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01139A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01139A
CN101101139A CNA2007101087017A CN200710108701A CN101101139A CN 101101139 A CN101101139 A CN 101101139A CN A2007101087017 A CNA2007101087017 A CN A2007101087017A CN 200710108701 A CN200710108701 A CN 200710108701A CN 101101139 A CN101101139 A CN 1011011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 pan
air
heat exchanger
main drain
condensed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087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61059C (zh
Inventor
金纹新
李种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101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11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105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105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2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he condensate, e.g. for enhanced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BSTEAM OR VAPOUR CONDENSERS
    • F28B3/00Condensers in which the steam or vapour comes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cooling medium
    • F28B3/02Condensers in which the steam or vapour comes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cooling medium by providing a flowing coating of cooling liquid on the condensing surfa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2013/227Condensate pipe for drainage of condensate from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Abstract

提供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主和副排水盘、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冷凝水管道、及管道联接元件。主排水盘设置在前框架与后框架之间,以把在后框架与前框架之间的空间划分成上下部分。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分别设置在主排水盘的下部和上部部分处,以允许热交换发生在空气与冷却剂之间。副排水盘设置在主排水盘的下部部分处,以收集由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冷凝水管道把在底盘中收集的冷凝水引导到副排水盘。管道联接元件可拆除地把冷凝水管道的一端联接到副排水盘上。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如下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构造成把在底盘中聚集的水重新循环到热交换器的顶部以借助于重力滴落或通过蒸汽发生器蒸发,并且该空调器具有主排水盘(具有多个部件安装在其上的安装部分),该主排水盘设置在空调器的中央内部部分中,以便使产品更紧凑。
背景技术
一般地,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及室内热热交换器,并且用来把室内空间保持在设定温度下以使室内空间成为舒服环境。就是说,空调器是安装在诸如车辆、办公室、及住宅之类的内部空间的预定部分或墙壁表面上以冷却或加热内部空间的冷却/加热设备。空调器采用涉及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毛细管)、及室内热交换器的冷却循环或连续使用冷却剂的反向循环的加热循环。然而,由于相关技术空调器的尺寸大并且安装和使用在建筑物的墙壁上,所以空调器一旦安装就难以移动。就是说,不可能移动相关技术空调器,这引起使用空调器的不便。因此,最近已经研制出一种在空调器的底部上连接有移动轮以允许用户容易地移动空调器的移动式空调器。在韩国知识产权局(KIPO)中登记的实用新型No.0252478公开了这种相关技术移动式空调器。
然而,因为根据相关技术的这种空调器在附近释放冷凝水,所以附近的部件被污染。而且,因为冷凝水仅被释放而不是蒸发,所以产生除去冷凝水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涉及一种大体消除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点造成的一个或多个问题的空调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构造成使得在底盘中收集的冷凝水运动到在其上方的副排水盘,以借助于重力滴落到热交换器的上部并且蒸发。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蒸发在基座的顶部表面上凝结的水,并且使用这种水进一步冷却外部热交换器。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在该空调器中,借助于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被容易地收集,并且借助于在主排水盘上形成的引导结构被引导而流动。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形成多个容器,用来防止居中设置在空调器中的主排水盘周围附近安装的部件的相互干涉,使得产品可以是紧凑的。
本发明的另外优点、目的、及特征的一部分将在随后的描述中阐述,并且一部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仔细阅读下面后将成为显然,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理解到。通过在写出的描述和其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可以实现和获得本发明的目的和其它优点。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并且按照如这里具体实施和概括描述的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空调器,它包括:主排水盘,它设置在前框架与后框架之间,用来在竖直方向上划分在后框架与前框架之间的空间;第一热交换器,它设置在主排水盘的下部部分处,用来允许热交换发生在空气与冷却剂之间;第二热交换器,它设置在主排水盘的上部部分处,用来允许热交换发生在空气与冷却剂之间;副排水盘,它设置在主排水盘的下部部分处,用来收集由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冷凝水管道,用来把在底盘中收集的冷凝水引导到副排水盘;及管道联接元件,用来可拆除地把冷凝水管道的一端联接到副排水盘上。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它包括:主排水盘,它设置在前框架与后框架之间,用来在竖直方向上划分在后框架与前框架之间的空间;第一热交换器,它设置在主排水盘的下部部分处,用来允许热交换发生在空气与冷却剂之间;第二热交换器,它设置在主排水盘的上部部分处,用来允许热交换发生在空气与冷却剂之间;控制箱,它安装在主排水盘的一侧处,并且包括用来控制空调器的操作的多个内置电气部件;及排出引导单元,它安装在后框架上,用来把已经经受热交换的空气排出到外面,其中主排水盘在其前端处形成用来装入控制箱的控制箱安装开口。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它包括:主排水盘,它设置在前框架与后框架之间,用来在竖直方向上划分在后框架与前框架之间的空间;第一热交换器,它设置在主排水盘的下部部分处,用来允许热交换发生在空气与冷却剂之间;第二热交换器,它设置在主排水盘的上部部分处,用来允许热交换发生在空气与冷却剂之间;及副排水盘,它设置在主排水盘的下部部分处,用来收集由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其中副排水盘联接到主排水盘上。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在底盘中收集的冷凝水借助于泵向上运动之后,水被分布在热交换器的顶部以借助于重力落下。因而,可防止分散冷凝水对元件的污染,并且冷凝水的蒸发增加,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消除冷凝水。此外,滑动地连接到副排水盘上的连接器设置在冷凝水管道的一端上,该冷凝水管道向上引导冷凝水的流动。因而,组装更容易,并且工作效率增加。而且,用于已连接的连接器的固定部件固定连接器并且防止其脱开,增加产品的可靠性。另外,肋和落下孔形成在根据本发明的主排水盘和副排水盘中,以便引导冷凝水的流动和落下。因此,冷凝水的收集平稳地进行,防止冷凝水对附近部件的污染。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中,当联接主排水盘和副排水盘周围的部件时,防止了该部件的相互干涉。因而,较大数量的部件可以安装在有限空间中,允许产品紧凑。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以上概括描述和如下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且企图提供如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被包括用来提供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并入和构成本申请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前视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后视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内部构造的分解透视图;
图4和5是前视和后视透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后框架的详细构造;
图6和7是前视和后视透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抽吸格栅的详细构造;
图8和9是透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右把手和左把手的构造;
图10是沿在图8中的线I-I′得到的剖视图;
图11是透视图,示出在图8中示出的把手的右侧构造;
图12和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前框架的前视和后视透视图;
图14和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面板的前视和后视透视图;
图16和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排出气孔的前视和后视透视图;
图18和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主排水盘的俯视和仰视透视图;
图20和2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副排水盘的俯视和仰视透视图;
图22是透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水管道的构造;
图23是透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盘连接器的构造;
图24是在图23中示出的盘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25和26分别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和前视图;
图27是分解透视图,示出前框架、后框架、底盘、及主排水盘之间在它们被安装时的关系;
图28和2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内部构造的前视和后视透视图;
图3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中安装的副排水盘的透视图;及
图31是透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基座中安装的蒸汽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例子示出在附图中。
图1和2是透视图,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前部外观和后部外观。
参照图1和2,空调器包括形成前部外观的前框架100和前面板200、及形成后部外观的后框架300,通过它们示意性地形成空调器的整个外观。
前框架100构成空调器的前部部分的机架,并且同时,构成上和右/左侧的外观的一些部分。用来允许用户操纵空调器的操纵面板120设置在上侧上。
后框架300形成为构成空调器的上和右/左侧以及后侧的外观。排出引导元件400连接到后框架300上,以把经过热交换的空气排出到外面(具体地说,室外空间)。下面将详细描述排出引导元件400的构造。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部构造的分解透视图。参照图3,前框架100形成为四边形形状。而且,前框架100具有形成为向前侧相对地突出较远的中央部分。因此,当从侧方向上看时,前框架100形成为在整体上具有圆形弯曲。
气孔安装开口102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上端的附近。气孔安装开口102是其中安装排出气孔110的部分。气孔安装开口102具有水平形地形成较长的四边形形状。
前框架100的上表面形成为向前部以预定角度倾斜。其中安装操纵面板120的面板开口104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上表面中,以穿过前框架100。面板开口104具有与操纵面板120的形状相对应的矩形形状。
前面板200形成为四边形平板,以构成空调器的前部外观。前面板200固定地安装在前框架100的前侧上。因此,前面板200具有与前框架100的前侧相对应的形状。就是说,像前框架100,前面板200具有其上端比下端向前面相对地突出较远的中央部分,以形成圆形形状(弧形形状)。
排出气孔110安装在前框架100的气孔安装开口102中,以把已经被空气调节的空气引导到外面。排出气孔110控制空气的排出方向,并且包括多个排出肋以允许空气排出到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操纵面板120安装在面板开口104中。操纵面板120打算用于用户的操纵,并且包括安装成向外面突出的多个按钮。就是说,一对按钮组件122设置在操纵面板120下方,并且设置到按钮组件122的多个按钮穿过操纵面板120,并且向上暴露。
操纵印刷电路板(PCB)124安装在按钮组件122下方。操纵PCB124把按钮组件122的按钮操作转换成信号,并且把信号传送到控制器(未示出)。操纵PCB 124由操作框架126支撑。而且,操纵PCB 124的外侧由矩形箱形PCB壳体128包围。
空气出口210形成在前面板200的上端的附近,以穿过前面板200。空气出口210是被空气调节(冷却或加热)的空气穿过其排出到前面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排出气孔110相对应的矩形形状。后框架300联接到前框架100上。因此,后框架300的前端模制成与前框架100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就是说,后框架300的左和右侧的前端具有向前面突出的中央部分以具有圆形弯曲,使得左和右侧的前端与前框架100的左和右侧的后端相对应。
外部空气进口302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上半部中,以便穿过后框架300的前和后。外部空气进口302形成为矩形形状,以用作室内空间的空气穿过其被抽吸到空调器中的通道。
与外部空气进口302相对应的四边形过滤器框架304进一步形成在外部空气进口302的中央部分处。过滤器框架304优选地形成为尺寸小于外部空气进口302的尺寸,以支撑成安装诸如除臭过滤器322之类的特殊过滤器。
外部空气进口302由抽吸格栅310遮蔽。室内空气穿过抽吸格栅310,并且流入空调器中。为此目的,多个孔形成在抽吸格栅310中,以穿过抽吸格栅310。抽吸格栅310形成为具有与外部空气进口302的尺寸相对应的尺寸。更明确地说,抽吸格栅310形成为稍微向前倾斜。
预过滤器320沿外部空气进口302的边缘安装。预过滤器320形成为具有与外部空气进口302的尺寸相对应的尺寸,以过滤在穿过抽吸格栅310流入的空气中包含的夹杂物。
除臭过滤器322进一步设置在预过滤器320的前侧上。除臭过滤器322形成为与过滤器框架304的尺寸相对应的尺寸,并且固定在过滤器框架304中,以除去在穿过抽吸格栅310流入的空气中包含的臭味成分。
下部格栅330整体地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下半部中。下部格栅330允许空气被抽吸到空调器中,并且同时防止夹杂物从外面流入。
把手340进一步设置到后框架300。就是说,把手孔342分别形成在后框架300的左上和右上侧中,以穿过后框架300。把手340插入在把手孔342中。把手340打算允许用户容易地提起和移动空调器。
更详细地说,把手340可拆卸地且对称地安装在后框架300的两侧中。因此,用户通过用他的双手握住把手340可容易地移动空调器。
排出引导元件400连接到后框架300上。排出引导元件400打算用来把在空调器内部已经被热交换的空气排出到室外空间。排出引导元件400的一端连接到后框架300上,并且排出引导元件400的另一端优选地安装成暴露于建筑物外面。
排出引导元件400安装成与后框架300的下半部的内侧相连通,并且包括排出导管410、排出喷嘴420、框架连接器430、及喷嘴连接器440。
排出导管410形成为长圆筒形管以引导排出空气的流动,并且排出喷嘴420是允许流过排出导管410的排出空气最终排出的端部。排出导管410优选地由柔性材料或形状形成,从而它可弯曲。而且,框架连接器430设置在后框架300与排出导管410之间,以允许排出导管410的下端安装在后框架300中。喷嘴连接器440设置在排出导管410与排出喷嘴420之间,以允许排出喷嘴420联接到排出导管410的上端。
空调器的下部外观由底盘500形成。底盘500联接到前和后框架100和300的下端上,并且支撑多个部分。底盘500具有四边形平板形状。
多个移动轮502安装在底盘500的下表面上。移动轮502的每一个打算用来容易地移动空调器,并且安装在四边形底盘500的每个角部处。
第一热交换器510安装在底盘500的上部中央部分上。就是说,第一热交换器510安装在从后侧延伸到前侧的底盘500的上部中央部分上。第一热交换器510使用在流过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冷却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冷却(或加热)冷却剂。就是说,穿过在后框架300的下半部中形成的下部格栅330流入的空气在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同时,与流过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冷却剂交换热量。在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同时,已经被热交换的空气穿过排出引导元件400排出到室外空间。
压缩机520安装在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侧。压缩机520安装在底盘500的右后端处,并且由三角形形状的压缩框架522支撑。压缩框架522安装在底盘500上。
储液器530安装成与压缩机520相邻。储液器530过滤液体冷却剂,以只允许气体冷却剂流入压缩机520中。
冷凝水探测器540安装在压缩机520的前面。当在底盘500的上表面上形成的冷凝水的量达到预定量或更多时,冷凝水探测器540探测冷凝水的量,并且向外面显示探测到的冷凝水。
冷凝水泵550安装在底盘500的右前端处。冷凝水泵550泵送在底盘500上形成的冷凝水,以把冷凝水供给到副排水盘750。
冷凝水管道560连接到冷凝水泵550上。
冷凝水管道560用作用来把由冷凝水泵550强迫流动的冷凝水引导到副排水盘750的通道。因此,冷凝水管道560的下端连接到冷凝水泵550上,并且冷凝水管道560的上端连接到副排水盘750上。
支架570安装在底盘500的右端处。支架570支撑以后将描述的主排水盘700的右端,并且同时减缓当压缩机520落下到右边时产生的冲击。支架570具有四边形平板。支架570的下端固定到底盘500的右端上,并且上端固定到主排水盘700的右端上。
而且,支撑角钢580可安装在底盘500的前端处。就是说,支撑角钢580竖直地安装在底盘500的右前端处,以支撑主排水盘700的前部负载。当然,一对支撑角钢580可安装在主排水盘700的前端的左边和右边处。
下部孔板600安装在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左侧处。下部孔板600支撑诸如上部孔板850和上部空气引导件800之类的多个部件,并且同时把已经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0的空气引导到左边。为此目的,圆形下部孔板孔602形成在下部孔板600的中央部分中,以穿过下部孔板600。下部空气引导件620安装在下部孔板600的左侧上。下部空气引导件620与下部孔板600合作引导空气流动。用来强迫空气流动的下部风扇630定位在下部孔板600与下部空气引导件620之间。为此目的,外壳槽640对称地形成在下部孔板600和下部空气引导件620中,以引导由下部风扇630引起流动的空气。
就是说,彼此对称的外壳槽640形成在下部孔板600的左侧和下部空气引导件620的右侧中,以引导由下部风扇630排出的空气。外壳槽640形成具有比下部风扇630的外径大的直径,以包围下部风扇630。
具有相互对称的形状的排出引导件650形成在下部孔板600和下部空气引导件620的后端处。排出引导件650把由外壳槽640引导的空气引导到排出引导元件400。排出引导件650的上端构成与排出引导元件400的下端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圆形排出格栅652插入并安装在排出引导件650的内上端中。排出格栅652防止外部夹杂物插入到排出引导件650的下部部分。
下部电机孔622形成在下部空气引导件620的中央部分中,以穿过下部空气引导件620。因此,下部电机660插入以穿过下部电机孔622,从而该下部电机固定地安装在其中。下部电机660使用从外面供给的动力产生旋转动力,并且把旋转动力提供给下部风扇630以转动下部风扇630。
下部电机支撑件670进一步设置到下部空气引导件620的右侧。下部电机支撑件670打算用来更坚固地支撑安装在下部空气引导件620中的下部电机660。下部电机支撑件的下端接触底盘500。主排水盘700安装在前框架100的中央后侧上。主排水盘700具有如所示的四边形形状。主排水盘700收集将在以后描述的第二热交换器860处产生的冷凝水,并且同时支撑多个部件,及竖直地划分空调器的内部空间。
更详细地说,整体类型一般划分成室内侧和室外侧。主排水盘700把空调器的内部划分成室内侧和室外侧。就是说,与室外单元(在分离型空调器中)相对应的室外侧(散热侧)形成在主排水盘700下方,并且与室内单元(在分离型空调器中)相对应的室内侧(吸热侧)形成在主排水盘700上方。
副排水盘750安装在主排水盘700下方。副排水盘750收集并分配由主排水盘700和冷凝水泵550供给的冷凝水。
详细地说,副排水盘750形成为在前后部分上较长,并且安装在第一热交换器的上侧上。因此,在主排水盘700上形成的冷凝水落下到副排水盘750,并且被收集。而且,在底盘500上形成的冷凝水经冷凝水管道560供给到副排水盘750。供给到副排水盘750的冷凝水被均匀地喷射在第一热交换器510的上端上,并且蒸发。
上部空气引导件800安装在主排水盘700的上侧上。上部空气引导件800安装成跨过主排水盘700的上侧的左边和右边,以引导由上部风扇840引起流动的空气。上部风扇外壳810与上部空气引导件800整体地形成。上部风扇外壳810安装成围绕上部风扇840的外侧。因此,由上部风扇840强迫排出的空气由上部风扇外壳810引导,以流动到排出引导开口814。上部电机孔812形成在上部空气引导件800的中央部分中,以穿过上部空气引导件800。上部电机820插入在上部电机孔812中,以把旋转动力提供给上部风扇840。
排出引导开口814形成在上部空气引导件800的上端中,以穿过上部空气引导件800。排出引导开口814具有与排出气孔110的形状相对应的矩形形状。因此,由上部风扇外壳810引导的空气经排出引导开口814流到前面,以穿过排出气孔110。
上部电机支撑件830进一步设置在上部电机820的下侧上。上部电机支撑件830执行与下部电机支撑件670的功能相同的功能。就是说,上部电机支撑件830打算用来更坚固地支撑上部电机820。为此目的,上部电机支撑件830的下端固定地安装在主排水盘700的前部上表面上。
上部风扇840容纳在上部风扇外壳810内部。上部风扇840强迫外部空气经抽吸格栅310流动。上部风扇840联接在上部电机820的后端处以便转动。
上部孔板850设置在上部空气引导件800的后侧上。上部孔板850形成在四边形平板中。圆形上部孔板孔852形成在上部孔板850的中央部分中以穿过上部孔板850,以致空气可流过上部孔板孔852。
第二热交换器860安装成在主排水盘700后面的后部中水平较长,以允许经抽吸格栅310抽吸的空气与流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冷却剂交换热量。
同时,控制箱870安装在主排水盘700的右前端处。控制箱870在其中安装控制空调器的操作的多个电气元件。控制箱870安装成穿过主排水盘700。就是说,控制箱870的上半部在主排水盘700的上方突出,并且控制箱870的下半部在主排水盘700的下方突出。
图4和5是后框架300的前视透视图和后视透视图。将参照图4和5更详细地描述后框架300的构造。
后框架300的后侧形成为具有高度差。详细地说,后框架300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的前后长度彼此不同。就是说,后框架300的上半部的前后长度大于后框架300的下半部的前后长度。因此,高度差表面350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中央部分处。就是说,水平地形成的高度差表面350设置在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上半部中的外部空气进口302的下方,以穿过后框架300。
而且,导管连接孔352形成在高度差表面350中,以竖直地穿过高度差表面350。导管连接孔352是联接排出引导元件400的下端的部分。就是说,构成排出引导元件400的框架连接器430插入到导管连接孔352中。因此,导管连接孔352形成为具有与框架连接器430的下端相对应的尺寸和形状的圆柱形形状。
格栅突起容纳孔354形成在高度差表面350的左和右端中,以竖直地穿过高度差表面350。
格栅突起容纳孔354容纳抽吸格栅310的格栅联接突起317。
同时,格栅安装部分360形成在高度差表面350的上侧上。格栅安装部分360是其上安装抽吸格栅310的部分,并且形成在外部空气进口302的后侧上。
而且,多个过滤器固定钩362沿外部空气进口302的边缘形成,以在其上安装预过滤器320。就是说,具有钩形状并且向后侧突出的过滤器固定钩362沿外部空气进口302的后边缘分别形成在四个角部处,以固定预过滤器320的四个角部。
而且,下部格栅330形成在高度差表面350下方。下部格栅330优选地仅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下半部的右边部分中。就是说,尽管在图5中下部格栅330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下半部的整个部分上,但在这种情况下,下部格栅330为了相容性而形成。实际上,空气可以仅流过右边部分(在图5中的左边部分),并且不能流过左边部分(在图5中的右边部分),因为左边部分的内侧被遮蔽。
下部格栅330仅形成在后框架300的右边部分中的原因是,允许通过下部格栅330抽吸的空气穿过第一热交换器510。就是说,下部格栅330仅形成在后框架300的右边部分中,以允许通过下部格栅330从后侧抽吸的空气流到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边,穿过第一热交换器510,及运动到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左边。
管道孔364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下端中,以在前后方向上穿过后框架300。管道孔364是其中形成排水管道(未示出)的部分。排水管道允许冷凝水被排放。
用来联接到前框架100上的多个框架联接突起370沿后框架300的前端形成。框架联接突起370是其中插有诸如螺钉之类的联接部件的部分。框架联接突起370形成在后框架300的左和右前端、上端、及下端的中央部分处,并且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上部前侧的左边和右边。因此,当螺钉插入到框架联接突起370中,并且联接到前框架100上时,完成前和后框架100和300的联接。
同时,拆离槽372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侧上端的后端中。拆离槽372形成为从后框架300的两侧向内侧凹下预定距离。拆离槽372优选地具有与人手相对应的竖直长度。
当用户为了向前拉动抽吸格栅310的拆离肋315而抓住拆离肋315时,拆离槽372打算用来防止与用户的手的干涉。
格栅钩联接孔374形成在后框架300的后部上端中,以穿过后框架300。格栅钩联接孔374是格栅联接钩316插入并连接在其中的部分。格栅钩联接孔374形成为具有与格栅联接钩316的前端的尺寸相对应的尺寸。
更详细地说,在前后方向上穿通的格栅钩联接孔374形成在格栅安装部分360的左上端和右上端中。格栅钩联接孔374具有格栅联接钩316的钩部分316′可穿过的尺寸。
图6和7分别是抽吸格栅310的前视和后视透视图。参照图6和7,多个格栅肋312以相等间隔形成在抽吸格栅310上。因此,穿过在多个格栅肋312之间的间隙抽吸空气。
而且,在多个格栅肋312之间的间隙优选地使用网状物或丝网遮蔽。这是为了防止外部夹杂物穿过格栅肋312。
肋支撑件312′竖直地形成在抽吸格栅310的中央部分处。肋支撑件312′支撑多个格栅肋312。导管容纳槽313形成在抽吸格栅310中,以容纳排出引导元件400的一部分。就是说,向前面溃缩的导管容纳槽313(在图6中)形成在抽吸格栅310中的左部中。导管容纳槽313的下端具有与排出导管410的前侧相对应的半圆形槽形状。因此,排出导管410和框架连接器430的前端容纳在导管容纳槽313中。
抽吸格栅310倾斜地形成,以具有向前的预定斜度。因此,抽吸格栅310的两端都向前弯曲,并且延伸以形成宽度向下端增大的三角形形状的格栅侧向侧314。而且,多个格栅加强肋314′形成在格栅侧向侧314的内表面上,以加强支撑强度。
拆离肋315形成在抽吸格栅310的上端处,以允许用户拆除抽吸格栅310。更详细地说,在侧向方向上以预定尺寸突出的拆离肋315形成在格栅侧向侧314的上端处。因此,当用户抓住拆离肋315,并且在向后方向上拉动拆离肋315时,抽吸格栅310的上端与后框架300分离。
一对格栅联接钩316形成在抽吸格栅310的上端处。格栅联接钩316从抽吸格栅310的左和右上端向前面突出,以允许抽吸格栅310的上端联接到后框架300上。
格栅联接钩316形成为具有本身的弹性,使得其前端竖直和水平地移动和恢复预定距离。比后部具有较大横截面的钩部分316′形成在前端处。
因此,在格栅联接钩316插入在后框架300的格栅钩联接孔374中之后,因为格栅联接钩316的钩部分316′,除非施加预定强度的力,格栅联接钩316不与格栅钩联接孔374脱开。
格栅联接突起317形成在抽吸格栅310的下端处。格栅联接突起317是插入在格栅突起容纳孔354中的部分。因此,格栅联接突起317形成为从抽吸格栅310的左和右下端向下部方向以预定尺寸突出,并且具有与格栅突起容纳孔354的宽度相对应的水平尺寸。
图8至11更详细地示出把手340的构造。就是说,图8是安装在后框架300的右侧上的一对把手340的把手的透视图,并且图9是安装在后框架300的左侧上的把手的透视图。而且,图10是沿在图8中的线I-I′得到的剖视图;并且图11是透视图,示出在图8中示出的把手的右侧。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把手340的构造。而且,由于在两侧上的把手340(图8和图9)具有相对于彼此对称的形状,所以将参照示出右侧上的把手的图8、10、及11进行描述。
如示出的那样,把手340包括用来容纳用户手指的把手本体344、沿把手本体344的边缘突出的把手边缘346、及与把手边缘346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上形成的固定肋348。
把手本体344是用户手指插入其中的部分,并且形成为大致‘ㄈ’形,从而预定空间形成在把手本体344内部。因此,除大拇指之外的四个手指插入在这个内部空间中。
把手本体344包括构成上部外观的把手上表面344a、形成在与把手上表面344a分离预定距离的位置处以构成下部外观的把手下表面344b、将把手上表面344a与把手下表面344b相连接并同时构成侧向外观的把手侧表面344c、及分别构成前部外观和后部外观的把手前表面344d和把手后表面344e。
把手边缘346沿具有大约矩形形状的把手本体344的右端的边缘在前后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向外侧以预定尺寸突出。因此,当把手340安装在后框架300的把手孔342中时,把手边缘346接触后框架300的外表面。
固定肋348在把手34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较长。固定肋348形成在与把手边缘346分离预定距离的位置中。因此,当把手340安装在把手孔342中时,固定肋348位于后框架内。
更详细地说,参照图10,固定肋348具有三角形形状横截面(当从前侧看时)。换句话说,固定肋348的右表面和左表面包括竖直表面348′和引导表面348″。竖直表面348′接触后框架300的内表面,并且引导表面348″引导把手340的安装。就是说,引导表面348″形成为相对于竖直表面348′具有锐角,以当把手340从侧方向插入把手孔342中时,允许把手340在把手孔342的边缘上滑动和穿过把手孔342。把手槽349形成在彼此间隔开的把手边缘346与固定肋348之间。因此,后框架300的侧向侧插入在这个把手槽349中。
把手槽349形成为U形状(当从前侧看时)形成。多个把手加强肋349′以预定间隔布置在把手槽349的下表面上,以更坚固地支撑固定肋348。
同时,把手本体344形成为使其水平宽度向前侧逐渐减少。
当把手本体344形成为使其水平宽度向前侧逐渐减少时,用户可容易地抓住把手340。就是说,考虑到相应人手指的差别,形成把手340的这样一种形状。
例如,在本发明的空调器由用户从前方提起的情况下,用户的食指(第二手指)容纳在把手本体344的内部后端中,并且小指定位在把手本体344的内部前端中。因此,为了迅速容纳食指,把手本体344的后端的宽度制成比把手本体344的前端的宽度宽。
而且,把手本体344具有随着它远离把手边缘346而逐渐向上倾斜的形状。就是说,在图10中,把手本体344的左端位于比把手本体344的右端高的位置中。这样一种形状是为了防止用户的手一旦插入在把手本体344中后容易地从把手本体344的内侧脱开。更详细地说,该对左和右把手本体344具有随着它达到空调器的中央部分而向上倾斜的形状。因此,参照图10,把手上表面344a和把手下表面344b的每一个是倾斜表面。就是说,把手上表面344a和把手下表面344b的每一个随着它走向左侧而位置变得更高。
图12和13分别是前框架100的前视透视图和后视透视图。
参照图12和13,前框架100形成为格栅形状,并且包括多个四边形开口。而且,尽管未示出,加强面板可安装在前框架100的后侧上,在该前框架100中形成多个开口。加强面板实现用来吸收或阻挡由空调器的内部产生的噪声的隔音功能和吸音功能,并且优选地由可吸收从空调器内部产生的水(例如,冷凝水)的材料形成。
前面板200双重固定地安装在前框架100上。就是说,前面板200使用临时组装元件和固定元件双重地固定和安装在前框架100上。
临时组装元件允许前面板200临时组装到前框架100上,并且包括下面将详细描述的多个面板钩220和面板钩孔130。
而且,固定元件允许前面板200使用联接元件固定在前框架100上,并且包括面板联接部分132、面板联接突起222、及联接部件(例如,螺钉)。
更详细地说,多个面板钩孔130形成在前框架100中。面板钩孔130是插入并联接前面板200的多个面板钩220的部分。多个面板钩孔130沿前框架100的前边缘形成。
同时,面板联接部分132形成在前框架100中。面板联接部分132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上侧和下端上。就是说,三个面板联接部分132形成在气孔安装开口102的上端上,并且三个面板联接部分132以预定间隔形成在气孔安装开口102的下端上。而且,三个面板联接部分132以预定间隔水平地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下端上。面板联接部分132是诸如螺钉之类的联接部件(未示出)穿过的部分。因此,面板联接孔132′形成在面板联接部分132的中央部分中,以允许联接部件插入和穿过面板联接孔132′。
而且,辅助联接部分134进一步形成在前框架100上。辅助联接部分134以与面板联接部分132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形成,但辅助联接部分134的形成位置不同。就是说,辅助联接部分134优选地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中央部分处。更详细地说,两个辅助联接部分134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下半部的左边和右边处。
辅助联接部分134与前面板200的辅助联接突起224一起用作辅助联接装置。辅助联接装置依据前面板200的重量选择性地使用。就是说,在诸如玻璃之类的较重部件进一步安装在前面板200的前侧上的情况下,辅助联接装置用来允许前面板200更坚固地固定在前框架100上。
因此,诸如面板联接部分132之类的联接部件穿过辅助联接部分134。
多个框架联接部分140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侧向侧和上部后端上。框架联接部分140是诸如螺钉之类的联接部件(未示出)联接到其上的部分,并且形成在与后框架300的框架联接突起370相对应的位置处。因此,当联接部件穿过框架联接突起370,并且联接到框架联接部分140上时,后框架300和前框架100彼此联接。诸如螺钉之类的联接部件联接到其上的螺钉槽形成在多个框架联接部分140的中央部分中。
多个联接引导肋142从前框架100的侧向后端向内突出。联接引导肋142打算用来引导前框架100和后框架300的组装,并且形成为‘’或‘’的形状(当从上侧看时)。因此,后框架300的边缘插入在联接引导肋142与前框架100之间的间隙中。
一对排水联接部件144从前框架100的侧向侧向内突出。排水联接部件144从前框架100的两个侧向侧向内突出以便彼此对称,并且形成为‘’或‘’的形状(当从上侧看时)。
排水联接部件144允许前框架100使用联接部件联接到主排水盘700上。因此,排水联接孔144′形成在排水联接部件144的后端中以穿过排水联接部件144,从而诸如螺钉之类的联接部件穿过排水联接孔144′。
而且,参照图13,框架联接部分140与排水联接部件144的内侧整体地形成。
一对基座联接部件146从前框架100的侧向下端向内突出。基座联接部件146从前框架100的两侧向内突出以相对于彼此对称,并且如在排水联接部件144中那样形成为‘’或‘’的形状(当从上侧看时)。
基座联接部件146打算用来允许前框架100和底盘500使用诸如螺钉之类的联接部件彼此联接。因此,基座联接孔146′形成在基座联接部件146的后端中以穿过基座联接部件146,从而诸如螺钉之类的联接部件穿过基座联接孔146′。
而且,框架联接部分140与基座联接部件146的内侧整体地形成,如在排水联接部件144中那样。
多个空气引导件联接部件148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上部后端处。空气引导件联接部件148打算用来把上部空气引导件800联接到前框架100上。三个空气引导件联接部件148以预定间隔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上部后端的下侧处。空气引导件联接孔148′形成在空气引导件联接部件148中以穿过空气引导件联接部件148,从而诸如螺钉之类的联接部件穿过空气引导件联接孔148′。
气孔安装部分106分别形成在气孔安装开口102的两侧上。气孔安装部分106是排出气孔110的两端在其上被安装和支撑的部分,并且形成为以圆形形状向前突出的半圆形形状。
而且,气孔安装槽108在侧向方向上从气孔安装部分106的内部侧向侧凹下。排出气孔110的气孔旋转轴111插入在气孔安装槽108中。气孔安装槽108形成在该对气孔安装部分106的侧向侧的每一个中。两个气孔安装槽108的至少一个的前侧优选地敞开,以允许气孔旋转轴111容易地安装。
把旋转动力提供到排出气孔110的气孔电机(未示出)安装在形成在气孔安装开口102的两端处的该对气孔安装部分106的至少一个内。
气孔支撑件150整体地形成在气孔安装开口102的中央部分处。气孔支撑件150竖直地形成,以支撑排出气孔110的中央部分。
气孔支撑件150包括跨过气孔安装开口102竖直安装的连接部分152、和从连接部分152的中央部分向前延伸的止动件154。而且,止动件154的上端和下端接触排出气孔110的槽前侧114′和槽下侧114″,以限制排出气孔110的转动范围。
气孔支撑孔156形成在止动件154的前端中,以穿过止动件154。气孔支撑孔156是排出气孔110的中央支撑轴115插入在其中并由其支撑的部分。
图14和15分别是前面板200的前视透视图和后视透视图。
参照图14和15,多个面板钩220在向后方向上从前面板200的后边缘突出。面板钩220具有与形成在前框架100上的多个面板钩孔130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从而面板钩220联接到面板钩孔130上。因此,对应数量的面板钩220分别形成在与形成面板钩孔130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而且,面板钩220形成为‘’的形状(当从侧向方向看时)。就是说,面板钩220的前端形成具有较大横截面,从而面板钩220一旦插入在面板钩孔130中,面板钩220就不容易与面板钩孔130脱开。
多个面板联接突起222形成在前面板200的后侧上。面板联接突起222与面板联接部分132一起用作固定装置。面板联接突起222形成在前面板200的上侧和下端上。
面板联接突起222形成在与形成面板联接部分132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详细地说,三个面板联接突起222以预定间隔形成在空气出口210的上部和下部部分的每一个上。而且,三个面板联接突起222以预定间隔形成在前面板200的下端处。
面板联接突起222是诸如螺钉之类的联接突起穿过其中且联接到其上的部分。因此,诸如螺钉之类的联接突起螺纹联接到其上的螺纹槽形成在面板联接突起222中。
辅助联接突起224进一步形成在前面板200的后侧上。辅助联接突起224与辅助联接部分134一起用作辅助联接装置,并且具有与面板联接突起222相同的形状。因此,穿过辅助联接部分134的联接部件螺纹联接到辅助联接突起224上。
对应数量的辅助联接突起224形成在与辅助联接部分134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就是说,两个辅助联接突起224形成在前面板200的中央部分上的左和右侧向端的每一个上。
排出栅栏230沿空气出口210的边缘形成。排出栅栏230沿空气出口210的边缘向后侧突出。当前面板200联接在前框架100上时,排出栅栏230是插入到气孔安装开口102中的部分。
干涉防止槽232在排出栅栏230的侧向侧中形成为向后侧敞开。当排出栅栏230插入在气孔安装开口102中时,干涉防止槽232容纳气孔旋转轴111。
图16和17分别是排出气孔110的前视透视图和后视透视图。
参照图16和17,气孔旋转轴111从排出气孔110的两侧在侧向侧突出。气孔旋转轴111用作排出气孔110的转动中心,并且插入在气孔安装部分106的气孔安装槽108中。
多个排出肋112以格栅的形状形成在排出气孔110上,以构成多个排出通道113。而且,在向后方向上敞开的气孔中央槽114形成在排出气孔110的中央部分中。气孔中央槽114是容纳气孔支撑件150的部分。
因此,当排出气孔110转动时,气孔支撑件150接触气孔中央槽114的槽前侧114′和槽下侧114″,以限制排出气孔110的转动范围。
中央支撑轴115从气孔中央槽114的左侧(在图17中的右侧)突出。中央支撑轴115定位在与气孔旋转轴111相同的直线上,并且插入在气孔支撑件150的气孔支撑孔156中。
图18和19分别是示出主排水盘700的上部和下部构造的透视图。
参照图18和19,如上所述,主排水盘700具有大约四边形外观,并且安装在前框架100与后框架300之间的中央部分上,把由前和后框架100和300形成的空间划分成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
多个底部分隔肋702如示出的那样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上表面上。底部分隔肋702允许多个腔室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上表面上,从而形成冷凝水可流过的空间。
更详细地说,多个底部分隔肋702以相等间隔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上表面上。这些底部分隔肋702与主排水盘700整体地形成,并且从主排水盘700的上表面向上突出。
多个底部分隔肋702允许在主排水盘700上方安装的诸如第二热交换器860之类的多个部件不与主排水盘700的上表面紧密接触,从而形成预定空间。因而,已经从第二热交换器860产生并且落下的冷凝水可容易地在主排水盘700的上表面上流动。
同时,底部分隔肋702相对于主排水盘700的前侧和横向侧以预定角度倾斜。就是说,底部分隔肋702具有向左倾斜的形状,以引导冷凝水的流动。
多个底部冷凝水孔704形成在主排水盘700中,以竖直地穿过主排水盘700。底部冷凝水孔704允许已经从第二热交换器860产生并且落下的冷凝水运动到主排水盘700下方。
向下凹入的外壳安置槽710进一步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前半部上。外壳安置槽710打算用来防止与形成在上部空气引导件800上的上部风扇外壳810相干涉。因此,外壳安置槽710形成为与上部风扇外壳810的下端的形状相对应的弧形,从而上部风扇外壳810的下端容纳在外壳安置槽710的上侧中。
多个槽分隔肋712以相等间隔整体地形成在外壳安置槽710上。槽分隔肋712形成为与底部分隔肋702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因此,槽分隔肋712形成为以预定角度向左倾斜,并且从外壳安置槽710的上表面向上突出。而且,槽冷凝水孔714形成在外壳安置槽710中,以竖直地穿过外壳安置槽710。槽冷凝水孔714具有与底部冷凝水孔704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并且实现相同功能。
而且,多个槽冷凝水孔714形成在外壳安置槽710的最下端中。就是说,槽冷凝水孔714形成在外壳安置槽710的最下部分中,该最下部分向下凹进和成圆形,并且具有弧形形状(当从前侧看时)的横截面。这用来把在外壳安置槽710中形成的冷凝水迅速排到下侧。
冷凝水落下引导件716进一步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下表面上。冷凝水落下引导件716允许经冷凝水孔704和714运动到主排水盘700下侧的冷凝水迅速和直接地落下。就是说,冷凝水落下引导件716允许已经运动到主排水盘700下侧的冷凝水直接落下,而不流到其它部分。
因此,冷凝水落下引导件716从主排水盘700的下侧向下突出,并且具有圆筒形形状。更详细地说,冷凝水落下引导件716从冷凝水孔704和714向下延伸。就是说,冷凝水落下引导件716从底部冷凝水孔704和槽冷凝水孔714向下延伸,并且形成为与冷凝水孔704和714的形状相对应的圆筒形形状。
同时,用来避免与相邻部分干涉的多个槽形成在主排水盘700中。
更详细地说,控制箱安装开口720形成为在主排水盘700的右前端上敞开。控制箱安装开口720形成为与控制箱870的横截面相对应的尺寸和形状。因此,控制箱870穿过控制箱安装开口720竖直地安装。
导管避开槽722在主排水盘700的左后部分中形成为在向后方向上敞开。导管避开槽722打算用来避免与排出引导元件400的下端的干涉。因此,导管避开槽722具有与排出引导元件400的前端相对应的半圆形形状。
工作孔724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右后部分中。工作孔724是通过将主排水盘700的右后边缘切割成‘’形而形成的部分。工作孔724打算用来使操作人员容易工作(例如,在维修之后)。
例如,压缩机520安装在主排水盘700的右端下方。压缩机520覆盖有保护盖(未示出)。工作孔724被形成以允许操作人员容易地从上方安装保护盖。冷却剂管道(未示出)穿过的管道通过槽726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右端中。就是说,在第一热交换器510、压缩机520、及第二热交换器860之间流动的冷却剂经由管道形成的冷却剂管道流动。这个冷却剂管道竖直地安装在管道通过槽726中。管道通过槽726形成为如示出的‘’形(当从上方看时)。
缆线通过槽730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左前端中。缆线通过槽730是施加外部动力的动力缆线(未示出)和把动力供给到上部电机820的动力线穿过的槽。缆线通过槽730具有‘’形状(当从上方看时)。
动力线通过槽732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前端中。就是说,动力线通过槽732形成在控制箱安装开口720的左侧中。动力线通过槽732是供给到压缩机520和冷凝水泵550的各种动力线穿过的部分。
动力线通过槽732如示出的那样形成为‘∩’的形状(当从上方看时)。用来防止插入在动力线通过槽732中的动力线(未示出)向前侧分离的分离防止肋732′进一步形成在前端处。
辅助槽734进一步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右前端的附近。像动力线通过槽732,辅助槽734也打算用来引导多根动力线。辅助槽734形成为尺寸小于动力线通过槽732,以使直流动力线从其穿过。
辅助槽734如示出的那样形成为‘’形状(当从上方看时),并且直流线分离防止肋734′形成在右端处,以防止动力线分离。
用来与副排水盘750相联接的排水联接部分736、737、及739形成在主排水盘700上。排水联接部分736、737、及739由在主排水盘700的前端处形成的前部排水联接部分736、在主排水盘700的后端处形成的后部排水联接部分737、及右边排水联接部分739组成。
前部排水联接部分736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中央前端处,并且后部排水联接部分737在向后方向上从主排水盘700的中央后端突出。诸如螺钉之类的联接部件穿过的排水联接孔738形成在前部排水联接部分736和后部排水联接部分737的中央部分中,以穿过前部排水联接部分736和后部排水联接部分737。
三个右边排水联接部分739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右边部分处。就是说,右边排水联接部分739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后端、外壳安置槽710的右前端和右后端处。右边排水联接孔739′像排水联接孔738一样也形成在右边排水联接部分739中,以穿过右边排水联接部分739。
角钢孔740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右前边缘中。角钢孔740是支撑角钢580通过和安装的部分。因此,角钢孔740形成为与支撑角钢580的横截面相对应的‘’形状(当从上方看时)。支撑角钢580从角钢孔740的上方插入。
而且,支架支撑部分742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右下端附近。支架支撑部分742是支架570的上端联接和支撑其上的部分,从主排水盘700的下表面向下(在图19中向上)突出,及成对地形成。就是说,支架支撑部分742以预定间隔安装,并且如示出的那样具有彼此对称的‘’形状和‘’形状(当从图19中的上方看时)。同时,框架联接凹口744分别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左和右前端的附近。框架联接凹口744分别形成用来在其中紧固螺钉或其它紧固部件的螺纹孔,并且是用来把主排水盘700固定到前框架100上的部分。
框架联接凹口744形成在面对形成在前框架100上的排水联接部件144的排水联接孔144′的位置中。因此,当螺钉穿过前框架100的排水联接孔144′,并且联接到框架联接槽744′上时,主排水盘700的前端固定到前框架100上。
图20和21分别是副排水盘750的俯视透视图和仰视透视图。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副排水盘750的构造。
如上所述,副排水盘750设置在主排水盘700下方以收集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0和860处产生的冷凝水,并且允许收集和凝结的水从第一热交换器510落下。
因此,用来允许已经收集的冷凝水落下到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多个落下孔752形成在副排水盘750中。落下孔752形成为圆形形状,并且以预定间隔并排分离。
多个落下孔752形成为多排。就是说,多个落下孔752以前后两排形成在副排水盘750的底部750a的右边部分中。当然,多个落下孔752可以形成为一排或三排或更多排。
当安装副排水盘750时,多个落下孔752位于第一热交换器510上方。更详细地说,多个落下孔752优选地沿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上侧定位。因此,经多个落下孔752向下落下的冷凝水在经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表面流下的同时蒸发。
落下引导肋754进一步形成在副排水盘750的下表面上。落下引导肋754从落下孔752的下端向下延伸,并且形成为具有预定长度的圆筒形形状,以引导已经穿过副排水盘750并且经落下孔752运动到下侧的冷凝水的落下。
同时,副排水盘750的底部750a形成为倾斜。就是说,底部750a具有其高度从侧向端向落下孔752逐渐减小的预定斜度,以允许收集到副排水盘750内的冷凝水被引导到落下孔752。
副排水盘750的右侧形成为具有高度差,以构成排水引导表面760。因此,排水引导表面760定位在比副排水盘750的底部750a的位置相对较高的位置处。排水引导表面760是在底盘500上形成的冷凝水流入并被引导的表面。
多个排水引导槽762从排水引导表面760向下凹进。排水引导槽762优选地以预定间隔形成,以允许供给到排水引导表面760的冷凝水容易地流到副排水盘750的底部750a。
排水引导槽762的底部形成为向左倾斜。就是说,排水引导槽762的底部具有高度向着形成落下孔752的方向(在图20中的左侧)逐渐减小的斜面。因此,冷凝水的流动由这个斜面迅速完成。
排水避开孔764形成在副排水盘750的左侧750b中。排水避开孔764通过切去副排水盘750的左侧750b的一部分而形成。当副排水盘750联接到主排水盘700上时,排水避开孔764打算用来防止与主排水盘700的外壳安置槽710相干涉。
排水避开表面766也形成在面对排水避开孔764的副排水盘750的右侧750c上。就是说,右侧750c的前半部形成为向右倾斜,以构成排水避开表面766。像排水避开孔764那样,排水避开表面766也打算用来避免与外壳安置槽710相干涉。
连接器联接部分768形成在副排水盘750的右前端处。连接器联接部分768是联接冷凝水管道560的一端的部分,并且具有其上方是敞开的‘U’形状。
而且,连接器固定突起768′从连接器联接部分768的前上端向前突出。连接器固定突起768′是插入在连接器固定槽598中的部分。连接器固定突起768′固定盘连接器590,从而一旦盘连接器590联接到连接器联接部分768上,盘连接器590就不与连接器联接部分768脱开。
排水钩770分别形成在副排水盘750的右前端和右后端处。
排水钩770包括形成为钩形的普通钩,并且从副排水盘750的右端向上突出预定距离。
排水钩770允许副排水盘750最初地和临时地组装到主排水盘700上。就是说,当排水钩770插入和联接到形成在主排水盘700中的排水钩槽(未示出)上时,副排水盘750最初地联接到主排水盘700上。多个排水联接突起772、774、及776形成在副排水盘750上,以允许副排水盘750联接到主排水盘700上。因此,排水联接突起772、774、及776分别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排水联接部分736、737、及739相应位置处。
更详细地说,前部排水联接突起772和后部排水联接突起774分别从副排水盘750的前侧750d和后侧750e的上端向前和向后突出。联接突起联接其上的前部排水联接槽772′和后部排水联接槽774′分别形成在前部排水联接突起772和后部排水联接突起774的中央部分处。
而且,三个右边排水联接突起776形成在副排水盘750的右端上。联接部件联接其上的右边排水联接槽776′形成在每个右边排水联接突起776的中央部分中,以穿过每个右边排水联接突起776。
用来与第一热交换器510相联接的热交换联接部件780和782形成在副排水盘750的前后。就是说,前部热交换联接部件780从副排水盘750的前侧750d向前突出,并且后部热交换联接部件782形成在副排水盘750的底部750a的后端处。而且,联接部件可穿过的前部热交换联接孔780′和后部热交换联接孔782′分别形成在前部热交换联接部件780和后部热交换联接部件782中。而且,热交换支撑肋784纵向较长地形成在副排水盘750的右下端(在图21中的后端)处。热交换支撑肋784从副排水盘75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预定距离,以接触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上端。因此,热交换支撑肋784支撑第一热交换器510,以防止第一热交换器510落下。多个孔板联接肋786形成在副排水盘750的左端(在图21中的前端)处。孔板联接肋786打算用来允许副排水盘750和下部孔板600彼此联接。
孔板联接肋786是分离预定距离的一对肋,并且钩槛786′形成在该对孔板联接肋786之一上。因此,当孔板联接肋786插入形成在下部孔板600的上表面中的孔板联接孔(未示出)中时,孔板联接肋786钩在钩槛786′处,并且不与孔板联接孔脱开。
图22示出冷凝水管道560的透视图。
参照图22,冷凝水管道560形成为具有预定长度,并且安装在冷凝水泵550与副排水盘750之间以引导冷凝水。
而且,冷凝水管道560优选地由柔性材料形成,从而冷凝水管道560可自由地成形。就是说,冷凝水管道560由可变形的橡胶软管形成。
冷凝水管道560的下端联接到冷凝水泵550上,并且冷凝水管道560的上端可拆除地安装在副排水盘750上。就是说,冷凝水管道560的上端使用管道联接元件590和768可拆除地安装在副排水盘750的前端处。管道联接元件590和768包括连接器联接部分768和盘连接器590。
在图23中示出的盘连接器590装配在冷凝水管道560的上端上。盘连接器590以滑动方式安装在副排水盘750的连接器联接部分768上,并且用作管道联接元件590和768中的一个元件。下面将详细描述盘连接器590的详细构造。
图23和24是盘连接器590的透视图和平面图。
参照图23和24,盘连接器590形成为与副排水盘750的连接器联接部分768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并且以滑动方式联接。
更详细地说,盘连接器590包括联接到冷凝水管道560的上端上的管道联接部件592、和联接到连接器联接部分768上的盘联接部件594。
管道联接部件592形成为与圆形冷凝水管道560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并且插入在冷凝水管道560中。而且,管道联接部件592形成为具有锯齿形横截面。管道联接部件592形成为具有锯齿形横截面的原因是为了使管道联接部件592一旦插入就不容易与冷凝水管道560的内侧脱开。
盘联接部件594包括接触连接器联接部分768的一侧的外部板594a、接触连接器联接部分768的另一侧的内部板594b、及把外部板594a与内部板594b整体地连接的连接杆。
外部板594a与内部板594b形成为半圆形形状,并且外部板594a大于内部板594b。而且,外部板594a接触连接器联接部分768的前侧(在图20中),并且内部板594b接触连接器联接部分768的后侧(在图20中)。
参照图23,内部板594b与外部板594a分离预定距离。而且,连接杆594c设置在彼此分离预定距离的外部板594a与内部板594b之间。
同时,具有预定宽度的连接器槽596沿连接杆594c的外边缘形成,即在外部板594a和内部板594b的边缘之间形成。因此,连接器联接部分768插入在连接器槽596中。
连接器固定元件598和768′防止盘连接器590脱开。连接器固定元件598和768′打算用来在盘连接器590插入到连接器联接部分768中后防止盘连接器590与连接器联接部分768脱开。连接器固定元件598和768′由连接器固定突起768′、和连接器固定槽598组成,该连接器固定槽形成为与连接器固定突起768′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连接器固定槽598具有与连接器固定突起768′的形状相同的四边形形状,并且形成在外部板594a的后部上端(在图23中的前侧)中。
而且,如上所述,在副排水盘750中形成的落下孔752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侧上方。为了更详细地描述这种结构,将提供第一热交换器510的更详细的描述。
图25和26分别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和前视图。
参照图25和26,为了增加接触空气的表面面积,第一热交换器510具有竖直布置和紧密间隔开的多个热交换翅片。这些热交换翅片由热交换管道512垂直地相交。
热交换管道512形成为与上述冷却剂管道(未示出)连通,用来引导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冷却剂的流动。热交换管道512从前向后形成为锯齿形。就是说,当从侧面看时,它们形成‘S’连续形状。
热交换管道512形成三排。就是说,第一排512a形成在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表面附近,并且第二排512b和第三排512c按顺序向着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左表面形成。第三排512c布置在形成在副排水盘750上的落下孔752下方。因而,穿过副排水盘750的落下孔752落下的冷凝水落到第三排512c的顶部部分上,并且在向下流动的同时蒸发。
更详细地说,来自副排水盘750的落下孔752的冷凝水落在第一排512a的顶部上,该第一排512a从形成3排的热交换管道512分别离下部风扇630或下部孔板600最远。就是说,水落向是穿过第一热交换器510的空气的吸入侧的右侧。
因而,流自副排水盘750的落下孔752的冷凝水落在下部风扇630的右表面或定位在下部孔板600的相对侧的第一热交换器510上。就是说,水落到形成为离下部风扇630或下部孔板600最远的第一排512a的顶部上。因而,流入第一热交换器510中的空气直接接触冷凝水,以有助于使水迅速蒸发。
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构造的空调器的操作。
首先,将描述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中冷却剂和空气的流动。
尽管空调器可用来冷却和加热,但将对空调器用来冷却的情形进行描述。
第一热交换器510用作冷凝器,并且第二热交换器860用作蒸发器。而且,冷却剂管道(未示出)连接在压缩机520、第一热交换器510、及第二热交换器860之间,以引导冷却剂的流动。
因此,当来自压缩机520的气体冷却剂被压缩成高温和高压的冷却剂,并且流入第一热交换器510中时,第一热交换器510与外部空气交换热量,以冷凝冷却剂。
此后,冷凝的冷却剂在它穿过膨胀阀(未示出)的同时膨胀,并且流入第二热交换器860中。已经流到第二热交换器860的冷却剂与外部空气交换热量以蒸发。因此,冷却剂成为气态。在这时,液态冷却剂也保留,从而两相的冷却剂实际上混合和存在。
冷却剂通过储液器530,并且被送回到压缩机520,以完成冷却剂的循环周期。
同时,空气在它通过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0和860的同时交换热量。这个过程参照图1、2、及26被描述。
首先,描述在散热侧(主排水盘的下侧)处的空气流动(在图26中由‘
Figure A20071010870100421
’表示)。在这一点,空气流动基本上由下部风扇630产生。就是说,当下部电机660由从外部施加的动力驱动时,连接到下部电机660的轴上的下部风扇630转动以产生空气流动。
因此,来自后侧的空气经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下半部中的下部格栅330流入。经下部格栅330流到前面的空气改变其方向,以流到左侧并且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0。
通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空气的温度升高。就是说,由于第二热交换器860用作冷凝器,所以空气从流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冷却剂接收热量,以成为高温空气。
已经通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高温空气通过下部孔板孔602,以流入下部风扇630的中央部分中。已经流入下部风扇630的中央部分中的空气随着风扇630转动而径向流动,并且由排出引导件650引导且向上排出。
由排出引导件650向上引导的高温空气经排出引导元件400完全排出到建筑物外面。
其次,描述在吸热侧(在主排水盘的上侧)处产生的空气流动(在图26中由‘
Figure A20071010870100422
’表示)。在这一点,空气流动基本上由上部风扇840产生。就是说,当上部电机820由从外部施加的动力驱动时,连接到上部电机820的轴上的上部风扇840转动,以产生空气流动。
因此,室内空间的空气经在后框架300的上半部中形成的抽吸格栅310流入内侧(前侧)。经抽吸格栅310流入的空气顺序通过预过滤器320和除臭过滤器322,从而除去在空气中包含的夹杂物或不良气味。
已经通过预过滤器320和除臭过滤器322的空气在它通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同时,与第二热交换器860交换热量。就是说,由于第二热交换器860用作蒸发器,所以通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空气通过与流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冷却剂交换热量而被冷却。
已经通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低温空气经上部孔板孔852流到前面,并且流入上部风扇840的中央部分中。已经流入上部风扇840的中央部分中的空气随着上部风扇840转动被径向排出。该空气由上部风扇外壳810引导成向上流动。
借助上部风扇外壳810向上流动的空气经上部空气引导件800的排出引导开口814运动到前面,以通过排出气孔110。通过排出气孔110的低温空气通过空气出口210的前面排出,并且冷却内部空间。通过排出气孔110排出的空气可借助于在排出气孔110上形成的多个肋改变方向。
下面,将简要描述把抽吸格栅310固定到后框架300上的过程。
首先,把抽吸格栅310放置在后框架300的后面的附近处。然后,在抽吸格栅310的底部上形成的格栅联接突起317插入在格栅突起容纳孔354中。
在格栅联接突起317插入在格栅突起容纳孔354中之后,把抽吸格栅310的上端向上推。然后,在抽吸格栅310的顶部处形成的格栅联接钩316插入在格栅钩联接孔374中。当格栅联接钩316插入在格栅钩联接孔374中时,抽吸格栅310的脱开由在格栅联接钩316的上部部分上形成的钩部分316′防止。通过这个过程,抽吸格栅310安装到后框架300上。
为了分离通过以上过程连接的抽吸格栅310,以相反顺序进行该过程。
就是说,为了分离抽吸格栅310,用手握住拆离肋315并且向前拉动。因而,格栅联接钩316借助于其自己的弹性侧向运动,并且格栅联接钩316的钩部分316′穿过格栅钩联接孔374且向后运动。
然后,抽吸格栅310被提起,于是抽吸格栅310的格栅联接突起317与格栅突起容纳孔354分离,并且在向上方向上脱开。抽吸格栅310通过以上程序分离。
如果用户希望举起空调器,则用户的手抓住该对把手340以举起该单元。这里,优选的是,用户站在空调器前面以举起它。就是说,因为把手340的内部空间向后部逐渐增加,所以优选的是,人的食指定位在把手340的后部处。
为了将把手340组装到把手孔中,可以从任一侧向内按压把手340。就是说,把手340的固定肋348形成引导表面348″,该引导表面348″形成为向一侧(内部侧)表面倾斜,从而当把手340被推入把手孔342中时,引导表面348″接触把手孔342的周边,允许把手340滑动。因而,当力连续地在侧向方向上施加时,固定肋348运动到把手孔342的内部,并且后框架300的侧表面定位在把手340的把手槽349处。由此完成把手340的连接。
而且,为了把前面板200连接到前框架100上,首先,在前面板200借助于上述临时组装元件联接到前框架100上之后,上述组装元件用来完成该联接。
更详细地说,前面板200首先压在前框架100的前面上,并且多个面板钩220插入在多个面板钩孔130中,以临时组装前面板200。
此后,在螺钉或其它紧固部件从后框架300的后部穿过面板联接部分132的面板联接孔132′之后,紧固部件拧到并且紧固到面板联接突起222上,以便完成将前面板200固定到前框架100。
在前面板200较重的情况下,如上所描述的辅助固定元件用来更牢固地把前面板200固定到前框架100上。这里,过程与借助于固定元件所使用的过程相同。
其次,参照图18,将描述来自主排水盘700的顶部的冷凝水的流动。由第二热交换器860在外部空气与内部冷却剂之间交换热量,并且在这个过程期间从空气吸取水分以产生冷凝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流到第二热交换器860的底部,以落到主排水盘700的顶部上。落到主排水盘700的顶部表面上的冷凝水由底部分隔肋702引导并且沿其流动,并且穿过底部冷凝水孔704,以穿过主排水盘700和向下运动。
在主排水盘700的顶部表面上的冷凝水流到外壳安置槽710。就是说,外壳安置槽710形成在比主排水盘700的位置低的位置处,从而冷凝水的一部分流到外壳安置槽710。
运动到外壳安置槽710的冷凝水由槽分隔肋712引导,并且逐渐运动到外壳安置槽710的底部。然后,所述水穿过在外壳安置槽710的左、下端中形成的槽冷凝水孔714进一步向下流动。穿过冷凝水孔704和714,即底部冷凝水孔704和槽冷凝水孔714、并且运动到主排水盘700的底部的冷凝水沿冷凝水落下引导件716的内表面流动,并且随后聚集在冷凝水落下引导件716的底部处且向下落下。从冷凝水落下引导件716落下的冷凝水落在副排水盘750的顶部表面上。
图28和2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内部构造的前视和后视透视图。
参照图28和29,控制箱870安装成在竖直方向上在控制箱安装开口720中通过。而且,在控制箱870中设置的部件可以从控制箱870下面突出。
如上所述,冷却剂管道746竖直地穿过管道通过槽726,并且工作孔724布置在压缩机520的顶部上。因而,当将保护盖(未示出)安装在压缩机520的顶部处时,用户可以通过工作孔724的顶部插入保护盖。
而且,导管避开槽布置在排出引导件650的顶部处。因而,尽管在图中未示出,但当排出引导元件400的下端连接和安装在排出引导件650上时,排出引导元件400的前面部分布置在导管避开槽722内。
另外,支撑角钢580安装在主排水盘700的右上端与底盘500之间以支撑主排水盘700,并且通过从角钢孔740的顶部插入支撑角钢580而安装支撑角钢580。
图3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空调器中安装的副排水盘的透视图。
参照图30,副排水盘750安装在第一热交换器510的上方。因而,螺钉或其它紧固部件穿过热交换联接部件780和782并且固定在其中,以把副排水盘750联接到第一热交换器510的顶部上。这里,当热交换器支撑肋784由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上端接触时,防止第一热交换器510向右边倾倒。
多个孔板联接肋786插入在下部孔板600上形成的孔板紧固槽(未示出)中,允许副排水盘750和下部孔板600的联接。
而且,副排水盘750的连接器联接部分768固定有冷凝水管道560的上端。因而,在底盘500中的冷凝水由冷凝水泵550通过冷凝水管道560泵吸以流到副排水盘750。
通过冷凝水管道560供给到副排水盘750的冷凝水流到排水引导表面760,并且由排水引导槽762引导以流到副排水盘750的底部750a。这里,聚集在主排水盘700中的冷凝水落到副排水盘750的底部。
如此落到副排水盘750的底部750a上的冷凝水借助于底部750a的倾斜运动到落下孔752,并且穿过副排水盘750。当冷凝水到达下面的落下引导肋754时,它沿在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侧部分中的落下引导肋754向下流动。
然后,沿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侧部分向下流动的冷凝水借助于由第一热交换器510和流过下部格栅330并且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0的空气产生的热量被蒸发。
下面将描述紧固盘连接器590的过程。
就是说,如图中所示,在冷凝水管道560的顶部处的盘连接器590从连接器联接部分768的顶部向下紧固。这里,连接器联接部分768在插入在盘连接器590的连接器槽596中的同时滑动;并且当它被连续地向下推动时,连接器固定突起768′进入连接器联接部分768。
因此,盘连接器590不会向上脱开,并且保持固定。就是说,因为连接器固定突起768′保持在连接器固定槽598内,所以连接器固定突起768′和连接器固定槽598的相互作用固定盘连接器590。
在以上实施例中,聚集在主排水盘700中的冷凝水下降到副排水盘750以被收集在其中,并且然后均匀地分散在第一热交换器510的顶部上以便蒸发;然而,另一种装置或方法可以用来处理冷凝水。就是说,分离的冷凝水容器可以设置在副排水盘750下方,以收集在主排水盘700中聚集的冷凝水并且把水排到外面。
而且,另外蒸汽发生器880安装在底盘500的顶部上的结构是可能的。就是说,如在图31中示出的那样,蒸汽发生器880安装在冷凝水泵550的后部处,以便蒸发在底盘500的顶部表面处收集的冷凝水。
蒸汽发生器880通过外部供给的动力产生超声波蒸发在底盘500的顶部处收集的冷凝水。因而,冷凝水被除去,并且有效地耗散来自第一热交换器510的热量。蒸汽发生器880以与通过超声波产生从水产生蒸汽的常规家用加湿器相同的方式配置。因此,将不给出其详细描述。而且,蒸汽发生器880安装到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边。这是由于考虑到在面对外侧(热量辐射侧)的第一热交换器510的侧部内的空气流动。就是说,在面对外侧(热量辐射侧)的侧面中,通过抽吸格栅310抽吸的空气从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边向左边流动,如图31中所示。根据这样一种空气流动,由蒸汽发生器880产生的蒸汽进入第一热交换器510。
因而,由蒸汽发生器880产生的潮湿空气与从在外侧(热量辐射侧)处的内右侧向左边流动的空气相混合,并且接触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外表面,使得在第一热交换器510内流动的冷却剂可与空气交换热量。因此,与根据相关技术的常规情况下相比,在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内部内流动的冷却剂由蒸发的潮湿空气更有效地冷却。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显然的是,在本发明中可进行各种修改和变更。因而,本发明意图涵盖这个发明的修改和变更,条件是它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和其等效物的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空调器,包括:
主排水盘,它设置在前框架与后框架之间,用来把该后框架与该前框架之间的空间划分成上和下部分;
第一热交换器,它设置在该主排水盘的下部部分处,用来允许热交换发生在空气与冷却剂之间;
第二热交换器,它设置在该主排水盘的上部部分处,用来允许热交换发生在空气与冷却剂之间;
副排水盘,它设置在该主排水盘的该下部部分处,用来收集由该第一热交换器和该第二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
冷凝水管道,用来把在底盘中收集的冷凝水引导到该副排水盘;及
管道联接元件,用来可拆除地把该冷凝水管道的一端联接到该副排水盘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管道联接元件包括相互面对地分别形成在所述冷凝水管道的一端和所述副排水盘的一端上的盘连接器和连接器联接部分,用来通过滑动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中,通过连接器联接元件防止所述盘连接器脱开,所述连接器联接元件包括分别与所述盘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器联接部分相对应地形成的连接器固定突起和连接器固定槽,用来联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盘连接器的结构包括联接到所述冷凝水管道的一端上的管道连接元件和联接到所述连接器联接部分上的盘联接部件,所述连接器联接部分形成为‘U’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多个分隔肋设置在所述主排水盘上,以在其顶部表面上形成运动空间并且引导由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产生的落下的冷凝水的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主排水盘还包括:
穿过其形成的多个冷凝水孔,用来允许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产生的所述落下的冷凝水运动到所述主排水盘的所述下部部分;和
设置在其下表面处的冷凝水落下引导件,用来引导所述冷凝水穿过所述冷凝水孔的落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外壳安置槽在所述主排水盘中向下凹进以防止与包围风扇的风扇外壳相干涉,并且多个分隔肋设置在所述外壳安置槽中,以在其顶部表面上形成运动空间并且引导由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产生的落下的冷凝水的流动。
8.一种空调器,包括:
主排水盘,它设置在前框架与后框架之间,用来把该后框架与该前框架之间的空间划分成上和下部分;
第一热交换器,它设置在该主排水盘的下部部分处,用来允许热交换发生在空气与冷却剂之间;
第二热交换器,它设置在该主排水盘的上部部分处,用来允许热交换发生在空气与冷却剂之间;
控制箱,它安装在该主排水盘的一侧处,并且包括用来控制该空调器的操作的多个内置电气部件;及
排出引导单元,它安装在该后框架上,用来把已经经受热交换的空气排出到外面,其中该主排水盘在其前端处形成用来装入该控制箱的控制箱安装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主排水盘包括容纳所述排出引导单元的一部分的导管避开孔、或冷却剂管道通过其中的管道通过槽,该冷却剂管道用来引导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流动的冷却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主排水盘包括:缆索通过槽,供给外部动力的动力缆索穿过该缆索通过槽;或动力线通过槽,用来把动力供给到用来压缩冷却剂的压缩机和用来强迫移动冷凝水的冷凝水泵的动力线穿过该动力线通过槽。
11.一种空调器,包括:
主排水盘,它设置在前框架与后框架之间,用来把该后框架与该前框架之间的空间划分成上和下部分;
第一热交换器,它设置在该主排水盘的下部部分处,用来允许热交换发生在空气与冷却剂之间;
第二热交换器,它设置在该主排水盘的上部部分处,用来允许热交换发生在空气与冷却剂之间;及
副排水盘,它设置在该主排水盘的下部部分处,用来收集由该第一热交换器和该第二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其中该副排水盘联接到该主排水盘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副排水盘通过联接钩和紧固部件双重联接到所述主排水盘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副排水盘包括穿过其形成的多个落下孔,用来把收集的冷凝水引导成落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副排水盘安装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上方,并且由所述落下孔引导而落下的所述冷凝水落到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一侧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副排水盘具有用来把冷凝水向所述落下孔引导的倾斜底部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副排水盘还包括用来把下降的冷凝水引导成穿过所述落下孔落下的落下引导肋,其中该落下引导肋从所述落下孔的下端向下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多个落下孔布置成多排。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包括形成多排的用来引导冷却剂流动的多根热交换管道,并且所述落下孔布置在该热交换管道的多排中的一排的上方。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还包括安装在其一侧处用来强迫移动空气的风扇,并且所述落下孔布置在所述热交换管道的多排中的离所述风扇最远的一排的上方。
CNB2007101087017A 2006-07-03 2007-05-28 空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105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60061885 2006-07-03
KR1020060061882A KR101346904B1 (ko) 2006-07-03 2006-07-03 공기조화기
KR1020060061882 2006-07-03
KR1020060109164 2006-1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1139A true CN101101139A (zh) 2008-01-09
CN100561059C CN100561059C (zh) 2009-11-18

Family

ID=39035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0870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1059C (zh) 2006-07-03 2007-05-28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346904B1 (zh)
CN (1) CN100561059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4587A (zh) * 2010-08-04 2012-03-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CN104296263A (zh) * 2013-07-16 2015-0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移动空调
CN107003018A (zh) * 2014-12-26 2017-08-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
CN111649393A (zh) * 2019-03-04 2020-09-11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0312A (zh) * 2016-10-09 2017-0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窗机电机支架的引水结构及窗机
CN106352499B (zh) * 2016-10-31 2022-02-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窗式空调器
KR102541587B1 (ko) 2018-01-08 2023-06-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형 공기조화기
CN109974274A (zh) * 2019-04-22 2019-07-0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水槽组件、底座及空调器
CN113028630A (zh) * 2019-12-24 2021-06-2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凝水引流装置及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36Y2 (zh) * 1986-12-19 1992-01-27
JPH0510551A (ja) * 1991-07-05 1993-01-19 Misawa Homes Co Ltd エアコン装置
JPH0979614A (ja) * 1995-09-12 1997-03-28 Calson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KR200294756Y1 (ko) * 2002-08-06 2002-11-13 이동욱 일체형 기화식 냉풍기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4587A (zh) * 2010-08-04 2012-03-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CN104296263A (zh) * 2013-07-16 2015-0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移动空调
CN107003018A (zh) * 2014-12-26 2017-08-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
CN107003018B (zh) * 2014-12-26 2020-06-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
CN111649393A (zh) * 2019-03-04 2020-09-11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CN111649393B (zh) * 2019-03-04 2022-01-2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US11674697B2 (en) 2019-03-04 2023-06-13 Lg Electronics Inc.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61059C (zh) 2009-11-18
KR101346904B1 (ko) 2013-12-31
KR20080003524A (ko) 2008-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1059C (zh) 空调器
CN101178244B (zh) 空调器
US7614248B2 (en) Air conditioner
US7752863B2 (en) Air conditioner
EP1876399B1 (en) Air conditioner
KR101304064B1 (ko) 공기조화기
US20080000252A1 (en) Air conditioner
KR20080041065A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03525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235930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0572942C (zh) 空调器
KR20080041071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315602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384924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0561058C (zh) 空调器
KR101316427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384890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41060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304158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38729A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41064A (ko)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18

Termination date: 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