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4480B - 光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14480B
CN101114480B CN2007101369013A CN200710136901A CN101114480B CN 101114480 B CN101114480 B CN 101114480B CN 2007101369013 A CN2007101369013 A CN 2007101369013A CN 200710136901 A CN200710136901 A CN 200710136901A CN 101114480 B CN101114480 B CN 1011144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ptical
optical element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369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14480A (zh
Inventor
长井史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114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4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14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44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5Separate or integrated refractive elements, e.g. wave plat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65Separate or integrated refractive elements, e.g. wave plates
    • G11B7/1367Stepped phase plat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拾取装置,具有:光源;物镜;具备第1和第2光学区域的第1光学元件;具备第3和第4光学区域的第2光学元件;入射主光束和副光束并在第1光学元件与第2光学元件之间使主光束聚光的聚光元件;分离通过了第1和第2光学元件的主光束与副光束的偏振光分支光学构件;以及接受主光束的光检测器,通过了第1和第4光学区域的主光束以及第2和第3光学区域的主光束的偏振方向是第1方向,通过了第1和第3光学区域的副光束以及第2和第4光学区域的副光束的偏振方向是与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用聚光元件使从信息记录面反射了的光束聚光了时的倍率和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一侧的数值孔径满足既定的条件。

Description

光拾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使用具有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光盘的光拾取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以DVD为代表的光盘能以高密度记录大量的信息信号,故在音频、视频、计算机等的多个领域中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利用。特别是在最近,为了适应记录容量的进一步增大的要求,开发了设置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光盘,已实现了上市。
但是,在设置了多层信息记录面的光盘中的各记录重放面间的距离减小了的情况下,在记录重放用的光束对某一个记录重放面进行了聚光时,来自该记录重放面的反射光受到来自邻接的记录重放面的反射光的影响,存在作为噪声来识别的危险。与此不同,已知有通过组合具有带有不同的偏振特性的2个区域的2片波长片来抑制噪声的光拾取装置(参照非专利文献1)。
【非专利文献1】第6次光盘恳谈会程序讲演资料「使用了光子结晶的多层光盘的层间分离检出」小形哲也著,平成18年3月17日
在此,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的光拾取装置中,从光盘的信息记录面反射了的光束在通过了第1波长片后,在第1波长片与第2波长片之间聚光,进而通过第2波长片,在通过偏振光光束分离器时除去噪声分量,只使正规的信号入射到光检测器上。然而,在非专利文献1的光拾取装置中,关于聚光透镜的倍率、第1波长片与第2波长片的间隔未作规定。
在这样的光拾取装置中,例如由于第1波长片与第2波长片的间隔或第1波长片与第2波长片的有效区域根据聚光透镜的倍率而变小,故存在分离正规的信号的光与噪声分量的光变得困难或第1波长片与第2波长片的对准变得困难的危险。相反,存在光拾取装置的结构根据聚光透镜的倍率而变大这样地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使用具备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光信息记录介质时能有效地除去噪声的光拾取装置。
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取装置是通过将来自光源的光束经物镜聚光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某一层上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光拾取装置,具有:光源;将来自光源的光束聚光在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某一层上的物镜;以夹住光轴的方式具备第1光学区域和第2光学区域的第1光学元件;以夹住光轴的方式具备第3光学区域和第4光学区域的第2光学元件;入射从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反射了的光束并在上述第1光学元件与上述第2光学元件之间进行聚光的聚光元件;偏振光分支光学构件;以及光检测器,
通过了上述第1光学区域和上述第4光学区域的主光束以及通过了上述第2光学区域和上述第3光学区域的主光束的偏振方向是第1方向,
通过了上述第1光学区域和上述第3光学区域的副光束以及通过了上述第2光学区域和上述第4光学区域的副光束的偏振方向是与上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
在用上述聚光元件使从信息记录面反射了的光束聚光了时的倍率和上述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一侧的数值孔径NA满足既定的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对作为具有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也称为光盘)的DVD能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本实施形态的光拾取装置PU1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作为第1光学元件的第1波长片OE1和作为第2光学元件的第2波长片OE2的斜视图。
图4是与第2实施形态有关的光拾取装置PU2的概略结构图。
图5的(a)是表示使用了BD作为光盘的情况的倍率与最大间隔的关系的图,(b)是表示倍率与有效区域的关系的图。
图6的(a)是表示使用了HD DVD作为光盘的情况的倍率与最大间隔的关系的图,(b)是表示倍率与有效区域的关系的图。
图7的(a)是表示使用了DVD作为光盘的情况的倍率与最大间隔的关系的图,(b)是表示倍率与有效区域的关系的图。
图8的(a)是表示使用了BD作为光盘的情况的光盘的层间距离与最大间隔的关系的图,(b)是表示光盘的层间距离与有效区域的关系的图。
图9的(a)是表示使用了HD DVD作为光盘的情况的光盘的层间距离与最大间隔的关系的图,(b)是表示光盘的层间距离与有效区域的关系的图。
图10的(a)是表示使用了DVD作为光盘的情况的光盘的层间距离与最大间隔的关系的图,(b)是表示光盘的层间距离与有效区域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光盘的层间距离与波面像差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第1光学元件和第2光学元件的结构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光点间隔与倍率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较为理想的形态。项1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是对具有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光信息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光源;将来自光源的光束聚光在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某一层上的物镜;以夹住光轴的方式具备第1光学区域和第2光学区域的第1光学元件;以夹住光轴的方式具备第3光学区域和第4光学区域的第2光学元件;入射:作为从来自上述光源的光束被聚光了的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反射了的光束的主光束和作为从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多层的信息记录面反射了的光束中上述主光束以外的光束的副光束,并在上述第1光学元件与上述第2光学元件之间使上述主光束聚光的聚光元件;分离通过了上述第1光学元件和上述第2光学元件的上述主光束与上述副光束的偏振光分支光学构件;以及接受上述主光束的光检测器,
上述光拾取装置通过经上述物镜将来自上述光源的光束聚光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某一层上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上述主光束在通过上述第1光学元件和上述第2光学元件时,上述第1光学区域和上述第4光学区域对通过了上述第1光学区域和上述第4光学区域的主光束给予第1方向的偏振方向,上述第2光学区域和上述第3光学区域对通过了上述第2光学区域和上述第3光学区域的主光束给予第1方向的偏振方向,
上述副光束在通过上述第1光学元件和上述第2光学元件时,上述第1光学区域和上述第3光学区域对通过了上述第1光学区域和上述第3光学区域的副光束给予第2方向的偏振方向,上述第2光学区域和上述第4光学区域对通过了上述第2光学区域和上述第4光学区域的副光束给予第2方向的偏振方向,
上述主光束在通过了上述第1光学元件后,在上述第1光学元件与上述第2光学元件之间被聚光,并通过上述第2光学元件进而经偏振光分支光学构件入射到光检测器上,另一方面,上述副光束在通过了上述第1光学元件后,在上述第1光学元件与上述第2光学元件之间不被聚光,因而通过上述第2光学元件入射到偏振光分支光学构件上的副光束进而被上述偏振光分支光学构件分支而不入射到上述光检测器上,
在将用上述聚光元件使从信息记录面反射了的光束聚光了时的倍率定为m、将上述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一侧的数值孔径定为NA时,以下的式成立。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光轴」,假定指的是所通过的光束的中心。此外,假定用绝对值来表示倍率定「m」。
NA/0.35≤m≤NA/0.05                   (1)
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图1是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取装置的光轴方向的部分剖面图,在该部分剖面图中,第1光学元件OE1在光轴X之上具有第1光学区域A,在光轴之下具有第2光学区域B。此外,从第1光学元件OE1起沿光轴隔开既定的间隔d分离了的第2光学元件OE2在光轴X之上具有第3光学区域C,在光轴之下具有第4光学区域D。各光学区域A~D具有使通过的光束产生λ/4的相位差的功能,但在光学区域A和B、以及C和D中产生相位差的方向各不相同。此外,在相对的光学区域A和C、以及B和D中产生相位差的方向也各不相同。作为具体的例子,可考虑使通过了第1光学区域A的光束产生+λ/4的相位差、使通过了第2光学区域B的光束产生-λ/4的相位差、使通过了第3光学区域C的光束产生-λ/4的相位差、使通过了第4光学区域D的光束产生+λ/4的相位差。此外,也可定为使通过了第1光学区域A的光束产生+λ/2的相位差、使通过了第2光学区域B的光束不产生相位差、使通过了第3光学区域C的光束产生+λ/2的相位差、使通过了第4光学区域D的光束不产生相位差。
在此,假定从图1的左方起,从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射出了线偏振光光状态的反射光。在具有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中,用实线表示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目的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中的边缘光线α,用点线表示来自比其深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中的边缘光线β,用一点点划线表示来自比目的的信息记录面浅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中的边缘光线γ。即,在此,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α的光束是正规的信息记录光,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β、γ的光束成为噪声分量的光。
在光拾取装置中,由于在对于反射了的信息记录面在成为共轭的位置上进行聚光,故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α的光束在第1光学元件OE1与第2光学元件OE2之间的光轴方向的位置X处聚光的情况下,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β的光束在与位置X相比处于光信息记录介质一侧(在图中是左方)的位置Y处聚光,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γ的光束在与位置X相比处于光检测器一侧(在图中是右方)的位置Z处聚光。
然而,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α的光束中通过第1光学区域A的部分必定通过第4光学区域D,再者,通过第2光学区域B的部分必定通过第3光学区域C。因而,对于入射到第1光学元件OE1之前的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α的光束来说,从第2光学元件OE2射出后的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α的光束的偏振方向相差90度(第1偏振方向)。
与此不同,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β的光束中通过第1光学区域A的部分通过第3光学区域C,再者,通过第2光学区域B的部分通过第4光学区域D。因而,对于入射到第1光学元件OE1之前的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β的光束来说,从第2光学元件OE2射出后的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β的光束的偏振方向不变(与第1偏振方向不同的第2偏振方向)。
同样,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γ的光束中通过第1光学区域A的部分通过第3光学区域C,再者,通过第2光学区域B的部分通过第4光学区域D。因而,对于入射到第1光学元件OE1之前的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γ的光束来说,从第2光学元件OE2射出了后的在边缘光线中具有光线γ的光束的偏振方向不变(与第1偏振方向不同的第2偏振方向)。
这样,由于在正规的信息记录光(也称为主光束)和噪声分量的光(也称为副光束)中例如偏振方向相差90度,故通过使第2光学元件OE2的射出光通过偏振光光束分离器那样的偏振光分支单元(偏振光分支光学构件),来例如可使正规的信息记录光反射,可使噪声分量的光透过,由此,可除去噪声分量。此外,也可正规的信息记录光透过并引导到光检测器上,使噪声分量的光反射。此外,作为偏振光分支单元(偏振光分支光学构件),不限于偏振光光束分离器,也可使用只使处于既定的偏振状态的正规的信息记录光通过的线偏振光片。
再者,说明条件式(1)的意义。如果倍率m低于式(1)的下限,则第1光学元件与第2光学元件的间隔d变得过小,难以进行对准,光轴垂直方向的偏移灵敏度变高。再者,如果倍率m低于式(1)的下限,则变得难以分离正规的信息记录光与噪声分量的光。其原因是,如果用聚光元件聚光正规的信息记录光和噪声分量的光,则由于被聚光了的光点的光轴方向的间隔Z0大致与倍率m的2次方成比例(Z0∝m2),故如果倍率m减小到低于式(1)的下限,则光点的光轴方向的间隔变短,伴随于此,也必须缩短间隔d。在此,由聚光元件聚光了的光点的光点端定为:是对于光点中心的强度、光点的强度为1%的光轴上的位置,光点间隔Z0表示了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的光点端与来自邻接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的光点端的间隔。在图13中表示光盘的每个种类的光点间隔与倍率的关系。
此外,如果倍率m变小,则第1光学元件和第2光学元件的有效区域D变小,对准精度变得严格,存在光轴垂直方向的误差灵敏度变大的危险。关于第1光学元件和第2光学元件的有效区域D,由于在将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层间距离定为δ时用D≒2δ·NA·m来决定,故如果倍率m低于式(1)的下限,则有效区域D变小,精度恶化,存在信号光读取精度降低的危险。
如果倍率m高于式(1)的上限,则第1光学元件和第2光学元件本身变得过大,用聚光元件、第1光学元件和第2光学元件构成的光学系统变得过大,存在对第1光学元件的入射光点直径、即有效区域D变得过小的危险。如果倍率m高于式(1)的上限,则聚光光点间隔Z0变长,对于分离信号光来说是较为理想的,但存在导致光拾取装置光学系统的大型化的危险。如果将第1光学元件和第2光学元件配置成具有大致相当于光点间隔Z0的长度的间隔d,则结构变大。与此不同,如果打算使第1光学元件和第2光学元件的结构变小,则由于聚光光点的NA变小,故有效区域D变小,存在对准变得困难的危险。或者,由于只使用有效区域D的周边的边界区域附近,故存在性能恶化的危险。
通过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取装置满足上述式(1),可解决这些问题。
项2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项1中所述的结构中,更为理想的是以下的式成立。
NA/0.33≤m≤NA/0.08               (1’)
项3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项1或项2中所述的结构中,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波长λ1大于等于350nm且小于等于450nm,在上述数值孔径NA大于等于0.8的情况下,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的层间距离δ满足以下的式。
3.6(μm)≤δ≤35(μm)              (2)
条件式(2)是对于光信息记录介质主要是BD(蓝光盘)的情况的层间距离δ来规定的。如果层间距离δ低于式(2)的下限,则由于第1光学元件与第2光学元件的最大间隔d变短,故难以进行对准,存在光轴垂直方向的偏移灵敏度变高的危险。再者,如果层间距离δ低于式(2)的下限,则有效区域D也变小,存在光轴垂直方向的偏移灵敏度进一步变高的危险。在此,在将光点端定为:是对于光点中心的强度、光点的强度为1%的光轴上的位置时,假定最大间隔d指的是在读取了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时与其邻接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的光点端不进入第1光学元件与第2光学元件之间的最大的第1光学元件与第2光学元件的间隔。
另一方面,如果层间距离δ高于式(2)的上限,则在增大了信息记录面的层间时,较大地发生用一个物镜读取信号时的球面像差,存在不能读取邻接信号的危险。此外,如果信息记录面的层间大,则伴随于此,BD的厚度也变厚,从现实的情况看,存在光拾取装置的设计变得困难这样的问题。
如果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取装置满足上述式(2),则可解决这些问题,是较为理想的。
项4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项1或项2中所述的结构中,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波长λ1大于等于350nm且小于等于450nm,在上述数值孔径NA不到0.8的情况下,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的层间距离δ满足以下的式。
4.3(μm)≤δ≤80(μm)                (3)
条件式(3)是对于光信息记录介质主要是HD的情况的层间距离δ来规定的。如果层间距离δ低于式(3)的下限,则由于第1光学元件与第2光学元件的最大间隔d变短,故难以进行对准,存在光轴垂直方向的偏移灵敏度变高的危险。再者,如果层间距离δ低于式(3)的下限,则有效区域D也变小,存在光轴垂直方向的偏移灵敏度进一步变高的危险。
另一方面,如果层间距离δ高于式(3)的上限,则在增大了信息记录面的层间时,较大地发生用一个物镜读取信号时的球面像差,存在不能读取邻接信号的危险。此外,如果信息记录面的层间距离大,则伴随于此,HD的厚度也变厚,从现实的情况看,存在光拾取装置的设计变得困难这样的问题。
如果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取装置满足上述式(3),则可解决这些问题,是较为理想的。
项5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项1或项2中所述的结构中,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波长λ2大于等于600nm且小于等于700nm,在上述数值孔径NA不到0.8的情况下,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的层间距离δ满足以下的式。
5.5(μm)≤δ≤100(μm)                   (4)
条件式(4)是对于光信息记录介质主要是DVD的情况的层间距离δ来规定的。如果层间距离δ低于式(4)的下限,则由于第1光学元件与第2光学元件的最大间隔d变短,故难以进行对准,存在光轴垂直方向的偏移灵敏度变高的危险。再者,如果层间距离δ低于式(4)的下限,则有效区域D也变小,存在光轴垂直方向的偏移灵敏度进一步变高的危险。
另一方面,如果层间距离δ高于式(4)的上限,则在增大了信息记录面的层间时,较大地发生用一个物镜读取信号时的球面像差,存在不能读取邻接信号的危险。此外,如果信息记录面的层间大,则伴随于此,DVD的厚度也变厚,从现实的情况看,存在设计变得困难这样的问题。
如果与本发明有关的光拾取装置满足上述式(4),则可解决这些问题,是较为理想的。
项6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项1~5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结构中,一体地形成了上述第1光学元件和上述第2光学元件。
项7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项1~5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结构中,在上述第1光学元件与上述第2光学元件之间配置了反射元件。由此,可折弯构成光拾取装置的光学元件的光路,可使光拾取装置小型化。
项8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项7中所述的结构中,一体地形成了上述第1光学元件、上述第2光学元件和反射元件。
项9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项1~5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结构中,具有使朝向上述第1光学元件的入射光束反射的第1反射面和使上述第2光学元件的射出光束反射的第2反射面。
项10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项1~9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结构中,只在对上述第1光学元件和上述第2光学元件入射了既定波长的光束时,从上述第1光学元件和上述第2光学元件射出了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副光束的偏振方向不同。
上述第1光学元件和上述第2光学元件最好具有结构性双折射。在此,关于结构性双折射进行说明。所谓结构性双折射,指的是利用微细结构的方向性而发生的双折射,例如已知以比光的波长充分小的(<λ/2)周期平行地并排了不具有双折射特性的折射率不同的平板的微细周期结构(所谓的“线和间隙”结构)发生双折射特性(参照Principle of Optics,Max Born and Emil Wolf,PERGAMON PRESSLTD.)。偏振方向与槽平行的光的折射率np和垂直的光的折射率nv分别成为下述的式(5)和(6)。
np=(tn1 2+(1-t)n2 2)1/2                (5)
nv=1/(t/n1 2+(1-t)n2 2)1/2             (6)
n1、n2分别是形成了微细周期结构的物质(线)的折射率和填埋槽的物质(间隙)的折射率,此外,t是微细周期结构的占空比,如果将线的宽度定为w1、将间隙的宽度定为w2,则式(7)成立。
t=w1/(w1+w2)                 (7)
按照微细周期结构一体地制作虽然是相同的相位差但光学轴方位不同的波长片是容易的,此外,可使波长片间的边界处产生的损耗区域为小于等于几μm,可谋求信息记录光的损耗降低、不需要的光的隔断性能的提高。
石英、方解石等具有的双折射特性是该物质固有的特性,几乎不能改变,而关于微细周期结构的双折射,通过改变材料、形状可容易地控制双折射特性。此外,如果将微细周期结构的双折射结构的高度(槽的深度)定为h,则偏振方向与槽平行的光与垂直的光的相位差(延迟量)Re成为下述的式(8)。
Re=(np-nv)h                (8)
根据这些式子可知,如果使微细周期结构的双折射结构的占空比t和微细周期结构的双折射结构的高度(槽的深度)h可变,则可使相位差(延迟量)Re变化。
例如,在打算形成400nm的激光用的λ/4波长片作为光学元件时,如果使用常温下的折射率约为1.5的树脂原材料,将线的宽度定为100nm、将间隙的宽度定为90nm,则有必要使微细结构的高度d=1200nm。即,纵横比约为12。按照微细周期结构一体地制作虽然是相同的相位差但光学轴方位不同的波长片是容易的,此外,可使波长片间的边界处产生的损耗区域为小于等于几μm,可谋求信息记录光的损耗降低、不需要的光的隔断性能的提高。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物镜,在狭义上假定指的是在光拾取装置中装填了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状态下在最靠近光信息记录介质一侧的位置上为了与该介质对置而配置的具有聚光作用的透镜。因而,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一侧(像侧)的数值孔径NA,指的是物镜的位于最靠近光信息记录介质一侧的面的数值孔径NA。
按照本发明,可提供在使用具备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光信息记录介质时能有效地除去噪声的光拾取装置。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图2是概略地表示对作为具有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也称为光盘)的DVD能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本实施形态的光拾取装置PU1的结构的图。此外,本发明当然可应用于BD(蓝光盘)、HD DVD、CD等其它的多层式的光盘。
图3是表示作为第1光学元件的第1波长片OE1和作为第2光学元件的第2波长片OE2的斜视图。在图3中,在薄的片状的第1波长片OE1的光学面上夹住未图示的光轴形成了第1光学区域A和第2光学区域B。在第1光学区域A中以等间隔配置了多个微细的壁WA。在第2光学区域B中以等间隔配置了多个微细的壁WB,但在各壁WB与壁WA正交了的状态下接合了端部彼此。利用壁WA、WB形成高度h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
同样,在薄的片状的第2波长片OE2的光学面上夹住未图示的光轴形成了第3光学区域C和第4光学区域D。在第3光学区域C中以等间隔配置了多个微细的壁WC,但在光轴方向上看时与在光轴方向上对置的壁WA正交。在第4光学区域D中以等间隔配置了多个微细的壁WD,但在光轴方向上看时与在光轴方向上对置的壁WB正交。在各壁WC与壁WD正交了的状态下接合了端部彼此,利用壁WC、WD形成高度h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
在通过了第1波长片OE1和第2波长片OE2的光束中,通过了第1光学区域A和第4光学区域D的光束和通过了第2光学区域B和第3光学区域C的光束的偏振方向变化了90度,通过了第1光学区域A和第3光学区域C的光束和通过了第2光学区域B和第4光学区域D的光束的偏振方向不变。作为具体的例子,可考虑使通过了第1光学区域A的光束产生+λ/4的相位差、使通过了第2光学区域B的光束产生-λ/4的相位差、使通过了第3光学区域C的光束产生-λ/4的相位差、使通过了第4光学区域D的光束产生+λ/4的相位差。此外,也可使通过了第1光学区域A的光束产生+λ/2的相位差、使通过了第2光学区域B的光束产生0的相位差、使通过了第3光学区域C的光束产生+λ/2的相位差、使通过了第4光学区域D的光束产生0的相位差。在此,通过调整壁WA~WD的间隔和高度,可构成为只与特定的波长反应,以便在波长λ1(350nm≤λ1≤450nm)的光束通过了时产生结构性双折射、或在波长λ2(600nm≤λ2≤700nm)的光束通过了时产生结构性双折射、或在波长λ3(750nm≤λ3≤800nm)的光束通过了时产生结构性双折射。
在图2中,在光拾取装置PU1中,在对DVD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情况下,使半导体激光器LD1发光,从半导体激光器LD1射出了的发散光束如在图2中用实线描绘其光线路径那样,在通过中继透镜CL变换为平行光束后,被第1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1反射,通过由凸透镜L1和凹透镜L2构成的扩展透镜EXP,进而在通过了λ/4波长片QWP后,由未图示的光阑限制光束直径,由物镜OBJ聚光,成为在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DVD的信息记录面RL1上形成的光点。物镜OBJ利用在其周边配置了的2轴传动器(未图示)进行聚焦、跟踪。
在信息记录面RL1上利用信息凹坑调制了的反射光束再次透过了物镜OBJ、λ/4波长片QWP、扩展透镜EXP后,通过第1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1。从第1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1射出了的光束由作为聚光元件的透镜L3作成收敛光束,在通过第1波长片OE1并且大半的光在第1波长片OE1与第2波长片OE2之间聚光了后,通过第2波长片OE2,由透镜L4作成平行光束。
如上所述,由于在通过了第1波长片OE1和第2波长片OE2的光束中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主光束)的偏振方向倾斜了90度,故被作为偏振光分支单元的第2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2反射,由透镜L5聚光,由传感透镜SEN附加像散,在光检测器PD的受光面上收敛。然后,使用光检测器PD的输出信号,可读取在DVD上记录了的信息。在上述光拾取装置中对另外的信息记录面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情况下,使扩展透镜EXP的透镜L2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改变DVD内部的聚光位置。
按照本实施形态,由于在通过了第1波长片OE1和第2波长片OE2的光束中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以外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副光束)是噪声分量,不会利用透镜L3在第1波长片OE1与第2波长片OE2之间聚光,因而偏振方向不变,故透过第2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2而不到达光检测器PD,由此,可抑制误差的发生等。此外,由于利用镜M折弯了朝向光检测器PD的光束的光路,故可使光拾取装置PU1的结构变得紧凑。
再者,按照本实施形态,通过使由聚光元件(透镜L3)聚光了从信息记录面反射了的光束时的倍率m满足式(1),可使第1光学元件OE1与第2光学元件OE2的间隔d不过小,可提供容易对准、光轴垂直方向的偏移灵敏度低的结构。再者,分离正规的信息记录光与噪声分量的光变得容易。另外,第1光学元件OE1和第2光学元件OE2的有效区域D变大,对准精度是宽松的,光轴垂直方向误差灵敏度降低,信号光读取精度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使倍率m满足式(1),可减小第1光学元件OE1和第2光学元件OE2本身的体积,可减小由体积L3、第1光学元件OE1和第2光学元件OE2构成的光学系统,可确保对第1光学元件OE1的大的入射光点直径、即有效区域D。
图4是概略地表示对作为具有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也称为光盘)的BD和DVD能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第2实施形态的光拾取装置PU2的结构的图。
在对BD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情况下,使扩展透镜EXP的透镜L2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使对于其信息记录面RL1的聚光光点的球面像差为最小。如果使第1半导体激光器LD1发光,则从半导体激光器LD1射出了的波长λ1(约400nm)的发散光束,如图4中所示,在通过第1中继透镜CL1变换为平行光束后,被第1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1反射,通过由凸透镜L1和凹透镜L2构成的扩展透镜EXP,进而在通过了λ/4波长片QWP后,由未图示的光阑限制光束直径,成为利用物镜OBJ在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BD的信息记录面RL1上形成的光点。物镜OBJ利用在其周边配置了的2轴传动器(未图示)进行聚焦、跟踪。
在信息记录面RL1上利用信息凹坑调制了的反射光束再次透过了物镜OBJ、λ/4波长片QWP、扩展透镜EXP后,通过第1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1和第3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3。从第3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3射出了的光束由作为聚光元件的透镜L3作成收敛光束,在通过第1波长片OE1并且大半的光在第1波长片OE1与第2波长片OE2之间聚光了后,通过第2波长片OE2,由透镜L4作成平行光束。
如上所述,由于在通过了第1波长片OE1和第2波长片OE2的光束中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主光束)的偏振方向倾斜了90度,故被作为偏振光分支单元的第2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2反射,由透镜L5聚光,由传感透镜SEN附加像散,在光检测器PD的受光面上收敛。然后,使用光检测器PD的输出信号,可读取在BD上记录了的信息。另一方面,在通过了第1波长片OE1和第2波长片OE2的光束中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以外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副光束)是噪声分量,不会利用透镜L3在第1波长片OE1与第2波长片OE2之间聚光,因而偏振方向不变。因此,该副光束透过第2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2而不到达光检测器PD,由此,可抑制误差的发生等。
在对DVD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情况下,使扩展透镜EXP的透镜L2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使对于其信息记录面RL2的聚光光点的球面像差为最小。如果使第2半导体激光器LD2发光,则从半导体激光器LD2射出了的波长λ2(约650nm)的发散光束,如图4中所示,在通过第2中继透镜CL2变换为平行光束后,被第3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3反射,通过第1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1、由凸透镜L1和凹透镜L2构成的扩展透镜EXP,进而在通过了λ/4波长片QWP后,由未图示的光阑限制光束直径,成为利用物镜OBJ在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DVD的信息记录面RL2上形成的光点。物镜OBJ利用在其周边配置了的2轴传动器(未图示)进行聚焦、跟踪。
在信息记录面RL2上利用信息凹坑调制了的反射光束再次透过了物镜OBJ、λ/4波长片QWP、扩展透镜EXP后,通过第1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1和第3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3。从第3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3射出了的光束由作为聚光元件的透镜L3作成收敛光束,在通过第1波长片OE1并且大半的光在第1波长片OE1与第2波长片OE2之间聚光了后,通过第2波长片OE2,由透镜L4成为平行光束。
如上所述,由于在通过了第1波长片OE1和第2波长片OE2的光束中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主光束)的偏振方向倾斜了90度,故被作为偏振光分支单元的第2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2反射,由透镜L5聚光,由传感透镜SEN附加像散,在光检测器PD的受光面上收敛。然后,使用光检测器PD的输出信号,可读取在DVD上记录了的信息。另一方面,在通过了第1波长片OE1和第2波长片OE2的光束中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以外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副光束)是噪声分量,不会利用透镜L3在第1波长片OE1与第2波长片OE2之间聚光,因而偏振方向不变。因此,该副光束透过第2偏振光光束分离器BS2而不到达光检测器PD,由此,可抑制误差的发生等。此外,关于互换光盘,不限于BD与DVD的组合。
图5(a)是表示使用了BD作为光盘的情况下的用上述聚光元件使从信息记录面反射了的光束聚光了时的倍率与第1光学元件与第2光学元件的最大间隔的关系的图,图5(b)是表示用上述聚光元件使从信息记录面反射了的光束聚光了时的倍率与第1光学元件与第2光学元件的有效区域的关系的图。如果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的层间距离δ=10μm、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一侧的数值孔径NA=0.85、光源波长λ=405nm、将光盘的折射率定为1.6,则根据条件式(1),倍率m的范围为0.85/0.35≤m≤0.85/0.05、即2.43≤m≤17。在此,如果将倍率m定为5,则最大间隔d是0.7mm,有效区域D是140μm。
图6(a)是表示使用了HD DVD作为光盘的情况下的倍率与最大间隔的关系的图,图6(b)是表示倍率与有效区域的关系的图。如果层间距离δ=20μm、数值孔径NA=0.65、光源波长λ=405nm、将光盘的折射率定为1.6,则根据条件式(1),倍率m的范围为0.65/0.35≤m≤0.65/0.05、即1.86≤m≤13。在此,如果将倍率m定为5,则最大间隔d是1.5mm,有效区域D是210μm。
图7(a)是表示使用了DVD作为光盘的情况的倍率与最大间隔的关系的图,图7(b)是表示倍率与有效区域的关系的图。如果层间距离δ=55μm、数值孔径NA=0.65、光源波长λ=658nm、将光盘的折射率定为1.6,则根据条件式(1),倍率m的范围为0.65/0.35≤m≤0.65/0.05、即1.86≤m≤13。在此,如果将倍率m定为5,则最大间隔d是4.4mm,有效区域D是570μm。
从图5(a)、5(b)、6(a)、6(b)、7(a)、7(b)可知,如果倍率m大于等于NA/0.35,则由于在各光盘中至少可确保最大间隔d=150μm,同时至少可确保有效区域D=50μm,故可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此外,如果倍率m大于等于NA/0.33,则至少可确保最大间隔d=190μm和有效区域D=70μm,更为理想。
另一方面,如果倍率m小于等于NA/0.05,则由于在各光盘中至少最大间隔d小于等于30mm和有效区域D小于等于1.5mm,故可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可提供小型的光拾取装置。此外,如果倍率m小于等于NA/0.07,则至少低于最大间隔d=11mm和有效区域D=1.0mm,更为理想。
图8(a)是表示使用了BD作为光盘的情况下的光盘的信息记录面的层间距离与第1光学元件与第2光学元件的最大间隔的关系的图,图8(b)是表示光盘的信息记录面的层间距离与第1光学元件和第2光学元件的有效区域的关系的图。根据条件式(2),由于BD中的层间距离δ的范围是3.6μm≤δ≤35μm,故在λ=405nm、数值孔径NA=0.85、将倍率m定为5倍、将光盘的折射率定为1.6时,如果层间距离δ=10μm,则最大间隔d是0.7mm,有效区域D是140μm。
图9(a)是表示使用了HD DVD作为光盘的情况的光盘的层间距离与最大间隔的关系的图,图9(b)是表示光盘的层间距离与有效区域的关系的图。根据条件式(3),由于HD DVD中的层间距离δ的范围是4.3μm≤δ≤80μm,故在=405nm、数值孔径NA=0.65、将倍率m定为5倍、将光盘的折射率定为1.6时,如果层间距离δ=20μm,则最大间隔d是1.5mm,有效区域D是210μm。
图10(a)是表示使用了DVD作为光盘的情况下的光盘的层间距离与最大间隔的关系的图,图10(b)是表示光盘的层间距离与有效区域的关系的图。根据条件式(4),由于DVD中的层间距离δ的范围是5.5μm≤δ≤100μm,故在λ=658nm、数值孔径NA=0.65、将倍率m定为5倍、将光盘的折射率定为1.6时,如果层间距离δ=25μm,则最大间隔d是1.75mm,有效区域D是260μm。
图11是表示光盘的层间距离与波面像差的关系的图。在层间距离δ为10μm时,BD的波面像差是0.1λrms,HD DVD和DVD的波面像差小于等于0.1λrms。
(设计例1)
在BD用的光拾取装置中,如果层间距离δ=10μm、数值孔径NA=0.85、光源波长λ=405nm、将光盘的折射率定为1.6,则根据条件式(1),如果将倍率m定为5倍,则最大间隔d是714μm,有效区域D=136μm。
(设计例2)
在BD和HD DVD用的互换光拾取装置中,用折射率1.6的媒质充满了第1光学元件和第2光学元件,如果在BD中层间距离δ=10μm、数值孔径NA=0.85、光源波长λ=405nm、将光盘的折射率定为1.6,在HD DVD中层间距离δ=20μm、数值孔径NA=0.65、光源波长λ=405nm、将光盘的折射率定为1.6,则根据条件式(1),在将倍率m设定为7倍时,关于BD,最大间隔d=810μm,有效区域D=119μm,关于HD DVD,最大间隔d=1670μm,有效区域D=182μm。在此,由于共同地使用第1光学元件和第2光学元件,故采用BD的最大间隔d=810μm,因而,HD DVD的最大区域D=182×(810/1670)=88μm。
图12(a)~12(c)是表示第1光学元件和第2光学元件的结构例的图。在图12(a)中,在第1光学元件OE1与第2光学元件OE2之间粘接配置了平行平板PP,实现了一体化。按照这样的结构,不需要组装时的光轴调整等,在操作性方面良好。
在图12(b)中,夹住光轴在同一平面上并排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1和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2,对于此,隔着平行平板PP对置地配置了镜M,实现了一体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1兼备第1光学区域A和第3光学区域C的两种功能,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2兼备第2光学区域B和第4光学区域D的两种功能,在同一平面上并排了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1和OE2具有第1光学元件和第2光学元件这两者的功能。
即,在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主光束)在入射到与第1光学功能区域A对应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1上后,在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1与镜M之间聚光,由镜M反射了的光束经与第4光学功能区域D对应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2射出。此外,在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主光束)在入射到与第2光学功能区域B对应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2上后,在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2与镜M之间聚光,反射了的光束经与第3光学功能区域C对应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1射出。
另一方面,在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以外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副光束)入射到与第1光学功能区域A对应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1上后,被镜M反射,反射了的光束经与第3光学功能区域C对应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1射出。此外,在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主光束)在入射到与第2光学功能区域B对应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2上后,被镜M反射,反射了的光束经与第4光学功能区域D对应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2射出。由此,如上所述,只有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朝向光检测器。
从以上所述可知,通过在镜M的上方形成结构性双折射结构,可使第1光学元件OE1和第2光学元件OE2成为共同的光学元件。
在图12(c)中,第1棱镜PS1具有入射面IP1、反射面R1和射出面OP1,在射出面OP1中形成了包含由多个微细的壁(参照图2)构成的第1区域A和第2区域B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1。此外,第2棱镜PS2具有入射面IP2、反射面R2和射出面OP2,在射出面OP2中形成了包含由多个微细的壁(参照图2)构成的第3区域C和第4区域D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2。在第1棱镜PS1与第2棱镜PS2之间粘接地配置了平行平板PP。
在图12(c)中,从光盘反射了的收敛光通过第1棱镜PS1的入射面IP1,被反射面R1反射,在通过了在射出面OP1中形成了的结构性双折射结构OE1后,在平行平板PP内聚光,被反射面R2反射,从射出面OP2射出,由此,与上述的实施形态同样,只有来自打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信息记录面的反射光朝向光检测器。此外,平行平板PP的内部即使是空气层也没有关系。
以上,参照实施形态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应限定于上述实施形态来解释,当然可作适当的变更、改良。

Claims (10)

1.一种光拾取装置,对具有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光信息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其特征在于具有:
光源;
将来自光源的光束聚光在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某一层上的物镜;
以夹住光轴的方式具备第1光学区域和第2光学区域的第1光学元件;
以夹住光轴的方式具备第3光学区域和第4光学区域的第2光学元件;
入射主光束和副光束,并在上述第1光学元件与上述第2光学元件之间使上述主光束聚光的聚光元件,其中该主光束为从来自上述光源的光束被聚光了的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反射了的光束,该副光束为从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多层的信息记录面反射了的光束中上述主光束以外的光束;
分离通过了上述第1光学元件和上述第2光学元件的上述主光束与上述副光束的偏振光分支光学构件;以及
接受上述主光束的光检测器,
上述光拾取装置通过经上述物镜将来自上述光源的光束聚光在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多层的信息记录面的某一层上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
在上述主光束通过上述第1光学元件和上述第2光学元件时,上述第1光学区域和上述第4光学区域对通过了上述第1光学区域和上述第4光学区域的主光束给予第1方向的偏振方向,上述第2光学区域和上述第3光学区域对通过了上述第2光学区域和上述第3光学区域的主光束给予第1方向的偏振方向,
在上述副光束通过上述第1光学元件和上述第2光学元件时,上述第1光学区域和上述第3光学区域对通过了上述第1光学区域和上述第3光学区域的副光束给予第2方向的偏振方向,上述第2光学区域和上述第4光学区域对通过了上述第2光学区域和上述第4光学区域的副光束给予第2方向的偏振方向,
上述主光束在通过了上述第1光学元件后,在上述第1光学元件与上述第2光学元件之间被聚光,并通过上述第2光学元件进而经偏振光分支光学构件入射到光检测器上,另一方面,上述副光束在通过了上述第1光学元件后,不在上述第1光学元件与上述第2光学元件之间被聚光,因而通过上述第2光学元件入射到偏振光分支光学构件上的副光束进而被上述偏振光分支光学构件分支而不入射到上述光检测器上,
在将用上述聚光元件使从信息记录面反射了的光束聚光了时的倍率定为m、将上述物镜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一侧的数值孔径定为NA时,以下的式成立:
NA/0.35≤m≤NA/0.05             。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下的式成立:
NA/0.33≤m≤NA/0.08                 。
3.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波长λ1大于等于350nm且小于等于450nm,在上述数值孔径NA大于等于0.8的情况下,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的层间距离δ满足以下的式:
3.6μm≤δ≤35μm           。
4.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波长λ1大于等于350nm且小于等于450nm,在上述数值孔径NA不到0.8的情况下,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的层间距离δ满足以下的式:
4.3μm≤δ≤80μm                。
5.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波长λ2大于等于600nm且小于等于700nm,在上述数值孔径NA不到0.8的情况下,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的层间距离δ满足以下的式:
5.5μm≤δ≤100μm            。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体地形成了上述第1光学元件和上述第2光学元件。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光学元件与上述第2光学元件之间的光路中配置了反射元件。
8.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体地形成了上述第1光学元件、上述第2光学元件和反射元件。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使朝向上述第1光学元件的入射光束反射的第1反射面和使上述第2光学元件的射出光束反射的第2反射面。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只在对上述第1光学元件和上述第2光学元件入射了既定波长的光束时,从上述第1光学元件和上述第2光学元件射出了的上述主光束和上述副光束的偏振方向不同。
CN2007101369013A 2006-07-26 2007-07-23 光拾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144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03406 2006-07-26
JP2006203406A JP2008033991A (ja) 2006-07-26 2006-07-26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6-203406 2006-07-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14480A CN101114480A (zh) 2008-01-30
CN101114480B true CN101114480B (zh) 2011-03-30

Family

ID=38986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3690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14480B (zh) 2006-07-26 2007-07-23 光拾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881174B2 (zh)
JP (1) JP2008033991A (zh)
KR (1) KR20080010283A (zh)
CN (1) CN101114480B (zh)
TW (1) TW20081816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42209B2 (ja) * 2006-08-22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抽出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070140B2 (ja) * 2008-06-13 2012-11-07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2591A (zh) * 2001-10-12 2003-04-23 柯尼卡株式会社 物镜和光拾取头装置
US6775221B1 (en) * 1999-11-30 2004-08-10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and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4104696A1 (ja) * 2003-05-26 2006-07-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記録再生方法、並びに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EP1854098B1 (en) * 2005-03-02 2012-02-29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system,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75221B1 (en) * 1999-11-30 2004-08-10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and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CN1412591A (zh) * 2001-10-12 2003-04-23 柯尼卡株式会社 物镜和光拾取头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367211A 2002.12.20
JP特开平8-185640A 1996.07.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025188A1 (en) 2008-01-31
CN101114480A (zh) 2008-01-30
US7881174B2 (en) 2011-02-01
KR20080010283A (ko) 2008-01-30
JP2008033991A (ja) 2008-02-14
TW200818167A (en) 2008-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3936B (zh) 光学头装置、光信息装置以及信息处理装置
US8154962B2 (en)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US4689479A (en) Optical focussing and tracking system using a polarization prism for dividing the reflected beam
US20030185133A1 (en) Wavelength coupling device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US6992967B2 (en) Holographic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070036058A1 (en) Method and unit for separating light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recording/playback apparatus based thereon
JP2005203087A (ja) ビーム整形プリズム及びそれを採用した光ピックアップ
CN101114480B (zh) 光拾取装置
CN100511445C (zh) 兼容的光学拾取器以及光学记录和/或再现设备
JPWO2005055216A1 (ja) 光学情報再生装置
CN101086872A (zh)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CN101866663A (zh) 光集成单元及其调整方法、以及光拾取装置
CN101189672B (zh) 光学读取装置
US20060092814A1 (en) Aberration compensation element, and optical system and optical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N1925029B (zh) 光拾取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处理方法
CN100419874C (zh) 斜入射多层光盘的调焦方法
CN101118763A (zh) 光学拾取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CN101246712A (zh) 光学拾取器和具有该光学拾取器的盘装置
CN101114481B (zh) 光拾取装置
CN101246713B (zh) 光拾取器和具有该光拾取器的盘装置
US8054733B2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H0449535A (ja) 光学式読取り装置
JPS63257929A (ja) 光学式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US8130621B2 (en) Optical head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playback system
CN101093689A (zh) 光拾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30

Termination date: 201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