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1230B - 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率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率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1230B
CN101141230B CN200710149615.0A CN200710149615A CN101141230B CN 101141230 B CN101141230 B CN 101141230B CN 200710149615 A CN200710149615 A CN 200710149615A CN 101141230 B CN101141230 B CN 1011412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dy
bit
pattern
data
ge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496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41230A (zh
Inventor
M·德特林
B·拉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A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200211915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0219151A1/d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01141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1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41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1230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9Convolutional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2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convolutional codes, e.g. unit memor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04L1/0069Puncturing patter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流的数据率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数据流可以划分为至少一个含有要传输的传输比特的数据字组;通过编码过程从载有信息的输入比特中形成传榆比特;在该方法中,为了匹配数据率,从数据流的数据字组中除去(打点)某些传输比特,在该方法中;通过一种打点模式预先给定,应除去哪些传输比特;以及如此来设计所述的打点模式,使得优选除去通过编码过程与少量输入比特有关的传榆比特。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相应的通信装置。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率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本申请是已于2003年4月1日提交的以下发明专利国际申请的分案申请,国际申请号:PCT/DE03/01061,国家申请号:03807836.8、发明名称:“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率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率的方法,以及一种相应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通信系统中不同的应用程序大多用不同的数据率来工作。但是基于传输信道例如由于纳入某些发送格式中,而大多仅提供一个固定的数据传输速率或原(Roh)数据传输速率,或仅提供这种数据率的离散的组。所以一般有必要在相应的接口上彼此匹配数据率。这在以下用来自UMTS标准化的实例来说明:
当前正在对第三移动无线代的移动无线通信设备的所谓UMTS移动无线标准(‘通用移动电信系统’)的标准化进行工作。根据UMTS标准化的当前状况规定了,通过高频信道要传输的数据应接受信道编码,其中,尤其将卷积码用于此。通过信道编码来冗余地编码要传输的数据,由此在接收机方面可以更可靠地还原发送的数据。通过其码率r=k/n来表征在信道编码时分别采用的码,其中,k表示要传输的数据比特或消息比特数量,而n表示在编码之后存在的比特数量。码率越小,码则通常越有效率。与编码相连接的问题却是数据率降低达系数r。
为了使编码数据流的数据率与各自可能的传输速率相匹配,在发射机中实施速率匹配,其中,按某个模式(Muster)要么从数据流中除去比特,要么在数据流中加倍比特。除去比特称为‘打点’(‘Punktieren’),而加倍称为‘重复’。
根据UMTS标准化当今的状况,建议将一种算法用于速率匹配,该算法使用近似规则的打点模式来实施打点,即要打点的比特等距地分布在各自要打点编码的数据字组上。
除此之外还公开了,在卷积编码时在相应编码的数据字组的边缘上比特误差率(BER)下降。同样也公开了,通过不均匀分布的打点可以局部地改变数据字组之内的比特误差率。还从WO 01/26273A1和WO 01/39421 A1中公开了,为了匹配数据率根据某个打点模式将数据流的各个数据字组打点是有利的,其中,如此来构成打点模式,使得它具有从各个数据字组的中心区向各个数据字组的至少一个末端方向连续增加的打点率(Punktierungsrate)。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在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流的数据率的方法,以及一种相应的通信装置,该方法和通信装置确保了令人满意的比特误差率,尤其是可用于具有卷积编码的移动无线系统中。
根据本发明通过一种用于在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流的数据率的方法,或通过一个通信装置来解决该任务。另外还规定了本发明的优选和有利的实施形式。
在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的数据流可以划分为至少一个含有要传输的传输比特的数据字组,通过编码过程从载有信息的输入比特中形成所述的传输比特,为了匹配所述的数据率,从所述数据流的数据字组中除去某些传输比特,通过打点模式预先给定:应除去哪些传输比特,以及如此来设计所述的打点模式使得:优选除去通过所述编码过程与少量输入比特有关的传输比特,和通过以下的步骤形成所述的打点模式:求出累积的打点强度,该打点强度说明:通过从所述的数据字组中除去传输比特,已除去了信息比特的哪个分量,取决于所述累积的打点强度来形成判定函数,使得用于求出所述打点模式的所述的判定函数最小化。
在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的数据流可以划分为至少一个含有要传输的传输比特的数据字组,通过编码过程从载有信息的输入比特中形成所述的传输比特,在该方法中,为了匹配所述的数据率,从所述数据流的数据字组中除去某些传输比特,通过打点模式预先给定,应除去哪些传输比特,以及如此来设计所述的打点模式使得:优选除去通过所述编码过程与少量输入比特有关的传输比特,和如此来构成所述的打点模式使得:从所述要打点数据字组的前面的末端来观察,通过所述的打点含有来自以下序列中的一个区段:1,4,2,3,8,7,5,6,15,12,14,11,10,9,其中,“1”相当于所述的第一比特位置。
在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的数据流可以划分为至少一个含有要传输的传输比特的数据字组,通过编码过程从载有信息的输入比特中形成所述的传输比特,在该方法中,为了匹配所述的数据率,从所述数据流的数据字组中除去某些传输比特,通过打点模式预先给定:应除去哪些传输比特,以及如此来设计所述的打点模式使得:优选除去通过所述编码过程与少量输入比特有关的传输比特,和如此来构成所述的打点模式使得:从所述要打点数据字组的后面的末端来观察,通过所述的打点含有来自以下序列中的一个区段:0,4,6,1,2,15,12,10,9,7,4,5,18,13,8,其中,“0”相当于所述的最后的比特位置。
在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的数据流可以划分为至少一个含有要传输的传输比特的数据字组,通过编码过程从载有信息的输入比特中形成所述的传输比特,
在该方法中为了匹配所述的数据率,从所述数据流的数据字组中重复某些传输比特,通过重复模式预先给定:应重复哪些传输比特,以及如此来设计打点模式使得:优选重复通过所述的编码过程与许多输入比特有关的传输比特,在该方法中,通过以下的步骤形成所述的重复模式:求出累积的打点强度的函数,该函数说明:通过在数据字组中重复传输比特,已重复了输入比特的哪个分量,取决于所述累积的打点强度来形成判定函数,使用于求出所述重复模式的所述的判定函数最大化。
所述通信装置具有一个速率匹配装置,用于根据某个用于匹配所述数据流数据率的速率匹配模式,来打点或重复输送给所述速率匹配装置的数据流的数据字组,其中,所述的速率匹配装置通过所述的打点或重复,从所述的数据字组中除去或重复符合所述速率匹配模式的比特,其特征在于,如此来构成所述的速率匹配装置使得:它用一个按以上所述方法构成的打点模式或重复模式来实施所述的速率匹配。
在此将卷积码的系统学用于找出试探性的打点模式,按照这些打点模式的应用,打点数据字组的所有比特具有相当于它们各自重要性的比特误差率。
打点模式优选具有从各自数据字组的中心区向两个末端方向增加的打点率。以此方式将各自要打点的数据字组的起始端和末端上的比特较强地打点,其中,这不用均匀的打点率,而是用一种基本上向各自数据字组的两个末端方向上升的打点率来实现,即打点比特之间的间距向数据字组的两个末端方向平均地越来越短。如以下将阐述的那样,但是打点率令人惊奇地不必无条件严格单调地向末端方向上升,或换言之,打点间距严格单调地减小。更确切地说,由所采用卷积码和尤其所采用生成程序多项式(Generatorpolynome)的专门特性决定地,也可以有利地采用稍为较不规则的模式。
这种打点导致各个比特在打点数据字组上均匀分布的误差率,并还具有减小总误差概率的结果。
本发明尤其适合于匹配卷积编码数据流的数据率,并可以因此优选采用于UMTS移动无线系统中,其中,这不仅涉及移动无线发射机的领域,而且涉及移动无线接收机的领域。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该应用领域,而是一般到处在要匹配数据流数据率的场合都可以得到应用。
附图说明
以下借助优选的实施例根据附图来详述本发明。
图1展示本发明移动无线发射机的简化的方框电路图。
图2展示根据在HS-SCCH,部分2中的实施例打点用的每个比特的比特误差率BER,用所传输比特的能量与噪声功率密度的比例ES/N0=-2dB,用R=1/3的编码。在HS-SCCH信道中涉及所谓高速共用控制信道,通过其传输某些配置信息,并且该高速共用控制信道可以划分为两个子区,所谓的部分1和部分2。部分1在此首先被传输,并含有以下的信息,移动站首先需要这些信息用于处理随后的数据信道,部分2含有移动站稍后才需要的那种信息。通过这种一分为二,人们可以实现,由HS-SCCH引起的滞后是尽可能小的,因为在可以开始接收数据之前仅须译码第一部分。
图3展示在所传输比特的能量与噪声功率密度的比例ES/N0=-2dB时,在HS-SCCH,部分2中,在UMTS(技术规范25.212 v5.0.0,第4.2.7章“速率匹配”)中所建议速率匹配用的每个比特的比特误差率BER。
图4展示结果的比较,这些结果可以用本发明的打点(上方的曲线,打X的)或常规的打点(下方的曲线,打圆圈的)在从中得出的总误差概率方面来达到,其中,在这里标上了有误差地所传输字组的至少一个比特的概率(所谓的帧误差率)。
图5展示UMTS中卷积码基本的格式。
图6展示在所传输比特的能量与噪声功率密度的比例ES/N0=-3dB时,在HS-SCCH,部分1中,在UMTS(技术规范25.212 v5.0.0,第4.2.7章“速率匹配”)中所建议速率匹配用的每个比特的比特误差率BER。
图7展示在不同的输出级中输出比特打点时,涉及了多少个输入比特。
图8展示通过打点涉及了哪些输入比特(比特号)。
图9展示具有与打点比特数量有关的打点结果的表。
图10展示在所传输比特的能量与噪声功率密度的信噪比ES/N0=-3 dB时,根据在HS-SCCH,部分1中实施例的打点用的每个比特的比特误差率BER。
图11展示用比率(Rate)1/3编码,8比特打点(48到40比特)的不同实施例。
图12展示R=1/3,31比特打点(从111打点到80比特)的不同实施例。
图13展示R=1/2,8比特重复(从32重复到40比特)的不同的实施例。
图14展示R=1/3,6比特重复(从74到80比特)的不同实施例。
图15展示R=1/2,4比特重复(从36到40比特)的不同实施例。
图16展示R=1/3,14比特打点(从54到40比特)的不同实施例。
图17展示R=1/3,31比特打点(从111到80比特)的其它实施例。该图因此也可以看作为图12的延续。
图18展示R=1/3,从108打点到80比特的实施例。
图19展示R=1/3,从114打点到80比特的实施例。
图20展示R=1/3,从117打点到80比特的实施例。
图21展示R=1/2,从52打点到40比特的实施例。
图22展示R=1/2,从46打点到40比特的实施例。
图23展示R=1/3,从54打点到40比特的实施例。
图24展示R=1/2,从56打点到40比特的实施例。
图25展示R=1/2,从36重复到40比特的实施例。
图26展示从48打点到40比特的实施例。
图27展示从111打点到80比特的实施例。
图28展示来自3GPP技术规范25.212 v5.0.0,第4.2.7章“速率匹配”的速率匹配规范。
具体实施方式
在表格中,具有作为整体黑体印刷数字的行一般意味着各自特别优选的实施例,其中,但是另外实施例的质量并不必然显著地偏离该突出的实施例。但是在图26和27中,黑体标入的数字表示了在重复模式起始或末端上的比特,这些比特是通过速率匹配公式所述的本发明设计原理来打点或重复的。因此确定了这些比特,而通过在本发明范围中参数的变化,也可以容易地移动未加黑体表示的比特位置(典型地达一个位置)。
图1中示意地示出了本发明移动无线发射机1的构造,由该移动无线发射机1通过高频传输信道将数据或通信信息,尤其是语音信息传输到接收机上。图1中尤其示出了参与这些信息或数据编码的组成部分。首先用数字式源编码器3将由数据源2,例如由拾音器提供的信息转换成比特串。然后借助信道编码器4对语音编码的数据进行编码,其中,将本来的有用比特或消息比特冗余地进行编码,由此可以识别和然后校正传输误差。在信道编码器4的情况下可以涉及一个卷积编码器。在信道编码时产生的码率r是用于说明各自在信道编码时所采用码的重要参量,并像已提及的那样通过表达式r=k/n来规定。在此,K表示数据比特的数量,而n表示总共所编码比特的数量,即添加的冗余比特的数量相当于表达式n-k。也将具有上面所规定码率r的码称为(n,k)码,其中,该码的效率随着减小的码率r而增加。通常将所谓的字组码或卷积码用于信道编码。
以下出发点应在于,-像由UMTS标准化的当今状况所规定的那样-,在信道编码时应用卷积码。与字组码的主要差别在于,在卷积码中不相继编码各个数据字组,而是涉及连续的处理,其中,要编码输入序列的每一个当前的码字也与前面的输入序列有关。与码率r=k/n无关,也通过所谓的影响长度或‘约束长度’K来表征卷积码。‘约束长度’说明了,一个比特通过信道编码器4的k个新输入比特的多少个时钟脉冲影响由信道编码器5输出的码字。
像图5中展示的那样,将以下的卷积码采用于UMTS。图像取自于技术规范25.212第4.2.3.1章“卷积编码”(卷积码)。
在向接收机传输信道编码的信息之前可以给交织器5输送这些信息,该交织器5根据某种格式在时间上重新排列要传输的比特,并且此时在时间上将其扩展,由此通常成束地来分布所出现的误差,以便获得具有准随机误差分布的所谓无记忆的传输信道。将以此方式编码的信息或数据输送给调制器7,该调制器7的任务在于,将数据调制到载波信号上,并根据预先给定的多重访问法通过高频传输信道3传输到接收机上。
为了传输,将编码的数据流划分为数据字组,其中,在数据字组开始时将信道编码器4设置到已知的状态中。在结束时通过所谓的‘尾比特’结束每个编码的数据字组,使得信道编码器4重新位于已知的状态中。通过卷积码以及信道编码器4的这种构造达到了,在所编码数据字组的起始端和末端上的比特比在字组中心更好地受到防传输误差的保护。此时,这些尾比特是否全部具有已知值0或另一个值是不重要的。也可以任意选择这些尾比特的值,其中,不仅发射机,而且接收机必须知道要采用的值。
比特的误差概率根据它在各自数据字组中的位置是不同的。例如在GSM移动无线系统中的语音传输时充分利用了该效应,其方式是在误差概率最小的两个字组末端上放置最重要的比特。但是在数据传输时,如果只有一个唯一的所传输比特是有误差的,例如这在接收机中可以通过所谓的‘循环冗余码校验’(CRC)来查明,则一般已经使数据分组失真。所以在数据传输时可以不谈论重要的或较少重要的比特,而是将所有的比特看作为同等重要的。如果在检查字组中,也就是在含有检查信息的数据字组中出现了误差,当错误地仅接收了一个唯一的比特时,一般则已经不再可能正确检测这些有用数据,因为于是错误地解读了接收数据,该检查信息含有有关如何编码和传输随后的有用数据的信息。
为了将编码数据流的数据率与各自可能的传输速率相匹配,在调制器7之前实施速率匹配。在图1中展示的实施例中,在速率匹配单元6b中进行速率匹配,其中,打点单元6a首先实施根据某个打点模式的打点,以便达到在数据字组上更均匀的误差分布。图1中展示的打点单元6a以及交织器5的顺序只应示范性地来理解。交织器也可以布置在单元6b之后。交织器5同样也可以通过在速率匹配单元6b之前和之后的两个交织器来代替,等等。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也在于,进一步优化打点模式,并尤其将其与采用于信道编码器的多项式相匹配。因此提出了以下的任务,依赖于所采用的卷积码(包括所采用的多项式)和字组长度来如此选出要打点或重复的比特群量,使得可以尽可能好地实施译码。通常产生大量的可能性,以至于纯粹通过模拟来开发良好的速率匹配模式至少是很费时和费资源的。假如人们例如想分析研究用于从48比特打点到40比特的所有可能的打点模式,则会有481/(8!*40!)=377348994个不同的可能性,不可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分析研究这些可能性。
尤其对于短的字组长度,例如像对于UMTS扩充HSDPA的检查信息,并在那里尤其对于HS-SCCH信道(高速共用控制信道)提出了该问题。该信道传输配置信息,这些配置信息说明了,如何编码通过专门的数据信道发送本来的有用信息和其它的细节,例如用于传输的扩展码。与经其可以传输很多数据的数据信道相反,这是比较少的数据。在UMTS中将具有比率1/2或1/3的卷积码采用于编码,图5中展示所采用的多项式。人们也将“分接点”的准确构成称为多项式,也就是这些分接点分接各个输出比特流的滞后级,并通过异或运算来逻辑连接。
因此本发明尤其可以应用于所谓的HS-SCCH(高速共用控制信道)。
按在技术规范3GPP TS 25.212 V5.0.0(2002-03),“复用和信道编码(FDD)(程序版本5)”中当今的现有技术,尤其在第4.6章“HS-SCCH的编码”中给出了HS-SCCH编码的规定。此外在本申请中,该技术规范也简称为25.212。在第4.6.6子章“HS-SCCH的速率匹配”中规定了,必须根据第4.2.7章“速率匹配”中的标准速率匹配算法来实施速率匹配,该标准速率匹配算法基本上实现了(尽可能)等距的打点或重复。
HS-SCCH两个部分的字组长度,按当今状况为第一部分的8比特,或如果随同包括末端比特(尾比特),则为16比特,第二部分的29比特,或如果也随同包括末端比特(尾比特),则为37比特。由于技术规范还在通行,通过改变不同的参数却也可能得出另外的字组长度。此外,也还可以考虑具有比率1/2或1/3的卷积码。以下的速率匹配尤其是重要的:
a)32到40(具有码率R=1/2),或
b)48到40(具有码率R=1/3),和
c)74到80(具有码率R=1/2),或
d)111到80(具有码率R=1/3)。
用于确定打点模式和重复模式的行动
概括地因此可以查明,在速率匹配时如此来从事打点和/或重复,或甚至于单独从事重复,使得整个比特误差率(BER)最小。为此首先考察图3中的情况:在这里标上了一个帧中各个比特的比特误差率。横坐标表示各自比特的指数“(帧指数)”。人们清楚地看出,第一批(die ersten)和最后批的比特具有较小的比特误差率。这可以在与来自图5中卷积码格式的关联中来理解:为了传输,通过卷积码彼此逻辑连接分别来自译码器的不同滞后级D的比特。第一批比特例如也与在它们之前的比特,也就是本来不存在的比特进行逻辑连接。于是将这些“不存在的比特”设置到已知的值上,大多为零上。这对于接收机是已知的,该接收机现在在它那方面,用这些设置到零上的比特对第一批传输的比特进行译码。译码在这里是很可靠的,因为以绝对的可靠性已知一部分比特。
同样的也适用于最后批的比特:在它们之后又将人工的比特,所谓的末端比特或“尾比特”插入译码器的滞后构件(Verzgerungsglied)D中;又将这些末端比特设置到已知的值上,大多为零上。
在中心的区中将比特彼此逻辑连接,在接收机上这些比特的值不是可靠地已知的。因此在译码时,出现误差的概率是较大的,这表现在较高的比特误差率中。
因此在这里在均匀的重复或打点时,首先向上凸形地成型一下比特误差率的相对于帧号的包络线。现在存在着当改变了打点(或重复)时包络线如何改变的不同可能性:
a)包络线基表上是一条水平线(或近似于它):
这意味着,帧之内所有比特的比特误差率基本上是相等的。这例如通过在边缘上的打点,或在中心的重复,或通过两者来出现,也依赖于应匹配到哪个速率上。
b)包络线的凹形构成
在此情况下,例如在边缘上如此强烈地打点,使得帧的中心区中的比特具有较小的比特误差率。图2中可以看出这种事实情况。
c)比特误差率相对于帧号的不规则分布。出于后面所阐述的原因在这里不详细观察该情况。
以下的阐述涉及打点。对于重复,或对于由重复或打点组成的组合也可以作类似的考虑:
现在存在着如何可以打点各个比特的很多种可能性。例如像上面已述的那样,如果人们想分析研究用于从48比特打点到40比特的所有可能的打点模式,则有48!/(8!*40!)=377348994种不同的可能性,不可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全部分析研究这些可能性。
所以目标在于,从一开始消除不合理的可能性。这不通过任意的重复和/或打点来出现,因此在这里不进一步观察替代方案c)。
图7中展示排序原理。对于开始的9个输入比特1-9,以及最后的9个输入比特n-8至n,指明了各自输出级输出0,输出1,输出2的打点水平。如在图5中可看出的那样,输出级本身是各自的输出函数,该输出函数从所有在时间上在瞬时观察的输入比特之前的输入比特中通过逻辑连接来形成。在这里观察图5b)的输出级,即比率1/3的卷积编码器。对于具有尽可能少的信息损失的打点,建议首先略去(打点)对另外的比特影响少的比特。因此打点水平说明,通过所观察比特的打点影响了多少个比特。
图8中展示略去或打点比特的示范性的行动方式。在第一列中又给出了开始的9个输入比特1-9,以及最后的9个输入比特n-8至n。在随后的列中展示各自输出级输出0,输出1,输出2的由打点涉及的信息比特,即信息比特或输入比特的比特号。如已经在图7中那样,随着受影响信息比特数量的上升,表格区(Tabellenfeld)变得越来越暗。属于亮的表格区的比特因此是打点的候补者。
图9中列出了一个表格,在该表格中显示了末端附近打点时,即第一批和最后一批比特打点时的重要的参量。观察了n个输入比特(信息比特)和k个编码比特(输出级上的比特,输出比特)。在第一列中给出了打点输出比特(#打点比特)的数量,在最后的列中(累积Kumulative)给出了在输入端上与此有关的信息比特的数量,其中,也相应多次地,对由多个输出比特的打点多次涉及的输入比特进行计数。
在第二列中通过序列说明了,在该步骤中已打点了哪个输出比特(比特号)。此时,从第一行中重要性最少的比特开始,朝向随后行中随后的比特进行打点。因而从行1至7中的列2给出的比特中,即从比特1,k,4,k-4,k-6,2,k-1中,得出了例如7个要打点比特用的总打点模式。该模式因此包括了比特1,2,4,k-6,k-4,k-1,k。
第一批信息比特1-9,以及最后批信息比特k-8至k的指示(Indizierung)位于第一行之上。出于地方的原因仅写出-8等等来代替k-8。在信息比特指示之下的列中的录入项说明了,通过输出比特的打点多么强烈地涉及了有关的信息比特,在第2列直至各自的行中,说明了并因而打点了这些输出比特。这就是说,所打点输出比特中的多少个曾是与该信息比特逻辑连接的。这是对于通过打点已多么强烈地减弱了有关信息比特的一个尺度。
在最后的列(累积)中最后列出了这些影响的总和。它在这里称为累积的打点强度。
列平均值给出了最后一个列的总和除以有关信息比特数量的比值V。例如对于6个打点的比特得出了V=(2+1+1+1+1)/(1+1+1+1+1)=1.2。平均的打点率(平均的P率)是列“平均值”除以18,每个信息比特在编码时出现的“异或”逻辑连接的总数。
用于打点任意数量比特的行动方式在于,类似于上面所述制作表格。可以将所展示的表格采用于比率1/3和卷积编码器所观察的多项式。在另外的编码率和/或另外的多项式中可以容易类似地确定表格。人们借助这些表格于是确定了打点顺序,在何处首先打点对于累积的打点强度仅有微小影响的输出比特。如果在此存在着多个替代方案,则优选打点那些使各个比特的打点强度最大值最小化的比特。
对于较高数量的要打点比特和/或较大的字组长度,通常必须用尽可能均匀分布在整个字组上打点的思路来从表格中组合信息。于是建议在中心部分附加针对性地打点比特,这些比特由具有最少幂的,即具有最少逻辑连接的生成程序多项式所生成。但是同时要注意,在帧中心区中打点强度的总分布不具有明显的增高。
相应的内容适用于重复,分别用相反的正负号。这就是说,现在最后重复根据试探法首先已打点的比特,并且一般首先优选由具有最多逻辑连接的多项式来实施在中心部分中的均匀的重复。在此之后在边缘上重复(在打点时)对开累积的打点强度具有尽可能大的影响的比特。
与打点率向末端方向连续增加的方法不同,这导致本来是意外的结果,因为人们可能期望,编码比特的可靠性向末端方向连续增加。但是在仔细观察所采用卷积编码器的多项式时已显示出,该假设出人意料地是不对的。通过多项式专门的特性尤其在末端上产生编码的比特,这些比特较少有效地有助于编码。但是这些比特不向末端方向以连续增加的程度来出现,而是稍为不规则地分布。当人们将打点模式专门瞄准这些“弱的”比特,也就是优选打点这些比特时,人们还可以进一步改善编码。
本发明因此使用试探性的方法,该方法允许:
*借助一种新规定的试探性测量法(Metrik),近似地求出了编码比特的打点/重复对于基本信息比特的影响,
*有针对性和专门对于每个卷积码选出要打点或重复的比特,
*强烈限制要分析研究的速率匹配模式的数量。
在基于该方法求出了少数几个有成功指望的速率匹配模式之后,借助每一单个信息比特的帧误差率和比特误差率(以下称为比特误差率分布)来对这些速率匹配模式进行比较。于是可以迭代地基于所开发的测量法来进一步细化和优化速率匹配模式。未打点/未重复字组的比特误差率分布用作启动信息。
作为试探性测量法,将每个比特信息比特i的打点强度Si规定为一个信息比特通过打点未传输的逻辑连接的数量,该信息比特具有编码器各自的输出比特。Si因此对于打点是正的。对于重复,对于每个n次传输的逻辑连接,规定了Si,k=n-1。Smax是最大可能的打点强度,由现有逻辑连接的码特定的总数来给定:
按以下的质量准则来寻找良好的速率匹配模式:
1.选择靠近可能最小值的累积的打点强度
2.注意在所有的信息比特上尽可能均匀分布比特误差率。
基于码的生成程序多项式,对于编码字组的起始端和末端建立表格,用于选出要打点/重复的比特,这些表格示出了每个编码比特的累积打点强度,以及有关的信息比特。因此编码的比特可以划分成累积打点强度的所谓的等级。
按照上面的质量准则,现在借助这些表格如此来找出要打点/要重复的比特,使得首先对于比另外的比特显示出较低比特误差率的那些信息比特,将打点强度提高,并同时将累积的打点强度保持很小。也就是与信息比特的比特误差率成反比地来选择打点强度,并还有针对性地找出对于累积打点强度少有帮助的比特。
然后基于第一求出的模式迭代地应用该方法,使得已经在少量的模拟之后,就可以找到对于各自的卷积码专门优化的速率匹配模式(Pattern)。
图11和12中示出了本发明打点模式不同的可能性,其中,分别说明了要打点比特的号(从1开始计数)。对于不同数量的要传输的信息比特和不同数量的在速率匹配之后要传输的比特给出了表格。
图3中对于用规则的打点模式的常规打点,示范性地标上了数据字组的各个传输比特的比特误差率与其在数据字组中位置或状况的关系曲线。
图2中展示具有来自图12中模式号33的本发明打点的该曲线,该模式在模拟中已证明是特别合适的。从图2中可以看出,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打点模式可以实现比特误差率在整个数据字组上较均匀的分布。由于在数据字组的中心区中相对于常规的行动方式较少经常地打点,因而在那里获得较小的误差概率。误差率现在实际上向末端方向稍为上升,乍一看这可能显得不利。但是这因此产生了,像上面已述的那样,特别多的“弱的”比特是位于边缘上,在那里可以相当有利地实施打点。
图4中对于同样的情况,标上了总误差率对所传输比特的能量与噪声功率密度的比例曲线。从图4中可看出,借助本发明(下面的曲线,圆圈)可以达到相对于常规的行动方式(上面的曲线,打X的)改善约达0.2dB的帧误差率。
在另外的参数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相似的改善。例如对于用有规则的打点模式的常规打点,在用比率1/3和8比特的打点(48到40比特)编码时,图6展示数据字组各个传输比特的比特误差率与其在数据字组中的位置的关系曲线。这相当于传输8个输入比特。图10展示当替代地采用图11中打点模式号3时的分布,该打点模式在模拟中同样已证明是特别合适的。人们看到在这里得出了一种很平衡的分布。在此也产生约达0.2dB的改善。(但是为此不附加曲线,因为它不带来其它主要的认识)。图16展示在本发明范围内具有54比特中14个打点的其它优选实施例,其中,模式3和4达到最好的结果。
图13,14和15展示优选的重复模式,通过应用在本发明中所展示的规则也已获得了这些重复模式。
迄今已借助在移动无线发射机中的用途阐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也可以扩展到移动无线接收机上,在那里必须按照各自采用的打点模式或重复模式,来重新处理(aufarbeiten)为了匹配数据率而以上述方式和方法打点或重复的信号。在此在各自的接收机中,对于发射侧打点或重复的比特,将附加的比特插入接收比特流中,或汇总接收比特流的两个或更多的比特。在插入附加的比特时,对于这些比特同时以所谓的‘软判定’信息的形式来注明,它们的信息内容是很不可靠的。在各自的接收机中可以意义相当地以与图1相反的顺序来进行接收信号的处理。
其它通过采用上述行动求出的速率匹配模式
迄今说明的打点模式主要集中到末端区中的打点或/和中心区中的重复上。
在用于在标准化中HS-SCCH编码的不同建议的上述方法中,已求出现在所描述的其它的速率匹配模式。分别说明了要打点或要重复的比特。从1至N连续编号比特。分别首先提及优选的模式,但是其它的模式总是具有类似有利的特性。列出了这些其它打点模式图17因此是对图12的补充。图18-24中相应地示出了不同输出比特率的打点模式,而在图25中示出了其它的重复模式。
通过采用已在UMTS中详细说明的组成部分来近似优选速率匹配模式
迄今展示的模式具有建议尽可能最佳选出要打点或要重复比特的目标,其中,此外不要求有关模式的其它限制作为前提。但是在实际的实现中,可以有利地仅观察这样的模式,这些模式可以用现有速率匹配电路的尽可能小的变动来实现。在已提及的技术规范25.212v5.0.0第4.2.7章“速率匹配”中说明了相应的速率匹配规范。以下意义相当地复述了该规范的部分,该部分从事本来的打点或重复,并在第4.2.7.5章“确定速率匹配模式”中得到说明。来自技术规范中的摘录:
在速率匹配之前用x1i,x12,x13,...,x1xi表示比特。在此i是传输信道号,在上行链路技术规范的第4.2.7.4段中和在下行链路的4.2.7.1中规定了序列本身。将通信设备通向基站的通信连接理解为上行链路,基站通向通信设备的通信连接理解为下行链路。
在图???中展示的程序片断中复述了用于速率匹配的规则,在满足实施打点的条件时执行该程序片断。
-首先将误差值e设置到位于原始误差值和所希望打点率之间的初始值上。
-在用瞬间所观察比特的指数m作为运行参数的环路中,直至序列的末端为止,也就是直至指数Xi为止
-首先将误差值e设置到e-e负号上,其中,e负号基本上是要打点的比特数量。
-然后检验,是否误差值e<=0
-在此情况下检验,具有指数m的比特是否应打点,其中,于是将要打点的比特设置到不同于0或1的值δ上。
在要进行重复的情况下,基本上进行一种相似的过程,其中,于是将重复的比特直接设置到原始的比特之后。
比特
于是在打点时在下一步的进程中除去已设置到值δ上的比特,使得因此打点这些比特。
分别如下来选择参数Xi,eini,e正号,和e负号,使得可以达到所希望的速率匹配。于是基本上适用e正号= Xi,e负号=Np,其中,Xi表示在速率匹配之前的比特数量,而Np表示要打点或重复的比特数量。原则上可以在1和e正号之间任意选择eini,其中,产生了模式的轻微推移,这在某些情况下(在第一交识(嵌套)之后的速率匹配)被采用,以便在不同的框架内合适地彼此推移模式。参数i在技术规范中表示了不同的传输信道。但是该参数在本情况下是不相关的,所以被略去。以下展示,如何可以借助该已经存在的速率匹配算法,来近似卷积码中短字组大小的优选速率匹配模式的可能性。在此,通过该算法的边界条件来尝试,在打点时优选采用在码字组末端上的比特,而在重复时首先采用来自码字组中心的比特。该实施例的核心特征在于,不将参数eini局限到1至e正号的值范围上,而是替代于此以有利的方式在该范围之外来选择。乍一看这种选择好像显得是矛盾的,因为于是不再确保打点或重复所希望数量的比特。但是通过有利地匹配e正号和e负号的值可以实现,仍然达到所希望的数量。
设:
Xi:在速率匹配之前的比特数量
Np:要打点/重复的比特数量(Np中的指数p指明要打点的比特数量,但是Np也可以表示要重复的比特数量)。
为了完整地详细说明速率匹配算法的应用和因而速率匹配模式,必须分别说明误差初始值eini、误差增量e正号,和误差减量e负号,因为这些参数完整地描述了速率匹配模式。
以下借助在程序版本99 UMTS速率匹配中列出的算法,示出了优选的速率匹配模式的近似。
以下展示,如何可以借助已存在于标准中的速率匹配算法(数据率匹配算法),来近似卷积码中的短字组大小的优选速率匹配模式的可能性。在此,通过该算法的边界条件来尝试,在打点时优选采用在码字组末端上的比特,而在重复时首先采用来自码字组中心的比特。
打点
如此来选择速率匹配算法的参数,使得在码字组起始端上的最初N0个比特被打点,为此必须适用
N0·(eminus-eplus)<eini≤N0·eminus-(N0-1)·eplus  (1)
作为其它的准则规定了,也打点字组最后的比特,也就是按以下的条件:
(N0-1)·(eminus-eplus)<eini  (2)
在此情况下也就是恰好在最后比特处的误差变量e的值将变成负的,这决定了然后打点该比特。例如通过参数的以下优选的选择来满足两个准则:
eplus=Xi-N0                     (3)
eminus=Np-N0                    (4)
eini=N0·eminus-(N0-1)·eplus   (5)
在这些公式中也含有了不应将码字组起始端上的比特进行打点(N=0)的特殊情况。于是适用:eini=Xi,e正号=Xi,e负号=Np
按公式(1)至(4)选择eini的一般的实现给出了速率匹配模式,这些速率匹配模式与按公式(3)至(5)的优选参数选择的那些速率匹配模式的差别仅仅在于,从第(N0+1)直至第(Np-1)的打点位置为止,要打点的比特的指数可以降低1。
对于从48比特打点到40比特的应用实例,图26中的表格展示按直至N0=6为止的优选的参数选择的打点模式。通过根据(1)和(2)的eini值的变化可以要么部分地,要么完全地将非黑体印刷的打点位置降低1。
以下在图27中示出的表格以相同的方式展示,从111比特到80比特的打点所产生的模式。
虽然以此方式不能实现上面已论述的最佳的打点模式,人们则可以仍然用该方法达到传输质量相对于技术规范当今状况的某种改善,其中,要进行的改动是比较少的。
重复
按本发明如此来算出速率匹配算法的参数,使得保证了最后要重复的比特离字组末端的最大距离,也就是必须适用:
eini=1+Xi·eminus-Np·eplus    (6)
此外还可以预先给定要重复的比特之间的平均距离RR。RR不必是整数,而可以是正的有理数。于是适用:
R R = e plus e min us , - - - ( 7 )
因此通过其商恰好得出RR和总共重复Np个比特的边界条件,可以自由选择e正号和e负号
如果应预先给定第一要重复的比特,更确切地说应预先给定首先要重复的比特的位置(这里表示为b1),则除了(6)以外必须适用
e ini b 1 &le; e min us < e ini b 1 - 1 , - - - ( 8 )
式中,e负号应是整数,而b1≤Xi-Np+1。
优选的参数选择产生于
eminus=Np.           (9)
eplus=Xi-b1+1        (10)
eini=(b1-1)·Np+1    (11)
用参数的这种选择首先要重复比特b1的位置,并像所要求的那样,重复了Np个比特。
与上面已论述的模式相比较,这里所产生的重复模式也不是最佳的。尽管如此,人们用该方法仍然可以达到传输质量相对于现有技术规范的某种改善,其中,要进行的改动又是比较少的。通过有利选地择参数b1可以达到,不必在起始端处就已开始重复。也就是在起始端处重复是不必要的,因为像上面所展示的那样,在卷积译码器的起始端处的比特已经无论如何具有比较低的误差率。像通过该方法所发生的那样,如果要重复的比特宁可向中心方向集中,则因此更多地带来好处。该实施例的缺点却是,方法仅在起始端处避免了重复,而更少正面影响在末端上的情况。这是对于简化的实现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选出打点模式时当然也可以组合上述的准则。例如人们可以由两个在这里介绍的模式组合成一个模式,其方式是在起始端处采用其中一个模式的起始端,而在末端处采用第二模式的末端。此外,如果以改变的顺序来输出比特,并同时相似地匹配打点模式,则是不重要的。例如人们可以在卷积编码器中互换多项式的顺序。

Claims (6)

1.用于在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流的数据率的方法,
-其中,所述的数据流能被划分为至少一个含有要传输的传输比特的数据字组,
-其中,通过编码过程从载有信息的输入比特形成所述的传输比特,
-在该方法中,为了匹配所述的数据率,从所述数据流的数据字组中除去某些针对用比率1/3卷积编码的传输比特,
-其中,通过打点模式预先给定:应除去哪些传输比特,
其特征在于,
如此来构成所述的打点模式使得:打点所述数据字组的48比特中的8个,也就是比特1,2,4,8,42,45,47,48.
2.用于在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流的数据率的方法,
-其中,所述的数据流能被划分为至少一个含有要传输的传输比特的数据字组,
-其中,通过编码过程从载有信息的输入比特形成所述的传输比特,
-在该方法中,为了匹配所述的数据率,从所述数据流的数据字组中除去某些针对用比率1/3卷积编码的传输比特,
-其中,通过打点模式预先给定,应除去哪些传输比特,
其特征在于,
如此来构成所述的打点模式使得:打点所述数据字组的111比特中的31个,也就是比特1,2,3,4,5,6,7,8,12,14,15,24,42,48,54,57,60,66,69,96,99,101,102,104,105,106,107,108,109,110,111.
3.按照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按照UMTS标准通过HS-SCCH传输所述要传输的传输比特.
4.用于匹配数据流的数据率的通信装置,
该通信装置具有一个速率匹配装置(6),用于根据某个速率匹配模式来打点或重新处理数据字组,其中从输送给所述速率匹配装置(6)的数据流通过划分形成的所述数据字组包含了要传输的通过用比率1/3的卷积编码过程从载有信息的输入比特形成的传输比特,其中,所述的速率匹配装置通过所述的打点从所述的数据字组中除去符合所述速率匹配模式的比特或者按照各自采用的打点模式重新处理所述被打点的数据字组,
其特征在于,
如此来构成所述的速率匹配装置(6)使得:用一个打点模式来实施所述的速率匹配,该打点模式打点所述数据字组的48比特中的8个,也就是比特1,2,4,8,42,45,47,48.
5.用于匹配数据流的数据率的通信装置,
该通信装置具有一个速率匹配装置(6),用于根据某个速率匹配模式来打点或重新处理数据字组,其中从输送给所述速率匹配装置(6)的数据流中通过划分形成的所述数据字组包含了要传输的通过用比率1/3的卷积编码过程从载有信息的输入比特形成的传输比特,并且其中所述的速率匹配装置通过所述的打点从所述的数据字组中除去符合所述速率匹配模式的比特或者按照各自采用的打点模式重新处理所述被打点的数据字组,
其特征在于,
如此来构成所述的速率匹配装置(6)使得:用一个打点模式来实施所述的速率匹配,该打点模式打点所述数据字组的111比特中的31个,也就是比特1,2,3,4,5,6,7,8,12,14,15,24,42,48,54,57,60,66,69,96,99,101,102,104,105,106,107,108,109,110,111。
6.按照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装置(1)是一个移动无线发射装置或者移动无线接收装置,在所述移动无线发射装置中,该速率匹配装置按照所述打点模式对所述数据字组的比特打点,而
在所述移动无线接收装置中,该速率匹配装置按照所述打点模式重新处理所述被打点的数据字组。
CN200710149615.0A 2002-04-08 2003-04-01 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率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01141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15380 2002-04-08
DE10215380.9 2002-04-08
DE2002119151 DE10219151A1 (de) 2002-04-29 2002-04-29 Verfahren und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zur Anpassung der Datenrate in einer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DE10219151.4 2002-04-29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78368A Division CN100347981C (zh) 2002-04-08 2003-04-01 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率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1230A CN101141230A (zh) 2008-03-12
CN101141230B true CN101141230B (zh) 2014-08-13

Family

ID=334775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9615.0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141230B (zh) 2002-04-08 2003-04-01 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率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B038078368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47981C (zh) 2002-04-08 2003-04-01 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率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78368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47981C (zh) 2002-04-08 2003-04-01 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率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009550B2 (zh)
EP (1) EP1497943B1 (zh)
JP (1) JP4847679B2 (zh)
KR (2) KR101045449B1 (zh)
CN (2) CN101141230B (zh)
AU (1) AU2003232589A1 (zh)
BR (2) BRPI0318842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60659B2 (en) * 2003-06-30 2007-08-21 Intel Corporation Rate matching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US7853859B2 (en) * 2004-01-23 2010-12-14 Broadcom Corporation Convolutional coding method for multi-band communications
US20070127458A1 (en) * 2005-12-06 2007-06-07 Micrel, Inc.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detecting slipped bit errors in received data packets
US20080209302A1 (en) * 2007-01-30 2008-08-28 Via Teleco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scch and r-odcch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US8743997B2 (en) 2007-05-03 2014-06-03 Thomson Licen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throughput and error performance of rateless coding systems
CN102025445B (zh) * 2009-09-15 2013-06-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速率匹配或解速率匹配的方法及装置
JP5365455B2 (ja) * 2009-09-30 2013-12-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レート調整装置、レート調整方法及びレート調整プログラム
JP5521965B2 (ja) * 2010-10-07 2014-06-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レート調整装置およびレート調整方法
RU2012109385A (ru) * 2012-03-12 2013-09-20 ЭлЭсАй Корпорейшн Оптимизация процессоров данных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нерегулярных комбинаций
US9136870B2 (en) * 2012-05-15 2015-09-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error correction for dimmable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53081A (en) * 1994-04-08 1996-09-03 Echelon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 signal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5878061A (en) * 1996-03-14 1999-03-02 Intel Corporation Providing serial data clock signal transitions with parity bits
KR100212833B1 (ko) * 1996-03-22 1999-08-02 전주범 가변레이트 비터비 복호기
US6516435B1 (en) 1997-06-04 2003-02-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de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error correcting codes
US6370669B1 (en) * 1998-01-23 2002-04-09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ets of rate-compatible universal turbo codes nearly optimized over various rates and interleaver sizes
GB9814960D0 (en) * 1998-07-10 1998-09-09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oding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AU763882B2 (en) * 1998-10-07 2003-07-3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punctured or repeated data
KR100315708B1 (ko) * 1998-12-31 2002-02-28 윤종용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터보인코더의펑처링장치및방법
KR100295760B1 (ko) 1998-12-31 2001-09-06 윤종용 디지털시스템의길쌈부호처리장치및방법
CA2268853C (en) 1999-04-13 2011-08-02 Wen Tong Rate matching and channel interleaving for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AU4666400A (en) * 1999-04-27 2000-11-10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A system and method employing a rate matching algorithm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
IL141800A0 (en) * 1999-07-06 2002-03-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ate match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a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878481B2 (ja) * 1999-07-08 2007-02-07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伝送率整合のための逆多重化器及び多重化器の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DE10030407B4 (de) * 1999-07-14 2011-09-01 Lg Electronics Inc. Verfahren zur optimalen Ratenanpassung in einem Mobilkommunikationssystem
DE10038229B4 (de) 1999-08-24 2011-06-09 LG Electronics Inc., Kangnam-gu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Ratenanpassung in einem Mobilkommunikationssystem
EP1091517A1 (en) 1999-10-07 2001-04-1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punctured or repeated data
EP1222763B1 (de) 1999-10-07 2007-11-0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anpassung der datenrate in einer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WO2001039420A1 (de) * 1999-11-25 2001-05-3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anpassung der bitrate in einer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und entsprechende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WO2001039421A2 (de) 1999-11-25 2001-05-3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anpassung der datenrate in einer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und entsprechende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CA2352935A1 (en) * 2000-07-19 2002-01-19 Trw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catenated punctured encoding and decoding of a communications signal
US6675347B1 (en) * 2000-07-19 2004-0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bined puncturing and repeating of code symbol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785861B2 (en) * 2001-02-09 2004-08-31 Stmicroelectronics S.R.L. Versatile seria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s
US7188300B2 (en) * 2001-05-01 2007-03-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lexible layer one for radio interface to PLMN
DE10129777A1 (de) 2001-06-20 2003-01-02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atenübertragung gemäß einem ARQ-Verfahren
US7000173B2 (en) * 2002-02-11 2006-02-14 Motorola, Inc. Turbo code base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US7133688B2 (en) * 2002-04-05 2006-11-0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improv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efficienc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162675B2 (en) 2002-04-05 2007-01-09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Error detection method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6973579B2 (en) 2002-05-07 2005-12-0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Generation of user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 specific scrambling code for the high speed shared control channel
US7680216B2 (en) * 2002-07-01 2010-03-1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Adaptive thresholds for 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 control channel (HS-SCCH) (part I) detection schemes
US7301929B2 (en) 2002-08-09 2007-11-27 Spyder Navigation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port block size signaling based on modulation type for HSDPA
US7406070B2 (en) 2003-10-09 2008-07-2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daptive threshold for HS-SCCH part 1 deco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309059B1 (pt) 2017-01-17
CN101141230A (zh) 2008-03-12
EP1497943B1 (de) 2014-06-04
KR20100072342A (ko) 2010-06-30
CN100347981C (zh) 2007-11-07
KR101120368B1 (ko) 2012-03-13
KR20040095366A (ko) 2004-11-12
BRPI0318842B1 (pt) 2017-01-17
BR0309059A (pt) 2005-02-22
EP1497943A2 (de) 2005-01-19
JP2005529509A (ja) 2005-09-29
JP4847679B2 (ja) 2011-12-28
US8009550B2 (en) 2011-08-30
CN1647435A (zh) 2005-07-27
US20050141549A1 (en) 2005-06-30
AU2003232589A1 (en) 2003-10-20
KR101045449B1 (ko) 201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90737B2 (en) Multi-mode block-coded modulation/demodulation method
CN101595702B (zh)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进行码块分段的方法和装置
US910626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ing information in digital broadcasting system
EP1104130A2 (en) Method for coding and transmitting transport format combination indicator
CN101141230B (zh) 通信装置中匹配数据率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EP4221015A1 (en) Virtual lookup table for probabilistic constellation shaping
US10560123B2 (en)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sequence for a pola code and medium therefor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thereof
WO200002123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punctured or repeated data
CN111106838B (zh) 一种通信同步方法、装置及系统
ZA200304685B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llocating convolutional encoded bits into symbols before modulation
KR20070084151A (ko) 디지털 신호 전송 장치
CN101073065A (zh) 多频带超宽带通信中的增强解码方法和装置
CN101369817B (zh) 咬尾卷积码的译码方法和装置
JP4247774B2 (ja) ブラインドトランスポートフォーマット検出の方法
CN102647202B (zh) 一种基于mdfh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其系统
CN1409905B (zh) 匹配数据速率的方法
JP2003532328A (ja)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の可変データ伝送率整合方法及び装置
CN113541871B (zh) 一种生成码字的方法及编解码器
CN101834694B (zh) 数据发送装置及其方法、数据接收装置及其方法
KR100504463B1 (ko) 병렬 펑쳐링 알고리즘의 파라미터 최적화 방법
CN117240324A (zh) 基于电力载波的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系统
KR100633989B1 (ko) 컨볼루션 부호기를 사용한 티씨엠 부호기
KR100320953B1 (ko) 유클리드거리와해밍거리를이용한tcm심볼사상방법및장치
KR101595298B1 (ko) 이동형 자기장 통신 방법
KR100323706B1 (ko) 신호 대 잡음비를 이용한 적응형 복호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