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7550A - 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27550A
CN101127550A CNA2006101098375A CN200610109837A CN101127550A CN 101127550 A CN101127550 A CN 101127550A CN A2006101098375 A CNA2006101098375 A CN A2006101098375A CN 200610109837 A CN200610109837 A CN 200610109837A CN 101127550 A CN101127550 A CN 1011275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tting antenna
antenna
emission mode
base station
sin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098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27550B (zh
Inventor
朱胡飞
汪璇
童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inno 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61010983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27550B/zh
Priority to PCT/CN2007/002465 priority patent/WO2008022555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127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75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275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75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7/061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组合的方法,包括:移动终端利用接收信号进行信道估计获得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移动终端向基站发送获得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基站根据移动终端反馈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确定发射天线组合。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组合的系统,所述的系统包括:移动终端和基站。根据本发明,由于移动终端只向基站反馈CQI,从而减少了反馈的信息量,可增加整个系统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信息论,在基站和/或移动终端使用多天线阵列可以极大的提高系统的传输比特率。
图1示出了在基站和移动终端同时使用多天线阵列的具有空-时架构的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也称为MIMO(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其工作在瑞利散射环境,信道矩阵的各个元素可以近似看作是统计独立的。在图1所示的系统中,一个数据序列可被分成N个不相关的码元子序列,每个子序列由N个发射天线中的一个发射。N个子序列在经过一个信道矩阵为H的信道的影响后,在移动终端可由L个接收天线接收。发射信号s1,...,sN可分别通过N个不同的天线单元a-1,...,a-N发射,相应的接收信号x1,...,xL分别从L个不同的天线单元b-1,...,b-L接收。在该通信系统中,发射天线单元数N最少是2,而接收天线单元数L最少是N。信道矩阵H是一个L×N的矩阵,矩阵中第i行j列的元素表示第i个接收天线和第j个发射天线通过传输信道的耦合。接收信号x1,...,xL在数字信号处理器中被处理以产生恢复的发射信号1,...,N。此图中也显示了求和成分c-1,c-2,...,c-L,它们代表包含的无法避免的噪声w1,w2,...,wL,这些噪声分别加入到接收天线单元b-1,b-2,...,b-L接收到的信号中。用向量形式表示发射信号 s → = s 1 s 2 . . . s N T , 其中T表示向量的转置,接收信号 x → = x 1 x 2 . . . x L T , 噪声 w → = w 1 w 2 . . . w L T , 那么在图1所示的系统中,发射信号向量与接收信号向量之间满足关系式 x → = H s → + w → .
在图1所示的MIMO系统中,可以使用具有天线选择的通信方案。在有天线选择的MIMO系统中,需要在所有的发射天线中选择若干个发射天线用于发射信号。在发射天线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比较各种发射天线选择方案下所选择的各发射天线的接收信号与干扰噪声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NoiseRatio),并根据比较结果,按照一定准则确定天线选择方案;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基站采用自适应调制的情况下,还需要计算所确定采用的发射天线选择方案下被选择的各发射天线的接收SINR,以确定被选择的各发射天线采用的调制方式。所述SINR是用信号功率除以噪声功率与其它信号干扰功率之和所得到的比值。
在图1所示的系统中,上述的N个发射信号s1,...,sN组成的向量
Figure A20061010983700061
可以先与一个矩阵或者一个以上矩阵相乘得到结果向量后,然后由各个发射天线分别发射所述各项结果向量。在3GPP TR 25.876 V1.7.1中提出了虚拟天线(VirtualAntenna)的技术,该技术提供了多个虚拟天线端口,发射信号s1,s2,...,sN分别送到各个虚拟天线端口后,对发射信号向量依次乘以一个矩阵T和一个矩阵U得到结果向量 s → ~ = U · T · s → 的各项再分别送到各个物理天线端口发射。在这种情况下,表示多个发射信号与多个接收信号之间的关系的等效信道矩阵为 H ~ = H · U · T . 此时,接收信号向量为 x → = H · U · T · s → + w → = H ~ s → + w → . 因此,虚拟天线技术中的接收信号向量与发射信号向量之间的关系 x → = H ~ s → + w → , 与物理天线情况下的接收信号向量与发射信号向量之间的关系- x → = H s → + w → 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此外,在3GPP TR 25.876 V1.7.1中提出的虚拟天线技术中,对发射信号向量依次所乘的矩阵T和矩阵U,限定为正交矩阵。实际中可以是非正交矩阵。所以本发明中所说的虚拟天线,比3GPP TR 25.876 V1.7.1中提出的虚拟天线的范围略大,是指发射信号组成的向量先与一个矩阵或者一个以上矩阵相乘得到结果向量后,由各个发射天线分别发射各项结果向量,所述的矩阵,可以是正交矩阵或者非正交矩阵。
在爱立信(ERICSSON)公司的公开号为20050250544,题目为“Base station,mobile termin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aselective-per-antenna-rate-control(S-PARC)technique in a wirelesscommunications network”的美国专利申请中,给出了一种称为选择天线速率控制(Selective Per Antenna Rate Control,S-PARC)的技术,该技术已被提交到3GPP的文献3GPP TR 25.876 V1.7.1(2005-10)中的提案7中。在该技术中,把使用发射天线总数N中的m个发射天线的情况称为“mode m”,即发射模式m,而使用最大数目发射天线的情况称为“mode M”,即发射模式M,从而容易看出其中m≤M,M≤N。M≤N表示所使用发射天线的最大数目M必须小于或等于基站的发射天线数目N,而通常情况下所使用发射天线的最大数目M等于基站的发射天线数目N,而m=1、2、...、M。在S-PARC技术中,移动终端通过采用子集属性选择各个发射模式下的发射天线,并依次记录各个发射模式下的发射天线,将依次记录的各个发射天线作为天线处理顺序(an antennaprocessing order);同时依次记录各个发射模式下的新添发射天线的信干比。然后将记录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干比换算为CQI(Channel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并将换算的CQI及天线处理顺序反馈给基站。
图2是无线通信网络的示意图,所述无线通信网络包括基站106和移动终端104,如图2所示,所述的基站106包括发射天线、处理单元110,串并转换单元112,多个编码器,多个符号映射器或扩频器,发射天线映射单元118和多个发射天线120-1、120-2、...、120-N。所述的移动终端104包括接收单元130、处理单元131和发送单元138。
下面简述基站106的各个单元。所述的发射天线120-1、120-2、...、120-N用于向移动终端104的接收单元130发射信号。所述的处理单元110处理从移动终端104接收到的反馈信号102b(即信道质量指示(CQI)和天线处理顺序),然后将模式K信号,速率控制信号,以及最佳天线集合选择信号,分别输出到串并转换单元112,编码器,和发射天线映射单元118。所述处理单元110包括发射速率计算器144、发射速率修正器146、发射模式选择器148、天线选择器150,处理单元110处理反馈信号102b的方法和原理,其详细描述将在后面的段落中给出。
下面简述移动终端104的各个单元。所述的接收单元130用于接收基站的发射信号。所述的处理单元131处理接收单元130接收的发射信号,并根据接收的发射信号产生减少的反馈信号102b。所述的发送单元138将处理单元131产生的反馈信号102b发送到基站106。所述的反馈信号102b包括M个传输速率和一个天线处理顺序。
图3介绍了在现有技术中选择发射天线和确定所选择的每个发射天线的传输速率的步骤,下面详细描述移动终端104产生减少的反馈信号102b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基站106根据所述减少的反馈信号102b,选择发射天线和确定所选择的每个发射天线的传输速率的方法和原理。
步骤1、移动终端104的接收单元130接收基站106的N个信号,所述N个信号分别由基站106的N个发射天线120-1、120-2、...、120-N发射(这个信号没有在图2中画出);所述移动终端104的处理单元131利用接收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由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系数组成的信道矩阵H。
步骤2、移动终端104的处理单元131根据当前时刻的信道情况,即利用信道矩阵H,从所有可能的发射天线选择方案中,依照某通信方案的准则,分别选择模式1、模式2、...、模式M下最优的新添发射天线,共有M个新添发射天线。然后,将M个新添发射天线的顺序和新添发射天线的CQI(信道质量指示)发给基站106。更具体的,移动终端104的处理单元131产生的对应于M个发射模式的反馈信号包括:M个CQI,即M个传输速率;以及天线处理顺序,其用于指示每一发射模式所选择的最优发射天线,以及在移动终端侧对发射天线的检测顺序。所述反馈信号的产生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一般来说,各个发射模式的发射总功率是相等的,由于各个发射下所使用的发射天线数目不同,因此,不同的发射模式,发射天线的的发射功率是不同的。例如,在发射模式1、2、3、4下,所使用天线的数目分别是1、2、3、4根。而总发射功率保持不变,假设为P,并且功率在所使用的发射天线之间均匀分配。从而,发射模式1下,使用1根发射天线,该天线的发射功率是P;发射模式2下,使用2根发射天线,其中每根天线的发射功率是P/2;发射模式3下,使用3根发射天线,其中每根发射天线的发射功率是P/3;发射模式4下,使用4根发射天线,其中每根发射天线的发射功率是P/4。
现在描述移动终端在各个模式下选择新添发射天线的过程,当模式m-1下最优的发射天线选择方案已经确定,即,选择好了m-1根发射天线;那么在发射模式m下,移动终端104使用符合子集属性(subset property)的天线选择方案,即,发射模式m下发射天线包括发射模式m-1所选的m-1根发射天线,再从剩余的发射天线中选择一根信干比最大发射天线作为模式m下的新添发射天线。下面以总共有4根发射天线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在模式1、模式2、...、模式M下选择新添发射天线的过程。
在发射模式1时,即需要选取一根天线进行数据传输,分别测量4根天线在发射模式1的接收SINR,选取最大接收SINR所对应的一根天线作为新添发射天线,例如第3根天线,新添发射天线3的信干比记为SINR(3),以便在发射模式1时选取天线3传输数据。所述SINR(3)就是发射模式1下第一个被检测的发射天线的SINR,也称作发射模式1下的首步SINR(the first stage SINR)。
在发射模式2时,即需要选取两根天线进行数据传输,根据发射模式1时得到的结论,由于这两根天线包括发射模式1中决定的天线,例如天线3,在考虑发射模式1中决定的天线,即上面的例子中所述天线3干扰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剩余的未使用天线1,2,4的SINR值,选取SINR值最大所对应的一根剩余天线作为新添发射天线。例如第二根天线,新添发射天线的信干比记为SINR(2),从而在发射模式2时所选择的两根天线是{3,2}。所述SINR(2)就是发射模式2下的首步SINR(the first stage SINR),即发射模式2下第一个被检测的发射天线的SINR。
在发射模式3时,需要选取3根天线,它们包括发射模式2时已经选择的天线{2,3},在考虑天线2,3干扰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剩余的未使用天线1,4的SINR值,选取SINR值最大所对应的一根剩余天线作为新添发射天线。例如第4根天线,新添发射天线的信干比记为SINR(4),则在发射模式3时选择天线{3,2,4}。所述SINR(4)就是发射模式3下的首步SINR(the first stage SINR),即发射模式3下第一个被检测的发射天线的SINR。
发射模式4时,依次类推,选择天线{3,2,4,1},在存在天线3、2、4的干扰的情况下,测量天线1的SINR值,记为SINR(1)。所述SINR(1)就是发射模式4下的首步SINR(the first stage SINR),即发射模式1下第一个被检测的发射天线的SINR。
综上所述,表1示出各个天线在各个模式下的接收SINR,其中,空白项表示该天线在相应的模式下没有被使用。
表1
模式\天线 天线3 天线2 天线4 天线1
模式1 SINR(3)
模式2 (1/2)SINR(3) SINR(2)
模式3 (1/3)SINR(3) (2/3)SINR(2) SINR(4)
模式4 (1/4)SINR(3) (2/4)SINR(2) (3/4)SINR(4) SINR(1)
移动终端104的处理单元131可把SINR(3)、SINR(2)、SINR(4)、SINR(1),即发射模式1、2、3、4下的各个首步SINR(the first stage SINR),分别量化为4个CQI值,再通过发送单元138反馈给基站106,同时还反馈一个天线处理的顺序{3,2,4,1}。所述的量化,通常是根据一个基站106和移动终端104都知道的MCS(Modulation and Channel Coding Scheme:调制和信道编码方案)表格,把SINR值映射到MCS表格中的一项,表示在该SINR下,基站106依照MCS表格中的该项所表示的调制和信道编码方案发射信号,则移动终端104正确接收发射信号的概率大于一个给定的值。而根据发射信号所采用的调制和信道编码方案,可以得到其数据传输率,简称为传输率,表示所传输数据的多少。
步骤3、基站106的接收单元接收来自移动终端104的反馈信号,即移动终端104反馈的M个CQI值和所述天线选择顺序;然后,基站106的处理单元110的发射速率计算器144处理反馈信号以推导出至少一个没有包括在反馈信号中的CQI;此后,基站106的处理单元110的发射速率修正器146,根据对某个信号的功率分配或者扩频码分配的因素,校正所述至少一个推导出的传输速率指示;基站106的处理单元110的发射模式选择器148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校正后的传输速率指示,选择一个发射模式K;基站106的处理单元110的天线选择器150选择一组发射天线,以便使用选择的发射天线发射信号,下面以总共有4根发射天线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在模式1、模式2、...、模式M下确定发射天线的过程。
基站106根据移动终端104反馈的4个CQI值和所述天线选择顺序,可以得到模式1、2、3、4中的每个模式所使用的各个发射天线,以及所使用的各个发射天线的接收SINR。例如,根据移动终端104反馈的天线处理的顺序{3,2,4,1},基站106可以知道,模式1使用天线3,模式2使用天线3、2,模式3使用天线3、2、4,而模式4使用天线3、2、4、1。并且基站106根据移动终端104反馈的4个CQI值,即SINR(3)、SINR(2)、SINR(4)、SINR(1)的量化值,可以得到模式1、2、3、4中的每个模式下所使用的所有发射天线的接收SINR(如表格1所示)。基站106根据各个模式下所使用的所有发射天线的接收SINR选择使用信道容量或者信道吞吐量最大的一种模式,所述的各个模式的信道容量或者信道吞吐量,可以由该模式下所使用的所有发射天线的接收SINR计算得到。
所述的基站选择使用信道容量或者信道吞吐量最大的一种模式的方法如下,基站计算发射模式1下传输速率;发射模式2下的总传输速率,...,发射模式M下总传输速率,其中,M为基站的发射天线数目,各发射模式下的总传输速率,即该发射模式所选各发射天线的传输速率的和;基站从上述各个发射模式下总传输速率选择最大的总传输速率,该最大总传输速率所对应的发射模式为确定的发射模式,该发射模式对应的发射天线为确定的发射天线。
下面的叙述基站106校正所述至少一个推导出的传输速率指示的过程。
移动终端104反馈4个CQI值时会假设了基站106的发射功率,由于基站106发射时所使用的实际的发射功率可能与移动终端104假定的不同,基站106可以根据移动终端104反馈的4个CQI值推算出在新的发射功率下移动终端104的接收SINR(这是一个重要的可能情况)。比如,移动终端104假设基站106的发射功率为P,计算出了表格1中的SINR(3)、SINR(2)、SINR(4)、SINR(1)的量化值并反馈,而基站106的实际发射功率为P的c倍,即cP,那么基站106可以推算出在这个功率下,移动终端104的接收SINR近似为:
表2
模式\天线 天线3 天线2 天线4 天线1
模式1 SINR(3)×c
模式2 (1/2)SINR(3)×c SINR(2)×c
模式3 (1/3)SINR(3)×c (2/3)SINR(2)×c SINR(4)×c
模式4 (1/4)SINR(3)×c (2/4)SINR(2)×c (3/4)SINR(4)×c SINR(1)×c
当基站106确定发射天线后,可向移动终端发射信号,结合图2,基站106向移动终端104发射信号的流程如下。
比特流输入到串并转换单元112,串并转换为一个或者多个子流124-1,124-2...124-K。实际子流数目K由模式K信号控制,所述的模式K信号由处理单元110发到串并转换单元112。串并转换单元112输出的子流124-1,124-2...124-K由相应的编码器和符号映射器/扩频器处理。子流124-1、124-2、...、124-K中的每一个子流由处理单元110发到相应编码器进行编码。然后,编码后的子流124-1,124-2...124-K由发射天线120-1、120-2、...、120-N的一个子集发射到移动终端104。处理单元110发给发射天线映射单元118一个最佳天线集合选择信号,用来决定所述发射天线的一个特定子集,即选择用来发射编码后的子流124-1、124-2、...、124-K的天线120-1、120-2、...、120-N的一个特定子集。发射模式K必须小于等于N。
步骤4:移动终端装置104接收基站106发射的K个数据子流1、2、...、K。
基站106确定发射模式后,还可以将所采用发射模式通知移动终端104,以便移动终端104根据发射模式求得的天线处理顺序,采用干扰消除技术依次检测各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步骤4也可以是移动终端104根据接收信号判断发射端所采用的发射模式,然后采用干扰消除技术,依次检测各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
下面以基站106将所采用发射模式通知移动终端104的情况为例举例说明,移动终端104反馈的天线处理的顺序{3,2,4,1},那么移动终端104在知道基站106所采用的模式后,可以得到该模式下所使用的天线和移动终端104应该遵循的检测顺序,即:模式1使用天线3;模式2使用天线3、2,检测的先后顺序为2、3;模式3使用天线3、2、4,检测的先后顺序为4、2、3;而模式4使用天线3、2、4、1,检测的先后顺序为1、4、2、3。
下面描述移动终端104使用干扰消除技术依次检测各个发射信号的过程。即,假设基站106共使用N个发射天线中的m个发射天线发射信号,移动终端104使用干扰消除技术,即:移动终端104每次检测1个发射天线所发射信号,然后在接收信号中消除已经检测的这个发射天线所发射信号的干扰;移动终端104再检测下一个发射天线所发射信号,然后在接收信号中消除已经检测的这个发射天线所发射信号的干扰;...循环执行上述的步骤,直到所有的m个发射天线所发射信号都已经被检测。因为使用了干扰消除技术,所以在检测第1个发射天线的时候,存在其余的m-1个发射天线的干扰;而在检测第2个发射天线的时候,因为第1个被检测的发射天线的干扰已经在接收信号中被消除,只存在其余的m-2个发射天线的干扰;一般的,在检测第i个发射天线的时候,因为从第1个到第i-1个的共i-1个已被检测的发射天线的干扰已经在接收信号中被消除,所以只存在其余的m-i个发射天线的干扰;而在检测最后的第m个发射天线的时候,不存在其它发射天线的干扰。
下面以总共有4根发射天线的情况为例来说明移动终端104采用干扰消除技术接收发射信号的过程。
在发射模式1时,由于只使用一根天线,如,可直接检测天线3的发射信号。
在发射模式2时,移动终端104先检测发射天线2,然后消除发射天线2的干扰,再检测发射天线3(即发射模式1中决定的天线),在发射模式2下是最后被检测的一个天线,也就是说,在发射模式2下,当检测发射模式1中决定的天线的时候,例如天线3时,不存在其它发射天线的干扰,同时考虑到模式1下每个发射天线的发射功率是模式2下每个发射天线的发射功率的2倍,从而在模式2下,天线3的接收SINR是(1/2)xSINR(3)。
在发射模式3时,移动终端104先检测发射天线4,然后消除发射天线4的干扰,再检测发射天线2,然后消除发射天线2的干扰,最后检测发射天线3。因为检测发射天线2时,存在发射天线3的干扰,与模式2的情况相同,同时考虑到模式2下每个发射天线的发射功率是模式3下每个发射天线的发射功率的3/2倍,所以模式3下,天线2的接收SINR近似是(2/3)xSINR(2);同理,当检测天线3时,不存在其它发射天线的干扰,同时考虑到模式1下每个发射天线的发射功率是模式3下每个发射天线的发射功率的3倍,从而在模式3下,天线3的接收SINR是(1/3)xSINR(3)。
发射模式4时,移动终端104先检测发射天线1,然后消除发射天线1的干扰,再检测发射天线4,然后消除发射天线4的干扰,再检测发射天线2,然后消除发射天线2的干扰,最后检测发射天线3。与前面的步骤所述原理类似,容易看出,模式4下,天线3,2,4的接收SINR分别是(1/4)xSINR(3)、(2/4)xSINR(2)、(3/4)xSINR(4)。
综上所述,当有M个发射天线的时候,反馈的负荷是M个CQI值以及一个天线处理的顺序。这是通过使用子集特性实现的。如果每个CQI值需要使用5个比特,那么通常反馈的负荷是
Figure A20061010983700141
其中第2项表示反馈一个天线处理的顺序所需要的比特数,而(M!)表示整数M的阶乘。例如,当M=4,则(M!)=4×3×2×1=24,总共需要反馈的比特数是
Figure A20061010983700151
比特。然而,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反馈的数据量较多,不利于实际系统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和系统,可使移动终端104反馈的数据量较少。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包括:
A、移动终端获得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
B、移动终端向基站反馈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
C、基站根据移动终端反馈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确定发射天线。
所述的步骤A具体包括:
移动终端测量发射模式1下各个发射天线的信干比,选取最大信干比对应的发射天线作为发射模式1的新添发射天线,并记录该新添发射天线的信干比;
进入下一发射模式,移动终端测量除前一发射模式下选择的发射天线外的各个发射天线的信干比,选取最大信干比对应的天线作为本发射模式的新添发射天线,并记录该新添发射天线的信干比;重复本步骤,直到遍历完所有发射模式为止;
将上述各个天线的信干比量化为信道质量指示。
所述的步骤C具体包括:
C1、基站根据移动终端反馈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获得天线处理顺序;
C2、基站根据移动终端反馈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和天线处理顺序确定发射天线。
所述的步骤C1具体包括:
基站对移动终端反馈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由大到小进行排序,以获得天线处理顺序。
所述的步骤C2具体包括:
根据移动终端反馈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推导出至少一个没有包括在反馈信号中的信道质量指示,并根据信道质量指示得到传输速率指示;
根据对某个信号的功率分配或者扩频码分配的因素校正所述至少一个推导出的传输速率指示;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校正后的传输速率指示,以及天线处理顺序按数据传输率最大原则确定发射天线。
所述的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校正后的传输速率指示,以及天线处理顺序按数据传输率最大原则确定发射天线步骤具体包括:
基站计算发射模式1下传输速率;发射模式2下的总传输速率,...,发射模式M下总传输速率,其中,M为基站的发射天线数目;
基站从上述各个发射模式下总传输速率选择最大的总传输速率,该最大总传输速率所对应的发射模式为确定的发射模式,该发射模式对应的发射天线为确定的发射天线。
所述的方法还包括:移动终端采用干扰消除技术接收基站的发射信号。
所述发射天线包括物理天线和/或虚拟天线。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系统,所述的系统包括:
移动终端,用于利用接收信号进行信道估计获得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并将获得的每个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发给基站;
基站,用于根据移动终端反馈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确定发射天线。
所述的移动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基站的发射信号;
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接收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并根据信道估计结果确定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
发送单元,用于将确定的每个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发给基站。
所述的基站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每个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
比较器,用于根据信道质量指示确定发射天线处理顺序;
发射单元,用于利用确定的发射天线向移动终端发射信号;
发射速率计算器,用于从信道质量指示推导出至少一个没有包括在反馈信号中的信道质量指示,并将信道质量指示变换为传输速率指示;
发射速率修正器,用于根据对某个信号的功率分配或者扩频码分配的因素,校正所述至少一个推导出的传输速率指示;
发射模式选择器,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校正后的传输速率指示,选择一个发射模式;
天线选择器,选择一组发射天线,以便使用选择的发射天线发射信号。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基站的发射信号;
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接收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并根据信道估计结果确定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
发送单元,用于将确定的每个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发给基站。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站,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每个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
比较器,用于根据信道质量指示确定发射天线处理顺序;
发射单元,用于利用确定的发射天线向移动终端发射信号;
发射速率计算器,用于从信道质量指示推导出至少一个没有包括在反馈信号中的信道质量指示;
天线选择器,选择一组发射天线,以便使用选择的发射天线发射信号。
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发射速率修正器,用于根据对某个信号的功率分配或者扩频码分配的因素,校正所述发射速率计算器推导出的至少一个传输速率指示;
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发射模式选择器,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的传输速率指示,选择一个发射模式。
根据本发明,由于移动终端104只向基站106反馈CQI,从而减少了反馈的信息量,在同样信道带宽条件下,提高信道传输数据的能力,增加整个系统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确定发射天线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确定发射天线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理解和实现本发明,现结合附图描绘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移动终端104向基站106反馈的发射天线选择信息中仅包括CQI,不包括发射天线处理顺序。这样,减小了反馈信息量,在同样信道带宽条件下,提高了信道传输数据的能力,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性能。
可将把发射模式1、2、...、M下的各个新添发射天线的首步SINR(the firststage SINR)量化为M个CQI反馈给发射端,其对应所述M个传输速率。而这M个CQI分别对应于M个不同的发射天线,而M个CQI与M个发射天线的一一对应关系,通常是由各个CQI在哪一个控制字以及在控制字中的相对位置确定的。例如在IEEE 802.20标准现阶段的提案中,如表3示出了在总共有4根发射天线情况下反馈CQI的格式,其中,采用两个反馈控制字反馈4个CQI值,即第1个控制字高4位和低4位分别为发射天线1和发射天线2的CQI值,而第2个控制字高4位和低4位分别为发射天线3和发射天线4的CQI值,即反馈的控制字为:
表3
高4位 低4位
第1个控制字 SINR4(1)量化值 SINR2(2)量化值
第2个控制字 SINR1(3)量化值 SINR3(4)量化值
注意在提案中,上述发射天线是虚拟天线或者有效天线。
先推导本发明的原理,由S-PARC的步骤2可知,在发射模式1时,首先分别测量4根天线的接收SINR,选取最大接收SINR所对应的一根天线,例如第3根天线,记为SINR1(3),则在发射模式1时选取天线3传输数据。假设在发射模式1下,其它发射天线的SINR分别为SINR1(1)、SINR1(2)、SINR1(4),其中SINR的右下标表示所对应的发射模式,那么根据天线选择规则,必然有SINR1(3)≥SINR1(1),SINR1(3)≥SINR1(2),以及SINR1(3)≥SINR1(4)。
发射模式2所选取两根天线包括发射模式1中决定的天线,例如天线3。在考虑天线3干扰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剩余的未使用天线1,2,4的SINR值,选取SINR值最大所对应的一根剩余天线。例如第二根天线,新添发射天线的信干比记为SINR2(2),假设在发射模式2下,其它发射天线1、4的SINR分别为SINR2(1)、SINR2(4),那么根据天线选择规则,必然有SINR2(2)≥SINR2(1),SINR2(2)≥SINR2(4)。
同理,假设发射模式3选定的发射天线为4,那么必然有SINR3(4)≥SINR3(1)。
假设在发射模式1、2、3、4下,每个被选用发射天线都使用相同的发射功率P。某一根没有被发射模式1选中的发射天线i在发射模式1下的SINR即SINR1(i),必然大于其在发射模式2下的SINR即SINR2(i),这是因为计算SINR1(i)时,不存在其它天线的干扰,而计算SINR2(i)时,存在被发射模式1选中的发射天线的干扰,而干扰增加,SINR必然变小。同理,某一个没有被发射模式1,2,...,m-1选中的发射天线i在发射模式m-1下的SINR即SINRm-1(i),必然大于其在发射模式m下的SINR即SINRm(i),这是因为计算SINRm-1(i)时,只存在发射模式m-2所选定的m-2个天线的干扰,而计算SINRm(i)时,存在被发射模式m-1选中的m-1个发射天线的干扰,并注意到发射模式m-1选中的m-1个发射天线,包含发射模式m-2所选定的m-2个天线。很显然,当在S-PARC方案中每个被选用发射天线在发射模式1、2、3、4下所使用的发射功率分别为P、(1/2)P、(1/3)P、(1/4)P时,上述关系仍然成立,即,某一个没有被发射模式1,2,...,m-1选中的发射天线i在发射模式m-1下的SINR即SINRm-1(i),必然大于其在发射模式m下的SINR即SINRm(i)。
考虑实际上S-PARC方案中每个被选用发射天线在发射模式1、2、3、4下所使用的发射功率分别为P、(1/2)P、(1/3)P、(1/4)P这个因素对各个发射模式下每个天线的接收SINR的影响,即,假如发射模式1下某个天线的SINR是SINR1(i),那么由于在发射模式2下的每个天线的发射功率是发射模式1下每个天线的发射功率1/2,也是(1/2)P,那么在这样的功率调整后,在发射模式2下该天线的SINR是(1/2) SINR1(i)。同理,在发射模式3和发射模式4下,也会类似的变化。
因此,存在下述关系:
(1/2)SINR1(3)≥(1/2)SINR1(2)>SINR2(2);
(2/3)SINR2(2)≥(2/3)SINR2(4)>SINR3(4);
(3/4)SINR3(4)≥(3/4)SINR3(1)>SINR4(1)。
即:
(1/2)SINR1(3)>SINR2(2);
(2/3)SINR2(2)>SINR3(4);
(3/4)SINR3(4)>SINR4(1),
所以最终有(1/4)SINR1(3)>(2/4)SINR2(2)>(3/4)SINR3(4)>SINR4(1),那么也必然有:
SINR1(3)>SINR2(2)>SINR3(4)>SINR4(1)。
为表1中的各项SINR加上右下标,所述的右下表示该项SINR所对应的发射模式,得到表4。
表4
发射模式\天线 天线3 天线2 天线4 天线1
发射模式1 SINR1(3)
发射模式2 (1/2)SINR1(3) SINR2(2)
发射模式3 (1/3)SINR1(3) (2/3)SINR2(2) SINR3(4)
发射模式4 (1/4)SINR1(3) (2/4)SINR2(2) (3/4)3SINR(4) SINR4(1)
参照表4,表4的最后一行从左至右满足依次递减的关系;而表4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从左上到右下也满足依次递减的关系;更一般的,把表4的第2行至第5行从上到下分别编号为第1,2,3,4行,则表格中的每一项,都大于其右边的列中的行号大于等于该项的行号的项。所以,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另一种实现可以是反馈各个天线在表格中对应的各项中的任意一项的量化值,只需要保证所反馈的表格中的各项中,右边的列中的项的行号总是大于等于左边的列中的项的行号。例如,另一种实现可以是反馈第4行的各项。
基站106收到移动终端104反馈的SINR(1)、SINR(2)、SINR(3)、SINR(4)的量化值以后,可以对其按照大小排序,以得到现有的S-PARC技术中所述的移动终端104反馈的天线处理的顺序。仍以例举的情况为例,因为基站106排序后,必然有SINR(3)>SINR(2)>SINR(4)>SINR(1),从而可以得到天线处理的顺序{3,2,4,1},其意义与S-PARC技术中所述的移动终端104反馈的天线处理的顺序完全相同,但在反馈信号中可以不再需要包括这个顺序,从而减少了反馈量。
可将所有的线性SINR值转换为dB的SINR值再反馈。而通过表4的对角线元素SINR1(3)、SINR2(2)、SINR3(4)、SINR4(1),可减少量化后出现Q{10log10{SINR(3)}}=Q{10log10{SINR(2)}}}之类的情况发生的概率。这是因为:
(1/4)SINR(3)>(2/4)SINR(2)>(3/4)SINR(4)>SINR(1)
把所有的线性SINR值转换为dB的SINR值,有
10log10{(1/4)SINR(3)}>10log10{(2/4)SINR(2)}>10log10{(3/4)SINR(4)}>
10log10{SINR(1)},即
10log10{SINR(3)}-6>10log10{SINR(2)}-3>10log10{SINR(4)}-1.2>10log10{SINR(1)
}
从而有
10log10{SINR(3)}>10log10{SINR(2)}+3
10log10{SINR(2)}>10log10{SINR(4)}+1.8
10log10{SINR(4)}>10log10{SINR(1)}+1.2
图4是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意图,所述无线通信网络包括基站106和移动终端104,如图4所示,所述的基站106包括处理单元110,串并转换单元112,多个编码器,多个符号映射器或扩频器,发射天线映射单元118和多个发射天线120-1、120-2、...、120-N。所述的移动终端104包括接收单元130、处理单元131和发送单元138。
下面简述基站106的各个单元。所述的发射天线120-1、120-2、...、120-N用于向移动终端104的接收单元130发射信号。所述的处理单元110处理从移动终端104接收到的反馈信号102b(即信道质量指示(CQI)),然后将模式K信号,速率控制信号,以及最佳天线集合选择信号,分别输出到串并转换单元112,编码器,和发射天线映射单元118。所述处理单元110包括:本发明特有的比较器900(用于比较移动终端反馈的M个传输速率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射速率计算器144、发射速率修正器146、发射模式选择器148、天线选择器150,处理单元110处理反馈信号102b的方法和原理,其详细描述将在后面的段落中给出。
下面简述移动终端104的各个单元。所述的接收单元130用于接收基站的发射信号。所述的处理单元131处理接收单元130接收的发射信号,并根据接收的发射信号产生减少的反馈信号102b。所述的发送单元138将处理单元131产生的反馈信号102b发送到基站106。所述的反馈信号102b包括M个传输速率。
下面详细描述移动终端104产生减少的反馈信号102b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基站106根据所述减少的反馈信号102b选择发射天线和确定所选择的每个发射天线的传输速率的方法和原理。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下面结合图5描述本发明的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
步骤51、移动终端104的接收单元130接收基站106的N个信号,所述N个信号分别由基站106的N个发射天线120-1、120-2、...、120-N发射;所述移动终端104的处理单元131利用接收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得到由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系数组成的信道矩阵H。
步骤52、移动终端104的处理单元131根据当前时刻的信道情况,即利用信道矩阵H,从所有可能的发射天线选择方案中,依照某通信方案的准则,分别选择模式1、模式2、...、模式M下最优的新添发射天线。然后将M个新添发射天线的CQI(信道质量指示)发给基站106。更具体的,移动终端104的处理单元131产生的对应于M个发射模式的反馈信号包括:M个CQI,即M个传输速率。所述M个传输速率的产生过程与现有技术中的M个传输速率的产生过程完全相同,可以参考现有技术相应部分的叙述。
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本发明在移动终端104也使用干扰消除技术。
步骤53、基站106的接收单元140接收来自移动终端104的反馈信号,即移动终端104反馈的M个CQI值,即M个传输速率;然后,基站106的处理单元110的比较器900比较移动终端反馈的M个传输速率的相对大小关系,以推导出基站106分别在模式1、2、...、M下应当使用的发射天线,在不考虑量化后输入比较器的两个CQI值相等这个因素的影响的情况下(即假设量化后输入比较器的各个CQI值都不相等),与步骤2所述移动终端104所选择的模式1、模式2、...、模式M下发射天线选择方案完全相同。
注意,所述M个传输速率,既是发射模式1、2、...、M下的各个新添发射天线的首步SINR(the first stage SINR)的量化CQI值,也是分别对应于M个不同发射天线的M个CQI值。如前所述,M个CQI与M个发射天线的一一对应关系,通常是由各个CQI在哪一个控制字以及在控制字中的相对位置确定的。
基站106的处理单元110的比较器900与发射速率计算器144协同处理反馈信号,以推导出至少一个没有包括在反馈信号中的CQI,其详细处理方法如下:
比较器900从M个传输速率中找到最大值的1个传输速率,该传输速率所对应的发射天线,就是发射模式1所选择的1个发射天线,同时该传输速率对应发射模式1下的首步SINR;而根据子集属性,该天线也必然用于模式2、3、...、M,而该天线用于模式2、3、...、M时的传输率,由发射速率计算器144根据上述传输速率计算得到,如表1所示。
比较器900从余下的M-1个传输速率中找到最大值的1个传输速率,该传输速率所对应的发射天线,就是发射模式2所选择的2个发射天线中第一个被检测的发射天线,同时该传输速率对应发射模式2下的首步SINR;而根据子集属性,该天线也必然用于模式3、4、...、M,而该天线用于模式3、4、...、M时的传输率,由发射速率计算器144根据上述传输速率计算得到,如表1所示。
...
比较器900从余下的M-m个传输速率中找到最大值的1个传输速率,该传输速率所对应的发射天线就是发射模式m+1所选择的m+1个发射天线中第一个被检测的发射天线,同时该传输速率对应发射模式m+1下的首步SINR;而根据子集属性,该天线也必然用于模式m+2、...、M,而该天线用于模式m+2、...、M时的传输率,由发射速率计算器144根据上述传输速率计算得到,如表1所示。
...
余下的最后1个传输速率所对应的发射天线,就是发射模式M所选择的M个发射天线中第一个被检测的发射天线,同时该传输速率对应发射模式M下的首步SINR。
上面的操作过程也可以表达成比较器900推理出一个天线处理顺序(即,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序号,也就是说,关于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是哪一个的信息),与反馈的M个CQI一起,输入到发射速率计算器144,而发射速率计算器144完全与现有技术相同,即其输入,处理过程,以及输出与现有技术的发射速率计算器144完全相同。
而比较器900推理出一个天线处理顺序的过程写为:
比较器900从M个传输速率中找到最大值的1个传输速率,该传输速率所对应的发射天线,就是发射模式1所选择的1个发射天线,同时该传输速率对应发射模式1下的首步SINR。
比较器900从余下的M-1个传输速率中找到最大值的1个传输速率,该传输速率所对应的发射天线,就是发射模式2所选择的2个发射天线中第一个被检测的发射天线,也即发射模式2相对于发射模式1的新添发射天线,同时该传输速率对应发射模式2下的首步SINR。
...
比较器900从余下的M-m个传输速率中找到最大值的1个传输速率,该传输速率所对应的发射天线,就是发射模式m+1所选择的m+1个发射天线中第一个被检测的发射天线,也即发射模式m+1相对于发射模式m的新添发射天线,同时该传输速率对应发射模式m+1下的首步SINR。
...
余下的最后1个传输速率所对应的发射天线,就是发射模式M所选择的M个发射天线中第一个被检测的发射天线,也即发射模式M相对于发射模式M-1的新添发射天线,同时该传输速率对应发射模式M下的首步SINR。
这样我们就求得了现有技术中需要使用的天线处理顺序,该天线处理顺序的含义与现有技术中的完全相同。
其后的操作过程完全与现有技术相同,叙述如下。
此后,基站106的处理单元110的发射速率修正器146,根据对某个信号的功率分配或者扩频码分配的因素,校正所述至少一个推导出的传输速率指示;基站106的处理单元110的发射模式选择器148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校正后的传输速率指示选择一个发射模式K;基站106的处理单元110的天线选择器150选择一组发射天线,以便使用选择的发射天线发射信号;最后,基站106使用上述步骤所择的一组天线和根据所选择的发射模式决定的各个被选择的天线的发射数据率发射信号。
基站106根据移动终端104反馈的各个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CQI量化值,可以得到各个发射模式下的各个发射天线的接收SINR。例如,以4根发射天线为例,基站106根据移动终端104反馈的4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CQI量化值,可以得到模式1、2、3、4中的每个模式所使用的各个发射天线,以及所使用的各个发射天线的接收SINR。例如,根据移动终端104反馈的4个CQI的量化值,基站106可以知道,模式1使用天线3,模式2使用天线3、2,模式3使用天线3、2、4,而模式4使用天线3、2、4、1。并且基站106根据移动终端104反馈的4个CQI值,即SINR(3)、SINR(2)、SINR(4)、SINR(1)的量化值,可以得到发射模式1、2、3、4中的每个模式下所使用的所有发射天线的接收SINR(如表1所示)。基站106根据各个模式下所使用的所有发射天线的接收SINR选择使用信道容量或者信道吞吐量最大的一种模式,所述的各个模式的信道容量或者信道吞吐量,可以由该模式下所使用的所有发射天线的接收SINR计算得到。
下面的叙述基站106的传输率修正器根据对一个信号的功率分配或者扩频码分配的因素校正所述至少一个推导出的传输速率指示的过程。
移动终端104反馈4个CQI值时假设基站106的发射功率,而基站106发射时所使用的实际的发射功率可能与移动终端104假定的不同,这时基站106可以根据移动终端104反馈的4个CQI值,推算出在新的发射功率下移动终端104的接收SINR。比如,移动终端104假设基站106的发射功率为P,计算出了表格1中的SINR(3)、SINR(2)、SINR(4)、SINR(1)的量化值并反馈,而基站106的实际发射功率为P的c倍,即cP,那么基站106可以推算出在这个功率下移动终端104的接收SINR近似为表5所示的接收SINR。
表5
模式\天线 天线3 天线2 天线4 天线1
模式1 SINR(3)×c
模式2 (1/2)SINR(3)×c SINR(2)×c
模式3 (1/3)SINR(3)×c (2/3)SINR(2)×c SINR(4)×c
模式4 (1/4)SINR(3)×c (2/4)SINR(2)×c (3/4)SINR(4)×c SINR(1)×c
当基站106确定发射天线后,可向移动终端发射信号,结合图4,基站106向移动终端104发射信号的流程如下。
比特流输入到串并转换单元112,串并转换为一个或者多个子流124-1,124-2...124-K。实际子流数目K由模式K信号控制,所述的模式K信号由处理单元110发到串并转换单元112。串并转换单元112输出的子流124-1,124-2...124-K由相应的编码器和符号映射器/扩频器处理。子流124-1、124-2、...、124-K中的每一个由处理单元110发到相应编码器进行编码。然后,编码后的子流124-1,124-2...124-K由发射天线120-1、120-2、...、120-N的一个子集发射到移动终端104。处理单元110发给发射天线映射单元118一个最佳天线集合选择信号,用来决定所述发射天线的一个特定子集,即选择用来发射编码后的子流124-1、124-2、...、124-K的天线120-1、120-2、...、120-N的一个特定子集。发射模式K必须小于等于N。
步骤54:移动终端装置104接收基站106发射的K个数据子流1、2、...、K。
基站106确定发射模式后,还可以将所采用发射模式通知移动终端104,以便移动终端104根据发射模式求得天线处理顺序,以便采用干扰消除技术依次检测各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步骤54也可以是移动终端104根据接收信号判断发射端所采用的发射模式,然后采用干扰消除技术依次检测各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
下面以基站106将所采用发射模式通知移动终端104的情况为例举例说明,移动终端104反馈的天线处理的顺序{3,2,4,1},那么移动终端104在知道基站106所采用的发射模式后,可以得到该发射模式下所使用的发射天线和移动终端104应该遵循的检测顺序,即:模式1使用天线3;模式2使用天线3、2,检测的先后顺序为2、3;模式3使用天线3、2、4,检测的先后顺序为4、2、3;而模式4使用天线3、2、4、1,检测的先后顺序为1、4、2、3。
综上所述,当有M个发射天线的时候,反馈的负荷是M个CQI值。如果每个CQI值需要使用5个比特,那么通常反馈的负荷是
Nb=5M
现有技术反馈一个天线处理的顺序所需要的
Figure A20061010983700281
个比特被省略。例如,当M=4,则(M!)=4×3×2×1=24,总共节约的比特数是
Figure A20061010983700282
比特。
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所述,虽然有(1/4)SINR(3)>(2/4)SINR(2)>(3/4)SINR(4)>SINR(1),但是量化后,可能在不等式中相邻的2项中出现相等的情况,例如,如果CQI(2)=CQI(4),那么基站106无法分辨天线处理的顺序是{3,4,2,1}还是{3,2,4,1},为了消除这个问题,可采用下述3种处理方法中的任意一种:
1、因为量化后,不等式中相邻的2项中变为相等发生的概率较小,所以在发生时,基站106虽然无法分辨出一个确定的天线处理顺序,则从可能的所有情况中任选一种。因为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较小,对系统的性能没有大的影响。
2、使移动终端104所反馈的4个CQI值各不相同,并且保持原有的相对大小关系。例如,如果量化前,SINR(3)>SINR(2)>SINR(4)>SINR(1),用Q{.}表示量化的过程,那么反馈Q{SINR(1)}、Q{SINR(4)}+1、Q{SINR(2)}+2、Q{SINR(3)}+3。这样可以保证移动终端104所反馈的4个CQI值各不相同。基站106收到反馈以后,按照大小排序,再减去相应的值即可,即,最大的CQI值减掉3,次大的CQI值减掉2,第三大的CQI值减掉1,最小的CQI值保持不变。这个方案的代价是,比如原来的4bit的CQI值可以表示32个粒度,那么现在只可以表示32-3=29个粒度。
3、设置一个额外的比特,表示两个相等的量化CQI值对应的实际大小关系。例如,量化前,SINR(3)>SINR(2)>SINR(4)>SINR(1),量化后,Q{SINR(3)}=Q{SINR(2)},那么用1个额外的比特,取零表示在两个相等的量化CQI值对应的两个天线中,序号小的天线CQI值大,取1表示序号小的天线CQI值小,在这个例子中则取1表示序号小的天线2的CQI值小。因为有两个以上相等的量化CQI值的情况发生的概率更小,所以不需要考虑。
根据本发明,由于移动终端104只向基站106反馈CQI,从而减少了反馈的信息量,在同样信道带宽条件下,提高信道传输数据的能力,增加整个系统的性能。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就可使本发明有许多变形和变化,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移动终端获得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
B、移动终端向基站反馈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
C、基站根据移动终端反馈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确定发射天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具体包括:
移动终端测量发射模式1下各个发射天线的信干比,选取最大信干比对应的发射天线作为发射模式1的新添发射天线,并记录该新添发射天线的信干比;
进入下一发射模式,移动终端测量除前一发射模式下选择的发射天线外的各个发射天线的信干比,选取最大信干比对应的天线作为本发射模式的新添发射天线,并记录该新添发射天线的信干比;重复本步骤,直到遍历完所有发射模式为止;
将上述各个天线的信干比量化为信道质量指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具体包括:
C1、基站根据移动终端反馈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获得天线处理顺序;
C2、基站根据移动终端反馈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和天线处理顺序确定发射天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1具体包括:
基站对移动终端反馈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由大到小进行排序,以获得天线处理顺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2具体包括:
基站根据移动终端反馈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推导出至少一个没有包括在反馈信号中的信道质量指示,并根据信道质量指示得到传输速率指示;
基站根据对某个信号的功率分配或者扩频码分配的因素校正所述至少一个推导出的传输速率指示;
基站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校正后的传输速率指示,以及天线处理顺序按数据传输率最大原则确定发射天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站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校正后的传输速率指示,以及天线处理顺序按数据传输率最大原则确定发射天线步骤具体包括:
基站计算发射模式1下传输速率;发射模式2下的总传输速率,...,发射模式M下总传输速率,其中,M为基站的发射天线数目;
基站从上述各个发射模式下总传输速率选择最大的总传输速率,该最大总传输速率所对应的发射模式为确定的发射模式,该发射模式对应的发射天线为确定的发射天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其中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天线包括物理天线和/或虚拟天线。
8.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包括:
移动终端,用于获得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并将获得的每个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发给基站;
基站,用于根据移动终端反馈的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确定发射天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基站的发射信号;
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接收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并根据信道估计结果确定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
发送单元,用于将确定的每个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发给基站。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站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每个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
比较器,用于根据信道质量指示确定发射天线处理顺序;
发射单元,用于利用确定的发射天线向移动终端发射信号;
发射速率计算器,用于从信道质量指示推导出至少一个没有包括在反馈信号中的信道质量指示,并将信道质量指示变换为传输速率指示;
天线选择器,选择一组发射天线,以便使用选择的发射天线发射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其中之一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天线包括物理天线和/或虚拟天线。
12.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基站的发射信号;
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接收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并根据信道估计结果确定各个发射模式下新添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
发送单元,用于将确定的每个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发给基站。
13.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每个发射天线的信道质量指示;
比较器,用于根据信道质量指示确定发射天线处理顺序;
发射单元,用于利用确定的发射天线向移动终端发射信号;
发射速率计算器,用于从信道质量指示推导出至少一个没有包括在反馈信号中的信道质量指示;
天线选择器,选择一组发射天线,以便使用选择的发射天线发射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发射速率修正器,用于根据对某个信号的功率分配或者扩频码分配的因素,校正所述发射速率计算器推导出的至少一个传输速率指示。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发射模式选择器,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的传输速率指示,选择一个发射模式。
CN2006101098375A 2006-08-16 2006-08-16 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和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275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098375A CN101127550B (zh) 2006-08-16 2006-08-16 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和系统
PCT/CN2007/002465 WO2008022555A1 (fr) 2006-08-16 2007-08-15 Procédé, système et appareil permettant de déterminer une antenne d'émiss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098375A CN101127550B (zh) 2006-08-16 2006-08-16 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7550A true CN101127550A (zh) 2008-02-20
CN101127550B CN101127550B (zh) 2012-02-29

Family

ID=39095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0983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27550B (zh) 2006-08-16 2006-08-16 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27550B (zh)
WO (1) WO2008022555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4870A (zh) * 2010-12-30 2011-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1572941B (zh) * 2009-06-09 201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多天线的信号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1854233B (zh) * 2009-04-03 2013-01-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道质量指示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2932926A (zh) * 2011-08-12 2013-0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选择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US8605811B2 (en) 2009-08-28 2013-12-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data signal transmission in multi-antenna system
CN103825642A (zh) * 2013-12-24 2014-05-28 清华大学 三维多天线传输中发射天线选择的优化方法和系统
WO2016058179A1 (zh) * 2014-10-17 2016-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5592197A (zh) * 2014-10-20 2016-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发射终端的方法及主终端
CN108353059A (zh) * 2016-05-13 2018-07-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反馈方法及站点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2110B (zh) * 2020-11-19 2022-03-15 合肥工业大学 智能变电站可靠性需求约束的无线发射功率预测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78357B1 (ko) * 2001-05-07 2003-03-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최대 채널 용량을 갖는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
KR100641132B1 (ko) * 2003-07-11 2006-1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송신 다이버시티 장치 및 방법
ATE532275T1 (de) * 2004-02-11 2011-11-15 Lg Electronics Inc Verfahren und system zum senden und empfangen von datenströmen
US20050250544A1 (en) * 2004-05-07 2005-11-10 Stephen Grant Base station, mobile termin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a selective-per-antenna-rate-control (S-PARC) techniqu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604497A (zh) * 2004-11-19 2005-04-06 清华大学 一种适合于分布式系统的下行发送天线的选择方法
CN1805304A (zh) * 2005-01-11 2006-07-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多天线系统及其跨层方法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4233B (zh) * 2009-04-03 2013-01-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道质量指示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1572941B (zh) * 2009-06-09 201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多天线的信号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1997650B (zh) * 2009-08-28 2014-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天线系统数据信号的发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8605811B2 (en) 2009-08-28 2013-12-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data signal transmission in multi-antenna system
WO2012088842A1 (zh) * 2010-12-30 2012-07-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2064870A (zh) * 2010-12-30 2011-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2932926B (zh) * 2011-08-12 2015-04-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选择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2932926A (zh) * 2011-08-12 2013-0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选择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3825642A (zh) * 2013-12-24 2014-05-28 清华大学 三维多天线传输中发射天线选择的优化方法和系统
CN103825642B (zh) * 2013-12-24 2017-06-09 清华大学 三维多天线传输中发射天线选择的优化方法和系统
WO2016058179A1 (zh) * 2014-10-17 2016-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6716857A (zh) * 2014-10-17 2017-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及系统
US10313895B2 (en) 2014-10-17 2019-06-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system
CN106716857B (zh) * 2014-10-17 2020-04-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5592197A (zh) * 2014-10-20 2016-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发射终端的方法及主终端
CN105592197B (zh) * 2014-10-20 2019-10-01 南京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选择发射终端的方法及主终端
CN108353059A (zh) * 2016-05-13 2018-07-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反馈方法及站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22555A1 (fr) 2008-02-28
CN101127550B (zh) 2012-0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27550B (zh) 一种确定发射天线的方法和系统
US10044532B2 (en) Pre-coder selection based on resource block grouping
CN101667896B (zh) 基于码本的多用户mimo通信系统的用户选择方法
US7860184B2 (en)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multi-antenna communicaton apparatus
CN101924606B (zh) 基于pusch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系统
CN101325741B (zh) 用于操作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法和系统
CN1937444B (zh) 多信道通信系统内确定用于选择传输信道的阈值的方法和装置
KR20060043035A (ko) 개선된 다중입출력 통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1166047B (zh) 利用信道几何均值分解的多天线通信系统的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N1354610A (zh) 具有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的无线系统反馈技术
CN1906870A (zh) 用于多输入/多输出传输的灵活速率分割方法
CN101036316A (zh) 用于使用连续量化的MIMO系统的一般化m级波束成形器
US20070253507A1 (en) Self-adaptive MIMO transmission/recep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832369A (zh) 用于多入多出通信系统的发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771100A (zh) 用于在信道状态矢量的量化过程中进行非均匀位分配的系统和方法
CN101340218A (zh)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10111770A1 (en) Pre-coder selection based on resource block grouping
CN112994850A (zh) 一种联合发送端和接收端的scma编译码方法
CN104753643A (zh) 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CN101984572A (zh) 一种适用于联合传输的自适应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
CN102106098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1227444A (zh) 预编码权重向量的选择装置及方法
CN102377463B (zh) 多用户多入多出系统中的配对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1227215A (zh) Mimo系统中以非平衡功率传输多路信号的方法与装置
CN101425872B (zh) 功率控制方法和功率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TINNO MOBILE TECHNOLOGY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0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518000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O: 518053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01

Address after: 4, A, building 518053, building H-3, East China Town, 1, Xiangshan East Street, Shenzhen, Guangdong, Nanshan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TINNO 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Nanshan District, Xiangshan East Street, 1, Shenzhen, Guangdong, 4 floor, H-3 building, east industrial area, overseas Chinese town, 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tinno 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53 Nanshan District, Xiangshan East Street, 1, Shenzhen, Guangdong, 4 floor, H-3 building, east industrial area, overseas Chinese town, A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TINNO 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29

Termination date: 201808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