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55319A - 三维图像显示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三维图像显示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55319A
CN101155319A CNA2007101613807A CN200710161380A CN101155319A CN 101155319 A CN101155319 A CN 101155319A CN A2007101613807 A CNA2007101613807 A CN A2007101613807A CN 200710161380 A CN200710161380 A CN 200710161380A CN 101155319 A CN101155319 A CN 101155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angle
display
display surface
h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13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岛理恵子
平山雄三
土井美和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55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53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61Image signal generators with monoscopic-to-stereoscopic image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75Image signal generators from 3D object models, e.g. computer-generated stereoscopic imag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56Image reproducers having separate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66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 H04N13/38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for tracking vertical translational head mov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三维图像显示方法及设备。一种在至少在一个方向上产生视差的3D图像显示设备上显示3D图像的方法包括:由显示单元以这样的方式显示被观察者观察为2D内容的2D信息,使得该2D信息的虚显示表面与实水平面所形成的2D信息角θ_2D满足:θ_D<θ_2D≤ 90°,其中,显示表面被设置成在实空间中与实水平面形成角θ_D,其中0°≤θ_D<90°。

Description

三维图像显示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3D(三维)图像显示设备的3D图像显示方法以及这种3D图像显示设备,该3D图像显示设备至少在一个方向产生视差。
背景技术
不需要特殊观察眼镜的3D图像显示方法包括立体视图和多视图两种。在这两种系统中,在显示表面上设置微透镜板(仅在水平方向具有透镜特性的半圆形透镜阵列)或视差栅栏,并且对于左眼和右眼独立地呈现包括视差的2D信息。从而,观察者感觉到3D图像。
利用立体视图系统,提供两个片段的2D信息,从而观察者从单一方向上的视点感觉到3D图像。利用多视图系统,例如使用四个片段的2D信息,从而观察者从三个方向上的视点感觉到3D图像。换言之,尽管物体的运动并非是连续的,然而物体在与身体运动相反的方向运动、被称作运动视差的现象被呈现给观察者。
集成成像(II)是改善运动视差并显示涉及运动视差的3D图像的系统。该系统是基于1908年提出的拍摄和再现3D照片的称作集成照相(IP)的系统(例如,M.G.Lippmann,Comptes Rendus del’Academie des Sciences,Vol.146,pp.446-451(1908),IP)。在该系统中,准备与3D照片的像素相应的透镜阵列,并且在照相时将胶片放置在阵列的焦距处。当再现时,将照相所用的透镜阵列放置在胶片上。
仅通过颠倒进行方向来再现通过透镜记录的光学信息的过程意味着其不限制观察位置。此外,如果胶片的分辨率足够,则可按照与全息摄影相似的方式再现出完美的空间像。从而,II系统是一种理想系统。II系统的3D图像显示设备采用作为通用平板显示器的液晶显示器(LCD)来取代胶片。
将像素发射出的光的路径加以调整,使光作为光束被投射出去。随着透镜后面像素数量的增大,或者换言之,视差信息(外观随视角改变的图像信息)片段数量增大,3D图像显示设备前或后的显示范围变大。不过,由于透镜间距增大,在不改变LCD的分辨率的条件下,3D图像的分辨率下降(例如,H.Hoshino,F.Okano,H.Isono和I.Yuyama,J.Opt.Soc.Am.A.,第15卷,第2059-2065页(1998),NHK)。
该II系统的特征在于,在考虑视点图像的精细度下降的同时,将视差的数量增大到可能的程度。此外,当设计照射系统时,不限制观察者的位置(即,光聚焦点不必被特别设置在观察者眼睛的位置处)。这显然使II系统区别于多视图系统,在多视图系统中通过将视差的数量设定为两个或四个,防止视点图像的精细度下降,并将光聚焦点设置在与观察者眼睛相应的位置,从而实现3D图像感觉。
具体而言,将水平透镜间距或水平透镜间距的整数倍设计成与水平像素间距的整数倍相匹配。这样就使得透镜投射出的光束基本上彼此平行,从而光束不会聚集在再现和观察空间中的某一点处。否则,可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其中,将光聚焦点设计成超出观察距离。基于离散抽取出的从实际存在的物体表面发出的光,再现这些光束。从而,如果提供大量视差,则在从观察者位置的周围应当看见的可观察范围内,观察者能感觉到双目视点图像。此外,可获得连续的运动视差。
实质上,1D-II与多视图系统唯一区别在于因平板(诸如LCD)的有限数量的像素导致对光束布置的限制。不过,与因强调视点图像的精细度导致不完全运动视差的多视图系统不同,不具有任何特定光聚焦点的1D-II系统提供更自然且更不引起疲劳的3D图像,其中双目视差和运动视差得到很好的平衡。
然而,在每种3D图像显示设备的深度方向对显示是有限制的。首先,在II系统的3D图像显示设备中,在其深度方向显示受到限制,因为随着观察者远离显示表面,所呈现的视差信息片段之间的距离变大(例如,H.Hoshino,F.Okano,H.Isono和I.Yuyama,J.Opt.Soc.Am.A.,第15卷,第2059-2065页(1998),NHK)。对于多视图系统而言,如果通过透镜同时观察多个像素,则3D图像可能被复合。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应当将显示的深度限制为与II系统类似的程度。对于立体视图系统来说,限制显示的深度可解决聚散度调节的非相干性引起的疲劳问题。换言之,无论选择哪种显示系统,显示范围都被局限为正或负几厘米。为了在有限的显示区域中呈现出逼真的3D图像,可采用平面型显示器。
与竖立型相比,平面型可缩短从3D图像显示设备到观察者的距离,而不会使观察者意识到。对于人眼来说,紧邻的10厘米与某一距离处的10厘米相比,呈现更大的空间效果。更靠近观察者设置的平面型,能够带来优异的空间效果。
此外,被设置成使观察者向下观看的平面型3D图像显示设备,具有与执行手动劳动的区域相应的显示范围。据报道,当处理物体的时候,人下意识地会使用自己的身体部分,如手掌,作为参考尺寸。平均来说,男性的手掌大约为9厘米宽。这表明处于手工劳动范围内大约10厘米高的3D图像将带来足够大的空间效果。
此外,正如从桌面上的物体可以看到的,浮在基准面之上的物体或者相对地板区域极高的物体往往会受到限制。
此外,与前部相比,人们似乎更关注下侧的突起和凹陷。考虑任何生物都朝着以更高灵敏度获得对其自身更重要的信息的方向进化。假设,在人类的历史中,诸如在进行手工时手上的以及可能直接引起倾斜、失足和其他事故的在脚下的垂直突起和凹陷比水平突起和凹陷具有更大的意义。
由于上述原因,与对水平突起和凹陷的灵敏度相比,人们似乎对垂直突起和凹陷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从而可假设平面型装置增大了立体信息的价值,并改善3D图像的效果。
此外,已经提出了显示诸如字符和图标的2D信息以及3D图像的平面型或近似平面型3D图像显示设备(例如,专利文献JP2001-331169A)。
显示表面被设计成基本水平的3D图像显示设备可显示具有空间效果的3D图像。该装置最好也能更有效和令人印象深刻地显示2D信息。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一种在至少在一个方向上产生视差的3D图像显示设备上显示3D图像的方法包括:由显示单元以这样的方式显示被观察者观察为2D内容的2D信息,使得该2D信息的虚显示表面与实水平面所形成的2D信息角θ_2D满足:θ_D<θ_2D≤90°,其中,显示表面被设置成在实空间中与实水平面形成角θ_D,其中0°≤θ_D<90°。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一种至少在一个方向上产生视差的3D图像显示设备包括:显示表面,被设置成在实空间中与实水平面形成角θ_D,其中0°≤θ_D<90°;和显示单元,以这样的方式显示被观察者观察为2D内容的2D信息,使得该2D信息的虚显示表面与实水平面所形成的2D信息角θ_2D满足:θ_D<θ_2D≤90°。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3D图像显示设备的功能结构;
图2表示显示单元的外观;
图3表示显示单元的详细结构;
图4用于说明2D信息与3D图像之间的关系;
图5A表示以这样的方式排列的2D信息,使得其上显示2D信息的虚平面300平行于显示单元130的显示表面136;
图5B表示以这样的方式排列的2D信息,使得其上显示2D信息的虚平面300平行于显示单元130的显示表面136;
图6A表示以这样的方式排列的2D信息的一个示例,使得虚平面300与显示表面136所形成的角(θ_a)为90°;
图6B表示以这样的方式排列的2D信息的一个示例,使得虚平面300与显示表面136所形成的角(θ_a)为90°;
图7A表示以这样的方式排列的2D信息的一个示例,使得虚平面300与显示表面136所形成的角(θ_a)大于90°;
图7B表示以这样的方式排列的2D信息的一个示例,使得虚平面300与显示表面136所形成的角(θ_a)大于90°;
图8用于说明显示表面136与2D信息210之间的关系;
图9用于说明视角(θ_V)和屏幕的视在高度与屏幕的实际高度的比值之间的关系;
图10A用于说明屏幕的视在高度;
图10B用于说明屏幕的视在高度;
图11用于说明显示表面角(θ_D)与视角(θ_V)之间的关系;
图12用于说明考虑内容的俯角的显示条件;
图13用于说明考虑内容水平面的显示条件;
图14A用于说明在深度方向的限制;
图14B用于说明在深度方向的限制;
图15A用于说明内容水平面与显示区之间的关系;
图15B用于说明内容水平面与显示区之间的关系;
图15C用于说明内容水平面与显示区之间的关系;
图16用于说明针对不同种类的2D信息的2D信息角(θ_2D);
图17分别表示图标220和字符222的阴影221和223;
图18用于说明2D信息的显示位置(y坐标)与2D信息角(θ_2D)之间的关系;
图19表示以由图18中所示的函数相应于显示位置而确定的2D信息角(θ_2D)显示2D信息210;
图20用于说明2D信息的显示位置(y坐标)与2D信息角(θ_2D)之间的关系的另一示例;
图21用于说明2D信息的显示位置与2D信息角之间的关系的又另一示例;
图22用于说明2D信息的显示位置(y坐标)与2D信息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以及
图23表示以由图22中所示的函数相应于显示位置而确定的高度显示2D信息2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3D图像显示方法和3D图像显示设备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本发明不应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中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3D图像显示设备10在处于3D空间中的虚平面上显示2D信息。这里的2D信息是指以2维呈现的信息,包括例如字符和图标。当显示地图图像作为3D图像时,例如,在地图图像上叠加诸如用于识别地名和建筑物的图标的2D信息。
作为用于在虚平面上显示2D信息的功能的主要部件,3D图像显示设备10包括存储单元100,处理单元110,输入单元120,以及显示单元130。输入单元120接收用户输入的各种信息。所接收的信息被存储在存储单元100中。显示单元130显示3D图像和2D信息。
存储单元100中存储将要在显示单元130上显示的2D信息和3D图像。存储单元100中还存储确定显示2D信息的2D信息角(θ_2D)所需的信息。更具体而言,存储俯角(θ_F),显示角(θ_D),内容水平面角(θ_C),视角(θ_V),前端显示极限(Dn)和后端显示极限(Df)。如果2D信息包括任何运动,则表示用于显示2D信息的位置的显示位置信息也被存储。如果3D信息包括任何运动和高度改变,则高度被存储。下面,将描述这些信息和角度。
处理单元110控制2D信息的排列,使2D信息在显示单元130上以使观察者容易识别的角度进行显示。处理单元110包括2D信息角(θ_2D)确定单元112和高度(h)确定单元114。
2D信息角(θ_2D)参考存储单元100中存储的信息而确定单元112确定将要在显示单元130上显示的2D信息的2D信息角(θ_2D)。2D信息角(θ_2D)确定单元112还确定满足下面将要描述的显示条件的2D信息角(θ_2D)。当存在多于一个的满足显示条件的2D信息角(θ_2D)时,可以将其中任何一个值确定为2D信息角(θ_2D)。当2D信息包括在显示表面上的某些运动时,则2D信息角(θ_2D)确定单元112根据2D信息的显示位置来确定2D信息角(θ_2D)。
高度(h)确定单元114根据2D信息的显示位置来确定2D信息的高度(h)。类似地,高度(h)确定单元114根据3D信息的显示位置来确定3D信息的高度(h)。
如图2中所示,显示单元130为平面型,从而显示表面平行于实际水平面(实空间中的水平面)设置。假设显示单元130的宽度方向为x方向,而朝向右侧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并且显示单元130的高度方向为y方向,并且向上的运动为正方向。与显示单元130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为z方向,而朝向显示单元130的前侧,或者换言之,朝向观察者的方向为正方向。
可以将显示单元130设置使其显示表面相对于实际水平面朝向观察者向下稍微倾斜。
如图3中所示,显示单元130包括2D信息显示板132和光学控制元件134。2D信息显示板132为液晶显示器(LCD)。2D信息显示板132中的每个像素由涉及R,G和B分量的三个子像素组成。更具体而言,2D信息显示板132为用于显示2D信息的WUXGA-LCD。光学控制元件134为微透镜板。
可使用透镜阵列取代微透镜板。微透镜板在垂直方向不具有透镜的作用,从而不能在该方向呈现视差信息。相反,透镜阵列可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呈现视差信息。不过,为了便于说明,此处将讨论仅在水平方向呈现视差。
如图4中所示,显示单元130的观察者将其上显示的图像看成3D图像。在三维观看诸如立体物体200的3D图像。另一方面,在与虚水平面成某一角度(θ)的虚平面上呈现出图标210(为2D信息)。
将说明其上显示2D信息的虚平面与显示单元130的显示表面之间的关系。在图5A和5B中,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来显示2D信息,使得其上显示2D信息的虚平面300平行于显示单元130的显示表面136设置。显示表面136平行于x-y平面而排列。
在图5A的示例中,2D信息210平行于显示单元130的x-y平面,或者换言之,平行于显示表面136。
图5B表示从观察者的眼睛看到的如图5A中所示设置的2D信息210。由于在许多情况下,诸如字符和图标的2D信息由垂直和平行分量构成,为方便说明,将2D信息210表示为由垂直和平行分量所形成的矩形。
当2D信息210被平行于显示表面136设置时,显示表面136和虚平面300平行延伸,使得2D信息210看似位于显示表面136上。换言之,观察者的观察方向310与虚平面300所形成的角(θ_a)小于90°。
图6A为从x方向观看时显示单元130的横截面。图6B表示从观察者的眼睛看,如图6A所示设置的2D信息210。2D信息210的左侧和右侧211和212相对于显示表面136的栅格成某一角度。换言之,2D信息210的顶侧在z方向升高。从而,与图5B的2D信息210相比,观察者感觉到图6B的2D信息210具有更大空间效果。
在图7A和7B所示的示例中,左侧211和右侧212相对于显示表面136的栅格成某一角度。在图6B的示例中,左侧211与右侧212彼此平行地延伸。另一方面,在图7B的示例中,左侧211与右侧212彼此成某一角度。这样设置的左侧211和右侧212明显有助于观察者了解深度信息。从而,图7B中的示例给观察者的印象是,与图6B的示例相比,更朝向观察者地呈现信息。
3D信息显示设备10使用存储在存储单元100中的参数,以图6B和7B中所示的升高的方式向观察者呈现2D信息。下面描述2D信息角(θ_2D)确定单元112用于确定2D信息角(θ_2D)的显示条件。图8用于说明显示表面136与2D信息210之间的关系。
将显示表面136与实际水平面320所形成的角称作显示表面角(θ_D)。实际水平面320与虚平面300所形成的角称作2D信息角(θ_2D)。下垂到显示表面136的垂线330与观察方向310所形成的角称作视角(θ_V)。从而,产生图6B所示效果的显示条件可以由下式(1)来表示:
θ_D<θ_2D≤90°(0°≤θ_D<90°)     (1)
为了产生图7B中所示的效果,除条件(1)之外,还应当满足下式(2)表示的显示条件:
θ_D+θ_V≤θ_2D(0°<θ_V<90°)      (2)
下面说明视角(θ_V)和视在屏幕高度与实际屏幕高度之比的关系。图9用于说明视角(θ_V)和视在屏幕高度与实际屏幕高度之比的关系(图9的左轴)。
在图10A中,将视在屏幕高度设定为与实际屏幕高度长度相同。当将显示表面136放置在垂直于观察方向310的位置时,观察者认为其具有实际屏幕高度。不过,随着显示表面136与观察方向310所形成的角度偏离90°越多,感觉屏幕越短。将屏幕表现出的高度称作视在屏幕高度。
图9中还表示出视角(θ_V)与在每个角度观看显示表面136的观察者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图9的右轴)。从平板方式中显示表面136平行于实际垂直平面的0°开始,通过每次改变显示表面角(θ_D)5°直至90°,设置显示表面136,并且测量每个角度处观察者的姿势。将3D图像显示设备10放置在70厘米高的桌子上。要求观察者在观察期间坐在椅子上或站立。
在图9中,表示出以每个视角(θ_V)观看的人的百分比,与显示表面角(θ_D)无关。视角(θ_V)被舍入成5°的最接近倍数。采用0°到15°之间视角(θ_V)的人的百分比相当高。相反,采用20°视角的人的百分比下降,并且没有人采用25°的视角(θ_V)。
将通过用视角(θ_V)的余弦函数表示的显示表面的视在屏幕高度来说明观察者更喜欢15°或更小视角(θ_V)的原因。在大约10°的视角(θ_V)处,视在屏幕高度与实际屏幕高度的比值为98%。换言之,98%的屏幕高度得以保持。另一方面,在18.2°的视角(θ_V)处,该比值下降到95%。此外,在20°的视角(θ_V)处,该比值为94%,在25.8°的视角(θ_V)处,下降到90%以下,明显降低视在屏幕高度。
没有人采取大于25°视角(θ_V)的事实可归结于该视在屏幕高度。当认为平面高度缩短时,观察者会将其姿势改为朝向前侧(头向前弯),从而可完全使用屏幕的尺寸极限。因此,当观察2D信息时,为了使观察者保持自然的姿势,应当满足以下显示条件(3):
0°<θ_V<25°(3)
下面说明基于显示表面角(θ_D)与视角(θ_V)之间的关系的显示条件。图11用于说明显示表面角(θ_D)与视角(θ_V)之间的关系。计算显示表面角为(θ_D)时采取0°到20°的视角(θ_V)的人的百分比。对于θ_V=15°和θ_V=20°,当θ_D=5°时百分比达到其峰值。对于θ_V=10°,当θ_D=20°时百分比达到其峰值,而对于θ_V=5°,当θ_D=25°时百分比达到其峰值。对于θ_V=0°,当θ_D更接近45°时百分比增大。
鉴于以上的结果,发现当显示表面角(θ_D)较小时,视角(θ_V)趋于较大。相反,当显示表面角(θ_D)较大时,视角(θ_V)趋于较小。换言之,当显示表面角(θ_D)增大、从而显示表面136面向观察者时,视角(θ_V)变小。
不过,当显示表面角(θ_D)为0°时并不是这样。在此情况下视角(θ_V)变小。这可能是因为当显示表面角(θ_D)为0°时显示表面136根本没有面对观察者,从而观察者主动直接面向显示表面弯下头。
当θ_D≥5°时,显示表面稍稍面对观察者。为此,观察者认为显示器朝向自己显示,感到不必采取改变姿势面对前方显示的动作。此外,当θ_D更接近45°时,即使保持笔直的姿势,也能从前侧观看显示。
根据这种关系,对假设的视角(θ_V)应当由式(4)确定适合的显示表面角(θ_D):
θ_D+θ_V≤θ_2D(0°<θ_V<25°)(4)
当可获得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别为x和y方向)的视差信息时,在布置2D信息时应当考虑θ_V。然而,在诸如1D-II和多视图型的系统中,其中忽略在垂直方向(y方向)的视差信息,那么即使观察位置在y方向移动,3D图像也不改变。更具体而言,当通过组合来自不同方向的图像(不同视点图像)产生3D图像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别为x和y方向)显示视差信息的系统中,需要通过改变x坐标和y坐标来获得视点图像。另一方面,在y方向不显示视差信息的诸如1D-II和多视图型的系统中,将获得视点图像的位置的y坐标固定为单一数值,而x坐标是可变的。换言之,当观察3D图像时,如果从与获得图像时相同的y和z坐标观察,图像呈现出没有任何失真。不过,如果观察位置在y或z方向偏移,则观察到的3D图像包括一些失真(T.Saishu等人,SID 04 Digest,第1438-1441页,2004)。因此,对于在垂直方向不具有视差的系统来说,通过考虑创建内容时采用的俯角,可实现图6A和7A中所示的布置。图12用于说明考虑创建内容时所采用的俯角时的显示条件。俯角是指照相方向340与显示表面136所形成的角,并且在图12中表示为θ_F。
如果将仅在一个方向呈现视差信息的3D图像显示设备用作平面型,则应当使用俯角拍摄图像,如例如专利文献JP2005-117341A所提出的。此外,最好将θ_F设定为50°到60°。利用这样的角度,在平面型3D显示器上以三维显示立体物体,观察者不会感到物体的侧面和顶面奇怪。此外,即使观察方向310偏离照相方向340较远,观察者用该角度感觉出的失真也较小。
照相方向340与显示表面136的垂线330所形成的角度,或者换言之,偏离照相角(θ_S)和俯角(θ_F)的关系如式(5)所示:
θ_S=90°-θ_F    (5)
从而,由于θ_F为50°到60°,确定θ_S介于40°和30°之间。如式(6)所示确定显示条件:
30°≤θ_S≤40°(6)
偏离照相角(θ_S)大于视角(θ_V),从而需要将观察方向310设计成使观察者采取期望的观察位置。
不过,一旦通过由将角θ_S保持在满足式(6)的范围内所拍摄的图像创建3D图像,则在垂直方向不呈现视差信息的3D图像显示方法可能包含一些归因于偏移的视角(|θ_S-θ_V|)的失真,不过可以显示满足图6B或7B中所示关系的2D信息,与视角(θ_V)无关。从而,可用式(7)来表示使观察者采取期望观察位置的显示条件:
θ_S0≤θ_2D    (7)
在上式中,θ_S0是实际水平面320与以照相方向340作为垂线的照相面对面350所形成的角。该θ_S0与显示表面角θ_D和偏离照相角θ_S的关系如式(8)所示:
θ_S0=θ_S+θ_D    (8)
根据式(7)所示的显示条件,在确定2D信息角(θ_2D)时可考虑显示表面角(θ_D)和偏离照相角(θ_S)。
θ_D+θ_S≤θ_2D(30°≤θ_S≤40°)(9)
式(9)表明,与式(4)相比,当2D信息相对于显示表面所成角度更大时,可更有效地显示2D信息。
相对于显示表面136成一定角度而呈现的2D信息增大了最大可显示信息量。大部分为字符的2D信息的形状具有实质含义。从而,纵横比与正确纵横比存在较大差异的2D信息常常使观察者感到不舒服。因此,一旦以某一级别的精细度作为条件,则通过使2D信息的显示减小到最小尺寸,同时保持2D信息的纵横比不变,确定该位置的最大可显示信息量。
当在相对于以沿观察方向延伸的线为垂线的观察面对面形成某一角度的3D图像显示设备上显示2D信息时,如果考虑与观察面对面平行的矢量分量,则在垂直方向显示稍微变平。不过,观察者可通过其立体感觉察觉显示相对于观察面对面成角度,从而其大脑能够将其校正到适当的纵横比。为此,当两个布置具有相同级别的精细度并且观察面对面具有相同尺寸时,与图6B的布置相比,图7B的布置中可携带更大的信息量。随着观察面对面与2D信息210的垂直平面300所形成的角度增大,该效果得到增强。
不过,需要式(10)所表达的条件以防止2D信息朝向观察者倾斜从而使观察者感到不舒服:
θ_2D≤90°(10)
如图13中所示,内容水平面360是相对于实际水平面320倾斜的平面。它是3D空间中显示3D内容的虚水平面。
如前所述,当显示表面136面向观察者时,视角(θ_V)变大。换言之,通过使视角(θ_V)和偏移照相角(θ_S)彼此更加接近,可在更适当的条件下观看显示。
不过,这两个角度之间仍然存在不一致。为了减小这种不一致,使内容水平面360下降到比显示表面136更低的位置,如图13中所示。可用(11)表示使内容水平面360下降的条件:
0°≤θ_C<θ_D    (11)
这里θ_C表示内容水平面角,其由内容水平面360与实际水平面320形成。
可以用(12)来表示内容水平面360的垂线370与沿观察方向310延伸的直线所形成的内容偏移角(θ_VC):
θ_VC=θ_V+(θ_D-θ_C)(12)
通过相对于显示表面136降低内容水平面360,可使内容偏移角(θ_VC)大于视角(θ_V),如(11)所示。换言之,视角(θ_V)与偏移照相角(θ_S)之间不一致。
例如,当θ_V=15°时,通过确定(θ_D-θ_C)=10°,θ_VC变成25°。换言之,减小了θ_V与θ_S(30°≤θ_S≤40°)之间的不一致性。
根据3D图像显示设备上的显示极限来限制内容水平面角(θ_C)。更具体而言,由内容水平面角(θ_C)定义的内容水平面360最好使其整个显示区都处于显示极限内。H.Hoshino,F.Okano,H.Isono和I.Yuyama在J.Opt.Soc.Am.A.,Vol.15,第2059-2065页(1998),NHK中给出了详细内容。
可用(13)表示整个显示区都处于显示极限内这一显示条件:
H×cos(θ_D-θ_C)×sin(θ_D-θ_C)≤Df    (13)
在该式中,H表示屏幕高度,或者换言之,表示显示表面136在y轴方向的长度,而Df表示深度的极限。
已经参照图13说明的与内容水平面角(θ_C)有关的显示条件(13)是使观察者将内容水平面识别为深度极限内的平面的条件,如图14A中所示。换言之,它是使观察者识别处于显示表面136的顶端140上的用于内容210的内容水平面的条件。
如果观察者实际上不必识别内容水平面为显示表面136的某一部分上的平面,如图14B中所示,则使观察者识别内容水平面的范围可以被限定在Df的范围之内。
例如,当呈现显示表面136的顶端140上所示的山脉或从内容水平面升高的任何图像时,不必识别内容水平面。
在图14B的示例中,需要识别处于显示表面136的顶端140与底端138之间的中点处的内容210周围的内容水平面。不过,在更靠近顶端140的区域中,不必识别内容水平面。在此情形中,式(13)中的H可以被赋予一个较小的值,从而可将内容水平面角(θ_C)设置得较大。
通过使内容水平面角(θ_C)小于显示表面角(θ_D),可更加有效地利用显示区。图15A到15C用于解释内容水平面与显示区之间的关系,说明从观察者的眼睛观看时3D图像显示设备10的显示。从x方向观看时显示单元130的横截面呈现于每幅图的右手侧。
图15A表示用式(14)表示内容水平面角(θ_C)与显示表面角(θ_D)之间的关系的显示。
θ_C<θ_D    (14)
确定内容水平面360,使其在底端138处与显示表面136相交。将内容水平面360设计成在其顶端140侧低于显示表面136,顶端140侧是距离观察者最远的一侧。利用这种配置,可从前端到后端完全利用内容水平面360,不受包围显示表面136的框架的影响。
图15B表示用式(15)表示内容水平面角(θ_C)与显示表面角(θ_D)之间的关系的显示,并且显示表面136与内容水平面360相一致。
θ_C=θ_D    (15)
在这种布置中,显示表面136的顶部区域150中3D信息的顶部与框架接触。从而,不能使用顶部区域150来显示3D信息等。
图15C表示内容水平面角(θ_C)与显示表面角(θ_D)之间具有(13)所示关系的显示,并且内容水平面360处于显示表面136的后侧(在z轴的负方向)。在这种布置中,3D信息被隐藏在显示表面136的底部区域152中的框架下面。从而,不能使用底部区域152来显示3D信息等。
通过按照满足式(14)所示关系的方式设置内容水平面360,如图15A中所示,可更有效地使用内容水平面360。
当满足以上显示条件时,可实现2D信息令人印象深刻且有效的显示。从观察者的观点看,无论在垂直方向是否可得到视差信息,这些显示条件都适用。当在垂直方向没有视差信息时,通过假设垂直方向的观察位置来创建图像。当在垂直方向有视差信息时,也通过假设主观察方向来创建图像。应当在这些条件下确定角度θ_2D,以实现图6B或7B的布置。在任一种情况下,在确定θ_2D时都需要假设观察方向。
当如图16中所示要同时显示不同种类的2D信息时,可根据2D信息的种类采用不同的2D信息角(θ_2Da,θ_2Db)。从而,观察者可根据2D信息片段如何出现来识别2D信息的种类。不过,应当注意,这两个2D信息角(θ_2D)都必须满足上述显示条件。
此外,可设立一个虚光源,从而可为2D信息的每一片段显示一个阴影。图17表示具有阴影221和223的图标220和字符222。当采用不同的2D信息角(θ_2D)时,即使片段本身具有相同高度,2D信息的片段也具有不同高度的阴影。换言之,2D信息的阴影的不同长度有助于观察者识别2D信息的种类。
下面说明对于2D信息沿y方向移动的情况的显示条件。例如,当在3D图像显示设备10上实现诸如汽车导航系统的地图显示系统时,随着运输装置的行进,显示表面136上显示的3D图像和2D信息从后侧朝向观察者流动。换言之,3D图像和2D信息的显示位置沿y轴的负方向连续改变。2D信息角(θ_2D)确定单元112根据在y轴负方向的运动按照连续的方式改变2D信息角(θ_2D)。
图18说明2D信息的显示位置(y坐标)与2D信息角(θ_2D)之间的关系。在图19中,以不同的2D信息角(θ_2D)显示2D信息(图标)210的片段,这些不同的2D信息角(θ_2D)是基于图18中所示的函数根据其显示位置而确定的。
图18的曲线图中的水平轴表示2D信息的显示位置。水平轴上的y坐标为标准化值,显示表面136高度的一半,或者换言之,y方向宽度的一半被设定为1(y=1)。将显示表面136的中心的y坐标设定为0。图18的垂直轴表示2D信息角(θ_2D)与其最大值的比值。可任意确定值θ_2Dmax。
从后侧朝向前侧移动的2D信息的2D信息角(θ_2D),从θ_2D=θ_C开始增加,如图18中所示。当移动到更靠近底端138时,或者换言之当更靠近观察者时,2D信息210逐渐升高,如图19中所示。在通过中心位置(y=0)之后,角θ_2D减小,从而当在显示表面136的底端138处消失时,可防止2D信息由于框架的影响而受到遮蔽。从而,2D信息被逐渐向后放,如图19中所示。
使从后向前移动的2D信息210根据显示位置发生这种移动。这样可减小用于不需要引起注意的信息的区域与投影表面区域的比值,结果,改善所需信息的显示效率。此外,观察者的注意力自然会被引到应当被注意的内容。
只要2D信息角相应于显示位置被唯一确定,则2D信息的显示位置和2D信息角的函数就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函数。
如果无论是否当在底端138处在前侧消失时2D信息似乎是通过框架效果被看到的,2D信息都从后向前移动,如图20中所示。在点y=-0.5周围,角度θ_2D达到其最大值,之后,在显示2D信息时其角度不发生改变。
在图21中,描述了通过建立2D信息的显示位置与2D信息角之间的关系而显示2D信息的另一示例。如图21的示例中所示,在与参照图18和19所述的2D信息的方向相反的方向,2D信息可以被抬高。
当2D信息的显示位置沿y轴的负方向移动时,高度(h)确定单元114按照连续的方式改变2D信息的高度。图22用于说明2D信息的显示位置(y坐标)与2D信息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在图23中,用根据每个显示位置由图22中函数确定的高度来显示2D信息210。在另一示例中,也可以根据y方向的运动按照连续方式改变立体物体的高度。
按照与图18的曲线图中的水平轴类似的方式,图22的曲线图中的水平轴表示2D信息的显示位置。图22的垂直轴表示2D信息的高度h与最大值hmax的比值,hmax可以被任意地确定。
如图23中所示,当2D信息从后向前移动时,2D信息的高度逐渐增加。在通过显示表面136的中心位置之后,当2D信息更靠近底端138时,高度逐渐减小,从而防止2D信息通过框架效果被看到。
按照与2D信息角相似的方式,根据显示位置来改变高度,从而可减少投影表面上用于不必引起注意的信息的空间。
作为处理高度(h)改变的方法,可改变2D信息的高度,或者可改变z坐标同时保持2D信息的高度不改变。利用前一种方法,2D信息看起来仿佛伸长和缩短。利用后一种方法,2D信息看起来仿佛从内容水平面下面升起。
高度(h)确定单元114对3D信息执行相同处理。换言之,3D信息的高度由某一函数确定,并且根据3D信息的显示位置按照连续的方式改变。
第一实施例
根据第一实施例,采用2D-II系统,并且使用透镜阵列。视差的数量在垂直方向被设定为4个,在水平方向被设定为12个。换言之,透镜的垂直宽度是子像素的高度的4倍,并且水平宽度是子像素的水平宽度的12倍。内容水平面360与显示表面136一致。将观察距离设定为500毫米。当显示内容的空间频率为320cpr时,前端显示极限(Dn)为16.9毫米,后端显示极限(Df)为18.1毫米。
在这样配置的3D图像显示设备中,确定θ_D=0°,并且在其中布置主要包含字符信息的2D信息。考虑θ_V≤10°,将字符和图标设置成相对3D图像显示设备的显示表面形成15°角度。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多视图照相,使得在横截面y-z中,显示表面(x-y平面)与连接多个照相机位置与3D图像显示设备的显示表面中心的直线所形成的角度θ_S=10°。
结果,实现如图7B中所示的2D信息的显示。即便对于2D信息,该技术也能改善显示效果。
第二实施例
根据第二实施例,采用1D-II系统,并使用倾斜透镜。倾斜透镜是微透镜板的透镜的脊与y轴形成某一角度的透镜板。光学控制元件134的长轴与2D信息显示板132的垂线所形成的角度θ满足θ=arctan(1/4)。通过从y轴倾斜透镜,可将垂直方向的分辨率部分切换成水平方向的分辨率(例如,专利文献JP2005-258421A)。从而,尽管半圆柱形透镜的水平宽度是子像素的水平宽度的12倍,也可以将视差的数量设定为16。观察距离为450毫米。
当3D图像显示设备上所显示内容的空间频率被设定为320cpr时,前端显示极限(Dn)为20.0毫米,后端显示极限(Df)为22.0毫米。3D图像显示设备以设置θ_D=20°的方式朝向观察者倾斜。从而,为了使内容水平面满足显示表面极后端处的显示极限,通过式(14)来计算角度θ_C:
207.0[mm]×cos(20°-θ_C)×sin(20°-θ_C)≤22[mm]获得满足以上条件的24°角。
在这种布置中,为了将俯角设定为60°,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多视图照相,使得在横截面y-z中,显示表面(x-y平面)与连接多个照相机位置和3D图像显示设备的显示表面中心的直线所形成的角度(θ_S)满足:
θ_S=24°(=(90°-θ_F)-(θ_D-θ_C)=(90°-60°)-(30°-24°))
在这种布置中,以θ_2D=70°来配置诸如字符信息和图标信息的2D信息,使得满足:
θ_2D>(90°-θ_S)=66°
由此实现图7B中所示的显示。由于这种配置的3D图像显示设备,可实现令人印象深刻的2D信息显示。
第三实施例
根据第三实施例,采用多视图系统,并使用垂直透镜。视差的数量为12个,并且观察距离为500毫米。由于在多视图系统中,光聚焦点处于观察距离处,确定透镜的水平宽度使其略小于子像素的水平宽度。采用12个多视图照相机,以便与视差的数量一致。当3D图像显示设备上所显示内容的空间频率为320cpr时,前端显示极限(Dn)为16.9毫米,而后端显示极限(Df)为18.1毫米。3D图像显示设备以角度θ_D=25°朝向观察者倾斜。此外,为了使内容水平面与显示表面极后端处的显示极限相一致,得到满足式(14)的θ_C=20°:
207.0[mm]×cos(25°-θ_C)×sin(25°-θ_C)≤18.1[mm]
在这种布置中,为了将俯角设定为55°,在横截面y-z中,通过确定显示表面(x-y平面)与连接多个照相机位置与3D图像显示设备的显示表面中心的直线所形成的偏移照相角(θ_S)如下,进行多视图照相:
θ_S=30°(=(90°-θ_F)-(θ_D-θ_C)=(90°-55°)-(25°-20°))
在这种布置中,将θ_2D设定为62°,使得将诸如字符信息和图标信息的2D信息被设置成满足:
θ_2D>(90°-θ_S)=60°
从而实现图7B中所示的显示。由于这种配置的3D图像显示设备,可实现令人印象深刻的2D信息显示。
此外,基于图18,根据y坐标来改变用于字符和图标的2D信息角(θ_2D),其中将θ_2Dmax设定为62°。结果,实现涉及图19中所示改变的显示。从而,可有效地显示重要信息。
第四实施例
根据第四实施例,采用多视图系统,并采用倾斜透镜。确定倾斜透镜为θ=arctan(1/4)。由于该透镜,尽管其水平宽度与第三实施例相同,提供是第三实施例的4/3倍的16个视差。观察距离为450毫米。由于光聚焦点处于多视图系统中的观察距离处,多视图照相机的数量与视差的数量一致,为16。当3D图像显示设备上所显示内容的空间频率为320cpr时,前端显示极限(Dn)为20.0毫米,而后端显示极限(Df)为22.0毫米。
3D图像显示设备以角度θ_D=15°朝向观察者倾斜。为了使内容水平面与显示表面极后端处的显示极限相一致,由式(13)获得θ_C=9°:
207.0[mm]×cos(15°-θ_C)×sin(15°-θ_C)≤22.0[mm]
在这种布置中,为了将俯角设定为60°,在进行多视图照相时,将横截面y-z中显示表面(x-y平面)与连接多照相机位置与3D图像显示设备的显示表面中心的直线所形成的偏移照相角(θ_S)确定为:
θ_S=24°(=(90°-θ_F)-(θ_D-θ_C)=(90°-60°)-(15°-9°))
在这种布置中,将θ_2D设定为70°,从而将诸如字符信息和图标信息的2D信息布置成满足:
θ_2D>(90°-θ_S)=66°
从而实现图7B中所示的显示。由于这种配置的3D图像显示设备,可实现令人印象深刻的2D信息显示。
此外,根据屏幕上的y坐标来改变2D信息。更具体而言,按照与图18中所示角度θ_2D的改变相同的方式改变H。结果,实现涉及图23中所示改变的显示,并且可有效显示重要信息。
已经参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不过,可为这些实施例增加多种改变和变型。
一种变型为,当预先确定满足上述显示条件的2D信息角(θ_2D)时,3D图像显示设备10可保持该2D信息角(θ_2D),并使用其显示2D信息。
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想到其它优点和变型。从而,广义而言,本发明不限于此处示出和描述的具体细节和代表性实施例。因而,可作出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限定的总体发明构思的精神或范围的多种变型。

Claims (18)

1.一种在至少在一个方向上产生视差的3D图像显示设备上显示3D图像的方法,包括:
由显示单元以这样的方式显示被观察者观察为2D内容的2D信息,使得该2D信息的虚显示表面与实水平面所形成的2D信息角θ_2D满足:
θ_D<θ_2D≤90°,
其中,显示表面被设置成在实空间中与实水平面形成角θ_D,其中0°≤θ_D<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显示单元以这样的方式显示2D信息,使得当显示表面的垂线与在观察者的观察方向延伸的直线所形成的视角为θ_V且0°<θ_V<90°时,2D信息角θ_2D满足:
θ_D+θ_V≤θ_2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视角θ_V满足:
0°<θ_V<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显示单元以这样的方式显示3D图像,使得实水平面与以在用于创建3D图像的照相机的照相方向延伸的直线作为垂线的照相面对面所形成的角度θ_S0满足:
θ_D<θ_S0,其中0°<θ_S0<90°,以及
所述显示单元以这样的方式显示2D信息,使得2D信息角θ_2D满足:
θ_S0≤θ_2D。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显示单元以这样的方式显示2D信息,使得实水平面与作为在显示3D图像的虚3D空间中的水平面的内容水平面所形成的角度θ_C满足:
0°<θ_C<θ_D。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显示单元显示2D信息,使得满足:
H×cos(θ_D-θ_C)×sin(θ_D-θ_C)≤Df,
其中,H为显示表面的高度,Df为深度极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显示单元以不同的2D信息角θ_2D显示不同种类的2D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显示单元将由预先假设的光源投射的2D信息的阴影连同该2D信息一起显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2D信息角确定单元基于2D信息在显示表面上移动时2D信息的显示位置来确定针对每个显示位置的2D信息角θ_2D;并且
所述显示单元在每个显示位置以所述2D信息角确定单元确定的2D信息角θ_2D显示2D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2D信息角确定单元基于在显示表面的垂直方向上的所述显示位置来确定2D信息的2D信息角θ_2D。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
第一函数存储单元存储表示2D信息的显示位置与2D信息角θ_2D之间的关系的第一函数;并且
所述2D信息角确定单元基于存储在第一函数存储单元中的第一函数来确定针对每个显示位置的2D信息角θ_2D。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函数存储单元存储用于不同种类的2D信息的多个第一函数;并且
所述2D信息角确定单元基于与2D信息的种类相应的第一函数来确定针对每个显示位置的该种类的2D信息的2D信息角θ_2D。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高度确定单元基于2D信息在显示表面上移动时2D信息的显示位置来确定在每个显示位置处2D信息的高度;并且
所述显示单元在每个显示位置以高度确定单元确定的2D信息的高度显示2D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高度确定单元基于在显示表面的垂直方向上的所述显示位置来确定2D信息的高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
第二函数存储单元存储表示2D信息的显示位置与2D信息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第二函数;并且
所述高度确定单元基于存储在第二函数存储单元中的第二函数来确定在每个显示位置处2D信息的高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函数存储单元存储用于不同种类的2D信息的多个第二函数;并且
所述高度确定单元基于与2D信息的种类相应的第二函数来确定在每个显示位置处对于该种类的2D信息的2D信息的高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高度确定单元基于3D信息在显示表面上移动时3D信息的显示位置来确定在每个显示位置处3D信息的高度。
18.一种至少在一个方向上产生视差的3D图像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表面,被设置成在实空间中与实水平面形成角θ_D,其中0°≤θ_D<90°;和
显示单元,以这样的方式显示被观察者观察为2D内容的2D信息,使得该2D信息的虚显示表面与实水平面所形成的2D信息角θ_2D满足:
θ_D<θ_2D≤90°。
CNA2007101613807A 2006-09-28 2007-09-28 三维图像显示方法及设备 Pending CN1011553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65098A JP4468341B2 (ja) 2006-09-28 2006-09-28 三次元画像表示方法および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
JP2006265098 2006-09-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5319A true CN101155319A (zh) 2008-04-02

Family

ID=38865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613807A Pending CN101155319A (zh) 2006-09-28 2007-09-28 三维图像显示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86320B2 (zh)
EP (1) EP1906680A1 (zh)
JP (1) JP4468341B2 (zh)
CN (1) CN10115531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7638A (zh) * 2010-07-07 2010-12-15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装置、移动终端及立体显示跟踪方法
CN102949199A (zh) * 2011-08-25 2013-03-06 株式会社东芝 医用图像显示装置以及x 射线诊断装置
WO2015006938A1 (zh) * 2013-07-17 2015-01-22 Huang Wei-Po 主动式立体影像显示方法及系统
CN104869456A (zh) * 2014-02-24 2015-08-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49893B1 (ko) * 2008-07-24 2017-06-22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엔.브이. 다목적 3―d 화상 포맷
JP2011135202A (ja) * 2009-12-22 2011-07-07 Sony Corp 映像信号処理装置及び映像信号処理方法
JP2012018324A (ja) * 2010-07-08 2012-01-26 Sony Corp 多視点画像記録媒体および真贋判定方法
JP4903888B2 (ja) * 2010-08-09 2012-03-28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方法、および画像補正方法
EP2418865A3 (en) * 2010-08-09 2014-08-06 LG Electronics Inc. 3D viewing devic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EP2418866A3 (en) * 2010-08-11 2014-05-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operating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9035940B2 (en) * 2011-03-08 2015-05-19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KR20130030406A (ko) * 2011-09-19 2013-03-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KR101953686B1 (ko) 2011-11-30 2019-05-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부화소를 렌더링하는 영상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US20130202190A1 (en) * 2012-02-02 2013-08-08 Sheng-Chun Niu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P5950701B2 (ja) * 2012-06-11 2016-07-13 任天堂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システム、パズルゲームシステム、画像表示方法、パズルゲーム方法、画像表示装置、パズルゲーム装置、画像表示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パズルゲームプログラム
TWI556624B (zh) * 2014-07-18 2016-11-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顯示方法以及影像顯示裝置
US10136121B2 (en) * 2016-04-08 2018-11-20 Maxx Media Group, LLC System, method and software for producing virtual three dimensional images that appear to project forward of or above an electronic display
US10230939B2 (en) * 2016-04-08 2019-03-12 Maxx Media Group, LLC System, method and software for producing live video contain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that appear to project forward of or vertically above a display
US10560683B2 (en) * 2016-04-08 2020-02-11 Maxx Media Group, LLC System, method and software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that appear to project forward of or vertically above a display medium using a virtual 3D model made from the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depth-mapping of the physical features of real objects
US10839593B2 (en) 2016-04-08 2020-11-17 Maxx Media Group, LLC System, method and software for add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to an intelligent virtual assistant that appear to project forward of or vertically above an electronic display
US10475233B2 (en) * 2016-04-08 2019-11-12 Maxx Media Group, LLC System, method and software for converting images captured by a light field camera into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that appear to extend vertically above or in front of a display medium
US10469803B2 (en) * 2016-04-08 2019-11-05 Maxx Media Group,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from a live video production that appear to project forward of or vertically above an electronic display
EP3607388B1 (en) * 2017-04-06 2023-08-09 Maxx Media Group, LLC Method for producing live video contain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that appear to project forward of or vertically above a display
WO2018187655A1 (en) * 2017-04-06 2018-10-11 Maxx Media Group,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from a live video production that appear to project forward of or vertically above an electronic display
CN111034190B (zh) * 2017-08-29 2022-04-15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9185A (en) 1992-03-30 1999-12-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Virtual reality control using image, model and control data to manipulate interactions
US6614427B1 (en) * 1999-02-01 2003-09-02 Steve Aubrey Process for making stereoscopic images which are congruent with viewer space
JP2001331169A (ja) 2000-05-22 2001-11-30 Namco Ltd 立体視映像表示装置、及び情報記憶媒体
JP3841401B2 (ja) 2001-09-26 2006-11-01 株式会社東芝 構内案内装置、サー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321682B2 (en) * 2002-11-12 2008-01-22 Namco Bandai Games, Inc. Image generation system, image generation method,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US7680322B2 (en) * 2002-11-12 2010-03-16 Namco Bandai Games Inc. Method of fabricating printed material for stereoscopic viewing, and printed material for stereoscopic viewing
JP4218937B2 (ja) 2002-12-20 2009-02-04 株式会社バンダイナムコゲームス 立体視用表示装置及び立体視用表示方法
JP4271155B2 (ja) 2004-02-10 2009-06-03 株式会社東芝 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
JP3904562B2 (ja) 2004-02-18 2007-04-11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画像表示システム、記録媒体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328311B2 (ja) 2005-04-14 2009-09-09 株式会社東芝 三次元画像表示用多視点画像の作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7638A (zh) * 2010-07-07 2010-12-15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装置、移动终端及立体显示跟踪方法
CN101917638B (zh) * 2010-07-07 2012-10-31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装置、移动终端及立体显示跟踪方法
CN102949199A (zh) * 2011-08-25 2013-03-06 株式会社东芝 医用图像显示装置以及x 射线诊断装置
WO2015006938A1 (zh) * 2013-07-17 2015-01-22 Huang Wei-Po 主动式立体影像显示方法及系统
CN105474132A (zh) * 2013-07-17 2016-04-06 黄韦柏 主动式立体影像显示方法及系统
CN104869456A (zh) * 2014-02-24 2015-08-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83534A (ja) 2008-04-10
JP4468341B2 (ja) 2010-05-26
EP1906680A1 (en) 2008-04-02
US20080079660A1 (en) 2008-04-03
US7986320B2 (en) 2011-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55319A (zh) 三维图像显示方法及设备
CN100595631C (zh) 实现全视场空间三维显示的屏幕装置
US20050264858A1 (en) Multi-plane horizontal perspective display
WO2011091660A1 (zh) 三维立体成像方法、系统和成像设备
KR20010005726A (ko) 자동입체 투영시스템
CN101156456A (zh) 用于为三维图像显示产生多视点图像的方法及其程序
JP2007052304A (ja) 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US811580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jecting spatial image
US1064206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01001050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stereoscopic images
TW201126203A (en)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US20140049620A1 (en) Entertainment displaying system and interactive stereoscopic displaying method of the same
EP0871055A2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KR101721103B1 (ko) 입체영상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JP4284158B2 (ja) 立体的二次元画像表示システム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US20140268324A1 (en) Method of displaying 3d images from 2d source images using a barrier grid
JPWO2010095486A1 (ja) 立体表示装置
US20130128014A1 (en) System for stereoscopically viewing motion pictures
KR101927904B1 (ko) 기록매체, 그 기록매체에 기록된 헤드 마운티드 디스플레이용 양안거리 캘리브레이션 프로그램, 기록매체가 탑재된 모바일 장치 및 헤드 마운티드 디스플레이의 양안거리 캘리브레이션 방법
CN102802015A (zh) 一种立体图像视差优化方法
KR101736924B1 (ko) 입체영상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KR101093929B1 (ko) 깊이 지도를 이용하여 3차원 영상을 표시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WO2009091365A1 (en) Display system
JPH09205660A (ja) 電子動画立体視システム並びに立体視鏡。
WO2010098159A1 (ja) 立体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