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5420B - 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5420B
CN103095420B CN201110340047.9A CN201110340047A CN103095420B CN 103095420 B CN103095420 B CN 103095420B CN 201110340047 A CN201110340047 A CN 201110340047A CN 103095420 B CN103095420 B CN 1030954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ci
coding matrix
stand
precoding
co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400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5420A (zh
Inventor
徐文颖
马雪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34004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9542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2/083660 priority patent/WO201306404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3095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5420A/zh
Priority to US14/266,579 priority patent/US919730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5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54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7/061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3Auxiliary parameters, e.g. power control [PCB] or not acknowledged commands [NACK], used as feedback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该方法包括:计算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各个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将最大信道容量值所对应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作为待用预编码控制指示PCI;将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承载在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信道HS‑DPCCH上,反馈给对应的基站节点,以指示基站节点选择MIMO单流模式或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增加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MIMO单流相对于传统单发HSDPA出现概率性负增益,提高通信质量。

Description

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背景技术
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是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充分利用空间传播中的多径分量,在同一频带上使用多个数据通道发送信号,从而使得信道容量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这种信道容量的增加不占用额外的带宽,也不消耗额外的发射功率,因此是增加信道和系统容量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MIMO技术中,基站节点NodeB通过物理层HS-DSCH(High Speed DownlinkShared Channel,高速下行共享信道)发送数据给用户节点UE,同时通过HS-SCCH(HighSpeed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ontrol Channel,高速物理层下行共享控制信道)向UE发送和HS-DSCH相关的控制信令等;UE则利用承载在HS-SCCH上的控制信息对HS-DSCH上的数据进行解调、译码等;然后UE根据HS-SCCH接收情况,以及对HS-DSCH上的数据译码正确与否生成ACK/NACK信息;另外,UE还测量下行信道状况,生成CQI(Channel Quality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信息,并选择预编码协议的预编码矩阵集中使得信道容量最大时的预编码矩阵,根据该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生成PCI(Precoding Control Indication,预编码控制指示);UE将ACK/NACK信息、CQI信息和PCI信息承载在HS-DPCCH(Uplink High-Speed 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控制信道)信道上,发送给NodeB;而NodeB将根据UE反馈的CQI信息作为业务调度的依据,并根据上报的PCI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并根据预编码处理结果选择相应的发射天线发送给UE。
MIMO技术应用中,存在单流、多流的数据发送方式;其中,单流是指各个发射天线发送同一数据块,而多流指各个发射天线发送各个不相同的数据块。在数据发送过程中,基站会根据信道质量的实际情况进行单流或多流的切换,以保证接收端的功率需求。对于单流发送方式而言,当由于各发射天线位置改变或信道质量等原因,造成各发射天线发送的信号经历的阴影衰落差异过大,或者天线极化方向不一致时,接收端所接收功率将极度不平衡,甚至可能存在极端场景,接收端只能收到一个发射天线的功率。这些都会导致MIMO单流相对于传统单发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出现概率性负增益,影响通信质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包括:
计算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各个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
将最大信道容量值所对应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作为待用预编码控制指示PCI;
将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承载在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信道HS-DPCCH上,反馈给对应的基站节点,以指示基站节点选择MIMO单流模式或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集中包括: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以及预编码协议中的原始预编码矩阵;所述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使得基站节点对待发送数据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进而利用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节点通过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信道HS-DPCCH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含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
获得所述待用PCI对应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当前预编码矩阵;
利用当前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
当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时,选择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否则,选择MIMO单流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系统;
所述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系统,包括:
信道容量计算模块,用于计算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各个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
PCI确定模块,用于将最大信道容量值所对应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作为待用预编码控制指示PCI;
反馈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将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承载在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信道HS-DPCCH上,反馈给对应的基站节点,以指示基站节点选择MIMO单流模式或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集中包括: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以及预编码协议中的原始预编码矩阵;所述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使得基站节点对待发送数据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进而利用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数据预编码系统;
所述数据预编码系统,包括:
反馈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节点通过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信道HS-DPCCH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含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
预编码矩阵确定模块,用于获得所述待用PCI对应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当前预编码矩阵;
预编码模块,用于利用当前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
分析处理模块,用于当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时,选择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否则,选择MIMO单流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中,在原始预编码矩阵集中增加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当用户节点构造PCI时,将遍历所有预编码矩阵,并将使得信道容量最大的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作为PCI值,并连同CQI、ACK/NACK承载在HS-DPCCH上发送给基站节点,以指示基站节点根据待用信道状况,选择MIMO单流模式或者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增加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的方式,使得基站节点根据用户节点所反馈的PCI,选择适应待用信道的数据发送模式,进而可以有效降低MIMO单流相对于传统单发HSDPA出现概率性负增益,提高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的第一种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的第二种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的第三种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预编码控制指示PCI承载在HS-DPCCH上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预编码控制指示PCI承载在HS-DPCCH上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预编码控制指示PCI承载在HS-DPCCH上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预编码控制指示PCI承载在HS-DPCCH上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中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基站中数据预编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对于MIMO单流发送方式而言,当由于基站各发射天线位置改变或信道质量等原因,造成各发射天线发送的信号经历的阴影衰落差异过大,或者天线极化方向不一致时,作为接收端的用户节点接收到的各发射天线的功率将极度不平衡,甚至可能存在极端场景,用户节点只能接收到一个发射天线的发射功率。这导致MIMO单流相对于传统单发HSDPA出现概率性负增益,极大影响通信质量。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以使得基站节点根据信道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数据发送模式发送数据,有效提供通信质量。
下面首先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进行介绍。
从用户节点的角度进行介绍,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如图1所示,可以包括:
S101,用户节点计算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各个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
在MIMO系统中,基站节点通过物理层的HS-DSCH发送数据给用户节点,同时通过HS-SCCH发送和HS-DSCH相关的控制信令等;用户节点则利用承载在HS-SCCH上的控制信息对HS-DSCH上的数据进行解调、译码等;然后用户节点根据HS-SCCH上数据信息的接收情况,以及对HS-DSCH上的数据译码正确与否生成ACK/NACK信息;另外,用户节点还测量下行信道状况,生成信道质量指示CQI信息;同时,用户节点将遍历与基站节点预先约定设置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各个预编码矩阵,计算各个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信道容量值,进而根据信道容量值的大小确定出后续的预编码控制指示PCI。
其中,所述预先设置的预编码矩阵集中包括: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以及预编码协议中的原始预编码矩阵;所述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使得基站节点对待发送数据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进而利用单天线方式发送待发送数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预编码协议中的原始预编码矩阵可以使得基站节点对待发送数据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与基站发射天线数量相对应的多维数据,进而利用MIMO单流方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其中,计算预先设置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各个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的方式可以为:
S101a,确定所述预编码矩阵集中预编码矩阵在当前信道中所对应的信噪比值SNR;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信噪比值SNR为信噪比值SNR、信干比值SIR以及信干噪比值SINR的统称。其中,计算所述信噪比值SNR的方式可以为:
SNR=有用信号能量/噪声能量;
设系统为y=hvx+n;
y为接收信号矩阵,x为发送信号矩阵,h为无线信道矩阵,v为预编码矩阵,n为噪声矩阵。
SNR=|hvx|2/|n|2
本领域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信噪比值SNR的计算方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S101b,将所述信噪比值SNR代入MIMO单流信道容量公式,确定所述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
所述MIMO单流信道容量公式为:
Ci=log2(1+SNRi) (1)
其中,Ci为序列号为i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SNRi为序列号为i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噪比值。
需要说明的是,信道容量值的计算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其可以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选择其他的计算方式,这都是合理的。
S102,将最大信道容量值所对应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作为待用预编码控制指示PCI。
当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待用信道容量值最大时,表明如果基站节点按照该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后发送该待发送数据,所得到吞吐量相对利用其他预编码矩阵进行相同处理的吞吐量较大,进而存在相对较好的通信质量。
因此,在逐一遍历预设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预编码矩阵后,选择最大信道容量值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作为待用预编码控制指示PCI。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所有矩阵都按照特定顺序进行了连续编号,例如,如果存在6个预编码矩阵,则连续编号可以为000、001、010、011、100、101,也就是,每个预编码矩阵都对应唯一一个序列号。同时,用户节点和基站节点双方都得知预编码矩阵与序列号的对应关系。
S103,将待用PCI、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ACK/NACK承载在HS-DPCCH上,反馈给对应的基站节点,以指示基站节点选择MIMO单流模式或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当用户节点根据信道容量构成待用预编码控制指示PCI后,则将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作为反馈信息承载在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信道HS-DPCCH上,反馈给对应的基站节点,以指示基站节点进行后续的数据发送。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在预编码协议中的原始预编码矩阵的基础上,增加了特定的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所以待用PCI需要增加一定的比特数目来支持矩阵码本的扩展。而所增加的比特数目根据所增加的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的数量进行设定,使得待用PCI所对应的总比特可以标识出预设预编码矩阵集中的每个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
进一步的,由于将PCI反馈给基站节点之前,PCI需要与CQI进行联合编码后,连同ACK/NACK承载在HS-DPCCH上,因此,待用PCI对应比特数目增多的情况下,将待用PCI、CQI以及ACK/NACK承载在HS-DPCCH上时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可以如下四种方式:
(1)不改变现有预编码协议的PCI反馈周期,改变CQI和PCI的联合编码方式,使得联合编码后的总比特数目不变,该方式具体可以为:
利用预先设置的、对CQI和待用PCI联合编码后比特数不变的待用CQI/PCI联合编码方式,对CQI和待用PCI进行联合编码,并将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该方式中,对CQI和PCI的联合编码方式进行重新设定,使得对待用PCI和CQI进行联合编码后,相对于利用原始联合编码方式而言,联合编码结果的总比特数不变,进而连同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即可。
(2)不改变现有预编码协议中的CQI和PCI联合编码方式,加大待用PCI的反馈周期,该方式具体可以为:
将一个待用PCI对应的比特按照预设比例分布在连续多次的原始CQI/PCI联合编码中,并将每次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该方式中,不改变CQI和PCI联合编码方式,将一个待用PCI对应的比特按照特定的比例分布在连续多次联合编码中,并将每次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可以理解的是,对于联合编码过程中,PCI对应的比特数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补充特定的比特,以满足联合编码的需求。
(3)不改变现有预编码协议中的CQI和PCI联合编码方式,尽量缩短PCI反馈周期,有效反馈待用PCI,该方式具体可以为:
将两个待用PCI所对应的比特以原始PCI比特数目为单位分布在多次连续的原始CQI/PCI联合编码中,并将每次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该方式中,通过将两个待用PCI所对应的比特以原始PCI所对应的比特数目为单位分布在多次连续的原始CQI/PCI联合编码中的方式尽量缩短待用PCI的反馈周期,达到有效反馈待用PCI的目的。
(4)不改变现有预编码协议中的CQI和PCI联合编码方式,充分利用协议字段资源,有效反馈待用PCI,该方式具体可以为:
将一个待用PCI中的原始PCI比特数和CQI按照原始CQI/PCI联合编码方式进行联合编码,并将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同时将待用PCI剩余比特数承载在待用PCI定时相邻的DPCCH(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Channel,专有物理控制信道)的空闲域中。
该方式中,DPCCH的空闲域是指:TFCI(Transport Format CombinationIndicator,传输格式组合指示)域或者FBI(Feedback Information,反馈信息)域。如果用户节点不发送上行DPDCH(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专用物理数据信道)时,TFCI域空闲,PCI使用TFCI域;如果用户节点不反馈FBI时,FBI域空闲,PCI使用FBI域;如果TFCI域和FBI域同时空闲,两域均可使用。可以理解的是,所谓待用PCI定时相邻的DPCCH可根据用户节点PCI计算时间和基站处理时延进行设定。
通过上述任意一种承载方式,都可以在PCI对应比特数目增多的情况下,将待用PCI、CQI以及ACK/NACK有效承载在HS-DPCCH上,进而反馈给基站节点。本领域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PCI对应比特数目增多的情况下,反馈信息承载在HS-DPCCH的具体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四种。
从基站的角度进行介绍,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如图2所示,可以包括:
S201,基站节点接收用户节点通过HS-DPCCH发送的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反馈信息中包含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
S202,获得所述待用PCI对应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当前预编码矩阵。
基站节点从用户节点的反馈信息中,提取待用PCI,并获得待用PCI对应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当前预编码矩阵,该待用预编码矩阵使得信道容量值最大。
S203,利用当前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
所述利用当前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具体可以为:
将待发送数据与当前预编码矩阵进行相乘处理,完成预编码处理。
S204,判读所述预编码处理结果是否为一维数据,如果是,则执行S205;否则,执行S206。
S205,选择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当基站节点利用所确定的待用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后,如果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表明待用预编码矩阵为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此时,只需利用单天线发送的方式即可。
S206,选择MIMO单流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当基站节点利用所确定的当前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后,预编码处理结果为多维数据,表明当前预编码矩阵为原始预编码协议中的原始预编码矩阵,此时,需要利用基站节点相应数量的发射天线,按照MIMO单流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基站节点也可以直接判断待用PCI对应的当前预编码矩阵是否为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中的任意一个,如果当前预编码矩阵为天线切换矩阵,则利用该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处理后得到一维数据,直接按照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也是合理的。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中,在原始预编码矩阵集中增加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当用户节点构造PCI时,将遍历所有预编码矩阵,并将使得信道容量最大的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作为PCI值,并连同CQI、ACK/NACK承载在HS-DPCCH上发送给基站节点,以指示基站节点根据待用信道状况,选择MIMO单流模式或者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增加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的方式,使得基站节点根据用户节点所反馈的PCI,选择适应待用信道的数据发送模式,进而可以有效降低MIMO单流相对于传统单发HSDPA出现概率性负增益,提高通信质量。
下面以2×2MIMO系统为例,对本发明所提供的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当然,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的适应场景并不局限于2×2MIMO系统,例如:其还可以适用于3×3MIMO系统等。
其中,2×2MIMO系统为基站节点和用户节点各具有两天线,此时的MIMO单流模式为基站节点在发送数据时,两发射天线同时发送相同的数据块。
在2×2MIMO系统中,对于基站节点使用MIMO单流模式发送数据而言,当由于基站节点两发射天线位置改变或信道质量等原因,造成两发射天线发送的信号经历的阴影衰落差异过大,或者天线极化方向不一致时,用户节点接收到的两发射天线功率将极度不平衡,甚至可能存在极端场景,用户节点只能收到一个发射天线的功率,这导致MIMO单流相对于传统单发HSDPA出现概率性负增益,极大影响通信质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通过基站节点根据信道状况选择适当数据发送模式的方式,有效提供了通信质量。
对于2×2MIMO系统,从用户节点的角度而言,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如图3所示,可以包括:
S301,依次计算预编码矩阵集中的6个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2×2MIMO系统中,用户节点与基站节点预先约定设置的预编码矩阵集可以包括:
1 2 1 + j 2 , 1 2 1 - j 2 , 1 2 - 1 + j 2 , 1 2 - 1 - j 2 , 1 0 , 0 1
该预设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预编码矩阵从左到右对应的序列号依次为:000、001、010、011、100、101。可以理解的是,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分配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改预编码矩阵集的排列顺序,进而使得每个预编码矩阵对应特定的序列号。
其中,预编码协议中原始预编码矩阵包括:
1 2 1 + j 2 , 1 2 1 - j 2 , 1 2 - 1 + j 2 , 1 2 - 1 - j 2
在预编码协议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包括:
1 0 , 0 1
可以理解的是,利用任一原始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处理,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二维数据,进而使得基站节点按照MIMO单流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而利用任一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处理,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进而使得基站节点按照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同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在预编码协议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上述两个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或者只增加这两个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中的任意一个,都是合理的。
当用户节点接收到基站节点发送的数据和控制信令后,则根据译码结果生成ACK/NACK信息,并测量下行信道状况,生成CQI;同时,将遍历预设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6个预编码矩阵,计算每个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待用信道容量值。其中,MIMO单流信道容量值的具体计算方式可以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方式当然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S302,选择6个预编码矩阵中使得待用信道容量值最大的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作为待用PCI。
当用户节点确定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当前信道容量后,则选择最大信道容量值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作为待用预编码控制指示PCI。例如:最大信道容量值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为:
1 2 1 - j 2
该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序列号为001,则待用预编码控制指示PCI为001;而如果最大信道容量值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为:
0 1
该预编码矩阵对应的序列号为101,则待用预编码控制指示PCI为101。
S303,将所构造的待用PCI、CQI以及ACK/NACK承载在HS-DPCCH上,反馈给对应的基站节点。
当用户节点构造PCI后,则将该待用PCI连同CQI以及ACK/NACK承载在HS-DPCCH上,反馈给基站节点。
其中,在仅仅存在原始预编码矩阵时,PCI为2bit/TTI(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并与CQI联合编码为20bit,由HS-DPCCH信道承载传输。也就是,此时PCI具有2比特即可标识出每个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而现在增加了2个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为了使得PCI对应的总比特可以标识出包含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的预设预编码矩阵集中的每个预编码矩阵,所以待用PCI需要增加1bit,来支持预编码协议的扩展。
相应的,对于2×2MIMO系统而言,将待用PCI、CQI以及ACK/NACK承载在HS-DPCCH上的方式具体可以包括:
(1)不改变现有预编码协议的PCI反馈周期,改变CQI和PCI的联合编码方式:
本领域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对于MIMO单流而言,CQI上报数据类型包括typeA和typeB,也就是,HS-DPCCH上typeA和typeB会交替出现。其中,两种类型按照与配置参数对应的图样进行发送,例如:AABAAB......或AABBAABB......。因此,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CQI和待用PCI联合编码结果仍为20bit,可以将MIMO单流对应的typeA的(20,10)变为(20,11)且typeB的(20,7)变为(20,8)进行相应的编码。如图4所示,可以将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其中,对于该方式中所提供的最优编码序列(b,a)=(20,8),其编码过程可以为:将PCI和CQI各bit串联得到:
(a0 a1 a2 a3 a4 a5 a6 a7)=(pci0 pci1 pci2 cqi0 cqi1 cqi2 cqi3 cqi4)(2)
将上述式(2)中得到的a向量各元素和下表1中选出来的多个列向量各元素代入如下公式:
b i = ( Σ n = 0 1 ( a n × M i , n ) + Σ n = 2 4 ( a n × M i , n + 1 ) + a 5 × M i , 7 + a 6 × M i , 8 + a 7 × M i , 9 ) mod 2
i = 0 , . . . , 19 - - - ( 3 )
pci0pci1pci2代表的是一个PCI的3个bit,mod2操作表示求模2。Mi,m为如下表1中的序列,m∈{0,1,3,4,5,7,8,9}。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Mi,1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1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1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1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1 0 0 0
6 0 0 0 0 0 0 0 0 1 0 1
7 0 0 0 0 0 0 0 0 0 1 1
8 1 0 1 0 0 0 1 1 1 0 1
9 1 1 0 1 0 0 0 1 1 1 1
10 0 1 1 0 1 0 0 0 1 1 1
11 1 0 1 1 0 1 0 0 0 1 0
12 1 1 0 1 1 0 1 0 0 0 0
13 1 1 1 0 1 1 0 1 0 0 0
14 0 1 1 1 0 1 1 0 1 0 1
15 0 0 1 1 1 0 1 1 0 1 0
16 0 0 0 1 1 1 0 1 1 0 1
17 1 0 0 0 1 1 1 0 1 1 1
18 0 1 0 0 0 1 1 1 0 1 0
19 1 1 1 1 1 1 1 1 1 1 1
表1
同时,对于该方式中所提供的最优编码序列(b,a)=(20,11),其编码过程可以为:将PCI和CQI各bit串联得到:
(a0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pci0 pci1 pci2 cqi0 cqi1 cqi2 cqi3cqi4 cqi5 cqi6 cqi7)(4)
将上述式(4)中得到的a向量各元素和下表2中选出来的多个列向量各元素代入如下公式:
b i = ( Σ n = 0 9 ( a n × M i , n ) + a 10 × M i , 11 ) mod 2
i = 0 , . . . , 19 - - - ( 5 )
pci0pci1pci2代表的是一个PCI的3个bit,mod2操作表示求模2。Mi,m为如下表2中的序列,m∈{0,1,2,3,4,5,6,7,8,9,11}。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Mi,10 Mi,1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6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7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8 1 0 1 0 0 0 1 1 1 0 1 0
9 1 1 0 1 0 0 0 1 1 1 1 1
10 0 1 1 0 1 0 0 0 1 1 1 0
11 1 0 1 1 0 1 0 0 0 1 0 0
12 1 1 0 1 1 0 1 0 0 0 0 1
13 1 1 1 0 1 1 0 1 0 0 0 0
14 0 1 1 1 0 1 1 0 1 0 1 0
15 0 0 1 1 1 0 1 1 0 1 0 0
16 0 0 0 1 1 1 0 1 1 0 1 1
17 1 0 0 0 1 1 1 0 1 1 1 1
18 0 1 0 0 0 1 1 1 0 1 0 1
19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表2
(2)不改变现有预编码协议中的CQI和PCI联合编码方式,加大待用PCI的反馈周期,如图5所示,该方式具体可以为:
将一个有效的PCI1所对应的3比特分布在连续两次的原始CQI/PCI联合编码中,即将3比特的待用PCI1中2比特和CQI按照原始预编码协议规定进行联合编码,承载在连续的两次TTI中的一个上;同时由于待用PCI只剩余1比特,所以补充1比特(事先约定1或者0),构成完整的2比特原始PCI,进而和CQI按照原始预编码协议规定进行联合编码,承载在连续两次TTI中的另一个上,此时最小有效周期可以为4ms。
进而,将每次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3)不改变现有预编码协议中的CQI和PCI联合编码方式,尽量缩短待用PCI反馈周期,有效反馈待用PCI,如图6所示,该方式具体可以为:
将2个有效的待用PCI:PCI1和PCI2的6比特数据分布在连续的三次的原始CQI/PCI联合编码中,具体为:分别将两个PCI的3比特中的2比特和CQI按照原始预编码协议进行联合编码,承载在连续三次TTI中的其中两个上;两个PCI各剩余1比特组合成2比特和CQI按照原始预编码协议进行联合编码,承载在连续三次TTI中的剩余一个上。
进而,将每次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4)不改变现有预编码协议中的CQI和PCI联合编码方式,充分利用协议字段资源,有效反馈待用PCI,如图7所示,该方式具体可以为:
将一个3比特待用PCI中的2比特数和CQI按照原始CQI/PCI联合编码方式进行联合编码,并将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同时将待用PCI剩余比特数承载在待用PCI定时相邻的DPCCH的空闲域。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用户节点不发送上行DPDCH时,TFCI域空闲,PCI使用TFCI域;如果用户节点不反馈FBI时,FBI域空闲,PCI使用FBI域;如果TFCI域和FBI域同时空闲,两域均可使用。
综合考虑终端PCI计算时间和基站处理时延,待用PCI定时附近的DPCCH定义为:与待用PCI所在子帧时间跨度有重合的DPCCH时隙。其中,重合DPCCH时隙与起始DPCCH时隙的定时差范围可以为:
其中,表示向下取整,表示向上取整。
其中预编码协议规定HS-DPCCH和DPCCH定时差为m*256chip,m=(TTX_diff/256)+101,TTX_diff=0,256,.....,38144。重合的DPCCH时隙至少3个slot,至多4个slot,优先选择完整落于PCI所在子帧时间跨度的DPCCH时隙。
相应的,对于2×2MIMO系统而言,从基站节点的角度而言,基站节点从所接收的用户反馈信息中提取待用PCI,确定待用PCI对应的当前预编码矩阵,并利用所确定的当前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当前预编码矩阵为原始预编码矩阵中的任意一个,则利用当前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的结果为二维数据,此时基站节点需要选择MIMO单流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而如果当前预编码矩阵为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中的任意一个,则利用当前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的结果为一维数据,此时基站节点需利用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对于2×2MIMO系统而言,扩展MIMO预编码矩阵集,增加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用户节点将遍历扩展后的预编码矩阵集,选择使得信道容量最大的预编码矩阵对应序列号作为待用PCI上报,从而基站节点能够根据待用PCI选择MIMO单流模式或单天线模式中最优的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以解决用户节点接收到的两发射天线功率不平衡时,MIMO单流模式向单天线模式的切换,减少MIMO相对传统单发HSDPA的概率性负增益,提高通信质量。可以理解的是,同时两发射天线功率平衡后,可以根据所选定的当前预编码矩阵,从单天线模式切换到MIMO单流模式。
通过以上的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相应于上面的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系统;
所述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系统,包括:
信道容量计算模块110,用于计算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各个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
PCI确定模块120,用于将最大信道容量值所对应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作为待用预编码控制指示PCI;
反馈信息发送模块130,用于将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承载在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信道HS-DPCCH上,反馈给对应的基站节点,以指示基站节点选择MIMO单流模式或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集中包括: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以及预编码协议中的原始预编码矩阵;所述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使得基站节点对待发送数据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进而利用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在构造PCI时,用户设备中的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系统,将遍历包含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所有预编码矩阵,计算每个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待用信道容量值,将使得信道容量值最大的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作为PCI值,并连同CQI、ACK/NACK承载在HS-DPCCH上发送给基站,指示基站根据待用PCI选择MIMO单流模式和单天线模式中较优的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进而降低MIMO单流相对于传统单发HSDPA出现概率性负增益,提高通信质量。
更进一步的,反馈信息发送模块130,具体用于:
利用预先设置的、对CQI和待用PCI联合编码后比特数不变的待用CQI/PCI联合编码方式,对CQI和待用PCI进行联合编码,并将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或者,
将一个待用PCI所对应的比特数按照预设比例分布在连续多次的原始CQI/PCI联合编码中,并将每次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或者,
将两个待用PCI所对应的比特以原始比特数目为单位分布在多次连续的原始CQI/PCI联合编码中,并将每次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或者,
将一个待用PCI中的原始PCI比特数和CQI按照原始CQI/PCI联合编码方式进行联合编码,并将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同时将待用PCI剩余比特数承载在待用PCI定时相邻的专有物理控制信道DPCCH的空闲域中;所述DPCCH的空闲域包括传输格式组合指示TFCI域和/或反馈信息FBI域。
可以理解的是,该反馈信息发送模块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实现将待用PCI、CQI以及ACK/NACK承载在HS-DPCCH上,并不局限于上述四种方式。
更进一步的,所述信道容量计算模块110,包括:
信噪比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预编码矩阵集中预编码矩阵在当前信道中所对应的信噪比值SNR;
信道容量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信噪比值SNR代入MIMO单流信道容量公式,确定所述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
所述MIMO单流信道容量公式为:
Ci=log2(1+SNRi)
其中,Ci为序列号为i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SNRi为序列号为i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噪比值。
可以理解的是,信道容量计算模块计算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待用信道容量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
同时,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数据预编码系统;
所述数据预编码系统,包括:
反馈信息接收模块210,用于接收用户节点通过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信道HS-DPCCH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含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
预编码矩阵确定模块220,用于获得所述待用PCI对应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当前预编码矩阵;
预编码模块230,用于利用当前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
分析处理模块240,用于当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时,选择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否则,选择MIMO单流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基站中的数据预编码系统在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待用PCI后,则会根据待用PCI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并在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的情况下,选择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否则选择MIMO单流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基站根据用户设备所反馈的待用PCI,选降适应待用信道的数据发送模式,进而可以有效降低MIMO单流相对于传统单发HSDPA出现概率性负增益,提高通信质量。
更进一步的,所述预编码模块230,具体用于:
将待发送数据与当前预编码矩阵进行相乘处理,完成预编码处理。
对于装置或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或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在没有超过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待用的实施例只是一种示范性的例子,不应该作为限制,所给出的具体内容不应该限制本申请的目的。例如,所述单元或子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多个子单元结合一起。另外,多个单元可以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另外,所描述系统,装置和方法以及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在不超出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与其它系统,模块,技术或方法结合或集成。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计算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各个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
将最大信道容量值所对应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作为待用预编码控制指示PCI;
将所述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承载在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信道HS-DPCCH上,反馈给对应的基站节点,以指示基站节点选择MIMO单流模式或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集中包括: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以及预编码协议中的原始预编码矩阵;所述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使得基站节点对待发送数据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进而利用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承载在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信道HS-DPCCH上的方式为:
利用预先设置的、对CQI和待用PCI联合编码后比特数不变的待用CQI/PCI联合编码方式,对CQI和待用PCI进行联合编码,并将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或者,
将一个待用PCI所对应的比特数按照预设比例分布在连续多次的原始CQI/PCI联合编码中,并将每次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或者,
将两个待用PCI所对应的比特以原始PCI比特数目为单位分布在多次连续的原始CQI/PCI联合编码中,并将每次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或者,
将一个待用PCI中的原始PCI比特数和CQI按照原始CQI/PCI联合编码方式进行联合编码,并将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同时将待用PCI剩余比特数承载在待用PCI定时相邻的专有物理控制信道DPCCH的空闲域中;所述DPCCH的空闲域包括传输格式组合指示TFCI域和/或反馈信息FBI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预编码矩阵集中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包括:
确定所述预编码矩阵集中预编码矩阵在当前信道中所对应的信噪比值SNR;
将所述信噪比值SNR代入MIMO单流信道容量公式,确定所述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
所述MIMO单流信道容量公式为:
Ci=log2(1+SNRi)
其中,Ci为序列号为i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SNRi为序列号为i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噪比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具有两发射天线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所述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包括:
和/或
5.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用户节点通过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信道HS-DPCCH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含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所述待用PCI为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各个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最大的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
获得所述待用PCI对应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当前预编码矩阵;
利用当前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
当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时,选择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否则,选择MIMO单流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集中包括: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以及预编码协议中的原始预编码矩阵;所述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使得基站节点对待发送数据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进而利用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当前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包括:
将待发送数据与当前预编码矩阵进行相乘处理,完成预编码处理。
7.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系统;
所述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系统,包括:
信道容量计算模块,用于计算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各个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
PCI确定模块,用于将最大信道容量值所对应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作为待用预编码控制指示PCI;
反馈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将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承载在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信道HS-DPCCH上,反馈给对应的基站节点,以指示基站节点选择MIMO单流模式或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集中包括: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以及预编码协议中的原始预编码矩阵;所述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使得基站节点对待发送数据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进而利用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发送模块,具体用于:
利用预先设置的、对CQI和待用PCI联合编码后比特数不变的待用CQI/PCI联合编码方式,对CQI和待用PCI进行联合编码,并将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或者,
将一个待用PCI所对应的比特数按照预设比例分布在连续多次的原始CQI/PCI联合编码中,并将每次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或者,
将两个待用PCI所对应的比特以原始比特数目为单位分布在多次连续的原始CQI/PCI联合编码中,并将每次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
或者,
将一个待用PCI中的原始PCI比特数和CQI按照原始CQI/PCI联合编码方式进行联合编码,并将联合编码结果与ACK/NACK按照原始信息承载方式承载在HS-DPCCH上,同时将待用PCI剩余比特数承载在待用PCI定时相邻的专有物理控制信道DPCCH的空闲域中;所述DPCCH的空闲域包括传输格式组合指示TFCI域和/或反馈信息FBI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容量计算模块,包括:
信噪比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预编码矩阵集中预编码矩阵在当前信道中所对应的信噪比值SNR;
信道容量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信噪比值SNR代入MIMO单流信道容量公式,确定所述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
所述MIMO单流信道容量公式为:
Ci=log2(1+SNRi)
其中,Ci为序列号为i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SNRi为序列号为i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噪比值。
10.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预编码系统;
所述数据预编码系统,包括:
反馈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节点通过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信道HS-DPCCH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含待用PCI、标识下行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以及标识数据译码结果的ACK/NACK;所述待用PCI为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各个预编码矩阵对应的信道容量值最大的预编码矩阵的序列号;
预编码矩阵确定模块,用于获得所述待用PCI对应的预编码矩阵集中的当前预编码矩阵;其中,所述预编码矩阵集中包括: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以及预编码协议中的原始预编码矩阵;所述天线切换预编码矩阵使得基站节点对待发送数据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进而利用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预编码模块,用于利用当前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处理;
分析处理模块,用于当预编码处理结果为一维数据时,选择单天线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否则,选择MIMO单流模式发送待发送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编码模块,具体用于:
将待发送数据与当前预编码矩阵进行相乘处理,完成预编码处理。
CN201110340047.9A 2011-11-01 2011-11-01 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Active CN1030954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40047.9A CN103095420B (zh) 2011-11-01 2011-11-01 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PCT/CN2012/083660 WO2013064044A1 (zh) 2011-11-01 2012-10-29 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US14/266,579 US9197305B2 (en) 2011-11-01 2014-04-30 Precoding control indication feedback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40047.9A CN103095420B (zh) 2011-11-01 2011-11-01 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5420A CN103095420A (zh) 2013-05-08
CN103095420B true CN103095420B (zh) 2016-12-21

Family

ID=48191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40047.9A Active CN103095420B (zh) 2011-11-01 2011-11-01 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97305B2 (zh)
CN (1) CN103095420B (zh)
WO (1) WO20130640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3907B (zh) * 2010-06-02 2013-11-0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一種用於訊號傳輸之省電方法及裝置
CN103718475B (zh) * 2013-09-18 2017-04-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入多出信号处理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6330270B (zh) * 2015-06-15 2019-10-11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基于毫米波通信的通信系统中实施波束追踪的方法
US10602406B2 (en) * 2015-12-23 2020-03-24 Apple Inc. Multiband data delivery device and method
TWI640172B (zh) * 2016-05-12 2018-11-01 國立臺灣大學 多輸入多輸出系統中天線子陣列彈性配置系統與其選擇方法
CN108282201B (zh) * 2017-01-05 2022-07-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终端调度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8263A (zh) * 2010-02-11 2011-08-17 索尼公司 基于码书的信道信息反馈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2170664A (zh) * 2010-02-25 2011-08-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多载波系统中管理载波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CN102208969A (zh) * 2010-03-31 2011-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重传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8594A (zh) 2006-10-02 2009-10-14 交互数字技术公司 编码信道质量指示符及预编码控制信息比特的方法和设备
CN101932109A (zh) 2009-06-18 2010-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编码控制指示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1931508B (zh) 2009-06-23 2013-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DC-HSDPA和TxAA并存场景的PCI编码方法和装置
CN101801097B (zh) * 2010-01-08 2015-05-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调度信息的指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8263A (zh) * 2010-02-11 2011-08-17 索尼公司 基于码书的信道信息反馈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2170664A (zh) * 2010-02-25 2011-08-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多载波系统中管理载波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CN102208969A (zh) * 2010-03-31 2011-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重传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64044A1 (zh) 2013-05-10
US9197305B2 (en) 2015-11-24
US20140233513A1 (en) 2014-08-21
CN103095420A (zh) 201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04173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提供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的方法及其设备
EP2750304B1 (e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signal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574815A (zh) 用于多传输点(trp)传输的低开销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
CN101867447B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3095420B (zh) 预编码控制指示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4094655B (zh) 在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时间复用的信道状态信息报告
CN101674642B (zh) 一种多天线终端发射功率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US11876741B2 (en)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4365137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4604285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5359427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终端发送用于使波束成形分离的反馈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083223A (zh) 一种发送dci和上行传输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2611536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5959051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预编码控制指示(pci)和信道质量指示(cqi)的反馈
CN105634572A (zh) 一种实现mimo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5009473A (zh) 在基于多小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用于垂直波束成形的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2201897A (zh) 信道状态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122695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31355A (zh) 用于td-hspa+多用户mimo系统的调制编码方式的选择方法
CN102035584A (zh) 确定上行链路发射分集方式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07683614A (zh) 用于在车辆间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信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71515A (zh) 通信系统中的方法和布置
CN114337963A (zh) 信息反馈、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2064919A (zh) 一种信道质量信息的修正方法及装置
CN112399402B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0

Address after: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after: Honor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