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6098B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6098B
CN102106098B CN200980123742.0A CN200980123742A CN102106098B CN 102106098 B CN102106098 B CN 102106098B CN 200980123742 A CN200980123742 A CN 200980123742A CN 102106098 B CN102106098 B CN 1021060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information
output bit
bit sequence
multiple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37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06098A (zh
Inventor
范叔炬
李靖
马雪利
王宗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06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60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060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60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with predefined switching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26Power distribu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将对应于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编码序列;将该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本发明解决了当用户终端处于宏分集状态时,用户终端向非服务小区Node B反馈预编码控制指示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无线传播环境的恶劣,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基站的发射信号往往是经过多次反射、散射和折射才到达移动台的接收端的。这样很容易就造成了信号的多径衰落。在衰落环境中,多天线分集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 
闭环发射分集(CLTD,Closed Loop Transmit Diversity)和多输入多输出(M 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等模式都属于多天线分集技术。 
在CLTD模式中,假设上行(UL,UpLink)CLTD与下行(DL,DownLink)CLTD发射分集的方式相同,只是传送的信道不同。在上行CLTD模式下,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将若干信道的信号合并(combined)后进行加扰(scramble),使用2根或2根以上天线发射信号,其中在每个天线上各自乘上一个权重值后再发射。权重值 w 1 = 1 / 2 , w 2 ∈ { 1 + j 2 , 1 - j 2 , - 1 + j 2 , - 1 - j 2 } ; 其中w2的值根据下行预编码控制指示(PCI,Precoding Control Indication)信息决定。 
基站(如Node B)在接收到2个数据流信号后,对2个数据流信号进行加权求和。权重值为UE发射信号时使用的权重值w1和w2。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宏分集状态下,UE发射的信号被多个小区同时接收并进行软合并处理,非服务小区的Node B也需要及时获得PCI信息才能对接收到的2个数据流进行正确合并,但是目前非服务小区无法及时获得上述PCI信息。对于MIMO模式,同样存在该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以在宏分集状态下解决及时地向非服务小区提供PCI信息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UE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编码序列; 
所述UE将该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 
所述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的步骤包括: 
将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获得输出比特序列; 
利用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所述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30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线性组合公式为: 
Figure GSB0000120151710000021
其中i=0,…,29;其中,zi为编码序列的码元,yn+1为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所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UE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编码序列; 
所述UE将所述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 
所述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的步骤包括: 
将数据流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比特序列分别进行复用,分别获得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 
对所述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10比特的第一编 码序列; 
利用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第二编码序列; 
所述线性组合公式为: 
z i + 10 = Σ n = 0 9 ( y n + 1 × M i , n ) mod 2 , i = 0 , . . . , 19 ; 其中,zi+10为第二编码序列的码元,yn+1为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所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UE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编码序列; 
所述UE将所述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 
所述数据流控制信息包括重传序列号比特、满意比特和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 
所述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的步骤包括: 
对重传序列号比特、满意比特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获得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对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10比特的第一编码序列; 
对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第二编码序列。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编码单元,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编码序列; 
传输单元,用于将该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 
所述编码单元包括: 
第一复用单元,用于对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产生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 
第二复用单元,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产生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 
第一信道编码单元,用于对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第一编码序列; 
第二信道编码单元,用于利用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第二编码序列; 
所述线性组合公式为: 
z i + 10 = Σ n = 0 9 ( y n + 1 × M i , n ) mod 2 , i = 0 , . . . , 19 ; 其中,zi+10为第二编码序列的码元,yn+1为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所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编码单元,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编码序列; 
传输单元,用于将所述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 
所述编码单元包括: 
复用单元,用于将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产生输出比特序列; 
信道编码单元,连接所述复用单元,用于利用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所述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30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线性组合公式为: 
Figure GSB0000120151710000042
其中i=0,…,29;其中,zi为编码序列的码元,yn+1为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所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编码单元,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编码序列; 
传输单元,用于将所述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 
所述编码单元包括: 
第一复用单元,用于对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和数据流控制信息中的重传序列号比特及满意比特进行复用,产生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第一信道编码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第一编码序列; 
第二编码单元,用于对所述数据流控制信息中的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进行编码,产生第二编码序列。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承载PCI信息,解决了向非服务小区提供PCI信息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伙伴计划)协议R8(Release8)版本的协议中,对E-DPCCH承载的控制信息的编码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E-DPCCH的使用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E-DPCCH的使用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E-DPCCH的使用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E-DPCCH的使用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另一E-DPCCH的使用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E-DPCCH的使用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8的E-DPCCH的使用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9的E-DPCCH的使用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0的E-DPCCH的使用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0中另一E-DPCCH的使用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将PCI信息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例如增强型上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E-DCH 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上。 
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编码序列。 
该编码序列可以为一条序列,也可以由两条序列组成。 
对于该步骤201的具体实现方式有多种,在后面的实施例中会具体针对几种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步骤202,将所述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Nod e B)。 
上述上行物理控制信道在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技术中可为增强型上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本发明实施例不仅适用于上行CLTD模式,同样适用于MIMO单流、MIMO双流等模式,只不过在MIMO双流模式下,存在两个不同的数据流,UE需要对每个数据流配置相应的控制信息,此时可以使用2个E-DPCCH信道,每一E-DPCCH信道分别控制一个数据流。而PCI信息可放在其中一个E-DPCCH信道上,这样便可实现UE向Node B广播PCI信息。 
本实施例的方法解决了UE处于宏分集状态时,UE向非服务小区Node B反馈PCI的问题,使非服务小区可以及时获得上述PCI信息。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CLTD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方法。 
在现有3GPP协议R8(Release8)版本的协议中,E-DPCCH使用的时隙格式(Slot Format)如表1所示,E-DPCCH信道上携带的控制信息如表2所示。 
表1.E-DPCCH时隙格式 
Figure GSB0000120151710000071
表2.E-DPCCH上携带的控制信息 
携带信息 信息量 内容
重传序列号(RSN) 2 xrsn,1,xrsn,2
E-DCH传输格式合并指示(E-TFCI) 7 xtfci,1,xtfci,2,...,xtfci,7
满意比特(“Happy”bit) 1 xh,1
根据表2,在E-DPCCH信号上承载的信息为增强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CCH)的上行数据流的伴随信令,即控制信息,包括E-TFCI、重传序列号(RSN)和满意比特信息,分别为7比特、2比特和1比特。 
在3GPP协议R8版本的协议中,对E-DPCCH承载的控制信息的编码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对上述控制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复用后得到输出比特序列。 
上述输出比特序列满足: 
x k = x h , 1 k = 1 x rsn , 4 - k k = 2,3 x tfci , 11 - k k = 4,5 , . . . , 10 ;
步骤102,对复用后的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编码序列。该编码按照如下公式进行: 
z i = Σ n = 0 9 ( x n + 1 × M i , n ) mod 2 , i = 0 , 1 , . . . , 29 ;
其中,zi为编码序列的码元,Mi,n为(30,10)二阶RM(Reed-Muller)编码矩阵的元素;上述RM编码矩阵如表3: 
表3.(30,10)二阶RM编码矩阵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0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1 0 0 0 1 1 0 0 0
2 1 1 0 0 0 1 0 0 0 1
3 0 0 1 0 0 1 1 0 1 1
4 1 0 1 0 0 1 0 0 0 1
5 0 1 1 0 0 1 0 0 1 0
6 1 1 1 0 0 1 0 1 0 0
7 0 0 0 1 0 1 0 1 1 0
8 1 0 0 1 0 1 1 1 1 0
9 0 1 0 1 0 1 1 0 1 1
10 1 1 0 1 0 1 0 0 1 1
11 0 0 1 1 0 1 0 1 1 0
12 1 0 1 1 0 1 0 1 0 1
13 0 1 1 1 0 1 1 0 0 1
14 1 1 1 1 0 1 1 1 1 1
15 1 0 0 0 1 1 1 1 0 0
16 0 1 0 0 1 1 1 1 0 1
17 1 1 0 0 1 1 1 0 1 0
18 0 0 1 0 1 1 0 1 1 1
19 1 0 1 0 1 1 0 1 0 1
20 0 1 1 0 1 1 0 0 1 1
21 1 1 1 0 1 1 0 1 1 1
22 0 0 0 1 1 1 0 1 0 0
23 1 0 0 1 1 1 1 1 0 1
24 0 1 0 1 1 1 1 0 1 0
25 1 1 0 1 1 1 1 0 0 1
26 0 0 1 1 1 1 0 0 1 0
27 1 0 1 1 1 1 1 1 0 0
28 0 1 1 1 1 1 1 1 1 0
29 1 1 1 1 1 1 1 1 1 1
步骤103,将编码后的数据流控制信息承载在E-DPCCH上,发送给基站。 
该步骤是物理信道的映射步骤,获得控制信息编码序列后,就可以将该编码序列映射,即承载,在E-DPCCH上,发送给基站。 
可见,在3GPP协议R8版本的协议中,E-DPCCH上仅承载有10比特的上行数据的控制信息。 
而本发明实施例中,除10比特的上行数据的控制信息外,同时还将PCI信息承载在E-DPCCH信道中,该PCI信息一般为2比特。如果同时承载PCI信息,则E-DPCCH承载的信息比特由原来的10比特增加为12比特。 
为了使承载了PCI信息后的编码仍符合现有的信道结构或时隙格式,本发明实施例对编码方式进行相应的修改,使上行数据的控制信息和PCI信息编码后仍 为30比特。 
本发明实施例是在CLTD模式下,将PCI信息放在E-DPCCH信道上进行反馈,E-DPCCH承载的信息由原来的10比特增多为12比特。E-DPCCH携带信息如下: 
表4.E-DPCCH上携带的信息 
携带信息 信息量/比特 内容
RSN 2 xrsn,1,xrsn,2
E-TFCI 7 xtfci,1,xtfci,2,...,xtfci,7
″Happy"bit 1 xh,1
PCI 2 xpci,1,xpci,2
其中PCI为新增信息域。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信息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301,对表4中E-DPCCH要携带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获得12比特的输出比特序列:y1,y2,...,yk,...,y12,其中,yk为序列中的输出比特,k=1,2,...,...12。 
复用过程中的输入输出关系例如为: 
y k = x h , 1 k = 1 x pci , 4 - k k = 2,3 x rsn , 6 - k k = 4,5 x tfci , 13 - k k = 6,7 , . . . , 12 ;
步骤302,利用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复用后的输出比特序列进行信道编码,获得30比特的编码序列。其中,上述线性组合公式可以为: 
z i = Σ n = 0 11 ( y n + 1 × M i , n ) mod 2 , 其中i=0,…,29; 
其中,zi为编码序列的码元,yn+1为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上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编码矩阵为一个(30,12)二阶矩阵。 
例如,可以基于原有的表3所示的(30,10)二阶Reed-Muller编码矩阵进行改造,得到上行CLTD模式下E-DPCCH信道编码的(30,12)二阶编码矩阵,如下所示,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表5.(30,12)二阶RM编码矩阵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Mi,10 Mi,11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1 1 0 0 0 0 0
2 1 1 0 0 0 1 0 0 0 1 0 0
3 0 0 1 0 0 1 1 0 1 1 0 0
4 1 0 1 0 0 1 0 0 0 1 0 0
5 0 1 1 0 0 1 0 0 1 0 0 0
6 1 1 1 0 0 1 0 1 0 0 0 0
7 0 0 0 1 0 1 0 1 1 0 0 0
8 1 0 0 1 0 1 1 1 1 0 0 0
9 0 1 0 1 0 1 1 0 1 1 1 0
10 1 1 0 1 0 1 0 0 1 1 0 1
11 0 0 1 1 0 1 0 1 1 0 0 1
12 1 0 1 1 0 1 0 1 0 1 1 0
13 0 1 1 1 0 1 1 0 0 1 0 0
14 1 1 1 1 0 1 1 1 1 1 0 1
15 1 0 0 0 1 1 1 1 0 0 0 0
16 0 1 0 0 1 1 1 1 0 1 1 0
17 1 1 0 0 1 1 1 0 1 0 1 0
18 0 0 1 0 1 1 0 1 1 1 1 0
19 1 0 1 0 1 1 0 1 0 1 0 1
20 0 1 1 0 1 1 0 0 1 1 1 0
21 1 1 1 0 1 1 0 1 1 1 0 1
22 0 0 0 1 1 1 0 1 0 0 1 1
23 1 0 0 1 1 1 1 1 0 1 1 0
24 0 1 0 1 1 1 1 0 1 0 0 1
25 1 1 0 1 1 1 1 0 0 1 1 1
26 0 0 1 1 1 1 0 0 1 0 1 0
27 1 0 1 1 1 1 1 1 0 0 0 1
28 0 1 1 1 1 1 1 1 1 0 1 0
29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步骤303,将编码后的获得的编码序列承载在E-DPCCH上,发送给基站。 
该步骤是物理信道的映射步骤,获得控制信息和PCI信息的编码序列后,就可以将该编码序列映射,即承载,在E-DPCCH上,发送给基站。 
本实施例可以使非服务小区及时通过E-DPCCH信道从UE获得上述PCI信息,并且可以使小区基站以较小的功率实现正确译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另提供一种CLTD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方法。 
本实施例中将E-DPCCH要承载的信息分为两部分:Part1和Part2,以分别使用于不同的编码。本实施例中E-DPCCH承载的信息及对应的编码方式如表6所示。 
表6.E-DPCCH承载信息及编码 
Figure GSB0000120151710000101
Figure GSB0000120151710000111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信息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401,将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获得2比特的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 
复用过程中的输入输出关系可以为: 
pcik=xpci,3-k,k=1,2; 
步骤402,对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10比特的第一编码序列。 
本步骤中对PCI部分的编码方式可以适用直接映射的方法,根据预设的映射关系将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直接映射为一个编码序列。上述映射关系满足:将每个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输出比特序列唯一映射为一个码字,所有码字组成的码组具有最大的最小码距。 
上述码组的最小码距是指,每一个由一定数目的码字构成的码组的相异码字之间码距的最小值。所述的码字都是具有相同序列长度的0-1序列。上述的码组具有最大的最小码距是指,不存在其它具有相同数目的码组具有比该码组更大的最小码距。 
本实施例的输出比特序列输出比特序列与编码序列的直接映射关系的示例如表7所示。 
表7.PCI编码映射关系表 
Figure GSB0000120151710000112
表7中,每个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PCI对应的输出比特序列(pci1,pci2)都唯一映射为一个码字(z1,z2,z3,z4,z5,z6,z7,z8,z9)。该表中4个码字组成的码组的最小 码距为6,已经达到4元码组的最小码距的最大值,即不存在一个最小码距大于6的4元码组。 
该表7中编码序列对应的码字仅是一个实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该编码序列对应的码字可以使用任何码距为6的4个码字,例如在表7的基础上任意改变列间的顺序,以及对任意列进行取反操作,即0变为1,1变为0。 
步骤403,将数据流控制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获得10比特的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 
复用过程中的输入输出关系可以为: 
y k = x h , 1 k = 1 x rsn , 4 - k k = 2,3 x tfci , 11 - k k = 4,5 , . . . , 10 ;
步骤404,利用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第二编码序列,上述线性组合公式可以为: 
z i + 10 = Σ n = 0 9 ( y n + 1 × M i , n ) mod 2 , i = 0 , . . . , 19 ; 其中,zi+10为第二编码序列的码元,yn+1为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上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20,10)RM矩阵如下表8所示: 
表.8Reed-Muller(20,10)编码矩阵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1 0 0 0 0 0 0
3 0 0 0 0 1 0 0 0 0 0
4 0 0 0 0 0 1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1 0 0
6 0 0 0 0 0 0 0 0 1 0
7 0 0 0 0 0 0 0 0 0 1
8 1 0 1 0 0 0 1 1 1 0
9 1 1 0 1 0 0 0 1 1 1
10 0 1 1 0 1 0 0 0 1 1
11 1 0 1 1 0 1 0 0 0 1
12 1 1 0 1 1 0 1 0 0 0
13 1 1 1 0 1 1 0 1 0 0
14 0 1 1 1 0 1 1 0 1 0
15 0 0 1 1 1 0 1 1 0 1
16 0 0 0 1 1 1 0 1 1 0
17 1 0 0 0 1 1 1 0 1 1
18 0 1 0 0 0 1 1 1 0 1
19 1 1 1 1 1 1 1 1 1 1
步骤405,将编码后的获得的编码序列,如:z0~z29,包括第一编码序列和第二编码序列,承载在E-DPCCH上。 
该步骤是物理信道的映射步骤,获得控制信息和PCI信息的编码后,就可以将该编码映射,即承载,在E-DPCCH上。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使非服务小区及时通过E-DPCCH信道从UE获得上述PCI信息,并且实现复杂度更低。另外,基站接收到上述编码后进行译码时可先对Part1进行译码,若译码结果认为Part1存在,再接着对Part2进行译码,否则可不再对Part2进行译码,因此在UE不发射数据时,E-DPCCH可以承载不连续发送DTX的场景,Node B可以选择只对Part1进行译码,这样可以以较小的代价避免做无用功。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另提供一种CLTD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方法。 
本实施例对E-DPCCH承载的信息比特按照另一种分组方法,从而相应的编码方式也进行相应的变化。本实施例中E-DPCCH承载的信息及对应的编码方式如表9所示: 
表格9E-DPCCH信息及编码 
Figure GSB0000120151710000131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信息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501,对重传序列号比特、满意比特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比特进行复用,获得5比特的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复用过程中的输入输出关系可以为: 
a k = x h , 1 k = 1 x pci , 4 - k k = 2,3 x rsn , 6 - k k = 4,5
步骤502,对上述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10比特的第一编码序列。 
上述第一输出比特序列为5个比特,可以适用直接映射的方法,即可根据预设的映射关系将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直接映射为一个10比特的第一编码序列。上述映射关系满足:将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唯一映射为一个码字,所有码字组成的码组具有最大的最小码距。本实施例的第一输出比特序列与编码序列的直接映射关系的示例如表10所示。 
表格10Part1编码映射 
Figure GSB0000120151710000142
Figure GSB0000120151710000151
表10中可见,每一个Part1信息(a1,a2,a3,a4,a5)都唯一映射为一个码字(z0,z1,z2,z3,z4,z5,z6,z7,z8,z9);编码后的所有码字组成的码组的最小码距为4,已经达到32元码组最小码距的最大值,即不存在其它的32元码组,其最小码距大于4。 
步骤503,对上述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进行复用,获得7比特的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复用过程中的输入输出关系为: 
bk=xtfci,8-kk=1,2,...,7 
步骤504,根据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上述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编码序列。上述线性组合公式可以为: 
z i + 10 = Σ n = 0 6 ( b n + 1 × M i , n ) mod 2 ; i = 0 , . . . , 19 , 其中,zi+10为编码序列的码元,bn+1为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上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本实施例中,使用(20,7)二阶RM编码,其生成的编码矩阵由7列0-1序列组成,编码后的码字是Mi,n的线性组合,其中Mi,n见表11: 
表11.(20,7)RM编码矩阵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0 1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2 0 0 1 0 0 0 0
3 0 0 0 1 0 0 0
4 0 0 0 0 1 0 0
5 0 0 0 0 0 1 0
6 0 0 0 0 0 0 1
7 0 0 0 0 0 0 1
8 1 0 0 0 0 1 1
9 1 1 1 0 0 1 1
10 0 1 0 1 0 0 1
11 1 0 1 0 1 0 0
12 1 1 1 1 0 0 0
13 1 1 0 1 1 1 0
14 0 1 1 0 1 0 1
15 0 0 1 1 0 1 0
16 0 0 1 1 1 1 1
17 1 0 0 1 1 0 1
18 0 1 0 0 1 1 0
19 1 1 1 1 1 1 1
步骤505,将经步骤502和504编码后获得的编码序列,包括第一编码序列和第二编码序列:z0~z29,同时承载在E-DPCCH上,发送给基站。 
该步骤是物理信道的映射步骤,获得控制信息和PCI信息的编码序列后,就可以将该编码序列映射,即承载,在E-DPCCH上,发送给基站。 
本实施例可以使非服务小区及时通过E-DPCCH信道从UE获得上述PCI信息,并且实现复杂度相比实施例3更低。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对RSN的取值的判断来确定是否发送Part2的信息。例如在RSN的取值不为0时可以仅发送Part1的信息,因此无需对第二部分信息进行复用与编码过程,相比实施例4可以更节省功率。 
RSN取值可为0,1,2,3,与2个比特对应,具体的对应关系可以由UE和Node B决定;比如当RSN取值为0时,对应的两个比特xrsn,1=0,xrsn,2=0。 
在通过对RSN的取值的判断来确定是否发送Part2的信息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601~602,同步骤501~502。 
在RSN=0时,进行步骤603,否则进入步骤604。 
步骤603,当RSN=0时,Part2对应的信息比特复用后,使用(20,7)编码,其生成由7列0-1序列组成的编码矩阵,编码后的码字是Mi,n的线性组合,其中Mi,n见表11定义。对表9中Part2的信息复用后输出的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时,所用的线性组合公式例如为: 
z i + 10 = Σ n = 0 6 ( b n + 1 × M i , n ) mod 2 ; i = 0 , . . . , 19
步骤604,当RSN>0时,Part2部分无需发送,此时可相应的可以认为对Part2的编码序列为不连续发送(DTX),或者说,Part2的编码序列为空。此时: 
Zi+10=DTX;i=0,...,19,其中zi+10为编码序列的码元。 
步骤605,将编码后获得的编码序列承载在E-DPCCH上,发送给基站。 
当RSN对应的取值不为0,如大于0时,Node B在正确接收到Part1信息后,就可以选择不再对Part2进行译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使得UE和Node B在数据重传状态下可以节约功率。 
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使非服务小区及时通过E-DPCCH信道从UE获得上述PCI信息,并且实现复杂度相比实施例3更低。另外,在不发射数据的场景下,Node B也可以选择只译码Part1;同时在发射数据的场景,相比实施例4可以更节省功率:在RSN值大于0时,信道不发送E-TFCI部分;Node B在正确接收Part1后,就可以不接收Part2,从而节省用户设备和基站的功率。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限于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的对E-DPCCH承载的信息比特的分组形式,而也可以按照其他的组合方式分为两组,并分别对这两组数据进行相应的编码。进行编码的方式可以是对分组后的信息比特复用后按照预设的映射关系直接映射,也可以利用编码矩阵的线性组合的编码方式。一般对信息量较小的信息比特可采用直接映射的方式,对信息量较大的信息比特序列利用编码矩阵的线性组合的编码方式。采用直接映射时,上述映射关系优选地要满足:将复用后的信息比特序列唯一映射为一个码字,所有码字组成的码组具有最大的最小码距。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上行MIMO单流模式下无线通信中增强型上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使用及编码方法。 
由于上行MIMO单流模式和上行CLTD模式等价,因此在上行MIMO单流模式下将会遇到和上行CLTD模式下相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可以直接适用上行CLTD下的解决方案。因此,本实施例的上行MIMO单流模式下无线通信中增强型上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使用及编码方法可以为实施例1-4中的任意一种方案。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上行MIMO双流模式下无线通信中增强型上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的使用及编码方法。 
MIMO双流模式下,存在2个不同数据流;UE需要对每个数据流配置相应的控制信息,如表2所示。此时可以使用2个E-DPCCH码道:E-DPCCH1和E-DPCCH2,每一E-DPCCH码道分别控制一个流。由于在MIMO双流模式下同样需要考虑宏分集场景下的问题,同样可以由UE向Node B广播PCI信息。PCI信息可以仅放在其中一个E-DPCCH信道上。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E-DPCCH1:UL CLTD E-DPCCH格式; 
E-DPCCH2:R8E-DPCCH格式; 
即第1个数据流对应的控制信道E-DPCCH1承载的信息如表4所示;第2个数据流对应的控制信道E-DPCCH2承载的信息如表2所示。 
对于在E-DPCCH1上承载PCI的信息使对应的该E-DPCCH1的使用方法,同样可以采用与实施例1-4中的任意一种方案相同的方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比如ROM/RAM、磁碟、光盘等。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如图7所示,该用户设备包括:编码单元610和传输单元620; 
其中,上述编码单元610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编码序列。 
上述传输单元620用于将编码后获得的编码序列承载在增强型上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至基站。 
本实施例中,该用户设备例如可为UE。 
本实施例的方法解决了UE处于宏分集状态时,UE向非服务小区Node B反馈PCI的问题,使非服务小区可以及时获得上述PCI信息。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如UE。如图8所示,该用户设备包括: 
编码单元710,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30比特的编码序列。 
传输单元720,用于接收上述编码单元610获得的编码序列,将编码后的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同时承载在E-DPCCH上。 
其中,上述编码单元710包括: 
复用单元711,用于将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获得12比特的输出比特序列,yk为输出比特,k=1,2,...,...12; 
信道编码单元712,连接上述复用单元,用于利用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复用后的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30比特的编码序列。 
上述线性组合公式可以为: 
Figure GSB0000120151710000191
其中i=0,…,29;其中,zi为编码序列的码元,yn+1为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上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本实施例可以使非服务小区及时通过E-DPCCH信道从UE获得上述PCI信息,并且可以使小区基站以较小的功率实现正确译码。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如UE。如图9所示,该用户设备包括: 
编码单元810,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30比特的编码序列。 
传输单元820,用于接收上述编码单元810获得的编码序列,将编码后的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同时承载在E-DPCCH上。 
其中,上述编码单元包括: 
第一复用单元811,用于将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获得2比特的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 
第二复用单元813,用于将数据流控制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获得10比特的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 
第一信道编码单元812,用于对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10比特的第一编码序列; 
第二信道编码单元814,用于利用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第二编码序列。 
上述线性组合公式可以为: 
z i + 10 = Σ n = 0 9 ( y n + 1 × M i , n ) mod 2 , i = 0 , . . . , 19 ; 其中,zi+10为编码序列的码元,yn+1为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上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使非服务小区及时通过E-DPCCH信道从UE获得上述PCI信息,并且实现复杂度更低。另外,基站接收到上述编码后进行译码时可先对Part1进行译码,若译码结果认为Part1存在,再接着对Part2进行译码,否则可不再对Part2进行译码,因此在UE不发射数据时,E-DPCCH可以承载不连续发送DTX的场景,Node B可以选择只对Part1进行译码,这样可以以较小的代价避免做无用功。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如UE。如图10所示,该用户设备包括: 
编码单元910,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30比特的编码序列。 
传输单元920,用于接收上述编码单元910获得的编码序列,将编码后的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同时承载在E-DPCCH上。 
其中上述编码单元包括: 
第一复用单元911,用于对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比特和数据流控制信息中的重传序列号比特及满意比特进行复用,获得5比特的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第一信道编码单元912,用于对上述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10比特的编码序列; 
第二复用单元913,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中的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进行复用,获得7比特的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第二信道编码单元914,用于根据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上述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编码序列。 
上述线性组合公式例如为: 
z i + 10 = Σ n = 0 6 ( b n + 1 × M i , n ) mod 2 ; i = 0 , . . . , 19 , 其中,zi+10为编码序列的码元,bn+1为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上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本实施例可以使非服务小区及时通过E-DPCCH信道从UE获得上述PCI信息,并且实现复杂度相比实施例9更低。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上述编码单元包括: 
第一复用单元1011,用于对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比特和数据流控制信息中的重传序列号比特及满意比特进行复用,获得5比特的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第一信道编码单元1012,用于对上述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10比特的第一编码序列;该第一信道编码单元可包括一映射单元,用于根据 预设的映射关系对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直接映射得到第一编码序列,上述映射关系满足:将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唯一映射为一个码字,所有码字组成的码组具有最大的最小码距。 
编码产生单元1016,用于在上述重传序列号的值不为0时,获得第二编码序列为不连续发送(DTX),即:Zi+10=DTX;i=0,...,19,zi+10为编码序列的码元。 
第二复用单元1013,用于在上述重传序列号的值为0时,对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进行复用,获得7比特的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第二信道编码单元1014,用于对上述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第二编码序列。上述第二信道编码单元可根据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上述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编码序列。 
上述线性组合公式例如可为: 
z i + 10 = Σ n = 0 6 ( b n + 1 × M i , n ) mod 2 ; i = 0 , . . . , 19 , 其中,zi+10为编码序列的码元,bn为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上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本实施例可以使非服务小区及时通过E-DPCCH信道从UE获得上述PCI信息,并且实现复杂度相比实施例9更低。另,本实施例使得UE和Node B在数据重传状态下可以节约功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设备UE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编码序列;
所述UE将所述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
所述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的步骤包括:
将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获得输出比特序列;
利用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所述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30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线性组合公式为:
Figure FSB0000120996580000011
其中i=0,…,29;其中,zi为编码序列的码元,yn+1为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所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矩阵为: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Mi,10 Mi,11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1 1 0 0 0 0 0 2 1 1 0 0 0 1 0 0 0 1 0 0 3 0 0 1 0 0 1 1 0 1 1 0 0 4 1 0 1 0 0 1 0 0 0 1 0 0 5 0 1 1 0 0 1 0 0 1 0 0 0 6 1 1 1 0 0 1 0 1 0 0 0 0 7 0 0 0 1 0 1 0 1 1 0 0 0 8 1 0 0 1 0 1 1 1 1 0 0 0 9 0 1 0 1 0 1 1 0 1 1 1 0 10 1 1 0 1 0 1 0 0 1 1 0 1 11 0 0 1 1 0 1 0 1 1 0 0 1 12 1 0 1 1 0 1 0 1 0 1 1 0 13 0 1 1 1 0 1 1 0 0 1 0 0 14 1 1 1 1 0 1 1 1 1 1 0 1 15 1 0 0 0 1 1 1 1 0 0 0 0 16 0 1 0 0 1 1 1 1 0 1 1 0 17 1 1 0 0 1 1 1 0 1 0 1 0 18 0 0 1 0 1 1 0 1 1 1 1 0 19 1 0 1 0 1 1 0 1 0 1 0 1 20 0 1 1 0 1 1 0 0 1 1 1 0 21 1 1 1 0 1 1 0 1 1 1 0 1 22 0 0 0 1 1 1 0 1 0 0 1 1 23 1 0 0 1 1 1 1 1 0 1 1 0 24 0 1 0 1 1 1 1 0 1 0 0 1 25 1 1 0 1 1 1 1 0 0 1 1 1 26 0 0 1 1 1 1 0 0 1 0 1 0 27 1 0 1 1 1 1 1 1 0 0 0 1 28 0 1 1 1 1 1 1 1 1 0 1 0 29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3.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设备UE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编码序列;
所述UE将所述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
所述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的步骤包括:
将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分别进行复用,分别获得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
对所述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10比特的第一编码序列;
利用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第二编码序列;
所述线性组合公式为:
Figure FSB0000120996580000031
i=0,…,19;其中.zi+10为第二编码序列的码元,yn+1为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所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包括:根据预设的映射关系对所述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直接映射得到所述第一编码序列,所述映射关系满足:将每个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唯一映射为一个码字,所有码字组成的码组具有最大的最小码距,所述最小码距是指,每一个由一定数目的码字构成的码组的相异码字之间码距的最小值,所述的码字都是具有相同序列长度的0-1序列,上述的码组具有最大的最小码距是指,不存在其它具有相同数目的码组具有比该码组更大的最小码距。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矩阵为: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1 0 0 0 0 0 0 3 0 0 0 0 1 0 0 0 0 0 4 0 0 0 0 0 1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1 0 0 6 0 0 0 0 0 0 0 0 1 0 7 0 0 0 0 0 0 0 0 0 1 8 1 0 1 0 0 0 1 1 1 0 9 1 1 0 1 0 0 0 1 1 1 10 0 1 1 0 1 0 0 0 1 1 11 1 0 1 1 0 1 0 0 0 1 12 1 1 0 1 1 0 1 0 0 0 13 1 1 1 0 1 1 0 1 0 0 14 0 1 1 1 0 1 1 0 1 0 15 0 0 1 1 1 0 1 1 0 1 16 0 0 0 1 1 1 0 1 1 0 17 1 0 0 0 1 1 1 0 1 1 18 0 1 0 0 0 1 1 1 0 1 19 1 1 1 1 1 1 1 1 1 1
6.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设备UE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编码序列;
所述UE将所述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
所述数据流控制信息包括重传序列号比特、满意比特和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
所述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的步骤包括:
对重传序列号比特、满意比特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获得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对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10比特的第一编码序列;
对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第二编码序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第二编码序列包括:
对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进行复用,获得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对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第二编码序列。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第二编码序列包括:
在所述重传序列号的值为0时,对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进行复用,获得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对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第二编码序列。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重传序列号的值不为0时,获得为不连续发送DTX的第二编码序列。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包括:根据预设的映射关系对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直接映射得到所述第一编码序列,所述映射关系满足:将每个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唯一映射为一个码字,所有码字组成的码组具有最大的最小码距,所述最小码距是指,每一个由一定数目的码字构成的码组的相异码字之间码距的最小值,所述的码字都是具有相同序列长度的0-1序列,上述的码组具有最大的最小码距是指,不存在其它具有相同数目的码组具有比该码组更大的最小码距;
所述对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包括:根据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所述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获得20比特的第二编码序列;
所述线性组合公式为:
Figure FSB0000120996580000051
i=0,…,19,其中,zi+10为第二编码序列的码元,bn+1为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所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矩阵为: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0 1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2 0 0 1 0 0 0 0 3 0 0 0 1 0 0 0 4 0 0 0 0 1 0 0 5 0 0 0 0 0 1 0 6 0 0 0 0 0 0 1 7 0 0 0 0 0 0 1 8 1 0 0 0 0 1 1 9 1 1 1 0 0 1 1 10 0 1 0 1 0 0 1 11 1 0 1 0 1 0 0 12 1 1 1 1 0 0 0 13 1 1 0 1 1 1 0 14 0 1 1 0 1 0 1 15 0 0 1 1 0 1 0 16 0 0 1 1 1 1 1 17 1 0 0 1 1 0 1 18 0 1 0 0 1 1 0 19 1 1 1 1 1 1 1
12.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编码单元,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编码序列;
传输单元,用于将所述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
所述编码单元包括:
第一复用单元,用于对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产生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
第二复用单元,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产生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
第一信道编码单元,用于对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第一编码序列;
第二信道编码单元,用于利用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第二编码序列;
所述线性组合公式为:
Figure FSB0000120996580000061
i=0,…,19;其中,zi+10为第二编码序列的码元,yn+1为数据流控制信息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所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编码单元包括映射单元,用于根据预设的映射关系对第一复用单元输出的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直接映射得到所述第一编码序列,所述映射关系满足:将第一复用单元输出的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输出比特序列唯一映射为一个码字,所有码字组成的码组具有最大的最小码距,所述最小码距是指,每一个由一定数目的码字构成的码组的相异码字之间码距的最小值,所述的码字都是具有相同序列长度的0-1序列,上述的码组具有最大的最小码距是指,不存在其它具有相同数目的码组具有比该码组更大的最小码距。
14.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编码单元,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编码序列;
传输单元,用于将所述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
所述编码单元包括:
复用单元,用于将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复用,产生输出比特序列;
信道编码单元,连接所述复用单元,用于利用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所述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30比特的编码序列;
所述线性组合公式为:
Figure FSB0000120996580000071
其中i=0,…,29;其中,zi为编码序列的码元,yn+1为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所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15.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编码单元,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和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编码序列;
传输单元,用于将所述编码序列承载在上行物理控制信道上,发送给基站;
所述编码单元包括:
第一复用单元,用于对预编码控制指示信息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和数据流控制信息中的重传序列号比特及满意比特进行复用,产生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第一信道编码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第一编码序列;
第二编码单元,用于对所述数据流控制信息中的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进行编码,产生第二编码序列。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道编码单元包括映射单元,用于根据预设的映射关系对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直接映射得到所述第一编码序列,所述映射关系满足:将第一复用输出比特序列唯一映射为一个码字,所有码字组成的码组具有最大的最小码距,所述最小码距是指,每一个由一定数目的码字构成的码组的相异码字之间码距的最小值,所述的码字都是具有相同序列长度的0-1序列,上述的码组具有最大的最小码距是指,不存在其它具有相同数目的码组具有比该码组更大的最小码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码单元包括:
第二复用单元,用于对数据流控制信息中的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进行复用,产生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第二信道编码单元,用于根据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所述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第二编码序列;
所述线性组合公式为:
Figure FSB0000120996580000081
i=0,…,19,其中,zi+10为第二编码序列的码元,bn+1为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所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码单元包括:
第二复用单元,用于在所述重传序列号的值为0时,对传输格式合并指示比特进行复用,产生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
第二信道编码单元,用于根据编码矩阵和线性组合公式对所述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产生第二编码序列;
所述线性组合公式为:
Figure FSB0000120996580000082
i=0,…,19,其中,zi+10为第二编码序列的码元,bn+1为第二复用输出比特序列中的输出比特,Mi,n为所述编码矩阵的元素。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码单元包括:
编码产生单元,用于在所述重传序列号的值不为0时,产生为不连续发送DTX的第二编码序列。
CN200980123742.0A 2009-02-27 2009-02-27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60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09/070590 WO2010096970A1 (zh) 2009-02-27 2009-02-27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6098A CN102106098A (zh) 2011-06-22
CN102106098B true CN102106098B (zh) 2014-04-02

Family

ID=42665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374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6098B (zh) 2009-02-27 2009-02-27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99808B2 (zh)
EP (1) EP2403157B1 (zh)
CN (1) CN102106098B (zh)
WO (1) WO20100969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25099B2 (en) * 2007-01-09 2014-09-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QI reporting for MIMO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932045B (zh) * 2011-08-12 2015-07-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3095254A1 (en) * 2011-12-20 2013-06-2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uplink mimo operation
CN104426633B (zh) * 2013-09-10 2017-1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网络侧设备
CN108270513B (zh) * 2016-12-30 2024-0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及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10139370B (zh) * 2018-02-09 2022-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指示的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22243A3 (en) * 2006-08-18 2008-04-03 Qualcomm Inc Feedback of precoding control indication (pci) and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cqi)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217682A (zh) * 2007-01-05 2008-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输入多输出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1237297A (zh) * 2007-01-31 2008-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增强上行专用信道控制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58685B1 (en) 2004-04-07 2013-11-06 LG Electronics Inc. Frame structure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hannel for mimo system
EP1762021A1 (en) * 2004-09-15 2007-03-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decoding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i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0461935C (zh) 2004-11-12 2009-0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增强控制信道信令编码的方法
US8234535B2 (en) * 2006-04-07 2012-07-3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for improv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KR20150015549A (ko) * 2006-10-02 2015-02-10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채널 품질 표시자 비트와 프리코딩 제어 정보 비트를 인코딩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1207426A (zh) * 2006-12-20 2008-06-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输入多输出的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1207427A (zh) 2006-12-20 2008-06-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输入多输出的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US8630184B2 (en) * 2007-08-15 2014-0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ormat
EP3664534A1 (en) * 2008-11-25 2020-06-1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tilizing a plurality of uplink carriers and a plurality of downlink carrier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22243A3 (en) * 2006-08-18 2008-04-03 Qualcomm Inc Feedback of precoding control indication (pci) and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cqi)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217682A (zh) * 2007-01-05 2008-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输入多输出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1237297A (zh) * 2007-01-31 2008-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增强上行专用信道控制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03157A1 (en) 2012-01-04
US8599808B2 (en) 2013-12-03
EP2403157B1 (en) 2014-08-20
US20110305204A1 (en) 2011-12-15
CN102106098A (zh) 2011-06-22
EP2403157A4 (en) 2012-01-25
WO2010096970A1 (zh) 2010-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8959C (zh) 在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中处理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1176290B (zh) 用于通信系统的动态空时编码
US11309993B2 (en) 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2106098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6464645A (zh) 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及其方法
CN105227270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控制信息的编码及解码
CN101855838B (zh) 速率匹配以保持码组资源元件边界
CN101321034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编码和解码的系统和方法
CN101356746A (zh) 具有共享信道化码的mimo控制信道
CN102281593A (zh) 上行控制信息发送及接收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2025451B (zh) 一种协作通信的Turbo码差分跳频方法
CN101702632B (zh) 一种周期性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系统
CN101359983A (zh) 一种hs-sich的信息承载和编码方法
CN103095420B (zh) 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1997651B (zh) 上行多天线系统的控制信息传输方法与装置
CN103078716B (zh) 基于分布式3-D Turbo码的中继传输方法
CN102377509B (zh) 控制信息发送方法、控制信息接收方法及设备
CN102299770B (zh) Lte上行控制信息的统一编码方法及系统
CN102546119B (zh) 信息比特的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820327A (zh) 一种结合信源多描述特征的中继传输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1615938A (zh) 多输入多输出双流模式下传输双流指示信息的方法
CN101640900B (zh) 高速共享控制信道信令处理方法及系统
JP2005137003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送信ダイバーシチ利得を高める方法及び無線送信機
CN103379631B (zh) 增强专用信道绝对授权信道信息的发送方法、基站和终端
CN103004240B (zh) 一种上行多天线系统的控制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接收方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