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76857A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 Google Patents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76857A
CN101076857A CNA2005800348907A CN200580034890A CN101076857A CN 101076857 A CN101076857 A CN 101076857A CN A2005800348907 A CNA2005800348907 A CN A2005800348907A CN 200580034890 A CN200580034890 A CN 200580034890A CN 101076857 A CN101076857 A CN 1010768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information
record
sec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348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70717C (zh
Inventor
吉田昌义
谷川敏郎
长谷部刚
铃木真二
并木刚
幸田健志
片多启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ne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ione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neer Corp filed Critical Pione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76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768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07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0717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125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 blocks are arranged within multiple radial zones, e.g. Zone Bit Recording or Constant Density Recording discs, MCAV discs, MCLV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11B27/327Table of contents
    • G11B27/329Table of contents on a disc [VTO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36Auxiliary data, e.g. lead-in, lead-out, Power Calibration Area [PCA], Burst Cutting Area [BCA], contro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9Zoned data area, e.g. having different data structures or formats for the user data within data layer, Zone Constant Linear Velocity [ZCLV], Zone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 [ZCAV], carriers with RAM and ROM area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3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has a specific layer structure
    • G11B2220/235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 G11B2220/237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having exactly two recording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Management Or Editing Of Information On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公开的是一种信息记录介质(100),其包括设有用于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第一记录轨道的第一记录层(L0层)和设有用于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第二记录轨道的第二记录层(L1层)。每个记录区段(区段#n)包括在第一记录层中的一个记录区和第二记录层中的另一记录区,该另一记录区与第一记录层中的那一个记录区相对,并且该记录区段具有管理信息记录区(RMA),该管理信息记录区(RMA)用于记录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管理信息(RMD)。

Description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DVD这样的信息记录介质、诸如DVD记录器这样的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在诸如CD-ROM(只读光盘存储器)、CD-R(可记录的光盘)、DVD-ROM这样的信息记录介质中,已发展成多层型或复层(multilayer)型或者双层型(或二层型或两层型)光盘等等,在这些类型的光盘中多个记录层层叠在相同的衬底上。更具体地说,这种两层型光盘具有作为第一层的第一记录层(在该申请中称为“L0层”),在信息记录装置上记录信息时从激光发射侧来看所述第一层位于前面(即较靠近光学拾取器的一侧),并且进一步具有位于其后面(即较远离光学拾取器的一侧)的半透明反射涂层或反射膜。对于第二记录层来说,它具有通过诸如粘合层这样的中间层而位于半透明反射涂层的后面上的第二记录层(在该申请中称为“L1层”),并且进一步具有位于其后面的反射膜。在制备这种多层型信息记录介质的过程中,最后分别形成并粘贴L0层和L1层,从而以很低的成本制备两层型光盘。
[0003]
在诸如CD记录器这样的用于将信息记录到这种两层型光盘上的信息记录装置中,通过使用于记录的激光聚焦在L0层上,按照可重写方法或者通过热等等的不可逆变记录方法将信息记录到L0层中,并且通过使激光束聚焦在L1层上,按照可重写方法或者通过热等等的不可逆变记录方法将信息记录到L1层中。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未决公开NO.2002-352469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5]
在这种两层型光盘中,通常,首先,将数据(记录信息)记录到L0层中。在将数据记录到整个L0层中之后,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因此,存在这样的状况,即将数据记录到整个L0层中,然而仅将数据记录到L1层的一部分中。如果在这种状况下执行最终化处理以通过现有CD-ROM播放器等等对光盘上的数据进行重放,那么必须将伪数据记录到未记录有数据的L1层中。因此,存在这样的技术问题,即与实际上记录的数据大小相比,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以执行最终化处理。
[0006]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具有多个记录层且可进行快速最终化处理的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使计算机起该信息记录装置作用的计算机程序。
解决该主题的方式
[0007]
(信息记录介质)
在下文中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进行讨论。
[0008]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一种信息记录介质来实现,该信息记录介质具有:第一记录层(L0层),该第一记录层中形成了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的第一记录轨道;第二记录层(L1层),该第二记录层中形成了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的第二记录轨道;以及管理信息记录区(RMA),该管理信息记录区通过以下述区段为记录单元将用于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管理信息(RMD)记录在其中,所述区段包括第一记录层的一个记录区以及位于面对这一个记录区的位置上的第二记录层的另一记录区。
[0009]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该信息记录介质是其中至少第一和第二记录层层压在例如盘片形衬底一侧上的两层型或多层型DVD或光盘。在第一记录层中,例如可沿着设有凹槽(导槽)的第一记录轨道来记录诸如音频、视频信息、或内容信息这样的记录信息。在第二记录层中,例如可沿着具有凹槽(导槽)的第二记录轨道来记录诸如音频、视频信息、或内容信息这样的记录信息。因为信息记录介质是以这种方式来构造的,因此使用于记录或重放的激光以这样的次序来照射衬底、第一记录层、以及第二记录层。
[0010]
更具体地说,尤其是,第一记录轨道从上述衬底的内圆周侧和外圆周侧当中的一侧指向另一侧,并且与第一记录轨道一样,第二记录轨道从一侧指向另一侧。也就是说,在两层型或多层型信息记录介质上,可按照“并行方式”来执行连续记录,在该“并行方式”中,在两个记录层中记录轨道面对相同方向。在“并行方式”中,如果第一记录层中记录或重放结束了,那么当第二记录层中开始记录或重放时,位于最外圆周上的光学拾取器必需再次移动到最内圆周,因此与相反方式相比,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从第一记录层改变为第二记录层。或者,第一记录轨道从上述衬底的内圆周侧和外圆周侧当中的一侧指向另一侧,并且与此相反,第二记录轨道从另一侧指向该一侧。换句话说,在两层型或多层型信息记录介质上,可以相反方式来执行连续记录,在该相反方式中,两个记录层中记录轨道面对相反方向。因此,如果从第一记录层的端部即另一侧上的端部部分例如外圆周侧的端部至第二记录层的起始即另一侧上的端部部分例如外圆周侧的端部连续执行记录,那么在改变作为信息记录处理或信息重放处理的目标的记录层的过程中,几乎不或不必改变在径向上的激光在衬底表面上的照射位置。因此,这可执行快速层跳跃(即层改变操作)。这在实际中极其有用之处在于:便于在对诸如电影这样的连续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时,进行不中断的重放而无需特定缓冲功能以改变记录层。
[0011]
特别地,在本发明中,通过以下述区段为记录单元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区段包括第一记录层的一个记录区以及位于与这一个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记录层的另一记录区。术语″相对″在这里具有很宽概念,其不但包括其中第一记录层的部分与第二记录层的部分相对应这样的情况,即前者具备具有与后者相同的位置关系的地址这样的情况,而且还包括前者具有与后者基本上相同的地址这样的情况,并且进一步包括考虑到偏心等等的第一记录层的部分与第二记录层的部分之间的关系。该信息记录介质中包括多个区段,并且基于诸如RMD(记录管理数据)这样的记录在诸如RMA(记录管理区)这样的管理信息记录区中的管理信息来指定一个区段。如果在一旦结束了记录操作之后进一步对记录信息进行一次写入或附加记录,那么从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中的内圆周侧起将记录信息顺序地记录到新区段中。如上所述,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每个区段中,因此可使已记录在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大小与已记录在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大小相等。因此,与在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整个记录层中之后才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信息记录介质相比,可减小在最终化处理过程中必须对伪数据进行记录的区域的大小或者可消除该区域。
[0012]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基本上等于对诸如内容信息这样的有效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时间长度,因此可极大地减少记录时间,从而有助于改善用户的舒适性等等,这是显著有利的。
[0013]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个方面,将区段第一起始地址和第一结束地址以及区段边缘地址作为管理信息(RMD)记录到管理信息记录区(RMA)中,其中第一起始地址和第一结束地址分别表示第一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来指定区段,而边缘地址表示在特定区段的已记录区和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位置。
[0014]
根据这个方面,通过诸如地址这样的至少三个参数,可能更确定地指定一个区段。
[0015]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与随机分布相比,将区段构造成使一个记录区的数据量和另一记录区的数据量尽可能地相等,并且将表示第一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以指定区段的第一起始位置以及表示所指定区段的已记录区与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位置的边缘地址作为管理信息(RMD)记录到管理信息记录区(RMA)中。
[0016]
根据这个方面,通过使区段的记录区基本上均等地分布在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可通过诸如地址这样的至少两个参数来指定一个区段。因此,可减少管理信息的数据量。
[0017]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将分别表示第一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以指定区段的第一起始地址和第一结束地址、表示第二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的第二起始地址、以及表示所指定区段的已记录区与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位置的边缘地址作为管理信息(RMD)记录到管理信息记录区(RMA)中。
[0018]
根据这个方面,通过诸如地址这样的至少四个参数可更确定地指定一个区段,诸如外圆周侧上的偏心率这样的径向位置误差对其几乎没有影响或没有任何影响。
[0019]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将分别表示第一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以指定区段的第一起始地址和第一结束地址、表示第二记录轨道的结束位置的第二结束地址、以及表示所指定区段的已记录区与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位置的边缘地址作为管理信息(RMD)记录到管理信息记录区(RMA)中。
[0020]
根据这个方面,通过诸如地址这样的至少四个参数可更确定地指定一个区段,诸如内圆周侧上的偏心率这样的径向位置误差对其几乎没有影响或没有任何影响。
[0021]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将分别表示第一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以指定区段的第一起始地址和第一结束地址、分别表示第二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第二起始地址和第二结束地址、以及表示所指定区段的已记录区与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位置的边缘地址作为管理信息(RMD)记录到管理信息记录区(RMA)中。
[0022]
根据这个方面,通过诸如地址这样的至少五个参数可更确定地指定一个区段,诸如外圆周侧和内圆周侧上的偏心率这样的径向位置误差对其几乎没有影响或没有任何影响。
[0023]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第一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与第二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相反。
[0024]
根据这个方面,可执行快速层跳跃(即层改变操作)。
[0025]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第一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和第二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相同。
[0026]
根据这个方面,可通过使用在相同方向上记录了预格式地址的记录层来构造信息记录介质。
[0027]
(信息记录装置)
在下文中,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进行讨论。
[0028]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一种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介质(包括其各个方面)上的信息记录装置来实现的,该信息记录装置具有:记录设备,该记录设备能够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一个中;读取设备,该读取设备用于从管理信息记录区读取管理信息;以及控制设备,该控制设备用于基于所读取的管理信息,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0029]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在例如驱动器或主计算机的CPU(中央处理单元)的控制设备的控制之下,利用诸如光学拾取器这样的读取设备从诸如RMA这样的信息记录管理区读取诸如RMD这样的管理信息。同时或在此之前或之后,在控制设备的控制之下,诸如光学拾取器这样的记录设备,基于管理信息,通过以区段为记录单元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和第二记录层中。
[0030]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通过以区段为记录单元,例如从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中的内圆周侧起顺序地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因此,可使已记录在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大小与已记录在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区的大小基本上相等。
[0031]
因此,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基本上等于要对诸如内容信息这样的有效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时间长度,因此可极大地降低记录时间,从而有助于改善用户的舒适性等等,这是显著有利的。
[0032]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个方面,进一步设有保留设备,该保留设备用于保留作为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目标的一个区段,并且该控制设备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所保留的一个区段中。
[0033]
根据这个方面,可更确定地实现诸如增量记录方式这样的记录方式。
[0034]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进一步设有更新设备,该更新设备用于在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同时或在此前或在此后对管理信息进行更新。
[0035]
根据这个方面,可更频繁地对管理信息进行更新,因此可以基于该管理信息更准确地指定一个区段。
[0036]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在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信息记录介质进一步具有:(i)包括多个区段的数据区;以及(ii)径向位置固定的固定缓冲区、(iii)位于固定缓冲区的内圆周侧上的、布置为与数据区相邻的、并且长度可变的可变缓冲区、(iv)导入区、以及(v)导出区中的至少一个,这两个缓冲区、导入区、以及导出区是通过对就是记录信息的至少一部分的缓冲数据进行记录而形成的,以便防止对于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记录或重放位置偏离至未记录区,并且控制设备响应对信息记录介质的最终化命令,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对缓冲数据进行记录以形成至少一个区。
[0037]
根据这个方面,通过控制设备可更准确地执行最终化处理。
[0038]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在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信息记录介质进一步具有:包括多个边缘以代替区段或者除了区段之外还包括多个边缘的数据区;(vi)代替导入区或除了导入区之外的内边缘;以及(vii)代替导出区或除了导出区之外的外边缘,并且控制设备响应对于信息记录介质的边缘闭合命令,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对缓冲数据进行记录,以形成内边缘和外边缘的至少一个。
[0039]
根据这个方面,通过控制设备可更准确地执行最终化处理。
[0040]
(信息记录方法)
在下文中,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方法进行讨论。
[0041]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在信息记录装置中使用信息记录方法来实现,该信息记录装置具有可将记录信息记录到关于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介质(包括其各个方面)的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一个中的记录设备,该信息记录方法设有:读取处理,该读取处理用于从管理信息记录区读取管理信息;以及控制处理,该控制处理用于基于读取管理信息,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0042]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方法,可得到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装置所拥有的各种益处。
[0043]
顺便说一下,响应上述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各个方面,本发明的信息记录方法可采用各个方面。
[0044]
(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通过一种计算机指令程序来实现,该计算机指令程序用于记录控制,并且用于切实地具体体现为可由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装置(包括其各个方面)中所提供的计算机执行的指令程序,以使计算机起记录设备、读取设备、以及控制设备的至少一个的作用。
[0045]
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从诸如ROM、CD-ROM、DVD-ROM、以及硬盘等等这样的程序存储设备读取计算机程序并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时,或者当计算机在通过通讯设备下载了程序之后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时,可相对容易地实现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装置。
[0046]
顺便说一下,响应上述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各个方面,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可采用各个方面。
[0047]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切实地体现为可由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装置(包括其各个方面)中所提供的计算机可执行的指令程序,以使计算机起记录设备、读取设备、以及控制设备的至少一个的作用。
[0048]
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产品,通过将计算机程序产品从诸如ROM(只读存储器)、CD-ROM(光盘-只读存储器)、DVD-ROM(DVD只读存储器)、硬盘等等这样的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产品的记录介质加载到计算机中,或者通过经由通讯设备将可以是载波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下载到计算机中,可相对容易地体现上述信息记录装置。更具体地说,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使计算机起上述信息记录装置作用的计算机可读代码(或可以包括使计算机起上述作用的计算机可读指令)。
[0049]
从以下实施例中可更显而易见地得知本发明的这些效果及其他优点。
[0050]
如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具有:第一记录层;第二记录层;以及管理信息记录区,该管理信息记录区通过以区段为记录单元将用于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管理信息记录在其中。因此,可基本上使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与用于对诸如内容信息这样的有效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时间长度相等,因此可极大地减少记录时间,从而有助于改善用户的舒适性等等,这是显著有利的。
[0051]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具有记录设备、读取设备、以及控制设备。本发明的信息记录方法具有读取处理和控制处理。因此,通过以区段为记录单元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上,以至于使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与用于对诸如内容信息这样的有效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时间长度基本上相等,因此可极大地减少记录时间,从而有助于改善用户的舒适性等等,这是显著有利的。
[0052]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可使计算机起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装置的作用。因此,可更准确且更有效地实现对于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操作和区域确保操作。
附图的简要说明
[0053]
[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的具有多个记录区的光盘的基本结构的基本平面图(图1(a)),并且给出了光盘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以及在径向上的记录区结构的对应概念视图(图1(b))。
[图2]图2是显示了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记录区中的ECC块的物理扇区号、以及以光盘的相反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一个概念图。
[图3]图3是显示了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记录区中的ECC块的物理扇区号、以及以光盘的相反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另一概念图。
[图4]图4是指定本发明中的区段的位置的一个特定例子的数据区以及表示该位置的地址的放大示意图。
[图5]图5是示出了包含在构成了本发明的″管理信息″的一个示例的RMD之内的区段信息的数据结构的表格。
[图6]图6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区段的可进行附加记录(或可进行一次写入)的记录状态的一个及其他示例的示意图。
[图7]图7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区段的不可进行附加记录(不可进行一次写入)的记录状态的一个及其他特定示例的示意图。
[图8]图8是示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主计算机和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以及主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的方框图。
[图9]图9是由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所执行的使用区段作为记录单元的记录操作以及最终化处理的流程图。
[图10]图10是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一个记录操作结果的记录了区段#1、区段#2等等的记录区的示意图。
[图11]图11是示出了与图10相对应的区段信息的一个特定示例的表格。
[图12]图12是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另一记录操作结果的记录了区段#3、区段#4等等的记录区的示意图。
[图13]图13是示出了与图12相对应的区段信息的另一特定示例的表格。
[图14]图14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完成了对记录信息的记录并且记录了例如诸如UDF桥文件系统这样的文件系统之后的记录区的示意图。
[图15]图15是示出了与图14相对应的区段信息的另一特定示例的表格。
[图16]图16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完成了最终化处理之后的记录区的示意图。
[图17]图17是比较示例中的示出用于指定区段的位置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数据区以及表示该位置的地址的放大示意图。
[图18]图18是示出了包含在构成了比较示例的″管理信息″的一个示例的RMD之内的区段信息的数据结构的表格。
[图19]图19是示出了作为比较示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一个记录操作的结果的记录了区段#1、区段#2等等的记录区的示意图。
[图20]图20是示出了在比较示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完成了对记录信息的记录并且例如记录了诸如UDF桥文件系统这样的文件系统之后的记录区的示意图。
[图21]图21是示出了由比较示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完成了最终化处理之后的记录区的示意图。
[图22]图22是示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其他实施例中的用于指定区段的位置的特定示例的数据区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54]
10区段信息,11指针信息,12区段指定信息,100光盘,101-0(101-1)导入区,102-0(102-1)数据区,103-0(103-1)导出区,104-0(104-1)中间区,104s-0(104s-1)移动中间区,105-0(105-1)PCA,106-0(106-1)RMA,300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1光学拾取器,302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05CPU(驱动控制设备),306主轴电机,307(402)存储器,308(406)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9(407)总线,400主计算机,401CPU(用于主机),403操作控制设备,404操作按钮,405显示面板,LB激光
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0055]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依次对每个实施例讨论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0056]
(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一实施例)
首先,参考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讨论。顺便说一下,在该实施例中的光盘中,采用下述相反方式作为记录方式的一个特定示例,在所述相反方式中,构成了本发明的″第一记录轨道″的一个示例的L0层的轨道路径与构成了本发明的″第二记录轨道″的一个示例的L1层的轨道路径具有相反记录方向。
[0057]
(1-1)基本结构
首先,参考图1(a)和图1(b),将对本发明的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的光盘的基本结构进行讨论。图1(a)是示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的具有多个记录区的光盘的基本结构的基本平面图,并且图1(b)是光盘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以及显示在径向上的记录区结构的相应概念图。
[0058]
如图1(a)和图1(b)所示,光盘100具有在直径大约为12cm的盘片主体如DVD上的记录面。在该记录面上,光盘100以中心孔1为中心,具有:导入区101或导出区103;数据区102;以及中间区104。此后,例如,诸如L0层和L1层这样的记录层层压在光盘100的透明衬底106上。在记录层的每个记录区中,诸如凹槽轨道和岸台轨道这样的轨道10以中心孔1为中心而交替成螺旋形或同心地布置。在该轨道10上,通过ECC块11为单元对数据进行划分与记录。ECC块11是通过预格式地址的数据管理单元,该数据管理单元中的记录信息是误差可校正的。
[0059]
顺便说一下,本发明不特别地局限于具有这三个区的光盘。例如,即使不存在导入区101、导出区103、或者中间区104,也可构造出以下说明的数据结构。此外,如随后所描述的,可进一步对导入区101、导出区103、或者中间区104进行分段。
[0060]
如图1(b)所示,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具有这样的结构,即构成了上述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记录层”的一个示例的L0层和L1层分别层压在透明衬底106上。在对这种两层型光盘100进行记录/重放时,根据哪一个记录层上具有从图1(b)的下侧照射到上侧的激光LB的焦点位置,执行L0层或L1层中的记录/重放。此外,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并不局限于两层单侧型也就是双层型,而可以是两层双侧型也就是双层双侧型。此外,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有两个记录层的光盘,而可以是具有三层或多层的多层型光盘。
[0061]
顺便说一下,随后将对两层型光盘上的按照相反方式进行的记录/重放过程以及每层的数据结构进行讨论。
[0062]
(1-2)详细结构
接下来,参考图2至图4,将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进行讨论。更具体地说,参考图2至图4,将对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记录区中的ECC块的物理扇区号(时机需要时在下文中称为“扇区号”)、以及按照光盘的相反方式进行的记录或重放过程进行讨论。图2是示出了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记录区中的ECC块的物理扇区号、以及按照光盘的相反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概念图。图3是示出了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数据结构、构成了光盘记录区中的ECC块的物理扇区号、以及按照光盘的相反方式的记录或重放方法的另一概念图。图4是示出了用于指定本发明中的区段的位置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数据区以及表示该位置的地址的放大示意图。顺便说一下,图2至图4中的纵轴表示十六进制记数所表示的扇区号,并且横轴表示在光盘径向上的相对位置。
[0063]
如图2中所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100具有层压在未说明的衬底上的两个记录层,即L0层和L1层。
[0064]
具体地说,从内圆周侧至外圆周侧,L0层具有:用于对最佳记录功率(校准处理:OPC:最佳功率控制)进行检测的功率校准区105-0(需要时在下文中简称为“PCA”);记录管理区106-0(需要时在下文中简称为RMA);导入区101-0;数据区102-0;以及中间区104-0。此外,PCA 105-0中的箭头表示为进行校准处理而耗用记录区的方向。
[0064]
在RMA 106-0(以及随后所述的106-1)中,可记录构成了本发明的“管理信息”的一个示例的RMD(记录管理数据)。具体地说,在RMA106-0(106-1)中,可对RMD附加地记录或一次写入大约700次。
[0066]
RMD大致包括以下四种不同信息;也就是说,(i)用于对光盘100执行记录操作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标识号信息,即所谓的驱动ID信息(驱动标识信息);(ii)作为驱动ID所指定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进行校准处理的结果的所检测的最佳记录功率的数值信息;(iii)盘片状态信息,该盘片状态信息表示(iii-1)未记录状态、(iii-2)已执行了使信息记录介质不可进行一次写入或不可进行附加记录的最终化处理的状态,或者已执行了诸如增量记录方式这样的记录方式的状态等等;以及(iv)区段信息。顺便说一下,随后在图5中将对(iv)区段信息进行详细地讨论。
[0067]
导入区101-0具有控制数据区段CDZ。在控制数据区段CDZ中,例如利用激光等等预记录了诸如记录层的数目、记录轨道的方向、以及轨道间距这样的各种信息。
[0068]
在数据区102-0中,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的数据区中,可以通过以本发明中的区段为记录单元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顺便说一下,随后在图4中对区段进行详细讨论。
[0069]
中间区104-0具有可防止对L0层和L1层进行记录或重放的位置偏离至未记录区和衬底之外这样的基本功能。还具有所谓的″跳跃缓冲区″的功能,该功能在层跳跃时可防止记录或重放位置偏离至未记录区和衬底之外。顺便说一下,本发明的″固定缓冲区″的一个特定示例是由中间区104-0(以及随后所述的中间区104-1)构造而成的。
[0070]
另一方面,从外圆周侧至内圆周侧,L1层具有:中间区104-1;数据区102-1;导出区103-1;RMA106-1;以及PCA 105-1。更具体地说,可将PCA 105-0(105-1)和RMA 106-0(106-1)整体称为″信息区″。此外,可将上述导入区101-0(101-1)、数据区102-0(102-1)、以及中间区104-0(104-1)整体称为″R-信息区″。
[0071]
特别地,在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中,例如按照如图3所示的增量记录方式等等,如果记录信息的数据量相对地小于光盘的整个记录容量,那么数据区102-0(102-1)的外圆周端部位于内圆周侧上。在这种情况下,在从数据区102-0(102-1)的外圆周端部至外圆周侧的方向上,提供了移动的中间区104s-0(104s-1)。顺便说一下,本发明的″可变缓冲区″的一个特定示例是由移动中间区104s-0(104s-1)构造而成的。
[0072]
两层型光盘100是按照上述方式而构造的,因此在对光盘100进行记录或重放时,通过随后所述的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一个特定示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光学拾取器等等,使激光LB从未说明的衬底的一侧照射出,也就是说在图2和图3中从下侧照射到上侧,并且对其焦距等等进行控制。同时,对在光盘100的径向上的移动距离以及方向进行控制。通过此,将数据记录到每个记录层中或对记录数据进行重放。
[0073]
对于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中的两层型光盘的记录或重放过程,采用相反方式。相反方式在这里是这样的方式,即在两层型光盘的记录或重放过程时,稍后所述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光学拾取器在L0层中从内圆周侧移动到外圆周侧,也就是说在图2和图3中的指向右的箭头方向上移动,同时光学拾取器在L1层中从外圆周侧移动到内圆周侧,也就是说在图2和图3中的指向左的箭头方向上移动,从而对两层型光盘执行记录或重放。在相反方式中,如果L0层中的记录或重放结束了,那么当L1层中的记录或重放开始时,位于最外圆周上的光学拾取器不必再次移动到最内圆周,并且仅仅使焦距从L0层变为L1层就足够了。因此,存在从L0层至L1层的变化时间比并行方式要短这样的优点。这就是在对大量内容信息进行记录的过程中采用相反方式的原因。
[0074]
具体地说,如图2的图示部分所示,首先,在L0层中,当光学拾取器在导入区101-0、数据区102-0、以及中间区104-0中从内圆周侧移动至外圆周侧时,光盘100的记录区中的扇区号增加了。更具体地说,光学拾取器顺序地存取扇区号为“02FFFFh”的导入区101-0的结束位置(参见图2中的A点)、扇区号为“030000h”的数据区102-0的起始位置(参见图2中的B点)、以及扇区号为″1AFFFFh″的数据区102-0的结束位置(必要时在下文中简称为L0层中的“转向点”:参见图2中的C点),并且光学拾取器移动到起缓冲器作用的中间区104-0,通过此执行L0层中的记录或重放。顺便说一下,在该实施例中,“30000h”等等的端部的“h”表示它是由十六进制数来表示的。另一方面,在L1层中,具体地说,当光学拾取器在中间区104-1、数据区102-1、以及导出区103-1中从外圆周侧移动至内圆周侧时,光盘100的记录区中的扇区号增加了。更具体地说,光学拾取器顺序地存取起缓冲器作用的中间区104-1、扇区号为″E50000h″的数据区102-1的起始位置(必要时在下文中简称为L1层中的″转向点″:参见图2中的D点)、以及扇区号为″FCFFEFh″的数据区102-1的结束位置(参见图2中的E点),并且光学拾取器移动到导出区103-1,通过此执行L1层中的记录或重放。
[0075]
上述L0层和L1层中的所有扇区号具有十六进制数的15的补数关系。更具体地说,L0层中的转向点(扇区号″1AFFFFh″)和L1层中的转向点(扇区号″E50000h″)具有15的补数(complement number)关系。作为形式上的内容(As a formal matter),″1AFFFFh″的补数是通过将十六进制数的扇区号″1AFFFFh″转换成二进数″000110101111111111111111″、将位倒置为″111001010000000000000000″、并且使其再转变为十六进制数的″E50000h″而获得的。
[0076]
因此,例如在光学拾取器从L0层中的数据区102-0的扇区号″030000h″连续移动到扇区号″1AFFFFh″以及从L1层中的数据区102-1的扇区号″E50000h″连续移动到扇区号″FCFFEFh″时,对诸如内容这样的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或重放。
[0077]
就上述物理扇区号而言,一对一地分配或分派逻辑块地址(LBA)。更具体地说,例如,″000000″LBA与″030000h″的扇区号相对应,并且″17FFEF″LBA与″1AFFFFh″的扇区号相对应。此外,″180000″LBA与″E50000h″的扇区号相对应,并且″2FFFEF″LBA与″FCFFEFh″的扇区号相对应。因此,例如,主计算机可根据例如由文件系统管理的逻辑块地址来执行记录和重放操作而不必知道物理扇区号。
[0078]
特别地,在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的数据区102-0和102-1中,如图4所示,一个区段或多个区段是桥接的并且位于两个层之上。顺便说一下,在该实施例中,由″区段#n″来表示为数据区102-0(102-1)所提供的多个区段(其中″n″是自然数)。
[0079]
可利用以下四个点来指定该实施例中的区段#n。这四个点是:(i)点Pn1(扇区号:Xn1),用于表示L0层中的区段#n的起始位置;(ii)点Pn2(扇区号:Xn2),用于表示L0层中的区段#n的结束位置;(iii)点Pn3(扇区号:Xn3),用于表示本发明中的已记录区与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或边界位置;以及(iv)点Pn4(扇区号:Xn4),用于表示L1层中的区段#n的结束位置。
[0080]
具体地说,在点Pn1的内圆周侧上以及用于表示L1层中的区段的起始位置的点F的外圆周侧上提供了BSGA(块同步保护区)(表示点F的地址与用于表示该区段中的点Pn2的地址具有补数关系)。″BSGA″在这里是这样的记录区,在该记录区中,利用随后所述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例如通过ECC块单元将用于在准确地读取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准确地实现各种伺服的同步信号(所谓的第一SYO信号)进行记录。此外,本发明中的边缘位置可位于该区段#n中的L0层或L1层中。此外,边缘位置表示已记录位置以及可从此开始记录信息的未记录区中的位置,即所谓的NWA(下一可写地址)所指定的位置。顺便说一下,本发明的″边缘地址″的一个示例是由NWA构造而成的。NWA可由例如扇区号等等来表示。
[0081]
构成了本发明的″管理信息″的一个示例的RMD包括作为区段信息的用于表示上述扇区号Xn1至Xn4的信息,以便指定区段#n。
[0082]
现在,参考图5,对包含在该实施例中的RMD之内的区段信息的数据结构进行详细地讨论。图5是示出了包含在构成了本发明的″管理信息″的一个示例的RMD之内的区段信息的数据结构的表格。顺便说一下,在图5中,第一列表示各个信息的内容,第二列表示字节编号,并且第三列表示各个信息的值。
[0083]
如图5所示,包含在RMD之内的区段信息10具有:(i)指针信息11,该指针信息表示光盘100上当前可开始记录的最多三个点;以及(ii)区段指定信息12,用于指定区段。具体地说,包含在RMD之内的区段信息的数据量是″2048字节″。
[0084]
指针信息11具有:区段编号11a,表示处于本发明中的区段的记录状态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未识别状态″下的区段;区段编号11b,表示处于本发明中的区段的记录状态的另一特定示例的″第一保留可用状态″下的区段;以及区段编号11c,表示处于本发明中的区段的记录状态的另一特定示例的″第二保留可用状态″下的区段。
[0085]
现在,参考图6和图7,将对本发明中的区段的记录状态的一个及其他特定示例进行详细地讨论。图6(a)至图6(d)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区段的可进行附加记录(或可进行一次写入)的记录状态的一个及其他特定示例的示意图。图7(a)至图7(c)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区段的不可进行附加记录(不可进行一次写入)的记录状态的一个及其他特定示例的示意图。
[0086]
如图6(a)所示,在处于本发明的区段的可进行附加记录(或可进行一次写入)的记录状态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未识别状态″(必要时将该状态称为″开放(open)记录状态″)的区段中,稍后可利用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来识别出该区段的起始位置。此外,该区段的起始位置与NWA所示的且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位置相配。换句话说,可通过逻辑块单元来表示记录信息的数据量的LRA(最后记录地址)例如是″0″。因此在该区段中,未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并且该区段的数据量是″0″。另一方面,未对数据的结束位置进行定义并且不能利用信息记录装置来识别出数据的结束位置。
[0087]
如图6(b)所示,在处于本发明的区段的可进行附加记录(或可进行一次写入)的记录状态的另一特定示例的″不完全状态″的区段中,可利用信息记录装置来识别出区段的起始位置。此外,区段的起始位置与NWA所示的且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位置不同。换句话说,可通过LRA的值来给出区段的数据量。另一方面,未对数据的结束位置进行定义并且不能利用信息记录装置来识别出数据的结束位置。
[0088]
如图6(c)所示,在处于本发明的区段的可进行附加记录(或可进行一次写入)的记录状态的另一特定示例的″完全保留可用状态″的区段中,信息记录装置可识别出区段的起始位置。此外,区段的起始位置与NWA所示的且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位置相配。换句话说,可通过逻辑块单元来表示记录信息的数据量的LRA例如是″0″。因此在该区段中,未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并且该区段的数据量是″0″。另一方面,对数据的结束位置进行了定义并且信息记录装置可识别出数据的结束位置。
[0089]
如图6(d)所示,在处于本发明的区段的可进行附加记录(或可进行一次写入)的记录状态的另一特定示例的L0层和L1层中的″部分保留可用状态″的区段中,信息记录装置可识别出区段的起始位置。此外,区段的起始位置与NWA所示的且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位置不同。换句话说,可通过LRA的值来给出区段的数据量。另一方面,对数据的结束位置进行了定义并且信息记录装置可识别出数据的结束位置。
[0090]
如图7(a)所示,在处于本发明的区段的不可进行附加记录(或不可进行一次写入)的记录状态(必要时将该状态称为″关闭(close)记录状态″)的一个特定示例的L0层和L1层中的″完全保留不可用状态″的区段中,信息记录装置可识别出区段的起始位置。此外,该区段中不存在NWA。此外,LRA是″0″。因此,在该区段中,未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并且区段的数据量是″0″。另一方面,对数据的结束位置进行了定义并且信息记录装置可识别出数据的结束位置。
[0091]
如图7(b)所示,在处于本发明的区段的不可进行附加记录(或不可进行一次写入)的记录状态的另一特定示例的L0层和L1层中的″部分保留不可用状态″的区段中,信息记录装置可识别出区段的起始位置。此外,区段中不存在NWA。此外,可通过LRA的值来给出区段的数据量。另一方面,对数据的结束位置进行了定义并且信息记录装置可识别出数据的结束位置。
[0092]
如图7(c)所示,在处于本发明的区段的不可进行附加记录(或不可进行一次写入)的记录状态的另一特定示例的L0层和L1层中的″完全状态″的区段中,信息记录装置可识别出区段的起始位置。此外,该区段中不存在NWA。此外,LRA的值与区段的数据量相配。另一方面,对数据的结束位置进行了定义并且信息记录装置可识别出数据的结束位置。
[0093]
再次回到图5中,如上所述,包含在RMD之内的区段信息10具有作为指针信息11的以下三个信息以便表示在光盘100上当前可开始记录的最多三个点。换句话说,具有:(i)区段编号11a,表示处于″不可识别状态″的区段;(ii)区段编号11b,表示″第一保留可用状态″的区段;(iii)以及区段编号11c,用于表示″第二保留可用状态″的区段。具体地说,可以将指针信息11记录到具有″0至5″的字节编号的字段中。
[0094]
更具体地说,在字节编号为″0至1″的字段中,也就是说在首先的两个字节字段中,可以记录用于表示在″不可识别状态″下的区段的区段编号11a。在字节编号为″2至3″的字段中,也就是说在之后两个字节字段中,可以记录用于表示在″第一保留可用状态″下的区段的区段编号11b。在字节编号为″4至5″的字段中,也就是说在进一步之后的两个字节字段中,可以记录用于表示在″第二保留可用状态″下的区段的区段编号11c。
[0095]
此外,如上所述,在光盘100上,包含在RMD之内的区段信息10具有区段指定信息12以便指定多个区段当中的一个区段。具体地说,可将该区段指定信息12记录到扇区号为″16至2047″的字段中。
[0096]
更具体地说,在字节编号为″16至19″的字段中,也就是说保持了4个字节的数据量的字段中,可记录表示L0层中的区段#1的起始位置的点P11的扇区号″X11″。顺便说一下,可以保留字节编号为″6至15″的字段。在字节编号为″20至23″的字段中,也就是说保持了4个字节的数据量的字段中,可记录表示L0层中的区段#1的结束位置的点P12的扇区号″X12″。在字节编号为″24至27″的字段中,也就是说保持了4个字节的数据量的字段中,可记录表示区段#1中的边缘位置的点P13的扇区号″X13″。在字节编号为″28至31″的字段中,也就是说保持了4个字节的数据量的字段中,可记录表示L1层中的区段#1的结束位置的点P14的扇区号″X14″。
[0097]
按照相同的方式,可通过16字节的单元来指定多个区段当中的一个区段。将这概括如下,其中″n″是自然数。
[0098]
在字节编号为″16n至16n+3″的字段中,也就是说保持了4个字节的数据量的字段中,可记录表示L0层中的区段#n的起始位置的点Pn1的扇区号″Xn1″。在字节编号为″16n+4至16n+7″的字段中,也就是说保持了4个字节的数据量的字段中,可记录表示L0层中的区段#n的结束位置的点Pn2的扇区号″Xn2″。在字节编号为″16n+8至16n+11″的字段中,也就是说保持了4个字节的数据量的字段中,可记录区段#n中的边缘位置的点Pn3的扇区号″Xn3″。在字节编号为″16n+12至16n+15″的字段中,也就是说保持了4个字节的数据量的字段中,可记录表示L1层中的区段#n的结束位置的点Pn4的扇区号″Xn4″。
[0099]
(2)信息记录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8至图16,将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结构与操作进行详细地讨论。特别地,第一实施例是其中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应用于光盘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上的示例。
[0100]
(2-1)基本结构
首先,参考图8,将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的以及主计算机400的基本结构进行讨论。图8是示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以及主计算机的方框图。顺便说一下,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具有将记录数据记录到光盘100上的功能以及对记录在光盘100上的记录数据进行重放的功能。
[0101]
参考图8,将对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的内部结构进行讨论。该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是这样的装置,该装置在用于驱动的CPU(中央处理单元)305的控制之下将信息记录到光盘100上并且读取记录在光盘100上的信息。
[0102]
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具有:光盘100;光学拾取器301;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02;地址检测设备303;地址操作设备304;CPU(驱动控制设备)305;主轴电机306;存储器307;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以及总线309。
[0103]
主计算机400具有:CPU(主控制设备)401;存储器402;操作控制设备403;操作按钮404;显示面板405;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406;以及总线407。
[0104]
特别地,可将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构造成通过使具有诸如调制解调器这样的通讯设备的主计算机包含在同一机壳中而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或者,具有诸如i-link这样的通讯设备的主计算机400的CPU(主控制设备)401可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和总线309对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进行直接控制,从而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
[0105]
光学拾取器301对光盘100执行记录/重放,并且具有半导体激光设备、透镜等等。更具体地说,光学拾取器301使诸如激光束这样的光束照射光盘100以作为重放时具有第一功率的读取光,并且作为读取时具有第二功率的写入光,同时对其进行调制(with it modulated)。
[0106]
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02对光学拾取器301和主轴电机306进行控制,从而对光盘100执行记录/重放。更具体的说,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02例如具有:激光二极管(LD)驱动器、前置放大器等等。激光二极管(LD驱动器)驱动器对位于光学拾取器301中的未说明的半导体激光设备进行驱动。前置放大器对光学拾取器301的输出信号进行放大,也就是说对光束的反射光进行放大,并且输出放大的信号。更具体的说,在OPC处理时,在CPU 305之下,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02与未说明的定时产生器等等一起,对位于光学拾取器301中的未说明的半导体激光设备进行驱动,以便通过对于OPC(最佳功率控制)图形的记录和重放处理来确定最佳激光功率。特别地,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02与光学拾取器301一起构成了“记录设备”的一个示例。
[0107]
CPU(驱动控制设备)305通过经由总线357向各个控制设备发出指令来对整个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进行控制。此外,将用于操作CPU305的软件或固件被存储到存储器307中。特别地,CPU 305是本发明的“控制设备”的一个特定示例。
[0108]
主轴电机306意图使光盘100旋转及停止,并且当对光盘进行存取时进行操作。更具体地说,将主轴电机306构造成在来自未说明的伺服单元等等的主轴伺服之下使光盘100以预定速度旋转和停止。
[0109]
存储器307用在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上的整个数据处理和OPC处理等等中,该存储器包括有用于记录/重放数据的缓冲区、当将数据转换成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02上可使用的数据时用作中间缓冲器的区域等等。此外,存储器307具有:ROM区,该ROM区中存储有作为记录设备的用于执行操作的程序,也就是固件;缓冲器,用于临时存储记录/重放数据;RAM区,该RAM区中存储有固件程序等等进行操作所需的参数;等等。
[0110]
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对相对于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而言来自外部的数据的输入/输出进行控制,从而执行将其存储到存储器307上的数据缓冲器以及使其从该数据缓冲器输出。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将外部主计算机400(必要时在下文中称为主机)发出的驱动控制命令传送到CPU 305,所述外部主计算机400通过诸如SCSI和ATAPI这样的接口连接到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此外,按照相同的方式,相对于主计算机400也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来传送并接收记录/重放数据。
[0111]
主计算机400中的CPU(主控制设备)401、存储器402、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406、以及总线407与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中的相应构件基本上相同。
[0112]
特别地,操作控制设备403接收操作指令且对主计算机400执行显示,并且通过操作按钮404将诸如记录或重放的指令这样的指令传送到CPU 401。CPU 401基于来自操作控制设备403的指令信息,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406将控制命令传送到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从而对整个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进行控制。按照相同的方式,CPU401将下述命令传送到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所述命令请求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将操作状态传送到主机。通过此,可识别出诸如记录期间和重放期间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的操作状态,以便CPU 401可以通过操作控制设备403,将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的操作状态输出到诸如荧光管和LCD这样的显示面板405。
[0113]
如上所说明的,通过将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与主计算机400组合在一起所使用的一个特定示例,是诸如用于对视频图像进行记录和重放的记录器设备这样的家庭设备。该记录器设备将来自广播接收调谐器和外部连接终端的视频信号记录到盘片上,并且将从盘片重放出来的视频信号输出到诸如电视这样的外部显示设备。在CPU 401上,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02上的程序,来执行作为记录器设备的操作。此外,在另一特定示例中,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是盘片驱动器(必要时在下文中简称为″驱动器″),并且主计算机400是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诸如个人计算机这样的主计算机以及驱动器通过诸如SCSI和ATAPI这样的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406)相连,并且诸如写软件这样的安装在主计算机中的应用程序对盘片驱动器进行控制。
[0114]
(2-2)操作原理
接下来,参考图9至图16,并且必要时参考上述图8,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操作原理进行讨论。图9是示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所执行的使用区段作为记录单元的记录操作以及最终化处理的流程图。图10是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一个记录操作的结果的记录了区段#1、区段#2等等的记录区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了与图10相对应的区段信息的一个特定示例的表格。图12是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另一记录操作的结果的记录了区段#3、区段#4等等的记录区的示意图。图13是示出了与图12相对应的区段信息的另一特定示例的表格。图14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完成了对记录信息的记录并且记录了例如诸如UDF桥文件系统这样的文件系统之后的记录区的示意图。图15是示出了与图14相对应的区段信息的另一特定示例的表格。图16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完成了最终化处理之后的记录区的示意图。顺便说一下,在上述附图中如果扇区号和区段号等等相同,那么它们携带相同数字参考,并且省去对其的说明。
[0115]
如图9所示,如果加载了光盘100,那么作为初始操作,利用诸如光学拾取器301和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02这样的读取设备在诸如CPU305这样的控制设备的控制之下获得诸如RMD这样的管理信息(步骤S101)。
[0116]
此后,在诸如CPU 305这样的控制设备的控制之下,基于诸如RMD这样的所获得的管理信息来判断光盘100是否处于未记录状态(步骤S102)。如果光盘100处于未记录状态(步骤S102:是),那么将处于预先所确定的初始状态下的RMD记录到RMA 106-0(106-1)中(步骤S103)。另一方面,作为步骤S102中的判断结果,如果光盘100不是处于未记录状态(步骤S102:否),那么从RMA 106-0(106-1)获得最新RMD。
[0117]
此后,在诸如CPU 305这样的控制设备的控制之下,判断区段的记录状态是否变化了(步骤S105)。具体地说,在对于预定区段的记录过程中,判断是否从例如主计算机等等发出了″RESERVE TRACK/RZONE命令(保留轨道/RZONE命令)″,以便将预定区段设置为处于″完全保留可用状态(参见图6(c))″或者″部分保留可用状态(参见图6(d))″下。或者,判断是否从例如主计算机等等发出了″CLOSETRACK/RZONE/SESSION/BORDER命令(关闭轨道/RZONE/会话/边缘命令)″,以便将预定区段设置为处于″完全保留不可用状态(参见图7(a))″或者″部分保留不可用状态(参见图7(b))″。
[0118]
如果区段的记录状态变化了(步骤S105:是),那么将更新的RMD记录到RMA 106-0(106-1)中(步骤S106)。另一方面,如果区段的记录状态未变(步骤S105:否),那么省去步骤S106。
[0119]
此后,在诸如CPU 305这样的控制设备的控制之下,判断是否通过以区段为记录单元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步骤S107)。如果通过以区段为记录单元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步骤S107:是),那么例如按照增量记录方式来对期望区段执行记录操作(步骤S108)。具体地说,例如发布″写命令″并且在每次进行记录操作时将更新的RMD记录到RMA 106-0(106-1)中。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通过以区段为记录单元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步骤S107:否),那么省去步骤S108。
[0120]
此后,在诸如CPU 305这样的控制设备的控制之下,判断是否对记录信息进行重放(步骤S109)。如果对记录信息进行重放(步骤S109:是),那么在诸如CPU 305这样的控制设备的控制之下执行重放操作(步骤S110)。如果不对记录信息进行重放(步骤S109:否),那么省去步骤S110。
[0121]
此后,在诸如CPU 305这样的控制设备的控制之下,判断是否执行最终化处理(步骤S111)。如果不执行最终化处理(步骤S111:否),那么操作流程回到上述步骤S105。
[0122]
通过按照上述方式重复上述步骤S105至步骤S115,重复通过以区段为记录单元来进行的记录操作或者对记录信息进行重放的重放操作这样的一系列处理。
[0123]
更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作为以区段为记录单元的一个记录操作的结果,将处于″完全保留可用状态(参见图6(c))″下的″区段#1″和处于″完全状态(参见图7(c))″下的″区段#2″记录在数据区102-0和102-1中。此外,将处于″未识别状态(参见图6(a))″下的″区段#3″记录在″区段#2″的外圆周侧上。顺便说一下,在图10(如稍后所述的图12、图14、图16、图19、图20、以及图21)中,″点所示的区域″表示在本发明中保留的区域,并且″右对角线所示的区域″表示已记录了记录信息的区域。
[0124]
此外,图11给出了与图10所示的记录区相对应的区段信息10的一个特定示例。更具体地说,如上所述,包含在RMD之内的区段信息10具有作为指针信息11的以下三个信息,以便表示在光盘100上的当前可开始记录的最多三个点。换句话说,具有与(i)″#3″、(ii)″#1″、以及(iii)″0″有关的信息,该″#3″是表示处于″未识别状态″的区段的区段编号11a,该″#1″是表示处于″第一保留可用状态″的区段的区段编号,该″0″是表示处于″第二保留可用状态″的区段的区段编号。顺便说一下,如果将该信息值记录为″0″,那么不存在该信息或未对该信息进行定义。
[0125]
此外,在光盘100上,包含在RMD之内的区段信息10具有区段指定信息12,以便指定处于完全保留可用状态的下″区段#1″、处于完全状态下的″区段#2″、以及处于未识别状态下的″区段#3″。
[0126]
就处于完全保留可用状态的″区段#1″而言,更具体地说,在字节编号为″16至19″的字段中,记录了用表示L0层中的区段#1的起始位置的点P11的扇区号″X11″。在字节编号为″20至23″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L0层中的区段#1的结束位置的P12的″扇区号X12″。在字节编号为″24至27″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区段#1中的边缘位置的点P11的扇区号″X11″,也就是说记录了NWA所示的扇区号″X11″。顺便说一下,″X11″示出了可开始记录的最多三个点的第一个。在字节编号为″28至31″的字段中,记录了用于表示L1层中的区段#1的结束位置的点P14的扇区号″X14″。
[0127]
就处于完全状态的″区段#2″而言,更具体地说,在字节编号为″32至35″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L0层中的区段#2的起始位置的点P21的扇区号″X21″。在字节编号为″36至39″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L0层中的区段#2的结束位置的P22的扇区号″X22″。在字节编号为″40至43″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区段#2中的边缘位置的点P23(与点P24相配)的扇区号″X24″,也就是说记录了NWA所示的扇区号″X24″。在字节编号为″44至47″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L1层中的区段#2的结束位置的点P24的扇区号″X24″。
[0128]
就处于未识别状态的″区段#3″而言,更具体地说,在字节编号为″48至51″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L0层中的区段#3的起始位置的点P31的扇区号″X31″。在字节编号为″52至55″的字段中,将″0″记录为信息值,因为未对表示L0层中的区段#3的结束位置的点P32进行定义。在字节编号为″56至59″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区段#3中的边缘位置的点P33(与点P31相配)的扇区号″X31″,也就是说记录了NWA所示的扇区号″X31″。顺便说一下,″X31″示出了可开始记录的最多三个点的第二个。在字节编号为″60至63″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L1层中的区段#3的结束位置的点P24的扇区号″X24″。
[0129]
将″0″与区段指定信息12中的各种信息值一起记录在此后的字段中。
[0130]
再次回到图9中,通过重复上述步骤S105至步骤S115,重复通过以区段为记录单元来进行另一记录操作等等这样的一系列处理。
[0131]
更具体地说,如图12所示,作为以区段为记录单元的另一记录操作的结果,将处于″部分保留可用状态(参见图6(d))″下的″区段#3″和处于″不完全状态(参见图6(b))″下的″区段#4″进一步记录在数据区102-0和102-1中。
[0132]
此外,图13给出了与图12所示的记录区相对应的区段信息10的一个特定示例。更具体地说,如上所述,包含在RMD之内的区段信息10具有作为指针信息11的以下三个信息,以便表示在光盘100上的当前可开始记录的最多三个点。换句话说,具有与(i)″#4″、(ii)″#1″、以及(iii)″3″有关的信息,该″#4″是表示处于″不完全状态″下的区段的区段编号11a,该″#1″是表示处于″第一保留可用状态″下的区段的区段编号11b,该″3″是用于表示处于″第二保留可用状态″下的区段的区段编号11c。
[0133]
此外,在光盘100上,包含在RMD之内的区段信息10进一步具有区段指定信息12,以便指定处于部分保留可用状态下的″区段#3″以及处于不完全状态下的″区段#4″。
[0134]
就处于部分保留可用状态的″区段#3″而言,更具体地说,在字节编号为″48至51″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L0层中的区段#3的起始位置的点P31的扇区号″X31″。在字节编号为″52至55″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L0层中的区段#3的结束位置的点P32的扇区号″X32″。在字节编号为″56至59″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区段#3中的边缘位置的点P33的扇区号″X33″,也就是说记录了NWA所示的扇区号″X33″。顺便说一下,″X33″示出了可开始记录的最多三个点的第二个(上述″X11″示出了第一个)。在字节编号为″60至63″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L1层中的区段#3的结束位置的点P34的扇区号″X34″。
[0135]
就处于不完全状态的″区段#4″而言,更具体地说,在字节编号为″64至67″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L0层中的区段#4的起始位置的点P41的扇区号″X41″。在字节编号为″68至71″的字段中,将″0″记录为信息值,因为未对用于表示L0层中的区段#4的结束位置的点P42进行定义。在字节编号为″72至75″的字段中,记录了表示区段#4中的边缘位置的点P43的扇区号″X43″,也就是说记录了NWA所示的扇区号″X43″。顺便说一下,″X43″示出了可开始记录的最多三个点的第三个。在字节编号为″76至79″的字段中,将″0″记录为信息值,因为未对用于表示L1层中的区段#4的结束位置的点P44进行定义。
[0136]
再次回到图9中,在完成了通过以区段为记录单元的记录操作等等的一系列处理之后,作为步骤S111的判断结果,如果执行最终化处理(步骤S111:是),那么将诸如UDF桥文件系统这样的文件系统记录在″区段#1″中(步骤S112)。更具体地说,如图14和图15所示,由点P11(扇区号X11)、点P12(扇区号X12)、点P13(扇区号X13)、以及点P14(扇区号X14)来指定″区段#1″。顺便说一下,点P13与点P14相匹配。
[0137]
此外,因为完成了通过以区段为记录单元的记录操作等等的一系列处理,则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区段#2″至″区段#n″中。更具体地说,如图14和图15所示,由点P21(扇区号X21)、点P22(扇区号X22)、点P23(扇区号X23)、以及点P24(扇区号X24)来指定″区段#2″。顺便说一下,点P23与点p24相匹配。按照相同的方式,由点Pn1(扇区号Xn1)、点Pn2(扇区号Xn2)、点Pn3(扇区号Xn3)、以及点Pn4(扇区号Xn4)来指定″区段#n″。
[0138]
此外,如图15所示,包含在RMD之内的区段信息10具有作为指针信息11的以下三个信息,以便表示在光盘100上的当前可开始记录的最多三个点。换句话说,具有与(i)″#n″、(ii)″0″、以及(iii)″0″有关的信息,该(i)″#n″用于表示位于最外圆周上的处于″不完全(或未识别)状态″下的区段,该(ii)″0″是表示处于″第一保留可用状态″下的区段的区段编号,该(iii)″0″是表示处于″第二保留可用状态″下的区段的区段编号。
[0139]
再次回到图9中,继步骤S112之后,将在上述图15中所说明的包括最新区段信息10的RMD记录到RMA106-0(106-1)中(步骤S113)。
[0140]
此后,为了最终化处理而对构成了记录信息的一个部分的缓冲数据进行记录(步骤S114)。更具体地说,如图16所示,将其记录在构成了本发明的″可变缓冲区″的一个示例的移动中间区104s-0(104s-1)、导入区101-0、以及导出区103-1中。顺便说一下,图16(以及随后所述的图21)中的横纹示出了为最终化处理所记录的区域。
[0141]
(3)对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和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的操作与效果的研究
接下来,参考图17至图21,考虑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和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的操作与效果。图17是示出了比较示例中的用于指定区段的位置的一个特定示例的数据区以及用于表示该位置的地址的放大示意图。图18是示出了包含在构成了比较示例的″管理信息″的一个示例的RMD之内的区段信息的数据结构的表格。图19是示出了作为比较示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一个记录操作结果的记录了区段#1、区段#2等等的记录区的示意图。图20是示出了在比较示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完成了对记录信息的记录并且记录了例如诸如UDF桥文件系统这样的文件系统之后的记录区的示意图。图21是示出了比较示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完成了最终化处理之后的记录区的示意图。
[0142]
如图17所示,比较示例中的光盘100上的数据区102-0和102-1具有为每个层所定义的一个区段或多个区段。换句话说,比较示例中的区段#n是由以下两个点来指定的。也就是说,可由(i)表示L0层或L1层的一个记录层中的区段#n的起始位置的点Pn1(扇区号:Xn1)以及(ii)表示区段#n的结束位置的点Pn2(扇区号:Xn2)来指定。
[0143]
因此,如图18所示,比较示例中的RMD的数据结构基本上与该实施例相同;然而,可由8个字节的数据量来指定一个区段#n。更具体地说,如图19所示,将处于″完全保留可用状态(参见图6(c))″下的″区段#1″和处于″完全状态(参见图7(c))″下的″区段#2″记录在数据区102-0中。此外,将处于″未识别状态(参见图6(a))″下的″区段#3″记录在″区段#2″的外圆周侧上。此后,如图20所示,在完成了比较示例中的以区段为记录单元的记录操作等等的一系列处理之后,将诸如UDF桥文件系统这样的文件系统记录在″区段#1″中。此外,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区段#2″至″区段#n″中。
[0144]
然而,在比较示例中的信息记录介质上,如图21所示,为了最终化处理,必须对构成了记录信息的一个部分的缓冲数据进行冗余地记录。更具体地说,将缓冲数据记录到移动中间区104s-0(104s-1)、导入区101-0、以及导出区103-1中。此外,在比较示例中,必须将诸如伪数据这样的无用记录信息记录到与L0层的区段#1至区段#n相对的L1层的记录区中。
[0145]
如上所述,在比较示例中的信息记录介质上,除了诸如内容信息这样的有效记录信息之外,例如还必须将诸如伪数据″Null″这样的无用数据记录到与L0层的记录区相对的L1层的未记录区中。这是因为在对一般DVD-ROM驱动器进行重放操作时对光学拾取器的层焦点跳跃(层改变)中的区段伺服进行正常地控制,从而对用户数据进行正常地重放。因此,除了诸如内容信息这样的有效记录信息的记录时间长度之外,还由于无用数据的记录时间长度,而要花费更多时间来执行实际最终化处理。
[0146]
具体地说,这是因为在未将其记录在例如L1层的内圆周侧上而没有对伪数据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如果光学拾取器进入其中,那么由于没有RF重放信号而中止区段伺服,这会造成失控。具体地说,例如,在DVD-ROM驱动器的光学拾取器首先执行聚焦于L1层上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层焦点跳跃(层改变)的情况下,为了从两层型光盘上的L0层中的预定扇区号(例如″X0″)对L1层中的目标扇区号(例如″Y1″)进行存取,如果L1层中的即就是层焦点跳跃的目的地的扇区号(例如″Z1″)是未记录的,那么在例如按照相差(phase difference)方法的区段伺服之下无法对光学拾取器进行控制,这会造成失控。更具体地说,采用相差方法的DVD-ROM仅重放型驱动器的光学拾取器在区段伺服之下很难或根本无法对采用推挽方法的DVD-R上的未记录区进行控制。另外,这是通过使用DVD-ROM驱动器不可能对DVD-R上的信息进行重放的情况的一个示例。
[0147]
与此相反,根据参考图1至图16所讨论的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和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通过以桥接在两层上的区段为记录单元,从L0层和L1层的每一个中的内圆周侧起,顺序地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因此,可使L0层的已记录的记录区与L1层的已记录的记录区基本上均等。
[0148]
因此,执行最终化处理的时间长度基本上等于对诸如内容信息这样的有效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时间长度。因此,与比较示例相比,可极大地减短记录时间长度,从而有助于改善用户的舒适性等等,这是显著有利的。更具体地说,如果如上述图16所示记录信息具有比光盘要小的数据容量,那么足以使例如移动中间区104s-0(104s-1)的外圆周侧处于未记录状态(即镜像状态)下。
[0149]
此外,本发明的区段可由具有与传统RMD基本相同的数据结构的RMD来指定的,因此这是极其优选的。
[0150]
(4)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其他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22,将对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二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进行讨论。图22(a)至图22(e)是示出了本发明信息记录介质的其他实施例中的用于指定区段的位置的特定示例的数据区的放大示意图。顺便说一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很明显的是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如果指定了预定点,那么可自动且唯一地(即具有一对一关系)指定诸如扇区号这样的地址。
[0151]
如图22(a)所示,可由以下四个点来指定第二实施例中的区段#n。这四个点是:(i)点Pn1,该点Pn1表示L0层中的区段#n的起始位置;(ii)点Pn2,该点Pn2表示L0层中的区段#n的结束位置;(iii)点Pn3,该点Pn3表示本发明中的记录区与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或边界位置;以及(iv)点Pn5,该点Pn5表示L1层中的区段#n的起始位置。因此可以说,第二实施例使用这样的事实,即可通过位于相对位置的点Pn1来获得该实施例中的点Pn4。
[0152]
如图22(b)所示,可由以下两个点来指定第三实施例中的区段#n。这两个点是:(i)点Pn1,该点Pn1表示L0层中的区段#n的起始位置;以及(ii)点Pn3,该点Pn3表示本发明中的记录区与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或边界位置。因此可以说,第二实施例使用这样的事实,即可通过位于下一区段#n+1中的点Pn1来获得该实施例中的点Pn2。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一样,还可以说可通过位于相对位置的点Pn1来获得该实施例中的点Pn4。
[0153]
如图22(c)所示,可由以下五个点来指定第四实施例中的区段#n。这五个点是:(i)点Pn1,该点Pn1表示L0层中的区段#n的起始位置;(ii)点Pn2,该点Pn2表示L0层中的区段#n的结束位置;(iii)点Pn3,该点Pn3表示本发明中的记录区与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或边界位置;(iv)点Pn5,该点Pn5表示L1层中的区段#n的起始位置;以及(v)点Pn4,该点Pn4表示L1层中的区段#n的结束位置。因此可以说通过对第一与第二实施例进行组合获得了第四实施例。
[0154]
如图22(d)和图22(e)所示,在第五和第六实施例中,可通过使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L0层与L1层之间的位置关系反转来构造区段#n。因此,除了相反方式之外,本发明还可应用诸如并行方式这样的另一记录方式。
[0155]
在该实施例中,将诸如两层型DVD-R或DVD+R以及DVD-RW或DVD+RW这样的一次写入型或可重写型光盘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个特定示例来进行讨论。然而,本发明可应用于诸如三层型这样的多层型光盘上。此外,还可应用于诸如使用蓝色激光用于记录/重放的盘片这样的支持高密度记录或高传输率的其他各种信息记录介质。
[0156]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将诸如DVD-R记录器和DVD+R记录器这样的用于附加记录或一次写入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作为信息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来说明。然而,本发明可应用于诸如DVD-R记录器和DVD+R记录器这样的用于对诸如多层型光盘进行重新写入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此外,还可应用于使用蓝色激光用于记录/重放的盘片这样的支持高密度记录或高传输率的其他各种信息记录介质。
[0157]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如果需要,在不脱离从权利要求和整个说明书中得知的本发明的本质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其做出各种变化。均涉及这种变化的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用于记录控制的计算机程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
工业实用性
[0158]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可应用于诸如DVD这样的高密度光盘上,并且进一步可应用于诸如DVD记录器这样的记录装置上。此外,还可应用于安装在用于消费者使用或工业用途的各种计算机设备上的或能够连接到各种计算机设备的记录装置等等上。

Claims (15)

1.一种信息记录介质,包括:
第一记录层,该第一记录层中形成了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的第一记录轨道;
第二记录层,该第二记录层中形成了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的第二记录轨道;以及
管理信息记录区,该管理信息记录区通过以下述区段为记录单元,将用于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管理信息记录在其中,所述区段包括所述第一记录层的一个记录区以及位于与这一个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记录层的另一记录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中将分别地表示第一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以指定区段的第一起始地址和第一结束地址以及表示所指定区段的记录区与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位置的边缘地址作为管理信息记录到所述管理信息记录区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中
与随机分布相比,将区段所述区段构造成使一个记录区的数据量和另一记录区的数据量尽可能地相等,并且
将表示第一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以指定区段的第一起始位置以及表示所指定区段的记录区与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位置的边缘地址作为管理信息记录到所述管理信息记录区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中将分别地表示第一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以指定区段的第一起始地址和第一结束地址、表示第二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的第二起始地址、以及用于所指定区段的记录区与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位置的边缘地址作为管理信息记录到所述管理信息记录区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中将分别地表示第一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以指定区段的第一起始地址和第一结束地址、表示第二记录轨道的结束位置的第二结束地址、以及表示所指定区段的记录区与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位置的边缘地址作为管理信息记录到所述管理信息记录区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中将分别地表示第一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以指定区段的第一起始地址和第一结束地址、分别地表示第二记录轨道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第二起始地址和第二结束地址、以及表示所指定区段的记录区与未记录区之间的边缘位置的边缘地址作为管理信息记录到所述管理信息记录区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中第一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与第二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中第一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和第二记录轨道的记录方向相同。
9.一种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上的信息记录装置,
所述信息记录装置包括:
记录设备,该记录设备能够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一个中;
读取设备,该读取设备用于从所述管理信息记录区读取管理信息;以及
控制设备,该控制设备用于基于所读取的管理信息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进一步包括:
保留设备,该保留设备用于保留作为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目标的一个区段,并且
所述控制设备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所保留的一个区段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进一步包括:更新设备,该更新设备用于在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同时或在此之前或在此之后对管理信息进行更新。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中,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
(i)包括多个区段的数据区;以及
(ii)径向位置固定的固定缓冲区、(iii)位于固定缓冲区的内圆周侧上的、布置为与数据区相邻的、并且长度可变的可变缓冲区、(iv)导入区、以及(v)导出区中的至少一个,这两个缓冲区、导入区以及导出区是通过对就是记录信息的至少一部分的缓冲数据进行记录而形成的,以便防止对于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记录或重放位置偏离至未记录区,并且
响应对于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最终化命令,所述控制设备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对缓冲数据进行记录以形成至少一个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中,所述信息记录介质进一步包括:
包括多个边缘以代替区段或者除了区段之外还包括多个边缘的数据区;
(vi)代替导入区或除了导入区之外的内边缘;以及
(vii)代替导出区或除了导出区之外的外边缘,并且
响应对于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边缘闭合命令,所述控制设备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对缓冲数据进行记录以形成内边缘和外边缘的至少一个。
14.一种用在信息记录装置中的信息记录方法,该信息记录装置包括能够将记录信息记录到关于权利要求1的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一个中的记录设备,
所述信息记录方法包括:
读取处理,该读取处理从所述管理信息记录区读取管理信息;以及
控制处理,该控制处理基于所读取的管理信息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15.一种计算机指令程序,该计算机指令程序用于记录控制,并且用于切实地具体体现为根据权利要求9的信息记录装置中所提供的计算机可执行的指令程序,以使计算机起所述记录设备、所述读取设备、以及所述控制设备的至少一个的作用。
CNB2005800348907A 2004-10-12 2005-10-12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Active CN10057071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97373 2004-10-12
JP297373/2004 2004-10-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76857A true CN101076857A (zh) 2007-11-21
CN100570717C CN100570717C (zh) 2009-12-16

Family

ID=36148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348907A Active CN100570717C (zh) 2004-10-12 2005-10-12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7948843B2 (zh)
EP (1) EP1801795B1 (zh)
JP (1) JP4411640B2 (zh)
KR (1) KR101084501B1 (zh)
CN (1) CN100570717C (zh)
AT (1) ATE502382T1 (zh)
DE (1) DE602005026961D1 (zh)
TW (1) TWI355658B (zh)
WO (1) WO200604109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4904A (zh) * 2012-06-22 2014-01-15 索尼公司 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
CN103514900A (zh) * 2012-06-22 2014-01-15 索尼公司 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92443B2 (ja) * 2007-09-28 2011-10-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情報再生方法、光情報再生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93947A (ja) 1999-04-08 2000-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方法
WO2002086873A1 (fr) 2001-04-17 2002-10-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que optique, procede d'enregistrement/reproduction d'informations, et dispositif d'enregistrement/reproduction d'informations utilisant ce procede
JP2002352469A (ja) 2001-05-25 2002-12-0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多層情報記録媒体及び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BRPI0408665A (pt) * 2003-03-03 2006-03-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método de gravação de informação para gravação de dados sobre um meio de registro de informação passivel de gravação adicional e aparelho de gravação e reprodução de informação
CN1839443B (zh) * 2003-06-23 2010-09-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搜索可写区的设备和方法,用于更新记录管理信息的设备和方法,集成电路
JP4476938B2 (ja) 2003-12-26 2010-06-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媒体
US20050162989A1 (en) * 2004-01-05 2005-07-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data and write-once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JP4225275B2 (ja) * 2004-10-18 2009-02-18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及び記録プログラム並びに光ディスク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4904A (zh) * 2012-06-22 2014-01-15 索尼公司 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
CN103514900A (zh) * 2012-06-22 2014-01-15 索尼公司 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
CN103514900B (zh) * 2012-06-22 2017-05-03 索尼公司 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
CN103514904B (zh) * 2012-06-22 2017-05-03 索尼公司 记录管理装置及记录管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01795A1 (en) 2007-06-27
DE602005026961D1 (de) 2011-04-28
TW200634773A (en) 2006-10-01
WO2006041090A1 (ja) 2006-04-20
CN100570717C (zh) 2009-12-16
US20090022029A1 (en) 2009-01-22
ATE502382T1 (de) 2011-04-15
KR101084501B1 (ko) 2011-11-18
US7948843B2 (en) 2011-05-24
JP4411640B2 (ja) 2010-02-10
EP1801795A4 (en) 2009-01-21
JPWO2006041090A1 (ja) 2008-08-07
KR20070064670A (ko) 2007-06-21
EP1801795B1 (en) 2011-03-16
TWI355658B (en) 2012-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10243C (zh) 记录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CN100346418C (zh) 用于管理信息记录介质的缺陷的方法和设备
CN1293560C (zh) 记录信息的装置和方法
CN1122425C (zh) 再现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CN1273979C (zh) 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处理装置
CN1643599A (zh) 多层信息记录介质、再现装置、记录装置、再现方法和记录方法
CN1308938C (zh)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574053A (zh) 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779837A (zh) 替换处理方法、记录装置和记录系统
CN1941142A (zh) 光学记录介质、记录/再现装置、记录方法和记录/再现方法
CN1967676A (zh) 再生装置、及球面像差校正和聚焦偏移的调整方法
CN1701376A (zh) 记录和/或重现方法和装置
CN1698122A (zh) 记录媒体、记录设备、再现设备、记录方法、和再现方法
CN1643600A (zh) 允许更新缺陷列表的信息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再现装置、记录方法和再现方法
CN1344411A (zh) 用于记录/再现av数据的记录方法与再现方法和记录驱动器与再现驱动器,信息记录系统与信息再现系统以及用于该方法的信息记录介质
CN1846268A (zh) 单次写入记录媒介、记录方法、记录装置、再现方法和再现装置
CN1577579A (zh) 存储介质、记录/再现装置以及记录/再现方法
CN1244092C (zh) 光记录设备与激光功率控制方法
CN1855259A (zh) 光学拾取器和使用其的光盘驱动装置
CN1237439C (zh) 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信息再现设备和方法
CN1930612A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用于记录控制的计算机程序
CN1913007A (zh)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及信息记录方法
CN1408085A (zh) 文件管理方法及使用它的数据记录装置、数据再生装置、数据记录再生装置、以及用该文件管理方法记录的盘
CN1455406A (zh) 信息记录方法和设备及系统、信息处理设备和存储媒体
CN1918655A (zh)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1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37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3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1

Assignee: Guangzhou Panyu Juda Car Audio Equipment Co., 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33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2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1

Assignee: Shenzhen Maxmade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39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3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1

Assignee: China Hualu Group 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38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3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1

Assignee: TCL Kone Electronics (Huizhou) 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40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3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1

Assignee: Dongguan de video technology Co. Ltd. Kit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6990000233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60614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