在该管理信息区域中记录管理信息,所述管理信息包括按以固定大小分割了上述用户数据区域而得到的每个部分区域表示是否为已记录区域的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以及在上述用户数据区域中保留的碎片的信息,
该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具备:
管理信息获取单元,其从上述管理信息区域获取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和碎片信息;
第一检索单元,其将已保留的碎片内的整个区域作为检索范围,不限于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所表示的已记录区域而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以及
第二检索单元,其根据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决定没有记录结束地址的未保留的碎片的检索范围,在该决定的检索范围内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
急速地普及着可记录大容量数据的光盘。例如,DVD+R以接近DVD-ROM的形式进行记录,因此是具有比DVD-R高的再现互换性的标准格式。另外,关于DL即单面两层记录构造,与DVD-R相比DVD+R一方更有优势。
但是,DVD+R和DVD+R(DL)与DVD-R和DVD-R(DL)不同,在介质固有的管理信息中没有定义记录结束位置,因此存在包含记录开始位置的检索的记录准备处理变得烦杂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利用将记录介质上的用户数据区域分割为多个碎片的分割信息、和对用户数据区域按640ECC块的每个部分区域来管理记录未记录的RAI信息,有效地检索各碎片中的最终记录位置。
即,关于确定了结束地址的已保留的碎片,将该整个区域作为检索范围,不使用RAI信息而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另一方面,关于没有确定结束地址的未保留的碎片,根据RAI信息决定检索范围,在该决定的检索范围内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
在此,上述第一检索单元将已保留的碎片全体的区域作为检索范围,利用二叉树探索等检索记录结束位置。但是,在尝试获取与已保留的碎片内的区域相应的RAI信息而在该区域内完全不能获取表示已记录的RAI信息时,在可确认该碎片内的区域为未记录的区域的情况下,也可以认为该碎片是未记录的碎片而省略记录结束位置的检索。
另外,第二检索单元在未保留的碎片不足规定的大小时,无论是否能够获取RAI信息,都将该碎片内的整个区域作为检索范围,利用二叉树探索等来检索记录结束位置。因为如果不足规定的大小,则即便使用RAI信息而不缩小检索范围,也能够以足够的检索速度来检索记录结束位置。
另一方面,当未保留的碎片超过规定的大小时,第二检索单元根据RAI信息来缩小检索范围,由此不将该碎片全体作为检索范围。
第二检索单元在未保留的碎片中尝试RAI信息的获取,当在未保留的碎片中不能获得RAI信息时,将该碎片全体作为检索范围而利用二叉树探索等进行记录结束位置的检索。因为在不能获取RAI信息的情况下,除了相应的存储区域是未记录的区域之外,有可能由不使用RAI信息的类型的记录装置进行了向记录介质的记录。
另一方面,在未保留的碎片中可获取RAI信息时,将在该碎片内与利用RAI信息表示已记录的部分区域相当的范围决定为检索范围。
此时,在未保留的碎片的开始地址包含在利用RAI信息表示已记录的最后的部分区域中的情况下,第二检索单元将检索范围缩小为从该碎片的开始地址到该部分区域的结束地址为止的区域,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另外,在未保留的碎片的开始地址没有包含在利用RAI信息表示已记录的最后的部分区域中的情况下,将检索范围缩小为该最后的部分区域,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
在通常的记录介质的使用方式下,从用户数据区域的开头(内周侧)依次保留所需大小的碎片。因此,残留在用户数据区域的最后尾的未保留的碎片往往与已保留的碎片相比大小变得非常大。因而,认为在未保留的碎片中对使用RAI信息来检索记录结束位置的范围进行限定的效果非常高。
这样,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即使是在介质固有的管理信息中没有定义记录结束位置的类型的追记记录型介质的标准格式,也能够用更短的时间来确定记录开始位置,迅速地转移到能够向介质进行记录的状态。
此外,在RAI信息所表示的最后的已记录的部分区域没有包含在未保留的碎片中的情况下,除了该碎片处于未记录的状态之外,记录介质通过不使用RAI信息的记录装置进行记录,RAI信息有可能不反映已记录区域。在后者的情况下,由于不能完全相信RAI信息的内容,因此最好将未保留的碎片内的整个区域作为检索范围而检索记录结束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侧面是以计算机可读形式进行记述使得在计算机上执行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及再现数据的处理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介质具备:用户数据区域,在该用户数据区域中能够记录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来保留多个碎片;以及管理信息区域,在该管理信息区域中记录管理信息,所述管理信息包括按以固定大小分割了上述用户数据区域而得到的每个部分区域表示是否为已记录区域的RAI信息以及在上述用户数据区域中保留的碎片的信息,
该计算机程序使上述计算机执行如下过程:
管理信息获取步骤,从上述管理信息区域获取RAI信息和碎片信息;
第一检索步骤,将已保留的碎片内的整个区域作为检索范围,不限于RAI信息所表示的已记录区域而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以及
第二检索步骤,根据RAI信息决定没有记录结束地址的未保留的碎片的检索范围,在该决定的检索范围内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
本发明的第二侧面所涉及的计算机程序定义了以计算机可读形式进行记述使得在计算机上实现规定处理的计算机程序。换言之,通过将本发明的第二侧面所涉及的计算机程序安装在计算机中,能够在计算机上发挥协动的作用,得到与本发明的第一侧面所涉及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在介质固有的管理信息中没有定义DVD+R、DVD+R(DL)等的记录结束位置(LWA)的标准格式的追记型记录介质上能够适当地检索记录开始位置来进行数据的追记的、优良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利用按规定大小的每个ECC块识别是否为已记录区域的记录未记录管理表而使烦杂的记录开始位置的检索处理简单化/高速化的、优良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所涉及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利用将用户数据区域分割成多个碎片的分割信息和处于管理区域的记录未记录管理表,有效地检索各碎片中的最终记录位置,从而能够用更短的时间来确定记录开始位置并迅速地转移到能够向介质进行记录的状态。
通过基于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附图的更详细的说明,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它目的、特征、优点将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可应用本发明的盘式便携型摄像机的硬件结构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光盘中的记录区域的布局的图。
图3是表示将记录介质的用户数据区域进行碎片化的情形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设置在光盘的记录区域的管理区域内的记录未记录管理表的构造的图。
图5是表示在盘式便携型摄像机1中装入光盘50时所实施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盘判别处理的详细过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盘信息处理的详细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PFI信息的获取处理的详细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用于获取各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LWA的信息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部分分割区域检索处理的详细过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未保留的碎片的开始地址包含在利用RAI信息表示已记录的最后的部分区域中的情形的图。
图12是表示未保留的碎片的开始地址没有包含在利用RAI信息表示已记录的最后的部分区域中的情形的图。
图13是表示用于从碎片全体中检索记录结束位置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4A是表示包含相邻的碎片的边界的部分区域的RAI信息通过前方的碎片中的写入而被填充的情形的图。
图14B是表示包含相邻的碎片的边界的部分区域的RAI信息通过后方的碎片的开始部分中的写入而被填充的情形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盘式便携型摄像机;2:控制部;3:照相机部;4:记录再现处理部;21:CPU;22:总线;23:ROM;24:RAM;25:操作输入接口;26:显示控制部;27:存储卡接口;28:角速度检测器;29:计时电路;33:照相机控制部;34:光学模块;35:信号转换部;36:摄像信号处理部;37:声音输入部;38:声音信号处理部;41:记录再现控制部;42:伺服电路;43:主轴马达;44:滑动马达;45:光拾取器;46:信号处理部;47:缓冲存储器;50:光盘;51:操作输入部;52:显示部;53:存储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可应用本发明的盘式便携型摄像机1的硬件结构。该图所示的便携型摄像机由控制部2、照相机部3以及记录再现处理部4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盘式便携型摄像机1装入按照DVD+R、DVD+R(DL)的标准格式的光盘50,将由照相机部3拍摄的数据记录到光盘50中,或者从光盘50中进行再现。
控制部2内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21控制该控制部2内的各部的动作,并且控制通过总线22连接的照相机部3和记录再现处理部4的动作,综合控制盘式便携型摄像机1整体的动作。CPU21将预先保存在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23中的各种基本程序展开到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24上而执行。基本程序记述了包含当装入光盘时执行的记录准备动作(后述)的、各种处理的过程。
在控制部2中,通过总线22对CPU21连接有:ROM23、RAM24、连接具有各种操作键的操作输入部51的操作输入接口25、连接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等构成的显示部52的显示控制部26、可插入单元存储器(cartridge)式的存储卡的存储卡接口27、由陀螺仪等构成的角速度检测器28、以及计时器电路29。
照相机部3具备:照相机控制部33、光学模块34、由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等光电转换元件构成的信号转换部35、摄像信号处理部36、声音输入部37、以及声音信号处理部38。光学模块34包含:用于使被摄体在内部成像的透镜组、光圈调整机构、聚焦调整机构、变焦机构、快门机构、闪光机构、手抖动校正机构等(任一个都未图示)。
记录再现处理部4具备记录再现控制部41、伺服电路42、主轴马达43、滑动马达44、光拾取器45、信号处理部46、缓冲存储器47、以及编码/解码电路48。记录再现控制部41利用伺服电路42同步地驱动主轴马达43和滑动马达44,从而利用光拾取器45来扫描装入到转盘(未图示)上的光盘50上的数据记录面,由此进行盘存取动作。
在将光盘50装入到盘式便携型摄像机1中的状态下,当用户例如从操作输入部51输入摄像处理的开始、再现处理的开始等的操作指示时,操作输入信号通过操作输入接口25被提供给CPU21。
CPU21根据该操作输入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向控制部2、照相机部3以及记录再现处理部4的各部发送控制信号。
照相机控制部33通过将与从控制部2的CPU21提供的控制信号相应的命令信号发送到光学模块34并进行控制,从光学模块34取入摄像光。
信号转换器35将由光学模块34取入的摄像光转换为摄像信号之后,发送到摄像信号处理部36。
摄像信号处理部36对提供的摄像信号实施γ校正处理、AGC(Auto Gain Control:自动增益控制)处理、模拟/数字转换处理,生成数字摄像图像信号,并将其发送到CPU21以及记录再现处理部4内的编码/解码电路48。
声音输入部37与上述摄像图像信号的处理并行地从盘式便携型摄像机1的周围收集声音,作为声音信号而提供给声音信号处理部38。
声音信号处理部38根据来自控制部2的控制信号,对声音信号实施各种校正处理、AGC处理、模拟/数字转换处理,从而生成数字声音信号,并将其发送到记录再现处理部4内的编码/解码电路48。
记录再现处理部4内的记录再现控制部41向记录再现处理部4内的各部发送与从控制部2内的CPU21提供的控制信号相应的命令信号,从而控制记录处理以及再现处理的动作。
编码/解码电路48对从照相机部3提供的数字摄像图像信号、数字声音信号进行编码,生成EFM+(Eight to FourteenModulation Plus:增强8至14调制)信号并将其发送到记录再现控制部41。
记录再现控制部41一边将该EFM+信号临时存储到缓冲器47中,一边控制光拾取器45来执行向光盘50的记录处理。具体地说,一边通过伺服电路42使主轴马达43旋转从而旋转驱动装载在转盘(未图示)上的光盘50,一边与此同步地驱动滑动马达44来使光拾取器45在光盘50的半径(循迹)方向上进行扫描,从而寻迹所希望的记录开始位置。而且,在记录开始位置上,光拾取器45向光盘50的记录层照射激光,并且对来自该记录层的反射激光进行光电转换来生成与反射光量相应的光电信号,并发送到信号处理部46。
信号处理部46根据从光拾取器45提供的光电信号生成循迹错误信号和聚焦错误信号,并将其发送到记录再现控制部41。
记录再现控制部41根据循迹错误信号经由伺服电路42来驱动滑动马达44,使光拾取器45在循迹方向上移动。除此以外,记录再现控制部41根据这种循迹错误信号和聚焦错误信号,在循迹方向、聚焦方向以及倾斜方向上驱动光拾取器45的物镜驱动装置(未图示),使物镜移动到最佳位置。
另外,记录再现控制部41在再现处理时,也与记录处理时同样地控制记录再现处理部4内的各部的动作。此时,信号处理部46根据从光拾取器45提供的光电信号生成再现信号,并发送到编码/解码电路48。编码/解码电路48将该再现信号解码为作为图像数据的再现图像信号,并发送到CPU21。
CPU21在从照相机部3、记录再现处理部4的任一个提供摄像图像信号、再现图像信号时,通过显示控制部26从显示部52显示输出基于摄像图像信号的摄像图像或基于再现图像信号的再现图像。
另外,CPU21还进行如下的处理:通过存储卡接口27将从记录再现处理部4提供的摄像数据记录到存储卡53中,并且读出记录在存储卡53中的图像数据来提供给记录再现处理部4。
角度检测器28生成表示从外部对盘式便携型摄像机1施加的角速度的角速度信息。CPU21将该角速度信息提供给照相机部3,在照相机部3内,照相机控制部33对摄像图像信号进行手抖动校正。
计时电路29生成表示年月日、时分秒等的时间信息,CPU21将该时间信息提供给照相机部3。在照相机部3内,例如在摄像信号处理部中将时间信息作为屏幕数据(OSD)而叠加到摄像图像上。
如上所述,在DVD+R和DVD+R(DL)等追记型光盘的标准格式中,将用户数据区域分割成每640ECC模块的部分区域,对每个部分区域使用分配了由四个扇区构成的RAI的记录未记录管理表,来进行用户数据区域内的未记录区域的管理。
在光盘50的记录面上作为记录区域形成有螺旋的轨道。如图2所示,该记录区域从内周侧向外周侧以内部驱动区域(InnerDrive Zone)、引入区域(Lead-In Zone)、用户数据区域(Data Zone)的顺序进行了设置。在Data Zone的ADIP(Address In Pre-Groove:预凹槽寻址)中,没有记录PFI(Physical FormatInformation:物理格式信息)。
用户数据区能够如多路对话方式的各对话那样分割成多个分割区域即碎片而使用。在通常的记录介质的使用形式中,从用户数据区域的开头(内周侧)依次保留所需大小的碎片。因此,残留在用户数据区域的最末尾的未保留的碎片的大小往往与已保留的碎片相比变得很大。
引入区域如图示那样由多个区域构成,但是其中包含表示用户数据区域中的记录状态的数据的区域仅是Disc ID区域和CDZ。CDZ在未使用介质的情况下,当未记录且最初的对话被关闭时,复制从ADIP获取的PFI并进行记录。
在Disc ID区域中,在DVD+R的情况下,记录SDCB(SessionDisc Control Block:对话盘控制模块)信息,记录由主机宣告使用的对话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例如如图3所示,在记录介质的用户数据区域中,在宣告(即保留)碎片#1和碎片#2的使用的情况下,将由这些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构成的SDCB信息记录到DiscID区域中。但是,在没有进行结束处理的记录介质中,将从记录在SDCB信息中的最后的碎片#2的后方到盘的终端为止的最终碎片#3作为未保留的碎片而由驱动器不同途径管理。
InnerDriveArea由以下四个区域构成:InitialZone(完全没有记录)、DiscTestZone(DITZ:作为试写的区域而从外侧使用)、DiscCountZone(DICZ:是表示DiscTestZone的私用状态的区域,在TestZone被使用1块的情况下记录四个扇区的相应的区域)、TOC Zone(记录对话信息)。
在TOC Zone内,设置有对用户数据区域的记录状态进行管理的记录未记录管理表。在该记录未记录管理表中,对将用户数据区域按每640ECC块进行碎片化的每个部分区域,设置由四个扇区构成的RAI信息,并对与已经进行了数据记录的部分区域对应的RAI信息实施填充,由此进行部分区域即640ECC块单位中的记录未记录的管理。
在图4中图解了用户数据区域的部分区域与RAI的对应关系。如该图所示,640ECC块的各部分区域1~m分别对应于四个扇区的RAI信息部1~m。
如上所述,当对某部分区域进行记录时,对记录未记录管理表上的相应的位置的RAI实施填充。换言之,与没有实施填充的RAI对应的部分区域是未记录区域,需要将前一次的记录结束位置作为记录开始位置而从与实施了填充的RAI对应的部分区域中进行检索。
RAI仅以640ECC块单位表示有无已记录,因此基于RAI的记录未记录管理表在得到记录结束位置时粒度较粗。另外,在如多路对话方式那样,用户数据区域被分割成多个分割区域即碎片时,需要在准备数据的记录开始时按每个碎片检索记录终端位置。在此,在实施了填充的RAI包含相邻的两个分割区域的边界的情况下,由于不清楚是在前方的分割区域中结束了记录、还是跨越边界而在后方的分割区域中结束了记录,因此成为烦杂的处理。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将用户数据区域分割成多个碎片的分割信息之外,还适当利用处于管理区域中的记录未记录管理表,从而有效地检索各碎片(特别是用户数据区域的最后的未保留碎片)中的直到前一次为止的记录结束位置,用更短的时间来确定记录开始位置,由此转移到能够向介质进行记录的状态。以下,详解盘式便携型摄像机1中的包含光盘50的记录开始位置的检索的驱动控制动作。
在图5中,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在盘式便携型摄像机1中装入了光盘50时所实施的处理过程。图示的处理过程实际上以CPU21执行规定程序的形式来实现。其中,设装入的光盘50是按照DVD+R的标准格式的追记型记录介质。
当在转盘中装入光盘50时(步骤S1),CPU21指示利用光拾取器45的焦点检索。然后,通过光拾取器45和信号处理部46,根据来自光盘50的记录层的反射光量、抖动信号的有无、以及记录在介质中的识别信息来判别光盘50的种类(步骤S2)。
接着,对每个盘进行盘的倾斜度、聚焦、循迹伺服的偏移、增益等的伺服调整(步骤S3)。
接着,接通聚焦和循迹伺服,从盘管理信息区域读入盘信息(步骤S4)。
接着,利用由步骤S4获取的管理信息,对将光盘50内的用户数据区域按每个640ECC块进行碎片化的分割区域(碎片)的记录状态进行检索,从而确定记录结束位置即LWA信息(步骤S5)。
然后,CPU21探索为了OPC(Optical Power Calibration:雷射功率校正)而可使用的试写区域(Disc Test Zone:DITZ,光盘测试区域),在该位置使光拾取器45待机(步骤S6)。
在图6中示出了在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2中实施的盘判别处理的详细过程。
首先,根据来自光盘50的记录面的反射光量的大小进行R/RW的判别,并且根据抖动信号的有无进行+/-的判别(步骤S11)。
然后,读出记录在介质中的物理格式信息(Physical FormatInformation:PFI)中所包含的盘识别信息,确认判别结果(步骤S12)。
在图7中示出了在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4中实施的盘信息处理的详细过程。
首先,从光盘50的引入区域内的TOC(Table Of Content:目录表)中获取TOC信息和作为记录未记录管理表的RAI信息(步骤S21)。
接着,获取DiscID信息(步骤S22)。对从用户数据区域保留(宣告使用)的每个碎片分配DiscID。能够对每个碎片从开头扇区起记录数据。虽然作为DiscID信息记录所对应的碎片的范围,但是无法保持与区域内的记录结束位置有关的信息。
在图8中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12中实施的PFI信息的获取处理的详细过程。
首先,尝试从CDZ(Control Data Zone:控制数据区域)中读取(步骤S31)。在此,在读取成功的情况下(步骤S2的“是”),立即结束本处理程序。
另一方面,在CDZ的读取失败的情况下(步骤S32的“否”),根据其原因分配以后的处理(步骤S33)。
在没有RF(Radio Frequency:射频)、即介质为未记录的情况下,尝试从ADIP(Address In Pregroove)中读取(步骤S34)。
另一方面,在CDZ的读取由于除此之外的原因而失败的情况下(步骤S33)、在从ADIP的读取失败时(步骤S35的“否”),使该处理程序进行错误结束。
DVD+R的管理数据构造如图2所示。在光盘50的记录面上作为记录区域形成有螺旋的轨道,但是如图2所示,从内周侧向外周按内周驱动区域(Inner Drive Zone)、引入区域(Lead-InZone)、用户数据区域(User Data Zone)的顺序设置有区域。在User Data Zone的ADIP中没有记录PFI。
Inner Drive Area由以下四个区域构成:Initial Zone、DiscTest Zone、Disc Count Zone、以及TOC Zone(DITZ)。在InitialZone中不进行任何记录。Disc Test Zone是试写区域,从外周侧起使用。Disc Count Zone(DICZ)是表示Disc Test Zone的使用状态的区域,在Test Zone被使用1块的情况下记录四个扇区的相应的区域。在TOC信息中记录有对话信息。
另外从图2可知,Lead-In Zone由很多区域构成,但是包含表示记录状态的数据的区域仅是其中的Disc ID Zone和CDZ。CDZ在未使用状态的介质的情况下,在未记录且关闭最初的对话时,复制从ADIP获取的PFI并进行记录。
在Disc ID Zone中,在DVD+R的情况下记录SDCB(SessionDisc Control Block)信息,记录由主机宣告使用的对话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
另外,在图3中示出了如下情形:将DVD+R和DVD+R(DL)的用户数据区域分割成多个分割区域,并且用每个640ECC块的RAI信息来管理用户数据区域内的记录未记录状态。在该图中,在碎片#1和#2中记录由主机宣告使用的对话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即,碎片#1和#2为已保留。但是,在没有进行结束处理的盘中,如碎片#3那样从记录在SDCB信息中的最后碎片之后到盘的终端为止作为最终碎片而由驱动器不同途径管理。
RAI以640ECC块单位表示是否已记录,在得到各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时粒度较粗,成为烦杂的处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5中,利用作为分割了用户数据区域而得到的各碎片的分割信息的DiscID信息、和处于作为管理区域的TOC块内的RAI信息(即记录未记录管理表),有效地检索各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LWA。
在图9中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在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5中用于获取各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LWA的信息的处理过程。
首先,从由步骤S21获取的TOC信息中获取RAI信息(步骤S41),接着根据在此得到的信息来执行对每个碎片的检索(碎片内检索)(步骤S42)。
在图10中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在步骤S42中执行的部分分割区域检索处理的详细过程。
首先,获取记录在记录介质的引入区域内的Disc ID Zone中的(Session Disc Control Block)信息(步骤S51)。在SDCB信息中包含有分割了用户数据区域而得到的各碎片的信息、和作为记录未记录管理表的RAI信息。
然后,依次逐个取出未处理的碎片,根据在步骤S51中获取的SDCB信息,来判断成为检索对象的碎片是否为已保留的碎片(步骤S52)。
如果检索对象的碎片是已保留的碎片(步骤S52的“是”),则将从该碎片的开始地址到结束地址为止的整个区域作为检索对象,检索该区域中的记录结束位置(步骤S53)。即,关于已保留的碎片,不限于RAI信息所表示的已记录区域而进行记录结束位置的检索。
另一方面,如果检索对象的碎片是没有保留的碎片(步骤S52的否),则继续求出该碎片的区域的大小。未保留的碎片是从最后保留的碎片的后端(结束地址)到盘的终端为止的最终碎片。在通常的记录介质的使用形式中,由于从用户数据区域的开头(内周侧)依次保留所需大小的碎片,因此有可能残留在用户数据区域的最末尾的未保留的碎片大小非常大。然后,检查该未保留的碎片的范围是否超过规定范围(例如0x500ECC块)(步骤S54)。
如果成为检索对象的未保留的碎片的大小在规定范围内(步骤S54的“否”),则将该碎片的整个区域作为检索对象,来检索记录结束位置(步骤S55)。当未保留碎片的大小足够小时,由于不需要使用RAI信息来缩小检索范围,因此将该碎片全体作为检索范围而实施探索。
另外,在成为检索对象的未保留的碎片的大小在规定范围外的情况下(步骤S54的“是”),尝试从在步骤S51中获取的SDCB信息中获取与未保留的碎片相当的区域的RAI信息(步骤S56)。
在此,在不能获取RAI信息的情况下(步骤S57的“否”),不能使用RAI信息来缩小检索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记录介质有可能通过不使用RAI信息的系统而进行了数据记录,因此与上述的步骤S53同样地将未保留碎片全体作为检索范围,从该碎片全体中检索记录结束位置(步骤S58)。
另外,在没有保留的碎片中区域大小的范围在规定范围外(步骤S54的“是”)、且可获取RAI信息的情况下(步骤S57的“是”),根据RAI信息进行未保留碎片中的检索范围的缩小。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检查未保留的碎片的开始地址是否包含在利用RAI信息表示已记录的最后的部分区域中(步骤S59)。
在此,在未保留的碎片的开始地址包含在利用RAI信息表示已记录的最后的部分区域中的情况下(步骤S59的“是”),如图11所示,能够将检索范围缩小到从该碎片的开始地址到该部分区域的结束地址为止的区域,因此在该检索范围中对记录未记录区域的边界进行二叉树探索(步骤S60)。
另一方面,在未保留的碎片的开始地址没有包含在利用RAI信息表示已记录的最后的部分区域中的情况下(步骤S59的“否”),如图12所示,在可获取RAI信息的最后的部分区域内有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因而,将检索范围缩小到该最后的部分区域中,在该检索范围中对记录未记录区域的边界进行二叉树探索(步骤S61)。
然后,在步骤S60或S61中,当发现未保留的碎片中的记录结束位置时,例如确认在该记录结束位置以后的任意位置上没有记录数据等,检查检索结果是否正确(步骤S62)。
在此,在可确认检索结果正确的情况下(步骤S62的“是”),将利用步骤S60或S61得到的检索结果设为未保留的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
另一方面,在不能确认检索结果正确的情况下,不能相信RAI信息,不能相信在步骤S60或S61中缩小检索范围的检索结果,因此将未保留碎片全体作为检索范围,从该碎片全体中检索记录结束位置(步骤S63)。
在用户数据区域内的全部的碎片中进行以上的处理(步骤S64)。
在图13中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了在图10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53、S58、S63中实施的、用于从碎片全体中检索记录结束位置的处理过程。
首先,参照RAI信息,检查在该碎片中是否已经进行了数据的记录(步骤S71)。
在此,在从步骤S52的“是”转移到该处理程序的情况下、在RAI信息表示该碎片中已进行了数据的记录时(步骤S71的“是”),通过二叉树探索来检索该碎片内的记录未记录区域的边界(步骤S74)。
另外,在RAI信息不表示该碎片中已经进行数据的记录时(步骤S71的“否”),例如确认在该碎片内的任意位置上没有记录数据等,检查RAI信息是否正确(步骤S73)。
在RAI信息正确的情况下(步骤S73的“是”),认为该碎片是未记录而省略记录结束位置的检索。另一方面,在不能确认RAI信息正确时(步骤S73的“否”),在该碎片内通过二叉树探索来检索记录未记录区域的边界(步骤S74)。
另外,在从步骤S58、S63转移到该处理程序的情况下,无论RAI信息如何都将该碎片全体作为检索范围,因此通过预先保持步骤S58、S63而进入步骤S71的“是”。然后,在该碎片内通过二叉树探索来检索记录未记录区域的边界(步骤S74)。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详解了本发明。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该实施方式的修正、代用是显然的。
在本说明书中,虽然以应用于盘式便携型摄像机的实施方式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要旨并不限于此。例如,对于如下的盘型记录再现装置也能够同样地应用本发明,其中所述盘型记录再现装置通过ATAPI(AT Attachment PacketInterface:AT扩展包接口)、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这样的通用的输入输出接口作为外围设备而外部连接到个人计算机等计算机系统。
另外,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并不限于DVD+R、DVD+R(DL)等标准格式,也可以适当应用于在介质固有的管理信息中没定义记录结束位置(LWA)的相同的介质使用环境中。
总之,以例示的形式公开了本发明,不应限定地解释本说明书的记载内容。为了判断本发明要旨,应参照权利要求。
Claims (12)
1.一种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及再现数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介质具备:用户数据区域,在该用户数据区域中能够记录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来保留多个碎片;以及管理信息区域,在该管理信息区域中记录管理信息,所述管理信息包括按以固定大小分割了上述用户数据区域而得到的每个部分区域表示是否为已记录区域的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以及在上述用户数据区域中保留的碎片的信息,
该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具备:
管理信息获取单元,其从上述管理信息区域获取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和碎片信息;
第一检索单元,其将已保留的碎片内的整个区域作为检索范围,不限于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所表示的已记录区域而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以及
第二检索单元,其根据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决定没有记录结束地址的未保留的碎片的检索范围,在该决定的检索范围内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和第二检索单元对决定的检索范围进行二叉树探索,检索设为检索对象的碎片内的记录结束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检索单元尝试获取与已保留的碎片内的区域相应的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当在该区域内完全不能获取表示已记录的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时,确认该碎片内的区域是未记录的区域,省略记录结束位置的检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检索单元在未保留的碎片不足规定的大小时,不管是否能够获取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都将该碎片内的整个区域作为检索范围而检索记录结束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检索单元在未保留的碎片中尝试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的获取,当在未保留的碎片中不能获取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时将该碎片全体作为检索范围而进行记录结束位置的检索,当在未保留的碎片中能够获取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时,将在该碎片内与利用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表示已记录的部分区域相当的范围决定为检索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未保留的碎片的开始地址包含在利用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表示已记录的最后的部分区域中的情况下,上述第二检索单元将从该碎片的开始地址到该部分区域的结束地址为止的区域作为检索范围而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
在未保留的碎片的开始地址没有包含在利用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表示已记录的最后的部分区域中的情况下,上述第二检索单元将该最后的部分区域作为检索范围而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
7.一种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及再现数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介质具备:用户数据区域,在该用户数据区域中能够记录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来保留多个碎片;以及管理信息区域,在该管理信息区域中记录管理信息,所述管理信息包括按以固定大小分割了上述用户数据区域而得到的每个部分区域表示是否为已记录区域的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以及在上述用户数据区域中保留的碎片的信息,
该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具备:
管理信息获取步骤,从上述管理信息区域获取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和碎片信息;
第一检索步骤,将已保留的碎片内的整个区域作为检索范围,不限于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所表示的已记录区域而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以及
第二检索步骤,根据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决定没有记录结束地址的未保留的碎片的检索范围,在该决定的检索范围内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检索步骤中对决定的检索范围进行二叉树探索,检索设为检索对象的碎片内的记录结束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检索步骤中,尝试获取与已保留的碎片内的区域相应的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当在该区域内完全不能获取表示已记录的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时,确认该碎片内的区域是未记录的区域,省略记录结束位置的检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检索步骤中,在未保留的碎片不足规定的大小时,不管是否能够获取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都将该碎片内的整个区域作为检索范围而检索记录结束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检索步骤中,在未保留的碎片中尝试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的获取,当在未保留的碎片中不能获取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时将该碎片全体作为检索范围而进行记录结束位置的检索,当在未保留的碎片中能够获取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时,将在该碎片内与利用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表示已记录的部分区域相当的范围决定为检索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记录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检索步骤中,
在未保留的碎片的开始地址包含在利用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表示已记录的最后的部分区域中的情况下,将从该碎片的开始地址到该部分区域的结束地址为止的区域作为检索范围而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
在未保留的碎片的开始地址没有包含在利用已记录区域指示信息表示已记录的最后的部分区域中的情况下,将该最后的部分区域作为检索范围而检索该碎片的记录结束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236948 | 2006-08-31 | ||
JP2006236948 | 2006-08-31 | ||
JP2006236948A JP4702229B2 (ja) | 2006-08-31 | 2006-08-31 | 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及びデータ記録再生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59141A CN101159141A (zh) | 2008-04-09 |
CN101159141B true CN101159141B (zh) | 2010-06-02 |
Family
ID=39151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5270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9141B (zh) | 2006-08-31 | 2007-08-31 | 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11887B2 (zh) |
JP (1) | JP4702229B2 (zh) |
KR (1) | KR20080020495A (zh) |
CN (1) | CN101159141B (zh) |
TW (1) | TW200828300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296555A1 (en) * | 2001-10-31 | 2009-12-03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on a multilayer information carrier |
JP5515218B2 (ja) * | 2008-01-16 | 2014-06-11 |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 データアクセス方法およびデータアクセス装置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70832B2 (en) * | 1996-08-06 | 2003-05-27 | Ricoh Company, Ltd. | Optical disc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13680B2 (ja) * | 1994-06-02 | 2003-06-0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追記型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追記型光ディスクの領域境界検索方法 |
JP2002074670A (ja) * | 2000-08-23 | 2002-03-15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記録終端位置検索方法 |
CA2415530C (en) * | 2001-04-24 | 2011-11-01 | Paulus G. P. Weijenbergh |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
JP2003228919A (ja) * | 2002-01-31 | 2003-08-15 | Ricoh Co Ltd |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情報記録再生制御方法、情報記録再生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
JP3905450B2 (ja) | 2002-09-26 | 2007-04-1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
JP3856449B2 (ja) * | 2003-04-24 | 2006-12-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再生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並びにドライブ装置 |
JP4197170B2 (ja) * | 2004-05-17 | 2008-12-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
2006
- 2006-08-31 JP JP2006236948A patent/JP470222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8-17 TW TW096130586A patent/TW200828300A/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8-23 KR KR1020070084992A patent/KR20080020495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7-08-24 US US11/844,503 patent/US791188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8-31 CN CN2007101527002A patent/CN10115914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70832B2 (en) * | 1996-08-06 | 2003-05-27 | Ricoh Company, Ltd. | Optical disc apparatus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开2004-120364A 2004.04.1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353604B (zh) | 2011-12-01 |
JP2008059708A (ja) | 2008-03-13 |
US7911887B2 (en) | 2011-03-22 |
KR20080020495A (ko) | 2008-03-05 |
US20080056106A1 (en) | 2008-03-06 |
TW200828300A (en) | 2008-07-01 |
CN101159141A (zh) | 2008-04-09 |
JP4702229B2 (ja) | 2011-06-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08740B2 (en) |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recording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information recording program | |
US8000201B2 (en) | Information recording system with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having a data recorder | |
US7324422B2 (en) | Information storage method that assures compatibility of writable medium with read only medium | |
JP3029399B2 (ja) | 交替処理方法 | |
US7974520B2 (en) | Information recording ensuring compatibility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recording media | |
EP1607970B1 (en) |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information recording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containing the information recording program | |
CN101159141B (zh) | 数据记录再现装置和数据记录再现方法 | |
JPH10106170A (ja) | 光ディスク情報記録システム | |
CN100530407C (zh) |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 |
US20050286367A1 (en) | Metho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ata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 |
US7693024B2 (en) |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and disc | |
JP3913769B2 (ja) | システム | |
US20090040899A1 (en) |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for Record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 |
JP4144893B2 (ja) | システム、データ再生方法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 |
US7948859B2 (en) |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device and method,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 |
US8125880B2 (en) |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 |
JPH1064066A (ja) | 光ディスク情報記録システム | |
US8203927B2 (en) |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 |
JP3934148B2 (ja) | データ領域数決定方法、データ管理情報取得方法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 |
JP2004303421A (ja) | 情報記録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
JP2007073083A (ja) | 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記録装置、再生方法および再生装置 | |
US20080098199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Storing Data on a Record Medium and for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2 Termination date: 20130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