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72942C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72942C
CN100572942C CNB2007101278052A CN200710127805A CN100572942C CN 100572942 C CN100572942 C CN 100572942C CN B2007101278052 A CNB2007101278052 A CN B2007101278052A CN 200710127805 A CN200710127805 A CN 200710127805A CN 100572942 C CN100572942 C CN 10057294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rain pan
afterframe
front baffle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7101278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01137A (zh
Inventor
金纹新
李种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101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11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294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294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2Supports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or ventilation units

Abstract

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前框架、后框架、主排水盘以及基部盘。所述前框架提供前部分,而所述后框架提供后部分。所述主排水盘分隔所述后框架和所述前框架之间的空间,且所述基部盘提供底部。所述前框架联接到所述后框架、所述基部盘和所述主排水盘上。

Description

空调器
本申请要求2006年7月3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6-0061890、2006年7月3日提交的韩国专利No.10-2006-0061891以及2006年11月6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6-0109157的权益,由此通过引用在所有意义上结合这些专利申请,如同在这里对它们进行完全阐述的那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更加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牢固结构并容易移动的空调器,所述牢固结构允许主排水盘以及后框架盘和基部盘直接联接到前框架上。
背景技术
通常,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以及室内热交换器。空调器可用来将室内空间的温度维持在理想的温度,从而使得室内空间成为更加舒适的环境。即,空调器为安装在诸如车辆、办公室或家庭之类的室内场所的预定位置处或墙表面上的冷却/加热设备,从而冷却或加热室内场所。空调器使用包括一系列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毛细管)、室内热交换器的冷却循环,或使用利用冷却剂的反循环的加热循环。然而,因为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尺寸相当大,并且在建筑物的墙表面上安装和使用,所以一旦安装了空调器,就难以移动该空调器了。即,几乎不可能移动相关的空调器,这可以导致在使用空调器时产生不便。因此,正在研制可移动式空调器,该空调器具有连接在该空调器的底部上的运动轮,从而允许用户容易地移动空调器。在韩国知识产权局(KIPO)注册的实用新型No.0252478公开了该现有技术的可移动式空调器。
然而,因为根据现有技术没有适当地进行内部件和外壳之间的直接联接,所以现有技术的可移动式空调器在整体上是不稳定的。而且,通常利用螺钉来相互联接外壳,但是没有用来在这些外壳之间引导所述组件的结构。因此,由于相应部件没有固定,所以利用螺钉的联接是不方便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基本上消除了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点而带来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通过允许后框架、基部盘以及主排水盘直接联接到前框架上而具有提高的耐用性。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通过进一步设置用于引导前框架和后框架之间的联接的肋而提高了组装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用于允许前面板利用临时组装元件和固定元件而在多个位置处联接到后框架上,并且该空调器用于在所述前面板变得较重的情况下利用额外的联接元件更加牢固地固定前面板。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具有可卸下的把手,该把手安装在后框架的横向侧上,而没有单独的联接元件,并且将把手形成为与手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从而能容易地使用空调器。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用于允许在不需要单独的联接构件或单独的联接过程的情况下将吸入格栅从后框架上卸下,并在所述吸入格栅的一侧上具有多个用于净化空气的过滤器。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和特征将在以下描述中阐述,而且将部分地从说明书中了解,或者可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知。通过在书面描述的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将实现并获得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优点。
为了实现这些和其他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在这里实现并宽泛描述的那样,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前框架,该前框架提供前部分;后框架,该后框架提供提后部分;主排水盘,该主排水盘用于分隔所述后框架和所述前框架之间的空间,该主排水盘具有上侧和下侧;以及基部盘,该基部盘提供底部,其中所述前框架联接到所述后框架、所述基部盘和所述主排水盘上。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前框架,该前框架提供前部分;前面板,该前面板设置到所述前框架的前侧,作为前部分的一部分;以及排放百叶窗,该排放百叶窗设置在所述前框架的一侧上,以控制空气的排放方向,其中,所述前面板在多个位置处联接到所述前框架上。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前框架,该前框架提供前部分;后框架,该后框架提供后部分;吸入格栅,该吸入格栅安装在所述后框架里,并用作吸入空气的进入口;以及排出引导元件,该排出引导元件安装在所述后框架里,以引导空气排出到外部,其中,在所述吸入格栅里一体地形成有用于接收所述排出引导元件的一部分的管道接收凹槽。
应理解,以上大体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如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包括了附图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该附图被结合在本申请中而且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该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一起起到了说明本发明原理的作用。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前视透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后视透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内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4和图5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后框架的详细结构的前视和后视透视图;
图6和图7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吸入格栅的详细结构的前视和后视透视图;
图8和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右把手和左把手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10为沿着图8的线I-I’的剖面图;
图11为示出了图8所示的把手的右侧构造的透视图;
图12和图1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框架的前视透视图和后视透视图;
图14和图15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面板的前视透视图和后视透视图;
图16和图17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排放百叶窗的前视透视图和后视透视图;
图18和图19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主排水盘的上视透视图和下视透视图;
图20和图21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副排水盘的上视透视图和下视透视图;
图22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冷凝水管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23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盘连接器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24为图23示出的盘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25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部盘的透视图;
图26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内部空气流动的空气流动图;
图27为示出了前框架、后框架、基部盘以及主排水盘之间在它们安装时的关系的分解透视图;而且
图28和图29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内部构造的前视和后视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
图1和图2为分别描绘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前视图和后视图的透视图。
参照图1和图2,该空调器包括:形成前部分的前框架100和前面板200;以及形成后部分的后框架300,通过前框架和前面板以及后框架示意性地形成该空调器的整个视图。
前框架100提供空调器的前部件的构架,并同时提供上侧和左/右侧的部分。可在上侧提供允许使用者操作空调器的操作面板120。
后框架300形成为提供空调器的上侧和左/右侧以及后侧。排出引导元件400连接到后框架300上,以将热交换空气排出到外部(例如,室外空间)。以下将详细描述排出引导元件400的构造。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参照图3,前框架100例如形成为四边形。而且,前框架100具有形成为更向前侧相对突出的中央部分。因此,从侧向观察时,前框架100形成为整体上具有大致圆形的曲率。
在前框架100的上端附近形成有百叶窗安装开口102。百叶窗安装开口102为其内可安装排放百叶窗110的部分。百叶窗安装开口102呈大致四边形,该四边形的较长边形成在水平方向上。
前框架100的上表面形成为与前方倾斜成一预定角度(大约5度)。其中安装有操作面板120的面板开口104可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上表面里,从而穿过前框架100。面板开口104具有与操作面板120的形状相对应的大致矩形形状。
前面板200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平板,从而构成空调器的前部。前面板200固定地安装在前框架100的前侧上。因此,前面板200具有与前框架100的前侧相对应的形状。即,与前框架100一样,前面板200具有其上端比下端更向前相对突出的中央部分,从而形成大致圆形(例如,弧形)。
排放百叶窗110安装在前框架100的百叶窗安装开口102内,以引导空气。排放百叶窗110控制空气的排放方向,并包括多个排出肋片,以允许空气排放到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操作面板120可安装在面板开口104里。操作面板120用于使用者进行操作,并包括多个安装成向外突出的按钮。即,可在操作面板120的下方设置一对按钮组件122,而且设置在按钮组件122上的所述多个按钮可穿过操作面板120,并向上露出。
在按钮组件122下方安装有操作印刷电路板(PCB)124。操作印刷电路板124将按钮组件122的按钮操作转换为发送到控制器(未示出)的信号。操作印刷电路板124由操作框架126支承。而且,操作印刷电路板124的外部由大致矩形的盒状PCB外壳128包围。
空气出口210形成在前面板200的上端附近,以穿过前面板200。空气出口210为空气调节过(冷却或加热过)的空气通过其而排放到前方的部分,并呈与排放百叶窗110相对应的大致矩形。后框架300联接到前框架100上。因此,后框架300的前端可模制为与前框架10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即,后框架300的左侧和右侧的前端具有中央部分,该中央部分向前方突出,从而具有大致圆形的曲率,使得左右侧的前端与前框架100的左右侧的后端对应。
外部空气入口302可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上半部分内,从而穿过后框架300。外部空气入口302例如形成为大致四边形,从而起到了通道的作用,室内空间的空气通过该通道被吸入到空调器内。
在外部空气入口302的中央部分处还形成有与外部空气入口302相对应的大致四边形的过滤器框架304。过滤器框架304例如优选形成为尺寸比外部空气入口302的尺寸小,以支承例如除臭过滤器的专门过滤器。
外部空气入口302被吸入格栅310遮蔽。室内空气通过吸入格栅310并流入到空调器内。在吸入格栅310内形成有多个孔,从而穿过吸入格栅310。该吸入格栅310形成为具有与外部空气入口302的尺寸基本对应的尺寸。吸入格栅310还形成为稍向前倾斜。
可沿着外部空气入口302的边缘安装预滤器320。该预滤器320形成为具有与外部空气入口302的尺寸大致对应的尺寸,从而对通过吸入格栅310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异物进行过滤。
还可在预滤器320的前侧设置除臭过滤器322。除臭过滤器322形成为尺寸与过滤器框架304的尺寸大致对应,并固定在过滤器框架304内,以去除通过吸入格栅310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气味成分。
在后框架300的下半部里可一体地形成有下格栅330。该下格栅330允许空气被吸入到空调器内,并同时防止异物从外部流入。
还可在后框架300或前框架100上设置把手340。分别在后框架300的左上侧和右上侧形成把手孔342,以穿过后框架300。把手340插入到把手孔342内。把手340允许使用者容易的提升和移动空调器。
在一实施例中,把手340可卸下并对称地安装在后框架300的两侧。因此,使用者能通过用两只手抓握把手340而容易地移动空调器。
排出引导元件400连接到后框架300上。排出引导元件400用于将已经在空调器内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排出到室外空间。排出引导元件400的一端连接到后框架300,而排出引导元件400的另一端可安装成暴露到建筑物的外部。
排出引导元件400安装成与后框架300的下半部的内部连通,并包括排出管410、排出喷嘴420、框架连接器430以及喷嘴连接器440。
排出管410形成为长圆柱形管,以引导排出空气的流动,而排出喷嘴420为允许流动通过排出管410的排出空气最终被排出的端部。排出管410可由柔性材料(例如,塑料材料)或形状形成,从而其可被弯曲。而且,框架连接器430可设置在后框架300和排出管410之间,以允许排出管410的下端安装在后框架300内。喷嘴连接器440可设置在排出管410和排出喷嘴420之间,以允许排出喷嘴420联接到排出管410的上端。
空调器的底部由基部盘500形成。该基部盘500联接到前框架100和后框架300的下端,并支承多个部件。基部盘500具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形状。
在基部盘500的下表面上安装有多个运动轮502。运动轮502中的每个运动轮用于容易地移动空调器,并安装在大致四边形的基部盘500的各角部处。
在基部盘500的上中央部分上安装有第一热交换器510。即,第一热交换器510例如安装在基部盘500的从后侧延伸到前侧的上中央部分上。第一热交换器510利用空气和流动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冷却剂之间的热交换而冷却(或加热)冷却剂。即,在通过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下半部中的下格栅330流入的空气穿过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同时,该通过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下半部中的下格栅330流入的空气与流动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在空气穿过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同时已经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通过排出引导元件400而被排出到室外空间。
压缩机520可安装在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侧。压缩机520安装在基部盘500的右后端,并由大致呈三角形的压缩框架522支承。该压缩框架522安装在基部盘500上。
靠近压缩机520安装有累积器530。累积器530对液态冷却剂进行过滤,从而仅允许气态冷却剂流入到压缩机520内。
在压缩机520的前方安装有冷凝水检测器540。在基部盘500的上表面上收集的冷凝水的量达到预定量或更多时,冷凝水检测器540就检测冷凝水的量,并将检测到的冷凝水显示到外部。
在基部盘500的右前端安装有冷凝水泵550。该冷凝水泵550泵送在基部盘500上收集的冷凝水,从而将冷凝水供应到副排水盘750。
冷凝水泵550上连接有冷凝水管560。
冷凝水管560起到了用于将冷凝水泵550强迫流动的冷凝水引导到副排水盘750的通道的作用。因此,冷凝水管560的下端连接到冷凝水泵550,而冷凝水管560的上端连接到副排水盘750上。
在基部盘500的右端安装有支架570。支架570支承以下将描述的主排水盘700的右端,并同时减轻压缩机520下落到右边时产生的冲击。支架570具有大致四边形的平板。支架570具有固定到基部盘500的右上端的下端,并具有固定到主排水盘700的右端的上端。
而且,可在基部盘500的前端安装支承角形物580。即,支承角形物580垂直安装在基部盘500的右前端,从而支承主排水盘700的前部载荷。可在主排水盘700的前端的左右边处安装一对支承角形物580。
在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左侧安装有下孔板600。该下孔板600支承诸如上孔板850和上空气引导件800的多个部件,并且同时将已经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0的空气引导至左边。为此目的,在下孔板600的中央部分内形成有圆形下孔板孔602,以穿过下孔板600。在下孔板600的左侧安装有下空气引导件620。下空气引导件620与下孔板600相配合地引导空气流动。用于推动空气流动的下风扇630位于下孔板600和下空气引导件620之间。为此,在下孔板600和下空气引导件620内对称地形成有壳体凹槽640,以引导在下风扇630的作用下流动的空气。
即,相互对称的壳体凹槽640形成在下孔板600的左侧和下空气引导件620的右侧,以引导下风扇630排出的空气。壳体凹槽640形成为直径大于下风扇630的外径,以环绕下风扇630。
具有相互对称的形状的排出引导件650形成在下孔板600和下空气引导件620的后端处。排出引导件650将壳体凹槽640引导的空气引导至排出引导元件400。排出引导件650的上端构成与排出引导元件400的下端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圆形排出格栅652插入并安装在排出引导件650的上内端里。排出格栅652防止外部异物插入到排出引导件650的下部。
下马达孔622形成在下空气引导件620的中央部分里,以穿过下空气引导件620。从而,将下马达660插入通过下马达孔622,使得其固定地安装在其内。下马达660利用来自外部的动力而产生旋转动力,并向下风扇630提供旋转动力,以使得下风扇630旋转。
下空气引导件620的右侧还设置有下马达支承件670。下马达支承件670用于更加牢固地支承安装在下空气引导件620内的下马达660。下马达支承件的下端接触基部盘500。主排水盘700安装在前框架100的中央后侧上。主排水盘700具有如所示的大致四边形形状。主排水盘700收集在以下将要描述的第二热交换器860处产生的冷凝水,并同时支承多个部件,并垂直分隔空调器的内部空间。
更加详细而言,一体式通常分隔为室内侧和室外侧。主排水盘700将空调器的内部分隔为室内侧和室外侧。即,在主排水盘700的下方形成有与(在分体式空调器内的)室外单元对应的室外侧(散热侧),而在主排水盘700的上方形成有与(在分体式空调器内的)室内单元对应的室内侧(吸热侧)。
在主排水盘700下方安装有副排水盘750。副排水盘750收集并配送主排水盘700和冷凝水泵550供应的冷凝水。
详细而言,副排水盘750侧向延伸,并安装在第一热交换器的上侧。因此,收集在主排水盘700上的冷凝水下落到副排水盘750上并被收集。而且,在基部盘500上收集的冷凝水经由冷凝水管560而供应到副排水盘750。供应到副排水盘750上的冷凝水被均匀地喷洒到第一热交换器510的上端并被蒸发。
在主排水盘700的上侧上安装有上空气引导件800。上空气引导件800安装成越过主排水盘700上侧的左边和右边,从而引导在上风扇840作用下流动的空气。上风扇壳体810与上空气壳体800一体地形成。上风扇壳体810安装成环绕上风扇840的外侧。因此,在上风扇840的作用下被强制排放出的空气被上风扇壳体810引导成向着排放引导开口814流动。上马达孔812形成在上空气引导件800的中央部分内,以穿过上空气引导件800。上马达820插入到上马达孔812中,从而为上风扇840提供旋转动力。
排放引导开口814形成在上空气引导件800的上端内,以穿过上空气引导件800并与空气出口引导件重叠。排放引导开口814具有与排放百叶窗110的形状相对应的矩形形状。因此,由上风扇壳体810引导的空气经由排放引导开口814而向前流动,从而通过排放百叶窗110。
在上马达820的下侧还设置有上马达支承件830。上马达支承件830执行与下马达支承件670的功能相同的功能。即,上马达支承件830为上马达820提供更加牢固的支承。为此目的,上马达支承件830的下端固定地安装在主排水盘700的前上表面上。
上风扇840接收在上风扇壳体810的内侧。上风扇840迫使外部空气经由吸入格栅310流动。上风扇840联接在上马达820的后端,以进行旋转。
上孔板850可设置在上空气引导件800的后侧上。上孔板850可形成为大致四边形平板。圆形上孔板孔852形成在上孔板850的中央部分内,从而穿过上孔板850,使得空气能流动通过上孔板孔852。
第二热交换器860以水平上较长的方式被安装在主排水盘700后方的后部里,从而允许经由吸入格栅310吸入的空气与流动通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
同时,在主排水盘700的右前端处安装有控制盒870。该控制盒870内安装有多个对空调器的操作进行控制的电子部件。控制盒870安装成穿过主排水盘700。即,控制盒870的上半部分突出到主排水盘700的上方,而控制盒870的下半部分突出到主排水盘700的下方。
图4和图5为后框架300的前视透视图和后视透视图。将参照图4和图5更加详细地描述后框架300的构造。
后框架300的后侧形成为具有高度差。详细而言,后框架300的上半部分的长度与其下半部分的长度不同。即,后框架300的上半部分的长度大于其下半部分的长度。因此,在后框架300的中央部分处形成高度差表面350。即,水平形成的高度差表面350可设置在形成于后框架300的上半部分内的外部空气入口302的下方,从而穿过后框架300。
而且,管道连接孔352形成在高度差表面350内,从而竖直穿过高度差表面350。管道连接孔352为联接排出引导元件400的下端的部分。即,构成排出引导元件400的框架连接器430插入到管道连接孔352中。因此,管道连接孔352形成为圆柱形,其尺寸和形状与框架连接器430的下端相对应。
格栅凸起接收孔354形成在高度差表面350的左端和右端里,从而竖直穿过高度差表面350。
格栅凸起接收孔354接收吸入格栅310的格栅联接凸起317。
同时,在高度差表面350的上侧上形成有格栅安装部分360。格栅安装部分360为上面安装有吸入格栅310的部分,并形成在外部空气入口302的后侧上。
而且,沿着外部空气入口302的边缘形成有多个过滤器固定钩362,从而将预滤器320安装在外部空气入口302上。即,具有钩形并突出到后侧的过滤器固定钩362分别形成在沿着外部空气入口302的后边缘的四个角部处,从而固定预滤器320的四个角部。
而且,下格栅330形成在高度差表面350的下方。下格栅330可仅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下半部分的右部。即,尽管在图5中下格栅330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下半部分的整个部分上,但是在此情况中下格栅330是为相容性而形成的。实际上,空气能仅仅流动通过右部,而不流动通过左部,这是因为左部的内侧被遮挡。
仅在后框架300的右部形成下格栅330的原因在于,允许通过下格栅330吸入的空气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0。即,下格栅330仅仅形成在后框架300的右部,从而允许通过下格栅330从后侧吸入的空气流动至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边、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0并运动到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左边。
在后框架300的下端形成有管道孔364。该管道孔364为其中形成有排水管(未示出)的部分。排水管允许冷凝水被排出。
沿着后框架300的前端形成有多个用于联接到前框架100上的框架联接凸起370。框架联接凸起370为诸如螺钉的联接构件插入其中的部分。框架联接凸起370形成在后框架300的左前端和右前端、上端、下端的中央部分处,并形成在后框架300的前上侧的左边和右边。因此,在将螺钉插入到框架联接凸起370中并联接到前框架100上时,就将前框架100和后框架300联接在一起。
同时,在后框架300的横向上端的后端内形成有卸下凹槽372。卸下凹槽372形成为从后框架300的两侧向着内侧凹入一预定距离。卸下凹槽372的竖直长度与人手相对应。
卸下凹槽372用于在使用者抓握吸入格栅310的卸下肋315(图6)从而将卸下肋315拉到前方时防止与使用者的手相干涉。
格栅钩联接孔374形成在后框架300的后上端中,从而穿过后框架300。格栅钩联接孔374为格栅联接钩316插入并联接在其内的部分。格栅钩联接孔374形成为具有与格栅联接钩316的前端的尺寸相对应的尺寸。
更加具体而言,延伸穿过格栅安装部分的格栅钩联接孔374形成在格栅安装部分360的左上端和右上端里。格栅钩联接孔374具有格栅联接钩316的钩部316’(图6)能通过的尺寸。
图6和图7分别为吸入格栅310的前视透视图和后视透视图。参照图6和图7,多个格栅肋312等间隔地形成在吸入格栅310上。因此,空气通过多个格栅肋312之间的间隙吸入。
而且,可利用网状网格或纱网遮挡多个格栅肋312之间的间隙。这防止了外部异物穿过格栅肋312。
在吸入格栅310的中央部分处竖直形成有肋支承件312’。该肋支承件312’支承所述多个格栅肋312。在吸入格栅310内形成有管道接收凹槽313,以接收排出引导元件400的一部分。即,向前凹陷(图6)的管道接收凹槽313形成在吸入格栅310的左部里。管道接收凹槽313的下端具有与排出管道410的前侧相对应的半圆凹槽形。因此,排出管道410和框架连接器430的前端就接收在管道接收凹槽313内。
吸入格栅310形成为具有朝向前方的预定斜面。因此,吸入格栅310的两端都向前弯曲,并延伸形成大致呈三角形的格栅横向侧边314,所述格栅横向侧边314的宽度向着下端而增加。而且,在格栅横向侧边314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多个格栅加强肋314’,以增强支承强度。
卸下肋315形成在吸入格栅310的上端,从而允许使用者卸下吸入格栅310。更加具体而言,沿着横向方向突出预定尺寸的卸下肋315形成在格栅横向侧边314的上端处。因此,在使用者抓握卸下肋315并沿着向后的方向拉动卸下肋315时,就使吸入格栅310的上端与后框架300分开。
在吸入格栅310的上端处形成有一对格栅联接钩316。所述格栅联接钩316从吸入格栅310的左上端和右上端向前突出,从而允许吸入格栅310的上端联接到后框架300上。
格栅联接钩316形成为具有其自身的弹性,使得它们的前端垂直和水平运动并恢复预定的距离。钩部316’形成在前端处,钩部316’具有比后部的横截面更大的横截面。
因此,在将格栅联接钩316插入到后框架300的格栅钩联接孔374中之后,因为格栅联接钩316的钩部316’,从而格栅联接钩316不能脱离格栅钩联接孔374,除非施加预定强度的力。
格栅联接凸起317形成在吸入格栅310的下端处。格栅联接凸起317为插入到格栅凸起接收孔354中的部分。因此,格栅联接凸起317形成为从吸入格栅310的左下端和右下端向着下面的方向突出预定的尺寸,并具有与格栅凸起接收孔354的宽度对应的水平尺寸。
图8至图11更加详细地示出了把手340的构造。即,图8为可安装在后框架300右侧上的一对把手340中的一个把手的透视图,而图9为可安装在后框架300左侧上的把手的透视图。而且,图10为沿着图8的线I-I’的剖面图,而图11为示出了图8所示的把手的右侧的透视图。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把手340的构造。而且,因为两侧上的把手340(图8和图9)的形状相互对称,从而将参照示出了右侧上的把手的图8、图10和图11进行描述。
如示出的那样,把手340包括用于接收使用者手指的把手体344、沿着把手体344的边缘突出的把手边缘346、以及形成在与把手边缘346间隔开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的固定肋348。
把手体344为其中插入使用者手指的一部分,并大致形成为
Figure C20071012780500231
形,从而在把手体344内部形成预定空间。因此,可将除了大拇指之外的四个手指插入到该内部空间内。
把手体344包括:构成上部分的把手上表面344a;把手下表面344b,该把手下表面344b形成在与把手上表面344a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从而构成底部;把手横向表面344c,该把手横向表面344c连接把手上表面344a和把手下表面344b,并同时构成横向部分;以及分别构成前部和后部的把手前表面344d和把手后表面344e。
把手边缘346向外侧并在水平方向上沿着把手体344的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右端的边缘突出预定尺寸。因此,在把手340安装在后框架300的把手孔342内时,把手边缘346与后框架300的外表面接触。
固定肋348形成为较长,并从把手34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固定肋348形成在与把手边缘346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因此,在将把手340安装在把手孔342内时,固定肋348位于后框架内侧。
更加具体而言,参照图10,固定肋348具有大致三角形的横截面(在从前侧观察时)。换言之,固定肋348的右表面和左表面包括竖直表面348’和引导表面348”,竖直表面348’与后框架300的内表面接触,而引导表面348”引导把手340的安装。即,引导表面348”形成为与竖直表面348’呈锐角,从而在将把手340侧向插入到把手孔342里时,允许把手340在把手孔342的边缘上滑动,并穿过把手孔342。在彼此间隔开的把手边缘346和固定肋348之间形成有把手凹槽349。因此,后框架300的横向侧插入到该把手凹槽349内。
把手凹槽349形成为U形(在从前侧观察时)。多个把手加强肋349’以预定的间隔布置在把手凹槽349的下表面上,从而更加牢固地支承固定肋348。
同时,把手体344形成为其水平宽度向着前侧逐渐减小。
在把手体344形成为其水平宽度向着前侧逐渐减小时,使用者能容易地抓握把手340。即,把手340的这一形状是考虑到各个人的手指的差异而形成的。
例如,在使用者从前面方向提升本发明空调器的情况下,使用者的食指(第二手指)接收在把手体344的内后端中,而小指位于把手体344的内前端。因此,为了迅速地接收食指,把手体344的后端的宽度形成为比把手体344的前端的宽度宽。
而且,把手体344具有随着距把手边缘346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向上倾斜的形状。即,在图10中,把手体344的左端位于比把手体344的右端的位置高的位置处。这一形状是为了防止使用者的手在插入把手体344后容易脱离把手体344的内侧。更加具体而言,这对左右把手体344具有这样的形状,该形状在其到达空调器的中央部分时向上倾斜。因此,参照图10,把手上表面344a和把手下表面344b中的每个表面都是倾斜表面。即,把手上表面344a和把手下表面344b中的每个表面在其向着左侧延伸时在位置上变高。
图12和图13分别为前框架100的前视透视图和后视透视图。
参照图12和图13,前框架100形成为栅栏形状,并包括多个大致呈四边形的开口。而且,尽管没有示出,但是可在前框架100的后侧上安装加强面板,在前框架100中形成有多个开口。该加强面板起到隔音功能和吸收或阻挡空调器内产生的噪音的吸音功能,并优选由能够吸收空调器内产生的水(例如,冷凝水)的材料(例如,海绵)形成。
前面板200双重固定地安装在前框架100上。即,前面板200利用临时组装元件和固定元件而双重固定并安装在前框架100上。
该临时组装元件允许前面板200被临时地组装到前框架100上,并包括多个面板钩220以及面板钩孔130,以下将详细描述这些面板钩和面板钩孔。
而且,固定元件允许利用联接元件将前面板200固定到前框架100上,并包括面板联接部件132、面板联接凸起222以及联接元件(例如,螺钉)。
更加具体而言,所述多个面板钩孔130形成在前框架100内。面板钩孔130为其中插入和联接前面板200的多个面板钩220的部分。所述多个面板钩孔130沿着前框架100的前边缘形成。
同时,面板联接部件132形成在前框架100内。面板联接部件132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上侧和下端上。即,有三个面板联接部件132形成在百叶窗安装开口102的上端上,并有三个面板联接部件132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在百叶窗安装开口102的下端上。而且,有三个面板联接部件132以预定的间隔水平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下端上。面板联接部件132为诸如螺钉的联接构件(未示出)穿过的部分。因此,面板联接孔132’形成在面板联接部件132的中央部分里,从而允许联接构件插入并穿过面板联接孔132’。
而且,在前框架100上还形成有额外的联接部件134。所述额外的联接部件134形成为与面板联接部件132的形状相同的形状,但是所述额外联接部件134的形成位置不同。即,所述额外联接部件134优选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中央部分处。更加具体而言,两个额外联接部件134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下半部分的左侧和右侧。
所述额外联接部件134与前面板200的额外联接凸起224一起用作额外联接装置。根据前面板200的重量,有选择地使用该额外联接装置。即,在前面板200的前侧上还安装有诸如玻璃的较重部件的情况下,采用额外联接装置来允许前面板200更加牢固地固定在前框架100上。
因此,诸如面板联接部件132的联接构件穿过额外联接部件134。
在前框架100的横向侧边和上后端上形成有多个框架联接部件140。所述框架联接部件140为诸如螺钉的联接构件(未示出)被联接的部分,并形成在与后框架300的框架联接凸起370对应的位置处。因此,在联接构件穿过框架联接凸起370并联接到框架联接部件140上时,后框架300和前框架100就相互联接。诸如螺钉的联接构件联接到其上的螺钉凹槽形成在所述多个框架联接部件140的中央部分里。
多个联接引导肋142从前框架100的横向后端向内突出。联接引导肋142用于对前框架100和后框架300的组装进行引导,并形成为‘「’或
Figure C20071012780500262
形(在从上侧观察时)。因此,后框架300的边缘插入联接引导肋142和前框架100之间的间隙。
一对排水联接构件144从前框架100的横向侧向内突出。排水联接构件144从前框架100的两个横向侧向内突出,从而相互对称,并形成为‘「’或
Figure C20071012780500272
形(在从上侧观察时)。
排水联接构件144允许前框架100利用联接构件联接到主排水盘700上。因此,排水联接孔144’形成在排水联接构件144的后端里,以穿过排水联接构件144,使得诸如螺钉的联接构件穿过排水联接孔144’。
而且,参照图13,框架联接部件140与排水联接构件144的内侧一体形成。
一对基部联接构件146从前框架100的横向下端向内突出。基部联接构件146从前框架100的两侧向内突出,从而相互对称,并形成为如同排水联接构件144里的那样的‘「’或
Figure C20071012780500274
形(在从上侧观察时)。
基部联接构件146用来利用诸如螺钉的联接构件而使前框架100和基部盘500相互联接。因此,基部联接孔146’形成在基部联接构件146的后端里,以穿过基部联接构件146,从而诸如螺钉的联接构件穿过基部联接孔146’。
而且,如同在排水联接构件144内部那样,框架联接部件140与基部联接构件146的内部一体形成。
在前框架100的上后端处形成有多个空气引导联接构件148。所述空气引导联接构件148用于将上空气引导件800联接到前框架100上。三个空气引导联接构件148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在前框架100的上后端的下侧。空气引导联接孔148’形成在空气引导联接构件148内,以穿过空气引导联接构件148,从而诸如螺钉的联接构件穿过空气引导联接孔148’。
在百叶窗安装开口102的两侧上分别形成有百叶窗安装部件106。百叶窗安装部件106为这样的部分,排放百叶窗110的两端安装并支承在所述部分处,并且百叶窗安装部件106形成为以大致圆形形状向前面突出的大致半圆形。
而且,百叶窗安装凹槽108从百叶窗安装部件106的内横向侧在横向方向上凹入。排放百叶窗110的百叶窗旋转轴111插入到百叶窗安装槽108内。百叶窗安装槽108形成在这对百叶窗安装部件106的每个横向侧边内。所述两个百叶窗安装槽108中的至少一个的前侧优选是敞开的,从而允许容易地安装百叶窗旋转轴111。
在形成在百叶窗安装开口102的两个端部处的这对百叶窗安装部件106中的至少一个的内部,安装有向排放百叶窗110提供旋转动力的百叶窗马达(未示出)。
在百叶窗安装开口102的中央部分处一体形成有百叶窗支承件150。百叶窗支承件150竖直地形成,以支承排放百叶窗110的中央部分。
百叶窗支承件150包括:横越百叶窗安装开口102竖直地安装的连接部件152;以及从连接部件152的中央部分向前方延伸的止动件154。而且,止动件154的上端和下端与排放百叶窗110的凹槽前侧114’和凹槽下侧114”接触,从而限制排放百叶窗110的旋转范围。
百叶窗支承孔156形成在止动件154的前端内,以穿过止动件154。百叶窗支承孔156为这样的一部分,排放百叶窗110的中央支承轴115被插入和支承在该部分里并通过该部分被插入和支承。
图14和图15分别为前面板200的前视透视图和后视透视图。
参照图14和图15,多个面板钩220从前面板200的后边缘在向后方向上突出。面板钩220的形状与形成在前框架100上的所述多个面板钩孔130的形状对应,从而面板钩220联接到面板钩孔130上。因此,在与形成面板钩孔130的位置上分别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相应数量的面板钩220。而且,面板钩220形成为形(在从横向方向观察时)。即,面板钩220的前端形成为具有相对而言较大的横截面,从而一旦将面板钩220插入到面板钩孔130中,面板钩220就不能容易地脱离面板钩孔130。
在前面板200的后侧上形成有多个面板联接凸起222。所述面板联接凸起222与面板联接部件132一起用作固定装置。面板联接凸起222形成在前面板200的上侧和下端上。
面板联接凸起222形成在与形成面板联接部件132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具体而言,有三个面板联接凸起222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在空气出口210的上部和下部中的每个部分上。而且,有三个面板联接凸起222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在前面板200的下端处。
面板联接凸起222为这样的部分,诸如螺钉的联接凸起穿过所述部分并被联接到所述部分上。因此,在面板联接凸起222里,形成有诸如螺钉的联接凸起通过螺纹联接到其上的螺纹凹槽。
在前面板200的后侧上还形成有额外联接凸起224。所述额外联接凸起224与额外联接部件134一起用作额外联接装置,并具有与面板联接凸起222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因此,穿过额外联接部件134的联接构件通过螺纹联接到额外联接凸起224上。
在与额外联接部件134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对应数量的额外联接凸起224。即,两个额外联接凸起224形成在前面板200的中央部分上的左右横向端部中的每个端部上。
沿着空气出口210的边缘形成有排出围栏230。排出围栏230沿着空气出口210的边缘向后侧突出。排出围栏230为这样的一部分,在前面板200联接到前框架100上时该部分插入到百叶窗安装开口102中。
防干涉凹槽232形成为在排出围栏230的横向侧边里向后侧敞开。在将排出围栏230插入百叶窗安装开口102内时,防干涉凹槽232接收百叶窗旋转轴111。
图16和图17分别为排放百叶窗110的前视透视图和后视透视图。
参照图16和图17,百叶窗旋转轴111从排放百叶窗110的两侧在横向侧上突出。百叶窗旋转轴111用作排放百叶窗110的旋转中心,并被插入百叶窗安装部件106的百叶窗安装槽108中。
在排放百叶窗110上形成有多个呈栅栏形状的排出肋112,从而构成多个排出通道113。而且,在排放百叶窗110的中央部分内形成有沿着向后方向敞开的百叶窗中心凹槽114。百叶窗中心凹槽114为接收百叶窗支承件150的部分。
因此,在排放百叶窗110旋转时,百叶窗支承件150与百叶窗中心凹槽114的凹槽前侧114’和凹槽下侧114”接触,从而限制排放百叶窗110的旋转范围。
中央支承轴115从下中心凹槽114的左侧(图17的右侧)突出。中央支承轴115位于与百叶窗旋转轴111的相同直线上,并插入百叶窗支承件150的百叶窗支承孔156中。
图18和图19分别为示出了主排水盘700的上构造和下构造的透视图。
参照图18和图19,如上所述,主排水盘700具有大致四边形结构,并安装在前框架100和后框架300之间的中央部分上,从而将前框架100和后框架300形成的空间分为上部和下部。
如所示出的那样,在主排水盘700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底部分隔肋702。所述底部分隔肋702允许在主排水盘700的上表面上形成多个腔室,从而形成冷凝水可流动通过的空间。
更加具体而言,所述多个底部分隔肋702以相等的间隔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上表面上。这些底部分隔肋702与主排水盘700一体形成,并从主排水盘700的上表面向上突出。
所述多个底部分隔肋702允许诸如安装在主排水盘700上方的第二热交换器860的多个部件不与主排水盘700的上表面紧密接触,从而形成预定空间。因此,已经从第二热交换器860产生并流下的冷凝水能容易地在主排水盘700的上表面上流动。
同时,底部分隔肋702相对于主排水盘700的前侧和横向侧倾斜预定角度。即,底部分隔肋702具有向左倾斜的形状,以引导冷凝水的流动。
多个底部冷凝水孔704形成在主排水盘700里,以竖直地穿过主排水盘700。底部冷凝水孔704允许已经从第二热交换器860产生并流下的冷凝水在主排水盘700下方运动。
在主排水盘700的前半部分上还形成有向下凹入的壳体座凹槽710。壳体座凹槽710用于防止与形成在上空气引导件800上的上风扇壳体810干涉。因此,壳体座凹槽710形成为与上风扇壳体810的下端的形状相对应的弧形形状,从而上风扇壳体810的下端接收在壳体座凹槽710的上侧里。
在壳体座凹槽710上等间隔地一体形成有多个凹槽分隔肋712。凹槽分隔肋712形成为与底部分隔肋702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凹槽分隔肋712形成为向左倾斜预定角度,并从壳体座凹槽710的上表面向上突出。而且,凹槽冷凝水孔714形成在壳体座凹槽710内,以竖直穿过壳体座凹槽710。所述凹槽冷凝水孔714具有与底部冷凝水孔704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并且执行相同的功能。
而且,在壳体座凹槽710的最下端里形成有多个凹槽冷凝水孔714。即,凹槽冷凝水孔714形成在壳体座凹槽710的最下部里,该壳体座凹槽710基本凹入,并向下弯成圆形,从而具有大致弧形的横截面(在从前侧观察时)。这是为了将收集在壳体座凹槽710内的冷凝水迅速排出到下侧。
在主排水盘700的下表面上还形成有冷凝水下流引导件716。该冷凝水下流引导件716允许经由冷凝水孔704和714而运动到主排水盘700的下侧的冷凝水迅速而直接地落下。即,冷凝水下流引导件716允许已经运动到主排水盘700下侧的冷凝水直接落下,而不流动到其它部分。
因此,冷凝水下流引导件716从主排水盘700的下侧向下突出,并具有圆柱形。更加具体而言,冷凝水下流引导件716从冷凝水孔704和714向下延伸。即,冷凝水下流引导件716从底部冷凝水孔704和凹槽冷凝水孔714向下延伸,并形成为与冷凝水孔704和714的形状相对应的圆柱形。
同时,在主排水盘700内形成有用于避免与相邻部件干涉的多个凹槽。
更加具体而言,控制盒安装开口720形成为在主排水盘700的右前端上敞开。控制盒安装开口720形成为尺寸和形状与控制盒870的横截面相对应。因此,控制盒870越过控制盒安装开口720而竖直安装。
管道避开凹槽722形成为在主排水盘700的左后部内在向后方向上敞开。管道避开凹槽722用于避免与排出引导元件400的下端相干涉。因此,管道避开凹槽722具有与排出引导元件400的前端相对应的半圆形。
在主排水盘700的右后部形成有工作孔724。该工作孔724为这样的一部分,通过切去主排水盘700的右后边缘而形成该部分,该部分大致呈
Figure C20071012780500331
形。工作孔724用于操作者容易工作(例如,在维护之后)。
例如,压缩机520安装在主排水盘700的右端的下方。压缩机520由防护盖(未示出)覆盖。形成工作孔724,从而允许操作者容易地从上方安装防护盖。在主排水盘700的右端内形成冷却剂管(未示出)通过其中的管道通过凹槽726。即,在第一热交换器510、压缩机520和第二热交换器860之间流动的冷却剂经由管道形成的冷却剂管流动。该冷却剂管竖直安装在管道通过凹槽726内。如所示的那样,管道通过凹槽726形成为
Figure C20071012780500332
形(在从上方观察时)。
在主排水盘700的左前端里形成有缆线通过凹槽730。该缆线通过凹槽730为电缆(未示出)和输电线通过的凹槽,其中通过该电缆来供应外部电力,而输电线用于向上马达820供应电力。缆线通过凹槽730具有
Figure C20071012780500333
形(在从上方观察时)。
在主排水盘700的前端内形成有输电线通过凹槽732。即,输电线通过凹槽732形成在控制盒安装开口720的左侧里。输电线通过凹槽732为向压缩机520和冷凝水泵550供应的多根输电线通过的部分。
如所示的那样,输电线通过凹槽732形成为‘∩’形(在从上方观察时)。在前端处还形成有防脱离肋732’,该防脱离肋732’用于防止插入到输电线通过凹槽732中的输电线(未示出)脱离到前侧。
在主排水盘700的右前端附近还形成有辅助凹槽734。与输电线通过凹槽732一样,辅助凹槽734也用于引导多根输电线。辅助凹槽734形成为尺寸小于输电线通过凹槽732的尺寸,从而其中可通过DC输电线。
如所示的那样,辅助凹槽734形成为
Figure C20071012780500341
形(在从上方观察时),且在右端处形成有防DC线脱离肋734’,以防止输电线脱离。
在主排水盘700上形成有用于与副排水盘750联接的排水联接部件736、737和739。排水联接部件736、737和739由以下组成: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前端处的前排水联接部件736;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后端处的后排水联接部件737;以及右排水联接部件739。
前排水联接部件736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中央前端处,而后排水联接部件737从主排水盘700的中央后端处沿向后方向突出。排水联接孔738形成在前排水联接部件736和后排水联接部件737的中央部分里,以穿过前排水联接部件736和后排水联接部件737,诸如螺钉的联接构件通过该排水联接孔738。
三个右排水联接部件739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右部。即,右排水联接部件739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后端处、在壳体座孔710的右前端和右后端处。右排水联接孔739’像排水联接孔738一样也形成在右排水联接部件739里,以穿过右排水联接部件739。
在主排水盘700的右前边缘处形成有角孔740。该角孔740为其中通过并安装有支承角形物580的部分。因此,角孔740形成为与支承角形物580的横截面对应的
Figure C20071012780500351
形(在从上方观察时)。支承角形物580从角孔740的上方插入。
而且,在主排水盘700的右下端的附近形成有支架支承部件742。支架支承部件742为这样的一部分,支架570的上端联接到该部分并支承在该部分上,支架支承部件742从主排水盘70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图19中向上),并形成一对。即,支架支承部件742安装成它们之间有预定的间隔,并具有如示出的那样彼此对称的
Figure C20071012780500352
形和
Figure C20071012780500353
形(在图19中从上方观察时)。同时,在主排水盘700的左前端和右前端的附近形成有盘框架联接部件744。盘框架联接部件744形成在与前框架100的横向侧上形成的这对排水联接构件144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并形成为与这对排水联接构件144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并分别联接到排水联接构件144。
而且,在盘框架联接部件744内还形成有框架联接凹槽744’。框架联接凹槽744’为诸如螺钉的联接构件联接到其上的螺纹凹槽。因此,在螺钉穿过前框架100的排水联接孔144’并联接到框架联接凹槽744’上时,主排水盘700的前端固定到前框架100。
图20和图21分别为副排水盘750的上视透视图和下视透视图。以下将更加详细地描述副排水盘750的构造。
如上所述,副排水盘750可设置在主排水盘700的下方,从而收集在第一热交换器510和第二热交换器860处产生的冷凝水,并允许所收集的冷凝水从第一热交换器510流下。
因此,在副排水盘750中形成有多个流下孔752,用于允许已经被收集的冷凝水流下到第一热交换器510。流下孔752形成为圆形,并以预定的间隔并排分开。
所述多个流下孔752形成为多排。即,所述多个流下孔752形成为两排,所述两排在副排水盘750的底部750a的右部里横向延伸到副排水盘的两端。当然,所述多个流下孔752能形成为一排或三排或更多排。
在安装副排水盘750时,所述多个流下孔752位于第一热交换器510上方。更加具体而言,所述多个流下孔752优选沿着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上侧定位。因此,经由所述多个流下孔752流下的冷凝水在其经由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表面向下流动时被蒸发。
在副排水盘750的下表面上还形成有流下引导肋754。流下引导肋754从流下孔752的下端向下延伸,并形成为具有预定长度的圆柱形,以引导已经通过副排水盘750并经由流下孔750运动到下侧的冷凝水流下。
同时,副排水盘750的底部750a形成为倾斜的。即,底部750a具有预定的斜面,其高度从横向端至流下孔752逐渐减小,从而允许收集在副排水盘750内侧的冷凝水被引导至流下孔752。
副排水盘750的右侧形成为具有高度差,从而构成排水引导表面760。因此,排水引导表面760位于比副排水盘750的底部750a的位置相对高的位置处。排水引导表面760为收集在基部盘500上的冷凝水被引导并流到其内的表面。
多个排水引导凹槽762从排水引导表面760向下凹。排水引导凹槽762优选以预定间隔形成,从而允许供应到排水引导表面760的冷凝水容易地流动到副排水盘750的底部750a。
排水引导凹槽762的底部形成为向左倾斜。即,排水引导凹槽762的底部具有这样的斜面,该斜面的高度朝着形成有流下孔752的方向(图20中的左侧)逐渐减小。因此,通过该斜面可快速使冷凝水流动。
在副排水盘750的左侧750b内形成有排水避开孔764。该排水避开孔764是通过切除副排水盘750的左侧750b的一部分而形成的。排水避开孔764用于在将副排水盘750联接到主排水盘700上时防止与主排水盘700的壳体座凹槽710相干涉。
在副排水盘750的右侧750c上面向排水避开孔764还形成有排水避开表面766。即,右侧750c的前半部分形成为向着右边倾斜,从而构成排水避开表面766。与排水避开孔764一样,排水避开表面766也用来防止与壳体座凹槽710相干涉。
在副排水盘750的右前端处形成有连接器联接部件768。连接器联接部件768为冷凝水管560的一端联接到其上的部分,并具有‘U’形,该‘U’形的向上方向是敞开的。
而且,连接器固定凸起768’从连接器联接部件768的前上端向前突出。连接器固定凸起768’为插入到连接固定凹槽598的部分。连接器固定凸起768’将盘连接器590固定,使得一旦盘连接器590联接到连接器联接部件768上则该盘连接器590不会脱离连接器联接部件768。
在副排水盘750的右前端和右后端分别形成有排水钩770。
排水钩770包括形成为钩形的一般的钩,并从副排水盘750的右端向上突出预定距离。
排水钩770允许副排水盘750一次并临时地组装到主排水盘700上。即,在排水钩770插入并联接到形成在主排水盘700内的排水钩凹槽(未示出)时,副排水盘750一次地联接到主排水盘700上。在副排水盘750上形成有多个排水联接凸起772、774和776,以允许副排水盘750联接到主排水盘700上。因此,排水联接凸起772、774和776分别形成在主排水盘700的排水联接部件736、737和739的相应位置处。
更加具体而言,前排水联接凸起772以及后排水联接凸起774分别从副排水盘750的前侧750d的上端和后侧750e的上端向前和向后突出。在前排水联接凸起772和后排水联接凸起774的中央部分处,分别形成有联接凸起联接到其上的前排水联接凹槽772’以及后排水联接凹槽774’。
而且,在副排水盘750的右端上形成有三个右排水联接凸起776。在每个右排水联接凸起776的中央部分内形成有联接构件联接到其上的右排水联接凹槽776’,以穿过每个右排水联接凸起776。
在副排水盘750的两侧上形成有用于与第一热交换器510联接的热交换联接构件780和782。即,前热交换联接构件780从副排水盘750的前侧750d向前突出,而后热交换联接构件782形成在副排水盘750的底部750a的后端处。而且,在前交换联接构件780和后热交换联接构件782里,分别形成有联接部件可穿过其中的前热交换联接孔780’以及后热交换联接孔782’。而且,在副排水盘750的右下端(图21的后端)处形成纵向较长的热交换支承肋784。热交换支承肋784从副排水盘75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预定距离,从而与第一热交换器510的右上端接触。因此,热交换支承肋784支承第一热交换器510,以防止第一热交换器510下落。在副排水盘750的左端(图21中的前端)形成有多个孔板联接肋786。孔板联接肋786用于允许副排水盘750以及下孔板600彼此联接。
孔板联接肋786为分开预定距离的一对肋,而且在这对孔板联接肋786中的一个孔板联接肋上形成有钩开端786’。因此,在将孔板联接肋786插入形成在下孔板600的上表面内的孔板联接孔(未示出)时,孔板联接肋786就被钩在钩开端786’处,而不脱离孔板联接孔。
图22示出了冷凝水管560的透视图。
参照图22,冷凝水管560形成为具有预定长度,并安装在冷凝水泵550和副排水盘750之间,以引导冷凝水。
而且,冷凝水管560优选由柔性材料形成,从而冷凝水管560可自由成形。即,冷凝水管560由能变形的橡胶软管形成。
冷凝水管560的下端联接到冷凝水泵550上,而冷凝水管560的上端可卸下地安装在副排水盘750上。即,冷凝水管560的上端利用管联接装置590和768而可卸下地安装在副排水盘750的前端处。管联接装置590和768包括连接器联接部件768以及盘连接器590。
图23所示的盘连接器590装配在冷凝水管560的上端上。盘连接器590以滑动的方式安装在副排水盘750的连接联接部件768上,并用作管联接装置590和768的一个元件。以下将更加详细地描述盘连接器590的详细构造。
图23和图24为盘连接器590的透视图和平面图。
参照图23和图24,盘连接器590形成为与副排水盘750的连接器联接部件768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并以滑动方式联接。
更加具体而言,盘连接器590包括:联接到冷凝水管560的上端的管连接构件592,以及连接到连接器联接部件768上的盘联接构件594。
管连接构件592形成为与圆形冷凝水管560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并插入冷凝水管560。而且,管连接构件592形成为具有锯齿截面,从而管连接构件592一旦插入就不会容易地脱离冷凝水管560的内侧。
盘联接构件594包括:与连接器联接部件768的一侧接触的外板594a;与连接器联接部件768的另一侧接触的内板594b;以及一体连接外板594a与内板594b的连接杆。
外板594a和内板594b形成为半圆形,而且外板594a的尺寸大于内板594b的尺寸。而且,外板594a与连接器联接部件768的前侧(图20)接触,而内板594b与连接器联接部件768的后侧(图20)接触。
参照图23,内板594b与外板594a分开预定距离。而且,连接杆594c可设置在彼此分开预定距离的外板594a和内板594b之间。
同时,具有预定宽度的连接器凹槽596沿着连接杆594c的外边缘形成,即,在外板594a与内板594b的边缘之间。因此,连接联接部件768插入连接器凹槽596。
连接器固定凹槽598以及连接器固定凸起768’防止盘连接器590分离。连接器固定凹槽598以及连接器固定凸起768’用于防止盘连接器590插入到连接器联接部件768之后盘连接器590脱离连接器联接部件768。连接器固定装置由连接器固定凸起768’和连接固定凹槽598组成,该连接固定凹槽598形成为与连接器固定凸起768’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连接器固定凹槽598具有与连接器固定凸起768’的形状相同的大致四边形形状,并形成在外板594a的后上端(在图23中的前侧)里。
图25示出了基部盘500的详细构造。
参照图25,在基部盘500的上表面上沿着横向方向形成热交换器安装部件504。热交换器安装部件504沿着基部盘500的中央部分在横向方向上形成,从而将第一热交换器510安装在热交换器安装部件504上面。在热交换器安装部件504上一体形成有多个分隔支承肋505。因为所述多个分隔支承肋505从基部盘500的上表面向上突出预定尺寸,在基部盘500和第一热交换器510之间通过分隔支承肋505而形成预定空间,从而允许冷凝水能快速收集和运动。
多个分隔支承肋505形成为较长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每个分隔支承肋505内形成有多个基部流动凹槽506。分隔支承肋505的部分被切去,以形成基部流动凹槽506。基部流动凹槽506允许冷凝水向左和向右运动。在分隔支承肋505的两端处形成有空气阻挡肋507,从而防止空气流动。即,空气阻挡肋507分别形成在分隔支承肋505的前端和后端处。空气阻挡肋507从分隔支承肋505的前端和后端向右垂直弯曲,并向右延伸预定长度。因此,前后流动通过分隔支承肋505之间的空气被空气阻挡肋507阻挡。
在空气阻挡肋507的前端和后端与分隔支承肋505之间形成冷凝水流动间隙508。即,空气阻挡肋507的水平长度小于分隔支承肋505之间的间隔。因此,冷凝水流动间隙508形成在空气阻挡肋507的右端和分隔支承肋505的左侧之间。冷凝水流动间隙508用于允许冷凝水沿空气阻挡肋507的前后方向流动。用于阻挡冷凝水的左右流动的分隔壁512和514形成在热交换器安装部件504的两侧。而且,分隔壁512和514由以下组成:构成热交换器安装部件504的左边界的左分隔壁512;以及构成热交换器安装部件504的右边界的右分隔壁514。
左分隔壁512以及右分隔壁514形成为具有比分隔支承肋505的高度高的高度。因此,已经沿着第一热交换器510落到基部盘500的上表面上的冷凝水由于分隔壁512和514而不能向左和向右流动。
热交换器安装部件504的底部形成为向右倾斜。因此,收集到热交换器安装部件504的冷凝水向右运动,并流动到水收集空间516。
预定尺寸的水收集空间516形成在热交换器安装部件504的右侧。水收集空间516为收集已经落到基部盘500的上表面上的冷凝水的部分。更加具体而言,具有大致
Figure C20071012780500421
形(从上方观察时)的水收集壁518从基部盘500的右前端向上突出。因此,预定尺寸的水收集空间516形成在水收集壁518的内侧。
水收集壁518一体地形成有右分隔壁514。即,右分隔壁514的前半部分被切除。该切除的部分与水收集壁518的左端接触。因此,热交换器安装部件504与水收集空间516连通。
在水收集空间516的左侧处形成有第一异物阻挡围栏532,该第一异物阻挡围栏532用于对流到水收集空间516的冷凝水中含有的异物进行过滤。即,第一异物阻挡围栏532沿着用作水收集空间516的入口的左部延伸。第一异物阻挡围栏532形成在从右分隔壁514延伸的线上。
第一异物阻挡围栏532包括多个以相等的间隔成排布置的凸起。即,第一异物阻挡围栏532包括以相等的间隔成排布置的薄圆柱形凸起。因此,尺寸比圆柱形凸起之间的距离大的异物不能通过第一异物阻挡围栏532,从而被过滤掉。
在基部盘500内形成有水收集凹槽534。水收集凹槽534形成在安装有冷凝水泵550且冷凝水泵550从基部盘500的上表面向下凹的下侧内,从而允许收集冷凝水。更加具体而言,水收集凹槽534形成在水收集空间516的前端里,并具有比水收集空间516的底部深的底部。
而且,沿着水收集凹槽534的边缘形成有第二异物阻挡围栏536。更加具体而言,第二异物阻挡围栏536形成在水收集凹槽534的后侧处并呈圆弧形。第二异物阻挡围栏536形成在水收集凹槽534后侧的原因在于:水收集凹槽534的后侧是敞开的,且冷凝水从后侧流动。
第二异物阻挡围栏536对流动到水收集凹槽534的冷凝水中含有的异物进行过滤。如第一异物阻挡围栏532一样,第二异物阻挡围栏536包括多个以相等的间隔成排布置的凸起。因此,从热交换器安装部件504收集到水收集凹槽534内的冷凝水在第一异物阻挡围栏532处进行第一次过滤,然后在第二异物阻挡围栏536处进行第二次过滤。
一对泵支承件538从水收集凹槽534的左边和右边向上突出。所述的泵支承件538形成为相互对称的形状,从而支承冷凝水泵550的两端。因此,在泵支承件538的上表面内形成有螺钉联接到上面的多个泵联接凹槽538’。
在水收集空间516内安装有冷凝水检测单元540。因此,用于允许利用螺钉固定冷凝水检测单元540的检测器联接凹槽542形成在水收集壁518的右上端里。
在基部盘500的右上端形成有多个支架联接凹槽544。支架联接凹槽544为螺钉能联接到其上的螺纹凹槽。因此,支架570的下端插入到支架联接凹槽544内,并利用螺钉固定在基部盘500的右端处。
在基部盘500的右前端的角部处,形成有其上安装有支承角形物580的下端的角形物下端安装部件582。支承角形物580的下端安装成与基部盘500的右角部的内表面接触。用于利用螺钉固定支承角形物580的下端的角形物联接孔582’形成为穿过角形物下端安装部件582。
因此,在螺钉从外侧穿过角形物联接孔582’并联接到支承角形物580的下端时,支承角形物580的下端就固定到基部盘500上。
基部盘500的前端联接到前框架100的下端。因此,框架固定部件584联接到前框架100的横向下端处的基部联接构件146上,框架固定部件584分别形成在基部盘500的两侧上。即,框架固定部件584分别形成这样的位置处,所述位置从在基部盘500的前端处的左右角部向后侧分开预定距离。框架固定部件584形成在与基部联接构件146对应的位置处,而且形成为与基部联接构件146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在框架固定部件584内分别形成有螺钉联接到其上的框架固定凹槽584’。因此,在螺钉通过基部联接构件146的基部联接孔146’并螺纹联接到框架固定凹槽584’上时,基部盘500和前框架100就相互联接。
用来避免与壳体凹槽640相干涉的壳体基部凹槽586从基部盘500向下凹。壳体基部凹槽586用于避免与在下孔板600和下空气引导件620处形成的壳体凹槽640相干涉,并形成在左分隔壁512的左中央部分处。
在基部盘500的左端处在中央部分形成有马达支承件588。
马达支承件588为其上安装有下马达支承件670的下端的部分。为此目的,在马达支承件588内形成有多个支承件联接凹槽588’,以允许利用螺钉固定下马达支承件670的下端。
在基部盘500的后半部分的右部上形成有压缩机安装部件524。压缩机安装部件524为其上安装有压缩机520的部分。因此,在压缩机安装部件524上一体形成有三个压缩机安装螺栓526。压缩框架522固定在压缩固定螺栓526里。
而且,在基部盘500内形成有用于将冷凝水排出到外部的冷凝水排水凹槽528。冷凝水排水凹槽528形成在热交换器安装部件504的后端内,以穿过基部盘500的后侧。因此,收集在基部盘500的上表面上的冷凝水能在使用者的选择下经由冷凝水排水凹槽528而排出到基部盘500的后侧。
以下将描述具有上述构造的空调器的操作。
首先,将描述冷却剂和空气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内的流动。
尽管能将空调器用于冷却和加热,但是将针对空调器用于冷却的情形加以描述。
第一热交换器510用作冷凝器,而第二热交换器860用作蒸发器。而且,冷却剂管(未示出)连接在压缩机520、第一热交换器510和第二热交换器860之间,以引导冷却剂的流动。
因此,在来自压缩机520的气态冷却剂被压缩变为高温和高压的冷却剂并流入第一热交换器510时,第一热交换器510与外部空气交换热,从而冷凝冷却剂。
之后,冷凝的冷却剂在通过膨胀阀(未示出)时进行膨胀,并流入第二热交换器860。已经流入第二热交换器860的冷却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蒸发。因此,冷却剂变为气态。此时,还存在液态冷却剂,从而实际上两相冷却剂混合并存在。
冷却剂通过累积器530,并发送回压缩机520,从而完成冷却剂的流通循环。
同时,空气在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0和第二热交换器860时进行热交换。参照图1、图2和图26描述这一过程。
首先,描述散热侧(主排水盘的下侧)处的空气流(在图26中由
Figure C20071012780500461
表示)。此处的空气流基本是由下风扇630产生的。即,在通过从外部供应的动力驱动下马达660时,连接到下马达660的轴上的下风扇630旋转,从而产生气流。
因此,来自后侧的空气经由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下半部分内的下格栅330而流入。经由下格栅330流向前方的空气改变其方向,从而向左侧流动,并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0。
通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空气的温度上升。即,因为第二热交换器860用作蒸发器,从而空气接收来自流动通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冷却剂的热,从而变为高温空气。
已经通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该高温空气通过下孔板孔602,从而流入下风扇630的中央部分。已经流入下风扇630的中央部分的该空气在风扇630旋转的同时径向流动,并由排出引导件650引导,并向上排出。
由排出引导件650向上引导的高温空气经由排出引导元件400而全部排出到建筑外部。
接着,描述在吸热侧(主排水盘的上侧)处产生的空气流(在图26中由
Figure C20071012780500462
表示)。此处的空气流基本是由上风扇840产生的。即,在通过从外部供应的动力驱动上马达820时,连接到上马达820的轴上的上风扇840旋转,从而产生气流。
因此,室内空间的空气经由形成在后框架300的上半部分内的吸入格栅310而流入内部(前侧)。经由吸入格栅310流入的空气顺序通过预滤器320和除臭过滤器322,从而去除了空气中含有的异物或坏气味。
在已经通过预滤器320和除臭过滤器322的空气通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同时,已经通过预滤器320和除臭过滤器322的空气与第二热交换器860交换热。即,因为第二热交换器860用作蒸发器,从而通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空气由于与流动通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下来。
已经通过第二热交换器860的低温空气经由上孔板孔852而向前流动,并流入上风扇840的中央部分。已经流入上风扇840的中央部分里的空气在上风扇840旋转的时候被径向排出。该空气在上风扇壳体810的引导下向上流动。
在上风扇壳体810的作用下向上流动的空气经由上空气引导件800的排放引导开口814而向前运动,从而通过排放百叶窗110。通过排放百叶窗110的低温空气被排放到空气出口210的前方,从而冷却室内空间。同时,能通过形成在排放百叶窗110上的多个肋,改变通过排放百叶窗110的空气的方向。
图27为示出了联接到前框架100上的后框架300、基部盘500以及主排水盘700之间的联接关系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
在将螺钉插入形成在后框架300的左前端和右前端以及上前端上的框架联接凸起370,且联接到前框架100上时,后框架300就被联接到前框架100上。
而且,在螺钉通过前框架100的基部联接构件146上并螺纹联接到框架固定凹槽584’上时,基部盘500的前端就联接到前框架100上。
而且,在螺钉穿过前框架100的排水联接孔144’且螺纹联接到框架联接凹槽744’上时,主排水盘700的前端就被固定到前框架100上。
图28和图29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内部构造的透视图。
参照图28和图29,支架570安装在基部盘500的右端处,从而支承主排水盘700的右端,并且同时减轻压缩机520下落到右边时的冲击。
而且,支承角形物580安装在主排水盘700的右前端与基部盘500之间,从而支承主排水盘700。支承角形物580从角孔740的上方插入。
在其它实施例中,用于吸入在分开的空间里的空气的吸入管道还可以连接到后框架300上。即,还可设置诸如排出引导元件400的管道,以引导空气的吸入。
而且,尽管在以上实施例中,支承角形物580竖直安装在基部盘500的前端处的右部,以支承主排水盘700的前端载荷,但是支承角形物580可竖直安装在基部盘500的前端处的左部,或者支承角形物580可竖直安装在基部盘500的后端处的左部和右部。
而且,尽管在以上实施例中,收集在主排水盘700上的冷凝水向下流动到副排水盘750,并被收集,然后均匀喷洒到第一热交换器510的上端上并被蒸发,但是可利用其他装置对冷凝水进行处理。即,能在副排水盘750下方设置单独的冷凝水桶,来收集在主排水盘700上收集的冷凝水,并将冷凝水排出到外部。
对本领域内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在本发明中作出多种改变和变化。因此,本发明旨在覆盖本发明的改变和变化,只要这些改变和变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即可。

Claims (17)

1.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
前框架(100),该前框架限定所述空调器的前部分;
后框架(300),该后框架限定所述空调器的后部分;
主排水盘(700),该主排水盘分隔所述后框架和所述前框架之间的空间,所述主排水盘包括上侧和下侧;
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0,860),该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分别设置在所述主排水盘(700)的顶部和底部,以允许空气和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
室内送风单元(800),该室内送风单元设置在所述主排水盘(700)的顶部上,以允许室内空气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860)之间的热交换;
基部盘(500),该基部盘限定所述空调器的底部,以及
室外送风单元(600),该室外送风单元设置在所述基部盘(500)上,以允许室内空气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510)之间的热交换,
其中,所述前框架(100)联接到所述后框架(300)、所述基部盘(500)和所述主排水盘(700)上,
并且,框架联接部件(140)以及框架联接凸起(370)形成在相互对应的位置里并形成为相互对应的形状,并且分别在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框架的边缘处彼此联接,
并且,在所述前框架的横向后端处形成有多个联接引导肋(142),所述后框架的边缘插入到所述多个联接引导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一对排水联接构件(144)和盘框架联接部件(744)形成在彼此对应的位置里,并形成为彼此对应的形状,并且彼此联接,这对排水联接构件以及盘框架联接部件形成在所述前框架和所述主排水盘上;而且
排水联接孔(144’)以及框架联接凹槽(744’)联接在一起,并分别形成在所述排水联接构件和所述盘框架联接部件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基部联接构件(146)和框架固定部件(584)形成在彼此对应的位置里,并形成为彼此对应的形状,并且彼此联接,其中,所述基部联接构件以及所述框架固定部件分别形成在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基部盘上;而且
基部联接孔(146’)以及框架固定凹槽(584’)联接在一起,并形成在所述基部联接构件和所述框架固定部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中,在所述主排水盘和所述基部盘之间安装有用于支承所述主排水盘的支承角形物(580)和支架(570)中的至少一个。
5.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
前框架(100),该前框架限定所述空调器的前部分;
后框架(300),该后框架限定所述空调器的后部分:
前面板(200),该前面板联接到所述前框架的前表面,该前面板(200)在多个位置处联接至所述前框架;以及
排放百叶窗(110),该排放百叶窗设置在所述前框架的一侧上,以控制空气的排放方向;
主排水盘(700),该主排水盘分隔所述后框架和所述前框架之间的空间,所述主排水盘包括上侧和下侧;
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0,860),该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分别设置在所述主排水盘(700)的顶部和底部,以允许空气和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
室内送风单元(800),该室内送风单元设置在所述主排水盘(700)的顶部上,以允许室内空气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860)之间的热交换;
基部盘(500),该基部盘限定所述空调器的底部,以及
室外送风单元(600),该室外送风单元设置在所述基部盘(500)上,以允许室内空气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510)之间的热交换,
其中,所述前面板包括用于允许所述前面板被临时组装到所述前框架上的临时组装元件,而且所述前框架包括用于使用联接构件将所述前面板固定在所述前框架上的固定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临时组装元件包括多个面板钩(220)和面板钩孔(130),所述多个面板钩和面板钩孔分别形成在所述前面板上和所述前框架里,并形成为彼此对应的形状,并且彼此联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固定元件包括面板联接部件(132)以及面板联接凸起(222),所述面板联接部件以及面板联接凸起分别形成在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前面板上,并且联接构件通过所述面板联接部件以及面板联接凸起或者联接到所述面板联接部件以及面板联接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在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前面板上还设置有额外联接元件(134,224),根据所述前面板的重量有选择地使用该额外联接元件,以允许所述前面板被固定在所述前框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排放百叶窗可旋转地安装在百叶窗安装开口(102)中,所述百叶窗安装开口形成为穿过所述前框架;用于支承所述排放百叶窗的百叶窗支承件(150)设置在所述百叶窗安装开口的中央部分;而且在所述百叶窗支承件上形成有用于限制所述排放百叶窗的旋转范围的止动件(15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中,在所述百叶窗安装开口的边缘上形成有用于引导空气的排放的排放引导件;在所述前面板处形成有空气出口(210)和空气出口引导件(230),空气通过该空气出口而被排放,并且该空气出口引导件从所述空气出口的边缘向一侧突出以引导空气;而且所述空气出口引导件和所述排放引导件安装成彼此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在所述前面板的一侧上还设置有前玻璃和图像片,该前玻璃由透明材料形成,并且在该图像片上打印有图像。
12.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
前框架,该前框架限定所述空调器的前部分;
后框架,该后框架限定所述空调器的后部分;
吸入格栅(310),该吸入格栅安装在所述后框架里,并用作空气进入的进入口;以及
排出引导元件(400),该排出引导元件安装在所述后框架里,以引导空气排出到外部,
其中,在所述吸入格栅里一体地形成有用于接收所述排出引导元件的一部分的管道接收凹槽(313),
并且,用于允许所述吸入格栅被容易地分开的卸下肋(315)从所述吸入格栅的上端处的两侧朝着侧向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后框架包括多个过滤器,所述多个过滤器用于去除通过所述吸入格栅进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异物和气味中的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中,卸下凹槽(372)从所述后框架的横向上端向内凹入,该卸下凹槽用于防止在卸下所述吸入格栅时与人体干涉。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中,用于允许使用者容易地移动所述空调器的把手(340)可卸下地安装在所述后框架和所述前框架中的一个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把手包括:
把手体(344),该把手体用于接收使用者的手指;
把手边缘(346),该把手边缘沿着所述把手体的边缘突出,并与所述后框架或前框架的外部接触;以及
固定肋(348),该固定肋形成在与所述把手边缘分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上,并定位在所述后框架或所述前框架的内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中,所述把手体具有朝向一侧增加或减小的宽度。
CNB2007101278052A 2006-07-03 2007-07-03 空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294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60061891 2006-07-03
KR1020060061890 2006-07-03
KR1020060061890A KR101280689B1 (ko) 2006-07-03 2006-07-03 공기조화기
KR1020060109157 2006-1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1137A CN101101137A (zh) 2008-01-09
CN100572942C true CN100572942C (zh) 2009-12-23

Family

ID=39035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2780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2942C (zh) 2006-07-03 2007-07-03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280689B1 (zh)
CN (1) CN10057294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246577A1 (en) * 2016-02-26 2017-08-31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leaner
KR102404354B1 (ko) * 2020-05-21 2022-05-31 지에스건설 주식회사 건축물용 영구배수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5060Y2 (zh) * 1985-10-04 1990-07-10
JPS6297415U (zh) * 1985-12-09 1987-06-22
JPH042336Y2 (zh) * 1986-12-19 1992-01-27
KR20050102065A (ko) * 2005-10-04 2005-10-25 조학준 히트 펌프를 이용한 이동식 스팟 냉난방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80689B1 (ko) 2013-07-01
CN101101137A (zh) 2008-01-09
KR20080003527A (ko) 2008-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8244B (zh) 空调器
CN101178224B (zh) 空调器
EP1876396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0561059C (zh) 空调器
KR101811206B1 (ko) 공기조화시스템
CN103791558A (zh) 空调
EP1876399B1 (en) Air conditioner
KR20080051974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US20080000252A1 (en) Air conditioner
KR20080041065A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51976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00572942C (zh) 空调器
KR20080041062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235930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474049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9868409U (zh) 双风管固定组件及移动式空调器
CN219868205U (zh) 移动式空调器
KR20080041060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384890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41067A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41069A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03526A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41070A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70048464A (ko) 제습기
KR101101424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23

Termination date: 20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